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督导专员 - 副本
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督导专员
2006年12月21日,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教育部党组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教党[2006]31号),同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加强民办高校规范管理引导民办高等教育健康发展的通知》(国办发[2006]101号)。2007年2月3日教育部又以第25号教育部令下发了《民办高等学校办学管理若干规定》。以上三个文件传递的信息是:民办高校的发展已进入实质性的转型期。即由政府对民办高校的宏观政策引导向中观参与管理转型。这种参与的重要标志就是由省、市党委教育工委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同时兼任政府派驻学校的督导专员。同时也不排除“必要时”政府在某些具体事务中向微观直接参与管理转变,如对学校的财务状况进行审计等。
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督导专员是我国民办高等教育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大的、新的举措,是一项新生事物,还没有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
自以上三个文件下发后,引起民办高校的广泛关注,也对教育工委、教育行政部门落实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和选派督导专员提出了新的要求,如何做好这项工作意义重大。同时,也急需我们对这一新生事物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与分析,笔者结合多年工作经验,在近期广泛调研的基础上谈谈对这一制度的一些思考。
一、认真处理好十大关系
根据文件规定,由省委教育工委选派的党组织负责人,对学校的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务预算、基本建设、招生收费等重大事项有提出意见建议,参与研究讨论的职责。这五项工作涉及学校的发展,人、财、物和招生、管理工作,这些都是学校工作的关键、重点、核心内容,党组织负责人直接参与实有必要。
又根据文件规定,由省级教育部门向民办高校选派督导专员。督导专员行使下列五项职权:
1.监督学校贯彻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的情况; 2.监督、引导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和办学质量;
3.参与学校发展规划、人事安排、财产财务管理、基本建设、招生、收费等重大事项的研究讨论;
4.向选派机构报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意见建议; 5.有关党政部门规定的其他职责。
如何做好选派及有关工作,笔者认为要处理好以下十个关系:
(一)选派与选举的关系
根据中组部文件规定:省委教育工委可以向民办高校选派党组织负责人。又根据党章规定,民办高校党委由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党总支和党支部由党员大会选举。如果由省委教育工委选派的党组织负责人在民办高校的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 大会上能顺利当选,则选举结果可报上级党组织批准。若在党员大会或党员代表大会上未能顺利当选,问题就复杂了。这样就会出现两种情况:一是由省委教育工委重新选派党组织负责人,二是由民办高校党组织重新组织选举。显然,如何做好选派工作与如何做好选举工作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我们必须认真考虑研究的重要内容,一旦考虑不周,出现多所学校发生同类事件,就可能对整个工作的推动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在选派前应与民办高校的董事会进行反复协商,充分尊重学校董事会的意见,在协商一致的前提下再实行选派更为妥当。
(二)决策、参与与督导的关系
根据《关于加强社会力量举办党的建设工作的意见》(中组发[2000]7号)规定,民办高校的党组织负责人应进入校董会。这样党组织负责人实际上已成为学校最高决策机构的成员之一,具有对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权,负有董事会成员所应承担的权利与义务,对董事会的决议应在董事会通过后无条件执行。又根据中组部《关于加强民办高校党的建设工作的若干意见》,党组织负责人又兼任政府的督导专员一职,行使诸多监督学校执行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办学方向、办学行为、办学结果,参加学校规划、招生以及人、财、物等重大事项的研究讨论等。显然,党组织负责人还具有督导权。同时对学校的规划、人、财、物、招生等具有参与权。这种一身兼三职的身份结构,具有对学校重大事项的决策、参与与督导的全部职能,事实上已经形成既决策、又参与、还要督导的全职工作状态。这种多重身份的工作定位操作不当,容易混淆工作界面,容易影响某一身份所承担的职责的履行。从目前现状看,拟选派人一般来自公办高校和教育行政部门,在这些同志中真正了解、熟悉民办教育法律、法规,民办高校特点的不多。因此要处理好以上三个角色的转换和承担三个角色的职责是一件并不轻松的重担,需要加强学习,尽快熟悉情况,进入角色,谨慎开展工作。
(三)能力与精力的关系
根据文件规定,民办高校党组织的主要职责有七条:
1.宣传和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执行上级党组织的决议,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教育公益性原则,致力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各类人才。
2.引导和监督学校遵守法律法规,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支持学校决策机构和校长依法行使职权,督促其依法治教、规范管理。
3.支持学校改革发展,及时向上级党组织和政府职能部门反映学校的合理要求,帮助解决影响学校改革发展稳定的突出问题。
4.全面加强学校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做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5.领导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和德育工作。
6.领导学校工会、共青团、学生会等群众组织和教职工代表大会。
7.做好统一战线工作,支持学校内民主党的基层组织按照各自的章程开展活动。对照督导专员的五项职权,可以看出二者的共同点有三:一是监督和引导学校的执法情况;二是向上级反映学校的办学情况;三是参与学校重大问题的决策。不同点主要 在于党组织主要发挥政治核心与政治保障作用及搞好党务工作。督导专员主要搞好行政监督、指导工作。显然,党组织负责人和督导专员的工作任务是十分繁重的。工作中不仅要向上级党委报告,还要向上级行政机关报告,同时还有不少工作需要同时向二个上级报告,其所承担的职责既有交替又有分离。民办高校的工作时间安排一般较公办高校要紧凑的多、饱和的多,周五工作日、八小时工作制常常会被打乱甚至侵占,劳动强度要大大高于公办高校。这也是相当一批公办高校的退休人员到民办高校不能坚持下去的主要原因。因此,选派到民办高校的党组织负责人可以说身负重任,身体素质较差的同志所能为。一定意义上讲,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比当公办高校的党委书记累得多。他们不仅要有饱满的工作热情、良好的工作状态、丰富的工作经验,还要有充沛的工作精力和良好的身体素质。又根据文件规定,从事这项工作的同志年龄可以放宽到70岁以内。这批同志工作经验丰富、工作能力强,但要既搞党务,又搞政务,涉及民办高校的政策又区别于公办高校,几乎一切都要从头学习和不断适应。要胜任这项工作,所选派同志的身体状况和年龄要作为重要指标加以考虑。
(四)原党组织负责人和选派的党组织负责人的关系
从有关省份民办高校党组织建设情况调查看,94%以上的民办高校在31号文件下发前已有党组织及负责人,并且26.8%的党组织是由省委教育工委直接批准和任命了负责人。如果再派党组织负责人,新老负责人如何交接是一个突出问题。因原有负责人是经学校党员大会选举产生并报上级党委批准的,一般还都在任期内,且工作表现、工作能力也不错。如何处理二者的关系至关重要。因此,如果原党组织负责人同时有能力兼任督导专员,可以直接选派,如果不适合作督导专员,再另行考虑新的人选。
(五)民办高校原有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与新的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目前,民办高校的党组织一般存在三种隶属关系:一是直接由省、市委教育工委批准,并直接管理;二是由学校所在地的市、区、县、街道办事处等地方党委批准并直接管理;三是由学校的举办者的行业党委批准并管理。其三者所占比例大致为4:4:2。按照31号文件规定,现有的民办高校的党组织的隶属关系大部分要重新理顺,即改变原有的党组织的隶属关系。从实践情况看,改变这一现状存在一定难度。如何理顺?什么期限内理顺都是需要很好研究、沟通、协调的问题。从实践来看,凡在地方办事处党委、行业党委批的民办高校的党委在开展党组织生活,发展党员活动中都存在诸多问题,不能适应民办高校党的建设的需要,急需利用这一机会重新调整并规范。
(六)党组织与董事会的关系
根据有关规定,党组织负责人应进董事会。而民办高校前身多为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大多没有党组织,在原董事会成员中也没有党组织负责人,随着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升格为高职,党组织也就相继成立,但按照有关政策党组织负责人要进董事会。这必然引起原董事会人员的调整,即要么董事会除增加一名党组织负责人后,还要再增加一名董事,或者是从原董事中有一人退出由党组织负责人代替。但不论哪种形式都会对原董事会产生影响,如何调整原董事会也是这次调整中要涉及的问题。如果原董事会成员没有投资,不涉及经济利益,其调整难度要小,若有投资或有其他利益所在,调整难度必然很大,尚有许多具体问题需要协调解决。要处理好党组织和董事会的关系,必须明确双方的职责、权力和义务,应该权责一致,避免出现交叉和真空。同时,党组织负责人和董事长要保持良好的关系,加强协调、沟通,遇到原则问题应以法律、法规为准绳,减少无谓的、以自我利益为前提的纠葛。遇到非原则问题,要多理解、谅解,通过协商解决。
根据文件规定,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是抓党建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而法定代表人为稳定工作的第一责任人,民办高校的董事长多为法定代表人。而党组织负责人不是第一责任人。这里会出现一种现象:在作出有关学校稳定工作的决议中,应以法定代表人的意见为准,否则出了问题他要负全部责任。而党组织负责人如果认为某决议不妥,能否否决执行这一决议?如果按党组织负责人意见办,出了问题又谁负责?因此,如何协调二者关系十分重要。
(七)党组织负责人与督导专员不同待遇的关系
党组织负责人与督导专员的身份不同,所承担的工作性质不同、任务不同、要求也不同。但工作的侧重点应放在党建工作上,督导专员是兼任的角色。一人同时担任两种职务,且有较大差距,其角色的转换具有一定难度。另外,党组织负责人的待遇和督导专员的待遇因级别不同而可能存在差异。如党委书记的待遇肯定不同于党总支书记和党支部书记的待遇,而督导专员的待遇一般应享受厅级或副厅级待遇。这就需要上级解决干部职数、工作待遇、生活待遇等一系列问题,以调动受选派同志的工作积极性。从各省情况看,在落实受选派同志待遇问题上可能会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如果认识到位,许多问题都迎刃而解。否则,将会面临一大堆问题无法解决,使这项工作会因待遇问题而难以推进。
(八)独立学院党组织负责人与督导专员的关系
根据教发[2003]8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要建立党的组织。又根据31号文件规定,独立学院应参照执行。从目前情况看,独立学院的党组织多隶属于公办高校党委管理,党组织负责人也都由公办高校选派。如果不涉及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督导专员的工作,那么党组织负责人由独立学院的申办方或者合作方选派均无所谓,问题在于党组织负责人要兼督导专员,那么由申办方的公办高校选派似有不妥之处。因为由公办高校选派出的党组织负责人兼任督导专员会让独立学院的合作方心存疑虑,也很难对自身参与办学的行为进行公平、公正的监督和指导,引发合作方的不满情绪。因此,独立学院的党组织负责人从长远看,也应该由党委教育工委选派,或者独立学院之间的党组织负责人实行轮岗制。即甲方的党组织负责人到乙校任职,乙校的党组织负责人到丙校,任职以此类推。
(九)民办高校党建与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党建的关系
目前,全国有994所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目前这类学校两极分化严重,办学水平差异甚大,规模有的近万人,有的不足百人。对这类学校的管理同样是必要的,但如此多的学校要全部参照31号、101号文件执行,似乎不可能,实际上也不必要。因此如何摆正这类学校的党建位置,在保证学历教育学校党建重点的同时,如何兼顾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党建工作是一个新的课题。事实上,因为后者更容易出问题,其党建工作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前者,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更重要。因此,实行分类指导十 分必要。对那些规模较大,人数在1000人以上,实施全日制教育,且集中在中心城市、大城市,平时自身管理较松散,教育部门监管又较少,存在较多不稳定因素的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要积极考虑选派党组织负责人的工作,防患于未然。
(十)成立党委的学校与成立党总支、党支部学校的关系
按有关规定,一般归省委教育工委管理的民办高校应是成立了党委的学校,而只有党总支、党支部建制的学校不能直接由省委教育工委管理,而这类学校的比例在60%以上。那么这类学校的党组织如何管理也是在这次调整中需要关注和重视的问题。如果省委教育工委单独成立一个民办高校党委,把凡不够成立党委条件的民办高校及民办高等教育机构均可直接把关系挂在民办高校党委里,这样既可解决规模较小的民办高校和非学历教育机构的组织隶属问题,有利于实行统一领导,归口管理,突出特色,保证质量。否则达不到设置党委标准的学校的归口管理问题则难以解决,也不利于全面建立和加强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
二、选派党组织负责人的目的 1.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
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在学校中发挥着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加强民办高校党建工作,对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加强和改进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巩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战斗力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民办高校是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承担着为国家培养合格人才的责任。她所承担的社会责任亦日趋突出,加强党的领导,才能有效保障党和国家的最高利益在学校得到实现和落实。2.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
加强党组织的建设,有利于促进学校的改革与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加强学校管理,推进教育创新,促进学校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民办高校的发展,将更多的要依靠政府优惠政策的扶持和保障,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有利于提高社会各界对民办高校的认可度,提高各行业扶持民办高校的参与度,提高各部门在民办高校管理工作中的认真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扶持政策。有了党的领导,才能充分调动学校广大教职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和维护广大教职工的切身利益,才能从根本上保证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保证教育教学质量,促进民办高校稳步、健康、可持续发展。通过党的领导,也有利于及时发现和反馈民办高校在办学中的实际困难和诉求,有利于政府依据民办高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促进民办高校健康发展的各项政策。3.加强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发展不平衡。在一些地区、一些学校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一些地区的党组织的隶属关系没有理顺,工作开展情况不尽平衡;党组织和学校行政的关系不很协调,监督保障职能没有发挥;部分学校党组织的工作机制不够顺畅,党组织、领导班子和党员队伍建设缺乏制度规范;对流动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作还有待进一步加强等。通过加强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建设,将有利于以上问题的解决。同时,对民办高校的行政管理也会产生积极影响。4.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
民办高校历经艰辛,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一批办得好的学校应运而生,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办学效益,为民办高等教育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不可否认,还有一些民办高校在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各项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有的问题还相当严重。国家对这些学校还缺乏行之有效的监控体系,学校体外循环的现象比较普遍。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有利于规范民办高校的办学行为、有利于发现、克服和纠正民办高校在办学中的一些问题,从根本上也是对民办高校利益的维护和对投资者、广大教职工以及学生合法权益的维护。这既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民办高校负责。从短期看民办高校可能受到一些制约,但从长期看,一所认真执行国家教育方针,按教育规律办学的民办高校,必然受到社会的认可、政府的支持,其发展后劲是很大的。5.维护民办高校的和谐稳定
我国民办高校也处于转型期。社会上的各种意识形态、各种社会变迁都会对学校产生各种影响。民办高校虽然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但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面临校园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管理队伍建设的关键期。特别是在青年学生聚集的地方,极易发生群体性事件。事实上,近年来一些民办高校所发生的问题足以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稳定是民办高校的头等大事,民办高校的稳定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在全国上下强调建立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对容易引发不稳定因素的民办高校加强监督和指导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在民办高校初创阶段,因规模小、层次低,一般引发大规模事端的可能性较小,出现问题也易控制。随着民办高校的迅速发展,民办高校发生不稳定因素的可能性大幅度增加,而由董事会领导的民办高校往往不具有抗较大风险的能力。民办高校的董事会虽然对内具有绝对权威,但对外它则一筹莫展。因此,加强党对民办高校的领导,在当前建设和谐社会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政治意义。这不仅是国家在整个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需要,也是民办高校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必然选择。稳定压倒一切,有了稳定的局面,才能谈得上开展教育教学活动,而有了党的领导,必然会对学校的稳定产生积极影响,为维护学校的稳定与和谐创造有利条件。
6.实现党建工作目标
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首先要实现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认真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密切联系群众,政治坚定、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坚强有力的目标。其次,要达到广大教职工党员和学生党员增强党性观念,在本职岗位上充分体现先进性,更好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第三,进一步落实健全党建工作制度、管理措施,并保证运行规范;第四,学校教学质量高、办学社会效益好,各项工作协调 发展,思想政治工作和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明显,学校和谐稳定;第五,教职工和学生对学校党组织的工作满意,党组织具有较强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民办高校党建现状与特点
(一)民办高校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以陕西为例,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是直接由省委教育工委批准并管理的民办高校的党组织有15所,约占民办高校及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总数的55.6%;二是由学校所在市委教育工委批准并管理的有5所,约占18.5%;三是由学校所在地的区委、街道办事处党委批准并管理的有5所,约占18.5%;四是由学校的举办者(多为企业)的党委批准并管理的有5所,约占18.5%。
另外,没有建立党组织的或原有党组织随着人员变动又没有及时调整,实际上已不存在党组织的有14所,约占总数的34.1%。
(二)民办高校党建工作特点
1.党的政治核心和监督保障作用发挥欠佳。因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党组织的地位、作用往往不能突出,与董事会、院委会的关系也难沟通、处理,党的作用有的流于形式,不能真正起到监督保障作用。
2.党员的流动性大。民办高校中的党员一般多为退休人员,其关系又都在原单位。因自身在民办高校工作的时间有限且不稳定,多不便也不愿把组织关系转入民办高校。或学校本身就没有成立党组织,也不便转关系。还有一些党员处于各种考虑,不愿公开自己的党员身份,更谈不上转关系了。在学生党员中,一方面人数太少,仅占在校生人数的3%左右,且多为高教自考生和高教学历生,学生的流动性也很大,毕业后去向不易掌握,许多学生的组织关系长期不能转入或转出。
3.党建工作容易出现盲点。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者有许多非党人士或民主党派人士,由于学校主要负责人不是党员,所以对党组织的建设观念淡漠,对要求建立党组织的欲望不强。一般都是上级组织要求建立党组织时再抓一下,上级组织不抓了或放松了这项工作,学校也就放任自流了。党的组织体系不够健全,工作职责不够明确。4.党建工作的差异性明显。民办高校在规模、类型、生源状况、办学水平、管理水平、党员自身状况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民办高校的党组织建设很难要求所有学校都达到一个设置标准。民办高校的党组织与公办高校相比必然存在诸多不同之处,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而许多学校的党建工作不能适应民办高校的特点,对团建、工会等工作也缺乏领导和指导。
四、应采取的措施
1.成立省委教育工委民办高校党委,专门负责民办高校的党建工作。民办高校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群体,党的建设也存在诸多差异和特点。成立民办高校党委专司民办高校党的管理工作,一方面对规模较大,已成立党委的民办高校可以实施宏观管理和指导,另一方面对办学规模较小,不能成立党委,只能成立党总支和党支部的民办高校 7 及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可以实施直接统一管理和领导,以便理顺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党组织的隶属关系。
2.独立学院党组织建设在参照31号文件执行时,其党组织负责人应由省委教育工委选派而不应由申办方公办院校选派。因这一同志同时兼任督导专员的职责,公办高校所派的党组织负责人不便对公办高校参与办学的行为履行督导的职责。
3.对拟派出的党组织负责人加强培训学习。民办高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办学过程具有许多自主权,同时又要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准备担任民办高校党组织负责人的同志,一般多来自公办高校或教育行政部门,他们对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方针政策、现状、问题一般了解较少,进驻民办高校前务必要进行较系统的培训学习,了解国家有关民办教育的法律,了解民办高校的办学现状和特点,了解民办高校的基本情况,特别是了解民办学校目前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为进校开展工作奠定基础。
4.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选派工作应当分类指导。民办非学历高等教育机构的现状复杂,从客观上讲,应把规模较大、问题较多、集中在大城市的一批学校筛选出来,首先选派党组织负责人。从全国范围看,总量可控制在200所左右,抓住主要矛盾,有利于问题的解决。这些学校的党组织可由市委教育工委管理。因这些学校一般不具备成立党委的条件,只能成立党总支和党支部,由市级党委管理较合理。
5.建立双向选择机制。上级党委可将拟派驻学校的负责人事先与学校董事会进行沟通,增进了解,尽量做到双方都有意向,都能接受的前提下再正式批准。避免因双方沟通不够,盲目派驻而在选举时又落选的现象发生。
6.加强对民办高校主要负责人的教育工作。要让民办高校的举办者、办学者充分认识中央、国务院作出这一决定的重大意义,认识到这是稳定国家大局、学校大局的需要,是建立政府与学校之间沟通渠道,上情下达、下情上达的主要通道,也是完善民办高校各项制度建设,规范管理,促进发展的主要措施。民办高校的主要负责人要有宽大的胸怀,以积极拥护的态度,以密切配合、积极沟通的方法,正确对待选派,并认真协调、协助搞好这一工作。只要双方协调一致,才会进一步促进民办高校的发展。7.建立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党建结对子活动机制。公办高校要协助民办高校开展党组织建设,把公办高校开展党建工作的做法、经验,在结合民办高校特点的基础上,供民办高校学习和借鉴,以加快民办高校党建的步伐。
第二篇:XX县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总结
中共海南州委组织部: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省委《“三基”建设工作实施意见》精神和省州县委关于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加强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的相关要求,我县结合自身工作实际,提前谋划,充分做好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工作,现将相关情况总结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xx县针对部分村党组织书记不按要求履行职责,导致村级事务滞后,根据这一实际我们先后从入乡驻村干部、乡镇干部、大学生村官中选派优秀干部到2个乡镇的3村的担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分别为:河东乡西北村第一书记东国升(入乡驻村干部、2013年10月任职)、河西镇下马家村第一书记杨敏(河西镇副镇长、2014年3月任职)、河西镇幸福村第一书记王玉梅(大学生村官、2014年10月任职)。所有被选派的村级党组。
开,落实村级《议事规则》,实现村务民主决策。最终使3个村的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取得实效,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进一步提高,党组织在群众的威望大大提升。同时,在村级换届选举工作中,派驻干部加强入户调研、充分了解民意、及时化解矛盾、加强工作汇报和请示,为本村村“两委”换届选举工作打牢了基础。
4、发展农村经济。入乡驻村干部充分发挥项目资金和派出单位自身优势,指导和协助村两委立足村情实际,因村制宜地找准一条符合所驻村的经济发展路子;组织全村党员发挥领富带富作用,大力引资上项,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多渠道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强专业合作组织和服务体系建设,逐步提高农村经济的组织化程度,确保驻村工作期间农民收入逐步增加。如:河东乡西北村第一书记,在工作中与入乡驻村工作组集体商议,利用帮扶资金和其他项目资金大力兴办村级合作社,成效明显。
5、加强社会建设。指导和协助村两委完成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计划生育、教育卫生等工作,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帮助解决好党员、群众在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强化村级矛盾排查化解工作,维护农村和谐稳定。同时,指导和协助村两委加大文化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弘扬先进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开展以和睦邻里、和谐家庭、遵纪守法、孝老爱亲、男女平等、诚实守信,勤劳致富等主题创建活动,培育健康向上的农村新风尚。并结合全县开展的环境整顿专项行动,指导和协助村两委加大农村环境整治力度,实施乡村清洁工程,开展村庄绿化、美化活动,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大力推进宜居农村建设。
(二)日常管理和工作保障方面
1、日常管理。在工作我们明确了“第一书记”由其任职所在县、乡镇和选派单位党组织共同管理,以乡镇党委管理为主。并要求“第一书记”每半年向乡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做工作总结,乡镇党委和县委组织部要就“第一书记”的现实表现情况做出书面评价。同时,严格落实请销假制度,避免出现派出单位和派驻村“两不见人”现象的发生。
考核奖惩。严格对“第一书记”的考核,对其的考核工作,由任职所在县、乡和选派单位分工负责。平时考核由乡镇党委负责,考核由县委组织部负责,任满考核由县委组织部和派出单位共同负责。乡镇党委建立健全了“第一书记”工作档案,全面反映住村任职期间工作情况。同时,我们将“第一书记”任职工作实绩,作为干部选拔任用的重要依据。
3、保障措施。“第一书记”食宿一般安排在有条件的村干部或村活动中心,并按标准缴纳伙食费。同时,严格执行省州县入乡驻村干部管理办法,明确职责的同时,也积极的落实相关待遇,真正做到让他们留得住、干的好、放下心、出实效。
三、存在的问题
虽然,派驻的“第一书记”在所驻村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软弱涣散基层党组织、村级“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改善村级环境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在工作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如:发挥其政治素质高、领导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优势还不够。
第三篇:关于向村党组织选派“第一书记”的通知
关于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
工作的通知
各乡镇(街道)党(工)委,市直各部门单位党组织:
为深入推进基层组织建设巩固年,大力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按照泰安市委组织部《选派党员干部到基层任职管理考核暂行办法》规定,结合我市实际,现就做好选派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一、明确“第一书记”主要职责任务
“第一书记”由市委统一选派,在乡镇(街道)党(工)委领导下开展工作,任期两年,工作与原单位脱钩,原职务、工资等各项待遇不变。主要履行对任职村工作指导、帮扶、协调、服务等职责,村党组织的日常工作由村党组织书记主抓。围绕实现村党组织“有好带头人、有集体收入、有活动场所、有管用制度、有满意服务”的“五有保障”目标,主要完成五项工作任务:
1.分类施治,整顿软弱涣散村级班子。对班子不健全的,物色培养优秀后备干部,适时选拔进村级班子;对班子不团结的,进行批评教育,深入查找原因,积极化解矛盾;对班子战斗力不强的,完善目标责任制,规范运行机制,抓好纪律和作风整顿,推动村级工作开展。对现任村党组织书记,搞好传帮带,不断提升其素质能力。
2.多措并举,推动强村富民。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强化思想引导,增强农村干部发展信心,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坚持“输
血”与“造血”相结合,既要提供资金支持帮助,更要帮助村里选准发展路子,培育主导产业,兴办增收项目,推动村级经济发展。坚持强村与富民相结合,积极提供政策、信息、项目、资金、技术等方面服务,帮助培植优质特色的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力争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和群众收入不断增加。
3.对症下药,着力解决突出问题。要本着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什么问题最突出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的原则,通盘考虑,重点突破,切实解决好村内存在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对存在信访问题和隐患的,采取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调解矛盾纠纷,化解不稳定因素,杜绝出现越级和群体性上访;对社会治安“难点村”,加大整顿措施,维护农村正常秩序;对计划生育后进村,强化管理责任,抓好基础建设,堵塞工作漏洞,确保不出现新的问题。
4.改善民生,建设幸福和谐新农村。推动中央、省、市惠民利民政策落实,把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作为核心任务,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宣传和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做好动员群众工作,倡导文明新风和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将城市先进文化资源引入农村。围绕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工作,努力建设服务型、便民型村级组织,切实增进与群众的感情,促进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5.建章立制,促进村级工作规范化。完善村“两委”目标责任制,坚持村级班子和村干部管理“双规范”制度,形成民主、规范的村级工作运行机制。督促村级组织认真推行资金、账务、公章“三代管”,严格落实村财镇管、招投标、集中采购和村级
举债审批等制度,坚持党务、村务、财务三公开,充分发挥民主理财小组作用,加强对村级资金、资产、资源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管。结合各村实际,启动“一村一亮点”计划,通过创新工作载体,带动整体工作发展。
二、严格工作要求,确保取得成效
1.坚持“六个必须”,融入村级工作。“第一书记”要认真履行工作职责,切实做到“六个必须”,即:各项会议必须始终参加、重大决策必须全程参与、突发事件必须及时到场、重点工作必须亲自指挥、群众问题必须认真解决、村务财务必须跟踪监督,加强对村级工作的指导,帮助解决具体问题。建立“第一书记”《工作日志》,详细记录工作开展情况等,乡镇街道每月检查一次,市里作为工作督导检查的重要内容。
2.遵守“六个严禁”,严肃工作纪律。“第一书记”要服从乡镇(街道)党(工)委的领导,认真执行党的组织纪律、工作纪律和廉政纪律,带头执行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民代表会议做出的各项决议。要切实遵守“六个严禁”,即:严禁不讲民主“一言堂”、严禁不切实际“乱指挥”、严禁作风漂浮“不深入”、严禁违犯纪律“吃拿报”、严禁与民争利“损形象”、严禁面子工程“花架子”,有违纪行为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第一书记”任职期间,要坚守工作岗位,因事、因病不在村里工作的必须向乡镇街道和市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办公室请假。乡镇(街道)党(工)委和片区党总支要做好对“第一书记”的考勤,考勤情况每月向市里报送一次。
3.坚持群众路线,开展“集中调研月”活动。利用一个月时
间,开展调查研究,摸情况、找问题、定路子、明措施,制定工作目标,拟定工作方案,为完成五项工作任务奠定基础。活动结束后,乡镇街道和市里组织集中交流活动,开展工作日志展示、调研成果评选,相互学习促进。工作目标和工作方案,经乡镇(街道)党(工)委审查同意后,报市“强村固基”工程办公室党委和泰安市备案,并在乡镇街道、村公示。
三、加强管理考核,调动工作积极性
1.健全管理服务网络。成立市实施“强村固基”工程办公室党委,下设乡镇片区党总支,由泰安市选派的“片区书记”任党总支书记,片区所辖乡镇街道各一名“第一书记”、党(工)委组织委员任副书记;每乡镇街道设立一个党支部,由一名“第一书记”担任党支部书记。
2.完善工作交流制度。各乡镇街道每月至少召开一次工作例会,市里每季度分片召开一次现场观摩会,每半年组织一次工作述职,交流工作经验。各村设立“第一书记”工作形象展示台,公开任期目标、工作方案,每月公布一次工作进展尤其是解决突出问题情况;乡镇街道开辟工作专栏,市里建立定期通报制度,每季度通报一次情况,督促工作落实。注重培养树立典型,调动“第一书记”工作积极性,促其在基层工作中锻炼成长。
3.加大关心支持力度。乡镇街道要积极为“第一书记”改善办公、生活环境,落实安全管理责任,党(工)委书记是第一责任人,村党组织书记是直接责任人。选派单位党组织主要负责同志每月听取一次汇报,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派驻村调研,强化工作指导,帮助解决实际困难。
4.严格落实考核奖惩。“第一书记”考核和任期考核由市里统一组织实施,乡镇街道参与,考核结果由市委组织部备案,作为干部使用的重要参考条件。考核结果向选派单位反馈,优秀等次不占所在单位名额。“第一书记”在村任职期间作为党员干部基层工作经历记入本人档案。建立退出机制,对工作不能胜任,没有完成目标任务、考核为不称职或由于其他原因不适合再任职的,将免职并调回原单位工作,取消本人考核评定优秀和评选各类先进的资格。
第四篇:中央向党组织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 任期1至3年
中央向党组织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
吴为 2015年05月01日 来源:新京报
原标题:中央向党组织涣散村选派第一书记
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全国12.8万个贫困村也将有第一书记
据新华社消息,中组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要求向党组织软弱涣散村和建档立卡贫困村“全覆盖”选派第一书记。
老少边穷灾区应派尽派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介绍,党组织软弱涣散村主要是根据全国各个县市对其所辖的行政村党组织的评估,按照组织化程度较低、党组织发挥作用不大的标准认定。
公开资料显示,截至去年4月底,全国共排查确定软弱涣散村党组织57688个,占村党组织总数的9.6%。
《通知》也明确了选派的重点范围,对赣闽粤等原中央苏区,陕甘宁、左右江、川陕等革命老区,内蒙古、广西、宁夏等边疆地区和民族地区,四川芦山和云南鲁甸、景谷等灾后恢复重建地区,要加大选派第一书记力度,做到应派尽派。
国务院扶贫办主任刘永富在今年两会期间受访时介绍,按2010年确定的年人均收入2300元的农村扶贫标准,2014年全国认定的贫困村共有12.8万个。按照此次中央选派第一书记“全覆盖”的要求,这12.8万个贫困村将有“第一书记”。
第一书记任期1至3年
《通知》明确,此次第一书记主要从各级机关优秀年轻干部、后备干部,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的优秀人员和以往因年龄原因从领导岗位上调整下来、尚未退休的干部中选派。中央和国家机关部委、人民团体、中管金融企业、国有重要骨干企业和高等学校,每个单位要向定点扶贫单位至少选派1名第一书记,为基层作示范。
对第一书记的任职条件,《通知》明确要求有两年以上工作经历,热爱农村工作,开拓创新意识强。此外,《通知》还明确了第一书记的任期为1至3年,主要职责是建强基层组织、推动精准扶贫、为民办事服务、提升治理水平。
竹立家表示,机关的年轻干部到村里任第一书记,一方面是锻炼干部,另一方面是将新理念新思路带到村里去,同时凭借他们在原单位的工作经验和资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提高做贡献。
《通知》说,要保证第一书记工作经费,加大支持帮扶力度。竹立家告诉记者:“从我目前了解的情况看,原单位对第一书记的工作是很支持的。包括有的村道路改造、环境卫生和社会发展方面,单位在财力上、工作上都会给予支持。”
■ 揭秘
第一书记曾是地方党委一把手
第一书记是上世纪地方党委的实际一把手。广东省委原第一书记任仲夷曾回忆,从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省委、县委都设有第一书记,作为党委的第一负责人。
在十二大之后,地方党委的第一书记称呼逐渐淡出。据《南方周末》报道,1982年12月换届时,四川省委杨汝岱任书记,保留了3名副书记,不再设置第一书记。
到1985年,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了30多年的省(市、区)委“第一书记”的称呼成为了历史,各市(地)、县也废止了第一书记称呼。
军党委仍设第一书记
根据《中国人民解放军政治工作条例》的规定,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和预备役部队,实行军队系统和地方党的委员会的双重领导制度。
党的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委员会,党的预备役师、旅、团和其他相当等级单位的委员会设立第一书记。省军区(卫戍区、警备区)、军分区(警备区)委员会和县(市、区)人民武装部委员会第一书记,由同级党的地方委员会书记兼任。预备役师、旅、团委员会第一书记,由同级或上级党的地方委员会领导成员兼任。
江苏如皋曾有相关探索
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对记者介绍,自2010年,江苏如皋市开始从各机关选派中青年科级干部到村党支部任驻村第一书记。如皋市连续3年选派了56名市级机关部门科级干部担任驻村第一书记。此后,全国多地开始推广驻村第一书记的经验。
据如皋市相关负责人介绍,如皋“第一书记”所任职的村,大多是班子软弱、经济薄弱、基础脆弱的“三弱”村。据媒体报道,如皋的第一书 记任职后,发展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各类大户;调整产业结构,强化招商引资,培育“一村一品”特色产业。
竹立家认为,中组部此次向地方选派第一书记是在长期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的决定。“第一书记到任后,原村支部书记就成了第一书记的副手。这批年轻的机关干部理念和思路都比较新,对村里的经济、社会发展和文明程度的提高都能产生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