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
两德统一后东德意识形态的变化
院系:西语学院
专业:德语语言文学
姓名:周祎
学号:20150510024
摘要
上世纪 90 年代初,作为冷战前沿阵地的联邦德国和民主德国实现了统一。具有不同社会制度(意识形态)的两个国家以和平方式迅速地重新统一,这在世界现代史上,是绝无仅有的,它产生了一系列的深远影响。因此,将两德的统一及其对东德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作为一个课题加以研究具有理论和实际的双重意义。
本篇论文包括两德统一的背景及其统一后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等内容。德国的重新统一是基于战后德国战败而被分割这一事实来讲的。而1990年10月3日,庆祝两德统一的焰火照亮了天空,分开一个民族40年的两种意识形态经历了统一的洗礼。东西德政治上的统一得以实现,但人民内心的统一与融合却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原东德人被迫尽快适应西德的政治经济体制,这对于在与之完全不同的体制生活了 40多年的东德人来说,困难重重。经过二十多年的民主洗礼与融合,两德统一的狂喜已经消退,而柏林墙倒塌的后遗症正在显现,东西部虽愈见包容,但事实却并非完全如人所愿。东西德除了政治层面上是否也在个人层面上实现了统一? 《再见列宁》堪称以两德统一为题材,来讨论柏林墙背后的疾病中最成功的电影之一。电影以一个虚构的东德家庭来映射这一事件并讲述东德人在融入新社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对东德文化的追忆和寻找自身文化身份的过程。
关键词:两德统一;东德;意识形态;《再见,列宁》 I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 第二章 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2 2.1 德国统一后的民主(意识形态)问题..............................2 2.2 以电影《再见,列宁》为例看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3 结束语..............................................................6 参考文献............................................................7
第一章 绪论
世纪 40 年代后期分区占领德国的盟国因为美苏意识形态的矛盾而最终分道扬镳成为对手,并由此形成了冷战的局面,在美英法的操纵下联邦德国成立,紧接着在苏联的扶植下民主德国亦成立,从此德国的分裂成为定局。自分裂以后,两个德国对统一问题的立场是两国政府各自的重要国策之一,但是因为德国的分裂是战后欧洲安全的保证,涉及到整个欧洲的战略平衡,所以要重新统一绝非易事。到了上世纪 80 年代,苏联和东欧发生的剧变以及东西方关系的缓和为两德统一提供了契机,最终,以西德吞并东德的方式完成了重新统一。德国统一的完成,对其国内而言,因为此前双方在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的发展具有异质性,因此一定程度上给统一后的德国带来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两德的统一,是在两个德国存在着意识形态差异的情况下实现的统一,是世 界现代历史上可供研究分裂国家统一的惟一范例,所以是极具理论价值的。第二章 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2.1 德国统一后的民主(意识形态)问题
就德国重新统一后的民主制度而言,德国东西部的差异似乎是一道不可在短时期内逾越的鸿沟。那么,东西部民主制度的异质性带给统一后的德国何种内政问题呢?
众所周知,自德国分裂以后,西德在西方的支持下立国。从政治文化的角度而言,联邦政府大力推行政治体制变革,实行西方式的议会民主制,同时通过政策和法律途径,促进大众政治参与,推动人们的传统政治意识向现代政治意识转变,由缺乏权利意识的法定公民向具有权利意识并且有能力将之兑现为现实政治行动的事实公民转变,从而通过积极的对社会价值权威分配过程的参与来实现个人的利益。这种大规模的政治文化的重建活动,使得民众的民主价值观念和政治参与水平,到 70 年代早期就完全可以与老牌的英美等西方民主国家相媲美了。从实现政治体制转型的外部因素来讲,联邦德国战后的“经济奇迹”,不仅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使整个西部经济迅速恢复活力,而且它使人们对与经济体制有直接联系的政治体制所体现的民主、公正原则产生了很强的认同感;而且融入欧洲一体化进程,使西德成为一个正常的欧洲国家,成功实现了自身的政治转型,并巩固了战后建立起来的民主政治制度。
反观民主德国,自建国后,则一直受到苏联的影响,包括在民主建设方面。在民主德国,人们致力于消除前现代的、专制的传统,在很多社会领域推行了平等政策,并组织了大规模的公开讨论。从这点来看,民主德国是一个现代的社会。但是究其本质,这是一个实质上专制而形式上现代的社会:社会冲突被压制或者转向,政党精英是单一的整体,整个社会贯穿着计划理性,即自上而下的中央计划。
这种计划理性导致人们对国家权威的认同感很强烈,同时压抑了人性,导致人们忽略了自己个人的自由权利。另外从总体上看德国政治文化中的传统因素如国家主义、惧怕冲突、形式主义等,在东德社会随处可见,影响颇深。所谓国家主义传统,是指在德国,国家总是居于特别重要的地位,19 世纪中期以后德国的政治思想,没有把国家看成是社会的政治组织,而是视国家为保障和规范社会关系的不可冒犯的手段,与此相适应,纪律义务服从的价值得到褒扬,而自由个性和反对派的价值则受到贬斥。个体利益因而要服从国家所代表的普遍利益,多元主义社会集团的政治活动也被消极地视为潜在的无政府状态。惧怕冲突传统,是指大多数德国人没有能力把有限度和有秩序的冲突看成是一种积极塑造社会的手段。德国人崇尚和谐,愿意看到一个对所有人都有约束力的民族共同体;而 将社会公平和公开的竞争冲突看成是一种社会制度不完善的表现。上述几种政治传统在民德地区得到了保留。
在德国统一过程中,虽然是以西德各个领域一整套体制在东德地区的植入,但是当涉及到民主传统以及意识形态等深层次的东西的时候,要想统一,却非易事。其实“西德人对民主制度的信任与支持以及积极参与政治进程的公民能力发展,足足用了20多年时间,直到 1972 年,西德支持民主的人口比例才达到 90%。在 70 年代以前,西德只能算作一个民主制度稳定发展的国家,此后才能称得上是一个拥有民主政治文化的西方式民主制国家。”
这种转变前文中也已讲到,是通过长期的民主政治教育,通过战后初期西方战胜国和后来的西德政府采取的种种措施,民主的理念与民主的运行才逐步渗入到德国人的深层次意识中,一种积极的民主政治文化才得以在德国真正发展起来。因此,在统一的初期,西德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东德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消化,仅仅是刚开始;对议会民主制,自由,平等等理念的适应过程,对原来政治体制下的国家对个人包管一切的怀念,必然使东德人感受到精神失落与心灵创伤,所以一部分东德人意欲部分恢复原来国家境况,甚至会使一种强调不同于西德的东德人认同意识发展起来。这等于在实际上迟滞了德国的“内部统一”。
因此,在上述问题存在的情势下,大力在东部推行西方民主制度,使东部与西部民主制度相契合,是新德国必须的“功课”。如果这项工作做的成功,就将大大巩固德国作为“文明国家”的民主内核,使西方国家增强对统一后的德国的认同感。
2.2 以电影《再见,列宁》为例看两德统一对东德意识形态的影响
电影描写的是1989年一个生活在东柏林的普通人家的故事。女主人公是原东德优秀的中学教师。在一次东柏林群众要求民主的游行活动中,她受到刺激而昏迷不醒,几乎成了植物人。紧接着柏林墙倒塌,两德合并,原东德社会发生了巨大变化。从食品到用具,从服饰到家装都被西德的产品所取代。女主人公在昏迷8个月后奇迹般醒了过来,但医生认为,她不能再受任何刺激,否则就会丧失生命。孝顺的儿女们把家重新布置成从前的样子。儿子为了给妈妈找到原东德出的酸黄瓜跑遍全柏林,最后无奈中只能从垃圾箱里找到原东德产品的包装,消毒后亲自“生产”妈妈喜欢吃的这类食品。为了能让妈妈仍看上过去的新闻节目,他学会了影片制作和剪辑,自己制作原东德的“新闻”。他甚至把柏林墙倒塌后大批东德人涌入西柏林的镜头换上东柏林大街的背景,并加上解说———“西德人不能忍受资本主义的压迫,纷纷逃向东德”。最后女主人公终于在幸福中去世。从表面看这是一部十分逗笑的喜剧片,但它描述了老东德人对过去的向往,以及东西德社会格格不入的现实。电影里的情节可能是作者杜撰的故事,但在实际生活中 却常能感到东德人的怀旧情结。
本片制片人曾说过: 这既是一部东德的历史,又是一个家庭催人泪下的故事。而德语中历史和故事使用的恰恰是同一个单词 “Geschichte”。两德统一后,国家的消亡让东德人一下子失去了原有的身份、工作、社会地位和正常的家庭生活,心中充满了强烈的失落感,对前途感到迷茫。影片中失业而牢骚满腹的邻居大爷,酗酒堕落的学校校长等都是这些东德人的真实写照。他们处在矛盾的情绪中,无奈告别过去,不得不重新适应新的生活、新的体制和价值观,而新旧交替必然会发生许多碰撞和冲突,亚历山大与银行职员在换钞时就发生了激烈的口角,面对只认规矩、不讲情面的西德体制,他除了破口大骂别无办法。他还几次三番地与姐姐及其西德男友发生争吵,为他们自私自利、不顾母亲安危的冷血做派而感到气愤。尽管面临着许多磕磕碰碰,这些年青一代的东德人仍旧对不可知的未来怀抱着希望,但因其不可知,心里又有着一种隐隐的担忧和恐惧,因而显得有些退缩,不敢面对。这既是年轻人成长过程中必然要经历的磨难、迷茫和困惑,也反映出东德人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夹缝中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影片中亚历山大和女友在酒吧约会时的场景充分体现了这种模棱两可的中间状态。两人走进了一座尚未拆除完的房屋中,坐下闲聊,谈论父亲的出走,信仰的随风而逝,伴随着主人公的画外音: “未来在我们手中,不确定,但还有希望。”渐渐地镜头推远,展现出全景,这时观众才发现他们正坐在一所破落房屋二楼的断壁残垣上,前方是空荡荡的一片。这个场景具有很强的视觉观赏性,同时具有明确的象征意义: 两个年轻人在破旧的房屋中(解体中的东德),背靠着一片废墟(残破的过去),坐在房屋的断层边缘上(身处过去与未来的交界处),面朝着前面黑夜中开阔空旷的场地(自由但又未知的将来)。影片成功地把个人的成长故事和历史社会的发展变迁糅合在一起,亚历山大与西德同事丹尼斯自拍的三部影片不仅折射出亚历山大成长心态上的微妙变化,而且演绎了一出西德人逐步向东德靠拢,最后被东德和平收复的国家神话。他们有意识地剪辑穿插大量真实的历史画面镜头并配以丹尼斯精彩的现场表演镜头,编造出了母亲能够接受的,其实也是亚历山大自己渴望的历史事实。其中前两部短片中亚历山大立场非常鲜明,几乎是一边倒地在赞颂东德,贬斥西德,可口可乐被说成是20世纪50年代东德的实验室里研制出来的社会主义饮料,画面中西德人吸毒、失业、对新纳粹和选举结果不满,纷纷越过柏林墙逃往东德,得到了东德政府和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些精心编造的谎言不仅为整部影片增添了荒诞幽默的色彩,而且也反映出亚历山大内心对母亲和祖国镜像的想象性认同。
而渐渐亚历山大对西德产生认同感。将社会历史过程和个人发展整合在一起,不再是耽于幻想,而是要到社会中去通过行动来实现梦想、实现自我,同时也透露出主人公对民主、自由、平等的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从历史政治的宏 4 观角度来说,是对东德所代表的精神内涵的阐释和宣扬。站在为全人类福祉的高度上来看,民族和国家的纷争,个人的荣辱得失显得微不足道,人们应该学会妥协和宽容,坚持崇高的信仰,将这种信仰付诸实现。东德虽然没有丰厚的物质生活,但是人们在这里可以找到他们的精神家园,正如短片最后的总结陈词: “许多人都想留下来,他们寻找资本主义残酷的生存斗争之外的另一条出路,因为不是每个人都追求飞黄腾达和消费刺激,不是每个人都有自私冷酷的人性。这些人想要过另一种生活。他们觉得电视机、录像机、汽车并不是全部。他们要用意志、精力和希望去实现另一种生活!” 5
结束语
影片涵盖了两德统一前后几乎所有重要的历史场景,它便不可能与历史政治无涉。历史所关注的最终还是人,人才是历史的主体,历史应该给“人”以更大的发展空间。同样,反映历史的电影也是如此。
如果把这部电影作为一部政治寓言,我们可以看到其中异常鲜明的情感线索:正是东德人对于西德以及西方世界的美好想象与近乎乌托邦式崇拜,导致了长达40年的背叛与出逃,最终一手造成了民主德国的消亡。而在热情的投向西方的怀抱之后,他们却意外地发现自己并没有被批准加入自由平等的西方世界——甚至所谓的自由平等的西方世界,也不过是一种虚幻,一种被言说所建构的“乌托邦”。“79平米的乌托邦”是儿子对于自己“轼母”罪行的赎罪,而刻意安排的母亲最终的“安乐死”则达成了儿子心理上的自我开解。曾被阿列克斯轻蔑的称为“老占领区”的民主德国,在影片中逐渐上升为一种本质性的东西,并最终被阿列克斯自己意识到:“民主德国或许不完美,但她是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根。”这句话无疑说出了社会转型后,前东德人民对以往时光的追抚、怀念和依依惜别之情,因为柏林墙不仅意味着禁锢和限制,更是他们和历史、和前一时代相连的脐带。
时隔15年,数百万东德人蜂拥般越过最近开放的边界、并得到西德国人的拥抱和献花的日子似乎已是遥远的往事。政治家允诺的“东部经济高涨”并未实现,严酷的现实却是:许多人在东德时代几十年的忙碌顷刻间变成徒劳,“被统一”过来的东德人必须同时接受3.5万条新的西德法律条款;东德品牌以一种难以置信的速度从商场中消失,成千家东部企业被迫关门,就业者从九百万降到六百二十万„„在柏林墙消失的年代,东德人却感受到前所未有的惶恐——重新统一后,东德人不再是主人,许多人必须重新选择职业,十分费劲地维持生活。他们无法融入这个他们梦寐以求的“自由世界”,他们无法享受资本主义的大多数好处,他们甚至无法得到同胞的尊重。统一之后,东德人仿佛失去了祖国,成为了自己的国土上的流浪者,他们之中普遍存在的心理是,觉得自己属于“二等公民”:不属于西方世界的联邦德国,而承认他们合法性的民主德国也不复存在。就政治体制和经济体制而言,两德的统一是建立在事实上的“西德吞并东德”的基础上的;然而就文化而言,这种“吞并”不可能如经济、政治体制一般,在短时期之内完成。甚至可以说,文化上不存在“吞并”,而只能依靠时间的作用趋于融合。如何逾越两德之间已经产生的心理鸿沟是当时的德国亟需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高晓倩.《再见,列宁》成长故事背后的历史政治寓言.电影文学.2013年第18期:
陆珠敏.《德国统一进程中值得思考的问题》.德国研究.1998年第1期第13卷总第45期:
齐世荣.德国——从统一到分裂再到统一.西安:三秦出版社,2005:
许诺.《东西德的伤口与弥合的可能性》.电影评介.2009年第3期:
第二篇:解读内外资统一后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解读内外资统一后的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
发布日期:2010-12-08 信息来源:如东县地税
局
作者:王从
炜
浏览次数:
340
字号:[ 大 中 小 ] 十月底,国务院发布了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内外资统一的通知,自此为鼓励外商投资而持续了16年的“超国民待遇”宣告取消,标志着中国税收制度终于完全实
现了内外统一。
根据《国务院关于统一内外资企业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制度的通知》(国发[2010]35号)规定,自2010年12月1日起,外资企业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征收教育费附加的暂行规定》,及有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法规、规章、政策。随后,《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对外资企业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有关问题的通知》(财税[2010]103号)明确:对外资企业2010年12月1日(含)之后发生纳税义务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以下简称“三税”)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对外资企业2010年12月1日之前发生纳税义务的“三税”,不征收城市
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一、纳税人及扣缴义务人
凡缴纳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单位和个人,都是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纳税人,不再区分内外资,也无论国籍,是否缴纳“三税”成为纳税主体判定的唯一要素。
根据财税[2010]103号的规定,对外资企业2010年12月1日(含)之后发生纳税义务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应征收城建税和教育税附加。即只要“三税”发生纳税义务的时间在12月1日以后,就应该作为计税依据计提城建税和教育税附加,并在法定期限进行申报缴纳。需要说明的是,此处强调“三税”的纳税义务发生时间是在12月1日以后,而非实际缴纳时间。换言之,即外资企业或个人在对所属期在12月1日以前的“三税”进行缴纳时仍可享受暂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优惠,譬如外资企业出现以前所属期的“三税”查补入库,无须同时申报缴纳城建税和教育税附加。
关于扣缴义务,目前的规定是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代扣代缴义务人,应在代扣“三税”的同时一并代扣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境外纳税人在12月1日(含)之后发生纳税义务的“三税”,但在境内未设有经营机构的,由扣缴义
务人代扣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二、纳税义务发生的时间及地点
城建税和教育税附加纳税义务的发生时间及地点,原则上与“三税”保持一致,一般在缴纳“三税”的同时、同一纳税地点,申报缴纳城建税和教育税附加。对代征、代扣代缴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企业单位,同时代征、代扣代缴城市维护建设税。对人民银行、各专业银行和保险公司应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均由取得业务收入的核算单位在当地缴纳。
三、计税依据及税率
城建税和教育税附加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的税额为计税依据,分别与“三税”同时缴纳。对于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实行免抵退税办法的,根据财税[2005]25号规定,出口货物“免、抵”税额要视同实际缴纳的增值税,出口企业应当每月依据国家税务局退税机关已审批确认的当期《生产企业出口货物免、抵、退税申报汇总表》中所列的免抵税额,来确定申报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此外,对于一般纳税人辅导期内的预缴增值税不是实际缴纳增值税,不能作为缴
纳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计税依据。
(一)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维护建设税暂行条例》第四条规定:纳税人所在地在市区的,税率为7%;纳税人所在地在县城、镇的,税率为5%;纳税人所在地不在市区、县城或镇的,税率为1%。(关于市区、县城、镇的范围,应按行政区划作为划分标准)。对以下两种情况,根据《关于城市维护建设税几个具体业务问题的补充规定》(财税字[1985]第143号)可按缴纳“三税”所在地的规定税率就地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1、由受托方代扣代缴“三税”的单位和个人;
2、流动经营等无固定纳税地点的单位和个人。此处,“就地”的概念是指缴纳“三税”所在地适用的税率。
(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率为3%。
四、减免税及征收管理的相关规定
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由于是以纳税人实际缴纳的增值税、消费税、营业 城市维护建设税为计税依据,并随同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征收,因此减免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也就意味着减免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所以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一般不能单独减免。但是如果纳税人确有困难需要单独减免的,可以由省级人民政府酌情给予减税或者免税照顾。
五、其他规定
1、海关对进口产品代征的增值税、消费税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
2、对进口产品退还增值税、消费税的,不退还以缴纳的城市维护建设税;
3、对金融业调增3%征收的营业税,不征收城市维护建设税;
4、对于因减免税而需要进行“三税”退库的,可同时退库城市维护建设税;
5、对于铁道部集中缴纳的营业税税额,统一规定按5%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
6、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纳税环节、奖罚等事项,比照
“三税”有关规定办理
第三篇:新“交通法”将于五一后开始实施 存在六大变化
新“交通法”将于五一后开始实施 存在六大变化
-机动车达到报废标准后应注销登记
-规定行人通行为先
-法律赋予自行“私了”权利
-否认“撞死人白撞”
-非现场执法同样记录在案
-酒后驾车问题可拘留和吊销驾驶证
《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将于两天后开始实施。同旧的《机动车管理办法》相比,《安全法》更加以保障道路交通安全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解决道路交通中的突出问题,从现实需要和交通管理的实际出发,确立了依法管理、方便群众的基本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本的思想,确立了管住重点,方便一般,简化手续,提高效率的总体思路,并将这些精神贯穿于本法的始终。
-机动车达到报废标准后应注销登记
所谓强制报废制度是指对于已达到国家报废标准的机动车,由国家强制回收拆解,防止被拼装、组装重新上道路行驶的制度。机动车报废标准主要依据机动车的安全技术状况和不同用途来确定。《安全法》第十四条规定:“国家实行机动车强制报废制度„„应当报废的机动车必须及时办理注销登记。达到报废标准的机动车不得上道路行驶。同时请注意机动车达到报废标准后应当申请注销登记,这是对机动车所有人的一种义务性的规定。这不仅有利于车辆管理部门对报废车的掌握和管理,也防止了报废车辆进入市场,扰乱正常的经济秩序。
-规定行人通行为先
《安全法》第四十七条规定:“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有行人横过道路,应当避让。”这是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立法体现。对行人在人行横道以及没有交通信号的情况下赋予优先通行权,主要是考虑行人是道路交通的重要参与者,在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人口高度密集,目前大多城市还是以混合交通为主的交通现状下,行人作为弱势群体相对于机动车来讲,没有相应的保护设备和防护措施,一旦发生事故,行人的生命和健康安全将受到巨大威胁。从立法本意的角度来讲,相对于机动车的通行权,人的生命权、健康权则是更为重要的。
-法律赋予自行“私了”权利
所谓自行协商解决交通事故的机制包括两种情况:一是道路上发生事故,未造成人身伤亡,但造成轻微财产损失的,这种情况中自行撤离现场是当事人的一种法定义务;二是未造成人身伤亡,轻微财产损失的,这种情况自行撤离现场是当事人的一种权利。建立当事人自行协商解决交通事故的机制目的就在于尽可能的减少交通事故对道路交通的影响,减少因交通事故造成的路面拥堵。这个机制一方面可大大降低事故对道路通行的影响,另一方面是法律赋予事故当事人对没有人身伤亡事故进行“私了”的权利,这是道路交通事故处理体制上的重大变革。这一改革为交通事故当事人自主解决自己的事情提供了法律上的支持和制度上的空间。
-否认“撞死人白撞”
《安全法》第七十六条规定:“„„(二)机动车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之间发生交通事故的,由机动车一方承担责任;但是,有证据证明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违反道路交通安全法律、法规,且机动车驾驶人已经采取必要处置措施的,减轻机动车一方的责任。交通事故的损失是由非机动车驾驶人、行人故意造成的,机动车一方不承担责任。”这条规定是从根本上对以往“撞死人白撞”说法的一种否定。我们知道发生交通事故所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民事责任、刑事责任和行政责任。本条从民事责任的角度对现行的交通事故损害赔偿原则作了重大突破。这里重点要强调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之间的责任承担问题。根据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机动车作为高速运输工具,应当承担严格责任,即对于民事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加害人无论主观上是否有过错,都要对损害结果承担民事责任,但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有过错的,可以减轻或免除加害人的责任。本条对于机动车与行人、非机动车发生交通事故的责任承担就体现了这一原则。机动车属于高速运输工具,其在得到方便、快捷、高速的益处的同时也应当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也只有这样才有助于保障行人和非机动车的利益。当然本条也规定了机动车驾驶人减轻或免除责任的条件,所以机动车驾驶人在发生交通事故后,也应当注意获取减轻或免除自己责任的证据,在严格责任的举证原则下,只有驾驶人有证据证明受害人是有过错的,才能减轻或免除其自身的民事责任。
-非现场执法同样记录在案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道路交通管理的现代化水平不断提高,科技手段在道路交通管理中的应用日趋广泛,利用电子监控设施形成的影像记录,对一些类型的违法行为予以认定,可以克服道路交通安全违法行为证据转瞬即逝、不易收集的问题,可以将违法事实长久保存。因此《安全法》第一百一十四条规定:“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可以对违法的机动车所有人或者管理人依法予以处罚。对能够确定驾驶人的,可以依照本法的规定依法予以处罚。这里的交通技术监控记录资料,主要是指交通监控摄像装置及安装在营运车辆上记录仪器所记录的音像材料。”
-酒后驾车问题可拘留和吊销驾驶证
《安全法》还规定:“饮酒后不得驾驶机动车。”
酒后驾车经常造成交通事故,危害公共安全。因此《安全法》第九十一条对此做出了严厉的处罚措施:“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处暂扣一个月以上三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三个月以上六个月以下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饮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处暂扣三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五百元罚款;醉酒后驾驶营运机动车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约束至酒醒,处十五日以下拘留和暂扣六个月机动车驾驶证,并处二千元罚款。一年内有前两款规定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行为,被处罚两次以上的,吊销机动车驾驶证,五年内不得驾驶营运机动车。”这相对于《安全法》颁布以前“对机动车驾驶人处五十元以下罚款或警告饮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暂扣三个月以下,醉酒后驾驶机动车的,暂扣十二个月以下驾驶证”的处罚力度来讲,处罚更为严厉,且增加了拘留和吊销驾驶证的处罚,希望通过这种严厉的惩罚遏制酒后驾车交通违法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