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安全控制体系
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
项目控制体系
为加强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的监管,保护消费者身体健康,维护国家信誉和企业利益,促进贸易的发展,特制定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生产企业安全卫生项目控制体系规范要求。
1.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 1.1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的组成
工厂应建立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负责其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该机构负责人应由工厂最高管理者担任。机构成员应由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过程相关技术、采购、检验、生产部门的人员组成,工厂应有控制管理机构图。1.2 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的职责和权限
1.2.1工厂应明确该机构成员涉及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过程的管理职责和权限。
1.2.2该机构应识别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所需的过程和方法,编制满足本要求的质量管理文件,并确保其实施和持续改进。
1.2.3该机构在2006年10月20日前应组织自查并向检验检疫机构提交自查报告。
1.3 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的质量目标 该机构应制定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质量目标,确保工厂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符合欧盟的限量标准,并建议企业制定严于欧盟要求的安全卫生项目的企业内控标准; 2文件管理
2.1文件的编制和控制
2.1.1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机构应编制覆盖本要求的质量管理文件,其内容至少应包括:(a)采购控制;
(b)采购产品检验或验证;
(c)试制及生产工艺要求的确定和管理(适用时);(d)安全卫生项目控制关键点的确定和控制(适用时);(e)产品安全卫生项目的检测;(f)生产批次的管理;
2.1.2工厂应确保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机构成员能得到相关的有效文件。
2.2工厂应有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控制标准,包括中国相关法规及标准和欧盟相关法规及标准。3.记录控制
工厂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记录至少应包括以下方面的内容:(a)原料、助剂、颜料及花纸等原材料的进货检验或验收记录;(b)试制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检验记录(适用时);(c)关键工艺控制记录(适用时);(d)产品安全卫生项目检验报告或证书;(e)生产批次管理记录。4.采购
工厂应选择合格供方,采购符合安全卫生标准的原材料,不得采购酚醛树脂和回收塑料,确保所采购的原料或产品符合安全卫生项目控制要求。5.生产工艺要求的确定
5.1工厂应对首次使用的原料、新工艺和新配方等进行试制并进行安全卫生控制项目的检测。
5.2工厂应根据试制并经检测合格的结果确定批量生产工艺要求,经审批后方投入批量生产。
5.3生产过程中原料、工艺、配方要求如有改变,应经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管理机构重新验证和审批。6 生产过程的控制
6.1应保证生产设备的完好和工作仪表等仪器设备的准确,计量器具应按要求检定或校准,并定期进行运行检查。6.2如有必要,工厂应根据生产工艺要求和产品质量动态识别、确定安全卫生项目控制关键点,编制相应的管理文件并有效实施。
6.3工厂应对影响安全卫生项目的生产工艺参数如温度、时间等进行有效控制并保持记录。
6.4对影响安全卫生项目控制的外包,工厂应评价、选择符合条件的外包方并有效控制;选择的外包方应经确认。6.5在生产、运输、储存过程中,应防止有毒化学品的污染,工厂不得同时生产有毒化学物品。7.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产品处理
工厂应对安全卫生项目不合格产品有严格的标识、隔离措施,并进行原因分析,采取相关纠正和预防措施。8.安全卫生项目检测 8.1检测能力要求
8.1.1对具备检测能力的工厂,其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试剂、人员、环境、标准、方法等均应能保证安全卫生项目检测结果的准确。
8.1.2不具备检测能力的工厂,应委托具备安全卫生项目检测能力的实验室检测。
8.2工厂应按规定对产品进行安全卫生项目检测,确认最终产品的质量符合工厂的内控标准并保持记录。
8.3 出口产品的安全卫生项目必须经抽样检测合格并保持记录。
9.生产批次的管理
工厂必须在外包装箱、厂检记录、厂检合格单上按检验检疫机构要求标明生产批号,如有工厂注册代号应包含在生产批号内。工厂注册代号不得以任何理由转让给其他工厂使用。
第二篇:食品原料安全生产投入品控制
第五章
食品原料安全生产投入品控制
一、农业投入品的概念
农业投入品:农产品生产过程中,必须投入大量的生产资料,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或添加的物质,即农业投入品。广义的农业投入品包括: 农药、兽药、农作物的种子、水产苗种、种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肥料等农用生产资料产品
以及兽医器械、植物机械、农用薄膜、农机、农业工程设施等农用工程物资产品 狭义的农业投入品主要是指农用生产资料。
食品原料生产过程的投入品主要包括:农药、兽药、肥料、饲料、种子、保鲜防腐品等,即狭义的农业投入品。
第二节 食品原料安全生产与农药
一、农药的概念和分类
农药:是指用于预防、控制危害农业、林业的病、虫、草、鼠和其他有害生物以及有目的地调节植物、昆虫生长的化学合成或者来源于生物、其他天然物质的一种物质或者几种物质的混合物及其制剂。——《农药管理条例》2017
(二)按防治对象可以分为:
1、杀虫剂 : 有机磷类、有机氯类、氨基甲酸酯类、拟除虫菊酯类
2、杀菌剂:代森锰锌、波尔多液、多菌灵
3、杀螨剂:三氯杀螨醇、三氯杀螨砜、克螨特
4、除草剂:除草醚、草甘膦、杀草丹
5、杀鼠剂:杀鼠灵
6、植物生长调节剂:乙烯利、萘乙酸、矮壮素 其它还有:杀螺剂、落叶剂、熏蒸剂等……
(三)按结构和组成可以分为:
1.有机氯农药:DDT、六六
六、艾氏剂、狄氏剂 2.有机磷农药:甲胺磷、敌百虫、对硫磷等 3.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呋喃丹、西维因、克百威 4.拟除虫菊酯类农药:氯氰菊酯、溴氰菊酯等 5.有机砷农药 :稻脚青、稻宁、甲基硫砷等
6.有机汞农药:赛力散、西力生、富民隆等。其它还有:取代苯、有机杂环、苯氧羧酸、……
(四)按毒性分类:剧毒、高毒、中毒、低毒
三、几类主要的农药
有机氯农药、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拟除虫菊酯类农药
四、农药残留 农药残留:是指农药使用后残存于环境、生物体和食品中的农药母体、衍生物、代谢物、降解物和杂质的总称,残留的数量称为残留量。 最大残留限量 maximum residue limits(MRLs):在食品或农产品内部或表面法定允许农药最大浓度,以每千克食品或农产品中农药残留的毫克数表示。单位:mg/kg
五、控制农作物中农药残留的措施
1.加强农药生产和经营管理;
农药三证: 农药登记证(药效、残留、毒理学、环境试验) 农药生产许可证、经营许可证 农药标准号
2.严格遵守并执行有关农药的安全使用规定,严禁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 3.安全合理使用农药;(1)合理选用农药种类
学习农药的基础科学知识,掌握各种农药的毒性、作用方式机理、药效等,了解农作物虫、病、草灾情发生规律,科学选用农药品种。对症下药。
农药作用方式:胃毒、内吸、熏蒸、触杀、驱避、引诱等;(2)适期用药,并应确保农药使用的安全间隔期
选择有害生物生长发育过程中易受农药攻击的薄弱时期,适期用药,提高防治效果,尽可能避免对天敌及非靶标生物的影响,减少农药残留。如:棉铃虫在卵孵化盛期用药、甜菜夜蛾在2龄幼虫盛期前用药。(3)选择适宜的剂型
农药剂型:可湿性粉剂(WP)、粉剂(DP)、乳油(EC)、颗粒剂(GR)、悬浮剂(SC)、烟剂(FU)、水剂(AS)、熏蒸剂(VP)、气雾剂(AE)等;
如:防治花生田蛴螬用颗粒剂、冬暖式大棚蔬菜病虫害防治在雨雪天气用烟雾剂或喷粉剂等。
(4)采用适宜的施药方法
农药施用方式:喷雾、喷粉、颗粒、熏蒸等;针对不同的防治对象选择适宜的施药方法,既可以得到满意的防治效果,又可以减少用药量和飘逸污染。如:防治红蜘蛛,喷药,防治玉米螟,颗粒剂撒心叶,防治地老虎、蝼蛄用毒饵诱杀。(5)注意环境因素的影响
合理用药必须考虑温度、湿度、雨水、光照、风、土壤性质和作物长势等因素的影响。如吡虫啉、啶虫眯受温度影响、BT受湿度影响、除草剂受风速和土壤性质的影响。(6)纳入综合防治体系
合理用药必须与其他防治措施相配套,充分发挥其他措施的作用,以有效控制农药使用量。
4.制订和严格执行农药在蔬菜、水果中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加强食品中农药监测。5.制定政策,鼓励开发高效、低毒、低残留品种,实行综合治理等......国家政策将向高效、低毒、环保的新型农药倾斜,农业部将大力推进低毒、低残留农药示范补贴工作,生物杀虫剂中的多杀霉素、除虫菊素、苦参碱、鱼藤酮、乙蒜素、诱虫烯有望走出叫好不叫座的怪圈,绿色生态农药市场前景看好。
六、安全食品生产中农药规范使用
有机食品:不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合成物质 绿色食品:限量使用农药、化肥、激素等合成物质
无公害食品:农药残留、重金属和有害微生物等卫生质量指标达到无公害食品标准
(二)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范 1 绿色食品有害生物防治准则
以保持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为基础:建立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和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的环境条件,提高生物多样性,维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
优先采用农业措施:如抗病虫品种、种子种苗检疫、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耕翻晒垡、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
尽量利用物理和生物措施:如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释放害虫天敌,机械或人工除草等;
必要时合理使用低风险农药:如没有足够有效的农业、物理和生物措施,在确保人员、产品和环境安全的前提下按照规定,配合使用低风险的农药。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示例)种子处理:作物、林木种子播种前采用的物理、化学或生物处理措施的总称。目的是促使种子发芽快而整齐、幼苗生长健壮、预防病虫害和促使某些作物早熟。
①精选。在种子晒干扬净后,采用粒选、筛选、风选和液选等方法精选种子。种子精选目的是消除秕粒、小粒、破粒、有病虫害的种子和各种杂物。②晒种。利用阳光曝晒种子。具有促进种子后熟和酶的活动、降低种子内抑制发芽物质含量、提高发芽率和杀菌等作用。
③浸种。作用是促进种子发芽和消灭病原物。方法有:清水浸种、温汤浸种、药剂浸种。应按规程掌握药量、药液浓度和浸种时间,以免种子受药害和影响消毒效果。
④拌种。将药剂、肥料和种子混合搅拌后播种,以防止病虫为害、促进发芽和幼苗健壮。方法分干拌、湿拌和种子包衣。
⑤催芽。播前根据种子发芽特性,在人工控制下给以适当的水分、温度和氧气条件,促进发芽快、整齐、健壮。2 绿色食品农药选用
所选用的农药应符合相关的法律法规,并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许可 应选择对主要防治对象有效的低风险农药品种,提倡兼治和不同作用机理农药交替使用。 农药剂型宜选用悬浮剂、微囊悬浮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颗粒剂、水分散粒剂和可溶性粒剂等环境友好型剂型。
AA级绿色食品生产应按照附录A第A.1章的规定选用农药及其他植物保护产品。
A级绿色食品生产应接照附录A 的规定,优先从表A.1中选用农药。在表A.1 所列农药不能满足有害生物防治需要时,还可适量使用A.2章所列的农药。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NY/T 393-2013规定)
绿色食品生产应首选使用AA级和A级绿色食品生产资料农药类产品。
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是指获得国家法定部门许可、登记,符合绿色食品生产要求以及《绿色食品生产资料标识管理办法》规定,经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核准,许可使用特定绿色生资标志的生产投入品。绿色生资标志用以标识和证明适用于绿色食品生产的生产资料。范围涵盖肥料、农药、饲料及其添加剂、兽药、食品添加剂等领域。3 绿色食品农药使用规范
应在主要防治对象的防治适期,根据有害生物的发生特点利农药特性,选择适当的施药方式,但不宜采用喷粉等风险较大的施药方式。
应按照农药产品标签或GB/T 8321农药合理使用准则和GB 12475农药贮运、销售和使用的防毒规程的规定使用农药,控制施药剂量(或浓度)、施药次数和安全间隔期。4 绿色食品农药残留要求
绿色食品生产中允许使用的农药,其残留量应符合GB 2763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农药最大残留限量的 要求。
在环境中长期残留的国家明令禁用农药,其再残留量应符合GB 2763的要求。 其他农药的残留量不得超过0.01mg/kg,并应符合GB 2763 的要求。
(三)有机食品农药使用要求 GB/T19630.1-2011《有机产品》第1部分:生产 病虫草害防治 :禁止使用化学合成的植物保护产品
基本原则:应从农业生态系统出发,综合运用各种防治措施,创造不利于病虫草害孳生和有利于各类天敌繁衍的环境条件,保持农业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生物多样化,减少各类病虫草害所造成的损失。
应优先采用农业措施,通过选用抗病抗虫品种、非化学药剂种子处理、培育壮苗、加强栽培管理、中耕除草、耕翻晒垡、清洁田园、轮作倒茬、间作套种等一系列措施起到防治病虫草害的作用。
还应尽量利用灯光、色彩诱杀害虫,机械捕捉害虫,机械或人工除草等措施,防治病虫草害。
必要时,可使用下列的植物保护产品。
第三节
食品原料安全生产与农肥 农肥的作用
提高作物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根据FAO统计表明:施肥对提供农作物的产量的作用占40-60%。施1kg肥可增加蔬菜产量5-10kg。】 培肥土壤,提高地力水平。施用农肥可能带来的问题
不合理、过量施用化肥可导致环境污染;
造成食品中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累积,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肥料的种类 农家肥料:指自行就地取材、积制,就地使用的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物质的肥料。
商品肥料:就是按照国家法规规定,由国家肥料部门管理以商品形式出售的肥料。
其它肥料:包括可以用作肥料不含合成添加剂的食品、纺织工业的有机副产品、以及不含防腐剂的鱼渣、牛羊毛肥料、骨粉、氨基酸残渣、骨胶废渣、家畜加工废料、糖厂废料等有机物制成的废料。
(二)我国肥料使用现状
目前我国化肥施用量折纯达5000多万吨,占世界总用量的三分之一,成为世界第一化肥消费大国。
农用肥料污染状况突出(土壤酸化、水体富营养化) 结构不合理:化肥使用量偏大;单一化肥多,复合肥少;氮肥多,磷钾肥少;速效肥多,长效肥少;
有机肥无害化处里不够;(常含各种病虫草害传染体或种子) 使用不合理(方法、时间、作物特性、土壤)
二、施肥对食品安全的影响
1、增加土壤重金属与有毒元素
过磷酸钙中砷的含量每公斤达104mg,含镉10~20mg,含氟296~4960mg,硫酸铵、硫酸钾中砷的含量也比较高。氨水中还含有机污染物-酚,特别是利用焦化废气生产的氨水,每公斤含酚量可达数千毫克,施用后会造成土壤的酚的超量污染,结果不可避免地造成农产品污染。
2、导致营养失调与硝酸盐的积累
化肥施用不平衡,N、P、K投入比例失调,重氮、轻磷、不施钾导致土壤钾的急剧消耗,硝酸盐积累。 施肥量的增加→植物体内硝酸盐积累(相关性r =0.77-0.99),造成蔬菜、水果品质下降,甚至不能食用。苹果因偏施氮肥含糖量下降2-3%,酸糖比提高0.1-0.2。天津灰堆的大白菜可食部硝酸盐含量为3173mg/kg。
化肥尤其是氮肥,施用不当或过量施用,作物吸收后在转化过程中会产生过量的硝酸盐和亚硝酸盐尤其是叶菜类更明显。亚硝酸盐是国际上公认的强致癌物质,为此,国际上和我国对食品中亚硝酸盐含量有严格的限量标准。
三、肥料的合理使用
(一)合理施肥原理
养分归还学说:是指认为植物收获物从土壤带走的养分必需“返还”土壤才能维持生产力的观点。
最小养分定律:是指植物的生长受相对含量最少的养分所支配的定律。 限制因子定律(生态因子):是指限制因子(光、温、湿、O2、CO2等)决定生物生理过程的速度或强度的定律。 报酬递减定律 因子综合作用定律
(二)合理施肥的原则
1、重施有机肥的原则
有机肥营养全面、有机质丰富、肥效缓慢持久,对作物生长、产量和品质都有良好影响。
2、重施基肥的原则
作物生育处于相对休止期前后施入基肥,再在生长季节配合追施速效化肥,可更好地满足作物对养分的需求。
3、平衡施肥的原则
作物对各种养分的吸收是平衡的、按比例的,长期大量单一施氮肥,易造成土壤中营养元素的平衡关系失调,肥力下降,环境污染等问题。
4、安全施肥的原则
控制肥料质量,合理施用化肥,严格控制氮肥,农家肥要充分腐熟,杀灭有害微生物。
5、因地制宜的原则
施肥要“看天、看地、看肥和看作物”。
四、安全食品生产中肥料的规范使用
3、无公害农产品的肥料使用要求
(1)要根据不同种类的蔬菜使用不同的氮肥。
菠菜、白菜、莴苣等蔬菜容易大量积累硝酸盐,应绝对禁用硝态氮肥。
对不易积累硝酸盐的果菜类和根类蔬菜,如茄子、青椒、萝卜、胡萝卜等,在生产中也要严格控制用量和使用次数,在采收前30天必须停止使用。
对叶菜类蔬菜使用铵态氮肥时,每亩用量不得超过30公斤,并严格禁止在叶面上喷施氮肥。
(2)根据种植时间的不同谨慎使用硝态氮肥。
一般情况下,在高温季节生长的夏菜和秋菜要尽量少用,而冬菜和春菜严禁使用。 氮肥要早施、深施,以减少硝酸盐的积累,并尽量减少用量和次数。(3)根据土壤状况科学施用肥料。
一般在肥力高的土壤上,硝酸盐积累得较快,应不施或少施氮肥;
在肥力较低的土壤上,硝酸盐积累得较少,除应增加有机肥料的用量外,还要控制铵态氮肥的用量。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原则 持续发展原则,绿色食品生产中所使用的肥料应对环境无不良影响,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持或提高土壤肥力及土壤生物活性。
安全优质原则,绿色食品生产中应使用安全、优质的肥料产品,生产安全、优质的绿色食品,肥料的使用应对作物(营养、味道、品质和植物抗性)不产生不良后果。 化肥减控原则
在保障植物营养有效供给的基础上减少化肥用量,兼顾元素之间的比例平衡,无机氮素用量不得高于当季作物需求量的一半。
有机为主原则 绿色食品生产过程中肥料种类的选取应以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为主,化学肥料为辅。2 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1)A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农家肥料:就地取材、就地使用的各种有机肥料。它由含有大量生物物质、动植物残体、排泄物、生物废物等积制而成,包括堆肥、沤肥、厩肥、沼气肥、绿肥、作物秸秆肥、泥肥、饼肥等。
有机肥料:主要来源于植物和(或)动物,经过发酵腐熟的富含有机物料,其功能是改善土壤肥力、提供植物营养、提高作物品质。
微生物肥料:含有特定微生物固体的制品,通过其中所含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增加植物养分的供应量或促进植物生长提高产量,改善农产品品质及农业生态环境的肥料。(2)A级绿色食品生产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A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种类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含有一定量有机肥料的复混肥料
无机肥料 主要以无机盐形式存在、能直接为植物提供矿质营养的肥料。
土壤调理剂
加入土壤中用于改善土壤的物质、化学和(或)生物性状的物料,可以改良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碱危害、调节土壤酸碱度、改善土壤水分状况、修复土壤污染等。不应使用的肥料
添加有稀土元素的肥料 成分不明确的肥料
未经过发酵腐熟的人畜粪尿
生活垃圾、污泥和含有害物质(如毒气、病原微生物、重金属)的工业垃圾 转基因品种(产品)及其副产品为原料生产的肥料 国家法律法规规定不得使用的肥料 4其它规定
(1)AA级绿色食品生产肥料使用规定
可使用农家肥料,但肥料的重金属限量指标应符合NY 525有机肥料的要求,粪大肠菌群数、蛔虫卵死亡率应符合NY 884 生物有机肥的要求,宜使用秸秆和绿肥,配合施用具有生物固氮、腐熟秸秆等功效的微生物肥料。
有机肥料应达到NY525技术指标,主要以基肥施入,用量视地力和目标产量而定,可配施农家肥和微生物肥料 微生物肥料应符合GB 20287、农用微生物菌剂NY 884 或NY/T 798 复合微生物肥料的要求,可与农家肥、有机肥、微生物肥配合施用,用于拌种、基肥或施肥。 无土栽培可用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和微生物肥料,掺混在基质中使用。(2)A级绿色食品生产肥料使用规定 应选用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
农家肥料的使用应按AA级绿色食品以上第2点的要求,耕作制度允许情况下,宜利用秸秆和绿肥,按照约25:1的比例补充化学氮素,厩肥、堆肥、沤肥、沼肥、饼肥等农家肥料应完全腐熟,肥料的重金属限量指标应符合NY 525的要求。 有机肥使用按AA级绿色食品以上第3点的要求,可配合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 微生物肥料应AA级绿色食品以上第3点的要求,可配合A级绿色食品允许使用的肥料; 有机—无机复混肥料
无机肥料在绿色食品生产中作物辅助肥料使用,用来补充农家肥料、有机肥料、微生物肥料所含养分的不足,减控化学肥料用量,其中无机氮素用量按照当地同种作物习惯施肥用量减半使用
根据土壤障碍因素,可使用土壤调理剂改良土壤
(三)有机食品土肥管理要求
1、应通过适当的耕作与栽培措施维持和提高土壤肥力,包括:
a.回收、再生和补充土壤有机质和养分用来补充因植物收获而从土壤带走的有机质和土壤养分;
b.采用种植豆科植物、免耕或土地休闲等措施进行土壤肥力的恢复。
2、当上述措施无法满足植物生长需求时,可施用有机肥以维持和提高土壤的肥力、营养平衡和土壤生物活性,同时应避免过度施用有机肥,造成环境污染。应优先使用本单元或其他有机生产单元的有机肥。如外购商品有机肥,需经认证机构评估合格后方可使用。
3、不应在叶菜类、块茎类和块根类植物上施用人粪尿;在其他植物上需要使用时,应进行充分腐熟和无害化处理,并不得与植物食用部分接触。
4、可使用溶解性小的天然矿物肥料,但不得将此类肥料作为系统中营养循环的替代物。矿物肥料只能作为长效肥料并保持其天然组分,不应采用化学处理提高其溶解性。不应使用矿物氮肥。
5、可使用生物肥料:为使堆肥充分腐熟,可在堆制过程中添加来自于自然界的微生物,但不应使用转基因生物及其产品。
6、有机植物生产中允许使用的土壤培肥和改良物质见下表。
兽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畜禽等动物疾病,有目的的调节其生理机能物质。包括血清、疫苗、抗生素、合成抗菌药等。
兽药残留(veterinary drug residue):指畜禽等动物用药后,蓄积或贮存在动物细胞、组织和器官内的药物原体、代谢产物以及杂质。
(三)促使兽药大量使用的原因
一是集约化、规模化养殖使现代养殖业面临发病率和死亡率的巨大压力 ——亚剂量预防用药和超剂量治疗用药
二是养殖业生产者一直致力寻找一种能够促进动物生长的因子 ——促生长的药物
抗生素具有促进动物生长、提高饲料转化率、提高动物性食品的品质等功效。抗生素用于饲料添加的用量一般在每吨饲料中添加 10~15 g 抗生素,一般可提高猪、鸡生产速率和饲料利用率 10%~15%,降低死亡率 5%。以盐霉素为例,对肉鸡的育成率可提高 37%~76%,平均增重 5%~38%,饲料消耗降低 2%~37%。因此,抗生素作为饲料添加剂已很普遍。
(四)我国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残留量超标的原因 1.使用违禁或淘汰药物
将有些不允许使用的药物当作添加剂使用,会造成残留量大、残留期长、对人体危害严重。2.不按规定执行应有的休药期
畜禽屠宰前或畜禽产品出售前需停药(兽药和药物添加剂)。通常规定的休药期为 4~7天,而相当一部分养殖场(户)使用含药物添加剂的饲料,很少按规定落实休药期。3.随意加大药物用量或把治疗药物当作添加剂使用 耐药菌的存在→普遍有超量添加药物的现象,有时甚至把治疗量当作添加量长期使用。如土霉素用作治疗疾病时,可在饲料中添加 0.1%,使用期一般为 3~5天;而用作饲料添加剂时则为 10~15 g/t。4.滥用药物
畜禽发生疾病时滥用抗生素。随意使用新或高效抗生素,任意使用复合制剂。5.饲料加工过程受到污染
若将盛过抗菌药物的容器贮藏饲料,或使用盛过药物而没有充分清洗干净的贮藏器,都会造成饲料加工过程中的兽药污染。6.用药方法错误,或未做用药记录
在用药剂量、给药途径、用药部位和用药动物的种类等方面不符合用药规定,因而造成药物残留;由于没有用药记录而重复用药的现象也较普遍。7.屠宰前使用兽药
用来掩饰有病畜禽临床症状,逃避宰前检验,很可能造成肉用动物的兽药残留。8.厩舍粪池中含兽药
厩舍粪池中含有抗生素等药物会引起动物性食品的兽药污染和再污染。
二、主要兽药
(一)抗生素类 根据其使用的目标和方法,可将它们分为两类 治疗动物临床疾病的抗生素;
用于预防和治疗亚临床疾病的抗生素,即作为饲料添加剂低水平连续饲喂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青霉素、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等 头孢菌素类:头孢氨苄、头孢噻呋等
大环内酯类:红霉素、螺旋霉素、泰乐菌素等
氨基糖苷类: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等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金霉素、强力霉素等 多肽类:维吉尼亚霉素、杆菌肽等 氯霉素类:氯霉素、氟苯尼考等
三、兽药残留的危害 1.毒性作用
2.过敏反应和变态反应【是指免疫系统对一些对机体无危害性的物质如花粉、动物皮毛等过于敏感,发生免疫应答,对机体造成伤害。】 3.细菌耐药性
4.菌群失调【是指由于某种原因(如滥用抗生素),正常菌群中各种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可发生较大的变化。】
5.“三致”作用 6.激素作用
四、安全食品生产中兽药的规范使用
(二)绿色食品兽药使用规范 2.绿色食品兽药使用的基本原则
(1)绿色食品生产者应供给动物充足的营养,应按照NY/T391-2013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加强饲养管理,采取各种措施以减少应激,增强动物自身的抗病力。
(2)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的规定进行动物疾病的防治,在养殖过程中尽量不用或少用药物,确需使用兽药时,应在兽医指导下进行。(3)兽药的质量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典》、《兽药质量标准》、《兽用生物制品质量标准》和《进口兽药质量标准》的规定。
(4)所用兽药应来自具有生产许可证和产品批准文号或者具有《进口兽药等级许可证》的供应商。
(5)兽药的使用应符合《兽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建立用药记录。3.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要求
(1)AA级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原则
按照GB/T19630.1-2011的规定执行(2)生产A级绿色食品的兽药使用原则
a)优先使用GB/T19630.1 中AA级绿色食品生产所规定的兽药
b)优先使用《动物性食品中兽药最高残留限量》中无最高残留限量(MRLs)要求或《兽药停药期规定》中无休药期的兽药
c)可使用国务院兽医行政管理部门批准的微生态制剂、中药制剂和生物制品。d)可使用高效、低毒和对环境污染低的消毒剂
e)可使用附录A以外且国家许可的抗菌药、抗寄生虫药及其他兽药
(三)有机食品兽药使用规范 1 疾病防治
(1)有机食品生产畜禽养殖疾病预防原则
根据地区特点选择适应性强、抗性强的品种 提供优质饲料、适当的营养及合适的运动等饲养管理方法,增强畜禽的非特异性免疫力 加强设施和环境卫生管理,并保持适宜的畜禽饲养密度
(3)可采用植物源制剂、微量元素和中兽医、针灸等疗法医治畜禽疾病;(4)可使用疫苗预防接种,不应使用基因工程疫苗(国家强制免疫的疫苗除外),当养殖场有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而又不能用其他方法控制时,可紧急预防接种(包括为了促进母源体抗体物质的产生而采取的接种);
(5)不应使用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对畜禽进行预防性治疗(6)当采用多种预防措施仍无法控制畜禽疾病或伤痛时,可在兽医的指导下对患病畜禽使用常规兽药,但应经过该药物的休药期的2倍时间(如果2倍休药期不足48h,则应达到48h)之后,这些畜禽及其产品才能作为有机产品出售;
(7)不应为了刺激畜禽生长而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的抗寄生虫药或其他生长促进剂。不应使用激素控制畜禽的生殖行为(如:诱导发情、同期发情、超数排卵等),但激素可在兽医监督下用于对个别动物进行疾病治疗。
(8)除疫苗接种、驱除寄生虫治疗外,养殖期不足12个月的畜禽只可接受一个疗程的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治疗,养殖期超过12个月的,每12个月最多可接受三个疗程的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治疗,超过允许疗程的应再经过规定的转换期。
(9)对接受过抗生素或化学合成的兽药治疗的畜禽,大型动物应逐个标记,家禽和小型动物则可按群批标记。有机食品生产-水产养殖疾病预防
(1)应通过预防措施(如:优化管理、饲养、进食)来保证养殖对象的健康。所有的管理措施应旨在提高生物的抗病力。
(2)养殖密度不应影响水生生物的健康,不应导致其行为异常,应定期监测生物的密度,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3)可使用生石灰、漂白粉、二氧化氯、茶籽饼、高锰酸钾和微生物制剂对养殖水体和池塘底泥消毒,以预防水生生物疾病的发生。
(4)可使用天然药物预防和治疗水生生物疾病。
(5)在预防措施和天然药物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可对水生生物使用常规渔药。在进行常规药物治疗时,应对患病生物采取隔离措施。
(6)不应使用抗生素、化学合成药物和激素对水生生物实行日常的疾病预防处理。
(7)当发生某种疾病的危险而不能通过其他管理技术进行控制,或国家法律有规定时,可为水生生物接种疫苗,但不应使用转基因疫苗。
第五节 其他投入品的安全管理
一、饲料的安全管理
(一)饲料的概念和种类
饲料:能提供饲养动物所需的养分,保证健康,提供生长和生产且在合理使用下不发生有害作用的可食物质。饲料的种类
1.根据营养特征(国际分类法)粗饲料、青饲料、青贮饲料【由含水分多的植物性饲料经过密封、发酵后而成。】、能量饲料、蛋白饲料、矿物质饲料、饲料添加剂 2.根据营养特征:(工业市场产品分类)全价配合饲料、浓缩饲料、预混料、代乳料
1)全价配合饲料:也称全日粮配合饲料,它能直接用于饲喂饲养对象,能全面满足饲喂对象的营养需要。主要包括能量饲料、蛋白质饲料和矿物质等营养物质。例如:宝宝嘉 2)蛋白质浓缩料:指全价饲料中除去能量饲料的剩余部分,国外称平衡用配合饲料,也称蛋白质-维生素补充饲料。主要包括蛋白质(>35%)、常量矿物质饲料和添加剂预混合饲料在畜禽日粮中的比例,依其营养含量而异,一般来说可占25%—40%。
3)添加剂预混料:是添加剂预混合饲料的简称,它是将一种或多种微量组分与稀释剂或载体按要求配比,均匀混合后制成的中间型配合饲料产品。一般由专业厂家配制,根据畜禽生长发育的需要配比混合而成。农户在使用时按畜禽不同生长阶段添加不同比例,便可保证畜禽生长发育的需要。预混料在畜禽日粮中比例很小,一般为1-6%,也是以其营养含量而异。
4)代乳料:是专门为哺乳期动物而配制的。
(一)饲料的概念和种类 3.按饲料物理性状进行分类
粉状饲料、颗粒料、膨化饲料、碎粒料、其他【块状及液体饲料等】
(二)安全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1、无公害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饲料的规范化使用
1)查看饲料标签(识别假冒伪劣)2)正确选择和使用浓缩饲料 3)正确选择与使用饲料添加剂
2、绿色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NY/T 471-2010 绿色食品 畜禽饲料和饲料添加剂使用准则(1)基本要求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符合单一饲料、饲料添加剂、配合饲料、浓缩饲料和添加剂预混产品质量标准的规定。
饲料添加剂和添加剂预混料应来源于有生产许可证的企业,并且有产品标准及其文号,进口饲料和饲料添加剂应具有进口产品许可证及配套的质量检验手段,并应经进出口检验检疫部门检验合格的产品
感官要求 具有该饲料应有的色泽、气味和组织形态特征,质地均匀、无发霉、变质、结块、虫蛀及异味、异物。
配合饲料应营养全面,各营养素间相互平衡。 饲料和饲料添加剂的卫生指标应符合GB13078的规定,应使用符合NY/T 393 绿色食品
农药使用准则的要求。(2)饲料原料
饲料原料可以是依据通过认定的绿色食品,也可以是来源于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的产品,或经绿色食品工作机构认定,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方式生产,达到绿色食品标准的自建基地生产的产品;
不应使用转基因方式生产的饲料原料
不应使用以哺乳动物为原料的动物性饲料产品饲喂反刍动物 遵循不使用同源动物源性饲料的原则 不应使用工业合成的油脂 不应使用畜禽粪便
生产AA级绿色食品,畜禽产品的饲料原料除须满足上述条件外,还应满足: 不应使用化学合成的生产资料作为饲料原料
原料生产过程应使用有机肥、种植绿肥、作物轮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术培肥土壤、控制病草害,保护或提高产品品质
3、有机食品生产对饲料的使用要求
(1)畜禽应以有机饲料饲养。饲料中至少有50%来自本养殖场饲料生产基地或本地区有合作关系的有机农场。
饲料生产和使用应符合植物生产和表B.1添加剂和用于动物营养的物质的要求(2)转换期生产的饲料可作为有机饲料饲喂本养殖场畜禽(有机转换期产品),不得做商品饲料销售。
饲料生产基地、牧场及草场与周围常规生产区域应设置有效的缓冲带或物理屏障,避免受到污染。
(3)
当有机饲料短缺时,可饲喂常规饲料。但每种动物的常规饲料消耗量在全年消耗量中所占的比例不得超过以下百分比
a)草食动物(以干物质计,下同)10%
b)非草食动物
15% 畜禽常规饲料的日消耗量不得超过总量的25%
出现不可预见的严重自然灾害或人为事故时,可在一定时间期限内饲喂超过以上比例的常规饲料。饲喂常规饲料应事先获得认证机构的许可。
(4)应保证草食动物每天都能得到满足其基础营养需求的粗饲料。
在其日粮中,粗饲料、鲜草、青干草或者青贮饲料所占的比例不能低于60%。对于泌乳期的前3个月的乳用畜,不能低于50%。
在杂食动物和家禽的日粮中应配以粗饲料、鲜草或青干草、或者青贮饲料。
(5)初乳期幼畜应由母畜带养,并能吃到足量的初乳。可用同种类的有机奶喂养哺乳期幼畜。在无法获得有机奶的情况下,可以使用同种类的非有机奶。不应早期断奶或用代乳品喂养幼畜,在紧急的情况下可使用代乳品补饲,但其中不得含有抗生素、化学合成添加剂(表B1中允许使用的物质除外)或动物屠宰产品。哺乳期至少需要:牛马属动物、驼3个月,山羊含绵羊45天,猪40天。(6)在生产饲料、饲料配料、饲料添加剂时不应使用转基因生物或其产品(7)不应使用一些方法和物质:
a)以动物及其制品饲喂反刍动物,或给畜禽饲喂同种动物及其制品
b)未经加工或经过加工的任何形式的动物粪便
c)经化学溶剂提取的或添加了化学合成物质的饲料,但使用水、乙醇、动植物油、醋、二氧化碳、氨或羧酸提取的除外。
(8)使用饲料添加剂应在农业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饲料添加剂品种目录中,并批准销售的产品,同时应符合本部分的相关要求。
(9)可使用氧化镁、绿砂等天然矿物质,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求时,可使用表B.1中列出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
(10)添加的维生素应来自发芽的粮食、鱼肝油、酿酒用酵母或其他天然物质,不能满足畜禽营养需求时,可使用人工合成的维生素。
(11)不应使用以下物质(表B.1允许使用的物质除外)
a)化学合成的生长促进剂(包括用于促进生长的抗生素、抗寄生虫药和激素);
b)化学合成的调味剂和香料;c)防腐剂(作为加工助剂时除外)d)化学合成着色剂;e)
非蛋白氮(如尿素);f)化学提纯氨基酸;g)
抗氧化剂
;h)
粘合剂
二、种子和种苗的使用管理
种子:泛指农作物的种植材料或者繁殖材料,包括籽粒、果实和根、茎、苗、芽、叶等。
(一)无公害农产品种子和种苗的要求
1、品种选择
应根据当地自然条件、市场需求和区域规划,选择优良、优质、高产品种,应对主要病虫害有抗性和耐受性。
2、种子质量
应符合相应的种子质量标准,外来种子具备检疫合格证,自繁种子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的有关规定。
3、种子消毒
可防治病害、烂种,促进发芽等,目的在于提高种子发芽率,出苗整齐,促苗生长,缩短育苗期限,提高产量和质量。
常用的种子消毒方法:物理消毒法、化学消毒法等。
(二)绿色食品种子和种苗的要求
1、品种的选择
①在兼顾高产、优质优良性状的同时,要注意高光效及抗性强的品种的选用
②在不断充实、更新品种的同时,要注意保存原有地方优良品种,保持遗传多样性。
③加速良种繁育,为扩大绿色食品再生产提供物质基础。
④种子和种苗必须是无毒的,并来自绿色食品生产系统。
2、引种要求
①引种必须有明确的目标
②引种前应摸清拟引入的品种各方面性状
③引种时还要把品种特性与其栽培条件联系起来考虑
④生产基地在引种、选择品种时,应保持遗传多样化 ⑤引种试验是引种时必须进行的工作
⑥严格做好引进品种的检疫工作
3、良种繁育要求
①良种繁育
主要是迅速地繁殖大量的优质种子。必须了解所繁育的良种和亲本的优缺点、选择技术、良种的栽培要点。
②种子检验
以国家标准《农作物种子检验规程》为依据,应用科学的方法,对农业生产的种子品质或种子质量进行细致的检查分析、鉴定,以判断其优劣,是保证种子质量的重要措施。
(三)有机食品植物生产种子和种苗的选择 应选择有机种子或种苗。当从市场上无法获得有机种子或种苗时,可以选用未经禁用物质处理过的常规种子或种苗,但应制订获得有机种子和种苗的计划。
应选择适应当地的土壤和气候特点、对病虫害具有抗性的作物种类及品种。 在品种的选择中应充分考虑保护作物的遗传多样性。 禁止使用经禁用物质和方法处理的种子和种苗。
(一)绿色食品 食品添加剂使用准则 1.食品添加剂使用原则(1)基本要求
不应对人体产生任何健康危害 不应掩盖食品腐败变质
不应掩盖食品本身或加工过程中的质量缺陷或以掺杂、掺假、伪造为目的使用食品添加剂
不应降低食品本身的营养价值
在达到预期的效果下尽可能降低在食品中的使用量 不采用基因工程获得的产物
(2)在下列情况下可使用食品添加剂
保持和提高产品的营养价值;
作为某些特殊膳食用食品的必要配料或成分; 提高食品的质量和稳定性,改进其感官特性; 便于食品的生产、加工、包装、运输或者贮藏。
(3)所有食品添加剂的产品质量应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 2.食品添加剂使用规定
(1)生产AA级绿色食品应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
(2)生产A级绿色食品可使用天然食品添加剂,在这类食品添加剂不能满足生产需要的情况下,可使用(绿色食品生产禁用食品添加剂表)以外的化学合成食品添加剂;
(3)同一功能食品添加剂混合使用时,各自用量占其最大使用量的比例之和应不超过1;(4)复配食品添加剂使用应符合,GB 26687复配食品添加剂通则;(5)在任何情况下不应使用下列食品添加剂。
(二)有机食品加工过程中的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的使用要求 1)加工过程尽可能地保持产品的营养成分和原有属性; 2)配料主要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尽可能减少使用非有机农业配料,有法律法规要求的情况除外;
3)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有机配料在终产品中所占的质量或体积不少于配料总量的95%;
4)当有机配料无法满足需求时,可使用非有机农业配料,但应不大于配料总量的5%。一旦有条件获得有机配料时,应立即用有机配料替换; 5)同一种配料不应同时含有机、常规或转换成分。
6)作为配料的水和食用盐应分别符合GB 5749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和GB 2721食用盐卫生标准的要求。
7)对于食品加工,可使用下表所列的食品添加剂和加工助剂,使用条件应符合GB 2760食品添加剂使用卫生规范的规定。
8)不应使用来自转基因的配料、添加剂和加工助剂
第三篇:食品生产企业安全承诺书承诺书
食品生产企业安全承诺书
本企业(企业名称)是食品生产经营企业,住所设在,生产地址为。作为食品安全的责任主体,我们深知,食品安全与否关系到消费者的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为了切实保证食品安全,特在此向社会公开承诺:
1、保证本次申请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获得生产许可证后,依照本承诺书的企业名称及住所办理营业执照,依法生产经营,不涂改、转让、出借生产许可证,并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延续申请。
2、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规定,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承担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
3、保证企业法定代表人(业主、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掌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切实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
4、保证具有与食品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经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保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5、保证具备持续保障食品安全的环境条件。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符合有关要求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原料验收、处理、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设施。
6、保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保证产品按相关标准检验合格出厂,建立从原料采购、中间产品监控、成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实施有效的、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
7、保证建立原料(产品)购进索证、检查验收、记录制度。不购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原(辅)料或产品。不使用有毒有害、非食用的原辅材料和回收过期食品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
8、保证按照合法有效的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产品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
9、保证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具有与产品相适应的检验手段,保证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出厂食品安全,不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不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10、保证当生产经营的食品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健康或造成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危险时,能及时召回已经生产经营的产品。
11、自觉接受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12、如违反上述承诺,自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后果。承诺人:(签字、公章)杨成林
2013年11月 2 日
第四篇:食品生产企业安全责任书
海丰县食品生产企业食品质量安全
暨安全生产责任书
为贯彻落实总书记管行业、管生产、管业务必须管安全的“三个必须”有关精神,督促食品生产企业认真落实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确保食品质量安全与食品从业人员人身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广东省安全生产条例》等法律法规以及县政府关于安全生产有关要求,我县食品生产企业必须落实食品企业主体责任,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并签订责任书,具体内容为:
一、责任对象
全县获得食品生产许可证食品生产企业。
二、主要工作目标
食品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得到落实,食品质量安全与安全生产工作得到有效保障。
三、食品生产企业主要责任内容
1、保证申请食品生产许可所提供材料的真实性,保证获得生产许可证后,依法生产经营,不涂改、转让、出借生产许可证,并按规定及时办理变更、延续申请。
2、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等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的规定,对所生产经营食品的安全负责,承担食品安全的第一责任。
3、保证企业法定代表人(业主、负责人)和食品安全管理人员认真学习并掌握与食品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知识,切实提高对食品安全重要意义的认识。
4、保证具有与食品生产经营相适应的、经过食品安全知识培训的从业人员,保证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的人员身体健康,无传染性疾病,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
5、保证具备持续保障食品安全的环境条件。具备持续保证产品质量安全、符合有关要求的生产设备、工艺装备和相关辅助设备,具有确保产品质量、符合食品安全要求的原料验收、处理、加工、贮存、运输、销售等设施。
6、保证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提高企业自身管理水平。保证产品按相关标准检验合格出厂,建立从原料采购、中间产品监控、成品出厂检验到售后服务实施有效的、全过程的食品安全管理。
7、保证建立原料(产品)购进索证、检查验收、记录制度。不购进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原(辅)料或产品。不使用有毒有害、非食用的原辅材料和回收过期食品加工食品,不滥用食品添加剂。
8、保证按照合法有效的产品质量标准组织生产,产品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
9、保证食品生产的工艺流程科学、合理,生产加工过程严格、规范,具有与产品相适应的检验手段,保证产品出厂前经过严格检验,确保出厂食品安全,不销售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不在食品中掺杂、掺假,以假充真、以次充好;不以不合格食品冒充合格食品。
10、保证当生产经营的食品可能危及人身安全健康或造成人身安全重大事故危险时,能及时召回已经生产经营的产品。
11、保证做好食品安全、劳动安全、消防安全、环境安全等相关安全防护措施,确保食品安全、从业人员的劳动安全、消防安全以及环境安全等得到有效保障。
12、自觉接受政府各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检查,不断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水平。
13、如未落实上述主体责任,本企业自愿承担由此引起的一切法律后果。
海丰县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食品生产安全监管股(盖章)
签名:
****年**月**日
食品生产企业:(盖章)
签名:
****年**月**日
第五篇:食品生产企业怎样建设诚信体系
食品生产企业怎样建设诚信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在政府大力推动和全社会积极参与下,食品企业不断探索实践,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近年来,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为我们敲响了诚信建设的警钟。深度解析这些食品安全事件,我们发现部分食品生产经营者的血液中遗失了诚信的养分,丧失了道德的成分,在食品中使用非食品原料、添加有毒有害物质、滥用食品添加剂、制假、售假,给人民生命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我们正面临着一场严峻的挑战——诚信贬值,失信严重!
问题
当前,企业诚信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企业诚信基础薄弱,诚信文化匮乏。许多企业已经把诚信作为重要的经营战略加以考虑,但企业诚信管理的人员和资源相对缺乏,组织机构、职责和程序得不到落实;普遍存在着企业诚信管理系统化、专业化水平较低,信用管理不完善,诚信总体水平滞后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普遍匮乏。
二是诚信现状不容乐观,经济损失惊人。2011年以来,企业重大失信事件呈现多发趋势,来自社会各领域的诚信问题令人担忧,也在全社会范围内引发了如何重建诚信体系的思考。“失信”所带来的沉重代价触目惊心。中国产品质量协会在2011年第六届中国质量信用峰会上发表的《2004-2010社会力量推动质量信用体系建设白皮书》中披露,每年我国因为失信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5855亿元人民币,其中因为制假售假、产品质量失信的经济损失就达2000多亿元。
三是主体责任尚未落实,企业积极性差。一些企业对诚信体系建设紧迫性的认识还不到位,企业诚信主体责任没有得到有效落实。企业诚信制度尚未建立,措施不得力,企业参与积极性尚待提高,没有认识到诚信与信用是企业的无形资产。
四是诚信建设缺乏引导,推动机制滞后。“守信者荣、失信者耻;守信者得益,失信者受制”的诚信环境还没有形成。我国缺少在诚信管理方面的标准,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的建立还在探索之中;缺乏完善统一的企业诚信建设评价体系;企业诚信建设工作推动进展还不均衡,诚信体系推动机制滞后。
五是宣传工作力度不够,诚信管理落后。宣传教育工作较为薄弱,这是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由于缺乏统一的诚信标准体系,信息交换等方面难以“对接”与“兼容”,导致信息不能共享,诚信信息的使用效率低,诚信管理和公共服务体系仍然落后。六是监督机制缺乏,奖惩机制乏力。食品安全失信事件的背后是我们的监督机制不完善的深刻体现。在市场经济中,厂家必定以自身利益为中心,失信企业将消费者的健康抛诸脑后,采取各种方式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种种事实表明,缺乏有力的监督,对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措施乏力时,厂家很难以消费者的利益为中心,从而失去诚信,食品质量安全也就无从谈起。
措施
令人欣慰的是诚信缺失问题已经引起了党中央的高度重视。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把诚信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抓紧建立健全覆盖全社会的征信系统,加大对失信行为惩戒力度,在全社会广泛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
诚信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道德基础。诚信更是关系到一个企业、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一个民族的未来!如何营造食品企业诚信经营的道德环
中国粮油仪器网
境,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
第一,要营造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培育企业诚信文化。单从字面上看,食品的“食”上面是一个“人”,下面是一个“良”,象征一个有良心的人在生产食品。只有用良心、用诚信去生产,这样才能长久保障食品安全。我们可以放心地吃东西,是建立在一种以诚信为前提的认可和信任,我们在以一种不需要亲身参与生产的方式获得生活必需品,因此市场经济更加需要诚信。
一是要营造企业诚信经营的道德环境。道德约束是诚信体系的内在要求。在诚信体系中,道德约束和法律规范是一对互补关系。在食品安全的覆盖领域,道德要比法律广泛得多,可以弥补法律规范的不足。道德主要通过社会舆论呼唤人的良知、抨击丑恶现象,以群体的力量引导和教育人们规范自己的行为,真正做到自律。良好道德环境对于食品企业和从业人员的诚信意识提高都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要培育诚信文化和提高诚信水平。采取多种方式,加强食品企业的诚信文化培育,弘扬诚信传统美德,增强企业法律意识、责任意识、质量诚信意识,逐步形成以守法、履责、诚信为核心的企业诚信文化。尽管各行各业的诚信文化往往有不同特点,但都不能忽视诚信原则,都必须把诚信理念、诚信精神放在企业文化的核心地位。
三是加强诚信队伍建设提高诚信意识。加强诚信队伍建设,关键是切实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企业管理者要坚持以身作则,积极参加诚信教育培训,带头讲诚信,弘扬诚信,不断提高企业全体员工的诚信意识,要加快建设具有良好职业操守、具备较强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专业食品安全和诚信管理队伍,为食品企业诚信体系建设提供人才保障。
第二,要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落实责任人主体地位。食品安全问题的出现凸显了落实生产经营者主体责任的重要性。保障食品安全既是食品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责任,也是企业生存和发展必须遵循的理念。
一是正确看待利润抛弃唯利是图思想。就企业内部而言,诚信可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就企业外部而言,诚信有助于企业开拓业务,扩大市场,提高经济效益,扩展知名度和美誉度。食品企业只有诚信经营,不断提高产品质量,才能不断做强做大,才有可能做成百年老店。
二是深刻领悟诚信是企业的无形资产。市场经济条件下,诚信作为一种经济资源,体现在企业的市场开发、品牌塑造、客户资源运用、融资等多个领域。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信誉和品牌的竞争,那些中华老字号都是上百年积淀的硕果,企业信誉比有形资产更加珍贵。诸多实践证明:“失去诚信是一个企业和一个品牌的无边苦海”,“质量诚信能决定企业生死存亡”。
三是严格落实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企业生命力的源泉在于企业的社会责任感,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食品行业诚信自律是保障食品安全的重要基础。生产安全食品的主体责任在企业,企业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立业之本,必将被市场经济淘汰。因此,要以诚信强化食品生产企业的第一责任人的主体地位,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变“要求企业诚信”为“企业要求诚信”,自觉树立“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
第三,要完善诚信经营的法律体系,逐步建立评价标准。市场经济既是诚信经济,也是法治经济。有评论者认为“企业家的良心不是靠他自觉自愿产生的,而是被法律约束出来的”。诚信体系的建立离不开法律作保障。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体现诚信原则、信用机制的法律法规体系有待于进一步的完善。当务之急是通过制定食品安全诚信法律法规,用国家的意志强制赋予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以相应的法律地位,构建食品工业企业诚信法律体系,加快制订相关规章、标准!诚信体系建设不能流于口号,而必须出台量化企业诚信管理标准和评价标准。建立企业诚信评价制度,结合不同行业特点制定行业评价标准。目前相关部门已经制定了《食品工业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工作实施方案(2010-2012年)》以及《食品工业企业
诚信管理体系(CMS)建立及实施通用要求QB/T4111-2010》和《食品工业企业诚信评价准则QB/T4112-2010》两个诚信体系行业标准,对于建立健全企业内部诚信管理体系就真的“很给力”。另外我国信用体系的首部法规《征信管理条例》也即将出台。
第四,采用严刑重典治理失信行为,提高诚信违法成本。企业责任人缺乏对生命的敬畏、对法律的敬畏、对道德的敬畏,不顾产品质量,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是食品安全事件多发的主要原因。敬畏之心的缺失,既源自道德的滑坡,又因为违法成本过低。要想真正让生产者对食品安全充满敬畏之心,就必须在加强诚信和道德建设的同时,重拳出击,形成强大威慑力,真正从源头上管住食品安全。在对待失信行为上,就得建立起这样一套严格制度,“一次恶意失信,一次恶意违法,一次恶性事故,就被列入黑名单,永远从食品行业出局”。在食品安全面前,根本就不应该有“下不为例”。
第五,要建立完善的诚信管理体系,实现诚信信息共享。
一是建立完善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目前国内有关部门先后建立了本行业的诚信体系,虽各自发挥一定作用,但由于没有做到统筹兼顾和信息共享,远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就有多位代表委员呼吁:将众多部门的诚信资源整合起来,由专门部门牵头,统筹建立统一的社会诚信体系,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实现信息采集、信息交换的“对接”与“兼容”,消除信息孤岛和信息割据现象,实现互联互通,部门联动,形成合力,向社会有序、分层次开放的企业诚信管理体系数据库。
二是依法征集和完善诚信信息披露。负责诚信信息征集的各食品安全监管部门,要依据食品企业诚信状况,依法加强对企业诚信体系建立的分类指导和督促检查。对严重违反食品安全管理法律法规、制假售假等严重失信的企业,要列入黑名单实行重点监管。在逐步建立统一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平台的基础上实现面向社会的食品企业诚信信息查询系统和诚信信息公示披露系统。
三是加强协作和综合利用诚信信息。诚信体系建设,有很多工作涉及相关部门,要加强相关部门之间的联系与配合,开展诚信信息交流,实现诚信信息的互通共享。在此基础上要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经济、道德等多种手段,将众多部门联合起来行动,让失信者付出应有代价,使诚信者收获应得利益。
第六,加强对诚信行为的监督管理,建立诚信奖惩机制。各级政府要全面树立“质量是大计,质量是民生,质量是关键,质量是形象”的执政理念。政府不仅需要加强对食品安全的监管,也需要在诚信体系方面加大建设力度,督促食品企业把对社会的食品安全责任化为真正的自律意识。
一是要建立诚信协调工作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在构建食品安全诚信体系中的重要作用。政府部门要协调运用法律、经济、行政手段制定全面覆盖的食品安全政策法规和监管机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专项治理整顿,营造以食品安全诚信为标志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氛围。二是要建立诚信政策扶持机制。各地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支持企业诚信体系必备的基础设施建设,鼓励社会资源向诚信企业倾斜。在政府采购、公共服务、项目核准、技术改造、融资授信、社会宣传等环节参考使用企业诚信相关信息及评价结果,对诚信企业给予优先支持。
三是要建立诚信宣传教育机制。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大力宣传优质食品和诚信企业的模范典型,曝光生产经营假冒伪劣食品和失信严重的典型案例。通过卓有成效的宣传教育,增强企业生产经营者的诚信意识、守法意识,弘扬诚实守信的道德风尚,积极引导全社会树立良好的诚信意识,崇尚社会主流价值观,努力营造“诚信为本、守信为荣、失信为耻、无信为忧”的社会氛围。
四是要建立企业诚信奖惩机制。由政府综合管理部门依法做出公示性惩戒,如公布“黑名单”等;由政府监管部门做出监管性惩戒,采取警告、处罚、取消市场准入等行政管理手
段,打击失信行为,弘扬诚信行为。
总之,要从自律、监管、政策、法制、宣教等多方面着手,使食品生产经营者“不愿犯法、不敢犯法、不能犯法、犯不起法”,从根本上扭转食品企业失信严重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