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对策(汇编)

时间:2019-05-13 17:57:5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对策》,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对策》。

第一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对策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 的教育对策

李新旗

摘要:我国司法体制改革以来,新疆教育矫治系统承担着强制隔离戒毒等一些社会管理职能,近年来戒毒人员中穆斯林成分呈上升趋势,这部分吸毒人群在羁押过程中与涉恐案件的犯罪嫌疑人的宗教极端思想有交叉“感染”情况,各级政法机关已经察觉,并积极有效开展相关工作,探索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工作已取得一些成果,本文就笔者本职工作中一些经验总结,归纳一些有针对性的方法对策,以此共勉。

关键词:强制隔离戒毒 去宗教极端化 抵御 渗透 教育

近年来发生在新疆的一系列暴力恐怖案件,严重扰乱了社会秩序,严重破坏了各族人民群众正常的生产生活环境,严重影响到新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这些暴力恐怖案件的背后,都隐藏着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的影子。成瘾的吸毒人员意志力薄弱,易被控制,穆斯林的吸毒人员既是法盲、文盲,又是教盲,一旦受人蛊惑,易受宗教极端思想迷惑,在暴恐案件中及有可能被别有用心的极端分子利用,成为他们的马前卒和炮灰,因此在反恐斗争中,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去宗教极端化教育有及其重要的意义。

教育矫治工作总体要求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自治区党委关于加强教育矫治、戒毒工作的决策部署,切实转变工作职能、工作理念、工作方式方法和管理方式,构建新的组织机构体系、新的工作标准、新的管理规范、新的政策保障体系,不断提高教育矫治、戒毒工作水平,为维护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做出新的更大贡献。因此戒毒场所应当以提高戒毒人员的科技意识和科学素养为主线,充分发挥场所戒毒文化引领作用,把开展“去宗教极端化”专题教育作为重点,依法有针对性地开展“去极端化”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教育。综合各中教育资源手段,不断增强学员抵御极端思想渗透的能力,让科学健康生活、构建和谐社会、反对暴恐的思想理念深入人心,为戒毒场所提高教育矫治质量和确保场所持续安全稳定奠定好的基础。

一、把认知教育作为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教育的切入点 “认知”是指一个人对周围客观事物、对自己、对别人的看法、见解等。一部分吸毒人员本身就具有反社会型人格特点,使他们难以适应戒毒场所环境,康复后容易复吸,回归社会后难以与其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综合这部分人的特点是:遇事缺乏理智,易走极端;缺乏做人的道德底线、无敬畏感;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是他们的共同心理特征;由于在新疆一些少数民族较为集中地区,毒品泛滥趋势严峻,吸毒人员在穆斯林群众中蔓延,成瘾的吸毒人员意志力薄弱,易被控制,因此这就要求在吸毒人员中开展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先从认知教育入手:

(一)、认识生命的意义,积极向上实现矫治重塑。让他们明白一个道理:世界因生命而精彩,多彩的生命构成缤纷的世界,生命需要相互关爱,生命是顽强的,也是脆弱的。所以如果我们想生活在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里,就需要每一个人,去关爱与呵护周围的生命,“凡是人,皆需爱,天同覆,地同载”。尊重和善

待生命,包括每一个吸毒人员。

(二)、培养珍爱生命的意识,向善自新实现人生价值,了解继续吸毒就是一条不归路,死亡是吸毒的唯一归宿,人生没有如果,只有结果和后果,一定要让他们明白:“人活着是有尊严的,人的生命是有质量的”,吸毒-戒毒-复吸-再戒毒的生活方式根本谈不上生命质量,于其混吃等死,浪费生命,不如下定决心改变自己今后的命运,彻底远离毒品,回归社会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三)、理解感恩的真谛,净化心灵实现美好生活。让他们学会感恩,学会知恩,从现在、身边开始,学会尊重他人。只有这样,才能以平等的眼光看待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一份平凡普通的劳动,也更加尊重自己。只有心怀感恩,才会生活得更加美好。

(四)、培养和树立新时期道德品质实现矫治重塑。要戒毒人员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成为对社会有益的守法公民。最终才能实现重塑品行,树立正确的道德意识。充分认清自私自利、以丑为美、以恶为善、是非颠倒的道德标准,是他们最终走上吸毒之路的根源,只有从根源上戒除毒瘾,不被别人控制,不受制于人,才能实现增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的目的。

二、在戒毒人员中开展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民族观教育,增强中华民族认同感,打牢思想基础

教育戒毒人员学习马克思主义民族观的基本内涵,民族的基本概念,民族的历史范畴,其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认识到民族问题的广泛性、复杂性和长期性,每个穆斯林戒毒人员要自觉维护好民族团结。坚持民族平等,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发

展和繁荣是大势所趋。在社会主义阶段,只有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和消除两极分化,才能最终实现各民族的共同进步和繁荣。任何一个民族只有与其物质生产相协调,并拥有正确的思想道德观念、合理的心理素质、相当的科技实力和生产管理能力,民族才会获得发展。

简而言之,教育戒毒人员要理解,唯物史观的民族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它有自己的规律并受社会发展规律的制约。民族的发展变化,也会影响社会的发展。从思想上教育穆斯林戒毒人员树立正确的民族观,特别是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奠定牢固的政治思想基础。

三、大力开展法律常识教育,使戒毒人员充分掌握非法宗教活动的法律界定

非法宗教活动是指一切违反现行宪法、法律、法规所进行的妨碍社会秩序、生产秩序和工作秩序,危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公民合法权益的宗教活动。

从这个定义可以看出,非法宗教活动有两个不可或缺的构成要素:一是宗教活动,二是不符合法律规定。

宗教活动如果超出了法律允许的范围,也就具备了非法宗教活动的两个构成要素,因此就成为“非法宗教活动”。在戒毒人员在开展的普法和法制宣传、法律教育使广大戒毒人员真正知法、懂法是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前提条件。

法律的尊严在于遵守,要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使戒毒人员人遵守法律的教育上来。强化法制就是要使人们都来遵守法律,要使社会的运行纳入法制的轨道。守法是社会稳定、发展的需要,是法制建设的核心。非法宗教活动的发生,就是因为各种复杂的原因,在宗教活动中违反了法律的规定,跨越了法律界限而引发的一系列后果。法律的尊严就在于遵守,违反了就应当受到惩罚。教育引导他们守法,是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基本底线。

四、阐明新疆非法宗教活动的表现形式及其危害,树立戒毒人员正确的宗教认知

教育戒毒人员认清非法宗教活动的具体表现形式,将来回归社会以后能够有一个辨明是非的清醒头脑。特别是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问题,如干涉他人宗教信仰自由权利,强迫他人信教或参加宗教活动;违反宗教法规规定,擅自新建、扩建宗教活动场所;宗教干预行政、司法、学校教育和社会公共教育,干预党和国家政策的实施;宗教活动场所违反国家规定接受外国宗教组织或个人捐赠,索要财物;违反宗教法规规定,在宗教活动场所之外举行集体宗教活动;违反宗教法规,擅自开办经文学校、班点,私带宗教戒毒人员跨区传教活动;未经批准擅自印刷、散发、销售宗教印刷品和音像制品等等,因此教育穆斯林戒毒人员回归社会以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行使自己的宗教信仰自由,坚持进步,反对落后;坚持宽容,反对狭隘;坚持理性,反对极端;坚持中国化,反对异国化,远离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科学健康生活,为努力构建自己的和谐家庭,做一个守法公民,树立正确的宗教认知。

五、在穆斯林戒毒人员中大力宣传维吾尔族传统文化

宗教极端思想利用宗教干预文化娱乐活动;甚至是言行、礼节、禁忌以及思维方式,从外在的服饰、礼仪、禁忌到内在的信仰传递、信仰功能的发挥,全被置于神的旗帜之下,反对一切传统的民族文化,企图泯灭维吾尔族传统文化,因此在穆斯林戒毒人员

中,要开展形式多样的维吾尔传统文化教育,如维吾尔族传统舞蹈、歌曲、乐器、文艺等,具浓郁特色的维吾尔服饰、装饰、艺术作品等等,这些也是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提高他们对本民族文化和中华文化的认同感。

六、引入国学教育,深刻理解《弟子规》内容的真正含义,对提高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意义重大。

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塑造了中华民族共同的价值观念取向、精神结构以及行为模式,是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强大精神支柱,对家庭国家和社会发挥着巨大的维系和调节作用,对戒毒人员的精神重建具有重大意义。

开展《弟子规》等传统文化教育,使戒毒人员道德情感和意志得到强化,脱离毒品的决心和信心更加坚定,更加对祖国和中华文化有认同感,为防止复吸构筑强大的精神力量,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的渗透打捞思想基础,七、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大力开展科学文化教育,淡化宗教思想意识

(一)思想意识是行动的先导,培养戒毒人员的科学意识,提高文化素质。由原来单纯的文化补习向提高综合文化素养延伸。帮助戒毒人员开阔视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健康向上的情趣,陶冶良好的情操,增强文化底蕴,逐渐缩小与社会的距离。

(二)还应加强戒毒人员的心理健康教育。重视心理问题,能够提高戒毒人员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应对各种环境变化的心理承受能力,培养坚强的抵抗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意志力,从而树立良好的道德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曾设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从心理分析角度来树立戒毒信心,完善自觉抵制宗教极端化思想的渗透心理防线。

(三)树立正确的劳动观。马克思说:“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句话深刻揭示了生产劳动对人的心理品质的塑造作用。戒毒人员的生产劳动是教育矫治的基本手段之一。通过生产过程对他们进行矫治教育,使他们明白劳动是克服好逸恶劳思想,进行自我完善的实践,参加劳动是社会的生存方式,每个人必须通过生产劳动取得社会生存的通行证,同时劳动也是承担社会责任的过程,是每个社会成员应尽的义务。通过劳动不但磨练了意志品质,而且严格的规章制度,严明的劳动纪律和团结协作的分工合作,培养了他们的集体主义观念和遵纪守法的意识,不断淡化穆斯林戒毒人员的宗教意识,增强世俗观念,最终达到自觉抵制宗教极端化思想的渗透的目的。

(四)新形势下戒毒场所的职业技能培训要坚持立足转变思想,着眼解教就业、因人施教、因地制宜的原则。职业技能培训要注重实用性。不断探索新型职业技术教育模式,努力构建以市场需求为立足点,以帮教安置为落脚点的职业技能教育体系,拓展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合理设置培训项目,扩大受训面,形成多渠道、多层次的职业技术教育新格局,切实增戒毒人员就业能力,努力提高再社会化水平。

(五)强化无神论教育,淡化宗教氛围和宗教意识,把马克思主义“五观”、“四个认同”、“新疆三史”教育纳入吸毒人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加强戒毒人员反分裂反渗透的正面教育,提升正能量。以中央、自治区、地区等各级党委关于稳定工作的一系列文件和中央、自治区领导同志视察新疆时的讲话精神、无神论教育,马克恩主

义“五观”、“四个认同”、党的“三史”、“新疆三史”教育为内容。培养戒毒人员的理想信念教育,使他们能分清什么是合法、什么是非法,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积极引导戒毒人员励志成才,自觉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总之,去宗教极端化工作要让戒毒人员认识到:宗教极端主义不是民族问题,也不是宗教问题,是一些利益集团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宗教,采用极端的手段,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它最终形成——宗教极端主义,其传播宗教极端思想,煽动宗教狂热,造成民族间的隔阂,破坏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

要从根本上制止暴恐,必须从思想根源上清理和铲除宗教极端主义。反对宗教极端主义、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是教育矫治戒毒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要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刻绷紧维护稳定这根弦,旗帜鲜明地同“三股势力”作坚决斗争,为维护地方稳定,做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去宗教极端化工作,依法治理社会做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伊斯兰教原教旨主义崛起的根源与未来深远全球影响》 陈天(高凉陈君)

2、《遏制新疆非法宗教活动的法律对策》

3、《非法宗教活动及危害》

作者:克拉玛依教育矫治局 *** 437374098@qq.com

第二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教育矫治工作实施细则

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教育矫治工作实施细则

(草稿)

第一章总

第一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上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和有关规定,结合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教育矫治工作的目的是,通过综合运用各种教育矫治方法和手段,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提高法律道德意识,改变不良心理,回归社会,成为守法公民。

第三条对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的教育矫治采用课堂化、个案化及社会帮教等方式进行。

第四条对拘役犯、缠访闹访及酒驾类人员采取长短期分别适用矫治的原则,即六个月以上包括六个月适用长期教育矫治,接受全程教育矫治内容,六个月以下适用短期教育矫治,接受教育矫治内容以针对性矫治所属分类教育为主,如酒驾类人员主要接受《道路交通安全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关于酒驾人员的新规定。

第五条入所期教育矫治是指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入所后的第一个月。主要教学内容为:所规纪律、权利义务、法制教育、心理健康、行为规范训练及对适用短期教育矫治分类教育等。第六条入所期教育矫治目标在于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增强身份意识、做到知错认错、熟悉所规纪律。此阶段课堂化教育不得少于25课时。其中,入所教育10课时、法制教育5课时心理健康5课时、行为训练5课时。

第七条所规纪律课程内容包括:省局下发管理要求及所制订实施的相关管理制度等。

第八条法制教育课程内容为相关刑法内容。

第九条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在于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了解 心理咨询、掌握一定的心理调适方法。

第十条行为规范训练主要是组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开展日常行为规范训练、队列训练、文明礼貌训练和内务训练。制定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行为训练的有关要求实施。

第十一条入所期教育矫治结束后,应对接受教育矫 治的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进行考核,教育矫治考核内容应包括:掌握基本知识的书面测试;应知应会的现场测试:是否知错认错的书面认识评定等内容。

第十二条入所期教育结束后至出所前一个月为全面矫治期,此阶段主要教学内容为:法制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心理矫治、行为矫治和文化补习等。

第十三条全面矫治期教育矫治目标在于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树立法制观念、掌握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促进心理健康、提高文化素质。此阶段课堂教育不得少于100课时。其中,法制教育20课时;公民道德建设20课时;文化教育20课时;行为训练20课时;心理健康教育20课时。

第十四条法制教育目标在于普及法律常识,培养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的知法守法观念,其内容应包括:刑法、《上访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和有关规定,治安管理处罚法等。

第十五条公民道德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增强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家庭责任感,培养正确的是非善恶和荣辱观,提高道德素质和文明素质,改变道德水准低下的状况。

第十六条对于文盲和文化水平较低,年龄在四十周岁 以下的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应开展文化补习,通过文化教育促进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认知能力的提高。

第十七条在全面矫治期应大力开展心理矫治,目的: 改善不良心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方法。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掌握心理健康知识。按要求努力开展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危机干预等矫治活动,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改善心理状态。

第十八条在全面矫治期应积极开展行为矫治,目的在 于改变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不良的行为习惯,养成文明、健康的行为习惯。

第十九条在全面矫治期应大力开展社会帮教、创建浓 厚的所区文化、开展经常性的文娱体育活动等矫治方式开展 教育。

第二十条全面矫治期教育矫治按四个月为一个教学周期。

第二十一条各科教学任务完成后应组织考试或考核,考试考核结果记入档案,并作为诊断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二条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完成全面矫治期教育矫治内容并离出所时间一个月为出所期教育矫治。此阶段主要教学内容为:就业指导训练、社会适应训练、回归社会心理训练、形势政策教育。

第二十三条此阶段矫治目标在于帮助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教学时间不得少于20课时。

第二十四条就业指导训练主要内容是择业观教育、就业形势、就业需求、应聘技巧、就业推荐、自我创业等。目的是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树立正确择业观,了解就业形势、掌握应聘技巧,提高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回归社会后的就业率,树立生活信心,开始新的生活。

第二十五条社会适应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帮助即将出所的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预测生活环境、社会变化所带来的困难和问题,在做好回归思想准备的同时,学会应对各种困难和问题的技巧和一定生活技能。目的是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环境、家庭和社会,确保回归社会后能够采取恰当的行为,有效应对和处理回归后生活中的各种需要和挑战。

第二十六条形势政策教育主要内容是国家政治、经济形势及基本政策。目的是使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了解并能用正确的观点观察、分析和认识国际国内形势,掌握国家低保、医疗、就业等政策及救济渠道,认识到党和政府的关怀,打消顾虑,树立生活信心。

第二十七条回归社会心理训练重点是回归前心理调查、团体心理活动、回归心理指导等。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健康心 理的形成,增强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回归前的心理准备,以积极的心态投入社会。

第二十八条各项训练或教育内容完成后均应组织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考核或考试,考核或考试结果应作为诊断评估的依据。

第二十九条积极主动向社会有关部门提供拘役犯、缠访闹访问及酒驾类人员在所情况、提出接茬帮教建议、定期开展跟踪调查、协助地方对重点人员开展帮扶工作,以预防和减少再犯罪率。

第三十条本细则为教育矫治纲则草稿,不具有任何法律意义。

第三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管理工作办法(试行)

第四章 通信、通话

第十七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来往邮件应当接受工作人员的检查,防止夹带毒品和其他违禁品。实施检查时,应当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本人和两名以上工作人员同时在场。第十八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来往邮件由大(中)队统一登记、收发。

第十九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所在大(中)队批准,可以使用强制隔离戒毒所指定电话与配偶、亲属电话。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与国外、境外配偶、亲属通话,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得持有或使用移动通讯设备。

第五章 探访

第二十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和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可以到强制隔离戒毒所探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因特殊情况,其他人员要求探访的,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

第二十一条 正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不予安排探访。因特殊情况确需探访的,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正在接受审查或呈报逮捕的,禁止探访。

第二十二条 探访在探访室或指定地点进行。探访室应当设置玻璃隔离设施。探访时应当有工作人员在场。

国外、境外的配偶、直系亲属探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的省级主管机关批准。

第二十三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配偶、直系亲属探访时,应当持本人居民身份证(或护照)、户口本等证明本人与被探访人员关系的证件。所在单位或就读学校的工作人员探访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应当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和所在单位出具的介绍信。对没有证件或与证件不符的,禁止探访。第二十四条 探访人员送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日常生活用品,应当在强制隔离戒毒所设置的商店购买。

探访人员送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其他物品,须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并由工作人员当面进行检查。

第二十五条 探访人员应当遵守强制隔离戒毒所的探访规定。对违反规定的,终止探访。

第六章 探视

第二十六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经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可以探视其配偶、直系亲属。

第二十七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探视应当提供以下证明材料:

(一)配偶、直系亲属户籍所在地、经常居住地公安机关、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原单位、就读学校或所在街道(乡、镇)出具的证明材料,证明材料中应当说明探视者与被探视者的关系和探视理由;

(二)县级以上医院出具的配偶、直系亲属病危通知书或者公安机关、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医疗机构出具的配偶、直系亲属死亡证明;

(三)其他有关证明材料。

第二十八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准探视:

(一)处于急性脱毒期的;

(二)正在实施保护性约束措施的;

(三)其他不宜办理探视的。

第二十九条 探视由大(中)队填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探视审批表》,经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部门审核后,报强制隔离戒毒抽批准。一次探视时间不得超过5日(不含路途)。逾期不归,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立即告知当地公安机关。第三十条 探视的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可以由亲属或者所在单位、就读学校接送。

第三十一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探视费用自理。

第九章 所外就医 第四十六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患有严重疾病,强制隔离戒毒所不具备治疗条件,地方县级医院无法治愈的,可以办理所外就医(法律、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四十七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办理所外就医,须由指定的地方县级以上医院出具诊断证明,亲属、原工作单位或就读学校提出书面申请并同意担保。

第四十八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在大(中)队填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外就医审批表,由强制隔离戒毒所医务部门、管理部门审查提出所外就医意见,经强制隔离戒毒所审核,报其省级主管机关批准。

第四十九条 所外就医批准后,由强制隔离戒毒所填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外就医证明》,通知担保人将所外就医人员接回,并通知当地公安机关和原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一次所外就医时间为1至3个月,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及时了解所外就医人员疾病治疗情况,对已经痊愈的及时收回所内执行剩余期限;未痊愈的可以续办所外就医手续。第五十条 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及时通知到期的所外就医人员回所进行诊断评估。

第五十一条 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所外就医的费用自理。

第十一章 奖惩

第五十六条 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根据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所内表现进行奖惩。

第五十七条 对强制隔离戒毒人员的奖励种类为表扬、嘉奖、记功三种,惩罚种类为警告、严重警告、记过三种。第五十八条 奖惩由大(中)队提出意见,填写《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奖惩审批表》,经强制隔离戒毒所管理部门审核,报强制隔离戒毒所批准。

第五十九条 奖惩决定应当向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宣布,须本人签名确认后存入档案。拒绝签名的,应当注明情况,不影响奖惩决定的执行。

第六十条 奖惩结果应当作为诊断评估的依据。

第十三章 解除强制隔离戒毒

第六十四条 强制隔离戒毒所对经诊断评估准予提前解除或按期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应当提前或按期解除强制隔离戒毒。

第六十五条 强制隔离戒毒期限按下列规定计算:

(一)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从《强制隔离戒毒决定书》规定之日起计算;

(二)延长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与原决定的强制隔离戒毒期限合并执行;

(三)强制隔离戒毒人员探视(含路途)、所外就医的时间,计算为已经执行的强制隔离戒毒期。

(四)强制隔离人员擅自离所或探视期限不归的时间,不计算为已经执行的强制隔离戒毒期。

第六十六条 强制隔离戒毒所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应当填发《解除强制隔离戒毒证明书》,由大(中)队宣布并发给本人。

强制隔离戒毒所应当提前通知原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戒毒人员亲属及所在单位、就读学校和居住地、户籍所在地公安机关。

第六十七条 对提前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强制隔离戒毒所在接到原强制隔离戒毒决定机关或受委托的强制隔离戒毒所省级主管机关批准文件后,应当及时向本人宣布。第六十八条 对解除强制隔离戒毒的人员,强制隔离毒所应当及时发还代管财物,结清账目,办理出所手续。

第四篇: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循征个案

无毒青春健康生活

—人在情境中,吸毒青少年个案研究

高玉方

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六大队

摘要:国家禁毒委发布的《2015年中国毒品形势报告》指出,我国的毒情表现出青少年滥用合成毒品及吸毒人员低龄化两大特点。目前,我国青少年吸毒形势不容乐观。据有关数据显示,截止今年06月,我国共有吸毒人员234.5万人,其中,35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员有146.3万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62.4%;18岁以下青少年吸毒人员达到了4.2万人,占吸毒人员总数的1.8%。根据国际通过的显性吸毒人员和隐性吸毒人员1:5的比例,实际吸毒青少年人数远不止这些。长此以往青少年吸毒的泛滥对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社会的安全稳定及国家的长治久安都将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为此,如何纠正吸毒青少年的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认知观念,使吸毒青少年在行为和心理上接受强制隔离戒毒是我们以后戒毒工作的首要目标。

一、基本资料

顾某,男,22岁,四川省内江市人,未婚,大学文化。2015年07月18日因吸食冰毒被当地公安机关决定强制隔离戒毒两年,该戒毒人员于2015年07月24日被送入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戒治期限为:2015年07月18日至2017年07月17日。顾某曾于2010年因抢劫罪被判处1年有期徒刑。据顾某自述其从2010年开始吸毒至今已有六年。

二、背景资料

顾某为家中独子,在其幼儿时期父母就已离异,也许是顾某从小就失去母亲的缘故,顾某的父亲及其亲人对他都格外的溺爱,顾某从小就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这也使其逐渐养成了任性、叛逆、偏执、自卑、自尊心强的性格。顾某从小学到高中学习成绩都非常优异,但家人的溺爱而非关心却使他走上“毒途”。高中时期的顾某结交了一些社会上的闲杂人员,从此便开始了从好学生向坏学生的转变,翘课、打架在顾某看来也已变得习以为常,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涉世未深的他在所谓朋友的教唆以及自己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接触冰毒并从此一发不可收拾,这也直接导致了他在2010年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这时候的顾某还是一名高中生。经过一年的牢狱生活顾某并未从中吸取教训,反而再一次让家人失望,2012年经过顾某家人的努力,顾某顺利进入内蒙古大学成人教育学习,但顾某在校期间受毒品蛊惑早已无心学习,并在同年辍学在家,直到于2015年07月18日被送到四川省资阳强制隔离戒毒所进行强制隔离戒毒。

三、问题诊断

基于对顾某基本情况的了解,民警分析导致其吸毒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个人原因

由于家庭原因,戒毒人员顾某小时候便没有从父母那里得到应有的良好照顾和身心呵护,与父亲的沟通机会很少,难免造成顾某心理上的各种压力情感无处发泄,顾某长期与外界缺乏有效的沟通,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顾某内心的无助感和孤独感,而毒品在顾某看来给予了他巨大心理安慰的同时也为其情感的宣泄提供了一条良好的渠道,所以顾某一旦沾染毒品便对其产生了强大的心理依赖。

(二)家庭原因

戒毒人员顾某由于与父亲从小便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造成了亲自关系的淡漠;另外顾某的父亲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存在严重的认知偏差,即过于关心孩子的物质生活而忽略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情感需求,使顾某在成长过程中情感无所寄托并最终走上歧途。

(三)自我认同问题

由于顾某的父亲常年在外忙工作,顾某从下便总是一人独处。顾某在高中以前学习成绩一直都是名列前茅,但很少得到父亲的鼓励和夸奖,而且与其父亲的交流也很少,不能有效的抒发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导致自我的认同感较为低下,缺乏对自我的信心,从而使顾某产生了逃避现实的自卑心理。

(四)认知偏差

顾某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了顾某认知行为的偏差。过分的注重顾某在成长过程中的物质生活条件而忽视了精神的慰藉,从而使顾某的内心中逐渐产生了父亲对其冷漠的错误认知,随着顾某的成长其与父亲的隔阂逐渐被扩大,并在顾某的青春期阶段达到了顶峰。

四、理论基础

基于民警在日常戒治生活中对于顾某的观察以及与顾某、顾父谈话所获得的信息,民警决定采用“人在情境中”的理论对顾某实行心理干预。

据“人在情境中”理论看来,个案工作是关于人的工作,应注重于研究戒毒人员的环境及社会环境间各要素的关系,即人在情境。其中,戒毒人员顾某所受的困扰主要来自以下三方面:①儿童期未能满足的欲望与需求一直带进了青少年时期,从而导致在情境中的不合理的要求;②来自环境的压力;③自我和超我受到损害。这其中的任何一方面困扰都会使顾某面临压力,如果压力达不到及时的释放和缓解,那么个体人格的发展就会随之受损。在该案例中,戒毒人员顾某所处的家庭环境: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离婚,从小就没有母爱的顾某在其未成年最需要关爱的时候,父亲忙于工作而忽视了他的各种心理需求,特别是亲子情感的交流,这造成了顾某养成了孤僻的性格。

五、矫正目标

(一)总目标:实现顾某从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到合格社会人的转变。

(二)具体目标:

(1)修正戒毒人员顾某的认知偏差,树立正确的自我认同感,增强顾某自我实现和满足感。

(2)促进与戒毒人员与父亲进行沟通交流,加强顾某与其父亲的亲子关系,增进彼此的了解,逐步转变父亲在教育方式上的“刻板印象”,尽量为顾某营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

(3)提高顾某的人际交往能力以及辨析力,使其有能力建立起有利于自身发展的良好社会关系网络。

六、矫治计划与措施

矫治计划贯穿于个案矫治工作的全过程,它是否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决定了询证个案矫治的成败。

(一)矫治目标要避免出现理想化的问题,切合实际从戒毒人员的在戒治期间的情绪、礼节礼貌、法律知识以及行为养成等作出明确的要求,使戒毒人员在走出戒毒所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

(二)矫治措施的制定要建立在民警与戒毒人员顾某长期平等交流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戒毒人员顾某的身心特点及现实需求的充分了解,使其对民警从思想上产生认同感,并在顾某的帮助下使顾某能够正视现实、立足现实。

(三)矫治措施

(1)运用“人在情境”理论改善顾某父子关系。“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人不是完全独立存在的个体,研究一个人必须将其放到他所属的环境中,因此家庭环境的和谐是实现矫治成功的关键。民警通过与顾某父亲的多次面谈,一方面共同探讨顾某现在的状况、另一方面纠正顾某父亲错误的教育方式。使顾某的父亲认识到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物质生活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精神的慰藉。

(2)运用“人在情境”理论提高顾某的自信心。“人在情境”中理论认为将人作为一个整体去认识,既要了解人的内心世界,又要认识人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环境。通过与顾某的交流,民警了解到顾某性格孤僻、寡言少语其实是内心自卑的表现。为此,民警通过鼓励顾某参加一系列教育矫治活动(羽毛球、乒乓球、篮球等康复活动),一方面增进顾某与其他戒毒人员的交流,改变顾某孤僻的性格;另一方面通过在活动中不断取得的成功,使顾某逐渐建立起自信心。

(3)纠正顾某的认知偏差。顾某与父亲长期情感交流的缺失,使父子之间的隔阂逐渐扩大,这也直接导致了顾某在成长过程中认知行为出现了偏差,认为自己在父亲的心目中可有可无。为此,民警鼓励顾某在强制隔离戒毒期间主动给其父亲打电话承认自己的错误,并在探访日期间在民警的积极地引导下父子之间经过了几次长时间的情感交流,目的在于一方面转变顾某的错误认知,让他知道他在父亲的心目中是不可缺少的;另一方面也使顾某的父亲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教育行为,并作出改变。

七、效果评估

采用纵向对比,通过对比戒毒人员顾某刚下队的表现,现在的顾某从情绪、认知及行为上都有了很大的改变,现在顾某很好的融入了六大队的戒治环境,实现了被动戒毒向主动戒毒的转变,他的性格也变得开朗了起来,与民警及其他戒毒人员经常是有说有笑。另外通过顾某及其父亲的努力,两父子之间的隔阂也逐渐消失,现在顾某的父亲在每周的探访日都会来看望他,两人彼此诉说自己内心的想法。民警也通过与顾某谈心了解到顾某对以前自己的行为充满了悔意,他说:“眼看着父亲的白头发越来越多、脸上的皱纹越来越深,我终于知道了自己的责任所在,以后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父亲真正的接班人,从此不再让他为我操劳。”

八、个案反思与总结

在循证个案工作过程中,为保证矫治工作的顺利开展,民警注重以人为本与戒毒人员始终保持在平等的关系基础上,特别是要注意适当的运用“同感”的方法去体会和理解戒毒人员的感受,对戒毒人员的内心问题作出合理的价值判断。与此同时,民警要时时关注戒毒人员的心理变化,尽快获得戒毒人员的信任,巩固彼此之间的关系。民警通过使戒毒人员学会剖析自己,培养其面对现实的能力,在遇到苦难的时候学会思考问题,并勇敢的去面对,学会正确、客观而理性的分析问题的实质,从而提高自己的适应能力,而不是一味地用毒品麻醉自己。最后,民警在以后的工作过程中要学会灵活的运用各种沟通技巧,在与戒毒人员谈话过程中对其进行正确的引导而不是漫无目的的谈话,这就需要我们民警在会谈开始前要做好充足的准备确定谈话主题及相关内容,我认为这是对民警开展循证个案最基本的要求。

第五篇:去宗教极端化系列之一

由“ 乌鲁木齐市禁止公共场所穿戴蒙面罩袍”想到的

最近新疆乌鲁木齐市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了《乌鲁木齐市禁止公共场所穿戴蒙面罩袍的规定》。于2015年二月一日起施行。规定共13条,明确乌鲁木齐市公共场所禁止穿戴蒙面罩袍,在公共场所穿戴其他宣扬宗教极端思想的服饰、佩戴或者使用徽章、器物、纪念品和标识、标志的,适用本规定。法规对公共场所作了界定,指机关、团体、事业单位的办公场所;企业生产经营场所;公共交通工具、交通站点;学校、医院、幼儿园;街道、道路及社区公共区域、休闲娱乐等场所;人民政府确定的其他场所。违反此规定者,将由公安机关依据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该法规同时赋予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违反本规定的行为向公安机关举报的权利。

此举是乌鲁木齐通过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去极端化、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体现。

此项法规并不是针对哪一个民族,亦适用于其他宗教,目的是“让市民在安全、快乐、欣欣向荣的环境中过上正常积极的生活”。该法规的出台经过了慎重考虑,做了充分的调查研究,征求了法学专家、中亚问题学者及宗教界人士的意见。

该法规由自治区人大立法通过,其法律效力和广泛代表性毋庸置疑,改变了过去单靠行政命令制止的被动与权威性不足局面。此法规的出台,既体现了对人性的尊重,保护了妇女儿童的权利;也是出于反恐和维护公众利益的需要;同时是在保护民族传统,蒙面罩袍并不是新疆少数民族的传统服饰。不能说所有穿戴蒙面罩袍的人都是极端分子,但可以明确这种现象一定是宗教极端主义影响下的一种行为。

蒙面罩袍现象的出现背后有宗教极端势力在鼓动,其目的在于构建浓厚的宗教氛围,在这种氛围下可以做任何事,甚至裹挟和绑架信仰宗教的民众;也是在挑战政府,“对政府而言,管与不管都很棘手。不管,任其发展,会愈演愈烈;管的话,因为没有法律,只能劝解,就没有效力”。因此,立法禁止在公共场所穿戴蒙面罩袍迫在眉睫。

新疆在立法禁止蒙面罩袍方面遭遇了不小的阻力,有人曾质疑“既然不是所有穿戴蒙面罩袍的人都是极端分子,为何要禁止”,甚至有声音指责“我们是在用非法的手段管理并不违法的行为”,因为过去没有法,就会面临这样被动的局面。从宗教信仰角度来讲,公共场所穿戴蒙面罩袍是违反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的,禁止是有法律依据的,“因为你穿戴宗教服饰走到公共场所,已经是在向他人强行灌输你的宗教思想,在强行宣传你的宗教文化。你有你的权利和自由,别人也有别人的权利和自由。好比我们每个人走路,走路是每个人的权利,但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否则你就侵犯了别人的权利”。

穿戴蒙面罩袍现象有向北疆蔓延趋势

公共场所禁止穿戴蒙面罩袍,此前新疆自治区层面及各地州都曾有过相关文件,但上升到法律,乌鲁木齐尚属首次。

早在2013年,新疆党委办公厅、人民政府办公厅曾印发《关于进一步依法治理非法宗教活动、遏制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工作的若干指导意见(试行)》,简称自治区11号文件,提到禁止穿戴“吉里巴甫”等服饰。喀什日报曾就此发过一份百题问答,详解禁止理由,“穿戴‘吉里巴甫’等服饰,与非法宗教活动和宗教极端思想渗透密切相关,不仅有违风序良俗、民族文化传统,也影响妨碍广大人民群众的正常生产生活,要综合施策,坚决治理”。

11号文件下发后,新疆各地州也曾出台禁令。2013年7月,克拉玛依区维稳工作领导小组曾发布一则公告,“严厉禁止穿着‘吉里巴甫’和‘里切克’类服饰人员进入辖区各企事业单位、经营场所、公共场所”。该公告称,近年来,社会上出现部分少数民族妇女穿着“吉里巴甫”、“里切克”类服饰的现象,而且人数越来越多,呈现出不断蔓延的趋势,引起各族人民群众的强烈不满。

2014年,库尔勒曾根据民众举报,查处8名公职人员在工作场合变相穿戴“吉里巴甫”服饰;伊犁州曾下发《关于禁止蒙面纱、着“吉里巴甫”、里切克、星月标识服饰和非正常留大胡须人员进入公共场所的规定(暂行)》;克拉玛依市在举办自治区第十三届运动会期间,也曾宣布禁止蒙面纱、穿戴“里切克”服、穿戴“吉里巴甫”服、穿“星月服”等五类人员乘坐公交。更早之前,南疆不少县市,已在公共场所张贴严禁蒙面的公告。从新疆各地州出台的相关禁令来看,穿戴蒙面罩袍现象不仅出现在南疆地区,乌鲁木齐、伊犁、克拉玛依等北疆地州市也已出现。近些年,随着宗教极端主义的渗透,原来在南疆等地出现的蒙面罩袍现象,开始向乌鲁木齐等北疆地区蔓延。

此次乌鲁木齐市禁止公共场所穿戴蒙面罩袍的规定由自治区人大批准,我们认为自治区区级执法单位可参照执行,这样其法律意义就不局限在乌鲁木齐一个市。

乌鲁木齐在全疆率先出台公共场所禁止蒙面罩袍的法规,很有勇气,体现了乌鲁木齐作为自治区首府的担当与责任,对新疆其他地州有示范引领作用。

宗教极端主义对新疆的微观渗透

新疆过去两年遭受数十起严重暴力恐怖袭击,造成大量平民伤亡,从官方通报的案情来看,这些暴力恐怖案件背后大多受到宗教极端主义的影响。习近平去年四月考察新疆时曾指出,新疆暴力恐怖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宗教极端。

去年4月,时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主席的努尔·白克力在《新疆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宗教极端思想已成为严重影响新疆社会稳定的毒瘤,“此祸不除、新疆难安!”

努尔·白克力在文中大段揭露了宗教极端势力的政治目的及表现:为了达到煽动宗教狂热、控制信教群众的目的,他们鼓吹“圣战殉教进天堂”、说什么“杀一个异教徒胜做十年功”,以此来迷惑、引诱信教群众,以自杀袭击等极其残暴的方式发动所谓的“圣战”;他们鼓吹神权政治论,煽动群众“除了真主以外不能服从任何人”,教唆信教群众抵制政府管理,损毁身份证、结婚证、户口簿等国家法定证件;他们鼓吹异教徒论,把一切不遵循他们极端做法的人都视为异教徒、宗教叛徒、民族败类,煽动辱骂、排斥、孤立不信教群众、党员干部和爱国宗教人士;他们鼓吹宗教至上论,反对一切现代文明成果,排斥传承已久的民族风俗习惯、民族传统文化,宣扬“不能看电视、听广播、读报刊”,不许人们唱歌跳舞,“婚礼不许笑、葬礼不许哭”,强迫或变相强迫年轻人留大胡须,妇女穿着蒙面罩袍;他们把“清真”泛化,不仅在食品上,而且在药品、化妆品、服装上都打上清真标签,宣扬政府资助盖的房子不清真、内地企业生产的生活用品不清真。

宗教极端势力在新疆所采取的一个成功策略就是微观渗透,从细小方面逐渐改变人们的思想,一直到现在,都是这种策略。而我们对这种小问题不太重视,往往是成为普遍现象才开始重视,这时再去管理已经很难。

宗教极端势力渗透之快还有一个原因,坏人得逞的一个必要条件就是好人什么都不做或者做得很不够,“当一些人在农村、民间用这种东西威胁蛊惑村民的时候,没有力量能够与之抗衡,这种威胁是很大的。一上来就说你这样做违反《古兰经》,那样做要下地狱,对正常宗教信仰的人来说谁不害怕这个。正确的解经不到位,自然给了非法的、歪曲的声音以市场,且一旦造成影响,很难消除”。

去年5月在乌鲁木齐召开的伊斯兰教中道思想研讨会上,伊斯兰教界人士曾指出,宗教极端思想完全背离了伊斯兰教的根本精神,是对伊斯兰教的恶意利用,已经成为伊斯兰教最阴险的敌人。伊斯兰教是讲求中道的宗教。

“宗教极端主义其实是嫁接在宗教上的一种政治思想,通过宗教实现其政治目的”,在新疆,宗教极端势力又与民族分裂势力结合在一起,表现为反政府、反对汉族,不仅仅要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国家,还要把所有的异教徒赶走、杀光。从维吾尔族内部来讲,宗教极端势力宣扬让维吾尔族做所谓纯洁的穆斯林,就会排斥传统的维吾尔族文化,比如民族服装,“对原教旨主义者来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乌玛(Ummah),就是一个伊斯兰国家,是没有边界的,哪里有穆斯林哪里就是乌玛的一部分。因此,在新疆,他们除了反政府、反对汉族、反对异教徒外,还打着净化穆斯林的旗号。这就对维吾尔世俗社会和维吾尔族传统文化造成威胁,同时也注定了宗教极端主义和维吾尔传统社会本质上是不兼容的”。

新疆一些地方出现穿戴蒙面罩袍的现象,并不是维吾尔文化的主流,也不代表维吾尔妇女的主流,即使在农村地区也不是普遍现象。的确有一些人并不知道什么是宗教极端主义,甚至以为那就是正教。他认为这与政府过去在基层的宗教工作缺位有关,“相反沙特花了数百亿美元传播瓦哈比,客观上导致新疆一些人认为瓦哈比就是伊斯兰教,就是正教,而瓦哈比主义主张复古并回到伊斯兰创教头300年的那个时代,这种激进的复古主义现实当中极易为极端主义所利用”。

去极端化成新疆最紧迫工作

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处理宗教问题的基本原则,“保护合法、制止非法、遏制极端、抵御渗透、打击犯罪”,首次增加了“遏制极端”,遏制宗教极端主义是打击暴恐活动的治本之策。

自去年,新疆官方通过整治干部队伍政治纪律、公开宣判从事非法宗教活动的宗教人士、开展农民画大赛、以现代文化对冲宗教极端思想、加强法治教育和约束等多种举措强力推进“去极端化”工作,打压宗教极端主义空间。

去年年底,新疆人大通过了新修订的《新疆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并于今年1月1日起施行。该条例特别增加了针对宗教极端思想的部分,“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宣扬宗教极端思想,参与宗教极端活动,不得利用宗教活动或者借宗教名义干涉正常生产经营活动,干涉婚礼、葬礼等民族风俗和生活习惯,干涉文化、文艺、体育等活动;不得对未经依法登记的婚姻举行宗教仪式;不得利用仪容、服饰、标志、标识等,渲染宗教狂热,传递宗教极端思想;不得胁迫、强制他人穿着宗教极端服饰、佩戴宗教极端标志、标识”。

张春贤在今年的稳定工作会议上强调,把去极端化作为新疆当前最突出、最紧迫的工作。

在此背景下,《乌鲁木齐市公共场所禁止穿戴蒙面罩袍的规定》成为“去极端化”向法治化迈进的一个积极探索。对于此法规的执行,不可避免可能还会遭遇阻力。既然出台了法规,不管遇到怎样的阻力,都应该坚决贯彻执行,如果遇到一点阻力,就退步,很难想象今后的新疆会出现什么样的局面。

遏制宗教极端主义,在实施刚性法律法规的同时,还应该挖掘维吾尔文化中适应现代化、与时俱进的部分。维吾尔族文化是融合的、进步的,具有内在的自我修复机制,有抵御宗教极端主义的能力。

下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对策(汇编)word格式文档
下载强制隔离戒毒人员去宗教极端化教育对策(汇编).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去宗教极端化公开承诺书

    第三师第三中学与学生签订的“去宗教极端化、不参与宗教活动、不进清真寺”公开承诺书 为进一步维护学校政治大局稳定,整治违反政治纪律行为,有效遏制宗教极端化向校园的渗透......

    学习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

    学习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 今年以来,我参加县、镇组织的培训学习中,多次聆听了关于“去宗教极端化”的专题讲座,个人也通过报纸、互联网学习了关于“去宗教极端化”的相关文章......

    “去极端化”宗教管理汇报材料

    和田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处深入推进“去极端化”及宗教事务管理工作开展情况汇报材料 为深入揭批“三股势力”的反动本质,使和田市环卫处全体职工彻底认清宗教极端思想的真......

    XX宗教去极端化心得体会

    XX宗教去极端化心得体会 极端化宗教思想打着宗教的幌子,披着宗教的外衣,不断制造恐怖破坏活动,成为新疆社会稳定最现实、最直接的严重危害。以下是小编收集的《去极端化心得体......

    去宗教极端化宣讲内容

    去宗教极端化宣讲内容 今年以来,通过参加我院组织的政治学习,多次聆听了关于“去宗教极端化”、“三股势力”的专题讲座,个人也通过报纸、互联网学习了关于“去宗教极端化”的......

    建筑行业“去宗教极端化”公开承诺书

    建筑行业“去宗教极端化”公开承诺书 为进一步维护建筑行业政治大局稳定,整治违反政治纪律行为,有效遏制宗教极端化向建筑施工现场的渗透与蔓延,本人做出如下承诺,并接受监督检......

    学习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5篇模版)

    学习去宗教极端化心得体会 记得有一句维吾尔族谚语是这样说的,如果潜水的人惧怕鳄鱼,他就取不到价值昂贵的珍珠。当前,新疆正处在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天山南北正在发生着......

    “去极端化”专题教育(精选五篇)

    “去极端化”专题教育 学习材料 石河子大学集中教育学习领导小组办公室编印 2016年8月目 录 中华人民共和国反恐怖主义法 ........................... 1 第一章 总 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