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践行绿色司法探索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新路径-浙江人民检察院
践行“绿色司法” 探索检察工作科学发展新路径 王晓光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并切实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2016年全国“两会”期间,汪瀚检察长结合“五大发展理念”,针对我省案多人少这一司法“雾霾”,首次提出“绿色司法”的概念,并在省“十六检”会议上,再次提出要以绿色司法理念为引领,把绿色司法实践落实到检察工作的各个方面。在检察语境下,如何践行和发展绿色司法应是一个仍在发展中的开放性命题,需要实践来不断丰富其内涵和外延。
一、培育生态司法理念,为绿色检察完成文化积淀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文化积淀是实践的动力之源。践行绿色司法,首要的是培育绿色司法理念,锻造司法胸怀,永葆司法情怀,牢记司法关怀,完成绿色司法文化积淀,为绿色司法实践准备好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提升行动的自觉性和自信感。
1、要有总揽全局的司法胸怀。要在大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下思考检察工作,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宏伟战略来谋划和推进检察工作。一是要有历史思维。完成司法体制改革、完善检察监督体系是时代交给这一代检察人员的历史使命。正在进行的司法体制改革符合时代发展要求和我国目前国情,检察人员作为法治改革的亲历者和参与者,应杜绝孤立地思考、部署检察工作,要以世界性的眼光和历史性的智慧来谋划和推动检察工作。二是要有战略思维。要牢记政治使命,积极服务大局,摒弃就案办案、关门办案的单纯业务观点,使检察工作上接天线;注重社会背景,坚持司法性与社会性相一致,正确处理打击与保护、监督与促进、服务与融入的关系,使检察工作下接地气、更合民意。三是要有创新思维。绿色司法是针对“司法雾霾”、司法体制存在的不足提出的引领性观念,践行绿色司法需要前瞻性的工作思路和开创性的工作方式,要有解放思想、敢为人先、勇于突破的进取精神,以完成改革的历史使命。
2、要有担当勇毅的司法情怀。“理想因其远大而为理想,信念因其执着而为信念”。一是忠诚法律信仰。“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检察人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法律的忠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破坏和触碰法律底线,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践行绿色司法。二是树立职业自信。从世界范围来看,检察制度历史十分短暂,且伴随着争论和挫折。但是三十多年来,检察制度在我国逐步发展完善,检察工作的社会影响力逐步显现,检察职业的民众认同感逐步树立,检察人要进一步明确自己的职业价值,树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检察制度和检察职业的信心。三是捍卫检察荣誉。知荣辱方能明得失,明得失方能知进退,荣誉感与责任感常并存共生。拥有司法情怀和职业荣誉是成为一名优秀检察人的必备素质,也是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奖励。作为一名检察官,必须做到严于律己、公正执法、清正廉洁,以身作则捍卫检察职业荣誉。
3、要有亲民爱民的司法关怀。总书记在“七一讲话”中讲到要“永远保持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司法,国之重器,轻则裁断财产利益,重则裁断自由生死,不可不慎,要时刻牢记司法为民,保有亲民爱民的司法关怀。一是要有司法良知。司法良知是法律工作者在实践中审慎地趋向司法公正的品质,要求在司法工作中做到忠于事实真相,不“指鹿为马”;明辨是非,不糊涂办案;将心比心,不裁量失度;尊崇社会公德,不逾道德底线。二是常怀悲悯之心。悲悯之心是一种感同身受的善意情感和包容之心,是法律工作者保持正义天平平衡的砝码之一。检察官常怀悲悯之心,就能敬畏手中的司法权力,在利益衡量间端正标尺,在得失取舍间摆正身姿。三是重视司法谦抑。绿色司法本身蕴含和体现着刑法谦抑性,要求司法机关在实践中适度克减不必要的犯罪认定或抑制不必要的重刑主义倾向,体现司法的克制和宽容,减少适用刑法带来的副作用和后遗症,主动修复社会关系,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健全科学管理机制,为绿色检察打造体系保障 从司法管理看,绿色司法以优化司法资源配置为重点,以高效利用为目标,要求合理整合、科学调配现有司法资源,实现“最小投入、最大产出”,提升司法效率。
1、建立科学的管理模式。一是条线合理配置。以司法体制改革为契机,理顺检察业务条线的关系,优化整合内设机构,合理配置和利用检察资源,有效改变检察业务部门“冷热不均”的现象。二是案件繁简分流。简单案件提高办案效率,充分运用简易程序、速裁程序等高效机制,节约司法资源;疑难案件注重办案质量,集中优势业务力量办好疑难、复杂、重大案件,建立类案办理小组,办理专业性强的案件;敏感案件优化办案效果,综合考量群众关注度、社会影响力等案外因素,减少负面社会效果和舆论影响。三是人员分类管理。根据检察业务实际需求及发展趋势,科学设置各类人员职数比例,分别制定检察官、检察辅助人员、行政管理人员、检察技术人员的管理办法,建立分类科学、结构合理、职责明晰、管理规范的分类管理制度,实现人员各归其类、各展其才、各得其所。实行梯队管理,做好业务传承,完善人才储备,同时建立合理有序的人才流动机制,做到岗位和人员双向互动,防止梯队固化。
2、健全有效的监督机制。一是完善检察系统内部监督机制。加强上下级监督,主要包括加强上级院对下级院的业务指导工作、健全下级院检察长向上级院报告工作制度、规范上级院交办案件程序、健全案件备案审查制度等;发挥部门之间的监督制约职能,定期开展案件互查、检务督察、专项检查等活动。二是自觉接受法律职业共同体监督。在检法关系上,建立业务沟通、信息共享、主题联席会议等长效机制,进一步统一办案标准,促进法治理念融合,形成互相学习、互相监督的良性互动。在检律关系上,健全保障律师执业权利工作机制,探索实行疑难案件检委会听取律师意见、律师参与化解涉检信访等工作,接受律师参与和监督检察工作。三是主动打造社会监督平台。自觉接受人大、政协监督,定期通报检察工作开展情况,报送编印的检察调研和信息简报等内部资料,主动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检察重大活动。主动接受媒体、群众监督,继续深入推进人民监督员制度,开展“检察开放日”、检察工作沙龙、实务论坛等活动,让社会各界近距离接触、了解和监督检察工作。
3、构建务实的评价体系。一是转变检察绩效观念。树立正确的政绩观,遵循司法规律和诉讼经济原则,改变一味机械设定办案任务、片面追求各项指标增长等不符合客观规律的绩效评价方法,坚持内部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实现检察工作政治性、人民性和法律性的高度统一。二是科学设置案件质量标准。从唯数字论转变为综合评价,改变片面追求零无罪判决、低不捕、不诉率、高抗诉率的评价方式,理性、客观、全面评判办案质量,设置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相结合的案件质量标准。三是探索容错免责机制。为敢于担当者担当,是改革创新是否具有长久生命力的关键性问题之一。在检察事业面临变革的今天,要推行新的司法理念,开创新的工作局面,应当尝试建立合理的容错免责机制,营造宽容失败、允许试错的良好创新环境,赋予检察工作人员工作活力和动力。
三、规范集约司法实践,为绿色检察探索理性模式 从司法实践来看,绿色司法蕴含低能耗、集约型司法的要求。要以规范化、低能耗、高效能为目标,重点建立标准的办案流程、科学的办案模式,不断优化办案和服务效果,为绿色检察打造理性的实践模式。
1、确定标准化办案流程。一是加强流程控制。规范办案程序,依法明确和细化办理案件的操作程序,杜绝办案随意化问题。规范办案标准,严格落实刑事证据采证审证、非法证据排除等证据审查规定,统一司法尺度,规范自由裁量。规范办案责任,健全过错责任追究制度,建立检察档案制度,全面记录检察工作过程,严肃追究责任。二是细化责任分工。厘清各条线、部门、人员的职责分工,明确每个岗位所承担的具体职责以及履行职责应达到的质量、效率、效果。做好工作流转和衔接,科学设计案件程序管理,并以制度的形式予以确定。三是养成文明习惯。规范、培养检察人员的言行举止,杜绝粗暴野蛮的司法方式,在职业行为、职业作风、职业礼仪、职业用语中体现理性平和文明规范的职业风范,将文明司法内化为每个检察人员的习惯、气质和品格。
2、建立集约式办案模式。一是提升办案质效。实行案件繁简分流,落实简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工作办法和快速办理认罪轻微刑事案件等规定;建立类案快速办理机制,培养类案办理人才,组建类案办理小组,逐步建立可供参考的类案模板,减少类案办理时间,提高办案质量。二是开展风险预估。建立案件风险预估机制,将最易引发社会矛盾、信访风险的案件类型纳入预警评估范围,明确评查案件的风险类别和等级,由侦监、公诉等部门选派人员组成案件质量监督小组,预先评估案件,及时发现和纠正办案中可能发生的风险,强化源头预防,确保案结事了,避免案后问题和资源浪费。三是优化办案效果。坚持以人为本的办案理念,准确把握社会心态和群众情绪,探索开展兼听性、亲历性办案方式,继续贯彻落实宽严相济的办案理念,积极推进刑事和解、检调对接、社区矫正、未成年人帮教等恢复性司法方式,发挥不批捕、不起诉、变更强制措施等作用,优化办案效果,促进社会和谐。
3、开展服务型司法实践。一是增强主动性。检察工作要变被动为主动,确保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检察服务保障就跟进到哪里。主动衔接各司法、行政管理部门,加强检察工作融入性。在刑事案件办理中,注重与公安、法院工作相衔接;在民行监督工作中,探索与政府行政执法监督工作相结合;在保护经济发展中,加强与工商联部门的互动;在法治宣传中,密切与司法局普法教育的配合。二是注重平衡性。检察机关要转变观念,从单纯的“法律工匠”转变为“法律艺术大师”,在矛盾中探求法律适用的最佳平衡点。在批捕、公诉环节,重点把握惩治犯罪和教育挽救的平衡; 在诉讼监督环节,重点把握追诉犯罪与追求公平正义的平衡;在服务中心工作上,重点把握独立办案与顾全大局的平衡。三是突出服务性。更加注重检察工作的延伸服务,服务政治,检察工作必须承担服务大局的政治责任,坚持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导向,以足够的政治智慧引领工作,为政治和谐作出应有贡献;服务经济,结合经济社会中遇到的新情况,充分发挥检察职能,化解改革风险,以法治促进和保障经济改革和发展;服务民生,做好司法保护,犯罪预防,法治宣讲等,建立健全便民利民措施,切实增强人民群众对检察工作的认同感。
四、厚积优质司法保障,为绿色检察提供持续动力 培养检察队伍,做到正规、专业、职业;提升检察装备,善用网络、信息、科技;改善法治生态,实现和谐、共建、共赢。从人力、物力、科技力等方面为践行绿色检察积累司法保障。
1、人才队伍保障。一是提高检察干警综合素质。注重政治教育,准确把握检察机关政治属性和政治方向,确保检察人员永葆忠诚的政治品格;加强业务培训,健全业务培训体系,创新培训方法,强化实战实训,锻炼培养一批业务专家、办案能手;严肃纪律作风,持续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贯彻执行,坚决整治和查处不正之风。建设一支政治过硬、业务过硬、纪律过硬、作风过硬的检察队伍,为检察事业科学发展提供优质队伍保障。二是畅通检察干警成长渠道。最高检司法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第11次会议中,曹建明检察长强调,要畅通检察人员发展渠道,更广泛激发支持拥护改革活力。基层检察院要进一步健全干部培养和竞争激励机制,为检察事业长远发展提供组织保障。三是保障检察干警从业幸福感。坚持把和谐理念贯穿到工作和生活的全过程,改善干警工作环境,活跃干警文化生活,引导干警崇尚正确的价值理念、养成乐观的生活心态,提高干警对领导班子、同事关系、工作岗位、工作环境的幸福指数,从内心深处感受从事检察工作的职业自豪感和获得感。
2、科技信息保障。一是运用互联网体系保障运行。综合管理工作中,积极运用车辆派遣管理系统、来访人员检控系统、检察OA办公系统、政治处综合管理系统等信息化应用系统;检察业务工作中,充分利用案件网上办理、检委会多媒体讨论、律师网络阅卷等网络系统,保障工作顺利运行。二是普及信息化手段节约成本。向科技要生产力,依靠科技节约资源。采用远程提审、视频接访等方式,节约检察资源;建立网上法律法规库、两执法平台、自侦信息化侦查平台等检察信息化系统,实现便民利民。三是配置高科技设备提高效率。不断加强信息中心机房、办案工作区、高清视频会议室、侦查指挥中心、电子数据实验室等重点区域建设,用足用好科技配备费,确保专款专用,逐步配齐测谎、警用安防、电子证据检测等办案适用的高科技装备,助力绿色检察实践。
3、社会环境保障。一是规范公正办案,赢得公众信任。随着法治建设逐步推进,人民群众对司法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检察工作人员要做到公正司法,不断提升司法公信力;严守底线,杜绝冤假错案;清正廉洁,时刻保持检察机关的良好形象。二是善于沟通协调,实现良性互动。加强检察公共关系建设,打造全社会对绿色司法的共识和共同行动力。加强检察机关与社会各界的良性互动,主动邀请“两代表”、人民监督员等群体参与、监督检察工作,增强检察工作透明度。加强检察机关与新闻媒体的良性互动,主动宣传,及时发布准确消息,正确引导舆论,使群众客观理性地看待司法活动。三是做好宣传工作,树立良好形象。拓宽宣传渠道,切实发挥好自媒体、新媒体和传统媒体的作用,打造检察系统内部的宣传平台;丰富宣传方式,采取实地宣传、文字宣传、影视宣传等多种方式,打造全方位宣传模式,讲好检察故事,传播检察正能量,树立良好检察形象。
(作者单位:杭州市下城区人民检察院)
第二篇:建设低碳城市 南京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建设低碳城市 南京探索绿色发展新路径
园林机械行业网7月1日消息:闻名遐迩的绿都南京,近年以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合力,积极探索营造绿色生态、改善人居环境、建设低碳城市的绿色发展之路。树多了,水清了,生态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环境更好了,800万南京人民持之以恒的绿色追求,生动诠释了即将在这里召开的上海世博会第四场分论坛的主题--环境保护与城市责任。
千年古都 层林尽染
夏日清晨,伴着优美的旋律,南京河西新城区名仕嘉园小区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广场上,65岁的王青云与几位同样年过花甲的老人们正惬意地晨练。王青云告诉记者,以往晨练都要去公园,现在省事多了,小区内、广场上处处都有绿地花木,是老百姓舒展身心的好场所。
浓荫蔽日的行道树是绿都南京的鲜明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特征,如今,这条绿色隧道已由城市主干道向街巷社区、郊县农村、河道公路、铁路沿线延伸,并拓展出数以百计的市民广场、街心公园和公共绿地,形成覆盖全市、多层次的绿化网络。
金陵新绿满眼春,得益于2002年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起实施的绿色南京战略。据南京市园林部门介绍,随着近年城市与人口的迅速扩张,一些新建道路与小区出现了绿化的空白点。为彰显城市个性特色,营造优良人居环境,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南京,实施纵贯全城的绿色通道、绿化新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村、荒山覆绿、江河防护林、城市生态林和工业防污林等造林工程。8年来,全市新增造林110万亩,森林覆盖率从15.2%提高到26%;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6.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13.6平方米,均居国内前列。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绿色南京建设显著改善了全市的生态环境。被誉为城市绿肺的中山陵园风景区经5年综合整治,退耕还林、清淤还湖、荒地覆绿,新增绿地7000余亩。经专家评估,整治后的景区生态功能从净化空气、制氧固碳、维持生物多样性等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方面得到充分释放。这片面积达31平方公里的城中园林,让更多的城里人享用天然氧吧的乐趣。
爱绿、植绿、护绿,增强了广大市民的环保意识。年逾八旬的柴乾岳老人十多年坚持在紫金山上义务捡垃圾,成为市民学习的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榜样。在老人的带动下,全市涌现出小红帽护绿队等一大批志愿者服务团体,呵护母亲山、建设绿色家园,成为越来越多市民的自觉行动。
历史名河 碧波重现
营造绿色家园提升了南京市民对优良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生态环境和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追求。曾经藏污纳垢的秦淮河经多年治理,重现碧波,联合国人居环境署官员称之为政府财力、公共资源成功用于环境治理的样板。
未整治前的外秦淮河水乌黑一片,不能吃、不能用,枯水季节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成了臭河沟、垃圾场,难闻的气味使沿河老百姓夏天不敢开窗,两岸的房子也都是背河而建。南京大学包浩生教授表示,秦淮文化是南京人民的骄傲,但遭受污染的秦淮河却成了南京市民心中的痛!8年前,为呼吁整治秦淮河,包浩生与南京大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学10多位院士、教授联名向市政府提出建议。许多南京市民也通过市长信箱、两会提案等多种形式,为治理秦淮河建言献策。
面对群众的呼声与期盼,南京市委市政府果断决策,多渠道筹资30多亿元,实施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和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风光带建设。这项整治工程得到市民的拥护和支持,18.1公里岸线顺利搬迁6000余户居民和近百家工企单位、清淤200万方、截流排污口550个、种植绿地100万平方米,维修明城墙和中华门城堡等一批历史遗址和文化景点。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碧波荡漾的秦淮河,每年吸引2000万人次在此休闲娱乐。
联合国人居署官员经实地考察认为,秦淮河环境综合整治生动展现了南京综合实施城市污水处理、危旧房改造、城市绿化、历史文化保护和新城建设等工程造福百姓的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成效,显示了南京市政府成功实施人居环境改善的成就。据此典型案例,南京在2008年被授予联合国人居奖特别荣誉奖。
秦淮河整治效应现已在南京进一步放大提升。综合治理水环境使城市主要河湖水质显著改善,全市城市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100%。近年实施的主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工程,明城墙风光带建设,长江路、朝天宫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程,惠及上百万市民的老城改造安居工程,赢得百姓赞许。
低碳城市 不懈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追求
正在建设中的京沪高铁南京南站,是京沪高铁的关键枢纽,也是亚洲最大的火车站站房工程和南京未来的新地标。整个南站站房大面积采用了绿色节能设计--8万平方米的主站房屋面是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地板由地源热泵系统供暖,幕墙采用敞开式循环体系呼吸通风,雨水则通过虹吸技术在站房内循环使用。
创新绿色技术、发展绿色产业、打造低碳城市,是南京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化国际性人文绿都的新路径。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依据新一轮发展规划,南京近年坚持保护环境、节约能源、可持续发展的宗旨,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电力自动化及智能电网、现代通讯、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等新兴产业,推动经济发展模式由高碳向低碳转型,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经济增长动力由资源消耗向创新驱动转型,产业发展由高耗能高排放向节能减排、节能减碳转型。十一五期间,南京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下降了17.7%,化学需氧量和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下降了12.12%和7.44%。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成功申办4年后举行的第二届世界青年奥运会,成为南京市建设低碳城市的最佳试验田。南京河西新城区开发建设指挥部常务副指挥长汪扬介绍,正在筹建的青奥城将采取世界先进节能标准,包括使用电动汽车和天然气汽车等绿色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交通工具;采用低碳电力作为列车动力的2条轻轨交通线;所有建筑使用太阳能和风能,并采集地热和江水能源,实现建筑的恒温恒湿。
关注生态环境、倡导低碳生活已在南京市民中蔚成新风。离家拔插头少开空调选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择公交出行分类回收垃圾低碳生活方式得到了人们普遍认同和仿效,全力打造低碳城市正成为南京市民的绿色新追求
油锯 http://www.xiexiebang.com/
第三篇:文明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浙江临海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路径
文明风尚,飞入寻常百姓家
——浙江临海探索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新路径
一场农家的“炉边谈话”,怎样由闲聊家常小事“升级”为热议家国大事?一座村办的家宴中心,如何让红白事“大瘦身”解决移风易俗大难题?一个城市的老旧社区,又凭什么“牵”出29支志愿服务队造福身边群众?
问题的答案,就是临海群众津津乐道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
紧密结合文化礼堂建设、志愿服务、媒体融合;成立全国首个在民政机构注册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金会;开展线上线下文明实践评议,表彰时代新人1.25万人……作为全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试点县(市、区)”,临海全市联动、全民参与、全城青睐,2019年以来共开展理论宣讲、志愿服务等文明实践活动1.22万余场次,参与干部群众、志愿者等33万余人次。潜移默化中,新思想、新风尚的种子播撒进千家万户,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更畅通。
千年临海古城下,一场新时代的文明实践激荡人心。
一只火盆的新角色
12月,隆冬时节。“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尤溪镇,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精神的宣讲正开展得火热。
这是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重要任务。
然而之前宣讲团却遇到过尴尬:准备充分、热情满满,通知了具体时间和地点,可来的人稀稀拉拉,会场座位空了一大半。
原来,去年临海行政村撤并,尤溪镇超过四分之三的行政村在山区,整合后村民聚居点多而散,往往“你住山头、我住山腰”,间隔几里甚至十几里山路。翻山头听一次宣讲,村民吃不消。
怎么办?破题,就从一只取暖火盆开始。
“冬天山里冷又没农活,村民喜欢三三两两围着火盆拉家常,火盆里放炭火,老百姓管它叫‘取火暖’。”尤溪镇党委委员董晨焕介绍。
可以把“取火暖”利用起来!一时间,尤溪镇各村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热闹了,纷纷扩编宣讲团队,吸纳驻村干部、村干部和各山区聚居点有“话语头”的村民,经市级宣讲骨干培训后,到村民家中的火盆边开讲。
效果好不好?董晨焕作了体验。12月17日的午后,他和村干部来到弘安村清潭自然村。村民赖阿仙家的厅堂里,八九个人吃过午饭,正围着“取火暖”聊天。他顺势入座宣讲,从中央全会和省委全会的基本情况,到全会有关坚持和完善统筹城乡民生保障制度的精神,并结合当地医保参保,详细介绍了尤溪镇民生保障方面的措施。惊喜很快出现:左邻右舍陆续加入,20余平方米的地方坐了近20人。
炭火暖身,思想暖心。于是,这种宣讲方式有了一个好听的名字——“谈火暖”。“‘谈火暖’很受群众欢迎,不用翻山越岭,还消除了集中学习式宣讲的被动感。”董晨焕说。
到群众身边讲,讲群众爱听的,这正是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制度设计的理念。临海建立市、镇(街道)和村(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点)三级架构,目前已完成1个中心、19个所、662个站(点)建设,在全市全面开展“堂前宣讲”活动,把宣讲点设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文化礼堂和弄堂里、四合院内、屋檐下、厅堂中。同时,培养优秀宣讲队伍,成立理论、乡土、党史、法治4个“达人团队”和“最多跑一次”改革、“星火”道德模范、水秀临海等33个乡土“民”星宣讲志愿团队,结合百姓所见所思所感兴起宣讲热潮,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一桌婚宴的新气象
日前,记者走进汛桥村家宴服务中心。中心顶上加了炫彩灯和中央空调,新铺了地砖,宽敞通透,能摆20桌酒席。墙上挂着10位厨师的联系单,照片、姓名和联系电话一目了然。一旁是汛桥镇统一制定的喜事和白事建议菜单,其中喜事每桌22道菜,总价800元;白事每桌20道菜,总价600元。租用清单显示,从今年6月起,这里每月要承办一到两场喜宴。
一旁是汛桥镇统一制定的喜事和白事建议菜单,其中喜事每桌22道菜,总价800元;白事每桌20道菜,总价600元。租用清单显示,从今年6月起,这里每月要承办一到两场喜宴。
“现在,村民接受了家宴服务中心这个新事物,办酒会主动到村里咨询宴请事宜。”村党总支书记李昌岳自豪地说。
李昌岳的自豪确有道理。一段时间来,临海一些农村存在婚丧嫁娶大操大办、盲目攀比等不良风气,造成不良社会影响,加重群众负担。
今年3月,借助新时代文明实践的东风,汛桥镇出台喜事新办“十个不准”和丧事简办“十个一律”,并鼓励各行政村改造升级文化礼堂、老年活动中心、村办公楼等,建立家宴服务中心,承办村民红白事。
起初,应者寥寥,多数人选择观望。汛桥村具体负责家宴服务中心工作的村党总支副书记陈敏华心里急,但他明白,“酒菜往好里挑、婚车往长里排、烟花往多里放”的习俗,哪能说改就改;红白事办在同一个场地,对村民而言也需要一个接受过程。
破冰,关键看行动。陈敏华决定让儿子把婚宴放在家宴服务中心,结果家里反对声四起。“要是我自己都做不到,还有什么脸去叫别人做到!”他一下来了拗劲,经过一次次思想动员,终于说服儿子和儿媳今年6月在中心办了婚礼。“既省了钱,又很热闹!”村民们看在眼里,心有触动。
汛桥镇党委书记郑海敏介绍,启用家宴服务中心后,婚事每起平均节省6万余元,丧事平均节省3万余元。
同样深有感触的,还有桃渚镇党委书记董志慧。在年初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所的基础上,投入2000万元的2.0版桃渚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如今已完成立项,规划设计有序推进,将聚集文化活动、红色展馆、乡风文明宣传等功能。“有人问我,这钱花得值不值?我说,绝对值,可以创造文明实践带来的GDP!”他自信地说。
一笔笔民生“小账”汇成文明“大账”。临海明确婚丧礼俗事宜操办标准、规模、地点等,深化殡葬改革,实现红白事全链管理。据估计,全市婚丧事宜一年可节约5亿元。
“通过丰富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的内涵,推进移风易俗,塑造乡风文明,实现政府‘要我改’到群众‘我要改’,文明实践的根基更加深厚。”临海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董金喜说。
一个社区的新追求
当汛桥镇的移风易俗如火如荼推进时,8公里外的古城街道鹿城社区正潜心于另一项实践——用志愿服务推动文明新风。
在鹿城社区,12月9日启用的“温暖之家”吸引眼球:一楼设休闲庭院、接待大厅、多功能室、餐厅等功能区,为辖区居民提供学习交流、文化娱乐场所;二楼有24小时托养照护室、护理室、康复理疗区、洗浴助浴等功能区。记者进社区采访时,一楼的多功能室里,吴元渺爱心服务队正在上门理发,老人们一个个乐开了花。
鹿城社区是个老社区,有2.5万常住人口,以前治安“不太平”,一年刑事案件量占全市四分之一,而现在则被评为“省级平安先进集体”。“志愿者队伍起了重要作用。”说起变化,社区党委书记方华芬直言不讳。
拥有560余名队员的夕阳红守护队就是其中之一。队员们每天到社区签到,走街串巷地巡逻,及时报告发现的问题和安全隐患。
鹿城社区先后成立了29支志愿服务队。夕阳红调解团、普法宣传队、暖心陪聊陪医服务中心、夕阳红艺术团……一个个亲切的名字,走进了居民的心坎。
“有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引领,志愿服务有了娘家、有了阵地,活动更成体系、更有效果。”入驻“温暖之家”办公的夕阳红调解团负责人董台宝笑着说,2018年,团队共调解纠纷109起;2019年,只有8起,时间空下来就“客串”其他志愿服务。
阵地常在、活动常态、内容常新,文明实践才有生命力。在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总队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总队长,下设文化、教育、理论宣传、科技与科普、特色公益、网络惠民、健身体育七大志愿服务联盟,并重点培植“指尖公益”网络志愿服务队,设立600余个线下惠民服务E站。
位于邵家渡中心校的尚斌书院组建教师、家长、学生服务团队,开展特殊学生送教等活动;东塍镇东溪单村以慈孝文化为切入点,集结乡贤力量设立孝心、教育奖励等基金,参与当地“多乱整治”……全市千余支志愿服务队,让文明实践活动热在基层、热在日常。
走进临海市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活跃可爱的城市卡通形象“追梦鹿”跃然眼前,展现矫健灵动的奔跑身姿,正如奋进在新时代文明实践路上的临海,不断凝心聚力,共筑美好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