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公文写作之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
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问题
用词准确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但是达到这个要求有时并不容易。究其原因,往往是对一些词语的词义及用法不甚了解。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挑出公文中容易用错的一些词语试加辨析、讨论,或许有益于减少公文用词不当的硬伤。讨论主要依据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和《人民日报》等。
1.称谓问题
(1)介绍领导,有时职衔在前、姓名在后,如“局长××”;有时姓名在前、职衔在后,如“××局长”。两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些区别:前者是客观性表述,后者则含有敬意(敬称)。公文一般采用前一种方式,即客观性表述;当然,如果介绍上级领导,也可使用敬称。
介绍离职领导经常用到“原”字,“原”的位置也有讲究。例如,“原××局局长××”和“××局原局长××”,前者表示这个局已不存在,当然××也不是局长了;后者表示虽然局长换了,但这个局仍然存在。所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用法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冶金工业部了;“海南文昌市委原书记××”的用法也是正确的(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10版),因为不存在的只是这个书记而已。
与此类似的还有“前”字,如“前苏联”、“××(国家)前总理”。但是“前”只用于国家、政党及其政要等,我们的“级别”不够,只能用“原”而不能用“前”。
(2)采用客观性表述时,很多人习惯在职务和姓名之后加上“同志”二字,如“局长××同志”。其实,这是口语的习惯说法,书面语中这个“同志”是多余的。我们看《人民日报》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和姓名之后也没有“同志”。“职务+姓名+同志”的用法,常见于讣告、悼词(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4版)。
公文使用“同志”一词还需注意两点。①这个词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参见《词典》第1368页)。干部任免文件中,如果是党委任免干部,被任免人姓名之后要加“同志”二字,这里的“同志”特指党内干部,是“党内互称同志”的体现;如果是行政任免,一般不加“同志”,因为行政干部不一定都是党员。以上是特指的例子;而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里的“同志们”则是泛指。②主送本系统、本单位的公文,对于众所熟知的领导,可以仅用“同志”称谓而不必冠以职衔。例如印发局长在本单位某次会议上的讲话,标题可拟为《关于印发×××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这样既节约用字,又淡化“官位”意识。
2.“班子成员”的外延
严格地讲,“班子成员”是一个外延不确定的概念。每个单位一般都有几套班子,党委一套,行政一套,纪委一套,还有工会、团委的班子等。那么,“班子成员”到底指哪一套的呢?实际工作中,是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界定其外延的。总局所属各局院的班子成员包括:行政班子全体成员,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控股公司的情况稍复杂一些,原则上总局委派的董事、监事也应进班子。这些人员,都是总局管理的干部。
还有两个相关问题。(1)总局管理的二级单位,总会计师进班子;三级单位(如各地勘院)的总工程师进班子。(2)局院的工会主席本身不进班子——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和历史的原因。但是目前各局院(包括控股公司)的工会主席都是党委副书记兼任的,他们以党委领导的身份进班子。
3.主管、分管
这两个词的意思很接近,但在词性上有区别。“分管”是动词,“主管”兼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常用词组如“财务主管”、“一级主管”,“主管”都是名词;作为动词,主管的意思是“负主要责任管理(某一方面)”,口语中用得较多。
起草班子成员分工的文件,应使用动词“分管”,如“××副局长分管地矿业”,“××副局长分管人事处”。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介绍国资委领导的分工,用的也是“分管”。
顺便再提两件事:(1)党委领导同志分管行政工作,如“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审计处”,前面最好加上一句“受局长委托”(党委领导兼任行政领导职务的除外)。(2)班子分工文件,如果不涉及党委领导同志,则以行政行文;如果涉及党委领导同志,则以党政联合发文为宜。
4.会议的出席、列席、参加
出席和列席都是参加,区别在于:法定成员参加本组织的会议叫做出席,其他人员(上级领导除外)参加叫做列席。例如召开局党委会议,局党委委员出席会议,非党委成员——哪怕是局领导——只能列席。原则上,列席人员没有表决权等。
上级领导参加会议也叫出席,不能“降格”为列席,尽管上级领导并不参与表决。这种“出席”,姑且算做特例。
5.制订、制定
前者强调过程,后者侧重结果(含有确定下来的意思)。两者在词义上难以区分,基本可以通用。
6.施行、实施
词义十分接近。对于法令、政策和规章制度,既可施行,也可实施。只不过在习惯上,“本条例(规定、办法等)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用“施行”;而条例“施行”之后,还可以制订“实施”细则。
同“制订”、“制定”一样,笔者认为“施行”、“实施”的使用只有习惯上的区别,而没有对错之分。语言中的“习惯势力”非常强大,有些用法单从语法上、逻辑上很难判定谁是谁非。例如,纪要是把会议、会谈的情况“记”下来,但习惯上写成“纪要”而不是“记要”;“年轻(人)”、“年青”和“青年”,分清他们之间的差别很伤脑筋;“大将”和“将军”、“教师”和“教书”,同一个字、同样的意思,用在不同的词里读音却不同。还有极难区分的“作”和“做”。“写作”、“作文”、“作报告”都用“作”,“做文章”却用“做”;“做人”用“做”,“作为„„的人”却用“作”;“当做”、“叫做”只用“做”,而“做客”和“作客”、“做成”和“作成”、“做法”和“作法”的用法都是规范的„„如此等等,连语言学家也为之头疼。诸如此类解释不清的问题,只好归为“习惯用法”。掌握习惯用法,只有“不讲道理”地死记硬背,舍此似无更好的办法。
7.其他、其它
“其它”仅指事物,“其他”既可指物、指事也可指人(《词典》第1070页)。“他”用于指物并不鲜见,如:他乡、他日、他山之石。笔者意见,一律使用“其他”而不用“其它”,似乎更加保险。
“他”也不仅限于指代男性。古汉语没有“她”字,“她”是“五四”时期刘半农先生发明的,所以古典小说里无论男女一律都用“他”作代词;现代汉语中,“他”同样可以用做不分性别的泛指,例如指称有男有女的若干人时,用“他们”而不用“他(她)们”或“他们和她们”。
8.权利、权力
权力总与职务相关联,有职才能有权(力),所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普通人享有的是“权利”,如公民的权利、党员的权利等,当然领导干部作为普通公民、党员的时候,这些权利同样享有。权利同义务相对应,具有法定性。公文中使用“权利”的场合比“权力”要多一些。
9.账、帐,像、象
“账”、“帐”过去通用,如过去常用的“帐户”、“帐号”等。后来不通用了,涉及财务方面的事情,一律使用“账”,如:账目、账号、账单、对账等;“帐”只用在帐篷、青纱帐等词语之中。
与此类似的,还有“像”、“象”。过去的“好象”、“象„„一样”,现在一律改为“好像”、“像„„一样”。
10.“隶属”之后不加“于”
有人习惯在“隶属”后面加上介词“于”,如“总局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隶属是“(区域、机构等)受管辖;从属”的意思,这个词本身就是带有被动含义的及物动词。所以,上句话应改为“总局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二字也删去。
顺带提一句:“从属”是不及物动词,后面要加“于”(见《词典》第228页该词条下的例句)。
11.“凯旋”不要“归来”
“凯旋归来”很常见,可惜用得不对。凯旋是“胜利”和“归来”的组合,“旋”的本意就是返回、归来。《词典》(第760页)“凯旋”词条的例句“欢迎凯旋的体育健儿”,初读起来可能不太顺口,但是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后,就会慢慢习惯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悬殊”。悬殊形容“有差距,而且差距很大”,如“贫富悬殊”、“双方力量悬殊”的用法都是正确的。在“悬殊”前面加上“相差”或者在后面加上“很大”,都是不规范的。
12.少用“进行”
公文中“进行”用得较滥,虽然不算错,但按简洁性的要求,多数“进行”都可删去。如“对××进行了检查”可改为“检查了××”,“在××工地进行施工工作”可改为“在××工地施工”等。这样一改,不伤文意,反而干净利索。
13.慎用“接见”
某单位公文中有句话,大意是某月某日局长接见了几名上访职工。显然,这里的“接见”应改为“接待”。“接见”一词“官味”较浓,说局长“接见”职工,难免招致“领导高高在上”的非议。领导亲自处理职工来访原本是件好事,然而用词不当却伤害了原意的表达。
14.简称问题
公文使用词语简称,应注意三点。(1)提倡使用简称,但这个简称应该是大家熟悉的、规范化的简称,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地质勘查”简称“地勘”。总局系统内部行文,各单位的名称多数情况下也以简称为好,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局”简称“××局”,既节省文字,又显得亲切。(2)如果简称是大家不熟悉的,或者不规范的、容易引起歧义或误解的,应该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紧跟其后加注“(以下简称×××)”。例如向国资委行文,使用“总局”的简称经常采用这种办法,因为我们在150多家央企中知名度并不太高,而且国资委管理的“总局”并非我们一家。(3)简称中必须使用全称的字眼。例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不再使用过去的简称“中国冶勘”,因为全称里面已经没有“勘”字了。
15.岩芯、岩心
《词典》(第1566页)对“岩心”的解释是:进行地质勘探时用管状的机件从地层中取得的柱状岩石标本。看来,我们过去常用的术语“岩芯”,似应改为“岩心”。事实上,《地质勘查导报》一直使用“岩心”。但“岩芯”也未废除,大概是指岩体的中心部分(参见《词典》第1544页“芯”字释义举例)。《词典》对“岩心”、“岩芯”的解释,笔者总是感到可疑:依照简称的原则,岩体的中心部分恰好简称“岩心”;而钻机取出的柱状标本,在形状和提取方式上又恰与“笔芯”、“灯芯”的“芯”相类似。这两个词条的释义如果对换一下,似乎才能让人接受。
《词典》(第761页)对“勘查”、“勘察”的解释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从专业的角度看,这两个词并不通用,如“地质勘查”、“工程勘察”中的“查”、“察”不能互换。也许,《词典》虽然权威,但毕竟不是工程技术类的工具书,我们似乎不应苛求于《词典》涉及的专业问题吧。
第二篇: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问题
公文中一些词语的词义辨析及用法问题
总局
若 水
用词准确是起草公文的基本要求,但是达到这个要求有时并不容易。究其原因,往往是对一些词语的词义及用法不甚了解。笔者根据工作实际,挑出公文中容易用错的一些词语试加辨析、讨论,或许有益于减少公文用词不当的硬伤。讨论主要依据商务印书馆第5版《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词典》)和《人民日报》等。
1.称谓问题
(1)介绍领导,有时职衔在前、姓名在后,如“局长××”;有时姓名在前、职衔在后,如“××局长”。两者在表达效果上有些区别:前者是客观性表述,后者则含有敬意(敬称)。公文一般采用前一种方式,即客观性表述;当然,如果介绍上级领导,也可使用敬称。
介绍离职领导经常用到“原”字,“原”的位置也有讲究。例如,“原××局局长××”和“××局原局长××”,前者表示这个局已不存在,当然××也不是局长了;后者表示虽然局长换了,但这个局仍然存在。所以,“原冶金工业部副部长××”的用法是正确的,因为现在已经没有冶金工业部了;“海南文昌市委原书记××”的用法也是正确的(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10版),因为不存在的只是这个书记而已。
与此类似的还有“前”字,如“前苏联”、“××(国家)前总理”。但是“前”只用于国家、政党及其政要等,我们的“级别”不够,只能用“原”而不能用“前”。
(2)采用客观性表述时,很多人习惯在职务和姓名之后加上“同志”二字,如“局长××同志”。其实,这是口语的习惯说法,书面语中这个“同志”是多余的。我们看《人民日报》介绍党和国家领导人,职务和姓名之后也没有“同志”。“职务+姓名+同志”的用法,常见于讣告、悼词(可参见《人民日报》2008年8月28日第4版)。
公文使用“同志”一词还需注意两点。①这个词有特指和泛指两种含义(参见《词典》第1368页)。干部任免文件中,如果是党委任免干部,被任免人姓名之后要加“同志”二字,这里的“同志”特指党内干部,是“党内互称同志”的体现;如果是行政任免,一般不加“同志”,因为行政干部不一定都是党员。以上是特指的例子;而领导讲话或工作报告里的“同志们”则是泛指。②主送本系统、本单位的公文,对于众所熟知的领导,可以仅用“同志”称谓而不必冠以职衔。例如印发局长在本单位某次会议上的讲话,标题可拟为《关于印发×××同志在××会议上的讲话的通知》。这样既节约用字,又淡化“官位”意识。
2.“班子成员”的外延
严格地讲,“班子成员”是一个外延不确定的概念。每个单位一般都有几套班子,党委一套,行政一套,纪委一套,还有工会、团委的班子等。那么,“班子成员”到底指哪一套的呢?实际工作中,是根据干部管理权限界定其外延的。总局所属各局院的班子成员包括:行政班子全体成员,党委书记、副书记,纪委书记;控股公司的情况稍复杂一些,原则上总局委派的董事、监事也应进班子。这些人员,都是总局管理的干部。
还有两个相关问题。(1)总局管理的二级单位,总会计师进班子;三级单位(如各地勘院)的总工程师进班子。(2)局院的工会主席本身不进班子——这里面有体制的原因和历史的原因。但是目前各局院(包括控股公司)的工会主席都是党委副书记兼任的,他们以党委领导的身份进班子。
3.主管、分管
这两个词的意思很接近,但在词性上有区别。“分管”是动词,“主管”兼有动词、名词两种词性。常用词组如“财务主管”、“一级主管”,“主管”都是名词;作为动词,主管的意思是“负主要责任管理(某一方面)”,口语中用得较多。
起草班子成员分工的文件,应使用动词“分管”,如“××副局长分管地矿业”,“××副局长分管人事处”。查国务院国资委网站,介绍国资委领导的分工,用的也是“分管”。
顺便再提两件事:(1)党委领导同志分管行政工作,如“党
· 2 · 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分管审计处”,前面最好加上一句“受局长委托”(党委领导兼任行政领导职务的除外)。(2)班子分工文件,如果不涉及党委领导同志,则以行政行文;如果涉及党委领导同志,则以党政联合发文为宜。
4.会议的出席、列席、参加
出席和列席都是参加,区别在于:法定成员参加本组织的会议叫做出席,其他人员(上级领导除外)参加叫做列席。例如召开局党委会议,局党委委员出席会议,非党委成员——哪怕是局领导——只能列席。原则上,列席人员没有表决权等。
上级领导参加会议也叫出席,不能“降格”为列席,尽管上级领导并不参与表决。这种“出席”,姑且算做特例。
5.制订、制定
前者强调过程,后者侧重结果(含有确定下来的意思)。两者在词义上难以区分,基本可以通用。
6.施行、实施
词义十分接近。对于法令、政策和规章制度,既可施行,也可实施。只不过在习惯上,“本条例(规定、办法等)自公布之日起施行”用“施行”;而条例“施行”之后,还可以制订“实施”细则。
同“制订”、“制定”一样,笔者认为“施行”、“实施”的使用只有习惯上的区别,而没有对错之分。语言中的“习惯势力”非常强大,有些用法单从语法上、逻辑上很难判定谁是谁非。例如,纪要是把会议、会谈的情况“记”下来,但习惯上写成“纪要”而不是“记要”;“年轻(人)”、“年青”和“青年”,分清他们之间的差别很伤脑筋;“大将”和“将军”、“教师”和“教书”,同一个字、同样的意思,用在不同的词里读音却不同。还有极难区分的“作”和“做”。“写作”、“作文”、“作报告”都用“作”,“做文章”却用“做”;“做人”用“做”,“作为„„的人”却用“作”;“当做”、“叫做”只用“做”,而“做客”和“作客”、“做成”和“作成”、“做法”和“作法”的用法都
· 3 · 是规范的„„如此等等,连语言学家也为之头疼。诸如此类解释不清的问题,只好归为“习惯用法”。掌握习惯用法,只有“不讲道理”地死记硬背,舍此似无更好的办法。
7.其他、其它
“其它”仅指事物,“其他”既可指物、指事也可指人(《词典》第1070页)。“他”用于指物并不鲜见,如:他乡、他日、他山之石。笔者意见,一律使用“其他”而不用“其它”,似乎更加保险。
“他”也不仅限于指代男性。古汉语没有“她”字,“她”是“五四”时期刘半农先生发明的,所以古典小说里无论男女一律都用“他”作代词;现代汉语中,“他”同样可以用做不分性别的泛指,例如指称有男有女的若干人时,用“他们”而不用“他(她)们”或“他们和她们”。
8.权利、权力
权力总与职务相关联,有职才能有权(力),所以树立正确的权力观只是对领导干部提出的要求。普通人享有的是“权利”,如公民的权利、党员的权利等,当然领导干部作为普通公民、党员的时候,这些权利同样享有。权利同义务相对应,具有法定性。公文中使用“权利”的场合比“权力”要多一些。
9.账、帐,像、象
“账”、“帐”过去通用,如过去常用的“帐户”、“帐号”等。后来不通用了,涉及财务方面的事情,一律使用“账”,如:账目、账号、账单、对账等;“帐”只用在帐篷、青纱帐等词语之中。
与此类似的,还有“像”、“象”。过去的“好象”、“象„„一样”,现在一律改为“好像”、“像„„一样”。
10.“隶属”之后不加“于”
有人习惯在“隶属”后面加上介词“于”,如“总局隶属于国务院国资委管理”。隶属是“(区域、机构等)受管辖;从属”的· 4 · 意思,这个词本身就是带有被动含义的及物动词。所以,上句话应改为“总局隶属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二字也删去。
顺带提一句:“从属”是不及物动词,后面要加“于”(见《词典》第228页该词条下的例句)。
11.“凯旋”不要“归来”
“凯旋归来”很常见,可惜用得不对。凯旋是“胜利”和“归来”的组合,“旋”的本意就是返回、归来。《词典》(第760页)“凯旋”词条的例句“欢迎凯旋的体育健儿”,初读起来可能不太顺口,但是明白这个词的含义后,就会慢慢习惯的。
与此类似的还有“悬殊”。悬殊形容“有差距,而且差距很大”,如“贫富悬殊”、“双方力量悬殊”的用法都是正确的。在“悬殊”前面加上“相差”或者在后面加上“很大”,都是不规范的。
12.少用“进行”
公文中“进行”用得较滥,虽然不算错,但按简洁性的要求,多数“进行”都可删去。如“对××进行了检查”可改为“检查了××”,“在××工地进行施工工作”可改为“在××工地施工”等。这样一改,不伤文意,反而干净利索。
13.慎用“接见”
某单位公文中有句话,大意是某月某日局长接见了几名上访职工。显然,这里的“接见”应改为“接待”。“接见”一词“官味”较浓,说局长“接见”职工,难免招致“领导高高在上”的非议。领导亲自处理职工来访原本是件好事,然而用词不当却伤害了原意的表达。
14.简称问题
公文使用词语简称,应注意三点。(1)提倡使用简称,但这个简称应该是大家熟悉的、规范化的简称,如“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奥运会”,“地质勘查”简称“地勘”。总局系统内部行文,各单位的名称多数情况下也以简称为好,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
· 5 · ××局”简称“××局”,既节省文字,又显得亲切。(2)如果简称是大家不熟悉的,或者不规范的、容易引起歧义或误解的,应该在文中第一次出现时使用全称,紧跟其后加注“(以下简称×××)”。例如向国资委行文,使用“总局”的简称经常采用这种办法,因为我们在150多家央企中知名度并不太高,而且国资委管理的“总局”并非我们一家。(3)简称中必须使用全称的字眼。例如“中国冶金地质总局”不再使用过去的简称“中国冶勘”,因为全称里面已经没有“勘”字了。
15.岩芯、岩心
《词典》(第1566页)对“岩心”的解释是:进行地质勘探时用管状的机件从地层中取得的柱状岩石标本。看来,我们过去常用的术语“岩芯”,似应改为“岩心”。事实上,《地质勘查导报》一直使用“岩心”。但“岩芯”也未废除,大概是指岩体的中心部分(参见《词典》第1544页“芯”字释义举例)。《词典》对“岩心”、“岩芯”的解释,笔者总是感到可疑:依照简称的原则,岩体的中心部分恰好简称“岩心”;而钻机取出的柱状标本,在形状和提取方式上又恰与“笔芯”、“灯芯”的“芯”相类似。这两个词条的释义如果对换一下,似乎才能让人接受。
《词典》(第761页)对“勘查”、“勘察”的解释同样不能令人满意:从专业的角度看,这两个词并不通用,如“地质勘查”、“工程勘察”中的“查”、“察”不能互换。也许,《词典》虽然权威,但毕竟不是工程技术类的工具书,我们似乎不应苛求于《词典》涉及的专业问题吧。
· 6 ·
第三篇:公文写作标点符号用法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5年12月13日发布)
1951年9月,原中央人民政府出版总署公布了《标点符号用法》,同年10月原政务院下达指示,要求全国遵照使用。四十年来,文字书写和书刊排印已由直行改为横行,标点符号用法也有了某些发展变化,因此,1990年3月,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署重新发布了修订后的《标点符号用法》。本标准就是在新颁《标点符号用法》的基础上制定的。
本标准参考了国内标点符号用法的文献,广泛听取了语文学界、新闻界、出版界、教育界的意见。
本标准对汉语书面语中的常见的标点符号用法进行了规定和说明,目的在于使人们正确掌握标点符号用法,以准确表达文意,推动汉语书面语言的规范化。
本标准由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提出。
本标准由国家语委语言文字应用研究室《标点符号用法》课题组负责起草,主要起草人:龚千炎、刘一玲。
本标准从1996年6月1日起实施,从实施之日起,原《标点符号用法》即行废止。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标点符号的名称、形式和用法。本标准对汉语书写规范有重要的辅助作用。
本标准适用于汉语书面语。外语界和科技界也参考使用。
2、定义
本标准采用下列定义。
句子sentence
前后都有停顿,并带有一定的句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单位。
陈述句declarativesentence
用来说明事实的句子
祈使句imperativesentence
用来要求听话人做某件事情的句子。
疑问句interrogativesentence
用来提出问题的句子。
感叹句exclamotorysentence
用来抒发某种强烈感情的句子。
复句、分句complexsentence,clause
意思上有密切联系的小句子组织在一起构成一个大句子。这样的大句子叫复句,复句中的每个小句子叫分句。
词语expression
词和短语(词组)。
词,即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短语,即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按一定的语法规则组成的表达一定意义的语言单位,也叫词组。
3、基本规则
3.1标点符号是辅助文字记录语言的符号,是书面语的有机组成部分,用来表示停顿、语气以及词语的性质和作用。
3.2常用的标点符号有10种,分点号和标点两大类。
点号的作用在于点断,主要表示说话时的停顿和语气。点号又分为句末点号和句内点号。句末点号用在句末,有句号、问号、叹号3种,表示句末的停顿,同时表示句子的语气。句内点号用在句内,有逗号、顿号、分号、冒号4种,表示句内的各种不同性质的停顿。
标点的作用在于标明,主要标明语句的性质和作用。常用的标点有9种,即:引号、括号、破折号、省略号、着重号、连接号、间隔号、书名号和专名号。
4、用法说明
4.1句号
4.1.1句号的形式为“。”。句号还有一种形式,即一个小圆点“.”,一般在科技文献中使用。
4.1.2陈述句末尾的停顿,用句号。
例如:a)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b)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c)亚洲地域广阔,跨寒、温、热三带,又因各地地形和距离海洋远近不同,气候复杂多样。
4.1.3语气舒缓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句号。例如:请您稍等一下。
4.2问号
4.2.1问号的形式为“?”。
4.2.2疑问句末尾的停顿,用问句。
例如:a)你见过金丝猴吗?
b)他叫什么名字?
c)去好呢,还是不去好?
4.2.3反问句的末尾,也用句号。
例如:a)难道你还不了解我吗?
b)你怎么能这么说呢?
4.3叹号
4.3.1叹号的形式为“!”。
4.3.2感叹句末尾的停顿,用叹号。
例如:a)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而奋斗!
b)我多么想看看他老人家呀!
4.3.3语气强烈的祈使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a)你给我出去!
b)停止射击!
4.3.4语气强烈的反问句末尾,也用叹号。
例如:我哪里比得上他呀!
4.4逗号
4.4.1逗号的形式为“,”
4.4.2句子内部主语与谓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我们看得见的星星,绝大多数是恒星。
4.4.3句子内部动词与宾语之间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应该看到,科学需要一个人贡献出毕生的精力。
4.4.4句子内部状语后边如需停顿,用逗号。
例如:对于这个城市,他并不陌生。
4.4.5复句内各分句之间的停顿,除了有时要用分号外,都要用逗号。
例如:据说苏州园林有一百多处,我到过的不过十多处。
4.5顿号
4.5.1顿号的形式为“、”。
4.5.2句子内部并列词语之间的停顿,用顿号。
例如:a)亚马逊河、尼罗河、密西西比河和长江是世界四大河流。
b)正方形是四边相等、四角均为直角的四边形。
4.6分号
4.6.1分号的形式为“;”。
4.6.2复句内部并列分句之间的停顿,用分号。
例如:a)语言,人们用来抒情达意;文字,人们用来记言记事。
b)在长江上游,瞿塘峡像一道闸门,峡口险阻;巫峡像一条迂回曲折的画廊,每一曲,每一折,都像一幅绝好的风景画,神奇而秀美;西陵峡水势险恶,处处是急流,处处是险滩。
4.6.3非并列关系(如转折关系、因果关系等)的多重复句,第一层的前后两部分之间,也用分号。
例如:我国年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都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但是依照法律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除外。
4.6.4分行列举的各项之间,也可用分号。
例如: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行政区域划分如下:
(一)全国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
(二)省、自治区分为自治州、县、自治县、市;
(三)县、自治县为乡、民族乡、镇。
4.7冒号
4.7.1冒号的形式为“:”。
4.7.2用在称呼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同志们,朋友们:现在开会了。
4.7.3用在“说、想、是、证明、宣布、指出、透露、例如、如下”等词语后边,表示提起下文。
例如:他十分惊讶地说:“啊,原来是你”!
4.7.4用在总说性话语的后边,表示引起下文的分说。
例如:北京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午门、神武门、东华门和西华门。
4.7.5用在需要解释的词语后边,表示引出解释或说明。
例如:外文图书展销会
日期:10月20日至11月10日
时间:上午8时至下午4时
地点:北京朝阳区工体东路16号
主办单位:中国图书进出口总公司
4.7.6总括性话语的前边,也可以用冒号,以总结上文。
例如:张华考上了北京大学,在化学系学习;李萍进了中等技术学校,读机械制造专业;我在百货公司当售货员:我们都有光明的前途。
4.8引号
4.8.1引号的形式为双引号““””和单引号“‘’”。
4.8.2行文中直接引用的话,用引号标示。
例如:
a)爱因斯坦说:“想像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像力概况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b)“满招损,谦受益”这句格言,流传到今天至少有两千年了。
c)现代画家徐悲鸿笔下的马,正如有的评论家所说的那样,“神形兼备,充满生机”。
4.8.3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用引号标示。
例如:古人对于写文章有个基本要求,叫做“有物有序”。“有物”就是要有内容,“有序”就是要有条理。
4.8.4具有特殊含意的词语,也用引号标示。
例如:a)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
b)这样的“聪明人”还是少一点好。
4.8.5引号里面还要用引号时,外面一层用双引号,里面一层用单引号。例如:
他站起来问:“老师,‘有条不紊’的‘紊’是什么意思?”
4.9括号
4.9.1括号常用的形式是圆括号“()”。此外还有方括号“[]”、六角括号“{}”和方头括号“【】”
4.9.2行文中注释性的文字,用括号标明。注释句子里某种词语的,括注紧贴在被注释词语之后;注释整个句子的,括注放在句末标点之后。
例如:a)中国猿人(全名为“中国猿人北京种”,或简称“北京人”)在我国的发现,是对古人类学的一个重大贡献。
b)写研究性文章跟文学创作不同,不能摊开稿纸“即兴”(其实文学创作也要有素养才能有“即兴”。)
4.10破折号
4.10.1破折号的形式为“——”。
4.10.2行文中解释说明的语句,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a)迈进金黄色的大门,穿过宽阔的风门厅和衣帽厅,就到了大会堂建筑的枢纽部分——中央大厅。
b)为了全国人民——当然也包括自己在内——的幸福,我们每一个人都要兢兢业业,努力工作。
4.10.3话题突然转变,用破折号标明。
例如:“今天好热啊!——你什么时候去上海?”张强对刚刚进门的小王说。
4.10.4声音延长,像声词后用破折号。
例如:“呜——”火车开动了。
4.10.5事项列举分承,各项之前用破折号。
例如: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环境物理学分为以下五个分支学科:
——环境声学;
——环境光学;
——环境热学;
——环境电磁学;
——环境空气动力学;
4.11省略号
4.11.1省略号的形式为“......”,六个小圆点,占两个字的位置。如果是整段文章或诗行的省略,可以使用十二个小圆点来表示。
4.11.2引文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她轻轻地哼起了《摇篮曲》:“月儿明,风儿静,树叶儿遮窗棂啊......”
4.11.3列举的省略,用省略号标明。
例如:在广州的花市上,牡丹、吊钟、水仙、梅花、菊花、山茶、墨兰......春秋冬三季的鲜花都挤到一起啦!
4.11.4说话断断续续,可以用省略号标示。
例如:“我......对不起......大家,我......没有......完成......任务。”
4.12着重号
4.12.1着重号的形式为“.”。
4.12.2要求读者特别注意的字、词、句,用着重号标明。
例如:事业是干出来的,不是吹出来的。
4.13连接号
4.13.1连接号的形式为“-”,占一个字的位置。连接号还有另外三种形式,即长横“——”(占两个字的长度)、半字线“-”(占半个字的长度)和浪纹“~”(占一个字的长度)。
4.13.2两个相关的名词构成一个意义单位,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
a)我国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属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b)复方氯化钠注射液,也称任一洛二氏溶液(ringerlockesolution),用于医疗和哺乳动物生理学实验。
4.13.3相关的时间、地点或数目之间连接号,表示起止。
例如:a)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b)“北京——广州”直达快车。
c)梨园乡种植的巨风葡萄今年已经进入了丰产期,亩产1000公斤~1500公斤。
4.13.4相关的字母、阿拉伯数字等之间,用连接号,表示产品型号。
例如:在太平洋地区,除了已建成投入使用的haw-4和tpc-3海底光缆之外,又有tpc-4海底光缆投入运营。
4.13.5几个相关的项目表示递进式发展,中间用连接号。
例如:人类的发展可以分为古猿—猿人—古人—新人这四个阶段。
4.14间隔号
4.14.1间隔号的形式为“.”。
4.14.2外国人和某些少数民族人名内各部分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列奥纳多.达.芬奇
爱新觉罗.努尔哈赤
4.14.3书名与篇(章、卷)名之间的分界,用间隔号标示。
例如:《中国大百科全书.物理学》
《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
4.15书名号
4.15.1书名号的形式为双书名号“《》”和单书名号“〈〉”。
4.15.2书名、篇名、报纸名、刊物名等,用书名号标示。
例如:a)《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b)你读过鲁迅的《孔乙己》吗?
c)他的文章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
d)桌上放着一本《中国语文》。
4.15.3书名号里边还要用书名号时,外面一层用双书名号,里边一层用单书名号。
例如:《〈中国工人〉发刊词》发表于1940年2月7日。
4.16专名号
4.16.1专名号的形式为“——”。
4.16.2人名、地名、朝代名等专名下面,用专名号标示。
例如:司马相如者,汉蜀郡成都人也,字长卿。
4.16.3专名号只用在古籍或某些文史著作里面。为了跟专名号配合,这类著作里的书名号可以用浪线“~~~~”。
例如: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
5标点符号的位置
5.1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居左偏下,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2引号、括号、书名号的前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末,后一半不出现在一行之首。
5.3破折号和省略号都占两个字的位置,中间不能断开。连接号和间隔号一般占一个字的位置。这四种符号上下居中。
5.4着重号、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在字的下边,可以随字移行。
6直行文稿和横行文稿使用标点符号的不同
6.1句号、问号、叹号、逗号、顿号、分号和冒号放在字下偏右。
6.2破折号、省略号、连接号和间隔号放在字下居中。
6.3引号改用双引号“”和单引号“”
6.4着重号标在字的右侧,专名号和浪线式书名号标的字的左侧。
第四篇:公文写作中常用同义词辨析
公文写作中常用同义词辨析
公文是处理公务的一种重要的文字工具,在制作过程中,对公文常用同义词语的选用是一件煞费苦
心的事,下面从常用同义词中选取几组进行辨析。
截止与截至“截止”是指“到一定期限停止”,如“报名在昨天已经截止”,“截至”是截止到某个时候,如“报名日期截至本月底止”。在“截至”中“截”的意思就是“截止”,而“至”则是“到”的意思,所以“截至”就是“截止到”的意思,例如“北京市申办2000年夏季奥运会得到了北京市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大力支持。截至今天18时,已有500多位人大代表和近300名政协委员在网上签名支持北京申办奥运会”(《人民日报》2000年
2月18日),句中“截至”就不能用作“截止”。
布置与部署“布置”是指“在一个地方安排和陈列各种东西或人以使这个地方适合某种需要”,也指“对一些活动做出安排”;“部署”是指“安排、布置(人力、任务)”。比较起来,“布置”适用的范围要比“部署”宽泛一些。“部署”一般适用于较大规模的、比较正式的、带有较浓厚的书面色彩的或者与军事有关的场合,只能与人力、任务、工作等少数几个词语搭配,如“军事部署、战略部署、统一部署”等,如果我们把“布置
房间”说成“部署房间”那就错了,如果把“部署”写成“布署”那就是写别字了。
其他与其它“其他”是指“别的”,可以指人,也可以指事物,如“抓住主要矛盾,其他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其他”用在单音节词前要带“的”,用在双音节词前一般不带“的”;“其它”是从“其他”中分化出来的,仅用于事物。在公文写作过程中,将“其他”与“其它”混用的现象比较普遍,有些是选用不当,有些则是难于取舍造成的,实际上,在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中,已逐步淘汰了“其它”而一律用“其他”,既指人,也指事
物。
中心与重心“中心”是指“跟四周距离相等的位置;事物的主要部分;在某一个方面占主要地位的城市或地区;设备、技术力量等比较完备的机构和单位(多用作单位的名称)”等。“重心”是指“物体各部分所受的重力产生合力,这个合力的作用点就叫做这个物体的重心”,由此引申为事情的中心或主要部分。写作中
不能把“中心工作”写成“重心工作”。
启用与起用“启用”是指“开始使用”,“启”有“开始”的意思,如“启用单位印信”、“新机场已经落成,即将启用”等;“起用”是指重新任用已退职或免职的官员”,在这里,“起”有“向上”的意思。两个词语的根本区
别在于“起用”指人,而“启用”一般不指人。
第五篇:公文写作之批复
批复
批复是用于答复下级机关请示事项的回复性公文。其制作和应用一般以下级的“请示”为条件。当下级机关的工作涉及到方针、政策等方面的重大问题,报请上级机关审核批准时;当下级机关在工作中遇到新情况、新问题,无章可循,报请上级机关给予明确指示时;当下级机关遇到无法解决的具体困难,报请上级机关给予指导帮助时;当下级机关对现行方针政策、法规等有疑问,报请上级机关予以解答说明时;以及当下级机关因重大问题有意见分歧,报请上级机关裁决时,上级机关都应该用“批复”予以答复。除此之外,有时“批复”还被用来授权政府职能部门发布或修改行政法规和规章。
批复的特点
1、针对性。批复的针对性反映在两个方面:一是批复必须针对请示机关行文,而对非请示机关不产生直接影响;二是批复的内容必须针对请示事项,不涉及请示事项以外的内容。
2、回复性。批复的内容属于回复性的内容。因为批复的制作和应用是以下级机关的请示为条件,对上级机关来说是被动的发文,下级机关请示什么事项,上级机关就批复什么事项。并且,上级机关对请求事项无论同意与否,都必须有针对性地明确予以回答。
3、权威性。批复是答复下级机关请求事项的回复性公文,它提出的处理意见和办法,代表上级机关对问题的决策意见,对下级机关具有行政约束力。特别是对一些重大事项的答复,体现了党和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具有权威性。所以批复一经下发,下级机关必须遵照执行。
批复的分类
根据内容、性质的不同,批复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审批性批复;一类是指示性批复。审批性批复主要是针对下级机关请示的公务事宜,经审核后所作的指示性答复。比如关于机构设置、人事安排、项目设立、资金划拨等事项的审批。指示性批复主要是针对方针、政策性问题进行答复。这一类批复,不只是对请示机关提出请示事项的答复,而且批复的指示性内容,在其管辖范围内,具有普遍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另外,授权政府职能部门发布或修改行政法规和规章的批复,也属于指示性批复。批复的结构、内容和写法
批复由首部、正文和尾部三部分组成。其各部分的格式、内容和写法要求如下:
1、首部。包括标题和主送机关两个项目内容。
(1)标题。批复的标题有多种构成形式: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批复事项、行文对象和文种构成;一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事由和文种构成;第三种是由事由和文种构成;第四种是由发文机关名称加原件标题和文种构成。
(2)主送机关。批复的主送机关是指与批复相对应的请示发文机关。授权性的批复,主送机关应当是被授权发布施行行政法规和规章的下级机关。
2、正文。正文是批复的主体,其内容比较具体单一,层次构成相对固定。其中除授权性批复与一般批复的写法有所不同外,其他批复的结构一般由开头、主体和结语三部分组成。
(1)开头。通过引叙来文以说明批复缘由。首先点明批复的下级机关并写明来文日期、标题和文号,以交代批复的根据。
(2)主体。主要说明批复事项。应当根据国家的方针,政策、法令、法规和实际情况,针对“请示”的内容给予明确肯定(或否定)的答复或具体的指示,一般不进行议论。也有的批复,在批复事项后面概括提出希望和要求,进一步强调批复的主旨。
(3)结语。一般用“此复”“特此批复”等习惯用语。
3、尾部。一般包括署名和成文时间两个项目内容。署名写上批复机关单位名称,并加盖公章;成文时间写明年、月、日。
撰写批复应注意的问题。
1、注意行文的针对性。下级机关请示什么事项,上级机关就批复什么事项。
2、批复的观点要明确。无论审批性批复还是指示性批复,上级机关的态度要明朗,不能太原则,更不能模棱两可,以免使下级机关无所遵循。
3、批复要及时。批复是因下级机关的请示而行文,凡下级机关能够向上级机关行文请示的,说明事关重要,时间紧迫,急需得到上级机关的指示和帮助,所以上级机关应当及时批复,否则就会贻误工作,甚至会造成重大损失。
4、批复的行文要言简意赅。要做到言止意尽,庄重周严,以充分体现批复的权威性。
授权指示性批复
国务院关于决定加入《专利合作条约》的批复
国函 [××年] ×号
中国专利局、外交部:
国务院决定:我国加入《专利合作条约》,具体手续由外交部办理。我国加入该条约后,关于《专利合作条约实施细则》的修订问题,由中国专利局同外交部决定,报国务院备案,可以不另行报批;中国专利局可以制定实施该条约的具体规定。
国务院(盖章)
××年×月×日
审批性批复
关于江苏省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的批复
民行批 [××年] ×号
江苏省人民政府:
你省一九九二年十月八日《关于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的请示》和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二十日的补充请示收悉。经国务院批准,同意撤销南通县,设立通州市(县级),由省直辖,以原南通县的行政区域为通州市的行政区域,不增加机构和人员编制。
民政部(盖章)
××年×月×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