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监测与分析
内部资料 注意保密 海口市舆情专报
2016年6月20日星期一
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监测与分析
1、舆情事件关键节点
4月29日
海口秀英区对长流镇琼华村违建实施强拆。
4月30日
网上出现有关联防队员对包括妇女和儿童在内的村民进行殴打的视频,并迅速传播。
4月30日上午
海口方面对此事进行了通报:公安机关决定对暴力执法的7名联防队员给予治安拘留。同时,秀英区对联防中队长王某给予撤职处理。
4月30日晚
秀英区召开新闻通气会,严厉谴责执法过程中以暴制暴、粗暴执法行为,对当事群众和公众表示歉意。
5月1日
海口市委市政府上午召开紧急会议,要求迅速查清秀英区长流镇琼华村拆违行动中发生的殴打群众事件,看望慰问被打群众并道歉;严厉查处、严肃问责相关责任人。
5月1日
海口市委决定,同意对此事负有领导责任的秀英区区长黄鸿儒引咎辞职。
5月2日
海口市公安局秀英分局对王某、吴某某、严某某、邝某某、李某某等5名联防队员立案侦查并依法刑事拘留。
2、舆情传播分析 2-1舆情总体走势简析
4月22日-5月22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走势
该舆情事件自4月30日爆发,至5月12日基本平息。伴随着官方公布的事件处理进展,出现了两波舆论高潮,衍生舆情四起。整体舆论以负面情绪为主,主要传播渠道为微博。
2-2单日舆情传播分析
2-2-1 4月30日舆情监测分析
4月30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走势
4月30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来源分布
4月30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情感占比
4月30日上午9时许,一段没有文字标注的暴力视频开始在互联网上传播。由于没有明确的指明视频拍摄时间、地点,虽然浏览量较大,并未产生具有指向性的舆情。
当日下午16时许,媒体对海口方面“成功处置一起暴力抗法事件”的反馈做出了报道,随后被大量转载,标题由中性变为负面,并配上了暴力画面视频。大量针对当地政府的舆论随之爆发。
当晚21时许,关于“7联防队员粗暴执法被拘”的新闻发布,引发新一轮传播,达到当日舆情顶峰。【重要传播渠道】:微博(吐槽曝料http://weibo.com/u/3217459400 特约记者邓百华http://weibo.com/u/3201614064 我是西蒙周http://weibo.com/simonzhou11)
2-2-1 5月1日舆情监测分析
5月1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走势
5月1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来源分布
5月1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情感占比
5月1日上午,各大媒体关于“秀英区主要负责人道歉”的报道刊发,但主要传播的依然是4月30日的视频,事件进一步发酵。官方表态并未平息舆论的不满情绪,并随着次生舆情产生,引发反复多次的传播。
【次生舆情】:“被打小孩已死亡”;“‘海口好人’的房屋被强拆”;“老人及婴儿被电棒打击死亡”。
【重要传播渠道】:微博(视频童姥http://weibo.com/271223319 吐槽曝料http://weibo.com/u/3217459400 西子丹67http://weibo.com/u/3675736060 新闻客户端(凤凰新闻 搜狐新闻 澎湃新闻 腾讯新闻)2-2-1 5月2日舆情监测分析
5月2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走势
5月2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来源分布
5月2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情感占比
5月2日上午,“秀英区区长引咎辞职”的消息被公布,加上各大主流媒体的评论文章,舆情呈现两极化。随着更多官方声音发出,舆论逐步得到引导,负面情绪减少,正面情绪增多。中午,多名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公布,引发又一次舆论高峰。
【重要传播渠道】:主流新闻媒体(新华社 百度新闻 网易新闻 搜狐新闻 博讯新闻网 联合早报 人民网)
2-2-1 5月3日舆情监测分析
5月3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走势
5月3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来源分布
5月3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情感占比
5月3日,官方声音开始占领主流舆论阵地,对事件进行反思,一些理性的思考逐渐开始蔓延,但在微博和微信等以普通民众为主的传播渠道,并没有如负面情绪一样的传播力度。特别是在微博上,依然有大量暴力视频被传播,并配有煽动性文字。
【重要传播渠道】:主流新闻媒体、微博、论坛(强国论坛、红网)2-2-1 5月7日舆情监测分析
5月7日“琼华村暴力强拆事件”舆情走势
5月4日至6日 舆情呈现平稳下落。7日发生一条次生舆情“网传琼华村拆违事件中联防队员打人视频拍摄者被警方拘留”,很快即被官方辟谣。【重要传播渠道】:微博
3、舆情点评
此次舆情由短视频引起,因缺乏明确信息,在早期仅在微博这一社交媒体渠道中传播。当地政府在获悉舆情后,非常迅速做出了反馈,但在早期的公告中以自身工作角度对事件进行陈述,未考虑安抚群众的情绪,引发了强烈的负面情绪反弹。而且随着官方发声,对原本不确定的视频信息进行了侧面证实,于是大量媒体将官方声明和暴力视频同时配发,扩散了负面情绪。
当地官方多次发布事件进展,但均仅涉及对公职人员的处理,未能回应受众的核心诉求,使得受众的关注点还在事件本身,负面事实被反复强调,不利于舆情的缓解。
最终,随着大量官方媒体的介入,对整个事件展开了多角度的剖析,转移了核心议题,成功引导了舆论走向,并使得舆情逐渐平息。
此次事件中的次生舆情值得重视,反映出部分群体的利益矛盾并未真正解决,并且将此矛盾扩大化,转移到普通群众和政府之间的关系上。
声明:以上内容来自公众号 “ImageQ舆情学院”,内容为专业舆情分析师王劲松原创,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许可,禁止转载,转发请注明出处
ImageQ舆情大数据平台专注于舆情信息监控、大数据分析,为政府和企业提供基于大数据服务的一系列分析解决方案,合作请联系编者。
第二篇:舆情分析引导:极端维权与弱者暴力
极端维权与弱者暴力
近年来,以自残乃至自杀等极端方式维权的报道,不时见诸报端。唐福珍案、江西宜黄拆迁事件、开胸验肺事件、首都机场爆炸案以及新近发生的报社门口集体喝农药事件,都是极端维权的典型事件。
这些极端维权事件的一个共同要素就是“悲情”。只有够“悲情”,才能吸引更多人的眼球,进而引起轰动,使自身诉求得以伸张。然而,网络深入千家万户,一方面方便了诉求的表达与传播,另一方面,也降低了大众对“悲情”的敏感度。矛盾凸显期,诸如普通的拆迁纠纷之类的“悲情”并不稀缺,往往会因“太平常、太普遍”而难以引起大众的关注。在这种背景下,要想在诸多“悲情”中脱颖而出,走“极端”无非是一条捷径。极端维权事件之所以频发,显然和这一大背景密切相关。
除了互联网这样一个开放平台上的“竞争”外,现实维权的不畅,侵权者难受制约,是构成极端维权事件频发的根本原因。上述这些维权事件,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一开始就走“极端”,都是一步步被逼到“极端”以致自残甚至自杀的。被侵权公民如果觉得权利得不到保障甚至面临生死存亡时,以命相博也是顺理成章之事。诚如济南时报所言,“若非无奈,谁会拿命去换关注?一系列悲怆事件背后的现实是:这些弱势者的维权之路肯定遇阻,要么被相关部门推诿,要么被当地掌权者漠视,要么维权成本太高,在如此不畅的维权路上前行如同背石上山,难上加难”。对此,单纯要求极端维权者“理性、自制、合法”,显然是对牛弹琴。只有侵权者“理性、自制、合(守)法”,才是避免被侵权者极端维权的根源所在。
有关部门对类似事件的处置不能做到有理有利有节,怕出事、回避问题,客观上助长了极端维权行为。面对问题和矛盾,有关部门不是从问题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有针对性地进行回应和解决,而是从笼统的大局、社会稳定出发,采取息事宁人的态度,甚至直接以权压人,缺乏细致入微的解释工作。而当维权者闹大后,有关部门又迫于舆论压力一退到底。结果,就形成了“小闹小解决、大闹大解决、不闹不解决”的路径依赖。而互联网无疑强化了这种路径依赖,客观上助涨了极端维权式的“网闹”行为和风气。只是,有关部门的不作为伤害的“不仅仅是个人权利救济与保障机制的可行性,更是政府部门的公信力”。全社会的“弱势感”,为极端维权事件提供了文化环境。有研究发现,有车族、大学教授等纷纷自称“弱势群体”。收入差距加大的被剥夺感,社会竞争中的不公平感,以及面对权力寻租的无助感,交织成全社会的“弱势心理”,“弱势感”正在蔓延,“比弱”也成为互联网上的典型现象之一。2013年3月31日,武汉一名城管队员在对一名中年占道小贩执法时,对方突然下跪求情,城管队员随即下跪,两人对跪一分多钟。一时间,“城管与商贩对跪”成为舆论热议的焦点话题。极端维权的行为,也是一种“比弱”的行为。在全民“弱势感”增强的网络舆论场,更弱者往往是博弈中的胜利者。
弱者成为胜者,这是弱者博弈策略的胜利,但并不意味着弱者的天然正义。无序的网络情绪集结也可能形成群体非理性暴力。药家鑫案就是以弱者身份绑架民意的典型,但此案的正当性早已成为网民反思的重要话题。唐慧案中同样存在弱者“强势”的影子,在不久前发生的山东东平性侵女生事件中,已有不少网民呼吁汲取唐慧案的教训,不要被“弱者”标签干扰了是非判断。而动辄以命相博的极端维权事件打的更是悲情牌,弱者的色彩更浓。这种情景中的弱者暴力一旦被激发,不但殃及涉事的强者(包括直接利益攸关方、政府等),甚至会殃及无辜,如首都机场爆炸案、带有报复社会性质的公交车爆炸案等。类似暴力行为,严重突破人们的心理底线,损害公权公信力,恶化社会预期,甚至形成恶性示范效应。
极端维权式的弱者暴力,伤己伤人伤社会,毫无疑问是负能量。对此,涉事者当然有责任。因此,对于突破社会底线的极端维权行为,社会舆论理应予以谴责,明辨是非——际遇或值得同情,行为实不值得鼓励。但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结牢社会底线之网不只是弱者的责任。弱者违法固然应当追究,强者违法同样应该受到制裁。矛盾产生之初,各方就能够恪守法律边界,协商解决问题,何至于积怨致暴力?同样,负有守护社会公正之责的政府,更应该在表达机制、协商平台、博弈程序、权利救济、社会保障等多个方面发力,全力呵护法律这个社会最大的公约数,以保障弱者权利来有效遏制或消除弱者暴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