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沈浩
《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
沈浩
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2009年11月6日因积劳成疾牺牲在工作一线。
农民群众的贴心人——记鞠躬尽瘁一心
为民的安徽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
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元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元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
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要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
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小岗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沈浩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充实和调整了村党组织,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班子,建起了小岗村的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第一个大学生民兵连……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
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2008年9月30日,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总书记亲切地同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大家的所愿所盼,解答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气氛热烈活跃。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与最基层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让沈浩满眼噙泪,责任油生,“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要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
早在2006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发展是硬道理,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艰难。
最难的,是土地问题。
凤阳鼓楼,苍然屹立。“万世根本”——600年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书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沈浩与它,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视,每一次,都觉得字字千钧。
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
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
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这个时候,总书记在小岗村的一席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沈浩心里敞亮多了。
成立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规范流转程序,发挥村民自身作用……改革,要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改革,免不了有意见碰撞。为了土地,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招商引资,对小岗的发展是关键一环。
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
迁祖坟,在农村是天大的事。2009年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村民韩庆江家爷仨哭着给祖先磕头:“咱小岗村要发展,今天给你们搬家了。”
此情此景,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
“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小岗村可以大有作为,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春去秋来又三年。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总书记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
老娘深明大义:“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听了,鼻子直发酸。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每年3月7日,沈浩总会抽空到萧县的学校为女儿过生日。2009年的那天,沈浩忙完工作后急忙赶往萧县,紧赶慢赶还是到晚了。远远地看见女儿在宿舍的阳台上张望。在操场上,沈浩想逗女儿开心,连翻几个跟斗,就不停地喘。女儿看着爸爸卖力地逗她,眼圈一下红了,扑到沈浩怀里嚎啕大哭,“爸,我想你啊,就是想你。”沈浩抱着女儿,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淌。
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买粮食、搬东西很吃力,沈浩只好说:“花点钱,请别人帮忙吧。”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3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
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
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三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关学莉在村文化广场上打着打着腰鼓就停下来,哭了,村腰鼓队的穿戴和“咚咚”敲响的鼓,都是你给置办的;戴世英把你的照片放在锅台上,边做饭,边掉泪,后悔不该为了宅基地天天找你闹;工匠马实还想在深夜收工的归途上,看到你住处闪亮的灯光;大学生“村官”汪静静依然每天帮你擦桌子,等待着你风风火火的身影……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舍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妻子还等着你回家喝一口煲好的热汤,女儿还等着你和她一起打开世界名著的书箱,老娘还在等着你轻拢她的风霜白发……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在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女儿沈王一写给沈浩的信《爸爸,我想对您说……》
新华网北京2月10日电
编者按: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党委原第一书记沈浩离开我们已整整三个月了,他的事迹感动了社会,他的精神激励着人们,中央领导同志和普通人民群众对沈浩给予了高度评价,对他的家人也表示了深深的关怀。沈浩的离去,也令沈浩的家人万分悲痛。每逢佳节倍思亲,春节前夕,重新振作起精神的沈浩女儿沈王一(小名汪汪)写下这封充满深情的信。征得沈浩夫人王晓勤和孩子的同意,特公开发表,以怀念沈浩同志。
亲爱的爸爸:
我是你的心肝宝贝汪汪。快过年了,汪汪想爸爸了。
过去六年,每到这时候,一个念头就在汪汪心里疯长:爸爸在小岗村日夜操劳,除夕夜总该回来陪陪他最疼爱的汪汪了吧?可是,汪汪今年要过一个没有爸爸陪伴的春节了。
爸爸,你离开奶奶、妈妈和汪汪已经整整三个月了。汪汪把你的名片一直放在学校饭卡的胸牌里,捂在心口,想你了,就掏出来看。名片背面,是小岗村的牌楼和地图。果真,牌楼入了我的梦。近来,汪汪老是做小岗村和你的梦,总是从牌楼外向里望,一没看到你,就急醒了。醒来后,就睁眼找爸爸、想爸爸……。小岗村的牌楼老在眼前晃,你的墓地在村里,你的乡亲在村里,你的抱负在村里,你的魂灵一定也在村里,在那牌楼后面!
整整六年前,也是早春二月,你踏上了小岗的土地,陪你的是汪汪送你的新相框,不到10岁的我以为你是去当“大官”了,欢喜地在相片背面歪歪扭扭地写上那几行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不知道你一直把汪汪的相片放在桌前陪伴,但知道你很听汪汪的话,做了一个好官。因为没有人照料,汪汪被送到老家寄读,尝到了“大官”女儿的种种“坏处”:周末无法跟父母出去玩儿,一家人不在一起吃饭,最怕的是开家长会……汪汪可能是有点儿自私,可汪汪只是想像别的小伙伴一样有一个正常的家庭生活,为什么他们有的而我却没有?爸爸,你走后,汪汪读了你的事迹报道,读了你写的日记,才知道你不只是我的爸爸,不只属于汪汪,不只属于奶奶、妈妈和我们这个家。爸爸是党的人,属于小岗村,属于农民叔叔伯伯。
爸爸,我想努力去适应没有你的日子,可一想起小时候的美好时光,汪汪就更加想念爸爸:你开车带我兜风、让我骑在肩膀上一起往前冲、逢人就炫耀“这是我女儿”……去小岗后,这样的时光再也没有了,一年只能见你几次,你没有时间陪我逛街、疯玩了。带我进书店,你只顾看感兴趣的经济类书籍,在博物馆,你一直用手机与客商谈项目,顾不上和我说话。
直到你真的走了,汪汪才知道,你“冷落”我的那些场景,想起来都是那么珍贵、那么甜蜜蜜的。可如今这一切都是梦想了。我找出了博物馆的门票,当宝贝一样珍藏起来。你是很爱汪汪的,对吧爸爸?要不你不会费那么大的劲翻跟斗逗我开心,要不你不会在小岗村的宿舍里还放着一个包装好的、崭新的、没来得及送给我的生肖狗。
爸爸,汪汪一点一点地回放、回味、放大父爱,你虽然已经走了,但周围还散发着你的气息。每天晚自习放学回家,我好像还能听见楼道里咚咚的脚步声,那是你的脚步声吗,爸爸?你以前就是这样使劲儿跺脚,把声控灯振亮;我每天还给你那盆月季花浇水,花开了,洁白如玉,你说过的——“一天天付出,等到它开花了,该有多么欣慰。”你的目光,是不是能够越过汪汪的肩头,看到那令你欣慰的花儿?那天夜里,下着淅沥沥的小雨,我站在窗口想你,爸爸,四周湿润润的,有股咸味,不像雨,像是汪汪的眼泪。汪汪想,眼泪要酿多咸,才对得起对你无限的思念,才换得回来我的爸爸?
爸爸,你走的那天,你的汪汪都哭疯了。那天,天很冷,你躺在鲜花丛中,一点都不理睬你心爱的汪汪,噘着嘴,像在逗你的汪汪。那么多人来看你、哭你,妈妈看到你真的永远走了,怨你、哭你,像个泪人儿。汪汪不信你走了,捧着你冰冷的脸拼命地亲啊……爸爸呀,你真的舍下你的汪汪走了?……如果说,你的离去是生活给我的无可选择而且残酷的考验,那么结果就是,我突然长大了,我能体会到以前不能体会的情意了,我变得爱学习了,变坚强了,我甚至可以做妈妈的心理支柱了。
妈妈以前算是个胖人,你走后她很忧郁,没两个月,她就瘦得不成形了,还总恍惚,冥冥中老是说又看到你了,你跟她念叨啥啥啥的。我劝她也不管用,就给她写封信:“爸爸虽然走了,但他的小岗村还在,和他吃过饭的人还在、说过话的人还在,树在、山在、大地在、岁月在,我也在,还要怎样更好的世界?”妈妈读着我的信,她哭出来了。
爸爸,你看到了吗?你的汪汪真的长大了!以前,我总依赖您、埋怨您,但今天,我要告诉你,我是沈浩的女儿,身上流淌着你的血液……那天,有人在安慰我时,我突然脱口而出:“我会好起来的。等我以后长大了,也要为农村做点事。”爸爸,你听到了吗?你很惊喜是不是?你为我骄傲是不是?
过完年,我就快16岁了,爸爸。我感谢我人生的前15年,有你陪我度过。15年,注定了一辈子的缘分,汪汪永远是你的女儿,与你有永世的缘,要不汪汪怎么和爸爸一模一样在左肩和右太阳穴的地方各长了一颗痣呢?要不怎么大人们都说汪汪和浩子的相貌、性格都那么相像呢?要不汪汪怎么老是在梦中见到爸爸呢?爸爸,如今家里吃饭,妈妈和汪汪总是先盛一碗给你,然后一勺一勺地替你吃了,像是你吃完的;家里的最后一道门,还在为你留着,等你随时回家,爸爸!
爸爸,今年过年,汪汪不能陪你了,你要好好过啊。你要老想着你的小狗狗汪汪。如果真有来世,在茫茫人海中,我们还做父女,汪汪还是你的乖女儿……
永远爱你的汪汪 沈王一 2010年2月6日
第二篇:沈浩先进事迹
浩气激荡天地间——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巡回报告综述
连续43场巡回报告,现场听众4万余人„„去年11月中旬至今年6月初,伴随着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的足迹,“群众离不开的好书记”的故事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伴随着沈浩精神的广泛传扬,“群众离不开的好书记”的情怀感动着中国。
6月10日,安徽省省委书记张宝顺在凤阳县小岗村调研时,要求深入开展学沈浩活动,掀起创先争优高潮,不断开创安徽跨越发展、快速崛起、争先进位的新局面。
热泪传递感动掌声献给“好书记”
2004年2月,作为选派干部,沈浩从省财政厅来到小岗村任党委第一书记。任职6年,他扎根基层,团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为小岗发展鞠躬尽瘁。2009年11月,沈浩积劳成疾,猝逝在工作一线。
“弘扬英模精神,凝聚发展力量。”沈浩去世一周后,省委迅速决定组建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由省委组织部、省委宣传部共同组织,从沈浩同志任职地、亲属、同事中精心挑选报告团成员。
2009年11月19日上午,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滁州举行首场报告。作为沈浩同志曾经工作和倒下的地方,那些与他相识相交的同事、朋友、乡亲悲戚痛哭。泪水中,寄托着人们对沈浩同志的无限哀思和崇敬之情。
2010年1月13日,隆冬的北京十分寒冷,人民大会堂内却暖流涌动,沈浩感人肺腑的事迹不时激起雷鸣般的掌声。报告会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亲切接见报告团成员,高度评价沈浩同志先进事迹。1月14日、15日,报告团又应邀来到财政部、农业部作报告。声情并茂的述说,引起现场听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千里之外的麦积山下,驻守着兰州军区“钢铁红军师”。3月2日,报告团远赴甘肃天水,感人至深的报告撞击着每一个官兵的心灵。师政委张绘武说:“75年前,我师诞生于安徽大别山,安徽亲人们带来的沈浩先进事迹让我们深受教育。”火一样的军营,火一样的情感。第二炮兵驻皖某部,是杨业功生前所在的部队。报告团作完报告后,与官兵围坐交流。安徽籍战士周斌激动地说:“沈浩是咱安徽人,我感到特别自豪!”
为什么巡回报告震撼了无数的普通百姓?为什么人们为沈浩的事迹深深打动?不同的讲者,共同的追忆。
在凤阳县委书记马占文的讲述中,人们了解到沈浩是位排除万难、践行科学发展的基层开拓者;在小岗村党委副书记赵家龙的深情回忆中,人们了解到沈浩是位以身作则、率先垂范的“好班长”;在“大包干”带头人之一严金昌的低啜声中,人们体悟到沈浩是位为小岗人倾尽所有无怨无悔的人民公仆;通过沈浩四哥沈明儒的娓娓述说,大家看到了沈浩柔情的一面;通过省财政厅办公室主任朱长才的讲述,大家了解到沈浩是个肯钻研爱学习,勇于创新善于思考的进取型干部;通过跟踪采访沈浩6年的农民日报记者夏树的讲述,大家看到忠孝难以两全时沈浩作出的崇高抉择。
在面对面巡回报告的同时,报告会的实况被制作成视频、刻制成光碟,越来越多的人了解了沈浩,越来越多的人被沈浩所感动,中华大地处处涌动学习沈浩精神的热潮。
精神震撼心灵升华责任使命
因为共同的使命,报告团成员从全省各地来到合肥。从起草报告稿,到修改、试讲,再到奔赴大江南北巡回报告,他们忍着悲痛,克服工作、家庭困难和身体的不适,从不同角度,讲述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传播、弘扬和践行着沈浩精神。
省委领导同志对做好巡回报告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报告团试讲,对报告稿内容、多媒体影像资料的运用、演讲技巧以及巡回报告地的安排等,进行反复研究和具体指导。
报告团在用真情打动听众的同时,也被各地的重视和听众的热情所深深感动。他们带着自豪感和使命感,克服种种困难,时刻保持旺盛的情感,做好每一场报告。
严金昌年近七旬,身体瘦弱,连续的奔波让他极其疲劳和虚弱,累得生了病,吃不下饭。但他“轻伤不下火线”,每次讲到动情处,痛难自抑,总是潸然泪下,深深感染了现场听众。沈明儒因悲痛过度,加之在巡回报告期间奔波劳累,多次严重感冒,声音嘶哑,但他总是激情讲述,一丝不苟,常为一个字的发音苦练。马占文平时工作千头万绪,既要做好沈浩事迹的报告,又要兼顾县里的工作;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周冬梅随时准备,服从组织安排,毫无怨言,认真完成每一场报告任务。
每场报告后,大家都及时进行讨论总结、修改完善,努力使报告会更生动、更鲜活,有的成员对报告稿进行了数十次的修改,反复推敲,精益求精,力求最佳效果。
数月来,报告团的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巡回报告期间,来自省内外的邀请函如雪片飞来,机关、部队、企业、高等院校,人们都热切盼望着报告团。
无数人的感慨和泪水,无数人的鲜花和掌声,凝聚起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困难的智慧和力量。正如一位年轻听众在留言本上庄重写下的感悟:“你播下一粒信念的种子。人们继续用希望浇灌它,在发展的道路上生长发芽,开出灿烂的花。”
循着楷模足迹凝聚奋进力量
透视沈浩先进事迹,在他身上实现了伟大人格和平凡工作、理想信念和实际行动的完美统一。沈浩的事迹,给广大党员干部带来的不仅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也将成为他们忠于使命、履行职责、开拓进取的不竭动力。践行沈浩精神,就是要扎根基层办实事,比能力、比干事、比奉献,把学习沈浩精神转化为推进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加速安徽崛起的具体行动。亳州市谯东镇原先习惯坐办公室的人员,现在全部下到基层一线,倾听群众心声,帮助百姓解决问题。
“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1月初,在沈浩倒下后,省直单位56名处级年轻干部主动报名,接受组织挑选,沿着沈浩的足迹,完成他未竟的事业。沈浩的崇高精神与时代紧密相连,学习和践行沈浩精神,就是要将这一精神内化为修养做好人,外化为作风做好事。江苏华西村等部分全国先进村党组织负责人联名发出倡议书,倡导全国广大基层党组织负责人向沈浩同志学习,做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和基层党组织建设带头人。
从北国林海到南疆渔村,从草原牧场到江南水乡,广大党员干部对照先进找差距,向沈浩同志学习的热潮在神州大地上蓬勃兴起。江西省九江市把学习沈浩活动与统筹城乡发展结合起来,选派市直单位干部,组建11个农村工作团、129个农村工作队,加大包村帮扶工作力度。山东寿光市在大学生“村官”中开展做沈浩那样“群众离不开的村官”活动。
沈浩先进事迹报告团持续的宣讲、新闻媒体连续的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安徽的良好形象,充分展示了安徽干部群众新的精神风貌。当前,全省广大基层党员干部正以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深入弘扬沈浩精神,全心全意践行党的宗旨,学沈浩、创先进、争优秀的热潮正在全省掀起。
像沈浩那样让人生在奉献中闪光
他用脚步丈量小岗的蓝图,鞋底总是沾满泥土;他同村民一起修路,双手磨满了水泡;他为小岗发展殚精竭虑,为群众冷暖万般牵挂„„他就是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的2004年2月作为省财政厅优秀年轻干部下派至凤阳县小岗村任党支部书记,今年11月6日在小岗村不幸辞世的沈浩。他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忠实实践科学发展观,是新时期党的基层干部的楷模,是共产党员的优秀代表。
安徽省财政厅11月11日发出《关于确认沈浩同志为因公牺牲的决定》认为,沈浩的业绩,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期党员的崇高境界,他那种对党忠诚、一心为民的坚定信念,任劳任怨、乐于奉献的无私情怀,为人正派永远值得学习,决定在全省财政系统深入开展向沈浩学习活动。沈浩同志逝世后,胡锦涛总书记等中央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批示,对沈浩同志表示沉痛悼念,对深入学习宣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提出明确要求。为深入学习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大力宣传、弘扬他的崇高精神,中共安徽省委日前专门发出通知,作出安排,要求全省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向沈浩同志学习。
2006年底,沈浩作为选派干部任期即将届满时,在小岗村98户农民强烈挽留下,沈浩义无反顾地选择继续留任,成为当时全省唯一连任两届的下派干部。6年来,他以振兴小岗为己任,带领小岗村群众呕心沥血求发展,凝心聚力奔小康;他舍小家、为大家,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心上,一心扑在了小岗村;他不畏艰辛,迎难而上,敢于突破,勇于创新,大力弘扬小岗村精神,为加快小岗村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得到了各级组织充分肯定和小岗村广大干群一致好评,先后荣获全国农村基层干部“十大新闻人物”特别奖、安徽省第二批选派干部标兵、安徽省改革开放“三十人三十事”先进个人、“全国百名优秀村官”等荣誉称号。
年仅46岁的沈浩,走了,走的是那样的匆忙,还没来得及和村民们道一声别,就这样急促地走了。但是,他却在年轻的生命里,用自己的一颗对党忠诚、对民赤诚的爱党爱民之心,书写了自己辉煌的人生,让人生在奉献中闪光,为党旗增辉,为人民造福,值得各级党员领导学习实践。
学习沈浩,就是要学习他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的政治品质。沈浩同志是选派干部的杰出代表,是党和人民的好儿子,他用平凡而伟大的一生,生动诠释了当代基层干部的人生价值,浓墨书写了优秀共产党员的壮丽华章。他为了小岗村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刻苦钻研、勤奋工作、躬身实践,为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闯出了一条新路。学习沈浩同志,就是要向他那样,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定理想信念,牢固树立和自觉践行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科学发展意识,提高科学发展能力,为推进科学发展、加速地方崛起不懈努力。
学习沈浩,就是要学习他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沈浩,虽然是一名下派干部,但是他一点都没有临时观念,相反却始终扎根基层、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只要一说起小岗的发展、小岗的前景,他就滔滔不绝,神采飞扬,能够看出他对小岗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他爱那里的土地,那里的人们,他把心血全部奉献给了小岗。学习沈浩最好的方式,就是要牢记党的宗旨,心系人民群众,切实增强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学习沈浩,就是要学习他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沈浩同志锐意改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难能可贵。他敢于担负起“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历史重任,团结带领村“两委”一班人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力弘扬敢为人先精神,积极探索科学发展道路,促进了小岗又好又快发展。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与时俱进,改革创新,不断提高科学发展能力,创造性开展工作,积极探索适应时代要求、符合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努力创造经得起实践和时间检验的业绩。不断解放思想,坚持与时俱进,锐意开拓,积极进取,努力探索适应时代发展和本地实际的新思路、新办法、新举措,不断创造为民造福的新业绩。
学习沈浩,就是要学习他扎根基层、勤奋敬业的务实作风。沈浩同志扎根基层、服务农村的奉献精神感人至深。他本可以留在城里,享受舒适的生活,可他却主动要求到农村工作,为小岗村的发展日夜操劳。6个年头,就是2000多个日日夜夜啊!在小岗村任职6年来,他没有退缩,没有彷徨,更没有懈怠,始终扎根基层、勤奋敬业。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始终以党和人民的事业为重,立足岗位,恪尽职守,奉献才干,努力在服务人民、报效祖国的过程中实现人生价值。始终做到忠诚党的事业,保持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爱岗敬业,尽职尽责,认真做好本职工作,以改革发展稳定的实际成效,赢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和支持。
学习沈浩,就是要学习他舍己为公、无私奉献的崇高境界。沈浩同志的心中只有大家,唯独没有他自己,他为了小岗村的发展,呕心沥血、勤奋工作、无私奉献,他始终怀着一种重任在肩的使命感,保持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舍小家、顾大家,尽职尽责,辛勤耕耘,生动展示了共产党员的无私情怀,充分彰显了对人民群众的无私大爱。学习沈浩同志,就是要像他那样始终加强党性修养,不断完善自己,始终做到甘于奉献,淡泊名利,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学习沈浩,就是要学习他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高尚品德。沈浩同志艰苦创业、勤政廉政的奋斗精神令人钦佩。2000多个日日夜夜,他没有节假,不分昼夜,为小岗村的发展殚精竭虑,为小岗人的幸福奔波操劳,集中展示了勤勉为公的崇高境界,体现了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学习沈浩同志,就要像他那样,牢记“两个务必”,保持优良传统,埋头苦干,扎实工作,不计名利,不谋私利,真正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和浩然正气。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断改进思想作风,切实做到清正廉洁,严于律己,不谋私利,作风俭朴,以自己的模范行动,扎实推进基层党风廉政建设。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斯人已去,精神永存。猝然离去的沈浩,留给人们太多的感动。沈浩同志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在短暂人生中,以对党无限忠诚,对人民无比热爱,对事业无私奉献,为我们书写了一部生动教材,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他的可贵精神和高尚风范,像一座巍峨的丰碑,将永远矗立在人民心中,激励着中华儿女锐意开拓,不断前进。广大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弘扬优良作风,切实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坚定信心,振奋精神,改革创新,锐意进取,立足本职岗位,勤奋扎实工作,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投身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伟大实践,为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2009年11月6日凌晨,一个极其平常的日子,一名普通的村干部悄然离世。
得知这位名叫沈浩的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去世的消息,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批示中,对沈浩的去世表示沉痛悼念,对沈浩的亲属和小岗村村民表示亲切慰问。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干部,为什么得到总书记如此的关注?
在沈浩去世20多天后,记者走进小岗村。倾听了一名共产党员、村干部殚精竭虑为人民的感人故事,体悟到一名基层党员干部忠实践行对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感受到三份“请愿书”上那几百个红手印的真诚与滚烫„„
2009年隆冬。江淮大地朔风凛冽。
一场隆重的葬礼在安徽凤阳小岗村举行。几天前,一封在一夜之间落满67位小岗村农民红手印的“请愿书”递到上级组织和家属手中——请回沈浩同志骨灰。此刻,上百户人家拖儿带女、扶老携幼聚集在这片旷野上。
一块高大的黑色墓碑被一双双粗黑的手立了起来,上书:“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沈浩同志之墓”。
方方正正的墓室上,覆盖着一面鲜红的党旗。
红手印,中国农民意志最真实、最朴素、最坚决的表达。
1978年初冬,小岗村十八条好汉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按下的红手印,掀开了中国改革的序幕。如今,那张“生死契约”已经平静地躺在中国国家博物馆。整整31年后,朴实的小岗村人为请回一位普通村干部的忠魂,再次庄重地按下红手印。
一步一个脚印,沈浩带领小岗人描绘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蓝图。2006年秋天,98个红手印把沈浩留在了村里
2004年2月,沈浩被安徽省委组织部、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担任村党委第一书记。从省城合肥到小岗农村,从省直机关到基层一线,沈浩的内心不能说没有反差。来了就要有贡献,这是沈浩的朴素想法。
小岗村妇女主任韩巧兰对初来乍到的沈浩记忆犹新。2004年,猴年春节刚过,她起了个大早开始忙活。听说从省财政厅下来个干部,要住在村里,她去给他准备好铺盖。中午,韩巧兰在街上看见个身穿深棕色棉夹克,中等个头,白净脸的中年男人正往村民家里走。一打听,他就是新来的书记——沈浩。
“他恐怕在小岗呆不了两月。之前下来的干部,有的来这‘镀镀金’,回去就提拔。”韩巧兰和村里人的想法一样,但她心里纳闷,“这书记一来就下农户家,看来和以往的干部不太一样。”
“我要一家一户吃顿饭。你陪我去关友林家。”沈浩说。一听说要去关友林家,韩巧兰犯了难:“沈书记,他家老婆孩子精神都有问题,吃的像猪食,卫生条件可差。苍蝇哄哄叫,床上、锅台上都是,多得像头毛。我就不去了。”韩巧兰心直口快。“村上人不去他家,我更要去看看到底有多难。”关友林家这顿饭,沈浩吃了。不久,工匠粉刷了关家的三间平房,地面打了水泥。全家办了低保和特困户手续。
一个多月,沈浩把全村108户跑了两遍,摸清了小岗的家底„„
“一朝越过温饱线,20年没进富裕门”,有人用这句话形容小岗村。还有人用“偏、穷、乱、散”四个字描述小岗村:地处偏远,交通不便;2003年全村人均收入只有2300元,村集体欠债几万元;村里到处是柴垛、垃圾,环境差;缺乏一个团结的、有战斗力的领导核心。
有人甚至对外派干部来小岗村有抵触情绪,提出“岗人治岗”。
“是啊!小岗肯定难搞,既然来了,还怕吗?要退缩吗?绝不!”沈浩在日记中写道,“要得到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必须融入小岗,了解民意,踏踏实实干几件事,让村民了解自己、认识自己。”
修路——沈浩干了来小岗的第一件大事。
村里友谊大道东边2里多泥巴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大伙都巴望着改成水泥路。沈浩跑上跑下争取支持,终于得到帮扶资金50万。
“大包干”带头人严宏昌建议,自己的路能否自己修?这与沈浩的想法不谋而合。
修路的日子,沈浩天天泡在工地上,和大家一起撒石子、扛水泥、拌砂浆。一天傍晚,沈浩和村干部来到工地。看到刚刚运来的水泥浆卸在地上,找不到铁锹,沈浩就用双手把水泥浆捧到路基里,全身都是泥,手还被灼伤。村里人叹服:这个沈书记人实在,不是来图虚名的。
行动往往胜过千言万语。沈浩常说,“跟老百姓面对面,不如和大家肩并肩。”3个多月后,路修好了。一算账,整整省了20万元,还加修了两条水泥岔道。全村劳动力每人挣了1000多元工钱。
路修好了,大伙的气也顺了许多。
不久,沈浩又干了一件大事——保护村集体财产。
属于村集体的20多间房屋被几户人家强占,多年无人敢过问。不收回,邪气滋长,正气难树。敢不敢收?村里几百双眼睛瞅着新来的书记。以前有开警车来小岗村挂职的干部,也没敢咋样。沈浩不怕难,敢碰硬,苦口婆心劝说不通,就通过法律途径解决。钉子户终于被拔掉了,村民们对沈浩刮目相看。
熟悉沈浩的人说,他从“城里人”到“村里人”的角色转变很快:冬天,穿上村里5块钱买的老棉鞋;谁家的剩茶端起来就喝,谁家的剩饭端起来就吃;抽2块钱一包的香烟;遇见财政厅的老同事说话,也从“我们财政厅”变成了“我们小岗村”;手上长了老茧,整个人黑了,瘦了„„
沈浩成了全天候“村官”。他习惯坐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和村民平起平坐商量事儿,从不坐老板椅给人居高临下的感觉。“坐沙发,和大家交流‘零距离’,这样老百姓才会亲近你。”
他住的那间十几平方米的小屋,床头贴着村民联系电话。大门从不上锁,谁都能推门而入。“村里的大事小情、百姓疾苦他都知道。”房东说。
“大包干”带头人关廷珠的遗孀、86岁的邱世兰老人,至今还拄着沈浩送的拐杖。“沈浩看原来那根拐棍要断了,怕我摔着,说要给买根新的。我以为他随便一说,没想到他专门买了新的给我送过来。这拐杖拄着踏实。”
五保户韩庆江那天突然发病,沈浩掏出身上所有的钱,送他去抢救。后来又安排他去当门卫,如今一月能挣500多元;困难户韩德国的孙子刚出世,母乳不够,家里又买不起奶粉,沈浩掏出1000元钱送去;关友林全家6口人,4人有残疾,沈浩逢年过节都要送去慰问金和年货。
“这样的干部我们觉得可靠,很难找!”“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道出了小岗人的心声。穿行凤阳乡间,如同穿行在乡土中国的千年沧桑。
600多年前,朱元璋在饥饿中崛起,从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农民的呐喊与抗争,但后来,“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的凤阳花鼓声,伴随着乞讨、流浪,成为凤阳人共同的辛酸记忆。
革命起于贫穷。向穷困抗争,与命运搏战,这是中国农民求索千年的主题,更是横亘在当今小岗人面前绕不过去的坎儿。20多年来,小岗人不是不曾努力,不是没有探索,但几经沉浮最终没成气候。比起其他名村,小岗村的步子明显慢了。
2005年秋天,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的召开。沉浸在秋收喜悦中的小岗人再次兴奋起来。胡锦涛总书记在会上用平实的20个字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沈浩在日记中记录了学习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心得:“作为一名选派干部又身在名村小岗,更应该满怀信心,充满热情,努力工作,切实为老百姓办事,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贡献自己的力量。”离中央的要求,离农民群众的愿望,还有很大差距,这令沈浩常常辗转反侧、彻夜难眠。
静夜孤星、青灯黄卷,沈浩苦苦求索,村西头那间小屋中,“三农”问题的书堆满了书架、案头;他还带着“大包干”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一起赴华西村、耿庄、大寨、西沟村、南街村等名村取经。
从书本中找思路,从实践中学范例。沈浩的心中渐渐明朗:开发现代农业,发展旅游业,招商引资发展村级工业。
要迈开步子,先要解放脑子。然而,这又谈何容易!
遇到重大决策,沈浩都要和“大包干”带头人们一起“拉拉呱”。过去“两委”班子不全、人心不齐,矛盾多、积怨多、问题多掣肘小岗发展,如今冰封开始融化了,人心开始聚拢。
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也开始生产了,大包干纪念馆建起来了„„
离小岗村不远处,有著名的滁州琅琊山醉翁亭,宋代欧阳修《醉翁亭记》中“与民同乐”的思想时常在警醒沈浩。他明白,要想让小岗村人同乐,先得让大伙同富。
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村当年的茅草屋、“大包干”纪念馆、文化广场等成了一个个旅游景点,“小岗人家”、“大包干餐馆”、“金昌食府”等餐馆红火起来。沈浩还争取到有关部门的支持,开辟了直通合肥的长途汽车线路,创安徽全省由一个村发往省城班车的先例。2006年春节前,26户住房比较困难的农民都住进了160平方米的两层楼房。
小岗要发展,村党组织建设是关键。沈浩从抓班子、抓党员、抓阵地入手,在上级党组织支持和帮助下,充实和调整了村党组织,把年富力强、作风过硬的骨干,把有点子、出力气的致富带头人,把自愿到村立志创业的大学生村官,吸纳进班子,建起了小岗村的第一个党员活动室,第一个大学生民兵连„„
村里的路平了、灯亮了;小岗人心中的灯,也亮了。
然而,三年任期一瞬即至。2006年秋天,小岗人的心像十五个吊桶打水——七上八下起来。
“当年我们杀头、坐牢都不怕,可沈浩要走,我们真怕了。”“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说。
“小岗村人最讲事实,好干部就是好干部,不好也不会有人说好„„小岗村人舍不得他,小岗村需要他,离不开他„„”严宏昌等几个人一合计,带着一封按下了98个红手印的信找到省委组织部和财政厅。
走,还是留,沈浩焦灼不安,选择两难;挽留,还是欢送,小岗人的选择也不轻松。
当年率先按手印的“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这次却没按下手印,“离开妻子、老母、女儿,在小岗踏踏实实干了3年,都想让他留下,可又不忍心啊!”
挽留是爱戴,不挽留是疼爱。
然而,沈浩选择了留下。
2008年金秋,胡锦涛总书记在小岗村考察时讲的一席话,让沈浩感到肩膀上沉甸甸的。2009年秋天,又一纸按有186个红手印的信递到省委组织部
2008年9月30日,又是一个金秋时节,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前,胡锦涛总书记来到小岗村考察。在“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家的小院里,总书记亲切地同乡亲们拉起家常,了解大家的所愿所盼,解答大家最关心的事情,气氛热烈活跃。总书记对乡亲们说:“希望大家齐心协力,努力把农业生产搞上去,把文化生活搞丰富,把村庄环境搞整洁,使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
总书记的殷切期望,让乡亲们倍感温暖和鼓舞,也让在场的小岗村领头人沈浩感到了沉甸甸的责任。
当得知沈浩是省委组织部和省财政厅选派到小岗村任职,由村民自发按手印留下来连任的村干部时,总书记热情地鼓励沈浩说:“群众拥护你,这是对你最大的褒奖!”
总书记与最基层干部的手紧紧握在一起,这一刻让沈浩满眼噙泪,责任油生,“当我握着总书记手的时候,一切艰辛、酸楚、委屈都没有了。”
沈浩在日记中写道:“总书记到小岗来,对我们是荣誉,更是动力,农村有困难更有机遇,小岗村是农村改革发源地,要不断创新。”“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时期提出科学发展观。发展是根本,发展是硬道理。小岗村也不例外,只有发展才是致富的唯一途径,只有发展才是解决矛盾的有效办法,只有发展才能建设社会主义新小岗村。”
怎么让日子过得一天更比一天好?站在改革开放30年的新起点上,沈浩和小岗人在思考,该发展什么、突破什么?这也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共同思考。
沈浩带领村“两委”班子,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拟订了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
按照这个规划,小岗村将形成“一环两轴一点九区”的规划结构,对现有村庄进行整治,包括建筑外立面、村容村貌整治,进而小岗将建设成现代农业的示范村、制度创新的实验村、城乡统筹的先行村、文明和谐的新农村。
铭记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深化改革。沈浩要重新激发出小岗村改革创新的活力。
早在2006年,沈浩就提出流转村民一部分土地进行整理,田成块、路成网、水灌通,增加可利用土地数量,提高土地利用率。
可没想到这个想法让他陷入空前的困境。发展是硬道理,但“摸着石头过河”也艰难。最难的,是土地问题。
凤阳鼓楼,苍然屹立。“万世根本”——600年的风霜雨雪,让鼓楼上朱元璋亲书的四个大字愈发遒劲而厚重。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土地乃农民之根本。这万世根本,以无可阻挡的力量穿越时空,凝视沧桑。沈浩与它,有过不止一次的对视,每一次,都觉得字字千钧。
村党委副书记张秀华说,当时有人把这种土地流转方式误解为要收回土地,集体经营,许多群众一时想不通,不支持;还有人当天同意签流转协议,第二天就变卦了。
沈浩说:“过去分田搞大包干是改革,现在搞土地流转也是改革。”
一年除夕,张秀华接到沈浩的电话:“我在村里宿舍,过来陪陪我吧。”一进门,只见沈浩眼里含着泪水,委屈地说:“在村里搞土地流转太难了,村民们不同意。”
对土地的挚爱,如同血液流淌在小岗人的血脉里。作为农民的儿子,沈浩深深地理解这一点,每一步改革他都愈加谨慎,在发展和保护农民权益方面寻找结合点,沈浩冥思苦想。
那年除夕,沈浩没回家,而是挨家拜年,挨户说服。
“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不仅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还要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同时,要根据农民的意愿,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正是这个时候,总书记在小岗村的一席话给农民吃了“定心丸”,也让沈浩心里敞亮多了。
成立村民土地流转理事会,规范流转程序,发挥村民自身作用„„改革,要平衡多元的利益诉求;改革,免不了有意见碰撞。为了土地,大家每次开会免不了争几句,有时意见分歧很大,但思路在争论中逐渐明朗,共识在交流中逐渐形成。
小岗不仅要“输血”,更要“造血”。
2009年1月8日,小岗村与“美国GLG集团”、“从玉菜业”、“瑶海”、“天下一碗”签下四份投资大单。招商引资,对小岗的发展是关键一环。
GLG集团要在小岗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项目马上要开始建设,地面必须平整。时间只有5天,最大的难题是迁坟。
迁祖坟,在农村是天大的事。2009年4月12日,村“两委”开会,挨家挨户动员。4月14日,村干部带头锯树、迁坟,第二天,村民们全动起来了,最多的一家迁了12座祖坟。
响彻荒野的爆竹声中,村民韩庆江家爷仨哭着给祖先磕头:“咱小岗村要发展,今天给你们搬家了。”
此情此景,沈浩泪水夺眶而出,抱拳三作揖,高声道:“先人们,沈浩向你们道谢了!父老乡亲,谢谢你们支持小岗村工作!谢谢你们支持咱们子孙后代!”
204座祖坟,在预定时间全部迁完。
“大包干”带头人、村委会副主任关友江说:“沈浩在小岗的6年,是村里发展最快的6年,是大家受益最大的6年,也是小岗村树立新形象的6年。” 2008年,小岗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00元,是2003年的2.87倍,比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高出2000多元。
小岗村可以大有作为,沈浩还有更远的宏图大愿:完成小岗村新农村建设规划;下属农工商、物业管理、文化传媒等几大分支的小岗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开始运作;小岗村要用3年时间争取上市„„
春去秋来又三年。2009年秋天,小岗人又着急了——“沈书记!走,还是留?”
红手印,还是红手印!186位小岗人要留住他们致富的领路人。
怀揣总书记的殷切期望和小岗村的发展蓝图,沈浩用生命践行了对党和人民的承诺。2009年冬天,小岗人用深情的红手印把他们的第一书记永远留下„„
2009年9月起,总书记考察小岗村一周年之际,小岗村参加了第三批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沈浩和村党委把党员们从繁忙的工地上、田地里请到一起,对照总书记的嘱托,对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谋划小岗村科学发展之路。“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沈浩读着铿锵的话语,总书记的嘱托如醒钟在耳。
然而,第二个三年任期又要到了。是走,还是留?无尽的牵挂,一样的深情,再一次让沈浩难以抉择。
想走。离家6年,太长了„„
沈浩是出了名的孝子。90岁的老娘,他特别牵挂。
“娘,儿子要到凤阳小岗工作了,不能照顾您老人家了,请您到我哥那里过一段时间,等我任职期满再去接您。”到小岗上任后的第一个“五一”节,沈浩把老母亲送到四哥家。
老娘深明大义:“乖乖,在人家那儿把人家搞好,把老百姓搞好。我的乖乖要听党的话。”沈浩听了,鼻子直发酸。临上车,他“扑通”一下跪倒,给老娘磕了一个响头。爬起来,已是泪流满面。
男儿有泪不轻弹。可想起老娘,焉能不潸然泪下!
女儿沈王一属狗,沈浩亲昵地叫她“汪汪”。2004年,10岁的“汪汪”舍不得爸爸走,送了他一个嵌着自己照片的相框,在背面留了一串歪歪扭扭的字:“我爱你爸爸。祝你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还有别做贪官!”第一次决定留任后,因为自己不在孩子身边,妻子工作又忙,沈浩就把女儿送到了老家萧县读寄宿中学,却也开始了绵长的思念和无尽的愧疚。
每年3月7日,沈浩总会抽空到萧县的学校为女儿过生日。2009年的那天,沈浩忙完工作后急忙赶往萧县,紧赶慢赶还是到晚了。远远地看见女儿在宿舍的阳台上张望。在操场上,沈浩想逗女儿开心,连翻几个跟斗,就不停地喘。女儿看着爸爸卖力地逗她,眼圈一下红了,扑到沈浩怀里嚎啕大哭,“爸,我想你啊,就是想你。”沈浩抱着女儿,泪水和着汗水一起淌。
妻子王晓勤在银行工作,每天早出晚归。买粮食、搬东西很吃力,沈浩只好说:“花点钱,请别人帮忙吧。”王晓勤盼望着夫妻早日团聚,不同意沈浩留任。沈浩耐心劝慰:“让我再干3年吧,第一个三年是搞基础建设,第二个三年才能把村里经济建设搞上去,让大家富起来。”想留。小岗村的父老乡亲又让他牵肠挂肚„„
2007年除夕一早,沈浩一开门,80多岁的邱世兰坐在他屋前。大娘哆哆嗦嗦地说:“沈书记,去我家吃年饭吧。二十多年了,我是头一回请村干部吃饭,不去吃可不行。”面对大娘浑浊老眼里流露的一片真情,沈浩去了。6年过了5个春节,他有3次在小岗吃的年饭。
村里正在修建的敬老院快竣工了,沈浩把它建成了每个房间都有卫生间的老年活动中心。老吾老以及人之老,让村里的老人安享晚年,是沈浩的梦想。
为了留下他,小岗村人两次“红手印”个个千斤重。
两厢牵挂,一样深情。
对小岗村党委书记金乔来说,没陪沈浩到县城体检,恐怕是今生最大的憾事。
沈浩在去世前的10多天问金乔:“你爱人在县城医院哪个科室工作?”“我说是做B超的,他摸摸胸口说最近这儿总有点不舒服,哪天请弟妹帮着检查检查。”金乔回忆着。
“心力疲倦、口干舌燥、浑身无力、特别累„„”这些词在沈浩的日记里频繁出现。字里行间,透露着他的体力早已严重透支„„
2009年11月5日上午,沈浩陪同来小岗考察的三批客人。中午,略饮薄酒。下午三点多,累了几天的沈浩对金乔说:“我回去睡会儿。”然而,这一睡,他就再也没有醒来。
一座上足了发条、从不歇息的钟,停摆了。
沈浩真的走了,永远地走了,小岗人的心也被牵走了。
“让沈书记留下吧!”肝肠寸断的小岗人这次下了决心。
凤阳县城鲜花如海,挽幛如云,数以千计的群众送别沈浩最后一程。一副长长的挽联浓缩了沈浩人生最后的,也是最光辉的时光:两任村官呕心沥血带领一方求发展,六载离家鞠躬尽瘁引导万民奔小康。
在这一头,小岗村的男女老少们在迎候他们的沈浩书记。寒风冻泪,枯草过霜,小岗村在呜咽。
72岁的“大包干”带头人严立坤拖着病躯,让家人搀扶着,要看沈浩最后一眼:“沈书记他人好、干得也好,我要来送送他”“孩子啊,我们接你回家„„”
“大包干”带头人严金昌记得曾在一次会上问:“沈浩,你给我们说个实话,到年底,你还愿意留下来吗?”“只要大家欢迎我,我愿意一辈子留在小岗!”一语成谶,却在顷刻间应验。
2009年11月17日,农历十月初一,这是小岗祭奠先人的日子。一场罕见的大雪不期而至,飘飘洒洒,漫天飞舞。
清晨6点多,58岁的殷广勇拖着一个5岁、一个7岁的孩子,借了20元钱买了纸和鞭炮。在雪地上,爷仨几步一个踉跄,扑到墓地,身上还穿着沈浩脱给他的衣服。
„„
小岗村的群众,至今还不适应沈浩书记“休假”的日子——
关学莉在村文化广场上打着打着腰鼓就停下来,哭了,村腰鼓队的穿戴和“咚咚”敲响的鼓,都是你给置办的;戴世英把你的照片放在锅台上,边做饭,边掉泪,后悔不该为了宅基地天天找你闹;工匠马实还想在深夜收工的归途上,看到你住处闪亮的灯光;大学生“村官”汪静静依然每天帮你擦桌子,等待着你风风火火的身影„„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舍得走了,走得如此匆忙——
妻子还等着你回家喝一口煲好的热汤,女儿还等着你和她一起打开世界名著的书箱,老娘还在等着你轻拢她的风霜白发„„
沈浩,你还有好多事情没做,怎么就离开了,离别得这么无声——
修环村路、引进项目、盖敬老院„„你布置的年底前要完成的11项重点工作,还等着你带领大家一起完成去验收呢。你想写的那本书《我在小岗工作的日子》,村干部们还盼着自己的名字能印在书上呢。韩巧兰还记得你说过,她家门前的小岔道,一定能在年底前铺上光光的水泥,放炮过年,她盼着你把路铺到家门口呢„„
沈浩,你不该走。你做过的一切,小岗村人民记在心底。小岗村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在见证着,见证着一位农民之子、小岗之子的深情。
在入党志愿书上,你写道: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候,我将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甘愿牺牲自己的一切。
沈浩,你做到了。
你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生命践行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庄严承诺。
信念如山,真情不改,“红手印”印证了你对党和人民的忠诚!
第三篇:沈浩先进事迹
关于开展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的实施方案
“学习沈浩,服务群众,争做农村基层干部的楷模”。这是开发区平安办事处党工委在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中对广大党员干部提出的明确要求,在学习中我们采取了“2+2+2”的方式,即:
坚持两个结合一是与推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相结合。办事处党工委把学习沈浩先进事迹,作为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利用举办座谈会、召开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的时机,组织广大党员对照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认真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深刻反思自己理想信念是否动摇,宗旨观念是否淡化,理论与实际是否脱节,找差距,补不足,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转变工作作风,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推动第三批学习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二是与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相结合。在深化拓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活动中,要求党员干部对照沈浩同志的先进事迹,检查自己,剖析自己,进一步加强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对党忠诚、为党奉献、勇于开拓,始终保持奋发向上,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争先创优、争做表率。
开展两项活动
一是开展“读事迹、学精神”活动。组织全体党员干部参加专题学习座谈会,明确把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活动作为近期学习贯彻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和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的重要载体,要求党员干部人人通读事迹、撰写读后感。同时把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作为当前政治学习的中心任务之一,广泛动员党员群众也参与到这一学习活动中来。二是开展“学先进、促发展”活动。要求党员干部把开展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活动和组织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用沈浩精神激发破解发展难题的活力,增强为人民服务的能力。要学习沈浩同志信念坚定、对党忠诚,恪尽职守鞠躬尽瘁的政治品格,学习他牢记宗旨、永葆本色,执政为民、求真务实、心系群众、服务人民的公仆情怀,学习他勤勉敬业、注重学习,勇于开拓、锐意创新的进取精神和作风俭朴、淡泊名利,严于律己、清正廉洁的优良品质,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氛围作出表率。
第四篇: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
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
孔繁森
老百姓在传颂你呀孔繁森,你有一颗善良的爱民心。
微笑融冰雪呀送炭进柴门,情同亲骨肉爱比海洋深。
像领导干部的好榜样焦裕樣、孔繁森、郑培民等英模人物那样,做一个亲民爱民的公仆,做一个忠诚正直的党员,做一个靠得住、有本事、过得硬、不变质的领导干部。
——习近平
孔繁森(1944—1994)
山东聊城人。1966年9月加人中国共产党。1961年8月参军,历任济南军区总医院警通排战士、共青团聊城地委常委、聊城地委宣传部副部长。I978年作为援藏干部赴日喀则地区任地委宣传部副部长,后改任岗巴县委副书记兼县检察院检察长。1981年回山东省工作,先产任莘县县委副书记、聊城地区行署办公室副主任、林业局局长、行署副专员。1988年第二次进藏,先后任拉萨市副市长,阿里地委书记兼阿里军分区党委第一书记、阿里地区政协主席。1994年11月1日在新疆考察边贸工作途中因车祸不幸殉职。
牛玉儒
背负着草原人的幸福上路,这幸福是他的给养,也是他的方向;
他让精神穿越时代长青,他让天空成为雄鹰的故乡。先进模范不能忘记,牛玉儒同志是新时期广大党员干部的楷模。我们党之所以赢得人民拥护,正是因为有千千万万个牛玉儒这样的同志。
——习近平
牛玉儒(1952—2004)
蒙古族,内蒙古通辽人。197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1977年3月,任通辽县莫力庙公社党委书记。1979年7月起,在哲里木盟党委组织部工作。1980年5月,调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工作。1983年3月起,在自治区纪委先后任秘书、秘书长、常委。1989年11月起,先后任自治区政府副秘书长兼办公厅主任、政府党组成员,秘书长兼办公厅党组书记。1996年11月,任包头市委副书记、市长。2001年2月,任自治区副主席、政府党组成员。2003年4月,任自治区党委常委、呼和浩特市委书记。2004年8月14日病逝。
杨业功
铸就长缨锐旅,锻造导弹雄狮。
天下虽安,忘战必危,他是中国军人一面不倒的旗帜。
他的先进思想和事迹,集中反映了军队指挥员忠诚履行我军神圣使命的高尚品质和奋斗精神,生动体现了新形势下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的本质要求,鲜明回答了党员领导干部如何做人、如何从政、如何用权的重大课题,是加强部队思想政治建设、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宝贵精神财富。
(节选自中央军委文件)
杨业功(1945-2004)
湖北应城人。1966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员。1963年8月入伍,历任战士、班长、排长、参谋、营长、团参谋长、作训处长、旅长,基地副参谋长、副司令员、司令员和第二炮兵副参谋长等职,少将军衔。2004年7月因劳成疾病逝。
沈浩
那一年,村民按下红手印,改变乡村的命运;
如今,他们再次伸出手指,鲜红的手印,颗颗都是他的碑文。
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沈浩同志为榜样,加强党性锻炼,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党性原则、群众观念和优良作风转化为密切联系群众的实际行动,在改革发展稳定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骨干带头作用。
——习近平
沈浩(1964—2009)
安徽萧县人。1986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在省财政厅参加工作。2004年2月作为全省第二批选派到农村任职干部来到凤阳县小岗村,任小溪河镇党委副书记,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等职务。2009年11月6日因劳成疾牺牲在工作第一线。
杨善洲
杨善洲,杨善洲,老牛拉车不回头,当官一场手空空,退休又钻山沟沟。
我们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以干事为责,以干事为荣,以干事为乐,把自己的人生追求和价值目标融入为祖国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奋斗之中。
——习近平
杨善洲(1927—2010)
云南保山人。195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1年5月参加工作。1953年起,先后任保山县第五区(施甸)区委副书记、书记,保山县委副书记、县委书记处书记。1962年7月起,在施甸县委工作,任首位县委书记,1966年3月,任保山地委副书记。1977年3月,任保山地委书记。1988年3月退休后,回施甸大亮山植树造林。2009年4月,将义务领办的大亮山林场经营权正式移交给施甸县人民政府。2010年10月10日因病医治无效逝世。
庄仕华
他用手术刀除去患者的病痛,他用心中的爱搭起民族的桥梁,他是边疆群众的“兵巴郎”,他用自己的行动铸就“中国军医”的形象。
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充分展示了一名共产党员坚定不移的政治信念和赤诚奉献的宽广胸怀,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生动反映了一名人民军医为民造福、为党树碑的执着追求。
(节选自中央宣传部等部门表彰文件)
庄仕华(1955—)
四川简阳人。1976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2月入伍,历任卫生员、主治医师、外科副主任、主任、副院长等职,现任武警新疆总队医院院长,专业技术少将警衔。
高德荣
老县长,手机响,那是百姓有事讲;
老县长,背竹筐,农用家具往里装;
老县长,坐火塘,促膝交谈拉家常。
您是时代楷模,不仅是独龙族带头人,也是全国的一面旗帜。有你们带动,独龙江乡今后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习近平
高德荣(1954一)
独龙族,云南贡山人。198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5年8月起,先后在怒江师范学校、贡山县独龙江乡巴坡完小工作。1984年3月起,先后任贡山县独龙江区(乡)副区长、党委副书记、乡长。1990年6月,任贡山县人大常委会法纪科科长。1993年8月,任贡山县副县长。1998年8月,任贡山县人大常委会主任。2001年8月,任贡山县委副书记、县长。2006年2月,任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2014年5月退休。
邹碧华
燃灯者,光亮源自内心深处。
笃信公平正义,才会用生命点亮法治之路。邹碧华同志是新时期公正为民的好法官、敢于担当的好干部。他崇法尚德,践行党的宗旨、捍卫公平正义,特别是在司法改革中,敢啃硬骨头,甘当“燃灯者”,生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人民事业的忠诚。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政法干部要以邹碧华同志为榜样,在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征程中,坚定理想信念,坚守法治精神,忠诚敬业、锐意进取、勇于创新、乐于奉献,努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无愧于历史的业绩。
——习近平
邹碧华(1967一2014)
江西奉新人。1999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8年7月参加工作,先后担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经济庭书记员、助理审判员、审判员,研究室主任助理、副主任,民一庭副庭长,民二庭庭长。2008年7月,任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院长。2012年11月,任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2014年12月10日,在工作中突发心脏病,经抢救无效因公殉职。
第五篇:《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读后感
《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读后感
通读《优秀领导干部先进事迹选编》,我的心灵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震撼和洗涤,感触最深的是杨善洲同志的感人事迹。老书记二十多年如一日,坚守住自己的梦想。回顾老书记走过的道路,那深深浅浅的履迹如无声的文字,悄悄地在身旁耳语。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人的本色。
1988年4月,杨善洲同志从保山地委书记的岗位上退下来后,主动放弃进省城安享晚年的机会,扎根施甸大亮山艰苦创业,义务植树造林,一干就是22年,建成了面积8万亩、价值1亿多元、完全成材后价值可达3亿元的林场,并将林场无偿移交国家。杨善洲同志曾先后被评为省、市优秀共产党员、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全国老有所为先进个人,被授予“全国十大绿化标兵提名奖”、“环境保护杰出贡献奖”、“中华环境奖提名奖”等荣誉称号。
杨善洲同志一生爱国爱党,无私奉献,事迹感人。
位于施甸县城西北边,距县城60多公里的大亮山,平均海拔2600多米。在这里你看不到一点树木的影子,只有一望无际的荒凉和空旷。杨善洲为什么要在这里建立林场实现他的绿色的梦想?一个曾和他在一起工作过的人深情地回忆说,杨善洲在施甸县当县委书记时曾徒步在大亮山走了20多天,大亮山的荒凉无疑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说这个地方只有栽树,不然永远也富不起来。退休前他两次到大亮山实地考察,当地农民劝他,你到别处去种吧,这地方连野樱桃树和杞木树都不长。然而他还是来了,他要在这片辽阔而荒凉的高原上,用他60岁以后的生命建立一个5万亩的绿色王国。
杨善洲同志的事迹告诉我们,干工作必须要有顽强的意志,必须只争朝夕,从点滴做起,不能好高骛远,立足岗位,脚踏实地,端正心态,勤勉敬业。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永葆本色、矢志不移的坚定信念。杨善洲同志入党六十年来,时刻牢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把“随时为党和人民的事业牺牲一切”作为自己的铮铮誓言,时时处处以共产党员的标准来衡量和要求自己。他坚信共产主义,牢记党的宗旨,立场坚定、意志坚强,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是要像他那样,树立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理念,坚定理想信念,牢记党的宗旨,始终对党的事业无限忠诚,以坚定的信念展示共产党员的风采。始终忠诚党的税收事业,爱岗敬业,兴税报国。
对于我们普通公务人员而言,想要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干出一番不平凡的业绩,一是要学习他无私奉献、淡泊名利的高贵品质。杨善洲同志担任保山地、县主要领导长达三十余年,但从未为妻子孩子捞上一册“农转非”的户口本,没有给家里盖上一间像样的房子。他常对家里人说:过日子,吃处有个锅,睡处有个“窝”就行。他把价值3亿元的林场无偿移交给施甸县政府,县里要奖励他10万元,他坚决不要;市委、市政府奖励他20万元,他又把大部分作为捐资助学等捐献了出去。二是要像他那样,加强思想道德修养,不图名、不求利、不谋私,守得住清贫,耐得住寂寞,一尘不染,坚持以德立身、以公处事、以廉树威,永葆共产党人的浩然正气。学习杨善洲同志,就要学习他艰苦朴素、苦干实干的优良作风。杨善洲同志穿着朴素的服装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仍以普通群众的心态往来其间,以赤诚之心对待群众。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弘扬党的优良传统,以一团火的激情,脚踏实地,扑下身子,努力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要求的业绩。三是要学习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革命精神。盛年时期,他废寝忘食,夙兴夜寐,忘我工作;年事已高仍然老骥伏枥,志在千里,退休后把植树造林作为为党为人民服务的又一新起点。出于对他几十年卓着成绩的褒奖和关心,省委曾让他到昆明居住,并到省人大常委会工作,但他婉言谢绝,把“我要回家乡施甸种树,为家乡百姓造一片绿”一句话说得铿锵有力。向杨善洲同志学习,就要像他那样,永葆锲而不舍的精神,活到老学到老、拼搏到老、奉献到老,把毕生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
作为一名普通的税务干部,学习杨善洲就要把他的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真正以老百姓的利益为重,做到以人为本,从小事做起,工作一天,就要为广大群众贡献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