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济南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2003年10月31日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
【发布单位】山东省济南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3-11-28 【生效日期】2004-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济南市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条例
(2003年10月31日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2003年11月28日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五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保证国家工作人员依法公正、廉洁履行职务,推进廉政建设,根据宪法和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本市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本条例所称职务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的贪污贿赂犯罪,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犯罪、利用职权实施的侵犯公民人身权利和民主权利的犯罪以及利用职权实施的其他犯罪。
第三条第三条 市、县(市、区)人民检察院具体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监察、审计、安监和其他有关部门应当在职责范围内依法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负责本单位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应当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的原则,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工作机制,构筑内部预防、专门预防和社会预防相结合的防范体系。
第五条第五条 国家工作人员应当廉洁勤政,依法履行职责,自觉接受预防职务犯罪的教育和监督,自我防范职务犯罪。
第二章 预防责任
第六条第六条 国家机关、人民团体和国有企业、事业单位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负有下列责任:
(一)制定预防职务犯罪的具体措施,建立健全人、财、物等内部管理制度,对容易发生职务犯罪的岗位和环节加强监督制约;
(二)对工作人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廉政教育、法制教育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三)实行单位负责人任期、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制度;
(四)接受有关部门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指导、监督,如实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五)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及时向人民检察院检举、报告。
第七条第七条 市、县(市、区)人民检察院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负有下列责任:
(一)组织、指导、协调本行政区域内的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制定和组织实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计划;
(二)调查研究职务犯罪发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提出预防对策和措施;(三)与职务犯罪易发、多发单位共同开展专项预防活动;(四)向有关单位提出预防职务犯罪检察建议;
(五)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进行检查,通报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情况。
市、县(市、区)人民检察院可以与有关部门建立预防职务犯罪联络制度。
第八条第八条 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依法行政,规范执法行为和办事程序,实行政务公开,接受社会监督。
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应当建立健全对行政事业性收费、罚没收入、政府采购、建设项目招投标、土地使用权出让、产权交易、彩票发行等活动的管理制度,完善监督制约机制。
第九条第九条 监察、审计、安监部门应当依法履行监督职责,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应当及时移送人民检察院。
第十条第十条 人民检察院应当依法行使检察权,实行检务公开,公正司法。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国有企业应当建立重要经济活动决策、执行的监督制约机制,实行厂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接受职工代表大会和监事会的监督。
国有企业不得任用、聘用法律禁止从事管理工作和财务工作的人员担任法定代表人、财务总监、财务主管等职务。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非法干预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国家工作人员不得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不得利用职权侵犯公私财产所有权和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
国家工作人员不得超越职权对人事管理、经济管理、行政管理等进行干预。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录用国家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任职和晋升时,有关部门应当对其进行预防职务犯罪教育。
第三章 监督保障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人民检察院和监察、审计、安监部门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存在问题的单位,应当提出书面检察建议、监察建议、审计建议、安监建议,同时抄送其上级机关或主管部门。
有关单位收到书面建议后,应当及时整改,并将整改情况在三十日内书面反馈提出建议的机关或部门。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司法机关应当依法查处职务犯罪案件,警戒、遏止职务犯罪。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发现涉嫌职务犯罪的行为,有权向人民检察院举报。人民检察院应当及时研究处理、予以答复,并对举报人和举报内容予以保密。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新闻媒体、司法行政等部门应当加强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宣传活动。
第四章 法律责任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并可以对单位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一)不履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职责的;
(二)不接受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监督、调查和检查的;(三)提供虚假情况或者隐瞒有关情况的;
(四)对司法、检察、监察、审计建议拒不采纳致使本单位发生职务犯罪案件的。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对控告人、举报人或者对依法履行职责的人员进行报复陷害的,由其上级机关或者主管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人民检察院和其他国家机关的工作人员在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泄露秘密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本条例自2004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济南市工会条例(2005年9月29日经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
【发布单位】山东省济南市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05-11-25 【生效日期】2006-01-01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济南市
济南市工会条例
(2005年9月29日经济南市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通过,2005年11月25日经山东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七次会议批准)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第一条 为保障工会在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地位,保障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维护工会组织和职工的合法权益,发挥工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中的作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和《 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办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中以工资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不分民族、种族、性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都有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的权利。
流动从业的劳动者享有参加工会的权利。工会应当帮助、指导和吸收流动从业的劳动者参加工会组织。
第三条第三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的职责实施本条例,并支持工会组织依法开展工作。
市总工会组织、指导和督促全市工会组织实施本条例。
第四条第四条 工会必须以宪法为根本活动准则,遵守法律法规,依照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开展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是工会的基本职责。
第六条第六条 工会组织和教育职工依法行使民主权利;动员和组织职工积极参加经济建设,努力完成生产任务和工作任务;教育职工不断提高素质,建设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职工队伍。
第七条第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对职工参加和组织工会给予支持,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以任何理由、手段阻挠和限制。
第二章 工会组织
第八条第八条 市、县(市、区)建立地方总工会。
实行产业(行业)管理的单位,建立产业(行业)工会。
乡镇、街道可以建立基层工会的联合会,有条件的可以建立总工会。
工业(科技)园区、村、居(社区)等企业较为集中的区域可以建立基层工会的联合会。
第九条第九条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有会员二十五人以上的,应当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不足二十五人的,可以单独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也可以联合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有女职工二十五人以上的建立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不足二十五人的,设女职工委员。女职工委员会和女职工委员应当代表和维护女职工的特殊权益。
第十条第十条 工会组织的建立、分立、合并,必须报经上一级工会批准。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随意撤销或者合并工会组织。基层工会所在单位终止或者被撤销,该工会组织相应撤销,并报告上一级工会。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依法组建工会。
上级工会有权派员帮助和指导企业职工组建工会,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阻挠。
对新建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上级工会应当帮助和指导职工在六个月内组建工会,所在单位应当予以支持,并提供必要的条件。经帮助指导仍未建立的,单位应当自下个月起按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向上级工会缴纳工会筹备金。工会组织建立后三十日内筹备金按工会经费管理规定返还。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各级总工会、产业工会,自成立之日起具有社会团体法人资格。
依法建立的乡镇、街道工会组织和其他基层工会组织具备法律规定的法人条件的,经市总工会审核登记,依法取得社会团体法人资格,其工会主席为法定代表人。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各级工会委员会及其经费审查委员会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民主选举产生。
各级总工会委员会、产业工会委员会每届任期五年;基层其他工会委员会每届任期三年或者五年,具体任期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在选举该工会委员会时确定。任期届满未换届的,上级工会应当督促其限期换届。
基层工会主席、副主席,可以由会员大会或者会员代表大会直接选举产生,也可以由工会基层委员会选举产生。基层工会主席、副主席和委员自当选之日起任职,可以连选连任。
工会主席、副主席缺额时,应当在三个月内进行补选。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职工二百人以上的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可以设专职工会主席。
为保证工会正常开展工作,应当依法配备工会专职工作人员,具体人数由工会与单位协商确定。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工会主席、副主席任期未满时,不得随意调动其工作。因工作需要调动时,应当征得本级工会委员会和上一级工会同意。
基层工会主席、副主席或者委员任期届满,不再担任工会职务的,所在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为其安排工作。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基层工会主席、副主席任职期间的劳动报酬及其他福利待遇,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执行;没有规定的,本单位工会或者上级工会可以与用人单位协商约定。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主要负责人及其配偶以及双方的父母、子女、兄弟姐妹,不得作为本单位工会委员会的委员人选。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工会会员组织关系随劳动(工作)关系变动,凭会员证接转。
乡镇、街道或者村、居(社区)工会应当接转失业和退休人员的会籍关系,组织他们参加工会活动。
流动从业会员,在本市单位工作时间超过三个月的,由其实际工作单位工会接收和管理其临时会员关系。
第三章 工会的权利和义务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工会帮助、指导职工和流动从业人员与用人单位依法签订劳动合同,对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解除、终止以及续签等情况进行监督。
用人单位在拟定劳动合同条款或者制订劳动人事管理规定时,应当听取工会意见。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工会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就涉及劳动用工、劳动报酬、工作时间、休息休假、保险福利、劳动安全与卫生、奖惩、裁员、职工培训等事项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区域性、行业性工会代表职工与相应的企业组织或者企业代表进行平等协商,签订区域性、行业性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并对执行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用人单位有下列侵犯职工合法权益情形之一的,工会应当代表职工与用人单位交涉,要求用人单位采取措施予以改正;用人单位应当立即研究处理,并向工会作出答复;用人单位拒不改正的,工会可以请求当地人民政府依法作出处理:
(一)拖欠、克扣职工工资的;
(二)不缴、少缴、欠缴职工社会保险金的;
(三)不提供或者不按规定提供劳动安全卫生条件的;
(四)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延长劳动时间的;
(五)未按规定支付职工加班加点工作报酬的;
(六)侵犯女职工和未成年工特殊权益的;
(七)非法搜查职工身体、扣押职工有效证件、限制职工人身自由的;
(八)其他侵犯职工合法权益的。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工会应当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促进职工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参与监督社会保险基金的管理、使用以及职工最低生活保障标准的实施。
工会依法对企业、事业单位为职工缴纳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金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各级总工会、产业(行业)工会建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站点)和法律服务中心(站点),为职工提供困难救助和法律服务。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工会依法参加职工因工伤亡事故或者职业病危害事故的调查处理。
工会发现用人单位对造成职工重大人身伤害或者严重危害职工身体健康的事件未按有关规定如实报告的,有权向上级工会报告并提请有关部门依法处理。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企业单方面解除职工劳动合同时,应当事先将理由通知工会。工会认为用人单位违反法律、法规和有关合同时,用人单位应当重新研究处理,并将处理结果书面通知工会。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企业依法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主任由工会代表担任,主持本单位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的日常工作。
乡镇、街道以及产业(行业)设立的劳动争议调解指导组织,负责人由工会代表担任,负责指导本区域或者产业(行业)内的单位依法开展劳动争议预防和调解工作。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企业、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建立健全以职工(代表)大会为基本形式或者其他形式的民主管理制度,保障职工依法行使参与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的权利。
工会委员会是职工(代表)大会的工作机构,负责职工(代表)大会的日常工作,检查、督促职工(代表)大会决议的执行。
工会有权对企业、事业单位实行厂(事)务公开的情况进行监督。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机关工会应当组织会员参与本机关内部事务的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听取和反映会员的意见和要求,依法保障会员的合法权益。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依法参加公司董事会、监事会的职工代表,由公司工会提名,经职工(代表)大会选举产生。
董事会、监事会中的职工代表在任期内,非因法定或者合同约定事由,公司不得与其解除劳动合同。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各级人民政府与同级工会应当建立工会对政府涉及职工利益工作的民主参与制度,通过召开联席会议、协商会议、座谈会等方式,通报政府及其部门的重要工作部署和行政措施,研究解决工会反映的重大事项和职工群众的意见和要求。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劳动保障部门应当会同同级工会和企业方面的代表,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对地方性劳动法规、规章、政策、劳动标准的制定实施和有重大影响的集体劳动争议案件的调查处理等事项提出意见和建议,共同协商研究解决有关劳动关系方面的重大问题。
具备条件的乡镇、街道也应当建立劳动关系三方协商会议制度。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根据政府委托,工会与有关部门共同做好劳动模范和先进生产(工作)者的评选、表彰、培养和管理工作。
第四章 工会的经费和财产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建立工会组织的单位,应当于每月十五日前向工会按每月全部职工工资总额的百分之二拨缴经费,并如实向工会提供全部职工人数和工资总额的相关数据。
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组织拨缴的工会经费在税前列支。机关和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应缴的工会经费应编入部门预算,由财政部门按规定比例足额直接划拨给同级工会。
未按规定拨缴工会经费或者缴纳工会筹备金的,上级工会应当督促缴纳。拒不缴纳的,基层工会或者上级工会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企业、事业单位、机关、社会团体和其他组织,应当每给工会一定的经费补助,为同级工会组织用于办公和开展职工帮扶救助、教育、培训、科技、文娱、体育等活动提供必需的场所和设施,为劳动模范和其他职工疗(休)养提供必要的条件。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工会根据经费独立原则,开设独立账户,按照有关规定上解和使用经费,并依法接受监督。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占、挪用、任意调拨工会财产、经费和各级人民政府、单位拨给工会使用的不动产;不得将工会的财产、经费作为所在单位的财产、经费予以冻结、查封、扣押和清偿债务。
第三十七条第三十七条 工会所在单位合并、分立、撤销、终止的,其财产、经费应当在上级工会的指导下依法审计。
工会组织合并,其财产、经费归合并后的工会所有;工会组织分立,其财产、经费由原工会合理分配;工会组织撤销、解散的,其清偿后剩余的财产、经费由上一级工会处置。
第三十八条第三十八条 破产企业工会所有的财产不属于破产财产,不参加破产财产分配,由上一级工会与企业工会共同清理后移交上一级工会。破产企业欠拨的工会经费依法列入企业破产清偿序列,清偿的经费按有关规定上缴上级工会。
第三十九条第三十九条 县级以上地方各级总工会的离休、退休人员的待遇与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同等对待。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条第四十条 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具体履行与工会法律、法规相关的行政执法职责。
第四十一条第四十一条 阻挠职工依法参加和组织工会或者阻挠上级工会帮助、指导职工建立工会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或者人事行政部门责令其改正;拒不改正的,由劳动保障部门或者人事行政部门提请同级人民政府处理;以暴力、威胁等手段阻挠造成严重后果,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二条第四十二条 职工因要求建立工会、参加工会活动或者工会工作人员因履行职责而被解除劳动合同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所在单位恢复其工作,并补发被解除劳动合同期间应得的报酬;本人不愿意恢复工作的,由劳动保障部门责令所在单位给予本人年收入二倍的赔偿,并按照解除劳动合同的有关规定给予经济补偿金。
第四十三条第四十三条 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工会或者有关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提出处理请求,或者依法申请劳动争议仲裁、提起诉讼:
(一)拒绝组建工会的;
(二)妨碍工会组织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和其他形式依法行使民主权利的;
(三)非法撤销、合并工会组织或者干预工会组织依法独立开展工作的;
(四)妨碍工会参加职工因工伤亡事故以及其他侵犯职工合法权益问题调查处理的;
(五)拒绝进行平等协商、签订集体合同和工资集体协议的;
(六)对依法履行职责的工会工作人员无正当理由调动工作岗位,进行打击报复的;
(七)拒绝向同级工会提供必要的办公场所和设施的;
(八)未按规定支付工会工作人员劳动报酬及保险、福利待遇的;
(九)侵占、挪用和任意调拨工会财产、经费及工会所属企业、事业单位财产的;
(十)侵犯工会及其工作人员和职工其他合法权益的。
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四条 工会对政府有关部门不按本条例规定履行职责的,应当提请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第四十五条第四十五条 工会工作人员违反法律法规规定,损害职工或者工会权益的,由同级工会或者上级工会责令改正,或者予以处分;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国工会章程》予以罢免;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第四十六条 本条例自2006年1月1日起施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济南市地方税务局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
2011年全市地税系统
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省局关于加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部署,培养造就高素质的地税干部队伍,根据《2011年全省地税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实施意见》和《济南市地方税务局2011年工作要点》,结合我局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2011年教育培训工作思路
干部教育培训是一项涉及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工程。2011年全系统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思路是:紧紧围绕省局党组“依法治税、从严带队、科学管理、共建和谐”的基本要求,以贯彻落实《2010年—2012年全省地税系统干部教育培训规划》为主线,突出“注重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培训、突出抓好骨干人才培训,全面抓好基层一线干部培训,切实抓好税收业务培训”四项重点,大力开展新一轮干部教育培训,进一步增强教育培训工作的针对性、系统性和考核措施的量化细化,提升学习培训效果运用的刚性,切实提高广大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和岗位技能,为地税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教育培训重点内容和计划
2011年是实施全市系统干部三年轮训计划的第二年,按照省
局教育培训规划,今年的培训重点是:
(一)注重抓好各级领导干部培训。
1、处级领导干部高层次培训。市局将与国内名牌大学合作,6月份举办1期领导干部研修班,培训10天左右,培训对象主要是市局领导、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主要负责人。重点学习培训现代管理理念、领导科学和艺术、宏观经济分析、税收政策理论等内容。(责任单位:组织人事处)
2、处级干部任职培训及更新知识培训。市局结合市委组织部举办的处级干部培训班,3月份至9月份在党校或其他培训机构举办5期任职培训及更新知识培训班,共培训91人左右,培训对象为:市局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各单位领导班子副职、稽查局、征收局、高新区分局副处级领导干部。重点学习现代行政、管理科学、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等内容。(责任单位:组织人事处)
3、中心税务所所长培训班。举办1至2期基层所(科)长培训班,培训对象是各单位中心税务所所长、承担税收任务的管理科(处)科(处)长、县(市)区局直属分局、稽查局局长,共培训100人左右,每期培训10天。培训以财税政策、管理科学、廉政建设等内容为主,着力提升基层领导执行力和管理水平,部分课程由市局相关业务处室领导进行授课。(责任单位:组织人事处)
(二)突出抓好骨干人才(业务能手)培训。
结合税收管理、征收管理(含纳税服务)、行政管理、计划财务、税务稽查、计算机六个岗位的骨干人才选拔,今年从7月份开始,将在济南举办骨干人才强化培训班。由市局各相关责任处室、稽查局、信息中心针对各自岗位,不定期组织骨干人才培训,累计培训时间共30天左右,培训对象为准备参加全省骨干人才选拔考试的业务骨干。通过培训,学习最新税收业务理论、更新岗位专业知识、掌握应试技巧,力争在2011年的全省地税系统骨干人才选拔中,取得更大的突破。(责任单位:组织人事处总体协调。税务稽查岗位由稽查局负责;计算机岗位由市地税信息中心负责;征收管理岗位由征收管理处牵头,与税源管理办公室共同负责;税收管理岗位由政策法规处牵头,与税收管理一处、税收管理二处、国际税务管理处共同负责;计划财务岗位由计划统计处牵头,与财务装备处共同负责;行政管理岗位由组织人事处牵头,与办公室、政治工作处、监察室、机关党委、巡视办公室共同负责。)
(三)全面抓好全员培训。
各单位认真组织实施全员培训,重点是基层一线人员(包括助征人员),完成三分之二人员的轮训任务。各单位要统筹安排,制定出有针对性的轮训计划,并报市局备案。培训方式以集中办班和在岗学习相结合,集中培训时间不超过10天,在岗学习时间不少于30天。培训机构可选择省内知名财税类院校,重点加强税收法律法规、财会知识、查账技巧、行政管理等业务知识的学习,部分课程要由市局或本单位培养的师资参与授课。同时,依托网络在线学习、视频培训、社会培训机构参与等多种形式,切实保证全员培训质效。市局纳税服务中心负责组织全系统助征人员的轮训。(责任单位:纳税服务中心、局属各单位)
(四)认真组织各类税收业务培训。
结合税收政策的出台、调整和重点工作需要,市局相关业务处室研究确定各岗位的培训重点,制定培训方案,经局长办公会研究批准后认真组织实施。各处室举办的专门业务培训可采取集中办班、以会代训、视频培训等形式。集中办班原则上每年1期,时间一般不超过10天,培训范围相近、时间相近的班次可合并举办或联合举办。各单位也要组织相应的税收业务培训,让广大干部熟练掌握最新税收政策。(责任单位:市局各处室、局属各单位)
(五)进一步优化干部队伍的学历、专业、知识结构。鼓励干部参加与业务联系紧密的在职学历(学位)教育,鼓励参加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和司法资格(律师)等执业资格考试,力争这部分人员的比例比去年提高1%,不断提升干部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逐步形成层次、结构合理的地税干部队伍。
三、有关要求
2011年是实施新一轮大规模培训的第二年,各单位要科学部署,精心谋划,进一步做好教育培训工作。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单位要高度重视、提高认识,把教育培训工作放在重要的战略地位,与各项税收工作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考核、同步推进。要进一步增强使命感、责任感和紧迫感,牢固树立“教育是最好的投资、培训是最好的福利”理念,加大教育培训经费的投入和人力、物力保障,务求取得最大成效。各单位要结合实际制定教育培训方案,认真抓好教育培训各项工作任务的贯彻落实。
(二)健全机制,规范管理。进一步完善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机制,真正解决“学什么、怎么学、学与不学一个样”的问题。一是完善培训电子档案制度和培训证书制度。加强干部教育培训档案管理,实时更新干部电子培训档案,及时填写《干部教育培训证书》,客观记录参加培训情况。二是加强培训考试考核管理。市局、各单位举办的各类脱产培训都要进行考试、考核,根据考试考核情况按照15%的比例评选优秀学员,考试成绩和优秀学员名单要在一定范围内通报,同时报市局备案。三是提高教育培训结果运用的刚性。把培训结果与干部使用结合起来,将干部教育培训情况作为干部上岗、试用期转正、能级管理、评先创优及提拔使用的重要依据。干部因故未按规定参加教育培训,或者培训考试、考核不合格的,应限期补课或补训,对无正当理由不参加教育培训的,在系统内通报批评,并在能级管理中评定为最低档次。要形成干部自觉学习、奋发向上的动力和压力,营造“选择学习就是选择进步”的良好氛围。
(三)开拓创新,提高质效。按照“力求实效、节约费用、资源共享”的原则,积极创新培训形式,努力提高培训效益。在培训项目上,人数较少的单位、岗位培训可整合培训项目,采取联合办班等形式,提高规模效益;在内容形式上,注重分专业、分层次、分类别进行培训,坚持学以致用,“干什么学什么考什么”,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培训方式上,采取集中办班与在岗培训相结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开展视频培训和网络在线培训,形势报告、专家授课和专题讲座一般采用视频培训形式,电子课程、在岗学习、岗位练兵等可以通过网络学院组织实施;在师资安排上,采取“内请外聘”、师资共享的方式,建立起相对固定、专业的专兼职师资队伍。通过创新培训形式、降低培训成本、提高培训效益,把学习培训的成果切实转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地税工作新跨越的具体实践,不断提升教育培训管理水平。
第四篇:人民检察院关于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汇报
文章标题:人民检察院关于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汇报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2007年以来,县检察院在县委和市检察院的领导下,在县人大及其常委会的监督下,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工作中心和检察工作重点,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方针,加大职务犯罪查处力度,积极地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查处和预防工作都取得了新进展。现在,我就县检察机关开展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的工作情况向县人大常委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切实履行职责,严惩职务犯罪
(一)提高思想认识,不断增强工作责任感。查办贪污贿赂、渎职侵权等职务犯罪案件,是反腐败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增进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县检察院始终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引导干警从事关党的执政地位和人心向背的高度,增强敢办案、办好案的决心和信心。长期以来,检察干警紧紧围绕全县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不断加大打击力度,坚持公正司法、文明办案,积极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确保了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顺利进行。
(二)始终坚持党的领导,自觉接受人大监督。县检察院在查办影响大以及群众反映强烈的案件时,及时向县委请示汇报,主动接受县人大监督,取得了县委和县人大的有力支持。特别是今年以来,县委、人大、政府、政协非常重视和关心检察工作。按照《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工作的决定》,县委、人大切实加强和改善对检察工作的领导、监督,及时就检察工作中的重大部署和重要事项作出决策,解决检察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上半年,县编委批准了县检察院反渎职侵权机构的更名设局和领导、人员的设置,切实加强了反渎职侵权工作。反渎职侵权局的设立,更好地凸显检察机关反贪污贿赂、反渎职侵权两大侦查职能,更有利于加大对渎职侵权检察职能的宣传力度和提升整体业务水平,同时也体现了县委、人大、政府、政协对县检察机关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大力支持,体现了全县上下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的决心。
(五)加强办案,为维稳工作大局服务。贪污贿赂、渎职等职务犯罪,是诱发群体性上访的重要因素,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也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县检察院在惩治职务犯罪的同时,高度重视做好维稳工作,通过加大办案力度,查明事实真相,以及辅之以说理析法教育,有效地化解了一批因职务犯罪而引发的群体性上访,为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如县水泥二厂和县食品厂均是有一定规模的国企,2003、2005年上述两厂职工分别到县检察院、县党政有关部门集体上访,对我县的社会稳定带来一定的影响。职工集体上访引起了县委、县政府和市检察院、县检察院的高度重视,在县委和市检察院的领导下,县检察院迅速组织力量深挖县水泥二厂、县食品厂的腐败案件,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同时还协助有关单位做好职工的教育工作,有效地维护了社会稳定。
(六)规范执法行为,确保公正执法、文明办案。近年来,县检察院除了在办案上下功夫外,还抓好自身的监督制约,以规范促办案。一是实行“一案三卡”制度,即每办一宗案件要执行“办案告知卡”、“ 廉洁自律卡
”和“ 回访监督卡”,强化对执法行为的监督,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二是抓住执法重点环节制定了三项办案规定,即查办职务犯罪实行立案报市检察院备案制度,拟不起诉、撤案实行报市检察院批准制度、对确定不予刑事赔偿的案件报市检察院审查制度,从而有效地加强了对反贪、渎检部门侦查活动的监督制约。三是今年以来开始实行讯问职务犯罪嫌疑人全程同步录音录像,对规范检察干警的执法行为、保障犯罪嫌疑人的合法权益、提升侦查水平、促进公正执法意义重大。四是认真开展人民监督员制度试点工作。人民监督员制度是加强检察机关查办职务犯罪工作外部监督的一项改革举措。实施两年来,人民监督员对3件拟不起诉职务犯罪案件进行监督,经检察委员会研究,全部采纳了人民监督员的意见。实践证明,人民监督员制度的推行,在促进公正执法和队伍廉政建设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二、紧密结合检察职能,扎实开展职务犯罪预防工作
近年来,县检察院坚持“打防并举,标本兼治”的综合治理方针,立足检察职能,结合办案,及时提出检察建议,帮助有关行业和单位完善管理制度,从源头上治理和防范职务犯罪的发生,努力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一)加强预防工作机制和网络建设。一是高度重视预防工作的机构设置、组织领导和人员配置,在2003年检察机构改革中,专门设置了综合预防科,改变了过去职务犯罪预防专业化不强,人员不固定,职责不明确的弊端。二是由点到面,加强预防网络化建设。目前县检察院职务犯罪预防部门的干警只有4人,如果单单依靠检察机关的力量开展预防职务犯罪,成效毕竟有限。2003年以来,县检察院主动与国土、教育、卫生、供电、农信、烟草等42家党政机关、金融单位、国有企业建立了联合预防工作机制,初步实现了预防工作社会化、网络化。
(二)以检察建议为重要手段,积极开展个案预防。结合查办具体案件提出并督促落实检察建议,是县检察机
(三)主动与有关部门联手,共同开展系统预防。四年来,县检察机关开展系统预防活动41次,受教育5000多人(次)。如县检察院与县金融、建设、卫生等系统加强联系,开展了一系列的预防活动,进一步扩大了预防工作的影响。分别与县农村信用联社、县人寿保险、县税务部门建立了预防职务犯罪联席会议制度和案件线索移送、通报、协查制度,成立了预防职务犯罪领导小组,加大了预防工作力度。去年,全县深入开展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县检察院反贪综合预防部门结合形势需要,撰写了《开展治理商业贿赂,做好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促进经济发展》等宣传资料,派员到县地税局、县卫生局、县供电局、县人寿保险等单位举办法制讲座,受到了这些单位的好评。
(四)围绕大型重点建设工程,及时开展同步预防。县检察院开展同步预防的方式主要是参与县纪委牵头组织的重大工程预防腐败联席会议,通过与有关工程建设单位相互配合,在工程的不同阶段相应采取不同的预防对策,如提供法律咨询服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参与制定廉政制度,协助工程单位加强招投标的监督等,做到预防工作与建设工程同步。2003年以来,县检察院参与县重大工程预防腐败联席会议17次,对吉黄公路、平海电厂、惠东中学高中部等重大工程建设项目开展同步预防,落实了廉政制度,推动工程建设的健康开展。
(五)深入群众、深入社会开展预防职务犯罪。反腐败离不开人民群众支持和参与,因此,县检察院每年通过广播、电视、互联网和举办“举报宣传周”、举办图片展览、张贴标语、检务公开、参与“12·4”全国法制宣传日、送法下乡等方式,进行广泛的法制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深入了解反贪、渎检工作,提高了参与惩治和预防职务犯罪的积极性。
近年来,县检察机关为推动我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促进经济建设,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做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查办和预防职务犯罪工作与党和人民群众的要求、与人大代表的期望还有不少差距。
一是个别干警对查处与预防职务犯罪二者的关系认识不足,有重办案轻预防的思想观念,特别是在办案任务较重的情况下,对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抓得时紧时松。二是部分干警就案办案,忽视办案的法律效果、政治效果、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三是队伍的整
体素质和执法水平,以及办案能力与当前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还有差距。四是办案经费不足,需要靠追缴赃款上交财政返还来弥补缺口,装备不能完全适应当前查办案件的需要,侦查和预防工作的科技含量还比较低。五是预防手段和形式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六是反贪工作与渎检工作发展不平衡,渎检工作需要进一步加大力度。七是对新时期惩治职务犯罪的对策深入研究做得不够,建言献策和调研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县检察院高度重视这些不足,正在采取措施努力加以改进。三、下步工作打算
县检察院将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围绕上级有关反腐败斗争的总体部署,不断强化工作措施,加大办案力度,完善工作机制,依法全面履行职责,努力推动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持续深入开展。
一是突出打击重点,加大打击力度。坚持严肃查办发生在党政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的职务犯罪案件,国家工作人员利用人事权、司法权、行政审批权、行政执法权进行权钱交易的职务犯罪案件,工程建设、土地出让、产权交易、医药购销和政府采购等重点领域中的商业贿赂犯罪案件,重大安全生产责任事故中的职务犯罪案件。严肃查办与黑恶势力相牵连的职务犯罪,打掉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严肃查办发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及国有企业重组、改制、破产和经营活动中发生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等职务犯罪案件,积极查办发生在新经济领域、资金高度密集领域、垄断性行业中的贪污贿赂、失职渎职犯罪案件。依法查办发生在群众身边、损害群众利益、社会影响恶劣的职务犯罪案件。
二是坚持“保证办案质量,规范办案行为”不放松。始终把质量作为办案工作的生命线,进一步规范侦查工作,依法文明办案。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教育,引导全体干警牢固树立正确的执法思想,严格按法律、按程序办案,切实防止和坚决纠正不规范的执法行为。加强对查办职务犯罪的内外监督制约。认真抓好案件线索管理、查办要案工作请示报告以及报批、报备案,同步录音录像等制度的落实,严格执行办案安全的各项规定,规范侦查工作,确保办案安全。
三是以更名设局为契机,努力开创反渎职侵权工作的新局面。反渎职侵权局争取在下半年挂牌办公,要充分认识反渎职侵权局成立不是简单地更名设局,而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是加强反渎职侵权工作的需要,因此,对查处渎职侵权职务犯罪必须一查到底,决不手软。将反渎职侵权工作摆在同反贪工作同等突出的位置来抓,要主动加强与有关单位的配合,健全协作配合工作机制,形成合力,把反渎职侵权工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四是结合办案开展预防工作,实现办案的法律、政治、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把预防涉及公共权益、公共项目、公共资金管理中的职务犯罪作为重点。结合办案,加强预防对策研究,及时提出检察建议,要进一步加强预防工作自身专业化建设,在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中发挥积极作用。
五是进一步加强反贪、反渎职侵权队伍建设,为服务和谐社会建设提供组织保证。要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持之以恒地加强队伍建设,努力造就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作风优良、执法公正的高素质检察队伍。
《人民检察院关于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汇报》来源于范文大全网,本站为所有正式会员免费提供文章查找帮助。欢迎阅读人民检察院关于惩治与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汇报。
xiexiebang.com范文网(FANWEN.CHAZIDIAN.COM)
第五篇:北京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 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
(2014年 4月北京市第十三届 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评奖委员会通过)
为做好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根据《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条例》(以下简称《评选条例》),特制定本实施细则。
一、评奖组织机构及职责 1.市评奖委员会
市评奖委员会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会同有关部门协商提名,报市委市政府批准后组成。
市评奖委员会的职责是:制定《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评选工作实施细则》;委托系统评奖委员会组织开展本系统初评工作;选聘市评奖委员会各学科评选小组成员,领导各学科评选小组工作;评出获奖成果,并公布获奖成果名单;决定评奖工作中的其他重大事项。
2.系统评奖委员会
为便于评奖工作的组织和领导,设立四个系统评奖委员会,即:教育系统评奖委员会,由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负责;社科研究系统评奖委员会(含民办社会科学研究机构,不含高等院校所属研究机构),由北京市社会科学院负责;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 评奖委员会,由中共北京市委党校负责;党政群系统评奖委员会(市属局级和区县党政群单位),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负责。
各系统评奖委员会由7—15人组成,本系统之外的委员一般不少于二分之一,系统评奖委员会主任原则上从市评奖委员会委员中产生。
系统评奖委员会的职责是:受市评奖委员会委托,主持本系统的评奖工作,根据本系统参评成果的实际情况,设立系统评奖委员会的相关学科评选组,负责评选出本系统的优秀候选成果;处理本系统评奖工作中的其他事项。
3.市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
市评奖委员会设马克思主义理论、哲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教育学、法学、历史学、管理学、语言文学、艺术学〃新闻传播学、交叉学科〃综合12个评选组,每个评选组包含若干相关学科。评选组由相关学科的专家、学者组成。
学科评选组的职责是:在各系统初评的基础上,负责评选出本学科组报送市评奖委员会终评的成果。
4.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
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的职责是:承担市评奖委员会秘书处职责,负责评奖期间的日常工作,对各系统评奖工作给予监督和指导。
二、评奖成果范围、奖励等级及限额 1.参评成果范围
(1)2011年7月至2013年6月期间发表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符合《评选条例》有关规定的,均可参加评奖。(2)参评成果须公开出版或发表;对确有较高应用价值、但不宜公开发表的调研报告,须经委托单位同意,并提交结项证书复印件,方可申报参评。教材类成果原则上不参评。
(3)个人同一专题有较强系统性辑集而成的论文集视同于专著;丛书以单本著作独立申报;多卷本著作须出齐后一次申报,参评时间以最后一本著作出版日期为准。
(4)已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的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不包括民间奖励),不在参评之列。
2.奖励等级
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
3.获奖成果限额
本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最高限额210项,其中特等奖不超过5项,一等奖原则上不超过40项。论文、调研报告及社科普及成果总数原则上不低于获奖成果的20%。
三、评奖工作程序 1.作者申报
在本届评奖范围内申报参评的研究成果,首先由作者填写《北京市第十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向本单位申报。多人合作的研究成果,由第一作者向本单位申报;如第一作者不申报的,应以书面形式授权委托其他作者一人申报。
同一成果不得多处申报。每个申报者只能申报一项。申请参加评奖的论文和调研报告可提交1份原件和2份复印件,其他需提交3份原件。以非汉语撰写的公开出版、公开发表、确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须提交原作品并附汉译文。
研究成果的社会效果和学术价值的评价,要出具证明材料。报刊评论应提交1份原件和2份复印件。
参加评奖的成果原件及有关材料,一般由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存档,不退还本人。
2.单位推荐
凡属《评选条例》第五条第一项、第三项所列的单位,均可接受申报,并负责对申报成果进行审查,同意后填写《申报书》中的“
二、单位推荐意见”,并报送本系统评奖委员会评审。
《评选条例》第五条第二项所列单位、以北京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名义发表的成果,可通过所在单位申报,也可通过市社科联申报。
单位推荐截止时间为2014年6月30日。3.系统初评
本届评奖采取分系统下限额的办法进行初评,按1∶1.2的比例评出候选项目252项。其中:教育系统190项,社科研究系统22项,党政群系统20项,党校和党史研究室系统20项。
每项申报成果均需经过本系统评奖委员会及其学科评选组评选。系统评奖委员会在审查成果时,要严格掌握评奖标准,参考单位的推荐意见、报刊评论、社会反映和有关证明材料,通过民主评议,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表决。得票超过半数的成果入选。
系统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应于学科评选组会议召开前将本系统申报成果情况、学科评选组成员名单、系统评奖委员会名单等上报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审核备案。系统评奖委员会办公室应于2014年9月15日前将系统推荐成果报送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
4.市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评审
各学科评选组参考系统评奖委员会上报的初评意见,根据市评奖委员会下达的各等级的控制数额,严格按照评奖标准评审,通过民主评议,以无记名投票方式进行表决,评选出本学科的获奖候选成果并报市评奖委员会终评。特等奖、一等奖同意票达到学科评选组全体人员三分之二方为有效,二等奖同意票超过学科评选组全体人员二分之一方为有效。
5.市评奖委员会终评
市评奖委员会对各学科评选组的上报意见进行最后终评,以无记名投票方式确定本届获奖成果,同意票达到到会人数三分之二的成果入选。
市评奖委员会的评选工作于2014年11月底前结束。6.回避制度
市评奖委员会、系统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实行严格的回避制度。凡本人成果申报参评的不得成为系统评奖委员会成员及其学科评选组成员;凡本人成果初评为候选成果的,不得成为市评奖委员会学科评选组的成员。凡涉及市评奖委员会委员的成果,在评议本人成果时,应退席回避。
四、公示
经市评奖委员会终评的获奖成果,由市评奖委员会通过首都之窗、北京市社科联网站向社会公示,公示期为15天。凡对公示获奖成果有异议者,可在公示期内以书面形式并署实名向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提出。确需复审的由市评奖委员会责成原学科评 选组进行复议,并提出意见,报市评奖委员会决定。
五、奖励
对本届获奖成果,以中共北京市委、北京市人民政府的名义给以表彰奖励,并颁发获奖证书和奖金。奖金数额为:特等奖3万元,一等奖1万元,二等奖5千元。论文和调研报告金额减半。
六、纪律
1.申报者必须按《评选条例》和《实施细则》要求,实事求是地申报参评成果。凡发现申报成果有伪造材料、弄虚作假、剽窃他人作品等行为者,即取消参评资格。情节严重者,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下届参评资格。
2.凡发现获奖成果有伪造材料、弄虚作假、骗取奖励者,由有关部门核实后,经市委市政府批准,撤销其所获奖项、收回获奖证书和奖金、通报批评并取消下两届参评资格。
3.参加各级评奖工作的评委、学科组成员和工作人员,要严格遵守评选规定和有关要求。凡在评奖工作中违反规定和要求者,一经发现,即取消其参加评奖工作的资格,并向所在单位进行通报。
七、附则
本细则的解释权在市评奖委员会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