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专后继续教育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辅导刊
中专后继续教育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辅导刊
《农业政策》
目 录
《农业政策》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主讲教师:杨春华、刘俊杰 指导教师:童濛濛、王琳
《农业政策》自测题及参考答案
绪论
农业的产业特性与农业政策特征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不属于农业产业特性的是()。A、弱质产业
B、只是自然再生产过程 C、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 D、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
2、在我国,下列哪一项不是现阶段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A、粮食增产
B、农民增收 C、农业增效
D、农村优美
3、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粮食自给率达到()的政策目标。
A、80%
B、85%
C、90%
D、95%
4、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了农民收入增长的预期性目标,即“十二五”期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5年达到()以上。
A、6310元
B、7310元
C、8310元
D、9310元
5、党的()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开启了破除城乡二元体制的历史进程,这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
A、十六大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七大
D、十七届三中全会
6、党的()提出“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A、十六大
B、十六届三中全会 C、十七大
D、十六届五中全会
二、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
2、农业功能
3、能源替代功能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的产业性质。
2、农业功能的内涵。
3、简述我国农业政策的目标。
4、简述农业功能的历史演变。
四、论述题
试述我国农业政策的主要特点。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2、D
3、D
4、C
5、A
6、B
二、名词解释
1、农业政策:是政府在一定时期为促进农业发展而提出的具体措施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基本功能是引导各种社会力量和资源为实现既定目标而努力。
2、农业功能:指的是农业对整个社会系统和各个社会部门所产生的作用。
3、能源替代功能:指的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
三、简答题
1、农业产业具有如下基本特性: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首先,农业是国民经济各部门发展的基础。其次,农业是保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基础。第三,农业是保护自然资源的基础。
农业是天然弱质产业。首先,农业生产的对象是有生命的有机体,决定了它对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等自然生态环境以及水利、交通、仓贮等基础设施的依赖性都很强。而这些条件属公共品性质,建设和改造的投资大、涉及面广,是个别生产者和无力承担或不愿承担的。其次,农业的自然风险大。农业生产与自然气候的变化密不可分。第三,农业的市场风险也很大。第四,农业社会效益大而经济效益低。农业生产周期长且季节性强,投入的资源尤其是资金,周转速度慢、利用效率低。
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保护是发达国家的通行做法。农业的上述产业特点,决定它不仅是社会效益高、自身效益低的基础产业,而且是风险因素多的弱质产业,特别需要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扶持。因此,支持和保护农业是世界上所有发达国家共同的做法。
2、一般意义上讲,农业功能指的是农业对整个社会系统和各个社会部门所产生的作用。大体可归纳为以下几个主要方面:
产品供给功能。指的是作为社会物质生产部门,农业必须满足人类衣食住行和工业生产对农产品日益增长的需求。
就业吸纳功能。指的是农业作为重要的社会生产部门,具有吸纳劳动力就业并提供收入的功能。
市场贡献功能。指的是农业在向社会提供农产品的同时,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也要消耗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的产品和劳务,是工业和第三产业的重要市场。
要素贡献功能。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承载着向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发展提供贡献生产要素的功能。
外汇贡献功能。指的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农业一方面可以通过农产品出口创汇,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增加农业产出减少进口而节约外汇而为经济发展贡献外汇。
能源替代功能。指的是有目的地生产生物质能含量大、利用价值高的农作物,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将凝结在农作物中的生物质能开发出来,并将其转化为可供经济社会发展直接利用的能源。
生态环境功能。指作为最具自然再生产特征的产业之一,农业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保护好生态环境,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文化传承功能。指农业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必然对社会意识的形成产生影响,并可以通过意识形态、风俗习惯等正式或非正式制度得以传承。
旅游休闲功能。指以农业景观、农事活动、农展节庆为载体,展示现代农业、传播农耕文化、体验乡村风情,集参与性、知识性、趣味性、观赏性于一体的新型生态产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涵,是农业功能拓展的新领域。
3、在我国的农业政策文件中,农业政策的基本目标被描述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亦即产品目标、收入目标和竞争力目标。随着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农业政策的目标开始呈现多元化趋势。
粮食安全目标。我国是一个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里,必须始终坚持立足国内生产确保主要农产品基本供给,粮食自给率达到95%的政策目标。
农民收入目标。鉴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和弥合是一个比较长的历史过程,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政府农业政策核心目标的地位将长期保持。
农业竞争力目标。由于农业运行机制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提高产业竞争力逐渐成为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特别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农业竞争力比以往更加受到优先关注,提高农业竞争力成为农业政策的重要目标。
4、农业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的一个子系统,其功能一直处于不断拓展和变化中,呈现出显著的阶段性特征,也决定着农业政策调整的方向。
在农业社会时期,农业的功能主要是提供衣食住行所需要的农产品,为人类生存和创造历史奠定物质基础。
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进程中,农业除了提供衣食住行所需要农产品外,为其他部门发展提供资本、市场、劳动力等的功能随之产生。
在现代工业社会时期,尽管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份额都表现出下降的趋势,但从总体上看,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非但没有削弱,反而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要求,农业功能拓展在更广阔的领域进行,由经济范畴拓展到社会范畴,除已有经济功能不断强化外,还承担起保障农民就业、保护资源环境、文化休闲和农业文化的传承等社会和环境方面的非经济功能。
四、论述题
由于资源禀赋、政治体制、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性,我国农业政策既有国际农业政策的一般性特点,也体现出自身的鲜明特点。
1、政策主导。与资源要素、市场需求等因素一样,农业政策对农业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策对我国农业发展具有主导性,主要由于政府有着庞大而健全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资源动员能力。总体看,改革开放以来的农业政策的制定,都是在“经济上保障农民物质利益、政治上尊重农民积极性”的指导方针下作出的,得到了农民群众广泛支持。政策对农业发展的主导性特点在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近年来中国粮食持续增产,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也与农业政策的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倾向直接相关。
2、循序渐进。我国农村改革具有明显的渐进性特征。在选择改革的突破口时,遵循了从小到大、从易到难、从外到内、从下到上的原则,采取了由浅入深、稳中求进的改革方略。改革之初,往往是在旧体制中增加新的改革元素,或者在旧体制的边缘建立新体制。一项新的农业政策的引入并不是在短时期内对原有政策的完全否定和背离,而是更多地在考虑在原有利益格局的基础上,采取增量改革、体制外改革或双轨制办法引入新的农业政策,尽量使绝大部分人受益。在政策的实施上,往往先在部分地区试点取得经验,并得到大多数人认可之后,再全面推广实施。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辽阔,有平原,有山区,有草原,有丘陵,各地条件千差万别。制定农业政策必须考虑这种自然和经济社会的不平衡性。针对这种情况,中央政府把因地制宜作为确定政策的一条基本原则,在制定农业政策时就针对区域特点采取了差别对待的方针。同时在总体的政策框架范围下,赋予地方政府制定和选择本地区农业政策的一定权力,使中国的农业政策在保持整体统一性的同时又体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别性。近年来的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以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为扶持重点,区域差别特征更为明显。
4、市场取向。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走过了一条由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道路。农业政策也与整个经济体制一样走过了一条以市场化为基本取向的发展道路。改革开放之初,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确立,赋予了农民生产经营自主权和剩余产品支配权,随着城镇经济、农村二三产业的发展以及城乡人口流动管制的放松,农民逐步获得了自主择业权,生产经营市场化取向十分明显。与此同时,政府的职能也经历了从管制到服务的转变。尤其是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后,农村改革进入了综合改革阶段。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的乡镇机构改革逐步推进,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开始逐步建立。
5、法制规范。一般来说,法律更具有稳定性、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随着法制化进程加快,用法律法规来引导和规范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保障农民群众的物质利益与政治权利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因此,注重运用法律手段来管理农业,及时将成熟的政策上升为法律,推动各项支农政策法律化、制度化,成为农业政策演变的重要趋势。
第一章
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一、单项选择题
1、我国20世纪60年代的人民公社实行()的体制。A、二级所有、队为基础
B、二级所有、社为基础 C、三级所有、队为基础
D、三级所有、社为基础
2、()八届全国人大第二次会议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载入《宪法》,以国家的根本大法保障这一制度长期稳定。
A、1978年
B、1982年
C、1985年
D、1993年
3、()十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制定了《物权法》,明确赋予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属性,强化了对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保护。
A、2002年
B、2003年
C、2007年
D、2008年
4、《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
A、十五年以上
B、二十年以上 C、二十五年以上
D、三十年以上
5、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正式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
A、十五年不变
B、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 C、三十年不变
D、五十年不变
二、名词解释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集体经济
3、农村土地流转
三、简答题
1、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2、简述改革开放后我国土地承包关系的演变历程。
3、谈谈对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认识。
4、谈谈怎样把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的要求落到实处。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我国目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基本情况,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以及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思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D
3、C
4、A
5、B
二、名词解释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指农户以家庭为单位向集体组织承包土地等生产资料和生产任务的农业生产责任制形式。其基本特点是在保留集体经济必要的统一经营的同时、集体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承包给农户,承包户根据承包合同规定的权限,独立作出经营决策,并在完成国家和集体任务的前提下分享经营成果、一般做法是将土地等按人口或劳动力比例根据责、权、利相结合的原则分给农户经营。
2、集体经济:指属于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实行共同劳动、在分配方式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的社会主义经济组织。
3、农村土地流转:指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通过合法的形式,保留承包权,将经营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其他经济组织的行为。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开展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农业经营模式。
三、简答题
1、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是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符合农业生产特点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党的农村政策的基石,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由于双层经营体制的确立,农业生产得到快速发展,农产品供求由长期短缺转变为总量大体平衡、丰年有余,农村经济发展进入了新阶段。实践表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仅适应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也适应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和生产手段的现代农业,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旺盛的生命力。
家庭承包经营在农业生产上一直有着突出的优势。家庭承包经营符合农业生产的自然性、季节性、区域性的特征,给了农民比较稳定的预期,调动了农民农业投入的积极性;给了农民参与土地流转的信心,有利于农业规模经营的发展和农业经济效率的提高。实践反复证明,农户家庭经营不是低效的,而是非常高效的,能够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
长期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由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国情决定的。人多地少,特别是农民多、耕地少,是我国的基本国情。从短期来看,保障农户有一份承包地,农民就有了最重要的生产资料和最基本的生活保障。从长期来看,即使城镇化率提高到70%以上的高水平,农民群体仍将是非常庞大的,而且仍将是农业生产的主体,现代农业建设仍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
长期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也是借鉴国际经验的要求。发达国家农业发展的实践表明,家庭经营仍是农业最基本的经营形式,只不过家庭农场的规模大小不同而已。如果动摇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农民将因土地承包经营权得不到保障而减少农业生产投入,长此以往将势必影响国家的食品安全;若试图快速实现土地规模化经营,将会出现土地兼并,必然导致大量农民失去土地,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问题。
2、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土地承包期是广大农民群众非常关心、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中央高度重视的重大问题。从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建立到提出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长久不变,经历了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
明确土地承包期为15年。在我国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建立之后,《中共中央关于1984年农村工作的通知》明确规定“延长土地承包期,鼓励农民增加投资,培养地力,实行集约经营。
将土地承包期延长为30年。20世纪90年代之后,考虑到有些地方1978年就开始搞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如果第一轮承包期从1978年起计算,土地15年承包期最早将于1993年到期。1993年中央决定:为了稳定土地承包关系,鼓励农民增加投入,提高土地的生产率,在原定的耕地承包期到期之后,再延长三十年不变。
三十年土地承包期的法制化与规范化。在政策突破和实践探索的基础上,随着我国法制化进程的推进,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三十年土地承包期政策开始向法制化过度。1993年,全国人大将农村基本经营制度载入了《宪法》,以根本大法的形式保障这一制度长期稳定,同年7月又将其载入了《农业法》。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政策的提出。尽管土地承包期从最初较短时间到十五年不变再到延长为三十年,已经有了明显拓展。但无论是十五年还是三十年,始终未能解决土地承包经营期有限问题。三十年的承包期到了之后怎么办?一直是广大农民关注的重要问题,国家也十分重视。十七届三中全会正式提出现有土地承包关系要保持稳定并长久不变,随后出台的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提出了落实“长久不变”政策思路的要求。
3、所谓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指现有土地承包所形成的全部权利义务关系长久不变,既包括农村土地承包经营制度长久不变,也包括承包期限更长,权利更加充分而有保障,义务更加明确,地块也不再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
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稳定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就是要把现有土地承包所形成的全部权利义务关系按照法律和政策的规定全部落实下来,在全面完成延长土地承包三十年工作的基础上,妥善解决遗留问题,把农民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依法落到实处。
实现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通过稳定和完善现有土地承包关系形成的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权利义务关系长久不变,承包地块、面积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也长久不变,土地承包期限由目前30年的固定期限转为长久不变。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已经明确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用益物权性质,并赋予了农民对承包土地享有占有、使用、流转、收益以及征地后依法获得补偿等权利,按照“长久不变”的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土地承包经营权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农民入股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等权利,健全土地承包仲裁法律制度,加强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物权保护。
4、为把“长久不变”的要求落到实处,更好地稳定了农民对土地经营的预期,要重点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认真解决土地延包遗留问题。做好土地承包基础工作是落实“长久不变”要求的基本前提。要把延包后续完善工作和解决遗留问题作为当前的一件大事来抓,为“长久不变”打下坚实的基础。对延包没有确权到户的,要加快确权并向农户颁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对违法调整收回承包地的,要依法予以纠正。
研究解决好农村人地矛盾问题。能否解决好因人口变动、承包地被征占而引发的人地矛盾,直接关系到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久稳定。解决这个问题,一靠宣传,二靠流转,三靠社会保障。靠宣传,就是要深入宣传法律政策规定及其重大意义,让基层干部和农民群众充分认识承包土地的用益物权性质。靠流转,就是允许农民以多种形式流转承包地,通过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靠社会保障,就是对确因缺地、少地导致生活困难的,通过农村社会救助和纳入低保、社会保障等渠道解决其生活困难,而不应通过调整承包地的办法解决。
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中央已经明确要修订和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以落实“长久不变”的要求。为落实这一要求,需抓紧研究提出修订完善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议,把三中全会有关政策规定上升为法律。并要研究完善相关政策问题,如 “长久不变”的起点和期限如何确定的问题;如何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问题;如何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登记制度的问题等等。
四、论述题
农村土地流转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健全完善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耕地资源使用效率的有效途径。党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
(1)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及文件的规定,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可以主要概括为以下几种形式:
转包,指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以一定期限转给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
出租,指土地承包经营权人作为出租方,将自己承包期内承包的土地,在一定期限内全部或者部分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耕种,并收取租金的行为。出租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原承包方继续履行原土地承包合同规定的权利和义务。承租方按出租时约定的条件对承包方负责。
互换,指承包方之间为方便耕作或者各自需要,对属于同一集体经济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转让,转让是指承包方有稳定的非农职业或者有稳定的收入来源,经承包方申请和发包方同意,将部分或全部未到期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让渡给其他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农户,由受让方履行相应的土地承包合同的权利和义务。转让后原土地承包关系自行终止,原承包方承包期内的土地承包经营权部分或全部灭失。
入股,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
从实践情况看,转包和出租是我国农村土地流转的两种主要形式。
(2)农村土地流转是在小规模家庭承包经营下建设现代农业的积极探索,对于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
土地流转使劳动力、土地技术、机械等生产要素得到优化配置,有效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土地流转后农业经营规模扩大,为引进现代农业生产要素创造了有利条件,有利加快了我国的农业现代化进程。
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新型主体通过流转土地的形式进入农业,使农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提升了农业产业整体素质。
土地流转使转出经营权的农民同时获得流转收益和其他产业收入,而规模经营主体则从降低成本、增加产量、提高土地利用率等方面增加了收益。此外,土地流转还解决了农民进城后经营土地的后顾之忧,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创造了条件。
(3)虽然农村土地流转取得了很大成就,但同时要看到,农村土地流转也还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个别地方违背政策的流转农民土地。有的地方不顾条件盲目对流转下指标、定任务;有的经营主体长时间、大面积租赁农民承包地后再实行对外租赁经营,留下了隐患;有的地方将流转耕地“非农化”,用于种树或挖鱼塘,以发展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等名义违法搞非农建设。
土地流转管理和服务体系尚不健全。不少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信息体系尚未建立起来,供需双方信息有效对接机制还没有形成;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价格形成机制不完善,流出方往往是分散的农户,在定价权上处于不利地位;流转管理制度跟不上变化了的形势,流转纠纷难以得到及时有效调处,有的地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处于无序状态。
流转利益纠纷仍不同程度存在。农户间流转以及短期流转中很多没有签订合同,为引发纠纷留下隐患;有的在长期流转中双方利益协调机制不健全,因经营风险和市场变化等原因也引发利益矛盾。
在流转中存在着“非粮化”倾向。由于种粮效益比较偏低,流转土地用于种粮的面积有进一步缩减的趋势,特别是企业进入土地流转用于种粮的相对较少。
(4)我国农村土地流转迎来了难得的历史契机。一方面,快速城镇化带来了人口和劳动力结构的深刻变化,客观上要求土地等农业生产要素实现优化组合,因此土地流转具有必然性;另一方面,近几年在国家政策的大力扶持下,农业机械化水平迅速提高,为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可能性。为此,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力稳步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
进一步全面落实好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创造前提。依法规范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行为,确保做到“三个不得”。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和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
以实施流转合同制和备案制为重点,建立健全规范化的流转管理工作制度和规程。
积极开展流转服务,培育良好的流转市场环境。
正确引导工商资本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切实保护农民合法权益。
第二章
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而提升粮食产出水平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呈现()态势。
A、紧平衡
B、总量宽裕 C、总量匮乏
D、失衡
2、实施()是我国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A、耕地资源保护
B、粮食丰产 C、农民增收
D、以奖代补
3、《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8—2020年)》明确,到2020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亿亩。
A、19
B、18 C、16
D、15
4、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九次会议决定于()全国彻底取消农业税。A、2003年1月1日
B、2004年1月1日 C、2005年1月1日
D、2006年1月1日 5、2004年,在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面放开粮食市场和价格的同时,中国开始建立重点粮食品种的()。
A、最高限价政策
B、价格管制 C、最低收购价政策
D、产量管制
6、为鼓励地方多产粮、多调粮,中央财政依据()各占50%、25%、25%的权重,结合地区财力因素,将奖励资金直接“测算到县、拨付到县”。
A、播种面积、粮食商品量、产量 B、产量、粮食商品量、播种面积 C、产量、播种面积、粮食商品量 D、粮食商品量、产量、播种面积
二、名词解释
1、粮食生产支持政策
2、“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3、基本农田
三、简答题
1、简述现阶段我国粮食供求的基本格局。
2、简述国家支持粮食生产的主要政策有哪些。
3、简述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调动种粮农民积极性的政策措施有哪些。
4、简述国家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内容有哪些。
四、论述题
如何认识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B
4、D
5、C
6、D
二、名词解释
1、粮食生产支持政策:是国家为鼓励粮食生产而提出的具体措施和制定的行为准则,其基本目的是引导有关主体积极发展粮食生产、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2、“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即由省级政府与行政首长负责本省的粮食供应,要求保证粮食种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增加粮食储备,调剂供求平衡,稳定粮食价格。
3、基本农田:是国家按照一定时期人口和社会经济发展对农产品的需求,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用途永久不变的农田。
三、简答题
1、现阶段和未来一个时期我国粮食生产基本格局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的态势不可逆转。提升粮食产出水平的难度越来越大。粮食供求将长期呈现“紧平衡”态势。因此,必须千方百计不断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
2、现阶段我国粮食生产支持政策主要有:坚持立足国内生产满足需求的方针。实行粮食省长负责制。以主产区和种粮农民作为扶持重点。以科技进步作为提高单产的基本途径。保护耕地和水资源等基本生产要素。提高粮食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
3、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调动种粮农民的积极性,确保国家的粮食安全,主要措施有:税费减免政策。通过减免农业税和各种不合理的费用,使种粮农民得到实惠。种粮补贴政策。主要有直接补贴、农资综合直接补贴、良种推广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措施来提高种粮农民积极性,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4、建立粮食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的主要内容有:实施种粮大县奖励。改善和增强产粮大县财力状况,调动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的积极性。加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提高抗灾防灾能力,提升了农田水利设施整体水平。鼓励产销区开展协作。通过国家政策的引导,各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产销合作,发展长期稳定的粮食产销合作关系。
四、论述题
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既可能一致、也可能冲突,关键是经济发展过程中粮食供求曲线是如何变动的,取决于粮食供求变化的相对程度。
在粮食短缺、或者虽过剩但政府实行最低粮食限价的情况下,不管是否存在粮食生产的技术进步,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两个目标都会同时实现;在市场配置资源的条件下,如果技术进步只导致了粮食供给的增加,但整个社会没有创造出对粮食的更多需求,就会使粮食产量的增加幅度小于价格的下降幅度,从而出现短期增产不增收、长期既不增产也不增收的情况;如果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提高了粮食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部分粮食种植者流转向其他领域并能够形成对粮食的更大需求,即粮食供给和需求都大幅增加,则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之间就具有一致性。
当前中国的粮食生产中吸纳着过多的劳动力,劳动生产率提高缓慢,土地适度整合进程迟缓,专业化生产和规模经济难以实现,遂使粮食生产和供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同时由于兼业型的粮食生产方式,部分粮食种植者不能有效流转到其他部门,在兼业型粮食生产和农民不能顺利流转的背景下,粮食生产和农民增收也只能是低水平的均衡。
摆脱上述困境的出路在于通过制度和技术层面的改进,促使粮食供求在更高的层次实现均衡。从供给的角度讲,应继续加大对粮食生产技术进步和基础建设的投入,在稳定土地生产率的基础上,着力提高粮食的劳动生产率,同时通过农地制度的改进和要素市场的完善,加快土地的有效流转,鼓励粮食生产者的组织创新,并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价形成机制。通过微观的组织创新实现粮食生产的集约化、专业化和组织化,为粮食的稳定供给奠定基础;从需求的角度讲,应通过户籍制度改革降低农民的流转成本,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弱化土地的保障功能,同时拓展劳动渠道,提供社会服务,使粮食生产者能够在农业内外部顺利流出,并在强化培训体系和完善劳动法的前提下使流出者能够获取稳定报酬,着力使粮食生产者的流出类型由个人、暂时、兼营粮食的流出转向家庭、常年、专营业务的流出,促使这些人员的粮食需求通过市场购买来实现。这些努力的指向是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促使粮食需求保持较高水平。这两个方向的努力将促使粮食产出水平提高,农民收入由于价格相对稳定而得以增加,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就可以在更高水平上实现一致。
为此,必须通过制度和技术改进,以使粮食供给增加能够伴随着需求的扩展,经济结构转变恰好提供了这种条件,这样,粮食增产与农民增收就能协调一致。
第三章
农民增收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国家明确提出()。A、发展私营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B、发展乡镇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C、发展股份制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D、发展国营企业是振兴我国农村经济的必由之路
2、农民纯收入可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四个部分。
A、投资性收入
B、资本性收入 C、财产性收入
D、其他收入
3、()是指农村住户及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
A、转移性收入
B、一般性收入 C、工资性收入
D、家庭经营收入
4、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农民()比重逐渐下降是普遍规律。A、工资性收入
B、转移性收入
C、财产性收入
D、家庭经营收入
5、目前,为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我国执行最低收购价的粮食品种是()。
A、小麦、水稻
B、小麦、玉米 C、水稻、玉米
D、小麦、大豆
6、农村综合改革的主要内容不包括()。
A、乡镇机构
B、农村义务教育 C、县乡财政管理体制
D、集体林权制度
二、名词解释
1、扩大内需
2、农业劳动生产率
3、农民纯收入
三、简答题
1、简要回答农民收入的构成。
2、简述近年来农民增收的形势。
3、简要分析近年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的因素。
4、简要分析当前制约农民增收的主要因素。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情况分析今后一段时期我国促进农民增收的着力点应该在哪里?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C
3、A
4、A
5、A
6、D
二、名词解释
1、扩大内需:就是要通过发行国债等积极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以拉动经济增长。
2、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平均每个农业劳动者在单位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量或产值,或生产单位农产品消耗的劳动时间,是衡量农业劳动者生产效率的指标。
3、农民纯收入: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包括家庭经营费用支出、生产性固定资产折旧、税金和上交承包费用等)后的收入总和。农民纯收入可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
三、简答题
1、农民收入通常以农民纯收入来衡量。农民纯收入是指农村居民当年从各个渠道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获得收入所发生的费用后的收入总和。农民纯收入可分为家庭经营收入、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四个部分。
家庭经营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家庭为生产经营单位进行生产筹划、经营和管理获得的收入,包括经营农林牧渔等农业,以及工业、建筑业、交通运输业、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等二三产业获得的收入。
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成员受雇于单位或个人而获得的劳动收入,包括农户在非企业组织中劳动得到的收入、在本地劳动得到的收入和常住人口外出从业得到的收入。
转移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及成员无须付出任何对应物而获得的货物、服务、资金或资产所有权等。
财产性收入是指农村住户以金融资产或有形非生产性资产,向其他机构单位提供资金或将有形非生产性资产供其支配,作为回报而从中获得的收入。
2、近年来,农民收入连年快速增长,是历史上增长最快的时期之一。总体来看,近年来农民增收形势呈现以下特点:①家庭经营收入增速回升,二三产业收入占家庭经营收入比重基本稳定。②工资性收入保持快速增长,本地务工收入重要性不断突显。③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稳定增长,增速明显提高。2004-2010年,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的实际增速连续7年都保持在9%以上,这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次。财产性和转移性收入快速提高,已经成为近年来农民收入增长的一个亮点。
3、近几年农民收入增速加快并不是偶然现象,而是与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支持、工业化和城镇化的推进、农业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密不可分。
国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近年来国家出台的各项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力度之大前所未有。大幅度增加“三农”投入。
农业生产全面发展。各地大力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广先进适用农业技术,加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粮食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保持稳定发展。
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等工作,不断加强对农民外出就业的服务,加大清理拖欠农民工工资力度,积极推进农民工社会保障,解决农民工工资待遇低、子女上学难、劳动条件差等突出问题,农民外出务工环境明显改善,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
农村社会事业加快发展。一是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杂费和教科书费;二是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范围;三是在全国普遍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农村改革深入推进。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不动摇,继续巩固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受农村土地征收补偿水平提高、农民土地流转和房屋出租增多、参加入股投资分红人数增加等因素影响,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不断增长。
4、近年来,农民收入快速增长,增收形势良好,但看到成绩的同时,也需要对制约农民增收的深层次矛盾保持清醒认识。只有破除这些制约因素,农民收入才能延续快速增长态势。
农业劳动生产率不高。目前,农业仍然是吸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部门。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业部门,导致农户小规模生产经营模式难以改变。规模超小且极为分散的农户经营,影响到农业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不利于降低单位生产成本,制约了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的提高。
农产品价格很难持续上升。一方面,农产品价格上涨受到城镇居民承受能力的制约。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农产品价格与国际市场相比也处于较高水平。因此,农产品价格在目前价格水平上难以实现持续上升,影响到农民农业收入的增长。
农产品产量增长潜力有限。从外部环境看,受全球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近年来自然灾害和动植物病虫害呈频发重发态势,大旱、低温等天气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不断扩大。从内部因素看,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科技化水平、农业组织化程度依然不高,依靠当前的农业资源要素组合方式提升农产品产量的空间有限。
农民工就业仍然面临许多困难。目前,沿海地区低成本出口导向产业面临着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巨大压力,农民工就业岗位和工资持续增长的空间将受到影响。
城乡二元体制制约农民收入增长。一是农村金融机制不健全。二是城乡公共资源配置失衡。三是城镇化进程缓慢。
四、论述题
促进农民持续增收是农业农村经济政策的核心目标之一。今后国家在继续强化农民增收政策,努力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不断破除制约农民增收的体制机制障碍,将农民增收政策向纵深发展。
(1)促进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稳步增长。这几年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国家出台强农惠农政策,主要农产品连年丰收,农产品价格总体在高位运行。未来一个时期,家庭经营收入仍会是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从国家政策支持的角度来看,要在以下几方面加大力度:一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二是稳定农产品价格。三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遏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趋势,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四是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2)多渠道促进农民转移就业。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工资性收入仍将是今后农民收入的主要增长点。可以从扩大就业规模、提高工资水平、推进城镇化三方面着手,继续拓展农民工资性收入增长的渠道。一是大力发展中小城市。二是发展壮大县域经济。积极推进农民工城镇化。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
(3)加大对农民的财政投入力度。与发达国家和许多发展中国家相比,我国农民转移性收入比例还很低,增长的空间还很大。一是加大农业补贴力度。二是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实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全覆盖,逐步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和财政补助水平,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三是大力扶持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建立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逐步实施农村新成长劳动力免费劳动预备制培训。四是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解决行业性、地域性的农民负担问题。纠正不顾农民实际承受能力,不尊重农民意愿,盲目建设、强拆强建等加重农民负担、损害农民利益的行为。严格规范村级组织收费行为,防止变相加重农民负担。
(4)大力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财产性收入在农民收入来源构成中的比例最低,这也意味着财产性收入增长有较大潜力,是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重要着力点。一是加快农村土地、房屋的确权颁证。二是促进农村产权流转。三是加快完善征地补偿机制。四是深化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
第四章
农业补贴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目前,我国已经进入了工业化中期阶段,开始调整工农、城乡关系,实施()发展战略。
A、以工促农、以城带乡
B、以农补工、城乡二元
C、以商补农、城乡差异
D、要素、资本、劳动力自由流动
2、农资综合直补属于()。
A、间接补贴政策
B、直接补贴政策
C、税收减免政策
D、费用减免政策
3、下列属于直接补贴政策范畴的是()。
A、最低收购价
B、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控制 C、良种推广补贴
D、农业产业化经营支持
4、下列不属于我国农业补贴目标的是()。A、保障粮食生产
B、促进农民增收
C、保护生态环境
D、保障粮食企业的利益
5、直接补贴是()的补贴。
A、生产资料生产环节
B、农业生产环节 C、流通环节
D、消费环节
6、重大动物疫病防疫补助属于()。
A、农民科技和教育补贴
B、农业生态建设补贴 C、农业救助补贴
D、种粮农民直接补贴
二、名词解释
1、农业补贴
2、间接补贴政策
3、直接补贴政策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演变。
2、简述现阶段我国农业直接补贴政策的主要内容。
3、简述我国目前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
4、简要评述我国农业补贴的实施效果。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评述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B
3、C
4、D
5、B
6、C
二、名词解释
1、农业补贴:通常是指通过国家财政对农业生产、流通和贸易进行的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对国内农业部门的生产支持,以及对农业生产、贸易等环节主体的各种形式的收入补贴。
2、间接补贴政策:指对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流通,农产品的加工、流通、贸易等环节给予各种税收减免、资金信贷、价格支持等优惠政策。
3、直接补贴政策:指对农业生产环节的税收减免、费用减免及以现金补贴、低价或免费物资补助等支持政策,也就是对农民给予的直接支持。
三、简答题
1、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最早始于20世纪50年代农用生产资料的价格补贴方面;改革开放后,农业的补贴改为农产品收购价格的提高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控制,属于间接补贴政策;90年代后期,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的内容和方式进行了调整,直接补贴逐步成为财政支农的重要手段,逐步从流通环节转向对生产者的直接补贴。
2、目前我国农业补贴政策涵盖领域较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对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补贴品种基本涵盖了主要粮食作物。②农资综合直接补贴。主要是依农资价格的相对变化而定,目的在于补偿因农资涨价增加的粮食生产成本。③良种推广补贴。由国家财政对农民购买使用良种进行补贴,鼓励良种的推广应用。④农机具购置补贴。目的在于鼓励农民购买先进农机具,促进农机化发展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物质装备水平。⑤农业小型基础设施建设补助。采取“民办公助”的方式,通过以奖代补的办法,支持农民进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⑥农业救助补贴。主要包括农业生产救灾补助、重大动物疫病防疫补助、农业保险补贴等。⑦农民科技和教育补贴。主要包括劳动力转移培训补助、新型农民培训补助、测土配方补助、科技入户技术补贴、苹果套袋技术补贴等。⑧农业生态建设补贴。主要包括沼气工程、退耕还林、退牧还草补贴、提升土壤有机质补贴及养殖小区建设补助等。⑨结构调整补贴政策。主要包括各地财政对发展经济作物和园艺作物的补贴。
3、现阶段我国农业补贴的政策目标政策主要包括:①稳定粮食生产。我国目前正处在由低收入国家向中等收入国家转型的过渡阶段,由于人口增长相对较快,粮食需求逐步增加,同时农业科技水平还相对较低,农业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粮食等重要农产品供给还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因此,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我国农业补贴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②提高农民收入。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已经得到较快发展,城乡差距扩大,农业生产者收入较低的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农业发展既需要保障农产品供给,也需要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社会和谐发展。因此,农业补贴的政策目标也包含建立农民收入的保障机制、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收入目标;③保护生态环境。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环境压力越来越大,通过补贴使农牧民退耕还林还草、农村生态环境整治等,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补贴还有保护资源生态环境的目标。
4、现阶段我国实施的一系列农业补贴政策有效地调动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起到了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快速增收的效果。
对促进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发挥了重要作用。2004年以来,在农业税减免、种粮农民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政策的带动下,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扩大。实现了连续九年增产,也带动了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和工资性收入的增加。
对提高农业现代化水平发挥了重要作用。良种补贴实施以来,对推广优质粮食品种发挥了引导示范作用,补贴项目区的粮食标准化生产水平和单产水平明显提高,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激发了广大农民购买农机具的热情,促进了农业机械化的快速发展。测土配方施肥项目提高了化肥的使用技术,促进了农业节本增效。
对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救助补贴为应对近年来频发、多发、重发的气象灾害发挥了重要作用。农业政策性保险为农民提供了风险保障,及时弥补农民受灾损失、帮助农民灾后恢复生产的作用日益显著。
对提高农民素质和劳动技能发挥了重要作用。劳动力转移培训和新型农民培训调动了农村劳动力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的积极性,推动了劳动者素质不断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并在一定程度上为发展规模经营创造了条件。
四、论述题
我国农业补贴政策尽管发挥了较好的作用,但总体上尚处于初创阶段,作为农业支持政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补贴政策还存在体系不健全、结构不合理、操作方式不完善等问题。
(1)补贴政策框架缺乏系统安排。尽管随着补贴政策的不断出台,我国逐步形成了多目标、多领域的补贴政策体系,但很多补贴政策具有临时性的特点,整个农业补贴政策缺乏系统性考虑。在政策导向上,变化比较频繁,缺乏连贯性。2003年以前,农业补贴政策具有比较明显的结构调整倾向,即引导农户进行结构调整,发挥经济作用。2004年以来,农业补贴政策逐步走向促进粮食生产恢复发展。在政策具体内容上,大部分补贴政策都是从原来间接补贴转变而来的,缺乏对补贴政策体系的全盘考虑和统筹安排。如对于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是从原来保护价收购转化过来的,从粮食风险基金中列支。农资综合直补则是在柴油、化肥等农资涨价的背景下出台的,从国家石油特别收益中列支。这两项直接补贴在政策功能上如何区分,还没有明确的定位。完整的农业补贴政策框架还远未形成。
(2)农业补贴政策之间及与其它农业政策缺乏协调配合。一方面,各种农业补贴政策缺乏协调和配合。如在水稻、小麦最低收购价政策制定实施后,种粮农民直接补贴与最低收购价政策在政策功能、政策目标上没有明确的定位和划分。另一方面,农业补贴政策与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政策之间也缺乏配合和协调。如农业科技入户补贴和农业科研之间、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与国家大中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之间,都没有形成有效的协作和配合。
(3)农业补贴资金总量不足、覆盖面小。近年来我国不断加大农业投入力度,但真正用于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农产品产出水平的投入并不大,而且在国家财政支出中的比例呈现下降趋势。
(4)部分补贴政策操作方式不够完善。部分专项补贴政策操作方式与政策目标不符。部分补贴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基层政府、农民的参与程度不高,导致补贴的方式、内容与农民需要有较大的差异。在补贴过程中,由于环节较多,个别地方出现了补贴利益被部门或者其他市场主体侵占的现象。部分农业补贴政策标准过低,难以达到政策目标。
(5)农业补贴缺乏稳定的增长机制。近年来出台的许多补贴措施还只是有关文件的规定。从一定意义上说,农业补贴缺乏制度或法律的“硬约束”,没有建立起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尽管在总量上财政支农资金是不断增加的,但具体到各个专项补贴资金和各个地区,补贴资金数量明显缺乏连贯性和稳定增长机制。各地区专项补贴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存在支农支出责任不明确。支农支出范围也存在较大的随意性,缺乏科学的依据。
第五章
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1985~1992年,我国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A、以计划为主
B、从计划形成价格向市场形成价格过渡 C、以市场形成为主
D、完全市场调节 2、2001年我国完全放开了()粮食购销市场,粮食价格由市场调节。A、主产区
B、主销区
C、国内
D、产销平衡区
3、()国务院决定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形成。
A、1998年
B、2001年 C、2003年
D、2004年
4、()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意见》和《粮食流通管理条例》,标志着新一轮粮改的全面启动。
A、2001年
B、2003年 C、2004年
D、2005年
5、最早实行临时收储政策的粮食品种是()。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6、2006年起,国家将()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A、水稻
B、小麦 C、玉米
D、大豆
二、名词解释
1、最低收购价政策
2、临时收储政策
3、剪刀差
三、简答题
1、简述2004年新一轮粮改后,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的变化。
2、简述2004年以后我国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与过去的保护价政策的区别。
3、简述2004年最低收购价政策出台以来的政策调整状况。
4、简述在当前的实际操作中怎样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
四、论述题
试以最低收购价为例结合实际谈谈我国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面临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B
3、D
4、C
5、B
6、B
二、名词解释
1、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一般情况下,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决定,国家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的基础上实行宏观调控,必要时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当市场粮价低于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时,国家委托符合一定资质条件的粮食企业,按国家确定的最低收购价收购农民的粮食。
2、临时收储政策:是国家为保护农民利益、保障粮食市场供应实施的粮食价格调控政策。当部分农产品出现的价格过度下跌以及销售困难时,国家出台措施支持粮食企业参与收储,解决部分农产品的销售问题,增加了农民收入,保证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市场的基本稳定。
3、剪刀差:指工农业产品交换时,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所出现的差额。因用图表表示呈剪刀张开形态而得名。它表明工农业产品价值的不等价交换。
三、简答题
1、国家保证粮食安全的政策措施由对流通环节的补贴支持转变为:①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以增加粮农收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②实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当粮食供求发生重大变化时,为保证市场供应、保护农民利益,必要时可由国务院决定对短缺的重点粮食品种,在粮食主产区实行最低收购价格。
2、最低收购价和以往的保护价两者主要区别在于:①最低收购价是建立在放开收购价格、收购主体多元化、收购市场充分竞争的市场机制基础上的政策措施,并非国家的政策定价;②最低收购价格政策是由国家指定的粮食企业入市收购,并非国有粮食企业垄断收购;③最低收购价不一定都是敞开收购,在收购一定数量、市场价格回升到最低收购价格以上时则停止收购,因此按最低收购价格收购的粮食数量有限,并非过去保护价政策的敞开收购。
3、随着国内国际形势发生变化,最低收购价政策自2004年出台以来不断调整和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扩大了品种和区域。2004~2005年,只对稻谷实施了最低收购价政策,2006年起,将小麦纳入最低收购价政策。2008年,扩大政策执行区域。
提前发布时间、延长执行时间。2004~2005年,在每年3月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向社会发布最低收购价的覆盖品种和价格水平。从2006年起,发布时间提前到2月份。2008~2010年分别在当年10月发布了第二年的小麦最低收购价。
逐步提高价格水平。2007年之前,粮食最低收购价水平没有变化。2008年上半年,针对国内外粮食市场价格变化情况,我国连续两次提高稻谷和小麦的最低收购价。2009~2011年,国家逐年提高最低收购价,特别是2011年提价幅度较大,而其中又以粳稻的最低收购价提高幅度最大。
规定禁销时间。最初对按最低收购价收购的粮食,要求择机按市场价格销售;2005年改变为预案启动期间原则上停止中央和地方储备的销售;2006年,要求对托市收购的早籼稻,在市场价格没有明显回升前暂不安排销售,2007年,为了缓解粮食储存的仓容压力,规定在预案执行期间继续竞价销售以前年度临时储存的最低收购价粮食。2008年预案执行期间,原则上停止中央、地方储备库存的大批量集中拍卖活动。2011年小麦最低收购价预案执行期间,为满足市场对陈麦的需求,继续竞价销售2010年及以前年份临时存储最低收购价小麦。
调整贷款主体。2004~2006年,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粮食最低收购价贷款主体为所有的委托收储库点,包括中储粮自属企业和众多的地方粮食购销企业,其中以地方企业居多。2007年,贷款政策调整为所在地中储粮直属企业统一向农发行承贷,这一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在于,明确以中储粮自属企业为贷款主体,从而加强中储粮的管理监督职能。
4、当前,为提高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实施效果,可从以下方面完善操作方式: 进一步调整最低收购价定价思路。加强跟踪监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业用工成本等种粮成本变化的情况,以物化成本加合理收益为原则,适当提高最低收购价水平,保障种粮农民的合理收益,真正发挥激励农民发展粮食生产的作用。
进一步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办法。从当前情况看,完善最低收购价政策的可行措施可能包括以下几点:一是重新制定最低收购价标准,进一步与市场需求接轨,切实实行优质优价,分品种收购,推进粮食生产的优质化;二是放宽对收购主体的限制,允许各类主体为国家执行托市收购,促进粮食购销市场主体的多元化;三是及时制定和发布收购预案,充分发挥价格对生产的引导作用。
四、论述题
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执行的区域范围广,面对的利益群体多,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此,以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为例,介绍农产品价格支持政策在执行中可能存在的问题。
合理的定价机制尚未形成。从实践情况看,重点粮食品种最低收购价政策尽管促进了粮食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但至今仍未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首先,最低收购价的调整并未与生产成本的上涨完全联动,在很多时候最低收购价提高幅度小于成本上涨幅度;其次,在提高最低收购价的时候往往还有另一层考虑,那就是避免市场粮价高于消费者的承受能力,或者靠稳定粮价来稳定整体物价,这就意味着最低收购价可能不会达到应有的水平。定价问题在临时收储政策上也比较突出。有的时候临时收储价格定得过高,大大高于进口到岸价,不仅影响了企业的生产经营,而且由于提高了进口价格而间接地补贴了国外生产者,使得保护本国生产者的政策初衷打了折扣。有的时候临时收储价格定得太低,导致农民不愿意出售农产品,也无法起到很好地保护农民利益和积极性的作用。
执行主体的行为与政策目标存在偏差。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执行主体是中储粮总公司及其分公司和省级地方储备公司,由于储备公司数量有限,因此可以委托当地具有农发行贷款资格的粮食企业作为执行最低收购价的指定库点。这些执行主体都是自负盈亏的企业,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可以获得收购费用、保管费用及贷款利息等补贴。粮食的经营权和所有权在国家,企业不负责粮食经营保管的任何风险。企业收购粮食越多,保管时间越长,收益越大。虽然这一收益水平可能会低于从事粮食购销经营的价差收益,但是由于其具有稳定无风险的特点,对于很多正处于改制阶段的国有粮食企业来说依然非常可观。企业不需要通过市场竞争便能生存,企业经营机制恢复到计划经济状态,缺乏改革的压力和动力。在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时,企业往往是争抢收购、敞开收购,这又引发了一系列问题。由于执行最低收购价政策的企业出价高,并且有农发行的贷款支持,其他市场主体很难竞争,“托市收购”往往演变为“垄断收购”,影响了粮食市场化改革的进程。大部分粮食作为托市粮集中在国有企业手中后,一方面加重了财政负担,另一方面阻碍了商品正常流通,引发市场波动。
政策目标需要进一步明确。最低收购价政策是我国在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过程中提出的一项措施。改革的总体方向是依靠市场机制来调节粮食供求,国家保障粮食安全的政策从原来对流通环节的补贴,转向重点对农民收入进行直接补贴的收入支持政策。最低收购价政策,是当粮食供求形势发生重大变化时使用的措施。国家特别强调,最低收购价不同于过去的保护价政策。但是,由于粮食安全的特殊重要性,当市场发生变动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容易被忽略,最低收购价政策的目标又变成多重的,政策措施也容易发生变化。从政策设计的角度看,政府希望通过最低收购价政策来控制粮食供给,控制粮食价格,能够顺价销售,这样既能减轻财政负担,又能保证农民收入。但在实践中,政府、企业、农民的行为取向很难协调,特别是如何与市场化改革相协调还有相当难度。
第六章
农产品市场流通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面对粮食大幅度增产带来的收购压力,从1985年起,国家取消粮食()政策。
A、合同定购
B、统购派购 C、临时收储
D、最低收购价 2、1994年到1997年,我国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型棉花购销体制的长远目标,但由于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实施了棉花不放开()的“三不放开”政策。
A、生产、经营和市场
B、经营、市场和贸易 C、生产、市场和价格
D、经营、市场和价格
3、“绿色通道”政策中道路范围包括全国“五纵二横”绿色通道网络,其中二横是指()。
A、连云港-乌鲁木齐、上海-昆明 B、连云港-呼和浩特、上海-昆明 C、连云港-乌鲁木齐、上海-拉萨 D、连云港-乌鲁木齐、上海-昆明
4、我国在()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5、1985-1993年取消棉花统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由供销合作社按国家定购任务与农民签订定购合同,合同定购内的棉花,()比例加价,定购以外的棉花允许农民自销,供销合作社按市价收购。
A、北方按“倒三七”,南方按“正四六” B、北方按“倒四六”,南方按“正三七” C、北方按“正四六”,南方按“倒三七” D、北方按“正三七”,南方按“倒四六”
6、“菜篮子工程”建设工程开始于()。
A、1993年
B、1994年
C、1995年
D、1996年
二、名词解释
1、统购统销
2、合同定购
3、粮食风险基金
三、简答题
1、简述“绿色通道”政策的主要内容。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
3、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棉花流通体制改革的进程。
4、简述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政策的主要内容。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情况谈谈我国农产品市场流通政策存在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A
4、C
5、A
6、A
二、名词解释
1、统购统销:借助政权的强制力量,让农民把生产的粮食卖给国家,全社会所需要的粮食由国家供应,农民自己食用的数量和品种由国家批准后才能留下。城镇家庭每家一个粮本,凭粮本供应粮食。此外,国家还严格控制粮食市场,禁止粮食自由买卖。
2、合同定购:指国家按规定指标以合同方式向农业生产者收购农副产品的一种形式。其具体办法是,商业企业按国家下达的定购指标,在播种季节前与农民协商,签订定购合同,明确规定定购农产品的数量、质量、价格、化肥奖售标准、交售时间和地点等内容,收获后按合同进行收购。定购以外的产品,农民可以上市自销。
3、粮食风险基金:指中央和地方政府用于平抑粮食市场价格,维护粮食正常流通秩序,实施经济调控的专项资金。主要用于国家储备粮油、国家专项储备粮食的利息、费用支出和在特殊情况下需动用中央储备粮调节粮食市场价格时所需的开支,用于地方政府为平抑粮食市场价格吞吐粮食发生的利息、费用和价差支出。
三、简答题
1、绿色通道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确定以国道网为基础,结合主要鲜活农产品的流量和流向,在全国建立布局为“五纵二横”的鲜活农产品流通“绿色通道”网络,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通行费。同时,要求各省(区、市)结合本地实际,加快构建区域性“绿色通道”,建立由国家和区域性“绿色通道”共同组成的、覆盖全国的“绿色通道”。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国家缩小农产品统购统销品种,提高粮食收购价格。这一阶段改革的目的主要在于增加粮食供给,提高农民利益,改革没有触及到统购统销体制本身。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0年,国家面对粮食大幅度增产带来的收购压力,从1985年起,取消粮食统购派购,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销售相结合。这一时期的改革扩大了市场对生产的调节,促进了农业产业结构的合理化。
第三阶段,从1991年到1993年,通过购销同价和“保量放价”的政策安排,废除了粮食统销制度,让市场在调节产销上发挥主要作用,同时建立粮食收购保护价制度和粮食风险基金,保证农民的种粮收益。
第四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由于1993年底粮食价格出现大幅度上涨,1994年出现全面通货膨胀,国家恢复并加强了对粮食购销、价格和市场方面的控制和干预,粮食政策的市场化进程受阻。这期间,为了配合政策实施,在1994年组建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对粮食收购资金实行封闭式管理,在1995年实行“米袋子”省长负责制。
第五阶段,从1998年至今,国家在粮食供求格局得到根本改善的背景下,通过对粮食购销体制的全面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适合中国国情的粮食流通体制。2001年,完全放开主销区粮食购销,粮食价格由市场调节。2004年全面放开粮食收购市场,粮食收购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同时,对种粮农户实行补贴、对主要粮食品种实行最低收购价等政策。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棉花流通体制改革大体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84年,调整棉花收购价格,实行棉花超购加价政策。以1976年至1978年三年平均的收购量作为定购基数,超过基数部分加价30%收购,以增加棉农收入,促进棉花生产。
第二阶段,从1985年到1993年,取消棉花统购制度,实行合同定购。由供销合作社按国家定购任务与农民签订定购合同,合同定购内的棉花,北方按“倒三七”,南方按“正四六”比例加价,定购以外的棉花允许农民自销,供销合作社按市价收购;对棉花收购、加工和销售依然实行严格控制,由供销社统一经营。
第三阶段,从1994年到1997年,确立了逐步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主要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型棉花购销体制的长远目标,但由于供求矛盾突出的原因,实施了棉花不放开经营、市场和价格的“三不放开”政策。
第四阶段,从1998年起,全面推进依靠市场机制实现棉花资源合理配置的新型棉花购销体制改革,棉花收购销售价格主要由市场形成,国家不再统一规定,而主要通过储备、进出口调节等经济手段控制棉花市场。
4、经过改革以来的放开搞活,我国农产品流通政策的框架已经建立,在建立市场体系、发育市场主体、发展流通设施、加强市场监管、降低流通成本等各个方面均进行了深入的改革和完善。
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促进流通形式多样化。经过多次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我国农产品市场主体和流通形式已经从单一经营发展为多元化、多渠道并进,表现在参与主体增加、参与程度加强、农产品流通形式多样化。各种具备资格的经营主体进入市场,形成了多元化、多层次的市场流通主体。
加强各类市场建设,构建全国性流通网络。加强对城乡农贸市场的管理,改善基础设施条件、丰富产品结构、改进购销方式、推进质量监控。扶持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除了加强农产品现货市场建设外,还不断探索建立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大力加强各类市场建设的同时,国家还着力构建全国性流通网络。
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提高市场宏观调控能力。随着农产品流通体制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积极转换角色,调整职能,从主导农产品流通向加强管理和宏观调控转变,保证农产品的安全、稳定供应。一方面,在推进市场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和市场准入制度建设,逐步开展市场流通环节的质量监管工作。另一方面,政府通过经济手段、法律手段等方式间接调控农产品市场,保证了农业农村市场经济活跃有序发展。
四、论述题
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是我国农产品流通问题需要关注的焦点,也是农产品流通政策需要完善的重要环节。按照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对照发达国家农产品快捷高效的市场体系,现阶段我国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仍存在明显差距,主要问题表现在:
(1)市场主体发育不够充分。一是农民的组织化程度依然较低,能够代表农民利益的市场组织数量还比较少。与农户形成的利益联结机制还不够紧密。订单合同仍然是主要的利益联结方式,合作、股份合作等紧密型利益联结关系的产业化组织不足。二是中介组织运作管理不规范,没有发挥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有些中介组织规则章程不完善,没有建立民主管理的机制。有相当比例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是由龙头企业领办或主办,完全由龙头企业主导,合作组织或行业协会成为企业的一个派出机构,仅仅是组织农户按照龙头企业要求开展生产活动,满足企业原料需求,难以真正起到增强农民谈判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作用。
此外,由于农产品生产环节耗时较长,农民需要投入大量的物力和人力,不仅要承担较多的灾害损失,还要承担价格波动的市场风险。农产品市场价格发生波动时,加工经销各环节利润仍相对稳定,市场风险最终还是转嫁到生产环节。
(2)市场结构不尽合理。我国农产品市场仍以传统的集贸市场和小型批发市场为主,具有价格形成机制的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数量少;批发市场建设缺乏统一的布局规划,区域分布很不均衡,市场缺失和重复建设、“有市无场”和“有场无市”等情况同时存在;农产品连锁超市刚刚兴起,经营农产品数量十分有限;流通环节过多,而且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多重中介主体,致使流通成本过高。市场结构不合理,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消费市场价格,削弱了需求对生产的引导作用,进而加大了发生市场波动的危险。
(3)制度建设滞后。农产品市场体系的法制化程度较低,到目前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农产品市场法律法规体系,对发展较为迅速、数量较为庞大的农产品批发市场也未相应出台专门的法律,市场建设主体、管理主体和中介组织的法律地位等法律问题都不明晰。由于缺乏统一有效的市场交易规则,农产品市场的规范化程度不高,全国性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难以形成。
(4)调控机制尚不健全。首先,主要农产品储备体系不完善,中央与地方的职责划分、政府与收储企业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都需要进一步明晰,依靠储备吞吐来平抑国内农产品市场波动的能力也有待提高。第二,进出口调节机制不健全,逆向调节现象时有发生。第三,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对生产的指导作用不强。此外,对农产品原料性需求调控不力,特别是一些以粮食为原料的加工业发展过快,加剧了农产品供求和农业资源的紧张状况。
解决上述矛盾和问题,需要进一步顺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消除制约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的体制、机制和政策法规等制度性缺陷,在继续推进市场化改革中不断完善。
第七章
农业对外开放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超过了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贡献率。
A、51%
B、52% C、48%
D、49%
2、复关指的是中国在()中缔约国的地位。A、关税与贸易总协定
B、世界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D、联合国粮农组织
3、中国承诺到2004年将农产品平均关税税率由入世前的21%降到()。A、13.8%
B、14.8%
C、15.8%
D、16.8%
4、下列农产品不属于单一关税管理的是()。A、大豆
B、食用植物油 C、畜产品
D、食糖
5、下列农产品属于实行关税配额管理的是()。A、大豆
B、园艺产品 C、玉米
D、畜产品
6、为了使国内产品在运输成本和税负方面与国际产品保持公平,我国取消了()。
A、铁路建设基金
B、出口销项税 C、出口退税
D、特殊保障措施
二、名词解释
1、关税及贸易总协定
2、出口配额
3、非关税壁垒
三、简答题
1、多哈回合农业议题谈判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简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产品贸易体制的演变。
3、简述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贸易结构的变化。
4、简述入世后我国农产品进口政策的变化。
四、论述题
什么是农业“走出去”?农业“走出去”有哪些主要形式?国家有哪些扶持政策措施?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D
5、C
6、A
二、名词解释
1、关税及贸易总协定:是一个政府间缔结的有关关税和贸易规则的多边国际协定,简称关贸总协定。它的宗旨是通过削减关税和其它贸易壁垒,削除国际贸易中的差别待遇,促进国际贸易自由化,充分利用世界资源,扩大商品的生产与流通。
2、出口配额:指一国政府在一定时期内对某些出口商品的出口数量或金额规定一个最高限额的制度。限额内商品可以出口,限额外商品不准出口或者予以处罚。
3、非关税壁垒:又称非关税贸易壁垒,指一国政府采取除关税以外的各种办法,来对本国的对外贸易活动进行调节、管理和控制的一切政策与手段的总和,其目的是在一定程度上限制进口,以保护国内市场和国内产业的发展。
三、简答题
1、多哈回合农业议题谈判围绕三个方面展开,即市场准入、国内支持和出口竞争。市场准入谈判的目标是大幅度削减关税;国内支持谈判是要实质性削减国内补贴;出口竞争谈判的目标是取消各种形式的出口补贴。
2、改革开放以来,为适应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的国际经济合作趋势,我国加快了贸易体制改革,外贸宏观管理逐步走上了以经济、法律手段调控为主的轨道。总体上看,农产品贸易体制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①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阶段(1979-1991年)。总体上看,这一阶段国家对农产品贸易开始实行计划和市场双重管理,以计划为主。②复关和入世准备阶段(1992-2001年)。这一阶段中国在汇率制、外贸企业经营机制、信贷政策等方面继续深化改革,管理方式和手段逐渐与国际规则和惯例接轨。③入世后的全面开放阶段(2002以来)。入世后,中国在农业方面做出了巨大减让承诺。主要包括:一是逐步降低农产品关税。二是承诺取消农产品出口补贴;三是对一些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四是建立农产品进口关税配额管理制度。
3、入世以来,我国农产品平均进口关税率大幅下降,与此同时,农产品贸易的总量和结构也发生了重要变化。①农产品进出口贸易总量快速增长,进口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出口。②农产品贸易结构深入调整,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更为明显。首先,水产品和园艺产品出口快速增长,成为中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其次,棉花、食用油籽和植物油进口大幅增加,成为中国主要进口农产品。三是畜产品进出口大幅增长,但一直存在逆差。③进口压力开始显现,农产品贸易由常年顺差转为逆差。
4、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农产品进口政策作了如下调整: 从农产品关税配额数量、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和关税结构的特点看,一是农产品进口关税水平下降。农产品平均关税水平不足世界平均水平的1/4;关税形式单一,几乎是清一色的从价税;关税结构平坦,没有太高的关税高峰,实施税率和约束税率同一。二是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对小麦、玉米、大米、食糖、棉花、羊毛等重要农产品实行关税配额管理,但关税配额量大,配额内关税低,多数为1%~5%,配额外关税有限,最高65%,已成为世界上农产品开放度最高的国家之一。
在关税配额管理方法上也做出了承诺。主要的内容,一是规定垄断性国营贸易在进口配额中的份额,将一定的配额份额分配给非国营贸易;二是规定配额获得者在9月15日前没有使用配额签订进口合同的,要将未使用配额交回,重新分配;三是对于没有使用完配额和没有交回配额的实体,对其以后申请配额规定了限制措施。
在开放农产品市场方面做出了重要承诺。一是对农产品的病虫害检疫和质量检验将采取符合国际规范的做法;二是放弃在执行期内使用特殊保障措施的权利。
四、论述题
广义上,农业“走出去”包括农产品出口、农业对外合作、农业对外援助、农业直接投资等内容。狭义上,农业“走出去”是指我国企业在政府的政策指导下,以营利和合作为目的,在平等互利的基础上,采取资本、技术、产品和劳务输出等多种方式,在国外进行直接投资,自主从事合法的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
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走出去”的任务主要是承担对外援助项目,服务于国家整体外交。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在大力开展农业“引进来”的同时,积极探索农业“走出去”的新途径,先后同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等主要国际组织以及多个国家建立科技交流和经济合作关系,在东南亚、非洲等多个国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建立了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或基地,远洋渔业作业海域遍及三大洋公海和多个国家的管辖水域,境外资源开发与合作也在探索中取得新的进展。面对经济全球化、农业资源要素跨国配置和流动愈加频繁的形势,积极推进农业“走出去”,通过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强化市场开拓以适应新的国际竞争形势,将成为农业对外开放走向新阶段的重大举措。
入世以来,随着我国农业的发展,我国逐步积累了一定的技术力量,形成了一大批优良品种,成长起一批现代企业,开始具备“走出去”的条件。从近年来的发展看,农业“走出去”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一是发展远洋渔业。远洋渔业是我国农业产业中“走出去”最早、成效最为显著的领域之一。二是开展境外农业资源开发合作。近年来,我国一些企业相继在东南亚、俄罗斯、非洲和中南美洲一些国家开展农业资源开发合作。三是参与跨国农业国际合作与竞争。目前在境外投资、合作、上市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几十家。投资领域主要包括远洋渔业、农作物种植及农产品加工等。
为推动农业“走出去”,我国已经在财政补贴、金融扶持、保险保障和税收优惠等方面出台了一些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一是加强对 “走出去”企业的引导和扶持。为鼓励和引导有比较优势的企业有序开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国家设立了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专项资金,对企业“走出去”的前期费用参照国际经验给予支持。二是完善税收和外汇管理。在税收方面,主要是避免双重征税,使企业在走出去过程中,得到更好的赋税环境。在外汇管理方面,对企业用汇给予优惠扶持。三是加大金融支持。在信贷方面,通过国家进出口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等金融机构对农业“走出去”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第八章
农业科技进步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2010年,我国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经达到(),超过了土地、劳动力等因素的贡献率。
A、40%
B、42%
C、50%
D、52%
2、“科技入户”工作的重点不包括()。
A、主导产业
B、主导品种 C、主推技术
D、主体培训
3、到2010年,我国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约为()。A、0.49%
B、1%
C、4.9%
D、10%
4、()中央一号文件,突出强调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三农”工作的重点,作为农产品生产保供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撑。
A、2009年
B、2010年
C、2011年
D、2012年
5、下列不属于我国独立完成的农业生物技术是()。A、家蚕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B、山羊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C、水稻籼稻基因组工作框架图 D、鸡基因组遗传差异图
6、《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
A、45%
B、50%
C、55%
D、60%
二、名词解释
1、农业科技入户
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
3、经营一体化
三、简答题
1、简要回答转变发展方式,建设现代农业对农业科技进步提出哪些要求。
2、简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简述当前我国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发展机遇。
4、简述当前围绕农业科技进步所做的重点工作有哪些。
四、论述题
针对我国目前农业科技创新的现状,谈谈下一步的政策思路?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A
3、A
4、D
5、B
6、C
二、名词解释
1、农业科技入户: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最终目标是经过连续几年的扶持,提高科技示范户的学习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把示范户培养成为观念新、技术强、留得住的科技堡垒户。
2、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指农业科技进步对农业总产值增长率的贡献份额,包括自然科学技术进步和政策、经营管理和服务等社会科学技术进步对农业总产值的贡献。
3、经营一体化:是实行“农、工、贸一体化、产、供、销一条龙”综合经营,既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又发挥专业协作的作用,从而有利于扩大生产批量,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交易成本,这不仅能够从总体上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而且能够使参与产业化经营的小农户获得应得份额的交易利润。
三、简答题
1、当前,我国农业已经跨入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加速转变的新阶段,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业生产经营向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转变,关键要靠科技进步。
农业规模化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一方面,现代科技成果以及现代产业组织管理方式的广泛应用,必然会促进农业产业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现代化水平提高;另一方面,农业生产的规模化、标准化也对农业生产的配套技术、设施设备、投入要素等提出了新的需求。
资源集约化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资源环境约束是我国建设现代农业无法回避的限制性因素,也是农业科技的重大攻关课题。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是我国未来农业发展面临的三大挑战。解决这三大硬性约束问题,没有其他途径可选择,只能依靠科技进步,大幅度提高资源利用水平。
经营一体化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现代农业发展大大拓展了农业的发展空间和产业链条,形成产前、产中、产后密切关联、从田间到餐桌的一体化产业,这要求农业科技必须构建起支撑产业链条续接、延伸、放大的科技创新与技术推广新模式。
农业功能多样化对农业科技发展提出了新要求。新的农业科技革命在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的同时,使农业产业的领域不断拓展。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功能多元化开发,培育新型高效产业,是我国现代农业建设的必然趋势。
2、面对现代农业发展对农业科技进步的要求,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仍存在许多不适应形势发展要求的问题。
农业科研创新和推广协调机制还不完善。我国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条块分割、力量分散现象仍未得到有效解决。农业科研、推广、教育相互割裂,衔接度差,缺乏横向和纵向联系,形不成统一的整体,形不成合力。科研联合协作机制不完善,导致农业科技突破性大成果少。科研和生产脱节,农科教、产学研联系不紧密,导致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率不高,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速度不快。
稳定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尚未形成。随着国家对农业科研工作的重视,我国农业科研投入状况得到了显著改善。但目前的投资强度仍然不足。农业科技投入的目标、结构、方式还有待进一步改革,一些长期性、基础性、急需中试熟化的农业科研和推广工作尚需建立稳定的支持机制。
科技自主创新和产业支撑能力依然较弱。顶尖科技人才数量严重不足,创新团队建设严重滞后。重大原始性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成果供给明显不足,一些农产品的优质新品种和重大农业装备还主要依赖进口。
基层农技推广应用亟待加强。一些长期困扰基层农技推广应用工作的难题尚未根本解决。一方面,推广工作经费严重不足。另一方面,工作条件和人员待遇还相当差。
3、随着我国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农业科技投入近年来逐步增加,农业科技进步面临的重要的发展机遇。
不断增强的综合国力为农业科技进步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由于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我国农业科研财政投入占农业GDP的比重逐年增加,这为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日趋完善的“三农”政策为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等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进了农村和农业经济的发展,为农业科技发展提供了重要制度保障。
日新月异的世界科技发展为我国农业科技进步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日趋活跃的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不断提高了我国农业科技创新的起点和水平,为我国农业科技发挥后发优势、在短时间内缩短与发达国家的科技差距提供了重要的发展机遇。
4、《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和中央一号文件均把农业科技进步作为重要内容,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任务和具体的政策措施,政策要点主要包括:
加强农业高新技术研究。一是启动实施转基因生物新品种培育科技重大专项。二是加强基础性原始创新成果研究。三是加强农业生物技术研究。
开展关键技术集成与创新。为了保障粮食安全、食物安全和生态安全,改善农村民生,我国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集成创新了一大批粮食丰产关键技术。
建设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在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的基础上,农业部联合财政部共同研究制定了《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最直接的目标就是解决现行农业科技研发与应用脱节的问题。通过产业主线,紧紧围绕国家需求、产业需求、农民需求开展研究,形成需求与研究互为因果的良性循环,推动科技与经济相结合长效机制的建立。
加快推进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创新管理体制,提高人员素质,力争三年内在全国普遍建全乡镇或区域性农业技术推广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建立村级服务站点。
全面推进基层农技推广工作制度建设。各地在强化机构设置、明确细化职能的基础上,采取多种方式探索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的有效运行机制,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制度。
启动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主要任务包括五项内容: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筛选推广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培育农业科技示范户;建设试验示范基地;培训基层农技人员。
四、论述题
《全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明确提出了农业科技进步的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超过55%,为了实现“十二五”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的发展目标,必须在以下方面采取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以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为切入点,带动和促进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以产业发展为目标,合理配置各级各类农业科技资源;进一步加强现行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改革与建设;确立农业科研、教育单位在农技推广应用中的主体地位;积极探索其开展农技推广应用的有效形式和保障机制;发挥其科技创新的资源和人才优势,有效服务农业生产。
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政府要进一步明确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的公益性特点,确保政府财政投入在农业科研和推广中的主体和主导作用。各级财政要在科技投入总量以较高速度增长的基础上,优先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确保国家财政用于农业领域科技研发经费的增长速度不低于国家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速度;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鼓励多渠道投入。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投入农业科技。鼓励企业、个人和其他社会力量捐赠设立支持农业科教基金。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重大工程的实施力度。
完善科技创新与应用管理机制。确立行业主管部门对农业科技创新进行宏观协调和指导的主导地位。改革现有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的管理体制,强化行业主管部门在农业科技创新与应用方面的主导作用,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现代农业科技发展的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
强化创新和推广应用的人才培养。以人为本,实施“人才强农”战略,按照农业科技用人规律和基本需求,构建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基地,构建科学培养和科技创新团队建设体系;以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和建设为契机,以各级农业院校和培训中心为基地,充分发挥各级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业院校和社会各方力量,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建立由政府组织、农业部门主导、农科教结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系统。
第九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根据国际经验,人均GDP()时,居民消费结构将从生存型向享受、发展型转变。
A、达1000美元
B、突破1000美元向3000美元迈进 C、达4000美元 D、达5000美元
2、()是现代农业的基本特征。A、高产、优质、高效、低毒、安全 B、高产、优质、美味、生态、安全 C、高产、优质、高效、生态、环保 D、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
3、日本于()实施的“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产品的出口影响严重。A、2003年
B、2004年
C、2005年
D、2006年
4、《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是由()牵头建设的。
A、国家发改委
B、农业部
C、卫生部
D、国家食品药品检验检疫总局
5、《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6]1号)将()作为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要求之一。
A、高产
B、优质
C、安全
D、生态 6、2007年1号文件规定,()成为与流通环节、检测环节相并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一。
A、生产过程
B、加工过程
C、零售环节
D、进出口过程
二、名词解释
1、农产品质量安全
2、居民消费结构
3、肯定列表制度
三、简答题
1、简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必要性。
2、简述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政策思路。
3、简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政策的主要内容。
4、简要介绍2009年颁布的《食品安全法》与1995年颁布的《食品卫生法》的差异之处。
四、论述题
针对当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薄弱环节和突出问题,谈谈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总体思路是什么?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B
2、D
3、D
4、B
5、C
6、A
二、名词解释
1、农产品质量安全:指农产品的可靠性、使用性和内在价值,包括在生产、贮存、流通和使用过程中形成、合成留有和残存的营养、危害及外在特征因子,既有等级、规格、品质等特性要求,也有对人、环境的危害等级水平的要求。
2、居民消费结构:指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居民在消费过程中所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包括劳务)的比例关系。有实物和价值两种表现形式。实物形式指居民在消费中,消费了一些什么样的消费资料,以及它们各自的数量。价值形式指以货币表示的居民在消费过程中消费的各种不同类型的消费资料的比例关系。在现实生活中具体的表现为各项生活支出。
3、肯定列表制度:指日本为加强食品(包括可食用农产品)中农业化学品(包括农药、兽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管理而制定的一项新制度。日本“肯定列表制度”涉及的农业化学品残留限量包括“沿用原限量标准而未重新制定暂定限量标准”、“暂定标准”、“禁用物质”、“豁免物质”和“一律标准”五大类型。
三、简答题
1、做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既是保障食品安全的必然要求,也是新阶段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必然要求,还是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措施。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居民消费水平提高的必然要求。在“以人为本、关注民生”的今天,食品消费安全已经超越经济范畴,成为政治、社会问题。在全面建设小康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只有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更好地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要求。要建设现代农业,就必须广泛推广运用标准化技术,进行科学化生产、产业化组织、商品化经营,用市场机制来调节农产品生产,而消费安全是实现农产品市场价值的门槛。因此,发展现代农业就必须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提高农产品国际竞争力的必然要求。世界发达国家越来越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并充分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设置贸易壁垒,甚至制造政治事端。质量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产品国际贸易的主要因素。因此,只有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才能提高我国农业的竞争力。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是政府职能转变的必然要求。进入新世纪,我国政府推进以“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公共服务”为根本目标的职能转变,以满足社会公众对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实需求。农业部门的职能由过去的生产监管向公共管理转变,因此,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应成为农业部门转变职能的重要内容。
2、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政策思路可以概括为“从检验到源头,从源头到全程”。即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控制,从被动地加强检验检测环节、在食品生产链条的末端把关,转变为重视种养环节、主动从源头把关且将安全控制延伸到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2007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业生产过程成为与流通环节、检测环节相并列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之一。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将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在与农产品总量平衡、结构平衡并列的地位上。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把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要求提高到了“全程监控”的水平。2010年中央一号文件直接将农产品质量安全与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相结合,提出推进菜篮子产品标准化生产,力图把质量安全落实到农产品生产流通的全过程中。
3、近年来,围绕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确保城乡居民食品安全、增强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这条主线,党中央、国务院在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提高农产品生产标准化水平、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规范农产品市场流通秩序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重要政策措施。
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立法。一是颁布实施《食品安全法》。二是颁布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三是修订实施农药等投入品使用相关法规条例。四是制定实施《农产品包装标识管理办法》。五是分类制定、修订及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法律法规。
从源头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一是完善农业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二是实施产地环境监控。三是加强投入品管理。四是大力推进标准化生产及安全种养。
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监测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制度建设。三是开展各项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
加强农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建设。一是继续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二是实施“双百市场工程”。三是实施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拓展5520工程”。四是开展“农超对接”试点。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和质量安全认证。发展安全优质农产品、实施农业品牌化发展战略是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市场竞争力、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手段。国家实施农业品牌化战略,继续扩大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形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三位一体”整体推进的工作局面。4、2009年6月1日,我国开始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成为规范我国食品安全的基本法律。与1995年的《食品卫生法》相比,该法在食品安全监管理念、监管原则、组织保障、涵盖范围和相关制度上均有所改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由以前的更多注重食品卫生转变为关注食品整个生产加工过程中影响食品安全的方方面面,监管链条向前推移、更为全面,特别重视事前的食品安全的风险监测和评估。②针对多头监管问题,设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加强对各个监管部门监管工作的协调和指导,进一步明确了各监管部门的职责和义务。③重视源头管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④着重加强了对食品添加剂的监管。⑤坚持了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了食品安全预防和处置机制。⑥涵盖范围更加广泛,经过调整将保健品纳入了监管。
四、论述题
针对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机制不完善、监管措施不到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的情况,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主要是按照法律法规的要求,把农产品质量安全作为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现代农业建设的关键环节,把不断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作为主要目标,把加强体系队伍建设、提升监管能力作为主要任务,坚持一手抓执法监管、一手抓标准化生产,强化政策导向,加大投入力度,夯实工作基础,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产业健康发展。
(1)深入开展执法监管。一是严格投入品监管。围绕重点地区、重点产品和突出问题,深入实施专项整治,严厉打击投入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违法违规行为。二是深化监测检验。以食用农产品为重点,深化例行监测和质量普查,扩大农兽药残留、水产品药残、饲料及饲料添加剂等监控范围。三是健全监管制度机制。加快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健全依法监管的体制机制。
(2)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一是深入推进标准化示范创建。以蔬菜、水果、茶叶、畜产品、水产品等“菜篮子”产品为重点,加快全国农业标准化整体推进,全地域、整建制推进农产品标准化生产。二是大力发展“三品一标”。加快完善“三品一标”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严格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管理,加大证后监管力度,提升“三品一标”品牌社会公信力。(3)强化应急管理。一是加强风险评估预警。充分发挥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研究机构作用,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制度和运行机制,组织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监测和应急评价工作。二是强化应急处置。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建立反应快速、跨区联动的应急机制,形成全国“一盘棋”、信息畅通、联防联控的应急处置网络。
(4)强化体系队伍能力建设。一是加快标准制修订步伐。建立健全以农兽药残留限量标准为重点、品质规格标准相配套、生产规范规程为基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二是强化检验检测能力建设。健全以部级质检中心为龙头、省级质检中心为主体、地市级质检中心为骨干、县级质检站为基础的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实现部省地县四级检测网络“上下贯通、运行高效、参数齐全、支撑有力”。三是加快监管体系建设。健全贯通部省地县和乡镇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机构,建立上下联动的监管网络。
第十章
农业社会化服务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系统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农业的()三个方面。
A、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 B、规模性、社会性和经济性 C、集约性、规模性和经济性 D、专业性、集约性和规模性
2、根据运行机制的不同,可以把农业社会化服务分为()。A、产前服务与产后服务 B、专项服务与综合性服务
C、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 D、公益性服务与经营性服务
3、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发生了重大转变,从()。
A、“抓数量”转变为“重质量” B、“管理型”转变为“指导型” C、“抓稳定”转变为“促改革” D、“人浮于事”转变为“减员增效”
4、()是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采用人力、畜力、手工工具、铁器等为主的手工劳动方式,靠世代积累下来的传统经验发展,以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居主导地位的农业。
A、设施农业
B、传统农业 C、古代农业
D、现代农业
5、发展(),是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生态环境安全的有效措施。
A、现代农业
B、测土配方施肥 C、专业化统防统治
D、规模经营
6、专业化统防统治应坚持()的植保方针。和“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A、预防为主、综合防治
B、公共植保、绿色植保 C、“政府支持、市场运作
D、农民自愿、循序渐进
二、名词解释
1、农业社会化服务
2、现代农业
3、专业化统防统治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系统中的功能。
2、简述完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意义。
3、简述我国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不足。
4、简述当前和今后一段时间专业化统防统治的政策取向。
四、论述题
谈谈对培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的认识。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B
5、C
6、A
二、名词解释
1、农业社会化服务:指由社会上各类服务机构为农业生产提供的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综合配套服务,包含农资配送、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农机作业、植物保护与病虫害防治、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农产品流通、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诸多服务内容,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就是这些服务的有机联合。
2、现代农业: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科学管理方法进行的社会化农业。
3、专业化统防统治:指由具备一定植物保护专业技术条件的服务组织,采用现代装备和技术,开展社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农作物病虫害防治服务。
三、简答题
1、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农业系统中的功能主要集中在农业的技术性、社会性和经济性三个方面,即促进农业的技术进步,提高农业生产力;将分散的农业生产单位整合在一起,提高从事农业生产劳动者的社会化程度,并调整农业生产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最终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实现农业对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追求。
2、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是适应农村劳动力转移新形势,促进农业生产稳定发展的必然要求,大力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可以实现物质装备对传统手工劳动的替代,降低农村劳动力减少对农业生产带来的不利影响;是发挥统一服务功能,创新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的必然要求,是强化双层经营“统”的层次的重要方面,有利于实现农户分散生产和市场需求的有效对接,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和集约化水平;是健全农业产业体系,提高产业效率的必然要求。农业社会化服务,是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的主要渠道,在产业链条中发挥着重要的支撑和带动作用,是提升农业产业效率和竞争力的关键节点。
3、我国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近年来虽然有了很大发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在GDP和农业GDP中的份额不足。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比重占60%以上,我国远低于这个水平,农业服务业就更低,只有5%左右。②对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增加农民收入作用不明显。③产业层次低,覆盖面有限。表现在一是结构不合理;二是发展不平衡。④服务功能定位不准,公益性服务供给缺位。
4、①加快构建以县级以上国家公共植保机构为主导,乡(镇)公共植保人员为纽带,多元化专业服务组织为基础的新型植保体系;②要大力推进公共植保、绿色植保,强化政府行为;③要加大财政投入,通过设立重大病虫防控专项、绿色植保技术推广补贴等形式加强财政支持力度,积极扶持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统防统治服务组织发展,扩大统防统治服务范围。④要加强植保技术储备,强化植保应用基础和实用技术的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
四、论述题
我国当前建设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在加强农业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同时,还要发挥其他多种形式的经营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作用。这些服务主要由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专业服务公司、专业技术协会、农民经纪人等市场主体提供,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化政策扶持,发育多元化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是今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
(1)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民专业合作社置身于农民之中,直接为农民服务,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基础。下一步要处理好合作社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在稳步提高数量的同时,重点加强合作社的规范管理,提高合作社的发展能力。同时,要在人才培养、资金投入、政策配套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又好又快发展。
(2)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是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骨干力量。要重点在以下方面予以推进:一是做大做强做优龙头企业。二是增强龙头企业的辐射带动能力。三是提高龙头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四是强化相关政策支持。
(3)支持其他服务组织发挥作用。科研院所、农民经纪人、农业专业服务公司等各类服务组织,形式灵活多样,有较强的群众基础,在农业生产运行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一支重要的辅助力量。特别是在一些公益性服务供给不足、集体经济较为薄弱的乡村,群众性的自我服务更是不可缺少。要积极支持和鼓励各类民间服务组织的发展,按照在培育中发展、发展中规范、规范中壮大的思路,加强对各类服务主体的教育培训,规范市场行为,不断提高服务水平。
第十一章
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于()正式实施。A、2006年10月31日
B、2007年10月31日 C、2007年7月1日
D、2008年7月1日
2、“一法一条例一章程一制度”的实施,标志着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与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体系已基本确立。其中“一法”是指()。
A、《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登记管理的若干意见》 B、《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章程》 C、《农民专业合作社财务会计制度(试行)》 D、《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 3、2008年,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关于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关税收政策的通知》(财税[2008]81号),明确了合作社的税收优惠政策。其中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从农民专业合作社购进的免税农业产品,可按()的扣除率计算抵扣增值税进项税额。
A、13%
B、14%
C、5%
D、6%
4、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本社成员签订的农业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购销合同,()。
A、免征增值税
B、免征印花税 C、征0.3%的印花税
D、征0.5%的印花税
5、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要“按照服务农民、()、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
A、进退自由
B、连接市场 C、引导生产
D、形式多样
6、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农民自我兴办、自我管理、自我受益的互助性经济组织,其以()为宗旨。
A、追求利润
B、生产协作 C、利益共享、风险共担
D、服务成员
二、名词解释
1、农民专业合作社
2、农超对接
3、信用合作
三、简答题
1、简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现状。
2、简述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简述当前我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政策。
4、简述当前我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支持政策。
四、论述题
试述如何进一步扶持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
2、B
3、A
4、B
5、A
6、D
二、名词解释
1、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在农村家庭承包经营基础上,同类农产品的生产经营者或者同类农业生产经营服务的提供者、利用者,自愿联合、民主管理的互助性经济组织。
2、农超对接:指的是农户和商家签订意向性协议书,由农户向超市、菜市场和便民店直供农产品的新型流通方式,主要是为优质农产品进入超市搭建平台。
3、信用合作:债权人和债务人双方为了达到共同目的,通过诚信关系建立起来的彼此相互配合的联合行动。
三、简答题
1、近年来,全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态势,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法制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006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首部专门规范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对于引导和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大体平均每月新增1万多家。截至2010年底,全国在工商部门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6万家。
覆盖领域和服务内容不断拓展。从产业分布看,农民专业合作社已涉及种植、养殖、农机、林业、植保、技术信息、手工编织、农家乐等农村各个产业。从服务内容看,业务活动内容涉及农资供应、农技推广、土肥植保、加工、储藏和销售各个环节,并逐步向生产、流通、加工一体化经营发展。
办社模式灵活多样。在合作社数量快速增长的同时,各地坚持开放办社,鼓励和支持社会各方面力量参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引导和探索发展多种形式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办社模式灵活多样。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作用凸显。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利益联结机制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形成组织化、规模化生产基地,有利于推进农业标准化。此外,农民专业合作社有利于实现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降低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本,已成为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有效载体。
助农增收成效明显。通过农民专业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服务,在生产环节降低了成本,在流通环节节省了费用,并使成员更多地分享到农产品附加值带来的收益,增加了入社成员的收入。
2、近年来,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取得了长足发展,正在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从总体上看,我国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合作社自身管理不规范。一些合作社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尚不健全,内部管理松散,部分合作社分配机制不合理,不少农民专业合作社与成员利益关系连接不紧,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一些合作社财务管理不规范,不少合作社没有建立财务制度或落实专门财会人员。
税收优惠政策落实难度大。主要表现在:所得税政策缺乏进一步的解释。财政部规定农民专业合作社不征收个人所得税,但一些地方仍按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参照一般企业减半征收的标准征收所得税。同时现有增值税优惠政策在一些地方落实难。由于合作社不是增值税纳税人,目前多数地方的税务部门不向合作社提供增值税专用发票;一些地方虽向合作社提供了普通发票,但抵扣程序复杂繁琐,导致不愿意接受这种发票,影响了合作社产品的销售。有的地方还存在发票领取和使用难问题,影响了合作社正常业务的开展。
贷款难问题突出。尽管已经出台了改善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服务的有关文件,但由于具体政策细化和落实不够,贷款难依然是当前困扰合作社发展的主要问题。
合作社用地缺少优惠扶持政策。建设用地难是农民专业合作社遇到的普遍难题。由于各地建设用地指标非常紧张,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建设用地申请很难得到批准。
合作社管理人才缺乏。多数合作社带头人总体文化素质不高,无法对合作社的长远发展进行科学谋划,合作社的技术水平、产品质量和经营管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
3、当前,我国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财政政策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内容: 扩大财政扶持资金规模。积极争取扩大财政扶持资金规模,据不完全统计,2004年到2009年地方财政共计安排专项扶持资金超过18亿元。
将合作社纳入项目实施主体,并给予重点倾斜。近年来,农业部在组织实施的农业基本建设、农业综合开发和农业财政专项等项目建设中,都将农民专业合作社作为实施主体之一。
重点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强服务功能和自我发展能力。主要包括:改善生产基础设施条件;组织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建设;加强市场营销和农产品品牌建设等。
4、当前,对农民专业合作社金融支持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明确把农民专业合作社全部纳入农村信用评定范围。对信用等级较高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在同等条件下实行贷款优先、利率优惠、额度放宽、手续简化的正向激励机制;对获得县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称号或受到地方政府奖励以及投保农业保险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适当提高相应的信用资质评级档次。
加大信贷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产业基础牢、经营规模大、品牌效应高、服务能力强、带动农户多、规范管理好、信用记录良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对处于起步阶段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主要采取向合作社成员及与合作社建立稳定购销关系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对发展层次较高、经营效益较好,辐射带动能力较强,信用状况良好的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予以重点支持;对符合相关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把对农民专业合作社法人授信与对合作社成员单体授信结合起来,建立农业贷款绿色通道,积极满足农民专业合作社小额贷款需求。对资金需求量较大的,可运用政府风险金担保、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担保等抵押担保方式给予资金支持;对遭受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原因导致贷款拖欠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可按照商业原则适当延长贷款期限,并根据需要适当追加贷款投入。
创新金融产品,改进服务方式。鼓励探索扩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可用于担保的财产范围。
鼓励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信用合作。优先选择在农民专业合作社基础上开展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试点工作,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资金互助社按商业原则从银行业金融机构融入资金。
四、论述题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使之成为引领农民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现代农业经营组织。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面对新形势和新任务,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要把握新机遇,实现新跨越。
加强合作社规范化建设。规范和完善合作社章程,建立健全成员账户,搞好合作社盈余分配,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与公开、成员大会、理事会和监事会等各项内部管理制度。
提升合作社发展能力。以合作社为重点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品质和质量安全水平。加强合作社品牌化建设,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注册自有商标品牌,扩大合作社及其产品的社会影响。深入开展“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等产销衔接活动,进一步拓宽合作社产品营销渠道、提升合作社参与流通经营能力。鼓励同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间的联合与合作,但必须坚持自愿、坚持自上而下。在什么时候、什么环节、采取什么方式进行联合,应当由农民群众和合作社自愿选择,切不可自上而下拉郎配,行政命令强撮合。加强合作社人才培养。建设一批合作社人才培养实训基地,加大合作社人才培养的财政专项扶持,支持引导青年农民和大学生村官参与、领办或创办合作社。采取学历教育、短期进修等多种形式,加强合作社专业人才教育,培养造就一批善经营、会管理、懂技术、有奉献精神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经营管理队伍。
加大政策扶持。在工商登记、统计分类、税务登记等方面研究出台衔接有效、相互配套的一揽子政策,在税收减免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逐步解决合作社用地用电等问题。按照中央关于“允许有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的要求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的规定,研究制定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信用合作业务的具体办法,探索合作社开展内部信用合作。
第十二章
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建立农民工基本培训补贴制度,推进农民工培训资金()。
A、省级统筹
B、社会统筹
C、政府、个人分担
D、国家、省、县三级统筹
2、()于2004年由农业部等六部委启动,是由政府公共财政支持,主要在粮食主产区、劳动力主要输出地区、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领域就业前的职业技能培训示范项目。
A、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B、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计划 C、阳光工程
D、雨露计划
3、()是科技部与农业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共青团中央于2003年联合启动实施的,以乡镇企业人员、农村青年、农民工、农村经纪人、星火计划管理人员、基层科技管理干部、外向型科技人员等为主体培训对象。
A、阳光工程
B、雨露计划
C、农村劳动力技能就业计划
D、星火科技培训专项行动
4、《工伤保险条例》,从()起开始实施。该条例首次将农民工纳入保险范围。
A、2004年7月1日
B、2004年1月1日 C、2005年7月1日
D、2005年1月1日
5、农民工进城务工后,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坚持()的原则,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制或限制,也不得截留、扣缴或以其他方式侵占土地流转收益。
A、依法、协商、有偿
B、依法、自愿、有偿 C、依法、协商、估价
D、依法、自愿、估价 6、200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教育部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做好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子女义务教育工作意见的通知》,明确流入地政府负责进城务工就业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工作,以()为主。
A、农民工子弟学校
B、民间力量办学
C、全日制公办中小学
D、农民工捐资助学为主
二、名词解释
1、城镇化
2、农村剩余劳动力
3、城乡统筹
三、简答题
1、简述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意义。
2、简述农民工市民化的内涵。
3、简述农民工市民化的必要性。
4、简述培养职业农民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四、论述题
试述农民工市民化面临的突出问题及解决办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D
4、B
5、B
6、C
二、名词解释
1、城镇化:指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不断向城镇聚集,从而使城镇数量增加,城镇规模扩大的一种历史过程,它主要表现为随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产业结构的调整,其农村人口居住地点向城镇的迁移和农村劳动力从事职业向城镇二、三产业的转移。
2、农村剩余劳动力:是相对于特定国家、特定历史条件下和特定的生产力水平而言,即农村劳动力的供给超过需求的多余。具体定义是指边际收益为零甚至为负数的那部分劳动力,这部分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即使不增减投入也不至于影响哪个农业产品的总量。
3、城乡统筹:是要改变和摈弃过去那种重城市、轻农村,“城乡分治”的观念和做法,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削弱并逐步清除城乡之间的樊篱,在制定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确定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研究重大经济政策的时候,把解决好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优先位置,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
三、简答题
1、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有利于促进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拓宽了农民的增收渠道,为农民收入增长提供了重要来源。②有利于调整农村就业结构。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就业,促进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③有利于支撑国家工业化发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廉价劳动力,降低了工业化发展的成本,提高了产品和服务的竞争力。④有利于促进城市的建设与繁荣。现阶段,农民工不仅是城市化要吸纳的主要群体,也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力量,为城市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⑤有利于加快城乡统筹步伐。农村劳动力外出就业推动了我国劳动力市场的发育,加快了劳动用工制度的改革,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和平等竞争的就业制度进行了积极探索,使得城乡统筹的步伐明显加快。
2、农民工市民化,是指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市民的过程,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①让农民工在城镇安顿下来,稳定生活;②享有与城镇户籍居民同等的公共服务,消除户籍歧视;③适应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完成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转型。促进农民工市民化是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
3、农民工市民化是提高城镇化质量的迫切需要。改革以来,我国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进程中的一个显著特征是农民工“候鸟式迁移”,在这种模式下,农民工从农村转移到城市就业,成为统计意义上的“城镇人口”,但并没有实现身份的转变,不能享受相应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是“半拉子”城镇化。
这种模式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城市化对公共服务支出的需求,减少了政府负担,在一定时期内可以加快劳动力转移步伐,有助于迅速提高生产能力,促进经济增长。但这种劳动力转移和城镇化模式极大地限制了农民工消费水平的提高,由于没有市民身份,不能享受城市居民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农民工在城市居无定所,其工作和生活有着很大的不确定性,经常最大限度地降低消费增加储蓄,因此这种低质量的城市化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我国内需的扩大和经济增长。
因此,扩大国内需求、转变发展方式,必须加快农民工市民化进程。
4、在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呈加快趋势的新形势下,建设现代农业必须顺应分工分业的历史潮流,在大力推进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加快培育职业农民,促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农业的劳动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当前,我国培育职业农民,保障农业经营后继有人,应重点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把发展中等职业学校的重点放在农村,对完成义务教育后的青年农民进行分业教育,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培养造就大批适应现代农业建设的新型农民。
高度重视培养新型农民。针对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大量转移后农业人力资源缺乏的问题,加快调整“阳光工程”培训方向,重点针对农村“4050”人员,加强对现代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技能的培训,满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要。
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支持工商企业、大专院校和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到农村创办现代农业企业,吸引和培养有兴趣的城市青年成为新型农民,积极探索吸引农村以外人才从事农业优惠政策,有关政策可以参照对大学毕业生的相关优惠政策。
建立职业农民补贴保障制度。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将新增各项补贴重点向种养大户、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倾斜,支持标准化、规模化种养。对返乡创业从事农业经营的能人在税收、信贷等方面给予支持。
四、论述题
我国处于经济社会快速转轨的过程中,农民工市民化面临许多复杂问题。当前,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问题:
1、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解决农民工住房问题,要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针对进城农民工的就业特点、居住意愿和承受能力,在中小城市、小城镇和大城市各有侧重地采取不同的政策措施,在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大力支持进城农民购房定居,在大城市大力发展面向农民工的公共租赁住房。
2、进城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加快农民工市民化步伐,必须加快建立保障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平等接受义务教育的相应制度。应加强流入地政府在流动儿童教育方面的责任,逐步增加和合理规划城市公办教育资源,同时建立由中央财政支持的流动儿童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按照实际在校生人数拨付学校公用经费,确保流动儿童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接受免费、优质的义务教育。
3、进城农民工的社会保障问题。目前社会保障水平的差别在区域和城乡间双向存在。从区域看,大城市保障水平比中小城市和小城镇高。从城乡看,城市保障水平普遍高于农村。因此必须采取逐步过渡方式,分区域、分阶段推进社保制度一体化。县城镇和小城市的城乡社保差别较小,可努力做到一步到位,取消城乡医疗、养老、低保等制度差别。中等城市和大城市可探索过渡型社保制度,允许在城市稳定就业和居住一定年限以上的居民取得城镇户口,享受城镇社保;对未纳入城镇社保的常住人口,也要使保障水平逐步向城镇居民靠拢。
4、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土地等财产权益问题。近年来各地为突破城镇化的土地瓶颈进行积极探索,在此过程中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并未得到切实尊重和公平维护。此外,农民进城落户时其在集体资产上的权益如何保护,也很重要。在城镇化过程中切实保护农民土地等财产权益,应重点做到以下几点:其一,加快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农村土地、房屋、集体资源资产的产权制度改革,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农村集体土地使用权、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民房屋所有权、林权进行确权登记,实现土地承包关系长久不变,推动农村资源资产的股权股份化改革。探索农民带土地承包权进城、带股进城和农民房屋流转的办法,实现农村资产的资本化。其二,完善征地制度。严格界定公益性和经营性建设用地,逐步缩小征地范围,完善征地程序,有效地保障农民的知情权、参与权和公证权。确定公平合理的补偿办法和补偿标准,至少以土地的市场价格补偿农民。其三,加强配套制度建设。严格城市规划和建设用地的审批程序,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模和范围,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监管办法,将土地出让增值收益上收中央财政,统一用于全国的农业农村发展。抓紧制定出台房屋拆迁的法律法规,坚决防止违背农民意愿搞大拆大建、盲目建高楼等现象,严厉惩处违背农民意愿的强拆强建等行为。
第十三章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2004年以来,我国每年因灾损失粮食均在()以上,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1/10。
A、100亿斤
B、200亿斤
C、400亿斤
D、600亿斤
2、目前农田水利设施最突出的问题是田间末级灌排沟渠如斗渠、农渠、毛渠等建设滞后,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只有国际先进水平的()。
A、20%
B、40%
C、60%
D、80%
3、截止2010年,全国耕地中中低产田约()亩。
A、4亿
B、8亿
C、12亿
D、16亿
4、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A、1/4
B、1/3强
C、1/2
D、1/2强 5、2011年中央1号文件以加快()为主题,对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做出了重要部署。
A、水利改革发展
B、农业科技发展 C、农业产业化发展
D、规模经营
6、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型、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核发产权证。
A、省级人民政府
B、市(地)级人民政府 C、县级人民政府
D、乡镇人民政府
二、名词解释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3、财政支农
三、简答题
1、简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必要性。
2、简述我国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现状。
3、简述现阶段国家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政策措施。
4、简述现阶段耕地质量下降的主要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
结合实际谈谈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发展趋势。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D
2、C
3、C
4、B
5、A
6、D
二、名词解释
1、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般指农村道路,农田水利,农机服务机构,农资销售网点,农业技术服务机构,农业示范区建设,农田林网建设等农业方面的设施建设。
2、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间内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农业生产各种要素相对稳定的综合产出水平。这种综合产出水平是可以考核衡量的,表现为三种形态:一种是农产品的物质形态,即粮食、油料、肉蛋奶、蔬菜等物质实体;一种是农产品的价值形态,即农业产值、农业投入等货币计算的等价物价值;一种是为人们创造的生存和 生活的生态环境。
3、财政支农:指国家财政对农业、农村、农民的支持,是国家财政支持农业农村、农民的主要手段,是国家与农民分配关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主要表现形式为资金投入优惠政策和制度建设。
三、简答题
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是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手段,也是扩大国内需求、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有效途径。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客观需要。目前粮食增产最大的制约因素就是农业基础设施,特别是农田水利设施薄弱。大部分农田处于靠天吃饭的状态,难以实现稳产高产;约六成耕地受干旱、陡坡、瘠薄、盐碱等因素影响,产出水平不高。耕地的生产条件又从根本上制约了其他生产要素的效率。因此要稳步提高粮食产量,必须首先解决农业基础设施问题。
扩大内需的客观需要。目前部分工业领域产能过剩矛盾加剧,扩大投资的政策空间有限,而农业基础设施由于历史欠账太多,需要投入的规模还很大,不存在重复建设的风险。同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增加农民务工收入,扩大农民生产性消费、释放农村消费潜力。
发展现代农业的客观需要。当前我国正处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这一转变的重要动力。农业基础设施为先进生产要素的投入提供了基础平台,为现代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根本保障。
应对极端天气的客观需要。近年来,受气候变暖等因素影响,极端天气呈频发重发态势,旱涝灾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不断加深。在极端灾害天气多发重发情况下,要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就必须加强农田水利建设,改善耕地灌排条件,提高抵抗旱涝灾害的能力。
2、中央历来高度重视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由于历史欠账太多,目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状况尚未从根本上改变,现阶段我国农业基础还十分脆弱,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对农业的要求,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投入总量不足。改革开放以来,尽管已形成多元化农业投资格局,但受农业效率比较低,特别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大、周期长、回收慢等因素的影响,以及农业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农业基本建设投入滞后,财政支农投入有限,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严重不足。农业投入所占比重与农业的地位很不相称。
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目前农田水利设施最突出的问题是田间末级灌排沟渠如斗渠、农渠、毛渠等建设滞后,不能很好地解决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的问题;节水技术应用范围不广,农田大水漫灌还比较普遍,农业灌溉水利用率较低。工程性缺水严重,水源工程比较少,蓄水能力不断下降,造成不少水资源丰富的地区也容易面临缺水问题。很多灌区工程老化失修严重,灌不进、排不出的问题仍较突出。农业生产靠天吃饭的落后局面仍未从根本上转变。
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数量逐年减少,质量下降。目前,全国有中低产占耕地面积的70%。在广大西部地区,高产稳产农田比例更低。同时,耕地质量下降问题也成为一大隐患。一是被占用耕地与新增耕地质量差异大,耕地总体质量下降。二是耕地养分含量下降。三是耕地污染严重。四是土壤退化严重。
农业抗灾减灾能力不强。由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特别是农田水利建设滞后,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还不强,发生灾害的概率一直较高,农业收成不稳定。防疫体系不健全,重大动植物疫情不断发生,我国以传统的家庭小规模养殖为主体的畜牧业比种植业的风险更大。
3、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农业农村改革发展的必然要求。目前,国家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加大财政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党的十六大改革了农村公共产品供给制度,改变长期实行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由公共财政负担、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由农民兴办的二元体制,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范围,提出公共财政向农村覆盖,公共产品供给向农村延伸,农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由农民为主向政府主导转变。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要求,各级政府要把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转向农村,国家财政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逐步加大政府土地出让金用于农村的比重。在这种政策取向下,积极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调整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逐步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
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在改革中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逐渐形成了以农户、集体、企业、国家等为主体的多元投入格局。另一方面,拓宽投入渠道。不仅有财政投入、信贷投入,还有外资投入、以工补农、大型工商企业投入、自筹资金投入、社会各界捐款等,初步形成了多渠道投入的格局。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在国家建设资金安排上,实行向中西部地区倾斜,向农产品主产区倾斜,向困难地区、困难人群倾斜,以促进区域均衡发展。
改革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主要是明晰产权,明确责任,充分调动各方面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农户自建或自用为主的小型、微型工程,产权归个人所有,由乡镇人民政府核发产权证。对受益户较多的工程,组建合作管理组织,国家补助形成的资产归合作组织所有。对经营性的工程,组建法人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也可拍卖给个人经营。对业主开发建设的农村基础设施,地方人民政府给予扶持,并规范其收费标准和服务行为。
4、目前我国耕地质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主要影响因素有:
被占用耕地与新增耕地质量差异大,耕地总体质量下降。自1999年1月1日起开始实行“耕地占补制度”,大多数地方仅仅考虑面积的平衡,而忽视耕地质量的平衡,新增耕地大多是贫瘠土地。
耕地养分含量下降。近五年来,全国六大粮棉油主产区耕地全氮含量,华南有所下降,其他地区基本稳定。土壤速效钾的总体含量不高,除华北呈上升趋势外,华南、西北地区呈下降趋势。
耕地污染严重。化肥、农药的过量使用,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的随意排放,畜禽粪便没有实行有效处理,导致水和耕地污染,农业生态环境遭受破坏。
土壤退化严重。水土流失、沙漠化和盐渍化的土地面积不断增加,目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367万平方千米,约占国土总面积1/3强,每年流失的土壤总量达50多亿吨。西南地区的石漠化、西北地区的土地沙化、东北地区的黑土流失,以及遍布全国的坡耕地和侵蚀沟水土流失问题十分突出,急需加以治理。
四、论述题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我国农业发展的基本保障。未来一个时期,适应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需要,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是完善和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策的必然选择。
(1)要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具有当期投入、长期收效的特点。基于农业基础设施大部分属于公共品和准公共品范畴,政府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应当承担相应的职责。未来一个时期,一方面,我国将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把国家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放在农村,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逐步完善基础设施投资重点向农业倾斜的机制。提高国家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业的比例,国家预算增加的基本建设支出应优先用于农业,使其与农业的基础地位相适应。另一方面,坚持国家、集体、农户、外资一起上的方针,加大政策性金融对农业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中长期信贷支持,多渠道增加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需要创新投资机制,采取以奖代补等政策,鼓励和支持农民个人或者集体广泛开展小规模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2)要大力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稳定发展农业生产,不仅需要确保耕地面积不下降,更要着力解决耕地质量问题,通过增加单产促进总量提高。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加快改造中低产田,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基本农田整治、土壤改良和田间配套设施建设,重点开展土地平整和畦田改造,配套建设田间设施和机耕道路、林网,实施耕地土壤培肥和保育,建设秸秆和农家肥积造设施,并配套完善建后管护支持政策和制度,确保农田综合生产能力长期持续稳定提升。
(3)要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在提高地力的基础上,要尽快解决水的问题。一是加快发展小型农田水利,结合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和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工程,重点建设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机井、泵站等配套设施,发展小型集雨蓄水设施、应急水源、喷滴灌设备等,增加有效灌溉面积。二是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应用推广地膜覆盖、渠道防渗、管道输水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开展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引导农民合理有效利用灌溉水资源。三是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同时,还应积极推进农村小型基础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在明晰产权的前提下,鼓励采取承包、租赁、拍卖、转让等多种形式,明确小型基础设施管护责任,建立长效管护机制,以充分调动广大农民投资建设和管好农村小型基础设施的积极性。
(4)加强农村民生工程建设。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也是加快农村生产力发展的重要途径。目前农村饮水、公路、能源等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薄弱,国家要持续增加财政投入,着力强化农民最急需的生活基础设施。一是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加大供水工程建设力度,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检测监测,二是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按照新的建设标准和要求对全国农村电网进行全面改造,使农民生活用电得到较好保障,农业生产用电问题基本解决,实现城乡各类用电同网同价。三是推进农村公路建设,加强县乡道改造、连通路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发展农村客货运输。四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建设。
第十四章
农村金融政策
一、单项选择题
1、农信社既是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又是中国农业银行基层机构的时期是()。
A、1979-1995年
B、1978-1984年 C、1978-1995年
D、1984-1995年
2、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成立于()。
A、1984年
B、1985年 C、1994年
D、1995年
3、(),央行明确4省进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成立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
A、2004年
B、2005年 C、2006年
D、2007年 4、2010年7月15日、16日中国农业银行股票在()挂牌上市,完成了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向大型公众持股银行的重大转变。
A、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 B、上海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 C、深圳证券交易所和香港联合交易所 D、上海证券交易所
5、目前,属于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的是()。
A、粮棉油购销储业务
B、农业产业化经营贷款业务 C、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
D、退耕还林款业务
6、银监会于2006年末发布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的若干意见》,在农村地区新设的金融组织不包括()。
A、村镇银行
B、贷款公司
C、政策性保险公司
D、农村资金互助社
二、名词解释
1、农村金融发展
2、小额信贷
3、农村信用合作社
三、简答题
1、简述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历程。
2、简述农村金融的主要需求主体。
3、简述目前我国农村金融供给状况。
4、简述国家推进农村信贷担保创新的举措。
四、论述题
试述我国目前农村金融机构创新的主要做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C
3、B
4、B
5、D
6、C
二、名词解释
1、农村金融发展:就是通过减少农业生产者的借贷成本,提供足够资金,改善其生产和生活条件;通过为其使用现代化技术提供资金支持,以刺激农业生产的发展;通过为其分散存在于生产和经营等过程中的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以增进其农村经济活动的可预见性,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2、小额信贷:是一种城乡低收入阶层为服务对象的小规模的金融服务方式。小额信贷旨在通过金融服务为贫困农户或微型企业提供获得自我就业和自我发展的机会,促进其走向自我生存和发展。它既是一种金融服务的创新,又是一种扶贫的重要方式。
3、农村信用合作社: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设立、由社员入股组成、实行民主管理、主要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的农村合作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是独立的企业法人,以其全部资产对农村信用社债务承担责任,依法享有民事权利。其财产、合法权益和依法开展的业务活动受国家法律保护。其主要任务是筹集农村闲散资金,为农业、农民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金融服务。依照国家法律和金融政策规定,组织和调节农村基金,支持农业生产和农村综合发展,支持各种形式的合作经济和社员家庭经济,限制和打击高利贷等。
三、简答题
1、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大体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①农村金融的重构阶段。大体时间范围为1978-1984年。1977年国务院明确了农信社是集体金融组织,又是国家银行在农村的基层机构,并规定农信社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管理。1979年,国务院规定中国农业银行的主要任务是统一管理支农资金,集中办理农村信贷,领导农信社,发展农村金融事业;同时还规定农信社既是集体所有制的金融组织,又是中国农业银行的基层机构。经过恢复和发展,形成了由农业银行统一管理、农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分工协作的农村金融体制。
②农村金融的发展阶段。大体时间范围为1985-1995年。一是商业银行开始进入农村。为当时正在蓬勃发展的乡镇企业提供贷款。中国农业银行在农村金融体系中的垄断地位逐渐被打破。二是农信社改革继续推进。国务院明确要把农信社办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群众性合作金融组织。三是农村政策金融开始起步。1994年成立了中国农业发展银行,承担国家规定的农业政策性金融业务,代理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四是邮政储蓄发展壮大。五是非正规金融逐步兴起。农村合作基金会开始兴起。其定位是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按照自愿自利、有偿使用的原则建立起来的社区互助组织。
③农村金融的调整阶段。大体时间范围为1996-2002年。1996年,国务院推进新一轮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农村信用社与中国农业银行脱离行政隶属关系,农村信用社的行业管理实际上由中国人民银行负责。同时确定了各国有商业银行收缩县及县以下机构,发展中小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基本策略。
④农村金融改革的深化阶段。大体时间范围为2003年至今。2003年国务院确定8省市为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省市,拉开新一轮农信社改革序幕。2005年5月,央行明确4省进行“农村小额信贷组织”试点,成立7家小额信贷试点公司。2007年第三次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加快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推进农村金融组织创新,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金融机构准入政策,降低准入门槛,鼓励和支持发展适合农村需求特点的多种所有制金融组织,积极培育多种形式的小额信贷组织。
经过多年的改革与发展,目前我国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广覆盖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农村存贷款持续增加,金融服务已覆盖了绝大部分农村地区。
2、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农村金融改革发展成效显著,有力保障了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但长期以来一直存在的农村金融组织发育滞后、农村资金严重外流的状况没有根本改变,贷款难依旧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重要瓶颈。在传统普通农户小额生产生活资金需求增加的基础上,新的金融需求在不断增加。
①发展规模种养需要大量资金。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后,规模农户成为农业生产的重要主体。普通农户经营规模小,资金需求量不大,与之相比,发展规模经营的资金需求更为强烈,资金需求量很大。
②发展设施农业需要大量资金。设施农业属于高效农业,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是我国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方向。但设施农业投入很大,大额的资金需求很难依靠农业的自身积累来满足,有赖于金融部门提供信贷支持。
③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金融需求。随着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合作社的信贷资金需求也持续增加,已成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承贷主体。
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金融需求。大多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都是中小型企业,自身积累比较少,缺乏可抵押资产,资金缺口还比较大。
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取得了长足进展,但与农村金融需求形势相比,农村金融供给不足、农村金融组织竞争不充分、服务不到位、农村贷款难的问题仍比较突出。
①农村金融资源相对不足。在市场化改革过程中, 大型商业银行的网点陆续从县域撤并,从业人员逐渐精简,部分农村金融机构也将信贷业务转向城市,农村地区金融机构网点、从业人员和信贷资源严重不足。
②农村金融服务发展滞后。由于农村金融体系的原因,以及金融机构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逐利动因,农村信用社等金融机构在农村吸收的存款并非全部用于支持“三农”,还通过上缴存款准备金、转存银行款等途径流向中央银行及其他国有银行、购买国债和金融债券、净拆出资金、提供非农业贷款等多种方式大量从农村流出,导致农村金融信贷供给量占金融投放总量的比例不断降低,农村金融供给严重缺乏。
③农村金融体制机制不健全。农村金融体系不健全,农村正规金融机构之间的分工与协作缺乏整体上的制度设计,合作金融、商业性金融与政策性金融之间缺乏分工,既存在职能重叠,又存在职能缺位,难以适应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需要。政策性金融机构服务范围狭窄,业务过于单一。商业性金融机构除农业银行外,一般不开展涉农业务。农村信用社几乎成了农村金融市场上唯一的正规金融组织,缺少改革和创新的内在动力。民间金融发展还处在试点和起步阶段,服务功能还难以充分发挥和拓展。农村金融机构特别是农村中小金融机构自我管理和约束能力差,法人治理结构仍不完善。
④农村金融生态环境相对较差。农村信贷担保体系不健全,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农村信贷担保体系还没有破题,银行贷款面临较高的风险。受农业保险体系不健全、自然灾害严重和市场竞争激烈的影响,银行向涉农企业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放贷款也面临较大风险。
4、缺乏有效的抵押物是农户和小企业难以获得贷款的重要原因。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建立政府扶持、多方参与、市场运作的农村信贷担保机制。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目前,农村信贷抵押担保的创新主要集中在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和扩大有效担保品两个方面。
①组建为农服务的信贷担保组织。部分地区以地方财政资金为主建立信贷担保机构,主要为农户、涉农生产企业和农业生产提供担保服务。
②探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和宅基地使用权抵押贷款业务。一些地区的农村金融机构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在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和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探索开展相应的抵押贷款试点,丰富“三农”贷款增信的有效方式和手段。
③探索开展集体林权抵押贷款。在加快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配套制度建设的基础上,全面推进林权抵押贷款业务,探索多种贷款偿还方式。
四、论述题
国家采取有力措施推动农村金融机构创新,主要内容有以下方面:
(1)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农村信用社是农村金融体系的主要组成部分,是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主力军。为加快农村信用社改革步伐,2003年国务院确定了农村信用社改革的目标是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扶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加快产权制度和管理体制改革,把农村信用社逐步办成由农民、农村工商户和各类经济组织入股,为农民、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服务的社区性地方金融机构。自改革开展以来,农村信用社长期积累的沉重历史包袱逐步得到有效化解,资产质量明显改善,服务能力和水平大大提升。
(2)推进农业银行改革。2007年全国金融工作会议确定了农业银行股份制改革坚持“面向‘三农’、整体改制、商业运作、择机上市”的总体原则。中国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职能定位及商业化、股份制改革逐步探索启动。2010年,在前期试点的基础上,农业银行选择8家分行,开展以完善事业部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主要内容的深化三农金融事业部改革试点,确保有专门的机构、专门的人员、专门的制度、专门的资源,专注于“三农”金融服务工作。通过不断深化改革,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能力和水平得到了明显提升。
(3)拓展农业发展银行支农领域。2005年以来,农发行积极拓展支农领域,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业务发展格局,由过去单一支持粮棉油购销储业务,逐步形成以粮棉油收购贷款业务为主体,以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业农村中长期贷款业务为两翼,以中间业务为补充的多方位、宽领域的支农格局。2009年农业发展银行开办了县域城镇建设贷款和县域内公众存款业务,业务范围进一步拓展。
(4)推进邮政储蓄改革。2005年国务院提出成立邮政储蓄银行,推进邮政储
第二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调查报告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调 查 报 告
一、调查目的
党的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并将新农村建设纳入“十一五”国家建设的重点内容,这是农民的福音,也是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机遇。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角度看,要妥善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和地区差距,必须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乡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将公共财政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必须有众多领域专门人才的智力支持,带领广大农民走一条靠知识、靠科技致富的新路。新农村建设既是农业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也是时代赋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的历史使命。
从现实来看,我国有九亿多农民,35岁以下的农村青壮年劳力占2亿多,但接受过专业技能培训的不足9.1%,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不足5%,而发达国家农业从业人员中受过正规农业教育者高达45%~65%。我国有自然村 70余万个,如果每个自然村每年吸引1~2名农科大学生,则全国农村每年需要上百万的农科大学生。
我国农业经济的发展,面临着土地、水等农业资源稀缺及国际竞争力低下等问题,现实表明,粗放型增长方式已经不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与科学发展观相悖,必须充分利用土地等农业资源,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农业生产经济效益。换言之,农业增长方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集约型生产方
第1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式最终取代粗放型生产方式,需要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复合型农业人才,短期培训和科技下乡活动无法从根本上满足这一需求,而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在某些方面的优势使其成为科学而合理的选择。首先,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对“三农”有着与生俱来的特殊感情,与其他高校的毕业生相比,他们更愿意扎根农村,更能艰苦创业,可以在广阔的农村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为新农村建设建功立业。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与农业紧密相连,投身新农村建设可以很好地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带领广大农民克服面临的困难和挑战,大力发展集约农业、规模农业、生态农业,推动我国的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建设。第三,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对信息时代与农业发展的关系有深刻和具体的理解,他们善于在瞬息万变的市场中捕捉机遇,掌握信息,帮助广大农民回避市场风险。第四,农业经济管理专业学生投身于新农村建设,其影响力将会大大超出这一事情本身,不但会引导大量青年农民回到自己的家园,开创自己的事业,而且还会吸引大量的城市资本投入到农村,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以城带乡,城乡之间的良性互动。
我校开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正是适应国家需要,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正确做法。为了更好的建设农业经济管理专业,我校特安排相关人员进行社会调查活动。
二、调查方法与调查内容
第2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一)实地企业调查法:访谈权威性的行业专家和企业负责人,重点对数控技术应用专业学生从事的岗位及能力需求进行调查。
(二)文献调查法:通过网络、报刊杂志等渠道进行文献检索,搜寻项目研究需要的资料数据。重点调查数控技术应用行业发展的现状、趋势及人才需求状况。
三、调查分析
1、国外农林经济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
经济的发展轨迹大体经历了产业演进的过程,即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并且实现工业化,最后发展到后工业化,最终走向现代化。所以,其对农业人才的培养可以说是在发展的最初阶段。并且由于其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性质,在人才的需求上就非常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实际能力。因此,在教学上,能否按照适应市场需要的模式来进行人才的培养,便成为衡量教学教育的重要指标。这就使得其教学安排及人才培养过程中必须充分注意实践环节,必须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从而在课程及教学环节的安排上,将加强学生实践能力提高作为评判教学成功及其功效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在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还是在教学设施配备及人员结构安排上,都紧紧以增强和提高学生能力为出发点。如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意启发式、案例式、参与式,充分地展开和运用互动方式来进行知识的传授,以增强教学效果。在课外教学环节中,也十分注意鼓励和督促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与有关农场、试验站或者相关企业建立合作或协作关系,要求学生利用
第3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假期或业余时间参加一些实践性的活动,以增强其个人能力和对社会的适应能力。这样,就无疑成为其人才培养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由于他们对人才个性的发掘和考虑,在日常的教学中,使得有意识地运用各种方式来加强对学生能力的锻炼。例如在美国大学的类似专业中,组织不同形式的活动并积极吸引学生参与,有些情况下还以是否参加过相关的社会活动作为对学生的考核内容。等大学毕业时,每个学生便基本具备了较高的进入社会和参加工作的能力。由此可见,以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增强学生进入社会和参与竞争的重要方式,是发达国家基于市场压力考虑而对学生和社会的负责。
2、我国传统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培养模式中,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缺陷 在我国传统的教学中,主体地位基本上属于一维性质,即是以老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这一模式下,学生的学习往往缺乏主动性,尤其是由于没有增加或者缺少能够充分开发学生潜能的环节而使得学习效果降低。虽然从范畴上看,实验课、实习课等都属于实践性的环节之一,但是,由于导向的不同而使得这些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方式运用与学生之间往往存在衔接不是非常到位的情况。此外,在传统教育中,比较注意教师的主动性和教师的主体地位,忽视了学生主体的存在,如“一言堂”、填鸭式的满堂灌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占了较大的比例,对学生启发式和鼓励学生参与的互动教学由于受到条件限制而被忽视。如在许多情况下,因为课堂学时较多,时间
第4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安排过紧,对实践环节考核不很注重,使得主观或客观地造成学生实践能力的相对缺乏。
从客观来看,教学经费的短缺,可能迫使一些本应该具备的教学环节被取消,如外出参观以增加阅历、直接参加生产实际以熟悉和了解生产过程等,这些活动多多少少由于经费原因而被减少。从主观方面看,由学校到学校的学生经历使得学生对社会的认知与参与能力较差,长期的应试教育也削弱了学生的自主与自立意识,使得他们存在着对传统教育的更大依赖和认同,加上教育模式的惯性运转,也成为实践性教学推广的一定障碍。这也就是我们过去所面对的如何提高人才质量,依据社会需要来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更为优秀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高层次合格人才的基本环境,由此而成为我们必须改革教育教学模式以增强学生竞争能力的内在必须和现实需要。
3、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性教学的基本做法
面对社会需要和专业培养预期目标的实现问题,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务必需要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充分运用一切方法与措施,完善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增强学生能力培养。本着这一要求,我们近年来围绕课题研究,积极开展了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研究与探索,分别从不同角度来加强对学生的独立与自主能力的培养。主要的做法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 积极联系实际生产部门,广泛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校外实习基地是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根据教学环节需要而为其了解农业生产实际、了解农村经济管理现象及其特点,增强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所
第5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必须设立的一个重要平台,也是为其从学校走向社会所增添的一个缓冲环节,是促使其认知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为此,在教学经费十分有限的情况下,我们仍然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争取他们的支持,或者与他们建立协作关系,共同建立校外基地,为学生的校外实习提供平台。近几年来,我们围绕本专业的人才要求,促使学生“了解农业,认识农村”,先后在多个地方设立了实习基地,对于这些基地,不仅进行了挂牌活动,而且使之成为学生认识农村社会经济的窗口,与当地部门建立并形成了长期的良好协作关系。通过参加实习基地的相关活动,不仅使学生了解了农村与农业生产的实际状况、农民家庭的收入与支出、农村的文化建设和社会保障的发展,而且还对地方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有效的服务。如一些带队老师与学生积极完成当地部门的相关任务,通过调查研究,为地方政府提供咨询建议,或者在实习期间为地方举办培训班,讲解有关的农业与农村政策、农业生产基本技术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②增加教室之外的教学环节,将参观教学纳入到教学方法之中 教学参观是一种有目的的教学活动,是围绕某一些理论知识点同时又具有较强的操作技能的教学内容,来设立和探讨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方法往往对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具有重要作用,是一种十分重要的教学形式。由于课堂教学往往较为注重知识体系、注重理论传授,而又因空间与设施所限,无法让学生更为清楚和直观地了解这些知识,从而牢固地掌握这些知识。为此,延伸课堂教学环节,扩展课堂教学内容,增加课外参观性的教学方式,第6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便成为促使学生知识能力提高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多年来,相关专业课的教学老师根据教学内容,安排了一定能够形式和时间的课外参观,以增强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能力。如股份经济教学中,为了使学生对股票交易的过程、环节和程序有一个直观性认识,代课老师便安排了学生到证券交易机构,请相关的职业人士讲解相关的知识、参观交易过程、了解交易程序,从而江课堂与书本知识形象化。又如在管理学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对制造企业管理的物资调配和产品安装及现代化的流水线有一个实际了解,特安排学生参观有关企业的管理流程与作业流程,对学生进行现场讲解和解答有关的管理知识。再如,为了使学生对传统农业与现代设施农业之间的区别有清楚的了解,有关代课老师亦抽出一定时间,安排学生对现代农业示范园的参观,使学生对未来农业的发展有了一个清新的认识。所有这些,对加强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和强化实践认知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③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增加并丰富课堂训练环节
虽然课堂教学是一种最为传统的教学方式,但是如果对课堂教学环节做出比较合理的安排,运用有效的方法,增加相关的内容,则亦对提高学生能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实践中,我们对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根据课程特点进行了必要的改革和探索,将一系列通过课外活动而完成了的相关学习内容进入到课堂环节,以丰富课堂内容,增强课堂效果。如农业经济学和农业企业经营管理学的教学中,根据课程进度和内容,分别安排不同的专题,让学生在课外完成,然后当授课进度达到某些环节时,利用课前的几分钟来展开探
第7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讨,采取演讲、辩论等方式,使得相互启发,增强理解并加深印象。对于一些与实际联系非常密切的话题,让学生现身说法,结合课堂理论知识,发表自己看法和观点,并利用所学知识来支撑和佐证自己,达到了良好的效果。同时,还将一些典型的案例引进课堂,通过分析和学生讨论,使得学生对一些知识点的理解更加清楚。此外,运用模拟实验以增强学生对管理问题的处理能力,以及聘请有关知名的专业人士走进课堂,围绕某些专题为学生对学生进行知识讲解,也成为一个可取的实践性教学方式。这些方式的运用,尽管并没有离开课堂,但是却也起到了与课外其他实践性环节相类似的效果。
四、调查结论
为了达到教改方案的培养目标和业务规格要求,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尽管通过不断努力,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性教学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成果,但是,在今后的发展中,仍然需要进行不懈的努力。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进一步加大对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投入。在目前以效率为判断标准的情况下,实践性教学往往较难获得明显的收入,因此,许多人士对其投入到这个环节上的资本往往存在疑惑。这必须予以进行观念上的更新。
其二,不断增强学生与社会的沟通能力,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目前的大学生更多的是独生子女,娇惯和宠养使得他们对接触社会和处理问题具有恐惧心理。必须通过各种各样的方式,改变他们的这以状况,调节他们的心态,鼓励和督促他们更多地与社会保持接触,以增强其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第8页 铜陵智通职业技术学校教务处
二○○九年十二月
第9页
第三篇: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教学计划
一、培养目标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献身精神;具有实事求是、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思想品德;掌握从事农村经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文化基础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和操作技能;身体健康的在生产、服务、技术和管理第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中初级专门人才。
二、学制及招生对象
学制两年。招收初、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历的有志于从事农村经济管理者,该专业弹性学分,(一年理论学习,一年实训)允许学生工学交替分阶段完成学业。
三、课程设置
1、德育
本课程是中等技工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道德和法律基础知识教育。其任务是:使学生理解宪法、民法、行政法、经济法、刑法、诉讼法中与学生关系密切的有关法律知识,初步做到知法守法、以及诱导学生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
2、职业道德与职业指导
本课程是中等技工学校学生必修的一门德育课程,旨在对学生进行职业道德教育和职业指导。其任务是:使学生了解职业、职业素质、1
职业道得、职业个性、职业选择、职业理想的基本知识要求,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掌握职业道德基本规范,以及职业道德养成的途径,陶冶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形成依法就业、竞争上岗等符合时代要求的观念;学会依据社会发展、职业需求和个人特点进行职业生涯设计的方法;增强提高自身全面素质、自主择业、立业创业的自觉性。
3、语文
在初、高中语文的基础上,进一步坚强现代文和文言文阅读训练,提高学生阅读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的能力和日常口语交际水平。通过课内外的教学活动,使学生进一步巩固和扩展必需的语文基础知识,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
4、数学
在初、高中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基本知识。必学与限定选学内容:集合与逻辑用语、不等式、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任意的三角函数、数列与数列极限、向量、复数、解析几何、立体几何、排列与组合、概率与统计初步。选学内容极限与导数、导数的应用、积分及其应用、统计。通常教学,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基本计算工具使用、空间想象、数形结合、逻辑思维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为学习专业课打下基础。
5、英语
在初、高中的基础上,巩固、扩展学生的基础词汇和基础语法,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使
学生能听懂简单对话和短文,能围绕日常话题进行初步交际,能读懂简单应用文,能模拟套写语篇和简单应用文,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和继续学习的能力,并为学习专门用途的英语打下基础。
6、体育与健康
主要以田径、体操、武术、球类、体育卫生等知识为基础内容,按国家体委颁发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指导学生进行锻炼。
7、农村财政与金融
财政部分主要讲授农村财政概念、财政收入与支出、财政管理体制、财政宏观调控等内容。金融部分主要讲授农村货币、信用、金融机构的职能、对外金融、金融宏观调控的目标等内容。
8、会计核算
主要讲授资产、债务、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的确认、计算和核算的方法、财务报告的内容和编制等。
9、农产品营销
主要讲授市场学的产生、发展、市场调查方法、产品设计、产品营销组合策略等市场营销基础知识及其在农产品营销实践中的应用,是学生掌握农产品营销的基本手段和方法。
10、农村经济学
了解我国农村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的演变规律、农村经济能源、农业收入、生产、分配和消费、农产品销售活动等基本农业经济知识。
11、农村企业经济管理
学习和掌握农村企业管理制度、资本经营与投资管理、市场调查
与市场预测、经营决策和经营计划、生产要素的组织与管理、营销策略与管理、经济效益分析等。
12、农村审计实务
了解农村审计的概念、原则、准则、标准、依据等基本知识,使学生掌握内部审计和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财务报告审计的方法和结果。
13、组织行为
主要学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管理所面临的挑战、组织中的个人行为、群体和组织的设计、组织过程、雇员和组织发展等内容。
14、经济活动分析
主要了解农村企业、联合体、专业户商品经济活动分析方法以及经济效益评价。
15、创业培训(SYB)
在学期结束的前两个月我校将把创业培训(SYB)课程系统的植入教学当中,让学习农村经济管理的同时学会自主创业,并且具备创业素质,学管理自己的企业最终使学生把农村经济所学知识运用到创业当中,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四、实习
实习是培养学生职业技能的基本环节,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劳动教育和培养职业意识、养成良好职业习惯的重要措施。要求合理安排实习内容,从严要求,认真考核,以保证达到中级植物保护工作者需要掌握的基础训练要求。
第四篇:农村经济管理
中央广播电视大学2003—2004学第一学期“开放专科”期末考试专业农村经济与管理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供参考)2011年1月
一、名词解释(每题3分,共21分)
1.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农村经济是农村中的经济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称,包括农林牧副渔、工商、运输、建筑等所有经济部门或行业。
3.固定资产是指使用期限超过一年、单价在规定标准以上、能长期使用并在使用中能长期保持实物形态的资产。包括房屋、建筑物、机械设备、运输设备等。
4.经济效益是指生产经营活动中,劳动成果与劳动消耗之间的比例关系,简称所得与所费或投入与产出间的关系。
5.劳动力资源包括劳动力的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劳动力的数量是指符合劳动年龄并有劳动能力的人数以及参加劳动但超过或不到劳动年龄的人数。劳动力的质量是指劳动者的体力强弱、技术熟练程度以及科技、文化水平的高低。
6.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及其属*的一种客观描述,是经济运动中各种发展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反映。
7.集约经营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较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
二、填空(每空1分,共19分)
1.自然物质和能量 ·
2.社区合作经济组织 农村供销合作社 农民专业*合作组织
3.产品数量,或填总产值、净产值、总产量、商品产量 劳动时间
4.自然环境 改造自然 地域差异*
5.成本计划 成本控制
6.科学技术
7.多种经济成分 多种经营形式 多条流通渠道 减少流通环节
8.大众传播法 集体指导法 成果示范法
三、选择题(每题2分,共lo分)
1.D 2.C 3.A 4.B 5.B
四、问答题(共50分)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有哪些异同?(12分)
答案要点:它们的共同特征是(6分):
①市场是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发生联系的场所、渠道和领域,一切经济活动都离不开市场关系。
②企业作为市场的主体,拥有经营自主权。政府部门不直接干预企业生产经营的具体事务。
③整个经济运行有一个比较健全的法制基础,企业的经营活动按市场经济的法规进行。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如下特殊*:(6分)
①社会主义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或并存)的所有制结构决定了市场经济主体的结构。
②社会主义分配制度是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并存,制约着市场经济的分配机制。③社会主义国家对市场经济的运行实行更有效、更自觉的宏观控制。
2.怎样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8分)
答案要点: 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 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员素质
3.集体资产评估工作应遵循哪四项原则?简述集体资产评估的程序。(10分)答案要点:资产评估四项原则是:(5分)
真实*原则
科学*原则
公正*原则
可行*原则
资产评估工作的程序可大致用下图表示:(5分)
立项申请一委托评估一资产清查一评定估算一验证确认一审核鉴证
4.发展乡镇企业有什么重要意义?(10分)
答案要点:
乡镇企业是加速农村由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的强大动力
乡镇企业是实现农村工业化的必由之路
乡镇企业缩小了城乡差别
乡镇企业的发展有利于农村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稳定
5.试述如何提高经济效益?(10分)
答案要点:
经济效益=产出/投入(2分)
提高经济效益必须从增加产出和减少投入两方面着手。(2分)
增加产出途径有:采用科学技术、实行集约经营、调整产出结构、加强经营管理等。(3分)减少投入途径有:采用科学技术、加强经营管理等。(3分)
(或者)《农村经济与管理》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题4 分,共20 分)1.土地制度 2.可行性研究 3.经济信息 4.集约经营 5.商品流通。
二、填空(每空1 分,共20 分)1 .可持续发展就是要协调好、、和 三者间的关系,保持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 会的不断进步。2.“两个根本转变”是指:由向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向 转变。3.劳动力是指人的劳动能力,是人在从事劳动时所能运用的和 的总和。4.农产品国际贸易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和、。5.影响市场的因素是、、、和、。6.固定资产常用的三种计价形式是:、、和。
三、选择题(选择一个你认为正确的选项,将其标号填入括弧 中。每空3 分,共15 分)1.“对森林资源的破坏,不仅会造成水土流失,使土壤肥力 下降,而且还会造成区域性气候变化。”这说明了自然资源的()特点。A.整体性 B.地域性 C.多宜性 D.有限性 2.以下哪一种不属于第三产业()。A.交通运输业 B.商业 C.邮电通讯业 D.电力 3.根据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下面的哪一项不应属于无形 资产
()。A.租赁权 B.银行汇票 C.专利权 D.商标权 4.根据无形资产的本质特征,下面的哪一项不应属于流动 资产()。A.库存商品 B.银行贷款 C.银行汇票 D.土地使用权 5.我国从()开始实行农产品购销的“双轨制”。A.1955 年 B.1983 年 C.1985 年 D.1989 年
四、问答题(共45 分)1.结合实际谈谈应采取哪些措施减轻农民负担。(15 分)2.简述合作经济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10 分)3.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是什么?(10 分)4.怎样才能实现农村劳动力的转移?(10 分)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名词解释(每题4 分,共20 分)1.土地制度也叫“土地所有制”,是人类社会一定发展 阶段中土地所有关系的总称,是生产资料所有制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2.可行*研究是在项目投资决策之前进行的技术经济论 证。3.经济信息是对经济运动及其属*的一种客观描述,是 经济运动中各种发展变化和特征的真实反映。4.集约经营把一定量的生产资料和活劳动集中投入较 少的土地,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经营方式。5.商品流通是商品从生产领域进入消费领域,并以货 币为媒介的一系列
运动过程。商品流通是商品交换进一步发 展的产物,是一个与商品交换相联系的范畴。
二、填空(每空1 分,共20 分)1.人口 资源 环境 2.计划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体制 粗放型集 约型 3.体力 智力 4.市场容量大价格波动频繁市场竞争激烈 5.卖主的数量 产品的性质 买主的数量进入市场的难易程度 卖主的市场行为 6.原值或填原始价值 净值或填折余价值 重值 或填重置价值。
三、选择题(每空3 分,共15 分)1. A 2. D 3. B 4. D 5. C2.四、问答题(共45 分)1.答案要点:(15 分)减轻农民负担是一项长久而艰巨的政治任务,必须采取综合的得力措施。(1)切实加强领导,提高认识农民负担是否合理,其问题的本质是各级领导的认识与工作问题。负担过重是农民群众与领导干部之间的矛盾,而矛盾的主要方面在领导方。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强化各级监督管理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全面认识地贯彻执行有关政策法规,精兵简政,勤政廉政。(2)把减轻农民负担管理纳入法制轨道统一政令,完善立法,有法必依,违法必究。这是搞好农民负担管理的保障。(3)壮大集体经济 发展生产,壮大集体经济,是减轻农民负担的一项根本 性措施(4)严格审批程序 应加强对农民负担管理工作的客观管理,实行政出
一 门,统一指定审批单位。(5)搞好审计监督管理 财务审计具有法制性、公正性和客观性,对于搞好农民 负担管理是一项重要的措施。审计部门应主动参与与这项工 作。2.答案要点:(10 分)(1)合作经济有利于规模经营农产分散的家庭经营,生产方式是分散的,生产能力经 营规模很有限,很多事办不了、办不好,需要合作统一服务,如统一制种、统一机耕、统一灌溉、统一除虫、统一农田基本建设、统一防洪排涝等等。在现代社会,形不成规模的生 产能力,是不能在激烈的商品竞争中站稳脚跟的。而要形成 规模效益,必须依靠合作。不论是依靠原有合作经济,还是多个个体组织起来形成新的合作,只要有了合作经济组织做后盾,事情就好办得多 了。人多力量大,众人拾柴火焰高,资金可以积少成多,设备可以以旧换新,原材料批量购买可以得到优惠。这种靠合作形式的生产能力其效益是显见的。(2)有利于引导农民参与市场竞争,促进商品经济发展(3)有利于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 3.答案要点:(10 分)广泛采用现代化的农业生产手段,具有较高的农业劳动生产 率; 广泛采用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和化学技术,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率; 广泛采用现代经营管理方式,具有较高的农产品商品率; 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使农民的收入水平接近城 市居民的收入水平; 大幅度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使之成为具有经营管理才 能的现代商品生产者; 通过农业产业化,形成较高的农产品加工增值率; 有良好的资源生态环境,并有较高的资源转化率。4.答案要点:(10 分)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动力市场 多渠道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
第五篇:《农村经济管理》
电大开放教育农业经济管理专科《农村经济管理》技能实训参考答案(2012-04-13 14:08:56)
转载▼
标签:
农村经济管理
职业技能实训
参考答案
杂谈
1(多选题)财务分析的主体有____。全选
2(多选题)计算速动比率时,从流动资产中扣除存货的重要原因是____。变现能力较弱,变现能力不稳定
3(多选题)如果流动比率过高,意味着企业存在____的可能。去掉“预收货款、偿贷能力”
4(多选题)企业赢利能力的分析指标是____。去掉“回笼期、周转率”5(多选题)资金成本包括____。去掉“罚款、赔偿金”
6(多选题)优先股的优先权利表现在____。分配剩余财产、获得股利7(多选题)符合股票含义的表述是____。所有权证书、有价证券8(多选题)融资租赁与经营租赁的区别主要是____。期限长短不同、责任不同、处理方式不同
9(多选题)下列关于企业债券的表述,错误的是____。去掉:必须记名,无权参加管理
10(多选题)下列各项指标中,可用于分析企业赢利能力的指标有____。去掉:“流动比率,存货周转率”
11(单选题)下列项目中,同普通股成本负相关的是____。普通股金额12(单选题)若企业无负债,则财务杠杆利益将____。不存在13(单选题)某公司年初发行普通股1 000万股,每股发行价为10元,筹资费率为6%.所得税率为33%。该年末每股发放股利1.5元,预计以后股利年增长率为3%。该公司年末留存800万元未分配利润用作发展之需。则这笔留存收益的成本为____。18%
14(单选题)下列项目中,不属于流动资金借款的是____。引进技术转让费周转金借款
15(单选题)对股份公司有利的优先股种类是____。可续回优先股16(单选题)股票发行的承销期为____。10-90日
17(单选题)与筹资有直接联系而发行股票的原因是____。增资发行股票18(单选题)下列项目占有资金不属于不变资金的是____。外购原材料19(单选题)某股份公司发行面值为100元,利率为10%的债券,因当时的市场利率为12%,折价发行,其发行价为88.70元,则该债券的期限为____。10年
20(单选题)某企业向租赁公司租入设备一套,价值100万元,租期为3年,租赁费综合率为10%,则平均每年末支付的租金为____。40.21万元
21(单选题)下列各项目中,不属于“自然性筹资”的是____。短期借款22(单选题)将资金分为所有者权益和负债两大类,其标志是____。资金的来源渠道
23(单选题)股份公司申请股票上市,其股本总额不应少于人民币____。5000万
24(单选题)股份公司增资发行新股的条件之一是与前一次发行股份的时间间隔必须在____以上。12个月以上
25(单选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累计发行债券总额不得超过公司净资产额的____。40%
26(单选题)某周转信贷协议额度为100万元,承诺费率为0.3%,借款企业内使用了70万元,因此必须向银行支付承诺费____。900元
27(单选题)不能作为融资手段的租赁方式是____。经营租赁
28(单选题)以商业信用筹资方式筹集的资金只能是____。其他应急资金29(单选题)在以下各项中,不能增强企业筹资弹性的是____。短期借款
30(单选题)可转换债券对投资者来说,可在一定时期内将其转换为____。普通股
31(单选题)某企业需借人资金60万元,由于银行要求将贷款数额的20%作为补偿性余额,故企业需向银行申请的贷款数额为____。75万元
32(单选题)出租人既出租某项资产,又以该项资产为担保借人资金的租赁方式是____。杠杆租赁
33(单选题)下列各项中属于商业信用的是____。应付账款
34(单选题)根据我国债券管理的有关规定,企业发行的债券的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居民存款利率的____。40%
35(单选题)某债券面值为1 000元,票面年利率为10%,期限5年,每半年支付一次利息。若市场利率为10%,则其发行时的价格将____。高干1000元36(单选题)下列关于存货周转率的说法中,错误的是____。存货周转率不影响
37(单选题)下列因素不会提高企业变现能力的是____。担保责任
38(单选题)下列财务比率中不属于反映企业赢利能力的比率是____。有形净值比率
39(单选题)当市场利率上升时,长期固定利率债券价格的下降幅度_大于___短期债券的下降幅度。
40(单选题)某公司5年前以100万元购进土地2 000 mz,现在这块土地的市价为220万元,该公司打算在这块土地上新建一条生产线,则新建生产线的机会成本是____。220万
41(单选题)甲和乙两个投资方案的内含报酬率均大于0,且甲方案内含报酬率大于乙方案内含报酬率,则____。以上三种均有可能
42(单选题)与现金持有量没有明显比例关系的是____。管理成本43(单选题)不能通过多角化投资分散的风险被称为____。市场风险44(单选题)提高速动比率的最主要因素是____。应收账款复现能力
45(单选题)利息保障倍数不仅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而且反映了____。长期偿债成力
46(单选题)下列指标中,可用于企业衡量短期偿债能力的是____。流动比率
47(单选题)短期债权人在进行企业财务分析时,最为关心的是____。应急支付能力
48(判断题)在资产收益率大于负债成本率时,企业利用负债经营,要考虑到偿付债务的风险。√
49(判断题)在计算速动资产时,通常用流动资产减去应收账款的价值。×50(判断题)流动比率越高,表明企业的偿债能力越强,经营管理水平越高。×
51(判断题)流动比率是企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比。×
52(判断题)采用趋势分析法通常要编制比较财务报表。√
53(判断题)绝对标准是在一国范围内认同和推行的标准。×
54(判断题)结构比率是同一时期财务报表中两项相关数值的比率。√55(判断题)对于财务分析人员来说,最重要的是报表中各项数据的联系及变动趋势。√
56(判断题)被兼并产权转让的收入,归兼并企业所有。√
57(判断题)股票收益分析主要分析普通股的收益。√
58(判断题)每股股利一企业税后利润÷普通股发行股数。×
59(判断题)投资境外的投资者向国家外汇管理部门需报送损益表。√60(判断题)投资方对收回的各项投资与投出资金的差额部分,作为投资收益或损失处理。√
61(判断题)国家拨给的技术开发专款可用于联营投资。×
62(判断题)松散型联营企业不具有法人资格,对外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63(判断题)参加紧密型联营的各企业、单位都不是独立的法人。×
64(判断题)紧密型联营企业大都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总经理负责制。√65(判断题)证券投资的实际收益总是大于银行存款利率的。×
66(判断题)短期投资与长期投资的界限主要是能否随时变现。√
67(判断题)优先股股票是介于普通股股票和债券之间的一种混合性有价证券。√
68(判断题)利用商业信用筹资不需要负担资金成本。×
69(判断题)企业综合资金成本最低的资本结构,也就是企业最优化的资本结构。√
70(判断题)如果企业完全不负债,则财务杠杆系为0。×
71(判断题)发行普通股没有固定的利息负担,因此,其资金成本比发行债券低。×
72(判断题)一般来说,财务杠杆系数越大,财务风险也就越小。×73(判断题)在资金成本中,优先股资金成本最高。×
74(判断题)融资租赁比较适用于使用寿命或技术寿命较长的生产设备。√75(判断题)企业实际负担的债券利息=债务利息×(1+所得税率)。×76(判断题)筹资决策的目标,是要确定最佳的资本结构,以求得股东权益最大化。√
77(判断题)留用利润成本率与普通股成本率相同。×
78(判断题)资金成本不包括投资风险价值。×
79(判断题)资金成本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资金使用权和所有权分离而形成的一种财务概念。√
80(判断题)资金成本率越高,使用资金效益越大。×
81(判断题)商业汇票在同城、异地均可使用。√
82(判断题)融资租赁的租赁费不能计人企业制造成本。√
83(判断题)企业负债比例越高,财务风险越大。√
84(判断题)某企业借入一笔款项,名义利率为8%,补偿性余额为10%,则其实际利率为8.8%。√
85(判断题)生产周转借款属长期借款范围。×
86(判断题)我国公司法规定,公司向发起人、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法人发行的股票,应当为记名股票。√
87(判断题)中国农业银行是股份公司。×
88(判断题)企业获得土地使用权后,不可以出售或抵押。√
89(判断题)股票能还本付息。×
90(判断题)资金市场按交易性质分为证券市场和借贷市场。√
91(判断题)银行资金的内部调拨,属于金融市场的范围。×
92(判断题)金融市场可能是无形的市场。√
93(判断题)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在生产经营期内,任何人不得随意抽走。√
94(判断题)股份有限公司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1 000万元。√95(判断题)企业筹集的资本金,必须出具验资报告。√
96(判断题)国家预算通过银行提供给企业的专项拨款,应属国家所有。×97(判断题)筹资的经济效益,要看资金成本的高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