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
(2011年11月24日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通过)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公告
(十一届第42号)
《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已由广西壮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于2011年11月24日通过,现将《广西壮族自治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公布,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2011年11月24日
第一章 总则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三章 植被保护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五章 景观保护
第六章 开发利用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九章 附则
附件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规范漓江流域资源开发利用和管理,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从事植被、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开发建设、旅游观光、教学科研、生产生活等活动适用本条例。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四至为:北至漓江源头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北端,南至平乐三江口,东至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西至青狮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具体保护范围见附件。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不得擅自调整,确需调整的,应当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桂林市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本条例确定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和界线,设置保护区域标志。
第三条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坚持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严格管理、合理利用、公众参与的原则。
第四条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管理体制。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负责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管理、组织、协调和监督。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漓江生态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工作。
第五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协调机制,协调发展改革、环境保护、财政、住房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水利、农业、林业、旅游等有关部门和桂林市人民政府,解决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资金投入、项目建设等重大问题。
第六条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在开展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工作中,可以依法相对集中实施行政许可和行政处罚。
第七条 自治区从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支持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并争取国家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自治区设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补偿机制。具体办法由自治区人民政府制定。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安排并落实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资金。
第八条 自治区和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漓江流域新农村的规划和建设、村镇道路建设、生态农业园建设,加大漓江源头、沿岸和库区贫困村脱贫力度,因地制宜采取多种方式发展有益于生态环境的各类产业,不断改善漓江流域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对生活确有困难的,应当帮助解决就业或者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
第九条 根据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需要,结合新农村建设和乡村风貌改造,可以对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中确定的核心景区、重点景区居民实行搬迁安置。
第十条 鼓励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其他组织和个人捐资或者参与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
第十一条 漓江流域各级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学校、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开展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增强全民保护意识。每年十月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月。
广播电视、报刊等新闻媒体应当加强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舆论宣传和监督。
第二章 保护规划
第十二条 桂林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漓江流域县级人民政府依据该总体规划,负责组织编制本辖区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应当制定分类保护的措施。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报送审批前,应当征求自治区有关部门、有关专家和公众的意见,经批准后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布。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经批准后不得擅自修改,确需修改的应当报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三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组织编制自治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内容,应当包括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需要严格控制的区域。
第十四条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应当与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桂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相衔接。
漓江水源地和漓江水系的生态环境保护,应当作为桂林市城市总体规划、有关乡镇总体规划的强制性内容。
第十五条 自治区鼓励采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增强有关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科学性,提高规划实施以及监督管理的效能。
第三章 植被保护
第十六条 自治区和漓江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天然林保护、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植树种草以及预防火灾、防治病虫害等措施,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林种结构,增加林草植被,平衡经济效益与生态保护,美化绿化漓江两岸,改善漓江流域生态环境。
第十七条 自治区和漓江流域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应当采取建立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以及划定特定生态功能区等措施,维持生物多样性,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系统。下列区域的植被应当重点保护:
(一)漓江源头的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海洋山、青狮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
(二)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区;
(三)漓江干流、支流沿岸;
(四)水土流失易发区或者水土流失严重地区;
(五)湿地;
(六)其他应当重点保护的区域。
第十八条 自治区和漓江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定优先保护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优惠政策和措施,做好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保护工作,未经法定程序不得变更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的范围和林种。
第十九条 漓江流域各级人民政府根据需要,经与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个人协商,可以在自然保护区外围划定天然林保护范围,实行林种结构调整和限制措施。
第二十条 漓江干流两岸山地自然地形中的第一层山脊以内或者两岸平地五百米以内及其一级支流两岸二百米以内的森林资源以公益林为主,严格控制使用林地限额。
第二十一条 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漓江源头自然保护区砍伐、捕捞、狩猎、放牧、采药、剥树皮、烧炭、违反规定用火;
(二)在漓江源头自然保护区开矿、采石、挖砂、取土、烧山开垦、山体开采;
(三)非法采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护岸林、风景林和珍贵林木,侵占林地或者擅自改变林地用途;
(四)在重点保护区域违反规定移植树木;
(五)在幼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和封山育林区砍柴、放牧。
第四章 水资源保护
第二十二条 漓江流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应当与漓江流域水资源条件相适应,对耗水量大和影响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工业建设项目加以限制。
第二十三条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采取下列措施,保护地下水资源:
(一)在地下水超采地区,严格控制开采地下水;在地下水严重超采地区,依法划定地下水禁止开采或者限制开采区;
(二)在城市供水管网到达的范围,限期关闭自备水井;
(三)改造城市生活饮用水和工业用水供水管网,制定并逐步实施工业用水、生态环境建设用水和河道生态用水等使用地表水的方案。
第二十四条 漓江流域水资源实行水量的统一配置与调度制度。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依据流域水中长期供求规划、流域供水专业规划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的水中长期供求规划,经本级人民政府审查批准后执行。
第二十五条 漓江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推行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新技术、新工艺,发展节水型工业、农业和服务业。
第二十六条 为防止漓江流域水土流失,禁止在下列范围开垦种植农作物:
(一)山顶或者山脊部位;
(二)二十五度以上的坡地;
(三)大、中型和小
(一)型水库最高蓄水线以外一千米,小
(二)型水库最高蓄水线以外五百米的地带;
(四)干渠两侧十度以上坡地和一百米以内地带。
第二十七条 漓江流域水工程及其设施建设应当符合流域水资源管理、水环境保护综合规划和专业规划的要求,符合水生野生动植物种质资源保护要求,并按照法定程序报有关部门审批。
漓江流域蓄水工程应当在保证防汛、抗旱的前提下,兼顾上、下游水质以及生态保护需要,制定防污调控方案,避免蓄水工程所控制河道中的污水集中下泄。
第二十八条 漓江下游河岸和上游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河岸应当采取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措施,减少水土流失。
第二十九条 禁止在地质灾害隐患点、地质灾害易发区、水土流失易发区和漓江干流以及溶江、小溶江、甘棠江、潮田河等主要补水支流河段管理范围内开垦、打井、取土、开矿、采砂和采石。
第三十条 漓江流域实行跨界交接断面水质责任制,漓江流域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对出界断面水质负责。
第三十一条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对流域的水质状况进行定期监测,建立水质监测档案,并负责组织编制水环境质量报告,定期向社会公布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状况信息。
第三十二条 漓江流域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城镇应当建设生活污水处理厂,加强城镇污水接收管网建设,实现城镇污水的达标排放。乡镇、村庄、农(林)场应当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其生活污水和生产污水不得直接排入河流。
第三十三条 漓江流域县级人民政府应当建设固体废弃物处置设施,加强固体废弃物排放管理,建设标准化垃圾处理厂(场),对城镇垃圾进行统一收集、集中处理,实现生活垃圾处理减量化、无害化和资源化。
第三十四条 禁止在漓江干流、支流、水库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水上运载工具运载油类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
第三十五条 禁止向漓江源头、干流、支流和水库等水体倾倒矿渣、有毒有害物质、垃圾、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以及其他污染水体的废弃物,禁止向水体丢弃死亡禽畜动物尸体和排放油类或者含病原体的污水及残液。
第三十六条 合理规划漓江沿岸餐饮项目布局,在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重点保护河段河堤、河滩、洲岛禁止经营餐饮、自助烧烤和野炊。
第三十七条 保护漓江水生物多样性。禁止使用地笼、电鱼、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
禁止将未经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批准的水生物种投放漓江。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投放鱼种,丰富鱼类种群。
第三十八条 禁止在漓江流域生产、销售和在经营中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物品。
第五章 景观保护
第三十九条 严格保护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峰林平原和孤峰平原以及漓江沿岸的农田、林木、池塘、水网、湿地等自然地形地貌。禁止在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从事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地形、地貌、植被和景观的活动。
第四十条 漓江护岸应当保持河道的天然形态,禁止截弯取直;护岸应当进行边坡绿化,兼顾景观和生态效益,保持漓江自然景观的真实和完整。
第四十一条 保护漓江洲岛景观,对于适于游览的洲岛应当以自然景观为主,禁止与自然景观不相协调的建设活动。
第四十二条 维护各类岩溶石山的自然景观。根据岩溶石山的景观价值、生态环境和地理位置实施分级保护。
石山景点的开发应当符合规划,维护自然山体的完整性。未经批准,禁止进行景点开发和山体开采。
第四十三条 严格控制洞穴的开发利用。对已经开发利用的各类岩溶洞穴景观,应当根据岩溶洞穴的景观价值、开发利用条件、位置分布情况进行分级保护。
第四十四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毁损、刻画风景名胜区的植被或者砍伐风景林木;因景区建设、林木更新、景观安全需要砍伐的,应当办理批准手续后方可进行。
第四十五条 自治区和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将古民居列入保护范围,统一规划、分类保护、妥善修缮。新建、改建民居应当体现桂北传统民居特色,与古民居建筑特色和自然景观相协调。
第四十六条 漓江流域主要旅游通道沿线景观应当按照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划定禁建区和景观控制区进行保护。
第四十七条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漓江流域环境的综合治理和生态农村建设,使之与自然景观相协调。
第六章 开发利用
第四十八条 开发利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的水、土地、森林、溶洞、山岭、洲岛、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第四十九条 建设项目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规划。不符合规划的,不得批准建设。
漓江干流河道管理范围两侧一百米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其中在漓江风景名胜区的建设应当按照漓江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执行,河道管理范围两侧可视范围以内不得新建、扩建建筑物。但农业灌溉设施、生态环境保护设施、航道设施以及新建、扩建港口设施除外。
第五十条 漓江干流和桃花江、小东江、遇龙河等主要支流两岸的建设项目应当遵守下列规定:
(一)提交有生态评价和对策内容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
(二)对生态环境有影响的,制定并实施生态环境保护措施;
(三)依法做好生态环境恢复工作。
第五十一条 漓江两岸及风景区内规划的建设项目,其布局、高度、体量、造型、风格、色调应当与周围自然景观和环境相协调。
第五十二条 经批准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从事修路、水利和电力工程等作业的,应当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景物及周围的林木、植物、水体、地貌,不得造成污染和破坏。工程竣工后,应当及时清理施工场地,恢复植被和环境原貌。
第五十三条 因开发建设造成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破坏的,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主管部门按照权限责令限期治理;开发建设单位逾期不治理的,由本级人民政府决定停止开发建设。
第五十四条 漓江流域各级人民政府应当根据当地农业资源和农业环境状况,合理安排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农业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第五十五条 在漓江干流、主要支流、源头、水库保护范围内的水体,禁止网箱养殖以及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的其他规模养殖;在漓江流域的其他水体内从事养殖生产的,应当限制规模,保护水域生态环境,防止造成水域污染。
在漓江流域禁止养殖未经批准的外来水生物种。
第五十六条 漓江流域发展旅游业应当以生态环境承载力为前提,旅游景点、线路、项目的确定,应当符合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要求。漓江流域经营餐饮、娱乐、宾馆等服务性企业,应当采用节能、节水、节材和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技术、设备和设施。
漓江干流杨堤至兴坪河段沿岸应当限制并规范开发徒步游线路和项目。
第五十七条 漓江风景名胜区内的船舶、排筏、皮筏艇以及其他水上载人工具,应当符合安全技术规范,并实行总量控制。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引导、监督和服务,维护旅游秩序,保障游客安全。
第五十八条 进入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区域内的游客,应当爱护旅游环境和旅游设施,遵守旅游秩序和安全、卫生规定,不得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环境。
第五十九条 漓江游船等船舶应当采用环保燃料、节能环保型动力、环保餐具,并将废弃物集中回收,进行无害化处理。
游船码头应当建设回收船舶污染物并实施无害化处理的设施;对船舶污染物应当委托有资质的污染物接收单位处理。
第六十条 在漓江沿岸以及风景区进行摄影摄像、教学科研、参观考察、攀岩登山等活动,应当遵守各项管理制度,爱护生态环境,禁止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
第七章 监督检查
第六十一条 自治区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情况的监督检查。
自治区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检查。
第六十二条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按照各自职责,依法履行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监督检查职责。
漓江流域市、县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应当有计划地对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实施情况组织执法检查,保障生态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在本行政区域的遵守和执行。
第六十三条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实行目标管理。漓江流域市、县、乡镇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将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容纳入绩效考核。
第六十四条 检查人员应当忠于职守、秉公执法、清正廉洁、文明服务,并依法接受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因失职对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不力的,或者越权审批造成生态环境被破坏的,实行行政问责。
第六十五条 自治区和漓江流域市、县人民政府建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奖励机制,对在保护和建设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第六十六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漓江流域生态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劝阻、举报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有关部门应当设立、公布举报电话,接到举报应当及时处理。
第八章 法律责任
第六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行为,法律、行政法规已有处罚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六十八条 从事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管理工作的国家工作人员未依法履行管理职责或者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由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六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一条第一项规定,在源头自然保护区进行砍伐等相关禁止性活动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并处三百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二项规定,在源头自然保护区进行开矿、采石等禁止性活动的,由保护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对保护区造成破坏的,可以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三项规定,盗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保护林木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补种盗伐株数十倍的树木,没收盗伐的林木或者变卖所得,并处盗伐林木价值三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滥伐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等保护林木的,由林业主管部门责令补种滥伐株数五倍的树木,并处滥伐林木价值二倍以上五倍以下罚款。非法采伐、毁坏珍贵树木,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第二十一条第四项规定移植树木的,由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赔偿损失,可以处违法所得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违反第二十一条第五项规定,在幼林地、特种用途林地和封山育林区内砍柴、放牧致使森林、林木受到毁坏的,由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赔偿损失,补种毁坏株数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树木。
第七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二十六条规定,在禁止范围开垦种植农作物的,由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退耕、恢复植被等补救措施;按照开垦面积,可以对个人处每平方米二元以下罚款、对单位处每平方米十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一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在漓江干流、支流、水库使用不符合国家规定防污条件的运载工具,运载油类以及其他有毒有害物品的,由海事管理机构、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二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五条规定,向漓江源头、干流、支流和水库等水体倾倒农业投入品废弃物、丢弃死亡禽畜动物尸体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采取补救措施,消除污染。逾期不采取补救措施的,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可以指定有治理能力的单位代为治理,所需费用由违法者承担。对单位可以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可以处二百元以上二千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三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六条规定,在当地人民政府划定的重点保护河段河堤、河滩、洲岛经营餐饮的,由县级以上食品药品监督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七条第一款规定,使用地笼、电鱼、炸鱼等破坏渔业资源的方法进行捕捞的,由县级以上渔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收渔获物和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七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八条规定,生产、销售和在经营中使用一次性发泡餐盒、不可降解塑料袋等物品的,由县级以上产品质量监督或者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没收物品和违法所得,并处二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第三十九条规定,在漓江风景名胜区内从事开山、采石、开矿等破坏地形、地貌、植被和景观活动的,由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没收违法所得,并处五十万元以上一百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第四十九条规定,新建、扩建建筑物的,由县级以上住房城乡建设(规划)主管部门或者风景名胜区管理机构按照管理权限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对单位处二十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二万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二条规定,在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内进行作业造成污染和破坏的,由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采取补救措施,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第七十九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五条第一款规定,在漓江干流、主要支流、源头、水库保护范围内的水体网箱养殖以及可能造成水域污染的其他规模养殖的,或者在漓江流域的其他水体内从事限制规模外养殖生产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对单位处二万元以上十万元以下罚款,对个人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
违反第五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在漓江流域养殖未经批准的水生物种的,由渔业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治理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拒不改正的,处一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罚款。
第八十条 违反本条例第五十八条规定,随意丢弃废弃物污染环境的,由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管理机构或者县级以上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按照管理权限责令采取补救措施,处一百元以上五百元以下罚款;违反治安管理的,由公安机关依法处罚。
第九章 附则
第八十一条 本条例自2012年1月1日起施行。
附件
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
一、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经纬度为:北纬24度38分10秒-25度53分59秒,东经110度07分39秒-110度42分57秒,涉及桂林市象山区、秀峰区、七星区、叠彩区、雁山区全境以及兴安县、灵川县、临桂县、阳朔县、平乐县的部分区域。
二、漓江流域生态环境重点保护区域包括:
(一)漓江干流,自兴安县猫儿山六洞河至平乐县三江口段;
(二)漓江源头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川江、黄柏江、小溶江;
(三)青狮潭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及甘棠江;
(四)海洋山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漓江流域部分)及潮田河;
(五)漓江风景名胜区;
(六)会仙喀斯特国家湿地公园。
三、漓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范围图
第二篇: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对策探讨
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改善对策探讨
周克仪,田存梅
1(1.黄委会黑河流域管理局,甘肃 兰州 730000;2.黄委会上游水文水资源局 甘肃 兰州 730000)
摘 要:黑河流域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尤其是下游地区,20世纪后半世纪下游生态日益恶化,以成为我国沙尘暴发源地之一。本文就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保护和改善黑河生态环境的对策和措施。关键词:黑河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改善;对策;措施 流域自然地理概况
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流经青海、甘肃、内蒙古三省(区)。流域南以祁连山为界,北与蒙古人民共和国接壤,东、西分别与石羊河、疏勒河流域相邻。黑河流域范围界于东经97°~102°、北纬37°50′~42°40′之间,流域总面积为14.29万km2,其中青海省为1.04万km2,甘肃省为6.18万km2,内蒙古自治区约为7.07万km2。
黑河发源于祁连山北麓,干流全长821km。出山口莺落峡以上为上游,河道长303km,面积1.0万km2,河道两岸山高谷深,河床陡峻,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多年平均气温不足2℃,年降水量为350mm,是黑河流域的产流区。莺落峡至正义峡为中游,河道长185km,面积2.56万km2,两岸地势平坦,光热资源充足,但干旱严重,年降水量仅有140mm,多年平均温度6~8℃,年日照时数长达3000~4000小时,年蒸发能力达1410mm,人工绿洲面积较大,部分地区土地盐碱化严重。正义峡以下为下游,河道长333km,面积8.04万km2,除河流沿岸和居延三角洲外,大部分为沙漠戈壁,年降水量只有47mm,多年平均气温在8~10℃,极端最低气温在-30℃以下,极端最高气温超过40℃,年日照时数为3446小时,年蒸发能力高达2250mm,气候非常干燥,干旱指数达47.5,属极端干旱区,风沙危害十分严重,为我国北方沙尘暴的主要来源区之一。2 生态状况及主要生态问题
2.1 生态状况
黑河流域上游土地面积1万km2,其中高山地面积占72 %,河流台地占27 %,绿洲丘陵占1 %,该地区气候阴湿寒冷,植被较好;中游地区土地面积2.56万km2,其中戈壁沙漠占31 %,土质滩地占29 %,绿洲占24 %,低山丘陵占16 %,该区光热资源丰富,人工绿洲发育;下游是流域生态环境最为脆弱的地区,现有土地面积8.04万km2,90 %为戈壁沙漠和剥蚀残山,其中近一半是沙漠化土地,绿洲仅占6 %。
黑河流域水质状况较好,但中游地区部分河段水质已有下降趋势。据1998年对洪水河、梨园河、黑河干流、山丹河共589km河段水质评价的结果,Ⅰ至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段长的85.4%,Ⅳ类、Ⅴ类水河长占14.6%。2.2 主要生态问题
由于中游水土资源的大规模开发利用和缺乏有效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土地沙漠化、植被退化为代表的生态环境恶化在全流域范围内迅速发展,尤以流域下游情势更为严峻,不仅严重影响到下游荒漠绿洲的生存,而且对邻近地区的生态安全也构成了威胁。上、中、下游地区的生态问题分述如下:
上游地区主要是森林带下限退化和天然林草退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流域内祁连山地森林区,90年代初森林保存面积仅100余万亩,与建国初期相比,森林面积减少约16.5%,森林带下限高程由1900m退缩至2300m。
中游地区主要是土地沙漠化与盐碱化、水环境污染等。具体表现在:中游部分地区如金塔、高台等地在1990年以来沙漠化仍呈扩展趋势;盐碱化土地面积有所增加;水污染严重且呈发展态势。由于大量垦荒造成草地面积大幅度减少,尚存草地由于高强度过牧而退化严重,不合理的产业结构不仅限制了区域经济的稳定发展,而且加剧了水资源供需矛盾,导致土地沙漠化、盐碱化等生态环境连锁反应。
下游地区是黑河流域生态环境劣变最为严重的区域,集中表现在终端湖泊消失、众多天然河道废弃并形成绿洲内部沙源、天然绿洲萎缩、土地沙漠化发展迅速。下游断流时间由50年代的100天增加到目前的近200天,西居延海、东居延海先后干涸,下游三角洲地区的胡杨、沙枣和柽柳等面积减少了86万亩;三角洲地区植被覆盖度大于70 %林灌草甸草地减少了约78 %,而覆盖度小于30 %的荒漠草地和戈壁、沙漠面积增加68 %;据TM影像资料,额济纳旗植被覆盖率小于10 %的戈壁、沙漠面积平均年增加23km2,随着沙化面积增加,沙尘暴危害加剧。所有这些使得本区域环境恶化、生物物种减少、经济与社会稳定发展受到严重制约,而且已威胁到整个流域的生态安全和国防建设的环境保障。生态保护和改善对策
保护和改善流域生态环境,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内容。不仅事关流域内居民的生存环境和经济发展,也关系到西北、华北地区的环境质量,是关系民族团结、社会安定、国防稳定的大事。黑河流域生态问题是以水资源为核心要素的,受水资源总量的限制,生态建设应贯彻“保护优先、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遵循有限目标,重点突破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
3.1 严格执行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方案,确保进入下游三角洲的水量
水是干旱区最活跃的自然因子,也是最宝贵的自然资源。下游生态环境恶化的主要原因的近期下游水量减少,地下水位下降,致使林木枯亡、草场退化。黑河治理的核心是合理配置水资源、科学安排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要实现科学治理,必须严格按照国务院批准的黑河分水方案,确保正义峡断面的下泄水量指标的完成。并且要提高下游河道输水效率,逐步增加进入居延海的水量。3.1.1 中游大力建设节水型社会
流域的经济发展要充分考虑水资源条件,积极稳妥地进行经济结构调整。不再扩大农田灌溉面积;积极调整作物种植结构,限制种植水道等高耗水作物,严格控制兴建耗水量大和污染严重的建设项目;大力开展灌区节水改造,提高水利用效率;采取综合措施,节约用水。3.1.2 下游减小输水损失,提高输水效率
下游建设正义峡水库和甘蒙输水干渠,减少河道输水损失。下游三角洲下段要建设通往居延海蓝色通道,并保持畅通,以使黑河干流全程过水,增加进入居延海的水量。
3.2 上中下游统筹兼顾,防护优先、防治结合,逐步建立良性循环生态系统
加强流域统一规划和管理,充分认识和发挥自然界的自我恢复能力,加大流域综合治理力度,使生态系统得到合理恢复。实现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3.2.1 加强天然林保护和草地综合治理
上游祁连山区实行围栏封育、治理沙化草地和黑土滩地,适当营造人工林,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遏制源头区生态恶化趋势。
中游退耕还林还草,改善农田防护林和防风固沙林的建设。
下游要以维持现有绿洲生态为前提,加强林草灌溉工程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益。要因地制宜,退耕限牧,实行围栏封育、草场轮牧,大力推广舍饲、半舍饲牧业方式,最大限度的恢复地表植被。3.2.2 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并加强管理
根据国务院《自然保护区条例》的规定,在源头区、重要水源涵养区和防风固沙区建立生态功能保护区,对一些濒临枯亡的林木和退化的草原重点加以保护,以涵养水源和防风固沙,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制订保护区的地方法规和管理制度,实施强制性的保护措施。
3.2.3 加强对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的评价与监督管理
根据《水土保持法》和《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在流域内修建铁路、公路、水工程,开办矿山和企业,必须进行生态环境影响评价和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对可能造成生态破坏和环境影响的项目,必须采取生态保护和恢复措施,并且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和同时验收。3.2.4 生态建设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责任制
生态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林业建设与保护、草原治理、水源与灌溉工程建设、水土流失治理、防沙治沙等各个方面。在生态系统恶劣的黑河流域进行生态系统的修复和保护应因地制宜采取工程、科技、经济、法律等综合措施,必须实行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林、水、农、计划、财政等多部门分工协作,有组织、有计划的实施。3.3 保护水资源,防治水污染
黑河流域污染物主要来自造纸、化工业、石油加工业和食品工业等行业,主要污染河段为中游的张掖地区,虽然排污量不大,但污染物含量高,达标排放率低。当前应抓紧制定流域水资源保护规划,严格污水排放标准,实行入河排污许可制度和污染物入河总量控制,防治水污染。考虑到黑河水资源极度紧张,要严格限制高耗水、重污染企业发展,对“十五小”重污染企业和污水不能达标的企业实行关停,逐步实行清洁生产。对建设项目,应按规定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建立污水处理厂和污染物排放控制工程,控制年进入干流的污染物总量,使重点水源区水质逐步得到改善。4 结语
生态系统的保护与改善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生态系统的恢复更具有长期性、复杂性和社会性。在加强对生态环境建设的同时,应充分考虑生态的自我修复能力,各部门应协调合作,加强管理,共同致力于黑河流域生态环境的恢复。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黑河流域近期治理规划.2001.8.[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黑河水资源问题及其对策.2000.9.[3] 刘钟龄等.黑河(额济纳河)下游绿洲生态系统受笋与生态保育对策的思考[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01年,15卷3期.[4] 李万寿,陈志辉.黑河上游水沙来源及组成的分析.青海水利.2002年,第1期.
第三篇:漓江流域旅游用水调查思路
漓江流域旅游用水调查思路
研究主要方向的是污染方面
因为漓江近几十年来出现的的枯水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漓江流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而且主要原因是因为水源林区的树木被大量砍伐,是人为因素。所以我觉得可以从这个方面提出漓江水资源本来就不太充沛,再加上现在漓江污染严重,所以漓江流域可利用的水资源就不容乐观了,因为漓江流域的旅游用水基本来自漓江,所以漓江流域旅游用水供给量不容乐观,而水是生命之源,没有充足的旅游用水,如何接待更多游客,这就迫使我们要正视现在的漓江水域的水污染问题,并且要更合理的利用好现有的水资源,这样才能确保桂林的支柱产业----旅游业的长足发展。
然后就是调查研究漓江水资源被污染的严重程度和漓江流域水资源是否被合理利用,以及其原因,和造成的影响,最后对调查结果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应的修改建议。
廖俊杰
第四篇:珠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珠江流域的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环境保护问题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人们对自己周边的生活环境,更是予以高度关注。最近十年以来,珠江流域的环境得到很大的改善,特别是在亚运会前后,政府更加注重对水域环境的治理。展望未来十年,健全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积极引导人们,提高环境保护意识,在保证经济增长的同时,保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发展经济,则势必破坏生态平衡和造成更多自然灾害。积极贯彻和实施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是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近十年、珠江及其支流、环境状况、措施。
(一)近十年来珠江环境的状况。
十年前,据调查反映,南海黄岐大桥一带的水域环境较差,人们的环保意识不高,随意将垃圾丢入河中,导致水体污染,在河岸边经过时,还会闻到阵阵恶臭。曾经有段时间,河面上漂浮着"大量水葫芦",使得河水浑浊不堪,河中滋生出来的蚊子、细菌十分多,致使周围居住环境受到影响。还有人反映,流经南海的支流聚龙河(位于佛山南海盐步段的西蒲渡口),由于河道长期受污染物、垃圾等阻塞,河水无法正常流通,以致河水发黑并弥漫恶臭,严重影响渡船的航行。
上述这些状况在几年前的亚运会前期才得到较好的治理和改善,尽管如此,还是不能根治"水葫芦"污染问题,每当退潮的时候,大量"水葫芦"便流向下游,影响下游的航运。为什么环境的治理总是在某些特定的时间(如举行亚运会或奥运会时)才得到较高的重视,而在平时却"无人问津"呢?不仅如此,为什么这些江河流域在经过治理后,还会再次出现严重的污染呢?
(1)河涌治理问题
目前,有关政府推行了相关措施来整顿周边工厂,加快调整其产业结构,并严格要求工厂,只有在达到国家污水排放标准后才允许排放,但政府在生活污水的处理方面仍有些欠缺。我认为,在治理好工业污染的同时,生活污水的污染也需要高度重视,即使是清澈的小溪,在经过日积月累的污染后都会变得浑浊不堪。在黄岐医院旁边有一条河涌,河水发黑发臭,排污口处不时有白色泡沫冒出,生活垃圾漂浮在水面,特别到了夏天,河水的臭味更浓。面对上述情况,需要有关部门对河涌垃圾的及时清理,并致力于提高周围居民的环保意识:不乱丢垃圾进入河涌,尽量使用无磷洗衣粉;建立对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场,最好将不同的生活污水分类处理,其中的部分污水还可以循环利用(如洗脸,洗澡用水经处理后可以用来冲厕所)。而且在我看来,医院附近有这样一条河涌对病人及周边居民的生活都会有较大影响。
(2)垃圾处理问题
位于黄岐大桥之下的珠江两岸,政府的绿化工作更加完善,原本河岸两边没有摆放垃圾桶,现今,摆上"可回收垃圾桶和不可回收垃圾桶",大部分人都自觉将垃圾投入垃圾桶,而不用烦恼着手上的垃圾没处扔。但仍有少部分人会故意毁坏垃圾桶,并继续将垃圾扔入河中,我认为,这需要政府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并对乱丢垃圾入河流的人处以罚款,进行环保教育。
(3)水质污染问题
最近几年来,由于我国举办奥运会,亚运会和上海世博会这三大盛会,政府部门加大对珠江流域水质的改善及其周边环境的治理力度,使多处河段的水质干净了不少。同时,"横渡珠江"的游泳比赛项目也重新兴起,但没有多久,在这些盛会过去后,珠江渐渐"打回原形",水域环境大不如前,来到珠江游泳的人也随之减少了。我赞同,政府部门对水域环
境的治理在某一时期是相当奏效的。但他们没有坚持对其治理和维护,治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一点一滴地完善各方面的措施并逐渐解决其存在的问题,才有可能达到根治的目的。不仅如此,对"水葫芦"的抑制和处理也是当前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现在虽然可以利用捕鱼船、垃圾船打捞部份"水葫芦",但只能从短期内一点点减少,如果打捞的速度还跟不上"水葫芦"生长的速度,那么这一方法便起不到有效作用。致力于"水葫芦"的入侵,需要科技人员的努力,发现或发明出能够与"水葫芦"相克的物种或物质,来消灭或控制"水葫芦"的生长,以达到根治的目的。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珠江,孕育无数生命,蕴含着悠久的历史文化,因此我们更需要好好保护这生命之源,树立可持续发展观,积极提倡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相协调,为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在我看来,解决珠江流域的环境问题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由于前期为了提高经济效益,追求高速发展,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如今则需要投入几十倍甚至几百倍的努力来防止环境的进一步恶化。总而言之,水污染是目前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水是人类的生命之源,如果不加以节约,保护和合理利用,那么当人类面临水资源枯竭的那一刻,人类面临的唯有死亡。所以,社会中的每一个成员,都应承担起自己的责任,为水资源的保护出一份力。如今,环境问题不仅是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问题,更是一个世界,一个关乎于整个人类生存的关键问题。
第五篇:生态环境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环境问题的日益严峻,人们对环境保护也越来越关注,本文主要从当前我国环境保护现状以及其重要性出发,分析了产生环境问题的原因,并对如何解决环境问题阐述了笔者的观点。
关键字: 生态环境,应对措施,严峻形势
在我国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发达国家近百年出现的环境问题,并且生态环境问题呈现结构型、压缩型以及复合型发展态势。生态环境污染不仅仅给社会带来非常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会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社会稳定乃至人类后代的生存发展。在未来的15年内,我国的人口还将持续增加,经济总量也会翻倍增长,面对资源消耗也将持续的增长,同时带来的生态环境压力也越来越大。因此,我国必须将生态环境保护问题摆在一个战略高度位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是我国落实了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措施之一,是建设全面小康生活的内在要求,是坚持执政为民的重要举措,同时还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有力保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增长及经济结构的调整,更快更好的实现经济的发展。有利于保证人们群众的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同时还可以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良好的生活生态环境与发展空间。因此,我国必须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集中精力整理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
一 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种项目突飞猛进的引入,虽然在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不断加大,生态环保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但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对生态环境造成一些影响,带来了生态环境污染等一系列问题,出现一些影响可持续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
众所周知,生态环境污染问题是目前我国比较关注的社会问题之一,生态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受到重视了。而项目建设的同时,造成的空气的污染、沿海江河水系的污染、水土流失、荒漠化、沙尘暴等等生态环境问题。噪声扰民、水 质下降、家禽死亡、农田受损、工厂附近群体性居民身体体质弱等问题已经成为投诉的热点。
近几年来,因忽视生态环境污染而引发的灾难事故频繁发生,松花江污染事故就是一个为了发展当地经济留下安全隐患的典型例子,当时造成江水水质硝基苯浓度升高,污水团一路循江而下,河道附近居民饮水安全得不到保证,影响之深、危害之大不得不让我们反思。还有,2011 年,美国康飞公司漏油事件导致几百万平方公里的渤海湾海域严重污染事故,漏油事件污染水质的同时也给当地的渔业和渤海湾的生态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影响的背后就是渔民的生计怎么办、生态生态环境如何转变,所以我们一定要吸取教训避免这种恶性事件、危害公众安全事故再次发生,这些都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大事。
(二)生态环境保护思想意识淡薄
地大物博的传统观念还留在很多人心里,所以就会有一些牺牲生态环境、资源换取经济发展的现象。也就有些人,经济条件好了以后,不注重自己的行为,铺张浪费,用一次性餐具,穿高档皮草,使用难以降解和回收的材料,可是这些奢侈与欲望的代价是树木逐年减少,珍贵稀有的野生动物逐渐减少。其实,生态环境保护不是一个部门或者一个群体能做好的,必须要所有群众共同参与和关注,需要我们每个人从身边做起,从自我做起,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生态生态环境逐年恶化,他是我们赖以生存的依靠,所以每个人要从思想上认识到生态生态环境的重要性,提倡低碳生态环保的生活方式,树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建立节约能源的生活模式,推广文明的行为习惯,杜绝奢侈、浪费的行为,培养生态消费、理性消费的消费观念,把生态环境保护当成每个公民应尽的责任和义务。总之,生态环境保护从点滴做起,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做新时代有道德的公民。
二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原因分析
(一)生态环保法律不完善
目前,我国出台的生态环保、能源相关的法律法规非常多,研究结果也是林林总总,但是依然不能完全控制我国生态环境恶化、能源使用率低等生态环境问题现状,其主要的原因就是法律不完善。首先就是生态环保法律没有与时俱进,自《环境法》颁布以来已经将近20年了,在这短短的20年内,我国的经济已经 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该法规已经没有适应新形式的发展要求,不少生态环境污染工厂钻法律的空子但是却没有依法予以严惩。同时,在法规中也只是制定了一些基本的原则,而没有真正的具备实施的条件,部分的主要生态环境法规还存在许多的空白及漏洞,导致了很多的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得不到有效的法律制约。
(二)监管制度不健全
在目前国内的很多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受到地方经济的干扰,地区内的一些污染物排放量最大的工厂同时也是纳税大户,在地方保护下可以轻松的避开法规的追究。与加速实现工业化相比,对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明显不够,因此,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制度、规范等等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滞后性,国家生态环境投入也是明显不足,尤其是当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发生冲突时,往往是前者服从后者。由于受到地方保护以及经济利益的推动,使得国家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制度规范很难有效的执行,从而导致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重。
(三)生态环境规划没有真正落实
在目前国内的经济发展中,生态环境规划没有落实到位现象经常发生。生态环境规划是生态环境管理的中心,通过这种规划可以将各个行业、部门的生态环境管理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目标。大量的实践经验证明了,对生态环境进行全面规划是实现生态环境保护最有效,同时也是最经济的措施之一。但是,显示中的生态环境规划远远没有达到与经济、城市建设规划相同等的地位,在城镇建设中也暴露出了布局分散、不合理的问题,对生态环境的集中保护非常不利,也增加了对生态环境进行集中治理监管的难度与成本。
(四)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不足
投入资金的不足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个是国家与地方投入资金不足,另一个是企业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国家生态环保资金投入不足是引起我国生态环境保护形式严峻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的内蒙古等地区,存在着非常严重的土地沙化现象,沙尘暴常见,就需要国家投入大量的资金进行植树造林,防止土地沙化,但是目前,国家对这块的资金投入有限,远远无法满足治理需求。企业与当地政府投入资金不足变现为,在我国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地区虽然受到了生态环保局的治理通知,但是所需的治理费用高于整个企业的产值,企业无法承担这笔费用,而政府也没有及时的进行治理费用的投入,造成了恶性循环。三 我国生态环境问题应对措施
(一)加强培养生态环保意识与教育工作
生态环境保护、人人有责,我们必须加强对人们群众生态环保意识的培养,加强其生态环保观念,提高生态环保意识。
转变生态环保思想,坚持生态环保优先。转变思想,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立生态环境保护优于经济发展的意识,坚持以人为本、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探索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道路。同时针对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对不符合要求的项目环评坚决不予受理、不予审批或暂缓审批。把生态环境保护放在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统筹考虑,从宏观战略层面切入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生态环境问题究其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消费模式和发展道路问题,必须从发展方式上找根源,从最顶层的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寻出路,从国家宏观战略层面入手,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历史性转变,使群众生态环境权益不受侵害。
加强生态环保宣传,深化生态环保意识。我们要做好生态环境宣传教育工作,紧紧围绕生态环境保护中心工作,大力宣传探索生态环保新道路、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的举措和成效,让人民群众更加关注和积极参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中,使人民群众对生态环境保护有更深刻的认识,要在动员公众参与上取得新进展。
(二)有效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制
生态环境保护是社会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的重要方面,同时也是政府部门应尽的责任,要根据法规约束地方政府,并对其地方生态环境破坏负总责,将生态环境保护提上议事日程。各级政府要建立并完善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制,并要将生态环保目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考核与干部政绩的考核范围之内,研究绿色经济核算方法,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消耗、生态环境问题与生态环境效益纳入经济发展的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进行科学的评价。相关生态环保部门要定期的公布一次各地区行业的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情况,方便社会群众进行监督,同时建立生态环保工作责任制,对于决策失误或监管不到位造成的重大生态环境问题要严肃追究法律责任。
加大执法力度,做到依法生态环保。我们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执法力度,深入开展和整治违法排污企业,大力开展保障群众身体健康生态环保的专项行动,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处置污染企业违法行为予以坚决整治。加大重点区域、典型 案件挂牌督办、责任追究和后督察力度,深入推进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以执法检查作为一种手段,加大检查、综合治理力度,解决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
深化农村和生态环境监察工作,健全生态环境风险防范与应急管理工作机制,全力遏制化工行业生态环境事件高发势头,突出生态环境应急预案建设和管理,妥善处置各类突发生态环境事件。
生态环境保护能否取得实效,加强领导有重要作用。各级党政要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切实加强领导,精心组织安排,扎实做好各项工作,确保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一是加强组织领导。保护好生态环境,是对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的现实考验。各级党政和领导干部要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上来,统一到中央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方针政策和安排部署上来,牢固树立抓生态环境保护就是抓经济、抓发展的观念,把生态环保优先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研究部署,摆到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建立健全和严格落实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坚持党政一把手亲自抓、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配合抓,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二是形成强大合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涉及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许多工作跨行政区域和部门,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强大的“生态环境保护统一战线”。切实增强全局观念和大局意识,强化统筹协调,主动通力合作,切实形成共同推进工作落实的强大合力,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企业主导、环保部门统一监管、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新格局
(三)建立完善生态环保管理体制
建立并健全国家到地方的监督检查以及单位负责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国家要加强对地方级的生态环保工作的支持与引导,健全区域生态环境检测机构,协调跨省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对所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监督检查。地方级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内的生态环境问题负责,监督以及规范下一级政府部门的生态环保工作,对重点生态环境问题企业要加大监督力度,并且建立相应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管机制。建立企业生态环境保护监督责任制,并推行职业资格管理。对县级及以上人们政府要加强生态环保机构的建设工作,落实职能体制的编制与经费问题。各级地方政府要总结并探索管辖区域内的生态环保机构新的监管模式,完善地方生态环境监管体制。
建立健全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使用监督问责制度,用法律和制度制约大型工业企业和项目建设,要让这些重点工程或大型企业严格按生态环保要求办事。严格查处生态环境违法企业,责令整改,整改不合格不许生产经营,严格惩罚包庇、庇护的个人,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中禁止滥用职权。坚持以人为本,抓紧制定实施生态文明建设的指标体系和考核办法,加快生态环保立法进程、完善生态环境经济政策、引导生态环境科技创新,更好的落实科学发展观,完善体制机制,提高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水平。
(四)自主创新作为结构调整、转变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
各企业在继续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同时,应把立足点转移到自主创新上来。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利,进一步调整科技经费投入结构,确保重大科技专项资金及时足额到位,确保节能减排工作落到实处;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带头作用,强化产学研结合,带动更多的中小科技企业参与重大专项实施。要围绕节能减排、生态环境保护、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改善民生等重点领域,集中要素资源,着力突破一批支撑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关键技术,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研究,建设一批开放共享的科技基础设施和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节能减排,提升科技持续创新能力。要继续支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和规模化应用,推动高技术产业集聚和特色产业基地发展。要发展创新文化,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形成全社会共同推进自主创新的良好环境。
地球是我们生活的家园,生态环境保护就是在维护我们家园的生态环境,家园的生态关系到你我他每个人。法制约束也好,大力宣传也好,都不如从自身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更有效果。所以,我们要从根本上认识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把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让我们的家园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昭.谈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M].科技工业出版社,2008 [2]傅志明.新形势下的环境保护工作[J].中国环境管理,2009 [3]杨晓波.加强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J].农村科学实验,2011第2期 [4]谭纵波.城市规划[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1 [5]罗占国.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难点及对策分析[J].环境科学
[6]陈佐.生态环境忧思录--浅谈我国生态环境保护现状与可持续发展[J].铁道劳动安全卫生与环保.2001第28卷2期
[7]李振聪.浅论我国环境犯罪规定的现状及完善[J].森林公安,2005,(4): 37 [8]王文华.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构成要件研究[J]. 河北法学,2009,(9): 83 [9]陈英慧,关凤荣.中日环境犯罪问题比较[J]. 河北法学,2009,(12): 44 [10]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143 [11][德]海涅. 环境破坏行为类型化之国际比较———论因果关系与特殊归责问题[A].(台湾)环境刑法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199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