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教材
重庆市XX 学校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规范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本校货币资金的内部控制,保证货币资金的安全,提高货币资金的使用效益,根据国家货币资金控制规范要求制定本内部控制规范
第二条 本规范所称货币资金,是指本校所拥有或控制的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第三条 本规范在本校行政管辖范围内使用,校办产业和附属部门一并执行。
第二章 职责分工与授权批准
第四条 本校建立的货币资金业务的岗位责任制中,包括以下不相容岗位,各岗位应当相互分离、制约和监督。
货币资金业务的不相容岗位包括:
(一)货币资金支付的审批与执行,由校领导负责,预算到各中层部门的货币资金,有中层部门负责人执行;
(二)货币资金统一由校财务部出纳人员保管,会计部负责盘点清查;
(三)货币资金的会计记录由会计人员负责与审计部门负责审计监督。
第五条 本校配备专任出纳人员办理的货币资金结算工作,主要职责包括:货币资金的收付,存取货币资金,往来结算,登记日记账,每日清点现金。出纳人员不得兼任稽核、会计档案保管和收入、支出、费用、债权债务账目的登记工作。
出纳人员每五年轮换一次。本校负责预算内资金核算的会计人员岗位,每五年内进行岗位轮换。
第六条 本校货币资金实行授权管理制度和审核批准制度,并按照规定的权限和程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
(一)支付申请。本校有关部门或个人用款时,应当提前向经授权的审批人提交货币资金支付申请,注明款项的用途、金额、预算、限额、支付方式等内容,并附有效的原始证明,如经济合同、原始单据或相关证明。
(二)支付审批。审批人根据其职责、权限和相应程序对支付申请进行审批。对不符合规定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审批人应当拒绝批准,性质或金额重大的,还应及时报告校级负责纪检的领导和审计部门。涉及领导人员的,应当向主管教委报告。
(三)支付复核。复核人应当对批准后的货币资金支付申请进行复核,复核重点是:货币资金支付申请的批准范围、权限、程序是否正确,手续及相关单证是否齐备,金额计算是否准确,支付方式、支付本校是否妥当等。复核无误后,交由出纳人员等相关负责人员办理支付手续。
(四)办理支付。出纳人员应当根据复核无误的支付申请,按规定办理货币资金支付手续,及时登记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
第七条 未经授权的部门或人员不得接触货币资金。
第三章 现金和银行存款的控制
第八条 本校现金库存实行限额管理,基本限额为60000元,超过库存限额的现金应当及时存入开户银行。
第九条 本校根据《现金管理暂行条例》的规定,现金开支范围只能针对个人和未在银行开设账户的个体劳务人员,对其他单位的收支在1000元以上的结算事项一律转账。现金开支中,属于职工薪酬部分,一律以个人所得税后金额结算。
第十条 本校现金收入应当及时存入银行,不得坐支现金。本校因公借出款项必须执行严格的审核批准程序,严禁擅自挪用、借出货币资金,所有借出款项,按照一事一报要求报账,个人借出差费一次不得超过6000元,出国借款应当经过上级审批,按照审批要求借款。
第十一条 本校取得的货币资金收入必须及时入账,不得账外设账,严禁收款不入账。校办产业也实行收支两条线和集中收付制度,但可以设置报账员,设立不超过30000元的限额备用金。
第十二条 本校严格按照《支付结算办法》等国家有关规定,加强对银行账户的管理。学校统一在工商银行(某支行)开立基本存款户,办理存款、取款和结算。校办产业在报请学校批准后,可以在当地开立临时存款户。禁止本校内设的管理部门自行开立银行账户。
会计部门每半年检查、清理银行账户的开立及使用情况,发现未经审批擅自开立银行账户或者不按规定及时清理、撤销银行账户等问题,应当及时处理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三条 每月26日由会计部安排人员核对银行账户,编制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并指派对账人员以外的其他人员进行审核,确定银行存款账面余额与银行对账单余额是否调节相符。如调节不符,应当查明原因,及时处理。出纳人员不得同时从事银行对账单的获取、银行存款余额调节表的编制等工作。
第十四条 实行网上交易、电子支付等方式办理货币资金支付业务的,应与承办银行签订网上银行操作协议,明确双方在资金安全方面的责任与义务、交易范围等。操作人员应当根据操作授权和密码进行规范操作。
十五条 出纳每日必须清点现金,进行当日核对;会计部每季度末最后一月30日盘点现金一次,每季度不定期地盘点现金两次,确保现金账面余额与实际库存相符。
第四章 票据及有关印章的管理
第十六条 本校对货币资金相关的票据的管理规定如下:各种票据统一由财务部购买和保管;出纳领用、退回时严格登记票据种类,号码,并签章;对背书转让、注销等有经办人员严格登记,防止空白票据的遗失和被盗用,校内行政事业性收据视同重要票据管理。本校设立专门的账薄对票据的转交进行登记;对收取的重要票据,应留有复印件并妥善保管;不得跳号开具票据。
结算中严格遵守银行结算纪律,不得签发没有资金保证的空头票据或远期支票,套取银行信用;不得签发、取得和转让没有真实交易和债权债务的票据;不得随意开具印章齐全的空白支票;不得无理拒绝付款,任意占用他人资金; 因填写、开具失误或者其他原因导致作废的法定票据,应当按规定先作报废处理(加盖“作废”样章)并予以保存,不得随意处置或销毁。对超过法定保管期限、可以销毁的票据,先由责任人员申请,财务部负责人审核,校分管领导批准后进行销毁,并作全程映像记录和建立销毁清册,并由授权人员监销。
第十七条 本校对银行预留印鉴的管理。财务专用章应当由财务部长专人保管,个人名章应当由本人或其授权人员保管,不得由一个人保管支付款项所需的全部印章。特别不能将全部印章交由出纳人员一个人保管
按规定需要由有关负责人签字或盖章的经济业务与事项,必须严格履行签字或盖章手续,所有使用财务专用章的事项,必须由经办人登记用章情况。
第五章 监督与激励
第十八条 以上规范的执行的监督要求是:总体规范的执行,由学校分管领导负责;对规范执行中的具体技术标准的监督,由学校审计部长负责;具体控制标准的执行,由财务部部长负责。监督部门和人员每年应对监督情况进行总结,发现问题,及时提出。涉及部门和人员责任的,按照学校年度考核办法的规定执行。对执行规范良好的部门和人员,按照年度考核办法激励。
第六章 附则
第十九条 本规范的解释权为校分管财务负责人。第二十条 本规范与2009年1月1日执行
某 学校(公章)2008年12月20日
第二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作者:马明霞
摘要: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而制定的。是指单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关键词: 行政事业单位
内控制度
一、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行政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水平,规范内部控制,加强廉政风险防控机制建设而制定的。是指单位为了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防范和管控。包括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
从静态上讲,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为了防范和管控经济活动风险而建立的内部管理系统,该系统由内部控制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内部监督等要素组成,具体体现为各项内部管理制度以及落实制度所需的控制措施和程序。从动态上讲,内控控制是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为实现控制目标的自我约束和规范的过程。而且,内部控制还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优化完善的过程,行政事业单位应当针对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发现问题,对相关的制度、措施和程序进行持续调整、改进,使各项制度、措施和程序能过适应性情况、新问题,在经济活动风险管控中持续发挥积极作用。
二、内部控制目标是行政事业单位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所要达到的目的。总体上讲,内部控制目标和单位的总体目标相一致,但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控制客体是单位的经济活动,所以内部控制目标也体现出经济属性。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的目标包括五个方面:一是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二是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三是保证单位财务信息真实完整;四是有效防范舞弊和防范腐败;五是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和效果。
1、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法合规。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合法合规是单位有效履行职能的前提,所以,合理保证单位经济活动合理合法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最基本的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和执行程序,合理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活动在法律法规允许的范围内进行,符合有关预算管理、财政国库管理、资产管理、建设项目管理、会计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避免违法违规行为的发生。
2、合理保证单位资产安全和使用有效,国家队对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的管理,坚持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的原则,实行国家统一所有,政府分级监管,单位占有、使用的管理体制。资产是行政事业单位正常运转的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资产不安全、使用效率低下都将对单位的各项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不利影响。行政事业单位的资产存在被挪用、贪污、盗窃、违规处置的风险,有的单位还存在大量的帐外资产,因此必须落实资产的管理责任,加强资产的日常管理和定期盘点盘查,通过这些有效措施确保资产的完整。在合理保证资产安全的同时,还应确保资产得到有效的使用。目前,资源配置不合理、资产损失浪费、使用效率低下是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中突出的问题,行政事业单位有必要加强内部控制。
第三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报告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工作报告
根据《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精神,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认真组织自查,现将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一、高度重视
《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已收悉,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要求财政所按照文件要求,根据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检查指标及评分说明,逐条对比,逐条自查,逐条整改落实。
二、全面自查
通过查阅会议记录、内部控制领导小组成立文件、内控控制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内控工作总结、内部控制手册和内部控制制度汇编,结合《关于开展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监督检查工作的通知》文件的附件1“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检查指标及评分说明”逐条对比自查,最终自查评分97分。现将自查结果及评分情况汇报如下:
(一)满分指标。一级指标中:是否成立单位内部控制领导机构、单位内部控制领导机构构成人数、单位主要负责人是否在内部控制领导机构中担任负责人、班子成员是否在内部控制领导机构中任职、是否开展内部控制专题培训、是否开展内部控制风险评估、是否对单位经济业务流程进行梳理、是否编制经济业务流程图、内部控制牵头部门、内部控制监督部门、以下工作职责是否由同一人担任、对涉及内部权利集中的重点领域和关键岗位建立制衡机制的情况、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情况、内部控制工作的经验做法及取得的成效、内部控制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与遇到的困难和下一步内部控制工作计划等指标均已完成,评分均为满分。
(二)非满分指标。总共扣3分。一级指标中:单位主要负责人承担内部控制建立与实施责任情况指标10分,得分8分,其中二级指标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扣1分;是否建立信息系统,并将内部控制要求嵌入其中指标5分,扣2分,得分3分。
三、总结及分析原因
通过开展自查工作发现,本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较为完善,在实际工作中也较好的执行了相关制度。但是,由于乡镇基础条件限制,在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上尚存不足。
四、下一步工作计划
1.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镇党委、镇政府高度重视内控工作,主管领导亲自负责抓落实,保证内控管理工作机制得以长效运行。
2.进一步加强全员学习、培训。通过加强宣传、培训等方式,促进各部门、各人员领悟内部控制规范体系要求,更新管理理念、掌握内控方法,在全单位形成全员懂内控的氛围,促进单位建立系统、规范、高效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
3.积极主动推进信息化建设。通过向上级单位申请资金补助和技术指导,争取早日完善内控信息化建设,并运用在实际工作中,为单位管理提供更好的服务。
第四篇: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浅谈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内部控制制度
溧阳市民政局计财科
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以下简称内控制度)是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重要核心,其主要内容是指为了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保护单位财产安全、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管理规则、措施和程序。
1、内控制度建设的必要性
1.1保护资产的需要。内控制度对财产物资的保管和使用采取各种控制手段,可以防止和减少财产物资被损坏,杜绝浪费、贪污、盗窃、挪用和不合理使用等问题的发生。为强化财政改革,规范财政行为,促进财政工作走上法制化轨道,政府提出了依法理财的工作思路。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资金,用好、管好行政事业单位的资金,是实现依法理财工作的基本前提条件,而科学完善的内控制度可使单位在财务工作中有章可循,做到收支行为规范化,财务管理科学化,减少财务工作的随意性,避免资产流失,从源头上制止腐败等经济犯罪事件的发生,为实施依法理财奠定基础,保证政府依法理财工作的顺利实施。
1.2会计信息质量的保证。内控制度通过制定和执行业务处理程序、科学的职责分工,使会计资料在相互牵制的条件下产生,从而有效地防止错误和弊端的发生,保证会计资料的正确性和可靠性。最近几年,造假帐、编造虚假财务会计报告的事件屡有发生,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一些单位没有完善、有效的内控制度,致使会计资料在传递过程中因相互脱节而发生问题;还有一些单位因内控制度得不到有效执行而使得规章制度形同虚设,导致会计信息失真。所以,科学、完善的会计内控制度是保证及时为单位工作提供可靠、准确的会计信息的基础。
1.3依法理财的关键。为促进单位会计内控制度建设,加强单位内部会计监督,强化内部自我约束机制,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法》明确规定“各单位应当建立健全本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会计法》是深化会计改革,促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而且,会计内控制度能够保证国家对各单位的宏观控制。国家制定的一系列财经纪律及法规,都要求各单位通过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来落实,各单位通过实施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实现自我约束。
2、内控制度存在的问题
2.1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有效的管理控制需要坚实的基础,但行政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还需要进一步的强化。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中,《会计法》等法规、制度没有建立有效的贯彻执行机制,因而未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内部牵制制度、内部稽核制
度、内部会计监督制度没有得到真正落实。会计工作机构、会计岗位设置不合理。有的单位至今还没有单独制定内部的财务管理制度,许多财务事项的动作与管理措施仅是惯例,而没有相应的成文制度保证,管理的随意性较大。记账人员与出纳人员没有实行岗位分离,或只实行岗位分离,没有相互制约。由于职权不明确,责任不清楚,程序不规范,致使职务重叠,相互扯皮,越权行事,弄虚作假,造成会计工作秩序混乱,财务管理失控。
2.2会计核算不规范。有的单位两套会计核算制度同时运行,支出核算混乱,有的单位固定资产账面上有记载,但实物已经不存在,而实际上在用的某些固定资产却未依价入账,形成账外资产。另外也存在着不同单位之间的资产转移,却未办理相应手续。有些单位的原始票据不能反映经济业务的本来面目,人为捏造会计事实,随意扩大开支范围,提高开支标准。有的将预算外收入挂在往来账上,以此来掩盖收益。有的单位在年终结帐时,不将收入和支出结转“结余”科目,而是将收入和支出对转,使“结余”科目不能正确、完整地反映核算单位的结余状况。由于原始凭证和会计核算的失真,会计报表的填制缺乏真实的基础资料,最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信息失真,不能真实反映单位的财务收支状况和经营成果。会计资料的完整性,合法性,正确性无法保证。
2.3部门预算执行不严。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部门预算有一套严格的程序和系统,是行政事业单位特有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虽然行政事业单位大都实行了部门预算制度,但预算之外的追加调整项目仍然很多。追加项目越多,预算的随意性越大,权威性和约束力就越差。行政事业单位资金来源的多元化,使得财政监督难以到位,预算执行失控。
3、建立和完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1制定统一内部会计控制制度。鉴于目前国家还没有独立成文的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议各单位以现有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制度为载体,制定统一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会计管理控制制度》。通过制定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使各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方式、技术、手段等方面有章可循;形成内部会计机构和岗位设置合理、职责权限划分明确、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各岗位之间相互制约、相互监督的完善的内部会计控制制度。
3.2加强会计人员的培训。财政部门应利用会计人员继续教育之机,加强会计人员队伍建设。会计培训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讲求实效,学以致用的原则,主要是提高会计人员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水平。通过培训,使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知识和技能得到不断更新,补充,拓展,进一步掌握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和财政政策,支持和督促会计人员遵循会计职业道德,增强会计法制观念,提高守法意识和财务管理水平,正确行使会计人员的职责权利。
3.3增强内部控制意识。财政部门可通过举办行政事业单位财政法规及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培训班的办法,增强各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营造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
3.4完善部门预算制度。财政预算制度从过去的功能预算到现在的部门预算,是对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控制的一次重要改革和重大进步。完善部门预算制度,首先是要进一步扩大部门预算的范围,力争将各部门单位的全部财务收支事项均纳入部门预算的实施范围,并严格预算的调整和追加程度;其次是将部门预算与单位内部的责任预算有机结合。也就是要求各一级预算和二级预算的部门单位,按照财政下达的部门预算控制数,结合各部门单位内部的组织结构,科室职责和工作任务等,编制内部科室的责任预算体系,并严格责任预算的考核机制。
3.5强化外部监督。在健全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双重作用,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财务管理控制制度建设的监督和指导。不断完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会计控制体系,保证国家经济方针和经济法规的贯彻执行,促进廉政建设,控制和减少经济犯罪,提高会计工作效率和会计信息质量,维护国家财产的安全。
第五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研究-内部审计指导科
(一)研究背景
内部控制,是指单位为了保护资产的安全、完整,提高会计信息质量,确保有关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及单位经济管理方针的贯彻执行,避免或降低各种风险,提高经济管理效率,实现单位经济管理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控制方法、措施和程序。近年来,与国际管理学实践前沿同步,内部控制在国内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与关注。行政事业单位虽然不是赢利单位,同样也需要建设有效的内部控制;其原因在于内部控制不仅可以规范单位的管理,促进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也可以有效地堵住漏洞,防止各种舞弊和腐败的发生,保证其正确履行国家职能。但在实践中,与企业相比,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还相对滞后,迄今为止,我国还缺乏一套对行政事业单位行之有效的内部控制指导性规范,也很少有行政事业单位聘请外部力量或自行研究设计一套系统完整、规范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因此,亟需结合行政事业单位自身业务特点和实践经验,寻求加强内部控制的措施。
随着经济形势日渐复杂,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不容忽视。为了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资产的安全完整等,必须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内部控制贯穿于各个单位活动的方方面面,尤其在当前严峻的经济形势下,内部控制越来越彰显其作用。实际工作中,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制度建设上滞后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这不仅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效率和效果,更影响了会计信息的真实性。随着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只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才能更好发挥各单位在经济建设中的作用。
基于以上两方面原因,本文就如何加强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略作分析和探讨。
(二)研究的必要性
当前,提供管理和服务是行政事业单位的主要职能,随着我国行政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行政事业单位在社会分工中的角色更加细化,社会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关注度也有了明显的提升,这就给行政事业单位的从业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客观上提出了更严格的标准。所以,建立科学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保证事业单位业务活动的正常运行、保证财务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防止内部舞弊行为的发生、防止国有资产流失、保障财政资金的安全运行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套科学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行政事业单位来说是必须的,内部控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保护单位资产的安全完整。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内部控制体系,采取各种管理和监督手段对财产物资进行管理和使用,能够有效的防止并减少财产物资的丢失和损坏。
2、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是政府廉政建设的需要。行政事业单位实施内部控制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是为其建立了一面廉政的防火墙,使行政事业单位的日常管理活动有章可循,避免在重大决策上出现暗箱操作或者独断专行的行为,促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廉洁从政,对贪污腐败、挪用资金等行为起到了预防和限制的作用。
3、能够保证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宏观管理和控制的实现。政府部门制定的一系列财经法律法规,行政事业单位都要通过内部控制来落实。行政事业单位通过建立并执行内部控制,进行自我约束,遵循政府的财经法律,实现国家对行政事业单位的宏观管理和控制。
4、保证事业单位的高效管理。完善科学的内部控制制度,能够对事业单位的各个职能部门和人员进行合理的分工控制和考核,促使单位的各个部门和人员明确目标、履行职责,保证行政事业单位的经济业务和管理活动高效、有序的进行。
5、能够提高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信息的质量。内部控制要求单位严格执行业务处理的相关程序,实施不相容职务相分离,这样就使得会计资料在相互监督和牵制的条件下产生,有效抑制了弄虚作假行为,增加了会计资料的可靠性和正确性。如果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和制约,则形成滋生舞弊的土壤,会计资料在传递的过程中就会产生问题,会计信息失真的问题也就无法避免。
基于以上五点原因可知,建立并维护有效的内部控制是行政事业单位得以良好运行的基本条件,是确保执行效率、实现政策目标的必要途径。
(三)建立内控制度的原则
为使行政单位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发挥作用,行政单位建立内部控制制度,理论上应遵循如下5点原则:
1、全面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应该贯穿于决策、执行以及监督的全过程中。内部控制的执行应该依靠单位内部的所有员工,任何人都不能拥有超越内部控制制度、凌驾于控制之上的权力,这样才能够体现内部控制的全面性、公开性和公平性。
2、重要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在全面控制的基础上,对事业单位的重要业务事项及高风险的领域进行重点关注,例如:重点关注单位的会计控制、对单位的重要经济活动进行重点关注等。
3、制衡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在设计内部控制制度的过程中,在横向关系上要相互监督,在纵向关系上要相互牵制。对单位的授权、记录、执行、保管及核对等不相容的职位,要进行相互的分离控制,保证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的权责分明、相互监督和相互制约。
4、适应性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应该与单位的业务范围、承担的任务以及风险水平等因素相适应,并应该随着单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及时的调整。
5、节约和效率原则。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设计还应该考虑节约和效率原则,要以最合理的人力和最经济的财力投入,尽量降低内部控制的成本,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
(四)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现阶段,行政事业单位已大幅提高了对内部控制的重视程度,但是在内部控制的建设工作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显著的问题,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单位的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一方面,部分行政事业单位缺乏对内部控制建设知识的了解,对建立健全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意义和重要性认识不足,简单地将财政部门实施的部门预算控制等同于内部控制,认为只要有了部门预算就不用再进行内部控制的设计。另一方面,行政事业单位对财务会计工作不够重视,仅仅把财会部门看作“钱袋子”,不少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只是扮演“付款者”的角色,未能参与单位的业务活动管理和重要决策,对单位重要决策的结果和过程都不甚了解。
2、部分事业单位的内部岗位设置不合理,会计信息失真。
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应当贯彻新《会计法》,与单位各项内部会计制度和其他管理制度结合进行,但现实中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并不全面、不完善。很多行政事业单位在形式上虽已建立岗位负责制,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管理层次混乱,职责重复,不相容职位由一人担任的现象时有发生。一些行政事业单位为了谋取小集体利益,随意处置固定资产,虚构采购,要求会计人员向主管部门和外界提供失真的会计信息,另外,有些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处理的过程中,为了达到个人目的进行错误的会计核算,使得各单位会计核算的口径不一致,数据可信度下降,相关指标的可比性降低。
3、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内部审计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有效的内部控制需要坚实的内部管理基础。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仍不健全,财务会计基础工作仍较薄弱。如有的单位没有建立单独的财务管理制度,部分财务会计事项的处理仍停留在潜规则和惯例的水平上。有的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健全,内容不完整,寥寥几十字便成了一项制度。财务人员岗位责任制内容不明确、不具体,缺乏实际可操作性。办理资金支付业务的全部印鉴由一人保管的现象还在部分行政事业单位存在,出纳人员私吞、挪用公款的现象还时有曝光。部分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不够规范:对原始凭证的审核不够仔细,使得部分原始凭证内容填写不够规范;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账面上存在的固定资产实际上不存在,实际正在使用的固定资产却没有及时的作价入账;资产在不同单位之间转移,相关手续却没有办理。形成以上情况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部分行政事业单位还没有建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或虽然建立了内部审计机构,但徒有其形,没有充分发挥其实质作用。
4、内部控制制度的执行不力,人员素质较低。
与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相比,由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缺乏统一标准,部分单位的岗位设置与人员配备不恰当,人员兼职较多,业务交叉较杂,缺乏相互制约、相互分离和相互制约,各个岗位之间缺少相应的协调和联系。很多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只是用来应付相关部门的审计和检查,所以对内部控制的执行情况置之不理。有些行政事业单位虽然意识到了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也制定了一套制度,但是却由于种种原因,忽视了其执行情况;在出现问题时,控制措施和奖惩也没有被严格执行,形成有章不循,违章不究的现象,导致制度体系形同虚设,被当成一纸空文,未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内控制度的监督方面,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根本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内部监督自然无从谈起。此外,存在个别行政事业单位的会计人员不具有会计从业资格,没有受过专业的教育和培训,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较低,在执行内部控制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错误和偏差,给单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5、预算控制比较薄弱。
预算控制是内部控制的核心环节,部门预算是行政事业单位重要的内部控制手段之一。随着部门预算改革的推进,预算控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均实行了部门预算,但预算质量不高,涵盖范围窄,在一些行政事业单位的控制仍较薄弱。主要表现为:一是预算编制比较粗糙、方法落后。目前部门预算的编制一般仍根据当年财政状况、上年收支情况、预算单位自身的特点和业务进行核定,大部分还没有细化到具体项目,预算支出达不到逐笔进行核定的要求。由于预算编制方法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考虑过去的支出是否合理、金额是否适当,没有考虑到要做零基预算。二是预算刚性不够,预算的计划性、科学性不强,资金使用缺乏预见性,削弱了预算的约束控制力。有的未将单位的所有财务收支事项纳入年初预算,预算缺乏刚性约束力,对不确定性项目支出未纳入年初预算,年中追加和调整项目较多,弹性大、随意性强,许多部门预算执行结果超预算幅度大。三是授权审批金额权限不清,无明确的审批流程,许多单位长期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单位负责人审批金额无上限规定,大额资金支出不进行集体审批现象严重。对于日常经费特别是会议费、招待费、办公费、交通费等支出缺乏有效的控制标准,即使有标准也控制不严,费用开支大多实行事后“实报实销”制度,只要有单位领导签字同意,财务人员就给付款,导致日常经费超预算,挤占、挪用专项资金的现象时有发生。
6、缺乏有效的监督评价机制
对行政单位而言,对内部控制的监督可以分为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内部监督主要由本单位内部所设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根据管理的需要定期和不定期的进行。对大多数的基层行政机关而言,由于就没有设立相应的内部审计机构和人员,无法执行内部监督。与之对应的外部监督主要是由财政部门和审计部门来进行的,由于受到规模的制约,监督力量还不足,不可能进行日常的监督,因此外部监督也难以发挥其应有的效能和威慑力。
7、相关政策不到位,会计监督乏力
近些年来,国家对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作出了规定,但是,尚缺乏具有可参考操作的具体内部控制制度,缺乏可操作性的监督制约措施。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具体负责内部会计控制的监督检查工作;有的单位虽然具备内部审计机构或指定专门的审计人员,但由于种种原因,内审人员唯领导人意志行事,不可能对内部会计控制存在的缺陷和问题及执行有效性作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对执行结果的评价也缺乏有效的考核制度。
(五)对现状的建议
从以上分析得出,由于管理理念不到位,缺乏责任感;外部环境不到位,不协调;相关政策不到位,造成内控监督乏力的现状。因而现行授权机制容易造成内控制度失效,使内控不能正常发挥其作用。只有建立健全行政事业单位各项内部控制制度,才能真正保护好单位各类资产的安全,增强信息数据的真实性和可信性,真正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联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现实状况,针对行政事业单位在内部控制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改进:
1、建立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增强内部控制意识。
任何单位的控制活动都存在于一定的控制环境之中,其好坏直接影响到内部控制的贯彻和执行,以及管理服务目标的实现。完善单位内部控制,应注意单位内部控制环境的建设,尤其需要切实转变思想意识,加强认识。其一,单位领导人需要确立起对财务会计工作和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第一责任主体”意识,高度重视内部控制工作,早日将其提上重要的议事日程;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 单位负责人是单位财务与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主体, 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单位的负责人应该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在保护资产安全完整、防范舞弊行为和欺诈、实现单位各种目标等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积极的采取相关措施,加强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其二,相关部门及员工需要强化内控意识,实施内部控制工作的不仅是财务部门,经济业务涉及到的所有部门都是内控的范围,因此单位各部门人员都应具备内控理念,加强宣传教育和学习培训,掌握内控基本方法。行政事业单位在开展工作时,由于个人或集体的疏忽和过失,甚至于恶意等不正当行为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给单位乃至社会带来很大的损害。但是如果在事前就能够对即将可能出现的偏差及时察觉,并采取应对措施,那么错误行为往往会被扼杀在摇篮里,及时杜绝。
2、规范单位的内部行为,建立健全单位内部控制制度。
行政事业单位应该全面的清理和整顿原有的各项管理办法和制度,依照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制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于单位的预算管理、费用支出管理、资金的拨付、报销的审批程序、对错误支出和错误核算的纠正等经济活动和管理活动的主要方面,确定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和核心内容。找准容易失控的环节,明确内部控制的重点,培养单位自我约束的自控能力。
从控制方法的层面分析,应该秉承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集体决策、授权批准等原则。对于不相容职务,如授权与执行、执行与审核等,应形成相互制衡机制。对于涉及财务重大收支业务,要求各级管理人员和经办人员的行为必须在授权范围内进行,防止越权违规处理,给某些人员犯罪带来可乘之机。从控制内容的层面分析,行政事业单位应加强货币资金、专项资金、实物资产等控制,比如对专项资金的管理,对其从预算、项目的立项、审批到资金的拨付、绩效评价等各个环节应实施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保障专项资金专款专用。此外,应当指定内部审计人员定期或不定期对内控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和评价,及时纠正存在的问题,对缺陷提出改进建议,切实提高内部控制的效果和层次,使之能够合理、有序地推进,确保其作用得以充分发挥,防止流于形式,形同虚设。
3、加强单位的会计基础工作,努力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
会计基础工作薄弱严重制约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制度建设的实施效果。因此,应根据单位会计工作的特点设置合理的会计岗位,提升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水平,做到按事设岗、按岗设人;做到职责明确,相互制衡,实现岗位之间相互牵制作用,保证会计岗位设置的合理性和有效性;加强对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人员的会计基础规范工作,将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化,建立起以为公民服务为宗旨并承担公共服务责任的政府。
单位的会计工作和会计人员在内部控制中承担着重要的责任,事业单位应该严格的对会计人员的从业资格进行审查,不符合条件的不得聘用;要加强对单位会计人员的继续教育,使会计人员的业务技能不断的得到提高,注重单位会计职业道德的建设和财务文化的培养;采取合适的手段和方法,对会计人员的入门教育及后续教育给予足够的重视,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保证会计工作的质量。
4、积极发挥财政和审计部门的作用。
财政部门是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工作的主管部门,应该对相关的制度建设情况和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控制。财政与审计部门应该定期或者不定期的对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检查,彻底改变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形同虚设的局面。
5、完善对单位内部控制进行考评的机制体系,强化内控责任的追究。
对部分单位领导随意的任用财会人员,或者因为个人意志因素导致单位内部控制失效的行为,要给予责任追究。只有对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工作进行公正的评价、惩罚或奖励,才能促进和激励单位内部控制的部门和人员尽职尽责的实施内部控制工作。为了保证单位内部控制制度能有效地发挥作用,并使之不断地得到完善,各级审计机关要定期地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执行情况进行检查与考核,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检查内容包括检查单位内部控制制度是否得到有效遵循,执行中有何成绩,出现了什么问题,为什么某项内部控制制度不能执行或不完全执行,估计可能产生或已经造成什么后果。对于严格执行内部控制制度的单位,给予精神鼓励和物质奖励;对于违规违章的坚决给予行政处分和经济处罚,要做到赏罚分明,压力与动力相结合,并将其结果作为干部考核的一个重要依据,才能确保内部控制工作的顺序进行。
6、加强预算管理。
加强预算管理是行政事业单位管理的核心,贯穿于整个单位的业务活动。加强预算管理是确保业务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是各项事业健康发展的条件保障。在管理中,一是在部门预算编制环节,要在实施综合财政预算的基础上,努力做到零基预算和细化预算。特别是在编制支出预算时,应从单位当年实际需要出发,结合当年财力状况,核定具体支出额度,明确各项支出的方向和用途。二是在部门预算执行环节,应进一步强化预算的刚性约束。应在支付环节强化预算执行,防止随意调整追加预算以及超预算、扩大预算范围等行为的发生。
7、加强授权批准控制。
目前,行政单位大多采用“一支笔”审批,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统筹使用资金,提高工作效率。但同时也可能出现领导个人说了算的局面,可能给个别腐败分子留下可乘之机。授权审批控制要求行政事业单位明确各岗位办理业务和事项的权限范围、审批程序和相应责任。因此,行政单位的授权批准应该是在“一支笔”基础上的集体审批,即在集体通过的财务预算和规定的开支标准的基础上,授权单位负责人进行审批;对一些数额较大的开支则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任何个人不得单独进行决策或者擅自改变集体决策。
8、强化内控与外部监督的结合。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要加强与外部监督的结合,建立良好的信息沟通。一方面要督促行政事业单位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财政、税务、审计、统计和物价等部门要合理分工,建立岗位责任制,并注意加强彼此间的信息交流,定期互通情报,形成有效的外部监督合力;另一方面应加强单位内部控制的了解、检查与监督,加大执法力度,增强威慑力,提高单位内部控制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