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16:58: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

第一篇: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

关于贯彻落实《财政部关于以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的通知

豫财农〔2011〕52号

各省辖市、有关县(市)财政局:

为了加快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现将《财政部关于以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财农[2011]26号,以下简称《意见》)转发给你们,并结合我省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一并贯彻落实。

一、认真学习《意见》精神,充分认识加快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深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财政部为了有效解决当前涉农资金管理使用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提高涉农资金管理使用效益而作出的重大决策。涉农资金范围广泛,资金分配涉及多个涉农主管部门,在财政部门内部也涉及多个业务处(科、股)。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是一项系统工作,涉及面广、难度大,各地财政部门要高度重视,认真学习、深刻领会《意见》的有关精神,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争取当地党委、政府的支持,以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涉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二、认真研究,制定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实施方案。各地要结合实际,在对涉农资金开展全面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实施方案,并于5月底前报省财政厅(农业处)备案。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工作将作为农业财政工作绩效考评的重要因素,参与全省评先。对工作力度大、成效突出的地方,给予奖励;对开展工作不力的地方,在全省通报批评。

三、建立完善协商机制,稳步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积极建立健全财政部门内部、财政部门与涉农部门之间的资金统筹协商机制,为开展好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提供必要的机制保障。财政部门内部可通过由主要领导牵头的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等多种形式,将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涉农专项资金统筹使用;在安排项目时,征求相关业务处(科、股)的意见,避免重复交叉或相互脱节。加强与涉农部门的沟通协调,结合预算编制,有计划地对性质相同、使用分散的项目资金进行归并;已实施完成或实施效果不佳的项目资金,应取消或归并;严格控制设立新专项,对于新增的涉农资金需求,尽量从现有预算中统筹安排。

四、依托重点项目加大涉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各地开展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要紧密结合农业和农村发展规划以及其他专项规划,结合中原经济区建设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确定支农资金重点支持的主导产业,积极发挥重点项目的整合平台作用。小农水重点县和现代农业项目县要以农田水利建设和现代农业建设为平台,积极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千亿斤粮食工程、新增农资综合补贴、粮棉油高产创建、测土配方施肥、土壤有机质提升、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农业科技推广等专项资金,集中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五、建立健全县级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强化县级资金整合平台。继续强化以县为单位整合涉农资金,建立健全县级财政涉农资金项目库,以项目库建设促进涉农项目的合理安排,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提高涉农资金的科学使用水平。县级财政部门应督促涉农部门做好项目论证、排序和项目文本填报等工作,完善项目论证评审、遴选排序机制。实行涉农资金项目库动态管理,到期项目、一次性项目要及时清理,经常性项目和延续性项目实行滚动管理,新增项目实行备选申报,并加强年度之间的项目库衔接。

继续对以县为单位整合资金进行绩效考评,不断完善奖惩机制,支持和鼓励县级不断创新整合方式,坚持县级自主整合的工作模式,进一步引导和支持更多的县开展涉农资金整合。

六、加大涉农资金监管力度,不断提高涉农资金安全运行水平。加强对整合和统筹安排的涉农资金的监管,避免出现借整合涉农资金名义挪用涉农资金的现象。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日常监督检查机制,继续探索完善涉农资金检查方式,发挥审计、纪检监察、财政监督和社会监督作用,建立多层次、多方位,多形式的监督机制。上级财政要加强对基层财政的指导和管理,进一步明确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的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基层财政就地就近实施监管的优势,努力提高支农资金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

二○一○五月十三日

第二篇: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调研

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调研

**市财政局

近年来,中央每年的一号文件都是关于“三农”问题,并且制定了“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本方针,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我市按照中央、省、市的部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投入,采取

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促进了我市农业持续发展、农民稳定增收、农村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

一、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使用情况

2003-2007年我市财政共投入支农资金72490.5万元,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1.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环境建设。五年共投入水利建设资金11543.88万元,用于市、镇河道的疏浚整治和长江堤防、水闸、涵洞的建设、养护;安排土地复垦专项经费8873.4万元,复垦面积15178.3亩;投入1667.3万元,建造206座小型农桥;投入资金1.2亿元,修建农村公路774公里;投入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资金528万元,完成2800户一池三改;安排林业绿化资金757.91万元,植树造林4.25万亩。

2.支持农业综合开发和现代化建设。安排农业产业化资金515万元,高效设施生态农业发展资金165万元,农发基金2000万元,农业科技三项费用600万元,技术推广经费73.08万元,重点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壮大,支持现代农业的建设。

3.支持各项惠农政策的有效落实。近几年来共发放直补资金6852.47万元,惠及15万农户,能繁母猪补贴117万元,机动渔船价格补贴434.77万元,小麦良种补贴640万元,水稻良种补贴600万元,农机具补贴217.39万元,稳定了农业生产,保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安排资金559.45万元,支持各类成教、职教和社会培训机构开展劳动力技能培训,完成农业实用技术培训6.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3689人,转移输出17.86万人,改善了农民的就业条件,促进了农民增收。

为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的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我市不断适应形势的需要,制定和完善了各项管理办法。

1.建立了支农资金市、镇财政报账制管理体系。重点项目资金按照项目实施进度和要求到财政部门报账,市、镇两级财政部门设立专账,专项核算,根据项目建设合同书,按工程进度分期拨付资金,由财政部门直接拨付到项目实施单位。

2.建立健全专项工程项目库制度。我市根据农村社会发展的需要,经过专家论证和领导批准,建立支农项目库,项目申报时,按照统筹兼顾、轻重缓急的原则,从项目库中提取上报,避免了项目申报的盲目性,使项目申报更加科学合理、公开透明。

3.项目实施推行政府采购、项目监理、招投标制度。项目建设过程引入竞争机制,做到阳光操作,如农桥建设,我们实行统一勘测设计、统一编制概预算、统一监理、统一报账、统一验收的五统一制度。

4.强化监管,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对一般项目,由财政稽查科牵头,从项目申报到工程竣工验收,对整个收支活动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监督;对双清工程、土地复垦等重点项目,由市纪委会同财政、国土、水利等部门对实施村进行逐个验收,工程达标方可拨付资金;同时我们还聘请审计部门或中介机构进行专项审计,广泛接受群众和社会的监督。

二、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中存在问题

目前,财政支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总体良好,但也存在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资金分配中存在着部门、项目交叉重叠。

由于管理体制的原因,财政用于农业的资金由多个部门管理,各自的投资范围和内容没有明确划分,存在着多个部门安排同一个项目的现象,致使一些项目交叉重复、多头管理,资金分配交叉、分散,形不成合力,相应提高了资金管理成本。

2.资金管理方式不尽科学合理。

目前财政支农专项资金项目繁多,对每个项目都制定了不同的项目管理办法和资金管理办法,不论项目规模大小均要求实行财政报账制,要求开设专户,专账核算,人为的加大了基层财政部门的压力。

3.资金安排重点不够突出。

由于农村地域广阔,农业项目涉及农、水、田、路、林等多方面,需要扶持的项目多,一些项目主管部门“效率优先、重点突出”的观念又比较淡薄。在资金安排上存在着平均主义思想,难以做到重点突出。

4.配套政策过多,基层难以落实。

由于上级主管部门纷纷出台配套政策,很多项目都附带配套资金的要求,市级财政在保正常运转的前提下,难以满足上级要求的配套资金。

5.资金使用中存在“重分配、轻管理”现象。

各部门在上争项目、上争资金时积极性很

高,但资金到位后,存在不按规定用途使用,不重视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力度不够的现象,个别项目单位财务管理不规范,给项目后期管理和检查验收带来了困难。

6.绩效评价体系不够完善。对项目的管理和效益的评价指标不完善,责任不明确,问效制、问责制难以落实。

三、加强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关键在于建立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管理机制。

1.完善项目库建设,突出支农资金投入重点。进一步完善支农项目的论证、专家评审和公示制度,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把投入重点放在农民最关心最需要的公共项目上,放在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上,放在具有“造血”功能的项目上,放在维护农村社会大局稳定上,对申报的支农项目,从项目库中择优筛选上报,确保上报项目质量。

2.坚持多元化投入,完善支农资金投入机制。通过招商引资、股份合作、资本运营等市场和经济手段,坚持政府扶持与市场调节相结合、政策扶持与资金投入相结合,建立起“农民投入为主体,政府支持为辅助;地方投入为主体,上级补助为辅助”的多元投入新机制,以较少的财政投入,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同时财政支农资金的投入方式要科学合理,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投入方式,如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等方面的投入,政府财政要采取无偿直接投入的方式,其他领域的投入,财政可采取有偿补贴、贴息、以奖代补或税收优惠等方式,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金投入,以拓宽支农资金来源渠道。

3.转变资金拨付方式,实现支农资金打包整合。按照“存量优化,增量调节,预算内外统筹,跨部门整合”的原则,整合支农资金,归并支农项目,对支农专项资金实行跨部门、跨级次打包整合,集中财力、形成合力、捆绑使用,解决一批农民群众关心、社会关注的重大问题,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益。

4.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确保支农资金安全有效运行。首先要完善各项支农资金和农业财政管理制度。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是规范支农资金管理的依据,要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建立公共财政制度的要求,将农业财政支出中预算编制、预算执行、绩效考评、监督管理以及支农资金使用范围、分配、配套、拨付、使用、报账、监督等各环节以制度化的形式确定下来,逐步建立科学合理、层次清晰、分工明确、覆盖全面的支农资金管理制度体系。其次要制定项目立项审批、实施、监督相互分离,互相制约的制度。明确项目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的责、权、利,不能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三是要加强和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全面推行支农资金财政审核报账制,变事后监督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控制,把资金管理贯穿于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财政部门成立支农资金审核审批小组,由纪检、监察、财监和相关科室人员组成,定期审核报账资金,全面掌握资金使用情况,确保专款专用,杜绝以虚拟工程项目、虚列工程成本、虚报工作量,挤占挪用财政支农专项资金。

5.加强监督检查,实行绩效综合评价。一是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绩效评价机制,根据不同的项目制定不同的评价指标及评价体系,主要评价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的使用方向、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重点检查和评价财政支农资金项目申报、立项、执行的适当性和合理性;检查和评价资金筹集拨付的合规性和效率性;检查和评价资金使用管理的合规性、效益性。二是要建立财政支农资金使用的约束机制。如发现改变资金使用方向、挪用资金等行为的,在办理决算时应扣减所挪用的财力,下一不再安排财政支农资金项目,通过这种财力抵减机制来促使项目实施单位按规定管理、使用财政支农资金。第三是实行财政支农工程项目审计,委托审计部门或中介机构对财政支农项目开展专项审计,对项目资金的使用情况进行审计评价。通过以上各种措施,把监督和管理贯穿于支农资金运行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管理效能和使用效益。

四、几点建议

1.按照会计核算、财务管理的要求,农业专项资金全面推行财政审核报账制;

2.建议上级部门制定统一、规范、适用所有农业专项资金的管理办法和财务管理办法,具有可操作性;

3.建议上级部门在项目管理、资金管理等方面,搞一个规范性管理的示范点,组织观摩,在面上推广。

第三篇: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贯彻落实意见

*区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贯彻落实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现代财政理财观念,推动工作开展、提升管理层次、丰富财政文化,按照市财政局《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的精神,我们要深入把握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内涵,研究和探索财政管理的内在规律,把握加强管理的方向和途径,提高决策的科学化水平,结合实际情况抓好组织领导,明确进度,落实责任,加快推进相关工作。

一、加强预算管理

(一)逐步建立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在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公共财政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的基础上,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加快建立由以上四种预算组成的有机衔接的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

1、公共财政预算。根据经济发展主要指标和政策调整等因素,科学安排税收收入和非税收入计划,完善考核方法,不断优化财政收入结构,逐步提高“四税”收入占地方财政收入的比重。结合“十二五”财政规划编制,研究中期收支预测和预算编制模式,为预算编制提供支撑。

2、政府型基金预算。要严格按照上级规定的基金项目范围和收支科目,全面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并提交同级政府人代会审议。要制定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土地出让金基金管理,各项支出必须

1依据预算和指标文件办理拨款。

3、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完善区级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办法,规范收益范围,科学划分收缴范围,积极推进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编制。

(二)积极推进综合预算,不断完善部门预算。

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逐步将单位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并实行统筹安排。规范和完善预算决策、分配机制,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监督,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促进部门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要综合考虑政策调整等增减收因素,分税种科学测算税收收入,依据各项非税收入政策规定,结合政策变化,分项目测算非税收入。科学制定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定额标准,并进一步细化预算编制,逐步实现“一上”预算编制全部细化到“项”级科目和落实到具体执行项目。基本支出预算要动态、准确地反映预算单位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类型等基础数据。项目支出预算要有明确的项目实施计划和时间进度,且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得调整。涉及政府采购的要同时编制政府采购预算。

二、积极实施预算管理制度改革

(一)部门预算改革不断深入。要规范部门预算编制程序,提前预算编制时间,细化预算编制内容,控制代编预算规模,努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建立部门预算责任机制,强化部门预算编制、执行主体责任。建立完善重大支出项目事前评审机制、部门预算回访和项目核查制度,不断提高预算编制质量。逐步建立

健全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标准体系,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编制有机结合。完善预算管理制度,积极推进综合预算,逐步将单位所有非税收入纳入部门预算管理,并实行统筹安排。规范和完善预算决策、分配机制,切实加强预算管理监督。

(二)深化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规范预算单位零余额账户管理,提高财政直接支付比重。加强国库现金管理,建立完善国库现金管理运作机制,实现财政资金保值增值。

(三)不断深化政府采购管理制度改革和加强收支两条线管理。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凡是政府采购目录列举的项目一律纳入政府采购,加强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的监督管理,提高政府采购预算执行率;创新政府采购方式,降低政府采购成本,对政府采购重点项目实行跟踪问效,不断提高政府采购质量和效率。

三、强化收支管理,不断优化收支结构

收入方面,要坚持依法治税,从严查处违反税收政策的行为,防止和制止越权减免税,加快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建设工作。严格执行国家和省规定的非税收入项目、种类和标准,严禁超范围、超标准征收以及擅自减免缓征,做到应收尽收、均衡入库。

支出方面,要整合各种政府资源,增加对公共服务领域的投入,加大对教育、文化、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投入,严格控制出国、车辆、接待等一般性支出,降低行政成本,建立

健全因公出国(境)任务审批和经费审核联动机制,实行预算指标、用汇指标“双控制”。

四、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加强财政性资金监管,将财政监督与财政评审、绩效评价等管理手段结合起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督,进一步提升财政监督层次,重点加强民生资金、项目资金和专项资金监督检查,支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一是加强财政资金安全管理。充分发挥财政监督职能,加强对各类专项资金、非税收入管理使用等情况监督检查。积极推进关口前移,探索对部门预算“一上”环节的资料进行前期审核。对财政支出项目实行事前计划,事中控制,事后监督的运行机制。发挥内部审计作用,完善内部稽核、内部制衡和相互纠错机制。规范资金拨付流程,加强印鉴和票据管理,按照有关制度规定与预算单位、人民银行、开户银行定期对账。

二是探索建立预算绩效考核体系,促进部门预算管理的法制化、科学化、规范化。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出台具体的考评办法,重点对社会关注度高、涉及民生的项目进行考评,并逐年扩大考评范围。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评价结果作为改进预算管理和以后预算编制的重要依据,并探索建立评价结果公示制度。通过建立资金绩效评价体系,逐步建立完善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模式。同时,把资金使用绩效与对部门重点工作目标、职责任务联系

起来,形成一套比较科学、合理的量化指标,构建起了较好的部门评价体系。

第四篇:安徽省关于推进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指导意见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依法理财、科学理财、民主理财、主动理财,更好地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结合财政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现就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明确目标,理清思路,全面加强财政管理

1.全面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到2010年,在全省初步建立由公共财政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和社会保障预算组成的政府预算体系,全面反映政府收支总量、结构和管理活动,增强政府预算的完整性、统一性,逐步形成收支完整、相互衔接、有机统一、保障有力的政府预算体系。

2.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制度。按照全面覆盖、统一规范的要求,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全面实施部门预算制度。着力完善预算决策机制,着力健全预算管理制度,着力增强预算编制完整性,着力提升预算支出绩效性,逐步形成程序规范、内容全面、方法科学、公开透明的部门预算制度。

3.全面深化国库制度改革。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要求,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财政国库管理制度。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强化预算执行管理,逐步形成功能齐全、流程科学、操作规范、运行高效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

4.全面推行预算绩效评价。建立健全以绩效目标为导向,以绩效评价为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以改善预算管理、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公共服务水平为目标的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逐步形成制度完善、指标科学、责任明确、约束有力的预算支出绩效管理机制。

5.全面强化财政运行监督。健全监督机制,改进监督方式,突出监督重点,充分发挥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财政监督、审计监督、社会监督的作用,努力实现财政运行全过程动态监督,逐步形成目标明确、权责分明、运行顺畅、执法有力的财政运行监督机制。

6.全面推进体制机制创新。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财政管理的突出问题,创新体制机制,构建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宏观调控机制,持续稳定、良性互动的收入增长机制,绩效优先、规范透明的支出管理机制,定位准确、统筹兼顾的政府分配机制,充满活力、蓬勃向上的工作创新机制,逐步形成体制完善、机制健全、服务高效、以人为本的财政管理机制。

二、突出重点,创新方法,着力提升管理绩效

7.着力科学化,提高财政管理的针对性。健全预算体系,规范政府预算收支。深化部门预算改革,完善公共财政预算编制。统一管理国有资本经营收支,依法编制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严格政府性基金收支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内容,规范编制政府性基金预算。健全相关制度和办法,加快编制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并逐步过渡到编制社会保障预算。

优化支出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支持自主创新和节能环保,推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大力支持统筹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积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大力支持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城乡居民得到更多实惠。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积极促进节约型政府建设。

创新支出方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财政贴息、贷款担保、资本金注入、以奖代补、以钱养事、民办公助、先干后补等支出方式,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示范作用,最大限度地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8.着力精细化,提高财政管理的有效性。

加强预算编制精细管理。建立标准预算周期制度,完善“两上两下”预算编制程序。实行全口径预算管理,将政府性资金和财力全部纳入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完善预算编制方法,健全支出定额标准体系,严格项目支出预算管理,细化预算编制。大力加强行政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推进资产管理与预算管理的有机结合。

加强预算执行精细管理。坚持先有预算、后有支出、严格按预算支出,硬化预算约束。加强预算执行管理,提高财政支出进度的均衡性。改进转移支付资金分配方式,加快转移支付资金拨付进度。完善政府预算超收收入使用管理,建立预算稳

定调节基金制度。加大部门结余资金统筹使用力度,建立部门消化结余资金约束机制。扩大监控范围,全面建立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体系。

加快财政管理信息化建设。以“金财工程”为抓手,大力推进财政信息化建设,构建业务标准统一、操作功能完善、网络安全可靠、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辐射各级财政部门和预算单位的信息互联互通的一体化财政管理信息系统。

9.着力过程化,提高财政管理的严密性。

加强收入过程管理。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工作,实现税收收入信息共享。建立税源跟踪监控和纳税评估制度,加强财税部门协同配合,健全税收收入依法征管和均衡入库机制。全面实施非税收入国库集中收缴,建立非税收入征、管、查一体化的动态监控和征管机制,依法组织非税收入,不断规范非税收入管理。

加强支出过程管理。完善国库集中收付管理制度,将各类财政性资金和所有预算单位全部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进一步推进公务卡管理改革,规范有序开展国库现金管理。依法加强政府采购管理,建立全省统一的电子化阳光采购平台,不断扩大政府采购范围,规范政府采购行为,提高政府采购效率。

加强监督过程管理。加强财政事前和事中监督,推进监督关口前移,促进监督与管理有机融合,建立健全覆盖所有财政性资金和财政运行全过程的监督机制。加强预算执行审计监督,推进绩效审计试点。加强会计和财务监督,健全部门和单位内控机制。强化财政违法责任追究和整改落实,加大对违规问题的处理处罚和信息披露力度。

实施“惠民直达工程”。加快构建管理“一体化”、平台“一网联”、审核“一线实”、发放“一卡通”、服务“一站办”的“惠民直达工程”,确保各项惠民政策有效落实。

10.着力绩效化,提高财政管理的创新性。

完善财政评审论证制度。积极发挥财政评审论证的作用,逐步扩大项目评审论证范围,建立健全预算民主决策机制,提高预算安排的科学性、准确性、有效性。

规范专项资金管理。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力度,合理设置专项资金项目,充分发挥专项资金政策功能。积极引入竞争机制,逐步采用因素法测算,提高专项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建立健全专项资金管理制度,规范项目立项、审批管理、分配使用、检查监督等,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

推进预算绩效评价工作。加快建立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制度,研究制定预算支出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逐步扩大预算支出绩效评价实施范围,积极开展绩效预算编制试点。探索建立绩效评价结果应用机制和公开制度,强化部门和单位预算支出责任。

11.着力法治化,提高财政管理的规范性。

突出依法理财。加强财政法制宣传,提高各级各部门法律意识和法制观念。严格税收政策管理,严肃财经纪律,依法理财治税,维护财经秩序。自觉接受人大监督,依法提高政府预算透明度。推进政务公开,按照《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要求,主动公开财政规范性文件以及有关财政政策、发展规划等。

健全管理制度。全面清理现有财政规范性文件,健全财政规章、规范性文件立改废工作机制。严格财政规范性文件制定管理,提高财政规范性文件质量,加快财政管理制度建设,建立适应公共财政体制要求的财政规章制度体系。

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按照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原则,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加快建立统一、规范、透明的转移支付制度,大力推进政府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政府债务管理制度体系,规范政府债务管理,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

12.着力基础化,提高财政管理的持续性。

强化基础建设。加强财政基础业务管理,完善财政基础信息库、项目库和资产管理信息库等。推进政府会计改革,逐步引入权责发生制,构建政府会计制度和准则体系,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加强政府财政统计分析工作,完善政府财政统计报告制度。

强化基层建设。加强县乡财政条件和能力建设,充实完善乡镇财政职能,提高县乡财政管理水平。不断完善“乡财县管”制度,探索实施“村账乡管”村级财务管理新机制。

强化队伍建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健全岗责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提高财政管理效能。加强能力建设,不断提高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谋划能力、执行能力、自律能力。

三、加强领导,周密部署,全力推进工作落实

13.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新形势下做好财政工作的迫切需要,是财政资金安全、规范、有效运行的重要保证。各级各部门要牢固树立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充分认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务必将这项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14.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是各级各部门的共同责任,要加强领导,密切配合,按照“政府主导,财政推动,部门参与,合力推进”的要求,明确职责,落实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为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提供有效保障。

15.系统推进,分步实施。充分认识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进一步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各级各部门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坚持系统推进与分步实施相结合,紧紧围绕目标任务,加强统筹规划,细化工作步骤,强化保障措施,狠抓工作落实,确保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顺利实施。

16.周密部署,抓好落实。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涉及的范围广,内容多,要求严,标准高,要周密部署,精心安排。各级各部门要加大工作落实力度,建立健全工作落实机制,及时研究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的新问题。财政部门要加强工作指导,强化监督检查,确保加强财政科学化精细化管理工作取得实效。

二○○九年八月二十七日

下载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为抓手加快推进财政支农资金科学化精细化管理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