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光大“黑天鹅”事件再敲风控警钟
光大“黑天鹅”事件再敲风控警钟
时间:2013年9月3日
8月30日,证监会通报了对光大证券的调查结果,定性为“内幕交易”。而此前,对于“乌龙指事件”,光大证券发布的公告表示,错误来自于ETF套利的高频交易程序的订单生成和执行系统的错误。
那么,对于这种系统性错误,到底该如何理解呢?
唐虞告诉记者:“一个证券公司的高频交易系统在正式投入使用之前,一般需要有两年历史数据作回顾测试,以判断投资策略的准确与否,可信赖的交易系统通常需要四年或者更长时间的数据来对其潜在缺陷进行全面检查。但从光大事件来看,光大的系统显然不具备这样的条件,我国金融市场ETF交易推出不久,对交易系统提供商和券商来说要对系统进行全面、有效的测试尚存在一定的挑战。”
唐虞告诉记者,长期以来,在金融机构,除了银行基于国际的监管趋势以及国内的严格监管,其全面风险管理做得相对全面成熟之外,很多金融机构,如券商、期货、保险等机构对全面风险管理的认识仍然不足。光大事件警醒金融机构,需要自查自身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存留漏洞,是否有一些系统没有纳入到公司的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中。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券商合规部总经理黄玉(化名)也告诉记者:“事件本身对于推动监管机构进一步完善对高频交易等量化投资行为的监管有重要意义。”
对于什么是高频交易,市场有很多模糊的理解,简单来说,就是借助计算机的系统能力和算法,来发现市场的偏差和波动,通过高频次的交易来获利的行为。其核心是程序化交易,在实践中是由电脑来代替人发出买卖讯号,再根据系统使用者发出的委托方式,由电脑自动执行下单程序。
“程序化交易的买卖决策完全决定于自己的交易理念系统化、制度化的逻辑判断规则,如果这套规则里缺少了风险的意识及判断,就容易引发类似的风险事件,”黄玉告诉记者,“尽管国内从事高频交易的技术环境并不是很成熟,除了ETF套利之外,其他的高频投资还没有得到证监会的允许,个股权证没有放开,品种不够,甚至T+1制度严重影响着高频操作的市场环境,但不可否认的是,量化投资正成为趋势,并成为最近几年的热点。很多券商都在招募人才,对量化投资进行研究。”
而量化投资之所以成为趋势,则在于用计算机的能力取代人的能力有诸多好处,人的主观性太强,容易受利益、情感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计算机操作过程短,省事、客观、灵敏,很容易发现市场的偏差并套利。
对于金融机构来说,更是省去了考核投资经理的诸多麻烦。但如何让计算机系统变得可靠,如何对其进行风险的控制就成为一项重要工作。
黄玉表示:“监管层其实可以通过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来规范引导市场的行为,比如通过制定新规则来规定,各个机构或券商需要满足什么样的资质和条件才可以从事量化投资,技术系统需要完备到什么程度,需要哪些必备的研究人员,在合规、风险控制和风险管理方面需要一个怎样的评价系统。”
截至目前,来自证监会的消息显示,证监会正在进行证券公司内部控制指引、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等研究修订工作。同时要求证券公司建立和执行合规管理和动态风控等内控制度,改进加强信息技术管理。光大证券(601788.SH)在“乌龙指”14天后就收到了来自证监会的“最严罚单”。据悉,证监会正在研究修订券商风控指引制度。
与此同时,来自一些券商高层的消息也显示,公司内部在明令禁止接受媒体对于光大事件采访的同时,要求对“高频交易”等问题进行研究,并对内部风险进行自查。
针对当前券商风险管理过程中的潜在问题,达信商业风险咨询部高级咨询顾问唐虞告诉《中国经营报》记者,“早在2006年,证监会就已经发布了《证券公司风险控制指标管理办法》,而这些风险控制指标对当前交易的风险管控完全适用,关键是券商把原有的风险管理系统与进行高频交易的交易系统进行对接,即如何在交易管理系统中嵌入风险管理的指标。”
“业界之所以将光大事件称为‘黑天鹅’事件,是因为它极其罕见,撇开其造成的损失不谈,事件本身对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有非常积极的作用,通过探讨问题之源,可以进一步强化国内券商及其他金融机构在量化投资趋势下的风险控制及合规管理。”唐虞说。
除了券商本身的自查,监管层面对新规则的探讨,光大事件还在引发人们考虑另外一个问题,即如果企业无可避免地出现了类似事件,是否存在一定风险转移的策略。
对于这一问题,达信中国财务及专业责任保险部负责人黄 告诉记者:“存在一些风险转移的方法,如金融机构可以选择投保金融职业责任保险或者金融机构一揽子保险的方式进行风险转移,但目前国内金融机构在这方面的意识明显不足,本土金融机构也鲜有提供类似险种。”
“‘乌龙指事件’受损失的当事人有可能会是如下几类:一是光大操作失误完成后股份大幅波动的跟风者,后来股价下来,这是一波受损者,目前这些人希望通过诉讼的方式进行补偿,且不谈诉讼方面是否获得支持,索赔能否成功,从保险的角度来看,法律上是否有赔偿责任是保险解决方案的前提,但显然的是,在该案中,如果想证明跟风者的损失与光大的失误操作之间存在必然的因果关系是一个很困难的问题。”黄 分析说。
“第二类受损害的人群是光大的股东,因为事件发生后光大市值蒸发掉很大部分,他们的损失在某种程度上可以通过董事高管责任险来获得赔偿,因为董高险的启动条件之一是由于企业管理团队监督或管理公司的疏忽导致股东利益遭受损害而引发的赔偿请求。”(即使是董高险,中国在美上市企业百分百购买,香港上市公司有50%购买,国内购买者不足5%)
“第三类受损失的是券商的客户,目前光大公开信息显示本次操作不属于经纪业务,这意味着客户可能不会受到什么损害。但受此事件启发,如果想获得客户的信任,或者规避有可能产生的风险责任,券商可以选择投保金融机构专业责任保险。”
“第四类受损的是企业的自营业务,这方面可能通过金融机构一揽子保险来解决,比如一些员工的欺诈行为,由此引发金融机构的直接损失,在符合相关保单的约定下可以由这一保险进行风险涵盖。”
不过,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是,金融机构一旦出现风险,损失往往巨大,而保险机构的承保能力有限,即使从国际上来看,一般也只有1000万到3000万美元,最多也难超过5000万美元,这也是国内金融机构往往不屑购买保险的一个重要原因,由于国内金融机构往往体量较大,一般风险自身就能消化,而大额度的风险保险公司又无法承保,是这一对矛盾。
来源:中国经营报
第二篇:铁窗泪再敲反腐警钟(参观反腐倡廉教育基地)
铁窗泪再敲反腐警钟
为深入贯彻落上级党委、纪委关于加强党风廉政教育工作的安排部署,践行反腐倡廉教育活动,加强领导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廉洁从业教育,筑牢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进一步增强领导干部的廉政意识和法律观念,某年某月某日上午,某某公司党委组织本单位科级以上干部和重点岗位人员八十余人前往某某监狱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基地接受了一场生动、形象的预防职务犯罪警示教育。
冬日的寒风凛冽彻骨,路旁的草坪已是枯黄满目,路的尽头“某某监狱”四个金灿灿的大字显得格外醒目,在那下面,便是那扇隔断自由的“沉重铁门”。一副庄严肃穆的画面,饱含了无限的神圣和不可侵犯。
一行人在门口整好队后,在监狱政委的引领下,参观了服刑人员改造和生活的场所。高耸的围墙内,生活区、生产区、食堂、医疗区错落有致;监舍内,服刑人员的起居用品摆放规矩整齐;通廊内,除了各式各样的宣传标语外,还设立了思想动态展台等特色活动园地,这使得大家对现代文明监狱的建设有了更新的认识和较直接的了解。
在反腐倡廉警示教育展厅,讲解员围绕**篇、**篇、**篇、**篇和**篇五个方面详细介绍了某某市反腐倡廉、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情况。随后,在警示教育现场会上,在狱警的指令和看护下,几名服刑人员声情并茂的讲述了自己由领导干部沦为罪犯的沉痛经历,以自己的惨痛教训和忏悔给在场的党员干部以深刻的警示。
通过服刑人员的“现身说法”和他们发自灵魂深处的深深忏悔以及对自由、新生活的向往、渴望,给每位在场者以强烈的心灵震撼,再次敲响了反腐倡廉的警钟,进一步筑牢了党员干部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与会者纷纷表示,要以案为鉴、引以为戒,洁身自好,时刻以一名共产党员的责任约束自己,抵制腐朽思想侵蚀,强化政治意识、大局意识、奉献意识、服务意识、勤政意识,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对企业有用的人,做一个对家庭尽责任的人。
第三篇:干群热议温总理强调“硬任务硬措施硬指标”再敲节能减排警钟
干群热议温总理强调“硬任务硬措施硬指标”再敲节能减排警钟
一是认为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硬任务,强化忧患意识,确保工作不松懈。节能减排,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需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必须站在科学发展的高度来认真对待节能减排问题,保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认为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硬举措,强化危机意识,确保力度不减弱。要彻底摒弃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经济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绿色经济、低碳经济。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逐步提高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工作力度,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三是认为必须把节能减排作为考核各级干部的硬指标,强化责任意识,确保步伐不放缓。各级党委政府要明确政府和有关企业节能减排的责任,加大监督考核力度,把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和指标,还应该扩大监督渠道,使考核真正体现民意。
第四篇:钜派代销私募产品再爆雷 投资“任性”风控责任难界定(18.6.29)(最终版)
钜派代销私募产品再爆雷 投资“任性”风控责任难界定
(18.6.29)
本报记者 方海平上海报道第三方财富风控拷问 一位私募基金领域的律师表示,如果合同约定了投资期限,严格来说在投资期外进行投资的行为确实不合规,但这种做法在行业内非常普遍。
潮水退去,一大批裸泳者现身。宏观经济下行叠加金融监管趋严,私募基金等资管产品频频爆雷。近日,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多位投资者于2016年购买的由钜派销售的私募基金产品,在经历两次延期后约定本应于6月17日到期,然至今仍未能拿到回款,而是收到继续延期六个月的公告。据记者多方了解,这已经不是钜派第一次出现产品到期无法退出的情况,近期多家第三方财富管理公司均有问题产品被爆出。其背后,除了宏观环境的影响,国内第三方财富管理模式的隐忧也逐渐暴露,作为投资人与管理人的“中介”,销售误导、风控缺失是突出的违规现象。产品爆出问题后,投资者多向证监会或基金业协会等监管部门投诉,从监管部门的反馈文件看,通常对相关问题予以受理,但提出的解决方式多是协商沟通,要求被投诉机构自行化解风险。产品延期矛盾 一名投资者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他近期收到钜派理财师的通知,其所投资的一只名为“中恒合A的演唱会基金”再次延期六个月,原因是该基金所投资的部分项仍未实现回款。该投资人表示,这已经是这只基金第三次延期了,该基金原定一年内就可结束,至今已运行两年,还要延期半年,仍只收回约一半的本金。根据记者获得的基金合同、产品募集说明书等相关材料,“中恒合A演唱会基金”成立于2016年6月18日,存续期1.5年(0.5年投资期+0.5年退出期+0.5年延长期)。钜派为该产品进行宣传募资,在产品招募说明书中该基金原名“钜影演唱会基金”,管理人是深圳中恒合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下称“中恒合”),后在管理人与投资者签订的基金合同中,产品名称变更为“中恒合A演唱会基金”。基金规模为1.5亿。招募说明书中将基金的基准收益率定为6%,相比同时期发行的其他产品并不算高。上述投资者对记者表示,当时钜派宣称这是一款“快进快出”的产品,每个演唱会项目的投资周期仅4-5个月,按照0.5年投资期、0.5年退出期估算,一年之内就能收回本金和收益。不过,退出期结束后产品直接进入了6个月的延长期,这是第一次延长,不过仍属产品约定的1.5年存续期内。然而在距首次延长结束仅1个月时,2017年12月20日,投资者再收到延期公告,称由于三个项目的投资款无法收回,该基金再次延长半年,至2018年6月17日,此为第二次延长;到期时逢端午,投资人又被钜派理财师口头告知要再度延期三个月。随后管理人中恒合出具书面延期报告,延长时间由3个月变为6个月。关于基金延期问题,钜派方面对记者回应称,“中恒合A号演唱会投资基金”合同中约定的存续期限为0.5(投资期)+0.5(退出期)+0.5(延长期)+1(延长期),一共2.5年。此基金成立日为2016年6月17日,根据合同约定,存续期可延长至 2018年12月16日,此基金目前尚未到合同约定的存续期满。钜派的说法和投资者人的说法明显矛盾。记者发现,基金合同中有一条规定:若延长期满仍需延期的,则经全体合伙人一致同意后可以再行延期不超过1年。不过在销售阶段,上述投资人对记者表示,销售人员的说法一直是期限“最长一年半”。资金去哪儿了? 产品到期却迟迟无法退出,这只基金的管理运营及所投的项目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根据管理人中恒合出具的投资报告,截至2017年3月31日,在1.5亿基金规模中,已投资8912万,剩余可投资金额5660万。截至2017年6月31日,基金总投资1.45亿。首批8912万资金是根据合同约定于投资期内投出,主要项目包括多位当红明星的演唱会,这批投资已基本完成回款。第二批5660万资金是在2017年第二季度才投出,此时已经进入基金合同约定的“退出期”。这笔资金主要投向三大项目,布兰妮演唱会、“太阳之星”和“愚公移山音乐节”。其中“愚公移山音乐节”为整只基金所投最大项目,项目总投资6000万,该基金出资4400万,占比73.3%,占基金总规模的29%。根据管理人出具的公告,对该项目的出资时间为2017年6月13日,距第一次延长期结束仅两天。正是这三个在“退出期”进行投资的项目将这只基金拖入迟迟无法退出的处境。根据管理人中恒合在延期报告以及与投资人的沟通文件中的说法,这三大项目均出现问题:布兰妮演唱会取消,“太阳之星”延期播出,“愚公移山”项目未拿到文化部立项批文。一位私募基金领域的律师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如果合同约定了投资期限,严格来说在投资期外进行投资的行为确实不合规,但这种做法在行业内非常普遍。在2017年11月20日的延期报告中,管理人称该项目处于“回购”阶段,不过投资始终没有收到回购款,在随后的沟通中;管理人又称,由于艺人选择问题导致项目没有完成文化部门的申报。“如果这个项目根本没有在文化部立项,那么资金的运用最多限于付给艺人的定金,绝大部分的资金就应该还在账户上,但却一再延期,钱究竟去了哪里?”一位投资人提出疑问。风控责任难界定 此外,钜派后续发行的“中恒合B号基金”也面临着类似问题。据记者多方了解,钜派销售的产品近期有多只爆雷,包括“钜洲麒麟影视基金”、“钜增宝璀璨稳盈”等。后两者由钜派集团自己发行,管理人是其旗下子公司钜洲资产管理(上海)有限公司。记者发现,这些产品在基金合同中均标明为高收益高风险特性。“钜增宝璀璨稳盈”产品的一位投资人反映,钜派内部宣传资料以及销售人员的沟通中,涉嫌有明确“保本保收益”的承诺。对此,钜派方面向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按公司要求,员工在基金推介宣传时应充分向客户揭示风险、产品形式、特点、非保本保收益,严格禁止夸大收益、隐匿风险等违规销售行为。据核实,在该基金的销售过程中,个别员工存在虚假宣传、误导投资人的行为,公司已对此严肃处理,并于2018年4月17日对相关部门进行了问责。前述“中恒合A号演唱会基金”,投资人认为钜派在风控上失责。钜派的招募说明书显示,全流程管控保证资金流向安全,向项目公司委派财务与项目经理实时跟进;出款控制,针对单个演唱会项目,合作方讲演出合同提供给管理人审核无误后方可划款;设立共管账户,保证资金流向的安全。与此矛盾的是,管理人投资报告显示,基金成立后,完成一次性出资到项目方深圳容德。公开信息显示,项目方深圳容德是管理人中恒合的母公司。“一次性划款到项目方,就意味着在基金运作的开始钜派就失去了对资金的把控权,更提不上招募说明书中所提的针对单一演唱会项目进行审核了。而基金管理人中恒合和项目方深圳容德,是子公司和母公司的关系,子公司对母公司进行监督,如何做到公平公正?”投资人提出质疑。面对诸多疑问,钜派方面给记者的回应是,钜派对该有限合伙托管户进行着严格的管控,在每笔投资款项出款前,钜派会要求管理人提供投资协议、管理公司出具的投决会决议等相关证明材料,才会同意其出款,不存在项目尚未立项即进行划款的情况。(编辑:马春园,邮箱:macy@21jingj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