医院感染综述

时间:2019-05-13 15:47:5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医院感染综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医院感染综述》。

第一篇:医院感染综述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综述名称: 学 校: 姓 名: 班 级: 学 号: 电 话:

综 述

急诊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护

湖南中医药大学 王永春

13级涉外护理二班 2013120202

42***

二〇一五年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前言:......................................................................................................3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3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4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4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4 参考文献..................................................................................................5 急诊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护

摘要:为了解急诊科院内感染的防护,文章对医院急诊科所处环境易受污染、急救工作紧张繁忙、急救医疗器 械使用频率高又未能及时有效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有 效措施进行控制与管理。认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责任意识增强、认知程度提高,环境卫生、急救医疗器械、医疗物品、手卫生等消毒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工作。

关键词:急诊科,医院感染,防护

前言: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急诊室是危重患者的首诊窗口,其特点是病情重、发病 急、变化快、流动性大。医护人员又往往只重视对患 者的急救,而忽略了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给患 者、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潜在的危害。国家对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为预防交叉感染虽然打下较好的基础,但是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继续努力,不断的持续改进,使知晓率达到更理想的水平,理论联系实际,为医疗质量安全保驾护航。

1、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1.1医疗器械与废弃物的污染

医疗器械残留的血液及分泌物容易引起病原菌残留,导致医院感染。一些医护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存放医疗器械和废弃物,甚至随处放置一些医疗废弃物和使用过的未冲洗消毒的污染器械,这些都会造成二次污染,给患者与医护人员构成健康威胁。1.2滥用抗茵药物

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是急诊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急诊科病人的特点是急、重、危,为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在病因未明确的情况下常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出现细菌耐药与交叉感染。另外,滥用抗菌药物还会引起正常菌群的失调,容易出现二次感染,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可能。1.3进行侵入性操作

有报道表明,急诊科侵入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比如留置尿管、胃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还有胸、腹腔的穿刺。急诊患者在进行诊断或抢救过程中,有必要使用医疗器械或抢救仪器,如果器械和仪器消毒不彻底或使用不当,会引起院内感染。据调查,使用医疗器械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另外,由于无菌观念不强,医护人员没有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也会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1.4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由于急诊科为全天候工作,加上急诊监护室患者人数多、病情严重、病种复杂、形势紧急,存在各种潜在的感染因素。由于医护人员忙于抢救急诊患者,常忽视手的卫生问题,或者来不及或者忘记洗手,忽视无菌技术操作,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1.5环境的污染

为了给患者就医提供方便,一般在医院大楼的一楼设置急诊科,而一楼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复杂,病种多样,病情各异,环境污染严重。另外,急诊科就诊患者多,很难做到及时、3 彻底的消毒,感染菌株较为集中,极易导致条件性的医院感染。有研究表明,即使在持续消毒作用的情况下,人员进入工作,仍可导致空气菌数迅速升高;人员进人频率越高,菌数上升越快。[1]

2、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

2.1经血液途径传播

经血液传播病原巳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肝炎和 HIV 等病毒都是通过工作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和 体液而传染。医务人员被巳污染病毒的注射针所刺伤为最 危险 ,传染率可达 25 %~30 %。其次是医务人员皮肤锐利器 损伤而接触被污染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如在手术和其他操 作上用各种锐利器 ,损伤了医生和护士的皮肤 ,同时接触到 血源性病毒阳性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骨科、烧伤科、脑外科和 妇产科等手术医生和护士)。这些感染因素有一定的可预防 性 ,有前瞻性研究报告说明在外科医生和护士中 ,通过预防 可减少 10 倍(HCV)的危险因素。2.2经空气途径传播

经空气途径传播呼吸道疾病中以肺结核为主。传播的 过程一般均为患者 →工作人员 →工作人员。如利马大学 医院工作人员肺 TB 的传播就来自于患者的病原微生物 ,由 于工作人员工作场所通气和换气不够 ,像更衣室、咖啡厅太 小 ,实验室没有得到很好的通风和换气 ,又加上工作人员加 班时间比较长 ,工作人员中肺结核的前期征兆没有被重视 , 没有得到及时的隔离和治疗 ,使在工作人员中暴发流行。

3、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

3.1急诊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涉及各类人员 ,包括护士、医师(含实习、进修医师)、技术员和血液透析技术员等。呼吸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根据秘鲁利马大学医院中一次暴发流行的调查,医生 TB 感染占 28 % ,医生占19 % ,护士占 45 %(含注册、实习和助理护士),其他占 8 %。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医务人员中与直接接触患者的血和体液有密切关系。3.2以感染 HBV 为例 ,实验室医生感染占 24 % , 护士 占 2316 % , 医 师 占 2018 % , 清 洁 人 员 占1812 %3。也有人认为急诊科医生由于接触污染血液的机会多而更容易被感染。

3.3根据全世界医务人员 HIV 感染的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年第 14 卷第 6 期 · 717 ·计6,护士占 3517 % ,临床科实验人员占 13 % ,非临床实验人员占 216 % ,医生(非外科)占 918 % ,外科医生占 517 % ,医务管理人员占 611 % ,看护人员占 412 % ,透析人员占 115 % ,外科技术员占 119 % ,存尸间技术员占 017 %。

4、急诊科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

4.1为了预防血液传播病原的职业性感染 ,首先领导层要提 高认识和高度重视 ,同样要建立很好的预防设施和条件 ,医 务人员一定要有更高的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及操作规程来 保护自已的健康。把所有接触的患者都要看作是传染源 ,作 好隔离和预防措施 ,防止接触传染和各种环境的污染。目前 有专家巳要求把注射安全、防止锐器损伤和常用预防知识列 入医护学校的教课书 ,使所有医护人员都知道和了解医务人 员感染和预防方法。

注射安全是要用安全注射器、带手套 ,按消毒规范去严 格操作。遇针头刺伤自己的手 4 等部位(已接触携带病毒的血 液)要及时注射特异性抗体作预防。医务人员有皮肤损伤时 不要接触病毒携带者和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和体液及污物。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的医务人员都必须带手套、工作帽和穿 工作服。手术室和产房工作人员更要严格预防 ,手套发现有 破漏要及时更换 ,带锐利器材手术操作者一定要小心 ,防止 损伤自己和别人的手套和皮肤。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 都要及时消毒或灭菌处理 ,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和注射器绝 对不能重复使用。用后要进行消毒和毁形处理。工作人员 的活动场所要按时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是疑有感染患者活动 的场所 ,还包括拉圾的处理。

4.2目前美国 CDC 要求肺结核隔离病房达到负气压 ,并要 求空气直接排出室外 ,才能防止病房细菌的空气传播。防止 肺结核传播就是要有很好的病房隔离措施 ,工作人员要戴口 罩 ,穿戴隔离衣、帽和鞋子。工作人员的各种公共场所不能 过小 ,同样还需有很好的空气流动设施。工作人员如果发现 有感染征兆 ,一定要及时检查、诊断、治疗和隔离 ,以防相互 传播细菌。实际上在美国也还有隔离病房不符合美国 CDC 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要人们重视。要求医院对 TB 进行很 好的监控 ,需有强而有力的感染监控计划和要求 ,强力呼吁 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 ,保证早期隔离 ,特别是潜在感染 TB 的 患者。有早期征兆的工作人员也要按 WHO 感染控制和直 接监督治疗的要求去执行。

4.3.1完善培训教育制度首先完善医院感染培训教育制度(包括激励机制),成立医院感染培训领导组,组长由分管教学的院长担任,副组长由院感科科长担任,成员共10人。承担授课培训的老师,职责明确,内容固定,每讲一节课,医院奖励100元。

4.3.2深入科室培训根据科室管理情况,医院感染科深入到相关科室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培训方式有讲课、座谈、观看宣传教育片等,并按计划进行,及时有效。

4.3.3下发应知应会的院感内容每月由医院感染科下发5~6道应知应会的相关试题,简单易掌握。次月对上月的应知应会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抽查。

4.3.4试卷考试每半年进行对全院进行1次试卷考试,试卷内容科室不同内容也不同,试卷按时统一回收并进行打分。

4.3.5规范培训对象临床医生包括研究生、进修医生、实习医生;护士(全院护士包括进修护士、实习护士),医技人员,后勤人员,检验科临床微生物人员,药剂科人员,行政人员。以便在培训中归位互不影响。

4.3.6参加院外培训每年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带领重点科室医护人员参加省级、市级的医院感染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参培人员写出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并在相应的科室进行讲解,和大家共同学习。

4.3.7加强考核将培训档案的管理建立成每科一人一档。对各种培训的结果记入每个职工的档案中,并纳入医院感染绩效考核。有结果分析,对掌握不好的科室深入科室再进行集体或单独指导。

4.3.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考文献:

[1]张爱萍,杨琼,陈燕,等.重症监护室空气消毒效果与人员活动频率关系的研究口.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2):237—238.

[2]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3]田建国,吴建红,李学惠,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患者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调查口.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24—326.

[4]钱远宇,孟庆义,黄先勇,等.急诊科感染患者临床高危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 报,2008,5(35):105—106.

[5]胡咏春.易引起ICU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7—78.[6]Juan AE , Reuben M G , Adalbert L , et al.Occupational transmis2 sion of Mycobacteri um t uberculosis to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u2 niversity hospital in Lima , Peru J.Clin Inf Dis , 2001 ,33(5): 589-596.[7] Manangan L P , Perrotta DM , Banerjee SN , et al , Status of tu2 berculosis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s at Teras hospitals , 1989 through 1991J.Am J Infect Control , 1997 ,25(3):229-235.[8] Fernandes J V , Braz RDF , Neto FV , et al , Prevalence of serologic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hospital J.Rev Saude Publica , 1999 ,33(2):122-128.[9] Puro V , Petrosillo N , Ippolito G , et al , Occupational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Italian Study Group on Occupational Risk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J.Am J Public Health ,1995 ,85(9):1272-1275.[10]Yazdanpanah YB , Boelle PY , Carrat F , et al , Risk of hepatitis C virus transmission to surgeons and nurses from infected patients : model2based estimates in France J.J He patol , 1999 , 30(5): 765-769.[11] Ippolito G , Puro V , Heptonstall J , et al , Occupation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 care workers : world2 wide cases through September 1997J.Clin Infect Dis , 1999 ,28(2):365-383.[12]Evanoff B , Kim L , Mutha S , et al , Compliance with universal precautions am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personnel caring for trauma patientsJ.Ann Emer g Med , 1999 ,33(2):160-165.[13]徐荣佳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年第 14 卷第 6 期 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解放军第 97 医院 , 江苏 徐州 221004)[14]陈秀花 田秀玲 蔡建文 医务人员医院感染[J].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院感科.[15]纪学悦 天津市口腔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态度和拒诊意愿调查 [J] 2013.12.31

第二篇:医院感染综述

《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

综述

综述名称:急诊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护 学校:湖南中医药大学 姓名:王永春

班级:13级涉外护理二班

学号:201312020242

电话:***

二〇一五年

目录

摘要:......................................................................................................3 关键词:..................................................................................................3 前言:......................................................................................................3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3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4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4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4 参考文献..................................................................................................5 急诊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的防护

摘要:为了解急诊科院内感染的防护,文章对医院急诊科所处环境易受污染、急救工作紧张繁忙、急救医疗器械使用频率高又未能及时有效进行消毒灭菌处理、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控制与管理。认为急诊科医护人员对医院感染责任意识增强、认知程度提高,环境卫生、急救医疗器械、医疗物品、手卫生等消毒管理符合医院感染相关规定,是预防医院感染发生的重要工作。关键词:急诊科,医院感染,防护

前言:当前医院感染已经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也是当代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医院管理学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急诊室是危重患者的首诊窗口,其特点是病情重、发病急、变化快、流动性大。医护人员又往往只重视对患者的急救,而忽略了导致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给患者、患者家属和医护人员带来潜在的危害。国家对急诊科医院感染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为预防交叉感染虽然打下较好的基础,但是此项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不断继续努力,不断的持续改进,使知晓率达到更理想的水平,理论联系实际,为医疗质量安全保驾护航。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因素 1.1医疗器械与废弃物的污染

医疗器械残留的血液及分泌物容易引起病原菌残留,导致医院感染。一些医护人员没有按照规定存放医疗器械和废弃物,甚至随处放置一些医疗废弃物和使用过的未冲洗消毒的污染器械,这些都会造成二次污染,给患者与医护人员构成健康威胁。1.2滥用抗茵药物

广谱高效抗菌药物的使用及糖皮质激素的使用也是急诊科患者医院感染的重要原因。急诊科病人的特点是急、重、危,为及时控制病情的发展,在病因未明确的情况下常使用两种或者是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这种情况极易导致出现细菌耐药与交叉感染。另外,滥用抗菌药物还会引起正常菌群的失调,容易出现二次感染,增加了医院感染的可能。1.3进行侵入性操作 有报道表明,急诊科侵入性操作的比例较高,比如留置尿管、胃管、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还有胸、腹腔的穿刺。急诊患者在进行诊断或抢救过程中,有必要使用医疗器械或抢救仪器,如果器械和仪器消毒不彻底或使用不当,会引起院内感染。据调查,使用医疗器械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另外,由于无菌观念不强,医护人员没有严格进行无菌操作,也会导致院内感染的发生。1.4医护人员手卫生问题

医院感染通常是直接或间接由手传播,这一途径比空气传播更具有危险性,医务人员的手传播病原菌造成的医院感染约占30%。由于急诊科为全天候工作,加上急诊监护室患者人数多、病情严重、病种复杂、形势紧急,存在各种潜在的感染因素。由于医护人员忙于抢救急诊患者,常忽视手的卫生问题,或者来不及或者忘记洗手,忽视无菌技术操作,增加了交叉感染的机会。1.5环境的污染

为了给患者就医提供方便,一般在医院大楼的一楼设置急诊科,而一楼空气流通不畅,人员复杂,病种多样,病情各异,环境污染严重。另外,急诊科就诊患者多,很难做到及时、彻底的消毒,感染菌株较为集中,极易导致条件性的医院感染。有研究表明,即使在持续消毒作用的情况下,人员进入工作,仍可导致空气菌数迅速升高;人员进人频率越高,菌数上升越快。[1]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途径 2.1经血液途径传播

经血液传播病原巳是医护人员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如肝炎和 HIV 等病毒都是通过工作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和体液而传染。医务人员被巳污染病毒的注射针所刺伤为最危险 ,传染率可达 25 %~30 %。其次是医务人员皮肤锐利器损伤而接触被污染病毒的血液和体液。如在手术和其他操作上用各种锐利器 ,损伤了医生和护士的皮肤 ,同时接触到血源性病毒阳性患者的血液和体液(骨科、烧伤科、脑外科和妇产科等手术医生和护士)。这些感染因素有一定的可预防性 ,有前瞻性研究报告说明在外科医生和护士中 ,通过预防可减少 10 倍(HCV)的危险因素。

2.2经空气途径传播

经空气途径传播呼吸道疾病中以肺结核为主。传播的过程一般均为患者→工作人员→工作人员。如利马大学医院工作人员肺 TB 的传播就来自于患者的病原微生物 ,由于工作人员工作场所通气和换气不够 ,像更衣室、咖啡厅太小 ,实验室没有得到很好的通风和换气 ,又加上工作人员加班时间比较长 ,工作人员中肺结核的前期征兆没有被重视 , 没有得到及时的隔离和治疗 ,使在工作人员中暴发流行。急诊科医院感染的主要人群

3.1急诊科医务人员医院感染职业涉及各类人员 ,包括护士、医师(含实习、进修医师)、技术员和血液透析技术员等。呼吸道医务人员医院感染 ,根据秘鲁利马大学医院中一次暴发流行的调查,医生 TB 感染占 28 % ,医生占19 % ,护士占 45 %(含注册、实习和助理护士),其他占 8 %。被血源性传播疾病感染的医务人员中与直接接触患者的血和体液有密切关系。3.2以感染 HBV 为例 ,实验室医生感染占 24 % , 护士占 2316 % , 医师占 2018 % , 清洁人员占1812 %3。也有人认为急诊科医生由于接触污染血液的机会多而更容易被感染。

3.3根据全世界医务人员 HIV 感染的统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年第 14 卷第 6 期· 717 ·计6,护士占 3517 % ,临床科实验人员占 13 % ,非临床实验人员占 216 % ,医生(非外科)占 918 % ,外科医生占 517 % ,医务管理人员占 611 % ,看护人员占 412 % ,透析人员占 115 % ,外科技术员占 119 % ,存尸间技术员占 017 %。急诊科医院感染的护理措施

4.1为了预防血液传播病原的职业性感染 ,首先领导层要提高认识和高度重视 ,同样要建立很好的预防设施和条件 ,医务人员一定要有更高的认识和采取有效措施及操作规程来保护自已的健康。把所有接触的患者都要看作是传染源 ,作好隔离和预防措施 ,防止接触传染和各种环境的污染。目前有专家巳要求把注射安全、防止锐器损伤和常用预防知识列入医护学校的教课书 ,使所有医护人员都知道和了解医务人员感染和预防方法。

注射安全是要用安全注射器、带手套 ,按消毒规范去严格操作。遇针头刺伤自己的手等部位(已接触携带病毒的血液)要及时注射特异性抗体作预防。医务人员有皮肤损伤时不要接触病毒携带者和被病毒污染的血液和体液及污物。接触患者血液和体液的医务人员都必须带手套、工作帽和穿工作服。手术室和产房工作人员更要严格预防 ,手套发现有破漏要及时更换 ,带锐利器材手术操作者一定要小心 ,防止损伤自己和别人的手套和皮肤。被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都要及时消毒或灭菌处理 ,使用过的一次性物品和注射器绝对不能重复使用。用后要进行消毒和毁形处理。工作人员的活动场所要按时进行消毒处理 ,尤其是疑有感染患者活动的场所 ,还包括拉圾的处理。

4.2目前美国 CDC 要求肺结核隔离病房达到负气压 ,并要求空气直接排出室外 ,才能防止病房细菌的空气传播。防止肺结核传播就是要有很好的病房隔离措施 ,工作人员要戴口罩 ,穿戴隔离衣、帽和鞋子。工作人员的各种公共场所不能过小 ,同样还需有很好的空气流动设施。工作人员如果发现有感染征兆 ,一定要及时检查、诊断、治疗和隔离 ,以防相互传播细菌。实际上在美国也还有隔离病房不符合美国 CDC 的要求,这些问题都要人们重视。要求医院对 TB 进行很好的监控 ,需有强而有力的感染监控计划和要求 ,强力呼吁用行政手段加以控制 ,保证早期隔离 ,特别是潜在感染 TB 的患者。有早期征兆的工作人员也要按 WHO 感染控制和直接监督治疗的要求去执行。

4.3.1完善培训教育制度首先完善医院感染培训教育制度(包括激励机制),成立医院感染培训领导组,组长由分管教学的院长担任,副组长由院感科科长担任,成员共10人。承担授课培训的老师,职责明确,内容固定,每讲一节课,医院奖励100元。

4.3.2深入科室培训根据科室管理情况,医院感染科深入到相关科室进行分门别类的培训,培训方式有讲课、座谈、观看宣传教育片等,并按计划进行,及时有效。

4.3.3下发应知应会的院感内容每月由医院感染科下发5~6道应知应会的相关试题,简单易掌握。次月对上月的应知应会内容以提问的方式抽查。

4.3.4试卷考试每半年进行对全院进行1次试卷考试,试卷内容科室不同内容也不同,试卷按时统一回收并进行打分。

4.3.5规范培训对象临床医生包括研究生、进修医生、实习医生;护士(全院护士包括进修护士、实习护士),医技人员,后勤人员,检验科临床微生物人员,药剂科人员,行政人员。以便在培训中归位互不影响。

4.3.6参加院外培训每年由医院感染专职人员带领重点科室医护人员参加省级、市级的医院感染培训。培训结束后,要求参培人员写出有哪些收获和不足,并在相应的科室进行讲解,和大家共同学习。

4.3.7加强考核将培训档案的管理建立成每科一人一档。对各种培训的结果记入每个职工的档案中,并纳入医院感染绩效考核。有结果分析,对掌握不好的科室深入科室再进行集体或单独指导。

4.3.8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参考文献:

[1]张爱萍,杨琼,陈燕,等.重症监护室空气消毒效果与人员活动频率关系的研究口.中国消毒学杂志,2005,22(2):237—238.

[2]何红燕,林伟青,黄雪琴,等.手污染的控制与医院感染的预防.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8,18(10):1407—1409.

[3]田建国,吴建红,李学惠,等.综合医院急诊科患者医院感染的潜在因素调查口.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13(4):324—326. [4]钱远宇,孟庆义,黄先勇,等.急诊科感染患者临床高危因素调查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8,5(35):105—106.

[5]胡咏春.易引起ICU病房院内感染的原因分析及对策[J].实用医技杂志,2005,12(1):77—78.[6]Juan AE , Reuben M G , Adalbert L , et al.Occupational transmis2 sion of Mycobacteri um t uberculosis to health care workers in a u2 niversity hospital in Lima , Peru J.Clin Inf Dis , 2001 ,33(5): 589-596.[7] Manangan L P , Perrotta DM , Banerjee SN , et al , Status of tu2 berculosis infection control programs at Teras hospitals , 1989 through 1991J.Am J Infect Control , 1997 ,25(3):229-235.[8] Fernandes J V , Braz RDF , Neto FV , et al , Prevalence of serologic markers of hepatitis B virus in hospital J.Rev Saude Publica , 1999 ,33(2):122-128.[9] Puro V , Petrosillo N , Ippolito G , et al , Occupational hepatitis C virus infection in Italian health care workers.Italian Study Group on Occupational Risk of Bloodborne Infections J.Am J Public Health ,1995 ,85(9):1272-1275.[10]Yazdanpanah YB , Boelle PY , Carrat F , et al , Risk of hepatitis C virus transmission to surgeons and nurses from infected patients : model2based estimates in France J.J He patol , 1999 , 30(5): 765-769.[11] Ippolito G , Puro V , Heptonstall J , et al , Occupational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 infection in health care workers : world2 wide cases through September 1997J.Clin Infect Dis , 1999 ,28(2):365-383.[12]Evanoff B , Kim L , Mutha S , et al , Compliance with universal precautions among emergency department personnel caring for trauma patientsJ.Ann Emer g Med , 1999 ,33(2):160-165.[13]徐荣佳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 2004 年第 14 卷第 6 期医务人员的医院感染和预防(解放军第 97 医院 , 江苏徐州 221004)[14]陈秀花田秀玲蔡建文医务人员医院感染[J].内蒙古包头市第四医院院感科.[15]纪学悦天津市口腔医护人员医院感染知识、态度和拒诊意愿调查 [J] 2013.12.31

第三篇:医院感染培训资料

医院感染培训资料

医院是病人密集的场所,医院环境最容易被病原微生物污染,从而为疾病的传播提供外部条件,促进医院感染的发生。医院感染无论对社会及个人均带来严重危害。大量资料证明,只要护理管理严格、预防措施落实,医院感染发生就少。为此,我们必须采取综合性措施,确保每次消毒、灭菌、隔离达到预定的要求,以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与此同时,有责任向社会进行人人讲究卫生、时间保护环境的宣传。

一、医院感染的定义

医院感染是指病人或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并产生临床症状的感染。由于感染有一定的潜伏期,因此医院感染也包括在医院内感染而在出院后才发病的病人。

二、医院感染的分类

根据感染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分为:

1、内源性感染(自身感染)指免疫机能低下病人由自身正常菌群引起的感染。即病人在发生医院感染之前已是病原携带者,当机体抵抗力降低时引起自身感染。

2、外源性感染指由环境他人处带来的外袭菌群引起的感染。包括:

交叉感染在医院内或他人处(病人、带菌者、工作人员、探视者、陪护者)获得而引起的直接感染。环境感染由污染的环境(空气、水、医疗用具及其它物品)造成的感染。如由于手术室、空气污染造成病人术后切口感染,注射器灭菌不严格引起的乙型肝炎流行等。

三、常见的医院感染

1、肺部感染

肺部感染常发生在一些慢性严重影响病人防御机制的疾病,如癌、白血病、慢性阻塞性肺炎,或行气管切开术、安置气管导管等病人中。判断肺部感染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和X线透视或照片,其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3.3%~42%。肺部感染对危重病人、免疫抑制状态病人及免疫力衰弱等病人的威胁性大,病死率可达30%-50%。

2、尿路感染

病人在入院时没有尿路感染的症状,而在其住院期间24小时后出现症状(发热、排尿困难等),尿培养有细菌生长,或虽无症状,但尿标本中的白细胞在10个/ml以上,细菌多于105/ml,都可判为尿路感染。我国统计,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0.8%~31.7%, 66%~86%尿路感染的发生与导尿管的使用有关。

3、伤口感染

伤口感染包括外科手术及外伤性事件中的伤口感染,判断伤口感染主要看伤口及附近组织有无炎性反应或出现脓液,更确切是细菌培养。据统计伤口感染发生率在医院感染中约占25%。

4、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不仅在健康人中可以传染,在病人中更易传染。病毒性肝炎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五种。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无症状感染者,经消化道传染。病人排出带有病毒的粪便,未经消毒处理,污染了水源或食物,人们误食了未煮沸的水或未煮熟的食物而被传染,即粪-口传染。乙型肝炎、丙型肝炎、丁型肝炎的传染源是病人和病毒携带者,病毒存在于血液及各种体液中,传染性血液可透过皮肤、粘膜的微小损害而感染,还可通过母婴垂直传播,或通过输注血液制品,密切性接触而传染。

5、皮肤及其它部位感染

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皮肤或皮下组织化脓、各种皮炎、褥疮感染、菌血症、静脉导管及针头穿刺部位感染、子宫内膜感染、腹内感染等。

住院病人中凡有气管插管、多次手术或延长手术时间、留置导尿、应用化疗、放疗、免疫抑制剂者,以及老年病人,均应视为预防医院感染的重点对象。

四、医院感染的促发因素

1、主观因素:

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及其危害性认识不足;不能严格地执行无菌技术和消毒隔离制度;医院规章制度不全,无健全的门急诊预检、分诊制度,住院部没有入院卫生处置制度,致使感染源传播。此外,缺乏对消毒灭菌效果的监测,不能有效地控制医院感染的发生。

2、客观因素:

侵入性诊治手段增多据统计,美国每年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发生感染者占医院感染的45%。如内窥镜、泌尿系导管、动静脉导管、气管切开、气管插管、吸入装置、脏器移植、牙钻、采血针、吸血管、监控仪器探头等侵入性诊治手段,不仅可把外界的微生物导入体内,而且损伤了机体的防御屏障,使病原体容易侵入机体。

使用可抑制免疫的治疗方法因为治疗需要,使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接受化疗、放疗后,致使病人自身免疫机能下降而成为易感者。

大量抗生素的开发和普及治疗过程中应用多种抗生素或集中使用大量抗生素,使病人体内正常菌群失调,耐药菌株增加,致使病程延长,感染机会增多。

易感病人增加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过去某些不治之症可治愈或延长生存时间,故住院病人中慢性疾病、恶性疾病、老年病人所占比例增加,而这些病人对感染的抵抗力是相当低的。

环境污染严重医院中由于传染源多,所以环境的污染也严重。其中,污染最严重的是感染患者的病房,厕所的污染也很严重,抽水马桶每抽一次水都可能激起大量微生物气溶胶。病区中的公共用品,如水池、浴盆、便器、手推车、拖布、抹布等,也常有污染。

对探视者未进行必要的限制对探视者放松合理和必要的限制时,以致由探视者或陪住人员把病原菌带入医院的可能性增加。

五、医院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发生医院感染的原因虽然多种多样,但只要加强管理,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将近2/3的医院感染是可预防的。

1、改进医院建筑与布局医院建筑布局合理与否对医院感染的预防至关重要。对传染病房、超净病房、手术室、监护室、观察室、探视接待室、供应室、洗衣房、厨房等,从预防感染角度来看,为防止细菌的扩散和疾病的蔓延,在设备与布局上都应有特殊的要求。

2、严格执行规章制度制度是人们长期工作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处理、检查各项工作的依据。包括消毒隔离制度、无菌技术操作规程及探视制度等。隔离旨在将污染局限在最小范围内,是预防医院感染最重要的措施之一。无菌操作规程是医护人员必须遵守的医疗法规,贯穿在各项诊疗护理过程中。每一个医护人员都应从医院感染、保护病人健康出发严格执行制度、常规及实施细则,并劝告病人与探视者共同遵守。

3、做好消毒与灭菌处理消毒与灭菌是控制医院感染的一项有效措施。

4、加强清洁卫生工作清洁卫生工作包括灰尘、污垢的擦拭和清除,也包括对蚊虫、苍蝇、蟑螂、鼠类等的防制。进行清洁卫生工作时,必须注意不要扬起灰尘,避免播散污染。医院内不应使用扫帚与掸子,拖布的头最好能卸下以便消毒。病房的清洁卫生工作,宜在污染后立即进行。其顺序应由污染较轻的病房开始,逐步进入污染较严重的区域,最后处理病人公共活动场所。医护人员工作地点亦应进行清洁卫生打扫。

5、采取合理的诊断治疗方法使用抗菌药要有的放矢,应用抑制免疫疗法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如先治疗慢性病灶防止自身感染,定期检查白细胞动态与其他监测,提供药物预防等。对易于将微生物引入体内的诊断治疗要切实做好消毒、灭菌工作,严格无菌技术操作。

6、及时控制感染的流行控制感染流行主要包括寻找传染来源与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与消毒措施。

7、开展医院感染的监测工作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通过监测取得第一手资料,分析医院感染的原因,发现薄弱环节,为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并通过监测来评价各种措施的效果。监测的主要内容包括:环境污染监测、灭菌效果监测、消毒污染监测、特殊病房监测(如烧伤、泌尿科病房、手术室、监护室等)、菌株抗药性监测、清洁卫生工作监测、传染源监测、规章制度执行监测等。监测工作应作为常规,定期、定点、定项目地进行。对感染的记录要求详细具体,并以病房为单位定期统计分析。

8、改善工作人员的卫生与健康条件所有医院工作人员均应定期进行健康检查,若有不适或疑为传染性疾病,应立即报告,以便采取相应措施,并根据需要注射有关疫苗,必要时还可进行被动免疫或药物预防。

医护人员还应做好个人防护,一是防止将病菌传给自身或带出病房;二是防止将病菌传给房内的易感者。个人防护中主要是穿戴个人防护装备(衣、帽、鞋、手套、口罩)以及洗手消毒。

一、洗手指征

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手明显污染或被血液、体液和蛋白性物质污染后;接触不同病人间或从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或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后; 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敷料后;进入和离开病房前;饭前和休息后;接触伤口前后;护理特殊易感病人前后;与任何病人长时间接触后洗手方法

步骤:湿手取液揉搓及其方法冲洗干燥 注意事项: 应注意清洗指甲、指尖、指甲缝和指关节等部位。注意彻底清洗戴戒指等饰物的部位。注意随时清洁水龙头开关。注意干手方式,防止再次污染。注意护手,护手用品统一提供。

注意取液器的清洁;最好使用一次性包装。如果使用肥皂,皂合应具有滤水的功能,以保持肥皂的干燥。

二、手消毒指征:

进行无菌操作之前;进入隔离病房、ICU等及脱隔离衣后; 进行介入性操作之前及后;接触未经消毒的仪器和设备后;

双手直接接触传染病人及其污物;接触具有传染性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之后。诊查、护理、治疗免疫功能低下病人之前;

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手被污染,先用流动水洗净,再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连续诊疗间:如果手无明显的污染,可使用速干手消毒液揉搓直至干燥。双手直接感染病人及其污物,应先洗手,再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接触污物、微生物实验室操作后手的消毒:接触前应戴好手套,操作后脱手洗手。若手直接接触到污物,应立即洗手与手消毒

第四篇:医院感染管理制(范文模版)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技术规范》、《消毒管理办法》以及xx省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全面领导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二、建立健全我院医院感染监控网,以住院病人和院内工作人员为监测对象,统计医院感染发病率;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监控实施方案、对策、措施、效果评价和登记报告制度,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核查。

三、感染管理科定期或不定期深入各科室,做微生物学监测,督促各科室搞好医院感染管理工作。

四、定期或不定期进行院内感染漏报率调查,督促各科室如实登记上报院内感染病例,使漏报率≤10%。

五、分析评价医院感染病例报告资料,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各种感染的危险因素,降低感染率,将院内感染控制在≤10%以内。

六、经常与检验科密切合作,了解我院病原微生物的检测以及耐药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科学依据,建立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管理办法并且不定期检查督促实行。

七、加强医院感染管理的宣传教育,提高医护人员的监控水平。

八、协调全院各科室的院内感染监控工作,提供业务技术指导和咨询;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培训,做好技术指导工作。

九、加强医务人员的医疗护理实践管理,预防医务人员的感染,加强职业防护教育,提高防护意识,做好自我防护。

十、出现医院感染流行或暴发趋势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积极控制。

医院感染培训制度

一、感染管理科每年年初必须制定出该的培训计划。

二、职工培训部按培训计划组织全院职工医疗废物处理医院感染政策、法规和职业防护相关知识的培训和考试。

三、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及工勤人员都必须积极参加预防、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的继续教育课程和学术交流活动;

四、每半年对全院医务人员、行管人员以及工勤人员进行一次有针对性的医院感染知识的培训活动;对新进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与考核,培训时间不少3学时。

五、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必须加强医院感染的业务学习,经常参加省、市以及国家级的培训及学术研讨会,不断进行知识更新;不定期地有针对性地组织业务学习或专题讲座,探讨当前医院感染发展的新动向。

六、临床科室每月必须进行医院感染知识的业务学习,时间不少于1学时,根据各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和特点,提出有针对性的可行的措施,降低本科室的医院感染发病率。

七、感染管理科对医院感染管理兼职人员要不定期进行业务培训,开展讲座与学术交流,反馈医院感染监测的现状。

八、感染管理科每月对全院医院感染知识的掌握及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考核。及时发现问题,针对薄弱环节再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

九、积极开展预防医院感染的学术活动,鼓励全院医护人员撰写医院感染方面的学术论文踊跃投稿,加强我院与国内外的学术交流。

医院感染病例监测与报告制度

一、各临床科室必须对住院病人开展医院感染病例感染监测,以掌握我院医院感染发病特点,为我院医院感染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二、医院感染病例由临床主管医生按照《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初步诊断,及时进行病原微生物检测,并且保证感染病例病原微生物检测率≥50%。

三、明确诊断后,由经治医生于24小时内报告医院感染管理科,同时在出院病例首页院内感染名称栏内填写医院感染疾病名称,并且认真填报“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

四、感染管理科于每月20日后到各临床科室收集情况并签收。

五、确诊为传染病的医院感染病例,尚需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有关规定进行报告。

六、对疑似医院感染的诊断,主管医生报告科主任,会同该科“医院感染管理小组”一同讨论,并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检查,作好讨论记录,讨论后能确定的按本制度第三条的规定进行报告。

七、小组讨论尚不能认定的,须将该病员的全部资料及讨论的结果报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由委员会研究、分析,最后认定或否定。

八、临床医生必须按照要求,认真填写“医院感染病例报告卡”和“医院感染个案调查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医院感染个案登记表”作为病历的组成部分,列病历最后一页。

九、填表质量作为甲级病例评分标准的内容之一,纳入医院病案质量管理和医院目标考核内容,实施目标考核。

十、感染管理科必须每月及时对监测资料进行汇总、上报省卫生厅医院感染监控办公室,每季度写出分析报告,并进行效果评价,提出预防措施。监测资料应妥善归档保存。

洗手制度

一、全院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必须认真按照“六步洗手法”清洁洗手:

(一)直接接触病人前后,接触不同病人之间,从同一病人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接触特殊易感病人前后;

(二)接触病人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之后;

(三)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

(四)进行无菌操作前后,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五)当医护人员的手有可见的污染物或者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后。

二、医护人员洗手时应当彻底清洗容易污染微生物的部位,如指甲、指尖、指甲缝、指关节等,洗干净的手不得配戴饰物。

三、医护人员使用肥皂洗手时,必须保证肥皂干燥。禁止将肥皂直接浸泡在不漏水的肥皂盒中。

四、医护人员手无可见污染物时,可以使用速干型手消毒剂(如:“杰雪”消毒液)消毒双手来代替洗手。

五、医护人员在下列情况时必须进行手消毒:

(一)检查、治疗、护理免疫功能低下的病人之前;

(二)出入隔离病房、重症监护病房、烧伤病房、新生儿重症病房和传染病病房等医院感染重点部门前后;

(三)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和分泌物以及被传染性致病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后;

(四)双手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人污物之后;

(五)需双手保持较长时间抗菌活性时。

六、医护人员手被感染性物质污染以及直接为传染病病人进行检查、治疗、护理或处理传染病病人污染物之后,应当先用流动水冲净,然后使用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七、医护人员进行侵入性操作时应当戴无菌手套,戴手套前后应当洗手。一次性无菌手套不得重复使用。

门诊消毒隔离制度

一、急诊与普通门诊、儿科门诊分开,设单独出入口和隔离室。

二、在实施标准预防的基础上,根据门诊病人就医特点以及疾病不同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消毒隔离措施。

三、严格遵照预检、分诊制度,发现传染病人或疑似传染病患者,一定到指定隔离室诊治,并做好必要的隔离和消毒。

四、所有诊室必须设置流动水洗手设备,紧急情况下配备“杰雪”消毒液进行手消毒。

五、各诊室应定时通风,诊疗桌、诊疗椅、诊疗床等每天清洁,被血液、体液污染后应及时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六、与病人皮肤直接接触的诊疗床单、诊疗巾要一人一用一消毒。听诊器每天由医生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血压计袖带每周由护士用消毒液进行擦拭消毒处理。

七、所有急救器材必须在读灭菌的有效期内使用。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或灭菌,并且清洁保存。

八、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呼吸机管道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并干燥保存。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以及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九、各种无菌包及无菌容器中的消毒液,由专人负责定期灭菌或更换。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二次,容器每周灭菌二次;2%的戊二醛使用效期不得超过二周;无菌包有效期不得超过7天;取用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持物钳或持物镊,持物钳或持物镊应与容器配套,手持部分应在罐外,浸泡于1:8金星中,浸泡液的高度为无菌钳轴节以上2-3cm处,浸泡液每日添加,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

十、所有工作人员在接诊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每次诊疗操作前后必须认真洗手、戴口罩。

十一、传染病门诊(肝炎、肠道门诊等)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的规定,做到诊室、人员、时间、器械固定;肠道门诊应设立专用坐便器。传染病患者离开诊室后,应视传染情况选择相对应的终末消毒措施。

十二、急诊留观病人发生医院感染时,应按要求于24小时内报医院感染管理科。

十三、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理按《XX市人民医院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定收集、转运和最终处置,禁止与生活垃圾混放。

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病人的安置应实施标准预防的原则,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对已确诊的传染病人应立即转科或转院隔离治疗,在未转之前,必须采取相应的隔离治疗措施。

二、传染病人应在指定的范围内活动,不准乱串病室及外出。

三、凡遇有厌氧菌、绿脓杆菌等特殊感染的病人,应严密隔离,用过的房间要消毒,用过的敷料要烧毁,对其被褥、衣服必须消毒;医护人员出入病室必须穿隔离衣、帽、鞋,并每出入一次必须换衣、帽、鞋并及时消毒处理。

四、病人的被套、床单、枕套和诊查单不准带有血、尿、便痕迹,做到随脏随换。禁止在病房、走道上清点衣被。

五、病室内要保持环境整洁,空气新鲜无异味,经常通风换气,消除污染。每日用紫外线进行空气消毒1次,每次1小时;地面应湿式清扫,遇污染时即刻用消毒液拖地消毒。

六、病床每天湿式清扫一次,一床一套;床头柜等物体表面每天擦拭一次,一桌一抹布,用后消毒,有污染的物体表面随时消毒。

七、治疗室、病房、厕所等的拖帕,应标识清楚,分开清洗,悬挂晾干,每周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八、血压计袖带应每周清洗,特殊污染后随时消毒。听诊器保持清洁,接触病人后及时消毒。

九、弯盘、治疗碗用后及放入消毒液进行预处理浸泡消毒后,送消毒供应室灭菌后再用;体温计用后放入消毒液内浸泡消毒,清水冲洗后晾干备用。

十、患者出院、转科或死亡后,必须进行床单元的终末消毒,其它物品按病室消毒隔离措施执行。

感染病房消毒隔离制度

一、传染病房的医院感染管理除了按普通病房管理外,病房内污染区、半污染区、相对清洁区分区必须明确,标识清楚。各病房外必须设置感应式洗手装置。

二、原则上必须以病种为单位收治病人,同一病种安置在同一病室,重危、有烈性传染性的疾病应单独隔离收治。

三、各隔离单元应有明显的标志;消化道传染病的患者病室门口应设置浸泡消毒液的脚垫,并保持湿润,挂避污纸;缓冲间设置有装有消毒液的洗手盆。

四、所有工作人员在诊治过程中必须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并做好自我防护。

五、严格探视陪住制度。探视陪住者应穿隔离衣、用一次性鞋套,并限制活动区域,不得随意串其他病室。甲类传染病以及其它有烈性传染性的疾病禁止探视;对危重病人的探视,可在争得医生同意后,在医护人员指导下,穿隔离衣、戴口罩、帽子后方可进入病室探视。

六、病室空气每天在无人的情况下用紫外线照射1小时进行消毒;桌、椅、诊疗床、门把手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每天湿式拖地,有污染时及时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听诊器、血压计、手电筒用75%酒精进行擦拭消毒。

七、病人使用的吸氧装置、雾化吸入器、氧气湿化瓶、呼吸机面罩、呼吸机管道等要一人一用一消毒,用后立即用消毒液浸泡处理后,并干燥保存。湿化瓶应每日更换湿化液。呼吸机的螺纹管、湿化器以及接头、活瓣通气阀等可拆卸部分应定期用消毒液浸泡消毒处理。

八、病历夹、化验单以及X光片等用高强度紫外线灯照射5分钟进行消毒处理。

九、所有垃圾都按医疗垃圾处理,用双层黄色垃圾袋封装,锐器装入利器盒,统一放入周转箱由后勤部统一焚烧处理。

外科换药室消毒隔离制度

一、换药前必须按要求认真洗手、戴口罩和帽子。

二、碘酒、酒精等消毒液应密闭存放,每周更换2次,容器每周灭菌2次。开启的无菌敷料罐等应每日更换并灭菌;置于无菌储槽内的灭菌物品(棉球、纱布等)一经打开,使用时间最长不得超过24小时。

三、保持室内清洁,室内物品及无菌容器面每日用消毒液擦拭消毒;地面湿式清扫,有专用拖把及抹布,用后消毒。每日紫外线照射消毒;每月做空气及特殊物品细菌培养一次。

四、室内禁止放其它无关物品。

五、无菌伤口与污染伤口必须分区换药。各种治疗、护理及换药操作应按清洁伤口、感染伤口、隔离伤口依次进行,特殊伤口如炭疽、气性坏疽、破伤风等应就地(诊室或病房)处置,严格隔离,处置后,严格进行终末消毒,此类病人不得进入换药室。

六、感染性敷料等污物应放入黄色垃圾袋内,每日作为医疗垃圾及时清运。

第五篇:医院感染题库

院感题库

一、单选题(每题1分,共47题)

1、诊断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临床表现为假膜性肠炎和腹泻 B.可由艰难梭菌引起 C.与应用抗菌药物有关 D.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出有意义的优势菌群 √E.与使用免疫抑制剂有关

2、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时,应存放于()A.元需存放,可露天放置 B.生活垃圾袋 √C.医疗废物专用的包装袋、锐器盒 D.纸盒 E.塑料桶

3、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启用后更换时间为()√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2小时 E.4~8小时

4、手术后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有()A.接触患者切口前后不必进行手卫生 √B.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 C.术后为了充分引流,尽可能延长引流管留置时间 D.鼓励家属帮助观察患者手术切口情况 E.切口出现分泌物时,应当立即使用抗菌药物

5、下列选项不符合呼吸机相关肺炎诊断的是()A.患者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后出现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并伴发热 B.患者解除机械通气48小时内出现黏痰、肺部哕音,并伴发热 √C.患者住院期间行面罩吸氧治疗,5天后出现肺部感染临床表现,并伴发热 D.病人在原有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人工机械通气治疗,3天后痰培养证实有新的病原体感染 E.患者解除机械通气48小时内出现黏痰、肺部哕音,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

6、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不宜选择()A.一代头孢菌素 B.二代头孢菌素 C.头孢拉定 √D.喹诺酮类药物 E.头孢呋辛

7、关于微生物标本采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避免常居菌群污染 B.在感染急性期 √C.使用抗生素后采集标本 D.选择正确的采集部位 E.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

8、下面有关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正确的是()A.清洁(无菌)操作前、清洁(无菌)操作后、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 B.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环境前、接触患者环境后 √C.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 D.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环境后 E.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

9、发生医院感染暴发,临床应在多长时间内向感染管理科报告()A.12小时 B.24小时 C.48小时 D.72小时 √E.立即

10、在呼吸道传染病病区的隔离要求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应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的管理 B.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 C.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房 √D.受条件限制的医院疑似患者可以不单独安置 E.各区之间分隔清楚,标识明显

11、换药碗使用后处理方法是()A.清洁 √B.灭菌 C.5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D.高温消毒 E.乙醇浸泡消毒

12、下列选项不属于低度危险性物品()A.餐具、茶具、地面 B.听诊器、血压计袖带 √C.压舌板、喉镜、体温表 D.床头柜、毛巾、被褥 E.脸盆、便器、痰盂

13、使用后的体温表消毒方法正确的是()√A.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B.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60分钟 C.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60分钟 D.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分钟 E.压力灭菌

14、发生医院感染暴发时,应该由准来确认()A.医生 B.护士 C.病区护士长 √D.感染管理科组织相关专家 E.科主任

15、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的处置程序,不正确的是()A.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 B.向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 C.根据感染源种类及暴露的程度,进行相关抗原抗体检测 D.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定期追踪随访 √E.立刻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

16、关于中心静脉置管患者输液管路的维护,正确的是()√A.输血后,应于24小时内更换输液管路 B.输注脂肪乳剂后,应于48小时内更换输液管路 C.持续输液每8小时更换输液管路一次 D.输液开始时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E.输液过程中定时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17、下列选项不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的是()A.关节镜、胸腔镜 B.腹腔镜、活检钳 C.手术器械、穿刺针 D.植入物、心脏导管 √E.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

18、发生医院感染的高危科室是()A.五官科 B.消化科 √C.新生儿病房 D.皮肤科 E.心脏科

19、需要灭菌的内镜有()A.腹腔镜胃镜膀胱镜胆管镜 √B.膀胱镜腹腔镜胆管镜胸腔镜 C.胸腔镜膀胱镜胆管镜喉镜 D.关节镜膀胱镜肠镜脑室镜 E.喉镜膀胱镜胃镜脑室镜

20、下列选项不是外源性医院感染的感染源的为()A.病人 √B.病人自身的常居菌 C.污染的医疗器械 D.病原菌携带者 E.污染的血液制品

21、下列哪种手术不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A.人工心瓣膜植入 B.人工关节置换 C.头颅手术 √D.皮肤淋巴结洁检术 E.心脏手术

22、接触飞沫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防护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进入隔离病室应戴口罩 B.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C.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双层口罩 D.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 E.离开时按要求摘脱防护用品,并正确处理

23、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属于()A.感染性废物 √B.病理性废物 C.损伤性废物 D.药物性废物 E.化学性废物

24、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基本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 B.针对接触的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 C.对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评估,进行预防接种 √D.穿双层隔离衣 E.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

25、临床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以下因素制订,但不包括()A.病原菌种类 B.患者感染部位 C.感染严重程度 D.抗菌药物特点 √E.患者性别

26、下列情况不属于医院感染的是()√A.住院期间慢性胆囊炎急性发作 B.患者住院1周后出现无症状菌尿症 C.病人肌内注射后出现注射部位明显肿胀、疼痛,穿刺有脓性分泌物 D.患者在拔牙后出现化脓性牙龈炎 E.因肺炎链球菌肺炎住院治疗,治疗期间痰培养又发现耐药肺炎克雷伯菌感染征象

27、医务人员在下列哪种情况下不必洗手()A.直接接触病人前后 B.接触易感病人前 √C.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清洁部位移动到污染部位时 D.接触不同病人之间 E.摘手套后

28、下面哪项不是标准预防的措施?()A.手卫生,包括洗手及手消毒 B.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C.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时做好个人防护 √D.接触到非传染性疾病患者分泌物的医疗仪器不必进行处理 E.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物品、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原的传播媒介

29、医院消毒、灭菌基本要求正确的是()√A.重复使用的物品应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B.重复使用的物品应先预消毒,再清洗,再消毒或灭菌 C.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 D.环境与物体表面应常规消毒 E.环境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先消毒,再清洁

30、关于手术前手术部位皮肤的准备,正确的是()A.清除手术切口局部的污染即可 B.术前均应去除手术部位毛发 C.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前一日进行 √D.术前备皮应在手术当日进行 E.应使用刀片刮除手术部位的毛发

31、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最长不得超过()A.4小时 B.6小时 C.8小时 √D.24小时 E.12小时

32、关于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措施,错误的是()A.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 B.应当保持尿道口清洁,大便失禁的患者会阴部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 √C.出现尿路感染时,不应更换导尿管 D.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应使用个人专用收集容器 E.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

33、下列哪项不是常见的多重耐药菌医院感染部位()A.泌尿道感染 √B.胃肠道感染 C.外科手术部位感染 D.医院获得性肺炎 E.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34、关于洗手不正确的描述是()√A.要有充足的水洗手不必考虑是否为流动的 B.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 C.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 D.应注意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 E.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干手巾或纸擦干,取适量护手液护肤

35、关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血培养标本采集,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保留导管时,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标本 √B.不保留导管时,只要送导管尖端进行培养即可 C.保留导管时,至少一套血培养标本经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套从导管内或经输液港隔膜采集 D.血培养标本应在采集后2小时内送检 E.血培养标本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室温保存

36、有关医院感染诊断,下列哪项是正确的:()A.无症状性菌尿不属于医院感染 √B.1周内有留置导尿史,现尿液培养出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虽无尿路刺激征,但属于医院感染 C.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以后出现的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属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D.创口感染就是手术切口感染 E.病人化疗后出现活动性肺结核,不属于医院感染

37、关于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错误的是()A.应根据患者年龄、性别、尿道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 B.医务人员要认真洗手,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 C.置管过程中尿管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D.导尿时应该正确铺无菌巾,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 √E.应采用开放式引流装置

38、使用化学消毒剂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消毒剂 √B.消毒剂的使用方法及范围可以根据需要随时调整 C.消毒前物品应清洁、干燥 D.消毒物品应与消毒剂充分接触 E.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清洁等

39、医院感染暴发常见类型不包括以下哪种类型:()A.某一综合征的暴发 B.某一系统感染的暴发 √C.某一环境污染的暴发 D.某一种细菌感染的暴发 E.某一种病毒感染的暴发

40、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时机,不正确的是()√A.手术前一日及手术当日分次、足剂量使用抗菌药物 B.手术前30分钟至2小时内或麻醉诱导期使用抗菌药物 C.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术前一天分次、足量口服非吸收性抗菌药物 D.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术中应当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 E.术中失血量大于l500ml时,应当追加抗菌药物

41、关于中心静脉导管穿刺点敷料的使用,不正确的是()A.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 B.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更换 C.无菌纱布每2天1次更换 √D.穿刺点有出血、渗出的患者每日更换敷料 E.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2、手术器械使用后消毒方法为()A.1000mg/L含氯消毒剂消毒 B.高温消毒 √C.灭菌 D.75%乙醇消毒 E.0.5%碘伏消毒

43、下列情况属于医院感染的是()A.患者住院次日晨尿常规检查显示,WBC 30个/高倍镜视野 B.患儿住院48小时内出现麻疹 C.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只有细菌定植而无炎症表现 √D.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切口局部红、肿、热、痛,并可见化脓性分泌物 E.手术缝线通过处有轻微炎症

44、符合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是()√A.认定所有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均有可能含有被传播的感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B.只需对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进行隔离 C.认定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含有被传播的感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 D.目的是预防疾病由医务人员传至患者 E.目的是预防疾病由患者传至医务人员

45、以下哪种病原体感染不是临床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A.金黄色葡萄球菌 B.白色念珠菌 C.支原体 D.铜绿假单胞菌 √E.流感病毒

46、医务人员使用防护用品时,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隔离衣 √B.医用防护口罩可反复持续使用,但遇污染及时更换 C.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 D.戴医用防护口罩时,应进行面部密合性测试 E.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防护服可连续应用

47、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下列哪种情况下应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A.在有效期内 √B.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 C.包装完好无损 D.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完全 E.外包装干燥

二、多选题(每题1分,共16题)

1、消毒作用水平可分为4级,即(ACDE)A.灭菌 B.消毒 C.高水平消毒 D.中水平消毒 E.低水平消毒

2、耐药菌监测的目的是(ABC)A.将不同时期的细菌耐药性及耐药菌分离率进行比较 B.了解细菌耐药的发生发展趋势 C.为制定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等提供依据 D.了解医院感染发病率 E.提供医院感染本底率

3、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时应注意(ABCDE)A.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要求 B.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文字说明 C.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即进行有效的封口 D.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污染时,应进行消毒处理或增加一层包装 E.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

4、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隔离要求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E)A.当条件受限时,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 B.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 C.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污染 D.探视者应戴外科口罩 E.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5、留置尿管患者预防尿路感染的措施正确的是(ABE)A.妥善固定尿管,保持通畅 B.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C.应常规使用含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以预防尿路感染 D.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应经常更换导尿管 E.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立即更换导尿管

6、关于暂居菌的描述,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BCDE)A.机械清洗容易被去除 B.通过直接接触病人或被污染的环境表面获得 C.可随时通过手传播 D.具有致病性,与医院感染有很大关系 E.寄居在皮肤表层

7、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隔离要求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AC)A.不必严格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 B.如需要转运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 C.患者应戴医用防护口罩,定期更换 D.严格空气消毒 E.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

8、医疗废物分为以下几类(ABCDE)A.感染性废物 B.病理性废物 C.损伤性废物 D.药物性废物 E.化学性废物

9、医院感染常见耐药菌有(ABCDE)A.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B.耐万古霉素的肠球菌 C.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细菌 D.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E.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

10、下列哪些属于常用的中度危险性物品(ADE)A.气管镜、喉镜 B.穿刺针、输血器材、输液器材 C.透析器、导尿管、膀胱镜 D.体温表、压舌板 E.呼吸机管道、胃肠道内镜

11、医疗废物包装运送人员应配备的防护用品有(ABCDE)A.工作衣 B.防渗透隔离衣/围裙 C.胶鞋 D.口罩 E.橡胶手套

12、下列关于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中正确的有(ACD)A.对医院内肺炎高危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漱口或口腔冲洗 B.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10° C.应鼓励上腹部手术后的患者早期下床活动 D.控制患者血糖在正常水平E.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13、医务人员在下列哪些情况下必须进行手卫生(ABCDE)A.穿脱隔离衣前后 B.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处理污染物品之后 C.进行无菌操作前 D.当医务人员的手被病人的血液、体液污染 E.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14、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包括(ABCDE)A.控制并积极治疗感染源 B.切断传播途径 C.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 D.积极查找病原体 E.制定预防措施

15、易发生医院感染的人群为(ABDE)A.所患疾病严重损伤机体免疫功能者 B.老年人 C.女性 D.接受各种免疫抑制治疗者 E.接受各种侵袭性诊疗操作的患者

16、对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医务人员防护要求中正确的是(ACDE)A.进入隔离病室,应穿隔离衣 B.在接触接触隔离患者的周围环境时,可不戴手套 C.离开隔离病室前,应摘除手套,执行手卫生 D.离开隔离病室前,脱下隔离衣 E.接触甲类传染病应按要求穿脱防护服

三、是非题(每题1分,共80题)

1、诊疗过程中产生的废弃锐器可先收集,再进行分拣。()A、正确 √B、错误

2、当留置导尿管患者搬运时,应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A、正确 B、错误

3、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A、正确 B、错误

4、一次性注射器使用后,应及时重新套上针头套。()A、正确 √B、错误

5、为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端口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24小时内更换。()A、正确 √B、错误

6、医务人员如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操作。()√A、正确 B、错误

7、医疗机构收治的传染病患者或者疑似传染病患者产生的生活垃圾,不需按医疗废物进行管理。()A、正确 √B、错误

8、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A、正确 √B、错误

9、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应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袋内。()√A、正确 B、错误

10、医疗机构在使用消毒器械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产品说明中的使用范围、使用方法等进行调整。()A、正确 √B、错误

11、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A、正确 B、错误

12、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A、正确 B、错误

1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A、正确 B、错误

14、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在置管时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A、正确 B、错误

15、某科室的住院患者中,一周内发生了3例同种同源病原体感染的病例,不是医院感染暴发。()A、正确 √B、错误

16、如果医疗器械使用后不清洗,微生物在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将造成消毒灭菌失败。()√A、正确 B、错误

17、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不属于医院感染。()A、正确 √B、错误

18、使用后的血压计袖带只需清洁,从来都不需要消毒。()A、正确 √B、错误

19、穿刺针使用后,可选择高水平消毒方法处理。()A、正确 √B、错误

20、诊断为病毒性感染者,有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A、正确 √B、错误

21、采用隔离措施,可以防止病原体从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A、正确 B、错误

22、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手术中应有效止血、彻底去除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A、正确 B、错误

23、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时,首先要打电话向上级主管部门汇报。()A、正确 √B、错误

24、患者尿培养标本不能在集尿袋中采集。()√A、正确 B、错误

25、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中,要求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优先考虑无创通气。()√A、正确 B、错误

26、为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应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A、正确 √B、错误

27、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经灭菌后可重复使用。()A、正确 √B、错误

28、住院患者在皮肤开放性伤口分泌物中培养到细菌,即可诊断为医院感染。()A、正确 √B、错误

29、过期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经重新灭菌后可以使用。()A、正确 √B、错误

30、医务人员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A、正确 √B、错误

31、病室的空气不需要常规消毒,每天开窗通风即可。()√A、正确 B、错误

32、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暴发,不是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A、正确 √B、错误

33、做局麻小手术时,手术人员只需要戴无菌手套,不必进行外科手消毒。()A、正确 √B、错误

34、损伤性废物应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A、正确 √B、错误

35、为预防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应保持中心静脉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A、正确 B、错误

36、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手术人员术中接触组织要轻柔,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A、正确 B、错误

37、应严格掌握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A、正确 B、错误

38、泌尿道不是我国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A、正确 √B、错误

39、感染的病原菌种类及其药敏结果是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依据之一。()√A、正确 B、错误

40、内源性医院感染可表现为散发,也可表现为暴发形式。()A、正确 √B、错误

41、即使手部有肉眼可见污染,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也能代替洗手。()A、正确 √B、错误

42、采集手术切口感染标本时,可将切口敷料上的渗液送检。()A、正确 √B、错误

43、临床微生物培养标本采集后,应在12小时内送达实验室。()A、正确 √B、错误

44、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是否在有效期内。()√A、正确 B、错误

45、带血管内导管期间,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在排除了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以后,可诊断为导管相关血流感染。()√A、正确 B、错误

46、被污染的听诊器可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A、正确 B、错误

47、医务人员应当每周1~2次对保留中心静脉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尽早拔除导管。()A、正确 √B、错误

48、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为医源性感染。()√A、正确 B、错误

49、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手术中应保证手术室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A、正确 B、错误

50、标准预防就是指医务人员接触传染性疾病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时,要做好防护。()A、正确 √B、错误

51、当使用中的消毒剂浓度测试偏低时,应及时添加消毒剂。()A、正确 √B、错误

52、患者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A、正确 B、错误

53、临床科室可以根据其科室需要,自行采购消毒药械。()A、正确 √B、错误

54、由于清洁-污染(Ⅱ类)手术的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A、正确 B、错误

55、医务人员洗手与卫生手消毒都能减少手部皮肤暂居菌。()√A、正确 B、错误

56、受条件限制的医院,普通病区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O.8m。()√A、正确 B、错误

57、糖尿病患者手术前应有效控制血糖水平。()√A、正确 B、错误

58、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患者静脉穿刺部位有脓液排出,这是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之一。()√A、正确 B、错误

59、为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手术部位的冲洗应选用39~42℃无菌生理盐水。()A、正确 √B、错误

60、标准预防就是医务人员接触所有病人都要带好手套、口罩、护目镜或防护面屏,穿好隔离衣以及安全注射。()A、正确 √B、错误

61、医务人员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未治愈前,应戴双层口罩参加手术。()A、正确 √B、错误

62、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10~20cmH2O。()A、正确 √B、错误

63、为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在吸痰等操作前后,医务人员应该执行手卫生。()√A、正确 B、错误

64、留置导尿管时,应保证患者的集尿袋高度低于膀胱水平,防止逆行感染。()√A、正确 B、错误

65、灭菌后的医疗物品有保存有效期,消毒后的物品可无限期存放()A、正确 √B、错误

66、应经常评估患者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尽可能延长留置导尿管时间。()A、正确 √B、错误

67、指导、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等制度是临床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的职责。()√A、正确 B、错误

68、当留置导尿管患者出现导尿管阻塞时,为预防感染,应立即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尿管。()A、正确 √B、错误

69、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每周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以减少插管天数。()A、正确 √B、错误

70、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不是医院感染的易感人群。()A、正确 √B、错误

71、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之一是降低医院感染发病率。()√A、正确 B、错误

72、呼吸道是我国常见的医院感染部位。()√A、正确 B、错误

73、中心静脉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必须达到灭菌水平。()√A、正确 B、错误

74、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应交由专门的机构处理。()√A、正确 B、错误

75、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的感染治愈后再施行手术。()√A、正确 B、错误

76、在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中,要求呼吸机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A、正确 B、错误

77、由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属于医院感染。()A、正确 √B、错误

78、在手术部位感染的预防措施中,要求需要引流的手术,应当首选开放式引流。()A、正确 √B、错误

79、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A、正确 B、错误

80、在诊断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时,应根据是否保留导管采取不同的血培养标本采集方法。()√A、正确 B、错误

四、填空题(每题1分,共42题)

1、在为成人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置管部位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选择颈静脉和股静脉。

2、医务人员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防护帽。

3、医务人员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进行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

4、病房地面不需要常规消毒,只有在被体液或血液污染的情况下才需消毒处理。

5、医务人员发生锐器伤有伤口时,应当由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乐,尽可能挤出血液,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6、临床使用的油纱布、石蜡油要用干热灭菌方法灭菌。

7、医院感染中,有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8、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属于感染性废物。

9、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可分为全院综合性监测和目标性监测。

10、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需要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11、医院感染中,无明显潜伏期的感染,规定病人入院48小时以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12、用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可连续使用24小时;抽出的药液须在2小时内使用。

13、外源性医院感染的传播过程由三个环节组成:感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

14、深部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的深部软组织。

15、病室的空气消毒处理时,当有人在的情况下不能用紫外线消毒空气。

16、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17、我国医院感染常见发生部位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和手术部位。

18、手卫生为医务人员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9、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是指: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的感染。

20、医院低度危险性物品使用后,应采用低水平消毒或清洁方法处理。

21、洗手能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部分暂居菌。

22、在进行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3、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总的用药时间不应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24、外源性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内源性医院感染的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的常居菌或暂居菌。

25、医务人员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以减少手部暂居菌的过程,称卫生手消毒。

26、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飞沫传播和空气传播。

27、医院感染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28、医院中度危险性物品使用后,应采用高水平消毒方法处理。

29、输血相关性感染常见病原体有肝炎病毒(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疟原虫、弓形体等。30、根据污染后导致的危害程度,可将医院物品分为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三类。

31、医务人员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房时应穿鞋套。

32、医务人员在有创操作中,为防止血液、体液飞溅,应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接触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33、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主要有:机会致病菌为主、多为多重耐药菌株及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34、当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感染源为艾滋病病毒时,应立即对暴露者进行评估,决定预防性用药的实施方案,并进行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

35、常规情况下,止血带使用后的处理只需清洁,干燥备用。

36、医院使用的消毒药械主要包括消毒剂和消毒器械两大类。

37、医务人员对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38、临床常用的需要消毒的内镜有:胃镜、肠镜、纤支镜、喉镜。

39、在紧急状态下进行的中心静脉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置管。

40、医院高度危险性物品使用后,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

41、启用后作为溶媒的无菌药液,最长可以使用24小时。

42、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小时内患者出现的静脉穿刺部位感染、或隧道感染、或血流感染等的临床表现。

五、简答题(每题1分,共180题)

1、何谓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

2、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

3、如何正确的洗手?

4、医疗机构发现医院感染暴发应如何报告?

5、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应采取哪些预防感染的措施?

6、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或过期,可以重新灭菌后使用吗?为什么?

7、医院的建筑布局有哪些隔离要求?

8、什么情况下应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9、接触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10、灭菌后医疗用品可以无限期存放吗?

11、病区地面遭受污染后如何消毒?

12、患者住院期间,只要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分泌物中培养到细菌就可诊断为医院感染吗?

13、血压计袖带应如何处理?

14、手术部位感染共分哪几种类型?

15、使用后病原体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如何处置?

16、何谓医院感染?

17、医疗废物包装运送人员应该配备哪些防护用品?

18、何谓手卫生?

19、医疗废物处置原则是什么? 20、止血带需要消毒吗?

21、何谓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

22、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常见有哪几种?

23、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24、何谓暂居菌?

25、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最长不得超过多少时间?

26、什么情况下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

27、医务人员在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中应履行哪些职责?

28、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29、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可分为几级? 30、根据暴露的感染源不同,如何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

31、需进行灭菌效果监测的常见项目有哪些?

32、使用科室能自行采购消毒药械吗?

33、如何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34、微生物标本采集原则是什么?

35、表浅手术切口感染如何诊断?

36、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什么情况下视为污染不能再使用?

37、怎样正确使用手套?

38、使用化学消毒剂有哪些注意事项?

39、医务人员在哪些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 40、微生态失衡与医院感染有何关系?

41、如何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42、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有哪些?

43、可重复使用的雾化器螺纹管、呼吸机管路等应如何消毒?

44、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如何处置?

45、何谓低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46、医务人员均应接受医院感染知识培训吗?

47、医疗机构应具备哪些手卫生设施?

48、由谁确认发生了医院感染暴发?

49、何谓医疗废物? 50、听诊器如何消毒与处理?

51、为预防感染,导尿管置管时应注意什么?

52、油纱布、石蜡油、滑石粉如何消毒?

53、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54、对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55、WHO提出的“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什么?

56、如何正确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

57、根据医疗机构不同规模,应如何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

58、使用后的医疗器械未经清洗直接消毒灭菌能达到效果吗?

59、何时应使用防护帽? 60、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哪些内容? 61、常用的医用口罩分为哪几类? 62、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哪些? 63、为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导尿管置管前应注意哪些方面? 64、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基本措施有哪些? 65、医疗机构能否更改消毒器械的使用方法? 66、已收集的医疗废物能否取出重新分类? 67、科室在使用消毒药械过程中应注意哪些? 68、压力蒸汽灭菌器灭菌时,对物品的包装有要求吗? 69、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可分为哪儿类? 70、如何正确采集痰液标本? 71、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72、直接由烫伤等因素导致的局部炎症表现属于医院感染吗? 73、对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时应注意哪些问题? 74、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有哪些隔离要求? 75、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如何正确进行局部处理? 76、何谓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中的非胃肠道接触? 77、标准预防的措施有哪些? 78、临床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是什么? 79、在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如何正确采集血培养标本? 80、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住院期间急性发作属于医院感染吗? 81、医用防护口罩有哪些特点? 82、对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83、哪些人群为医院感染易感人群? 84、哪些内镜需要消毒?哪些内镜需要灭菌处理? 85、病房需常规使用消毒剂拖地吗? 86、接触经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87、医疗设备表面需要消毒吗? 88、何谓外源性感染? 89、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90、何谓消毒? 91、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目的是什么? 92、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如何诊断? 93、个人防护用品指的是什么? 94、氧气湿化水可以用自来水吗? 95、何谓灭菌? 96、消毒药械主要包括哪两大类? 97、何谓飞沫传播? 98、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是什么? 99、何谓接触传播? 100、何谓医院感染管理? 101、启用后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多少时间? 102、医疗废物应如何分类收集? 103、什么是血源性病原体? 10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哪些因素来制订? 105、何谓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 106、医用外科口罩有哪些特点? 107、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108、手术部位感染中器官/腔隙感染如何诊断? 109、手卫生能去除手部常居菌与暂居菌吗?

110、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有哪些? 111、留置导尿管患者如何正确采集尿培养标本? 112、根据污染后的危害程度,医院医疗用品如何分类? 113、医院感染流行病学有哪些特点? 114、无症状菌尿症是否属于医院感染?如何诊断? 115、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如何选择? 116、用后的体温表如何消毒处理? 117、何谓医院感染监测? 118、换药碗应采用何种消毒方法? 119、何谓高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120、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应采取哪些锐器伤预防措施? 121、患者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与住院期间接受的诊疗操作有关,属于医院感染吗? 122、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的感染预防措施有哪些? 123、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24、病室的空气需要每天消毒吗? 125、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内容有哪些? 126、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哪些? 127、何谓空气传播? 128、根据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医院感染可分为哪几类? 129、手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130、导尿管置管后,应如何预防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 131、何谓常居菌? 132、不同传播途径疾病的隔离原则是什么? 133、呼吸机相关肺炎应如何诊断? 13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应履行哪些职责? 135、如何诊断因职业暴露导致的医务人员感染? 13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 137、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有哪些? 138、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是什么? 139、如何正确采集手术切口感染标本? 140、何谓标准预防? 141、何谓医院感染暴发? 142、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多长时间更换1次? 143、如何诊断输血相关性感染? 144、医疗废物共分成哪几类? 145、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如何判断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146、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什么? 147、何谓医源性感染? 148、对经飞沫传播疾病的患者应如何隔离? 149、病原菌同源性分析与医院感染暴发的确认有关吗? 150、如何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51、患者手术前应采取哪些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 152、标准预防基本原则是什么? 153、如何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154、何时应使用鞋套? 155、何谓内源性感染? 156、需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的常见项目有哪些? 157、普通病区有哪些隔离要求? 158、何谓中度危险性物品?包括哪些常用的医疗用品? 159、外科手术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什么? 160、在什么情况下应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 161、何谓微生态失衡? 162、何谓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 163、住院期间,患者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吗? 164、医院感染暴发的常见类型有哪些? 165、医院感染常见多重耐药菌有哪些? 166、在有人的情况下能使用紫外线消毒空气吗? 167、为何要进行消毒灭菌效果监测? 168、如何正确使用口罩? 169、创口感染等同于手术切口感染吗? 170、什么叫隔离? 171、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有哪些? 172、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科室/部门有哪些? 173、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应如何给药? 174、什么是呼吸卫生/咳嗽礼仪? 175、如何判断新生儿发生的感染是否属于医院感染? 17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有哪些处置程序? 177、在接触经接触传播疾病的患者时,医务人员应如何防护? 178、手卫生能降低医院感染吗? 179、手术器械、穿刺针等医疗用品如何消毒? 180、医院感染常见感染源有哪些?

五、简答题(每题1分,共180题)

1、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拔除导管48h内患者出现的静脉穿刺部位感染(局部红肿或硬块或有脓液排出),或隧道感染(沿导管皮下走行部位出现疼痛性、弥漫性红斑),或血流感染(败血症或真菌血症)等临床表现。

2、由于诊疗措施激活的潜在性感染,如疱疹病毒、结核杆菌感染等,属于医院感染。

3、洗手时,应先用流动水使双手充分浸湿;再取适量肥皂或者皂液,均匀涂抹至整个手掌、手背、手指和指缝;而后按“六步洗手法”认真揉搓双手至少15秒,应注意清洗双手所有皮肤,清洗指背、指尖和指缝,必要时增加对手腕的清洗;最后在流动水下彻底冲净双手,用干手巾或纸擦干。取适量护于液护肤。

4、当临床科室发现医院感染暴发时,应立即向感染管理部门报告。医疗机构在调查确认后2h内向上级主管卫生行政部门报告。当属于法定传染病时,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报告。

5、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时,应采取的预防措施包括:(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置管操作。

6、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使用后不得重复使用。过期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不可重新灭菌后使用。一次性使用医疗物品过期后再次灭菌可能会有以下改变.产品原材料老化变脆,易增加微粒;如经环氧乙烷再次灭菌,会增加环氧乙烷的残留量;如经辐射灭菌,可改变高分子材料的性能,如强度不够、易脆裂;过期物品有可能有微生物生长,再灭菌后,微生物菌体裂解及代谢产物易发生热原反应。

7、建筑布局有以下隔离要求:(1)应明确服务流程,保证浩、污分开,防止因人员流程、物品流程交叉导致污染。(2)根据建筑分区的要求,同一等级分区的科室宜相对集中,高危险区的科室宜相对独立,宜与普通病区和生活区分开。(3)通风系统应区域化,防止区域间空气交叉污染。(4)应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的要求,配备合适的手卫生设施。

8、(1)下列情况应穿隔离衣:①接触经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和其周围环境时。②对实行保护性隔离的患者,如大面积烧伤、骨髓移植等患者进行诊疗、护理时。③可能接触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或排泄物时。(2)下列情况应穿防护服:①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②接触某些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

9、当接触经飞沫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1)进入隔离病室应戴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戴护目镜或防护面罩,穿隔离衣或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2)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10、不可以,灭菌的医疗用品存放是有有效期的;不同的包装、不同的灭菌方式有效期是不同的。

11、如果地面被污染,可对污染物进行覆盖消毒后将污染物清除,再以消毒剂擦拭局部污染的地面,达到消毒效果后,再用清水清洁。

12、不可以。患者在住院期间,如果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培养到细菌而无炎症表现,这只是细菌定植,不属于医院感染。只有在皮肤黏膜开放性伤口分泌物中既培养到细菌,又有明显局部炎症表现,才能诊断为医院感染。

13、常规只需清洗干净,有可视污染物时,清洗后可用250mg/L的含氯消毒剂消毒30min,洗净后干燥备用。

14、手术部位感染分为表浅手术切口感染、深部手术切口感染和器官/腔隙感染。

15、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火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16、医院感染是指住院病人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包括在住院期间发生的感染和在医院内获得出院后发生的感染,但不包括入院前已开始或者入院时已处于潜伏期的感染。工作人员在医院内获得的感染也属于医院感染。

17、医疗废物包装运送人员应配备的防护用品包括:工作衣、防渗透隔离衣/围裙、胶鞋、口罩、乳胶/橡胶手套等。

18、手卫生为洗手、卫生手消毒和外科手消毒的总称。

19、医疗废物处置原则是:(1)分类收集原则:减少有害有毒废物和带传染性废物的数量,有利废物的回收和处理。(2)回收利用原则:避免浪费。(3)减量化原则:通过重复利用、破碎、压缩、焚烧等手段,减少固体废物的体积和数量。(4)无公害原则:废物处理必须遵守环保及卫生法规标准要求。(5)分散与集中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分类收集的废物分别进行处理。

20、常规止血带只需要清洗干净、干燥备用,如有可视污染物的可消毒处理。

21、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是指不重复使用的医疗用品。包括消毒或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和不需消毒或灭菌的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如无菌注射器、输液(血)器、一次性口镜、口罩、医用胶布等。

22、由多重耐药菌引起的医院感染常见有:泌尿道感染、手术部位感染、医院获得性肺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等。

23、无植人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人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的感染,累及筋膜和肌层的深部软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从切口深部引流或穿刺出脓液。(2)切口深部组织自行裂开或者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热、局部疼痛等感染症状和体征。(3)经直接检查、再次手术探查、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切口深部组织脓肿或者其他感染证据。

24、暂居菌是指寄居在皮肤表层,常规洗手容易被清除的微生物。直接接触患者或被污染的物体表面时可获得,可随时通过手传播,与医院感染密切相关。

25、以容器包装灭菌的敷料类无菌物品启用后最长不得超过24h。无菌敷料反复开启取用,极易导致污染。有条件的,建议使用小包装。

26、下列情况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1)在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诊疗、护理操作时,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等喷溅时,应使用护目镜或防护面罩。(2)为经空气传播的传染病患者进行支气管镜检查、非密闭式吸痰和气管插管等近距离操作,可能发生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喷溅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

27、医务人员是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执行者,其主要职责是:(1)严格执行医院感染管理各项规章制度。(2)掌握医院感染诊断标准,及时发现和上报医院感染病例,并协助开展医院感染流行趋势的调查。(3)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等规程,合理使用抗感染药物。(4)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掌握职业安全防护方法。

28、对于无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入院48h以后发生的感染才属于医院感染。

29、根据消毒因子的强度及作用时间对微生物的杀灭能力,可将消毒因子作用水平分为四级,即灭菌、高水平消毒、中水平消毒和低水平消毒。

30、当发生职业暴露时,应根据暴露的感染源不同,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1)乙型肝炎病毒:根据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的乙肝病毒相关检测结果,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或)接种乙肝疫苗。(2)丙型肝炎病毒:不推荐采用接触后预防措施。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在暴露后定期进行丙肝病毒相关检测。(3)艾滋病病毒:尽快采取接触后预防措施。立即对发生暴露的医务人员进行评估,决定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并进行艾滋病病毒追踪检测。

31、需要进行灭菌效果监测的项目有:(1)使用中的灭菌剂。(2)各种灭菌设备。(3)灭菌后物品,如灭菌内镜、内镜附件等。

32、使用科室不能自行采购消毒药械。

33、根据消毒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时应注意:(1)耐热、耐湿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采用压力蒸汽灭菌;耐热的玻璃器材、油剂类和干粉类等应采用干热灭菌。(2)不耐热、不耐湿以及贵重物品,宜采用低温灭菌如环氧乙烷灭菌、过氧化氢等离子灭菌等。(3)器械的浸泡灭菌,应选择对金属基本无腐蚀性的火菌剂。(4)物体表面消毒,应考虑表面性质。光滑表面宜选择液体消毒剂擦拭;多孔材料表面宜采用浸泡等消毒方法。

34、微生物标本采集原则是:(1)避免常居菌群污染。(2)在感染的急性期、使用抗生素前采集标本。(3)选择正确的采样部位,并以适当的技术、方法与容器收集足量的标本。(4)标本采集后应立即送检,常规培养应在2h内(厌氧培养应不超过30min)送达实验室。

35、手术后30天以内发生,仅累及切口皮肤或皮下组织,并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切口局部红、肿、热、痛,或可见化脓性分泌物。(2)从化脓性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出病原体。(3)具有感染的症状或者体征,由外科医师开放的切口浅层组织。

36、灭菌后的无菌物品包在使用前,如果发现包内化学指示卡变色不完全、外包装潮湿、超过有效期、包装物破损等视为污染不得使用。

37、使用手套时应注意:(1)应根据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①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呕吐物及污染物品时,应戴清洁手套。②进行手术等无菌操作、接触患者破损皮肤、黏膜时,应戴无菌手套。(2)正确戴脱无菌手套。操作时发现手套破损时,应及时更换。戴无菌手套时,应防止手套污染。(3)诊疗、护理不同的患者之间应更换手套。(4)操作完成后脱去手套,执行手卫生。(5)一次性手套应一次性使用。

38、使用化学消毒剂应注意:(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消毒剂。(2)应按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使用的范刚和方法使用。(3)准确配置消毒剂。使用中途不应添加消毒剂。(4)注意配置后消毒剂的使用期限,不过期使用。(5)消毒前物品应清洁、干燥。(6)消毒物品应与消毒剂充分接触。(7)盛放消毒剂的容器要清洁。(8)不得将消毒液用作保存器械。(9)定期监测消毒液浓度。

39、医务人员在下列情况下,应执行手卫生:(1)直接接触每个患者前后,从同一患者身体的污染部位移动到清洁部位时。(2)接触患者黏膜、破损皮肤或伤口前后,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伤口敷料等之后。(3)穿脱隔离衣前后,摘手套后。(4)进行无菌操作,处理清洁、无菌物品之前。(5)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及物品后。(6)处理药物或配餐前。

40、当人体微生态失衡时可出现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微生物群构成比例失调,或在体内发生定位转移,或微生物的宿主转移,从而引起内源性医院感染的发生。可以表现为菌群失调、定位转移及血行感染等。

41、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是:(1)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处理。(2)中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以上效果的消毒方法。(3)低度危险性物品,宜采用低水平消毒方法,或作清洁处理。

42、医院感染病原体的特点主要有:(1)以机会致病菌为主,如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菌、肠球菌、克雷伯菌属、白假丝酵母菌等。(2)多为多重耐药菌株。(3)主要侵犯抵抗力低下的患者。

43、可以采用热力消毒,也可采用化学浸泡消毒,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用无菌水冲净干燥备用。注意:消毒前一定要先清洗。

44、对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的处置要求有:(1)收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生活垃圾,按照医疗废物进行管理和处置。(2)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3)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45、低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皮肤接触而不与黏膜接触的物品。如听诊器、血压计袖带、床头柜、被褥、地面、尿壶和便器等。

46、是的。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相关知识是一个合格的临床医务人员所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因此,医疗机构应对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医院管理人员、医生、护士、医技人员和工勤人员等进行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工作规范和标准、专业知识的培训。并对进修、实习、新上岗人员进行岗前培训,考试合格后方可上岗。

47、医疗机构应具备用于洗手与手消毒的设施,包括洗手池、水龙头、流动水、清洁剂、干手用品、手消毒剂等。

48、临床医护人员发现3例及以上相同症状(如发热)或同种疾病(如肺炎)或同种病原体(如MRSA)应高度重视,并立即向科主任及感染管理科汇报。由感染管理科组织相关专家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予以确认。

49、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50、听诊器一般只需清洁处理,被污染的听诊器可用75%的乙醇擦拭消毒。

51、导尿管置管时,预防感染的措施有:(1)医务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后,戴无菌手套实施导尿术。(2)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原则留置导尿管,动作要轻柔,避免损伤尿道黏膜。(3)正确铺无菌巾,避免污染尿道口,保持最大的无菌屏障。(4)充分消毒尿道口及其周围皮肤黏膜,防止污染。(5)导尿管插入深度适宜,插入后,向水囊注入10~15ml无菌水,轻拉尿管以确认尿管固定稳妥,不会脱出。(6)置管过程中,指导患者放松,协调配合,避免污染,如尿管被污染应当重新更换尿管。

52、油纱布、石蜡油、滑石粉等油类、粉剂物品应采用干热灭菌方法进行灭菌。

53、医院感染监测的目的主要是:(1)掌握医院感染流行病学基本特征,提供医院感染的本底率。(2)及时发现医院感染危险因素,降低医院感染率。(3)及时发现和鉴别医院感染暴发。(4)利用监测结果,提高医务人员对医院感染控制的认识及执行感染控制措施的依从性。(5)评价医院感染控制措施的效果,不断提高医院感染管理质量。

54、对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肺结核、麻疹、水痘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1)应将患者安置于负压病房。(2)无条件收治时,应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呼吸道传染病的医疗机构进行收治,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3)门急诊应建立预检分诊制度,及时发现空气传播疾病的患者或疑似患者,并将其隔离。(4)除非在负压病房内,当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定期更换;并限制患者活动范围。(5)应严格空气消毒。

55、“手卫生五个重要指征”是指:在接触患者前、清洁(无菌)操作前、接触体液后、接触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应执行手卫生。

56、使用隔离衣或防护服时应注意:(1)正确穿脱隔离衣与防护服。(2)隔离衣和防护服只限在规定区域内穿脱。(3)穿前应检查隔离衣和防护服有无破损;穿时勿使衣袖触及面部及衣领;发现有渗漏或破损应及时更换;脱时应注意避免污染。(4)医务人员接触多个同类传染病患者时,隔离农或防护服若无明显污染可连续应用。(5)如接触过疑似患者,接触第二位患者时应更换隔离衣或防护服。(6)隔离衣或防护服被患者血液、体液、污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7)重复使用的隔离衣应每天更换,遇污染时及时更换、清洗并消毒。

57、医疗机构应根据其规模不同,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体系:(1)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上的医院,应当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和独立的医院感染管理部门。(2)住院床位总数在100张以下的医院,应当指定分管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的部门。(3)其他医疗机构应当有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4)各临床科室应设立医院感染管理小组。

58、不能。如果医疗器械使用后不清洗或清洗不彻底,微生物会在物体表面形成生物膜,将影响消毒因子的穿透,造成消毒灭菌失败。彻底清洗是保证消毒或灭菌成功的关键。

59、当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60、临床科室在使用一次性医疗用品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失效,产品有无不洁等。

61、按照产品标准不同,常用的医用口罩可分为医用防护口罩、医用外科口罩、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四种类型。

62、医院常用的消毒、灭菌方法有:(1)灭菌方法:包括热力灭菌等物理灭菌方法,以及使用环氧乙烷、过氧化氢、过氧乙酸等化学灭菌剂的低温灭菌方法等。(2)高水平消毒方法:包括紫外线等物理消毒法和使用含氯制剂、过氧乙酸、过氧化氢等化学消毒剂的消毒方法。(3)中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碘类消毒剂(碘伏、碘酊、氯己定碘等)、醇类、醇类和氯己定的复方,醇类和季铵盐类化合物的复方、酚类等消毒剂。(4)低水平消毒方法:包括使用季铵盐类(苯扎溴铵等)、双胍类(氯己定)等消毒剂的消毒方法。

63、为预防感染,导尿管置管前应注意:(1)严格掌握留置导尿管的适应证,避免不必要的留置导尿。(2)根据年龄、性别及尿道情况选择合适的导尿管,最大限度降低尿道损伤和尿路感染。(3)仔细检查无菌导尿包,如导尿包过期、外包装破损、潮湿,不应使用。(4)对留置导尿管患者,应采用密闭式引流装置。(5)告知患者留置导尿管的目的、配合要点和置管后的注意事项。

64、预防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基本措施有:(1)加强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知识的培训。(2)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3)针对接触的不同疾病的传播途径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4)对医务人员健康状况进行评估,进行预防接种,提高人体免疫水平。

65、不能。医疗机构在使用消毒器械时,必须严格按照卫生部对该产品颁发的卫生许可批件审批的使用说明进行,不允许更改。

66、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重新分类。

67、科室在使用消毒药械时应注意:(1)使用前应检查小包装有无破损、过期、不洁等情况。(2)使用前认真阅读产品说明、使用范围、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等,并严格遵照执行。(3)怀疑使用产品与医院感染暴发有关时,应立即停止使用、封存、送检,并及时向科主任、护士长和医院主管部门、医院感染管理科等部门报告。(4)大批量不合格消毒剂(过期、污染)应按《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化学性废物的要求处理。

68、有。如灭菌包的重量和体积、包装材料以及包内物品的摆放等均有严格要求。不符合要求,将会影响灭菌质量。

69、医院感染病例监测根据其监测范围可分为全院综合性临测和目标性监测两类。(1)全院综合性监测:指连续不断地对所有临床科室的全部住院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医院感染及其有关危险因素的监测。(2)目标性监测:指针对高危人群、高发感染部位等开展的医院感染及其危险因素的监测,如重症监护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新生儿病房医院感染监测、手术部位感染监测、抗菌药物临床应用与细菌耐药性监测等。

70、痰液标本的采集可采用自然咳痰法、支气管镜法、经人工气道抽吸等多种方法。自然咳痰法采集时,病人应留取清晨第二口痰。采集标本前应取下假牙,清洁口腔(不用牙膏),用力咳出气管深部的痰,直接吐入无菌容器内。咳痰困难者可先予雾化。

71、普通医用口罩及纱布口罩适用于普通环境下的卫生护理,不得用于有创操作。

72、由创伤或非生物因子刺激而产生的炎症表现,如烫伤、手术缝线刺激导致的轻微炎症等不属于医院感染。

73、医疗废物进行收集包装时应注意:(1)医疗废物包装物或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要求。(2)医疗废物产生地点应当有医疗废物分类收集方法的示意图或者文字说明。(3)盛装的医疗废物达到包装物或者容器的3/4时,应当使用有效的封口方式,使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封口紧实、严密。(4)包装物或者容器的外表面被感染性废物污染时,应当对被污染处进行消毒处理或者增加一层包装。(5)盛装医疗废物的每个包装物、容器外表面应当有警示标识,在每个包装物、容器上应有中义标签。

74、呼吸道传染病病区有以下隔离要求:(1)应设在医院相对独立的区域,分为清洁区、潜在污染区和污染区,设立两通道和三区之间的缓冲间。(2)严格服务流程和三区管理。各区之间屏障分隔清楚,标识明显。(3)有良好的通风设施。经空气传播疾病的隔离病区,应设置负压病室。(4)各区应安装适量的非手触式开关的流动水洗手池。(5)不同种类传染病患者应分室安置。(6)疑似患者应单独安置。(7)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疾病患者可安置于一室,两病床之间距离应大于1m。

75、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当立即实施以下局部处理措施:(1)完整的皮肤或黏膜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2)破损的皮肤或黏膜暴露后,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反复冲洗黏膜,然后用消毒液进行局部消毒。皮肤可用75%乙醇或者0.5%碘伏消毒,黏膜可用0.05%碘伏消毒。(3)发生锐器伤有伤口时,应当由伤口的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出损伤处的血液,并用肥皂液和流动水进行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75%乙醇或者0.5%碘伏进行局部消毒。

76、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中的非胃肠道接触是指医务人员在工作中,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黏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状态。

77、标准预防的措施主要有:(1)手卫生:洗手和手消毒。(2)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在预期可能接触到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或其他有潜在传染性物质时,正确地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包括手套、口罩、防护面罩、护目镜、隔离衣、防护服、帽予、鞋套等。(3)呼吸卫生/咳嗽礼仪:主要针对进人医疗机构的伴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所有人员,尽早采取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呼吸道传染性疾病的传播。(4)正确安置及运送患者,防止感染原传播。(5)及时、正确地处理污染的医疗器械、器具、织物和环境,防止其成为感染原的传播媒介。(6)安全注射:对接受注射者无害;实施注射操作的医护人员不暴露于可避免的危险中;注射的废弃物不对他人造成危害。

78、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临床治疗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

79、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时,根据是否保留血管内导管采取不同采集方法:(1)保留导管:至少采集两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经外周静脉采集,另外一套从导管内或输液港隔膜无菌方法采集。两个位置采血间隔时间应<5min。各自做好标记。(2)不保留导管:从独立的外周静脉采集两套血培养,并送导管尖端进行培养。血标本应在采集后2h内送到实验室,若不能及时送检,应室温保存。80、患者原有的慢性感染在住院期间的急性发作,不属于医院感染。

81、医用防护口罩,能阻止吸入直径≤5μm的感染因子,如结核杆菌、SARS病毒等和含有感染原的粉尘。适用于经空气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

82、对经接触传播的疾病,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患者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当条件受限时,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病原体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优先安置容易传播感染的患者。(2)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围。(3)应减少转运,如需要转运时,应采取有效措施,减少对其他患者、医务人员和环境表面的污染。83、医院感染易感人群主要有:(1)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如糖尿病、恶性肿瘤、慢性肾病等患者。(2)老年人及婴幼儿患者。(3)接受各种免疫抑制治疗的患者,如抗癌药物、放疗、免疫抑制剂等。(4)长期接受抗菌药物治疗,造成体内微生态失衡的患者。(5)接受各种侵袭性诊疗操作的患者。

84、需要消毒的内镜有:胃镜、肠镜、纤支镜、喉镜等。需要灭菌的内镜有:腹腔镜、膀胱镜、胸腔镜、胆管镜、脑室镜、关节镜等。

85、不需要,只有在被病人体液、血液等污染的情况下才需消毒处理。

86、当接触经空气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1)严格按照区域流程,在不同的区域穿戴使用不同的防护刚品,离开时按要求摘脱,并正确处理使用后物品。(2)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患者房间时,应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进行可能产生喷溅的诊疗操作时,应使用全面型防护面罩、穿防护服;当接触患者及其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应戴手套。(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87、常规只需清洁,可定期或遇污染时进行消毒。

88、外源性感染又称交叉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体外,如来自于其他病人、医务人员、诊疗器械和医院环境等。

89、医院感染管理的主要内容包括:(1)成立医院感染管理组织,明确职责,并根据国家相关医院感染预防控制法规,结合医院的实际情况,制定医院感染管理规章制度。(2)对医疗机构各类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知识培训。(3)对医院感染及其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监测、分析及反馈,针对存在问题提出控制措施;及时发现和控制医院感染暴发。(4)落实医院感染控制措施,包括:合理使用抗菌药物,严格清洁、消毒灭菌与隔离,加强无菌操作技术、消毒药械的管理、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的管理、医疗废物的管理,以及规范医院感染高危部门、环节和操作的管理等。(5)开展医务人员预防医院感染的职业卫生安全防护工作。

90、消毒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达到无害化的处理。91、细菌耐药性监测的目的是通过对不同时期的细菌耐药性及耐药菌分离率进行比较,并与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关联分析,了解细菌耐药的发生、发展趋势,为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策略等提供依据。

92、患者留置导尿管后,或拔除导尿管48h内出现的泌尿系统感染,符合下述条件即可诊断:(1)患者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路刺激症状,或有下腹触痛、肾区叩击痛,伴或不伴有发热。(2)尿检白细胞男性≥5个/高倍视野,女性≥10个/高倍视野。(3)尿液培养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l,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5cfu/ml。

93、个人防护用品是用于保护医务人员避免接触感染性因子的各种屏障用品。包括口罩、手套、护目镜、防护面罩、防水围裙、隔离衣、防护服等。94、不能。氧气湿化水要用灭菌水。

95、灭菌是指杀灭或清除传播媒介上一切微生物包括细菌芽胞的处理。96、消毒药械主要包括消毒剂和消毒器械两大类。

97、飞沫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飞沫核(直径>5μm),在空气中短距离(1m内)移动到易感人群的口、鼻黏膜或眼结膜等导致的疾病传播。

98、选择消毒、灭菌方法的原则是:(1)使用经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或符合卫生行政部门要求的消毒产品,并按照批准使用的范围和方法在医疗机构消毒工作中使用。(2)根据物品污染后导致感染的风险高低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4)根据物品的性质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

99、接触传播指病原体通过手、媒介物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导致的疾病传播。100、医院感染管理是针对诊疗活动中存在的医源性感染及相关的危险因素运用相关理论与方法,总结医院感染的发生规律,并为降低医院感染而进行的有组织、有计划的预防、诊断和控制活动。

101、抽出的药液最长不得超过2h;作为溶媒启封抽吸的无菌药液,最长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h。使用中一旦污染,应立即废弃。建议使用小剂量包装溶媒。

102、医疗废物在分类收集时,应存放于医疗废物专用的包装袋、锐器盒内。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置于黄色医疗废物包装袋内,损伤性废物置于专用的锐器盒内,由专职收集人员在规定时间内转运到医院指定的医疗废物暂存地统一处理。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交由专门的机构处理。

103、血源性病原体是指存在于血液和某些体液中能引起人体疾病的病原微生物,例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和艾滋病病毒等。

104、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其药敏结果、患者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以及抗菌约物的特点来制订,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105、抗菌药物相关性腹泻是指:近期曾应用或正在应用抗菌药物期间出现的肠道菌群失调所致腹泻性肠道疾病,包括由艰难梭菌引起的假膜性肠炎。临床表现为腹泻或见斑块条索状伪膜,可合并发热或腹痛。周围血白细胞可升高,大便涂片有菌群失调或培养出有意义的优势菌群。纤维结肠镜检查可见肠壁充血、水肿、出血,或见到2~20mm灰黄(白)色斑块伪膜。

106、医用外科口罩由外、中、内3层材料构成,分别作用为:外层抗水、中层吸附、内层吸湿,应注意正确佩戴。医用外科口罩能阻止接触直径>5μm的感染因子。适用于:(1)有创操作中阻止血液、体液和飞溅物的防护。(2)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的防护。(3)护理免疫功能低下患者时。

107、医院消毒灭菌的基本要求是:(1)重复使用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使用后先清洗,再消毒或灭菌。(2)被朊病毒、气性坏疽及突发原因不明的传染病病原体污染的诊疗器械、器具和物品,应按照先消毒、后清洗、再消毒或灭菌的相关要求处置。(3)耐热、耐湿的手术器械,不应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灭菌。(4)环境与物体表面,一般情况下应保持清洁;当受到病人的血液、体液等污染时,应先去除污染物,再进行清洁与消毒。

108、无植入物者手术后30天以内、有植入物者手术后1年以内发生的累及术中解剖部位的器官或者腔隙的感染。符合下述条件之一即可诊断:(1)器官或腔隙穿刺或引流出脓液。(2)从器官或腔隙分泌物或组织中培养分离出致病菌。(3)经直接检查或再次手术或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器官或者腔隙脓肿或感染证据。

109、不同的手卫生方法去除手部微生物的效果有所不同:(1)洗手:通过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能去除手部皮肤污垢和部分暂居菌。(2)卫生手消毒:通过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揉搓双手,能减少于部暂居菌。(3)外科手消毒:通过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再用手消毒剂,能清除或杀灭手部暂居菌,并减少常居菌。

110、环境卫生学监测项目主要有:空气、物体表面、医务人员手、血液净化透析液及透析用水等。

111、留置导尿管患者采集标本前,应先夹住导尿管,采集时松开导尿管,并弃其前段尿液。消毒导尿管采样部位,将注射器刺入导尿管,抽取尿液置于无菌容器中送检。

112、根据污染后导致的危害程度,可将医院物品分为三类,即:高度危险性物品、中度危险性物品和低度危险性物品。

113、医院感染流行病学主要特点有:(1)感染链特点:外源性感染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环节,即感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人群,缺一不可。(2)发病形式特点:医院感染多为散发性,有时可出现暴发流行。外源性感染的表现形式可为散发,也可为暴发。而内源性感染则呈散发形式。(3)预防控制特点:大部分外源性感染是可以通过规范医护人员诊疗操作、严格消毒灭菌及隔离等措施得到预防和控制的。内源性感染的发生基于病人的基础病、诊疗措施等多种因素,较难有效地预防与控制。但可以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及免疫抑制类药物、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4)科室分布特点:医院感染多发生于医院的高危科室,主要有各类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烧伤科、心胸外科、呼吸科、血液科和肾科病房等。(5)感染部位分布特点:鉴于不同国家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不同,导致医院感染发生的主要部位亦有所不同。在美国,主要感染部位为泌尿道、手术部位、下呼吸道及血流感染。而我国主要感染部位则为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及手术部位感染,占整个医院感染的80%以上。

114、无症状性菌尿症患者在1周内有内镜检查或导尿管置管史,应属于医院感染。诊断时还应符合以下条件:患者尿液培养出革兰阳性球菌菌落数≥104cfu/m1,或革兰阴性杆菌菌落数≥106cfu/ml,但无明显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115、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选择:应考虑手术部位及该部位的常见病原菌的种类、抗菌药物的抗菌谱、不良反应及药代动力学特点等。选用的抗菌药物必须是疗效肯定、安全、使用方便,且价格低的品种。万古霉素及喹诺酮类药物一般不宜用作预防用药。

116、可以采用化学消毒剂浸泡消毒,如500mg/L的含氯消毒剂浸泡30min,再用灭菌水冲净、干燥备用。

117、医院感染监测是指长期、系统、连续地收集、分析医院感染在一定人群中的发生、分布及其影响因素,并将监测结果报送和反馈给有关部门和科室,为医院感染的预防、控制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118、换药碗用于清创或手术切口的换药,与破损皮肤和组织接触,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消毒。

119、高度危险性物品是指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器官或接触破损皮肤和破损黏膜,一旦被微生物污染将导致极高感染危险的物品。如手术器械和用品、穿刺针、输血/输液器材、膀胱镜、腹腔镜、活检钳、介入导管、植入物等。120、医务人员在诊疗操作时,预防锐器伤的措施有:(1)操作时要保证充足的光线。(2)建议使用具有安全防护装置的医用器械,以防刺伤。(3)建议手术中使用容器传递锐器,以免造成医务人员的损伤。(4)禁止将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头双手重新套上针头套。如确需回套,只能单手操作。(5)禁止用手直接接触使用后的针头、刀片等锐器。(6)使用后的锐器直接放入耐刺、防渗漏的利器盒。(7)处理污物时禁止用手直接抓取及按压污物。

121、应该属于医院感染。如在住院期间接受侵入性诊疗操作,出院后出现相关部位感染而再次入院,该感染直接与上一次侵入性诊疗操作有关,属于医院感染。

122、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应采取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1)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每2天1次,无菌透明敷料为每周l~2次,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前,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乙醇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使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操作.应当在48h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123、呼吸机相关肺炎的预防,除执行医院内肺炎的预防措施外,还包括:(1)严格掌握气管插管或切开适应证,使用呼吸机辅助呼吸的患者应优先考虑无创通气。(2)如要插管,尽量使用经口气管插管。(3)建议保持气管插管气囊压力在25~30cmH2()..无明显漏气。(4)吸痰时应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吸痰前后,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手卫生。(5)呼吸机螺纹管及湿化器应每周更换1~2次,有明显分泌物污染时应及时更换;螺纹管冷凝水应及时倾倒,不可使冷凝水逆流入患者气道;湿化水应使用无菌水,每天更换。(6)每日评估是否停用镇静剂,评估是否撤机和拔管,减少插管天数。

124、普通病室空气不需常规消毒,每天开窗通风即可。医疗机构应保持诊疗环境的清洁与干燥,遇污染及时进行有效的消毒;对感染具有高风险的部门应定期进行消毒。

125、医院感染暴发事件的报告内容包括:报告时间、报告人、报告单位(联系人姓名、电话)、医院感染暴发时间、医院感染暴发病例数量及死亡人数、主要临床表现、医院感染暴发的可能原因、医院感染病例处置情况及控制措施、事件的发展趋势以及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126、医院感染的传播途径主要有以下几种:(1)接触传播—是医院感染最常见、也是最重要的传播途径。包括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由接触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肠道感染、多重耐药菌感染、皮肤感染等。(2)飞沫传播—由飞沫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等。(3)空气传播—由空气传播的疾病常见的有肺结核、麻疹、水痘等。

127、空气传播指带有病原微生物的微粒子(直径≤5μm),通过空气流动导致的疾病传播。

128、医院感染可根据病人在医院中获得病原体的来源不同,分为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

129、手术后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1)医务人员接触患者手术部位或者更换切口敷料前后应当进行手卫生。(2)为患者更换切口敷料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及换药流程。(3)术后保持引流通畅,根据病情尽早为患者拔除引流管。(4)外科医师、护士要定时观察患者于术部位切口情况,Ⅲ现分泌物时应当进行微生物培养,结合微生物报告及患肴手术情况,对外科手术部位感染及时诊断、治疗和监测。

130、导尿管置管后,预防感染的措施有:(1)妥善固定尿管,避免打折、弯曲,保证集尿袋高度低于患者膀胱水平,避免接触地面,防止逆行感染。(2)保持尿液引流装置密闭、通畅和完整,活动或搬运时夹闭引流管,防止尿液逆流。(3)应当使用个人专用的收集容器及时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清空集尿袋中尿液时,要遵循无菌操作原则,避免集尿袋的出口触碰到收集容器。(4)不应常规使用含消毒剂或抗菌药物的溶液进行膀胱冲洗或灌注以预防尿路感染。(5)应保持尿道口清洁,对于大便失禁的患者清洁后还应当进行消毒。留置导尿管期间,应当每日清洁或冲洗尿道口。(6)患者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应当把导管浸入水中。(7)长期留置导尿管患者,不宜频繁更换导尿管。若导尿管阻塞或不慎脱出时,以及留置导尿装置的无菌性和密闭性被破坏时,应当立即更换导尿管。(8)患者出现尿路感染时,应当及时更换导尿管,并留取尿液进行微生物病原学检测。(9)每天评估留置导尿管的必要性,不需要时尽早拔除导尿管,尽可能缩短留置导尿管时间。(10)医护人员在维护导尿管时,要严格执行手卫生。

131、常居菌是指能从大部分人体皮肤上分离出来的微生物,是皮肤上持久的固有寄居菌,不易被机械的摩擦清除。如凝同酶阴性葡萄球菌、棒状杆菌类、丙酸菌属、不动杆菌属等。常居菌一般情况下不致病。

132、(1)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医院应根据疾病的传播途径(接触传播、飞沫传播、空气传播和其他途径传播),结合本院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隔离与预防措施。(2)一种疾病可能有多种传播途径时,应在标准预防的基硎;上,采取相应传播途径的隔离与预防。(3)隔离病室应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4)传染病患者或疑似传染病患者应安置在单人隔离病房。(5)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病原体感染的患者可安置于一室。(6)医用建筑布局、流程合理。

133、符合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为呼吸机相关肺炎。(1)病人施行人工机械通气(MIV)治疗后或解除MIV48h内发生的肺部感染,患者出现粘痰、肺部啰音,并伴发热,或白细胞总数和(或)嗜酸性粒细胞比例增高,或X线显示肺部有炎性浸润性病变。(2)病人在原有肺部感染基础上施行MIV治疗48h以上,肺部又发生新的病原体感染,并经病原学证实。

134、临床科室医院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及本科监控医师、护士组成。其主要的职责是:(1)根据本科室的工作特点,制定医院感染相关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2)协助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开展医院感染预防工作。(3)对本科室感染病例进行监测,及时发现并上报医院感染病例。(4)指导、督促本科室医务人员执行无菌操作技术、消毒隔离、职业防护等制度。(5)负责本科室医院感染知识宣教工作。

135、职业暴露导致的感染应符合以下条件才可诊断:(1)医务人员从事的诊疗、护理环境中有明显的感染性暴露源存在。(2)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中有明显的感染性暴露源接触史,如污染锐器刺伤、割伤皮肤,或近距离接触经呼吸道传播的感染性飞沫或气溶胶等。(3)有病原学或免疫学证据证明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前从未有过该种病原感染。(4)有病原学或免疫学证据证实医务人员在职业暴露后出现该种病原感染。而且从暴露至出现该病原感染的时间超过该感染的平均潜伏期。

136、医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137、手术中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1)保证手术窒门关闭,尽量保持手术室正压通气.环境表面清洁,最大限度减少人员数量和人员流动。(2)保证使用的手术器械、器具及物品等达到灭菌水平。(3)手术中医务人员要严格遵循无菌技术原则和手卫生规范。(4)若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者手术中失血量大于l500ml的,手术中应当对患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5)手术人员接触组织要尽量轻柔,有效止血,最大限度地减少组织损伤;彻底去除手术部位的坏死组织,避免形成死腔。(6)术中保持患者体温正常,防止低体温。需要局部降温的特殊手术除外。(7)冲洗手术部位时,应当使用温度为37℃的无菌生理盐水等液体。(8)需要引流的手术应当首选密闭负压引流,选择远离手术切口、位置合适的部位进行置管,确保引流充分。

138、根据不同类型手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指征是:(1)清洁(I类)手术:一般不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仅在手术范围大、时间长、手术涉及重要脏器感染且后果严重、使用人工材料或人工装置的手术,以及高龄或免疫缺陷者等高危人群等,应考虑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2)清洁-污染(Ⅱ类)手术:由于手术部位存在大量人体寄殖菌群,手术时可能污染手术野引致感染,故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3)污染(Ⅲ类)手术:由于胃肠道、尿路、胆管体液大量溢出或开放性创伤未经扩创等,已造成手术野严重污染,此类手术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

139、采集手术切口感染标本时,应先用无菌生理盐水擦拭感染局部两遍,去除切口表面渗出物和皮肤污染菌,再用含生理盐水的无菌拭子两个,采集病灶边缘或脓腔囊壁脓液或分泌物,分别进行微生物培养和涂片检查。

140、标准预防是针对医院所有患者和医务人员所采取的一组预防感染措施。包括手卫生、使用个人防护装备、呼吸卫生/咳嗽礼仪、患者安置、处理污染的医疗物品与环境及安全注射等。

141、医院感染暴发是指在医疗机构或其科室的患者中,短时间内发生3例以上同种同源感染病例的现象。

142、干保存的无菌持物钳和持物罐开启使用后应4h更换1次,遇污染随时更换。

143、常见输血相关性感染病原体有肝炎病毒(乙、丙、丁、庚型等)、艾滋病病毒、巨细胞病毒、疟原虫、弓形体等。诊断输血相关性感染,必须同时符合下述三种情况:(1)患者从输血至发病,或从输血至血液中出现病原免疫学标志物的时间超过该病原体感染的平均潜伏期。(2)有证据证明,受血者受血前从未有过该种病原体感染,免疫学标志物阴性。(3)有证据证实供血人员血液存在该感染性物质,如:血中查到病原体、免疫学标志物阳性、病原DNA或RNA阳性等。

144、医疗废物分为以下五类:(1)感染性废物: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2)病理性废物: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实验动物尸体等。(3)损伤性废物:能够刺伤或者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4)药物性废物:过期、淘汰、变质或者被污染的废弃的药品。(5)化学性废物: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的化学物品。

145、对于有明确潜伏期的感染,规定自病人入院时算起,超过平均潜伏期后发生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

146、医院感染暴发处置原则是:(1)控制并积极治疗感染源。(2)切断感染途径。(3)对易感人群实施保护措施。(4)发生特殊病原体或新发病原体的医院感染时,还应严格遵循标准预防,积极查找病原体。(5)在调查处置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教训,制定今后的防范措施。

147、医源性感染是指在医疗服务中,因病原体传播引起的感染。易引起医源性感染的因素包括:多次进行侵袭性操作;使用消毒或灭菌不合格的医疗器械或设备;医疗环境污染严重,如物体表面、空气、医务人员的手等;输入已被污染的药品、血液或血液制品等;医务人员的职业暴露等等。

148、对经飞沫传播的疾病,如百日咳、白喉、流行性感冒、病毒性腮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等患者的隔离措施,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还应做到:(1)应将患者安置于单人病房。如条件有限,可将感染或定植相同感染原的患者安置在同一病房,床间距>1m。优先安置重度咳嗽并有痰的患者。(2)门急诊应尽快将患者隔离。(3)应减少转运,当需要转运时,医务人员应注意防护。(4)患者病情允许时,应戴医用外科口罩,并定期更换。应限制患者的活动范同。(5)加强通风。

149、病原菌同源性分析与医院感染暴发的确认有关。病原菌同源性分析可用于对医院感染暴发的判断、感染病原菌的确定及寻找感染源。进行病原体同源性分析的基本方法有:(1)细菌的表型特征分型技术,如血清型、耐药表型等。(2)基因分型技术,如PFGE、Rep-PCR、AFLP等。

150、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战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从导管血和外周静脉血,或从导管尖段和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即可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

151、手术前应采取的预防手术部位感染的措施包括:(1)尽量缩短患者术前住院时间。(2)择期手术患者应当尽可能待手术部位以外感染治愈后再行手术。(3)有效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4)正确准备手术部位皮肤,彻底清除手术切口部位和周围皮肤的污染。术前备皮应当在手术当日进行,确需去除手术部位毛发时,应当使用不损伤皮肤的方法。(5)手术部位皮肤消毒范围应当符合手术要求,如需延长切口、做新切口或放置引流时,应当扩大消毒范围。(6)如需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应在手术患者皮肤切开前30min至2h内或麻醉诱导期给予合理种类和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需要做肠道准备的患者,还需术前一天分次、足剂量给予非吸收性口服抗菌药物。(6)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呼吸道感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参加手术。(7)手术人员要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进行外科手消毒。(8)提高患者术前的抵抗力,纠正水、电解质失衡、贫血、低蛋白血症等。

152、标准预防的基本原则是:(1)认定所有血液、体液、分泌物(不包括汗液)、非完整皮肤和黏膜均可能含有可被传播的感染原,应采取相应的隔离和防护措施。(2)适用于医疗机构的所有患者。(3)目的是预防感染原在医务人员与患者之间传播。

153、根据物品上污染微生物的种类、数量和感染风险选择消毒、灭菌的方法:(1)对受到致病性芽胞菌、真菌孢子、分支杆菌和经血传播病原体(如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等)污染的物品,应采用达到高水平消毒或灭菌的相应方法。(2)对受到真菌、亲水病毒、螺旋体、支原体、农原体等病原微生物污染的物品,应选用中水平以上的消毒方法。(3)对受到一般细菌和亲脂病毒等污染的物品,采用达到中水平或低水平消毒效果的方法。

154、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时应穿鞋套,或直接更换专用隔离鞋。

155、内源性感染又称自身感染,其病原体来自病人自身(皮肤、口咽、肠道、泌尿生殖道等)的常居菌或暂居菌。当人体免疫功能下降或体内微生态环境失衡时即可发生内源性感染。随着医院感染监控工作的深入,外源性感染已明显减少,内源性感染则在增加,成为医院感染的主要类型。

156、需要进行消毒效果监测的项目有:(1)使用中的消毒剂。(2)紫外线辐照强度。(3)消毒内镜,如胃镜、肠镜、喉镜、气管镜等。

157、普通病区的隔离要求有:(1)在病区末端应设一间或多间隔离病室。(2)感染性疾病患者与非感染性疾病患者宜分室安置。(3)受条件限制的医院,同种感染性疾病、同种病原体感染患者可安置于一室,病床间距宜大于0.8m。(4)病情较重的患者宜单人间安置。(5)病室床位数单排不应超过3张;双排不应超过6张。

158、中度危险性物品是指与完整黏膜相接触,而不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内的物品。如胃肠道内镜、气管镜、喉镜、体温表、呼吸机管道、麻醉机管道、压舌板等。

159、外科手术预防使用抗菌药物的目的是:预防手术部位感染及术后可能发生的全身性感染。

160、执行手卫生时,选择洗手或卫生手消毒应遵循的原则是:(1)当手部有血液或其他体液等肉眼可见的污染时,应选择使用肥皂(皂液)和流动水洗手。(2)手部没有肉眼可见污染时,应首选使用速干手消毒剂消毒双手。

161、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与机体处于共生状态,共同组成了人体微生态系统,并形成生理性组合的动态平衡。在外环境影响下,人体正常微生物群之间,正常微生物群与宿主之间的微生态平衡遭到破坏,由生理性组合转变为病理性组合状态,即为微生态失衡。

162、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等工作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黏膜、破损皮肤或非胃肠道接触含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的状态。

163、患者住院期间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感染,应该属于医院感染。可表现为两种情况:(1)在原有感染基础上出现新的其他部位感染(排除脓毒血症所导致的迁徙性病灶)。(2)在原感染已知病原体基础上又分离出新的病原体(排除污染和原有的混合感染)的感染。

164、医院感染暴发的常见类型有:(1)某一综合征的暴发:在医院感染暴发时,出现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如消毒供应中心灭菌不合格时,同一批“无菌包”引起全院不同科室病人、不同部位、不同病原体的感染。(2)某一系统感染的暴发:只出现某一系统的感染性疾病,如泌尿系统感染等。(3)某一病原体感染的暴发:由同种同型病原菌引起的感染暴发,但感染类型可以不同,既有呼吸道感染,也可有手术切口的感染。

165、医院感染常见多重耐药菌有:(1)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2)耐万古霉素肠球菌(VRE)。(3)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细菌。(4)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肠杆菌科细菌(CRE)。(5)耐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物鲍曼不动杆菌(CR—AB)。(6)多重耐药/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DR~PA)。166、不能,紫外线本身及其在使用时产生的臭氧对人体是有害的。

167、因为消毒灭菌效果监测是评价消毒灭菌设备运转是否正常、消毒药械是否有效、消毒方法是否合理、消毒效果是否达标的唯一手段。

168、使用口罩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应根据不同的操作要求选用不同种类的口罩,并按照产品说明书使用。(2)佩戴时应注意防水层朝外,有鼻夹的一侧在上,将鼻夹压紧至鼻梁。(3)一次性口罩应一次性使用。(4)口罩应保持清洁,当口罩潮湿及受到患者血液、体液污染时应及时更换。(5)佩戴医用防护口罩时,应进行密合性测试。

169、创口除了包括手术切口以外,还应包括意外伤害导致的伤口。因此创口感染不能等同于手术切口感染。

170、隔离是采用各种方法、技术,防止病原体由患者及携带者传播给他人的措施。

171、医院内肺炎是我国最常见的医院感染类型,主要预防措施有:(1)对存在医院内肺炎高危因素的患者,建议使用含0.2%的氯己定(洗必泰)漱口或口腔冲洗,每2~6h一次。(2)如无禁忌证,应将患者床头抬高30°。(3)鼓励手术后(尤其胸部和上腹部手术)患者早期下床活动。(4)指导患者正确咳嗽,必要时予以翻身、拍背,利于痰液引流。(5)积极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达正常水平。(6)不应常规采用选择性消化道脱污染来预防医院内肺炎。

172、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重点科室/部门是指医院感染高发科室、对预防医院感染具有重要作用的科室。如重症监护病房、新生儿病房(母婴室)、移植病房、烧伤病房、手术室、产房、导管室、消毒供应中心、内镜室、口腔科、血液净化中心、感染性疾病科等。

173、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方法:抗菌药物应该在手术前0.5~2h内,最好在皮肤切开前30min或麻醉诱导开始时静脉给药。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h,或者手术时间长于所用抗菌药物半衰期的,或失血量大于1500ml,术中可追加合理剂量的抗菌药物。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应超过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

174、呼吸卫生/咳嗽礼仪的基本要素包括:(1)医务人员应认识到控制呼吸道分泌物的重要性。在接诊患有呼吸道感染综合征的患者时,应遵循隔离措施,如戴口罩和手卫生;当医务人员有呼吸道感染征象,且需要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2)教育患者咳嗽或打喷嚏时用纸巾遮掩口鼻,并立即丢弃用过的纸巾;否则应用臂弯遮掩口鼻;当患者能耐受时,可佩戴外科口罩。(3)接触呼吸道分泌物后实施手卫生。(4)进行手卫生宣教,提供位置便利的速干手消毒剂;提供卫生纸和免触碰开启的垃圾桶。(5)鼓励有呼吸道感染征象的人员在候诊区内,与其他人员保持1m以上的空间距离。

175、新生儿在分娩过程中和产后获得的感染属于医院感染。而经胎盘获得,出生后48h以内发病的感染,如巨细胞病毒、弓形虫感染等不属于医院感染。176、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应进行以下处置程序:(1)进行正确的局部处理。(2)向科室负责人及感染管理科报告,并填写职业暴露登记表。(3)核实暴露的感染源情况,根据感染源种类及暴露的程度,进行相关抗原抗体检测。(4)采取相应的预防感染措施,并定期追踪随访。

177、当接触经接触传播的疾病患者时,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应做到:(1)进入隔离室,应戴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并穿隔离衣;接触甲类传染病患者应穿防护服。(2)离开隔离室前,应脱去隔离衣或防护服,摘除手套,并洗手和(或)手消毒。(3)正确使用个人防护用品。

178、手卫生能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因为经手接触传播。是病原微生物在医患之间的主要传播途径。不良的手部卫生是引起医源性感染、促使耐药菌传播、导致医院感染暴发的主要因素。手卫生措施是标准预防的重要措施之一,是保证患者获得高质量医疗保健的一项基本措施。清洁的手能预防疾病,挽救生命。179、手术器械及穿刺针等医疗用品需进入人体无菌组织,属于高度危险性物品,应采用灭菌方法消毒。

180、医院感染常见感染源主要有病人、带菌者或自身感染、污染的医疗器械、污染的血液或血液制品、环境储源等。

下载医院感染综述word格式文档
下载医院感染综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制定全院感染控制规划及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二、配合好上级业务部门对本院临床科室和各村卫生室使用中的消毒液进行采样监测,对不达标的科室和卫生室......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一、为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和防治法实施细则》及《消毒管理办法》的有关规定,医院成立院内感染控制委员......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认真学习贯彻执行卫生部关于下发《医院感染管理办法》《消毒管理办法》《医疗废物管理办法》以及四川省医院感染管理的有关规定等相关法律法规。成立医......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 1、建立健全医院感染管理组织(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实施细则》......

    2017医院感染年终工作总结

    2017年严塘镇卫生院院感工作总结 2017年在院领导的正确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院感委员会的指导下,全院医护人员积极参与医院感染监控工作,各临床科室医师对所有住院患者进行医院......

    2014年度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2014年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总结 相杰斌 2014年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按照医院总体部署,认真贯彻落实卫生部颁布的《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医疗机构消毒技术规范》、《医院空......

    2014年度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2014年度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2014年医院感染工作在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和感染管理委员会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等有关文件与规定,制定相......

    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医院感染工作总结 为了进一步贯彻落实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促进我院医院感染管理工作,确保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委员会的工作职责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