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
我国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调查
2010年上半年,中国财贸轻纺烟草工会对北京、吉林、江苏、安徽、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陕西、海南等11个省、区、市餐饮行业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状况进行了调查,对20余个省辖市(县)的46家餐饮企业进行了直接采样,共统计职工有效问卷1000余份,直接涉及职工1万余人,现将情况介绍如下:
一、基本情况
全国餐饮业现有营业网点约500万家,职工2200万人,全行业连续19年保持两位数增长。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总体特征主要是:
1.已成为餐饮业职工队伍的主体。被调查省市餐饮企业中,农民工人数少达53.4%(广西37家企业统计),多达84.3%(宝鸡);农民工中的新生代农民工少达79.6%(宝鸡),多达89.3%(广西);新生代农民工中,女工少达59%(吉林12103家企业统计),多达79.5%(咸阳)。在11省市中,新生代农民工占餐饮行业职工总数平均在58%以上。餐饮业已成为吸纳农村劳动力的主要行业和反映新生代农民工状况的重要窗口。
2.有一定的政治和文化素质。据统计,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中,中共党员占5.1%,共青团员占64%,表示希望加入共产党的占33.6%;其文化程度分别为:小学5.9%,初中37.6%,中专和高中40.8%,大专以上15.7%。这表明,新生代农民工是一支积极向上、要求进步的队伍,在思想政治素质和文化素质上,与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工队伍有很大不同,具备了从父母辈“生存型”向新生代“发展型”转变的基础。
3.享有基本的工作条件。统计表明,91.7%的新生代农民工能按时领取工资;劳动合同签订率为73.1%;47.5%的人住企业提供的宿舍。在填写选择从事餐饮工作的原因时,有26.1%的人选择“喜欢和有前途”,有16%的人选择“没有别的技能,只能干这个”,10.7%的人认为待遇还行,14.9%的人是因为有老乡或同伴,22.1%的人没想那么多。体现出餐饮业就业门槛低、大部分能解决吃住、收入相对稳定,为新生代农民工进城立足提供了基本生存条件,因而成为他们就业的主要选择之一。
4.对生活有不断的追求。据统计,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中有13.1%的人在城市出生,虽然86.9%的人生在农村,但像城市人口一样,大多数学校毕业后即在城市参加了工作。1
其中初中毕业进城务工的占37.9%,高中或中专毕业进城务工的占36.8%,有12.3%的人随父母在城市长大参加工作,在家务农后参加工作的只占10.4%。受城市文明感染,对比农村生活,他们对当前生活状况有着较高的评价和更高的价值追求。
二、存在的突出问题
新生代农民工为改革发展、服务城市作出了很大贡献,也享受到改革开放的部分发展成果,但在主客观上也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1.整体技术素质相对较低。统计显示,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中,有65.3%的人没有技术等级证书,具有初级职业技术资格的占17.3%,中级占14.7%,高级只占2.7%,远远不能满足餐饮业快速发展的迫切需要,也给他们的择业带来困难。
2.劳动时间超长。统计表明,他们之中每周工作5天的只占9.9%,6天的达71.7%,7天的占16.8%;只有45.3%的人每天工作8小时,33.1%的人每天工作9小时,20%的人每天工作10小时或10小时以上。总体上,有90%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周工作时间超过法律规定,每周工作6天成为业内的常态,且大部分企业没有相应的工资补偿。因此,他们的收入不是劳动价值的真实体现,也反映了众多餐饮企业依靠超长劳动维持运营的状况。
3.社会保障率低。据统计,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中,有养老保险的占46.7%,医疗保险占48%,工伤保险占35.2%,计划生育保险占18.7%,失业保险占27.5%,有一半以上享受不到基本的社会保障权益。在已缴纳社会保险的员工中,也主要是养老和医疗保险。因为社会保险不到位,仅从医疗来看,生病后用单位药箱解决的占8.8%,个人购药和自费到医院的分别占56.5%和45.6%,只有21.6%的人能通过医疗保险解决。有24.3%的人选择了能忍就忍,尽量不看病。社会保障的缺失,加大了个人、企业及社会稳定的风险。
4.工作流动性大。统计显示,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中没换过工作的只有36.3%,换过一次到五次工作的占60.8%,有0.8%的人甚至换过10次以上。有11.2%的人把从事餐饮业作为暂时过渡,有40%的人从事餐饮工作在一年以下,达到五年以上的只有14.8%。餐饮行业比较高的员工流动率,也使员工难以更好地融入企业,缺乏对企业长远发展的关注和热情。
5.对工会组织认知不足。新生代农民工中,对工会组织比较了解的占12.5%,了解一些的占42.4%,表示不了解的占42.9%。有25.1%的人是工会会员,有6.1%的人表示不希望加入工会,对入会持无所谓态度的占29.6%。在问卷调查“了解哪些法律法规”时,知道《工会法》人数最少,只有11.2%。这些统计还是来自有一定规模或知名度的企业。这表 2
明,大部分餐饮企业新生代农民工,对通过工会组织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意识还比较淡薄。
6.对融入城市充满困惑。在问卷调查“城市人对他们的态度”时,有49.6%的人认为大部分较客观,能平等对待,只有14.1%的人认为被看不起和被排斥。尽管如此,在回答“融入城市的困难”中,仍有42.1%的人认为没有归属感,44.8%的人认为机会不平等,24%的人认为自己的努力得不到承认。在城市工作一段时间后,生活困难随年龄增长逐步显现。有23.7%的人认为未来几年不会有大的变化,有8.5%的人觉得看不到什么希望。这表明,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虽然走上了城市化道路,但难以平等心态加入城市竞争队伍,在较长时间内难以从内心融入城市。所以,有的新生代农民工形象地把自己叫做“农漂”。
三、原因及发展趋势
新生代农民工处于二元社会结构并轨进程中,受个人、企业、社会等诸方面因素影响,使他们的择业、工作、生活及精神文化需求等呈现此消彼长的状况,经历着艰难的历程。
从个人层面看,面临成为城市人的迫切愿望和自身条件不足的矛盾。据统计,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中,有57.6%的人没有自己名下的承包责任田,有31.2%的人不会农活。68.8%的人虽然会一些农活,但极少能胜任农业劳动;有12.3%的人随父母在城市长大参加工作;81.1%的人不是独生子女,还要负担一定的对家庭的经济支持。他们中绝大部分已不愿或不能在家务农,到城市工作成为唯一的生活手段。
另一方面,他们总体上缺少城市人脉关系的支持,缺乏基本的维权意识,缺乏继续深造的条件。如,有37.3%的人认为自身条件不足是融入城市的困难之一;在没有签订劳动合同的员工中,有33%的人是自己不愿签,甚至已签订劳动合同中也有个别不愿签的,另有29%的人没想过签订劳动合同,有46.7%的人不清楚如何办理社会保险;当在企业遇到不公正待遇时,有21.3%的人选择“能忍就忍”,有19.2%的人选择“辞掉工作另谋职业”;在安排业余时间上,有53.3%的人选择“看电视”,49.3%的人选择“休息”、28.8%选择“做家务”,只有20.3%的人选择“业务学习”。超长的劳动时间,使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再深造,即使以“跳槽”追求更好的工作待遇,也很难进入劳动技能要求更高的其他领域。因为服务业“吃青春饭”的国情,随着年龄增大,生存和发展问题逐步显现,对未来的担忧使他们越来越处于焦虑和不安中。特别是占8.5%“对未来看不到什么希望”的新生代农民工,潜伏着不稳定的因素。
从企业层面看,面临稳定职工队伍和体现员工利益不足的矛盾。餐饮业的蓬勃发展对高技能人才需求迫切,也需要员工队伍相对稳定,但企业在这方面普遍存在不足:
一是技能培训不足,尤其是涉及劳动者权益的法律培训不足。调查显示,企业没有培训的占22.1%,每年培训少于一周的占23.2%,培训一周到二周的占29.6%,二周以上的占24.3%。即使培训,也主要是职业技能和企业规章。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企业对涉及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培训一般很少。因此,出现一些员工不知道必须签订劳动合同、不知道怎样缴纳社会保险和企业为自己缴纳了哪些社会保险的现象。如,除了表示自己不愿签订劳动合同之外,还有8.3%的人表示“没想过”签订劳动合同,有5.9%的人不清楚如何办理社会保险。
二是工资偏低。统计显示,员工收入500元以下的占2.7%,500元~1000元占34.1%,1000元~1500元占45.6%,1500元以上占15.7%。收入1500元以上的主要是厨师或管理岗位。餐饮业多数岗位工资水平只是略高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而且靠超长劳动时间获得,实际低于最低工资标准。在问及工资收入主要支出用途时,选择以下各项比例为:吃穿用72.5%,房租33.9%,给家寄钱29.9%,交通19.5%,必须的基本生活开销比例较大。因此,有23.5%的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感觉收入偏少,5.3%的人认为太少,32.3%的人觉得不够花,6.7%的人需要家里补贴,只有12.8%的人表示有富余。
三是不能严格执行劳动法律法规。统计显示,仍有26.9%的员工没有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35.7%的员工没有任何社会保险,这些也加大了员工的流动。总之,由于大部分餐饮企业小、散、杂,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在劳动关系上呈现更加弱势的状况。
从社会层面看,面临城市化进程加快和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滞后的矛盾。据统计,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中77.3%在21岁~30岁之间,已婚的占27.5%,其中32%的配偶为城市户口。一旦结婚,即面临住房、托幼、子女入学等一系列生活问题。在住房上,自己租房、与人合租或借住亲朋家的占52.8%,即使是收入高一点的管理层,一旦买房,立即成为“房奴”,因此,有21.1%的人选择了在家乡附近中小城市定居,7.2%的人在乡镇城市定居,9.6%的人回农村老家;在照料子女上,只有19%能入托儿所,其余或自己带、或找人带、或放在老家由父母亲戚带;在子女入学上,无城市户口大多只能选择民办学校或回乡上学。
因为公共服务体系滞后,新生代农民工基本生活条件不足,形成农民工和城镇人口事实上的不平等。他们要享受与城市人同样的生活质量,需要付出比城市人大得多的努力,因此他们对政府解决相关问题充满期待。希望在以下问题上有所帮助所占比例依次是:劳动就业53.3%,社会保障53.3%,职业技能培训44.8%,住房42.1%,收入分配33.6%,监督 4
用人单位履行劳动合同31.2%,子女入学27.2%,法律援助20.5%,实现民主权利15.2%。
四、几点建议
餐饮业新生代农民工的状况及特征代表了新生代农民工的一般状况和特征。新生代农民工已是一般性竞争行业用工的主体,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关系到行业发展、社会进步和社会稳定。他们当前面临的种种困难,有些靠个人和企业是难以解决的。做为安置就业的重要行业,有就业数量,更须有就业质量,否则他们只会成为城市的匆匆过客,或者滞留城市成为不稳定的因素,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1.加快社会体制改革的步伐,从根本上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所产生的问题从根本上讲,是社会二元结构导致的社会管理体制滞后于城镇化快速发展的矛盾。在收入分配、社会保险、就业保障、户籍制度、教育医疗等多方面,新生代农民工与城镇居民都不在一个起跑线上。
2.加大对餐饮业的政策扶持和监管力度。把餐饮业做为调整经济发展结构、吸纳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点行业,积极推进其健康发展。对经营规范、积极落实劳动法律法规的企业,在税收、贷款、水电气及刷卡消费等方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扶持。
3.加大对新生代农民工技能培训和法律培训力度。有效整合目前多头培训的格局,在培训主体上,赋予各级餐饮行业协会主导监管行业技能培训的职能,集中资金资源,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和各类职业培训机构的作用,按地区整体规划,统一培训内容,实现培训就业一体化,增强餐饮技能培训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培训费用上,可对农民工实行初级培训免费,中级培训少收费,高级培训适当收费的办法;在法律培训上,依托独立于企业之外的培训主导机制(如政府劳动部门、工会等),加强涉及劳动者权益的法律法规培训,并作为企业经营的必备条件,纳入监管考核企业的内容。
4.加强餐饮行业工会联合会建设。行业工会和工会联合会的建立及充分发挥作用,是更加适合餐饮业职工维权的有效途径。一是加强餐饮企业建会的督促检查,给予行业工会和工会联合会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支持;二是把餐饮业工资协商作为推进工资协商、签订集体合同的重点之一大力推进;三是加大建立劳动争议调解、心理疏导机制的力度;四是引导餐饮业转变用工观念。
第二篇: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心理状况调查
班级:1 学号:
姓名:
时间:2012年9月6日 为深入了解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笔者在新疆对来自甘肃、四川、安徽、河南等地的农闲流动农民工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调查数据显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特征。
摘要:农民工问题是一个时代问题,他们双向流动,亦农亦工,现实的不稳定性引起了很多危机。随着时代的发展,他们的去留问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文章通过对合肥市经开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访谈和问卷调查,了解到新生代农民工的发展意愿,探索了影响其身心发展的内在因素。在对其现状进行描绘的同时,构造出一个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基本模型。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发展趋势;解决策略
国务院2010年一号文件中首次使用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念,新生代农民工因此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作为改革开放的新生代产物,新生代农民工处在怎样的生活条件?他们有着什么样的理想?现实社会对农民工有什么要求?带着这样的疑问,笔者借用在假期打工生活的有利机会在对此项内容进行了深入体会、调查。
一、调查目的
了解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态以及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发展趋势。
二、调查对象与方式
调查地点:包括新生农民工工作所在地,住处。调查对象:主要在乌鲁木齐市内流动新生农民工。方式:访谈式调查。
调查对象为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即出生在80年代或者90年代的工作在城市里的具有农村户口的居民。他们或者出生在城市或者具有独立能力后来到城市务工。调查的重点为新生代农民工的生活状况(工作时间、工资收入、家庭情况)以及新生代农民工对未来的期待和对自己的要求。
三、调查时间
2012年7月26日2012年7月26日
四、调查结果
(一)家庭成员较多,受教育程度中等。
调查结果显示,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多子女家庭。导致多子女家庭外出务工的原因主要归结于以下两点:一,多子女家庭教育成本高,农村家庭收入无法承受巨大的教育投入。二,多子女家庭存在家庭成员间的歧视。在农村重男轻女的现象导致女性受不到公正的受教育权利,男性由于生活条件的影响未能完成学业。三,由于高考独木桥的限制,义务教育的差等生被迫选择外出务工。新生代农民工多为单身。由于当前社会扭曲的婚姻观念,农民工买不起城里的房和本身农民工受到城里人的歧视,所以婚姻问题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普遍存在问题。四,自身思想原因,受某些读书无前途论影响,认为与其花费时间金钱呆在学校不如乘早出来混熟社会为将来打好基础。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水平比较老一辈农民工普遍提高。受到九年义务教育和高教育水平的趋势影响,新生代农民工一般教育程度较高。所以新生代农民工在寻找工作中与60、70后农民工相比具有显著优势。
(二)月收入水平低,工作时间适中
受到知识水平和个人能力限制,新生代农民工的收入处于社会底层。大多数的新生代农民工就业于销售业和服务业,他们的体力劳动相对于老一辈农民工较少,因此他们不能像老一辈一样获得足够的支撑全家生活的收入。他们的工作不仅需要足够体力更需要很好的忍耐力和娴熟的技巧。新生代农民工作为新生代,他们不再单纯的追求足够的工作时间换取微薄的收入,因此他们的工作强度相对较小,每月的工作时间与休息时间的比例低于父辈很多,但是由于他们的工作不具有季节性,他们全年的工作时间大于父辈的工作时间。
(三)社会地位尴尬,就业结构缺乏弹性
毫无疑问农民工的生活水平一直处于社会底层,他们不仅忍受着城市露天生活的痛苦,而且要忍受着城里人的辛辣目光。由于新生代农民工大多是从高中或者初中校园里直接进入社会,缺乏必要的职业教育和专业技术培训。因此在今天以“证”论能力的时代,新生代农民工的工作范围狭窄。调查发现,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在赚钱的同时也在不断的自我完善,他们逐步认识到“证”社会对他们的要求,因此在夜校和各种辅导班也能看到他们的身影。
(一)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技能培训需求较为强烈
调查对象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1.6%。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特别是免费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极其渴望,但是对诸如法律、卫生、人文、生活知识的培训需求度不高。
(三)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工作动力缺乏
调查显示,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月支出在1500元以下,收入与支出基本相抵。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坦承,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另外,近50%的受访者基本没有储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收入确实较低,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开销很大,每月收入扣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及社交、娱乐和人情花费,所剩无几。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状况也不乐观,只有2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满意或者较为满意,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对未来生活缺乏细致规划,将工作仅仅视为一种满足温饱的手段。
(四)市民化意愿强烈,对城市的归属感明显
调查中,有8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定居城市,表明其向市民角色转变的意愿强烈,但仅有6%的受访者有信心在城市购买住房。在对城市同龄人的态度上,54.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既不羡慕也不反感,平等对待”,有近80%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还表示会尝试寻找城市女孩作为配偶,这表明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大都能以较为平和、客观的心态看待和接受城市人群。
(五)权益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提高 调查中仅有54.1%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7.2%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口头协定,其余没有任何协定;仅有28.8%的受访者表示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将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多数受访者将工友、政府、媒体等视为寻求帮助的对象。这表明在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纠纷处理方法日益多样化。
(四)对现实生活不满,知识决定未来
中国社会的80后和90后分为两个部分:步入高等教育殿堂的大学生和新生代农民工。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是那些因学习能力差或者没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青年,由此给他们带来很多的挑战。缺乏技能的工人得到极其微薄的工资,微薄的工资使新生代农民工不得不利用更多的时间弥补生活金钱的漏洞,更多的时间被用来工作而不是学习技能使新生代农民工的技能得不到提高。这样进入一个循环,最终的结果是新生代农民工被社会淘汰。很多新生代农民工意识到了知识的重要,他们也有学习知识的意愿。但是打破这个怪圈仍然需要突破很大的障碍。(表四)
表四:新生代农民工的未来
工资期望值 百分比 继续教育 百分比 愿望 百分比 一千~二千 46% 一直想 32% 自主创业 69% 二千~三千 31% 偶尔想过 68% 保持现状 15% 三千~五千 15% 从没想过 0 回乡 7% 五千以上 8% 加薪升职 9%
五、调查讨论与建议
新生代农民工的问题不仅是农民工自己的问题,更是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亟需解决的问题。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解决一方面需要社会的共同关注,需要国家政策的宏观调控和引导,另一方面,需要新生代农民工自身的积极进取精神和时代的紧迫感。
(一)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农民工概念歧视
农民工问题存在的根本是中国的城乡户籍制度。户籍制度造成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里青年受到不同的评价标准,得到社会不同程度的关注。只要户籍制度存在,就会存在农民工与城里人不同的概念,农民工就会受到城里人的歧视。因此改革户籍制度成为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关键。
(二)改革教育体制,农民工带着技能进入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区别于老一辈农民工的特点是他们不具有务农经验,但是他们普遍接受了义务教育或者接受了高中教育的基础教育。基础教育阶段的知识对于社会的要求距离相差太远,甚至大相径庭,因此新生代农民工进入社会后感到基础教育对他们没有任何帮助。教育改革应该致力于学生可以自由选择进入理论知识的学习还是进入职业技能的培训,这样的教育才能达到为所有学生服务的目的。教育应该不只是为走高考独木桥的同学服务。
(三)开拓就业渠道,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机会
新生代农民工即使没有工作却仍然愿意在城市碰运气。这样的社会理念导致城里农民工劳力廉价,农村有效劳动力不足等严重社会问题。因此如何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带着城市学来的技术回乡发展建设新农村,这将是解决新生代农民工的一个重要途径。新生代农民工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人才资源。
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最终发展的策略
(一)促进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对策
1、改革户籍制度,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壁垒
要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的制度壁垒,必须加快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实行准入与户籍管理制度的改革。各地城市可通过制定一定的准入条件,探索和构建适合各地实际情况的、具有可行性的新户口管理办法,使进城劳工可以有条件地成为城市正式居民。
2、改革社会保障制度助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
政府应逐步建立完善农民工的失业、养老、医疗保障和工伤赔偿制度,促进农民养老方式的社会化和市民化,化解其市民化进程中的市场风险。在构建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制度时,政府应把农民工劳动保障纳入正常的财政预算,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3、采取综合措施,促进城乡统一平等就业
继续加快劳动力就业市场的改革,建立健全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企业用工面向社会公开招聘,逐步取消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形成包括就业信息、咨询、职业介绍、社会保障等在内的社会化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渠道,增加农民进城的机会。
4、完善劳动法律体系,加大劳动执法力度
加强违反《宪法》的法律和法规条文的审查,保障农民工的平等、自由的公民权利。加强农民工权益保护的立法。同时,强化劳动法律的执法和监察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劳动法律普及工作和社会成员法律意识的提高。最后要建立保护农民工权益的法律援助体系。
(二)对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人力资源开发的建议
1、政策扶持,资金支持
对于返乡后自主创业的农民工,政府应贯彻“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制定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如采用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信贷支持等多种形式,加大扶贫力度,在政策上给返乡农民工最大的扶持。用优惠政策鼓励和引导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大胆创业。同时,政府用于开发性生产经营项目的资金,在其调拨和使用方面,应适当向他们倾斜。
2、组织管理,市场治理
为了避免返乡的新生代农民工这一宝贵人力资源的分散流失,应该对农民工进行组织化的管理,提高人力资源的集聚效应。建立返乡新生代农民工信息档案,按照农民工的工作类别、职业技能等详细分类,归纳整理出人事档案资料,形成规范的人才资源库,方便乡镇企业和农村基层对返乡农民工的开发再利用。同时,实行市场化治理。一方面,引入市场调节理念;另一方面,强化市场竞争机制。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可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工。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促进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信贷与保险扶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二是针对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继续加大对西北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技能培训项目和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应该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层次
第三篇: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情况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城市融入情况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指的是以80后、90后为代表的新一代农民工,他们在1.5亿外出农民工中约占60%,人数近亿。随着第一代农民工年龄的增大和逐步返回农村,新生代农民工已经陆续进入城市并成为农民工的主体。由于成长环境、教育状况以及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与老一代农民工相比,他们不论从价值追求、行为方式、消费观念等方面都有着巨大的差异。
新生代农民工的概况
平均年龄23岁左右,初次外出务工岁数基本上为初中刚毕业年龄
近80%的人未婚,这意味着,这一群体要在外出务工期间解决从恋爱、结婚、生育到子女上学等一系列人生问题,这与外出期间80%已成家的传统农民工相比,存在很大差别,这是我们考察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不可忽略的方面。 受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水平相对传统农民工有所提高
从成长经历来看,新生代农民工没有经历过父辈那样从农村到城市的变化过程,与城市同龄人更为趋同。很多新生代农民工自小就跟随父母移居城市,或是在农村初中(高中)一毕业就到城市“谋出路”,因此他们对城市生活环境比对农村生活环境更熟悉、更适应;即使出生、成长在农村,他们在务工前也同城市里的同龄人一样,大多数时间在学校读书,不熟悉农业生产。据统计,89.4%的新生代农民工基本不会农活,37.9%的新生代农民工从来没有务工经验
新生代农民工的观念转变
外出就业动机从“改善生活”向“体验生活、追求梦想”转变
对劳动权益的诉求,从单纯要求实现基本劳动权益向追求体面劳动和发展机会转变
对职业角色的认同由农民向工人转变,对职业发展的定位由亦工亦农向非农就业转变
对务工城市的心态,从过客心理向期盼在务工地长期稳定生活转变 维权意识日益增强,维权方式由被动表达向积极主张转变
对外出生活的追求,从忽略向期盼精神、情感生活需求得到更好地满足转变 和上一辈人最大的区别是,新生代农民工有着不同的追求和梦想。新生代农民工熟悉城市生活,向往城市生活,也渴望融入城市社会。
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主要问题
工资收入水平较低、务工地房价居高不下,是阻碍其在务工地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生活的最大障碍。据公安部2007年的调查,按照自身收入水平,有74.1%的农民工愿意承受的购房单价在3000元/平方米以内,有19%愿意承受3001-4000元之间的单价,愿意承受4000元以上的只有6.9%。然而,据调研,3000元/平方米的房子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的县市及以下城镇,在农民工集中流入的东部沿海地区,即便是小城镇的房价也远远超过了3000元/平方米。对比农民工所能承受的房价与现在农民工流入集中地的房价,可以推断,如果按照当前的新生代农民工收入水平,假定他们的工资增速能够赶上房价的涨速(目前来看这一假定基本上不成立),按照商品价购房,新生代农民工中最终能够实现在务工地城市购房定居梦想的比例也不会超过10%。
新生代农民工的教育程度和职业技能水平滞后于城市劳动力市场的需求,是
阻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的关键性问题
受户籍制度制约,以随迁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为主的基本公共需求难以满
足,是影响其在城市长期稳定就业和生活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新生代农民工基于自身阅历和切身体验,对子女受教育的期望都非常高。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正是为了让子女能够在城市接受更好的教育而选择在务工地就业和定居。然而,农民工随迁子女入学难问题仍相当突出,据教育部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农民工随迁子女在公办小学就读的比例,北京为63%,上海为49%,广州仅为34.6%。学龄儿童中未上学的比例,北京为3.81%,上海为3.56%,广州高达7.19%。一些城市公办学校还存在收取借读费和赞助费等行为,而大城市最突出。随着新生代农民工年龄的增长,他们中越来越多的人将步入育龄阶段,与此相伴,随迁子女教育问题,也必将越来越成为他们在务工地稳定就业、生活不得不面对的现实性、紧迫性问题。
职业选择迷茫、职业规划欠缺、学习培训的需求难以有效实现,是阻碍其实
现职业梦想不可忽视的因素。
情感、精神的强烈需求不能很好地满足,是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也是
在现实生活中最少得到关注的深层问题。新生代农民工正处在交友、恋爱、结婚的黄金期。同时,他们刚走出校门,仍处于“半成人”阶段,对思想沟通和情感交流的需求更强。由于上班时间长、接触面较窄、工资收入低、就业行业农民工男女比例失调(建筑业和制造业男性多、服务业女性多),这就使他们普遍面临想交友没时间、想恋爱没人选、想倾诉没对象的困境,再加上企业管理和文化建设的不足,以及社会人文关怀的欠缺,婚恋和精神情感成为困扰他们的首要心理问题。
劳动合同签订率低、欠薪时有发生、工伤事故和职业病发生率高等劳动权益
受损问题,是其亟须解决的突出问题。
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迫在眉睫”
人数近亿的新生代农民工,农村不愿意回去,城市又不能融入;他们心比天高,却命比纸薄;他们心理预期高于父辈,耐受能力却低于父辈。当他们在城市陷入生活困境时,对城市社会的冲击将是巨大的,必然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和谐的隐患。特别是新生代农民工又被称之为“无根的一代”,他们既未被城市接纳,又对农村极为淡薄,很多人把他们归纳为“愤青”的一代。如果说老一代农民工还能“安贫乐道”,那么新生代农民工则更多了愤世嫉俗。有着改变现状强烈渴望,而在向“上”的渠道被阻塞的背景下,强烈渴望就会异化为心理失衡。而且,农村新生代和城市的新生代相比,心理更容易出问题。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成为中国经济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任务。
首先,要深化城市管理体制改革。新生代农民工与老一代的种种差异及面临的困境,对当下的城市管理政策提出了挑战,需要中国的城镇管理政策尽快作出调整,为新生代农民工中的相当部分人融入城镇提供必要的条件。城市的发展已经离不开农民工,那种将农村作为“蓄水池”的观念已完全过时,那种给农民工的进入设定众多门槛的做法,已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按照中央提出的对进城农民工“公平对待,合理引导,完善管理,搞好服务”的政策要求,以感恩、包容的心态对待他们,城市要敞开胸怀接纳农民工,让农民工融入到城市中来,参与到城市管理中来,成为城市真正的主人。
其次,要改革现有的社会保障制度。让农民工获得和城市居民一样的平等待遇,这比在城市生存更重要。这就要政府构建覆盖进城务工人员的社会保障制度,让他们享受与其他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权利,以逐步达到将他们市民化的目标。农民工住房问题不能完全依靠市场,否则,绝大多数农民工都无能为力在城市安稳定居。各地各有关部门应当把农民工的住房问题尽快放上议事日程,将他们纳入保障性住房体系,通过各种渠道筹集资金,利用城市改扩建、发展小城镇、建设卫星城等机会,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必须的基本住房条件。
第三,要切实维护农民工的权益。新生代农民工的出现,冲击着旧有的农民工管理方式和待遇机制,他们不能容忍低工资,不能容忍劳动条件差、住得不好吃得不好,不能容忍没日没夜地加班。虽然近年来新生代农民工的权益保护较上一代农民工有了明显所进步,但从总体来看,农民工的问题依旧是相当突出。因此,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对农民工保护的相关法规,出台对农民工权益保护的专门规定,加大政府部门的执法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的各项合法权益。特别是要严格实行《劳动合同法》及相关的带薪休假制度,保障外来民工休息休假权利,使其有更多时间和精力经营生活,交友恋爱。要保障农民工依法享有的民主政治权利,保障农民工参与企业民主管理的权利,要依法保障农民的人身自由和人格尊严。要更多关心新生代农民工的精神文化生活,让农民工融入城市成为现实。
最后,要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没有过硬的职业技能,新生代农民工很难融入城市,并且体面地生存。新生代农民工虽然在学历上高于老一代农民工,但两者面对的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水平仍然较低。老一代农民工是在短缺经济阶段进城或者到沿海地区打工的,而新生代农民工面临的是过剩经济时代的产业结构调整的复杂局面。面对这种复杂局面,他们显然缺乏必要的专业培训、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不了解工业生产或现代化服务业的基本规范,先前很多的技术都成了“屠龙之技”,同现代非农行业对劳动者的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根据国家统计局的调查,84%的新生代农民工认为参加技能培训对找工作有帮助,但是仍有六成外出农民工没有参加职业技能培训。新的产业结构需要新生代农民工尽快掌握新的技术,这就要求社会和政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素质,让他们适合和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的需要,促进平等就业。
参考文献资料:
1全国总工会关于新生代农民工问题的研究报告
2韩长赋,关于“90后”农民工。人民网,2010年2月1日
3《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路在何方》
4国家统计局,2009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0-03-19
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情况调查论文
——形式政策
院系:机械工程系
专业:08机制二班
姓名:张凌允
学号:200801020024
第四篇: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时间:
新生代农民工思想状况调查报告 为深入了解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特征和生存状况,我们在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四省区进行了实地调研,获得了丰富的一手资料。调查数据显示,与第一代农民工相比,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在诸多方面存在明显特征。
(一)文化程度差异较大,技能培训需求较为强烈
调查对象中,具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者仅占31.6%。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新生代农民工对培训特别是免费培训需求较为强烈,对职业技能培训和创业知识培训极其渴望,但是对诸如法律、卫生、人文、生活知识的培训需求度不高。
(二)所处行业较为多元,就业层次有待提升
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主要从事的行业为餐饮娱乐业、零售批发业、加工制造业和运输物流业,其人数分别占样本总量的21.2%、17.4%、15.7%和12.3%,职业选择呈现多元化态势。调查中,多数新生代农民工都已完全脱离农业生产,不再带有“亦工亦农”的兼业色彩,而是逐步向新时代的产业工人、工商业者转变。但总体来看,新生代农民工就业层次仍然相对较低,高端行业从业者为数不多。
(三)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工作动力缺乏
调查显示,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月收入大多在1000元至2000元之间,月支出在1500元以下,收入与支出基本相抵。不少新生代农民工坦承,期望待遇与实际待遇差距较大。另外,近50%的受访者基本没有储蓄,这一方面是由于其收入确实较低,另一方面城市生活开销很大,每月收入扣除基本生活消费以及社交、娱乐和人情花费,所剩无几。
新生代农民工工作满意状况也不乐观,只有20%的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满意或者较为满意,大多数新生代农民工对工作存在一种“得过且过”的心理,对未来生活缺乏细致规划,将工作仅仅视为一种满足温饱的手段。
(四)市民化意愿强烈,对城市的归属感明显
调查中,有81%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愿意定居城市,表明其向市民角色转变的意愿强烈,但仅有6%的受访者有信心在城市购买住房。在对城市同龄人的态度上,54.5%的新生代农民工表示“既不羡慕也不反感,平等对待”,有近80%的男性新生代农民工还表示会尝试寻找城市女孩作为配偶,这表明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大都能以较为平和、客观的心态看待和接受城市人群。
(五)权益保障状况不容乐观,公民意识和社会参与程度提高
调查中仅有54.1%的新生代农民工与单位签订书面劳动合同,27.2%的新生代农民工有口头协定,其余没有任何协定;仅有28.8%的受访者表示在发生劳动纠纷时,将通过法律维护自身权益,大多数受访者将工友、政府、媒体等视为寻求帮助的对象。这表明在社会加速转型的时代背景下,新生代农民工面对纠纷处理方法日益多样化。
调查还表明,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会问题关注度很高,仅有8.9%的调查对象表示并不关心社会问题,其他的受访者则都会通过电视、报纸、广播等媒体关心时事,表现出强烈的社会参与意识,他们逐步打破了上一辈农民工与城市社会隔离的状态,积极参与社会互动,在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层面中主动了解社会、了解世界。
总的来看,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既面临一些问题,比如职业技能缺乏、就业层次低、融入城市艰难、权益保障不足、收入与消费水平偏低等,也有一些积极的变化,比如所处行业更加多元、市民化意愿更强、社会参与更加主动等。为使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市民化进程更加顺利,应从多方面努力。
一是加大财政支持力度,为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公共服务。可设立专项资金,奖励为城市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民工,帮助丧失劳动能力的农民工。建立健全市场中介组织,促进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合理有序流动;进行信贷与保险扶持,鼓励他们自主创业。
二是针对西北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文化程度普遍较低的情况,继续加大对西北农村地区基础教育的投入,因地制宜地出台相应的技能培训项目和返乡创业扶持政策,支持一部分有能力的新生代农民工返乡创业。还应该注重第三产业的发展,向新生代农民工提供更多、层次更高的工作岗位。
三是健全保障制度,实现新生代农民工对城市的“双重融入”。这需要外部制度环境的支持与保障。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的法律培训,提高其法律意识和维权能力,资助为农民工提供法律援助的民间法律团体和个人,将政府履行职责与民间自主意识相结合,构建和谐的社会大环境。(《半月谈》2012年第9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姚植夫 张译文)
纪实:中国贫困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尴尬和期待
春节刚过,20岁的武娟就开始收拾行囊,准备返城务工。
武娟家在中国西北的甘肃会宁县翟所乡张城堡村,这里山大沟深,气候干旱,是中国最为贫困的地区之一。
武娟初中毕业后上了技校,一年半前开始在深圳一家手机液晶显示屏生产企业务工。现在的她染了头发,穿着时髦,完全没有农村姑娘的感觉。
“在城市,我找不到家的感觉,所以回来过年。”回家不到半个多月的武娟说,“但在农村也待不住,毕竟城市的条件要好得多,也习惯了城里上班、下班、逛街的生活,回家倒感觉不适应了。”
武娟所面临的尴尬,也是中国许多贫困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所面临的尴尬:农村不想留,城市难安家,小城镇就业门路窄。
在中国,新生代农民工主要指80后、90后出生的、在城市务工的农民,他们已成为数以亿计的中国农民工的主要力量。今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备受关注的“一号文件”中,也首次提出了“新生代农民工”这一概念。
这些年青的农民工和他们的父辈相比有很大的不同。他们更重视技艺,多有一定文化程度,更重要的是,他们中的多数将务工视为赖以生存的主要收入来源,而不是作为农业收入的补充,并强烈希望藉此在城镇安家落户。
“对我来说,留在农村已不现实。”甘肃会宁县太平店镇太平店村农民工张海强说,“我不会种地,也没种过地,什么时候该种什么都不知道。”
27岁的张海强初中毕业即在城市务工,至今已有十年。现在在家乡邻近的银川市一家建筑公司开车。不久前,张海强结婚了,这让他开始思考自己的未来。然而,张海强要在大中城市安家也不那么容易。他说:“我月工资不过1500元,其中400元还要用于租房,虽然银川的房价在中国的大城市中算低的,但我还是买不起房。”
新生代农民工遭遇的尴尬,也是中国城镇化进程中面临的新难题。近年来,中国的城镇化步伐不断加快,政府为农民工进城打破了许多政策方面的障碍,同时在技术培训等方面提供资金帮助。
2010年,政府在“一号文件”中又明确提出,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着力解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但现实中仍有诸多难题待解决。
不过,成为“城市人”的目标或许已经不是遥不可及了。许多贫困地区新生代农民工正在朝着这一目标努力,其中学习技艺成为他们首选的一条途径,有的通过政府资助进入技校学习技艺,有的边工作边学习技艺。
会宁县翟所乡张城堡村的张鹏初中毕业后到西宁打工,在结识一位三星级酒店的厨师后拜其为师学习厨艺。
“回村务农可能性已很小,要在城市立足,就得有身过硬的本领。”20岁的张鹏对未来看得很清楚,他说,“像我师父这样,一个月收入五六千元,在西宁这样的西北城市买套房还是有希望的。”
也有一些农民工选择创业,为在城市或城镇安家打基础。甘肃定西市安定区西巩驿镇营坊村的董宏在外务工已有多年,主要搞家庭装修,年收入已达到五六万元,这比许多城市人的收入还高。
近年,家乡甘肃定西市的房地产业兴起,让董宏看到了机会,他希望在家乡继续承包家庭装修的同时,开一间商店销售相关建材。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提出把支持农民建房作为扩大内需的重大举措,采取有效措施推动建材下乡,这更是给了董宏更多信心推进自己的事业。
“我们现在虽然还在城市‘漂’着,不过,从目前的发展趋势来看,我们在城市扎根的日子不会太远。”董宏信心十足地说.在目前全国大约1个亿左右的“新生代农民工”中,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的“三高一低”成为这些“新生代农民工”的主要特征。
了解时几乎每一位“新生代农民工”都表示,不愿打工一辈子、不愿从事低收入工作,渴望创业是他们的共同特点。
近年来,我国不少城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招工荒”,企业招不到工,求职人员找工作“高不成、低不就”的现象凸显。以德阳市为例,在今年2月该市举办的大型现场招聘会上,进场应聘人员达2万余人,却仅有8645人现场与用工单位达成了意向性用工协议。记者了解到,在求职者中“新生代农民工”成为主力军。
招聘会上,德阳市某通讯产品专营店招收营业员若干,虽然标明的收入明显高于其它同行,但两个多小时过去了,只有四人填了联系电话。不少年轻的80后、90后表示,这家公司要求职工全天站着上班,太苦,自己宁愿做工资较少,能坐着上班的收银员,也不做有丰厚提成的营业员„„
“新生代农民工权利意识增强,企业主看不惯这批员工‘不肯吃苦’的思想,这种‘代沟’加剧了‘用工荒’。”德阳市就业局就业指导科相关负责人称,很多企业认为如今的年轻人确实和老一代不同了,怕吃苦、嫌钱少。但是作为新生代务工者,他们渴望有更多自由生活。按老观念要求年轻人不一定合理,处在事业初期的年轻人有新想法新诉求、流动性大,是一种正常现象。“年轻人的诉求应得到理解和尊重,他们需要时间学习、生活,如果企业无法提供这种空间,他们会感到失望,导致频繁跳槽。”
据悉,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面临着劳动权益保障等一些共同的问题,但其面临的问题又有特殊性:整体收入偏低,劳动合同执行不规范,工作稳定性差,社会保障水平偏低,职业安全隐患较多,企业人文关怀不到位等六大问题亟待破解。
不可否认,“新生代农民工”也为城市增添了不少生机与活力,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一股强劲力量。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实现市民化,需要多方合作。一方面,政府要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供给,健全城市化制度设计,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另一方面,新生代农民工要通过教育培训,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城市融入能力。此外,整个社会要消除歧视,为新生代农民工融入城市疏通道路、减少障碍。
第五篇:新生代农民工(模版)
三、加快改善农村民生,缩小城乡公共事业发展差距
13.努力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积极开展农业生产技术和农民务工技能培训,整合培训资源,规范培训工作,增强农民科学种田和就业创业能力。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高效农业、林下种养业,挖掘农业内部就业潜力。推进乡镇企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扶持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积极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森林旅游和农村服务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空间。完善促进创业带动就业的政策措施,将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农民就地就近创业纳入政策扶持范围。加大农民外出务工就业指导和服务力度,切实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促进农村劳动力平稳有序转移。健全农民工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开展工伤保险全覆盖行动,加强职业病防治和农民工健康服务,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抓紧落实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落实以公办学校为主、以输入地为主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的政策,关心农村留守儿童。
七、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
(十九)落实农民工就业扶持政策。切实落实中央促进农民工就业的政策措施,积极扶持中小企业、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服务业,拓宽农民工就业的主渠道。发展改革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有关部门要研究完善对中小企业吸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扶持政策。
(二十)加强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要会同发展改革委、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研究制定加强农民工培训工作的意见,统筹规划农民工培训,增加资金投入,提高培训效益。当前,要特别加强对失去岗位的农民工再就业提供技能培训。
(二十一)多渠道促进农民工就业。要发挥政府投资项目对农民工就业的引导作用,发挥十大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对农民工就业的吸纳作用,发挥大型企业稳定农民工就业的带头作用,发挥有能力的农民工返乡创业和新生代农民工投身新农村建设的开拓作用,发挥组织劳务输出、发展家政服务、建设劳务基地、开展国际劳务对农民工就业的支持作用。加强乡镇公共服务基层平台建设,对自主创业的农民工给予小额担保贷款等方面的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