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毛概简答 2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路及其依据。
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道 路及其依据: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依据:(1)中国国情决定了中国革命必须以长期武装斗争为主要形式,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形式,在中国革命中具有极端的重要性,这是由中国国情决定的,同时武装斗争是中国革命的特点和优点之一。(2)中国的武装斗争实质上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农民战争
第一,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最广大的动力,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 第二,农民是中国军队的来源;
第三,中国革命进行长期的武装斗争,主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之下的农民游击战争。
2、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其方法原则
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内容及其方法原则: 农业、手工业、工商业。对农业、手工业改造的原则:自愿互利。
具体方法: “典型示范,逐步推广”。对工商业改造的政策:和平赎买政策。“国家资本主义”是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必经之路,它经历了由低级(统购包销、加工订货)到高级(公私合营)的发展过程。
3、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及实现形式
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内涵及实现形式。内涵:国有经济,集体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实现形式:国有独资经营、股份制、股份合作制、(或讲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租赁制、承包制)
4、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2、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是以“一化三改造”为核心内容的总路线,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逐步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这是总路线的主体;一是逐步实现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这是总路线的两翼。这两个方面互相联系,互相促进,互相制约,体现了发展生产力和改革生产关系的有机统一,是一条社会主义建设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路线。
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1、简述社会主义本质论的主要内容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再展开分三层次)
(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第一,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觉要求,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重要表现;
第二,社会主义发展生产力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共同富裕,是与“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的目标是联系在一起的;
(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
第一,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的主体地位,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不搞两极分化; 第二,把消灭剥削看作是一个过程,当作建设社会主义的一项长期任务,逐步进行;
(三)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的 第一,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和原则要求; 第二,共同富裕是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三,从长远来看,只有实现共同富裕,才能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共产主义创造条件;
其中,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条件,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是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证,而实现共同富裕则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和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的最终目标。三个方面紧密配合,在社会主义发展的动态过程中,共同推动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2、简述可持续发展战略及其对策。
可持续发展战略,系指满足当前需要而又不削弱子孙后代满足其需要之能力的发展。
对策:必须切实保护资源和环境,统筹规划国土资源开发和整治,严格执行土地、水、森林、矿产、海洋等资源管理和保护的法律,实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要根据我国国情,选择有利于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和消费方式。坚持资源开发和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克服各种浪费现象,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要综合利用资源,加强污染治理,植树种草,搞好水土保持,防治荒漠化,改善生态环境。总之,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决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
3、简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提出的意义
第一,它科学地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问题,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使马克思主义关于未来社会发展阶段的理论达到了一个新的水平,拓展和深化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第二,它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科学依据。从初级阶段出发,我们就可以找到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制定和执行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因此,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基础,是我们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根本依据和立足点。
第三,它是我们防止在反对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错误倾向,警惕右主要是防止“左”的强大思想武器。谈谈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新时期保持党的先进性 要在新时期保持先进性,就必须加强党的建设
1、把党的建设作为一项新的伟大工程来抓。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与时俱进。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从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建设抓起; 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建设党:
(1)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大力发扬求真务实,勇于创新的精神,创造性地推进党和国家的各项工作,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2)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的工人阶级先锋队性质,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同时要根据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实际,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和扩大党的群众基础,不断提高党的社会影响力。
(3)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建立健全科学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充分发扬党内民主,坚决维护党的集中统一,保持并不断增强党的活力。
(4)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和德才兼备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努力建设一支高素质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干部队伍。
(5)贯彻“三个代表”要求,我们必须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和从严治党的方针,各级党组织必须对党员干部严格要求、严格教育、严格管理、严格监督,坚决克服党内存在的消极腐败现象。
从严治党:“从严治党”是中国共产党适应执政、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情况新问题而提出的加强党的建设的基本方针和根本要求。严格按党章办事,按党的制度和规定办事;
对党员特别是领导干部严格要求,严格管理,严格监督;
在党内生活中讲党性,讲原则,开展积极的思想斗争,弘扬正气,反对歪风; 严格按照党章规定的标准发展党员,严肃处理不合格党员; 严格执行党的纪律,坚持在纪律面前人人平等。请你谈谈全面小康建设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全面小康是高水平、全面的、发展均衡的小康,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各个层面,包括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建设,其最终目标必将促成社会的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有其自身的特点,互相不可取代,二者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种辩证统一的关系。这种关系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方面,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本身就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因此,我们在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推动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共同进步的同时,必须把和谐社会的建设放在重要的位置。
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条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经济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
二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政治建设创造良好的社会保障。政治建设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离不开社会的和谐。
三是构建和谐社会,可以为小康社会的文化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基础。文化建设就是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而这些都离不开社会的和谐。
第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之中。无论是和谐社会的构建,还是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或重要阶段。
请你谈谈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怎样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并不是指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一个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发展不仅应当是全面的,而且应当是自由的。在整个社会不断发展的基础上,逐渐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包括思想道德建设和科学文化建设两个基本方面。思想道德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是文化建设的核心,决定着文化建设的性质和发展方向;教育科学文化建设,要解决的是整个民族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现代化建设的智力支持问题,是物质文明和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条件。
人要全面发展自由发展,首先要自己修身,其次是养性。科学文化建设为修身创造条件,人只有掌握了必然才会有自由。(展开)其次是养性,思想道德建设就是解决养性的问题,人只有自觉才会自愿,才会达到自由的彼岸。(展开)
社会主义本质是什么,请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出发谈谈为什么要进行改革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反映了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统一,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关系必定要适合或促进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有重大的反作用,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相适合时,它会有力地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当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合时,它会阻碍甚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两者之间由适应---到不适应----适应,不断调整,因此要发展生产力,就必定要变革生产关系,要改革。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因为第一次革命是解放发展生产力,改革是为了发展生产力,所以是第二次革命,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不能改变,具体制度必须创新。改革总的目的是要巩固社会主义制度,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发展生产力。
“必须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民主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请指出其中包含的理论并谈谈你的看法。
中共十五大作出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郑重结论,明确提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只有使社会主义民主形成、上升为法律,并使这种法律和制度具有稳定性、连续性和极大的权威性,社会主义民主才能获得切实保障。
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这做主的保证。
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治的基础,社会主义法治是社会主义民主的保障,只有人民掌握政权,实行社会主义民主,才能把自己的意志上升为国家法律,建立起自己的法律制度。
加强法治建设,法治和德治相结合。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把法制建设与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进一步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必须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坚持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借鉴人类政治文明有益成果,要高度重视和认真做好维护社会稳定工作,始终保持安定团结的社会政治局面,在和谐稳定的环境中有序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
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
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
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第二篇:毛概简答
我国为什么不能照搬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
所谓“三权分立”,就是把国家的立法,司法和行政三种权力,分别由议会、法院和政府独立行使,同时又相互制约,维持权力均衡。这种制度相对于封建专制统治与个人独裁是一种进步,它有利于调整资产阶级内部各党派、各利益集团之间的利益矛盾,有助于维护资产阶级的民主制度。但这种制度是与资本主义国家的私有制经济基础、资产阶级国家性质、阶级关系和政党制度相适应的,是为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服务的。西方三权分立制度不适合中国国情。其一,我国不存在三权分立制的经济基础。其二,我国不存在实行三权分立的历史前提。其三,我国实行的建立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一方面体现了广泛的人民民主,另一方面,又保证了人民意志的统一和国家权力的统一,保证了决策的效率。
历史实践证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体现中国社会主义国家性质、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实现形式,也是党在国家政权中充分发扬民主、贯彻群众路线的最好实现形式,是中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制度载体。
怎样认识社会主义建设以解决民生为重点的意义? 党的十七大第一次按照四位一体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作总体布局,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最了新部署,其中包括加快推进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是党对中国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深化的结果,具有重要的意义。首先,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广大人民群众迫切愿望。在社会建设方面,贫富差距拉大,公共服务不到位,就业难,住房贵等一系列问题交织在一起,构成当前社会的突出矛盾,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利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的需要。其次,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的要求。以社会主义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是以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为基础的社会关系的内在统一;既要发展生产力,为提高人民物质生活水平提供物质基础,又要不断完善生产关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经济建设同改善人民生活和促进社会进步的目标结合起来。最后,社会建设以改善民生为重点体现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做到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享受。科学发展观要求全面推进政治经济文化的建设,统筹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发展,同时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经济建设各方面全面协调。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注意改善民生,加强社会建设推进经济和会的协调发展。
1.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是什么?
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精神文明建设居于重要的战略地位,它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重要保证,主要表现在:第一,精神文明建设是使物质文明和现代化建设沿着正确方向发展的重要保证;第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第三,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稳定的社会环境和社会秩序;第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还是社会主义中国赢得同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实现中华民族在世界腾飞的重要精神条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什么?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着力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切实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意义是什么?
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文化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理论创新和重大战略任务。它鲜明回答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党用什么样的精神旗帜团结带领全体人民开拓前进、中华民族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大问题,对于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具有重大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第一位的任务。
1.如何理解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意义?
[答案要点]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是形成良好社会风气的重要基础。其意义主要体现在:(1)中国要实现事业发展、社会和谐的目标和追求,必须确立普遍奉行的价值准则和道德要求,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尚,而社会主义荣辱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旗帜鲜明地为全体社会成员提供了基本的价值准则
和行为规范,为我国公民道德建设树起了新的标杆;(2)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全面系统、准确通俗的表达,它概括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鲜经验,集中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时代精神和时代风尚,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对形势下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2.为什么说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一项紧迫的现实任务?
[答案要点] 新时期以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思想道德建设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原有的一些道德规范已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新的道德规范尚未形成,从而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诚信意识淡薄、社会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因而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非常紧迫的现实任务。
五、分析题
材料1:从2002年10月开始,中央电视台每年推出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在社会上均引起强烈反响。从人民公仆郑培民、航天英雄杨利伟、独臂英雄丁晓兵、爱心歌手丛飞,到乡邮递员王顺友、好军医华益慰、自立自强的优秀大学生洪战辉、70多年前参加长征的红军群体等,虽然他们的身份不同,经历不同,但他们的故事都让人热泪盈眶,震撼人们的心灵。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一种理想,一种信念,一种精神,一种力量,他们以自己的行动从不同角度诠释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真谛。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7》
材料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建设和谐文化的根本。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借鉴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贯穿现代化建设各方面。坚持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凝聚力量、激发活力,倡导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不断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社会主义制度、改革开放事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信念和信心。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增强党的思想理论工作的创造力、说服力、感召力。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摘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材料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本质体现。要巩固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用社会主义荣辱观引领风尚,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摘自《十七大政治报告》
结合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1)结合材料1和2分析,为什么要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什么?
(3)如何才能做到“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最大限度地形成社会思想共识”?
1.[答案要点](1)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需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同时也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需要。具体而言:第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中央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要求,适应我国现阶段思想道德建设的新形势,向全党提出的重大任务。第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在我国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凝聚和统一社会各阶层、各利益群体思想的有力武器,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精神之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大厦的基石。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和谐文化的必
然要求,也是增强民族凝聚力、提高国家竞争力的迫切需要。第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中。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是一个科学体系,其基本内容有:第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第二,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第三,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第四,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的丰富的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
(3)首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多样化社会思想的关系是主导和被主导的关系。既不能因为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而简单地排斥社会思想多样化,也不能因为存在社会思想多样化的倾向而怀疑和否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作用;其次,必须进一步提高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想的水平。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始终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旗帜和灵魂,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社会思想的不同性质和变化过程,区别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扬长避短,趋利避害。要使多样化社会思想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使人们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必须在尊重差异中扩大共识,在包容多样中共铸和谐,形成社会思想领域既百花齐放又主旋律鲜明的生动局面。
五、分析题
材料1:惠山区堰桥街道城塘村村民王涌明,因长年患重症失去劳动能力,去年全家5口人一年的收入只有
1.5万元,虽略高于低保标准,但一家老小生活依然十分拮据。令老王暖心的是,今年3月,惠山区在无锡率先启动困难群众临时救助工程,3000元临时救助款如及时雨,为窘迫的家庭送来了甘露。
暖心的,绝不仅仅王涌明一家。就业培训政府买单,百姓收入一路攀高,“五保”老人安享晚年,农民看病可以报销,公交线路四通八达……这一年里,老百姓越来越深刻地体会到了这样的幸福感受。
《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综述》,新华网,2008年10月28日。
材料2:近日,只有小学文化水平的重庆市江津区的徐云贵老人,写下平生第一篇散文,歌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原来,老人2007年患脑溢血住院用去1.2万元,却拿到了1.075万元的报销款。2007年,全国2448个县(区、市)里有7.3亿像徐云贵一样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率达到86%,累计受益人次接近2亿。这种合作医疗制度作为党和政府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发展、保障人民健康的重要举措之一,受到了广大农村居民的热烈欢迎。
摘自:《理论热点面对面·2008》
材料3: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
摘自:《十七大政治报告》
材料4:胡锦涛同志《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能力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中指出:“我们所要建设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而要“切实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和正义”,其中一项重要内容就是“进一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逐步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切实保障各方面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什么?
2.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特征。从社会保障的基本功能说明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与实现公平正义之间的内在联系。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是什么?
1.[答案要点] 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涉及面广,内涵丰富,基本要求是:积极解决好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直接关系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现实利益的问题。
2.[答案要点] 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调节收入差距,缓解各种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的基本功能,是经济发展的安全网,是社会发展的稳定器,能为维护社会安定提供可靠的保证。
公平正义就是要妥善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人民内部矛盾和其他矛盾得到正确处理,社会公正和正义得到切实维护和实现。
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不仅能够为社会的低收入者和弱势群体提供基本的保障,使社会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都能够得到满足,而且能够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维护和实现公平与正义,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所需的制度保障。
3.[答案要点]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首先,必须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并为其提供坚强有力的政治保证;其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战略任务,是对我们党执政能力的重大考验。
五、材料分析题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问题的核心是祖国统一。和平统一已成为国共两党的共同语言。但不是我吃掉你,也不是你吃掉我。我们希望国共两党共同完成民族统一,大家都对中华民族作出贡献。”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0页。
材料2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一九四九年以后,台湾又与祖国大陆处于分离状态。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促进中华民族的全面振兴,仍然是所有中国人的神圣使命和崇高目标。” “早期完成祖国统一,是中华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无限期拖延统一,是所有爱国同胞不愿看到的。”《江泽民文选》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418-
419、423页。
材料3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摘自:《十七大报告》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问题:
台湾问题是怎样形成的,其实质是什么?
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第五条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基础。
以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最符合台湾海峡两岸同胞的根本利益。国家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实现和平统一。
国家和平统一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
第六条 国家采取下列措施,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
鼓励和推动两岸人员往来,增进了解,增强互信;
鼓励和推动两岸经济交流与合作,直接通邮通航通商,密切两岸经济关系,互惠互利;
鼓励和推动两岸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交流,共同弘扬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
鼓励和推动两岸共同打击犯罪;
鼓励和推动有利于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稳定、发展两岸关系的其他活动。
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的权利和利益。
第八条 “台独”分裂势力以任何名义、任何方式造成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事实,或者发生将会导致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重大事变,或者和平统一的可能性完全丧失,国家得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材料2 “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基础。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台湾任何政党,只要承认两岸同属于一个中国,我们都愿意同他们交流对话、协商谈判,什么问题都可以谈。我们郑重呼吁,在一个中国原则的基础上,协商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框架,开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新局面。”
根据材料请回答:
两岸关系的现状是什么?
新世纪以来,党和政府发展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是什么?
五、材料分析题
1.[答案要点](1)台湾问题是中国国内战争遗留下来的问题。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打败国民党统治集团,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集团退踞台湾后,在美国的扶持下,与大陆长期分裂对峙,台湾问题由此产生。台湾问题的实质是中国的内政问题。(2)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包括台湾同胞在内的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人民不可动摇的坚强意志。中国共产党在实现祖国统一问题上的立场是坚定不移的。台湾问题产生5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始终领导中国人民同一切阻碍破坏祖国统一的势力进行坚决的斗争,不断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
2.[答案要点](1)胡锦涛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1949年以来“尽管两岸尚未统一,但大陆和台湾同属于一个中国的事实从未改变”,这就是两岸关系的现状。两岸关系现状的这一定义,丰富了一个中国原则的内涵。
(2)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绝不动摇,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在这一基本立场的基础上,经过不懈的努力,开拓了两岸关系的新局面。
第三篇:毛概整理简答
1、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其核心是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长期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第一,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关于发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第二,科学发展观是在准确把握世界发展趋势、认真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深入分析我国发展阶段性特征的基础上提出的。第三,科学发展观是对经济社会发展一般规律认识的深化,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
2.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1新民主主义政治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统治,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各革命阶级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2经济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官僚资产阶级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3文化纲领的主要内容是:新民主主义文化就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文化,即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
3、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1坚持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2采取积极引导、逐步过渡的方式。3进行和平改造。总之,和平改造解决了诸如实现社会变革与经济发展、和平过渡与消灭剥削制度这类通常难以解决的矛盾问题。
4、依法治国的含义是什么?实行依法治国的重要意义: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
12、怎样改善民生?
1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2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3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4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之本生活。5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6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改善民生的意义:民生问题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基于现阶段人民生活由温饱发展到总体小康的实际,十七大报告把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社会管理等六大民生领域,单列一章进行精辟论述,提出必须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这充分反映了人民的愿望和要求。报告首次系统提出了改善民生的理念和政策取向,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对现代化建设的认识更加深刻,也是中国发展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关注民生、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由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的。民生问题的核心是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各种正当权益应当受到保护,人的生命价值、健康价值、尊严价值等应当越来越受到尊重。加强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最终目的就在于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生活底线,确保每位社会成员的基础性权利,从而为每位社会成员提供一个基本的发
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显著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意义:1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2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3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4依法治国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要内容及其相互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关系:这四个方面的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促进,是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都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从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实践中形成的丰富思想文化成果中提炼和概括出来的精华,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刻内涵的科学揭示。6.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和谐社会;是民主法治、公平主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7.“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的基本内容和重要意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其基本内容就是在祖国统一的前提展平台,以增强全体人民的发展活力。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中之重。从惠及全民的角度审视,我们确实有许多不容忽视的民生问题没有解决好。教育是民生之基,就业是民生之本,分配是民生之源,社保是民生之依,医疗是民生之急,稳定是民生之盾,这六大问题都是民生的基本问题。解决民生问题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会产生。必须充分认清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期性和艰巨性,充分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各方面承受能力,坚持循序渐进,逐步解决好民生问题。
13、四位一体: 是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体布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与和谐社会建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四位一体”的目标,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互为条件,缺一不可,不能偏废。首先,经济建设为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提供物质基础。也就是说,经济的发展是其他方面发展的物质保障。其次,以发展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为主要内容的政治建设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提供政治保证。没有政治建设,就
下,国家的主体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香港、澳门、台湾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长期不变。“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十个方面内容。(1)一个中国。这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核心,是发展两岸关系和实现和平统一的基础。(2)两制并存。在祖国统一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部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社会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3)高度自治。祖国完全统一后,台湾、香港、澳门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不同于中国其他省、市自治区的高度自治权。(4)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5)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的完全统一,寄希望于台湾人民。(6)积极促谈,争取通过谈判实现统一。(7)积极促进两岸“三通”和各项交流,增进两岸同胞的相互了解和感情,密切两岸经济、文化关系,为实现和平统一创造条件。(8)坚决反对任何“台湾独立”的言行。(9)坚决反对外国势力插手和干涉台湾问题。(10)集中力量搞好经济建设,是解决国际国内问题的基础,也是实现国家统一的基础。
意义:第一,“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把和平共处原则用之于解决一个国家的统一问题。第二,“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第三,“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体现了既坚持祖国统一、维护国家主权的原则坚定性,也体现了照顾历史实际和现实可能的策略灵活性,避免了武力统一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第四,“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有利于争取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需要的和平的国际环境与国内环境。第五,“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构想为解决国际争端和历史遗留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
8.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是维护世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就没有一个以健全法制为保障的发展环境,其他三方面的建设就不能顺利进行。第三:文化建设,就是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提供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先进的文化建设,符合“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可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精神支柱。
最后,社会建设,主要是正确处理人民内部各阶层之间的利益关系,激发社会活力,促进社会公平和正义,维护社会安定团结,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社会,为其他三个方面的建设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和谐的社会环境,为其他三个方面建设的顺利推进起到了良好的润滑作用。需要强调的是,“四个建设”的中的经济建设仍然是第一位的,这与我国制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心任务是相一致的。
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目标。1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2、防范和打击恐怖活动,努力消除产生恐怖主义的根源。
3、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4、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5谋求建立和平、稳定、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
6、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9.简要分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征:
1、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以“三个有利于”做标准
2、再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3:、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时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国家的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作用。
10.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坚持独立自主的处理一切国际事务的原则。
二、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位置待国家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三、坚持同发展中国加加加强团结与合作的原则。
四、坚持爱国主义与履行国际义务相统一的原则。
11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及其所要回答的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这与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第四篇:毛概复习简答
第八章
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所特有的制度特征?
①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用来为社会主义服务。②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③在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劳动人民利益为出发点和归宿,社会主义国家能够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运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是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更好地发挥计划经济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2、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及确立的基本依据?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①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区别于资本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劳动人民当家作主的经济基础,也是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②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还不发达,生产社会化程度还不高,发展还很不平衡,需要在公有制为主体的条件下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以适应生产力的要求.③一切符合“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而且应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服务.3、邓小平“两个大局”的思想。胡锦涛“两个趋向”的思想?
两个大局:①处理好东部和西部的关系②处理好沿海和内地的关系
两个趋向:①在工业化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为工业提供积累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②在工业化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实现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也是带有普遍性的趋向。
4、如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要做到“两个坚持”和“三个转变”。
两个坚持:①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②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
三个转变:①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②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
③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
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5、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要求?
生产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中心环节,是实现其他目标的物质基础。
生活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目的,也是衡量我们工作的基本尺度。
乡风文明,是农民素质的反映,体现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要求。
村容整洁,是展现农村新貌的窗口,是实现人也环境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管理民主,是新农村建设的政治保证,显示了对农民群众政治权利的尊重和维护。
6、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① 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毫
不松懈地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保护工作,开展全民节能减排行动,完善有利于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法律和政策,加快形成可持续发展体制机制
② 发展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
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③ 加大节能环保投入,重点加强水、大气、土壤等污染防治,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④ 加强水利、林业、草原建设、促进生态修
复
第九章
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原则、核心和自治权力? 原则:各民族平等、团结、合作和共同繁荣
核心:保障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管理本民族、本地方事务的权利
自治权力:①自主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 ②享有制定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的权利 ③享有宗教信仰自由的权利
④享有使用和发展本民族语言文字,按照传统风俗习惯生活及进行社会活动的权利和自由
⑤此外,还拥有自主安排、管理、发展经济建设事业,自主发展教育、科技、文化等其他各项权利。
2、依法治国的意义?
①依法治国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方式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
②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实现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保证。
③依法治国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客观需要。
④依法治国是国际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3、十七大提出的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具体措施?
①支持人民代表大会依法履行职能,善于使党的主张通过法定程序成为国家意志。
②保障人大代表依法行使职权,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的联系,建议逐步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
③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优化组成人员知识结构和年龄结构。
第十章
1、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意义?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持、精神动力和思想保证
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十一章
1、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现实依据?①是我们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 ②是我们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 ③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
2、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意义?理论意义:①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③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党执政理念的升华。
3、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①必须以人为本。②必须坚持科学发展。③必须坚持改革开放。④必须坚持民主法治。⑤必须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⑥必须坚持在党的领导下全社会共同建设。
4、如何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①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②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 ③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 ④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⑤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⑥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
5、如何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①坚持和改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②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③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
6、如何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①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②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③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④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⑤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⑥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搞好基金投资运营,实现保值增值;加强基金监管,杜绝非法侵占、挪用,确保社保基金安全。⑦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第十三章
1、中国什么要走和平发展道路?①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发展道路。②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是一条用于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坚持广泛合作、互利共赢的发展道路。③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选择。④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必然选择。⑤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基于当今世界发展潮流的必然选择。
2、如何处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与走和平发展道路? ①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②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③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④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第十五章
1、共产党为什么作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及“两个先锋队”的关系?①中国工人阶级的根本利益同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②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内在要求 ③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也是党以实现民族振兴为己任的必然选择。“两个先锋队”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一方面,始终成为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政治前提。另一方面,自觉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党真正成为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的必然要求。
2、为什么坚持党的领导必须改善党的领导?如何改善党的领导?为什么:①从国际上看,当今世界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化,为适应国际环境的变化,必须改善党的领导。②从国内看,当代中国正在发生广泛而深刻的变革,新形势、新任务对我们党提出了新的要求。③从党的自身状况看,目前,我们党的实际状况同党肩负的领导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光荣使命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如何:①首先,要正确处理党的领导和依法治国的关系。②其次,要改革、完善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③最后,要进一步解决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这两大历史性课题。
3、如何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①根本立足点是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②妥善处理与兼顾不同阶层、不同方面群众的利益关系。③切实解决好事关人民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
4、为什么必须弘扬改革创新精神来推进党的建设?
1、党的建设是一项伟大的工程:①当今世界广泛而深刻的变化,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蓬勃发展,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③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要求大力弘扬改革创新精神。
2、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
3、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第五篇:毛概简答重点范围
简答题材料题某老师的范围:
第一章 : 第一节: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第二节: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第三节:三,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思想。
第五届:三,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意义。
第四章: 第二节:二,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经验。
第五章: 第二节:一,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提出(其本质的含义)
第六章:第一节: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含义和主要特征。
第三节: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第七章:第二节:二,正确处理改革 发展 稳定 的关系(重点)
第三节 :三,不断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第八章: 第一节: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第三节:三,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材料题准备)
第四节: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 环境友好型社会
第十一章:第一节: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思路(全部)
第十三章:全章。(不是很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