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市财政局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情况汇报
市财政局学习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
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情况汇报
今天非常高兴市委督导组就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情况到我局督导工作,首先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同时真诚希望督导组给我局工作传经送宝。下面,我结合本次学习贯彻落实情况,就相关工作作如下汇报:
一、认真学习,周密部署。
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的基础和前提就是要深入学习、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全会和党代会精神实质,在全局上下统一思想,提高认识,牢记使命,为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贡献力量。
9月14日上午和11月15日下午,我局分别召开干部职工大会,及时传达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第十三次、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会上,局党组书记高剑组织学习了全会、党代会的主要精神,对开展学习活动作出部署,局长徐绍荣主持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就如何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提出了具体要求。通过学习,大家一致认为,几位领导人所作的工作报告高瞻远瞩,视野开阔,具有很强的战略性和指导性,回顾总结过去五年取得的不平凡成就,令人鼓舞;今后五年,站在新的起点推进改革创新,令人振奋,对今后做好各项财政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李书记在 我市第七届党代会上指出,到2015年实现“五个翻番”,其中财政总收入要在2010年基础上实现翻番。作为财政部门,既感到使命光荣,又深感责任重大,这为广大党员干部职工进一步明确了今后财政工作的目标与任务,也进一步坚定了发展的信心与决心,增强了发展动力。在局党组民主生活会上,对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进行了专题研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贯彻意见:
一是深入学习,领会精神实质。将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作为当前政治学习的重要内容,保持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在政治上、思想上、行动上与党组织保持高度一致。局党组中心组要带头学习,带头宣讲,带头实践,充分发挥表率作用。结合我局实际,研究制定专题学习计划,围绕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这一主题,突出学习重点,创新学习形式,列出学习时间安排表,确保学习任务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通过举办专题讲座、召开科室讨论会、集中研讨会、深入基层调研等方式,深化学习效果。
二是广泛宣传,营造浓厚氛围。为推动学习活动深入开展,我局充分利用报刊、工作简报、门户网站、墙报、电子屏等媒介,广泛宣传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大力宣传我市财政工作取得的新进展、新成效,在全局上下迅速掀起学习热潮。
三是围绕中心,推动促进工作。紧扣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和大局,结合财政中心工作,积极组织收入,加大支出 力度,加强资金监管,全面完成财政工作目标任务。同时,积极开展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工作、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挂点帮扶等工作,全面完成市委市政府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
四是改进作风,加强队伍建设。将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和省市党代会精神与创先争优、发展提升年活动相结合,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精简办事环节,提高办事效能,提升财政服务水平,努力打造一支素质高、业务精、作风实的财政干部队伍,树立财政部门良好形象。
二、狠抓落实,推进工作。
11月16日,代省长鹿心社来到新余市考察调研时指出,新余要在现有工作的基础上,深入贯彻落实省第十三次党代会精神,加快经济转型,推进科技创新,统筹城乡发展,打造绿色生态,维护和谐稳定,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作为财政部门,学习贯彻全会和党代会精神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要把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智慧转化为推动财政工作的实际行动,要以学习贯彻全会、党代会精神为动力,充分发挥财政部门职能作用,努力实现财政改革发展新跨越,为建设和谐富裕文明新余保驾护航,作出财政部门新的更大贡献。
1、加大组织财政收入工作力度。经过共同努力,1-11月全市财税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截止到11月21日,全市财政总收入100.86亿元,同比增长40.5%;地方财政收入 62.5亿元,同比增长38.5%。第四季度即将结束,财政工作进入关键时期。各级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强化“组织收入是第一要务”的观念,始终把组织收入作为财政工作的重中之重,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足干劲,咬住120亿元财政收入目标任务不放松,推动财政中心工作,确保完成全年财政工作任务。一要加强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坚持收入进度与时间进度相匹配的原则,做到收入跟着时间走,以时间排任务,以任务排税源,以税源排措施,以措施排责任,将收入分解落实到具体地区、部门和具体责任人。关键时期,任务落实到周,工作安排到天,强化财政收入日报制,确保财政收入任务圆满完成。二要加强收入调度,夯实工作基础。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牵头做好收入调度工作,组织协调各征管部门加快进度,优先组织入库,有条件的要力争超收,为完成全年目标打好坚实基础。市财政将加强与税务部门、县(区)财政的信息交流,及时将汇总信息上报市委、市政府,同时反馈到税务部门和县(区)财政部门。强化每周调度,对组织收入情况做到心中有数。三要加强税收征管,确保源泉控管。积极配合相关部门继续开展税源调查,抓好重点税源的分类管理,加大对重点行业、重点工程、重点税种(税目)和重点地区的监控力度;加大与土管、工商、房产等部门的密切协作,实现信息共享;加强与护税协税单位联系和沟通,充分发挥护税协税网络作用,强化对零散税收的源泉控管,增强组织收入工作的主动性和前瞻性。四要加强对上沟通,营 造有利的财税工作环境。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做到有问题早汇报、有变化早准备、有政策早争取,最大限度获取上级部门支持,为全市财税工作又好又快发展营造有利的工作环境。、加快财政支出进度。财政收入的较快增长,为保障各项支出奠定了坚实基础。1-10月份,全市一般预算支出70.1亿元,同比增加21.5亿元,增长43.4%。下一步,全市各级财政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赣财预[2011] 117号文件精神,按照时间进度,进一步加快财政支出进度,提高财政支出的均衡性和时效性,充分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大力支持推进新型工业化。大力扶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支持重大项目建设,支持工业园区发展,集中财力支持做大工业经济总量,优化工业经济结构,提升工业经济发展水平,以工业的突破性发展促进经济的加速崛起,服务全市经济发展。二是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以实现人均期望寿命80岁为目标,坚定不移地保障和改善民生。今年,以加快实施2011年民生工程为重点,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公共财政政策,主要围绕“就业和创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医疗保障、教育文化体育等社会事业、住房保障、扶贫开发、群众生产生活”等八个方面,集中办好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104件实事,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三是做好日常经费审核工作。坚持厉行节约的原则,以政策为依据,以法规为准绳,对财政资金的使用提出合理化建议,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 上,为政府当好参谋和助手。四是加强资金监管。要进一步加强财政监管,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管理、监督检查,对纳入市财政预算安排的经费、上级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预算外资金等各类财政资金完善拨付管理办法,严格审批程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规范使用,确保各项建设事业的正常开展。
3、全力做好“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的组织实施工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代省长鹿心社在新余考察调研时强调,要用足用好“全国可再生能源示范城市”的各项政策,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一步做强新能源、钢铁、新材料三大支柱产业。切实抓好“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我市作为“全国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责任重大,我们必须紧扣绿色崛起为主题,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财政部门作为这一项目的具体组织者和实施者,责任重大。为将此项工程实施好,我们迅速行动,周密部署,成立了以市长魏旋君为组长的领导小组,组建了专门的办公室。还设立了由主管部门负责、相关部门参与的6个实施工作组,分别是产业低碳化专项小组、交通清洁化专项小组、建筑绿色化专项小组、服务集约化专项小组、主要污染物减量化专项小组和可再生能源和信能源利用规模化专项小组。同时,聘请了中国社科院院士、国内各方面知名专家等常驻 我市,广泛搜集资料,反复研究讨论,不断征求修改意见,在规定时间内编制完成了《新余市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总体实施方案》和六个具体实施方案,并于2011年10月20日,经市八届人民政府第3次常务会审议通过,并于10月24日报送省财政厅,相关配套工作也在积极跟进。
4、全面落实好各项重点工作任务。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工作。局招商引资小分队围绕我市新能源、新材料、钢铁等三大产业重点项目,以争取上级财政资金为重点,并积极开展产业招商。今年以来,我局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及招商人员每月至少有一次、一次一星期左右时间在北京进行项目对接,特别是“两会”期间,陪同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向财政部有关司局所为我市三大产业优势项目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局领导、相关科室负责人每月一至两次赴省厅,招商小分队每星期至小一次赴省厅对接项目了解情况,为我市经济建设、重点项目、光伏、节能减排、土地整理开发和企业、教育、农业、社会保障、水库移民等各项社会事业已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截止10月底,我局招商引资实际进资突破亿元大关,达15861万元。二是积极开展重点项目帮扶工作。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安排,我局2011年度挂点市重点项目江西省金土地粮油股份有限公司年产10万吨米乳饮料加工扩建项目。金土地10万吨米乳扩建项目计划分三期进行,计划第一期产能3万吨,即1200万瓶,第二期产能3万吨,即1200万瓶,第三期产能达4 万吨,即1600万瓶。努力建设成为我国同类产品规模最大的生产厂家,项目建设用地200亩,2011总投资预计7000万元,该项目于2010年7月开工,截止2011年10月底,项目投资5984万元,主体车间已完工,项目进展顺利。三是抓好发展提升年活动。重点抓好由我局牵头的“围绕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提升办事效能和服务水平”工作。这项工作即将进入绩效考核阶段,要认真总结梳理今年以来的工作,加大牵头抓总力度,认真履行好牵头部门职责,全面落实好各项工作任务,健全完善台账资料,确保活动取得实效。四是抓好领导挂点和党员干部联系群众工作。通过分批分组、进村入户的方式,组织党员干部深入水北镇钱圩村,访民情、听民声、排民忧,帮助协调和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做好分宜双林镇挂点帮扶工作,帮助加快中心示范镇建设,助动全市新农村建设。
5、全面加强机关党建工作。以学习贯彻全会、党代会精神为契机,通过不断加强和改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全面推进机关党建工作,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队伍素质,较好地发挥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为确保完成各项财政工作目标任务提供了坚强有力的思想和组织保证。一是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着眼点,提高党员干部思想政治素质。积极开展学习型党组织创建活动,把政治理论学习与财政业务学习、新知识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制定学习计划,突出学习重点,创新学习形式,健全学习制度,深化学习效果。二是以基层组织建设为着力点,夯实机关党建工作基础。建立健全党建工作制度、党建工作规程和规范化管理制度,积极探索新时期基层组织建设和党员管理工作的新机制、新方法、新途径,提升党建工作水平。三是以机关作风建设为切入点,提高党员干部服务水平。以机关效能建设为重点,以开展 “创先争优”活动和财政文化创建活动为抓手,深入践行财政系统“八项服务承诺”,打造“效率〃温馨”财政文化,进一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提高工作效率,提升服务水平。四是以惩防体系建设为关键点,提高党员干部廉洁自律意识。通过开展反腐倡廉教育机制,加强廉能风险防范管理,积极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作为财政资金管理部门,我们时刻紧绷廉洁自律这根弦,认真履行职责,慎用手中的职权,做到勤政廉政、廉洁理财,筑牢反腐倡廉思想防线,确保财政干部和财政资金“两个安全”。五是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为活力点,不断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把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作为增强党组织凝聚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举措来抓,以党建活动为载体,通过组织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机关文体活动,激发党员干部的创先争优意识,推动各项工作的有效落实。
二〇一一年十一月
第二篇:贯彻落实十七届六中全会汇报材料
认真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扎实推进文化
事业繁荣发展
汉滨区文化文物广播电视局(2011年12月6日)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以全会形式全面部署文化建设,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区委、区政府对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非常重视,付常委和李区长等领导今天再次深入我局调研指导全区文化工作,对我们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建设文化强区将起到及时而重要的指导、推进作用。下面我代表区文广局学习将贯彻六中全会精神情况和下一步工作打算作以汇报。
一、掀起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的热潮,以实际行动把全会精神落到实处
六中全会召开后,我局 通过组织局党委中心组学习、党课集中学习、远程教育在线学习和结合文艺宣传学习等形式,努力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好、宣传好、贯彻好,迅速在全系统掀起了热潮、形成了声势。并且在文化精品创作、文化设施建设、群众文化活动、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人才培养等方面拿出了实际行动,、抓出了一定实效
((一)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取得新突破。2011年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21个、农家书屋738个、村级文化室14个、社
区文化室36个、村办广播室871个、乡镇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5个、社区信息资源共享服务点9个。基层文化网络建设共完成投资2048万元,其中:文化站450万元,农家书屋1476万元,文化站设备90万元,社区文化室9.6万元,村级文化室22.4万元。“两馆(文化馆、图书馆)一站(文化站)”面向社会免费开放。全区实现乡镇综合文化站、农家书屋和农村远程应急广播网络全覆盖。
(二)群众文化活动异彩纷呈。圆满完成了2011年元旦汉调二黄演唱会、春节晚会、第十三届民间艺术节、陕西(安康)茶叶节、第十一届安康龙舟节等一系列大型群众文化活动的策划、演出、布展任务。深入开展文化下乡、汉调二黄 “五进”及双创文艺演出宣传、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全年共组织举办各类群众文化100余场次。开展书法、绘画、舞蹈和汉调二黄辅导培训办20余期,培训人员2000余人次。认真落实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全年完成放映农村数字电影11000余场次。组织精品节目和文化项目参加西安世园会、第六届省艺术节、“把安康带回家”、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文艺展演,屡获大奖。选送的花鼓小调《闹五更》、八岔戏《李二卖线》在省首届民间文化艺术节上分别获第二届陕西省民间文艺山花奖铜奖、优秀奖,新编汉剧《大破天门阵》在第六届省艺术节斩获优秀演出奖等8项大奖。
(三)文化市场管理有序。对179家文化经营户进行了
审验。新审批文化经营户44家。开展网吧集中整治行动4次,开展 “扫黄打非”专项行动1次,全年出动执法检查1300余人次,检查网吧、娱乐场所、书店、音像店等近2200家次,查缴非法书刊30余册、盗版音像制品9000余盘(张),受理并查办举报案件12件,依法对8家违规经营场所给予了行政处罚。
(四)文化体制改革平稳推进。按照中省市区市文化体制改革要求,完成了安康汉剧团体制改革工作,撤销原安康汉剧团建制,成立了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和汉水文化演艺中心。
(五)文化遗产保护成效显著。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完成了《中国剪纸〃陕西卷》所需资料的搜集、整理工作;《安康曲子》成功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为市级保护项目野生核桃雕刻技艺和省级非遗中心为市级保护项目安康曲子颁发了传习所标识牌;启动实施了振兴汉调二黄工程,开展汉调二黄“五进”活动10余场,举办汉调二黄培训班3期,培训学员200余名,成功申报市级汉调二黄传承人11人。在文物保护方面,完成了《陕西省文物丛书》汉滨卷初稿编写工作;公布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00处。
(六)广播电视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加强。圆满完成了全区、镇、村三级农村广播(应急)网建设任务。定期对乡
镇有线电视联网和小片网的设备、线路进行检修、维护,及时做好“村村通”服务工作,提高了电视节目收视质量。加强安全播出和卫星地面接收设施管理工作,全年未出现任何安全播出事故。另外,协助区委组织部完成了579套农村卫星地面远程教育设备发放安装工作。
总之,今年我局按照区委、区政府的要求,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为推进了全区文化事业大繁荣大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一是项目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还很艰巨。二是人才培养和引进的机制不够健全,文化人才培养和引进工作需要加强。三是文化产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其巨大潜力需要努力挖掘、整合。
二、认真贯彻落实全会精神,推动汉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我们汉滨区历史悠久,人文荟萃,文化积淀深厚。近年来,区委、区府高度重视全区文化工作,加大了对文化发展的投入力度,不断巩固和发展省级和全国文化先进县成果,并出台了一系列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和扶持公共文化建设的政策。经过全区上下的共同努力,全区文化事业呈现出方心未艾的局面。借着六中全会的东风,我局将继续在完善公共文化体系、推进文艺精品创作、活跃群众文化生活、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步伐、提升文化人才队伍素质等方面下功夫,进
一步提高全区群众享受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均等化水平。主要目标是:
(一)加强人才培养,抓好队伍建设。通过举办培训班和送出去进修深造等形式,加强对管理队伍、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的培训辅导,提高全区文化工作者的管理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加强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区少儿图书馆等局属单位的领导班子,确保全系统政令畅通,高效运转。
(三)加强文艺创作,打造文艺精品。以振兴汉调二黄为重点,以弘扬汉水文化、促进旅游发展为基础目标,建立奖励机制,实行精品创作签约制,推动全区文艺创作,力争打造一台汉剧精品。
(四)以汉水文化演艺中心为龙头,以班社为主力,以区文化馆、图书馆、镇文化站和村文化室为主阵地,积极挖掘文化艺术资源,扶持民办文艺团体,发展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团队,鼓励群众自编自演、自娱自乐,进一步丰富基层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五)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请区政府制定出台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促进文化旅游业、演艺娱乐业、工艺美术、影视业等经营性文化支柱产业和文化骨干企业做大做强。
(六)加强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开发。做好第三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立碑授牌工作;编制恒口老街保护规划,实施恒口老街民居修复保护一期工程;编辑出版辑录汉滨古牌匾的图书1部;继续做好振兴汉调二黄工作,配合住建部门做好汉调二黄园建设,设立汉调二黄传习所。
(七)积极省上和地方政府项目扶持,力争新建3—5个微波数字电视中转站,在流水镇、茨沟镇、大河镇、洪山镇、瀛湖镇建立5个10瓦调频广播转播台,不断扩大广电网络覆盖面,提高山区群众收听收看广播电视的质量。
第三篇:城关镇组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
11月9日下午,永昌县城关镇党委组织全体干部职工与各村、社区书记、主任认真学习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和金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并对学习贯彻工作进行安排部署。
党委书记刘明按照省、市、县委的安排部署,就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和市第七次党代会提出明确要求。
会上,全体与会人员共同学习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及《立足资源优势推动跨越发展为建设繁荣文明和谐宜居的现代金昌而努力奋斗》。大会指出,全镇党组织和党员领导干部要全面把握和深刻领会好六中全会和金昌市第七次党代会精神,对于科学谋划和有效推动全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加快推进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建设全县经济强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会议强调,全镇党组织要认真研究、周密部署,精心组织广大干部职工广泛深入地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习宣传贯彻活动,切实在全镇掀起学习宣传贯彻热潮。在今后的工作中,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一增两化”为要求,着力打造城郊农业科技示范园,强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发展以服务、旅游、物流为主的第三产业,加强城镇建设与管理,改善民生保障,融入城市、繁荣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努力把我镇建成全县农业科技示范区、全市城乡一体化发展先行镇、全国文明村镇。
第四篇: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学习心得体会
师生们认为,《指导意见》的颁布,是党中央国务院为促进中部崛起、实现区域协调发展所作的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河南省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三化”协调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着深远影响。李润田、王文金、王才安等学校老领导表示,《指导意见》的颁布是对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鼓励,更是对河南省未来发展的关怀支持。不少同学通过微博和博客转发了相关消息,并对《指导意见》中提出支持河南大学建设全国一流高校感到鼓舞,对河大的未来充满了期待。
校长娄源功认为,国务院颁布《指导意见》,对我省的重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我省今后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而以国务院文件(2011年32号)的形式确定支持河南大学创建国内一流大学,是继省政府今年5月发文支持百年名校河南大学振兴的又一喜讯,这说明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对我校的高度重视。河南大学将迎来一个黄金发展期,全校上下一定要团结一致、齐心协力,抓住这难得的机遇,实现又好又快发展,为百年名校振兴而拼搏奋斗。
在长期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耿明斋教授看来,《指导意见》中的亮点很多。他认为,“促进„三化‟(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为全国同类地区创造经验”,确定了河南在中原经济区建设中的引领地位;“抢抓产业转移机遇,促进结构优化升级”,有助于河南新型工业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他还对中原经济区的空间布局予以高度评价,认为中原经济区“米字形”的发展布局,将成为全国最重要的区域发展战略布局。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立群教授对《指导意见》提出的“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给予了高度肯定,他说,国家战略提出文化建设仅见中原经济区,这不仅显示了河南厚重文化的巨大影响,而且表达了中央对文化在经济区建设中日渐重要地位的重视。文化是中原经济区建设最为重要的资源,而且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校党委书记关爱和在接受采访时认为,《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加快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建设,支持我校创建国内一流大学,将符合条件的高校纳入“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这是国家从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角度对河南大学提出的发展目标和发展要求,符合国家区域经济布局发展的需要,符合中原父老乡亲对植根中原文化沃土的高等教育资源的期盼,也符合河南大学近年来高水平大学建设的实际。我们决心不辜负党和政府以及人民群众的期望,同心同德,团结奋进,脚踏实地,做好工作,把百年河大带进新的百年,让百年名校再创新的辉煌。
第五篇: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 浅谈《决定》精神
学习十七届六中全会 浅谈《决定》精神
2011年11月8日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了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认真总结文化改革发展取得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明确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重要方针、目标任务、政策举措,是新形势下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概况特点
总体框架和章节布局:《决定》除引言和结束语外,共9个部分,分为3个板块。第一、第二部分构成第一板块:第一部分、充分认识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民族血脉精神家园),第二部分、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5方针),这构成第一板块:主要阐述新形势下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奋斗目标、重要方针。
第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4节);第四、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的精神食粮(6节);第五、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4节);第六、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4节);第七、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构建有利于文化繁荣发展的体制机制(6节);第八、建设宏大文化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有力人才支撑(3节),6个部分27节构成第二板块,主要部署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第九部分、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提高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科学化水平(4节),是第三板块,阐述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在确定总体框架和布局时,中央起草工作组注意把握了3个方面问题:
第一,文化内涵十分丰富、外延非常宽泛,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也可以指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决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出发把握文化范畴,重点研究部署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相对应的文化建设。对教育、科技、体育等领域,在与文化建设直接相关的问题上也有所涉及。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包括很多方面,每个方面也涉及很多任务,《决定》对这些任务作出全面部署,同时注重突出重点。
第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一项紧迫任务,也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抓紧推进当前紧迫的工作,又要对长期战略目标作出谋划。为此,《决定》既提出了到2020年文化改革发展的阶段性目标,又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着力点放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文化改革发展重点任务上,努力做到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
第三,文化改革发展是一个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问题,既要注重从理论上阐明文化改革发展的重大问题,又要注重从实践上提出实实在在的政策措施。综合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大家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需要着力研究解决以下七个问题。一是进一步深化对推进文化改革发展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增强全党全社会的文化自觉。二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三是繁荣文化创作生产,更好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四是加快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我国文化总体实力。五是完善文化体制机制,增强文化发展动力和活力。六是加大文化人才培养力度,壮大文化人才队伍。七是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决定》重点围绕上述七个普遍关注的问题进行研究部署。
起草过程:《决定》起草工作是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直接领导下进行的。
4月下旬,经中央政治局批准,文件起草组正式成立。胡锦涛总书记在文件起草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作了重要讲话,对起草工作提出明确要求、指明了方向。中央要求,《决定》起草要充分发扬民主,吸收各方面意见,做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为集中全党智慧起草好文件,4月下旬,中央就全会议题在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认真组织学习讨论,共反馈意见121份。
5月上旬,文件起草组组成8个调研组,分赴12个省市和部队开展调研。文件起草组还委托中央和国家机关29个部门开展专题调研,形成48个专题调研报告。文件起草组在充分吸收和采纳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形成文件框架提纲和《决定》初稿。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多次审议,提出重要修改意见。经反复修改,形成《决定》征求意见稿。
8月初,中央政治局决定将《决定》下发党内一定范围征求意见。这期间,胡锦涛同志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负责人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文件起草组召开座谈会,听取了文化界部分专家学者意见。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对《决定》征求意见稿给予高度评价,同时提出2112条意见,扣除重复性意见后为1498条。中央责成文件起草组对各地区各部门各方面意见予以认真研究。文件起草组对每一份报告都仔细研究,对每一条意见都认真讨论,对《决定》作出修改325处,并尽量压缩《决定》篇幅。
9月,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和中央政治局先后再次审议《决定》。文件起草组根据这两次会议精神,对《决定》进行修改,形成了报送全会审议的稿子。
意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在新的国内外形势下,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一,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需要。
第二,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十二五”时期奋斗目标,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顺利实现“十二五”时期发展目标的需要。
第三,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中赢得主动,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是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加快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
第四,切实解决当前文化建设面临的突出问题,需要进一步从战略上研究部署文化改革发展,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路径,《决定》为中国文化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是继续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这会主义道路的宣言。
总之,中央政治局认为,深入研究我国文化建设的新形势新要求,总结我国文化改革发展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研究部署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对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为什么说“没有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全民族精神力量的充分发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文化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纽带,是民族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民族素质的重要体现。一个民族要充满生机活力、实现繁荣富强、在世界上拥有巨大影响力和吸引力,必须充分发挥文化的强大力量。
一是,只有以先进文化为引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顺应时代要求,走在历史潮流的前头。从中国共产党成立之日起,中国正是因为找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有了先进文化的引领,并结合中国实际形成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在革命、建设、改革各个历史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功,迈上了跻身世界强国之林的正确道路。同样,展望未来,中国繁荣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富裕幸福都离不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引领。
二是,只有具备共同思想道德基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共同意志和力量,实现国家崛起、民族复兴的宏伟目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紧密团结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之下,以改革创新精神充分焕发出创造美好生活的热情和能量,进行人类历史上规模空前的伟大探索和实践,才在短短30多年内使十几亿人口稳定走上富裕幸福的康庄大道,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巩固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根本思想、制度和物质基础。中华民族的光明未来仍然有赖于民族精神的充分发挥和民族力量的高度凝聚。
三是,只有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实现文化繁荣发展,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才能全面提高全民族素质,同步实现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民族的精神说到底体现为人民的精神。一个充实自信、有精神力量和强大魅力的民族,必然是一个由具有高度自信并具有较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人民构成的民族。
新亮点
理论 新概念:
“人无魂,萎靡不振;国无魂,沉沦衰落”: 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这个理论新概括既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若无魂,必然落魄迷茫、萎靡不振;国若无魂,则必然散乱无序、沉沦衰落。而一旦抽掉这个“精髓”,那种文化既不会是“先进”的,也不会是“社会主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个体系的四层含义都是决定国运的灵魂。“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
新概念亮点有: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2、“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4、“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5、“文化产业是重要途径”: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摘自《决定》第六部分
6、“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7、“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摘自《决定》第九部分。
政策 新突破:
“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评体系是一种创新”:“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这是《决定》确定的一项约束机制、一种制度安排。有一种硬性的考评机制,就必然会促使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认真地、均衡地考虑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物质上、生活上的改善,也要考虑精神生活的改善,两方面均衡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信仰系统、认知系统和审美系统。文化引导人类不断地超越现象、个别和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任何精美的文化总要弥散性地承载于物之上。因此,文化也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描写和描述,是可以考评的。当然,真正关乎精神、道德、信仰、价值的东西,不大像经济数据那么容易考评,但还是可以建立一系列新的有弹性、能够大致衡量成效的标准。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新的开始,至于细节上的操作,怎么样准确评价文化发展上的功与过,还有待我们探索。
新政策有:
1、“公共文化产品纳入预算”: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2、“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4、“鼓励城市对农村文化帮扶”: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5、“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摘自《决定》第六部分
6、“对非遗项目实施税收优惠”: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举措 新实招:
“发展网络文化是重要任务”:《决定》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等均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建设。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非常突出。既然如此,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政党和政府。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新举措有:
1、“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2、“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摘自《决定》第五部分
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摘自《决定》第三部分
4、“构建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5、“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摘自《决定》第四部分
6、“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摘自《决定》第八部分
7、“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的平台。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摘自《决定》第八部分
五个关键词:
1、文化强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是要着力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更加深入人心,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发展,不断开创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持续迸发、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得到更好保障、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全面提高的新局面,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摘自《决定》第二部分)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第一次由党的中央全会研究部署文化建设与发展。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文化建设新局面、建设社会主义强国的总纲领。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任务是怎样把思想和行动都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切实承担起推进文化改革和发展的责任,进一步提高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来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积极性。
2、文化体制改革。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必须牢牢把握正确方向,加快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和富有活力的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为文化繁荣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摘自《决定》第七部分。
为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文化体制。从2003年6月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的近5年间,我国取得了积极的进展和成果,党的文化执政能力明显提高,积累了宝贵的经验。文化体制改革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已有20多年的丰硕成果,物质基础比较雄厚,有先进理论指导的基础上进行的,充分借鉴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采取了试点、推广,逐步推进的方式,具有渐进式改革的显著特点,这是符合国情的做法,应该有更高的起点。但,要充分考虑文化艺术的特殊发展规律,充分认识文化发展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是一个长期的探索过程,因而,必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才能成功。
按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不同特点,推进国有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发展混合经济结构的文化企业,重塑文化市场的微观主体。加快文化市场体系改革,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文化资源和要素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广泛参与的格局。中华民族是世界上最大的潜在文化市场。文化体制改革四大关键词:
一是创新。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重点是要创新体制机制。
当前文化体制改革已经进入攻坚阶段,在呈现巨大成就和显著效果的同时,发展的瓶颈问题也越来越凸显。尤其是原创动力不足问题,引起了舆论对文化发展前景的担忧。目前,国产网游、漫画、影视剧、图书出版等行业都遭遇这一挑战,在某种程度上陷入山寨怪圈。这一问题的出现其实还是与长期以来的体制机制有很大关系:掌握出版、发行、播出等资源的主要是一些国有垄断性文化单位,它们不需要进行内容研发的风险性投入就可以获得较多利润,这种体制机制阻遏了市场的活力,妨碍了创新的积极性。文化体制改革以来,致力于打破旧体制和旧观念束缚,文化市场已经呈现出一片繁荣景象。要突破发展中的瓶颈难题,解决原创动力不足等问题,只有继续深化改革,使文化生产要素优化组合,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二是引导。这是文化发展的关键课题。为此,政府应该发挥对文化建设的引导作用,重视文化传承和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立坚实的民族文化根基。此外,还应建立适应新形势的文化管理体制,建立对公益性文化的补偿机制,重视文化的社会效益,引导文化健康有序发展。近年来,文化在走向繁荣的同时,也出现了引人注目的功利化、低俗化等倾向,文化应有的守望社会、引导风气的功能受到冲击。
三是服务。文化体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因此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成为下一步的工作重点之一。文化领域近些年出现了一种不均衡现象:一边是艰难度日的公益性文化,一边是越来越“精英化”“高端化”的演出市场和文化产业“大投资”“大项目”“大手笔”。过分强调文化产业而忽视公益性文化事业的发展,在不少评论家看来是一种“分裂式的改革”。在落实科学发展观、建立服务型政府的过程中,重视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为此,必须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下一步的改革中,纠正文化发展中的“长短腿”问题,实现公益性文化事业与经营性文化产业齐头并进。
四是发展。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充分体现了国家对发展文化产业的高度重视,标志着文化产业进入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我国正按照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发展思路,使得文化企业在规模和竞争力方面进一步发展。如安徽省把打造一批“徽”字号文化航母、推进文化产业集群发展作为加快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之一,相继组建安徽出版集团、新华发行、安徽日报、安徽演艺、安徽广电五大集团,推动企业上市融资,形成文化企业领军阵容。五年来,其省属文化企业资产规模呈现井喷式增长,由5年前不足30亿元增长到300多亿元。我们应借制定“十二五”规划之机,对文化产业发展的整体布局进行整合。
其一,对国家文化资源做全面分析,为长期开发设定边界条件。对文化产业建设项目——特别是园区、公园类的硬件建设项目严格遵照《土地法》、《文物保护法》和上级部门批准的土地利用规划等设定的边界条件,坚持科学论证、审慎上马,无愧先人和后世子孙。其二,对文化产业发展做全面调研,为长期开发打好经济基础。对具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预期经济效益的文化产业行业,鼓励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融合、兼并、重组,力求改变目前“散”“小”“弱”的现状;推进文化资源配置的现代化、国际化、市场化程度,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
其三,对文化产业优势领域进行选择,为持续快速增长培植主导产业。要对不同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进行科学规划布局,实现不同区域的不同功能整合。各地应找准自身在全国乃至全球同行业中的优势,可以具体到产业链条中的某些环节,不求全,不贪大,重点突破,有的放矢。
如何使文化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把极为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转变为巨大的文化财富,需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遵循文化生产力的发展规律,通过体制机制创新,进行持续的改革和探索,为我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体制和政策环境。
3、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文化不再单纯搭台。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它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
当前,文化生产力相对落后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是我国文化建设面临的主要矛盾,表现为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在文化产品和服务的需求与供给这对矛盾中,供给不足是矛盾的主要方面。造成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既有生产能力不足的总量矛盾,也有布局不合理的结构矛盾,总量和结构矛盾交织在一起,加剧了供给不足状况。
文化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
4、文化软实力。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交流交融交锋更加频繁,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摘自《决定》第一部分
提升软实力 赢得话语权:软实力这一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新鲜,实际上其内涵对于我们,特别是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也不新奇,以往我们说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德治国等等,其实都是在进行文化软实力建设。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当中,无论是马克思主义指导,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无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还是社会主义荣辱观,这些理念确确实实对于我们先进文化建设能够发挥非常积极、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些理念本身都是在增强文化软实力。
要想真正把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做大做强,不断赢得国际话语权,占领国际舆论的制高点,就应当按照六中全会《决定》的要求去做。六中全会关于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指导方针、战略部署,同样也适用于文化软实力的建设。
中国上下五千年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我们不否认传统文化当中也有一些糟粕,也有一些不好的东西,但总体来看,我们的传统确实是博大精深的,其中充满着很多的智慧,有些东西非常适合社会发展规律的。比如说我们老祖宗讲的“礼义廉耻、忠孝节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等等,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生命力。对于传统当中毕竟有丰富的文化软实力要素,我们应该好好挖掘、梳理,丰富今天的文化。
5、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养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文化,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摘自《决定》第二部分
以高度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决定》强调要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定不移地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尤其要加强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所谓的文化自觉,是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的竞争当中地位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作为社会经济重要支撑的作用越来越重要,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的特殊规律,并且遵从这个规律,自觉地提高文化对历史进步、社会前行、人民幸福的时代担当和重要职责,这是学习全会《决定》后留下的深刻印象。
所谓的文化自信,是要对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充分自信,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分自信,包括从我们现在倡导的长征精神、延安精神一直到我们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红岩精神、抗震救灾精神,这些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造的革命文化,要充满自信。同时,要对我们坚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文化多样性,对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对文化建设的一元化指导作用要充满自信。《决定》强调文化资源的优化配置,强调传统文化要在继承基础上进行创新,强调文化也要与时俱进,这主要是在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体现的符合中华民族历来倡导和我们今天要弘扬的价值取向这个顺势去丰富、深化和发展它。要防止那种逆向地去解构、颠覆、拆卸它。否则,就是对民族优秀文化的不自信。同时,包括我们很多优秀作品,满腔热忱地为我们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革命历史和建设历史唱颂歌、写赞歌,这就是一种自信的表现。
二、具体内容
指导思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
奋斗目标:按照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新要求,到二0二0年,文化改革发展奋斗目标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全党全国要为实现这些目标共同努力,不断提高文化建设科学化水平,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打下坚实基础。
指导方针:实现上述奋斗目标,必须遵循以下重要方针。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确保文化改革发展沿着正确道路前进。
2、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统一,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在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精神追求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
3、坚持以人为本,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发挥人民在文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坚持文化发展为了人民、文化发展依靠人民、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
4、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有机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加强文化法制建设,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坚持改革开放,着力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以改革促发展、促繁荣,不断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积极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
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以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指明了方向和路径。
一是,回答了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迈进这个方向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决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这一长期战略目标。这一目标与我国深厚文化底蕴和丰富文化资源相匹配、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相适应、与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相承接。这一目标,具有强大的感召力和推动力,必将大大激发全民族的文化创造热情,凝聚起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强大力量,开启迈向文化强国的伟大进军。
二是,“五个坚持”: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改革开放。这“五个坚持”,指明了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指导思想、根本性质、根本目的、根本要求和根本动力,是我们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基本遵循。
完成任务的措施:
七大任务 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2)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3)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4)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5)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6)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7)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
主要举措: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文化宏观管理;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破除体制机制障碍;逐步完善产业政策,打造良好的政策环境;依法加强管理,维护市场秩序;着力强化制度建设,规范文化产业发展;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产业发展后劲。
十二大措施:
1、推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深入推进,良好思想道德风尚进一步弘扬,公民素质明显提高。——摘自《决定》
1)要按照全会确定的奋斗目标,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大力弘扬一切有利于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社会和谐的思想和精神,大力发扬艰苦奋斗、劳动光荣、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积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扶弱助残、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2)根据《决定》“全面加强学校德育体系建设,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要求,加强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整体规划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把德育融合到学校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必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紧密协作的教育网络。建立健全科学的德育工作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全社会共同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特别对农民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残疾青少年和新生代农民工、城乡待业青年等给予更多关爱,努力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引导让他们增强信心,形成理性认识,养成健康人格。
2、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高素质文化人才队伍发展壮大,文化繁荣发展的人才保障更加有力。——摘自《决定》
1)要认真实施《全国宣传思想文化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和《全国文化系统人才发展规划》,加快培养造就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
2)要抓紧培养造就高层次、高素质文化人才,加强基层文化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和支持优秀文化人才服务基层、扎根基层;要创新文化人才培养开发机制,促进年轻人才、优秀人才脱颖而出。
3)要加大推进各项人才工作任务落实的力度。要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要加大力度、加快进度,推进重大人才工程实施;要进一步加大对人才工作宣传力度,通过人才工作先进典型推动人才发展和人才工作各项任务落实。
3、发挥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积极性:《决定》强调指出:“人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深厚的力量源泉。”这深刻阐释了人民大众在文化建设中的重要地位作用。
1)切实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能极大地调动人民参与群众文化创造的热情,不断推动文化繁荣发展。
2)要广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积极搭建公益性文化活动平台,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在全社会营造鼓励文化创造的良好氛围,让蕴藏于人民中的文化创造活动得到充分发挥。
3)要总结推广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成果经验,健全鼓励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制度机制,切实加强对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组织领导。
4、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摘自《决定》。
要按照《决定》要求,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努力缩小城乡文化建设差距,推动城乡文化一体化发展。
第一,坚持统筹兼顾,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科学规划和建设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互联互通。
第二,做到资源共享,不断扩大农村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要广泛深入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建立面向基层群众“送”文化的长效机制,切实满足特殊群体的基本文化需求。
第三,实行以城带乡,努力提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科学化水平。要完善城乡文化帮扶机制,打造农村文化传播平台,创新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方式。
第四,加强投入保障,充分发挥公共财政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支撑作用。强化政府的保障责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实行向农村基层倾斜的财政政策。
第五,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和扩大文化消费,是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是扩大文化消费的一个重要途径。落实《决定》提出的任务和目标,对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至关重要。一方面,政府要制定市场准入、价格调节、财税优惠、政府补贴等相关政策措施,引导文化企业投资兴建更多适合群众需求的文化消费场所,引导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开发基层文化市场;另一方面,文化产品和服务提供单位要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主动面向广大基层群众,努力降低成本,提供价格合理、丰富多样的精神文化产品和服务。同时,充分发挥各类社会主体的积极性,大力发展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机关文化,也是提升基层文化消费水平的一个重要着力点。
5、要使文化产品更加丰富:适应人民需要的文化产品更加丰富,精品力作不断涌现。——摘自《决定》。
6、要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决定》明确提出,“结合我国实际和时代特点,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这是党中央的一贯要求,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总体目标。
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能力和成果,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分量、思维成熟程度和对人类社会探索的广度深度。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指导,准确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深刻认识当代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规律,1)善于在实践中创新理论,服务社会。2)我们的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还要走出去,进一步扩大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竞争力。3)要面向国外系统翻译、出版和介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高水平研究成果和精品力作。
7、要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网络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服务人民群众的文化。
1)必须把坚持正确导向摆在突出位置,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唱响网上思想文化主旋律。
2)要始终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方针,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精心组织网上正面宣传,高扬主流舆论,唱响奋进凯歌,为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强大的舆论支持。
3)巩固壮大网络文化阵地,形成共建共享的网上精神家园。
4)进一步提升互联网行业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抢占网络传播制高点,形成业务先发优势,培育新兴业态和新的市场需求,不断增强我国互联网行业的整体实力和核心竞争力。
5)网民中蕴藏着巨大的文化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网民参与网络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鼓励他们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8、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文化管理体制和文化产品生产经营机制充满活力、富有效率,以民族文化为主体、吸收外来有益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开放格局进一步完善。——摘自《决定》
要提高文化开放水平。把我国建设成为文化强国,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要提升我国文化国际影响力,必须勇于面对世界。要大力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形成与我国国际地位相对称的文化软实力,提高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的辉煌。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是个系统工程,要统筹国内国外两个大局。
1)当前,我国核心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出口均不到我国同期出口贸易总额的1%。我国文化进一步扩大开放有很大的空间。加快形成文化对外开放的格局。积极实行文化走出去战略。2)要以精品创作为核心,量身定做既有中华文化内涵又符合各国审美心理和习惯的精品力作。3)要加快新兴产业的对外合作和发展,形成后发优势,要建立激励机制,增强吸收外来文化成果的能力。4)要吸收外资进入法律法规许可的文化产业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在华进行文化科研发展和服务外包。5)支持国内文化企业通过合资、合作获取现金技术、管理经验、创投基金和市场网络,大力拓展国际市场,提高文化品牌效应,扩大在全球的影响。6)要加强文化领域智力、人才、技术引进工作,鼓励开展中外人才交流,7)要做好国际文化贸易谈判和应对,增强话语权。8)要继续完善文化开放的支持政策,做好文化走向世界的保障服务。
9、要创新对外宣传方式方法。1)要不断提高对外形象塑造和舆论引导水平,以外国人喜闻乐见的语言和方式进行交流和传播,多讲“中国故事”,力求实现“中国内涵、国际表达”。2)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积极探索我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专业化、市场化道路。3)要借助高新技术和新媒体,及时占领新兴文化阵地。4)要重视人与人的交流,加大情感和思想沟通,“以文化人、以文促情、以文建信”,让中华文化走进世界人民内心。5)要从人民和文化角度唱响科学发展观、和平发展道路、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等重要思想理念,增进国际社会对我国的理解和支持。
10、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摘自《决定》
1)2010年我国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增加值11052亿元,比2004年增长了221.3%,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由1.94%上升到2010年的2.75%。2)涌现出一批总资产和总收入超过或接近百亿元的大型文化企业,成为文化产业领域的领军力量。3)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初步建立。4)现阶段,文化产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全面形成,促进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整体实力和国际竞争力显著增强。
11、要发挥文化产业与科技创新相融合:《决定》明确指出:“科技创新是文化发展的重要引擎。要发挥文化和科技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入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有效发挥科技对于加速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支撑作用,必须进一步加强政府对于文化科技发展的支持与引导,以及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促进。
1)要“面向需求、系统推进,促进融合、加强创新”,加强对文化科技发展的系统推进,促进有利于文化与科技创新有机融合的创新机制的形成和完善,加强文化科技创新,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能力。2)重视文化科技发展的战略研究与顶层设计,加强对文化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项目的攻关,促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能力建设,重视对文化产品的科学评价与知识产权保护。
12、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1)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五千年文明中形成的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发展的先进文化的结晶,是维系社会和谐与进步的基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既总结吸收了中国历史文化的优秀传统,又顺应时代发展赋予新的内涵,是我们党成立90年来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积累的宝贵精神财富,已成为“文化精髓”“兴国之魂”。
2)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十六大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只有在全社会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才能不断巩固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凝聚起推进现代化建设和民族复兴的强大力量。
3)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中国共产党成立90年来的探索奋斗史、辛亥革命100年来中华民族发展进步史充分证明,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引人民推动社会进步、创造美好生活的科学理论,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追求真善美的本质是一致的。当前面对国内外纷杂的形势和人们多元化的价值观念,更加需要用被历史证明为科学的指导思想整合和引导社会思潮和文化追求,正确把握文化发展方向。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大程度地形成思想共识,凝聚人心,形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巨大动力。
4)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长期奋斗的伟大实践,是引领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5)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最深厚的思想传统,最能感召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改革创新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时代特征,最能激励中华儿女锐意进取。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就能不断丰富中华民族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激励全体人民为振兴中华努力奋斗。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
6)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必须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荣辱观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结合,体现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根本要求,确立了人们行为的价值标准。近年来社会的深刻变革、经济的快速发展、文化的相互激荡,对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产生了多方面影响,见利忘义、诚信缺失等道德失范现象时有发生,然而更多的事实证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时代品格仍然是社会道德的主流。经济越发展,社会越变革,越要在全社会旗帜鲜明地宣传和倡导社会主义荣辱观,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道德、守法纪、促和谐的文明风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思想道德支撑。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7)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深入人心,必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全过程,贯穿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各领域,体现到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各方面。所有这些都离不开全体人民的共同参与,要从思想上和实践上突出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使人民群众主动参与、自觉参与。
8)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贵在坚持、重在落实。我们要以文化滋润万物、潜移默化的方式,加强教育引导,增进社会共识,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鼓舞斗志、引领风尚、凝聚力量、提升素质,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构筑起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精神基石。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是兴国之魂,只有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认真抓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才能方向明确、思路对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大发展大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