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舟银监办发〔2014〕22理财、同业业务自查要点
附件1:
理财、同业业务自查要点
一、理财业务自查要点
(一)内控管理总体要求。理财业务组织结构是否清晰,产品设计、销售、客户评估、资金运作等环节是否有明确的归属部门,职责是否明确;特别是今年以来,是否单独建立理财业务组织体系、归口一个专营部门;是否建立单独的业务管理与监管体系,实施单独建账管理,强化全业务流程监管。是否按照监管要求及时更新完善理财业务制度;产品开发程序是否合规;业务发展规模及风险状况;是否根据理财计划及产品特性设定和执行相应的风险限额管理指标,是否依据产品类别开展风险评估;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计提资本和拨备;针对每期产品是否制定具体的风险管控措施;是否对各级分支机构进行合规有效的授权并得到严格执行;是否按照银行监管要求及时核准报批或报告理财新业务情况;是否实行理财投资合作机构名单制管理并按规定于业务开办前报告监管部门;理财业务操作风险管理是否到位。
(二)理财产品设计与开发。理财产品开发流程是否规范;是否制定产品定价与风险评级政策,预期收益率测算是否完整规范,风险评级操作是否科学、与客户承受能力评估是否匹配;
(三)理财产品销售管理。理财业务销售人员、销售文本管理规范性,是否落实“四个严禁”,即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和严禁销售超过风险能力的产品;相关信息系统是否与中债公司开发的商业银行理财产品登录系统顺利实现对接;所销售的理财产品是否均已通过理财系统进行电子化报告;所有代销理财产品,是否通过专门的销售系统出单;代销产品合作机构和产品是否符合准入要求,是否进行风险评估,是否在授权范围内与相关机构进行合作;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时,是否由总行审核批准;是否严格遵循理财产品销售金额起点规定;是否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客户分层、风险评估及其管理是否到位;理财产品的募集期、起始期和清算期运作是否规范,与披露信息是否吻合,是否存在无故延长期限、变相留存客户资金的情况。
(四)理财产品资金运用和投资管理。理财资金与自有资金是否进行严格分离;理财资金投资的风险管理体系是否完善,基础资产审批、内部资产配臵等投资活动的内部审批程序是否规范;投资组合和风险分散是否合理,理财资金用于投资高风险金融产品、信托贷款、信托计划、票据资产、境外市场、股权类资产以及购买信托受益权的合规性,是否用于发放委托贷款或支持政府公益性项目,有无购买本银行贷款或存在银行间互相购买理财产品相互搭桥消减信贷规 模情况(上述投资运作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总行、异地分行或他行间接运作的对接本行表内资产情况);是否存在承担受托人、委托人双重身份发放委托贷款的行为;理财资金池管理是否规范,是否做到单只产品和基础资产的清晰对应,每个理财产品是否单独建立投资明细账,相应的投资资产是否单独管理、单独核算;今年以来是否做到不开展理财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存续期内理财资金的划拨和使用是否规范,托管账户是否发生非正常的资金划转;基础资产的后续管理是否到位,相关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是否得到监测,有无及时开展风险报告,风险缓释措施是否有效。理财资金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的余额在任何时点是否均能做到不超过理财产品余额的35%与上一年度审计报告披露总资产的4%之规定,是否存在比例超限仍新增投资问题。
(五)理财产品收益核算与兑付。是否真实开展投资收益核算与兑付,产品实际成本与收益测算是否规范,实际收益率测算模型设臵是否合理,是否存在未核算而直接按照预期收益率兑付理财产品情况;对理财资金运作形成的盈利资金有无明确的财务监督制度;银行是否为理财产品兑付提供了“隐形担保”;是否为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融资提供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六)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理财产品流动性管理基本状况,关注滚动发售、循环兑付的开放式理财产品风险控制 措施的完备性和合规性。
(七)理财产品信息披露。产品宣传中的风险揭示及投资范围、比例等信息披露是否充分,理财产品存续期间及终止时的信息披露是否规范;能否向理财产品投资人充分披露投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情况(含代理总行发售的),包括融资客户和项目名称、剩余融资期限、到期收益分配、交易结构等;投资的非标准化债权资产发生变更或风险状况发生实质性变化的,能否做到在5日内向投资人披露。
二、同业业务自查要点
(一)内控管理总体要求。被查机构是否针对各类同业业务制定了业务政策、制度和程序,并定期对其进行评价、检讨和修订;是否明确专业委员会或相关部门履行业务风险管理职能;各业务部门设臵是否遵循了必要的分离原则;岗位之间是否存在必要的监督和制约;是否严格按照制度进行授权和转授权;是否存在超出授权范围的交易;限额管理情况如何;是否设定交易对手或投资对象的授信额度和期限;业务记账方法和会计科目的使用是否正确,会计核算是否准确;对账是否及时、全面;后台结算部门如何对前台交易进行监督;是否按照“实质重于形式”的会计核算原则,根据业务实质和实际承担风险情况纳入表内或表外核算。是否存在通过少计或不计加权风险资产以降低资本要求的行为;流动性风险管理体系、政策和程序是否完善、有效;是否建立了完整的现金流测算和分析框架,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现金 流缺口;流动性风险限额管理是否有效;是否建立了有效的业务操作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并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反馈机制。
(二)传统同业业务。包括存放类、拆借类、债券投资(回购)以及机构一对
一、业务单纯、非投资性的票据转贴现和信贷资产转让等业务。
1.同业存放/存放同业。有无存放于非金融机构款项和非金融机构的存放款项;资金用途是否合规;是否存在私下协议,将款项存放同业进行违规经营;是否在存放同业款项中核算贷款、投资、拆借等款项,有无账外存放同业;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准确;是否建立科学的资金价格管理机制,是否存在虚增、隐藏、截留存放同业款项利息收入的情况;是否将同业存款(变相)放一般性存款核算。
2.同业拆出/同业拆入。是否建立科学的资金价格管理机制,是否拆新还旧,是否存在利率异常的交易;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准确;是否为规避监管,将拆入资金纳入同业存放科目核算,或将拆入资金与拆出资金轧差核算反映,或私设会计科目核算;资金用途是否合规,是否存在假拆出真投资、假拆出真贷款,或利用拆出资金进行其他违规经营的情况;是否存在账外拆放;是否存在场外交易。
3.债券投资/回购。债券投资/回购业务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操作风险管理状况如何;是否将银行账户与交易账户相分离,期内是否存在重分类;持有到期和可 供出售债券实际利率和利息调整金额是否准确;相关债券信用等级是否均经适当评估、及时备案并定期更新;是否针对回购交易对手的资信状况进行调查并定期更新;是否存在同一交易对手相同金额的连续逆回购交易,交易的真实性如何;是否存在网下回购交易,是否存在实际交割日期早于协议签署日期的情况;债券投资的损益确认、资产减值准备计提是否准确。
4.票据转贴现。转贴现业务运作是否规范,是否存在将票据业务异化为规避监管、腾挪规模的情况:是否存在借助相关“通道”,通过转贴将资产腾挪至“同业往来”科目的情况(如“卖断+买入返售+买断”模式、“卖断+买断”附加交易对手以“卖出回购”交易从他行搭桥融入资金模式),是否存在发行票据类理财产品将已卖断的票据资产进行回购,达到票据资产“表外化”的情况。
5.信贷资产转让。正常类信贷资产的转让是否严格遵守真实性、整体性和洁净转让原则;转让双方账务处理是否衔接一致,监管指标调整是否及时;是否存在使用理财资金直接购买信贷资产等行为。
(三)新兴同业业务。包括同业代付、银信合作、他行理财产品投资或买入返售以及各类类信贷同业业务。
1.同业代付。是否具有真实、合法的贸易背景,委托行是否承担主要审查责任,会计处理是否符合监管规定;是否体现真实“受托支付”,由委托行真实委托代付行向借款人的 交易对手直接支付款项;代付行是否对同业代付业务的合作银行采取名单制管理,并将代付同业款项与无指定用途的一般性同业拆借区别管理;是否存在交易对手资金回流并用于滚动开证等不合规的用途等问题。
2.银信合作业务。是否存在银信合作理财产品投资于银行自身的信贷资产或票据资产;投资于权益类金融产品或具备权益类特征的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是否符合相关条件要求;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产品期限是否符合规定;是否存在开放式的信托产品;银信业务转表情况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并按照固定比例予以压缩。
3.他行理财产品投资或买入返售业务。是否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并根据风险承担主体的不同进行区别授信;是否了解所购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和各类资产比例,评价产品风险;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银行对自身能够承担风险是否有所评估,是否存在商业银行之间互相购买理财产品相互搭桥消减信贷规模等情况;是否持续跟踪理财产品的资金运作情况及风险暴露情况;各环节合同、协议是否合法有效,基本要素是否齐备。
4.类信贷同业业务。
(1)授信管理。是否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如融资客户为本行客户,是否纳入融资客户统一授信管理;集团客户是否纳入集团客户统一授信管理。统一授信管理(准入、审批等)标准是否低于信贷类资产。(2)审查与审批。是否按照相关信贷审批程序,在客户授信额度内合理确定融资金额和期限。对于类固定资产贷款:是否认真审核项目合规性,包括项目的投资主体资格和经营资质,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等相关政策,是否符合国家有关项目资本金的规定,是否履行固定资产投资项目的合法管理程序;是否对融资项目技术和财务可行性,对项目现金流、贷款期限、还本付息方式进行认真测算。对于类流动资金贷款:是否根据借款人生产经营的规模和周期特点,合理设定融资期限及金额,是否合理测算借款人营运资金需求,审慎确定融资企业的流动资金授信总额及具体贷款额度。
(3)担保措施和后续管理。是否要求同业、融资企业提供有效担保防范信用风险。是否落实后续管理责任单位(部门)及责任人,是否按约定用途使用资金,是否收集了相关凭证,是否存在资金流向与协议约定不一致、不合规的情况;有无存在抽屉协议;对业务的风险预警与监控措施如何;如已出现信用风险,应对措施如何。
(4)资金来源和资本管理。此类业务资金来源有哪些,银行通过哪些措施保持资金来源与运用的期限匹配。是否按业务实质占用资本,计提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计算是否合理。
备注:1.类信贷同业业务是指银行用自有资金或从同业等其他渠道获取资金,以债权投资或权益投资方式为本行或他行对公客户(项目)提供融资的同业业务。2.融资类理财业务是指银行通过向零售或公司客户募集资金,以债权投资或权益投资等方式为本行或他行对公客户(项目)提供融资的理财类业务,与类信贷同业业务的资金投向相同,资金来源不同。附件2:
理财、同业业务自查问卷
第一部分 理财业务
(一)总体情况。
1.2013年以来你行理财产品业务开展的总体情况(至少涵盖2013年全年及年末本行自营、代理总行发售的标准类和非标类数据);非标资产运作比例是否达到监管要求?
2.目前理财业务合作机构有哪些?简要描述各业务类型、合作模式及业务开展情况。
3.理财业务管理架构如何?分别说明对公对私理财产品涉及的相关管理部门及对应产品系列。
4.2013年行内适用的关于理财业务的制度有哪些(请列表说明,并标明文号,监管文件除外)?
5.理财业务的授权管理如何?执行是否到位? 6.理财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建设如何,能否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行理财业务开展情况?
7.针对理财计划及产品特性,你行设定和执行了怎样的风险限额管理指标?
8.对理财业务的操作风险控制主要有哪些措施和手段? 9.理财业务的资本和拨备计提情况?
(二)理财产品设计、开发与投资管理。
1.请描述理财产品从产品开发、募集资金、资金投向、产品托管等环节的相关流程(可用图表说明,应涵盖全行目前运作的各业务类型)。
2.制度规定产品定价方式如何,具体操作上是否严格遵循?
3.理财业务风险评级政策如何,操作是否科学,与客户承受能力评估是否匹配?
4.你行建立了怎样的理财资金投资风险管理体系? 5.理财资金与自有资金是否分离?理财资金有无用于发放委托贷款或支持政府公益性项目(包括但不限于通过总行、异地分行或他行间接运作的对接本行表内资产情况)?
6.是否存在承担受托人、委托人双重身份发放委托贷款的行为?
7.你分行是否有理财资金池?资金池管理情况如何?今年以来是否及时停止开展资金池业务,切实做到资金来源与运用一一对应?
8.结构性理财产品、资产组合类理财产品、衍生金融产品等投资对象较为复杂的产品是否存在真实的交易对手?
(三)理财产品销售管理。
1.你行落实“四个严禁”(即严禁未经授权销售产品、严 禁销售私募股权基金产品、严禁误导消费者购买和严禁销售超过风险能力的产品)情况如何?
2.代销产品合作机构和产品是否符合准入要求? 3.代销代理其他机构发行的产品投资于非标准化债权资产或股权性资产时,是否由总行审核批准?
4.是否建立客户适合度评估制度,客户分层、风险评估及其管理是否到位?
5.理财产品的募集期、起始期和清算期运作是否规范,与信息披露是否吻合,是否存在无故延长期限、变相留存客户资金的情况?
(四)理财产品的核算与兑付。
1.理财业务涉及的具体核算会计科目有哪些? 2.理财业务涉及的收费名目有哪些?并详细说明对应入账科目(明细子科目)、收费标准以及各科目收费情况。
3.是否为理财产品兑付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担保或回购承诺?
4.有无通过内部转移价格、变相补贴等方式实现收益?
填报部门:
联系人:
填报日期:
联系电话:
第二部分 同业业务
(一)总体情况。
1.概述2013年以来你行同业业务开展情况,各同业业务品种及规模(全年及年末数据,并提供各类品种的业务台账);
2.同业业务管理架构如何,涉及哪几个管理部门? 3.同业业务对应的具体核算会计科目有哪些?详述收费名目、对应入账科目(明细子科目)、收费标准以及各科目收费情况;
4.2013年行内适用的关于同业业务的制度有哪些(请列表说明,并标明文号,监管文件除外)?
5.你行是否将所有同业业务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
6.同业业务授权情况如何?
7.目前行内信息系统能否全面、准确、及时反映全行同业业务开展情况?
8.是否按同业业务的实质占用资本、计提拨备,资产风险权重计算是否合理?
(二)同业代付。
1.是否进行业务贸易背景真实性的审核?
2.是否对同业代付业务的合作银行采取名单制管理? 3.是否将代付同业款项全额纳入对同业机构的统一授信管理?
(三)票据转贴现。
1.你行对同业授信的管理情况,相关交易是否在同业授信额度之内?
2.是否存在票据资产回购情况?
3.是否存在任何显性或隐性的回购条件?
(四)银信合作业务。
1.投资于权益类金融产品或具备权益类特征的金融产品的,投资者是否符合相关条件要求?
2.银信理财合作业务中,产品期限是否符合规定? 3.是否存在开放式的信托产品?
4.银信业务转表情况是否符合监管要求,并按照固定比例予以压缩?
(五)他行理财产品投资或买入返售业务。
1.是否了解所购理财产品的投资范围、各类资产比例,明晰产品风险?
2.对非保本型理财产品,你行对自身能够承担风险是否有所评估?
3.是否持续跟踪理财产品的资金运作情况及风险暴露情况?
(六)类信贷同业业务。1.简述你行开展的各类类信贷同业业务的流程(包括银银、银证、银基、银保、银信、银租等机构的合作业务)。
2.类信贷同业业务融资客户为本行客户的,是否纳入统一授信管理?授信管理标准有无低于信贷类资产?
3.对类信贷同业业务的审查、审批管理如何?程序是否合规?
4.类信贷同业业务是否落实后续管理责任部门?有无存在抽屉协议?
5.对业务的风险预警与监控措施如何?
6.是否存在“增信类”同业业务(即:业务的基础资产为本行信贷客户,但在业务链条中并未体现,而实际也承担了相应信用风险的业务)?
填报部门:
联系人:
填报日期:
联系电话:
第二篇:(银监办发[2014]140号)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本站推荐)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
银监办发[2014]140号
各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一些银行机构存在经营行为不规范、风险管控不到位的问题,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要求,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促进同业业务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同业业务。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借款、非结算性同业存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同业投资等业务类型。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二、商业银行应具备与所开展同业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同业业务治理体系,由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同业业务经营活动依法合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后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
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的特殊目的载体与该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业务,应按照代客与自营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在系统、人员、制度等方面严格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等违规内部交易。
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同业拆借、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债券、同业存单等可以通过金融交易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不得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办理。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不能通过金融交易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代理市场营销和询价、项目发起和客户关系维护等操作性事项,但是同业业务专营部门需对交易对手、金额、期限、定价、合同进行逐笔审批,并负责集中进行会计处理,全权承担风险责任。
五、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授权管理体系,由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专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授权,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不得进行转授权,不得办理未经授权或超授权的同业业务。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由法人总部对表内外同业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信,不得进行多头授信,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
七、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交易对手准入机制,由法人总部对交易对手进行集中统一的名单制管理,定期评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动态调整交易对手名单。
八、商业银行应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并将改革方案和实施进展情况报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九、商业银行违反上述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法人属地监管原则推动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银监会相关监管部门负责推进银监会直接监管法人机构的改革,必要时各银监局参与配合。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负责推进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上级监管机构应加强工作指导。
2014年5月8日
(此件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关于
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答记者问
为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银监会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以下简称“银监办发140号文”),作为人民银行牵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的配套性政策文件。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银监办发140号文”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简要介绍“银监办发140号文”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为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规范性要求,银监会发布“银监办发140号文”,与人民银行牵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相配套。“银监办发140号文”旨在促进银行机构提高同业业务治理水平,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意义:
一是“强管理”。“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与所开展的同业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同业业务治理体系,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商业银行依法合规开展同业业务,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要求。
二是“控风险”。“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强化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筹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回本质”。“银监办发140号文”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手段的本质,有利于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
二、“银监办发140号文”有哪些主要内容? “银监办发140号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适用业务范围和机构范围。“银监办发140号文”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同业业务。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二是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总体要求和专营部门制的具体要求。“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
三是明确商业银行法人总部的职责。“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的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专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授权、专营部门不得转授权;法人总部对表内外同业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信;法人总部对交易对手进行集中统一的名单制管理。
四是明确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商业银行应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监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推动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
五是明确违规处罚要求。商业银行违反“银监办发140号文”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的,监管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三、“银监办发140号文”对专营部门制有哪些主要规定? 一是要求商业银行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
二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不能通过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代理部分操作性事项,但是同业业务专营部门需对交易对手、金额、期限、定价、合同进行逐笔审批,并集中进行会计处理,全权承担风险责任。
三是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的特殊目的载体与该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业务,应按照代客与自营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在系统、人员、制度等方面严格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等违规内部交易。
第三篇:银监办发〔2007〕241号 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调整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银监办发〔2007〕241号
各银监局,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2005年9月,中国银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中国银监会令2005年第2号,以下简称为《办法》)。《办法》实施以来,商业银行积极开展个人理财业务,推动产品创新,加强风险管理,取得了明显成效。为进一步规范和促进理财业务的发展,现对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管理的有关规定做出以下调整:
一、根据《国务院关于第四批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的决定》(国发〔2007〕33号)的有关规定,取消原《办法》中对商业银行发行保证收益性质的理财产品需要向中国银监会申请批准的相关规定,改为实行报告制。
二、随着我国银行业开放的不断扩大,相关规章制度发生了变化,为使《办法》与相关规章制度更好地衔接,原《办法》中规定商业银行开展个人理财业务向中国银监会报告时,应最迟在发售理财产品前10日将相关资料报送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现改为商业银行应在发售理财产品后5日内将相关资料报送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三、理财产品存续期内,如发生重大收益波动、异常风险事件、重大产品赎回、意外提前终止和客户集中投诉等情况,各商业银行应及时报告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理财产品存续期结束后,各商业银行应对产品收益实现情况、发生的风险和处置情况,以及客户满意度等做出后评价,并将产品后评价报告报送中国银监会或其派出机构。
请各银监局将此通知转发至辖内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和外资银行等有关银行业金融机构。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
办 公 厅
二○○七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第四篇:同业监管-银发〔2014〕127号及银监办发〔2014〕140号正文及解读
银监会有关负责人就《关于
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答记者问
为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规范健康发展,维护银行体系稳健运行,银监会于近日发布了《关于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银监办发〔2014〕140号,以下简称“银监办发140号文”),作为人民银行牵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的配套性政策文件。银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就“银监办发140号文”相关问题回答了记者提问。
一、请简要介绍“银监办发140号文”出台的背景和意义。为进一步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规范性要求,银监会发布“银监办发140号文”,与人民银行牵头发布的《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相配套。“银监办发140号文”旨在促进银行机构提高同业业务治理水平,主要具有以下三个方面意义:
一是“强管理”。“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应具备与所开展的同业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同业业务治理体系,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商业银行依法合规开展同业业务,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要求。
二是“控风险”。“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强化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的统一管理,有利于商业银行对安全性、流动性、盈利性的统筹管理,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回本质”。“银监办发140号文”有利于促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回归流动性管理手段的本质,有利于降低资产负债期限错配,有利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有利于服务实体经济。
二、“银监办发140号文”有哪些主要内容? “银监办发140号文”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内容: 一是明确适用业务范围和机构范围。“银监办发140号文”适用于我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同业业务。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二是明确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总体要求和专营部门制的具体要求。“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之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
三是明确商业银行法人总部的职责。“银监办发140号文”要求商业银行的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专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授权、专营部门不得转授权;法人总部对表内外同业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信;法人总部对交易对手进行集中统一的名单制管理。
四是明确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的工作任务。商业银行应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监管机构要按照职责分工推动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
五是明确违规处罚要求。商业银行违反“银监办发140号文”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的,监管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三、“银监办发140号文”对专营部门制有哪些主要规定? 一是要求商业银行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
二是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不能通过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代理部分操作性事项,但是同业业务专营部门需对交易对手、金额、期限、定价、合同进行逐笔审批,并集中进行会计处理,全权承担风险责任。三是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的特殊目的载体与该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业务,应按照代客与自营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在系统、人员、制度等方面严格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等违规内部交易。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 联合发布《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
2014-05-16 16:29:42
近年来,我国金融改革发展全面推进,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创新活跃、发展较快,在便利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外汇局日前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银发[2014]127号,以下简称《通知》)。
《通知》在鼓励金融创新、维护金融机构自主经营的前提下,按照“堵邪路、开正门、强管理、促发展”的总体思路,就规范同业业务经营行为、加强和改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推动开展规范的资产负债业务创新等方面提出了十八条规范性意见。
《通知》逐项界定并规范了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投融资业务。要求金融机构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各项交易的业务实质归入上述基本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
《通知》强化了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内外部管理要求,规范了会计核算和资本计量要求,设置了同业业务期限和风险集中度要求,强调了加强流动性管理的重要性。同时,《通知》为金融机构规范开展同业业务开了“正门”,支持金融机构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
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符合国务院“鼓励创新、防范风险、趋利避害、健康发展”的总体要求,有利于规范金融市场秩序,促进同业业务健康发展,有效防控金融风险,切实保护金融消费者合法权益;有利于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提高金融体系支持实体经济的能力;有利于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增强金融和经济体系的韧性;有利于落实信贷政策,盘活存量、用好增量,助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
人民银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和外汇局将加强协调配合,统一监管标准,依照法定职责,按照机构监管与功能监管相结合的原则,全面加强对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监督检查,严肃查处各种违法违规行为,促进金融业稳定健康发展。(完)
附件:
关于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的通知
近年来,我国金融机构同业业务创新活跃、发展较快,在便利流动性管理、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部分业务发展不规范、信息披露不充分、规避金融监管和宏观调控等问题。为进一步规范金融机构同业业务经营行为,有效防范和控制风险,引导资金更多流向实体经济,降低企业融资成本,促进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更好地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所称的同业业务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业务,主要业务类型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存款、同业借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等同业融资业务和同业投资业务。
金融机构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各项交易的业务实质归入上述基本类型,并针对不同类型同业业务实施分类管理。
二、同业拆借业务是指经中国人民银行批准,进入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的金融机构之间通过全国统一的同业拆借网络进行的无担保资金融通行为。
同业拆借应当遵循《同业拆借管理办法》(中国人民银行令〔2007〕第3号发布)及有关办法相关规定。同业拆借相关款项在拆出和拆入资金会计科目核算,并在上述会计科目下单独设立二级科目进行管理核算。
三、同业存款业务是指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同业资金存入与存出业务,其中资金存入方仅为具有吸收存款资格的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业务按照期限、业务关系和用途分为结算性同业存款和非结算性同业存款。同业存款相关款项在同业存放和存放同业会计科目核算。
同业借款是指现行法律法规赋予此项业务范围的金融机构开展的同业资金借出和借入业务。同业借款相关款项在拆出和拆入资金会计科目核算。
四、同业代付是指商业银行(受托方)接受金融机构(委托方)的委托向企业客户付款,委托方在约定还款日偿还代付款项本息的资金融通行为。受托方同业代付款项在拆出资金会计科目核算,委托方同业代付相关款项在贷款会计科目核算。
同业代付原则上仅适用于银行业金融机构办理跨境贸易结算。境内信用证、保理等贸易结算原则上应通过支付系统汇划款项或通过本行分支机构支付,委托方不得在同一市、县有分支机构的情况下委托当地其他金融机构代付,不得通过同业代付变相融资。
五、买入返售(卖出回购)是指两家金融机构之间按照协议约定先买入(卖出)金融资产,再按约定价格于到期日将该项金融资产返售(回购)的资金融通行为。买入返售(卖出回购)相关款项在买入返售(卖出回购)金融资产会计科目核算。三方或以上交易对手之间的类似交易不得纳入买入返售或卖出回购业务管理和核算。
买入返售(卖出回购)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应当为银行承兑汇票,债券、央票等在银行间市场、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具有合理公允价值和较高流动性的金融资产。卖出回购方不得将业务项下的金融资产从资产负债表转出。
六、同业投资是指金融机构购买(或委托其他金融机构购买)同业金融资产(包括但不限于金融债、次级债等在银行间市场或证券交易所市场交易的同业金融资产)或特定目的载体(包括但不限于商业银行理财产品、信托投资计划、证券投资基金、证券公司资产管理计划、基金管理公司及子公司资产管理计划、保险业资产管理机构资产管理产品等)的投资行为。
七、金融机构开展买入返售(卖出回购)和同业投资业务,不得接受和提供任何直接或间接、显性或隐性的第三方金融机构信用担保,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八、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政策规定,建立健全相应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体系,遵循协商自愿、诚信自律和风险自担原则,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各类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九、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会计准则的要求,采用正确的会计处理方法,确保各类同业业务及其交易环节能够及时、完整、真实、准确地在资产负债表内或表外记载和反映。
十、金融机构应当合理配置同业业务的资金来源及运用,将同业业务置于流动性管理框架之下,加强期限错配管理,控制好流动性风险。
十一、各金融机构开展同业业务应当符合所属金融监管部门的规范要求。分支机构开展同业业务的金融机构应当建立健全本机构统一的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并将同业业务纳入全机构统一授信体系,由总部自上而下实施授权管理,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
金融机构应当根据同业业务的类型及其品种、定价、额度、不同类型金融资产标的以及分支机构的风控能力等进行区别授权,至少每对授权进行一次重新评估和核定。
十二、金融机构同业投资应严格风险审查和资金投向合规性审查,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根据所投资基础资产的性质,准确计量风险并计提相应资本与拨备。
十三、金融机构办理同业业务,应当合理审慎确定融资期限。其中,同业借款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三年,其他同业融资业务最长期限不得超过一年,业务到期后不得展期。
十四、单家商业银行对单一金融机构法人的不含结算性同业存款的同业融出资金,扣除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后的净额,不得超过该银行一级资本的50%。其中,一级资本、风险权重为零的资产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令2012年第1号发布)的有关要求计算。单家商业银行同业融入资金余额不得超过该银行负债总额的三分之一,农村信用社省联社、省内二级法人社及村镇银行暂不执行。
十五、金融机构在规范发展同业业务的同时,应加快推进资产证券化业务常规发展,盘活存量、用好增量。积极参与银行间市场的同业存单业务试点,提高资产负债管理的主动性、标准化和透明度。
十六、特定目的载体之间以及特定目的载体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同业业务,参照本通知执行。
十七、中国人民银行和各金融监管部门依照法定职责,全面加强对同业业务的监督检查,对业务结构复杂、风险管理能力与业务发展不相适应的金融机构加大现场检查和专项检查力度,对违规开展同业业务的金融机构依法进行处罚。
十八、本通知自发布之日起实施。金融机构于通知发布之日前开展的同业业务,在业务存续期间内向中国人民银行和相关监管部门报告管理状况,业务到期后结清。
请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各分行、营业管理部、省会(首府)城市中心支行、副省级城市中心支行会同所在省(区、市)银监局、证监局、保监局、国家外汇管理局分局将本通知联合转发至辖区内相关机构。
中国人民银行 银 监 会 证 监 会 保 监 会 外 汇 局 2014年4月24日
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
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的通知
银监办发[2014]140号
各银监局,国家开发银行,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各省级农村信用联社:
近年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快速发展,一些银行机构存在经营行为不规范、风险管控不到位的问题,不符合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和银行业监管要求,不利于银行体系稳健运行。为规范商业银行同业业务治理,促进同业业务健康发展,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本通知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依法设立的商业银行与金融机构之间开展的以投融资为核心的各项同业业务。主要包括同业拆借、同业借款、非结算性同业存款、同业代付、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同业投资等业务类型。商业银行以外的其他银行业金融机构参照执行。
二、商业银行应具备与所开展同业业务规模和复杂程度相适应的同业业务治理体系,由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进行统一管理,将同业业务纳入全面风险管理,建立健全前中后台分设的内部控制机制,加强内部监督检查和责任追究,确保同业业务经营活动依法合规,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三、商业银行开展同业业务实行专营部门制,由法人总部建立或指定专营部门负责经营。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以外的其他部门和分支机构不得经营同业业务,已开展的存量同业业务到期后结清;不得在金融交易市场单独立户,已开立账户的不得叙做业务,并在存量业务到期后立即销户。
对于商业银行作为管理人的特殊目的载体与该商业银行开展的同业业务,应按照代客与自营业务相分离的原则,在系统、人员、制度等方面严格保持独立性,避免利益输送等违规内部交易。
四、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同业拆借、买入返售和卖出回购债券、同业存单等可以通过金融交易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不得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办理。
商业银行同业业务专营部门对不能通过金融交易市场进行电子化交易的同业业务,可以委托其他部门或分支机构代理市场营销和询价、项目发起和客户关系维护等操作性事项,但是同业业务专营部门需对交易对手、金额、期限、定价、合同进行逐笔审批,并负责集中进行会计处理,全权承担风险责任。
五、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授权管理体系,由法人总部对同业业务专营部门进行集中统一授权,同业业务专营部门不得进行转授权,不得办理未经授权或超授权的同业业务。
六、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授信管理政策,由法人总部对表内外同业业务进行集中统一授信,不得进行多头授信,不得办理无授信额度或超授信额度的同业业务。
七、商业银行应建立健全同业业务交易对手准入机制,由法人总部对交易对手进行集中统一的名单制管理,定期评估交易对手信用风险,动态调整交易对手名单。
八、商业银行应于2014年9月底前实现全部同业业务的专营部门制,并将改革方案和实施进展情况报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
九、商业银行违反上述规定开展同业业务的,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将按照违反审慎经营规则进行查处。
十、银监会及其派出机构按照法人属地监管原则推动商业银行专营部门制改革。银监会相关监管部门负责推进银监会直接监管法人机构的改革,必要时各银监局参与配合。银监会各级派出机构负责推进辖内银行业金融机构的改革,上级监管机构应加强工作指导。
2014年5月8日
(此件发至辖内银监分局和地方法人银行业金融机构)
第五篇:银监办发(2009)172号 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报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转发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报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
各一级分行投资银行部或团队:
日前中国银监会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进一步规范商业银行个人理财业务报告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银监办发〔2009〕172号),现予以转发。各分行投资银行部门或团队应按照《通知》的要求,及时做好监管部门要求的各项理财业务报告工作,并对《通知》中第二、五条要求予以特别关注。
一、《通知》第二条中对于商业银行最迟于发行理财计划前10日进行报告的要求,在另行明确前,原则上包括现有“利得盈”、“建行财富”、“乾元”、“乾图理财”等系列产品。
二、根据《通知》第五条规定,产品主办行及产品销售行均应按要求在产品销售的5个工作日内向监管部门进行报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