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共福建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闽委发[2000]13号
中共福建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
作的决定》 的实施意见
闽委发[2000]13号
各地、市、县(区)委,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委、办、厅、局、总公司党组(党委),各人民团体党组,各大学党委:
《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1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中发[2000]10号,以下简称《决定》),是面向新世纪办好党校的纲领性文件。为贯彻落实《决定》精神,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党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我省党校工作
(一)党校在党的建设和党的事业中历来占有重要的地位,发挥过重要的作用。面对新世纪的形势和任务,党校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更加重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是党的事业全局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决定》指出:“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校教育事业作为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事业(包括以党政干部和理论骨干为对象的学位教育,以及依托党校力量举办的函授教育),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形势下,抓紧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年轻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包括通过党校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工作,就成为当前各级党委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在今年6月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指出党校在培养造就适应新世纪要求的中青年领导干部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各级党委以及党校要深入学习、深刻领会《决定》和江泽民同志重要讲话的精神,进一步提高对党校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办好党校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用感,卓有成效地把党校教育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
(二)按照《决定》的要求,大力加强和改进我省党校工作。近些年来,全省各级党校在各级党委的直接领导下,在服务党的工作大局,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党员干部、提高我省广大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方面;在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推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方面;在组织引导干部运用科学理论研讨我省改革和建设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方面;在加强对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以及补充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急需的新知识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各级党校从实际出发,努力深化教学、科研等各方面改革,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积极采取措施改善办学条 件,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目前还有一些突出问题需要认真解决:一是有的地方和部门领导对党校工作重视程度不够,中央和省委已出台的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意见和措施尚未完全落实,各地党校工作发展不平衡;二是党校的教学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有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比较陈旧,不能完全满足学员的需求;三是党校教师队伍普遍存在青黄不接的状况,尤其是缺乏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四是办学投入不足,经费困难,一些党校的基础设施、教学手段落后,难以适应正常办学的基本需要。特别是有的县级党校困难较大。各级党委及其党校必须遵照《决定》的要求,正视这些问题和差距,认真加以研究解决。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努力推进党校建设。
二、加大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力度,充分发展党校主渠道作用,适度扩大党校办学规模
(三)各级党委以及组织部门要认真按照《决定》要求,制定党政干部的培训轮训规划,以加紧培养中青年领导干部为重点,加大调训力度。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现职的地厅、县处、乡(镇)科级领导干部,每5年或每届任期内必须到党校轮训一次;中青年后备干部,在被提升或提名选举到上一级领导岗位之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党校培训。
(四)各级党校要切实做好领导干部特别是中青年领导干部的轮训培训工作。省委党校要进一步落实好地厅级、县处级正职领导干部的轮训和地厅级部分县处级后备干部的培训任务,并把乡(镇)党委书记纳入省委党校的培训轮训范围。地市委党校要进一步落实好县处级副职及其后备干部、乡(镇)科级正职党员干部的轮训培训任务。县级党校要进一步落实好乡(镇)科级副职及其后备干部和村主干的轮训培训任务。
各级党校要把培训中青年后备干部作为重点,认真贯彻执行“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配备较强的教学力量,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五)省委宣传部要与省委党校共同制订培养理论队伍的规划,进一步加强对意识形态部门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培养。省委党校要更好地承担起培训全省理论骨干的重要任务,继续办好理论班、党校系统师资培训班等班次,适当增加招生数量,加强培训力度。地市委党校也要积极承担相应任务。
(六)省委每年在省委党校至少举办一期由地厅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以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为主题的专题研讨班。各地市委也要举办相应的研讨班。
(七)省委党校要继续办好在职党政干部研究生班、专业研究生班,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采取有力措施争取获得硕士、博士学位授予权。省学位委员会要把省委党校学位点建设纳入我省学位布点规划,支持帮助省委党校做好专业学位授予权的申报、送审工作,力争在“十五”计划期间,有若干优势学科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到2010年,有若干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
(八)各级党校要同有关部门配合,进一步落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文化系统、统战系统等方面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培训轮训任务。省委党校还要通过帮助培训师资和派遣教师等支持方式,加强同西部地区有关党校的合作。
(九)充分发挥党校在培训轮训全省党政领导干部中的主渠道作用,适度扩大党校办学规模。按照轮训培训任务要求,省委党校每年培训轮训学员由1000人扩大到1500人。地市、县级党校也要根据各自的培训轮训任务,确定相应的办学规模。
三、建立和完善我省党校教学新布局,深化教学改革,加强学科建设,提高教学质量
(十)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面向新世纪党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党校教学工作要贯彻落实“三个代表”的要求,以全面培养领导干部政治家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教学新布局。党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布局,应紧紧围绕学习邓小平理论这个中心,建设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充分适应世界大转折和中国新发展要求的,主要包括“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这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课程。
按照这个布局,结合我省党校实际,构筑新的教学体系,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科学性。要着重强化理论武装,开阔世界眼光,培养战略思维,突出党性修养。强化理论武装,要抓好“三基本”,即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和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的教学,重点是学习好邓小平理论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开阔世界眼光,主要是抓好“五当代”,即了解和把握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等方面的知识。培养战略思维,即加强对国内外以及我省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开设省情与发展战略、闽台关系等体现我省特色的课程。突出党性修养,就是把党性锻炼作为党校教育的核心,贯穿于党校教学全过程,主要是抓好党性党风党纪教育,搞好党史党建教学,建立健全党性教育制度,切实体现“三讲”教育的要求,进一步强化主观世界改造,增强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十一)省、地市委党校要全面落实教学新布局,明确地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在理论武装和知识掌握方面分层次、规范化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县级党校要选择开设若干邓小平理论专题课,主要是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和政策法制教育。要加强教材建设,由省委党校牵头组织编写适合不同层次需要的系列教材,逐步形成新的党校教材体系。
(十二)党校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长远性的基础建设,是提高党校教研水平的根本和龙头。省、地市委党校要从建立和完善教学新布局的需要出发,按照 全面规划、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重点学科、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强学科建设,以此带动师资队伍建设,促进教学科研一体化,提高整体办学水平,并为申报和获得专业学位授予权积极创造条件。
(十三)各级党校都要切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努力深化教学方法改革。省、地市委党校要坚持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和加强研讨的方法,坚持联系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深化理论学习的方法,坚持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促进主观世界改造的方法,大力提倡研讨式、答疑式、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有效地促进教学相长,不断提高学员的政治素质和理论水平。要运用信息化、现代化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全国党校系统远程教学网的作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十四)各级党校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制定并完善各项管理制度,加强教学和学员管理。要严肃政治纪律,不为错误思想提供讲坛。要根据不同对象和班次,加强考试、考核、鉴定等环节。要严格党内生活,严肃校规校纪。进党校学习的干部,不论什么级别,都要以普通学员的身份,严格遵守考勤制度、请假制度、自学制度、生活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和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要继续严格执行省委批转的关于增强党性锻炼、形成良好学风的《五条规定》,以提高学习成效和形成良好的校风、学风。
四、强化对重在现实问题和战略问题的调查研究,更好地发挥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作用
(十五)党校系统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加强科学研究是提高党校教学水平的基础环节。全省各级党校的科研工作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创新,立足于多出成果、多出人才,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的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十六)党校科研要始终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为重点,大力加强调查研究。当前,要在抓好《决定》提出的重大问题研究的同时,结合福建实际,认真研究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我省改革和建设中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各级党委及有关部门要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党校教研人员和学员参加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
(十七)党校科研在加强现实和战略问题研究的同时,要有计划地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要认真研究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认真研究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对邓小平理论的继承和发展问题,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和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特点和历史经验,研究和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要通过科学研究,总结出带有规律性的新认识,为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作出贡献。(十八)要加强科研的规划与布局,认真做好科研的组织工作,建立开放型的党校科研体系。进一步加强全省党校系统的科研协作,发挥党校系统的整体优势。建立全省党校系统“邓小平理论研究基地”、“党的建设研究基地”、“省情与发展战略研究基地”,以相对集中党校系统的科研力量,共同研究一些重大问题。要加强党校同实际工作部门、政策研究部门、科研部门和高等院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要加强党校与境外、国外有关机构和院校的学术交流,扩大党校科研工作的开放度,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力争在重大的实际问题和理论问题研究上有新的突破,“十五”规划期间在国家社会科学研究课题立项和省级以上的科研奖项上有新的增加。各级党校要加强对所属刊物的领导,坚持正确导向,活跃学术思想,提高刊报质量。
五、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和干部队伍,是加强党校建设的最紧迫任务之一(十九)我省党校系统经过几十年的人才积累和岗位锻炼,已经拥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都比较好、忠诚于党的干部教育事业的教师和干部队伍,为我省的干部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支队伍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年龄偏大、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不够扎实、缺乏中青年拔尖人才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还不能完全适应党校发展的新要求。各级党委要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帮助党校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力争在“十五”期间,省委党校青年教师普遍达到研究生学历,其中部分具有博士学位;地市委党校教师都要达到本科以上学历,其中部分达到研究生学历;县级党校教师也要达到本科学历;同时进一步提高各级党校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的比例。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分级培训轮训干部需要,并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发挥更大影响的党校教师队伍。
(二十)党校教师和干部要按照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要求,努力加强自身修养。党校教师必须做到:忠诚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自觉地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对时代发展的政治敏感,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科学态度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问题;热爱党校教育事业,学风教风严谨,勤奋工作,有高度的敬业精神。
(二十一)加强教师队伍建设,要立足党校内部培养、加大引进力度。内部培养的主要途径是,组织教师积极参加教学实践、科研实践和社会实践。各级党校要协同有关部门,积极为教师创造条件,让他们通过教学实践、科学研究、社会调查、学术交流、进修深造,以及参加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的规划、调研、咨询活动等,不断提高素质。要加强对现有骨干教师特别是中青年拔尖人才的培养,有组织、有计划地安排他们参加进修、攻读学位、访问学者、挂职锻炼等,促使他们尽快成长起来。省委党校和有条件的地市委党校要实施导师制,通过学术造诣较深的教授对青年教师的传帮带,在一定时间内使青年教师的教学科研达 到相应的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同时,要大力引进优秀的紧缺人才,特别是学科带头人和青年拔尖人才。党校引进紧缺人才要纳入省、地市、县级引进人才的计划,党校的优秀教师和干部也必须纳入各级人才培养规划之中。各级组织、人事、财政等部门要大力支持和帮助党校做好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落实有关优惠政策。要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校教师双向交流制度。一方面有计划地安排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实际工作中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要选调符合条件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到党校从事两年左右的教学科研工作。今后省、地市、县委组织部每年要分别为同级党校选调1-3位有培养前途的党政领导干部到党校做一段时间的教研工作。此外,还要选聘在某个领域有专门研究、能够承担相对固定教学科研任务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任党校兼职教授。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要为党校教师外出调研、参加学术交流,以及出境出国学习、交流和考察提供机会和条件。
(二十二)按照《决定》再次重申的关于党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的规定,对全省各级党校的行政管理干部要参照国家公务员管理办法进行管理,按规定配备非领导职数,加强校内外干部交流,选派干部挂职锻炼。党校内部行政与教研两个序列的人员,根据工作需要,允许适当地相互流动。
(二十三)要以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针,密切结合党校实际,贯彻中央、省委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加大机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的力度。要加大党校组织人事制度改革的力度,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积极推进分配制度改革,建立论贡献、重绩效的分配激励机制。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方向进行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改革,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党校可在遵守国家有关法律和规定的前提下,分流一部分人员创办校办企业,并加强指导和管理。
六、努力改善党校办学条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和教学手段现代化建设(二十四)改善各级党校办学条件,使之与创造一流党校的目标和信息时代的要求相适应,是急需解决的一个实际问题。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尽快改变党校基础设施薄弱、信息化建设滞后的现状,加大对党校的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和校园基本建设经费投入。在“十五”规划期间对党校建设的投入总额,应比“九五”规划期间有较大增加。
(二十五)党校经费包括事业费和基本建设经费。党校事业费除一般行政经费外,还包括教学业务、科学研究、图书信息、教师进修调研和业务指导等经费。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决定》要求,保证党校正常运转所需要的经费,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逐年有所增长。各级计划、财政部门要根据适度扩大党校办学规模的需要,增加基本建设经费,列入政府的基本建设计划。(二十六)加强各级党校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积极推进各级党校信息化建设。省委党校要力争在今年内开通全国党校系统卫星远程教学网站;各地市委党校和有条件的县级党校要争取明年基本接通;到2002年,全省各级党校要全部开通。省委党校要建设校园宽带信息网络、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语音室,添置电教设备,更新计算机设备,以满足教学需要。地市、县级党校也要相应加强配备。
(二十七)努力改善党校学员和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适当提高教职工待遇。党校教师应享受国家规定的国民教育部门教师的有关待遇,在看文件、参加有关会议、外出调研考察等方面还应更优惠一些。各级党委要督促有关部门落实好党校教师和干部的待遇。
七、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省党校教育体系,规范党校办学制度
(二十八)“科教兴国”、“科教兴省”的“教”,包括党校教育。党和国家关于优先加快发展教育事业的各项方针政策、扶持措施和优惠待遇都适用于党校。(二十九)党校教育体系的主体是中央、省、地市、县(市)四级党校。此外,还包括现有各党政部门党校、高等院校党校、国有大型企业党校以及其他基层单位党校。要继续完善和规范我省党校教育体系,并加强各级各类党校之间的联系与协作。
根据《决定》关于“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的规定,从全省大局出发,加大我省干部教育体制综合改革力度,按照“突出重点、综合利用、优化组合、提高效益”的方针,优化配置干部教育资源,克服多头培训、重复培训、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等弊端,以保证“主渠道”畅通,充分发挥党校在干训中的主阵地作用。
(三十)各级各类党校都应当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规范党校建制,明确办学标准,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实现党校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尚未实行校委制的党校应逐步向校委制过渡。要坚持由同级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党校校长的制度。党校常务副校长一般应为同级党委委员。省委干训领导小组要组织制定科学的办学质量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对各级党校办学质量和综合条件的评估工作。
根据中央和省委的有关规定,对条件具备的地市委党校,要按照省委批准的《福建省地市委党校大专体制核定标准与实施办法》进行验收和核定。核定工作要坚持标准,保证质量。
(三十一)加强和规范党校学历制度建设。党校主体班次的学员,按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取得党校学历,作为干部被推荐、任命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省委党校举办的理论本科班、各类研究生班学员,经过入学考试,脱产学习2年或在职学习2年半,学完规定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取得党校学历,享受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
党校函授教育是党校教育的组成部分。要根据中央党校函授学院的教学计划并参照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党校干部教育的特点,严格把握招生、教学、考试等环节,进一步搞好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员学完规定课程,经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党校函授教育学历,享受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待遇。
(三十二)进一步加强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的业务指导工作。重点对下级党校执行中央、省委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教学科研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协调指导。这项工作要形成制度,提高成效和质量。
八、切实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全面开创新世纪我省党校工作的新局面
(三十三)《决定》指出:“实践证明,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是办好各级党校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认真总结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中共中央颁发《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以来领导党校工作的新鲜经验,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切实加强和改善对党校工作的全面领导,把党校工作当作党的工作大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入党委的重要议事日程。党委的常委会议每年至少要听取一次党校工作汇报,党委主要领导同志或分管领导同志要深入党校,帮助党校解决实际困难,研究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中的重大问题,重点抓好党校的办学方向、学风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校园基本建设和学员选调。各级党委每年都要安排领导同志到党校作报告或参加一些重要问题的研讨。要把党校工作纳入党委工作目标责任制之中,每年加以认真督查考核。各级党委要在2000年底内对省委批准的全省党校“九五”发展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一次检查,总结经验,寻找差距,采取措施,解决存在问题;同时指导各级党校制定“十五”发展规划,并把党校新的发展规划纳入全省各级“十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加快建设步伐,加大投入力度,使党校发展能够与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早日实现省委提出的建设一流党校的目标。各级党委召开的关于全局工作的会议或者关于党的建设、理论工作、干部教育、思想政治工作等会议,要吸收主持党校工作的负责同志参加或列席。各级党委要把对干部的培训轮训,同对干部的使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理论素养的提高和党性锻炼的表现,应当成为干部使用和选拔的重要依据;没有经过相应党校主体班次培训的干部,不能提升或提名选举到上一级领导岗位任职。这项制度必须严格执行。(三十四)增强“全党办党校”的意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组织、编办,人事、计划、财政、教育、税务等部门对省委文件已经明确的关于加强党校工作的有关规定和要求,要继续贯彻执行并认真检查落实。各有关部门对党校在实施发展规划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要积极帮助解决。组织、人事部门要注意帮助党校加强教师和干部队伍建设。计委、财政等部门要按照中央和省委对党校建设的新要求,切实加大支持力度。
(三十五)各级党委及其党校要认真落实本实施意见,并及时向省委报告贯彻落实情况。
第二篇:中共中央关于面向二十一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
面对21世纪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对我们党各级领导干部素质提出的新要求,中央认为,全党必须进一步提高对党校教育重要性的认识,大力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为此,作出如下决定。
一、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是党的事业全局和党的自身建设的迫切需要
(一)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党校工作。延安时期和建国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充分利用党校这个阵地,坚持以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方针教育干部,培养了大批领导骨干,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胜利提供了有力保证。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和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以来,在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的领导下,党校为发动真理标准问题讨论、推动实事求是思想路线重新确立和党的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做了大量工作,为干部队伍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十四大以来,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领导下,党校在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教育干部方面,做出了新的成绩。近十年来,中央在中央党校先后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研讨班、十五大新进中央委员学习邓小平理论研究班和一系列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究班,江泽民同志和中央其他领导同志多次到中央党校作报告,为全党重视党校教育、发挥党校作用,作出了榜样。特别是十四大和十五大前夕,江泽民同志在中央党校发表的重要讲话,为这两次党代表大会作了重要的思想理论准备。1995年中央还颁发了《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使党校工作进一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
(二)当前,我国的改革和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面临着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艰巨任务。国际格局多极化趋势不可逆转,经济全球化态势日益明显,包括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在内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日趋激烈。国际国内形势发展带来的新的机遇和挑战,要求我们围绕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条件下“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根本问题,按照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总目标,把党建设成为用邓小平理论武装起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完全巩固、能够经受住各种风险、始终走在时代前列、领导全国人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项伟大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努力建设好一支不仅有知识、懂业务、胜任本职工作,而且忠诚于马克思主义、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会治党治国治军的高素质的领导干部队伍。江泽民同志最近指出,我们党要始终成为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忠实代表。这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一重要思想,是对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和根本任务的新概括,是对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新发展,是新形势下对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提出的新要求,是面向新世纪党的建设的伟大纲领,也是面向新世纪党校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
(三)党的干部队伍,正处在整体性新老交替的重要时期。20年前,党中央提出了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方针,使大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中青年干部走上了各级领导岗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开创,是同这个条件分不开的。十四大以后,各级党组织继续贯彻干部队伍“四化”方针,一大批优秀干部走上了党和国家各级领导岗位,整个干部队伍和各级领导班子的年龄结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改进和提高。但是,必须看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与合作是一个动态的历史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形势的发展,在这方面又出现了新的不适应。因此,抓紧培养和造就数以万计的年轻的高中级领导干部,包括通过党校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工作,就成为当前各级党委面临的一项重大而又紧迫的任务。我们的中青年干部队伍总体上是好的。现在50岁以下特别是45岁以下的各级领导干部,他们在20世纪已经工作了20年左右,还将在21世纪工作十几、二十几年。而新世纪前期的这十几、二十几年,对于我们党、国家、民族来说,无疑将是至关紧要的历史时期。这些同志,大多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有开拓进取精神,积累了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许多人在工作中取得了出色成绩。但是也有相当一部分同志,缺乏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系统学习,缺乏对党的历史和优良传统的深入了解,缺乏严格的党内生活和群众工作的锻炼,缺乏驾驭复杂局面、解决复杂矛盾的能力。尤其是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的新形势下,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及国际经济、政治、军事复杂斗争和各种思潮激荡的新考验中,他们更加需要从理论、战略和党性的高度加强学习,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这样才能确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社会主义事业代代相传,确保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顺利进行,确保党和国家长治久安。
(四)干部的成长,根本途径在于实践。同时,党校作为学习、研究、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重要阵地和党性锻炼的熔炉,在用集中培训轮训方式提高领导干部素质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必须进一步明确,党校教育是全国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培训轮训的主渠道。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党委,必须充分认识面向新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各级党校首先是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必须进一步提高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加强和改进自己的工作,卓有成效地肩负起光荣而艰巨的任务。
二、加大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跨世纪中青年领导干部的培训轮训力度,适度扩大党校办学规模
(五)按照中央关于干部教育的规划和有关规定,现职的省部、地厅、县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党政主要领导干部,每5年必须到党校轮训一次;县级以上(含县级)中青年党政后备干部,在被提升或提名选举到上一级领导岗位之前,必须经过相应的党校培训。但是,由于认识上、制度上的种种原因,不少地方和部门实际上并没有严格执行,加上党校办学条件的客观限制,致使上述范围的相当一部分干部没有能够按规定进党校学习。这个问题,一定要下决心切实加以解决。各级党委必须按照中央规定,加大领导干部培训轮训力度,适度扩大党校办学规模,并作出相应的规划。
(六)中央党校要进一步落实好现职省部级领导干部和地厅级主要领导干部的轮训任务。省级党校要进一步落实好地厅级副职和县处级领导干部的轮训任务。地、县级党校要进一步落实好县处级副职、乡(镇)科级和基层党员干部的轮训任务。与此同时,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还要把中青年后备干部的培训作为工作重点,更好地贯彻执行“加强领导、强化培训、严格管理、注重实效”的方针,配备较强的教学力量,下大力气抓紧抓好。
(七)鉴于县(市)一级在我们党的组织结构和国家政权结构中处于直接面向城乡基层的重要地位,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能否真正贯彻落实到基层的一个关键环节,有必要把全国县(市)委书记纳入中央党校的培训轮训范围,以保证他们能够受到更高质量的教育。中央党校要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期间,基本上做到对全国县(市)委书记培训轮训一遍。
(八)造就一支能够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良好学风,具有比较扎实的理论功底,善于运用邓小平理论研究新情况、回答新问题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是关系到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和党在意识形态领域领导地位的重大问题。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要把培训理论骨干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更好地承担起来,相应地适度扩大规模,加强培训力度。
(九)为适应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需要,中央党校应当同西部地区党校合作,加强西部地区各级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培训工作,并继续办好少数民族干部培训班。东部地区省市党校也要通过帮助培训师资和派遣教师支教等方式,加强同西部地区党校的合作。此外,党校还要同有关部门配合,进一步落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高等院校、文化系统、统一战线等方面领导干部和理论骨干的培训轮训任务。
(十)中央近几年在中央党校举办了一系列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参加的、以关系全局的重大战略问题为主题的研究班,效果很好,对全党学习产生了重大示范和推动作用。今后每年都要在中央党校举办一次这样高层次的专题研究班。
三、以全面培养领导干部政治家素质为目标,建立和完善党校教学新布局,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
(十一)根据十五大提出的用邓小平理论武装全党的任务,党校教学改革的方向和布局,应是紧紧围绕学习邓小平理论这个中心,建设好既坚持马克思主义又充分适应世界大转折和中国新发展要求的,主要包含“理论基础”、“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和“党性修养”这几个方面内容的教育课程。
(十二)按照这个布局,首要的是抓好“理论基础”,即“马列主义基本问题”、“毛泽东思想基本问题”和“邓小平理论基本问题”的教学。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因此在教学中,要重点学习《邓小平文选》第二、三卷,以及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献、江泽民同志的重要讲话,同时精读马列和毛泽东同志的部分重要著作。在理论武装的基础上,还要把理论、历史、现状的学习和研究结合起来,抓好“世界眼光”,即对“当代世界经济”、“当代世界科技”、“当代世界法制”、“当代世界军事和我国国防”、“当代世界思潮”等方面的了解和把握;抓好“战略思维”,即对国际国内若干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的研究和讨论;抓好“党性修养”,即在教学全过程贯穿增强党性的要求,同时专门进行党史、党建教学,开展党性党风党纪教育。
(十三)中央党校和省、地级党校要按照新的教学布局,明确省部级、地厅级、县处级领导干部在理论武装和知识掌握方面分层次、规范化的要求,并作出相应的教学安排,逐步形成新的统一的不同层次的党校教材体系。县级党校,则主要是加强对乡、村基层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党性党风党纪教育、群众路线教育和政策法制教育。
(十四)各级党校要形成浓厚的学习和研究空气,切实发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不断提高教学质量。中央党校和省级党校,要坚持自学为主、读原著为主和加强研讨的方法,坚持联系国内大局和国际大局深化理论学习的方法,坚持结合个人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促进主观世界改造的方法,以利于学员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世界观,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不断提高政治素质和领导水平,增强辨别是非和拒腐防变的自觉性。
(十五)各级党校要更加自觉地坚持从严治校的方针,加强教学和学员管理。要严肃政治纪律,不为错误思想提供讲坛。要根据不同对象和学习班次,制定相应的考试、考查制度和考核标准。要严格党内生活,严肃校规校纪。干部进党校学习,不论什么级别,都要以普通学员的身份,认真遵守考勤制度、请假制度、生活管理制度、考试考核制度和廉政建设的各项规定,以高度的自觉努力完成学习任务。(十六)各级党委要把对干部的培训轮训,同对干部的使用更好地结合起来。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理论素质的提高和党性修养状况,应当成为干部使用的重要依据之一。
四、加强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的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党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作用(十七)党校系统是思想理论战线的重要阵地,加强科学研究是提高党校教学水平的基础一环。党校科研一定要坚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为指导,以研究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现实和战略问题为重点;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的思想路线,努力发扬创新精神;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树立认真学习、民主讨论、积极探索、求真务实的风气。要把出成果和出人才结合起来,为不断提高党校教学质量服务,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十八)党校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紧密结合国际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深入研究和准确把握我国改革和建设中带全局性、战略性、前瞻性的重大问题。当前特别要加强关于党的建设问题的研究,关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工作问题的研究,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和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问题的研究,关于民族和宗教问题的研究,关于“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问题的研究,关于祖国统一问题的研究,关于社会政治稳定以及国际战略问题的研究,等等。各级党委要创造条件,积极支持党校教研人员和学员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调查和社会实践活动。(十九)在加强现实和战略问题研究的同时,党校还要注意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问题的研究。要从邓小平理论开创的马克思主义新境界的历史高度,研究和总结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历史经验,研究和总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历史经验,研究和总结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规律、特点和历史经验,研究和总结我们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同时加强学科建设,努力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等方面,研究和阐述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只有这样,才能根据新的形势和新的实践,以新的思想、观点去认识、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二十)党校科研工作还要注意加强同实际工作部门及政策研究部门,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部门及高等院校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合作。同时,努力拓宽党校对外学术交流渠道,以多种适当方式加强同国外、境外学术研究机构的交流。各级党校要加强对所属报刊、出版单位的领导。党校报刊和出版单位,要坚持正确导向,活跃学术思想,努力提高质量,充分发挥学习、研究和宣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特别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作用。
五、从造就马克思主义理论家教育家的高度,努力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作风正的高素质党校教师和干部队伍(二十一)全国党校系统已经拥有一支政治业务素质都比较好的教师和干部队伍,为党的干部教育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这支队伍在数量上和质量上都还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要求,尤其缺乏中青年拔尖人才。因此,要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力争在今后几年内,逐步建立起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素质优良、能够满足分级培训轮训干部需要并在思想理论战线上发挥更大影响的党校教师队伍,这已成为党校教育事业进一步发展的基础性工程和最紧迫任务之一。党校教师必须做到:忠诚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自觉地同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思想上政治上保持高度一致;具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和对时代发展的政治敏感,能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以科学态度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问题;热爱党校教育事业,学风严谨,勤奋工作,有高度的敬业精神。(二十二)要积极创造条件,有计划地通过教学工作、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的途径,不断提高党校现有教师的素质。在充分发挥现有教师特别是老教师作用的同时,尤其要重视对中青年教研骨干和学术带头人的培养。与此同时,各级党委还要支持和帮助党校认真做好优秀人才的选调工作,并且逐步建立党政领导干部和党校教师双向交流的制度。一方面要有计划地安排党校中青年教研骨干到实际工作中挂职锻炼,另一方面还要选择一批有志于从事理论教学和科研、年纪较轻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到党校做一段时间(两年左右)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此外,还可以选聘少量对某个领域有专门研究、能够承担相对固定教学科研任务的优秀党政领导干部和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到党校任兼职教授。(二十三)大力加强党校机关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以保证队伍建设和各项任务的顺利完成。大力推进党校组织人事制度改革,实行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和科学的选人用人制度,以进一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大力做好党校的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工作,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社会化的方向进行各项必要的改革,以提高服务质量、管理水平和后勤保障能力。
六、努力改善党校办学条件,积极推进教学手段和基础设施的现代化建设(二十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重视党校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基本建设经费投入,以满足教学、科研工作的需要。同时努力改善党校学员和教职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条件,适当提高教职工待遇。党校教师应享受国家规定的国民教育部门教师的有关待遇。各级财政必须保证党校正常运转所需要的经费,各级计划部门要根据党校发展需要安排必要的基本建设经费。(二十五)加强党校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建设,包括积极推进各级党校信息化建设,逐步在全国党校系统建成远程教学体系。
七、明确党校教育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党校教育体系(二十六)“科教兴国”的“教”,包括党校教育。在我国这样的社会主义国家,党校教育事业作为以全国党政领导干部为主要对象的继续教育事业(包括以党政干部和理论骨干为对象的学位教育,以及依托党校力量举办的函授教育),是整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根据形势发展的要求,继续完善和规范以中央、省、市(地)、县(市)四级党校为主体的全国党校教育体系,并且加强各级党校之间的协调与合作。此外,现有各党政部门党校、高等院校党校、国有大型企业党校以及其他基层单位党校,也应根据各自情况改进工作,继续办好。(二十七)各级各类党校都应当按照《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暂行条例》,规范党校建制,明确办学标准,提高办学质量,进一步实现党校教育的规范化和制度化。要制定科学的办学质量评估指标和评估体系,定期开展党校办学质量和综合条件的评估工作。面向社会办学的各类学历教育,如函授教育和在职研究生教育,要严格把关,保证质量,注意防止和克服不正之风的侵袭。(二十八)加强和规范党校学历制度建设。党校学历是一种包含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文化和业务知识、党性要求、领导素质和实践能力等多种因素的综合反映。党校主体班次的学员,按教学计划要求完成学习任务,经考试考核合格者,取得党校学历,作为干部被推荐、任命担负一定领导职务的必备条件之一。处级以上具有大学本科学历的党员干部,经过入学考试,在党校拥有硕士学位授予权的专业脱产学习2年或在职学习3年,学完硕士研究生规定课程并通过论文答辩,取得党校学历,待遇参照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规定。(二十九)党校博士、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对培养高层次的马克思主义理论骨干具有重要作用,应当积极稳妥发展。在国家学位和研究生教育部门指导下,加强党校系统的学位管理,适当增加党校系统学位授予点,扩大培养规模,提高教学质量。我们党作为执政党,要重视和加强“党的学说与党的建设”的学科建设,做好专业学位点的评审工作,并充分发挥中央党校在这方面的作用。(三十)中央党校函授教育要参照成人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结合党校干部教育的特点,严格把握招生、教学、考试等环节,进一步搞好规范化管理,不断提高教学质量。学员学完规定课程,并经过以中央党校为主体,吸收组织、人事、教育部门参与组织的考试、考核,成绩合格者,取得党校函授教育学历,待遇参照国民教育相应学历的有关规定。省级党校举办的函授教育,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由组织、人事、教育、党校等部门研究解决有关学历问题。(三十一)加强上级党校对下级党校的业务指导工作。重点对下级党校执行中央有关党校工作的方针、政策,教学科研工作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调查研究,协调指导。这项业务指导工作所必需的经费,应予保证。
八、切实加强和改善各级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三十二)党校是在党委直接领导下培养党员领导干部和理论干部的学校,是党委的一个重要部门。实践证明,切实加强和改善党委对党校工作的领导,是办好各级党校的根本保证。各级党委要在“三讲”教育基础上,总结党校教育工作实践和基本经验,研究和解决党校改革和发展的重大问题,进一步从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加强和改进对党校工作的领导,重点抓好党校的办学方向、学风建设、领导班子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和学员选调,并组织协调党和政府有关部门从各方面支持党校工作。各级党委都要坚持由党委书记或副书记兼任党校校长的制度,从组织上保证党委对党校工作的强有力领导。(三十三)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党委要结合本地实际,制定贯彻执行本决定的具体措施。
第三篇: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中共福建省委、福建省人民政府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的实施意见
闽委发[2004]11号
各市、县(区)委和人民政府,省直各单位:
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中发〔2003〕16号)精神,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培养和造就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较高,适应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的人才队伍,特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切实把人才工作摆在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战略位置
1、人才是关系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决定性因素。发展大计,人才为先;小康大业,人才为本。本世纪头二十年,是我省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区域经济竞争日趋激烈的新形势下,人才资源已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发展态势,实现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关键在人才。
我省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先后实施了“以智取胜”、“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不断改革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促进了人才总量的增加和素质的提高,人才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人才素质不适应发展要求,特别是高层次、高技能、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短缺;人才观念创新不够,人才政策不够落实,人尽其才的用人机制有待完善。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人才工作面临新机遇、新挑战。各级党委、政府必须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深刻认识人才资源开发是推动可持续发展的第一动力,积极开发人才资源,走人才强省之路,努力开创人才工作新局面。
2、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以能力建设为核心、改革创新为动力、市场配置为基础、结构调整为主线,大力开发国内国际两种人才资源,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着力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队伍,努力把各类优秀人才聚集到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各项事业中来,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3、基本要求:
——服务发展大局。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人才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紧密联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部署,确定人才工作目标,制定人才政策措施,推进人才资源规划、开发、配置、利用,以发展成果检验人才工作的成效。
——坚持唯才是举。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人人都可以成才、以人为本的科学人才观,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把品德、知识、能力和业绩作为衡量人才的主要标准,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人的创造活力,鼓励人人都作贡献,人人都能成才。
——勇于改革创新。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改革取向,努力从根本上消除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的体制性障碍,建立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和充分发挥作用的新机制,形成鼓励人才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帮助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统筹资源开发。坚持把能力建设作为人才资源开发的主题,统筹人才资源与各类生产要素之间的配置,促进人才在城乡、区域、产业、行业以及不同所有制之间的合理分布和有序流动,使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和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
4、目标任务:适应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需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培养造就数百万高素质劳动者,上百万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到2010年,使我省人才资源总量有较大幅度增加,每万人口中具有大学专科以上学历的占8%,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6.6%,高技能人才占技术工人总量的7%。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配套、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政府宏观调控与市场调节相结合的人才资源开发体系,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创业环境有较大改善,对优秀人才的吸引力显著提升,形成有利于各类人才健康成长和施展才能的平台,努力把福建建成政策配套、机制灵活、环境宽松、人尽其才的海峡西岸人才聚集区。
二、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大人才培养力度
5、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制定实施《福建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水平,重视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扩大高等教育规模,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加大对8所重点建设高校的扶持力度,力争建成一两所国内外知名大学和一批国内领先水平的重点学科。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以就业为导向,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重点建设高等职业院校和省级以上技工学校、技师学院,加快建设具备理论和技能一体化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一批技能型紧缺人才示范性培训基地。引入市场机制,加强政策引导,大力发展民办教育。设立政府奖学金制度。倡导企事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资助学。建立以学习者个人为主、用人单位支持、政府资助的继续教育保障机制。统筹协调社会教育资源,为全民学习、终身教育开辟多种渠道,努力创建学习型社会,不断提高全民素质。
6、加强党政领导人才培养。认真贯彻落实《2004—2008年全国党政领导班子建设规划纲要》。围绕提高执政能力,创新培训方法,提高培训质量,扎实抓好党政领导人才普遍轮训工作。实施“500名党政领导人才重点培养计划”,每年选拔100名党政领导干部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培训。加大培养力度,建立一支素质优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的后备干部队伍。重视少数民族干部、妇女干部、青年干部和非中共党员干部的培养选拔。进一步做好干部挂职锻炼工作,把选派干部支援欠发达地区建设、西部开发与培养锻炼干部结合起来,加大干部实践锻炼的力度。
7、加强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抓好500名高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培养。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策导向作用,围绕主导产业和产业集聚建设,加快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通过多种方式,培养企业急需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营销人才。注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的职业精神培养,提高职业化水平。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参与国际国内经济技术合作与竞争,在实践中锻炼提高经营管理能力。
8、加强高层次专业人才培养。坚持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并重。继续推进“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建设,实施“155专家工程”,努力培养造就100名进入国内外科技前沿,体现国家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名在某一学科或技术领域有较高造诣,代表我省先进水平的学术技术带头人;5000名在各领域起骨干作用的优秀人才。实施“三个一百”培养计划,每年选送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到国内外著名机构和省外院士专家身边进修深造、开展合作研究与学术交流;资助100名学术技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继续教育研修活动;支持100名中青年骨干人才开展科研创新活动。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研发中培养人才的作用。设立青年博士科研启动专项经费,对在企事业单位从事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工作的博士毕业生首次申请科研项目,经业内专家评议,由省政府科技部门和用人单位按1∶1比例给予科研启动经费。加强博士后工作,支持博士后站点建设。实行首席科学家和首席专家课题管理制度。推行课题招标制度,政府出资的重大研究课题,符合条件的面向国内外公开招标。实行学术休假制度。深化“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加强科技副职选派工作,推广专家服务团做法。关心和爱护理论工作者,培养和造就一批中青年理论人才。
9、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大力实施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和技能振兴计划,采取政府推动、社会广泛参与、学校教育培养、个人岗位提高相结合的方式,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到2010年,新培养200万名技术工人,其中高级工20万人,技师、高级技师3万人。充分发挥企业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主体作用,强化岗位技能考核,组织技术革新和工艺攻关,开展班组技术比赛和岗位技能竞赛,促进岗位成才。
三、创新引进方式,促进人才聚集
10、制定人才引进专业目录。根据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重大建设项目对人才需求,加强对紧缺急需人才的预测和规划,每年编制发布人才引进专业目录。各级政府对依据目录引进的人才,按每人每月800元标准逐年发放5年生活津贴。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购买住房,由各级政府按当地商品房中等价格和相应面积标准给予购房款总额的三分之一补贴,由个人自行选购房源。发挥用人单位主体作用,为引进人才提供良好的工作、生活条件。专业目录中急需的博士毕业生,愿意到企业工作又希望保留事业人员关系的,可委托人才储备中心管理,编制部门相应划出机动编制,三年内,根据本人意愿,或将关系转到企业、或推荐到事业单位工作。
11、实施人才居住证制度。对符合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备相应的学识、技术和能力,以不改变户籍、国籍的形式来我省工作或者创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发放《福建省引进人才居住证》。持证者可以受聘担任企事业单位领导职务;符合公开选拔领导干部资格条件的,可以参加公开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其子女入学入托与本地居民享有同等待遇;可以在本省办理养老和医疗社会保险、住房公积金、专利申请、外汇兑换、公安部授权允许的有关出入境事务及其他商务活动等相关事务。
12、积极引进留学人员和海外人才智力。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强两岸三地人才交流,搭建闽港人才合作平台,选派业务骨干赴港研修,聘请技术和管理专家到福建工作,实现互补互惠。政府引导、聚集社会力量,加大留学人员创业园投入,为留学人员来闽创业提供良好服务。举办中国留学人员(福建)创业项目竞赛活动,经专家评审确认的优秀项目,省里给予配套资金支持,帮助其落地发展。建立海外人才信息库,加强与海外华人华侨社团、留学生团体、专家组织和国际友好城市的联系,支持高层次人才筹办国际学术会议,积极引进海外人才智力。
13、提高人才引进服务质量。依托福州、厦门等地优质中小学创办国际学校或双语班级,为引进的海外留学回国人才和华侨、外国专家子女提供与国际接轨的教育服务。对重点建设工程、重大科研项目引进的核心人才,可根据需要配备特别行政助理。鼓励市县建立人才储备中心,在人才比较集中的中心城市建设博士后公寓和人才公寓。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协调服务机构,建立人才引进快速通道。
四、完善使用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14、推进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认真贯彻中央《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和省委《建立选人用人公正机制的若干规定》,坚持德才兼备、注重实绩、群众公认,坚持任人唯贤、公道正派,继续推行和完善民主推荐、民主测评、考察预告、差额考察、任前公示、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全委会投票表决、党政领导干部辞职等制度。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体系和考核评价标准。机关内设机构职位空缺原则上采取竞争上岗,把竞争上岗与试用期制、任期制有机结合起来,推动干部能上能下、能进能出。进一步拓宽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党政领导岗位的渠道,选择一批职位,面向社会公开选拔领导干部。严格控制选任制领导干部任期内的职务变动。健全公务员制度,探索政府雇员制度,行政机关可根据工作需要选聘特殊人才承担专门工作。制定并实施优秀人才破格选拔使用办法。健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之间领导人才交流制度。
15、改革和完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积极探索国有控股公司治理模式,实行出资人代表委派制或选举制,建立管人与管资产、管事相结合的管理体制。坚持市场配置、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改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选拔任用方式,逐步实现由组织配置为主向市场配置为主转变。推行社会化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快培育职业经理人才市场,推进职业经理人才的市场化配置。
16、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加快事业单位机构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步伐。根据事业单位承担的职责任务,进行科学分类,制定出台相应的管理办法,逐步取消事业单位行政级别。全面推行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酬、合同管理、严格考核的事业单位人员聘用制度。落实用人单位用人自主权,打破身份限制,实行自主聘任。坚持和完善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实行考试考核、公开招聘制度。对机关事业单位工勤人员实行聘用合同制。建立和完善人事争议仲裁制度,维护个人和用人单位的合法权益。制定完善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才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
五、改进评价方式,充分调动人才积极性
17、深化专业技术职称改革。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分开,打破专业技术职务终身制。坚持以能力和业绩为依据,修订和完善专业技术资格评价标准,根据各专业技术岗位特点,在资格申报评审中对外语提出不同要求。符合条件的专业技术人才可申报评审多种专业技术资格,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博士学位授予权的高校可自行评审相应学科教授、研究员资格。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工作的工人和农村实用人才可以申报相应的专业技术资格。对确有真才实学的各行业实用型人才,可不受学历和从事技术工作时间的限制,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资格。
18、创新技能人才评价方式。对企业高技能人才的职业资格考评,打破年龄、资历、学历、身份限制,重在业绩和企业认可。加大考核鉴定力度,探索成果鉴定、实物鉴定和企业认定等办法,开展企业高技能人才评价办法改革试点。建立和完善省、市、县三级职业技能鉴定工作网络,下放职业技能鉴定管理权限,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六、加强人才市场建设,推进人才合理流动
19、构建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做大做强综合性人才市场,办好各类专业人才市场,大力发展网上人才市场。整合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资源,建立市场供求、薪酬信息发布制度,推动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信息联网贯通和业务联合,加快建设统一的人才市场。拓展人才派遣、劳务派遣服务项目。按照管办分离、政事分开原则,推进政府所属人才服务机构的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营、中外合资人才中介机构,培育“猎头”机构。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体系,推进人才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实施《福建省人才市场管理条例》和《福建省劳动力市场管理条例》,加强人才市场监管与调控。
20、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打破人才流动中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限制,疏通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之间,公有制和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及社会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才流动渠道,解决人才流动中涉及的相关权益问题,保证人才流动的开放性和有序性。鼓励专业技术人才通过兼职、定期服务、技术开发、项目引进、科技咨询方式进行流动。试行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小额贷款担保制度,鼓励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
七、建立有效的激励和保障机制,激发人才的创造力
21、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建立公务员工资与国民经济发展相协调、与物价指数变动相适应、与企业相当人员平均工资大体持平的工资水平决定机制。根据财力增长情况,逐步提高地区附加津贴标准。改革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对财政拨款的事业单位,逐步推行编制内工资总额包干,推动省属高校财政拨款体制改革,制定按生均教育费和实际在校生数核定教育事业费办法,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绩效贡献与薪酬相统一的内部收入分配机制。构建以经营业绩为核心,与企业资产规模、效益、资产保值增值相联系,以年薪制、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为内容的多元化的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分配体系。探索产权激励机制和生产要素参与分配,完善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才持股制度,实行技术成果按收益提取奖励的分配制度。
22、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物质奖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经济利益和社会荣誉双重激励作用。省委、省政府设立人民满意的公务员、杰出科技人员、突出贡献企业家、突出贡献高技能人才、优秀回国留学人员人才表彰制度,每三年评选表彰一次,对获得奖项的各类人才给予重奖。各级党委、政府也要建立符合本地区实际的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定期评选表彰一批重才爱才的先进单位和个人。鼓励和支持国内外组织、华侨、华人和知名人士设立人才奖项。
23、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完善机关、事业、企业之间人才流动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省直党政机关事业单位流动到企业的人才加发养老保险一次性补贴费,其标准为:本人离开机关单位时上月平均工资×在机关单位工作年限×0.9%×120。建立个人缴费窗口,为离开机关事业单位到企业工作的人才接续社会保险关系。鼓励企业建立年金制,提高高层次、高技能和急需人才的保障水平。建立对家庭经济困难人才、残障以及患有其他身体缺陷的人才的救济救助制度。实施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制度。重要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的标准为每人每年1万元,并分类予以体现。特殊保障津贴分别按各50%的比例记入养老、医疗个人帐户,并由相应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管理,按养老、医疗的相关规定办理记帐和享受待遇手续。
八、克服体制性和政策性障碍,开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资源
24、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纳入工作范畴。建立组织人事部门与工商联等相关部门联席会议制度、联系重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制度、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调查统计制度,及时掌握人才资源的变化和发展需求。党校、行政学院、社会主义学院和高等院校要积极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民营企业家的培训创造条件、提供服务。做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的职称评定工作。支持有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成立研发机构、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进一步改进非公有制经济和社会组织人才办理出国(境)手续的办法。
25、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平等对待。坚持把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中发展党员与人才培养有机结合起来。重视推选符合条件的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优秀人才作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劳动模范的人选,选拔德才兼备、业绩突出的优秀人才担任各级领导职务。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同等享受政府各种表彰奖励、特殊津贴评定、各种“人才工程”人选的选拔、面向社会的培训项目、基金、课题评审、信息服务以及政府出台的各项人才激励政策。鼓励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到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创业,对辞职人员发给相应的辞职补助费。
九、加强帮扶工作,进一步推动欠发达地区人才工作
26、扶持人才资源开发。省级财政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拔尖人才津贴、引进急需人才生活补贴和高层次人才特殊保障津贴给予适当补贴。充分考虑欠发达地区的实际和特点,在专业技术资格评审、科研项目立项、引智项目申报、优秀人才评选、人才开发基金方面,给予优先考虑、适当倾斜。鼓励欠发达地区与发达地区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联合承担项目。完善沿海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机制,鼓励发达地区科研院所、学校、医院等与欠发达地区的对口单位开展技术、人才协作。鼓励发达地区企业与欠发达地区结成用工和职业培训联盟,把劳动用工与人才培养、扶贫工作紧密结合。发达地区政府部门和用人单位要从全省发展大局出发,不得采用重新建档等方式吸纳欠发达地区的人才。加强乡镇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现有农业技术人才作用,积极推广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建设,大力开发农村实用型人才。
27、加强智力支持。引导、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工作。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的,可将户口落在工作单位所在地的设区市的城区,也可留在家庭所在地。逐步实行省、市党政机关补充工作人员主要面向具有大专以上学历、在基层工作二年以上的各类人员招考。实施“大学生志愿服务欠发达地区计划”。继续做好选派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锻炼的工作。落实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和灵活就业的有关政策。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从2005开始,对全日制普通高校毕业生在欠发达地区的非城区乡镇工作满5年、表现突出的给予一定奖励。组织省直单位和沿海地区专业技术人才到欠发达地区定期服务。继续选派党政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到相对落后村任职。对自愿到欠发达地区创业的高层次人才、特殊人才,可根据本人意愿办理择地落户手续,工作地区应为其提供人事代理服务。
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切实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
28、构建人才工作新格局。成立省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省委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各市、县(区)委也要成立相应机构,配备工作力量,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组织部门要做好牵头工作,当好党委的参谋助手,落实好党委对人才工作的各项部署。有关部门要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人才工作整体合力。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对人才资源开发和人才工作的研究力度,抓紧制定“十一五”人才规划。加快人才环境建设,加大人才宣传力度,办好“人才活动周”。建立高层次人才库,健全和完善领导干部联系优秀企业家和学术技术带头人制度。
29、加大对人才工作的投入。建立政府引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利益共享的人才资源开发经费保障机制。2005年省级财政增加2000万元,统筹用于人才资源开发的新增经费支出,此后随财力的增长而逐年增加。各级政府都要建立人才资源开发专项资金,用于高层次人才培养、高技能人才培养、欠发达地区人才开发、人才智力引进等项工作。强化用人单位主体作用,鼓励用人单位加大对人才开发的投入,企业及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用于人才引进、培养和奖励等方面的工作经费,可设立独立科目,计入经营成本。加强对资金使用的监督管理,提高人才投入效益。
30、抓好人才工作的落实。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各级党委要定期研究人才工作。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要制定人才工作要点并分解立项,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把人才工作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的一项重要内容。做好各项人才政策完善和衔接工作。加强督促检查,强化责任追究,增强诚信意识,做到承诺有度、践诺有信,确保各项人才政策落实到位。
各设区的市和省直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实施意见,结合实际,制订相应的配套措施和具体办法。
中共福建省委 福建省人民政府 2004年10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