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对个人的意义
在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自然也越来越大,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个人的发展是必需的。只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能承受住种种的压力,更好地处理生活中的问题。就简单来说,心理较为健康的人会懂得如何合理的排解自己的不良情绪,而不会去用偏激的方式来“解放”自己。
不管是学生,还是成年人都需要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学生,会有学习方面的压力,和同学相处的小摩擦;成年人会有工作压力,人际间的矛盾等,这些如果不能及时解决,都有可能成为个人发展的障碍,往往也是导致悲剧发生的根源。最近,社会各界都比较关注的就是富士康的员工跳楼事件,5月25日清晨,一名员工在富士康深圳园区的一栋大楼跳下,之后不治死亡。这是富士康今年第十一起员工堕楼事件,已造成九死两伤。次日的晚上又发生了员工坠楼的悲剧,坠楼的原因警方仍在调查中。虽然,现在我们并不清楚真相是怎样的,但是,如果富士康的员工都经过一定的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心理承受能力,能够学会怎样排解烦恼的正确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适当途径,也许,局面会有所改变。
大学生——似乎是个值得骄傲的名词,其实有着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苦恼,做学生难,做大学生更难。大学生生活的酸甜苦辣,只有亲身体会才会明白。在学习方面,经过了中学很长一段时间的刻苦学习以后,考上了大学,大多数人就想着到了大学该好好放松一下了。然后就是逃课,通宵成为家常便饭。慢慢地开始堕落,沉溺于无所事事的逍遥日子里。等到临近考试的几个星期,就临急抱佛脚,拼命啃书,幸运就能勉强熬过了,不幸就会挂上几科,逐渐对学习失去兴趣。我们在大学最重要的应该是获得了一种解放,心灵的自由。在这里,你可以很自由的做很多以前你想做但是又没有时间做的事情,但是有一点就是:你必须认识并懂得到,你现在所做的一切都得自己负责了。你可以放任自己不去上课,但是同时你也要有能力保证你的学习不会出现问题。当你很长一段时间让自己处在一个与学习生活隔绝的环境下的时候,等到你发现自己的功课出现很大问题了再想学习的时候,你可能就很难或者必须得花上一段时间以后才可以进入学习的状态了。所以,应该提前预防这种对学习的真空状态。我们时常在各种报刊杂志上看到目前大学生中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问题,近期发生的“刘海洋事件”,正是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问题的突出反映大学生是从为数众多的中学生中选拔出来的佼佼者,在心理上有很强的优越感和自豪感。但是与此同时,大学生则承受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大学生往往自视甚高,很容易受挫折,并随之发生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当前不断变化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环境等都对大学生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大学生必须快速适应紧张的社会生活节奏;就业竞争的加剧所带来职业选择也使大学生的心理压力进一步加大。从大学生自身看,大学正是人生成长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生理、心理与社会化的协调发展中存在这样或那样的矛盾冲突,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往往会发生矛盾。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地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
总之,大学生要做到心理健康,争取身心健康是关系到成才与否的头等大事。只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生理素质相结合,加之其他积极因素的相互作用,大学生成才就有了可靠的内在条件,一颗颗人才的新星就有可能升起。
第二篇: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摘要 :大学生面临着许多心理问题和冲突,如何使他们避免或消除由上述种种心理压力而造成的心理应激、心理危机或心理障碍,增进心身健康,以积极正常的心态去适应当前和发展的社会环境,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已至关重要。因此,加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已成为高校迫切的需要,同时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障碍;心理健康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整体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大学生视野开阔、思维活跃,追求个性化的生活方式,充满色彩浪漫的情感,但同时也面临着新的心理问题和冲突,预防精神疾患和心身疾病的发生已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不容忽视,加强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同时也引起社会的高度关注。
教育部日前印发了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地教育部门和高校要充分认识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意见》明确了当前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主要任务,要求学校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测试,分析和研究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开展心理咨询活动,教育和引导大学生不断地加强心理品质修养和锻炼,为成才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问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大学生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差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一)客观方面
与中学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
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
部分新生在中学有寄读经历,但多数新生仍然是上学到学校,放学同家人居住在一起。进入大学后,班集体成为主要生活环境,宿舍成了主要的生活区,日常生活全要自理,这对那些平时习惯于依靠父母、家庭的人来说,确实是个难题。这种变化给他们带来了一定的精神压力。
3、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
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二)主观方面
日常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1、是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
因为考取了大学,老师表扬,同学羡慕,亲友夸奖,父母庆贺,部分学生在这种自我陶醉中渐渐松懈了斗志,终日悠哉游哉,认为自己是中学的尖子,大学里成绩也不会差,从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盲目自满。
2、是失望与失宠感 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
3、三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
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4、是畏首畏尾
因为环境变化而瞻前顾后畏缩不前,社会活动不参加,运动场不光顾。整日除了学习之外,无所事事,生活单一,有碍个性发展。
二、对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教育措施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
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开展大一新生心理健康调查,做到心理问题早期发现与预防
开展心理素质教育的前提是了解掌握学生心理素质的状态,从而有针对性地提出教育措施与方案。采用“心理健康问卷”从中筛选出有心理症状的学生,主动约请他们到心理咨询中心进一步通过面谈分析诊断,区别不同的问题类型与程度,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防患于未然,做到了心理问题早期发现、及时干预,使学生在入学之初就能得到具体的心理健康指导。
3、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自我教育能力
心理素质的提高离不开相应知识的掌握,系统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有助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教育的能力。心理素质教育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自我教育的能力。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 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潜移默化地优化学生的心理品质,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形成健康向上的氛围、宽松愉悦的环境,有助于学生深化自我认识,充分发展个性,改善适应能力。
总之,优良的心理素质在青年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主体要不断加强对青年大学生的适应性、承受力、调控力、意志力、思维力、创造力以及自信心等心理素质的教育与培养,使他们真正懂得:要想占有未来,不仅要作思想品德、智能、体魄的储备,更要作战胜各种困难挫折的心理准备,从而引导他们科学地走出自我认识的误区,更新观念,突破时空,超越自我,搏击中,翱翔自如,走向成熟,参与国际人才竞争,迎接新世纪的挑战。
参考文献:
[1]《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吕建国,四川大学出版社.[2]《大学生心理辅导育》.苏巧荣、苏林雁,浙江大学出版社.[3]《心理学教程》.王贵林、陈洵,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
第三篇: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论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以朝阳师专为例
(朝阳师专生化系
田明学
张莺
122000)
摘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本文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进行分析了,着重阐述了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立体性心理健康教育途径的方案,并对朝阳师专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作了分析。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 途径
前言
当前,伴随着价值观念的多元化和社会的激烈竞争,大学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也日益凸显。例如:新生适应环境困难,难以融入集体生活;不能与他人保持适当和良好的人际关系;遭遇困境时,不能适时地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倾向于采用极端的方式来解决;心理发展状态不符合年龄特征;毕业生对就业形势认识不足,缺乏应有的心理准备,害怕走向社会等等。这些大学生中常发的心理问题,不仅影响了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影响到未来的适应社会、工作交往等各个方面。因此,要充分认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和重要性,进而针对大学生的心理特点,依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结合当今社会时代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影响,强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本文在明确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定位的基础上,分析了大 1 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因素,提出了构建一个包括学校、家庭和社会的综合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在强调发挥高校的教育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拓展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空间,强调重视“家庭”和“社会”对大学生心理的教化功能。
1.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人的全面性是人通过创造和控制全面的社会关系才达到的全面性。大学生作为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其全面发展程度直接影响着民族的兴衰和成败。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因为大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道德素质、思想素质、能力素质的基础,同时对大学生的生理健康也有重要影响。
首先,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大学生应该具有以下符合时代要求的基本素质:具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和开拓精神;具有迎接经济科学技术挑战的选择、获取、吸收新知的意识和能力;具有适应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改革要求的现代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具有基本的文明素质和审美能力;具有参加社会实践的自觉性和必要的社会活动能力等等。
其次,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在高校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心理素质是渗透在各个方面的,只有心理、情感、意志水平得到平衡发展才能达到素质培养的其他要求,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 培养目标。比如说,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有效学习的基础,而对学习的兴趣和自我提高则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心理健康的大学生,经常会表现为思维活跃,神经活动有较强的灵活性,分析综合能力也比较强。学习过程中求知欲强;学习的效率也很高;具有较强的意志品质,能主动去克服困难,从而获得良好的学习成绩。同时,保持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自觉地接受社会道德规范的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由此可见,心理素质的发展状况可以促进或限制其他素质的发展。所以高等教育如果把其他素质培养得很好而忽视了心理素质的培养,那么高校素质教育的其他成果将没有任何意义。
2.大学生心理健康危机中的学校相关因素
高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占据了主导地位,学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高中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影响
人的心理发展是连续的过程,高中时期学校的价值观对大学生的心理仍然 具有强大的后续影响力。高中教育模式过分重视智育,轻心育、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培养,从而使学生学习负担过重,造成记忆力、想象力减弱;另一方面形成学生高分低能的局面,使学生理论与实际相脱离,擅长“纸上谈兵”,不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由于学校没有足够的重视对学生的“心育”,导致部分学生人际关系不适应,缺乏与人交往的勇气和方法,呈现出一种闭锁性的心理特征,而人际关系的不适应是引发心理困扰的原因之一。由于没有养成良好 的心理习惯以及高中行为惯势的影响,导致学生进入大学后,自我封闭倾向,不注重自我心理调节,极易心理困扰。2.2教师的素质和教育方式的影响作用
教师的个性、能力等人格力量,以及教学内容、教育风格都对学生心理的发展影响极大。所以,教师在提高自身专业教育能力的同时,也要注重自己整体素质的培养。2.3集体的影响作用
大学的“集体”包括班级、宿舍、学生会等团体组织。研究表明,一个团结、健康、和谐的班集体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相反,一个松散的、不合作的班集体则不利于学生健康和谐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另一方面,一个学生如果被他所在的集体悦纳,在集体中有较好的位置,则有利于其心理健康的发展,反之,则不利于心理健康的发展。所以要极力营造和谐友好的集体氛围。2.4学校环境的影响
学校环境的影响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陶冶情操,潜移默化的愉悦学生的心情;二是学校的校风校纪等校园文化的影响。良好的校风校纪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形成合理竞争与合作的态度和方式。
3.高校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明确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稳步推进心理健康教育,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向正规的关键之一。3.1设置心理健康教育专门课程 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困惑具有很明显的共性,而大学生又具有很强的同质性,所以在教学计划内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讲授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对学生中具有普遍性的心理问题进行集中辅导是可行的。在开设心理健康课程的同时,也要采取讨论、辩论、演讲等多种互动形式,全面系统的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树立心理保健意识,预防和缓解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另外,要开设心理学专题讲座和日常心理健康教育。重点讲解大学生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如人际交往问题、婚恋心理问题、择业问题等,以灵活性、趣味性、启发性吸引广大学生。3.2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社会实践活动结合起来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全面、客观地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抗挫折能力,磨练意志,增强责任感、使命感,提高社会适应能力;通过社会实践活动,可以纠正自身出现的认识偏差,缩短学生和社会之间距离,从而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完善。对当今的大学生来说,在广泛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过程中,不断地追求自我超越、真正融入社会现实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课。调查表明,目前在校大学生接触社会和与他人交往是极其有限的,从学校到学校的单纯经历使他们缺少为社会、为他人的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缺少对社会进步的责任感、对国家发展的使命感,社会实践让大学生走出生活的小圈子,深入到城市、农村之中去了解生活和社会,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以积极主动的服务精神,力所能及地为社会奉献真诚和爱心。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可以根据大学生心理问题的类型和成因有针对性的创设活动情境,组织社会实践和交往。学校可以组织和引导有心理困扰的大学生投身到社会改革开放的大浪潮中经受锻炼,接受挑战,以此来增强他们的改革开放意识、历史使命感、生存危机感、道德判断力等内在素养。近几年来,青年志愿者活动作为大学生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这项活动所形成的志愿精神是大学生参与社会生活的重要方式,也是大学生对生命价值、社会生活的一种积极态度,这种态度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形成健康心理,也为大学生进入社会做了铺垫。3.3加强专业化教师队伍的建设
在教育活动中,教师的人格和威信对大学生社会化有着深刻的影响。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所以,各高校要培养一支专业化骨干教师队伍,这是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键。
要加强对专兼职教师的培训。应聘请具有专业基础的兼职人员,以解决专职人员缺乏问题,并利用寒暑假对兼职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专业培训,不断提高兼业人员的理论素养和实践水平。3.4依靠网络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网络这一载体向大学生介绍心理健康知识,提供心理健康教育的有关服务,使大学生掌握有关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的实践活动。与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相比,网络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独特的优势:第一,即时性。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心理知识方便快捷。第二,广泛性。网上提供的信息量大,覆盖 面广,能更好的满足大学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的心理健康发展需求。第三,渗透性。网络这一载体的运用符合大学生的心理特点。由于网络具有隐蔽性,气氛轻松自由,更易被接受,大学生在网上接受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消除顾虑,敞开心扉,更真实客观的表露自我,分析自我,从而找出心理困扰的症结,有利于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大学生是网民中最活跃的群体。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上网已成为大学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学生通过网络了解时事、查阅资料、交流感情、休闲娱乐等等。鉴于网络在大学生中的普及程度和重要程度,建好网络阵地,通过网络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时代的发展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提出的新要求。3.5把心理健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
大学生心理困扰的诱因除部分病理性的原因外,很多学生的心理问题都是由现实问题引发的。共青团中央学校部与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04年10月至12月,在北京、上海、福建、湖南、辽宁和陕西等六省(市)20所高校联合开展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调查数据显示,在被问及“您在大学生活中感到最苦恼的问题”时,有43.1%的大学生认为是“就业压力大”;以下依次为:学习压力大(39.3%)、无法确定发展方向(36.5%)、经济压力大(30.1%)。‘8由此可见,大学生面临的压力主要来自就业、学习和经济三个方面,而其中最突出的是就业压力。当学习、就业、经济等这些现实问题引发的压力超过学生的承受限度时,就会引发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就有必要把心理健 康教育与解决大学生面临的实际问题相结合,唯如此,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大学生出现心理困扰的几率。以贫困生为例:贫困生是高校心理危机的高发人群,应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首先,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要对他们的心理状况、思想状况深入了解和研究,以增强对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系统性,帮助这些同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恢复其自信和自强不息的意志,从而解除其心理上的自卑和抑郁,消除经济困难可能给贫困生带来的精神上的消极影响;但是在加强贫困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要从物质的角度解决其面临的实际问题。要在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采取奖学金、贷款、勤工助学、减免学杂费、困难补助等助学措施,力求解决贫困生的经济困难。只有在“育人”的同时切实增强“助困”的力度,二者有机结合,才能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
3.6强化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功能
首先,要使父母树立正确的健康观。通过各种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从而认识到如何引导孩子,使其健康发展。
其次,要转变家庭的教育观念。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和要求是否恰当,是否给子女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对于大学生能否保持正常的心理状态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最后,要优化家庭对子女的教养方式。家庭的教管方式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有重要影响,父母的管教方式是粗暴还是民主,对于大学生能否维持正常健康的心理状态有重要作用。
总之,不论其家庭经济状况如何、父母受教育程度高低、是否单亲,我们均提倡构建充满爱的、交流顺畅、充满理解的家庭教育方式,以此来培养学生自信、乐观、友爱、积极、和谐的健康心态。
4.朝阳师专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与教育实践
作为辽宁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基地之一,朝阳师专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方面一直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在创新上思考,在务实上着力,创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4.1构建了心理健康教育“四个结合”的新的教育体系
这个体系是指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德育”课程,实现必修课、选修课相结合;心理测量与心理咨询、心理干预相结合;普及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重点辅导与及时诊治相结合。4.2统一心理健康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目标
在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心理健康教育的使命与自己学校的教育使命—师范教育相结合,提出我们不仅要培养准教师的良好的个品质和健全人格,使他们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受益者,还要通过科学、规范、系统的心理健康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使他们成为未来教育事业和社会生活中心理健康的引导者。为此,学校既注重针对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如:环境适应不良、自我管理困惑、人际交往障碍、交友恋爱受挫、考试紧张焦虑、求职择业矛盾、人格发展缺陷、情绪调节失衡、经济困难压力等心理问题开展教育。面对学生开展厌学、考试焦虑、情绪障碍、自我认知障碍、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的咨询,更注重使学生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即学习兴趣的保持、自我意识的认识、情绪心境的调控、人际关系的把握、人格品质的塑造、环境能力的适应以及心理行为的把握。同时对这些准教师作青少年心理发展规律、心理健康标准、常见心理问题、心理危险信号等方面培训,使学生毕业能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使者。为 了使大学生真正了解心理健康,做自己心理健康的主人,学校把心理辅导和教育的方式从封闭的屋子、一对一咨询,拓展到“互动参与”的大舞台上:团体心理训练“人际交往、减轻压力、摆脱忧郁、增强自信、团队精神、生涯规划”等新意迭出,拓展训练、校际联谊、心理剧汇演、心理漫画大赛等,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营造人际互动环境学生们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了解了健康心理认识了做一个心理健康者的意义。
4.3助学生社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成立了“校学生心理健康协会”,直接受学工部、学生处、团委领导,接受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业务指导,是集群众性、自助性、学术性于一体的学生社团,是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基础力量。4.4根据社会需要和学生就业需求,指导学生开发潜能
人格与职业选择、生涯规划、人际交往、成功者素质、情商与成才、就业认知等心理助长训练应时而出,使学生们感到,心理健康教育和他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了,越来越贴近他们的需求了。参考文献:
[1]陈家麟:《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原理与操作》,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2]王登峰、张伯源:《大学生心理卫生与咨询》,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项新求、高桥:《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0年版。[4]陈继安:《思想工作心理学》,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年版。
[5]陈建华、《陈沙麦大学生心理健康与调适》,同济大学出版社,19%年版。
[6]胡启先、易法建、毛晋平、范晓玲等:《当代大学生社会心理问题及其对策》江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莫雷、张卫:((青少年发展与教育心理学》,暨南大学生出版社,1999年版。
第四篇: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西峰职业中专 李海燕
社会发展,经济发达,人们也越来越关注身心健康。新的健康观认为,健康应该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其中心理健康是指一个人内心世界丰富充实与和谐安宁的状态,一个人的能力、需求、愿望与环境、机遇之间的关系保持和谐时产生的一种特有的“幸福”心态,是心理健康的表现。然而心理不健康,往往会引起疾病,而且其致病作用不亚于生理因素。我国古代医学,对此有过许多研究和论述。《黄帝内经》中写道:“故喜怒伤气,塞署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喜怒不节,寒署过度,生乃不固。„„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可见,古代医学认为,情绪的过度兴奋或思维的过渡紧张和激烈,可使人致病。现代医学告诉人们,情绪的变化直接导致人体内分泌的变化,使人的免疫力发生变化,可能使身体发生病变。所以心理健康是达到真正健康的重要标志。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增强德育工作的重要举措。
一、中专生心理健康分析。
该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转折时期,随着学习方式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的 转变,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的改变,而且将直接面对社会和职业的选择,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他们在自我意识,人际交往,求职择业以及成长、学习和生活等方面都必须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这些学生主要来自各校的初中毕业生,大部分是不能上高中的学生,学习成绩较差;他们的年龄大多在 1 15―17岁之间,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他们的生理、心理发展的不平衡、不稳定性和可塑性,使之极易接受外界环境各种因素的影响。他们的吸收能力大于他们的辨别能力,这就容易受社会消极影响而形成消极心理。因此,人们称这种变化最激烈、最不平静的阶段为“急风暴雨的时期”,也有人视其为“危险期”,它确实对于人的一生具有关键的意义;他们带着憧憬跨入21世纪,但社会的变革,观念的更新,市场的竞争,就业的压力,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由于学习成绩欠佳,产生自卑;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家长过高的期望给他们造成了过重的压力和困扰;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是出于他们的无奈,起初相当一部分人并不喜欢自己的专业;社会对职业教育的偏见使他们产生强烈的自卑感,甚至失落感;对未来的人才市场和求职择业存在一定的恐惧心理,等等。因此,他们认为自己的前途渺茫,心理健康表现令人担忧!所以,对他们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使之养成“自立、自信、自尊、自强”的良好心理素质,势在必行。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地位。
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仅是深化德育工作的必然,也是职业教育主动适应市场,面向未来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举措。国务院颁发的《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中明确提出:职业教育要加强“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职业道德教育,要加强职业能力教育和身心健康教育。“决定”突出了心理健康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心理健康即是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又是人的全面教育的必要条件。在中等职业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增强自信心;培养广泛的爱好和兴趣,掌握扎实的职业技能,具备一定的创新能力;积极主动地与人交往,2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团结协作精神;促进身心和谐发展,形成健全的人格,树立全面的健康意识,提高综合素质,为以后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1、培养学生坚强的挫折承受能力。
挫折承受力是一个人避免或减少痛苦,适应人生与社会,获得成功和幸福的基本能力。中等职业学校的学生正处于人生的一个特殊时期,尤其需要对他们进行挫折能力的培养和教育。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看待挫折。一定的挫折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增强克服困难的毅力,提高对周围环境的适应能力。如果不正确看待,也可能使人消极悲观,丧失信心,失去前进的动力,从而对人的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影响。其次,要教育学生正确面对挫折。人生中经常遇到挫折和失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消极的情感。否认、压抑、回避或淡然,都不利于心理健康。应当将不愉快的情绪视为正常的反应,接受它们,采用适当的方式表达它们,消除其不良影响。只有具备坚忍不拔的毅力,才能克服和战胜挫折。
2、培养学生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
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同学关系,师生关系,对学生的身心健康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要教育学生加强个性修养。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要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如豁达大度,宽宏大量,谦和热情,正直诚实,克己忍让等优良个性,对融洽和建立人际关系都具有重要作用。其次,要热情真诚。热情和真诚是一种强烈的人际吸引因素,它让人有一种被接纳感,被关怀感,体验到人间最珍贵的感情。如果能保持热情真诚的心灵,就能赢得人们的好感。再次,要讲究与人交往的艺术。一是要重视第一印象; 二是多谈别人感兴趣的话题;三是学会恰当地赞赏别人; 四是把握交往的深度; 五是学会变换自己的角色。掌握了这五点技巧,3 就找到了打开人际交往之门的钥匙。
3、培养学生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对现实的态度常具有朦胧的理性主义特点,往往只从自身出发,追求纯真和善良,有意无意地认为或要求现实是完美的。然而当他们走出校园,面对纷乱繁杂的社会,却发现现实远非想象的那样,于是感到困惑和消沉。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时,应注意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较广的性格观念。只有面对现实,才能适应现实,才能调节自身与现实的关系。(1)帮助学生确立目标,认识自我。目标的确定必须要和学生自身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能力特征相适应,如果目标确定的不合适,脱离了自身的实际,会使人失望,沮丧,失去信心,产生消极情绪。目标的确定,要让学生通过努力能获得成功,获得成功能使人产生愉快的情绪,使人体验到自己的力量,产生自信心和强烈的不断进取的欲望。心理学家认为,人们获得的成功体验对促进心理健康是极为重要的。(2)教育学生正视现实,调整自我。教育学生应面对现实,以现实的眼光看待社会,客观地评价所处的环境及自身的条件,不能以自己的意愿来看待甚至设计社会,要学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以便将来能更好地去适应社会。⑶教育学生积极乐观,完善自我。乐观积极的态度是学生心理健康的最重要的品质,是走向自我完善的最重要的特征。具有了这种人生态度,就能客观地对待自己和他人,以愉快的眼光去看待工作,学习和生活,并可消除很多心理障碍。乐观积极的态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培养: 一是体验现实的幸福感;二是学会宽容;三学会化消极心理为积极心理.只有学会逆向思维,换位思考,才能从正反两方面去看待事物,以乐观的态度去适应新的环境。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措施:
1、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增强心理调试能力,增强自信心,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提高对社会的适应能力。
2、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提高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学校应充分利用广播、板报、宣传栏、校刊、专题讲座、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等形式,广泛宣传心理健康知识,比如不健康心理的危害,常见人格障碍,心理疾病的疏导与预防,如何克服人际交往障碍,正确面对挫折等等,使学生充分认识健康的重要性,培养其主动接受健康教育,掌握卫生健康知识的意识,形成人人关心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3、通过家访、联系卡等形式向家长宣传健康教育知识,讲解学生心身发展的特点。给他们灌输新的人才观和教育观,并提出合理的教育建议,协助学校共同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4、开展心理咨询服务。心理健康不仅着眼于广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更要积极开展个别心理问题的预防,疏导和矫治。学校可以通过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普查”,“心理健康档案”,“心理咨询热线”,“心理健康辅导中心”等心理阵地,为学生提供心理服务。
5、进行心理训练。如社交训练,心理稳定训练,智力训练,专题活动等。通过学习和训练,学会控制不良情绪,调节不良心理活动,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这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方面
6、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营造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文化环境具有调节心境,陶冶情操,愉快身心的功能。良好的校容校貌在潜移默化中会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他们健康的生活情趣,促进他们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同时,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各种能力,而且可以扩大学生之间的交往,有利于改善和协调人际关系,增强自信心,逐步学会人与人之间的合作和竞争。
7、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需要专门的心理辅导,还有赖于整个教学、教育环境的优化。良好的教学教育环境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基础。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强化学科心理教育观念。作为学生主体活动的课堂教学,孕育着丰富的心理教育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与学生的情感交流,调控学生的情绪,合理组织教学内容,安排适当的教学方法,达到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能力,培养良好情感等一系列改善学生心理素质的目的,构成“激励、合作、愉快”的课堂教学模式,使心理健康教育走进课堂渗透到学科教学中去。
第五篇:整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良好的心理不仅能使个体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也能为个体接受其他方面的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条件。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对大学生学习能力、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人生价值的实现等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高校德育理论教育和高校德育实践教育得以整合与实现的基础与桥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中存在的心理障碍问题日趋严重。据有关调查显示,全国大学生中因精神疾病而退学的人数占退学总人数的54.4%。有28%的大学生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其中,有近10%的学生存在着中等程度以上的心理问题。这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已相当严重,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高校现实而紧迫的任务。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问题,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在心理方面的反映;心理问题的存在,必然影响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确立。因此,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要在理想信念、思想品德、行为养成、心理健康等各个层面全面展开,使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相补充、互相促进。要紧紧把握大学生的思想脉搏和心理特点,遵循思想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在日常思想教育工作中,要注意区分学生的思想道德问题与心理问题,善于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或咨询,对有心理困扰、心理障碍的学生提供及时必要的帮助。
大学阶段形成的价值观、生活态度和经验阅历将对今后人生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健康的心理是完成学业、掌握专业知识技能的必要的先决条件。大学生从家庭进入社会,随着各种角色的变换,使大学生在扩大自己社交范围的同时,也增强对自己、对他人和对社会的认识和了解,进而形成自己的整体价值观及对事物认识的新的思维方式。同时,这个时期也是危机潜伏期,大学生由于心理发育不成熟、情绪不稳定,在面临一系列问题时往往产生各种心理困扰。而这些困扰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及适应社会都十分不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作用,就是帮助他们逐步走向成熟与独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