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推进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背景下如何推进
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时值新常态下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破冰前行、我省非税收入规范管理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我在调研7市州、37个县市区的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对新常态下推进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新思路和新举措做了一些研究与思考。
一、立足实际积极探索,我省非税收入规范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
(一)管理理念逐步深化。非税收入的争论焦点转移。围绕非税收入是非曲直的争论,由过去该不该财政统管、是否自收自用、形不形成可用财力等,过渡到如何科学规范管理、有效提高收入质量、放大管理效益等。规范管理基本终结了“三乱”。过去,执收执罚乱象丛生,社会对非税收入“非议”不少。近年,通过归口管理、整顿收费、收支脱钩、简化票据种类等一系列手段,杜绝了自主收费、超标收费等行为。非税收入的财政属性逐步认可。落实收支两条线管理,加快非税收入纳入预算并实行统筹安排的步伐,促进了其
“所有权属国家、使用权归政府、管理权在财政”的三权归位。我省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占其总额的比重已升至95%。
(二)管理重心清晰明朗。更注重做实收入质量。从增量扩张转变为质量优先。通过调研,找准非税收入增长快、占比高的根源;通过稽查,治理市县混库、空转等行为;通过出台针对性政策,淡化总量考评、建立奖惩机制、严格预算管理,挤压收入“水分”。更注重关键领域管理。将直接征收、票据电子化等新举措聚焦执收大户,抓好“关键少数”。盯住资源收入管理做文章,防治了资源无偿、无序、低价利用。开展非税收入执收成本核定探索,提高了精细化水平,实现彻底的收支两条线管理。更注重全流程监督。着力源头管控与全程监控并举,一些市县借助房地产税费等统征系统,将多部门税费收缴及规划许可证、国土使用证等领用发放纳入统一管理并全程监督,以证控税、控费。
(三)管理手段更加科学。征收模式有新发展。很多市县积极探索、先行先试单位开单、政务大厅开票收款的一条龙征收、一站式审批,建立健全了征收、审批、效能监察相互协调又制衡的管理机制。电子化收缴有新突破。初步建立新型票据电子化管理模式,促成网银收缴在好几个市州推开,个别市州还实行了“一站通”、手机微信等自助缴费。执收
考核有新认识。促成非税收入执收基本纳入各级政府绩效评估范围,有的考核通报以政府名义发布,有的则将目标管理考核延伸至乡镇。各级基本建立可量化、能倒查的考核办法及指标体系,激励约束效果更到位,乱作为和不作为的遏制力度更明显。
(四)管理效益不断凸显。政府财力集聚效应明显。聚沙成塔,积水成河。过去分散的财力集中纳入预算,用于保民生、促发展,也弥补了单位经费不足,缓解了财政资金供需矛盾。一些市县通过非税收入全口径预算生成的政府可用财力增幅显著。经济发展环境持续优化。参与清理整顿非税收入项目,社会负担减轻,市场活力释放;建立全省统一规范、同步更新、项目要素严格控制的非税收入项目库,防治乱收滥罚有了技术支撑;缓减免审批更严格,凸显政府权威性和社会公允度,维护市场公平统一,有的还必须上党委常委会、党政联席会、政府常务会集体研究。清廉政府建设成效明显。取消过渡户甚至特设户,单位小金库没了载体。对非税收入形成的政府财力统筹安排,切断了部门利益和权力之间的关联,压缩了腐败滋生空间。建立财政、审计等多部门、立体式的监督格局,并将舆论监督纳入其中,随意收支等腐败现象的监督治理渠道更畅通,违法违规成本更高。
二、新常态下推进非税收入管理改革,老问题和新挑战交织重叠
(一)顶层设计推进滞后,规范管理徘徊不前。与改革预期有差距。现代财政制度、依法治税等新理念的提出,为非税收入管理的再探索提供了新视角,财政部新一轮机构改革对非税收入职能配臵做出了适度调整。但是,非税收入内涵外延、依法治费仍很少具体被论及,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管理现状也未能实质性改善,与基层非税收入工作者的改革期望值有差距。法制建设比较滞后。新修订的预算法并未对非税收入作出明确界定。国务院1996年出台的《关于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的决定》“时过境迁”,国家层面缺少统一的法律法规指导全国的非税收入管理实践。近年财政部和我省相继出台的一些政策,虽偶有涉及非税收入,但层级不高、权威性不够,系统性缺失也十分明显。部分规定相互矛盾。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托公共权力和产权取得的收入,按照我省的有关规定应作为非税收入管理。但在实际工作中,上述部分收入又被有关部门审批为服务性收费,其中还不乏已清理取消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导致财政收入规避监管,也搅浑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还有的收费项目,在预算管理、分成计提等方面出现了自相矛盾的规定,实际执行无所适从。
(二)“九龙治水”火力分散,管理机构面临转型困惑。对口难。财政部未设立非税收入专管机构,车头效应难凸显。由此导致,全国各地机构设臵“八仙过海”,如云南是行政机构,湖南是事业单位,广西是内设处室。我省市县管理模式“百花齐放”,有的主导政策制定、介入资金拨付;有的与省级模式基本一致;还有的职能严重缩水,仅管票据。归口难。财政部非税收入政策制定、收缴结算等职能分布在多司局。地方也仅20余省市设立了专管机构,且功能定位不
一、职能强弱不一。我省秉承非税收入立项与标准共管,政策制定与执行分立的原则,造成部分收入有政策却难征收、部分收入应当收却无依据。服务性收费由物价部门独管,催生了“这边取消那边新立”等乱象。发展难。市县普遍对机构改革感到担忧。我省非税收入管理机构去行政化,对工作前景和个人前途会否带来较大影响?非税收入规范管理改革十年成效会否倒退?时值非税收入管理改革推进的关键期,机构改革与职能重构的矛盾日益凸显。
(三)速度情结挥之不去,管理重点时常摇摆飘移。“领导速度”时隐时现。领导要快就快,想慢就慢,对非税收入增减偏好不一。例如,一些任期即将届满或刚上任的政府领导,对非税收入增长的需求尤其强烈,常不遗余力挖掘收入或下达硬性征收任务;而一些税收底子好的市州,无超收压力,领导更喜好“非税收入少一点儿”,以体现自己抓经济的政绩。“排名速度”幕后推手。市县各种经济发展指标的通报公示,虽未明确排名秩序,但私下攀比早成常态,导致非税收入与财政收入增收变相捆绑,常常是税收不足非税补,有的不惜采取混库、空转等手段弄虚作假。“占比速度”见风使舵。为谋求政府绩效考核拿“高分”的需要,保持“理想”的税占比,一些市县人为控制一般公共预算非税收入的正常增势,该收不收,应缴不缴,有的还将非税收入以税收缴库。
(四)利益格局固化羁绊,应收尽收仍存瓶颈制约。征收管理“本土化”。各省出于不同的管理目标诉求,相互间差异大。北上广等发达省市的非税收入规模大,但纳入一般公共预算的占比却在全国末尾徘徊;湖南规模不大,但占比却列全国前三。从我省看,有的注重做大收入规模、有的偏重改善收入质量;有的执行政策规定比较到位,有的优先考虑本土利益。例如,某市截留河道砂石资源收入省级分成,用于筹备市级风险准备金。收入管控“部门化”。非税收入是依法行政的附产品,管理的部门色彩浓厚。市县一些收入规模较大的强势部门,时常制造非税收入政策落实的“真空地带”。省本级“部门化”现象也存在,如某单位对我局征管系统与其业务系统的对接久拖不决,把罚没收入缓减免视为“自留地”;某单位分层开设过渡户归集大量非税收入,自立门户搞特殊化。约束激励机制“被软化”。《湖南省非税
收入管理条例》规定,县级以上人大对非税收入进行监督,但落实难到位。《条例》也明确,应当进行考核、评比和奖励,但大都淡化或取消了,加之执收成本核定因部门利益固化等原因推进迟缓,变相鼓励了“干多不如干少的利益多”。以往出于应收尽收考虑而施行的“超收返点”等传统激励约束手段,又与新预算法相悖。
三、把握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契机,进一步推进非税收入规范管理的对策建议
当前,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既有改革创新作为动力支撑,也有领导的重视支持、各级各部门的协调配合作为有力保障,同时,多年探索和实践积累的改革成果也为规范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要抓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重要契机,遵循“依法合规、规范统一、量增质优、科技支撑、全程监管”的征管新思路,以深化改革引领规范管理,以规范管理助力深化改革。
(一)积极推进非税收入制度体系建设。稳步推进国家层面立法进程。近期,建议财政部在尽快推出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办法和收缴管理办法的基础上,提请国务院制订《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决定》;远期,应出台法律法规,从依法治费的角度理顺非税收入立项定标、征管边界、机构职能等核心事项。我省要谋划好《湖南省非税收入管理条例》的修
订工作,将实践证明已较成熟的经验做法纳入地方性法规范畴。抓紧制定两个目录清单。一是在开展非税收入和服务性收费清理规范的基础上,对保留的非税收入项目和政府定价的服务性收费实行目录管理,尤其要明确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托政府权力、信誉和国有资源、资产取得的服务性收费纳入非税收入管理,并建立健全各类项目设立或取消的听证、评估等制度,依法规范“有进有出”。二是在清理整顿非税收入优惠政策的基础上,以政府名义制定且向社会公布非税收入缓减免清单,并实行动态管理。法律法规明确可缓减免的,列入清单,符合条件的实行备案制;清单之外确因特殊原因需缓减免的,由财政归口报政府审议。加快完善资源有偿使用政策体系。以《湖南省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管理办法》为遵循,制定城市公共空间、服务以及专营、专卖等新兴领域的单项征管办法,修订广告收入、矿产资源等已有的政策文件,将市场配臵资源、政府管控资源、财政全流程监督资源使用等新理念纳入其中,进一步挖掘以资源收入为新增长点的收入红利,确保资源开发利用可持续。修订省对市县考核办法。构建以管理规范、收入质量改善、经济社会环境优化为导向,可量化评分的综合考核指标体系,重点考核不作为和乱作为。要根据市县经济社会发展特点和由此形成的资源禀赋结构、财政收入结构等特征,探索分类设臵不同考核目标值的可行性,摈弃“一把尺子量到底”。
(二)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逐步扩容财政直接征收。市县要施行“直接征收为常态、委托征收为例外”的新型征收模式,争取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基本实现所有单位、所有项目全覆盖。省本级要对费源稳定、便于集中缴纳非税收入实行财政直接征收,争取由现在的单类、少数项目覆盖到所有资源、资产领域。加快电子化收缴进程。加大非税收入网银收缴在教育、交警等民生部门的推广力度,并研究移动终端等新型收缴载体的推广可行性。加快建立以“空心票据”(即未套印固定票样格式的“空白”无实物票据)为载体,以电子票号为流转标识的非税收入征管全流程电子化。实施非税收入电子退付。第一步,通过对非税收入征管系统退付模块的功能升级和优化,实现非税收入退付申报、审核、流转、退款、反馈等业务流程的电子化;第二步,推行退付款项的网银支付,实现资金的“快进快出”,从根本上提升退付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启动“数据大集中”建设。依托“大数据”理念,实现基础数据同步更新、分成收入自动结算、收入报表自动生成,打通辐射省市县乃至乡镇的纵向信息化通道,并且实现电子政务平台、执收部门业务系统、非税收入征管系统和金融机构业务系统的横向整合和对接融合,将监管“手臂”由事后延伸至事中、事前并贯穿征管全流程。
(三)积极推进非税收入预算管理。积极参与落实全口径预算管理。提请财政部加快取消财政专户管理方式,实现非
税收入预算体系的“双变单”。各级非税收入管理机构要充分认识非税收入横跨四本预算的重要性,切实增强参与本级全口径预算管理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落实政府全部收入和支出纳入预算的管理要求,尤其要加大对游离在财政监管之外的“隐性收入”的监管力度。改进非税收入预算编制工作。各级要确定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财政政策相衔接的非税收入年度目标责任区间,并据此积极稳妥、科学合理地编制年度非税收入预算,实现收入预算由约束性向预期性转变,严禁将收入预算视为征收任务。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中期财政规划要求,试编非税收入收支三年滚动计划。推进非税收入成本管理。以成本管理为切入点,建立符合新预算法要求的激励约束和应收尽收保障机制。省本级以资源收入、政府性基金为突破口,核实、核准两类收入的执收成本,破除比例安排征管经费的定势思维;各级要强化成本核定的成果应用,在部门预算中单列科目或单列来源直观反映执收成本,优先、足额保障单位的执收成本后,当年非税收入(不含超收部分)剔除成本有结余的,既可视单位执收规范程度等因素,安排给单位使用;也可由财政统筹,根除收多少退多少用多少的传统观念。加强非税收入支出管理。非税收入支出安排既要通盘考虑非税收入成本补偿特性和专款专用的基本特征,满足执收单位经费保障和事业发展的双重需要;也要加强政府统筹安排非税收入的力度,实现资金使用
效益的最大化。要严格落实新预算法关于超收的规定,硬化非税收入支出预算约束,不得随意开新增非税收入支出的口子。
(四)积极推进非税收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强化理论研究。要主动培育新常态下的新思维,坚持务虚与务实相结合,一如既往地将理论探索和调查研究常抓不懈,争做理论研究的“排头兵”。既要眼睛向上,将研究重点聚焦现代财政制度、政府职能转变等前沿课题,提高理论研究的前瞻性;也要脚步向下,针对对于工作中的重难点、死角盲区痼疾提出切实可行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强化理论研究成果的转化利用。改革培训机制。依托高职院校、培训机构、远程教育,采取轮训、以会代训等方式,进一步扩大培训覆盖面。要有的放矢地了解干部培训需求,并区分不同授课对象,制定多元化、多层级的培训计划。培训内容和方式的设臵,既要有理论前沿,也要覆盖实际工作;既要有专家、领导、业务骨干讲座、授课、答疑解惑,也要以工作论坛等形式多开展基层互动、讨论;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抓好人才交流任用。加大对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人才培养和交流提拔的关注力度,让干部愿意来、出得去、上得了,让多年积淀的管理理念等思想财富能够落地生根。要淡化“二级局”、“二级机构”等思想观念,增强广大财政干部参与非税收入管理工作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要更多、更广泛地吸纳新进公务员到非
税收入管理机构竞岗任职,改善目前队伍青黄不接、年龄结构老化、思想思维僵化等趋势性问题。探索机构和职能的科学化建设。按照相同和相近的事项由一个部门管理的原则,推动非税收入政策制定、征收管理、监督考核等职能的归口管理,并由财政部门授权非税收入管理机构为主办理,推进全省“一盘棋”。同时,鉴于非税收入分级管理的格局和地方特色治理的需要,市县在机构转型、职能配臵、人员配备上保留一定的自主权和独立性,以便因地制宜地开展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不搞“一刀切”、强调上下完全对口。
第二篇: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关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的调研与思考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障地方政府正常运转,促进经济社会和事业发展的重要财力。为摸清我县非税收入的总体规模和征收管理使用情况,加强非税收入的监督,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于2009年5月开展了对我县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使用情况的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汇总如下:
一、基本情况
政府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由各级政府、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代行政府职能的社会团体及其他组织依法利用政府权力、政府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或提供特定公共服务、准公共服务取得并用于满足社会公共需要或准公共需要的财政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范围包括: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国有资源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产有偿使用收入、国有资本经营收益、彩票公益金、罚没收入、以政府名义接受的捐赠收入、主管部门集中收入以及政府财政资金产生的利息收入等。
(一)非税收入的总体规模
我县2006年、2007年、2008县级非税收入规模及分项情况如下:(单位:万元)项 目
2006年 2007年 2008年 行政事业性收费收入 83 197 307 罚没收入 367 307 393 国有资本经营收入
国有资源(资产)有偿使用收入 土地出让净收益 其他收入
合计 450 504 700
(二)非税收入的管理情况
我县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工作,是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财综[2004]53号)文件精神和“做大收入蛋糕”的财税工作措施,通过科学设计非税收入收缴流程,合理确定缴库方式,规范使用非税收入收缴帐户体系,健全票据管理制度,依托信息化管理手段,基本形成了较完善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机制,实行“收缴分离”,积极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改革,建立了激励措施以调动各部门单位的增收积极性。各项管理对于强化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理顺财政分配关系、规范财政资金管理、推进和深化财政管理改革等方面起到了一定的成效,为我县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和城镇化建设提供了财政资金保障。
二、非税收入征收使用管理中存在的情况和问题
(一)法制建设和制度建设有待进一步规范 非税收入概念在政策导向层面规范性的提出是以2004年财政部的《关于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的通知》文件为标志的,但我省非税收入的管理条例却未相继出台,征收管理仍依据2000年省九届人大常委会第29号公告《陕西省预算外资金管理条例》。
非税收入规模庞大,种类繁多,在立项、征收标准、征缴管理、票据使用和资金管理等各个环节,目前还没有一套完整、统一、规范、系统的法律法规,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等虽有一些地方性规章,但由于各种原因或不合时宜,或有章难循。诸多法律法规本身所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过多、过杂,有些由不同法律法规所规定的征收项目,由于缺乏充分的协调而出现交叉或重复。管理制度和办法的滞后,不仅影响了部门单位的依法征收管理,还影响到人大的依法监督。
(二)对非税收入的思想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长期以来,预算外收入的概念在部门单位的观念中还未改变,望文生意,在单位的观念中预算外收入就是预算之外的收入,也是单位长期以来逐步固化了的局部利益,形成了政府权力部门化、部门权力利益化的弊端。事实上,从预算外收入到非税收入,并不只是一个名称的变化,其内涵与外延以及所带来的管理理念都发生了改变。
非税收入是指除了政府以税收形式获得的财政收入以外的所有收入,其概念更为宽泛。最主要的是它将各种机构和组织利用国家信誉、国家资源、国有资产等获取的收入纳入其范围,与税收收入共同构成了完整的国家财政收入体系。预算外收入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收入按照资金管理方式进行的分类,是相对于财政预算内资金而言的,已不能适应现在的经济体制发展的要求。非税收入概念的提出表明了政府从重资金管理方式转变到重资金来源渠道。为适应部门预算改革的需要,必须淡化预算外收入的概念,用非税收入来反映各种来源的收入。
(三)管理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长期以来对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力度不大,且常常是多头并管,权责不清,等于没有好好管理。相当一部分非税收入游离于财政管理之外,非税收入使用效益低下,透明度差,既不能形成有效财力,更难受到有效监督,由此也滋生出了不少腐败问题。
1、对收入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重点是对国有资源收益类的征收管理有待加强。一是对国有资源的开发利用的广度有待进一步拓展,如出租汽车经营权、公共交通线路经营权有偿使用费、城市道路和公共场所停车泊位经营权;二是对资源利用的深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如户外广告设置的管理目前还存在着规划管理滞后、利用交通工具、站点设置的户外广告未征收资源使用费、广告资源多头征收等问题;三是征收管理的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如使用金等有些项目征收不足。由于现行非税收入收费主体多元化、管理政出多门,几乎每个部门都有收费名目,而且一个部门收取多种费,同时管理上职权分散,有的部门的收费罚款有较大的自由裁量权,收多收少、收与不收由具体执行人员掌握,弹性大,随意性强,难以做到应收尽收。对其进行监督的管理成本太高,无法做到切实有效的监管。
2、对资金使用的管理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对非税收入本质属性认识上和管理理念上的误差,目前在资金的使用上还存在着“谁收谁用,多收多用”的模式。虽说从表面上看已实现了“收支两条线”,但实际收入与支出并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脱钩,并未真正触及执收执罚单位的利益。由于预算内财力的原因及一些历史因素,政府默认非税收入成为支撑部门运转的一种选择,这种收支挂钩的收费体制,使收费的多少与单位的福利水平、个人收入息息相关。非税收入难以进预算“笼子”,政府统筹调剂乏力,无法体现非税收入作为财政资金的公共性,也导致了部门之间的不公平。在部门预算上则表现为预算制度不健全:非税收入除一部分纳入了一般预算管理外,还一部分虽纳入了综合预算编制,但实际在目前财政状况下也只能采用比例返还的做法,无法实现全额预算管理。
3、管理的方式有待进一步优化。一是目前非税收入的管理仅局限于“以票管费”的固有思路上,只对开具非税收入票据的非税收入进行常规的管理。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一些原有的潜在收入逐渐显现出来并呈规模不断扩大之势,如国有资源的有偿使用收入中的政府特许权收入、国有资本的经营收入等,对这部分非税收入,由于征收主体不明确,征收方式不统一等原因,容易脱离财政监管,造成收入的“体外循环”。二是管理的信息化程度不高。目前在收费信息的传递上还局限于银行代收资金后向财政传递票据及信息的层面,没有做到收费单位与财政、银行的联网,信息不能及时传递,做不到实时监控。三是管理力量薄弱。非税收入分散在各个部门和单位,每个单位又有多则几十个的收费项目,收费依据、标准、收缴方式各不相同,仅靠收费管理局几个人员既要管理票据领购、发放、结报、核销,又要进行信息系统的维护和日常性工作,往往只能做好表面工作,监控不能到位。
(四)财政监督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近年来地方财政加强了对财政预决算的监督力度,探索了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但在对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上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或监督不到位,或疏于监督。对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失之于宽,失之于软,政府的财政资金没有发挥其最大的效益。其实,不管是税收收入也好,非税收入也罢,都是财政资金,同样应该受财政监督。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是单位和部门的“自留地”。要把非税收入的监督管理摆到与税收收入、预算内收入的监督管理同等重要的位置,建立健全监督管理机制。
三、加强非税收入监督的几点建议
(一)加强法制建设和制度规范,为依法监督提供依据
要摒弃原有的预算外资金观念及其管理模式,引入非税收入这一全新理念,就必须通过立法来确定非税收入的法律地位。对非税收入进行严格管理和有效监督,是推进财政管理改革的重要内容,要使非税收入真正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而有效的组成部分,真正担负起政府财政分配的重要职能,成为促进经济和事业发展、平衡财政收支的重要手段,使监督和管理做到有法可依。当前,有关非税收入管理的规章制度大多是一些政府部门分散或联合发文的决定、办法和通知,法律级次较低,不易协调,实际贯彻执行难以得到充分保障。而且在这些政府文件中,基本上都是以“预算外资金”为管理对象,对非税收入的范畴还没有一个明晰的界定。此外,对违反非税收入规则的事件缺乏明确的责任追究和相应处罚或惩治的制度规范,也使得非税收入在征收征缴过程中存在执行不力和违规行为的多发。随着非税收入的概念逐渐得到普遍运用,在我省的《非税收入管理条例》出台后,我县也应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就非税收入的性质、范围、分类、征收管理以及支出规范作出明确的规定。并在“金财工程”的配套支持下,来制度化地解决非税收入收缴过程中监控不力、支出管理中绩效不高的问题。
(二)提高认识,创新理念,把加强管理作为构建公共财政体制的重要手段
非税收入游离于财政预算体系之外,减弱了政府对资金的调控能力,同时,拉大了部门之间“收入分配”的差距,助长了不正之风的蔓延,一定要从加强党风廉政建设、从源头上预防腐败的高度,充分认识非税收入管理对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整顿和规范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重要现实意义。
提高各部门和全社会对加强非税收入管理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加深对非税收入性质、范围等相关政策的理解,在全社会营造重视非税收入管理、理解支持非税收入管理工作、依法严格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良好氛围,进一步理清非税收入管理思路,深化“收支两条线”管理,提高财政调控能力,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有力促进做大财政经济“蛋糕”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三)进一步加财政大对非税收入的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性和针对性
法律法规的落实,非税收入管理行为的规范都必须有强劲的监督手段作保障。要建立一个以财政监督为主的监督体系,从制度上到机制上进行有效监督,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统一。
(四)强化部门预算、完善信息系统,建立和完善规范化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体系
温家宝总理在全国十届人大五次会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指出,要“建立规范的政府非税收入体系”,对各级政府加强非税收入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
1、强化部门预算、编制综合预算,将非税收入逐步纳入预算管理。
全部财政资金以综合预算进行全覆盖,全部进入财政预算管理的视野,对于建立统一完整的政府预算具有积极的意义。按照“收支两条线”的原则,真正建立起“征收、预算、使用”三分离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作用,增强政府对非税收入的统筹调剂能力,集中财力办大事。由于非税收入具非稳定性、非普遍性和征收灵活等特点,在取消收支挂钩时直接利益的“激励”,可能导致非税收入不能应收尽收而且监督难。因此,实现收支两条线后,要考虑重新设计对执收执罚单位合理、规范的激励机制,努力做到“据实测算收入、统筹安排支出、激励约束保障”相结合的管理办法,使激励与监督和约束机制保持对称性。
2、建立和完善非税收入征缴管理信息系统
从某种意义上说,财政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水平,决定着非税收入的管理水平。目前,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亟需在财政综合管理、公共信息查询、执收单位软件、全省非税收入收缴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部门预算、资金划拨等方面进一步完善。现代计算机数据交换、网络技术和银行资金清算体系,为实现非税收入征缴、审核、统一监管的一体化提供有利的技术条件支撑。要结合“金财”工程的整体部署,通过银行代收和相关应用软件的不断完善,实现非税收入管理信息化、科学化、智能化、网络化的管理目标,控制执收单位的收入项目、收费标准、账户设置、票据使用等,规范执收行为,有效防止乱收费等问题的发生,并通过信息系统,对政府非税收入的来源、结构、规模等动态变化情况进行监管和分析,提高财政监管能力。同时必须与部门预算编制、执行、资金拨付构建于同一平台,实现数据的互通,有利于各项数据的采集,更有利于监督管理。
3、整合分散的管理职能,健全非税收入管理机制 目前非税收入是“单位开票、单位收款、财政统管”的管理模式,由于收费单位多、收费项目多,财政管理压力大、成本高、管理效率低。而且财政内部对非税收入的管理也分散在各个业务科室,如非税收入票据由收费管理局负责,收入计划由财政综合科室负责编制,支出预算由预算等各归口科室负责编制,核算与决算由国库科室负责,这种相对分散的管理模式导致管理效率降低,因此有必要将分散的管理职能进行整合,形成核心管理部门,健全管理机制。由于非税收入的构成比较复杂,也不可能通过整齐划一的简单办法实现有效管理。因此,在管理方法上,对不同类别的非税收入可以实行分类管理;在收缴模式上,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则出发,可以由财政部门直接征收,同时辅以银行代收和财政部门委托部门单位征收。
(白冰
张东坡)
第三篇:规范政府非税收入管理调研报告
非税收入是指政府以收费、基金、罚款、摊派、捐助等方式筹集的用于履行政府职能的收入,是除税收以外的其他财政性资金,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政府非税收入管理对市场经济条件下理顺政府分配关系、健全公共财政职能、增强财政宏观调控能力、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及财政部门越来越重视政府非税收入,加大了管理力度,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问题仍然较多,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显得尤为迫切。
一、我市非税收入的构成、规模及特点从我市财政收入构成来看,主要由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组成。非税收入主要包括排污费、水资源费、教育费附加、罚没收入、行政事业性收费、税务部门罚没收入、国库存款利息以及基金收入等。从规模上看,非税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例较大,且收入额呈逐年上升的趋势。2005年我市非税收入额为23,090万元,占当年全部财政收入的18.3%;2008年收入额为43,351万元,占16.7%。在非税收入中,基金收入占较大比重,要占到全部非税收入的一半以上。大量非税收入的存在,为缓解政府部门经费不足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在政府财政收入中,预算外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基金和游离于财政之外的政府各部门的收费、集资、摊派是政府非税收入的主体,由于其没有纳入预算内和财政管理,造成了政府非税收入的混乱局面,其负面效应也在相当程度上存在。
二、管理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
1、思想认识上存在误区。一是认为非税收入并非真正的财政收入。受传统观念以及较长时间以来财政管理较为粗放的影响,部分执收部门认为非税收入是单位执收的,也付出了一定的成本,理应作为成本补偿,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财政收入,无须纳入预算管理。二是认为非税收入不形成政府可用财力,在现行财政管理体制下,除部分非税收入分别纳入一般预算和基金预算外,确有相当部分非税收入仍在实行专户管理,且纳入预算管理的非税收入也是列收列支。因此有人认为非税收入并不形成政府可用财力。三是认为非税收入规模过大影响了财政收入质量。一般认为税收收入应作为财政收入的主体,税收收入的规模反映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实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如果非税收入在财政收入中所占比例过大,则表明这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2、管理方式不到位,统筹调剂乏力。日前对非税收入的管理,无论是预算内还是预算外,收入实质上仍归部门单位所有,反映为谁收谁用,多收多用。这种收费多少与单位利益直接关系使得无论是行政机关还是事业单位都有一种本能的多收费冲动。加之实行部门预算改革后,财政部门在编制综合预算时采取先预算外后预算内,部门、单位往往人为地将年初收入预算编制过低,支出预算编制过大,造成本应科学、规范的部门预算中带有相当的人为因素,使非税收入的管理流于形式,财政统筹调剂乏力。
3、财政职能被肢解,难以充分发挥作用。实际中,非税收入的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未真正归位,财政职能被肢解,难以发挥整体效应。一方面财政部门对非税收入的规模过快膨胀难以有效控制,给企业、单位造成额外的负担,影响了企业纳税的积极性,且名目繁多的各种收费也严重侵蚀了税基,出现了“费挤税”的现象;另一方面分散了地区财力,削弱了政府调控能力,影响了税收作为“内在稳定器”功能的发挥,造成分配无序,加剧了社会分配不公,败坏了社会风气,滋生了消极腐败行为。此外,纳入财政专户的预算外资金名义上为财政性资金,实则为部门单位使用,纳入预算内的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也基本上是列收列支,不能有效地形成地方可用财力,无形中虚增了一块财政收入,影响了地方财政职能的充分发挥。
4、法制不健全,缺乏监督约束机制。目前,我市在非税收入管理上依据的大多为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而没有制定较为完备的规章制度和法律法规。按照国家规定,设立审批收费要以法律法规为依据,而现行的法律法规涉及设立收费项目的条款非常少。到实际工作中一般由业务部门向主管部门提出收费申请,审批机关依据单位财政经费不足实质上就成了审批收费的基本依据。法制建设跟不上,依法管理也就难以实现,加之缺乏健全完善的监督机制,监督乏力,非税收入在片管和使用安排上存在较大的随意性,违规违纪行为时有发生。
第四篇: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的意见
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
入管理的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93号)精神,规范非税收入征缴和支出行为,规范政府收入分配秩序,充分发挥非税收入作用,促进部门预算改革,提高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深入开展,必须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和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现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按照建立公共财政要求,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管理
目前,非税收入已成为各级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国务院和中纪委有关规定,我省认真开展了一系列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和加强财政管理的工作,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已纳入预算管理或实行财政专户管理;推行和完善了收费、罚没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模式;省直和部分市、县逐步推行综合财政预算,预算内外资金统筹安排。全省“收支两条线”改革和管理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但是,此项工作仍存在一些问题,比较突出的是:收费和罚没行为不规范;个别部门仍然存在“谁收谁用,多收多用”,脱离财政监督,随意截留、挪用资金现象;个别单位存在应收不收或应收未尽收行为,造成财政资金流失;预算外资金底子不清,没有真正体现其作为财政性资金应由政府财政部门调控、管理的属性。随着“收支两条线”改革的不断深化,按照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监察部、审计署的要求(财综〔2003〕29号),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在积极推进“收支两条线”改革的同时,必须从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出发,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加强组织领导,认真落实措施,切实加强非税收入的管理。
二、非税收入的性质与范围
非税收入是指除税收以外,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社会团体、企业主管部门(集团)和其他组织,依据国家法律法规以及利用国有资产(资源)、政府投资,凭借国家赋予的垄断职能、政府信誉,获取的各种财政性资金,包括已纳入财政管理或未纳入财政管理的下列收入:
(一)行政事业性收费;
(二)政府性基金(资金、附加);
(三)罚没收入;
(四)利用国有资产(资源)取得的收益;
(五)土地、海域、矿区、场地等有偿使用收入;
(六)对公共资源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特许(垄断)经营权等进行招标拍卖的收益;
(七)按照国家规定集中的非财政预算安排的收入(包括主管部门提取的管理费、收入分成、下级上解资金等);
(八)以政府名义获得的各种捐赠资金;
(九)除上述所列项目之外的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非税收入;
(十)上述第(一)至第(九)项的利息收入。
上述收入属应纳税的,其依法纳税后的余额为政府非税收入。政府和政府部门主办的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等事业单位直接收取的广告收入,实行收支计划管理;社会保障资金、住房基金、彩票收入和政府债务收入等非税收入,因其分别具有独立的运行管理体系,故不在本管理意见范围内。对这些非税收入,各级财政、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依法加强对其管理、使用的监察、审核。
三、建立、健全非税收入征管机制
非税收入是政府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地要确保非税收入按政策规定应收尽收,及时足额上缴国库或财政专户。
(一)健全征管体系,把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收入纳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范围。
为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使政府公共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有序发展,对直接或间接利用政府公共资源所取得的收入应纳入财政规范管理,统筹社会财力,为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产品或服务。
对直接或间接利用政府公共资源,应遵循“谁使用谁付钱”的原则,按市场经济规律纳入市场运行机制运作。城市公共设施资源、城市道路营运权资源、带有垄断性经营牌照资源及其他政府管理的资源等等,应通过拍卖或招标方式出让开发权、使用权、冠名权、广告权、经营权等,所取得的收入上缴财政。
各地和各有关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制定严格的操作程序,坚持以社会、环境效益的综合优化和可持续发展为目的,科学规范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的招标拍卖行为,把此类行为严格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和适当的额度之内,确保收入征收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处在政府的有效控制和监督之下。
(二)完善非税收入收缴制度,提高非税收入征管水平。
1.全面推行行政事业性收费、政府性基金和罚没收入实行“单位开票,银行代收,财政统管”的征管制度。各地要严格执行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票款分离、罚缴分离”的规定,从根本上规范收费、基金和罚没收入收缴行为,杜绝资金的截留、挤占、挪用和坐收坐支。除按要求实行委托银行代收的收费、基金、罚没收入外,对其他非税收入,按照有利征收、方便缴款的原则,采取不同的征收方式:随税收征收的各种附加仍由税务部门代为征收;原由征收对象直接缴入国库的预算收入维持原缴交方式不变;其他非税收入数额大或征收对象在县以上城镇的,原则上实行委托银行代收;零星的非税收入或不具备委托银行代收条件的,由财政部门委托征收单位征收,然后由征收单位按规定要求汇缴到同级国库或财政专户。各级财政和征收部门要充分利用电子网络技术,不断提高非税收入征管水平和服务质量。
2.结合国库单一账户制度改革,加大对非税收入汇缴过渡户的清理工作,整顿和规范银行账户管理。凡具备委托银行代收款条件的非税收入,征收部门开设的各类收入过渡账户要一律取消,改由应缴交有关款项的单位或个人,根据征收部门发出的缴款通知,直接将款项缴入指定的财政专户。对暂不具备委托银行代收款条件的非税收入,由同级财政部门核准给予设立收入汇缴过渡账户,专门用于非税收入收缴,不得用于征收单位支出。
3.建立健全非税收入票据管理制度。除应依法纳税的非税收入使用税票外,凡需出具票据收取的非税收入,应强化财政票据的印刷、保管、领购、审验、核销和监督管理,统一使用省级财政部门印制的票据,从源头上根治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行为。
4.理顺非税收入缴拨关系。凡是涉及上下级分成的所有非税收入的上缴下拨业务,要全部通过各级国库或财政专户运作。各部门、各单位征收的非税收入,必须全额缴入同级国库或财政专户,应上解或下拨的非税收入,必须通过财政部门逐级拨付,部门上下级之间不得直接对非税收入实行集中、提取及分成。各级财政部门要按规定做好资金拨付工作,不得隐瞒、截留应缴上级财政的非税收入,否则,上级财政部门可等额扣减其财力,并按有关规定追究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建立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机制。
各级政府要建立非税收入征管绩效考评机制,将非税收入征管纳入征收部门政绩考核,通过考核制约,增强征收部门责任感,自觉规范征收行为。各级财政部门要加强对非税收入征收管理,监察、审计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此的监督检查。
四、建立综合财政预算管理模式,加强非税收入支出管理
非税收入属于政府财政性资金,必须按照综合财政预算的要求,把非税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纳入统一的政府预算体系。
(一)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规范非税收入使用管理。
除有规定用途或需补偿征收成本支出外,非税收入原则上不得与有关部门的支出挂钩,不再实行结转部门下使用。非税收入按照资金性质实行分类管理:一是对各种具有专项用途的专项收费和政府性基金(附加、资金)等,实行预算编制专款专用的办法,资金结余实行结转下使用;二是用于执收单位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的收入,逐步实行收支脱钩管理;三是政府公共资源有偿使用招标、拍卖等所取得的收入,除安排相应的手续费(佣金)和补偿征收成本、管理费支出外,其余由政府统筹安排。
(二)深化部门预算改革,积极推行综合财政预算。
按照《转发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关于深化收支两条线改革进一步加强财政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2〕24号)关于“从2003年起,省直部门、地级以上市要全面实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各县(市、区)也要积极实行部门综合预算改革”和省纪委关于“县以上政法、行政执法部门要全面推行部门预算,实现部门预算内外资金统一管理”的规定,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财政基本框架的要求,编制综合财政预算,把非税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与其他财政收入形成的可用财力,一同纳入部门预算编制范围,并根据各单位履行职能的需要,科学定员定额,统筹安排财政支出,严格加强监督管理,使部门预算更加科学、合理、规范,实行真正意义上的综合财政预算。
五、建立非税收入监督机制,加大违规处罚力度
各级财政、物价、审计、监察等有关部门要切实按照《违反行政事业性收费和罚没收入收支两条线管理规定行政处分暂行规定》(国务院令第281号),加强监督检查。对非税收入征收部门不履行职责,应收不收,应罚不罚的有关单位和责任人员,必须依法依规严肃查处。各部门要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法,做到应收尽收,及时足额入库。在国家、省未有明文取消征收项目、降低征收标准的情况下,非税收入无故出现明显下降,造成财政收入流失的,财政部门可根据收入减少的数额相应扣减有关部门支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