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业靠行政手段限产恐治标难治本

时间:2019-05-13 17:16:4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煤炭业靠行政手段限产恐治标难治本》,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煤炭业靠行政手段限产恐治标难治本》。

第一篇:煤炭业靠行政手段限产恐治标难治本

煤炭业靠行政手段限产恐治标难治本

2014-09-01 | 作者: 李平| 来源: 中国矿业报 |

煤炭行业正在经历一场跳楼式的悲壮。对业者来说,这种被蹂躏的感觉较之于2002年之前的那个煤市大萧条时期,来得更加惨烈。

从价格巅峰时的兴奋跌至至今无法预判谷底的惶惑,煤炭业者正在经历一场富翁到穷汉的颠覆性穿越。

煤市大萧条遥遥无绝期,国家能源管理部门正试图为煤炭行业脱困寻找办法。

近日,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矿安监局联合下发《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制止未核准先生产、未取证生产行为。所有未经核准但已建成并组织生产的煤矿,一律停产;所有未取得采矿许可证和安全生产许可证的煤矿,不得投入生产。

文件以特急明电形式下发,凸显限制煤炭产能、保障煤矿安全形势之急迫。受宏观经济下行、煤炭产能过剩、环保压力加大、进口煤冲击等影响,煤炭产业进入下行轨道。

尽管能源管理部门试图采取政策措施拯救煤市,一些大型企业也做出了减产的承诺,但依然难阻国内煤炭价格继续下探。如今,限产减销似乎已成为挽救煤炭市场的“最后一根稻草”。

不过,也有一些大型煤炭企业的人士对限产减销并不看好,认为限产减销是“治标不治本、作秀大于实际、看似主动实为无奈”的一种做法,而且限产也不代表煤炭市场就会好起来。

以量补价未必行得通

最近发生的几起煤矿安全事故,再一次引起人们的警觉。最新消息是,8月19日凌晨,安徽省淮南市谢家集区一处煤矿发生事故。截止到27日早晨7点,有12人安全升井,其中1人受伤在医院救治;遇难人员增加到了5人,仍有22人被困,目前事故正在救援中。当地安监部门说,这次事故可能和违规开采有关。

违规开采,原因不外乎是企业想多产出、多盈利。可眼下,产能过剩却是煤炭行业

最大的烦恼。

在煤炭供不应求的时期,煤矿超产是行业的常态。而现阶段,煤炭销售不畅、财务费用大增、还贷压力加大、融资困难、现金流极度趋紧等问题,都成为煤炭企业扭亏的障碍。

市场供大于求、煤价下降,带来的最直接后果便是煤企收入减少。但是,国内煤炭企业却往往反其道而行之,为弥补降价带来的收入减少,不少煤企选择多产煤、多卖煤,以为煤卖得多了,收入自然就增加了。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全国17个主要产煤省区中有9个省区产量继续保持增长;在大型企业中,90家产量同比增长1%,其中前十家企业产量同比增长3%。

上述增量加在一起将形成多大的产能?这等于给持续下滑的煤炭价格雪上加霜。对煤炭行业整体来说,这种以量补价的方式无异于自杀。

不过,上述情况在中国人民大学汉青经济与金融高级研究院副院长汤珂看来,以量补价是比较正常的企业行为。但是他觉得,以量补价并不是一个好方法。

“煤炭企业应在继续开采的同时,把产量降下来,以稳定煤价。”汤珂表示,煤的总量是有限的,如果在价格低的时候开采过多,那么在价格高时便无煤可采。煤矿一旦停产,一次性投入就永远收不回来了。

汤珂认为,虽然对某些企业来说,吨煤的总生产成本(包括一次性投入和边际生产成本)有可能高于煤价,但如果边际生产成本低于煤价,企业有意愿维持生产。另外,只有煤企维持生产,才能继续贷款,保证资金链不断。一旦资金链断了,煤矿就必须停产歇业了。这也是很多煤炭企业亏本生产的原因之一。

厦门大学能源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强也认为,煤炭企业以量补价的做法不可取,“这么做的话,煤价还会继续下跌,多挖20%的煤不如维持20%的价格,煤在地底下是不会腐烂的”。

“煤炭这种商品有其特殊性,本来主动权在卖方手里。因为煤炭是不可再生资源,大家都不想挖的话,就会一点一点地挖,主动权就会牢牢掌握在卖方手里。但是,若卖方放开生产的话,就不是这么回事了,主动权就跑到买方手里了。现在,煤炭卖方之所以这么被动,就是因为挖得太多了。”林伯强说。

林伯强觉得,煤炭企业对市场的整体情况看得还是不够清楚。煤炭企业可能觉得,市场还是有潜力的,你多卖,别人就会少卖,实际上不是这样的,“现在,煤炭企业和行

业要想想煤价是怎么涨上去的,道理是一样的”。如果大家都拼着以量补价,煤价下跌将永远没有底。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会长王显政在7月中旬召开的14家特大型煤炭企业座谈会上就反复强调,企业应防止盲目追求产量扩张和规模扩大,降价不能启动市场,,在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形势下,要避免以量补价现象的蔓延。

上述专家的愿望是好的,但现实的情况却可能事与愿违。

新增产能带来的冲击

众所周知,前些年火爆的煤炭市场刺激了煤炭企业的投资冲动,煤矿建设项目如雨后春笋般地竞相上马。这些新建煤矿形成的产能却恰逢煤市萧条的困境下,开始大量释放出来,这无疑将会给市场带来很大冲击。

业内人士称,经过前几年的大规模扩建,今明两年将是新建矿井煤炭产能集中释放期。这些投产的煤矿多是国有大型现代化矿井,生产能力大,况且前期通过大量银行贷款而建设的煤矿是必须投产的,否则银行贷款没法还,所以亏损也得生产。

今年以来,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的问题日益突出,库存居高不下,煤炭价格大幅下滑。1月22日,环渤海5500大卡动力煤综合平均价格还能达到591元/吨,经过7个月的弱市,煤价在8月20日时已经下滑到479元/吨。

实际上,在煤炭价格持续下跌的近几年,国内煤炭产量仍不断上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1年,全国煤炭产量为35.2亿吨,此后的2012年和2013年,国内煤炭产量则分别达到36.5亿吨和36.8亿吨。

进入2014年,虽然煤炭产量出现小幅下降,但总量依然巨大。数据显示,今年前7个月,全国煤炭产量21.63亿吨,同比减少3180万吨,下降1.45%;全国煤炭销量20.53亿吨,同比减少3217万吨,下降1.54%;7月份2.89亿吨,同比下降1.84%。

市场人士认为,现在煤炭行业亏损比较大的主要原因在于产能过剩。伴随着煤炭产量增长和价格下降,国内煤炭企业在今年上半年的亏损面已经超过70%。

因此,为了改善国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煤价大幅下跌的现状,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相关部门自7月以来已经多次组织“救市”。

7月14日上午,国务院召开部分行业座谈会,强调要高度重视当前煤炭行业面临的困难,就行业脱困提出了控制产量、化解产能过剩、限制进口、清理税费、改进企业考核、加强金融支持和统筹协调的要求。

7月14日下午,国家发改委召开煤炭行业脱困工作第一次联席会议,确定了7项具体措施:一是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二是督促各地抓好已发文件落实;三是严格煤矿产能管理;四是加强煤矿产能社会监督;五是建立健全煤炭企业诚信记录;六是对违法违规煤矿实行联合惩戒;七是加强进出口调节。

7月25日,国家发改委主持召开了煤炭企业脱困工作第三次联席会议,提出了“六严一扶持”和“五个抓紧”等具体工作重点,强调严格依要求化解过剩产能,指出今年在计划淘汰800个小煤矿的基础上,力争淘汰1000个小煤矿;煤矿产能核定在完成30%的基础上,力争完成40%。

从上述会议中不难看出,进行限产减销已经成为下半年煤炭工作的重点。

据了解,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代国家发改委起草的下半年产量调控指导意见称,为达到市场供需基本平衡,以2013年实际产量为基数,按山西、陕西、内蒙古和贵州等煤炭主产区及神华、中煤集团全年调减比例10%,其他省区调减8%测算,今年后5个月调减总量将达到1.9亿吨左右。

根据《中国矿业报》记者掌握的情况,实际上,上述减产计划在7月中旬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组织召开的14家特大型煤炭企业座谈会上,就已经形成了共识,其中包括将今年的煤炭产量压减10%以上,维护市场供需平衡;规范煤炭进出口,严格限制劣质煤、高硫煤和含有害元素的煤炭产品进口;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将煤炭由燃料向原料与燃料并重转变。

这次会议后,神华宣布全年调减产量5000万吨、调减销售量6000万吨;中煤宣布下半年调减2000万吨煤炭产量,与原生产计划相比,减产幅度达20%。

煤炭行业分析人士认为,预计接下来宣布减产的煤炭企业将增加,在短期内将提振煤炭市场行情,煤炭行业的心理预期将会好转。但从长期看,在煤炭消费增速放缓、产能建设超前、进口煤大幅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下,今年下半年,全国煤炭市场供大于求、结构性过剩的态势还难以改变。

限产减销恐难见实效

国家发改委、能源局、煤矿安监局联合下发的《关于遏制煤矿超能力生产规范企业生产行为的通知》特别指出,各省级煤炭行业管理部门要根据依法依规批准的生产能力抓紧对所有合法生产煤矿的生产能力进行建档登记,并组织本辖区煤矿签订《煤矿按照登记公布生产能力组织生产的承诺书》。

《通知》还提出,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等单位要加强煤炭市场监测,及时发布煤炭产量等信息,分析市场形势,引导行业自律。要加强舆论宣传,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营造打击煤矿超能力生产的社会氛围。

对于由政府主导的这一减产计划,业内人士仍心存疑虑。

“有行政支撑和市场制约,实现产量减少应该没有大问题,其实如果国家不限产,我国煤炭净供应量减少的时期也会马上到来,只不过会使一部分煤炭企业在没有安慰中„死去‟,比这样有限产情况下的安慰之死要„惨‟,对社会稳定略有不利。”有煤炭业人士如此看待当下的煤炭限产。

分析人士认为,煤炭已经完全市场化,行业管理部门的行政干预不会对市场产生根本影响。在市场规则下,企业一旦减少产量,那么很可能丢掉市场。在保市场与减产量面前,生产企业、贸易商更多采取以量补价、降价促销的方式,但这又加剧了市场过剩。

林伯强称,应该说限产自救是短期解决现阶段这个问题的惟一办法,但这个事情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非常困难,为什么这么说?关键是我们的产能太丰盛。

“现阶段这种状况实际上是一个恶圈,价格越低,挖得越多,目前释放产能的动力比以前还足,因为这些企业必须用现金流来还贷款,来发工资,而且只有生产和销售相对正常,才能继续从银行贷款,所以说煤炭企业目前加大力度挖煤的动力其实比以前还足。”林伯强认为。

在林伯强看来,当前,煤炭行业若能将多余的产能去掉,煤炭企业的日子还可以过得不错,如果不能有效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煤价还会继续下降。“煤炭消费的峰值为42亿吨至45亿吨,产能扩张的空间已经很小了”,这是大前提,必须看清楚。

中国能源网首席信息官韩晓平则表示,“限产令”肯定不能发挥相应的作用,因为各个利益主体都不一样,有的是地方的国有企业,也有一些中央的企业,每一家都不愿意自己限产,而且又很难把大家集合在一起来共同限产,因为你要限产,别人可能就增产。在这样一个环境下,限产肯定是很难解决问题的。

韩晓平称,煤炭走到这一步,不是中国的问题,全球都是这个问题。美国在过去的几年间也减少了2亿吨煤,也面临着失业,也面临着转岗。现在,实际上,我们不能在限产上想办法,更多的是要转产。对于我国来说,能源结构调整已经到了势在必行的阶段,煤炭就是要少烧了,过去的10年中,我国煤炭产量增加了近3倍,而这种局势不可能延续下去,所以我们现在惟一的选择就是要转产。

韩晓平表示,当然,煤炭企业转产的话,地方政府要更多抓好对工人的培训,让他们想办法再找到其他工作。从政府的角度来说,要增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就不能再继续在煤炭上下工夫了。

“对于我国来说,尽管我们还需要煤炭,但增产的可能性已经越来越少了,而且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能效不断提高,我们整个产业结构转型,煤炭的需求量肯定是逐渐减少的,会有一些企业面临着不能够积极生存下去的困境。”韩晓平认为。

市场人士分析称,国内煤炭企业限产也未必能达到提高煤价的效果,因为在国内煤炭产量持续增长的形势下,煤炭的进口量却也依然在大幅增加。

中国煤炭工业协会预计,受国际煤炭市场供大于求和煤炭价格偏低以及一些电厂已经建立起比较稳定的进口煤采购渠道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我国煤炭进口总量或将继续保持高位,全年净进口量仍将在3亿吨左右。

就是这3亿多吨进口煤,却搅得国内煤炭市场不得安宁。一位从事煤炭贸易多年的商人表示,虽然进口量只有3亿吨,但直接就把沿海煤价拉下来了,而我国经济发达地区都在沿海。如此以来,沿海价格一下来,内地的煤炭价格也必然下降。

多位煤炭企业人士认为,市场仍然是最有力量的调节方式,真正意义的限产是由微观企业根据市场供需状况完成的,“一般国家硬性规定的那些措施,作用都不大”。

下载煤炭业靠行政手段限产恐治标难治本word格式文档
下载煤炭业靠行政手段限产恐治标难治本.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