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

时间:2019-05-13 17:08:06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农业》,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农业》。

第一篇:农业

对建始现代烟草农业的初步认识和思考

随着烟草行业的投入不断加大,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和发展步伐正在不断加快。建始作为白肋烟主产区,如何在学习借鉴各地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经验基础上,保持建始特色的烟叶产业又好又快发展,走出一条符合建始县实际的现代烟草农业发展之路,仍有许多问题需要继续探索和研究。

一、现代烟草农业的背景和现状

建始地处鄂西南山区北部,平均海拔1152米,亚热带季风湿润型山地气候,阳光充足,雨量丰沛,四季分明,立体气候特征显著。县境海拔800~1200米的二高山地带气候条件与烟草生产大国美国的北卡罗来纳州和肯塔基州极为近似,十分适宜烟叶生产。我县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引进白肋烟和烤烟在县内试种,并逐年扩大试种面积。1966年底,建始白肋烟质量获得湖北省主管部门的肯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前景,开始在全县范围内推广种植。同时,县烟叶生产技术人员积极开展优良白肋烟品种的培育实验和两烟种植技术的探索,取得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随着烟叶产业的不断发展,我县烟叶生产技术体系日趋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和改善,烟叶生产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烟叶已成为拉动全县经济增长、财政增效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在全县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必须看到,我县烟草农业的基础还不稳固,一些制约烟草农业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依然没有消除。要保持烟叶生产的可持续发展,还需要打牢基础,创新发展模式,转变烟草农业的增长方式,加强烟区现代物质条件装备,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烟草农业。

我县自开展现代烟草农业试点工作以来,以规模化种植为基础、以机械化作业为标志、以专业化生产为特征、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基础设施为保障,积极推进生产组织从单个农户向规模化转变,生产方式从分散经营向社会专业化服务转变,生产手段从手工劳动向机械化作业转变,管理方式从传统手段向精细化管理转变。初步形成了以“设施农业、精准农业、高效农业”为基本形态,以“基础设施配套完善,生产技术装备精良,专业服务体系完备,生产组织形式创新,管理方法手段科学,烟草科技全面进步,信息化管理全程覆盖”为主要特征的现代烟草农业建设模式。

二、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制约因素

1、土地流转有效机制尚未健全。一是由于土地流转程序不够规范,土地流转难度较大,流转规模小,从而制约了土地的节约化经营,进而制约了烟叶的规模化种植。二是烟叶种植大户实力不强,影响力不够,对种烟农户的带动力较弱,从而影响了土地流转主体的积极性。三是部分产区耕地条件差,田块分散,不适宜机械化作业,即使通过流转实现了规模化种植,也难以通过机械化作业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

2、专业化合作运行体系还需完善。一是部分农户思想中残留的对“合作”的恐惧。大多数对合作社这种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存在犹豫的农户,并不清楚现在的合作社与以前那种“大锅饭”式的合作方式有何区别。在他们的思想深处,仍然对以前那种由政府强制实施推行的合作社存在根深蒂固的恐惧,多数未入社农户害怕入社之后自身的合法利益无法得到保障,所以一直对入社采取观望的态度。二是民主管理无法落实,在现阶段的合作社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少数资本雄厚的大户说了算的局面,导致了大户与小户之间权利的不对等并且直接影响了小户的利益和生产积极性。三是利益分配制度不健全,导致入社小户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保障,退社的事情时有发生,不利于合作社的长期发展。

3、部分烟区农业基础设施薄弱。一是现有的基础设施不能完全满足全县所有烟区的需 2 求,虽然烟草行业一直在加大烟区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但部分烟区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未根本改变;二是建设资金短缺,以及个别烟区对基础设施的管理不够重视等原因,导致部分设施年久失修,利用率不高。

4、其它经济作物和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一是随着生产资料、粮食及经济作物价格的不断上涨,种烟比较效益优势逐渐丧失,烟农种烟积极性受到影响;二是随着种烟劳动强度大、技术难度高的特点不断显现,许多烟农进城务工,放弃烟叶生产。三是严重洪涝、冰雹等自然灾害和烟草病虫害等灾害的影响,使烟叶减产,由于烟叶生产灾害救助补偿机制不完善,烟农承担的风险仍然很大,一旦出现洪涝和冰雹等自然灾害,烟农将面临巨大的损失。

5、现有晾房不能完全满足白肋烟

三、现代烟草农业的对策思考

1、加强管理,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性。一是加强组织领导。要把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做成示范点、样板点,管理人员要切实承担起管理职责,运用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充分发挥公司管理人员的作用,要从我县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积极探索和把握现代烟草农业发展规律,对我县现代烟草农业的发展方向要有预见性、前瞻性。二是完善管理制度。要根据现代烟草农业发展的需要,在操作性强、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针对各个环节和岗位都制定相应的操作规范和岗位职责,细化分工,明确责权,规范工作行为,提高整体效能。三是严肃奖惩机制。制定的各类管理制度,一旦实施,要坚决执行,要在公平、公正的基础上,及时兑现各类奖惩,以增强严肃性,提高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另外,奖励和惩罚的执行,除了奖惩文件这种精神层面的奖励,物质和职权的奖惩也可以适度加强。

2、加快土地流转效率,推进烟叶规模化发展。我县烟叶种植小型化和细碎化的问题比较突出,不符合现代烟草农业的建设要求。要让农民转变耕作方式,大规模种植烟叶,首先要紧紧依靠地方政府,结合相关制度法规,有效激活土地市场,为产业发展提供所需土地资源;其次要有效配置资源,让一部分农民通过转包、互换、转让、出租、入股和联营等多种形式,使土地流转到种烟能手和种烟大户手中,促进土地、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和优化配置。最后,可以有意识的扶持一批种烟能手和种烟大户,用直观的经济效益带动广大烟农调整种植模式,形成连片种植的趋势。需要注意的是,在推进烟叶规模化种植的过程中,要有的放矢的选择耕种条件好、便于机械化作业、相对平坦的区域,采取抓大放小的方式,合理推进规模化发展进程,夯实我县现代烟草农业基础。

3、加强烟叶专业化合作体系建设,强化各专业合作社职能。我县一部分烟农对入社依然持观望态度,针对这种现象,我们除了单纯的理论宣传外,还要以合作社发展的成功范例促进烟农解放思想,让未入社的烟农们看到入社后得到的真切实际的利益,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合作社这种生产经营方式被大多数烟农接受。目前,我县入社烟农?户,在合作社的管理过程中,要坚持合作社作为农户自己的组织自己管理这一原则,根据各社的实际情况,按照《农民专业化合作法》的相关规定,让每一位社员都有基本表决权,合法、合理、合情(地)管理合作社组织。在资本注入方面,要严格控制现金入社方式在总入社资本中的比例,因为合作社最基本的内涵就是农户即劳动力的组合,而资本的过多注入,只会让合作社成为富人的俱乐部,从而使其本身的内涵相对缺失。在分配过程中,应该本着公平的原则,以实物、劳动为基本分配主题,充分照顾小户的利益。

4、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发挥现代物质装备的主力作用。目前,我县烟水配套工程已接近尾声,随着时间的推移,加强基础设施的保养和维修便成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 4 要内容,也是改善烟叶生产条件,是发展现代烟草农业的重要内容。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继续扎实推进烟水配套工程建设,确保烟田基础设施建设的质量和效果,让基础设施设备用在实处,真正解决烟农种烟的实际困难。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现代物质装备条件。一是加强基本烟田水利设施建设,特别要着重加强抗旱、排涝设施设备的配置,对大型烟区可以配置灌溉车和抽水机等抗旱抗涝设备,力所能及的解决烟区用水排水问题,要加快水源工程和田间灌排设施建设进度,提高烟田抗灾灭灾能力。二是加强先进适用农机具推广,提高基本烟田机械化作业水平。我县烟区大多都处于田坝区,缓岗丘陵区,适宜推广以中小型为主的动力牵引机械和生产机械,实行机耕、整地、起垄、覆膜、移栽等机械化作业,还要推广机械电气灌溉、喷撒农药,全力减轻烟农劳动时间和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5、提高烟农种烟收益,降低种烟风险。一是要积极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严格按烟叶生产技术方案规范操作,从改良土壤、平衡施肥、病虫防治、大田管理、改进晾晒、烘烤技术等多环节入手,提高烟叶可用性,增加烟农种烟收益;二是要加大投入力度,转移烟农的种烟风险,要破除“谁种田谁担风险”的旧观念,建立以政府、企业、烟农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三是要健全保障机制,建立应急预案,对冰雹、洪涝、干旱、病害等自然灾害造成烟叶绝收或重大损失的烟农进行补贴和救助,降低烟农损失,维护烟农利益,稳定烟农种烟情绪,解决烟农的后顾之忧。

第二篇:农业

)“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财力物力,重点扶持大农业、大装备、大科技建设,共投入资金94.4亿元,成为粮食连续增产的重要力量,做出现代农业发展的大文章。

大文章首先体现在土地连片开发、集约经营和提高规模化水平上。立项上坚持规模立项,连片开发。连片开发5万亩以上的项目占开发面积的70%以上。通过对重点乡镇实行连续扶持,多数粮食主产县已形成整乡推进格局。全省三大水系的40多个灌区连片开发面积达到1500多万亩。2006年以来,农业综合开发集中资金,重点建设八大优质粮食生产示范区,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350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20亿斤。围绕建设八大示范区,全省重点扶持示范区内16家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支持龙头企业自建基地、与农户共建基地,从而使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更加紧密。

全省农业综合开发突出装备大型农业机械,扶持组建农机合作社建设,加快机械化进程。直接投入财政资金2.29亿元,新增大中型机械1200台套,促进土地流转210万亩,转移劳动力3万多人。通过投入购机补贴资金,吸引地方、企业、农民投入2.43亿元,购置大中型机械1946台套,配套农机具3120台套。

农业综合开发还突出科技化,集中力量实施了园区建设工程、大棚育秧工程、麦豆轮作工程和科技合作工程。农业综合开发重点建设的省农业科技园区,建有3000平方米的农业科技博览中心,2.1万亩的种植园,共引进创新示范品种316个,引进创新技术40项,完成一批国家重点课题,吸引各地农民前来参观学习20万人次以上,成为推进全省农业科技进步的龙头。大棚育秧工程投入资金4.8亿元,带动多方筹措投入资金10亿多元,新建育秧大棚12.2万栋,大棚育秧比例提高14个百分点。麦豆轮作工程投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4亿元,建设20个麦豆轮作示范区,面积达到25万亩。科技合作工程使各县与32所科研院所、64个科技推广部门建立稳定合作关系,做到每个开发项目都有主栽优良品种和主推栽培技术,都挂靠一个科研单位或院校。

2011年前三季度黑龙江省农业经济运行情况

发布时间:2011-11-15 今年以来,我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国务院粮食生产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统一思想、快速行动,确保粮食稳产增产、农民增收。前三季度,我省农村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粮食生产有望实现八连增、蔬菜生产恢复性增长,畜禽生产量保持稳定,呈现如下特点:

一、农村经济总量平稳增长

前三季度,我省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80.7亿元,总量比去年同期增加83.3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5.8%,增幅同比下降0.2个百分点。增幅回落的主要原因是畜牧业生产特别是生猪下降导致的,生猪出栏增幅比去年同期下降3.9个百分点,影响今年三季度牧业增加值仅增长1.9%,比去年同期下降1.8个百分点。其中,农业增加值114.1亿元,增长12.5%;林业增加值49.3亿元,增长9.7%;牧业增加值278.1亿元,增长1.9%;渔业增加值14亿元,增长8.4%;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25.1亿元,增长8%。

二、粮食产量再创新高,有望实现八连增

我省粮食生产总体形势好于上年,在种植面积增加、结构调整和单产增加三重因素促进下,我省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八连丰”,再创历史新高。粮食增产主要来源于以下三个因素:

一是强农惠农力度大,农民种植业收入不断增加。在国家一系列惠农政策和“2011年全国粮食稳定和增产行动意见”带动下,2011年我省粮食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1.6%,其中,水稻增长15.88%,玉米增长12.85%,大豆下降22.7%。结构调整和面积增加,带动了我省粮食增产。同时,国家今年对我省粳稻最低收购价格为2.56元/公斤,比上年提高21.9%,调整幅度为历年最高。今秋,我省水稻、玉米、大豆开市收购价格分别为2.6元/公斤、1.7元/公斤、4元/公斤,均较上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

二是气候适宜奠定丰收基础。今年我省气象条件总体是气候适宜,积温、降水、日照相对充足,没有发生大面积的自然灾害。虽然,牡丹江地区春播后持续的低温多雨、后期又发生伏季干旱造成该地区农作物出现一定程度的减产,但总体看全省其它地区气候条件较往年更适宜粮食作物生长,尤其是在小麦产区黑河等地,今年气候条件对小麦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极为有利,小麦长势较好,多为一类苗。目前小麦收获完毕,单产水平较上年增长8%左右。

三是农技助推成效显著。今年我省各市(地)按照国家农业部和省政府的要求,坚持把粮食稳产、增产贯彻到粮食生产全过程。进一步实施标准化生产,以全面积、全作物、全过程标准化为目标,加大标准化生产推进力度,深入开展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实施模式化生产。全省严把应用良种、科学平衡施肥、标准化整地、机械精量播种等关键环节,大力推广各类高产栽培技术模式,实施精细化管理。按照全程标准化要求,加强创建示范田管理,带动农民增产、增效。

三、蔬菜种植面积增加,产量恢复性增长年初以来,在蔬菜价格逐年走高和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推动下,农民发展蔬菜生产的积极性不断提升,我省蔬菜产业呈现出面积扩大、布局优化、规模发展的良好态势。今年蔬菜播种面积437.7万亩,比上年增长58.2%;其中,棚室蔬菜种植面积增长30%,食用菌种植数量增长25%以上,从目前的监测数据看食用菌产量、蔬菜产量均较上年有大幅度提升。

四、山产品采集业不断壮大,林业经济增长模式不断转变

尽管随着天然林保护工程不断深化,2011年我省木材采伐量计划大幅下调,但“天保工程”款项落实到位,大、小兴安岭等主要林区的林业管护资金均出现了100%的增长;加之今年我省林区降雨量充沛,山产品丰收,而且价格较高,今年山产品(木耳、蘑菇、药材、蓝莓)的采集量比上年增长80%以上,山产品的价格呈上升趋势(蕨菜售价6元/斤,是同期的1倍;蓝莓售价20元/斤,是同期的1.2倍;蘑菇售价8元/斤,比同期售价上涨75%)。综合以上因素,前三季度我省实现林业产值88.5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7%。我省林业经济初步实现了由采伐向管护、特色林产品采集方向转型。

五、畜产品价格高位运行,畜牧业出栏量趋于稳定

(一)生猪生产情况。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畜禽监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省生猪出栏量较上年同期有小幅提升。我省生猪供应充足,猪价没有随着消费需求增长而上涨,九月份生猪价格基本平稳。目前,活猪平均价格18.09元/公斤,与去年同期相比上涨54.32%,比全国平均价格低1.42元。猪粮比价8.15:1,出栏一头生猪可获利500元左右。但是,由于饲料价格不断上涨,仔猪价格保持较高水平,散养户补栏风险逐渐加大。

(二)禽蛋产品价格趋于稳定。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畜禽检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省禽蛋产量比上年同期增长4%。目前全省鸡蛋平均价格9.53元/公斤,上涨14.07%,比全国平均价格低1.44元,较中秋节前价格有所下降。九月份蛋鸡养殖效益40元左右;肉鸡养殖效益在6元左右。

(三)牛羊出栏量与上年持平。据国家统计局黑龙江调查总队畜禽监测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省牛、羊出栏量与上年基本持平。全省牛肉平均价格34.3元/公斤,同比上涨11.23%。全省羊肉平均价格37.14元/公斤,同比上涨27.39%。

(四)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户补栏欲望不强。前三季度,全省玉米平均价格2.22元/公斤,比上年同期上涨26.5%。全省豆粕平均价格3.37元/公斤,上涨0.56%。全省育肥猪饲料平均价格2.68元/公斤,上涨8.98%。全省肉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2.77元/公斤,上涨8.59%。全省蛋鸡配合饲料平均价格2.59元/公斤,上涨7.74%。在饲料价格不断上涨,农户对畜产品价格高位稳定信心不足的影响下,农户补栏欲望不强,猪、牛、羊、禽存栏量基本与上年持平。

六、农业服务业快速崛起,劳动力价格大幅上涨

前三季度我省农林牧渔服务业实现产值52.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2.9%。增长原因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受我省播种面积增加、种植业服务业出现劳动力季节性短缺现象,农村劳务价格大幅上涨;二是由于“天保工程”范围扩大、拨付资金增加的影响,林区林业服务部门劳动量增加,工资标准较上年增长100%,加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项目逐步形成产业化、规范化、工厂化等。

总的来看,前三季度我省农业经济保持着良好的增长态势,全年粮食产量有望实现八连增,林业经济出现了新的增长点,但从全年看农业经济发展趋势仍不明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目前我省主要大田作物都已收割完毕,农户手中握有大量的存粮,如何指导农户适时、优价的出售手中粮食,尽快实现实物的变现,是今年我省农民纯收入和种植业产值继续强势增长的关键。二是今年我省蔬菜等经济作物无论从面积上还是产量上都出现了大幅反弹,产量剧增,菜农扎堆卖菜,互相压价,损害了菜农的利益,容易引起明年蔬菜播种面积的变化和价格的起伏。三是目前畜禽价格高位运行,散户养殖户补栏积极性不高,势必对全年农业经济形势造成影响。

建议有关部门:时刻关注粮食、畜产品的价格走势和养殖户投入产出情况,指导农户进行农业生产,同时为菜农寻找新的市场,增加菜农种菜积极性。

黑龙江省统计局

黑龙江农委召开2011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汇报会

http://www.xiexiebang.com2012年01月16日11:28黑龙江农委

黑龙江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农委党组书记、主任王忠林12日出席省农委2011责任目标完成情况汇报会,并作关于省农委2011年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的汇报,省直机关工作责任制考核组组长、省直机关事务管理局党组副书记、常务副局长齐峰及考核组成员出席会议。

王忠林说,2011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省农委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八大经济区”、“十大工程”的战略部署,大力推进以“四大”、“八化”为标志的现代化大农业建设,经受住了市场通胀压力加大、cpi屡创新高、银根政策紧缩等诸多压力挑战,全省“三农”工作捷报频传,硕果累累,亮点纷呈。

王忠林阐述了2011年工作责任目标完成情况和取得的成绩。

一.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夺得全国双第一。在2008年以来全省粮食产量平均每年以100多亿斤速度增长的基础上,2011年再夺特大丰收,达到1114.1亿斤,超目标114.1亿斤。粮食增速比全国平均快6.6个百分点,粮食增量占全国的22.6%,粮食总产超过河南省跃居全国第一位,成为全国唯一的粮食总产和商品量双第一的省份。得到中央的充分肯定,在中央农村工作会上第一个作大会发言,受国务院表彰奖励的粮食生产先进单位和个人数量均居全国榜首。

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计突破七千元。全省转移农村劳动力530.7万人,实现劳务收入407.7亿元,超目标27.7亿元;绿色食品种植面积发展到6430万亩,超目标30万亩,实物产量达2950万吨,完成了目标任务;杂粮、花卉、饲草等高效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2314.8万亩,超目标314.8万亩;全省农产品进出口贸易额达到30.5亿美元,超目标0.5亿元。据农村固定观察点测算,2011年农民实际人均纯收入增量有望继续超过一千元,增长15%以上。

三.新农村建设发生显着变化。35个重点示范村主导产业清晰、村屯环境优化、社会事业完善、村风文明和谐,在其示范引导、带动促进下,全省新农村建设蓬勃发展、蒸蒸日上。分散建设向集中建设转变,6.6万户、25万农民集中到城市、小城镇和中心村;典型示范向全面推进铺开,3085个村开展达标建设,相当于前两批的2.5倍;旧村改造向整村新建提升,177个村实施了整村新建;建设手段由政府投入为主向多元投入转变,116个村通过宅基地置换等市场化手段引进资金76.6亿元,同比增加近2倍。

四.现代大农机建设取得新进展。新组建大型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118个,超目标18个,总数达到558个。全省新增200马力以上大型拖拉机463台,新增水稻插秧机1.3万台、收获机3500台、玉米收获机3100台。2011年全省秋整地1.4亿亩,整地数量增加、水旱田同步、连片规模扩大、质量标准提高,主要得益于农机化的加快推进。

五.农业科技创新步伐加快。全省农村粮食高产创建田8631万亩,比非创建田亩平均增产10%以上。水稻大棚数量增、科技含量高,智能化水平快速提升,全省有2410万亩水稻实现了统一智能浸种催芽育苗。盐碱地种稻种草、长效抗旱节水、玉米和大豆育苗移栽等技术试验取得显着成效。在盐碱地ph值10.5和盐碱水ph值8.86以上情况下,杜蒙县330亩盐碱地水稻试验第一年就获亩产509斤。

六.农民专业合作社数量质量同步提升。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2.1万个,位居全国第7位。农民成员发展到20.63万人,带动农户近100万户。联合社发展到267个。探索建立了按交易量与按投入分配以及按家庭成员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形式,有1464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对社员实行二次分配。克山县仁发农机合作社实行国家补贴、农民投资及土地面积按比例分配后,国家补贴所获收益依法按成员平均分配,充分体现了合作性。

七.农产品市场营销迈出重大步伐。过去偏重“田间地头”,现在开始研究“市场端头”;过去是农业生产者,现在逐步成为农业生产经营者。全省农业以市场为导向,由注重种植向更重视营销转变。特别是我省第一次开通了马铃薯南销专列,首发早、数量多,收到了与其他马铃薯种植省不同的效果。自2004年甘肃首创发运马铃薯专列以来,全国共发10列。2011年除我省外其他省仅发1列,我省当年发运6列,数量之多创全国之最。全省商品薯和加工薯平均每公斤销售价格比常年分别高0.13元和0.1元,比甘肃、内蒙古等主产省(区)平均高0.2元以上。

八.蔬菜生产迅猛发展。全省蔬菜种植664.8万亩,比上年增加56万亩,超目标14.8万亩。其中设施蔬菜增长较快,面积54.5万亩,比上年增长35.9%;蔬菜总产1630多万吨,比上年增加200多万吨。全省菜农户均收入3.6万元,比上年提高10%以上。

九.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大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全省新建、续建投资亿元以上绿色食品加工大项目191个,固定资产投资241亿元,开工项目数量、投资额是近年最多的一年。大园区初具规模,形成了以肇东、富锦2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为龙头,以宾西、双城等10个专业园区为基础的“2+10”园区发展格局。主要指标快速增长,全年绿色食品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000多亿元,比上年增长30%以上。

十.农机装备制造业实现重大突破。六大农机产业园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引进美国爱科、迪尔、挪威格兰、洛阳一拖等大型农机制造企业19户,爱科(大庆)公司、格兰(大庆)公司、哈尔滨东金集团等5户企业已建成投产。截止11月底,全省规模以上农机生产企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5.8亿元,比上年增长40.9%。

这个省农委党组成员韩贵清、白祥和、白雪华、乔延春、邢志广分别作工作述职报告。

这个省农委党组成员、副主任白祥和主持会议,省农委领导、省农委机关副处级以上干部和在哈直属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参加会议。

农垦

------基本概况

黑龙江垦区地处东北亚经济区位中心,位于我国东北部小兴安岭山麓、松嫩平原和三江平原地区,属世界著名的三大黑土带之一,辖区总面积5.62万平方公里,其中耕地4000万亩,是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下辖9个分局、113个农牧场,分布在全省12个市、74个县(市、区)。总人口166.8万人,其中从业人员91.7万人。

1947年,按照党中央和毛主席“关于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培养干部,积累经验,创造典型,示范农民”的重要指示,一批荣复军人来到北大荒,创建了宁安、赵光等第一批国营农场。1958年,王震将军率10万复转官兵挺进北大荒,掀起了垦区大规模开发建设的高潮。之后,由大批支边青年、大专院校毕业生和城市知青组成的百万大军相继投身垦区开发建设。经过三代人的艰苦奋斗,建成了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粮食战略后备基地。在北大荒开发建设中,垦区人民还创造了以“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为主要内涵的北大荒精神,它激励一代又一代北大荒人开拓前进,已经成为中华民族历久弥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六十多年来,垦区已累计生产粮食4504亿斤,累计向国家交售商品粮3334亿斤,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目前,垦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330亿斤,提供商品粮300亿斤,可保证京津沪三大直辖市、解放军三军、港澳地区和青藏甘宁四省区居民一年的口粮供应。作为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每到国家粮食出现短缺,垦区都发挥了重要作用。2003年“非典”期间,北京一度出现粮食短缺,垦区迅速向北京调运1.5万吨大米,及时缓解了粮食紧张局面。2008年汶川大地震后,垦区仅用三天时间就紧急加工2460吨优质大米,通过专列运往四川灾区,全力支援灾区抗震救灾,有效发挥了作为国家抓得住、调得动、能应对突发事件的“中华大粮仓”作用。

------经济发展

作为我国农业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垦区始终以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为己任,始终坚持现代农业发展方向,全力促进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垦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加大改革创新力度,有力地推进了农业现代化、农垦工业化和农场城镇化,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545.3亿元,农场职工家庭人均纯收入10936元,同比分别增长18.7%和13.7%。

现代农业持续快速发展。垦区已基本建成防洪、除涝、灌溉和水土保持四大水利工程体系,一半以上的耕地有设施保护。引进世界先进农业机械,装备了266个现代农机作业区,农业综合机械化率达96%。建成了以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为骨干的科研体系,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7%以上,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0个百分点。坚持科技创新与推广应用相结合,农业技术推广应用居国内领先水平,实现了全过程、全面积、全作物的标准化。在全国率先启动绿色食品工程,年生产绿色无公害农产品1000万吨,成为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形成了布局区域化、饲养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产业化、防疫程序化发展格局,成为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

工业经济逐步发展壮大。垦区坚持产业化经营,着力打造了国家级和省级重点产业化龙头企业18家,形成了米、面、油、乳、肉、药、薯等十大支柱产业,培育了“北大荒”、“完达山”、“九三”等中国驰名商标。九三油脂、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北大荒麦芽的生产能力居国内同行前列,生产销售网络已遍布全国、远销海外。引进世界一流的生产线,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大豆异黄酮、维生素E、乳珍、冻干粉针等20多项产品的核心技术在国内领先。目前,垦区年粮食加工转化能力已达到2000万吨。

现代服务业发展势头强劲。垦区所属的北大荒种业集团是全省规模最大的种子产业集团,营销网络覆盖全省,辐射吉林、辽宁和内蒙古,年供种量占全省的1/3。阳光农业保险公司的业务网点覆盖全省11个市,正在向东北三省一区延伸。北大荒商贸集团的运输网络遍布垦区,辐射各港口城市和发达地区。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垦区旅游产业蓬勃发展,以北大荒文化、现代农业观光和边疆风景游览为主题的特色观光旅游线路,成为展示北大荒新形象的重要载体。垦区对外经贸合作的触角已延伸到世界六大洲,与6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关系,初步构建了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

社会事业同步协调发展。垦区坚持一手抓经济发展,一手抓社会事业建设,形成了分级办学的终生教育体系,人均受教育年限11.3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8年;建立健全了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每千人口拥有医生6.7人、住院床位4.7张,人均占有卫生资源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基层卫生所覆盖率100%;建成了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五险合一”的社会保险体系;公路交通四通八达,晴雨通车里程达1.51万公里;广播电视通信网络全面覆盖,电话入户率72.2%;农场城镇化率达62%,城镇绿化林覆盖率达到30%,初步建成了以分局中心城镇为核心,以农场重点城镇为骨干,辐射带动管理区的城乡一体化格局。

体制机制不断创新。积极推进农业经营制度改革,建立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大力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超过70%。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实现了国有存量资产和增量投入向主导产业、优势企业和名牌产品集聚。围绕促进农场城镇化,调整农场内部组织结构,积极推进撤队建区改革,撤销了2241个生产队建制,集中设立了500多个管理区,进一步提高了行政效率,降低了行政成本。积极推进内部政企分开和集团化改革,北大荒集团总公司运营已进入正轨,北大荒集团整体竞争优势日益增强。

第三篇:农业保险

农业保险补贴频频遭险企联手地方

政府瓜分

2012年11月05日 09:29 经济参考报

补贴被骗取巨灾风险大险企“下乡难”

农业保险三大症结待破

记者白田田李唐宁周勉毛海峰北京湖南陕西报道

我国农业保险业务规模和覆盖面实现了跨越式发展。财政部10月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2年农业保险累计实现保费约600亿元,为5.8亿户次投保农户提供风险保障1.78万亿元。

不过,《经济参考报》记者在湖南、陕西等地调研时了解到,农业保险面临着保费定价失灵、巨灾风险大、保险公司“下乡难”等问题。更有行业人士指出,农业保险补贴遭到一些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联手瓜分,骗取资金等违法违规行为频繁出现。

以往在没有相关政策支撑下,商业性保险公司办农业保险,在实践中已经被证明是行不通的;然而,在有了国家财政补贴以后,那些曾经制约商业性保险公司承办农业保险的因素也仍然存在。如果这些问题在理论和实践上没有彻底解决的话,势必将影响到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发展后劲和前景。

农业保险补贴成为“肥肉”?

上月,中央财政提前下达2013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预算指标56.6亿元,同比增加16.7亿元,增长41.9%。截至9月底,中央财政已安排拨付2012年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95.5亿元,比2011年全年增长43.2%,带动农业保险提供风险保障逾5000亿元。

“商业保险公司过去退出农业保险,现在抢着做农业保险,就是为了补贴。”江泰保险经纪有限公司农林部首席专家郭永利说,补贴资金并没有实实在在保障到农民头上,反而成了一些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官员联手瓜分的“唐僧肉”。

某商业保险公司的一位工作人员也直言,确实有的保险公司将农业保险的财政补贴看作是一块肥肉。广东肇庆市一位曾经在商业保险公司工作过的人士说,保险公司是以盈利为目的,要有财政补贴才开办农业保险,而且风险大的险种不做。

数据显示,自2007年以来,中央财政已累计拨付农业保险保费补贴资金360亿元。全国农险保费收入从2007年的51.84亿元增至2011年8月的142亿元,年均增长37.8%。

除了中央财政的补贴之外,各级财政还要安排相应的配套补贴资金。以湖南省为例,种植业保险保费中央财政补贴40%,省财政补贴25%,市县两级财政补贴10%,其余保费由农户、龙头企业或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承担。

近几年,农业保险被曝出的问题大多与保险补贴这块“肥肉”有关。农业保险专家、首都经贸大学教授庹国柱表示,过去讲农业保险存在道德风险,主要指的是农民骗保,事实上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的道德风险也很严重,农业保险成为一些保险公司和地方政府的“盛宴”,涉及地方和保险公司投机取巧、套取资金的案例很多。

2010年以来,阳光农险公司、人保财险[微博]、中华联合财险公司在多地分支机构的案件多次被披露,涉及骗取农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套取粮食保险保费资金、编造保险事故骗取保险金等问题。

庹国柱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讲述了一个他遇到过的案例:某地保险公司与一家养猪场谈农业保险业务,一头猪100元的保费中政府补贴80元,保险公司告诉猪场负责人说只要交20元保费,保险公司再返还40元,不过一旦发生灾害,保险公司不负责赔偿。这样,保险公司等于将60元的补贴装进了自己的口袋。

庹国柱认为,农业保险成为“盛宴”,还表现为“封顶赔付”和“协议赔付”。封顶赔付是指有的地方以保费总收入的一定倍数作为赔付的上限,比如河南省是3倍封顶,浙江省是5倍封顶,这样农民的保障水平很低,实际上是保障了保险公司利益。协议赔付是指地方政府拿财政补贴和保险公司讨价还价,从中获取一定的利益。对于这些违规行为,法律法规中应该制定限制性条款,对地方政府的违规行为在罚则里也要作出明确规定。

人保财险湖南分公司农险部总经理宁松认为,承办农业保险是中国人保财险公司承担的政治和社会责任,不能靠农业保险来撑规模、撑利润。如果将农业保险作为主要的利润来源,这是对政府、公众和公司的“不负责”。

庹国柱说,农业保险的道德风险在任何国家都存在,不仅是企业骗取补贴,也包括农民骗保和有的地方政府套取资金等,关键是要制定更严格的制度进行防范和监督。

大公司能否对接小农户?

“2007年、2008年刚开始做农业保险的时候,感觉到没办法完全深入到农户中去。”宁松说,即使保险公司在县一级设有机构,也就20个人左右,而湖南省每个县一般都有20至30个乡镇,两三百个行政村,仅靠保险公司自身力量很难实现承保和理赔到户。

“体量巨大”的保险公司下乡从事农业保险,如何与小农户对接,确实是一个大问题。在从事互助保险的郭永利看来,在市场经济中,农民本身就分散、弱小、高风险,让他们和大保险公司来对接,两者不对等。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他们要服务这么多的农民,存在风险高、成本高、亏损高的问题。

宁松认为,保险公司和农户对接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难点。一是地域的分散性,像湖南户均农田3.6亩左右,有的地方户均才几分田,靠保险公司收取保费,付出的成本大于收到的钱;二是农民认识的差异性,很多农民只有遇到灾害才愿意投保,这是明显的逆选择,而保险的原则是大数法则。三是农业生产的季节性,比如湖南早稻有3000万亩左右投保,涉及1000万户,而政府的贴补方案又下达得迟,保险公司必须在相应的作物生产期内完成承保服务,任务很重。四是农民对政府的依赖性。广大农民更多的信任和依赖政府的行政管理和灾后救济,对保险公司或多或少存在不信任感,尤其在农业保险开展初期,这种不信任和不认同感十分明显。

人保财险长沙支公司经理助理李军今年上半年进行水稻承保工作时,天天要下乡宣传介绍农业保险,嗓子都嘶哑了。他说,工作中最困惑的就是收费难,长沙县参加水稻保险的有10万多户,一个家庭平均只有2.4亩农田,涉及面太广。

理赔的问题同样复杂,保险公司因此和农户发生纠纷是常有的事。宁松说,农业保险的赔款,是以农作物损失的30%为起赔点,但多少是31%,多少是29%;每个作物的生长期限的赔偿标准不一样,但很多时候是在临界点上;特别是损失特征大致相近的情况下,赔款如何平衡,公正性受到关注。由此可能出现是非,如果没有政府行政力量和专业部门技术的参与,单独由保险公司很难搞定。

低保费如何应对高风险?

农业保险本身属于高风险的险种,加之我国是自然灾害多发区,国内再保险市场不发达,分保方式单一,巨灾保险的损失基本上只能由直接保险公司自行消化,导致难以提升巨灾补偿水平。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虽然当前农业保险经营情况较好,一旦发生大的灾害,这块到嘴的肥肉可能又得“吐出来”。

陕西省杨凌区是我国唯一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也是农业保险创新实验区。除了奶牛,育肥猪等中央财政补贴保费的品种,2010年开始,人保财险开始在当时试点“银保富”设施蔬菜大棚保险这一特色险种,并基本实现了全覆盖,但两年下来,试点效果不尽如人意。

“这个品种去年收取保费240万元,但赔款就达到330万元。”人保财险杨凌支公司经理余党民告诉《经济参考报》记者,去年当地遭遇了60年一遇的连阴雨,大棚受灾严重,导致设施蔬菜大棚保险亏损。“但这一块没有获得财政上的补贴,只能用其他险种的利润来填上这个窟窿。”

当地的情况并非个例,自然灾害导致的巨额赔付是商业保险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宁松介绍,保险公司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就是巨灾风险。湖南人保8个亿的农业保险保费,如果承担的赔偿责任超过3倍以上,将直接影响湖南省分公司的经营稳定性。

宁松说,不支持大幅度地降低保费,因为前几年农业保险的经营效益不能真实地反映农业保险的本来面貌。第一是灾害的周期性和损失的巨大性,灾害一般10年一个大的周期,现在还没有遇到大的灾害;第二是农民的保险认知程度、维权意识在增强。

“巨灾风险对保险公司的打击很大。”庹国柱清楚地记得,他此前去加拿大考察时了解到,一家地方政府办的保险公司从1959年到1985年的26年间经营都比较平稳,但1986年到1988年发生大旱灾,导致保险公司把前二十多年积累的钱全部赔过去,还要借外债来进行赔付。

由于我国的农业巨灾风险分散机制尚未建立,而再保费率高、门槛高,支持力度有限,保险公司接受的巨灾风险得不到有效分散,难以提升巨灾损失补偿水平。对此,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郭金龙认为,应该由中央政府出资对再保险集团的经营管理费用给予补贴,或者为保险公司提供再保险补贴。同时,减免再保险业务的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

此外,对于保费的确定,地方政府和保险公司之间也有分歧,地方政府希望压低费率,可以减少财政补贴,保险公司则担心亏损而希望保费定得更高。郭永利说,保费制定存在定价失灵的问题,比如政

府将保费定得过低,让保险公司按商业化的办法来经营,而保险公司接受不了这样低的保费,只能不予推行,比如目前拖拉机交强险的参保率就不足10%。

庹国柱建议,应该成立类似美国风险管理局的这样机构,有政府背景但保持相对独立,负责厘定费率和起草条款,避免“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过去十年间,农业保险成绩有目共睹,但上述农业保险覆盖率低,保费收入不多,点多面广,业务风险大,保险经营成本高等问题仅仅凭商业性保险公司的政治热情显然是解决不了的。不仅如此,在目前巨灾保险缺失、相关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的情况下,商业性保险公司在经营逻辑上,是否真正具有参加政策性农业保险的热情和冲动,同样需要重新审视。

此外,试图借助政策性农业保险的开展,带动其他盈利险种的快速跟进,在目前来看,要取得效果也是不太现实的。那么,商业性保险公司在政策性农业保险上,是否真正能将之作为有效益的业务来进行开展呢?其动力何在?这些问题,还需要实践和积累来给出一个比较明确的回答。

第四篇:台湾地区农业浅析

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的调研报告

一、台湾农业发展史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劳动力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在整体经济中已处于相当次要的地位。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台湾农业迈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战后,台湾农业的发展大致经历了“恢复-发展-停滞-转型”四个阶段,也反映了台湾农业的兴衰史。

恢复阶段

1945-1952年,是台湾农业的恢复阶段。农业在日据时代曾获得较大发展,尤其是20-30年代,在日本所谓“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殖民政策下,出现了台湾农业发展的一段“黄金时代”,也形成了以稻米和甘蔗为主的单一农业生产形态。1951年,台湾农业生产恢复到战前最高水平,稻米产量达到148.5万吨,甘蔗产量为202.2万吨。这一时期,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3%,农业劳动生产力年增长率约为6.3%,每年土地生产力约增长9.2%。

发展阶段

1953-1968年,台湾农业进入较快发展时期,被称为台湾农业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1953年开始,台湾当局确定了“以农业培养工业,以工业带动农业”的经济发展战略。1953年1月,台湾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农地改革,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期间,台湾连续实施了四期“四年经济建设计划”,其中,农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开发农业资源,增加农业生产,拓展农产品外销,向工业提供廉价的劳动力与原料。在增加粮食生产方面,台湾还采取了“肥料换谷”(以化肥配销交换稻谷)、“田赋征实”(以粮食实物上缴农业税)、“随赋收购”(以较市价为低的官定价格,按田赋赋额另外再加征部分稻米)等方式掌握粮源,维持低廉米价。这一期间,农业生产获得较快发展,农业生产产值从1953年的103.9亿新台币增至1968年的488.8亿新台币,增长3.7倍;最重要谷物稻米产量从164.2万吨增到251.8万吨;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5.5%,土地生产力年平均增长4.6%。农业发展不仅保证了粮食的充分供应,维持较低的物价,而且农业部分剩余资金、农产品外销取得的外汇及农村劳动力大量流入工商业,支撑了非农业部门的迅速发展。

停滞阶段

1969年是台湾农业发展的一个分水岭,此后农业逐渐进入停滞阶段。60年代中期,台湾经济结构开始转型,逐渐由以农业为主的经济形态向以工商业为主的经济形态转变,农业开始走向衰落,农村劳动力开始大量流入城市与工商业。农业就业人口比例不仅继续下降(1969年第一次降至40%以下),而且农村劳动力的绝对数也于1970年开始下降,耕地废耕现象日趋明显,土地利用走向粗放经营,农作物复种指数下降,传统出口农产品因工资成本上涨逐渐失去海外市场。农业生产于1969年出现50年代中期以来第一次负增长,农业发展进入停滞阶段。农村专业农户减少,专业农户数占总农户数的比例从1970年的30.2%降为1980年的8.9%;农民来自农业的收入下降,农家所得来自农业净收入的比重从48.7%降至26.4%;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为4.1%,其中有3年为负增长。

转型阶段

自60年代末农业进入停滞阶段后,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重大调整,从过去注重农业生产与增加粮食自给转为农业、农村与农民生活的全面发展,采取了一系列新的政策措施,但未改变农业与农村发展所面临的困境。80年代起,台湾当局对农业政策进行了全面调整,农业发展进入一个新的转型期。其重要政策措施包括:1980年修正公布《农业发展条例》;1982年公布“第二阶段农业改革方案”与“第三期提高农民所得,加强农村建设方案”,召开第一次“农业会议”;1983年提出“培养农业八万大军”口号;1984年制订“加速基层建设,增进农民福利方案”,提出发展“精致农业”构想,并实行“稻田转作六年计划方案”;1985年提出“加速农业升级重要措施,改善农业结构,提高农民所得方案”;1988年召开第二次“农业会议”;1990年更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及制订“农业综合调整方案”等。这些方案与措施都是将农业从“量”的发展转向“质”的提高。

然而,80年代以来,农业生产增长速度虽迅速下降,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1980年到1998年间,台湾农业生产年平均增长率仅为1.1%,其中有7年为负增长。2000年,农业生产更大幅衰退16%。但农业专业化程度有所提高,专业农户比例上升。在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1980年的9%回升至1990年的12%,1999年达到15.6%;在非耕种农户中,专业农户比例从7.4%上升为1990年27.5%;农民收入中,农业净收入所占比重也开始回升,从1980年的29.6%上升为1990年的35.2%。总体观察,台湾农业曾经有过相当成功的发展,对整个经济发展贡献甚大。80年代以后,台湾农业发展则遇到许多新的问题与困难,尽管台湾当局采取许多措施进行改善,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一是农村劳动力老化,农地闲置严重,农业经营日趋粗放。依2000年的最新普查,农业就业人口中,超过50岁的占70%以上,主要负责人的平均年龄达58岁。二是农场面积零碎狭小,阻碍现代化农业发展。到上世纪90年代末,平均每户耕地面积为1.1公顷,每人耕地面积为0.2公顷。这样的农场结构严重阻碍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行与生产力的提高,大型农业机械使用率偏低。三是粮食生产结构失调,稻米过剩,杂粮生产不足,严重依赖国际市场。四是农田污染严重。据调查,台湾土壤污染以铜、镍、锌、锰、砷等较为严重。另外,养殖渔业的发展,大量抽取地下水,造成地层下陷,海水倒灌,土壤碱化等。五是农业面临贸易自由化与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开放的冲击。

面对整体经济的转型与农业发展的困局,台湾当局大幅调整农业政策,改变过去重视“量”的增加,而转向“质”的提升,将农业发展与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村环境的改善相结合,试图实现“生产、生活与生态”的良性循环。一是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高农产品质。1984年,台湾就提出了发展“精致农业”的口号,即发展以“经营方式的细腻化、生产技术的科学化以及产品品质的高级化”为特征的农业生产。1990年,台湾提出“农业零成长”口号,农业发展重点转向发展新的优良农产品,提高农产品质,如开发与推广优质米,开发多产期与高价值水果等。二是推动农业生产企业化、自动化与科技化,以提高农业生产力,促进农业升级。三是发展森林、海洋游乐与休闲农业。四是培养核心农民,增加农民福利。五是将部分不具竞争力或污染性的农牧业生产移向海外与祖国大陆。

二、台湾现代农业发展特点

台湾地区地狭人稠,境内三分之二为山地丘陵,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台湾现代农业生产发达,现有耕地面积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占台湾总人口的19%,目前台湾农业总产值为4000亿元新台币,占台湾经济生产总值的3.3%,在台湾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

台湾农业包括种植业、畜牧业、渔业与林业四大部分。近五十年来,台湾农业生产结构已逐渐由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传统农业,逐步转变为农林牧副渔综合发展的多元化农业与商业性农业。台湾的种植业分为粮食作物(农艺作物)、经济作物(特用作物)与园艺作物三大类别。台湾是我国著名的产稻区,素有“海上粮仓”的美称。台湾的经济作物有甘蔗、茶叶、烟草、花生、薄荷等,其中以甘蔗和茶叶所占比重最大,素有“东方甜岛”之美誉,盛产的阿里山高山茶享誉海内外。园艺作物主要包括水果、蔬菜、花卉等,在台湾种植业中所占比重不断增加。此外,畜牧业、渔业、林业也很发达。

台湾现代农业的几个特点: 农会组织功能齐全且运行规范

台湾的农会组织网络健全,在农业生产经营的每个环节、每个角落都有农会人的身影和足迹。其主要功能有:一是农业推广,业务主要包括推广优质品种、生产资料和先进适用技术,组织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等。二是供销经营,即办理农产品运销及批发市场业务,办理农业生产资料及生活用品经营,兴办农业金融业务,涉及农业存贷款、农业和农民保险等等。农业科技的创新和运用能力较强

技术改进、品种改良、结构调整、效益提高是台湾现代农业的特征,真正实现了产学研结合。目前,在农业品种的改良、食品加工技术、自动化技术等方面在国际上处于领先水平。

农产品的食品加工业较为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对带动台湾农业发展具有很大作用。近年来,一些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增加附加值,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且运行高效

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体系十分发达健全,且运行高效快捷,主要形式有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帮助农业生产者解决市场方面的后顾之忧,有力地推动了农业产业的顺利发展。精致农业颇具特色并日益发达

随着台湾农业高度市场化,发展高经济价值作物并与休闲、生态、美化等功能相结合,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是精致农业的精髓。休闲农业方兴未艾,正发展成为新兴产业

台湾的休闲农业是为了解决传统农业经营困境与转型而发展起来的,能提供休闲服务、满足人们的休闲需求、兼之有农产品生产经营和三产服务业于一体的新兴产业。目前,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居民民宿、旅游等。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

如今,远足旅行,亲近自然,了解生态,已让休闲观光农业成为台湾农业向服务业延伸的一种新型产业模式。台湾休闲观光农业模式的发展,应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台湾的经济发展战略,是以农业为基础,依靠农业积累支持工业发展,带动其他产业腾飞。随着岛内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台湾农业在与快速发展的工商业竞争中,逐渐处于不利地位,以至于步入明显的停滞、萎缩状态,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例迅速减少,并面临着诸多问题,如农业生产规模过小,农民收入偏低,农业生态环境恶化,国际农产品给农业带来巨大冲击,等等。为了使农业走出困境,提高农民所得,台湾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升级转型,倡导以生产、生活、生态相互协调发展为目标的“三生”农业,值此休闲观光农业在台湾地区逐步兴起。

台湾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主要思路,是利用农业及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将乡村变成具有教育、游憩、文化等多种功能的生活空间,满足现代人对休闲生活日益扩大的需求。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经营类型多种多样,除教育农园外,还包括各类休闲农场、林场、渔场、牧场,观光农园,市民农园,以及民宿(农民旅馆)等。经过多年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已成为台湾民众乡村休闲旅游的一种重要形式,它的发展既丰富了民众业余生活,也给农民带来了可观收益,对台湾旅游产业也起到拉动效应。

台湾休闲观光农业的发展畅旺,必有其存在和发展的合理性,分析这一现象的深层意义,相信会对传统农业的转型升级有很大的启迪和借鉴作用。首先,休闲观光农业与传统农业的最大不同,是它具有服务业的功能。休闲观光农业依托城市、服务城市、受益于城市,是一种强调城乡经济有机融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发达农业形态,使农业由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延伸。传统农业是产“物”的,而休闲农业则是与“人”打交道,要“引人”、“留人”、“留钱”、“留心”才能赚钱,因此服务意识和品质的提高是台湾农业不容忽视的发展关键。针对大陆农业发展的现状,也可比照进行,加快农业转型,大力发展观光、休闲等农业服务业,着力构建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紧密融合的现代新型农业产业体系,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开辟新的空间。

其次,休闲观光农业作为乡村旅游的一种形式,是发展前景看好的朝阳产业,除具有生产功能外,还具有教育、观光、休闲、度假等多种附加价值,发展空间相当广阔。台湾土地狭小、劳力成本高,加入WTO后又面临质高价低的外来农产品冲击,如何加快转型、提高竞争力已成为台湾农业发展的重大课题,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重要的出路之一。扎根于台湾本地的生态旅游及休闲观光农业具有“非贸易”的特性,不会受到进口的冲击。

第三,现代都市生活和工作节奏日益加快,再加上人口集中、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的出现,让生活环境日益恶化,难得一见的绿树茵茵,是可望不可及的休闲方式。在宝贵的假期中,郊区生态旅游便有了其生存发展的重大意义。这种休闲模式,不但能够调节人与自然的平衡,实现都市的可持续发展,而且可以让更多民众重视农业的生态绿化功能。

四、台湾农业科技发展

当前台湾地区农业科技有以下几个特点:

1、加强农业科技管理,大力发展知识农业

1)适应知识农业发展需要,创新农业科研教育组织

为提升农业科技水平,策划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与目标,加强科技计划的管理与考核,“农委会”于1986年成立任务编组的“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于1993年改组,确定该小组的主要任务:(1)农业科技发展政策及法规的拟定;(2)计划的规划、评审及预算编列;(3)计划的推动、管理、成果检讨与绩效的考评;(4)人才培养及国际合作的规划、推动与管理;(5)科技会议的筹划及其结论与建议事项的推动;(6)与相关“部、会”、学术及研究机构有关农业科技计划的协调与联系。随后又改组为任务编组的“农委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委员会。这一时期台湾农业科技集中在“农委会”农粮处主管,部分科技项目由“农委会”有关业务处室管理。此外,“国科会”生物处主管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的基础研究。

为了适应知识农业发展的需要,“农委会”着手研究调整农业试验研究机构,于2000年把拟成立“农业部”作为工作重点来抓,研究设置“农艺研究署”,从事全台湾农业科技研发工作。

为了迎接生物科技新纪元的到来,“中研院”设立生物农业科学所,台湾大学成立生物技术中心,中兴大学成立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民间企业于1998年投资12亿元新台币成立了花卉生物技术公司,投资六亿元新台币成立家畜疫苗公司。近几年还先后把屏东技术学院和嘉义技术学院扩大为屏东科技大学和嘉义科技大学。

各有关农业科技的研究机构的分工是,“中央”研究院主要从事学术及基础方面的研究工作;大专院校则以教学及训练人才为主,研究工作为其业务的一部分;公营事业机构研究所及财团法人或类似组织的研究所从事专业性特定项目的研究工作;而原省属的试验研究机构为从事台湾地区全面性的试验研究工作的主干。有关农业科技研究发展对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发展与商品化及应用,依上、中、下游各层次负责推动。

2)应对国际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加快高新技术创新步伐

1992年“农委会”农业研究发展小组依据《台湾科学技术发展12年长程计划及6年中程计划》、《农业综合调整方案》有关农业科技发展目标,以及历次“行政院”科技顾问会议农业组顾问建议事项,确定生物技术、生物防治、种苗繁殖、栽培渔业、动物用生物制剂等五个领域的研究发展重点,加以推动实施。其中台湾“农渔牧产业自动化”十年计划,约投入经费25亿元新台币。从1997年7月至2000年6月,台湾“农委会”按照台湾地区“跨世纪农业建设方案”中的有关“发展政策导向的产业科技”要求,在重点产业科技、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整合农业科技研究群及区域推广体系、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等方面研究取得一批成果。

2000年夏季,台湾“农委会”研究拟定“迈进二十一世纪农业新方案”,做为2001年至2004年农业政策蓝本。该方案提出了“发展农业知识经济,厚植农业竞争得基”策略,明确了新世纪初台湾地区农业知识经济的发展重点。2001年台湾农政机关用于扶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的经费预算为450.01亿元新台币,2002—2004年约需195.18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知识经济发展。

2001年“农委会”制定台湾地区农业各领域科技发展中程纲要,包括11个研究领域,分别是作物科技领域、林业科技领域、渔业科技领域、畜牧业科技领域、农业环保科技领域、农产品加工科技领域、农业自动化科技领域、农业共通性科技领域、农业生物技术领域、林业防灾科技领域,“农委会”计划从2000—2004,共投入241.56224亿元新台币用于支持农业科技研究。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二十一世纪前十年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发展方向主要是:(1)在生产方面:建立高科技、高效率的农业生产体系,提高国产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突出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与运用,创造台湾地区农业的新绿色革命:加速农业自动化与信息科技应用,提升产业竞争力。(2)在生活方面:生产卫生、安全、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提升国民生活品质质,重点发展高品质且多样化的农产品,满足消费大众需求;结合民间力量发展食品科技,带动产业发展。(3)在生态方面:减轻农业生产对环境的冲击,强化农业支持生态环境维护的功能,重点改进动植物生产、检疫防疫技术与体系,保护国内农业生产环境;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利用,维护自然生态环境。3)大力推动农业生物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鉴于农业生物技术将成为21世纪世界产业发展趋势,为了加快台湾生物技术的研究创新及其应用技术的发展,突破台湾农业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提升传统农业的技术能力,近十几年台湾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方面,不断增加研发经费、人力和设备投入。

1995年8月台湾“行政院”第2443次会议通过《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并于1997年修订方案内容,确定将农业与医药领域的生物技术,作为台湾全力发展的重点科技。“农委会”为落实“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1996年优先执行了花卉种苗、动物用疫苗及生物农药三个推动计划。

1997年3月,台湾“国科会”委员会选定农业生物技术为台湾四个“国家型”科技计划之一。同年10月,成立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专案计划规划工作小组。1998年1月,聘任该计划个案咨询委员会委员。1998年2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的目标、规划重点提交“国科会”委员会审定通过,推动执行,课题申请通过率为45.2%。1998年7月,公布1999第一期三年的课题补助金额,共有42项课题列入该“国家型”计划。其主要研究目标是:(1)整合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既有人力、物力与技术资源,落实产业应用,使农业生物技术在台湾得以生根并茁壮发展;(2)加强本土性的具有产业发展潜力的农业生物技术产品,以提升台湾生物技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3)建立台湾研发与应用体系,确保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的永续发展,尽快提升台湾的农业生物技术水平;(4)整合以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尖端农业生物技术研究,把台湾建成为亚太地区农业生物技术产业研发与营运中心,促进台湾加入WTO后的农业发展。

该科技计划的重点研究领域是:(1)、花卉及观赏植物领域,(2)植物保护领域,(3)水产养殖领域,(4)动物用疫苗领域,(5)农产品保鲜利用领域,(6)农业环境保护领域,(7)保健及药用植物领域。4)加快农业科技管理创新

“农委会”为加强农业技术发展规划及本会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的执行、管制与运作,设立农业科技审议委员会,该委员会的任务是:农业科技研究发展方向规划的咨询,农业各产业技术发展政策、制度、法规、策略及重大方案审议之咨询,农业科研计划资源分配审议的咨询,农业科研计划成果检讨审议的咨询,其它农业科技发展事项的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林业、渔业、畜牧及生物技术五个技术领域审议小组,各技审小组的任务是:对“农委会”个别产业技术发展规划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审查及管理考核咨询,“农委会”科研计划与业界合作事项协调及审议的咨询,“农委会”有关科研计划事项的咨询。

为加强农业科技研究发展计划执行绩效评估,促使农业科技研究经费有效运用,“农委会”2001年3月6日成立农业科技绩效评估委员会,该评委会的任务是:以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计划为对象,评估过去该领域的研究计划执行绩效;评估农、林、渔牧及生物技术等领域科技研究成果所建立的技术,对提升台湾地区农业产业竞争力的效益。评委会设委员23—25人,由“农委会”主任委员遴聘学养优异、经验丰富,对产业科技、经济充分了解的相关产、官、学、研界专家兼任。评委会在对各领域专业技术进行评估时,得视需要聘请该领域的相关专家若干位参与绩效评估。此外,还在台湾地区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中设立了咨询委员会,在台湾地区农业科技中程发展纲要各领域聘请评审委员会。

2、注重农业科技投入,扶持技术创新

从下表可以看出,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投入常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

注:2000—2004年为中程科技纲要需求估计数

1996(1995年7月1日—1996年6月30日)台湾地区农业科研经费为21.135亿元新台币(下同),其中农业基础研究(含农艺学、园艺学、农业化学、畜牧兽医、森林及水土保持、渔业科学及农业工程)的经费投入为3.9450亿元新台币,其经费主要来源是“国科会”和“中研院”,共执行537个研究课题,参加研究人员1206人。同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含农作物科技、林业科技、渔业科技、畜牧科技、食品科技等)的经费投入为17.19亿元,执行197项整合性研究发展计划,参与研究人员5142人。

在研究成果方面,共有952篇研究论文发表、72本专著、934项技术报告发表,完成55项技术创新和923项技术服务,实现技术转移18项,取得专利权6项、著作权3项。从1996的农业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的经费投入结构看,应用研究占70%(12.172亿元),应用基础研究占3%(0.439亿元),商品化开发研究和技术发展占18%(3.077亿元),其他研究占9%(1.504亿元)。

1997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5.3857亿元。1998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应用研究与技术发展经费投入为16.6880亿元。从1998台湾地区农业科技各领域经费投入结构看:重点产业及资源保育利用研究发展的经费为10.94648亿元,农业生物技术领域经费2.12078亿元,食品加工科技经费投入为1.79738亿元,遥测技术及精准农业科技经费投入为0.44965亿元,农牧渔产业自动化科技经费投入为2.60亿元,其中重点产业领域内部经费投入结构为:作物育种及生产技术研究2.822亿元,农业生物遗传资源研究利用0.8亿元,动植物防检疫与病虫害防治研究1.25755亿元,渔业生产科技研究发展0.805亿元,畜牧生物科技研究发展1.46606亿元,农业废弃物利用及公害防治技术研究0.44431亿元,水土森林资源保育利用及水利科技研究0.95641亿元,农业经济、农产运销技术与农民辅导研究0.52亿元,农业科技人才培育、国际合作及计划管理0.6亿元,农业资导系统建立研究与利用1.07515亿元。“农业生物科技国家型计划”经费,包括台湾地区“国科会”、“农委会”、“中研院”、“环保署”和财团法人台湾农业生物技术中心五部分的研发投入,预估1998至2001,总额达到8亿元新台币。各分别为0.2亿元、2.11亿元、2.6亿元和3.1亿元。

3、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促进技术成果转化 a)制定农业技术成果转化政策法规

主要包括《“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农委会”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科技计划已有成果拟进行产学合作加速商品化的项目一览表》、《“农委会”科学技术研究发展成果归属及运用办法》、《“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等法规。

《“行政院”加强生物技术产业推动方案》提出台湾地区生物技术发展策略是加强研究发展与其成果移转、扩散及应用,整合产、官、学、研的研究发展体系,成立“国家型”计划,畅通研究、发展、生产三者之间的渠道,以加强生物技术产业发展。其中与农业相关的主要内容有:修订生物性农药开发相关法令规范;推动农业生物技术国家型计划以花卉种苗、水产养殖、动物用疫苗、生物性农药、保鲜技术等方向为重点,并落实于产业发展;加强花卉新品种智能财产权保护,并纳入植物种苗法新品种命名及权利登记范围的花卉种类,加强花卉新品种权利保护,以提高育种研发意愿,推动花卉种苗产业发展。

“农委会”为提高农业科技研发绩效,鼓励民间产业界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研究与开发应用,以加速落实研发成果于产业发展,于2001年4月3日制定了《农业科技计划产学合作实施要点》。“农委会”的经费支持主要用于人事费、研究设备费、包括杂支、材料、仪器设备维护等其它研究有关费用、管理费和必要的技术移转费用。

《“农委会”主管计划研究成果技术转移执行要点》提出,移转研究成果的技术或智能财产权给予厂商时,应以该成果作价取得价款。技术成果移转作价原则以“农委会”资助研究总经费乘下列百分比收取之:(1)参与开发的合作厂商收取5%,未参与开发的厂商收取10—15%。(2)技术成果最终使用者若为供个别农家使用则收取5%,供农企业使用则收取10—15%。b)推动农业科技推广方面的研究

台湾地区各的农业科研课题均包括与农业技术推广和成果转化方面有关的研究课题。从2001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科技计划研究重点内容看,与推广相关的研究主要有,在农业政策方面,设有《农产运销制度、法规、批发、零售、渠道与市场的规划及评估研究》在健全组织及人力资源,提升农业经验管理效益方面,设有《农民组织功能研究》、《农业推广体系研究》、《农村建设规划研究》、《农业人力资源研究》、《农民福利制度研究》、《农业金融结构研究》;在农业生物技术产业方面,设有《推动花卉种苗、生物性农药、动物用疫苗及水产养殖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研究》;在农产运销电子化方面,设有《推动产销与网络商城信息整合研究》、《农业自动化与电子化推动配合措施研究》、《农产运销自动化及电子化研究》等。

从1999台湾地区“农委会”主管农业科技计划实施结果看,安排与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有,《现有农业网站与农业推广网络系统评估》、《农业知识信息推广体系研究》、《农业推广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规划》、《农业知识创新的传播研究》、《作物基因转移技术的开发应用研究》、《生物技术在植物病虫害诊断与防治上应用研究》、《生物性农药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生物肥料的生物技术应用开发研究》、《应用生物技术加强花卉种苗产业发展研究》、《加强推动动物疫苗产业发展研究》、《农产品服务业自动化计划配合措施研究》、《加强食品工业技术及管理的辅导》、《灵芝和樟芝菌种发酵培养技术开发研究》。

4、台湾农民创业园

为了促进海峡两岸农业合作,中国大陆各省市地区都设立了台湾农业创业园,其中包括山东栖霞、福建漳浦、四川新津、重庆北碚、福建漳平永福、广东珠海金湾台湾农民创业园等。

第五篇:农业推广学

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现代农业推广:是将有用的信息传递给人们,而且帮助这些人获得必要的知识、技能和正确观点以便有效的利用这些信息和技术(教育过程)的一种动态过程

现代农业推广: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的家庭农场或农 家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 农业推广学:农业推广学是一门研究农业推广过程中行为变化与组织管理活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

农业推广服务系统:指农业推广人员、推广机构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目标团体系统:是农民、农民家庭以及所处的生存空间。

沟通:指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人们利用共同的符号系统,如语言、文字、图像、记号及体态语等,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交流和传递各自的观点、思想、知识、爱好、情感、愿望等各种信息的过程

正式沟通:指按照组织明文规定的结构系统和信息流动的路径、方向、媒体等进行的信息传递与交流的过程。

非正式沟通:是指在一定社会系统内,通过正式组织以外途径进行的信息传递和交流 语言沟通:指利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进行的沟通

非语言沟通: 是借助非正式语言符号如肢体动作、面部表情等来进行的沟通 行为:人在环境影响下所引起的内在生理、心态和心理变化的外在反应称为行为 需要:指一个人所缺少的,但对其生理和心理健康而言又是必需的某种东西 动机:是由需要及外来刺激引发的,为满足某种需要而进行活动的意念或想法

激励:就是激发人的动机、使人产生内在的行为冲动,朝向期望的目标前进的心理活动过程 激励力量:是指调动人的积极性,激发人的内部潜力的作用力的大小 效价:是指某个人对他所从事的工作或所要达到的目标的效用价值的评价 期望值:是指一个人对某个目标能够实现的可能性(概率)的估计

创新:是一种被某个特定的采用个体或群体主观上视为新的东西,它可以是新的技术、产品或设备,也可以是新的方法或思想

沟通渠道:是指人们互相传播信息的途径或方式

社会系统:指一组有着共同问题,期望达到某种共同目标的相互关联的单位。

创新扩散:是某种创新在特定的社会系统的成员中,在一定的时间内,经由某种渠道而被交流传播的过程

创新的采用:指某一个体从最初知道某项创新开始,对它进行考虑,做出反应,到最后决定在生产实践中进行实际应用的过程

采用率:指一项创新被某一社会系统众多成员所采用的相对速度 大众媒介渠道:是指利用大众媒介传播信息的各种途径与方式 人际沟通渠道:是指在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面对面的信息交流方式

社会结构:某一社会系统里各个成员或单位形成一定的行为方式,就称为社会结构 沟通网络:指社会各成员之间进行信息交流沟通过程中所形成的途径和方式 创新结果:

大众传播法:是推广者将农业技术和信息经过选择、加工和整理,通过大众传播媒体传播给广大农民群众的推广方法 集体指导法:指推广人员在同一时间同一空间内对具有相同或类似需要与问题的多个目标群体成员进行指导和传播信息的方法

个别指导法:是推广人员和个别农民接触,讨论共同关心或感兴趣的问题,向农民提供信息和建议的推广方法 参与式农业推广:是国际社会在扶持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形成的参与式发展思想和方法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半结构访谈:指根据推广项目任务和访谈对象的特点,首先进行系统的访谈提问设计(访谈大纲),然后访谈对象,获取具体信息的方法。农业推广论文:是以书面文字的形式来表达在农业推广领域中进行理论与实践研究、开发与推广的学术性文体 农业推广科技报告:是指将农业推广活动中的有关情况,用书面形式向主管单位或负责单位所做的汇报。

项目申请报告:是申请科研课题立项、策划科研开展的一种文件

调查报告:是根据实际调查研究的成果,写出反映客观事物及问题的书面报告

农业推广合同:是指在农业推广活动中,由于推广工作的需要或为了某一目的,将合作双方或数方的权利和义务,用合同的形式固定下来,经签订和公证,形成共同遵守的具有法律效力的条文

农业推广工作总结:是农业推广工作进行了一段时间或结束以后,农业推广人员所做的书面总结,主要是总结取得成绩、找出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明确未来农业推广工作的努力方向 农业科普文章是指把人们已经掌握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能以及先进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用朴实通俗、生动活泼的语言表述出来的文体

目前世界上影响较大的推广组织机构主要有行政型、教育型、项目型、企业型和自助型5种类型。

2、当代世界农业推广模式可归纳为五大类型,即传递服务模式、合同约束模式、意识启蒙模式、参与服务模式和综合咨询模式。

1、爱德华•霍尔(E.Hall)有句名言“空间也会说话”并将人互动时的空间由近及远分成四种距离,即:亲密距离(亲昵区)、个人距离(个人区)、社交距离和公共距离。

2、沟通的要素包括传送者、接收者、信息、沟通渠道、反馈、关系和环境。

3、农业推广沟通的网络可以大致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即链式沟通网络、轮式沟通网络、Y式沟通网络、扩散型沟通网络和全通道型沟通网络。

4、农业推广沟通中存在的问题与障碍主要包括语言障碍、习俗障碍、观念障碍、角色障碍、心理障碍和组织障碍六个方面。

1、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Maslow 1908-1970)将人的需要从低到高分为五种需要,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

2、动机对人的行为具有始发作用、导向作用和强化作用三个作用

3、农民经济行为具有趋同性、随意性、短期性和个体性的基本特征。

4、农民购买科技商品活动由5W+1H构成。其“5W”是指购买者、购买什么、为何购买、何处购买、何时购买。

5、农民科技购买行为的类型分为:理智型、冲动型、经济型、习惯型和不定型五种。

6、农民群体成员的行为规律表现为:服从、从众、相容和感染与模仿。

1、创新有四要素,即创新、沟通渠道、时间和社会系统等。

2、创新扩散过程分为突破阶段、紧要阶段、跟随阶段和浪峰减退阶段四个阶段。

3、创新采用过程的阶段分为认识阶段、兴趣阶段、评价阶段、试验阶段和采用(或放弃)阶段等五个阶段。

4、创新决策过程分为五个阶段或步骤,即知识阶段,说服阶段、决策阶段、实施阶段和证实阶段。

5、创新有关的知识与信息常可分成三种,即:软件信息、技能知识、原理知识。

6、根据个体接受创新的特点,通常可以把某一社会系统内所有的采用者划分成以下五种类型(Rogers,1983),即创新者、早期采用者、早期多数、晚期多数和落后者。

7、各类采纳者的主要特征是:创新者—— 具有冒险性的; 早期采用者—— 有名望的; 早期多数 ——深思熟虑的;晚期多数——怀疑的;

落后者——传统的。

1、农户访问大体分为准备、进行、解决问题及考评四方面工作。

2、参与式农业推广的基本程序包括准备阶段、社区问题确认阶段、方案优选阶段、行动阶段、信息反馈与成果扩散等阶段。

3、一个社区项目涉及的问题领域很多,要理清各个问题领域之间的关系。具体步骤是:(1)问题征集→(2)问题归类,并确定核心问题领域→(3)构建问题树,检验原因与结果关系是否成立→(4)问题筛选,确定项目研究的问题领域。

4、项目计划一览表能够回答一系列问题,被称为5W2H,其检验指标的内容包括四个方面,即:要素、数量、质量、时间。

5、访谈类工具是推广工作者熟悉社区情况的一种不可缺少的工具。主要包括半结构访谈、结构访谈、开放式访谈3种。

6、对比分析是以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遇(opportunity)-风险(threat)等方面进行分析,简称SWOT分析。

7、农业推广程序概括起来可分为“项目选择、试验、示范、培训与咨询、推广、评价”等七个步骤。其“试验、示范、推广”是农业推广最基本的程序。

1、农业推广科技报告具有告知性、客观性、针对性三方面的特点。

2、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具有预测性、公正性、综合性、可靠性、科学性等特点。

3、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写作格式一般由:封面、目录和正文三个部分组成。

4、调查报告分为基本情况调查报告、典型经验调查报告和查明问题的调查报告三种。

5、农业推广工作总结包含的一般内容由标题、正文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

6、科技简报一般由报头、正文、报尾三部分组成。

7、农业推广语言具有传播性、推销性、说服性和启发引导性等特点。

8、演讲稿议论式结构方法有排列法、总分法、深入法、对比法。

第一章

9、演讲稿叙述式演讲稿的结构有时间法、空间法、因果法、问题法等。

1.农业推广发展的趋势:

1、农业推广工作的内容已由狭义的农业技术推广拓展到生产与生活的综合咨询服务。

2、推广对象的范围扩大。

3、推广人员与组织机构多元化。

4、推广方法与方式更加重视以沟通为基础的现代信息传播与教育咨询方法。

2、农业推广的主要社会功能(直接、间接)。答:直接功能:

1、增进农村居民的基本知识与信息

2、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生产技术水平

3、促进农业生产与农村经济的发展

4、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技能

5、改变农民的价值观念、态度和行为

6、增强农民的自我组织与决策能力

间接功能:

1、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

2、提高农业生产与经营效率

3、改善农村社区生活环境及生活质量

4、优化农业生态条件

5、促进农村组织发展

6、执行国家的农业计划、方针与政策

1、影响农业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的各种因素。答:(一)人际关系的复合体的影响

(二)某种社会结构和某种组织结构的影响

(三)某种文化环境的影响

(四)环境条件的影响(包括政治环境、经济环境、社会文化环境、农村区域位置环境)

2、推广服务工作效率的决定因素。答:1.推广服务系统的扩散效率

2.目标团体系统的采纳效率

3.推广服务系统和目标团体系统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效果

4.农业推广工作的外部环境条件

3、理解沟通时,注意那些问题。答:(1)沟通是双方行为。(2)沟通是一个过程。(3)沟通取得成效的关键环节是编码、译码和沟通渠道。

4、沟通的作用。

答:1.利于个人的生活与发展

2.使组织良性运行并有效的决策

3.促进社会的变革发展与人类的进步

5、自上而下沟通的功能。

答:具有三方面的功能:一是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二是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三是推动组织的思想教育。

6、信息传播人员在信息的准备方面应做那些工作。

答① 确定信息内容;② 确定信息的接收者;③ 确定信息传递的时间。

7、为什么说“传递的信息与传送者、接收者是紧密联系的统一体”。答首先是它们相互依存,没有沟通内容,则无所谓传送和接收。

其次是它们相互作用,传送者与接收者的状况决定沟通内容的创造和选择;反过来,沟通内容的状况及其变化也影响沟通主体——传送者与接收者的态度。

第三是两者相互转化。

8、农业推广沟通的作用。答:

(一)根据现状与需求,确定推广目标

(二)建立情感,产生亲合力效应

(三)提供咨询,解决问题

(四)帮助农民进行预测、决策

(五)监测评价、修正错误

9、农业信息的特性。答:

(一)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二)农业信息具有社会性和公共性。

(三)农业信息具有指导和操作性。

10、农业信息具有不确定性

答:首先是农业创新技术本身具有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在应用中需要摸索和调整;

其次是农户和科技人员或者中介机构对技术效果的认识常常存在差异;

第三是农业生产具有不确定性,农业技术的应用必须受生物学规律和经济规律所支配。

11、农民的思维方式具有一定局限性原因。

答:

1、传统的经验主义。其经济地位和社会阅历决定了他们“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世界观与思维模式,只信奉具体可感知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形成重感知体验的思维定势和传统。

2、现实体制原因。

由于体制和经营机制的影响,农村中家庭承包双层经营的方式还不够完善,没有发育到产业化和社会化大生产的水平。这在客观上限制了农民的眼光和胸怀。

3、利益观念的原因。农民更关心切身利益和具体问题。

12、农业推广沟通主体间的关系的特点。答:

1、推广人员和农民的关系平等但角色有差异。

2、推广人员应主动适应农民。

3、双方互相影响但作用和性质不同。

13、农业推广沟通的技巧

1、在沟通中以农民为中心,做农民的知心朋友

(1)推广人员应该平易近人的形象,从而得到农民打心眼里的尊重、佩服和信赖;(2)推广人员做到尊重农民,真诚地帮助农民,处理好与当地政府的关系,处理好与当地意见领袖的关系。(3)推广人员必须要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扮演的角色和行动目标,为农民提供最满意的信息或服务。(4)推广人员应了解农民的需要与问题,向他们介绍实用的技术与信息,培养他们的自主能力与自我决策能力;同时需要熟练地掌握专业知识以及党的农村政策,必要的法律知识及国情乡情知识等。

2、熟悉当地风俗习惯、了解农民心理

3、采用适当的语言与措辞

要尽可能采用适合农民的简单明了、通俗易懂的语言。

4、信息处理应简单明了并层次清楚

5、适当重复和比较信息的关键内容与特点

6、利用肢体语言,讲究沟通艺术

7、善于启发农民提出问题

8、强化信息反馈

1、构成人类行为的基本要素。

答:

1、行为的主体是人。

2、行为是在人的意识支配下的活动。

3、行为与一定的客体相联系。

4、行为总要产生一定的结果。

2、人的行为特点。

答:

1、目的性。

2、调控性。

3、差异性。

4、可塑性。

5、创造性。

3、根据需要理论,推广机构和人员在推广工作的实际操作中,应注意那些问题? 答:1.了解农民需要的实际性。

2.分析农民需要的层次性。3.分析农民需要的主导性。

4、动机的特征。

5、答:

1、力量方向的强度不同。

2、人的目标意识的清晰度不同。

3、动机指向目标的远近不同。

5、激励理论在农业推广中的应用。

答:1.正确确定推广目标,科学设置推广项目。

2.认真分析农民心理,热情诱发农民兴趣。

3.提高推广人员自身素质,积极创造良好推广环境,增大推广期望值。

6、农民交往行为的特点 答:(1)以感情为重。

(2)注重伦理。

(3)内向性

(4)非契约性。

7、我国农村的农民交往行为所具有的特征。答:(1)交往对象的等级化。(2)交往主体间关系的多元化。

(3)农民交往中“信任关系的差序格局”。

8、我国农民的投入行为主要受那些因素影响。

答:1.户均收入水平。

2.农民文化程度。

3.农业经营规模。

4.家庭经营结构。

5.农业的比较利益。

9、我国农民的生产经营行为的特点。

答:1.自给性生产与商品生产并存。

2.经济目标与非经济目标并存。

3.行为的一致性与多样性。

10、农民对科技的购买行为的一般阶段。

答:①知晓阶段,知道有某种科技产品存在。②了解阶段,认识了解产品的作用。③喜欢阶段,对产品产生良好印象;④确信阶段,确信自己需要,产生购买愿望;⑤购买阶段,进行实际的购买活动。

11、农民的科技购买行为的发展阶段。

答:①需求的发现。仔细思考需要什么科技产品,才能解决自己生产中存在的问题;②寻找目的物。寻找并了解有哪些科技产品可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以激发购买动机;③做出购买决定。在众多目的物中,决定自己到底该买什么;④科技产品的购买和使用。进行实际购买活动,并按产品要求进行使用;⑤对产品的使用效果进行评价。使用效果是否真的满足自己的要求,决定以后是否再购买。

12、农民群体意识形成的条件。答:1)共同的目标利益。(2)合理的奖惩制度。(3)自然义务领导人物。他们是成员内心公认的组织者和领导者。(4)亲近和友爱。这是群体意识的纽带。群体内领导和成员之间,成员和成员之间的相互同情、关心、帮助,使成员在感情上相互联系,不可分离。

13、农民群体意识的培养 答:1)创造形成群体意识的条件。一个人处在具有群体意识强的氛围之中,必将受到熏陶、受到感染,在潜移默化之中受到教育,得到培养。(2)宣传教育。通过群体舆论,宣传群体主张,讨论群体事务,使成员认识到群体的事就是我们自己的事。(3)开展群体活动。组织群体之间的竞赛,可以增强成员的集体感和团结精神,组织成员的讨论、思想交流、文娱体育活动、对成员的家访、慰问等活动,都可增强成员的凝聚力。(4)加强成员的个人修养。群体要求成员(包括领导)提高自身素质,加强学习,提高业务能力和思想意识水平,增强群体意识。

14、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

答:改变农民行为的基本策略与方法也需要从两个方面进行考虑,一是直接改变农民本身;二是改变农民的生产和生活环境。1.以改变农民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本身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提高农民的受教育程度,促进农民知识状况的改善;增强农民的生产技能,为农民的行为改变创造更多的积极因素 2.以改变环境为中心的策略。从农民的生产与生活环境入手,使其行为发生改变。如改善生产环境、生活环境,文化环境及经营环境。3.农民与环境同时改变策略。即提高农民素质与改变其工作环境同时进行。

1、大众传播媒体的特点。

答: 1.传播的信息权威性高。

2.传播的信息数量大、速度快。

3.信息传播成本低、效率高

4.信息传递方式是单向性的。

2、大众传播法的应用。

答:(1)介绍农业新技术、新产品和新成果等,让广大农民认识新事物的存在及其基本特点,从而引起他们的注意和激发他们的兴趣。(2)传播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关信息(包括家政和农业技术信息)。(3)发布市场行情、天气预报、病虫害预报、自然灾害警报等时效性较强的信息,并提出应采取的具体防范措施。(4)针对多数推广对象共同关心的生产与生活问题提供咨询服务。(5)宣传有关的农村政策与法规。(6)介绍推广成功的经验,以扩大影响。

3、集体指导法的特点。答: 1.指导范围相对较大,有利于提高推广效率和经济效益。

2.信息传递方式属双向交流,能及时得到反馈信息。

3.有利于展开讨论,达到一致的意见。

4.在短时间内难以满足每个人的特殊要求。

4、集体指导法的原则。

答:1.重引导,坚持自愿参加。

2.重质量,注意效果。

3.重实际,照顾农民特点。

5、运用集体指导法的要求。

答:1.对推广对象的要求。

2.对时间的要求。

3.对方式的要求。

4.对方法的要求。

5.对规模的要求。

6、个别指导法的特点。

答:1.针对性强。

2.解决问题的直接性。

3.沟通的双向性。

4.信息发送量的有限性。

6、个别指导法对推广人员本身有哪些要求。

答:

①推广人员要有真才实学的推广才能;②推广人员要有不怕苦、不怕累和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献身农业推广事业的精神;③推广人员要态度谦虚,对农民有爱心,尊重农民;

④推广人员要深入研究和充分了解农民的个别要求,及时掌握反馈信息。

7、农户访问的优缺点。答:(1)优点:

①推广人员可以从农户获得直接的原始资料;

②与农民建立友谊,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

③容易促使农户采取新技术的行动;

④有利于选择示范户及各种义务领导人员;

⑤有利于增加其他各种推广方法的效果。

(2)缺点:

①推广人员所花的时间长和经费较多;

②接触的对象限于少数人;

③有时访问的时间不一定适合农民的方便与需要。

8、半结构访谈的基本要领和基本步骤。

答:步骤:首先设计一个包括讨论的主题和主要内容的访谈框架,即问题结构设计。第二是确定访谈群体、样本规模和选样方法。第三是熟悉访谈技巧,提高引导、归纳总结、判断技能等。第四是开展实地访谈。第五是分析访谈信息。最后共同开展结果讨论。

要领:在访谈中值得注意的是,为了提高访谈效果,访谈者在工作之前要打消被访者的思想顾虑,使他们能够在平和气氛中进行交流;同时访谈者要注意收集访谈中出现的事先没有预料到的额外信息;为个别被访者保守秘密;访谈中只记录访谈要点,访谈结束后立即整理访谈记录;采用多种访谈形式进行信息获取和信息的交互认证。

9、问题分析法的优缺点。

答:优点

①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内容的直观性;

②用展示板、卡片展示研讨内容,可以帮助与会者对问题的理解和记忆,提高学习效果;

③它还有很强的开放性和灵活性,为不同层次的参与者提供了宽松的沟通环境。

缺点:①在实际操作中,因时间限制,难以做到问题描述的精确、准确;

②有些问题具有多元性,结构化处理很困难。

10、农业推广信息的来源渠道广泛,但主要有那些渠道?

答:印刷品渠道传播(1)报纸、杂志。

(2)墙报。

(3)黑板报。

(4)书籍。

声像传播渠道

(1)广播。(2)电视。(3)录音、录像。

(4)电影。

(5)网络。

11、选择和综合应用农业推广方法时,要注意那些方面的要领?

答:一般来讲,农业推广应按照“项目选择与确定、小面积试验、成果与方法示范、培训与咨询服务、普及推广、结果评价”这一程序进行,但在实际推广工作中,应根据当时当地的具体情况灵活运用,而不是教条和死搬硬套。

1、属于同一自然条件的两个地区,某项先进技术已在一个地区进行过推广且取得成功,在另一个地区推广时,不必进行试验而直接进行示范、培训和推广即可。

2、一些新品种在培育过程中已适应了当地的自然和生产条件,并经多地多点试验,有一定面积的示范,在农民中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这样的品种一经审定后,可直接进入推广环节,推广部门不必再进行重复的试验。

3、农民自身在多年的实践中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总结出的行之有效的实用技术,推广部门应在及时总结提高的基础上,可不必再试验和示范而在同类地区大力推广。

4、某项技术是针对某一地区农业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当地进行研究示范的,当研究成功后,可以减少中间环节,直接在当地进行大面积推广。

1、农业推广论文的选题原则。答:

(一)创新性原则

(二)需要性原则

(三)可行性原则

(四)题目大小适中原则

(五)实事求是原则

2、写作调查报告注意那些事项?

答1.认真调查研究。

2.精心确定主题。

3.科学恰当地选用和安排素材。

4.适量选用大众化的生动语言。

3、如何理解朴实通俗的原则? 答:朴实的语言是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重要原则,因为朴实的语言能增强人际之间的相互吸引力。朴实通俗的原则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1)语言要亲切,态度要诚恳,要尊重对方。

(2)技术问题要尽量使用农民的语言。

(3)讲解科学技术问题要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4、如何理解事实教育的原则?

答:农业推广活动不是简单的经营或推销行为,也不是一味的说教,而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推广人员担负着教育农民、引导农民的责任,必须坚持事实教育的原则。

(1)事实教育原则必须符合客观。

(2)事实教育的原则符合农业推广科学技术传播的规律。

(3)农民更加相信眼前的事实

5、农业推广语言的风格。

答:1、朴实通俗

:在推广语言使用上要以礼相待,和蔼可亲,通俗易懂,便于农民接受。

2、深入浅出

:针对推广对象特点的科技与文化素质,把科学理论的语言变成推广对象易于理解的大众语言。

3、科学规范

: 注意农业推广语言运用的科学规范性,不能违背科学规律4、事实教育

:农业推广是针对推广对象特定问题与需要的教育与咨询工作。

6、心理沟通的技巧。

答:1.以礼相待,情感靠拢。

2.心理换位,缩短距离。

3.求新求异,吸引农民。

7、农业推广演讲材料的选择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基于真实性。演讲使用的材料必须有事实根据,而且应当是经反复证明结论是正确的。(2)突出典型性。选择的材料要有代表性,能有力地揭示事物本质,使人信服。

(3)把握吸引性。材料要生动,能反映听众身边的人和事,以吸引听众。

(4)满足主题需要性。选择材料要紧紧围绕主题,有利于主题的论证和说明。

8、演讲的结尾要注意哪些问题? 答:(1)回归主题,使听众加深理解。(2)概括全篇,使演讲完整统一(3)引发激情,使听众振奋精神,鼓励行动。(4)发人深思,使听众耐人寻味,促使听众在实践中去探索、证实。

9、演讲的临场发挥要注意的问题。

答:1.注意心理调节,保持沉着自信。

2.把握听众心理, 做到有的放矢。

3.声调运用恰当,抑扬顿搓有致。

4.神态表情自如,眼神感情合一。

5.整体形象得体,仪表举止悦目。

下载农业word格式文档
下载农业.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农业标准化

    加快推进我区农业标准化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 的实施意见 农业标准化是建设现代农业的基础,是提高农产品产量、质量和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措施,是实现食品安全的根本保证,也是传......

    农业谚语(模版)

    农业谚语 春插时,夏插刻,春争日,夏争时麦盖三层被,枕着馒头睡. 瑞雪兆丰年 春光一刻值千金,廿四个节气勿等人。春打六九头,穷人苦出头。只有自踏车,没有白削花。若要花,霉里扒。......

    农业旅游区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的改善。农业旅游近年来成为旅游的热门选择,本文结合世界农业旅游的发展,依据我国具体国情浅谈我国农业旅游的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并做了相应的对策......

    绿色农业

    蔬菜大棚带来阿克陶镇农民的“春天”近年来,绿色无污染的蔬菜、反季的新鲜蔬菜、时令蔬菜已经成为阿克陶镇农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 2月28日,阳光和煦,气温开始回升,空气中已经有......

    农业教案

    自学先知 1、 农业概念、农业分类、农业地位 2、 我国农业发展取得的成就与主要问题 3、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的分布情况、主要经济作物的分布、畜牧业的分布。 众多的商品粮基......

    农业公司简介

    xxxxxx农业开发有限公司 简 介 xxxxxx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于 xxxx年xx月,注册资金1000万元,位于xxx市xxx区xxx路 ,总资产xxx万元,现有员工xx人,其中,本科以上学历xx人,高级农技师......

    农业产学研

    一是关于中关村农业生物科技产学研联盟,是否可以把“中关村农业生物科技产学研联盟”写成独立的案例 (2) 以高校或科研单位科技人员主导型。大学或科研院所决定合作对象与紧......

    农业论文

    浅议宝丰县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和措施 ………………………………………张二科 羊角天麻的脂肪族成分研究 ………………………………………程忠泉 杨丹等 可追溯体系与食品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