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矫正复习题(简答)

时间:2019-05-13 16:5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社区矫正复习题(简答)》,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社区矫正复习题(简答)》。

第一篇:社区矫正复习题(简答)

《社区矫正》复习题

1、社区矫正是指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即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犯罪人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应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2、《社区矫正实施办法》2012年1月10日制定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订了《社区矫正实施办法》并下发通知,本办法自2012年3月1日起施行。

3、社区矫正的对象: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裁定假释、暂予监外执行以及被剥夺政治权利在社会服刑的五种罪犯。

4、社区矫正小组由哪些人组成:由司法所工作人员、所居住社区基层组织成员、社会工作者、社会志愿者、社区矫正人员的亲属、相关协助单位的人员等组成。其中,如果社区矫正人员是女性的,矫正小组成员中至少应当有一名女性。

5、矫正小组的职责:落实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管理和监控措施;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多种形式的思想改造;组织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帮助社区矫正人员解决实际生活困难,提供法律咨询;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日常表现实施考核奖惩。

6、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调查评估,从哪些方面进行:走访相关人员,如犯罪(嫌疑)人及其所在单位、社区组织、社区居民、犯罪(嫌疑)人户籍地派出所;全面调查犯罪(嫌疑)人的相关情况,如本人基本情况、家庭情况、婚姻状况、犯罪情况、犯罪原因、认罪态度、悔罪表现、有无前科劣迹等;对被害人及其家属进行调查,认真听取被害人对案件事实发生过程的陈述,了解被害人一方对犯罪(嫌疑)人的谅解程度;受委托的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对调查结果进行充分论证,准确评估拟适用社区矫正人员的社会危害性和再犯罪可能性,就拟适用社区矫正人员是否适用社区矫正提出建议,并将相关书面材料及谈话笔录等及时提交委托机关。

7、社区矫正的功能是六个功能:一是惩罚功能。二是教育功能。三是塑造功能。四是感化功能。五是治疗功能。六是控制功能。

8、社区矫正的决定机构有哪些?人民法院和部分刑罚执行机关(监狱管理机关和公安机关)。

9、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具体而言,县级行政机关(司法局)是本行政区域内社区矫正的执行机关,具体的社区矫正工作措施由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司法局)指派的乡镇、街道的司法所具体落实,承担社区矫正的日常管理工作。

10、《社区矫正实施办法》中对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司法行政机关职责是如何规定: 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指导管理、组织实施社区矫正工作,县级司法行政机关社区矫正机构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监督管理和教育帮助,司法所承担社区矫正日常工作。人民法院对符合社区矫正适用条件的被告人、罪犯依法作出判决、裁定或者决定。人民检察院对社区矫正各执法环节依法实行法律监督。公安机关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和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人员及时依法处理。

11、刑法修正案

(八)和刑事诉讼法中关于社区矫正的规定: 刑法修正案八第二条修改为:“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 刑法修正案八将刑法第七十六条修改为:“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并公开予以宣告。”

刑法修正案把第十七条将刑法第八十五条修改为:“对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本法第八十六条规定的情形,假释考验期满,就认为原判刑罚已经执行完毕,并公开予以宣告。”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五十八条规定:“ 对被判处管制、宣告缓刑、假释或者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依法实行社区矫正,由社区矫正机构负责执行”。

12、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在哪些情况下应当对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警告,并出具书面决定?

(一)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

(二)违反关于报告、会客、外出、居住地变更规定的;

(三)不按规定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等活动,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四)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无正当理由不按时提交病情复查情况,或者未经批准进行就医以外的社会活动且经教育仍不改正的;

(五)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轻

微的;

(六)其他违反监督管理规定的。

13、对社区矫正人员参加教育学习的规定: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策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14、对社区矫正人员参加社区服务的规定: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纪律意识。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16、缓刑、假释的社区矫正人员出现哪些情形,居住地同级司法行政机关向原裁判人民法院提出撤销缓刑、假释建议书?

(一)违反人民法院禁止令,情节严重的;

(二)未按规定时间报到或者接受社区矫正期间脱离监管,超过一个月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三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撤销缓刑、假释的建议书和人民法院的裁定书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17、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出现哪些情形,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向批准、决定机关提出收监执行的建议书?

(一)发现不符合暂予监外执行条件的;

(二)未经司法行政机关批准擅自离开居住的市、县(旗),经警告拒不改正,或者拒不报告行踪,脱离监管的;

(三)因违反监督管理规定受到治安管理处罚,仍不改正的;

(四)受到司法行政机关两次警告,仍不改正的;

(五)保外就医期间不按规定提交病情复查情况,经警告拒不改正的;

(六)暂予监外执行的情形消失后,刑期未满的;

(七)保证人丧失保证条件或者因不履行义务被取消保证人资格,又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新的保证人的;

(八)其他违反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和监督管理规定,情节严重的。

司法行政机关的收监执行建议书和决定机关的决定书,应当同时抄送社区矫正人员居住地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18、社区矫正人员矫正期是如何规定的?

被判处管制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宣判的管制期相同,执行日期从判决执行之日起计算。判决执行前先行羁押的,羁押1日折抵刑期2日;被宣告缓刑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宣告缓刑的考验相同,执行日期从判决假释之日起计算;被裁定假释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裁定的假释考验期相同,执行日期从假释之日起计算;附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与人民法院或监狱管理机关或公安机关批准暂予监外执行的期限相同,执行日期从出监所之日起计算;未附暂予监外执行期限的矫正人员,其社区矫正期自出监所之日起至收监或刑满之日止;

19、社区矫正人员应当遵守哪些规定:

1、定期向司法所报告遵纪守法、接受监督管理、参加教育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的情况。发生居所变化、工作变动、家庭重大变故以及接触对其矫正产生不利影响人员的,社区矫正人员也应当及时报告。保外就医的社区矫正人员还应当每个月向司法所报告本人身体情况,每三个月向司法所提交病情复查情况。

2、对于人民法院禁止令确定需经批准才能进入的特定区域或者场所,社区矫正人员确需进入的,应当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并告知人民检察院。

3、未经批准不得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就医、家庭重大变故等原因,确需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旗),在七日以内的,应当报经司法所批准;超过七日的,应当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批准。返回居之地时,应当立即向司法所报告。社区矫正人员离开所居住市、县(旗)不得超过一个月。

4、未经批准不得变更居住的县(市、区、旗)。社区矫正人员因居所变化确需变更居住地的,应当提前一个月提出书面申请,由司法所签署意见后报经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审批。经批准变更居住地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收到决定之日起七日内到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

5、应当参加公共道德、法律常识、时事政治等教育学习活动,增强法制观念、道德素质和悔罪自新意识。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得少于八小时。

6、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修复社会关系,培养社会责任感、集体观念和

纪律意识。每月参加社区服务时间不少于八小时。

21、适用暂予监外执行的条件: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的罪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

(一)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

(二)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三)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对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罪犯,有前款第二项规定情形的,可以暂予监外执行。对适用保外就医可能有社会危险性的罪犯,或者自伤自残的罪犯,不得保外就医。对罪犯确有严重疾病,必须保外就医的,由省级人民政府指定的医院诊断并开具证明文件。在交付执行前,暂予监外执行由交付执行的人民法院决定;在交付执行后,暂予监外执行由监狱或者看守所提出书面意见,报省级以上监狱管理机关或者设区的市一级以上公安机关批准。

22、对于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如何办理交接手续:社区矫正人员应当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或者离开监所之日起十日内到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报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为其办理登记接收手续,并告知其三日内到指定的司法所接受社区矫正。发现社区矫正人员未按规定时间报到的,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及时组织查找,并通报决定机关。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人员,由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将其押送至居住地,与县级司法行政机关办理交接手续。罪犯服刑地与居住地不在同一省、自治区、直辖市,需要回居住地暂予监外执行的,服刑地的省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应当书面通知罪犯居住地的同级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监所管理部门,指定一所监狱、看守所接收罪犯档案,负责办理罪犯收监、释放等手续。人民法院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应当通知其居住地县级司法行政机关派员到庭办理交接手续。

25、对未成年人和对成年人的社区矫正需要分开吗?2012年《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第三十三条明确规定:对未成年人实施社区矫正,应当遵循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按照下列规定执行:

(一)对未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应当与成年人分开进行;

(二)对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给予身份保护,其矫正宣告不公开进行,其矫正档案应当保密;

(三)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矫正小组应当有熟悉青少年成长特点的人员参加;

(四)针对未成年人的年龄、心理特点和身心发育需要等特殊情况,采取有益于其身心健康发展的监督管理措施;

(五)采用易为未成年人接受的方式,开展思想、法制、道德教育和心理辅导;

(六)协调有关部门为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就学、就业等提供帮助;

(七)督促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的监护人履行监护职责,承担抚养、管教等义务;

(八)采取其他有利于未成年社区矫正人员改过自新、融入正常社会生活的必要措施。

29、为保障社区矫正工作规范运行,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哪些制度?司法行政机关应当建立例会、通报、业务培训、信息报送、统计、档案管理以及执法考评、执法公开、监督检查等制度

34、对社区矫正人员教育矫正有哪些具体规定?

教育学习,主要是对社区矫正人员的思想教育。包括:一是公共道德教育,即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人生观、价值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等方面的教育,使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道德素质。二是法律常识教育,帮助社区矫正人员学法、用法、守法,增强法制观念和悔罪意识,自觉接受改造。三是时事政策教育,结合党和国家的重要决策部署,结合社会生活中的重大事件,帮助社区矫正人员了解社会形势,知晓国家政策,合理谋求自我发展。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教育学习时间不少于八小时,确保学习效果。

社区服务,要求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人员应当参加社区服务。要确保社区矫正人员每月参加社区服务不少于八小时,同时注重社区服务的可操作性,考虑社区矫正人员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技能水平、正常工作学习需要等情况,合理安排服务内容和方式。

个别教育和心理矫正。要对社区矫正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个别教育,根据个体差异,制定矫正方案,落实矫正措施,做到有的放矢、因人施教。

考核及分类管理。要求司法所根据社区矫正人员接受监督管理、参加学习教育和社区服务等情况,定期进行考核,并根据考核结果,实施分类管理,给予不同处遇。

35、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一种刑罚种类。被判处管制的犯罪人仍然留在原工作单位、居住地工作和劳动,在劳动中应当同工同酬。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数罪并罚时不得超过三年。

36、缓刑:缓刑又称刑罚暂缓执行,是指人民法院对于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作出有罪判决且宣布应当执行的刑罚的同时,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认为适用缓刑确实不

致在危害社会的,可以规定一定的考验期,从而暂缓执行刑罚。如果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内,符合了缓刑考验的相关规定,没有发生法定的应当撤销缓刑事由的,则原判刑罚就不再执行。

37、假释:是指对判处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收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再危害社会,而附条件地将其予以提前释放的制度。

38、暂予监外执行:是指被依法判处拘役、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本应当收监执行,由于具备法律规定的特殊情形,不适宜在监狱或者其他监禁场所进行监禁矫正的,暂时将其放在监狱或者监禁场所外执行的一种刑罚执行方法。

第二篇:社区矫正简答

社区矫正简答

确定社区矫正终止的情形有哪些

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和社区矫正工作管理规定,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确定为矫正终止:

(1)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接受矫正管理期限已满的(所判刑期、缓期假释的考验期)

(2)暂予监外执行或者假释的社区矫正对象被收监的;

(3)社区矫正对象因重新违法犯罪或者发现余漏罪被羁押的;

(4)社区矫正对象死亡的。

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需要收监执行的,社区矫正机关应当履行哪些手续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管规定,情节严重,有收监必要的,司法所应当填写《社区矫正对象司法奖惩审批表》,报 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审查,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审核同意后,由县级社区矫正机关提请原关押机关收监执行。

给予社区矫正对象治安罚款、治安拘留惩戒的,社区矫正机关应当怎样履行手续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机关发现矫正对象违反治安管理,依法给予治安罚款、治安拘留的,司法所应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处分审批表》,报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审查同意后,提请公安机关给予处罚。

予以社区矫正对象警告、记过处分的,社区矫正机关应当怎样履行审批手续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机关决定给予矫正对象警告、记过等行政惩戒处分的,由司法所填写《社区矫正对象行政处分审批表》,报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审批。

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惩戒措施有哪些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惩戒措施可分为行政惩戒和司法惩戒两类,其中:

行政惩戒包括:警告、记过、治安罚款、治安拘留;

司法惩戒包括:撤销缓刑执行原判刑罚。撤销假释或暂予监外执行收监执行。

社区矫正对象有重大立功表现的情形有哪些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视为重大立功表现,应当减刑或者缩短考验期:

(1)阻止他人重大犯罪活动的;

(2)检举重大犯罪活动,经查证属实的;

(3)有发明创造或者重大技术革新的;

(4)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舍己救人的;

(5)在抗御自然灾害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有突出表现的;

(6)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重大贡献的。社区矫正对象有哪些情形可以减刑或缩短考验期

根据《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对象在接受社区矫正期间,有下列情形的可以减刑。有考验期的可以依法缩短相应的考验期:

(1)认真遵守社区矫正管理规定,接受教育改造的;

(2)在接受矫正期间确有悔改表现、重树人生、转好致富、积极回报社会,表现突出的;

(3)受过行政记功奖励的。

社区矫正对象有哪些表现可以记功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表现之一的,可以记功:

(1)检举、揭发犯罪活动,或者提供重要的破案线索,经查证属实的;

(2)阻止他人犯罪活动的;

(3)在生产、科研中进行技术革新,成绩突出的;

(4)在抢险救灾或者排除重大事故中表现积极的;

(5)对国家和社会有其他突出贡献的。

社区矫正工作的奖励措施有哪些

社区矫正工作中的奖励措施按性质可划分为行政奖励和司法奖励两种。其中:

(1)行政奖励的种类包括:表扬、记功。

(2)司法奖励的种类包括:减刑、假释。

矫正对象出现哪些情形的,需要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社区矫正对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社区矫正工作者应当对其进行个别谈话教育:

(1)矫正地点变更的;

(2)受到奖励和惩处的;

(3)请销假前后;

(4)家庭出现变故时;

(5)与他人发生重大纠纷时;

(6)主动要求谈话时;

(7)其他需要进行个别谈话教育的情形;

社区矫正工作者对社区矫正对象的谈话教育,应当认真做好记录,并根据谈话的情况和发现的问题,及时修订矫正个案,采取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

对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的内容有哪些,主要采取什么形式开展

司法所对矫正对象进行集中教育,应当采取培训、讲座、参观、参加社会活动等多种方式进行。教育的主要内容包括:认罪悔罪教育;法律知识教育、公民道德教育、时事政治教育等内容。为了提高教育的质量和效果,还应当积极利用社会资源,与有关部门合作建立教育基地,改善教育环境。

矫正对象请假外出时间较长,社区矫正机关在监管方面有哪些应对措施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对象经批准离开居住地不满6个月的,以居住地司法所为主,暂住地司法所受托协助进行管理;请假时间超过6个月的,由居住地司法所委托暂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指定司法所进行管理。

社区矫正对象请假外出,在时间方面有哪些限制

根据《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社区矫正对象一次请假时间原则上不能超过20日,一年内累计请假时间不得超过30日,确有正当理由请假外出时间超过20日的,需经县级社区矫正机关查实后,报市级社区矫正机关审核同意,但每次请假时间最长不超过6个月。

社区矫正机关如何审查矫正对象提出的外出请假申请

社区矫正机关对矫正对象提出的外出请假申请,应当视情况区别对待,对于矫正对象因就业、经商、就学、就医、探亲等正当理由,且情况属实的,经县级社区矫正机关批准,可以在规定期限内到申请外出所在地,并按时返回和销假。对于暂予监外执行的矫正对象,除因治疗、护理等特殊原因外,其他情况不予准假;对于请假理由不合理,情况不属实的,不仅不予准假,而且要进行批评教育。

怎样对社区矫正对象管理级别划分进行审查评定

对社区矫正对象划分管理级别的审查评定程序是:

(1)征求社区居民、社区矫正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的意见;

(2)乡镇(街道)司法所提出社区矫正对象分级管理的评定意见、集体审定后公示;

(3)县(市、区)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

(4)对社区矫正对象宣布分级管理和相应管理措施。

社区矫正对象有哪些情形适用宽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接受矫正教育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使用宽管:

(1)连续普管6个月以上,期间日常行为季度考核平均分80分以上的;

(2)连续3次获得行政表扬的;

(3)有重大立功表现的;

(4)风险评估被评定为低度风险等级的。

社区矫正有哪些情形适用普管

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接受矫正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适用普管:

(1)入矫教育或严管期间,日常行为季度考核平均得分在80分以下;

(2)普管6个月以上,期间日常行为季度考核得分80分以下的;

(3)风险评估被定为中度风险等级;

(4)适用宽管的社区矫正对象不接受个别教育1次,不参加公益性劳动1次的,降为普管。

社区矫正对象有哪些情形适用严管

社区矫正人员在社区接受矫正期间,有下列情形之一的适用严管:

(1)入矫教育不满3个月的;

(2)风险评估被评定为高风险的;

(3)2次以上不按规定报告本人活动情况的;

(4)1次以上不执行请销假制度的;

(5)日常季度考核得分少于60分的;

(6)消极对待、借故不接受社区矫正机关监督教育的;

(7)有轻微违法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

适用普管、宽管的社区矫正对象有2—7款行为之一的,降为严管。

在社区矫正对象接收工作中,有哪几种情形可暂不列为社区矫正对象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有下列三种情形之一的,可暂不列为社区矫正对象:

(1)未按规定到居住地司法所报到的;

(2)应送达的法律文书未按规定送达社区矫正机关的;

(3)因其他特殊原因,市级以上社区矫正机关决定暂不接收的。

出现上述1、2两种情况,社区矫正机关应及时通报检察机关,并要求有关部门及时送达法律文书,敦促社区矫正对象及时报到。以上3种情形消失,上述人员可列入社区矫正工作对象。

被判决、裁定实行社区矫正的罪犯,省内和外省的矫正对象在报到时间规定上有何不同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自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生效之日起或监狱、看守所释放之日起,在本省服刑、羁押的罪犯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到,在外省、自治区、直辖市裁判或服刑、羁押的应当在10个工作日内报到。

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包括哪些内容

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工作主要包括五个方面的程序和内容:

(1)社区矫正对象相关的法律文书及材料的接收;

(2)社区矫正对象的接收,包括对象的确认、登记、填写相关表格,在《社区矫正宣告书》上签字等具体工作内容;

(3)告知社区矫正对象相关权利和义务以及社区矫正相关规定;

(4)开展初次见面谈话教育;

(5)建立矫正对象的个人矫正档案。

开展非监禁刑案件审前调查应注意哪些问题

开展非监禁刑案件审前调查应注意的问题有四点:

(1)时限问题,整个调查工作务必在收到委托函十日内完成,并移送人民法院或刑罚执行机关,否则将失去作用;

(2)参加调查工作的人员人数必须在二人以上,特别是到被告家庭调查,务必两人同时到场;

(3)调查报告内容必须实事求是,真实客观,不得有虚假的内容和显失公平的意见建 议;

(4)调查工作程序问题。书面调查报告一定要由司法所集体研究,所长署名签署意见,县(区)社区矫正机关审核同意,主要负责人批准后上报。

非监禁刑案件审前调查的内容有哪些

按照《辽宁省社区矫正工作实施办法》规定,非监禁刑案件审前调查的内容包括:

(1)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的基本情况;

(2)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在学校、工作单位和社会上的表现情况;

(3)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在监狱、看守所的情况;

(4)拟适用非监禁刑对象所在社区群众和单位职工对被告人的评价和反映;

(5)受害人的意见;

(6)其他有关单位或个人的意见和反映;

什么是非监禁刑案件审前调查

非监禁刑案件审前调查是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试行以来,在刑事审判、刑罚执行中新开展的一项工作。是指人民法院或刑罚执行机关在审理刑事案件,裁定、审批人员假释、暂 予监外执行时,根据法定情节对可适用非监禁刑的犯罪嫌疑人或罪犯,在开庭审理、裁定或决定前,委托其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社区矫正机关,对他们的个人情况、一贯表现、社会背景、群众及受害人反映等情况进行调查,提出是否适用非监禁刑的建议和意见,向人民法院提交书面调查报告的活动。

对附加剥夺政治权利主刑期满释放的罪犯及相关法律文书材料应当怎样移交

按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对主刑执行完毕后附加执行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所在监狱、看守所应在释放前一个月将释放通知书、执行附加剥夺政治权利所依据 的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及罪犯出监鉴定表、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等相关材料,送达其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并责令其自接到裁定书、决定书之日起7日 内到司法所报到。

对裁定假释罪犯及其相关的法律文书材料怎样进行移交

按照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人民法院裁定假释的案件,应当将假释裁定书送达提请裁定的刑罚执行机关和承担监所检察任务的人民检察院,并在释放罪犯后五 个工作日内将假释证明书副本、判决书、裁定书等法律文书送达罪犯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同时抄送县级人民检察院监所检察部门和公安机关主管部门。

监狱、看守所对裁定假释的罪犯,应在其出狱(所)5日内将有关法律文书、罪犯出监鉴定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其户籍地或经常居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并告知本人 5日内到当地司法所报到。

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及其相关的法律文书材料怎样进行移交 ?

按照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人民法院、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对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及其相关的法律文书材料,按下列办法分别移送:

(1)人民法院对判处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同时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应当在执行通知书注明暂予监外执行,连同判决、起诉书副本,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送达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同时,通知被告人5日内到司法所报到。

(2)监狱管理机关、公安机关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交付执行的监狱、看守所在决定之日起7日内将原判决书复印件、执行通知书、暂予监外执行审批表、接受社区矫正 保证书送达其户籍地或居住地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对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分别由监狱、看守所押送回原住地,与县级社区矫正机关办理移交手续。

人民法院如何移交被判处社区矫正的罪犯的材料 ?

按照我国法律、行政法规和相关政策规定,对于直接判处管制、有期徒刑缓刑和单独判处剥夺政治权利的社区矫正对象,判决生效之日起5日内,将判决书、起诉书副本、执行 通知书、结案登记表和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直接送达罪犯户籍所在地或经常居住地县(市、区)社区矫正机关,同时告知罪犯5日内到司法所报到。县级社区矫正部门自接到送达 的法律文书和材料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转送司法所。

剥夺政治权利适用哪些罪犯及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社区矫正期间必须遵守的规定 ?

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剥夺政治权利是我国刑法规定的附加刑之一,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合并使用,使用剥夺政治权利的主要包括:危害国家安全的罪犯,犯有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爆炸、投毒、抢劫等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罪犯。被剥夺政治权利的罪犯在社区服刑期间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必须按时到社区矫正机关报到;(2)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3)不得行使刑法第54条规定的政治权利;(4)定期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5)需要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迁居,需报告监督管理机关。

哪些罪犯适用假释,被裁定假释的罪犯在社区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被判处有期徒刑、执行原刑期二分之一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实际执行刑期十三年以上,遵守监规,接受改造,确有悔改表现,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罪犯适用假释。

对累犯以及因故意杀人、强奸、抢劫、绑架、放火、爆炸、投放危险物质或者有组织的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被裁定假释的 罪犯在社区服刑期间必须做到:(1)必须按时到社区矫正机关报到;(2)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3)按照监督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4)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5)遵守监督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

(6)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需要报经监督机关批准;

罪犯的假释考验期,被判处有期徒刑的为没有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为10年。在假释考验期内罪犯又重新违法犯罪或发现新罪的,应当撤销假释,依照刑法规定实行数 罪并罚;若无重新犯罪或发现新罪,假释考验期满,就可以认为原刑罚执行完毕并予以宣告。

什么人适用暂予监外执行,被裁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社区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按照我国刑讼法的规定,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拘役的罪犯具有以下三种情形暂予监外执行: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2)怀孕或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妇女;

(3)生活不能自理,放在社会上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老残罪犯。

被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在社区服刑期间应当做到:(1)按时利用电话或口头向社区矫正机关报到;

(2)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的有关规定,服从监管;(3)定期报告自己的思想、活动情况;

(4)身体条件允许的要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5)遵守会客的有关规定;

(6)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需要向执行机关申请审批;

此外,保外就医的罪犯还要遵守以下规定:(1)在指定的医院就医;

(2)确有治疗、护理特殊要求,需要转院的,需报告执行机关批准。

暂予监外执行的以上三种情况消失,罪犯刑期未满的,应及时收监。

什么是缓刑,被判处缓刑的罪犯在社区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缓刑是对判处某种刑罚的罪犯,在一定条件下不执行原刑的制度,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适用缓刑的罪犯,必须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适用缓刑不致再危害 社会的罪犯,适用缓刑的罪犯在社区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必须按时到社区矫正机关报到;(2)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3)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

(4)按照考察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遵守考察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5)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执行机关批准。

被宣告缓刑的罪犯,拘役的缓刑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一年以下。有期徒刑的考验期为原判刑期以上5年以下。缓刑考验期满,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并予以宣告。

什么是管制,管制对象在社区服刑期间必须遵守哪些规定 ?

管制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五种主刑之一。按照我国刑法的规定,适用对象主要是所犯罪行较轻、社会危害较小的罪犯。刑期3个月以上,2年以下,数罪并罚刑期最高不超过3年。被判处管制的罪犯在社区服刑期间必须遵守以下规定:(1)必须按时到社区矫正机关报到;(2)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服从监督;(3)参加学习、教育和公益性劳动;

(4)未经执行机关批准,不得行使言论、出版、聚会、结社、游行、示威自由的权利;(5)按照执行机关的规定报告自己的活动情况;(6)遵守执行机关关于会客的规定;(7)离开所居住的市、县或者迁居,应当报告执行机关批准。管制期满、执行机关应宣告解除管制。

什么是社区矫正志愿者?

社区矫正中的志愿者,是指无偿为社区矫正工作提供一定服务的社区居民。社区矫正志愿者具有以下特点:第一,不一定具备专业技能;第二,不是专业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第三,不领取薪水;第四,承担的责任和义务相对较少;第五,从事社区矫正的工作时间不固定;第六,人员流动性较大。

从我省的情况看,志愿者主要来源三个方面:一是在职志愿者。主要是一些大专院校、科研单位从事心理矫治、罪犯研究等专业的人员,利用业余时间从事志愿者工作;二是 青年志愿者。主要是学习法律、心理学等相关专业的在校大学生或社会青年志愿人员;三是具有专门工作经验的离退休人员。

什么是社区矫正工作者

社区矫正工作者是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者,一般是司法所招聘的不具有公务员身份的专职工作人员,大多接受过正规培训,领取薪水或报酬,承担正规的义务和责任 并在一定时间内专门从事社区矫正工作。由于不具有执法者的身份,社区矫正工作者不能从事社区矫正中涉及执法内容的工作,只能协助司法所从事不具有执法内容的教育、帮扶和其他辅助性工作。

什么是社区矫正专业人员

社区矫正专业人员一般指司法所具有国家工作人员身份,具体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人员和抽调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

1、司法所工作人员的职责是,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矫正管理和教育,组织社会志愿者对矫正对象进行监督帮教,协调有关部门解决矫正对象就业及生活等方面的困难。

2、监狱、劳教人民警察的职责是,协助司法所对社区矫正对象进行教育,矫正和监督管理工作。帮助司法所总结社区矫正工作经验,培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社区矫正队伍由哪几部分人员组成

在我省社区矫正工作实践中,社区矫正工作队伍主要由三部分人员组成:

1、司法所工作人员;

2、司法行政机关派驻街道社区协助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监狱、劳教人民警察;

3、从社区干部、离退休人员和社会志愿者中聘用的人员;

人民检察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各级人民检察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是:“要加强法律监督,完善刑罚监督程序,保证社区矫正工作依法、公正地进行。”

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人民法院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是:“严格准确地适用刑事 法律和刑事司法解释,依法充分使用非监禁刑罚措施和减刑、假释等鼓励罪犯改造、自新的刑罚执行措施。在判处非监禁刑、减刑、假释工作中,可以征求有关社区矫正组织的意见,并在宣判宣告后,将判决书、裁定书抄送有关社区矫正组织。

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是什么

按照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公安机关在社区矫正工作中的职责是:“配合司法行政机关依 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考察,依法履行有关法律程序。对违反监督、考察规定的社区矫正对象,根据具体情况依法采取必要的措施;对重新犯罪的社区矫正对象及时依法处理。

社区矫正与安置帮教的区别在哪里

在日常实践中,由于这两项工作的对象都曾经犯过罪,主要的工作方法都包括了思想帮教和生活帮扶等内容,因此比较容易混淆。但深入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两者具有明显区别:

1、工作的性质不同,社区矫正是刑罚执行,安置帮教只是行政管理和社会工作;

2、工作对象的身份不同。社区矫正的工作对象是正在服刑或接受矫正的罪犯,而安置帮教工作对象是刑满释放和解除劳动教养的公民;

3、工作的力度和管理的宽严程度不同。社区矫正由于是刑罚执行,具有强制力,对矫正对象作出一定的人身自由和政治权利方面的限制、行为方面的约束,违反监管规定的还 要受到惩罚;而刑释解教工作不能强制,由于刑释解教人员都是具有人身自由和权利保障的公民,对其在思想上,行为上不能违背其意愿或采取强制措施,只能靠教育引导,促使其自愿接受帮教。两者相比较,在工作力度和管理程度上要差很多。

社区矫正的功能是什么

社区矫正作为一种与监禁矫正相对应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有六个功能:

一是惩罚功能。就是将确定的刑罚义务落实到犯罪人身上,不能享有被法律剥夺或限制的一定权利,必须服从矫正组织的管理和教育,必须遵守各项矫正制度并参加公益劳动,切实感受到刑罚痛苦和国家法律的威严,从而矫正其不良的心理和行为。

二是教育功能。社区矫正的教育功能就是对矫正对象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法制教育、劳动教育、文化教育、技能教育和心理健康知识教育,提高矫正对象道德水平和法制观念,改造成为新人的目的。

三是塑造功能。通过矫正活动,促进矫正对象的再社会化,使其形成健康人格,将其塑造成能够以普通社会成员身份顺利回归社会的新人。

四是感化功能。通过社区矫正组织对矫正对象进行的思想教育、行为引导和解困帮扶。使其产生感化的心理效应,调动其改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五是治疗功能。主要体现为对矫正对象进行的心理教育、心理危机干预方面。通过心理矫治、帮助罪犯逐步消除犯罪心理和各种消极心理。

六是控制功能。将矫正对象置于社区矫正组织和人民群众有效监控之下,防止其重新的犯罪或从事其他违法活动。社区矫正的目的是什么

社区矫正的目的分为直接目的、间接目的和根本目的,它们构成了统一整体。

1、直接目的。社区矫正的直接目的,是通过社区矫正组织进行的社会化的教育,使罪犯适应并顺利回归社会。

2、间接目的。社区矫正的间接目的是通过组织引导公民参与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教育改造与监督,增强社区公民的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3、根本目的。社区矫正的根本目的是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遵循的原则

开展社区矫正工作应当遵循以下三项原则:

1、改革创新原则。社区矫正是一项开创性的工作,在我国还是一个新事物,没有固定模式和现成的经验照抄照搬,因此需要在现行法律政策框架内,结合中国国情,对社区矫正工 作的各个方面进行大胆的探索和创新,逐步实现社区矫正在机构设置、队伍管理、业务开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各方面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促进工作的不断完善。

2、以人为本原则。把社区矫正对象放到社区来改造,改造环境更加宽松,有利于维护罪犯的婚姻家庭稳定,减少了因关押产生的诸多不确定因素,有利于调动他们的改造积极性和 主动性,体现出对罪犯人权的尊重和保护,符合刑罚人道主义的原则。除此之外,社区矫正突出思想教育和帮扶解困方面的作用,也是以人为本原则的具体体现。

3、社会参与原则。矫正对象在社区接受改造,依托社会进行帮教,利用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源方面与监禁刑相比较,具有很大优势,因此,社区矫正作为一项综合性的社会系统工程,需要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全社区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走专门机关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之路。

社区矫正的任务有哪些

社区矫正工作的任务有3项:

1、监督管理。就是按照我国刑法、刑事诉讼法、监狱法及相关法规、政策规定,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监督,确保刑罚的顺利实施。

2、教育改造。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思想教育、法制教育、社会公德教育。组织有劳动能力的社区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增强其认罪悔罪意识,提高社会责 任感,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3、帮教扶助。帮助社区矫正对象解决就业、就学、就医以及生活保障方面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社区矫正对象提供免费技能培训和就业指导,提高他们的就业谋生能力,以利于他们顺利适应社会生活。

社区矫正的特征有哪些

与监内刑罚执行相比较,社区矫正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特征:

1、非监禁性。与传统的监禁刑罚相区别,社区矫正把矫正对象放置在社区,而不是放在环境封闭的监狱大墙内,罪犯具有相对较多的人身自由和生活空间,能够做到与社会相 融合,基本不影响个人的工作、生活;

2、惩罚的和缓性。与监禁刑和自由刑相比较,社区矫正对罪犯的惩罚程度较轻,这类罪犯不会体验到监禁刑罚的某些体验——剥夺和痛苦,如失去人身自由,遭受两性隔离,失去个人自主性和隐私,与家人和朋友分离,无法像正常人那样享受生活,等等。因此,社 区矫正与监禁刑罚相比较,刑罚的程度要和缓许多;

3、社会参与性。监禁刑罚的工作主体是监狱和监狱人民警察,而社区矫正的工作主体不仅包括政法相关部门,还包括社会团体、群众组织和社会志愿者,广泛的社会参与性是 它的一个显著特征;

4、社会效果的综合性。社区矫正工作融入到社区的工作与生活,使之成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组成部分,一方面促进了社区治安的改善,另一方面促进了矫正对象思想行为恶习的矫正,增强了回归社会的适应性。

社区矫正的性质是什么

我国社区矫正的本质属性是刑罚执行,理由有4点:

1、我国开展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政策依据是刑法、刑诉法、监狱法以及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制定的相关政策规定,这些法律、行政法规和政策规定的内容是刑罚执行;

2、我国社区矫正适用的范围和对象,都是触犯了刑律,受到刑罚处罚的罪犯;

3、社区矫正对社区矫正对象具有一定程度上的人身自由限制和刑事惩罚性质,例如社区矫正对象在社区服刑期间要遵守相关法律政策,要接受和服从社区矫正部门的监督管理,要定期向社区矫正部门报到和汇报思想,要认真参加社区矫正部门组织安排的思想教育和公益劳动,本人外出、迁居都要经过批准。剥夺政治权利的服刑人员不得行使相关政治权利,对违反监管规定者要进行处罚等等。

4、社区矫正同监内刑罚执行根本目的一致,都是通过实施刑罚措施,矫正其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

社区矫正工作与社区居民的关系

社区矫正不是放纵罪犯,其根本目的在于预防犯罪,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社区矫正是在社区中进行的犯罪矫正,与社区居民的生活密不可分。

一方面社区矫正对象生活在社区中,当然要参与社区生活,同时,按照社区矫正工作的要求,社区矫正对象还要参加各种形式的社区公益劳动,这是一种重要的社区矫正措施。

另一方面还表现在社区各方面力量对社区矫正的参与上。在社区矫正中,要充分利用社区的力量,包括社区基层组织、社区志愿者等,这些社区力量的参与在社区矫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因此,要切实增强社区居民对社区矫正认同感,激发他们支持和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热情,充分发挥社区居民在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监督、帮助方面的重要作用。

社区矫正工作的意义

1、社区矫正符合社会文明进步和刑罚人道化的发展趋势。在保护罪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满足其重返社会种种需求方面,处处体现了刑罚人道化的精神,有利于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国家长治久安。

2、社区矫正有利于克服监禁刑罚的弊端。避免了一些罪过较轻、主观恶性不大、恶习不深的罪犯在监禁刑罚条件下,与恶习较深各种罪犯混合关押、受其熏染影响,产生交叉感染,有利于这些罪犯的更好改造,也为社会减少了许多不安定隐患。

3、社区矫正有利于增强监管改造效果。把罪犯放置在社区进行监管改造,具有独特的 优势,矫正对象在接触社会、密切亲情、适应社会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便利,易于使其珍惜现有的一切,激发接受改造重新做人的积极性,增强改造效果。

4、社区矫正有利于降低行刑成本。与监禁刑罚相比较,国家在财力、人力、物质装备设施的投入方面,都会节约许多,有利于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更需要的方面去。

5、有利于与国际通行做法接轨。目前全世界的刑罚执行领域中,对于轻型犯、缓刑犯和假释犯适用社区矫正,已经成为通行的做法。我国全面实行社区矫正,实现了与世界通行做法的接轨,有利于我国在这方面开展国际合作,也符合相关国际条约精神。

社区矫正的概念

社区矫正是我国近年来借鉴国际先进刑罚理念,适应国内加强法制建设、推进司法制度改革需要实行的一种新的行刑方式。它与监内刑罚执行相对应,是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并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

社区矫正对象范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规定,社区矫正的适用范围包括下列五种罪犯:

1.被判处管制的罪犯。

2.被宣告缓刑的罪犯。

3.被决定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具体包括:

(1)有严重疾病需要保外就医的罪犯;

(2)怀孕或者正在哺乳自己婴儿的女犯;

(3)生活不能自理,适用暂予监外执行不致危害社会的老残罪犯。

4.被裁定假释的罪犯。

5.被剥夺政治权利,并在社会上服刑的罪犯。

在符合上述法定条件的情况下,对于那些罪行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初犯、过失犯罪、职务犯罪,以及未成年犯、老病残犯等类人员,应作为重点对象,适用社区矫正。

第三篇:社区简答

社区简答

社区护理的主要目标?

1、启发及培养公众的保健意识

2、协助公众对疾病的早期发现及早期治疗

3、辅导及督促公众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以促进全民健康水平达到“2000年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

社区主要包含哪四层含义?

1、地域性

2、人口要素

3、同质性

4、结构要素社区护理学主要研究的内容:(1)社区护理的基础理论与方法;(2)社区健康教育;(3)社区特殊人群的护理保健(4)家庭护理;(5)社区急救护理;

(6)社区康复护理;7临终病人社区护理。

现代医学模式的主要特点:(1)从全面的、多维的角度来看待健康与疾病问题。(2)把人置于社会关系中,考虑人的生物与社会双重 属性。(3)对生物、心理、社会因素的作用有一个更明确的认识。

初级卫生保健的八项要素:(1)对当前主要卫生问题及其预防和控制方法的健康教育。(2)改善食品供应和合理营养。(3)供应足够的安全饮用水和基本环境卫生设施。(4)妇幼保健和计划生育。(5)主要传染病的预防接种。(6)预防和控制地方病。(7)常见病和外伤的合理治疗。(8)提供基本药物。

社区护理的特点?

1、预防保健为主

2、强调群体健康

3、社区护理工作范围的分散性及服务的长期性

4、综合性服务

5、可及性护理服务

6、具有较高的自主性与独立性

7、多学科协作性

社区卫生保健的特点? 将个体的健康与卫生需求归入社会群体,与家庭、社区及整个社会联系起来进行认真的分析及处理。

初级卫生保健的四个方面:(1)促进健康:包括健康教育、保护环境、合理营养、饮用安全卫生水、改善卫生设施、开展体育锻炼、促进心理卫生、养成良好生活方式等。(2)预防保健:在研究社会人群健康和疾病的客观规律及它们和人群所处的内外环境、人类社会活动的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预防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和流行。(3)合理治疗:及早发现疾病,及时提供医疗服务和有效药品,以避免疾病的发展与恶化,促使早日好转痊愈,防止带菌(虫)和向慢性发展。(4)社区康复:对丧失了正常功能或功能上有缺陷的残疾者,通过医学的、教育的、职业的及社会的措施,尽量恢复其功能,使他们重新获得生活、学习和参加社会活动的能力。

社区的功能主要包括哪五个方面?

1、社会化功能

2、生产、分配及消费的功能

3、社会参与及归属的功能

4、社会控制功能

5、相互支持及福利功能

社区卫生保健的具体措施?

1、采用流行病学及卫生统计学等方法实施社区调查

2、通过社区分析和诊断,确定社区居民的群体健康问题及保健的需求

3、拟订社区的保健计划

4、动用社区内的资源,通过社区卫生保健工作预防疾病,促进社区居民的健康。

国外社区护理发展经历哪四个阶段?

1、早期发展阶段(公元后~1859)

2、正式地段访视护理阶段(1860~1900)

3、公共卫生护理阶段(1900~1970)

4、社区护理阶段(1970年至今)

综合性的社区护理方式的优点?

护士人员容易与家庭建立专业性人际关系,并取得各个家庭成员的信任;由于对该地段或社区有较深入的了解,因此,能较好的发现社区居民所存在的问题,而所提供的服务也能满足民众的健康需求;可减 少对社区及家庭的干扰;可减少护理人力资源的浪费;地段或社区的护理人员一般能以家庭或社区为中心 来考虑健康问题。

阐述社区肺结核病人的症状管理?(1)咯血的护理:指导病人掌握咯血的危险征兆,如判断咯血的量等;病人咯血时,应指导病人卧床休息,要避免精神紧张,告知病人应立即就医;告知病人咯血时不能屏气,以免诱发喉头痉挛,血液引流不畅形成血块,导致窒息;指导病人掌握保持呼吸道通畅的方法,嘱病人轻轻将气管内存留的积血咯出。(2)盗汗的护理:注意保暖,盗汗时应及时用温毛巾擦干汗液,勤换内衣及床单、被单。(3)药物护理(4)心理护理(5)家庭预防与隔离消毒,家庭成员应定期接受检查

专科社区护理方式的优点?护理人员能在某一方面提供详细而周到的专业护理;同时护理人员容易对所负责业务精通而成为专家。

社区护士在心理精神保健方面的主要工作?

1、对个人、家庭成员及特定人群的心理评估

2、确认心理健康问题

3、通过健康教育、心理咨询、精神鼓励和支持等手段,帮助社区居民掌握减轻压力的方法,增加社会适应能力,保持心理精神健康

4、对社区中慢性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实施健康指导、咨询等精神保健服务

社区环境卫生的主要内容?

1、饮水卫生

2、污水处理

3、垃圾处理

4、食品卫生

5、家庭环境卫生

6、水污染、空气污染、放射性污染预防管理等

简述COPD病人家庭氧疗的原则和注意事项。

原则:(1)低流量持续给氧,流量应在1.5~2.5L/min)低浓度(<30%)。(2)长期持续氧疗,即每天>15小时,对于COPD病人,特别是慢性Ⅱ型呼衰伴有肺心病者,必须长期持续氧疗,包括夜间,有利于降低肺动脉压,减轻右心负荷,切不可根据症状自行缩短吸氧时间。

注意事项:(1)指导病人或家属掌握制氧、给氧的正确方法;(2)注意吸氧浓度不超过30%;(3)指导氧气装置正确安装、消毒及安全用氧。氧气装置;检查氧气装置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温度与湿度;給氧时先经水湿润,湿润60% 以上为宜;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对器官黏膜产生刺激,温度以37度为宜。消毒:向病人及家属反复强调管道、湿化瓶用清水冲洗或消毒的重要性。安全用氧:强化用氧的安全意识,用氧时注意防热、防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压力过小时应换瓶。

社区护士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

1、受过严格的社区或公共卫生护理教育,并具有国家承认的相应学历

2、丰富的护理知识、经验及能力

3、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护理评估能力

4、良好的职业道德及服务态度

5、健康的身心

如何进行社区老人意外事故的预防:(1)室内增加夜间照明(2)室内布置安全舒适无障碍

(3)使用报警装置(4)加强社区居民之间的联系及帮助。

简述慢性病的社区管理原则。(1)强调在社区及家庭水平上降低最常见慢性病的共同危险因素;进行生命全程预(2)三级预防并重,采取以健康教育、健康促进为主要手段的综合措施,把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作为一类疾病来进行共同的防治;(3)全人群策略和高危人群策略并重;(4)传统的卫生服务内、方式包括鼓励病人共同参与、促进和支持病人自我管理、加强病人定期随访、加强与社区和家庭合作等内容的新型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保健模式发展;(5)加强社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防治的行动;(6)改变行为危险因素预防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时,应以生态健康促进模式及科学的行为该变理论为指导,建立以政策及环境该变为主要策略的综合性这区行为危险因素干预项目

休克病人的社区护理急救措施:(1)病人去枕平卧,必要时可以将病人的双下肢抬高约30度以增加回·心血量(2)尽快处理活动性出血(3)松领口保持呼吸道通畅,解除疼痛,并注意保暖(4)严密观察病人生命体征如体温、血压、脉搏、呼吸、心率、瞳孔等情况,并及时观察病人的出血、尿量、皮肤、肢体温度及意识情况(5)在抢救的同时,询问家属病人的发病原因,及时针对原发病因采取急救措施(6)待病人病情稳定后,立刻送医院抢救。

出血病人的社区急救护理措施:(1)针对不同的病情采取相应的止血措施,给予机械及药物性止血,保证病人安全(2)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血容量(3)适当使用镇静剂,减少病人的恐惧感,使病人安静(4)如病情允许,迅速将病人送入院。

鼻出血的社区急救护理的措施包括: 鼻腔内用敷料紧实填塞,压迫止血。病人取半坐卧位,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止血液误吸,必要时吸氧,并尽量确定原因,必要时送医院治疗。

昏迷病人的社区护理急救措施:(1)对昏迷者,首先应呼唤病人(2)让病人采取侧卧位或平卧头偏向一侧。松开病人的衣领及腰带,清除口腔中的异物,去掉假牙,保持呼吸道通畅

(3)及时 评估及了解病人的意识状态、生命体征及瞳孔的变化,做好记录,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急救措施(4)及时处理病人的症状,同时及时建立静脉通路,补充液体(5)在病人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应立即送医院。

儿童意外事故的社区急救护理:(l)根据意外事故的原因,做好现场急救(2)及时评估儿童生命体征等情况的变化(3)如需要,进行必要的转诊服务。

影响老年人安全的有关因素:(1)与老年人健康有关的个人因素:①视力下降导致意外,如易跌倒;②听力降低导致意外,如易发生交通事故;③老人的其他变化导致意外,如老人呼吸急促,易疲劳,导致跌倒;嗅觉降低,短期记忆能力降低,烹调食物时忘记而引起火灾;④老年性疾病导致意外(2)与老人意外事故有关的环境因素:①光线问题;②地面问题;③室内布局问题。

社区中的家庭暴力事件及护理措施:(1)家庭暴力事件:①儿童受虐待及被忽视;②婚姻暴力;③老人受虐待(2)家庭暴力的护理措施:①增加家庭的访视次数;②联合社会各阶层的力量共同防止家庭暴力的发生。

疼痛病人的社区急救护理:(1)疼痛的评估。社区护士在处理头痛病人时首先要采用PQRs'r评估模式确定病人的头痛类型及性质。P代表头痛的诱因;Q代表头痛的性质;R代表头痛的位置及有无放射;S代表头痛的严重程度;T代表头 痛的出现及持续时间。及时评估病人疼痛的发生时间、部位、范围、性质,有无压痛、反射痛、持续的时间及频率,是突发性,还是周期性的,有无发生规律、原因及诱因,哪些因素会改变疼痛的发生。病人对疼痛的主观感受是什么,分级等数是多少,病人的疼痛反应是什么,有无伴随症状如脸色苍白、皮肤的改变等。(2)根据病人疼痛的性质及原因采用适当的非药物性止痛方式(3)药物止痛,采用适当的止痛药物(4)必要时,及时将病人转诊。

一氧化碳中毒的原因和社区现场急救方法:(1)-氧化碳中毒的原因:①家庭中煤气使用装置不当或破损,使煤气泄露。②煤矿中的通风不良,造成矿工中毒③汽车内的通风不良。(2)社区现场急救方法:①疏散其他人员,首先将中毒者移开现场,以脱离中毒环境,置于空气流通处②解开衣扣、腰带、胸罩、减轻胸部的压迫③清除口、鼻内的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条件者给予吸氧,必要时采用人工呼吸④必要时立即送医院急救。

褥疮的护理措施:

(1)对渗出多的创面可暴露,用自然或人工光源烤干。破溃者用生理盐水换药,表面用鱼肝油纱布敷盖。在创面上擦碘酊,既有益于干燥、杀菌和腐败组织脱落,又能促进组织修复。在创面滴敷普通胰岛素10单位,每日2次促进愈合(2)用覆盖泡沫的橡胶,海绵垫等架桥,使褥疮部位悬空(3)利用蛋白同化激素改变蛋白质代谢的负氮平衡,促进肌肉、皮肤的蛋白合成,有益于褥疮的修复(4)对难以愈合的慢性褥疮,可以进行扩创、换药和植皮(5)积极治疗基础疾病、改善营养状态,增强活动能力促进褥疮的愈合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任务?

1、促进健康

2、预防保健

3、合理治疗

4、社区康复

初级卫生保健的基本原则?

1、预防为主

2、面向基层

3、综合措施

4、资源的合理分配及有效利用

5、适当的技术

6、建立健全的转诊体制

简述我国社区护理现状?

1、缺乏社区护理的宏观调控及有效的管理机制

2、缺乏社区护理的专业人才

3、缺乏相应的护理法规及质量控制标准

4、缺乏政府的有效政策、财政及其它方面的支持

描述影响健康的因素。

(1)生物学因素:遗传因素、病原微生物以及个体的生物学特性。(2)环境因素:人的健康不仅仅包括个体的健康,还包括个体与环境的和谐相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在自然环境中,影响人类健康的因素主要有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和化学因素。生物因素包括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社会环境包括社会制度、法律、经济、文化、教育、人口、职业、民族等等与社会生活相关的一切因素,这些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主要通过影响个体的健康观念、健康行为来实现。(3)行为和生活方式因素:不良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对人民健康的影响日益严重,吸烟、酗 酒、吸毒、纵欲、赌博、滥用药物等不良行为和生活方式导致一系列身心疾病日益增多。4.健康服务因素健康服务又称卫生保健服务,是维持和促进健康的重要因素。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是提供卫生保健服务的重要部门。健康服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人群的健康水平。

简述家庭访视的注意事项。(1)签订家庭访视协议(2)明确服务项目与收费标准(3)选择合适访视时间(4)注意访视态度和沟通技巧(5)加强病人安全问题的防范(6)加强护士自身安全问题的防范

列举导致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原因。跌倒是老年人生活中较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许多因素都可导致跌倒,随着年龄的增高,跌倒的几率增大,且女性多于男性。老年人跌倒的常见原因主要是:(1)心脑血管疾病;(2)糖尿病;(3)眩晕发作;(4)晕厥;(5)环境因素;(6)步态异常;(7)药物影响;(8)其它

列举社区精神障碍病人的特点?(1)轻度精神障碍着多;(2)慢性疾病病人、精神残疾和智力残疾者多;(3)社会、经济地位低;(4)年龄跨度大,病种多。

列举关节挛缩的康复护理原则?(1)随时注意保持肢体的功能位,必要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改变肢体的紧缩程度,如偏瘫病人处于肢体紧缩状态阶段时,可采用毛巾卷置于偏瘫侧的手掌心中,以矫正指掌关节的挛缩。毛巾卷(也可以用海绵等其他松软物制作)的大小要求、一般粗细为5—6cm,长短为7—8cm。另外,在偏瘫侧的肩关节、肘关节、骸关节、膝关节屈曲部位处,可置放薄的软枕(或其他相当软物)支撑,以矫正其关节挛缩状态。(2)定时进行体位转换,及时纠正不正确的体姿,经常保持肢体功能位(3)按照康复治疗计划,定时给予关节可动域的功能训练。一般是业内康复专业的PT技士、OT技士和康复护士进行,也可在康复医生指导下,由其本人或家属协助用健侧给患侧进行训练。在训练时,应注意其关节活动度要从小到大,活动时间要出少到多,训练动作要轻柔,不可过猛过急。以避免发生新的损伤。

社区具备哪些功能?

1、社会化功能;

2、生产、消费及分配的功能;

3、社会参与和归属的功能;

4、社会控制功能;

5、相互支持及福利功能。

慢性病的护理措施包括哪些内容?

1、病人心理护理,使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合理膳食;

3、适当运动;

4、家庭环境指导;

5、用药指导;

6、指导血压计的使用;

7、预防并发症

对健康人群实施健康教育的主要侧重点是什么?

1、卫生保健知识;

2、提高对常见病的警惕;

3、定期检查;

4、帮助他们增进健康,保持健康、原离疾病。

社区康复护理的工作内容包括哪些?

1、预防残疾的发生;

2、进行社区残疾者的普查;

3、康复训练;

4、教育康复;

5、职业康复;

6、社会康复;

7、独立生活指导。

家庭主要具有哪些功能?

1、情感功能;

2、社会化功能;

3、生殖功能;

4、经济功能;

5、健康照顾功能

简述社区健康教育常用的方法。1)专题讲座;2)印刷资料和照片、图画;3)板报和宣传栏;4)音像教材;5)演示;6)交谈、讨论;7)健康咨询;8)案例学习;9)广播、电视、计算机网络教育等其他教育方法。

简述现场急救的基本原则?(1)首先要保持沉着、镇定,理智、科学地进行判断和处理。(2)评估现场,确保自身和病人的安全。在事故发生的现场,导致病人意外的原因也可能会对参与救护的人员带来危险,所以要确保救护员自身的安全,如对于触电的病人应首先切断总电源,以保护抢救者自身安全和防止病人的再损伤。在可能的情况下,救护人员应使用个人防护用品,如使用呼吸面罩实施人工呼吸,接触血液、体液前戴上医用手套等。(3)快速评估伤病人的病情,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寻求医疗帮助。救护人员应在现场进行快速、简洁、全面的评估,尽早呼救,建立有效的急救通路。(4)分清轻重缓急,遵循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经过评估后,救护人员应首先处理威胁生命的情况,如气道阻塞者首先应解除窒息,保持呼吸道通畅;心跳呼吸骤停者应先进行心肺复苏;大出血者先进行有效的紧急止血措施,防止发生失血性休克。(5)可能情况下,尽量减轻病人的痛苦。救护人员在进行包扎、固定等操作时,手法应准确,动作轻柔,避免对伤口和骨折处的直接压迫。(6)充分利用现场可支配的人力和物力,协助抢救。救护人员在清楚自己能力极限的同时,要注意充分调动周围可支配的人力和物力。如发现心跳呼吸骤停病人时,应及时拨打急救电话,同时呼救,以寻求他人的帮助。救护人员也可就地取材制作骨折固定夹板和简易的搬运工具等。

何谓健康家庭?健康家庭的特点有哪些? 健康家庭是指家庭中每一个成员都能感受到家 庭的凝聚力,能够提供满足身心健康需要的内部和外部资源的家庭。健康家庭常指健全家庭或有能力的家庭。健康家庭的特点是家庭成员精神健全,相互间有承诺、有感情,并互相欣赏,积极交流,共享时光,同时,家庭有能力应对压力和处理危机。

社区护理的特点是什么? 1)以健康为中心:包括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和恢复健康;2)以人群为主体:基本单位是家庭和社区;3)与多部门合作提供综合服务;4)有较高的自主权和独立性;5)社区护理的长期性、连续性和可及性。

简述社区康复护理的常用方法 1)观察与沟通;2)纠正残疾者的姿势;3)学习和掌握有关功能训练技术4)日常生活训练;5)心理护理。

中年人的保健与疾病预防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1)合理膳食和适当的能量摄取;2)注意工作与休息相结合;3)合理的运动; 4)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5)学会应对压力;6)坚持定期健康检查。

家庭系统理论具有哪些特点?

1)整体性:家庭成员的变化一定影响家庭成员整体的变化;2)积累性:家庭整体的功能大于家庭成员功能之和;3)稳定性:家庭系统力图应对家庭内外的变化;4)周期性因果关系:家庭成员的行为促使家庭内部发生各种变化,产生周期性因果关系。5)组织性:家庭成员有角色层次。

怀孕期妇女生理卫生指导的内容包括哪些方面?

1)个人卫生与衣着,如经常洗澡可促进血液循环并感到清洁舒适。2)运动、休息与工作,如适当的体育锻炼与做妊娠体操有助于增加肌肉张力和促进新陈代谢。3)口腔保健 4)乳房护理

简述社区中毒现场救助原则。1)有心跳呼吸骤停者先行心肺复苏术2)在进行简要问诊、主要项目体检后,迅速确定诊断,评估中毒程度3)立即制止接触毒物4)尽快排除尚未被吸收的毒物,阻止其进一步吸收5)对已吸收的毒物,尽快选择有效药物中和毒素,促进排泄6)积极支持疗法,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监测体温,保护重要脏器

新生儿访视时对其家长指导的内容有哪些?

1)保暖与衣着,如新生儿居室冬季注意保暖,夏季避免室温过高;衣着和尿布要清洁、柔软、吸水性好等。2)营养与喂养:鼓励母乳喂养,世界卫生组织提倡婴儿至少要保持4一6个月纯母乳喂养。3)排便护理:包括粪便观察和排便后的护理 4)皮肤护理:包括婴儿沫浴、婴儿抚触5)常见疾病预防与护理:包括预防脐部感染和各系统感染6)早期教育7)常见意外伤害预防与院前急救

居家护理的目的是什么? 1)病人能够得到连续性的治疗和护理;2)病人的生活更为方便,利于增加自我照顾的意识和能力;3)增进家庭照顾病人的意识,学会相关的护理知识与技 能;4)减少家庭的经济负担,防止并发症的出现,降低复发率及再住院率;5)扩展护理专业的工作领域,促进护理专业的发展;6)缩短病人住院日数,降低病人的医疗费用。

社区护士的任职条件有哪些?依据是什么?

1)具有国家护士资格并经注册2)通过地市以上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社区护士岗位培训3)独立从事家庭访视或居家护理工作的护士,应具有在医疗机构从事临床护理工作5年以上的工作经历。依据是:《社区护理管理的指导意见。社区的基本要素:

(1)社区是由人组成的(2)社区位于特定的区域范围内(3)社区有其特有的组织和行为规范(4)社区内有其相互沟通的方法(5)社区成员有共同需要与问题。

简述在社区护理中如何体现“以健康为中心”这一特点:

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社区护理虽然也要帮助解决社区内已存在的健康问题。但它的中心任务贝则是提高社区成员的身心健康水平。

加强残疾保健与康复护理的社会意义。

(1)有利于减少致残,提高残疾者生存能力,减轻社会负担(2)有利于复归残疾人群的社会价值,增加劳动力(3)利于消除社会不安定隐患,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社会人群疾病谱、死因谱的新变化。

(1)传染性、寄生虫、营养不良等疾病基本得到控制(2)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发病率日益上升,新突发性传染病接踵而至(3)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位居死因谱前列

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

1977年美国罗彻斯特大学精神病学、内科学教授恩格尔正式提了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新概念。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实现了对生物医学模式的超越。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提出是以人类的疾病谱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为依据的。这一模式认为导致人类疾病的不只是生物因素,而且还有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因而治疗方法除了传统的生物学方法以外,还应当包括社会科学法和心理学方法。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研究对象不仅是自然的人,还要研究人的状态和人所处的环境。医学必须建立在人与其生存环境的和谐适应基础上,改善人的 生存状态,而不仅仅是简单的治病、防病和促进健康。此阶段,护理的对象不仅包括病人,还包括健康人及有“健康问题”的人;护理的任务由单纯对疾病、病人的护理,扩展到从个体到群体、从健康到疾病的全过程护理。

老年人的患病特点是什么?

1)患病率高2)不能全面正确提供病史 3疾病不易被发觉4疾病的并存性5发病缓慢,临床症状不典型6)易发生意识障碍7)易发生水、电解质紊乱8)身心后遗症发病率高

社区精神障碍者康复护理内容主要有哪些?

1)心理护理2)安全管理3)用药指导4)睡眠护理5)帮助病人自我护理和回归社会

社区康复护理的内容:

(1)对社区康复状况及康复对象进行全面评估(2)恢复和改善存在的功能障碍。依靠社区力量,最大限度地恢复康复对象的生活自理能力,防止继发性残疾。(3)建立和完善各种特殊教育系统,组织残疾儿童接受义务教育扣特殊教育,对不同的康复护理对象,根据其需求,开展康复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他们的康复保健意识.以促进康复目标的实现(4)对家庭、社区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工作,确保对病、伤、残者进行照顾,建立完善支持系统,为康复对象提供安全、舒适的康复环境(5)开展残疾预防工作,通过预防接种、营养保健及卫生宣教,减少社区中残疾的发生及降低残疾的程度(6)调整康复对象的心理状态,通过心理指导与治疗,使其面对现实,以积极的态度.配合康复治疗。

社区康复护理的特点:

(1)社区康复护理工作面向社区,主要是依靠社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开展工作(2)社区康复护理对象主要是功能障碍者、伤残人员、老年人、慢性病者。康复护理的对象比较狭窄、局限(3)提供全面的康复护理,利用康复护理技术,对康复护理对象进行躯体、精神、教育、职业、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康复训练(4)社区康复护理注重功能训练,及日常生活活动训练,以自我护理方法为主,提高和改善残疾人的功能水平(5)可建立良好的支持系统,取得家庭、康复机构、社区卫生部门、民政部门及残疾人联合会的支持。(6)社区康复护理具有康复对象积极主动参与、康复费用少、社会受益面大、康复技术通俗易掌握的特点。

社区康复护理的实施原则:(1)遵守医务人员守则,尊重患者。热情耐心地为患者服务,用鼓励支持的语言帮助患者树立信心,配合康复训练(2)规范各项康复技术操作,对患者极端负责。在社区康复站或居家环境下,进行康复训练,尤其要树立安全意识,严格按各项康复技术的操作规程进行(3)按整体护理观实施康复护理,应将康复对象看作是一个“完整”的功能个体存在(4)充分发挥康复对象的主动性,让其主动参与自我护理、自我照顾(5)定期进行业务活动,研究康复方案,交流康复技巧,总结经验,不断提高康复疗效,实现康复护理目标。

患慢性疾病病人的特征及自我康复措施:(1)慢性疾病病人的特征:①潜伏期与患病时间长,至少数年,甚至终身。②一般在发病初期无症状,出现症状时已到疾病后期,医治因难。③逐渐将病人折磨成残疾,严重者生活不能自理。④不易根治或治愈,只能减少残疾发生或阻止恶化。⑤需要长期的医疗指导,给予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协助使病人能自我照顾(2)自我康复措施:①寻找解决问题的信息,获取相关资料。②采取直接行动,改变压力环境。③学会避免对自己有害的行动,如饮食限制。④采取心理防卫机制与策略,如否认、逃避、放松⑤寻求社会支 持,期望家人、病友、医护人员支持帮助

社区护理发展的基本原则

1)坚持政府领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多方筹资。2)坚持为社区人群健康服务的宗旨。3)坚持以区域卫生规划为指导,引进竞争机制,合理配置和充分利用现有卫生资源,提供居民需求的低成本、广覆盖、高效益、方便可行的社区护理服务。4)坚持实事求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因地制宜的发展。5)坚持在社区卫生服务总目标下进行,保证社区护理的可持续性发展。6)坚持预防为主,向居民提供促进健康、预防疾病、维持健康的综合护理服务。

社区护理工作的特点:

(1)以健康为中心。社区护理是以维持和促进人的健康为中心,强调促进健康而不是单纯治疗护理病人。(2)以群体为主:社区护理的基本职责是以群体为一整体,而不仅局限于个人与家庭的服务。(3)具有自主性与独立性。社区护理工作由于工作范围广,涉及内容多,经常是一个人做出决定,因此,面对易出现健康问题的高危人群或已存在健康问题的人群的服务,要具有独立、果断的应变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4)管案时间长具有连续性。社区护理工作不因服务对象的某一健康问题的解决而中断,而是在不同的时间、空间范围提供连续的、一系列的整体护理(5)与各方面合作具有协调性。协调各级医疗保健部门、本社区政府部门与社区内个人、家庭、团体的相互联系,密切合作,以充足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提供有益于健康的服务。

社区护士应具备的素质主要有:

(1)要有健康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2)要有丰富的学识、工作经验与娴熟的技能;(3)要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及护理评估能力;(4)具有良好的品质及服务态度;(5)懂得通过反思学习总结经验,不断自我完善。社区护士应具备的能力:

(1)综合分析能力;(2)实际操作能力;(3)人际沟通和协作能力;(4)健康宣教能力;(5)计划管理能力;(6)领导决策能力;(7科研与运用科技的能力。

社区护士在传染病防治中的主要工作是什么?

1)传染病的预防 2)阻止传染病的蔓延 3)社区传染病病人的护理与管理

社区儿童和青少年保健的意义是什么?

1)促进儿童健康生长发育 2)增强儿童体质,促进早期发育,早期开发智力。3)降低儿童发病率和死亡率 4)依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权益

学龄前期保健指导内容主要包括哪些?

1)营养与饮食2)学前的安全教育和学前教育3)常见疾病与健康问题的预防和家庭护理4)常见意外伤害院前急救处理与预防

简述孕期妇女保健的主要内容。

1)产前检查与产前健康教育2)孕期卫生指导3)孕期用药与性生活指导4)孕期自我监护方法指导5)孕期营养指导6)孕晚期的指导7)孕期常见并发症与合并症的护理

慢性病的特征有哪些?

1)病因复杂、潜伏期与患病时间长2)在发病初期的症状和体征不明显3)具有不可逆转的病理变化而不易治愈 4)需要长期的治疗和护理

什么是保护陛约束?主要应用于哪些范围。

保护性约束是医护人员为保障患者和他人安全,保证治疗和护理工作顺利实施,而适度限制精神病患者行为自由的特殊干涉权利和社会学措施。保护性约束适用范围是:兴奋躁动、自伤或伤人毁物行为严重,采用药物或其他治疗措施暂时难以控制其症状者;发作期病人拒绝或不配合治疗者;癫痫性障碍,一时无法控制症状者;精神分裂者幻觉支配下发生意外事件者;以及其他突然冲动等特殊情况。

第四篇:社区矫正(范文)

兼收并蓄 勇于实践

努力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路子 海曙区西门街道

社区矫正是与监禁矫正相对的行刑方式,是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西门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在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下,在区司法局的业务指导下,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果。截止今年9月底,我们街道已累计接收社区矫正对象49人,依法解除矫正18人;现有矫正对象31人,其中缓刑14人、假释10人、保外就医4人、剥夺政治权利3 人;共建立公益劳动基地13 个;累计组织开展矫正人员集中学习456人次、个别谈话教育576人次、组织公益劳动690人次、矫正对象共进行思想汇报458人次。我们街道接收的矫正对象人数占到了全区的四分之一以上,矫正对象的五类人员中,除了管制对象以外,其余四类矫正对象在我们街道辖区都有,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中的矛盾和困难相对突出。

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伊始,街道党工委就高度重视,及时成立了由街道党工委副书记担任组长的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同时,把社区矫正工作作为维护社会稳定、创建“平安西门”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并纳入街道综治考核工作,街道矫正工作领导小组经常听取社区矫正工作的情况汇报,了解社区矫正工作进程,积极为社区矫正工作出谋划策,亲自指导社区矫正的各项工作,组织领导得到有力保障,使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同时,积极探索社区矫正工作新路子。现将我们的主要做法汇报如下:

一、抓基础设施建设,确保矫正工作软硬件的同步发展 社区矫正工作是一项全新的工作,如何做好街道的社区矫正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以借鉴,为此我们认识到,要做好这项工作,首先要创造良好的软硬件条件,即做好“两支队伍、两个场所”的建设。一支队伍是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从社区矫正工作开展之初,街道就在辖区内招聘了一批具有一定政治素质和法律理论知识,并有一定威望和号召力的热心居民,成立了以退休民警、教师、居委会干部、公务员、高校学生等九十六人的矫正工作志愿者队伍,并为他们颁发了聘书。为了加强对社区矫正志愿者的管理,西门街道司法所制定了《社区矫正志愿者管理办法》,明确了志愿者的工作职责、任务,规定了志愿者在矫正工作中的权利和义务。为了使志愿者尽快进入工作角色,提高业务素质,我们编写了《社区矫正志愿者工作指南》,邀请专门从事矫正工作的社会工作师和矫正工作顾问团成员为他们授课,使他们逐步掌握了社区矫正工作的基本方法,目前这支队伍正活跃在社区矫正工作的第一线,其作用的发挥越来越明显。另一支队伍是矫正工作顾问团队伍。由于社区矫正工作专业性较强,它融合了法律、心理学、社会学等多方面的知识,为了探索该项工作的科学管理,街道建立了一支由法律工作者、高校心理学专家、犯罪学专家、社会工作者、手语翻译老师等人员组成的专业顾问团,并制定了《社区矫正工作顾问团工作细则》。顾问团的成立,为我们的科学矫正提供了依法保障,目前我们与宁波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合作,请专业人员为一些特殊矫正人员进行心理测试,以测试结果为这些个案矫正对象制定了一套适合其自身特点的矫正工作方案;我们聘请了宁波市中级人民法院专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刘世宇法官为我们街道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矫正提供实务指导;我们还计划到市聋哑学校聘请哑语老师,教社区矫正工作者学习手语,为今后开展聋哑矫正对象的矫正工作做好准备。今年,街道司法所已安排社区矫正工作顾问团的成员为社区矫正工作者和志愿者授课三次,为提高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业务水平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两个场所是指街道司法所的矫正工作室和社区的矫正工作站。为了保证矫正工作有专门的场所,街道专门腾出一间办公用房,建立了全区第一个矫正工作室,在矫正工作顾问团的指导下,根据矫正工作的特点,对矫正工作室的布局进行了设计,力争给矫正对象营造一个宽松、平等的环境,以减少矫正对象和工作人员之间的对立。物质保障上,街道专门为司法所配备了矫正工作专用计算机、打印机、扫描仪、照相机、档案柜等工作设备,到目前为止,街道为社区矫正工作已累计投入经费20多万元。

二、抓制度化规范化建设,夯实矫正工作的坚实基础 在开展社区矫正这项工作中,我们街道严格按照《宁波市海曙区社区矫正工作实施方案》的规定,结合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的特点,逐步形成“六化”矫正工作法。一是资料登记规范化。街道司法所和社区矫正工作站分别建立了矫正对象一人一份的书面档案,并率先在全区建立了社区矫正对象的电子档案,书面、电子的两套文档,确保了矫正对象信息登记的准确无误,建立了明晰、完备的基层矫正工作台帐。考虑到街道矫正对象档案的保密性,加强矫正对象档案的严格管理,司法所制定了《社区矫正对象档案管理制度》,对档案接收、档案借阅等环节作了明确的规定。二是矫正学习专题化。矫正对象的专题学习,采用街道司法所布置和社区矫正工作站自选相结合的方式组织集中学习,矫正对象的常规教育可分为:一是入矫的规章制度作为必修内容要求学习;二是根据矫正对象性质的不同特点,针对性地组织学习;三是道德教育、时事教育经常性地进行学习;四是刑法、劳动合同法、物权法等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分阶段性地进行学习。三是思想汇报制度化。针对不同处遇的矫正对象,在日常监督管理过程中,我们从矫正工作的实际出发,严格按照分级管理的要求进行,对于普管级的矫正对象,每月底到司法所报到和上交思想汇报,对于严管级、宽管级的矫正对象,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奖惩考核暂行办法》中的期限规定执行。四是公益劳动特色化。按照“符合公共利益、便于监督管理、矫正对象力所能及”的原则,各社区矫正工作站都建立了公益劳动基地,并设定具体工作岗位。如柳庄社区与物业公司签订公益劳动点协议书,设定了打扫卫生、整理文件、义务巡逻、帮扶老人四项公益劳动岗位,矫正对象按周轮换不同岗位参与劳动。五是帮困解难经常化。对矫正对象实行人性化教育管理,社区矫正工作者、志愿者通过每月上门走访,了解关心他们的实际生活,在法律和政策允许范围内帮助解决心理、就业等方面的实际困难与问题。如北郊社区一名保外就医的矫正对象经批准长期在外地治病,当其返回宁波后,矫正工作站工作人员马上购买了水果上门探望,既体现了对他的关心,又能及时了解其思想生活情况。六是考核奖惩公开化。严格按照《浙江省社区矫正对象考核奖惩办法》有关规定,对矫正对象实施定期考核,我们坚持做到考核标准统一,考核内容公开,矫正对象随时可以查阅自己的考核登记情况,严格的奖惩制度落实,充分调动了矫正对象改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为了彰显社区矫正工作的法律严肃性,街道司法所制定了完整的矫正工作程序。矫正对象接收时有入矫仪式,由司法所长、社区民警、社区治保主任一起对其进行首次谈话,建立《社区矫正对象登记表》,并向矫正对象发放矫正期间的权利和义务的须知,同时,矫正对象必须填写《接受社区矫正保证书》,以此规范自己的言行,公安民警依照职权对其制作谈话记录,司法所与矫正对象监护人签订《社区矫正监护协议书》,发挥监护人在矫正中的作用,与矫正志愿者签订《社区矫正志愿者帮教协议书》,实施“一对一”帮教,街道还制定了《社区矫正志愿者结对帮教办法》。今年5月份开始,我们街道按照区司法局的要求,先行对矫正对象实行“两个评估”工作的探索,具体由司法所组织实施。即入矫初期进行风险评估,矫正过程实行质量评估,使矫正工作逐步趋于科学化管理。我们的具体做法是,风险评估:矫正对象前三个月,统一实行普管,三个月后,司法所根据矫正对象的个人成长经历、自控能力、心理健康状况、生活来源、悔罪表现等20项内容对其进行风险评估,然后划分为三级四等,“严管、普管、二级宽管、一级宽管”。不同的管理等级,司法所给予社区矫正对象不同的矫正处遇。确定为严管级的矫正对象, 每周到社区矫正工作站报到一次,每半月汇报思想一次,矫正工作站人员与社区民警每半月上门家访和走访群众一次,要求矫正对象必须参加工作站或司法所指定的学习教育活动和公益劳动,并在指定的区域活动;普管级的矫正对象每月到社区矫正工作站报到一次,每月上交思想汇报一次;确定为宽管级的矫正对象, 每季度到社区矫正工作站报到一次,每季度汇报思想一次,工作站工作人员每月电话了解情况。对于普管、宽管级的矫正对象按照要求定期进行走访和参加公益劳动。质量评估:矫正对象在矫正中期和矫正末期,街道司法所通过问卷的形式对矫正对象个人、家庭、社会环境、生存能力、个人认知等方面的调查,了解矫正对象的实际矫正效果和矫正工作质量。矫正对象期满解矫时,由社区民警、司法所长、社区矫正工作站人员、矫正志愿者共同参与解矫仪式,对矫正对象矫正期内的表现向本人反馈,矫正期满宣告书进行宣读,矫正对象进行表态发言,同时,社区矫正工作站还向解矫人员献花,祝愿他们新生活的开始。

三、抓公益劳动基地建设,把握矫正工作的重要环节 矫正对象参加公益劳动制度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参加公益劳动,他们既可对社会做出一些有益补偿,又能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意识,能够陶冶情操,美化心灵。街道司法所十分重视加强公益劳动基地建设,推行了“一书一簿二制度”。“ 一书”是街道司法所与敬老院、物业公司等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签定“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协议书”并颁发聘书,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一簿”是“矫正对象公益劳动记录簿”,由社区矫正工作站站长具体负责对矫正对象公益劳动情况进行记录。“二制度”是指“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制度”和“社区矫正公益劳动考核制度”。对公益劳动基地的设置目的和原则、公益劳动的时间、公益劳动基地的建立权限等作了详细的规定。同时本着符合公共利益、矫正对象力所能及、操作性强、易于监督检查的原则。在公益劳动安排上,街道司法所采取集中劳动与分散劳动相结合的形式,做到因人、因地、因事制宜,对一些自主选择公益劳动项目的矫正对象,我们计入公益劳动时间,对于他们特长的积极发挥,有利于自身的改造转化。

四、抓道德法制教育,规范矫正对象的日常行为

矫正对象作为一个特殊群体,走进了社区居民的视野。他们在社区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但不同的是,他们需要接受社区矫正人员的监督管理,在社区矫正工作中,街道司法所坚持以人为本、因人而异的原则,根据矫正对象不同犯罪类型、心理特点、年龄特征和生活状况,制定有针对性的矫正方案,对少数存在严重思想包袱、情绪十分低落的矫正对象,我们按照分类矫正的原则,实行个案帮教。如翠南社区一名年轻的矫正对象入矫后,与社区矫正工作站配合不密切,一直没有上交思想汇报,为此,街道司法所把她列入重点帮教对象,经过详细调查,摸清了她的犯罪原因,掌握了她原系甬江职高学生,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缓刑,家里父母离异,学校毕业后一直无业,根据这一情况,司法所采用思想教育与解决困难相结合的方法,一方面对其进行训诫谈话,进行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另一方面与监护人一起,帮助她寻找工作,以就业稳定思想,一段时间后,她有明显的悔改表现。目前该矫正对象能够服从管理,按时汇报思想,也找到了一份自己喜爱的工作,对生活充满了希望。

矫正对象通过系统的法制教育,规范的日常管理,唤醒了他们重新回归社会的勇气,换来了矫正对象回报社会的实际行动。如矫正对象凌某主动向社区募捐善款200元支持慈善事业,并打算今后在条件许可时,开办一个敬老院。矫正对象倪某将医学保健的专业知识服务于社区老年人。今年四川地震灾情发生后,街道司法所作了统计,累计收到矫正对象捐款近万元,他们在奉献爱心的同时,鼓起了回归社会的勇气,感受到了和谐大家庭的温暖与快乐。

五、抓资源力量整合,保证矫正工作的顺利进行

社区矫正工作是我国刑罚执行制度改革的重大举措,是贯彻刑罚宽严相济政策的必要手段,也是我国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一环,更是国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人为本,建构和谐社会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中充分体现“宽严相济”的原则。对能够服从矫正工作站管理、配合管理人员工作,行为矫正、心理矫正、效果明显、悔罪表现突出的矫正对象,我们给予充分的人性关怀和宽松的矫正环境,并向相关单位建议为他们申报减刑;对于那些在社区矫正过程中态度恶劣,违反规定,不配合矫正工作甚至重新犯罪的矫正对象,我们则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坚决、有力地予以惩处,从而确保社区矫正这一特殊行刑方式的严肃性。

社区矫正日常工作管理中,公安派出所始终履行着执法主体的职能,街道社区矫正工作领导小组十分重视各方力量的整合,特别强调公安派出所与司法所的协调工作。一是矫正对象必须接受社区民警、司法行政人员、治保主任的首次谈话,矫正对象必须接受社区民警的训诫。二是对在日常监管中出现的不服从管理、不配合矫正及思想上出现重大波动的对象,我们指定时间、地点,由社区民警和司法所工作人员共同找其谈话。三是矫正对象在执行外出请假制度、迁居及矫正期满等工作中,街道司法所按照相关规定及时与公安派出所沟通,履行必要的手续。同时,我们还与区法院、区检察院经常保持联系,接受他们的业务指导,主动将社区矫正工作纳于检察机关的监督之下,保证矫正工作依法、顺利展开。

六、抓经验总结积累,探索矫正工作的新路子

街道开展社区矫正工作以来,十分重视矫正工作经验的积累总结,做好横向纵向的信息沟通,遇到疑难问题及时与上级机关联系,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确保街道矫正工作有序进行。一是坚持矫正工作例会制度。街道司法所集中听取各社区矫正工作站的情况汇报,掌握矫正工作动态,交流矫正工作好的做法;二是积极报送各类矫正工作信息。我们街道矫正工作的做法被《浙江法制报》报道,矫正工作信息在《海曙通讯》、《数字海曙》等刊物多次录用;三是认真总结经验。街道司法所每季度编写一期矫正工作简报,发放每个社区矫正工作站及相关部门,简报内容主要介绍街道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情况以及社区矫正工作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同时,搜集借鉴兄弟单位好的做法,从而提升了街道矫正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第五篇: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调查报告

【摘要】:作为我国刑罚执行理念的一次重大变革,社区矫正试点工作在我国一些大中城市正如火如荼地开展着。社区矫正所体现出来的发动社会力量来矫正改造罪犯的特点及在矫正过程中蕴涵的人文精神使其成为我国刑罚执行工作的一大亮点,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过程的一大亮点。但是,由于我国社区矫正工作起步较晚,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认识不足,社区矫正法律体系的不够成熟,都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社区矫正工作的进一步推广。本文试图从构建和谐社会的角度来探析当前社区矫正工作及其相关问题,以期引起人们对社区矫正工作的理性认识和思考。

【关键词】: 社区矫正存在问题改进对策执行难

一、基本情况

2003年,我国在五个省市试点社区矫正工作并逐步推广。经过8年的发展,社区矫正工作已在我国全面试行。现在虽然在全国国地普及社区矫正工作,但就工作现状而言,由于社区矫正尚未立法,工作部门与人员队伍也没有专门化,我国的社区矫正工作依然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存在着诸多问题与困难,今年以来,我通过查阅资料、个别访谈、实地调查、专题研讨等方式,对社区矫正工作进行了总结和思考,并形成了本调查报告。

二、现阶段社区矫正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社区矫正工作正处于试点摸索阶段,从各地试点情况看,社区矫正在司法实践中发挥了一定作用,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由于人们对社区矫正认识上的偏差、相关法律滞后等因素,严重制约着社区矫正工作的开展。

(一)民众对社区矫正难于认同

在绝大多数人的思想意识中,“罪犯”就意味着“坐牢”(监禁),认为只有把犯罪人关在监狱里才是最安全和最使人放心的,担心把犯罪人放在社会上不保险,容易造成管理失控或者犯罪人会因得不到良好的教育改造而走上重新犯罪的道路;认为犯罪分子被判刑后却仍然留在社会上就等于没有受到刑罚处罚,或最起码是没有受到应有的惩罚

。这种观念,深入人心且深根蒂固,所以,在社区矫正的实施过程中,一些群众表现出过度的忧虑、恐惧,尽量避免与服刑人员接触,这给社区矫正工作带来许多困难。

(二)适用的对象过少

我国长期以来都以执行监禁刑罚为主,非监禁刑罚为辅,对于非监禁刑罚的适用还处于非常薄弱的阶段。目前适用社区矫正的情况包括三种刑罚和两种刑罚执行措施。三种刑罚指管制、缓刑、剥夺政治权利,两种刑罚执行措施指假释和暂予监外执行。然而在实践中,对于管制刑的适用率不高,而法律在管制、缓刑、假释和监外执行等的适用对象和条件上规定得又过于抽象和苛刻,导致实践中难以执行,适用的比率非常低。据统计,2000年全国各级法院被判处刑罚的罪犯总数为646431人,其中被判处管制的为7822人,占1.21%,判处缓刑的占15.85%。在刑罚执行过程中,罪犯予以假释的适用率仅为1.63%,在2001年监外执行的罪犯占在押犯总数的比率仅为1.83%。[5]实践中,社区矫正的适用对象非常少,这就使社区矫正制度流于形式,不能真正发挥其作用。在这种情况之下,充分发挥社会资源,促使罪犯早日回归社会,降低重新犯罪率,以及探索行刑方式多样化等一系列目标,都将难于达到。

(三)现行的法律规定滞后

在现行法律规定中,还存在许多不适应现实社会的发展,需要完善修改。如有关缓刑、假释的法律规定过于严格。刑法第72条规定:“对于被判处拘役,3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犯罪分子的犯罪情节和悔罪表现,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可以宣告缓刑。”可见法律对缓刑适用规定上,没有对缓刑的适用主体和行为条件予以明确规定。这就造成了司法机关在适用缓刑时,没有确切的参考依据,从而在司法实践中较少适用缓刑的刑罚。另外,缓刑适用对象的范围为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减少了缓刑的适用量,反映了刑罚执行制度上倾向于监禁刑罚,尽量减少适用非监禁刑罚的刑罚思想。立法及司法机关对于假释的适用也同样采用慎重的态度。如对于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以及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将无法通过假释这一法律途径尽早回归社会。此外,在适用假释时,“确有悔改表现,不致危害社会”作为实质性条件,其实为软性条件,缺乏考察、评定和检验的标准,造成实践中不易操作。从而在决定假释时,出于保障社会安全与稳定,防止意外事件发生的考虑,假释决定机关将会采取尽量不适用假释的做法,这样就不用承担失察等责任。

(四)社区矫正工作仅流于监控,矫正、教育及执行刑罚的严肃性不足

现行矫正制度包括了电话报到、思想汇报、谈话教育、学习培训、公益劳动、请销假制度等,在理论上基本涵盖了社区矫正的工作内容,但在具体实施中却受到各种制约。由于场地、经费、人力资源严重缺乏,加之交叉感染的顾虑,集中学习培训工作基本上没有展开,公益劳动的时间和效果也得不到有力保障,社区矫正的主要工作形式表现为报到、谈话及走访,由此,矫正只能做到基本的“控制”,而无法实现较高矫正水平的“教育”和“矫正”。

而且,社区矫正的本质是非监禁的刑罚执行活动,这是社区矫正工作的基础。但在实践中这种刑罚执行的性质常常被有意无意地淡化,存在着随意性,偏离了法律的轨道。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现行法律法规的不健全,许多矫正规定尚以规定、细则、办法的形式出现,没有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矫正部门在执行中存在束手束脚的现象。二是在矫正工作的对外宣传中强调其人性化的一面较多,强调刑罚执行的严肃性的一面较少,使不了解社区矫正工作的受众产生了片面的误解。三是矫正工作开展前,缓刑、假释罪犯在由公安机关监督执行时确实比较松散,在重新规范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遇到不理解和阻碍。四是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本身具有抗拒改造的心理因素。多种原因造成了目前社区矫正工作权威性不足的问题,部分社区服刑人员有令不行、有禁不止,造成了不良影响,也成为目前社区矫正工作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五)社区矫正组织不健全,社区矫正层面单一,尚未形成全面完善的矫正网络根据我国现行刑事法律的规定,对于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适用社区矫正的罪犯,在其刑罚执行时均由公安机关代为管理。但是,由于公安机关本身肩负着维持社会治安秩序和刑事案件侦查等重大任务,在警力已经不足的情况下,还要对社区矫正人员予以监管改造,就显得力不从心。实践中公安机关仅做到对文件和档案材料上的把关和落实,对于社区矫正的教育转化、心理矫正、监督管理等重要工作内容就处于落空状态。而且,目前在试点过程中,社区矫正工作在吸纳社会志愿者、组建专业心理矫治队伍、社区力量帮教方面尚处于构思起步阶段。这样在工作中就极易因没有统一的社区矫正机构和配套的社区矫正体制而出现互相推诿和责任不到位的情况。此外,社区矫正人员的素质普遍不高,专业矫正人员少,也直接影响了社区矫正制度作用的发挥。

四、改革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对策

基于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在我国改革和完善社区矫正制度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急需的。由于上述问题的根源在于现行立法不够完善,因此从长远来看,要克服我国现行社区矫正制度中存在的缺陷,应当通过立法手段加以解决。目前,应该在现行法律框架内积极开展社区矫正的试点工作,进行探索和研究。

(一)在现有法律制度下,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

一是扩大管制刑的适用。管制刑是我国唯一的一种具有社区矫正性质的主刑,在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它的适用符合现代刑罚理念,对社会、更对犯人本身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应当扩大适用管制刑。尤其要注意对未成年犯、老年犯、初犯、过失犯等犯罪情节轻微,主观恶性不大的犯罪人的适用。

二是扩大缓刑和假释的适用。有条件的暂缓执行或有条件的释放,对于那些并非怙恶不悛的罪犯来说,投入监狱或重新收监执行刑罚这顶悬在其头顶上的帽子具有更为直接和具体的威慑,从而有利于其改过自新。主管机关、监督机关、其他部门及社会应正确看待审判人员对缓刑或假释的适用,取消适用的比例限制,加大适用的数量。对未成年犯(占1.01%)、老残犯(占5.14%)和女犯(占4.13%,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被动犯罪的)应考虑多适用假释。

三是积极尝试社区矫正的新形式。监狱可尝试多种途径,多种灵活的执行方式,加强犯人与社会的联系,例如,允许犯人到社会上试学、试工、试农;扩大适用《监狱法》规定的离监探亲制度;尝试作为释放前准备的休假制度,可以允许犯人在释放前的6个月内,每月数日返家。

四是加强社区矫正的执行。为缓解公安机关的工作压力,更为使得对犯人的社区矫正工作能够落实,各地可以成立公安、检察、法院、司法和民政部门联合工作机构,负责组织、实施及协调与社区矫正有关的各项工作,同时,为调动社会参与的积极性,也可以吸纳社会志愿者参加。

(二)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的建议

如上所述,我国现行刑事立法中尚存在一些缺陷,不利于社区矫正的扩大适用,因此,要实现改革与完善我国社区矫正制度的目标,还需要对现行刑事立法进行改革。改革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将管制刑改造成为社区服务刑,对轻微犯罪者适用。“管制刑作为一种刑罚手段见诸于法律,是我国的独创。”它是中国这种手段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典颁发之前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反革命条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惩治贪污条例》等单行法规中就做出了规定,并在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政权和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广泛运用。但是,国家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状况的不断变革,对这一刑罚手段的适用和执行都带来了许多困扰和制约,近年来不断有人主张废除管制。此类主张的主要理由包括:一是管制赖以存在的新生人民政府需要处理大量反革命分子的特定历史条件已经丧失,党的基本路线和政府的工作重心都发

生了根本的转变,因此管制刑应当因时制宜地退出历史舞台。二是管制刑的存在有损刑罚体系的21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政府对建国以前该党取得政权之前所统辖的革命根据地内实施的管制制度的延续和继承,被认为“是过去在老解放区就义行之有效的办法”。科学在实践中,近年来管制刑的适用比例一直很低。如上所述,2000年前后,管制在适用的全部主刑中仅占1.2%左右,全国仅有数千起。因此,为了管制不致于在受观念和实际执行困难的情况下逐渐名存实亡,并在借鉴国际刑罚改革经验的基础上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可以对其进行改造,增加公益劳动的内容,更名为社区服务刑。在西方一些国家,经过几十年的实践,社区服务刑制度日渐完善。它对于教育矫正犯罪分子、维护社会秩序的积极作用也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将管制刑改造成为社区服务刑既是使现行管制制度摆脱困境的需要,也是使刑罚制度在不断迈进的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与国际刑罚制度接轨,使刑罚制度与政治手段不断分离的需要。应当说,由管制刑改造而成的社区服务刑,既保持了刑罚社会化的优势,又增加了新的内涵,更加适应在逐步建设和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情况下的刑罚适用和刑罚执行的需要,更好地发挥这一刑种惩治犯罪,保护人权,补偿社会,预防犯罪的作用。当然,对犯罪人适用这一刑种应当附加一定的条件,这是各国通行的实践。具体附加哪些具体条件,笔者尚未仔细斟酌,但是赔偿被害人损失这一条是绝对必要的。22性。三是管制刑在实践中难以执行。

2修改缓刑、假释及监外执行的适用条件。适当放宽缓刑条件中有期徒刑的上限标准。刑法第72条的规定可以适用缓刑的对象的范围过窄,以3年为界不合适。从刑事司法实践来看,我国的轻刑犯标准与其他国家的标准有很大不同。在我国5 年以下有期徒刑都应属轻刑范围,实践中被判3-5年有期徒刑的罪犯占了相当大比例;而在外国、特别是发达国家,2年以上就算重刑犯了。因此,刑法第72条中“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宜改为 “被判处拘役、五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适当缩短假释条件中已实际执行的期限。将刑法第81条第所规定的,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年以上这一实际执行的必要期限,缩短为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后经改判为有期徒刑的),实际执行八年以上;或者将审前羁押的时间和改判为有期徒刑之前的时间包括在内,实际执行十年以上。在刑事司法实践当中,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的审前羁押时间有很大的不同,为了体现社区矫正的公正,实现其目的,将犯罪分子的审前羁押时间考虑在内是十分必要的。

此外,刑法第81条第2款 “对于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抢劫、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不得假释” 的规定,也有些机械。在国外、尤其是美国,确实实行了从根本上剥夺不可改造的罪犯的犯罪能力的刑事政策,在立法上规定了对严重暴力犯罪分子判处没有假释的终身监禁。这一政策和立法的依据是有选择地剥夺犯罪能力的犯罪学理论,同时是为了应对近年来社会各界恢复死刑的强烈呼吁,作为死刑的替代措施。而在我国,整个刑罚制度都是建立在罪犯是可以改造的哲学基础之上的,同时有保留着对罪大恶极的罪犯的死刑。无论是从刑罚哲学上,还是从实际需要上看,都没有必要在刑法中再做出这类不得假释的规定。另外,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实行单一的假释制,而不是向我国这样实行假释与减刑双轨制。在不设置减刑制度的国家,对于罪犯判处不许假释的终身监禁能够从根本上剥夺罪犯的犯罪能力。而在我国实行假释与减刑双轨制的情况下,对罪犯不实行假释并不能实现这样的目的,罪犯通过减刑照样可以回到或提前回到社会。因此,这一条款的规定宜改为,对于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累犯以及因杀人、爆炸、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被判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执行原判刑期三分之二以上,被判处无期徒刑的累犯以及杀人、爆炸、强奸、绑架等暴力性犯罪分子,实际执行十二年以上的,可以假释。

3为缓刑和假释规定明确、便于操作的实质性要件。刑法对适用缓刑和假释的规定都存在一个问题,实质性要件不够确定,所谓“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的”、“假释后不致再危害社会的”,这样的条件执法人员很难掌握,实践中承办案件者害怕日后承担责任,对于可此可彼者,通常不判缓刑,不决定假释,这也是缓刑和假释适用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我们建议修改完善立法,为缓刑和假释规定一套确定的、便于操作的实质性要件,而且赔偿被害人损失应当成为一个重要的方面。

此外,对于缓刑和假释的罪犯需要遵守的条件,现行法律都规定了基本一致的5条。这显得比较简单,针对性不强,因此在实践中因为违反缓刑或假释条件而被撤销缓刑或假释的案例极为少见。刑事立法对缓刑和假释服刑人员应当做出更加符合执行刑罚需要,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对罪犯更具针对性的条件。此外,立法还应当给予刑事司法人员一定的自由裁量权,允许审判人员或者改革后的假释裁定人员针对罪犯的实际,确定其应当遵守的更加零活、具体的条件,以实现缓刑和假释的目的。

4扩大监外执行的适用。罪犯在监狱服刑期间出现法定的监外执行情况,应当及时适用监外执行。根据司法部监狱管理局的统计,2001年监狱系统获准监外执行的犯人仅占在押犯总数的1.13%,同期,还有5.14%的老残犯和0.20%的精神病犯仍在监狱内服刑。据监狱管理部门介绍,我国目前年龄最大的在押罪犯高达92岁,80岁以上的服刑人员并不少见。建议对这两类犯人扩大适用监外执行,这样既符合社区矫正的目的,也凸显我国刑罚的文明、人道,与政治文明的建设步伐相适应。.(三)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的执行机构和执行队伍

如上所述,根据现行立法,我国没有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和执行人员,因而出现了各种执行不力的情况。要扩大社区矫正的适用,有效执行社区矫正,必须通过修订立法来改革现行执行体制,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和人员。銆€

首先,设置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机构。如设置社区矫正局,负责全国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管理。在各省、直辖市、自治区设社区矫正处,负责本辖区内的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管理。在各县、市、区设社区矫正科,负责本地社区矫正执行工作的管理。城市街道和农村乡镇设专人执行社区矫正,直接负责这部分罪犯的管理、教育、考察和监督工作。

其次,建立专门的社区矫正执行队伍。有了执行机构和执行制度,还要有合格的执行队伍(工作人员)。非监禁刑罚的执行,也属于国家刑罚执行的范畴,因此必须由国家公务员负责执行,但是,又由于非监禁刑罚在社区内执行的特点,因此当地社会力量对矫正工作的支持是很重要的。为此,我们建议,应建立有专业人员和志愿者参加的执行队伍。社区矫正局应制定包括专业人员和社会志愿者的任职条件、招聘程序、工作职责和职权等相关内容的规章制度。专业人员,包括国家公务员和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人员,在上述从上至下的各级机构都应确定编制、岗位、任职条件。社会志愿者,基层社区矫正结构在当地社区招募志愿者,协助专业人员管理、教育、监督并考察在社区内服刑的犯人。这些志愿者应具有较高专业水平,有丰富的社会经验,热心社会公益事业,当然也要有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身体条件。

(四)设置专门的假释委员会

从假释的性质来看,它不是改变原判决,只是执行方式的变更,并非改变法院的判决,不涉及法院的职能——行使审判权的问题。另外,如前文所述,我国现法律规定假释裁定权由人民法院行使有一定弊端。为此,我们建议修改立法,从体制上理顺假释的决定权,设立专门机构——假释委员会来决定对罪犯的假释,在各省设立分会,由假释委员会及其分会依照法定程序对假释案件进行审理和裁定。这也是多数国家的通行做法。

结束语

从上面的内容可以看出,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的社区矫正制度和实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一是有利于减轻监狱压力,促进监狱的安全稳定;二是有利于对罪犯的分类管理与教育,提高教育改造质量;三是有利于罪犯刑满之后成功回归社会,减少重新犯罪;四是有利于合理配置行刑资源,减轻国家行刑成本;五是有利于增强社区预防犯罪的意识,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落实在基层;六是有利于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增强社会稳定的基础;七是有利于与国际刑罚发展趋势接轨,探索和建立我国人道、文明的刑罚制度。

基于以上认识,司法部委托该该部预防犯罪研究所进行了专题研究,并将其研究报告于2002年报送中央有关决策部门。相关中央决策部门领导对报告予以肯定,并要求司法部开展试点,在试点过程中商相关部门解决有关问题,包括立法问题。此后,司法部决定开展社区矫正试点。经过与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和公安部协商,这三个部门与司法部已于2003年7月10日联合下达了《关于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通知》。《通知》选择了北京、天津、上海、山东、江苏、浙江6个省市开展试点,要求要求部门提高认识,转变观念,充分认识开展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重要意义;分工负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9月8日,两院、两部在北京召开了全国社区矫正试点工作会议。在会上,6个省市的相关部门报告了本地区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进展情况,两院、两部的领导对开展试点的地区提出了要求。目前,上海市已在全市推开试点工作。北京市选择东城区等区县开展试点,并决定继续扩大试点范围。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也已经完成试点的准备工作,已近期内开始试点。

社区矫正试点工作的开展,对于探索我国刑罚制度的改革与完善,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将会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

下载社区矫正复习题(简答)word格式文档
下载社区矫正复习题(简答).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加强社区矫正(推荐)

    加社区矫正工作为了加强对社区矫正对象的管理,进一步提高教育转化效果,帮助矫正对象树立学法、守法意识,提高矫正工作质量。8月23日上午,马山司法召集全体工作人员,对社区矫正工......

    社区矫正材料

    奉先县司法局“青年论坛”活动征文——奉先县如何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思考牢记四字要诀温情唤醒新生南阳司法所:黑黑奉先县司法局“青年论坛”活动征文——奉先县创新法制宣传......

    社区矫正文档

    社区矫正告知书(缓刑、假释) 一、社区矫正是一项针对非监禁刑犯罪的刑罚执行活动。 二、社区服刑人员应在刑事判决、裁定生效或出监(所)之日起七日内持人民法院或监狱开具的证明......

    社区矫正

    浅谈我国社区矫正所存在的问题及发展障碍 小组成员:李磊黎明武鹏蒋杭翔牛龙田志祥 社区矫正就是指通过各种非监禁刑罚使罪犯得以留在社区中接受教育、改造,以免监禁刑可能带来......

    社区矫正

    二○一一年度达坂城镇 社区矫正、安置帮教工作 责任状 达坂城镇司法所 为进一步做好达坂城镇“五种罪犯”社区矫正、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严格落实工作责任,切实加强......

    社区矫正

    1.社区矫正定义:指将符合社区矫正条件的人员置于社区矫正机构,有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以及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裁判,裁定和决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

    社区矫正

    社区矫正 一、名词解释: 1、深度访问法: 又称临床式访问,它是为搜集个人特定经验(例如:偷窃、吸毒、自杀)的过程及其动机和情感资料所作的访问。最初常用于个案工作的调查、囚犯的......

    社区矫正

    我国社区矫正的行政主导型模式探析 摘要:社区矫正作为一种全新的工作实践和理念,引起了实际工作者和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并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索,但到目前为止尚未形成适用的方法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