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T 276-2006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
(试行)(HJT 276-2006)
前 言
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规范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及处理设施的运行管理,制定本标准。
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本标准起草单位: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环境规划院。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2006年6月14日批准。本标准自2006年8月1日起实施。本标准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解释。本标准为首次发布。
1总则
1.1为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其他国家有关医疗废物领域的法律法规,加强医疗废物的安全管理,防止疾病传播,保障人体健康,实现医疗废物无害化处理目标,规范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技术的应用、指导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的规划、设计、施工和运行管理,制定本标准。
1.2本标准作为医疗废物非焚烧处理技术路线的标准之一,是对我国目前以焚烧技术路线为主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相关技术标准的补充和完善。
1.3本标准规定了高温蒸汽处理技术集中处理医疗废物的技术要求,适用于以高温蒸汽处理方法集中处理医疗废物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不具备集中处理医疗废物条件的地区,如采用高温蒸汽处理技术自行就地处理医疗废物,其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可参照本标准执行。1.4适用范围
1.4.1高温蒸汽处理技术适用于处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的感染性废物和损伤性废物。
1.4.2高温蒸汽处理技术不适用于处理《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的病理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不适用于处理汞和挥发性有机物含量较高的医疗废物,不适用于可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的消毒或灭菌。对于不适宜采用高温蒸汽处理技术处理的医疗废物应加强监管,严格按照相关的国家规定、标准要求进行管理和处置。
1.5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宜统筹规划,近、远期结合,以近期为主。布局和选址应进行技术经济论证、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并进行综合比选。
1.6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建设,应采用成熟可靠的技术、工艺和设备,做到运行稳定、维修方便、经济合理、管理科学、保护环境、安全卫生。1.7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的建设,除应遵守本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的有关强制性标准的要求。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GB16297 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 GB14554 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8466 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
GB18278 医疗保健产品灭菌确认和常规控制要求工业湿热灭菌 GB15981 消毒与灭菌效果的评价方法与标准 GB18597 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
HJ/T177 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380号)国家危险废物名录(环发[1998]89号)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卫生部和国家环保总局发布2003第287号)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环发[2004]16号)
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环发[2003]188号)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环发[2003]206号)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卫生部令[2003]36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办法(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令第5号)
3术语和定义
下列述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3.1 医疗废物 medical waste 是指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教学、科研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具体分类名录依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3.2 高温蒸汽 steam 本标准规定高温蒸汽为温度不低于100℃的水蒸汽。3.3 处理 treatment 指通过改变医疗废物的生物特性和组成从而达到消除其潜在生物危害性的过程。3.4 高温蒸汽处理 steam treatment 指利用高温蒸汽对医疗废物中所含的病原微生物进行灭活的湿热处理过程。3.5 处置 disposal 指按照规定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安全无害和减量处理的过程。3.6 最终处置 final disposal 指经高温蒸汽处理后的医疗废物进行卫生填埋或焚烧的过程。3.7 杀菌室 steam treatment chamber 杀菌室是指高温蒸汽处理设备中医疗废物在其内部进行蒸汽处理的腔体。3.8 处理温度 treatment temperature 指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备为达到规定的生物灭活程度而设定的杀菌室内稳定、有效的温度限值。
3.9 处理时间 treatment time 指杀菌室内升温达到指定处理温度后,医疗废物在杀菌室内的持续停留时间,不包括升温时间和干燥时间。3.10 杀灭对数值 killing log value 当微生物数量以对数表示时,蒸汽处理前后微生物减少的对数值。3.11 预真空 pre-vacuum 在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对医疗废物进行蒸汽处理前利用抽真空装置将杀菌室一次抽至某一负压值的抽真空过程。3.12 脉动真空 fractionated-vacuum 在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对医疗废物进行蒸汽处理前利用抽真空装置将杀菌室抽至某一负压值,再充入高温蒸汽至某一正压值,该过程进行两次以上为脉动真空。
3.13 下排气 gravity exhaust 指利用重力置换原理,往杀菌室内通入高温蒸汽,迫使杀菌室内的空气从蒸汽处理设备的下排气孔排出的过程。3.14 废气 waste gas 指在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过程中从杀菌室内抽(排)出的气体、贮存设施排出的气体以及破碎等环节产生的气体。3.15 废液 waste liquid 指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过程中处理设备内腔中产生的冷凝液、医疗废物的渗滤液及废气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液。3.16 B-D 试验 Bowie-Dick type test 指利用专用测试图检测高温蒸汽处理设备的空气排出性能,通过测试图表面指示剂颜色的变化情况来判断抽真空系统是否正常工作的一种测试。
4总体设计 4.1建设规模
4.1.1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规模适宜在10吨/日以下。
4.1.2服务区域内的医疗废物产生量应按医疗废物类别以实际重量进行统计与核定。服务区域内的医疗废物产生量计算及预测可参照《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7)中提供的计算方法进行。
4.1.3处理厂建设规模应根据处理厂服务区域医疗废物产生量、成分特点、变化趋势、医疗废物收运体系、高温蒸汽处理技术的适用性、《全国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建设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等因素综合考虑确定,不应将不适宜采用高温蒸汽处理技术处理的医疗废物的量考虑在内。处理厂设计服务年限不应低于10年。
4.1.4处理厂每天正常运行时间不应少于16小时,高温蒸汽处理设备能力应根据处理厂运行时间和处理规模合理确定。处理厂原则上仅宜配备单台处理设备。来表示,并尽可能标准化和规格化。处理设备规格应以杀菌室容积(m3)。4.2厂址选择
4.2.1处理厂的选址应符合国家及当地有关规划的要求,应符合当地环境保护的要求,并应通过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认定。
4.2.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厂不宜在居民区、学校、医院等人口密集区域以及水源保护区附近建设。应设置一定的防护距离,防护距离应根据场址条件、处理技术工艺、污染物排放等,结合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风险评价结果,并根据专家论证意见确定。
4.2.3厂址选择还应符合以下条件:(1)厂址应满足工程建设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和气象条件,不应选址在发震断层、滑坡、泥石流、沼泽、流砂、采矿隐落等地区。
(2)选址应综合考虑交通、运输距离、土地利用现状、基础设施状况等因素,宜进行公众调查。
(3)厂址不应受洪水、潮水或内涝的威胁。必须建在该地区时,应有可靠的防洪、排涝措施。
(4)厂址选择应同时考虑残渣的处置以及与当地生活垃圾处理设施的距离。(5)厂址附近应有满足生产、生活的供水水源、污水排放、电力供应条件。4.3项目构成
4.3.1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项目一般由处理厂主体工程、配套工程、生产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构成。
4.3.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厂主体工程主要包括:
(1)接受贮存系统:一般由医疗废物受料计量、卸料、暂时贮存、厂内输送等设施构成。
(2)高温蒸汽处理系统:一般由进料单元、蒸汽处理单元、破碎单元、压缩单元、废气处理单元、废液处理单元、自动控制单元、蒸汽供给单元及其它辅助单元等构成。
4.3.3配套工程主要包括:总图运输、供配电、给排水、厂区污水处理、消防、通讯、暖通空调、机械维修、监测化验、车辆器具清洗和消毒等设施。
4.3.4生产管理与生活服务设施一般包括办公用房、食堂、浴室、值班宿舍等设施。
4.3.5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项目的建设,应坚持专业化协作和社会化服务的原则,合理确定配套工程和服务设施,提高运行管理水平,降低运行成本。4.4基本要求
4.4.1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工艺推行集中处理,处理过程要确保医疗废物蒸汽处理效果、废水和废气的有效处理以及环境安全。
4.4.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工艺可以采用先蒸汽处理后破碎、先破碎后蒸汽处理或蒸汽处理与破碎同时进行等三种工艺形式。宜优先采用先蒸汽处理后破碎或蒸汽处理与破碎同时进行两种工艺形式。
4.4.3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应采用工作压力大于常压的压力型设备。4.4.4 以嗜热性脂肪杆菌芽孢(Bacillus stearothermophilus spores ATCC 7953或SSI K31)作为指示菌种衡量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备的杀菌效果,要求微生物杀灭对数值大于4或微生物灭活效率大于99.99%。
4.4.5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系统尽可能采取措施实现蒸汽处理、破碎、压缩等单元一体化,避免医疗废物由处理系统的入口进料到出口卸料之间操作过程中人工接触的可能性。不应采用没有自动控制单元、没有废气与废液处理单元的处理系统。
4.5总图设计
4.5.1处理厂的总图设计,应根据厂址所在地区的自然条件,结合生产、运输、环境保护、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职工生活,以及电力、通讯、热力、给水、排水、污水处理、防洪、排涝等因素,经多方案综合比较后确定。
4.5.2处理厂的设计和建设,应考虑发生事故或被污染的雨水等造成土壤、地下水或地表水污染的防范措施;应设置事故应急池,收集和贮存处理厂内因医疗废物溢出、泄漏或发生火灾灭火时产生的污水,以及被污染的雨水;事故应急池的设计容积应确保容纳预期产生的污水量。
4.5.3处理厂的附属生产设施、生活服务设施等辅助设施,应根据社会化服务原则统筹考虑,避免重复建设。辅助车间尽可能与主厂房合并建设。4.5.4处理厂应按照净污分区、人员防护、单向流程、节约占地的原则进行设计。人流和物流的出、入口宜分开设置,并应方便医疗废物运输车的进出。4.5.5处理厂应设置高度不低于2.5米的围墙,防止家畜和无关人员进入。4.6总平面布置
4.6.1厂区平面布置应满足生产工艺流程和方便生产、办公、生活的要求,应以高温蒸汽处理系统为主体进行布置,其他各项设施应按医疗废物处理流程合理安排,以确保相关设备联系良好,充分发挥功能,保证设施安全运行。
4.6.2物流出入口、接收、贮存和转运设施、清洗消毒设施、处置场所等设施可考虑与生活服务设施隔离,分开建设。隔离措施包括墙体隔离或空间隔离方式。4.6.3处理厂的车辆消毒设施,宜位于卸料设施附近处,以便于对卸料后的车辆进行及时消毒,防止有传染性物质扩散,并与医疗废物转运工具、生产工具的消毒设施合并建设。
5分类包装、收集运输、贮存输送 5.1分类
5.1.1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应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及其它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管理。
5.1.2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应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分类目录》中的分类标准和本标准的相关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分类收集,各类医疗废物不得混合收集。病理性废物、化学性废物以及药物性废物应单独收集。5.2包装
5.2.1所选择的医疗废物周转箱、包装袋与利器盒的标准、技术性能、规格等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的要求。
5.2.2周转箱上应有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和中文标识,必要时可标注英文标识,标识内容可包括医疗废物产生单位、产生日期、类别及需要的特别说明等。5.2.3包装袋材质应具有一定的蒸汽通透性,不能影响蒸汽处理工艺的效果、功能和安全,且在高温蒸汽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毒性物质。
5.2.4医疗废物中的利器包装形式和规格应与后续进料、蒸汽处理、破碎等处理工艺环节相适应。5.3收集运输
5.3.1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一般负责统一收集服务区域内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所产生的医疗废物。
5.3.2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运送医疗废物应符合《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中的有关规定。
5.3.3医疗废物集中处理单位应根据服务区域内医疗废物产生量的分布特征、服务区域交通条件等合理制定收集运输方案。5.4接收、贮存与厂内输送
5.4.1医疗废物接收、贮存与厂内输送可参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HJ/T177-2005)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5.4.2医疗废物接收、贮存与厂内输送还应满足下列要求:(1)处理单位在接收医疗废物时,应检视包装物或者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是否符合要求以及是否对应相关转移联单制度,处理单位可拒绝接收不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
(2)贮存设施应采用全封闭、微负压设计,并应设置气体净化装置和事故排气系统,气体净化后方可排放。
(3)设计贮存设施能力时,应综合考虑医疗废物量、贮存时限、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检修期间及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处理效果待验证期间废物存放等因素。(4)医疗废物厂内输送应使用防渗漏、防遗撒、无锐利边角、易于装卸和清洁的专用运送工具。每天运送工作结束后,应对运送工具及时进行清洁和消毒。
6处理系统 6.1进料单元
6.1.1进料单元应与后续处理工艺单元相匹配。
6.1.2医疗废物的进料应尽量采取机械化和自动化作业,减少人工对其直接操作。如进料采取人工作业,应尽可能采取措施避免进料容器(或进料车)与人体直接接触。
6.1.3进料容器(或进料车)材质宜采用不锈钢或铝合金等耐腐蚀性材料,并应具有一定的强度。进料容器(或进料车)应具有防止冷凝液浸泡医疗废物的措施。6.1.4如果进料容器(或进料车)兼作为蒸汽处理过程中杀菌室内盛装医疗废物的容器,其设计应便于处理过程中蒸汽均匀穿透和热传导,其材质和结构要能承受蒸汽处理过程中的温度和压力变化,其内壁应作防粘处理。容器中废物装填应松散适度,不宜过满和紧密,最大装载量不宜超过杀菌室容积的70%,进料容器中的医疗废物顶部应与杀菌室内上壁留有适当距离。
6.1.5禁止采用没有经过消毒处理的进料容器(或进料车)来盛装经过蒸汽处理后的医疗废物。
6.1.6采用先破碎后蒸汽处理工艺的设备,进料单元的进料口要保持气密性,同时应配备抽气设备以维持进料单元和破碎单元在一定的负压下运行。6.2高温蒸汽处理单元
6.2.1处理设备应耐久可靠,便于操作和维护。
6.2.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杀菌室内部蒸汽喷口布局应尽可能保证杀菌室内温度场均匀。
6.2.3处理设备应能在其额定电压的±10%范围内维持自身正常的工作状态。6.2.4设备内腔及门应采用耐腐蚀、同水和水蒸气接触能保证连续使用的材料,一般宜使用不锈钢材质。
6.2.5设备设计、制造、监督检验、检测和使用应符合有关压力容器的安全标准要求和国家有关规定。
6.2.6设备进料口和出料口可以分开设置;进料口和出料口的门应能够满足设备工作压力对密封性能的要求;应设置联锁装置,在门未锁紧时,高温蒸汽处理设备不能升温、升压,在蒸汽处理周期结束前,门不能被打开,在设备进料、出料和维护时应能正常处于开启状态。6.2.7抽真空度要求:
6.2.7.1破碎和蒸汽处理不同时进行的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抽真空度要求:(1)该类压力型高温蒸汽处理设备主要指杀菌室内进行蒸汽处理时没有辅以机械装置搅拌、破碎医疗废物的一类设备,4.4.2款中提到的先蒸汽处理后破碎工艺中的高温蒸汽处理设备通常为此类设备。
(2)此类压力型设备在开始对医疗废物进行蒸汽处理前,应进行预真空或脉动真空将杀菌室内的空气排出,优先使用脉动真空形式,禁止采用下排气式处理设备。
(3)预真空形式抽真空:杀菌室内抽真空度一般不宜低于0.09MPa;
脉动真空形式抽真空:杀菌室内抽真空度一般不宜低于0.08MPa,抽真空与充蒸汽的循环过程次数不应少于3次;或保证脉动真空结束后杀菌室内空气排出率不小于98%。
(4)预真空或脉动真空型设备应有防止排气孔堵塞的措施和防止设备倒吸水、气的措施。
6.2.7.2破碎和蒸汽处理同时进行的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抽真空度要求:
(1)该类压力型高温蒸汽处理设备主要指杀菌室内进行蒸汽处理的同时辅以机械装置搅拌、破碎医疗废物的一类设备,4.4.2款中提到的蒸汽处理和破碎同时进行工艺中的高温蒸汽处理设备通常为此类设备。
(2)在此类压力型设备开始对医疗废物进行蒸汽处理前,不强制要求进行预真空或脉动真空排出杀菌室内的空气,但应有相应措施确保杀菌室内的空气不影响蒸汽处理效果。
6.2.8医疗废物蒸汽处理过程要求在杀菌室内处理温度不低于134℃、压力不小于220KPa(表压)的条件下进行,相应处理时间不应少于45分钟。
6.2.9设备必须安装安全阀,安全阀开启压力不应大于设备安全设计压力,并在达到设定压力时或在设备工作过程中出现故障时应能自动打开进行泄压。
6.2.10设备管道各焊接处和接头的密闭性应能满足设备加压和抽真空的要求。6.2.11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应具有干燥功能,物料干燥后含水量不应大于总重的20%。
6.2.12处理设备外表面应采取隔热措施,操作人员可能接触的设备外表面,其表面温度不宜超过40℃。对于输送超过60℃的蒸汽或水的管道,以及输送冷却水的管道,都应做保温处理。6.3破碎单元
6.3.1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必须经过破碎,严禁只对医疗废物进行高温蒸汽处理,严防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后回收利用的现象发生。
6.3.2破碎设备应能够同时破碎硬质物料和软质物料,物料破碎后粒径不应大于5厘米,如一级破碎不能满足要求,应设置二级破碎。
6.3.3破碎单元位于高温蒸汽处理单元之前时,破碎应当在密闭与负压状态下进行,破碎单元内部气体必须得到净化处理后方可排放,同时应具有消毒措施,定期以及在每次检修之前对破碎单元进行安全消毒。消毒措施不应产生二次污染。6.3.4破碎设备的选择,应遵循可靠、耐用、维修方便安全、无二次污染的原则进行。
6.4压缩单元
6.4.1如果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厂距离当地生活垃圾处理厂较远,可考虑配备压缩单元。
6.4.2医疗废物经高温蒸汽处理、破碎后进行压缩的比例应大于2:1。6.5废气处理单元
6.5.1废气处理单元必须能够有效去除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VOC)、重金属等污染物,并能够消除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异味。6.5.2废气处理单元应能保证微生物、挥发性有机物(VOC)等污染物的去除率在99.999%以上。
6.5.3废气处理单元一般宜设尾气高效过滤、吸附装置等,依据具体情况可考虑增设VOC化学氧化装置和在高效过滤装置上游增设中效或低效过滤装置等。可考虑采用药剂去除蒸汽处理过程中的异味,也可根据实际设置脱臭装置。
6.5.4尾气高效过滤装置应采用疏水性介孔材料,能够满足一定的耐温要求,过滤孔径不得大于0.2μm;过滤装置一般应设进出气阀、压力仪表和排水阀,设计流量应与处理规模相适应,过滤效率应在99.999%以上。
6.5.5应有技术措施防止过滤、吸附装置中微生物孳生和因湿失效;如过滤、吸附装置的处理效率不能满足要求,应及时进行校正或更换。6.5.6应保证废气处理单元管道及管道之间连接的气密性。6.6废液处理单元
6.6.1高温蒸汽处理过程中处理设备内腔中产生的冷凝液,医疗废物的渗滤液及废气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冷凝液,应首先收集进入废液处理单元作消毒处理,然后才能排入厂区污水处理设施进一步处理。
6.6.2废液处理单元可采用加热处理方式对废液进行消毒,消毒温度不宜低于125℃,相应消毒时间不宜少于30min。废液处理单元也可采用其他切实可行的消毒处理方式。6.7自动控制单元
6.7.1高温蒸汽处理系统应尽可能实现全过程的自动控制,包括真空预热控制、升温加压、自启停、蒸汽处理、干燥、废液和废气处理控制、破碎、压缩控制等。6.7.2系统控制硬件应包括控制面板、传感器件和控制调节阀等部件。6.7.3杀菌室内的传感器件设置点位置应能保证所测量点的温度值和压力值能够满足最终实现预定处理效果的要求。传感器设置数量应能满足测试温度分布和保证高温蒸汽处理工艺有序性、均匀性及可重复性的要求。
6.7.4自控单元应设有数据输出接口和通讯接口,实现参数输出和远程监控功能。
6.7.5系统控制软件宜采用可编程控制方案实行自动控制,其功能应包括:(1)测试空气排除效果和设备密封性能(只针对抽真空类型的设备)。
(2)实时显示当前运行所处的状态,包括所处阶段、处理温度、处理时间、杀菌室内压力、干燥时间。
(3)运行过程中的主要参数当前值的显示及打印功能。在运行过程中,实时跟踪反馈杀菌室内的温度、压力。处理过程结束后,应将整个处理过程的参数存储作为备份记录保存5年,自控系统应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可靠性,防止所存储的参数丢失、被随意修改和删除。
(4)自控系统除能实现蒸汽处理各阶段的自动操作外,还应具有人工操作模式实现蒸汽处理各个阶段的手动操作。在人工操作模式下,不得简化或回避任何处理环节。
(5)自控系统应具有故障自我检测功能,能够实现超温、超压、断电、断水、断汽以及误操作等异常情况下报警和紧急停车,并且能够实现操作未完成时高温蒸汽处理设备进料门(出料门)联锁功能。6.7.6控制软件应设置权限对处理时间、处理温度、压力等参数的修改进行限制,禁止将处理参数降低到标准规定的参数以下对医疗废物进行蒸汽处理。6.7.7自控单元在蒸汽处理过程中应能根据杀菌室内温度和压力的波动情况及时把处理温度控制在所预置温度的±1℃范围之内。
6.7.8处理设备所配备的仪器仪表除满足相关专业标准的要求外,还应保证温度控制精度不大于±0.5℃、压力控制精度不大于±1.6%和时间控制精度不大于±1%。
6.7.9处理设备所配备的仪器仪表每年至少进行一次检查校准,并进行相应的记录,记录结果应作为处理厂运行记录文件的一部份保存5年。6.8蒸汽供给单元
6.8.1外接蒸汽:如果处理厂有外接蒸汽源,可以通过调压装置接入高温蒸汽处理系统。
6.8.2蒸汽发生器:如果处理厂没有外接蒸汽源,需要配备相应的蒸汽发生系统,蒸汽发生系统的选择应本着投资少、运行费用低和与处理系统相匹配的原则进行。
6.8.3蒸汽源均应符合如下要求:
(1)处理所需蒸汽源压力适宜为0.3~0.6Mpa,蒸汽压要平稳,波动量不宜大于10%。
(2)所提供的蒸汽应为饱和蒸汽,其所含的非可凝性气体不应超过5%(V/V),过热不应超过2℃。
(3)蒸汽供应量应能满足处理厂满负荷运行的需要。(4)年供汽保证率不宜低于350天。
(5)供产生蒸汽和直接冷却用的水,均不得含有浓度可削弱蒸汽处理效果、损坏高温蒸汽处理设备的杂质,其水质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6.8.4蒸汽输送管路应有疏水装置,能有效排出管路内的冷凝水。
6.8.5蒸汽供应系统应有压力调节装置,减少蒸汽压力扰动对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工作的影响。
7配套工程 7.1电气系统
7.1.1处理厂供电方式应根据用电要求,与当地电力部门协商确定。7.1.2处理厂蒸汽处理设备用电负荷为AC380/220V,负荷等级为三级。
7.1.3处理厂应设直流配电装置及不间断电源系统供仪表、计算机监控及控制系统的应急电源。
7.1.4照明设计应符合《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有关规定。正常照明与事故照明应采用分开的供电系统,并宜采用下列供电方式:(1)事故照明宜由蓄电池组供电。
(2)处理厂房的主要出入口、通道、楼梯间以及远离处理厂房的工作场所的事故照明,宜采用自带蓄电池应急灯。
(3)厂房内安装高度低于2.2m的照明灯具,宜采用24V电压供电。
(4)手提灯电压不应大于24V,在狭窄地点和接触良好金属接地面上工作时,手提灯电压不应大于12V。
7.1.5处理厂房及辅助厂房的电缆敷设,应采取有效的阻燃、防火封堵措施。7.1.6处理厂应设置通讯设备,保证厂区岗位之间和厂内外联系畅通。7.2给水、排水和消防 7.2.1给水
7.2.1.1厂区室外和室内给水管网宜采用生产、生活、消防联合供水系统。7.2.2排水
7.2.2.1厂区排水应采用雨污分流制。
7.2.2.2雨水量设计重现期应符合国家《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J14)中的有关规定。
7.2.2.3厂区清洗、消毒产生的废水、作业区初期雨水以及本标准第6.6.1款中经过消毒处理后的废液等应按医疗机构产生污水处理,并应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要求。
7.2.2.4污水排放前应进行再次消毒,消毒剂应根据技术经济分析选用,消毒工艺设计除应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外还应符合其他有关规定。
7.2.2.5厂区生活污水及其他非医疗污水排放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
7.2.3消防
7.2.3.1高温蒸汽处理厂房的生产类别应属于丁类,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贮存库的生产类别应属于丙类,建筑耐火等级不应低于二级。
7.2.3.2高温蒸汽处理厂房应设置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并应符合国家《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中的有关规定。
7.2.3.3高温蒸汽处理厂房的安全疏散,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中的有关规定。
7.2.3.4高温蒸汽处理厂房内部的装修设计,应符合《建筑内部装修设计防火规范》(GB50222)中的有关规定。7.3采暖通风与空调
7.3.1建筑物的采暖通风和空调设计应符合《采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J19)中的有关规定。
7.3.2高温蒸汽处理厂房宜采用机械强制通风,以保持良好的通风环境。7.3.3处理车间以及贮存间排出的空气应进行适当处理后排放,并宜设置事故排气系统,以便提供充足的通风条件。7.4建筑与结构
7.4.1处理厂主要生产设备应布置在封闭的车间内。卸料、贮存、转运、输送和上料系统必须设置在有屋盖的车间内。
7.4.2处理厂的暂时贮存库应采取微负压设计,并保证新风量30m3/人•小时。7.4.3厂区建筑的造型应简洁、实用,并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厂房的平面布置和空间布局应满足工艺设备布置要求,同时宜考虑今后生产发展和技术改造的可能性。生产区与生活服务区之间应有隔离。
7.4.4厂房平面设计应组织好人流和物流线路,避免交叉。
7.4.5厂房楼(地)面的设计,除满足工艺使用要求外,还应符合《建筑地面设计规范》(GB50037)中的有关规定。贮存设施墙面应方便进行清洗消毒,控制室地面应采取防静电措施。
7.4.6厂房采光设计应符合国家《工业企业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中的有关规定。
7.4.7严寒地区的建筑结构应采取防冻措施。7.4.8大面积屋盖系统宜采用钢结构,并应符合《屋面工程技术规范》(GB50207)中的有关规定。屋顶承重结构的结构层及保温(隔热)层应采用非燃烧体材料;设保温层的屋面应有防止结露与水汽渗透的措施,并应符合《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中的有关规定。
7.4.9医疗废物卸料、贮存设施应进行地面防渗处理,并符合《危险废物贮存污染控制标准》中的有关规定。
7.4.10厂房结构设计应满足《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中的有关规定,并应符合其他国家现行的有关规范要求。
7.4.11厂区应进行地质勘察,地质勘察应符合《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中的有关规定。
7.4.12楼(地)面活荷载取值应根据设备安装、检修和使用要求等确定,同时应满足《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中的有关规定。
7.4.13处理厂的结构构件,应根据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及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要求,按使用工况分别进行承载能力及稳定、疲劳、变形、抗裂及裂缝宽度计算和验算;处于地震地区的结构,还应进行结构构件抗震的承载能力计算。同时应满足《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钢结构设计规范》(GBJ17)、《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中的有关规定。7.4.14地基基础的设计应按国家《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J25)的有关规定进行地基承载力和变形计算,必要时还应进行稳定性计算。7.5厂区道路
7.5.1厂区道路的设置,应满足交通运输、消防、绿化及各种管线的敷设要求。7.5.2处理厂的道路应能到达主要构筑物和建筑物。车行道宜布置成环状,以便回车。
7.5.3处理厂区主要道路的行车路面宽度不宜小于6.0m。主厂房外应设消防道路,道路的宽度不应小于3.5m,人行道一般取1.5~2.0m。路面宜采用水泥混凝土或沥青混凝土,道路的荷载等级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22)的有关规定。
7.5.4临时停车场可设在厂区物流出口或入口附近处。7.6绿化
7.6.1厂区的绿化布置应符合总图设计要求,合理安排绿化用地。污染区应尽可能减少绿化。
7.6.2厂区绿化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选择适宜的植物。7.7清洗消毒
7.7.1处理厂应设置清洗消毒设施用于医疗废物转运车、周转箱及其它医疗废物运送工具的清洗消毒。
7.7.2清洗消毒可参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和《医疗废物集中焚烧处置工程建设技术规范》中的有关规定执行。禁止在社会车辆清洗场所清洗医疗废物转运车。
7.7.3清洗消毒工艺的设计应本着易于操作、经济合理的原则进行。应对与消毒剂发生接触后的车辆等金属物品用清水进行清洗,以免发生设备车辆腐蚀问题。7.8其他辅助设施
7.8.1处理厂应具有全厂设备日常维护、保养与小修任务及工厂设施突发性故障时的应急处理功能。设备的大、中修宜通过社会化协作解决。
7.8.2处理厂应配备必需的机械工具、搬运设备和备用品、消耗品。7.8.3处理厂应配备突发事故应急所必需的设备、物品和药品。8环境保护和安全防护 8.1一般规定
8.1.1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噪声以及其他污染物的防治与排放,应贯彻执行国家现行的环境保护法规和标准的有关规定。8.1.2处理厂建设应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应符合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工作环境和条件。
8.1.3制定处理厂污染物治理措施前应落实污染源的特性和产生量。8.2环境保护
8.2.1医疗废物进场后应在规定时间内尽快处理,减少存放时间,避免恶臭产生。8.2.2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从杀菌室内抽(排)出的气体、贮存设施排出的气体以及破碎等环节产生的气体,必须经过处理后方可排放,污染物监测和排放应符合《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有关要求。8.2.3处理厂清洗消毒废水、作业区初期雨水以及本标准第6.6.1款中经过消毒处理后的废液应进入处理厂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排放,污水排放应符合《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的规定。污水处理设施的废气排放、污泥控制与处置应按《医疗机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8.2.4处理厂生活污水排放应符合《污水综合排放标准》的要求。8.2.5污水处理后符合相关标准的,可以进行循环利用。
8.2.6对于主要噪声设备,应采取基础减震和消声及隔声措施,厂界噪声应符合《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GB12348-90)的要求。
8.2.7废气处理单元中过滤、吸附装置的滤芯和吸附材料因使用寿命或其它原因而不能使用时,应作为危险废物进行安全处置。8.2.8医疗废物排放管理
8.2.8.1医疗废物经过高温蒸汽处理和破碎设备破碎毁形,并且处理效果满足本标准要求后,可作为一般的生活垃圾进行最终处置,具体处置方式应依据当地生活垃圾所采取的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处置方式而定,同时应加强与当地垃圾处理规划或环境卫生规划的统筹考虑,严禁回收利用。
8.2.8.2已安全处理的医疗废物如需在厂内暂存,宜采用容器盛装或包装袋包装后存放,容器或包装袋上应有“无危险”和“已检验”等标识,不得和未处理的医疗废物一起存放。
8.2.8.3已安全处理的医疗废物外运作最终处置时,不宜和其它废物混合运输,运输车辆的车箱应能防止运输过程中医疗废物洒落,运输车辆应配有工具以便及时清除意外洒落的医疗废物。
8.2.8.4如对处理后的医疗废物进行卫生填埋处置,当地的卫生填埋场宜划出专区用于医疗废物填埋。医疗废物填埋后其表面应铺有一层生活垃圾或其它覆盖材料,铺设厚度不宜少于125厘米,尽可能避免人与填埋的医疗废物直接接触。8.3职业卫生与劳动安全
8.3.1处理厂的劳动卫生应符合国家《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GBZ1)和《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GBZ2)中的有关规定。
8.3.2处理厂建设应采用有利于职业病防治和保护劳动者健康的措施。应在相关设备的醒目位置设置警示标识,并应有可靠的防护措施。
8.3.3职业病防护设备、防护用品应确保处于正常工作状态,不得擅自拆除或停止使用。
8.3.4处理厂建设应进行职业病危害与控制效果可行性评价。8.3.5处理厂应采取必要的职业健康和劳动安全措施,主要内容应包括:(1)应对工作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2)应提供工作人员所需的防护用品。
(3)应提供工作人员所使用的防护用品的清洁消毒设施。
8.3.6所使用防护用品的类型应根据所涉及的医疗废物的危险度而定,但对医疗废物收集和处理人员应达到如下要求:
(1)头盔,有或无面罩依据所进行的操作而定。(2)口罩,必需。
(3)护目镜,依操作而定。(4)工作裤(工作服),必需。(5)护腿和工业用靴,必需。
(6)一次性手套(一般工作人员用)或耐受力强的手套(医疗废物处理工人用),必需。
(7)耳罩,依操作而定。
8.3.7应按感染区、过渡区、清洁区设置工作人员更衣、洗涤和洗浴设施。
9工程施工及验收
9.1建筑、安装工程应符合施工设计文件、设备技术文件的要求。9.2对工程的变更应取得设计单位的设计变更文件后再进行施工。
9.3处理厂建设的工程质量监督管理应符合国家现行《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项目的竣工验收应按《建设项目(工程)竣工验收办法》执行。9.4处理厂的竣工验收应有环境保护及卫生专业技术部门参加。
9.5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应按本标准和现行相关专业工程验收规范有关规定进行验收。对国外引进的专用设备,可参照供货商提供的设备技术规范、合同规定及商检文件执行,并应符合我国现行的国家或行业工程施工及验收标准要求。
9.6工程竣工验收前,严禁处理厂投入运行。
10运行管理
10.1运行管理总则
10.1.1本运行管理要求适用于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厂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
10.1.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厂的运行、维护及安全管理除应执行本要求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定。10.2运行条件
10.2.1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单位必须按照《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获得许可证后方可运行;未取得经营许可证的单位不得从事有关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活动。
10.2.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设施建设应符合本标准的要求。
10.2.3制订完备的保障医疗废物收集、运输和安全处置的规章制度。
10.2.4必须具有经过培训的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相应数量的操作人员。10.2.5应具有负责医疗废物处理效果检测、评价的机构和人员。10.3劳动定员和运行班制
10.3.1处理厂劳动定员可分为生产人员、辅助生产人员、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处理厂的劳动定员应按定岗定量的原则合理确定。
10.3.2处理设备可间歇运行,但运行时间应保证每天不少于16小时,处理厂全年运行天数不应少于330天。10.4人员培训 10.4.1基本要求
(1)熟悉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规章和有关规范性文件的规定,以及处理厂内的规章制度和各项工作要求;
(2)了解医疗废物危险性和相应安全防护方面的知识;(3)明确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和环境保护的意义;(4)熟悉医疗废物的分类和包装标识以及安全标识;(5)熟悉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厂运作的工艺流程;
(6)掌握劳动安全防护设施、设备使用的知识和个人职业卫生防护措施;(7)熟悉处理紧急事故的措施或操作程序。
10.4.2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操作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应包括:
(1)医疗废物接受、厂内输送、贮存、进料、蒸汽处理、破碎、压缩以及运输车和转运箱清洗消毒等环节的具体操作;
(2)符合要求的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和压力;
(3)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抽真空性能和密闭性检测,蒸汽供应系统检测,处理效果的检测和判定,以及检测结果不合格情况下相应的应对措施;(4)设备运行故障的排除。
10.4.3技术人员还应掌握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的相关理论知识和处理设备的工作原理。
10.5医疗废物接收交接制度
10.5.1医疗废物交接按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试行)》的有关规定执行,采用《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进行记录和管理。
10.5.2医疗废物交接分为医疗废物现场交接和《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的交接。10.5.3医疗废物交接时,应核对其数量、种类、标识与《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是否相符,包装是否密封。
10.5.4若现场实物与《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不相符,交接人员可拒绝接收,但应及时通知委托单位进行核实。
10.5.5若发现医疗废物包装袋破裂、泄漏或其他事故时,相关人员应采取应急预案及时进行处理。
10.5.6交接双方必须根据交接情况认真填写《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并签字确认。
10.5.7根据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制度妥善保存《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并定期报送主管部门。
10.5.8医疗废物处理厂应每天统计接收医疗废物的数量或重量,并输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10.6处理厂运行记录制度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厂应建立处理设备运行状况、设施维护和医疗废物处理过程中的登记制度,并保存记录5年。记录内容主要包括:(1)《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和《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2)医疗废物接受登记,包括进场运输车车牌号、来源、重量、进场日期及时间、离场时间等进行记录;
(3)高温蒸汽处理设备运行参数记录,具体可包括: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号、日期、废物类别、预真空度、进入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时间、处理时间、排出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时间、处理温度、压力、干燥时间、操作员等;
(4)经蒸汽处理后的医疗废物排放管理记录,具体应包括排放地点、排放日期、排放量、操作人员等内容;(5)清洗消毒操作记录;
(6)生产设备、设施维修记录;(7)生产事故及处理情况记录;
(8)处理效果定期检测、评价及评估情况记录。10.7劳动保护和安全生产 10.7.1一般规定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厂在设计、施工和生产过程中,应高度重视操作人员和环境的安全问题,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和各种预防手段,严格执行以下规范和标准,确保安全和卫生设施同时投入使用,并制定相应的操作规程:(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3)《建设项目(工程)劳动安全卫生监察规定》(劳动部令第3号)(4)《建设项目(工程)职业安全卫生设施和技术措施验收办法》(劳安字〔1992〕1号)
(5)《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1991)(6)《生产设备安全卫生设计总则》(GB5083-1985)(7)《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J16-2001)(8)《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1994)(9)《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1979)(10)《电气设备安全设计导则》(GB4064-1983)(11)《安全色》(GB2893-1982)(12)《安全标志》(GB2894-1996)
(13)《企业职工劳动安全卫生教育管理规定》(劳部发〔1995〕405号)(14)《劳动防护用品配备标准(试行)》(国经贸安全〔2000〕189号)(15)《呼吸防护用品的选择、使用与维护》(GB/T18664-2002)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10.7.2劳动保护
(1)加强员工的安全防护意识和消毒意识,定期对员工进行健康检查。(2)操作人员必须佩戴必要的劳保用品,做好安全防范工作。
(3)应提供工作人员防护的设备和衣服,员工上班必须穿工作服,下班后及时更换。工作服应勤换勤洗并定期消毒。
(4)工作人员所需防护设备和服装的购置、发放、回收和报废均应进行登记。报废的防护设备应交由专人处理,不得自行处置。
(5)在指定的、有标志的明显位置应配备必要的防护救生用品及药品。防护救生用品和药品要有专人管理,并及时检查和更换。
(6)应建立有效的职业健康程序,包括预防免疫、暴露后的预防处理和医疗监护等。
(7)应定期做好废气和废水的监测工作。(8)应做好防虫、防鼠以及防止蚊蝇滋生工作。
(9)应提供方便工作人员使用的洗涤设施(有热水和洗涤用品)。10.7.3安全生产
(1)处理厂生产过程中安全卫生管理应符合国家《生产过程安全卫生要求总则》(GB12801)中的有关规定。各岗位应根据工艺特征和具体要求,制定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2)操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本岗位安全操作规程。
(3)各岗位操作人员和维修人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应定期进行教育培训。
(4)严禁非本岗位操作人员擅自启、闭本岗位设备。(5)操作人员启、闭电器开关时,应按电工规程进行。(6)应有防止被设备高温部位和蒸汽系统烫伤的措施。
(7)检修电器控制柜时,必须先通知变、配电站断掉该系统电源,并验明无电后方可作业。
(8)厂内及生产区内运输管理应符合《工业企业厂内运输安全规程》(GB4387-1994)中的有关规定。
(9)在主要通道处均应设置安全应急灯。
10.7.4处理厂应建立并严格执行定期和经常的安全检查制度,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严禁违章操作和违章指挥。
10.7.5处理厂应对危害和事故隐患进行识别,采取事故预防措施,建立应急预案并定期进行演练。应急预案应包括以下内容:
(1)医疗废物运输过程中发生的大量溢出、散落、扩散时应急预案;(2)医疗废物在处理厂内暂存时发生病菌扩散事故的应急预案;(3)清洗消毒设施、设备发生故障时的应急预案;
(4)设备大修或事故期间,所积存的医疗废物量超过处理厂贮存能力时的应急预案;
(5)服务区域发生疫情时,医疗废物处理单位的处理能力无法满足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理要求时的应急预案。10.8检测与评估 10.8.1检测
10.8.1.1处理设备使用前需经试运行和认定,应加强设备常规检测和维护,以使设备处于正常状态。
10.8.1.2处理厂根据实际需要可配备常用的分析化验设备和检测仪器。10.8.1.3抽真空性能检测
(1)采用预真空或脉动真空的压力型设备在检修后以及每天第一次处理医疗废物前,需在空载情况下进行B-D试验,以检验处理设备空气排出性能。(2)B-D试验操作可参照B-D试验所使用测试用品的使用说明书执行。(3)不应在B-D试验不合格的情况下进行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操作。10.8.1.4真空密封检测
(1)采用预真空或脉动真空的压力型处理设备在被认为杀菌室有泄漏时或进行与杀菌室密封性能有关的维修后,需进行真空密封检测。
(2)真空密封检测应在杀菌室为空载和干燥的情况下进行,杀菌室和外界的温差不宜大于20℃。在杀菌室达到最大真空度后,关闭所有阀门和抽真空设备,等待数分钟(一般为5分钟)后开始记录时间和真空度下降值,应保证连续测试时间不少于10分钟。
(3)若在10分钟内杀菌室真空度下降值不大于1.3kPa(10mmHg),可判断真空密封检测合格;否则为真空密封检测不合格。
(4)若检测出杀菌室有泄漏,操作人员及时通知维修人员进行解决,不应在杀菌室有泄漏的情况下进行预真空或脉动真空。10.8.1.5处理效果检测 10.8.1.5.1生物方法检测
(1)处理厂应委托具有相关专业能力的第三方机构对高温蒸汽处理设备处理效果做例行检测,检测频率为每半年不少于一次。
(2)处理厂应具备处理效果生物检测能力,根据高温蒸汽处理设备运行情况自行做不定期的生物检测,一般每周不少于一次;高温蒸汽处理设备检修之后,必须进行相应的处理效果生物检测。
(3)生物检测所用的生物指示剂应选择耐热的嗜热性脂肪杆菌芽孢,检测方法可参照国家关于高温蒸汽处理效果检测的测试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执行,也可参照处理设备说明书中提供的检测方法执行。处理设备说明书中提供的检测方法要求低于国家相关测试标准要求或与国家相关测试标准相冲突时,应按照国家相关测试标准执行。
(4)进行处理效果生物检测时,应确保在高温蒸汽处理设备的正常工况条件下进行,同时应确保生物指示剂测试包(或测试容器)放置于杀菌室内蒸汽处理效果最难保证的空间位置,以真实反映处理效果。
(5)检测人员应记录检测周期内的处理温度、处理时间、压力、废物装载量、废物类型、生物指示剂测试包(或测试容器)类型、生物指示剂测试包(或测试容器)的装载方式、装载位置等与检测结果相关的内容以及整个检测程序。生物检测结果应与同批次的上述记录内容一同构成处理效果证明的依据,并存档以备环境保护部门检查,不得伪造记录数据和生物检测结果。10.8.1.5.2化学方法检测
(1)采用先蒸汽处理后破碎的工艺时,每批医疗废物处理都应采用化学检测方法对处理效果进行检测,可采用化学指示管(卡)检测方法或化学指示胶带检测法。
(2)化学检测方法可参照国家关于高温蒸汽处理效果检测的测试标准中的有关规定执行。
10.8.1.6若通过上述方法判定处理效果不合格,应评估不合格的原因,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记录存档。处理效果验证期间所处理的医疗废物均视为未处理,还需按照规定对其重新处理。10.8.2评估
处理厂应委托具备条件的第三方机构定期对医疗废物处理厂的设施、设备安全状况以及处理厂运行管理情况进行监测和评估,一般宜每2年做一次评估,评估报告应留存以备所在地环境保护部门检查。
第二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讲稿>
今天我跟大家学习的主题是“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的技术规范”,会议报到时,大家都已领到了一份“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的资料。请大家会后仔细对照规范要求去落实。下面我想就“医疗废物的定义”、“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原则及办法”、“现阶段我县医疗废物处置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的工作要求”这四个方面的问题简单地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
一、医疗废物的定义: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的废物。根据卫生部、国家环保总局(卫医发【2003】287号)规定,医疗废物分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和化学性废物等五大类。
二、医疗废物的管理制度:
1、应当设置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负责检查、督促、落实本单位医疗废物的管理工作。
2、建立医疗废物分类收集、运送、暂时储存的工作制度、工作流程和要求。
3、制定发生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方案。
4、进行医疗废物处置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和职业卫生安全防护紧急处理的培训。
5、建立发生医疗废物流失、泄漏、扩散和意外事故时的报告制度。
三、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的原则及办法:
1、医疗废物的收集
1、根据医疗废物的类别,将医疗废物分置于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的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的包装物或者容器内,封口应紧实、严密。
2、在盛装医疗废物前,确保医疗废物包装物或者容器无损伤、渗漏和其他缺陷。
3、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药物性废物及化学性废物不能混合收集。少量的药物性废物可以混入感染性废物,但应当在标签上注明。
4、化学性药物中批量的废化学试剂,废消毒剂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5、批量的含有汞的体温计、血压计等医疗器具报废时,应当交由专门机构处置。
6、医疗废物中病原体的培养基、标本和菌种、毒种保存液等高危险废物,应
当首先在产生地点进行压力蒸汽灭菌或者化学消毒处理,然后按感染性废物收集处理。
7、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具有传染性的排泄物,应当按照国家规定严格消毒,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后方可排入污水处理系统。
8、隔离的传染病病人或者疑似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医疗废物应当使用双层包装物,并及时密封。
9、放入包装物或者容器内的感染性废物、病理性废物、损伤性废物不得取出。
2、医疗废物的转运
1、运送前后检查包装物和容器的标识、标签及封口。
2、按规定的时间和线路运送。
3、使用防渗漏、防遗撒的专用运送工具。
4、运送结束后应及时清洁、消毒运送工具。
3、医疗废物的暂存
1.不得露天堆放。
2.暂存时间不得超过2天。
3.暂存设施、设备应有封闭措施,远离医疗区、食品加工区、人员活动区和生活垃圾存放场所,有防鼠、防苍蝇、防蟑螂的安全措施,防止渗漏和雨水冲刷,易于清洁和消毒,避免阳光直射,设有明显的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和“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4、医疗废物的转移
1、应当将医疗废物交由取得环保部门许可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2、有转移联单制度,保存转移联单至少3年。
5、工作人员的职业防护
从事医疗废物处置的相关工作人员应配备必要的防护用品,如工作衣、帽、鞋、手套和消毒设施。应安排其定期健康检查,必要时进行免疫接种等。
6、医疗废物的相关登记资料
登记内容包括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资料保存至少3年。
7、农村医疗机构的医疗废物处置
不具备集中处置医疗废物处置条件的农村地区医疗机构应当按以下要求,自行就地处置其产生的医疗废物。
1.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和容易致人损伤的医疗废物应当消毒并作毁形处理。
2.能够焚烧的,应当及时焚烧。
3.不能焚烧的,应当消毒后集中填埋。
四、前阶段存在的问题及下阶段的工作要求:
1、前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两年来,我们衡南县卫生监督所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的相关规定,对100余起没有按规定处置医疗废物的责任单位和个人进行了查处,其中经过社会媒体公开曝光的典型案例有:县第三人民医院黄竹分院向无资质的废品收购商出售医疗废物案;衡南县鸡笼镇中心卫生院未按规定收集、暂存、处置医疗废物,导致医疗废物散落医院周围,严重影响周围环境案;衡南县岐山镇卫生院集中处置医疗废弃物选点不科学、操作不规范,导致周围群众反响强烈、上访案;衡南县光彩怡园老年公寓医务室未按规定及时处置医疗废物而导致废弃用针头扎伤儿童案;以上事例都是经过社会媒体公开曝光后我们县卫生监督所查处的典型案例,还有许多均如以下我们在日常监督中发现的问题;
1、许多单位未制定并落实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工作流程和工作要求,有关人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卫生防护制度。
2、未建立健全与医疗废物安全处置有关的规章制度和应急方案。
3、未设置负责医疗废物管理的监控部门或者专(兼)职人员。
4、未对医疗废物登记或者未保存登记资料。
5、未对相关工作人员采取职业卫生防护措施。
6、未及时收集、医疗废物的收集按规定应当在当天分类收集。
7、未将医疗废物按照类别分置于专用包装物或者容器内。
8、医用废物未使用专用运送工具、未按规定运送时间和线路运送。
9、未及时运送医疗废物。
10、丢失医疗废物,在非储存点倾倒、堆放医疗废物。
11、将医疗废物混入其他废物和生活垃圾。
12、将医疗废物交由不具备资质的集中处置单位处置。
13、发生意外时未及时报告或未采取有效的紧急处理措施。
14、医疗机构排放的污水大多数单位未达到国家标准。
15、多数乡镇卫生院的村级卫生室对使用后的一次性医疗器具未及时消毒并作毁形处理,能够焚烧的未及时焚烧、不能焚烧的未及时消毒并深埋。
2、下阶段工作要求:
1、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
医疗废弃物处置事关人民身体健康、事关卫生部门的社会形象。各级医疗单位一定要提高认识,加强领导,要将医疗废弃物的处置工作作为医院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议事日程,要制定切合实际的工作方案,成立以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组长的领导小组,并及时召开单位内部和乡村医生会,对医疗废物处置工作进行专门安排部署。
2、要依法增强管理和处置水平
各医疗单位要切实加强医疗废弃物管理培训教育工作,要采取多种形式,以《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医疗废物处置规范》等法律、法规、制度为培训重点,实施全员培训,使每一位工作人员都能熟悉,掌握有关医疗废物管理的法律、法规,明确各自的岗位职责,增强依法管理医疗废物的意识,自我保护意识及社会安全意识,切实履行好各自职责。
3、要严格推行责任追究制
各医疗单位要健全制度、明确责任、严格责任追究。各乡镇卫生院要切实加强对村卫生室的指导和管理,及时帮助村卫生室落实措施,提高处置水平,对较严重的问题要进行登记上报。我们县卫生监督所也要加强对医疗废物的监督查处力度,对存在严重问题的单位,建议县卫生局对负主要责任的相关责任人依法追究责任。
第三篇:医疗废物高温蒸汽灭菌处理工艺新技术介绍(医疗垃圾集中处置)
普华康瑞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技术介绍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灭菌处理工艺技术介绍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技术是国外公司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研制开发的最新一代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技术,该技术以其高效、节能、环保的特点和建设投资少、处理成本低的运行条件在国际医疗废物处理领域处于主导和领先地位。
该技术已在国际上广为应用。也获得中国疫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废物消毒灭菌效果检测认证、中国特种设备制造许可证、进口特种设备备案许可证等市场准入证明。
目前,该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美国、加拿大、英国、墨西哥、希腊、印度、埃及、黎巴嫩、伊朗、菲律宾、阿根廷等国家的医疗废物处理领域,该技术于2002年底进入中国,在位于北京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三O二医院的医疗废物处理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并良好运行至今。在2003年抗击“非典”的战役中,该技术经受了实战的考验,出色地完成了处理“非典”医疗废物的任务。在2009年全球防控甲型H1N1流感传播的工作中,北京主要的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收治医院—北京地坛医院和中国人民解放军302医院应用了该套设备专业处理甲型H1N1流感医疗及其它高危污染的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技术被列为国家“十五”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中医院医疗废物处理推荐技术;该技术符合国家环保部颁布实施的《医疗废物高温蒸汽集中处理工程技术规范(试行)HJ/T 276--2006》中的技术要求。
目前该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在国内的四川省、吉林省、黑龙江省、河南省、陕西省和青海省等省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项目中应用,正常使用近10年的运
普华康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普华康瑞医疗废物高温蒸汽处理技术介绍
行业绩。
2008年9月采用该技术的国内首台车载移动式医疗废物高温蒸汽灭菌处理系统,在四川省地震重灾区都江堰市投入使用,用于执行灾区应急和灾后重建的医疗废物处理,处理能力为5吨/日。
该医疗废物处理技术是目前世界最先进、最有效、最节能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具有二噁英类物质零排放、建设投资少,处理成本低、维护成本低、设备配备完整、布局合理,便于维护保养及操作灵活人性化等优势。特别是该技术已于2007年开始在国内实行完全合资国产化生产,并根据国内实际医疗废物的分类和运行条件进行了设备的改进与优化,使该技术更加适合中国国情,适应国内医疗废物处理运行的实际需要,更加充分发挥其消毒程度高、低能耗、节能、实用、安全、操作简单、维护方便等独特的技术优势。
普华康瑞(北京)科技有限公司
第四篇: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技术规范
(试
行)
第一章 总 则
1.1 目的和原则
为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防治医疗废物在暂时贮存、运送和处置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防止疾病传播,保护人体健康,制定本规范。
医疗废物处置应遵循环境健康风险预防、安全无害、废物减量的原则。
1.2 适用范围
1.2.1 本规范规定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过程的暂时贮存、运送、处置的技术要求,规定了相关人员的培训与安全防护要求、突发事故的预防和应急措施、重大疫情期间医疗废物管理的特殊要求。
1.2.2 对于医疗废物集中处置,执行本规范确定的“焚烧炉温度”和“停留时间”指标;对于医疗废物分散处理,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表2中“医院临床废物”的“焚烧炉温度”和“烟气停留时间”指标;对于同时处置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执行《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18484)表2中“危险废物”的“焚烧炉温度”和“烟气停留时间”指标。本规范未规定的其他要求按《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执行。
1.2.3 医疗卫生机构废弃的麻醉、精神、放射性、毒性药品及其相关废物的暂时贮存、运送不适用本规范,应遵守国家有关规定。
废弃放射源的污染控制按有关放射性污染防治规定执行。
有关医疗废物分类收集和包装规范,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的规定另行发布。
1.2.4 本规范适用于医疗、预防、保健、计划生育服务、医学科研、医学、教学、尸体检查和其他相关活动中的医疗废物产生者和集中处置者(包括运送者)。
1.3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和文件所含的条文,通过本规范引用而构成本规范的条文。
国家危险废物名录
医疗废物分类目录
GB3095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838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5085.3 危险废物鉴别标准 浸出毒性鉴别
GB8978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
GB15562.2 环境保护图形标志—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
GB18484 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
GB18598 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
GB19217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
当上述标准和文件被修订时,应使用其最新版本。
1.4 定义
下列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1.4.1 医疗废物(Medical waste):本规范采用《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二条规定的医疗废物定义,具体分类名录依照《国家危险废物名录》、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制定的《医疗废物分类目录》执行。
1.4.2 运送(Transportation)
指医疗废物运送者(通常也为处置者)采用专用车辆(或特殊情况下,经批准可使用船只)按照本规范的要求,将医疗废物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直接送至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集中处置场所的过程。
1.4.3 暂时贮存(Temporary storage)
指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将运达的医疗废物存放于本单位内符合特定要求的专门场所或设施内的过程。
1.4.4 交接(Hand over)
指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将暂时贮存的医疗废物移交给废物运送者,并与运送者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上签字确认的过程。
1.4.5 周转箱(桶)(Transfer container/barrel)
盛装经密封包装的医疗废物的专用硬质容器。该容器用于医疗废物运送车运送医疗废物,使经包装的医疗废物不直接和车辆厢体接触或直接暴露于外环境,或在发生包装袋破损时起到防止废物污染车厢和外环境的作用。
1.4.6 包装袋(Packing bag)
用于盛装除损伤性废物之外的医疗废物的初级包装,并符合一定防渗和撕裂强度性能要求的软质口袋。
1.4.7 处置(Disposal)
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按照规定的技术措施和要求,对医疗废物进行安全无害和减量处理的过程。
1.4.8 高温热处置技术(High temperature disposal)
本规范是指高温焚烧、高温热解焚烧及其他类似的固体废物处置技术。
1.4.9 最终处置(Final disposal)
指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将经无害化处置后的医疗废物及其残余物进行安全填埋的过程。
第二章 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
2.1 库房
具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应建立专门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并应满足下述要求:
2.1.1 必须与生活垃圾存放地分开,有防雨淋的装置,地基高度应确保设施内不受雨洪冲击或浸泡;
2.1.2 必须与医疗区、食品加工区和人员活动密集区隔开,方便医疗废物的装卸、装卸人员及运送车辆的出入;
2.1.3 应有严密的封闭措施,设专人管理,避免非工作人员进出,以及防鼠、防蚊蝇、防蟑螂、防盗以及预防儿童接触等安全措施;
2.1.4 地面和1.0米高的墙裙须进行防渗处理,地面有良好的排水性能,易于清洁和消毒,产生的废水应采用管道直接排入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医疗废水消毒、处理系统,禁止将产生的废水直接排入外环境;
2.1.5 库房外宜设有供水龙头,以供暂时贮存库房的清洗用;
2.1.6 避免阳光直射库内,应有良好的照明设备和通风条件;
2.1.7 库房内应张贴“禁止吸烟、饮食”的警示标识;
2.1.8 应按GB15562.2和卫生、环保部门制定的专用医疗废物警示标识要求,在库房外的明显处同时设置危险废物和医疗废物的警示标识;
暂时贮存库房专用医疗废物警示标识具体要求见附录A。
2.2 专用暂时贮存柜(箱)
不设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如门诊部、诊所、医疗教学、科研机构,当难以设置独立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时,应设立专门的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柜(箱),并应满足下述要求:
2.2.1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柜(箱)必须与生活垃圾存放地分开,并有防雨淋、防扬散措施,同时符合消防安全要求;
2.2.2 将分类包装的医疗废物盛放在周转箱内后,置于专用暂时贮存柜(箱)中。柜(箱)应密闭并采取安全措施,如加锁和固定装置,做到无关人员不可移动,外部应按照GB15562.2和附录A要求设置警示标识;
2.2.3 可用冷藏柜(箱)作为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柜(箱);也可用金属或硬制塑料制作,具有一定的强度,防渗漏。
2.3 卫生要求
2.3.1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每天应在废物清运之后消毒冲洗,冲洗液应排入医疗卫生机构内的医疗废水消毒、处理系统。
2.3.2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柜(箱)应每天消毒一次。
2.4 暂时贮存时间
2.4.1 应防止医疗废物在暂时贮存库房和专用暂时贮存柜(箱)中腐败散发恶臭,尽量做到日产日清。
2.4.2 确实不能做到日产日清,且当地最高气温高于25℃时,应将医疗废物低温暂时贮存,暂时贮存温度应低于20℃,时间最长不超过48小时。
2.5 管理制度
2.5.1 医疗卫生机构应制定医疗废物暂时贮存管理的有关规章制度、工作程序及应急处理措施。
2.5.2 医疗卫生机构的暂时贮存库房和医疗废物专用暂时贮存柜(箱)存放地,应当接受当地环保和卫生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三章 医疗废物的交接
3.1 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在接收医疗废物时,应外观检查医疗卫生机构是否按规定进行包装、标识,并盛装于周转箱内,不得打开包装袋取出医疗废物。对包装破损、包装外表污染或未盛装于周转箱内的医疗废物,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应当要求医疗卫生机构重新包装、标识,并盛装于周转箱内。拒不按规定对医疗废物进行包装的,运送人员有权拒绝运送,并向当地环保部门报告。
化学性医疗废物应由医疗卫生机构委托有经营资格的危险废物处置单位处置,未取得相应许可的处置单位医疗废物运送人员不得接收化学性医疗废物。
3.2 医疗卫生机构交予处置的废物采用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设区的市环保部门对医疗废物转移计划进行审批。转移计划批准后,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的日常医疗废物交接可采用简化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在医疗卫生机构、处置单位及运送方式变化后,应对医疗废物转移计划进行重新审批。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一式两份,每月一张,由处置单位医疗废物运送人员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交接时共同填写,医疗卫生机构和处置单位分别保存,保存时间为5年。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的格式见附录 B。
3.3 每车每次运送的医疗废物采用《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管理,一车一卡,由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人员交接时填写并签字。
当医疗废物运至处置单位时,处置厂接收人员确认该登记卡上填写的医疗废物数量真实、准确后签收。
《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格式见附录 C。
3.4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当填报医疗废物处置月报表,报当地环保主管部门。
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和处置单位应当填报医疗废物产生和处置的年报表,并于每年1月份向当地环保主管部门报送上一的产生和处置情况年报表。
医疗废物处置月报表格式见附录D,医疗废物产生、处置的年报表格式见附录E。
第四章 医疗废物的运送
4.1 运送车辆要求
4.1.1 医疗废物运送应当使用专用车辆。车辆厢体应与驾驶室分离并密闭;厢体应达到气密性要求,内壁光滑平整,易于清洗消毒;厢体材料防水、耐腐蚀;厢体底部防液体渗漏,并设清洗污水的排水收集装置。
运送车辆应符合《医疗废物转运车技术要求》(GB19217)。
4.1.2 运送车辆应配备
(1)本规范文本
(2)《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医疗废物专用)
(3)《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
(4)运送路线图
(5)通讯设备
(6)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及其管理人员名单与电话号码
(7)事故应急预案及联络单位和人员的名单、电话号码
(8)收集医疗废物的工具、消毒器具与药品
(9)备用的医疗废物专用袋和利器盒
(10)备用的人员防护用品
4.1.3 图形和文字标识
(1)医疗废物运送车辆必须在车辆前部和后部、车厢两侧设置专用警示标识;
(2)运送车辆驾驶室两侧喷涂医疗废物处置单位的名称和运送车辆编号。
4.1.4 医疗废物运送车如需改作其他用途,应经彻底消毒处置,并经环保部门同意,取消车辆的医疗废物运送车辆编号,按照公安交通管理规定重新办理车辆用途变更手续。
4.2 运送要求
4.2.1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当根据总体医疗废物处置方案,配备足够数量的运送车辆和备用应急车辆。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为每辆运送车指定负责人,对医疗废物运送过程负责。
4.2.2 运送频次:对于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处置单位必须每天派车上门收集,做到日产日清;对于确实无法做到日产日清的有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应按本规范2.4条第2款要求处理。
对于无住院病床的医疗卫生机构,如门诊部、诊所,医疗废物处置单位至少2天收集一次医疗废物。
4.2.3 运送路线:尽量避开人口密集区域和交通拥堵道路。
4.2.4 经包装的医疗废物应盛放于可重复使用的专用周转箱(桶)或一次性专用包装容器内。专用周转箱(桶)或一次性专用包装容器应符合《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标准和警示标识规定》。
4.2.5 医疗废物装卸载尽可能采用机械作业,将周转箱整齐地装入车内,尽量减少人工操作;如需手工操作应做好人员防护。
4.2.6 医疗废物运送前,处置单位必须对每辆运送车的车况进行检查,确保车况良好后方可出车。运送车辆负责人应对每辆运送车是否配备本规范4.1.2所要求的辅助物品进行检查,确保完备。
4.2.7 医疗废物运送车辆不得搭乘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装载或混装其他货物和动植物。
4.2.8 车辆行驶时应锁闭车厢门,确保安全,不得丢失、遗撒和打开包装取出医疗废物。
4.3 消毒和清洗要求
4.3.1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必须设置医疗废物运送车辆清洗场所和污水收集消毒处理设施。
医疗废物运送专用车每次运送完毕,应在处置单位内对车厢内壁进行消毒,喷洒消毒液后密封至少30分钟。
医疗废物运送的重复使用周转箱每次运送完毕,应在医疗卫生机构或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内对周转箱进行消毒、清洗。
4.3.2 医疗废物运送车辆应至少2天清洗一次(北方冬季、缺水地区可适当减少清洗次数),或当车厢内壁或(和)外表面被污染后,应立刻进行清洗。禁止在社会车辆清洗场所清洗医疗废物运送车辆。
4.3.3 清洗污水应收集入污水消毒处理设施,不可在不具备污水收集消毒处理条件时清洗内壁,禁止任意向环境排放清洗污水。车辆清洗晾干后方可再次投入使用。
4.4 水域运送的特殊要求
水域运送医疗废物应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十五条有关规定和以下要求:
4.4.1 对于建在岛屿或水上流动的医疗卫生机构,其产生的医疗废物在无法通过陆路运送的情况下,经当地设区的市级以上环保部门批准,可以允许水域运送。
水域运送的感染性医疗废物必须在产生场所就地消毒处理,确认达到卫生部门规定的消毒效果后方可运送。
4.4.2 水域运送医疗废物必须将包装后的医疗废物装入特制的密封不透水的塑料周转箱(桶)中。周转箱(桶)盖应扣紧,并将周转箱(桶)装入船中,船上应有适当的安全措施,使装载的周转箱稳固。
为了保证盛装医疗废物的周转箱(桶)在发生意外落水事故后不致沉入水底,周转箱(桶)的载荷比重应小于1×103kg/m3。
4.4.3 采用设置专用警示标识的专用船只装载医疗废物,其船仓内壁应光滑平整,易于清洗消毒。清洗污水应收集送至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处理,不得直接排入水体。
船上除配备打捞工具外,还应依照第4.1.2条要求随船配备文件、用品、装备。
装载医疗废物专用船只不得搭乘其他无关人员,不得装载或混装其他货物和动植物。
4.5 运送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卫生防护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对运送人员进行有关专业技能和职业卫生防护的培训,并达到如下要求:
4.5.1专业技能
(1)熟悉有关的环保法律法规,掌握环保部门制定的医疗废物管理的规章制度;
(2)熟知本岗位的职责和理解本规范的重要性;
(3)熟悉医疗废物分类与包装标识要求,装卸、搬运医疗废物容器(如包装袋、利器盒等)、周转箱(桶)的正确操作程序;
(4)在运送途中一旦发生医疗废物外溢、散落等应急情况时,知道如何采取应急措施,并及时报告。
4.5.2 职业卫生防护
(1)了解医疗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坚持使用个人卫生防护用品的重要性;
(2)运送人员在运送过程中须穿戴防护手套、口罩、工作服、靴等防护用品;
(3)运送人员体检:2次/年,必要时进行预防性免疫接种。
4.6 应急措施
4.6.1 运送过程中当发生翻车、撞车(沉船、翻船)导致医疗废物大量溢出、散落时,运送人员应立即向本单位应急事故小组取得联系,请求当地公安交警、环境保护或城市应急联动中心的支持。同时,运送人员应采取下述应急措施:
(1)立即请求公安交通警察在受污染地区设立隔离区,禁止其他车辆和行人穿过,避免污染物扩散和对行人造成伤害;
(2)对溢出、散落的医疗废物迅速进行收集、清理和消毒处理。对于液体溢出物采用吸附材料吸收处理;
(3)清理人员在进行清理工作时须穿戴防护服、手套、口罩、靴等防护用品,清理工作结束后,用具和防护用品均须进行消毒处理;
(4)如果在操作中,清理人员的身体(皮肤)不慎受到伤害,应及时采取处理措施,并到医院接受救治;
(5)清洁人员还须对被污染的现场地面进行消毒和清洁处理。
4.6.2 对发生的事故采取上述应急措施的同时,处置单位必须向当地环保和卫生部门报告事故发生情况。事故处理完毕后,处置单位要向上述两个部门写出书面报告,报告的内容包括:
(1)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及其简要经过;
(2)泄露、散落医疗废物的类型和数量、受污染的原因及医疗废物产生单位名称;
(3)医疗废物泄露、散落已造成的危害和潜在影响;
(4)已采取的应急处理措施和处理结果。
第五章 医疗废物高温热处置
国家推行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现阶段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应采用高温热处置技术,该技术适用于除化学性废物以外的所有医疗废物。
5.1 处置厂选址
5.1.1 处置厂的选址应符合当地城市总体规划和环保规划,并进行环境影响评价。
5.1.2 处置厂不允许建设在GB3838中规定的地表水Ⅰ类、Ⅱ类功能区和GB3095中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Ⅰ类功能区。
5.1.3 处置厂选址应遵守《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第24条规定,远离居(村)民区、交通干道,要求处置厂厂界与上述区域和类似区域边界的距离大于800m。
处置厂的选址应遵守国家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处置厂距离工厂、企业等工作场所直线距离应大于300m,地表水域应大于150m。
5.1.4 处置厂的选址应尽可能位于城市常年主导风向或最大风频的下风向。
5.2 处置厂的设施要求
5.2.1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在处置厂出入口、暂时贮存设施、处置场所等,按照GB15562.2以及卫生和环保部门制定的《医疗废物专用包装物、容器和警示标识规定》设置警示标志。
5.2.2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在法定边界设置隔离围护结构,防止无关人员和家禽、宠物进入。
5.2.3 医疗废物处置厂的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清洗消毒间应采用全封闭、微负压设计,并保证新风量30m3/人.h。室内换出的空气必须进入医疗废物焚烧(热解焚烧)炉内焚烧处理。
5.2.4 20万人口以上城市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应保证其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全年正常运行。
5.2.5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建有污水集中消毒处理设施,处置厂的车辆、周转箱、暂时贮存场所、处置现场地面的冲洗污水应先进行消毒处理,再排入处置厂内的污水集中消毒处理设施处理。
5.2.6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建有污泥脱水或干化处理设施,脱水或干化后焚烧处理。
5.2.7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设自动称重装置,计量医疗废物的处置量。
5.2.8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建立符合要求的医疗废物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并定期向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送数据。
5.3 医疗废物的接收和记录
5.3.1 医疗废物运至处置单位时,应由专人核对《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登记数量与实际接收的数量是否符合,经核实无误后,签字确认,表明已接收到废物。
5.3.2 如发现接收量与登记量不相符,接收人员立刻向处置单位负责人汇报,由负责人组织查明情况。同时,处置单位应以书面形式分别向当地环保和卫生主管部门报告,说明情况和已采取的措施。
5.3.3 《医疗废物运送登记卡》保存时间为5年,以备当地环保部门和卫生部门检查。
5.3.4 医疗废物处置厂应每天统计接收医疗废物的数量或重量,并输入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
5.4 暂时贮存
5.4.1 进入处置厂的医疗废物若不能立即处置,应盛装于周转箱内贮存于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中。
5.4.2 医疗废物暂时贮存库房应具有良好的防渗性能,易于清洗和消毒。
必须附设污水收集装置,收集暂时贮存库房清洗、消毒产生的污水。
5.4.3 当处置厂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温度≥5℃,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当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温度<5℃,医疗废物暂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72小时。
5.5 处置技术要求
5.5.1 医疗废物焚烧(热解焚烧)炉的处理能力应符合以下要求:
(1)原则上,地级或地级以上城市建一座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
经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可建两座,特大型城市可建三座。
(2)对每个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厂,其正常运行的焚烧(热解焚烧)炉数量不应超过三台。
5.5.2 医疗废物焚烧(热解焚烧)炉应符合以下要求:
(1)自动投料,不得损坏包装;
(2)设置温度、炉压自动控制及超温安全保护装置;
(3)设有运行工况(温度、炉压、CO、O2等)在线监测及记录系统;
(4)设有确保医疗废物不能绕过正常焚烧程序的控制系统;
(5)符合相关的职业卫生与安全标准。
5.5.3 主要处置工艺与运行要求
(1)医疗废物在进入高温焚烧(热解)炉之前,任何人不得打开医疗废物包装袋取出医疗废物,应使医疗废物处于完好包装状态。
(2)医疗废物焚烧开始时,应确保当焚烧系统达到规定温度时,才开始运转、进料和处置医疗废物。
(3)高温焚烧处置装置应设置二燃室,并保证二燃室烟气温度≥850℃时的停留时间≥2.0s,烟气中氧浓度含量6%-10%(干烟气)。
(4)烟气净化系统应包括:控制二恶英再生成的急冷装置,控制酸性气体的装置和除尘装置,除尘装置优先采用布袋除尘器。
(5)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排气筒高度、焚烧效果与焚烧(热解焚烧)炉的大气污染物排放应符合GB18484《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中的相应要求。
(6)医疗废物焚烧设施的烟气自动连续监测装置应能监测CO、烟尘、SO2、NOX项目,在线监测记录系统与当地环保局联网并保证处于正常状态。
5.6 焚烧残余物的最终处置
5.6.1 医疗废物除尘设备产生的飞灰必须密闭收集贮存,并按照GB18598《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固化填埋处置。
5.6.2 焚烧产生的炉渣可送生活垃圾填埋场填埋处置(经检测属于危险废物的除外)。
5.6.3 其他烟气净化装置产生的固体废物按GB5085.3鉴别判断是否属于危险废物,如属于危险废物,则按危险废物处置,否则按第5.6.2条执行。
5.7 运行参数、处置效果的监测与记录
5.7.1 记录每一批次医疗废物焚烧的数量和重量。
5.7.2 二燃室烟气温度:连续监测二燃室烟气二次燃烧段前后温度。
烟气停留时间:通过监测烟气排放速率和审查焚烧设计文件、检验产品结构尺寸确定。
5.7.3 按照GB18484的规定,至少每6个月监测一次焚烧残渣的热灼减率。
5.7.4 应连续自动监测排气中CO、烟尘、SO2、NOX;对于目前尚无法采用自动连续装置监测的GB18484表3中规定的烟气黑度、氟化氢、氯化氢、重金属及其化合物,应按GB18484的监测管理要求,每季度至少采样监测1次。
5.7.5 记录医疗废物最终残余物处置情况,包括焚烧残渣与飞灰的数量、处置方式和接收单位。
5.7.6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定期报告上述运行参数、处置效果的监测数据。监测数据保存期为3年。
5.8 操作人员专业技能与职业卫生防护
医疗废物处置单位应对处置单位操作人员进行有关专业技能和安全防护的培训,并达到如下标准要求:
5.8.1 专业技能
(1)处置设备的运行,包括设备的启动和关停;
(2)控制、报警和指示系统的运行和检查,必要时的纠正措施;
(3)最佳的运行温度、压力、污染物排放浓度、速率以及保持设备良好运行的条件;
(4)设备的日常或定期的检查、清洁、润滑等维护;
(5)发生设备故障、报警情况时,设备的操作及应采取的紧急措施,并及时报告;
(6)设备正常、异常以及紧急情况下的运行记录和维修记录。
5.8.2 职业卫生防护
(1)理解医疗废物对环境和健康的危害性,以及坚持使用个人防护用品的重要性;
(2)操作人员在操作过程中须穿戴防护手套、口罩、工作服、靴等防护用品,如有液体或熔融物溅出危险时,还须配戴护目镜。
5.9 边远县(旗)区医疗废物集中处置
边远县(旗)区单独建设的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设施,除采用高温热处置技术外,可采用其它经省级环保和卫生部门认可的医疗废物处理技术,处理过程中主要工艺参数的控制应达到处置设备的设计要求。
第六章 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特殊要求
在国务院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重大传染病疫情期间,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24条第(一)项中规定需要隔离治疗的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艾滋病病人、炭疽中的肺炭疽病以及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根据情况增加的其他需要隔离治疗的甲类或乙类(如SARS)传染病的病人、疑似病人在治疗、隔离观察、诊断及其相关活动中产生的高度感染性医疗废物的集中处置,适用于本章规定,本章未做规定的,适用于本规范其他部分有关规定。
6.1 分类收集、暂时贮存
6.1.1 医疗废物应由专人收集、双层包装,包装袋应特别注明是高度感染性废物。
6.1.2 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的暂时贮存场所应为专场存放、专人管理,不能与一般医疗废物和生活垃圾混放、混装。
暂时贮存场所由专人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喷洒墙壁或拖地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6.2 运送和处置
6.2.1 处置单位在运送医疗废物时必须使用固定专用车辆,由专人负责,并且不得与其他医疗废物混装、混运。
运送时间应错开上下班高峰期,运送路线要避开人口稠密地区;运送车辆每次卸载完毕,必须使用0.5%过氧乙酸喷洒消毒。
6.2.2 医疗废物采用高温焚烧处置,运抵处置场所的医疗废物尽可能做到随到随处置,在处置单位的暂时贮存时间最多不得超过12小时。
6.2.3 处置厂内必须设置医疗废物处置的隔离区,隔离区应有明显的标识,无关人员不得进入。
6.2.4 处置厂隔离区必须由专人使用0.2%-0.5%过氧乙酸或1000mg/l-2000mg/l含氯消毒剂对墙壁、地面或物体表面喷洒或拖地消毒,每天上下午各一次。
6.3 人员卫生防护
6.3.1 运送及焚烧处置装置操作人员的防护要求应达到卫生部门规定的一级防护要求,即必须穿工作服、隔离衣、防护靴、戴工作帽和防护口罩,近距离处置废物的人员还应戴护目镜。
6.3.2 每次运送或处置操作完毕后立即进行手清洗和消毒,并洗澡。手消毒用0.3%-0.5%碘伏消毒液或快速手消毒剂揉搓1-3分钟。
6.4 应急处置要求
当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单位的处置能力无法满足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处置要求时,经环保部门批准,可采用其他应急医疗废物处置设施,增加临时医疗废物处理能力。
附加说明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科技标准司提出。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归口。
本规范为首次发布。
本规范委托以下单位起草: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标准研究所、广州市固体废物管理中心。
本规范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负责解释。
第五篇:关于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申请
张掖生殖医学专科医院文件
第〔2015〕601号
张掖生殖医学专科医院 关于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申请
张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
根据《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规范医疗卫生机构对医疗废物的管理,有效预防和控制医疗废物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产生危害,我院按照《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和《医疗卫生机构医疗废物管理办法》的规定对医疗废物及时进行分类收集医疗废物。
我院目前拥有床位40张,每天有一定数量的医疗废物产生,按要求我院对医疗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交接时间、最终去向以及经办人签名等项目进行登记。为落实国家对医疗废物集中处理的要求,特向张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申请,对我院的医疗废物进行集中处理。恳请张掖市医疗废物集中处理中心批准。
申请单位:张掖生殖医学专科医院 申请时间:2015年6月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