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时间:2019-05-13 16:47:4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第一篇: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之我见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新生力量。心理健康教育旨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消除心理障碍和冲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具有其特殊的心理特点,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其综合素质,了解少数民族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探索行之有效地教育模式尤为重要。

[主题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 模式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要通过各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为此,心理健康教育在高等教育工作中尤为显得主要。而少数民族大学生受传统教育、宗教、社会环境诸多因素的影响,在校期间,出现心理障碍的机率相对较大。因此,在高等教育迅速发展的今天,规范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综合素质,推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得到较大的推进和加强 ,但是还远远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特别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对新形 势下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任务、对象、特点和规律等,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研究。因此,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研究,对于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教育具有积极的意义。

1.研究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是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需要,有利于民族地区以及全国教育水平的提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是体现一定的思想理念,有助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促进心理健康教育功能发挥,有一定可操作性的工作思路,它是理论与实践的中介和桥梁,它的形成是心理健康教育从无序向有序,从经验化向科学化发展的重要标志。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人们已开始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但从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来看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着课程化、个别化、医学化、形式化、德育化等倾向,已经不能满足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发展的实际需要。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将面教育国际化、经济全球化和信息科技革命的挑战,大学生只有具备良好心理素质才能适应高度开放、价值观念多元、国际文化环境以及快节奏、高竞争的社会生活,因此,必须全面理解新时期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创建一个多维度多层次的协同整合的心理教育体系,形成多种教育方式径的沟通与衔接,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创新。

2.从原理层面研究民族教育中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解决心理健康教育的共性与特殊性问题,具有重大的社会意义。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竞争日益加剧, 这种高强度、高竞争、高压力的社会生活,一些人,尤其是青年人感到不堪重负,心理健康问题也是来越突出,因此在社会转型期,尤其是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国人特别是青年人开展心理健康育势在必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特点有目的地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提高心理机能,开发心理潜能,以促进其整体素质提高和个性和谐发展的教育。探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规律、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成效,是时代赋予高校教育的重要而迫切的任务。探寻多元文化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理论和规律,以及民族教育现代化进程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性和有效途径,凸现多元文化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民族性、区域性、整体性和可持续性特色。与国内非民族地区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形成一个整体,为构建全国性的和谐教育提供理论与实证的依据

3.研究多元文化背景下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对于民族地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以往的研究较多是对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探讨,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少有研究。当前,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已有成果大多数偏重于整体性的概括研究,缺乏对具体模式的微观研究。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立足高等院校大学生思想教育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实际,探索适合多元文化背景中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模

二、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问题表现的主要形式 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总体来说是好的,但在环境适应、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存在的心理问题是不容乐观的。

1、人生价值取向和人生态度的不稳定 ,使其心理失衡和茫然。社会心理学家菲斯汀格指出 ,一个人对自己的价值 ,“是通过与他人的能力和条件的比较而实现的”。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中学是学习尖子 ,老师表扬 ,家长夸奖 ,同学羡慕 ,常常体验的是成功的喜悦 ,优越感、自豪感油然而生。但到了大学 ,有些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法不适应 ,失去了原来的学习尖子地位 ,自尊心受到挫伤 ,个别少数民族大学生由自傲走向自卑 ,信心下降 ,意志消沉 ,缺乏进取心。同时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差 ,更容易产生一种自卑感 ,畏缩不前、悲观失望 ,以致怀疑自己 ,贬斥自己 ,甚至认为自己没有存在的价值 ,容易形成抑郁型人格 ,严重的甚至导致退学、自杀等。

2、人际关系障碍。部分学生因家庭经济条件差 ,知识结构单一 ,缺乏社交的基本态度和技能 ,自卑感特别严重 ,不敢与人交际 ,担心自己不会说话 ,恐怕被人看不起 ,从而造成心理封闭 ,备感孤独、寂寞 ,甚至形成分裂性格。有些大学生一方面不愿敞开心扉 ,自我封闭;另一方面 ,又迫切希望社交 ,得到友谊 ,显示自己的力量 ,这对于沟通不良、有性格缺陷的大学生必然产生难以消除的矛盾。环境的变化 ,社会思潮的影响 ,人们交往方式的变化 ,又会加深这一矛盾。

3、身心发展的特点使其心理处于不稳定期。与其他大学生比 ,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般来自偏远的山区 ,跨入大学远离熟悉的环境 ,走向一个竞争更为激烈的陌生的环境 ,往往感到孤立无援 ,在这一个过程中潜藏着大量的心理矛盾和冲突 ,对一些问题的思考 ,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 ,他们有时会过高地估计自己 ,有时会自我否定 ,自我拒绝。有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来到新的环境 ,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反差较大 ,会产生失意、压抑、焦虑 ,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症等等。

4、生活上的挫折。一些偶然的因素 ,更容易带给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挫折感 ,影响他们心理情绪的稳定 ,诸如失恋、失去朋友、经济困难等。

三、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模式

1、建立高校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机构 ,开展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专业咨询工作。针对目前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机构设臵散的现状,将高校的各心理健康教育机构协同整合,使其有序、有效地发挥作用。在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机构设臵上,可以成立统一的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并在指导中心下分设学校心理咨询、年级心理教育和班级心理辅导三个分支性的专业职能部门,从而形成层次化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组织管理系统,在这种层次性的组织管理机制中,学校将依据学生心理问题的不同性质,实行分层次的心理健康教育管理。其中,大量共性的、一般的心理健康问题将放到基层(班级或年级中)去解决,而少数个别的、严重的心理健康问题则由专业的学校心理咨 询员(或称学校心理学家)在学校的层面上进行处理,这种层次性的协同合作的组织管理机制使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得以系统优化,它既提高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效率,又保证了其在处理特殊问题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这样的管理机制还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全员参与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使心理健康教育真正成为高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础。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规范化、课程化建设。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课程化,要求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创建课程体系,完善教学内容,编写一流教材。从本土化开始,逐步走向统一化。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掌握本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编写有特色的心理健康教育教材。在此基础上建设省级统编教材,之后建设国家统编教材,制定统一教学大纲,统一测评标准。心理健康教育的规范化和课程化,是一个由今天的多样化向统一化发展的过程。由多样化向统一化的发展,可以规范教师队伍,提高教育者的个体素质,使心理健康教育队伍的整体水平专业化,促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朝着规范化、系统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这是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世界先进教育水平接轨并同步发展的保证。在教学方面,心理健康教育应与学科教学有机结合, 并联系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实际 ,充分挖掘并利用学科课程及其教学中的潜在心理健康教育因素,从多方面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发展, 加强大学生心理意识的正确引导和人格教育 ,传授心理卫生知识 ,使学生学会运用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调适 ,保持心理平衡 ,促进心理健康。使大学生丰富这方面的知识 ,正确认识自 己 ,增强自我心理调剂能力。

3、创建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营造一种团结、向上、文明、创新的学习氛围。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它对大学生具有多重的教育功能,其中心理教育功能是校园文化的重要功能之一,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校园文化。在新的世纪,加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丰富校园文化内涵,提高校园文化品味,增强校园文化心理教育功能,是当前高校面临的新任务。校园精神氛围对学生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对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有科学家认为 ,环境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 ,优美的环境可以使人赏心悦目。培养积极向上、乐观、和睦、轻松的群体气氛 ,有利于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 ,让朝气蓬勃、精力旺盛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能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中尽情地施展天赋与才华 ,增强竞争意识 ,奋发进取;在广泛的结伴、交际和合作中 ,建立和睦、融洽的人际关系 ,培养健全的人格 ,健全的心理 ,从而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素质。

4、立足学校宣传阵地,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教育。学校可以把宣传栏、黑板报、广播站、校园网等作为宣传各种卫生保健知识的阵地,积极宣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还可以举办专题讲座,请有关专家针对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就某一专题进行心理健康指导。经常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健康宣传活动,亦可收到异曲同工之功效。同时,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活动 ,增强各族学生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也应该经常性地组织一些集体形式的社会活动和社会实践 ,创造机会让 学生多接触社会 ,增强各民族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能力 ,了解国情 ,了解社会 ,锻炼学生心理承受能力。

5、结合高校教学实际,帮助大学新生挖掘潜能,学会学习。帮助大学新生挖掘潜能,学会学习,这是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又一重要内容。教师要明确告诉新生,与中学相比,大学阶段的学习至少发生了三大变化:一是在学习任务上,由为了继续升学或就业变为培养有独立工作能力的专门人才;二是在学习内容上,由多科性的普遍教育, 变为有一定方向的专业教育;三是在学习方法上,由主要靠老师教授变为主要靠学生自己学习。为此,教师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端正学习动机,提高成就欲望,了解自己的认知特点,科学安排学习计划和生活作息,掌握适合自己的思维学习方法。同时,要帮助大学生学会调控情绪,做情绪的主人,学会交往,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21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什么是人才,能够充斥整个社会建设,并做出卓越贡献的人。做为人才的一个大型培训基地——大学,存在着许多或者称之为包容了许多各式各样的21世纪新青年,而这个大学时期就是这些新青年的一个生理和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自我角色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步入了迷茫阶段,甚至产生了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严重的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故此从根本解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让他们积极健康的成长至关重要,因为这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整个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心理健康,指的是个人对内心修养的塑造能力,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是指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遇到任何挫折困难,心理都不会迷乱,都能用健康的心态和正确的行动去克服它。这种很安稳很适应的状态就是心理健康的状态。心理健康,需要有抵制诱惑的自制力,需要有处乱不惊的心态,需要有分辨是非的思维„„

在我看来大学生主要存在的心理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分析:▶从客观方面来讲:

与中学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

1、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中学学的是基础知识,目的是为今后继续深造或就业做准备;大学学的是专业知识,目的是把学生塑造成建设祖国的高级专门人才。中学课程几年一贯学习仅有的几门高考课程,中学有老师天天辅导,日日相随;大学要有较强的自学能力,独立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新大学生往往不适应这种变化了的学习生活,不知道如何适应和支配时间。

2、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大部分新生在中学时期居住的比较集中,从小学到中学,都有一些从小在一块儿的伙伴;班主任一任数年,天天相见。熟悉的面孔、相似的语言、习俗,构成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跨进大学,周围的人来自不同地区,素昧平生,语言、习俗各不相同;同学间由原来的热热闹闹、亲密

1无间变得陌生,有想法也难以启齿。因此,每逢节假日就会想家、想同学,会产生孤独感。

3、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中学的工作和活动多是在老师指导下开展,由少数同学承担的。大学强凋学生的自我管理,班里事情多,社团活动多。新生往往不大适应这种较大工作量的生活,缺乏工作主动性,在其位又不知如何谋其政,感到压力大。

▶主观方面

新生物质生活的依赖性与精神生活的独立意识发生着矛盾;日益增强的自主自立意识以及主观愿望上的自主自立与客观条件上的可能性及能力之间发生着矛盾。这两方面的原因使那些适应新环境能力不强的新大学生很容易产生如下心理问题:

一是失望与失宠感。有的学生入学前把大学生活过于理想化、神秘化,入学后感到理想与现实差距太大,因而产生失望感,有的学生曾是中学的尖子,是家庭与学校的重点保护对象,进入大学一下子不受重视了,就会产生失宠感。二是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有的同学认为考上大学就是端上了铁饭碗,长期拼搏的目标已经达到,心理上得到了满足,生理上希望得到休整。加上进入大学后奋斗目标不明,适应能力不强,竞争的气势也有所减弱,便产生了“松口气,歇歇脚”的心理,再也鼓不起前进的勇气了。

心理健康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是非常重要,甚至超出了个人能力的培养。在校大学生要通过自身探索和老师引导,努力达到心理健康的要求。这样,相信每一个大学生都会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那片天空,是那么的蔚蓝和广袤。

我们应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

第三篇: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之我见

摘要:本文通过询问的方法了解身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阐述了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及产生的原因,由此列出解决心理健康问题的方法,得出大学生心理健康对我国将来的发展尤为重要的结论。

关键字:大学生 心理健康 现状 解决方法

引言: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课程即将结束,本文通过选取课程中的一个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并对此作出论述。其实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能让我们从失落中解脱出来,以微笑面对每一天。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一、简述心理健康

麦灵格尔认为:“心理健康是指人们对于环境及相互间具有最高效率及快乐的适应情况。不仅是要有效率,也不仅是要能有满足之感,或是能愉快地接受生活的规范, 而是需要三者具备。心理健康的人应能保持平静的情绪,敏锐的智能, 适于社会环境的行为和愉快的气质。”

随着社会文明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幸福和健康有了更高的追求。心理健康,这项在早前容易被忽略的人类健康的重要指标,如今正受到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那么究竟什么是心理健康?经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从广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从狭义上讲,心理健康是指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即认识、情感、意志、行为、人格完整和协调,能适应社会,与社会保持同步。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变革必然冲击家庭、学校和社会的方方面面,而种种社会矛盾、人际关系的矛盾、成人社会的诸多心理冲突等,必然突出地从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中反映出来。稚嫩的心灵承受着几代人给予的压力,社会变革中的断层和种种羁绊,束缚着大学生们的心灵和手脚,这一切不能不让人为之担忧。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显得尤为重要。

作为一名大学生,刚刚脱离父母的怀抱,正逐步走向社会,在这一个转折期中,心理的健康与否往往决定着我们的将来的生活。或许会有人提出这样的问题,心理健康能影响一个人的将来吗?其实心理健康说到底是一种人生态度,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能让我们热爱生活、热爱世界,能让我们从失落中解脱出来,以微笑面对每一天。心理健康的人,必须具有正常的智力,基本的自我认识能力,并能恰到的估价自己,有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适当的满足个人 的基本要求,并且拥有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世界,看待周围事物。总之,有一个健康的心理才能迎接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种挑战。

三、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现状分析

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都追逐于生活上的满足与享受,而忽略了重要的心理健康,尤其是大学生。孰不知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他的成就密不可分。作为现代社会组成部分,在大学院校生活和学习的我们这些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往往存在着许多特殊的问题:如对新的学习环境与任务的适应问题,对专业的选择与学习的适应问题,理想与现实的冲突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与学习,恋爱中的矛盾问题以及对未来职业的选择问题等等,都十分的敏感。这一切都将影响我们的心理健康,现在的大学生,要么就是太过于杞人忧天,要么就是过分的开朗。万事都有个度,满了就会有负面效应。

在大学生中,有人因自我否定、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愿望和信心;有人因考试失败或恋爱受挫而产生轻生念头或自毁行为;有人因现实不理想而玩世不恭或万念俱灰;有人因人际关系不和而逃避群体自我封闭。大量调查表明,目前我国大学生发病率高的主要原因是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已成为大学生的主要疾病。具体表现为恐怖、焦虑、强迫、抑郁和情感危机、神经衰弱等。

在大学生中有抑郁现象的比较多,甚至有自杀倾向也存在少数。最近一段时间,我们身边便发生了两起大学生自杀事件。究其主要原因,是由于自我价值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对自己进行了一些否定,从而背负着沉重的心理包袱。一般这样的学生情绪都比较低落、不稳定,不爱搭理人,做事情没有兴致,时间长了,容易造成心理情绪积聚,对学习、生活肯定会造成影响,严重的则会患上抑郁症。如果没有找到正常渠道发泄,可能会沉迷于一些自己觉得是正确的事物上面,比如网络,像大部分男生就喜欢沉迷于一些网络游戏。与此同时,还有一部分就是处于过分安逸、多姿多彩的校园生活之中。很多人都反应,在大学里,学习效率最高的时期非期末复习备考莫属。大学和高中的生活相差太大,进大学后,由于课程相对轻松,没有老师督促,而且缺少明确的学习目标,因此日子过得迷迷糊糊、浑浑噩噩的。平时多在玩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到期末,才开始担心考试,考前临时抱佛脚只求能过关。

调查结果表明:学业问题、情绪问题、人际关系问题、焦虑问题、情感问题、性健康、特殊群体心理健康问题和大学生活适应问题是目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

四、对当代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大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存在的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与他们自身所处的心理发展阶段有关,同时也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分不开。大学生一般年龄在十七、八岁至二十二、三岁,正处在青年中期,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变化最激烈的时期。由于心理发展不成熟,情绪不稳定,面临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适应的课题时,心理冲突矛盾时有发生,如理想与现实的冲突、理智与情感的冲突、独立与依赖的冲突、自尊与自卑的冲突、求知与辨别能力差的冲突、竟争与求稳的冲突等等。这些冲突和矛盾若得不到有效疏导、合理解决,久而久之会形成心理障碍。从环 境因素看,竟争的加剧、生活节奏的加速,使人产生了时间的紧迫感和压力感;个人对生活目标的选择机会增多,难以兼顾的矛盾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产生了无所适从的焦虑感。凡此种种,对变化的环境适应不良而出现的各种困惑、迷惘、不安、紧张在明显增加,社会的变革给正在成长着的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紊、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心理素质低劣的人自然不能适应高速度、高科技、高竞争的环境,心理负荷沉重便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客观方面:学习的任务、内容、方法发生了变化;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人际关系较中学时代要复杂;对待社会工作的态度发生了变化。主观方面:盲目自满与自我陶醉;失望与失宠感的产生;松气情绪与歇脚心理;畏首畏尾。

五、大学生如何做到心理健康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式下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的心理素质不是天赋的,而是取决于后天的教育与训练,教育对心理素质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那我们应该怎样做呢?

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付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身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

养成科学的生活方式。生活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已为科学研究所证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指生活有规律、劳逸结合、科学用脑、坚持体育锻炼、少饮酒、不吸烟、讲究卫生等。大学生的学习负担较重,心理压力较大,为了长期保持学习的效率,必须科学地安排好每天的学习、锻炼、休息,使生活有规律。学会科学用脑就是要勤用脑、合理用脑、适时用脑,避免用脑过度引起神经衰弱,使思维、记亿能力减退。

加强自我心理调节。自我调节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包括调整认识结构、情绪状态,锻炼意志品质,改善适应能力等。大学生处于青年期阶段,青年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性生理在经历了从萌发到成熟的过渡之后,逐渐进入活跃状态。经验的缺乏和知识的幼稚决定了这个时期人的心理发展的某些方面落后于生理机能的成长速度。因而,在其发展过程中难免会发生许多尴尬、困惑、烦恼和苦闷。另一方面,我国正处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战略目标的关键时期。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社会竞争日趋激烈,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科学技术急剧发展。这种情况也会在早晚要进入社会的青年学生中引发这样或那样的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发生变故、学习成绩不佳、交友失败、失恋等。这些心理问题如果总是挥之不去,日积月累,就有可能成为心理障碍而影响学习和生活。让学生正视现实,学会自我调节,保持同现实的良好接触。进行自我调节,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去改造环境,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

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保持乐观的情绪和良好的心 境,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乐于交往心理健康的学生乐于与他人交往,在交往中能用理解、宽容、友谊、信任和尊重的态度与人和睦相处。通过人际交往,使他们能够认识大学生的社会责任,培养遵守纪律和社会道德规范的习惯。增强心理适应能力,能与他人同心协力、合作共事,与集体保持协调的关系,保证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保持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影响和作用的环境包括生存环境、成长环境、学习环境、校园环境等。

积极参加业余活动,发展社会交往。丰富多彩的业余活动不仅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而且为大学生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课堂以外的活动机会。大学生应培养多种兴趣,发展业余爱好,通过参加各种课余活动,发挥潜能,振奋精神,缓解紧张,维护身心健康。通过社会交往才能实现思想交流和信息资料共享。发展社会交往可以不断地丰富和激活人们的内心世界,有利于心理保健。

求助心理老师或心理咨询机构,获得心理咨询知识。心理老师具备了较雄厚的理论功底和生活实践经验,对学生所面临的心理问题具有良好的解答方式和处理技巧。大学生在必要时求助于有丰富经验的心理咨询医生或长期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员和心理老师。心理咨询是指通过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来访者自强自立的过程。通过心理咨询,为咨询对象创设一个良好的社会心理环境和条件,提高其精神生活质量和心理效能水平,以实现降低和减少心理障碍,防止精神疾病,保障心理健康的目的。

保持心理健康,不仅要学会自我调节,参加各种文娱活动及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知识讲座,还应该主动与他人交流,卸下心理包袱。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弱,则国弱,少年胜于欧洲,则国胜于欧洲;少年雄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作为当代的大学生,我们肩负着民族的希望和国家的未来,保持心理健康,以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相信未来是我们的。

第四篇: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之我见

6月6日下午,我们学习了来自我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主任、公共管理学院郑安云教授的题为《大学生常见心理问题及辅导策略》的报告。

郑安云教授在报告中指出人的健康是一切价值的源泉,“如果没有健康,智慧就不能表现,文化不能实现,力量无从战斗,财富变成废物,只是无法利用”。郑安云教授从21世纪健康人的标准入手开始谈起,并区分了健康与亚健康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得出我国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几项标准,如智力正常、办事效率高,情绪稳定、心情愉快,意志品质较好、耐挫能力强,自我意识正确、悦纳自我等。她通过多个真实的案例,向我们生动形象地阐述了大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包括学习上的问题、人际关系问题、学习与就业关系问题、贫困生问题等。她特别提醒在场的学生骨干和班主任在日常学习、生活中需要重点关注的大学生群体问题以及大学生在心理辅导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讲座通过对案例生动形象地解读和分析,扩充了我们的心理健康知识,以及正确疏导不良情绪的方法,通过正确的途径帮助周围的同学,从最大意义上发挥大学生骨干的模范作用。

心理健康通常是指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心理卫生则是指一切维护心理健康的活动及研究心理健康的学问。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大学阶段是一个人的生理、心理都迅速发展的阶段,也是一个伴随着个体心理迅速走向成熟而又尚未完全成熟的一个过渡时期。由于生活环境、学习特点、人际交往等方面的改变,许多大学生会出现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一个心理健康的人能体验到自己的存在价值,既能了解自己,又接受自己,有自知之明,对自己不会提出苛刻的、期望与要求,对自己的生活目标和理想也能定得切合实际,同时,努力发展自身的潜能,即使对自己无法补救的缺陷,也能安然处之。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则缺乏自知之明,总是对自己不满意;由于所定目标和理想不切实际,主观和客观的距离相差太远而总是自怨自卑,结果是使自己的心理状态永远无法平衡,也无法摆脱自己感到将已面临的心理危机。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大学生不能很好的适应环境解决问题,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障碍甚至精神疾病。因此,我们应该培养良好的人格品质。良好的人格品质首先应该正确认识自我,培养悦纳自我的态度,扬长避短,不断完善自己。其次应该提高对挫折的承受能力,对挫折有正确的认识,在挫折面前不惊慌失措,采取理智的应对方法,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挫折承受能力的高低与个人的思想境界、对挫折的主观判断、挫折体验等有关。提高挫折承受能力应努力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树立科学的人生观,积极参加各类实践活动,丰富人生经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现代人士追求成功的首要建构要素,它不仅仅是健康人生的基础,也是成功人生的起点。优秀的心理素质不仅包括气质等个性因素,还包括自己的修养和思维等后天磨练的因素。然而,在当今时代的要求下,只有真正心理上健康的人,才能一步步登上成功的顶峰。

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铭记:年轻时多一分磨砺,少一分安逸,在今后的岁月里就会少一分懦弱与无能,多一点坚强与自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将自己的潜力发挥到极致,令自己的人生更精彩、更富有成就!人生不会总是一帆风顺、事事顺心,但如果始终以积极向上的态度面对人生,怀着一份感激的心情去面对这个世界,就一定会使自己在任何情况下都快乐!因此,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积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素质,勇敢的迈向人生,创造属于我们的未来。

第五篇: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浅析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摘要]长期以来,关心中学生成长的热点大多集中在孩子的饮食、身体、学业成绩以及升学就业等问题上,忽略了与每个中学生发展息息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问题,面对时下中学生问题日益增多,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应引起我们认真重视的一个课题。加大社会对青少年健康的心理宣传和教育,这样我们才能培养和造就21世纪人格健全的创新人才,促进社会的进步。

[关键词]中学生 心理健康 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人际关系

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育观念思想改革的基础上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观念,素质教育在我国正在迅速发展。中学生在教育者的心目中历来被重视,社会的发展依靠他们成人后的才智发挥,他们是未来的生力军,是时代的主宰,培养合格的中学毕业生,是每个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故而,在中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育者倾其心血,人们对中学生投入的最多,期望也最大。学校如此,家庭如此,全社会亦如此。然而,长期以来,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十分令人担心,表现在:

其一,有心理问题的人群在扩张。

《中国青年报》刊登文章〈三成中学生心理有问题〉。其二,青少年包括不少家长对心理健康问题有回避,恐惧的心态,缺乏科学的认识态度,往往把心理偏差同精神疾病联系起来,有问题不看心理医生,不解决,导致青少年心理问题加剧。其三,教师,家长缺乏心理健康意识,在我国许多地方,心理健康教育尚处在萌芽阶段,成人心理健康教育意识淡漠,忽视对学生健全人格品质的培养。与此同时,家庭结构的变化,社会变革同许多传统习惯的矛盾致使青少年的心理问题的产生远比健康教育的发展来的快。

一、中学学生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带来的心理压力大,对挫折承受力差。在高手如林的高中,学习竞争十分激烈,每一次考试,学生心情十分紧张,总担心考试会失败,失掉“尖子”地位,受到老师、父母的责备,同学的冷眼,产生高焦虑,而一旦真的考试失败,就立即恢心丧气,情绪十分低落,这种现象在高三更为突出。在咨询中不少学生倾说“想到压力来自四面八方,既难以接受又不能摆脱”,“一旦成绩不好,不能升入大学,哪有脸见人”,“我自认为我学习是努力的,但中期考试又是班上的尾巴,这样下去还有什么意思”,“我是学校保送来的,学习不好,我无脸见老师和校长”,“有时真想一死了之”,于是挫折感“油然而生”,表现为焦虑、失意、注意力不集中、对老师和同学的言行敏感、失眠、神经衰弱等症状。

2、人际关系不协调。由于初中学习成绩好,常受到老师和家长赞扬,加之是独生子在家多为“太子”“千金”,自我中心意识强,人际交往能力弱,不善于处理与同学、老师、父母的关系,显得人际关系不协调。学生在咨询中向教师倾述:“我真不知道怎样与人建立好朋友关系”。一些学生的日常安排就是“家——学校”,“家是吃饭和睡觉的地方,学校是学习的地方”,最爱做的事就是“关在屋子里听音乐”,自闭的心态使这些学生完全忽略了人际关系,以至于终于有一天发现自己“不能和别人多谈”,“我总加入不进同学们的谈话中”,“我感到孤独、寂寞”,到最后“没有人愿和我一起做操”。这些学生常产生焦虑不安,甚至恐怖感。有的学生因嫉妒心理而与同学搞僵关系。

3、自信心不足。由于家长、老师(主要是班主任)对学生的期望质过高,表现出对学生(特别是优生)的缺点看多优点看少,拿家长和有些老师的话说,“要常敲打才能成才”,消极评价多于积极评价,使学生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常因一次考试失败“老觉得自己智力不高”,“自己老是失败,考大学肯定没有希望了”于是恢心丧气,“前途渺茫”,失去自信心。

4、早恋问题的困扰。高中生自身的生理发育日趋成熟,对异性的渴望不断加强,导致“早恋问题”,高中这种现象也较突出,在我们的咨询中略占1/7,“总是想看到他”“我总想和他在一起”“我和他说话心情总是很兴奋”,甚至于“我爱上了我的语文老师”,由此感到“烦燥不安,吃不下,睡不香”,成绩开始下降。由于走进了恋爱的误区,心理冲突加剧,产生种种心理病态反映。

二、学生不健康心理的成因分析

1、教育者对学生心理健康注意力不集中。

青年学生对新生事物特别敏感,好奇心强,喜欢追求与众不同的需要,探索出奇的问题,并以标新立异为自豪,不愿意恪守“老一套”,不愿意听“老生常谈”,看问题往往容易片面和偏激。

教育者在施教的全过程中,仅以为“授业”,“解惑”方能让学生有知有识,于是一概地以一种固定模式去传业,去释惑,惟此而已,对那些“不违章守法”实际上是欲脱离自己设计的模式而另僻思路的学生则视为“差生”,“调皮”,“不规矩”。的确,由于中学生阅历浅,思想混乱,有些行为让人看不下去,容忍不了。为师者单以次为凭,不尊重学生,挖苦讽刺或惩罚。这样,就使学生丧失自尊心和自信心。使学生社会情况出现障碍,学生中胆大的,逆反心理支配他们,无论教育着用心如何,学生均以抗衡的心理对待,胆小的虽不言语或直接反抗,但消极的反抗是明显不过的了。

学生希望有知心朋友,能互相倾诉,相互理解,相互安慰。如果不重视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则会使学生觉得非常寂寞,逐渐产生孤僻心理。

教育者往往不能正确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需要,在实际教育中往往出现顺从教育者为“优”,反之则认为“差”的现象,这实际上是把教育和权力以及力量结缘。

中学生自由奔放的世界是令人惊叹的,但教育者因为没有切身的体会,可能对此感到不安和无法容忍,还企图把自己的固定观念强加给学生,所以必然会形成学生与教育者之间的这种差距,从而造成学生的“反抗的萌芽”。

那种只根据自己的经验而不能适应社会多样化的老师,是不可能理解在多样化社会中的学生的心理的。这是学生产生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

2、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是盲点。

家庭是学生社会化的最初的重要场所,是家长把品质行为传给下一代的地方。家长的品质行为是影响学生在学生乃至社会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学生们知道的许多知识不是在学校里学到的,而是从爸爸妈妈那里学来的,现在许多家族缺乏文化氛围,有的家长工作之余忙于喝酒,赌博,或忙于发财致富,放松了对孩子的教育,导致孩子放任自流,走向堕落;有的家长品行不端,行为放纵,对孩子起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更有许多家庭对独生子女采取娇宠态度,使孩子娇生惯养,受不得半点艰辛,遇到挫折便不知所措或心理失衡,出现偏激行为。即使对小孩严格要求的家长也有不少总想把自己的期待强加给子女,而对于子女在情感,需要,意志,性格等等心理素质方面的培养置之不理。其结果是,中学生阶段不少学生对家长采取的能骗就骗,能瞒就瞒,结果是受害的是学生,心灵情感必然不健康。

3、社会环境污染。

三、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对策。

对于广大教育工作者而言,重视和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应成为当务之急的重要任务。根据心理学发展的规律和要求,依据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加强其心理健康教育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全面渗透、全方位推进。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建立适应青少年需要的心理素质教育模式。

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都有一个重要属性,那就是教育性,因此,调动学校各个方面的力量,全面渗透、多渠道,全方位推进心理健康教育应是学校首选策略。首先学校领导和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给予高度重视,把心理健康教育的纳入学校教育工作系统。只有得到了高度重视,该策略才有实施的基础;然后将心理教育分布在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构建一个专门渠道与非专门渠道有机结合的教育网络。专门渠道就是要开展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心理辅导、开展心理咨询、和实施心理治疗;非专门性的就是在学科教学中、在德育活动中、在课外活动中、在劳技课中、在学校的各项管理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此外,还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的教育网络,多角度,全方位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

学校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课堂教学,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教师通过不同的教学途径,变换多种教学方法,运用每一教学步骤,在传授知识,训练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有利于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近十来年,通过教学改革已有很多可以借鉴,如上海黄浦区教育学院和崂山中学、潍坊中学在教改实验中设计的三段式课堂结构:第一段: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动机,唤起高昂、饱满的热情,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第二段:利用创设的气氛,提出问题,在学生的好奇的思索中,注意力最集中的一段时间里,教师控制学生的非智力因素的动力作用和智力因素的操作功能,使其达到最佳状态,完成新课教学任务;第三段:巩固扩展第二阶段学习内容,强化心理品质训练。实验结果,不但提高了学习效率,而且学生非智力因素得到了相应发展。又如在教学中确立情感目标,进行有效的情感教育,教师有意识地把情和知统一于教学之中,使学生的识记能力、欣赏能力、情感陶冶同时活跃起来。语文课中的表情复述、课本剧排练,数学课中对数学美的鉴赏,都能达到此目的。我校青年教师毛波在讲“长江三峡”一文时所创设的“创设情境——美读感知——品味理解——想象创造”四部课堂教学模式就是在探索学科教学中如何渗透心理教育的成功范例。班主任工作既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工作,学生健康的人格,优良的心理品质与班主任工作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从现有教学体制看,班主任既是教育者也是管理者,班主任对学生进行心理方面的辅导至关重要,但现实中,班主任大多数缺少具有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和心理咨询技术,还不能胜任对学生心理健康指导。加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培训,使班主任人人能胜任这项工作,这是学校的当务之急。

2、加强家庭教育,家长注意引导孩子身心全面发展。

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的教育,每一个因心理不健康而患心理疾病的事例也同样有着家庭的成因。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家庭的教育环境都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心理健康,影响其健全人格的形成,作为家长应从下面几个方面注重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孩子真正成为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人才。

(1)转变只重智育,忽视德育,体育,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观念。(2)以身作则,率先示范。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自己首先要做到,特别是在心理要求方面,只有父母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才会健康。

(3)重视对学生精神生活的引导,加强家庭精神文化的投入。鼓励树立建功于国家和自立自强的观念意识,注意锻炼孩子的吃苦耐劳,战胜挫折的意志和坚强的品德,有意识地创设一些困难,障碍,曲折,让孩子去经历,增强其自信,磨炼其意志,培养其独立的人格。特别是培养和发展孩子的兴趣和爱好,使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从中培养孩子观察,记忆,分析,创造,审美的能力。

(4)尊重孩子,不走两个极端。

孩子是父母的希望,作为家长,应该从感情上,心理上尊重孩子,不能把他当作私有“财产”,爱之则宠,恨之则打,使孩子的心理健康受到严重影响,溺爱型和打骂型的教养方式可直接导致青少年心理疾病的发生。所以家长要尊重,理解孩子,和孩子进行思想交流多给以鼓励,这样孩子在被爱,被尊重的环境中成长,他也必然知道怎样去爱他人,尊重他人,帮助他人。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不仅不能离开学校,家庭的教育和辅导,而且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熏陶。环境育人,不良的社会环境回直接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社会各界和社区应关心青少年的成长,支持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并促进其发展,形成一个有益于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

下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国与国之间的竞争将是人才的竞争。因此,各个国家的教育工作着,都必然要思考在新的形势下的教育应如何办?近几年,我国也在对以往教......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所谓心理健康是指个体心理活动在本身及其环境许可的范围内,所能达到的最佳功能状态。根据《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所指出的正常心理健康标准......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炭山岭镇教育辅导站阿沿沟小学卫建平王兴莲 小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他们正处在身心发展的关键时期,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是我们每一个教育......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赵菁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下学校教育的一个重点与难点,面对日益突出的中学生因心理问题而发生的痛心事件,中学教师应将追求高升学率的教育理念转......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健康的理解日益全面和深入,对身体健康之外的心理健康也越趋重视。“心理健康”的知识也通过各种途径为人们所逐步认识和了解,......

    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作品类别:教学论文学科:生题目: 作者:斯恩禹单位:池坪中学联系电话:物*** 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生物学与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池坪中学斯恩禹 学科教学是学校教育中......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5篇)

    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之我见 有专家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教育的核心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培养健康人格,或者说教会学生做人,这是一切教书育人的前提和根本目的。”对于高中生来说,这种......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四个认同教育 摘 要:"四个认同"即对伟大祖国的认同、对中华民族的认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经过我们对南昌工学院的调查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