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148号5篇

时间:2019-05-13 17:23: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148号》,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148号》。

第一篇:《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148号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9】148 各银监局,各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邮政储蓄银行,银监会直接监管的信托公司、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

为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有效发挥案件责任追究在案件防控工作中的作用,决定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的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现就有关问题通知如下。

一、实行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区别对待政策的基本规定

(一)本通知所称自查发现案件,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在日常经办业务和经营管理中,通过内部相互监督、管理监督、内审监督和检查监督等途径发现异常情况或线索,并采取得当措施,自行揭露的案件。

(二)本通知所称案件责任,是指发生案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上级机构的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以下简称有关人员)在所发生案件中应负的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不包括作案嫌疑人及有关人员在案件中应负的刑事责任。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区别对待政策只适用于自然人作案的案件,不适用于涉嫌单位犯罪的案件。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的情形

(一)在业务流程中,关联岗位员工发现异常情况或案件线索,经反映举报并采取后续措施发现的案件。

(二)在业务流程中,通过流程监督机制或IT系统预警功能发现异常情况或案件线索.经向相关部门负责入或本机构负责人报告并采取后续措施发现的案件。

(三)业务流程或工作部门的负责人,在日常管理监督或通过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等措施发现异常情况或案件线索,经向本机构负责人报告并采取后续措施发现的案件。

(四)在本机构组织的全面检查、专项检查或本机构内审监察部门在常规性、突击性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或案件线索,经本机构负责人研究并采取后续措施发现的案件。

(五)在上级机构组织的全面检查、专项检查或上级机构内审监察部门在常规性、突击性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或案件线索,责成或会同该机构采取后续措施发现的案件。

(六)银行业金融机构按照银行业监管机构(以下简称监管机构)的部署,在组织开展全面检查或专项检查中发现异常情况或案件线索,经机构负责人研究并采取后续措施发现的案件。

(七)作案嫌疑人迫于内部监督检查、信访举报核查、岗位轮换、强制休假等措施的压力,在作案行为未暴露前,主动向本机构坦白交待发现的案件。

(八)其他情形自查发现的案件。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的确认

(一)发生案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及其上级机构应对该案件是否属于自查发现提出意见。监管机构应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提出的意见进行确认。

(二)发生案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第一次向上级机构报告和按照报告制度向监管机构报告案件时,认为该案件属于自查发现的,应同时提出“本案系自查发现案件的报告”。报告应详细叙述自查发现案件的背景和过程,并提出本机构的意见,经本机构领导层集体研究通过,由主要负责人签署并加盖公章后上报。

(三)发生案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在第一次报告案件时,未提出该案件属于自查发现的案件,而是在案件查处的后续报告中提出的,应在“本案系自查发现案件的报告” 中着重说明延后提出的原因。

(四)上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接到发案机构随案件报告报来的“本案系自查发现案件的报告”后,应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查工作,必要时应责成有关部门实地审核,并得出相应结论。对审查(审核)确系自查发现案件的,由审查(审核)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向负责监管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报告。

(五)负责监管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的监管机构接到报告后,应在5个工作日内完成核查工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所提意见无异议的,应予肯定回复;有疑问的,应要求补充说明;认为不属于自查发现案件的,应说明否定理由予以退回。监管机构在5个工作日内末完成核查工作的,应通知银行业金融机构延后回复,但延后不得超过5个工作日。

(六)监管机构在核查工作中,对百万元以上案件、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一年之内第二次及以上发生的案件、地市级银行业金融机构(含相当级别)一年之内有三个及以上分支机构发生的同质同类案件、延后提出自查发现的案件以及有疑问的案件,应重点核查,并应视情况实地校查。由银监分局核查的,应向银监局报备;由中小银行跨地区设立的分支机构属地监管机构核查的,应知会该分支机构的法人监管机构。

(七)银监局按照有关规定向银监会报告大案要案等重大突发事件时,如果认为该案是自查发现的案件,应附报有关材科。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案件的责任追究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应按照内部有关规章制度,负责实施案件责任的认定、处分级次的确定和责任追究(包括经济处罚和人事调整)工作。监管机构应根据确认的结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案件责任追究工作予以监督。

(二)对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的案件,在追究责任时予以区别对待。

1.对确认符合本通知第二部分第(一)、(二)、(三)条情形的,可不再追究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和重要领导责任,并可视情况不再追究或减轻追究有关人员的直接责任。同时,可不再追究上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2.对确认符合本通知第二部分第(四)条情形的,可不再追究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并可视情况不再追究或减轻追究有关人员的重要领导责任。同时,可不再追究上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3.对确认符合本通知第二部分第(五)条情形的,可视情况不再追究或减轻追究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可不再追究上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和直接责任。

4.对确认符合本通知第二部分第(六)条情形的,可视情况不再追究或减轻追究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可不再追究上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并可视情况不再追究或减轻追究有关人员的直接责任。

5.对确认符合本通知第二部分第(七)条情形的,可视情况不再追究或减轻追究发案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同时,可不再追究上级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主要领导责任、重要领导责任,并可视情况不再追究或减轻追究有关人员的直接责任。

(三)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审查、审技工作中,应依据事实,细分案件责任,对前款所列以外的有关人员责任及其他确有责任的人员,应依据有关规章制度,追究相应责任,不得一概免除。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自查发现的属于本通知第三部分第(六)条所列的案件,在对有关人员做出不再追究责任或减轻追究责任的决定前,应向属地监管机构征求意见。监管机构有异议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重议。

(五)银行业金融机构在处理客户投诉或与客户对账中暴露的案件、因工作人员突然失踪或非正常死亡而排查发现的案件、银行业金融机构高管人员涉嫌参与的案件、经国家有关机关或监管机构检查揭露的案件等,仍应按照有关规定问责并上追两级责任。

(六)在银行业金融机构遭受外部侵害案件(定义见《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印发<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信息统计制度>的通知》(银监办发[2009]17号))中,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人员的责任认定和追究,按照公安机关的认定处理。

五、各级监管机构的监管责任问责

(一)各级监管机构要指导和督促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深入开展案件防控工作,推动长效机制建设,遏制案件发生。对在案件防控工作中不作为或被动应付,以至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案件高发频发的,要予以相关监管责任问责。

(二)各级监管机构要认真贯彻执行案件责任追究的区别对待政策,负责任地核查、确认银行业金融机构有关自查发现案件的报告。对因未能尽职而出现重大失误的,要予以相关监管责任问责。

(三)各级监管机构要认真监督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案件责任追究工作,对银行业金融机构弄虚作假、逃避责任追究的行为要坚决制止,情节严重的应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对视而不见、默认袒护、隐瞒不报、不制止不纠正的,要予以相关监管责任问责。

六、其他要求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发生的案件,不论是否自查发现,不论有何情节,对作案嫌疑人和在案件中应负刑事责任的有关人员,都应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银行业金融机构以各种理由不移送或拖延移送的,应追究有关人员法律责任。

(二)银行业金融机构在自查发现案件的审查、审核工作中,应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严格程序,严格把关。凡歪曲事实、掩盖真相、弄虚作假,导致意见错误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三)发生案件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应认真查处案件,积极追缴涉案资金,全面整改存在的问题。对工作不力的,即使是自查发现的案件,也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

(四)银行业金融机构对自查发现的案件,应按照《银行业案件信息统计制度》的规定填报。对隐瞒不报的,应追究有关人员责任。对于已填报为自查发现的案件,但监管机构不予确认的,或延后提出是自查发现案件的,可在次月的统计报告中调整,并由同意调整的银行业金融机构或监管机构作出说明。

二〇〇九年四月十日

第二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行政败诉案件责任追究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行行政败诉案件责任追究的通知

温政发〔 2010 〕33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诉求的法定渠道,是党和政府积极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强化行政责任追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现就实行行政败诉案件责任追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但我市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高发,行政败诉率居高不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即使是行政机关的胜诉案件,也有一部分行政行为存在瑕疵和违法情形。败诉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部分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尚需强化,二是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出庭应诉败诉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四是司法建议和复议建议未得到重视,五是行政机关内部的法制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单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政机关执法力度逐步加大,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我市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对此,各地各单位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充分认清做好这项工作重要性,严格依法履行各项工作职责和义务,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复议监督和司法监督,努力巩固和扩大依法行政取得的成果。

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一)制定复议和应诉工作流程。坚持程序规范、流程简化的原则。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向当事人发出受理通知书,示明举证期限。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在收到复议和应诉受理通知书后,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书面答辩意见并一次性提交全部相关的证据材料,同时要确定参与复议和诉讼的人员。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因正当事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举证、答辩的,应当说明理由报单位领导同意后,依法在答辩期届满前向复议机关或法院提出延期举证、答辩的书面申请。准许延期的,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答辩状(或答复状)、相关证据及依据。

(二)明确复议和应诉责任主体。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实行“谁承办谁参与复议和诉讼”。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要实行复议和应诉案件分管领导负责制,由分管领导担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联络责任人,确保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与复议机关和法院之间工作联络渠道畅通。收到复议受理或行政应诉通知书后,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及时听取情况汇报,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案情,落实至少1名本单位熟悉案情、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参加复议或诉讼,明确工作职责及要求,审查答辩状和证据等有关材料,主要领导对重大疑难案件要亲自参与应诉、协调。要进一步落实《温州市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保证行政首长按规定出庭应诉。

(三)建立复议和司法建议反馈制度。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复议机关、人民法院的复议建议和司法建议,建立复议、司法建议反馈制度。各单位应当在收到建议函后,由复议或应诉人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和措施,报分管领导审核,并在15日内向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反馈。如情况疑难复杂或需进一步整改落实的,反馈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四)建立败诉成因分析制度。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复议和应诉工作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对败诉案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举一反三,研究对策,杜绝重犯相同的错误。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对复议和应诉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帮助各行政机关与法院联动互动。

(五)健全法制机构,充实专业人员。行政复议和诉讼业务性强,工作难度大,各应诉单位尤其是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建设,根据本单位复议、应诉任务配足配强应诉人员,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行政应诉中的审核把关、沟通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

三、加大败诉责任追究力度

下列情形纳入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范围,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调离岗位或撤职处分。

(二)因不履行法定职责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推诿履行或未及时履行答辩、举证义务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五)因应诉工作不当导致案件败诉或受到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通报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六)未自觉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复议调解、行政判决,或者未按规定反馈、落实行政复议意见书、行政复议建议书、司法建议书,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七)未按规定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八)未按规定执行统计分析、败诉原因分析报告制度,或未执行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或其他重大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九)其他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市法制办要加强对各应诉单位行政应诉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建议,提交市监察局处理。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驻温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主 题 词:行政事务责任追究△通知 发布机构: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4-26

《温州市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了“行政一把手”必须出庭的3种情形:本第一起行政诉讼案件;社会影响重大或涉案金额巨大的行政诉讼案件;法院或政府法制办公室建议首长出庭的行政诉讼案件。

第三篇:温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实行行政败诉案件责任追究的通知

温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实行行政败诉案件责任追究的通知 温政发〔 2010 〕33 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直属各单位: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是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理性表达诉求的法定渠道,是党和政府积极化解行政争议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手段,是推进依法行政、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途径。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市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强化行政责任追究,提高行政执法水平,推进法治政府和廉洁政府建设,现就实行行政败诉案件责任追究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市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加强领导、完善制度、强化措施、落实责任,做了大量工作并取得了一定成效,提高了全市依法行政工作水平。但我市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任务仍然十分艰巨,行政复议、行政诉讼案件高发,行政败诉率居高不下,远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即使是行政机关的胜诉案件,也有一部分行政行为存在瑕疵和违法情形。败诉原因归纳起来主要有五个方面:一是部分行政机关的法治意识和法治理念尚需强化,二是执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出庭应诉败诉责任没有落实到人,四是司法建议和复议建议未得到重视,五是行政机关内部的法制机构不健全、人员力量单薄。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行政机关执法力度逐步加大,人民群众维权意识不断增强,我市行政复议和应诉工作形势更加严峻。对此,各地各单位务必保持清醒认识,充分认清做好这项工作重要性,严格依法履行各项工作职责和义务,自觉接受人民群众监督、复议监督和司法监督,努力巩固和扩大依法行政取得的成果。

二、建立健全长效管理机制

(一)制定复议和应诉工作流程。坚持程序规范、流程简化的原则。复议机关在收到复议申请之日起5日内决定是否受理,并向当事人发出受理通知书,示明举证期限。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在收到复议和应诉受理通知书后,须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书面答辩意见并一次性提交全部相关的证据材料,同时要确定参与复议和诉讼的人员。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因正当事由不能在规定期限内举证、答辩的,应当说明理由报单位领导同意后,依法在答辩期届满前向复议机关或法院提出延期举证、答辩的书面申请。准许延期的,应当在正当事由消除后10日内提供答辩状(或答复状)、相关证据及依据。

(二)明确复议和应诉责任主体。根据权责一致的原则,实行“谁承办谁参与复议和诉讼”。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要实行复议和应诉案件分管领导负责制,由分管领导担任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联络责任人,确保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与复议机关和法院之间工作联络渠道畅通。收到复议受理或行政应诉通知书后,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要及时听取情况汇报,组织人员认真研究案情,落实至少1名本单位熟悉案情、经验丰富的工作人员参加复议或诉讼,明确工作职责及要求,审查答辩状和证据等有关材料,主要领导对重大疑难案件要亲自参与应诉、协调。要进一步落实《温州市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保证行政首长按规定出庭应诉。

(三)建立复议和司法建议反馈制度。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应当高度重视复议机关、人民法院的复议建议和司法建议,建立复议、司法建议反馈制度。各单位应当在收到建议函后,由复议或应诉人员提出有针对性的整改意见和措施,报分管

领导审核,并在15日内向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反馈。如情况疑难复杂或需进一步整改落实的,反馈时间不得超过30日。

(四)建立败诉成因分析制度。被申请(或被诉)的行政机关应当建立复议和应诉工作分析例会制度,及时对败诉案件进行分析,查找原因,举一反三,研究对策,杜绝重犯相同的错误。政府法制部门要加强对复议和应诉工作制度落实情况的监督和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处理意见和建议,帮助各行政机关与法院联动互动。

(五)健全法制机构,充实专业人员。行政复议和诉讼业务性强,工作难度大,各应诉单位尤其是各县(市、区)政府要进一步加强法制机构建设,根据本单位复议、应诉任务配足配强应诉人员,充分发挥法制机构在行政应诉中的审核把关、沟通协调和监督指导作用。

三、加大败诉责任追究力度

下列情形纳入依法行政工作考核范围,并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一)超越职权、滥用职权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降级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调离岗位或撤职处分。

(二)因不履行法定职责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三)具体行政行为违法或不当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

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四)无正当理由拒绝、推诿履行或未及时履行答辩、举证义务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五)因应诉工作不当导致案件败诉或受到复议机关或人民法院通报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警告、记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六)未自觉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复议调解、行政判决,或者未按规定反馈、落实行政复议意见书、行政复议建议书、司法建议书,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七)未按规定落实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八)未按规定执行统计分析、败诉原因分析报告制度,或未执行重大案件报告制度,引发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或其他重大不良影响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九)其他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导致案件败诉的,对直接责任人员给予警告、记过、记大过处分;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给予记过或记大过处分;造成严重后果或恶劣影

响的,分别给予降级或撤职处分。

市法制办要加强对各应诉单位行政应诉工作的监督检查,对存在问题及时提出处理建议,提交市监察局处理。

二○一○年四月二十五日

抄送:市委各部门,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协办公室,市法院、市检察院,驻温部队,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新闻单位。

主题词:行政事务责任追究△通知

发布机构:温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时间:2010-04-26

《温州市行政机关首长出庭应诉工作暂行办法》规定了“行政一把手”必须出庭的3种情形:本第一起行政诉讼案件;社会影响重大或涉案金额巨大的行政诉讼案件;法院或政府法制办公室建议首长出庭的行政诉讼案件。

第四篇:2011-10-关于明确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关于明确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2011-10-10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保监稽查〔2011〕1539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保险中介公司:

《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保监发〔2010〕1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出台后,各公司积极贯彻落实,制定实施了案件责任追究(以下简称“问责”)办法,加强了案件风险防控工作,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部分机构还存在理解不准确、落实不到位等问题。为了规范保险案件问责工作,有效落实案件问责制度,现对保险案件问责管理的有关事项说明如下,请遵照执行。

一、对《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解释说明

(一)关于问责事项和标准如何界定的问题

《指导意见》第3条规定,问责事项分为司法案件、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和重大违规案件等三类,《指导意见》第10条至第15条分别针对这三类案件列示了不同的问责标准。其中:

司法案件主要根据涉案金额、损失金额来判断确认是否属于问责范畴。《指导意见》第10条至第14条所列示的各项金额为司法案件的问责判断标准。

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主要根据各保险机构受到行政处罚的结果来判断确认是否属于问责范畴。《指导意见》第10条至第14条所列示的受到重大行政处罚的家次为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问责判断标准。重大行政处罚案件不以涉案金额或损失金额为问责判断依据。重大行政处罚包括机构被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高管人员被撤销任职资格或者禁入保险业等情形。受到其他金融监管部门单次罚款超过300万元以上的案件也属重大行政处罚案件,应比照“一年内辖内两家以上直管机构因违法违规行为被责令停业整顿或者吊销业务许可证”的标准进行责任追究。

重大违规案件主要根据违规案件给公司造成的重大损失结果、对社会影响程度,或者形成的系统性风险情况来判断确认是否属于问责范畴。其中,“重大损失”指因严重违规,给公司造成数额在200万元以上的经济损失;“对社会影响程度”可以从社会舆论、群体性事件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指导意见》第15条对重大违规案件的问责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各保险机构可结合上述最低标准进一步明确重大违规案件问责标准。

(二)关于涉案金额、损失金额如何确定的问题

涉案金额指违法违规行为涉及的所有资金总额。保险机构挽回的损失金额、涉案人退赃金额等不得抵减涉案金额。

损失金额指案件发生给保险机构造成的经济利益的减少,包括案发时造成的直接损失和保险机构因案件发生而承担或垫付的资金,但不包括因违法违规行为被人民法院判处的罚金或者被行政机关处罚的罚款。案发后保险机构挽回的损失金额、涉案人退赃金额,以及扣押的涉案人佣金、津贴、其他可折现的利益等不得抵减损失金额。

当涉案金额、损失金额同时达到问责标准时,应从“涉案金额”与“损失金额”对应的问责处理标准中择其重者进行问责。

(三)关于问责对象及部分特殊人员如何问责的问题

《指导意见》明确了“双线问责”的原则,各保险机构除了对直接责任人和部门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主要负责人等间接责任人进行问责外,对案件负有间接责任的其他人员也应当进行问责。

对兼有不同层级职务(级)的人员(包括分管负责人兼部门负责人,分管负责人主持工作等)问责时,应以其实际承担的对问责事项负有管控责任的职务(级)确定问责标准,但问责决定应落实到其最高职务(级)上,即人事调整、经济处罚应针对其最高职务(级)进行。对兼有两个以上同等职务(级)的人员问责时,问责决定应落实到其所兼的所有职务(级)上,如涉及到降职、撤职等情况,不得维持其中的任一职务(级)不变。

(四)关于自查发现案件如何确定的问题

《指导意见》第19条所称自查发现案件,是指保险机构在日常经营管理中,通过内部相互监督、管理监督、内审监督和检查监督等途径发现异常情况或线索,并采取得当措施,主动发现的案件。经国家有关机关或监管机构检查揭露的案件,不属于自查发现案件。

该条规定的自查发现案件从轻处理政策只适用于自然人作案的案件,不适用于涉嫌单位犯罪的案件。

(五)关于减轻问责如何判定的问题

《指导意见》第20条所称减轻问责,指案发后积极做好案件处置工作,主动追缴资金和积极赔偿损失的,可以根据挽回损失程度相应减轻有关人员责任。追缴资金和赔偿损失达到损失金额50%以上的,问责时可以减轻处分的等级。

二、问责工作管理要求

(一)加强问责工作的基础管理

各单位应对案件问责工作进行归口管理,从监测、登记、督办、归档、报送等方面加强全流程管理。

1.加强案件问责监测与问责判断。日常工作中,应加强对司法案件、重大行政处罚案件的统计监测,对司法案件涉案金额、损失金额及时监测累计值,对各级分支机构受到重大行政处罚情况及时汇总统计。发生案件后,应及时判断是否达到单一案件问责标准或者累计问责标准。

2.建立健全问责台账。对于已进入问责程序的案件,及时登记问责信息,对案件问责的处理情况及问责决定的执行情况进行跟踪督办,并根据后续问责情况更新相关内容。

3.建立完善问责档案。对于问责已完成的案件应及时归档。问责档案应包括案件问责调查报告、所有被问责人员的问责处理决定书等资料。问责档案应保存至少三年。

4.加强问责信息报送。要加强对辖区内或系统内问责信息报送工作的指导与管理,加强问责信息报送时效与报送内容的审核,规范问责信息报送工作。

(二)及时规范开展问责工作

1.及时开展问责调查。涉嫌问责的案件发生后,各保险机构应及时开展问责调查,查清案情,并对相关责任人的责任归属情况进行确认;问责调查应做到事实清楚、证据充分、责任明晰;问责调查结束后应及时出具案件问责调查报告。各保监局应视案件具体情况开展问责调查工作。

2.及时进行案件问责。各保险机构应根据问责调查结果及时做出问责决定。对于问责时限临近时司法尚未判决的立案查处案件,若案情明确的,各保险机构应就已经掌握的案情,依据已经确定的涉案金额(损失金额),按照相应的管控责任先行开展问责工作。各保监局应加强对辖区内保险机构问责工作的窗口指导。

3.严格做好减轻问责处理工作。对于符合减轻问责条件的案件,各保险机构在做出减轻问责决定前,应向监管机构征求意见,同时提交问责调查报告。监管机构对保险机构提出的案件减轻问责处理意见应认真核查研究,并及时给予指导。

4.规范延长问责时限的处理程序。对于案发之日起6个月内不能做出问责处理决定的已立案查处案件,各保险机构应在问责期限满前10个工作日内向监管机构提出延期申请,并根据案件责任调查情况等说明延期的原因。经监管机构同意,可适当延长,但每次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

对于跨地区(省、自治区、直辖市或计划单列市)发生的违法违规行为,应由涉案人所属省级机构或总公司作出问责决定,并由其向监管机构提出延期申请。

(三)加强问责监督检查工作

1.各保险机构应定期抽查系统内各级机构的问责执行情况,当发现不及时问责、虚假问责、相互串通顶替责任、问责不力、问责决定未有效落实等行为时,应按照《指导意见》第23条规定进行处理,并向监管机构报告处理结果。

2.各保监局要认真监督辖区内保险机构的案件责任追究工作,对于保险机构弄虚作假、逃避责任追究的行为要坚决制止,依法严肃处理。

(四)加强问责工作的后续管理

各保险机构应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对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进行管理。受到责任追究的人员,应取消当年考核评优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1.进一步明确问责尺度。受到撤职纪律处分的人员,原则上应在其原职基础上至少下调两级或降为普通员工;受到留用察看纪律处分的人员,其所任职务自然撤销。受到调离处理的人员一年内不得提拔或在其他单位担任高于其原职的职务(级);受到引咎辞职、责令辞职、免职等组织处理的人员,一年内不得重新担任与其原职相当的职务(级),两年内不得提拔或在其他单位担任高于其原职的职务(级)。

2.加强问责信息的使用。各保险机构在提拔、任用、录用员工或与营销员签署代理合同时,应了解并确认其是否存在被问责情况,防止出现《指导意见》第25条规定的各类禁止性情形。

3.加强问责信息通报工作。各保险机构应本着惩教结合的原则,在做出问责决定后,及时将案件问责情况在公司系统内予以通报。

(五)把握好行政处罚与案件问责的关系

保险机构因管理不力发生案件,监管机构要严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等有关法律和监管规定,对违法违规行为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实施行政处罚。保险机构的内部问责与监管机构的行政处罚各自独立,不能替代。

三、其他要求

各保险机构现行问责办法及其他问责相关规定与本通知内容有冲突的,应及时修订。修订后的问责办法应报监管机构重新备案。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〇一一年九月二十六日

第五篇:关于贯彻落实《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的通知

关于贯彻落实《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的通知

2010-03-18

【字体:大 中 小】【打印本页】【关闭窗口】

保监发〔2010〕21号

各保监局,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各保险中介公司: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指导意见》(保监发〔2010〕12号,以下简称《指导意见》),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以下简称“各公司”)应当认真做好案件责任追究办法的制定、报备和实施工作

(一)各公司应根据《指导意见》,制定公司内部案件责任追究办法,详细规范案件责任追究的范围、对象、标准、程序,以及公司对于应追究责任而未追究责任或者责任追究不到位等情况的处理措施等。已制定案件责任追究办法的保险公司,应按照《指导意见》的要求完成修订工作。

(二)保险集团公司应参照《指导意见》,指导非金融机构子公司建立内部案件责任追究办法,并对其执行情况进行管理。

(三)各公司应在2010年5月31之前,向中国保监会报备本单位的案件责任追究办法,保险集团公司同时报备非金融机构子公司的案件责任追究办法。

(四)各公司最迟应于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施行案件责任追究办法。

(五)各公司的案件责任追究办法发生变动的,应在变动后5日(指工作日,下同)内报中国保监会备案。

二、各保监局、各公司应当认真做好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的报告工作

(一)报告方式及时限

案件责任追究情况采取专报和季报两种报告方式,自2010年7月1日起正式报送。报送时,各单位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报送正式文件,并同时通过电子邮件方式报送文件电子版。

1、专报

专报由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及其省级分支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作出案件责任追究决定后的5日内按规定报中国保监会或保监局。具体规定是:各保险集团公司将集团本级和所属非金融机构子公司的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各保险公司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总公司本级和直管分支机构的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向中国保监会报告;各保险公司省级分支机构将本级和所属分支机构的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向当地保监局报告。

2、季报

季报填列报告期内案件责任追究情况。保险集团公司分别报送集团本级和所属非金融机构子公司的汇总数,不需汇总各保险子公司数据。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分别报送全系统的案件责任追究情况汇总数。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总公司应于季后7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季报。

各保险公司省级分支机构应汇总辖内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并于季后7日内向当地保监局报送季报。

各保监局要及时汇总本辖区内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并于季后10日内向中国保监会报送季报。

各单位报送案件责任追究季报时,可以随同司法案件季报一并报送。

(二)报告的主要内容

专报的主要内容包括案件责任追究情况、案件基本情况、案件查处情况。其中,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包括责任追究对象、责任追究结果等,同时应附案件责任追究决定书复印件。案件基本情况包括发案机构、涉案人员、案件性质、涉案金额、损失金额、基本案情及危害程度等。案件查处情况包括立案调查的机关及所采取的措施、涉案机构的应对措施、司法判决或行政处罚等案件处理情况(详见附件1)。

季报主要包括案件责任追究统计报表和分析报告两方面内容。统计报表的内容主要包括报告期内被问责机构家次、案件责任追究对象人次等信息(详见附件2)。分析报告主要对本系统、本辖区报告期内案件责任追究状况及案件责任追究办法的执行情况进行分析,尤其对符合公司案件责任追究办法规定的责任追究条件,而未按要求进行责任追究的情形要进行说明,并提出进一步做好案件责任追究工作的措施和建议。

若在报告期内未发生案件责任追究事项,各单位也应采取零报告。

(三)报送要求

各保监局、各公司应当真实、准确、及时报送案件责任追究信息,不得迟报、漏报、瞒报、拒报。

各保险集团公司、保险公司及其省级分支机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报送的案件责任追究信息应当由法定代表人或者分支机构主要负责人签字确认,并加盖公章。签字与公章应同时签具。

(四)其他要求

各公司应当指定职能部门负责案件责任追究信息收集、整理和报送工作,指定该部门的负责人作为案件责任追究信息报送负责人,并指定相关人员为案件责任追究信息报送联系人。

各公司应当于2010年4月30日前,将案件责任追究信息报送部门、案件责任追究信息报送负责人,以及案件责任追究信息报送联系人情况(详见附件3)报送保监会或保监局。

上述情况若有变动,应在10日内向保监会或保监局报告。

三、各保险中介公司参照《指导意见》制定本公司的案件责任追究办法,并按保监局的要求做好办法报备和责任追究情况报送等工作。

四、各保监局应当做好辖内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公司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的监督检查工作

(一)各保监局应根据《指导意见》和本通知的要求,结合辖内实际情况,制定保险中介公司案件责任追究办法报备和责任追究情况报送工作的具体规定,同时抄报保监会。

(二)各保监局应当建立辖内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公司案件责任追究情况的登记和管理制度,登记、管理的内容至少包括辖内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公司报送的专报和季报内容。

(三)各保监局应当做好案件责任追究信息审核和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分析工作,指定专门处室负责案件责任追究情况报告工作,并明确联系人。

2010年5月31日之前,各保监局应当将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公司案件责任追究情况报告工作联系人的姓名、处室、电话等信息报送保监会。上述信息若有变动,应及时告知保监会。

(四)各保监局应认真审核各单位报送的案件责任追究专报,对于未按责任追究办法对有关案件责任人员进行责任追究的单位,应退回报告,建议其重新处理。

(五)各保监局应当加强对辖内各单位案件责任追究办法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对重大案件多发或者未按照监管要求严格执行案件责任追究办法的单位,应作为重点关注对象,加强监管。

(六)各保监局可以将保险分支机构和保险中介公司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定期在行业内通报。

各保监局、各公司在执行过程中如有问题,请及时向我会稽查局反映。

联 系 人: 李敏

联系电话:010-66286099

传 真:010-66288122

电子邮件地址:jichaju@circ.gov.cn

附件:

1、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情况专报及填报说明;

2、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情况季报;

3、保险机构案件责任追究工作联系一览表

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

二○一○年二月二十四日

下载《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148号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自查发现案件责任追究实行区别对待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2009】148号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