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古县民族贫困地区公款私存问题治理对策探索
民族贫困地区公款私存问题治理对策探索
公款私存,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违反国家规定,将国家、集体资金不纳入单位法定账户管理,而以各种名义私存私放的行为,是“小金库”的重要表现形式和手段之一。通过多年来的治理,公款私存现象已明显改观,但依然年年查年年有,得不到根除,并且手段更隐秘。根据多年来的实践和探索,我局就治理公款私存问题看法如下:
一、公款私存问题的成因
(一)个人待遇等部门利益驱动,用公款私存手段处理处理灰色收入和灰色支出。一方面,在现阶段,各地域经济发展极不平衡,在工作环境、工作待遇方面区别也相当大。部分单位、个别领导攀比心里较重,千方百计追求好的工作环境和工作待遇,大吃大喝、追求福利待遇的意识有很厚的生长土壤。而在民族贫困地区,财政十分困难,现有的资金条件远远满足不了部门利益需求,极少数单位只能想方设法违规敛钱。在清理单位银行账户等财政支付制度改革以后,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等管理手段,财政资金管理越来越规范,行政事业违规违纪违法收入无法通过财政渠道洗钱,个别单位错上加错采取了公款私存手段。另一方面,规范津贴补贴后,个别单位解决超标待遇等灰色支出,也以在单位大账虚列支出套出资金公款私存方式来处理。
(二)个别主要领导对公款私存的错误性质认识不足。
有的领导认为,现在财政管的太细太多太严,又无法解决一些临时之急,给单位某些工作造成了不便,明知公款私存行为不对,但为了方便,还是采取了公款私存手段来图某些方便。有的领导知道不能公款私存,但对错误的性质和后果认识不足,认为只是一般的错误,班子集体决策公款私存,企图规避处理和追究。个别领导不学习财经纪律,对公款私存认识麻木,还不知道公款私存是错误的。甚至个别领导还想的是,查到了我认,没查到我赚,反正在一个单位不会搞太久。
(三)财务人员直接参与,监督缺位。依照《会计法》等财经法律法规,财务人员有对经济行为进行监督的责任和义务。而事实上,单位财务人员往往是单位主要领导信赖的人,要么是关系好,要么是“识时务”,不然就会遭到更换。多年的治理实践表明,财务人员往往是公款私存的直接责任人员,有的还直接把公款存到本人所开银行账户里。财务人员直接参与,至少也是核心知情人之一,导致财务人员监督形成虚设。
(四)公款私存资金来源多种多样,财政监管难。古丈县财政、审计、纪检监察、反贪等部门多年查案实践发现,公款私存资金来源,有虚列项目资金套取、虚列行政支出套取、隐瞒应上缴非税收入、乱收费乱摊派存入个人账户等公款私存行为,财政无法每样都跟踪到位,监管难度大。
(五)贫困地区保工资保运转压力大,财政监管有死角。按照规定,非税收入应实行严格的“收支两条线”管理。虽
然贫困地区实际还在操作返还,但是只是按比例返还。个别有自收自支人员、负担重的非税收入执收单位,执收收入怕“按比例”,也就怕财政知道,怕财政管,采取收钱不给票暗里算数的办法,所收资金存入个人账户。
(六)贫困地区经济落后,严格执法难,震慑力不够。在贫困地区,有公款私存现象的单位,往往也是工作开展较出色的单位,与上级关系也较好。严格查处这类单位,后果是所查处单位要付出一年以上的事业退步,代价是明显的。执纪执法单位在查处过程中,经常要瞻前顾后,能轻则轻,有时甚至还无奈打打“擦边球”,震慑力不强。
二、公款私存问题的危害
(一)扰乱财经秩序,逃避财政监管,引发新的攀比。公款私存行为漠视党纪国法,不仅打乱了正常的财务管理,逃避了财政监督,造成部门之间苦乐不均,引发新的攀比。
(二)容易成诱发贪污腐败的温床。公款私存行为只有个别人或少数人知晓,缺乏相互制约,缺少监管,为别有用心之人提供了可乘之机,容易诱发当事人发生挪用公款、贪污公款等犯罪行为。在古丈县近两年查处的2起公款私存案件中,有1起就是公款私存数额越来越大,最后发展到主要领导贪污。
(三)助长不正之风。公款私存资金,往往用来乱发奖金、补贴,常常导致领导或经办人员私欲膨胀,助长公款请客送礼、铺张浪费等不正之风。
(四)极易造成财政资金流失。个人银行账户资金风险巨
大无需赘言,就套来的建设资金用于滥发奖金福利、铺张浪费而言,对财政资金和国有资产更是巨大损失。
(五)损害党群关系。个别单位领导利用私存公款请客送礼、侵占私分、铺张浪费、贪污腐化,在群众中造成了恶劣影响,使群众对党和政府形成不好的看法,严重损害了党群关系。
三、对策建议
(一)加强宣传教育,筑牢思想基础。首先,要向各级领导干部讲清楚公款私存行为的危害、手段和处理后果,从思想上认识上解决问题。其次,要用典型案例,用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进行教育,克服侥幸心理,增强遵纪守法意识。
(二)加强制度建设,使单位和领导无法私存公款。一是建立和完善财政、银行、纪检监察监管制度。财政要扩大国库集中支付面,并且对大额的向个人的直接支付进行经常性抽查,确保资金落到实处。二是建立财产申报制度,结合该制度,探索建立国家工作人员开设银行账户纪检监察报备制度,纪检监察。三是建立健全财产财务管理制度,堵塞管理环节的漏洞,在源头上斩断资金来源。四是切实推开财务公开制度,单位资金在阳光下运作,使公款私存无处容身。
(三)建立和完善责任追究制度。把“小金库”问题作为党风廉政建设的责任目标之一,明确各单位、各部门“一把手”是“小金库”问题的第一责任人,一旦发现“小金库”,除了对当事人进行处罚外,还必须对承担主要领导责任的相关领导实行责任追究。要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和《中国共产党
纪律处分条例》的规定,结合实际,把涉及“小金库”问题的处分细分细化,增强实际操作性。
(四)加大查处力度,有效震慑公款私存行为。纪委监察、审计、财政、反贪等执法执纪机关,要把查处“小金库”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加强信息沟通,齐抓共管,形成监督合力。对查出有公款私存问题,坚决按照“小金库”治理相关处理要求,该收缴的要坚决收缴,该罚款的决不轻饶,必要时要公开曝光。
第二篇: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一、本课题提出背景及研究意义
1、课题提出背景
据资料显示,中国约有1.2亿农民离开故乡到城市里打工。把2000万儿童留在了家里。其中,湖南就有留守儿童200万人,占全国留守儿童总数的1/10。湘西地处中部偏隅一角,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劳务输出成为了农民一个长时期的历史现象。湘西的“留守儿童”约6.5万人。非父亲或母亲为监护人的占65.1%,4.9%的孩子甚至是独自一人生活。这些儿童,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恒、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综合分析湘西民族贫困地区的留守儿童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第一、家长不大关心成绩。由于家长文盲的比例较高,加上空间阻隔,所以,在学习上无法给留守儿童切实有效的帮助和辅导。
第二、性格普遍存在缺陷。通过调查发现,在留守儿童中,放纵溺爱型家长的比例比其他儿童家长的比例要高得多。由于父母外出,留守儿童几乎生活在无限制状态下,无形中助长了其自私任性、逆反心理重等极端性格。
第三、心理存在一定障碍。他们缺少与父母交流的机会,特别是进入青春期以后的许多生理问题无人关心,这对留守子女的心理健康极为不利,常引发种种心理病症,如感情脆弱、自暴自弃、悲观消极等。
第四、不少学生价值扭曲。部分父母们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负疚感,于是采取“物质+放任”的方式进行补偿,这就使得留守孩子拥有零花钱的数量增加,使用自由度提高,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这些孩子对学习无所谓,认真学习动机不足、厌学、游戏成瘾、逃学、早恋。直接导致“读书无用论”、“拜金主义”等错误思想的产生。
由此可见,留守儿童在生活和心理上存在着很大的问题,我们作为当代教育工作者有责任帮助他们解决这些问题。这是我们实施《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德育实践项目的动因。
2、课题研究目标意义
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研究湘西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生活现状、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一定的教育方法,促使小学留守儿童健康地成长,同时总结出对留守儿童教育的策略。课题根据湘西吉首地区农民工的特点,对留守儿童进行了分类。认为吉首地区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这也是本课题的亮点之一。本课题研究的意义是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随着“城市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是一个乡镇和城市双需的大趋势。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留守儿童队伍不仅不会缩小,而且必将进一步扩大。留守儿童的问题不仅关系到留守儿童自身的健康成长,也关系到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乃至会影响湘西吉首地区教育的整体发展。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关注,更需要教育者花费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来研究这个问题。虽然对留守儿童的研究者较多,但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的研究还是比较少的。留守儿童的问题便成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育工作者棘手的问题。针对湘西吉首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存在的上述问题及现代教育的要求,应把对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提到一个新的高度,动员和整合全社会力量,加强对这部分留守儿童群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健康地度过这段特殊的人生历程。现在我们课题组将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方面进行探索和研究。
二、课题界定和解释
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始建于1939年,历经沧桑,几易校名,逐步发展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学校现下辖村小5所,共有学生1895人,教师103人。其中,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本课题的留守儿童,主要指湘西吉首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光明小学农民工子女,父母双方或一方流动到其他地区工作,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共同生活在一起的儿童 ,父母外出打工后,孩子留在了家中(主要在乡镇)或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无法照顾的儿童,他们被称为留守儿童。吉首地区光明小学的留守儿童主要有三种类型 :一种是父母长期在外打工,孩子由爷爷奶奶或者叔叔的亲戚照顾的留守儿童。第二种是父母早出晚归打临工而形成的留守儿童。三是外地学生,寄宿亲戚家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存在的问题:一是学习问题,二是品德问题、三是生活问题、四是学生的社会适应问题(缺少亲情体验)。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据调查资料显示:2004年5月,教育部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讨座谈会”。2005年5月,全国妇联等单位召开“中国农村留守儿童社会支援行动研讨会”。2006年9月,全国妇联召开“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电视电话会”。2007年5月2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专门强调农村留守儿童问题。2008年2月27日,全国妇联发布了《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等。一切资料表明国家对关爱留守儿童问题的重视。目前很多地方都在研究更多关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并且对于农村“留守儿童”的不良行为,和道德缺失提出了若干建设性意见。对于城市流动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也有相当丰硕的研究成果,但是对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的研究目前还很少有人涉及。我们课题组进行这样的研究,就是为了弥补这一块的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缺陷,达到抛砖引玉的效果。
四、完成课题的可行性分析
1、课题有一个从上到下强有力的课题研究组,校长亲自挂帅,全面负责、领导此项课题的开展。数名长期在教育科研工作中从事研究和组织领导的同志也在课题研究组担负有关研究任务。
2、国家重视留守儿童问题,来自社会的关爱有助于完成课题。特别是教育部门救助中心给予一定的帮助扶持。
3、我校为吉首地区规模较大的城乡结合部寄宿制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学校十分重视留守儿童问题。专门设立学校德育处,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帮助。
4、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队伍中有多人曾在全国及省市级科研课题研究中获奖。更为可贵的是有一批长期坚持在第一线的中层干部、班主任和教师,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5、有市教科所领导参与课题研究,有上一级专家给予科研技术指导。6、2011起,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五、课题研究假设
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着眼于民族贫困地区城乡结合部小学阶段留守儿童的教育发展,反思学校教育工作,探究改进教育工作的途径与方法。改进教育工作根植于留守儿童的现状与需求研究,从而体现新课程理念,饯行生本教育,让学校工作服务于学生的发展。
六、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全国妇联、教育部等颁发的妇字〔2007〕34号《关于贯彻落实中央指示精神积极开展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工作的通知》,2008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和中央1号文件,明确将“三留守”问题作为当前关系农村民生的一项重要工作,要求“农民工输出地要为留守儿童创造良好的学习、寄宿和监护条件”,要求“深入开展‘共享蓝天’关爱农村留守、流动儿童行动”。
2、湘教关委[2011]1号《湖南省教育厅关工委2011年工作要点》要求各地区主动配合有关部门,重点做好留守儿童的思想、生活、学习等状况的调研工作,结合贯彻实施《义务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保障农村留守流动儿童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纳入当地义务教育发展规划,会同省财政厅将农民工子女教育经费及“两免一补”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在农民工输出地,重点实施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工程。在农民工输入地,会同省发改委和相关部门改善办学条件,重点做好进城后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
3、本课题主要应用系统论的整体性原理、相关性原理、目的性原理。同时,应用大教学论、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儿童教育心理学、终身教育理论、社会科学中的主体论,互动论、协同论;应用教育管理学中的人本原理、效益原理。综合应用这些理论,使课题成果的推广体现教育改革的先进理念
七、课题研究方法
本课题研究方法主要有调查研究法、行动研究法、实验研究法、比较分析法、案例研究法、经验总结法、文献资料法等。
1、调查研究法。在实验开始前实施前期调查,在实验的过程当中实施过程调查,在结题前进行效果调查,主要采用谈话、问卷、实地检测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调整教育策略,为方案的实施提供依据,以便进行动态调整。
2、行动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的现状分析,制定具体计划开展实践研究。
3、实验研究法。根据总课题确定相关的子课题,成立子课题研究小组,围绕总课题确定的研究内容组织子课题组分组展开深入研究。
4、比较分析法。对实验对象转化情况及时统计分析,定期检测。找出经验、差距,及时矫正,完善实验方案。
5、案例研究法。通过对留守儿童成长记录、收集典型案例,并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实验与研究,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改进留守儿童教育方法。
6、经验总结法。定期组织专题交流、研讨活动,组织教师积极撰写有一定价值的经验论文,采取总体规划,分步推进的实验策略,每个阶段有方案、有计划、有记录、有检测、有总结,定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最后汇总阶段成果和实验过程,形成自己的整体实验成果。
7、文献资料法。通过著作、报刊、杂志、网络等各种渠道,查阅留守儿童的相关资料、参考相关成果,吸收和借鉴先进的理念,深入挖掘课题理论的深厚底蕴,综合分析,为课题研究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以求实践创新。
八、课题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启动阶段(2011年12月——2012年4月)完成课题方案的制定、申报工作,确定课题组成员分工,进行理论资料的准备、组织宣传。通过调查分析,建立“留守儿童”学生档案,起草“课题实施方案及实施计划”并进行论证。
第二阶段:初步研究阶段(2012年5月——2012年11月)对留守儿童进行登记造册,通过调查问卷、召开座谈会、撰写书信等形式了解留守儿童的现状及需求,从而在教学过程中有针对性的加以培养。
第三阶段:深入研究阶段(2012年12月——2013年11月)根据实施计划和调查总结情况进行研究,分期举办专题研讨会、开展个案研究、建立留守学生成长档案、组建留守儿童互助小组、聘任代理家长、实行“代理家长制”、制定留守儿童转化考核方案及综合评价方案,集思广益,搜集第一手资料,整理分析,在教育活动中探索寻求方法,总结一套经验,形成阶段性研究报告。
第四阶段:总结阶段(2013年12月——2014年12月)对课题研究的进程进行系统分析、总结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情况,撰写课题研究报告,为结题做准备。课题组成员撰写研究论文,全面展示研究成果。制定课题的延伸推广计划。接受专家领导进行评估验收。
九、课题研究措施
1、确立帮教对象。为充分体现教职工的社会责任感,加强服务意识,增进与人民群众的感情,全面展现光明小学教育工作者的精神风貌,针对留守儿童的以上问题,我们确定以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为帮教对象,进行课题研究活动。吉首市光明小学地处湘西吉首市城郊,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以吉首市光明小学为帮助对象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2、有针对性进行教育。从留守儿童视角来了解城乡结合部的特点,调查摸清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分析留守儿童在接受教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的基本策略。我们将按照“寻问题——找教育措施——强行政对策”的思路展开留守儿童教育管理的研究工作。(1)从寻问题着手,真情关爱,体现“三个优先”。(1)学习上优先辅导。各校要确定固定教师指导、温情督促他们按时完成各科学习作业,帮助他们解决学习遇到的难题,指导他们校正学习方法,培养他们学习自信心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2)生活上优先照顾。对留守儿童多看一眼,多问一声,多帮一把,使学生开心、家长放心。合理安排他们的学习和娱乐活动,让他们充分体验师生间、学生间的人文关怀、集体温暖。(3)活动上优先安排。利用“留守儿童之家”,学校要认真组织留守生参加活动,或根据特点单独开展一些活动,既使其愉悦身心,又培养独立生活能力。要通过图书阅览等形式,丰富留守儿童的文化生活,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等。(2)找教育措施,解决留守儿童当前存在问题。我们将抓住留守儿童教育中几个关键问题,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学校设计一系列教育管理活动;模拟家庭、亲情教育课、结对子、自主规划、自律承诺、自我评价、举办代理监护人培训班、设立心理咨询室、设立知心姐姐信箱等。(3)强行政对策,坚持以人为本,爱生为贵,服务为重,践行“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一切”的教育思想。发挥学校主阵地的作用,加强领导,总结经验,树立典型,推进“留守儿童”教育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和经常化。使学校真正成为留守儿童们的成长乐园。
3、充实研究力量。成立有骨干教师、教研员、专家组成的三结合指导小组指导课题研究。
十、课题预期研究成果
1、《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方案》
2、《吉首市光明小学留守儿童情况问卷调查报告》
3、《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论文集
4、《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案例汇编
5、《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反思汇编
6、《留守儿童心声随笔集》及活动光盘
7、《城乡结合部小学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研究报告
十一、负责人与团队成员曾获成果、荣誉:
龙丁政: 2008年、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校长”
2009年、2010年被评市级“优秀教育工作者”
2010主抓《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8年、2009年、2010年教育管理论文获奖多篇2008年、2009年、2010年主抓光明小学多个课题的研究并立项,获奖
石东:2008年、2009年被评为州级“学习型教师”学校“学科带头人”2010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优秀教育宣传先进个人”“优秀教导主任”。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队伍师德建设”省级演讲活动中荣获二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参与省级《远程教育资源整合运用》研究立项。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2008年、2009年参与《关注弱势群体》、《小学生阅读教学研究》两个课题研究。光明小学校报《阳光启航》主编。
向华华: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光明小学校园网站管理员。
田川: 2008年全州《体育与健康教育》赛课获一等奖
2009市运动会被评为“优秀教练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2010年被评为“学校学生最喜爱的教师”
杨丽娜:
2010年参与《教育走向生本师生教学相长》课题获得国家级一等奖
2009年被评为省级“优秀少先队辅导员”
2008年、2009年、2010年学术论文获奖多篇
2009年被评为市级“优秀教研工作者”
完成课题的保障条件
1、学校下拨专项经费,确保课题研究正常进行。
2、学校留守儿童的数量很多,全校有69.5%左右的学生是留守儿童,有很多案例提供研究。
3、领导亲自挂帅,全面负责,学校有一支具有高度敬业精神,科研素质好的队伍,他们工作热情高,有一定的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
4、吉首大学与我校建立了长期的“关爱留守儿童共享一片蓝天“助学基金,按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社会力量。
十二、项目可争取的社会资源及经费预算
可争取的社会资源
1、州市教育信息网报道,吉首市光明小学校园网站、校报的积极关注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舆论支持。
2、吉首市关心下一代委员会、吉首市教育局救助中心、光明小学校党委、峒河街道办事处救助办等部门的支持,为整个项目的开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3、当地教育部门以及光明小学课题组成员自筹的助学教育基金,使整个项目的顺利推进获得了可行性的基础。
经费预算:
学校下拨专项经费,根据课题的实际需要做了如下预算:
留守儿童学习用品资助: 7200元(共24个月,每月300元)
心理矫正文艺汇演: 4000元(音响费、舞台租借等)
观看心理教育片放映机租用: 1800元(共9个月,每月200元)义教资料费和奖品: 2400元(共24个月,每月100)一对一救助: 3000元
宣传展板横幅等费用
1000元(每次宣传费总和)合计: 19400元
十三、课题研究组织
组长:龙丁政(中教高级)
副组长:石东(小学一级)孙明红吕正成(小学高级)
组员:田川向华华杨丽娜杨鲜梅江溶丽
田芳付涛刘万红瞿红梅彭英
彭金香杨通群石春永杨丽芳何海蓉 张千爱张忠顺梁芳
十四、参考文献
[1]郝振,崔丽娟.自尊和心理控制源对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研究[J].心理科学,2007,30(5).
[2]袭开国.农村留守儿童焦虑现状及其个体差异[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4).
[3]姚计海,毛亚庆.西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心理特点及其学校管理对策研究[J].教育研究,2008,(2).
[4]黄艳苹,李玲.不同留守类型儿童心理健康状况比较[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7,21(10).
[5]叶敬忠,潘璐.农村寄宿制小学生的情感世界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2007,(9).
[6]丁晓英;让“隐患”远离留守儿童[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7]叶军;如何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心理教育[A];国家教师科研基金十一五阶段性成果集(湖北卷)[C]2010年
[8]张莉;罗学荣;孟软何;;山西省长治市农村留守儿童情绪问题现状调查[J];中国健康教育;2010年02期
[9]宋晨辉;我国农村留守儿童受教育权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10]肖竹;让留守儿童都有幸福快乐的童年[N];重庆日报;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