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重申严格控制高档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紧急通知
【发布单位】81902 【发布文号】粤府[1996]5号 【发布日期】1996-01-12 【生效日期】1996-01-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中国法院网
广东省人民政府
关于重申严格控制高档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紧急通知
(1996年1月12日粤府〔1996〕5号)
各市、县、自治县人民政府,省府直属有关单位:
国务院和省人民政府一直三令五申严格控制高档楼堂馆所的建设。但是,近年来我省有些地方违反国务院国发〔1995〕13号和省人民政府粤府〔1995〕63号文件规定,大兴土木,大规模地修建超标准高档豪华宾馆、办公楼、会议楼、俱乐部、疗养院以及以各种接待基地为名的高档楼堂馆所。这不仅加剧了建设资金配置紧张的矛盾,助长了各地攀比之风,也严重脱离我省实际,影响了投资结构的合理布局,违背国家关于进一步控制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要求。这种状况,必须立即予以改变。特作如下通知:
一、一、严格控制高档楼堂馆所项目的审批。今年原则上不再批准此类项目立项,今后也要严格控制审批。凡单位面积建筑设计造价高于当地一般民用住宅、办公楼、招待所等一倍以上的公寓、写字楼、接待用房项目,建筑标准四星级(或相当于四星级)及以上的宾馆、酒店项目,按规定一律由省计委审批或由省计委审核后报国家有关部门审批。
二、二、从严控制高档楼堂馆所项目的新开工。所有高档楼堂馆所新开工项目,一律按规定报省计委或由省计委审核后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各地各部门不得擅自新开工高档楼堂馆所项目,更不允许抢先开工或违反规定程序建设,造成既成事实。
三、三、高档楼堂馆所项目要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省人民政府规定的批准权限审批,不得越权审批,更不得化整为零,违反建设程序审批。
四、四、各级审计部门要从资金来源、审批程序和建设条件等方面加强对高档楼堂馆所项目的审计监督,坚持开工前审计。
五、五、各地、各部门要大力提倡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办事业的作风,严格控制乡镇以上党政机关新建办公楼和接待基地,确属需要的,也应严格履行审批手续,并严格控制投资和建设标准,节约开支。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二篇: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发布单位】广东省
【发布文号】粤府办〔2007〕87号 【发布日期】2007-10-18 【生效日期】2007-10-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广东省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的通知
(粤府办〔2007〕87号)
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
近年来,广东省各级政府认真贯彻《转发省财政厅关于加强广东省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通知》(粤府办〔2005〕50号)精神,建立和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制度,着力控制债务规模,积极消化历史债务,努力防范化解债务风险,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个别地方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还不够重视,措施落实不到位,管理存在较大漏洞,违规举债和超规模举债等现象仍时有发生,地方政府性债务较快增长的势头未得到有效遏制。为进一步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切实防范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进一步增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防范意识
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庞大,增长过快,管理无序,扰乱了地方经济秩序,影响政府正常运作,不利于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和社会长治久安。各级政府必须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高度,清醒认识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进一步增强债务风险防范意识,切实按照粤府办〔2005〕50号文的要求,建立健全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机制,落实各项工作措施,严格控制债务增长,逐步化解历史债务,将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控制在地方财力可承受范围内。
二、严格控制地方政府新增债务
(一)严禁违规举借地方政府性债务。各级政府举借债务必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规定,以地方政府或财政作担保举债必须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及《财政部关于规范地方财政担保行为的通知》(财金〔2005〕7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建设部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强宏观调控整顿和规范各类打捆贷款的通知》(银监发〔2006〕27号)等有关规定,不得与各类银行业金融机构签订新的打捆贷款协议或授信合作协议。要严格执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有关问题的通知》(国办发〔2005〕39号)的规定,坚决制止发生新的乡村债务。对违规举借政府性债务的,按规定严肃追究相关单位和负责人的责任。
(二)不准超规模举债。除国家和省另有规定外,政府性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政府性综合财力,或者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当年政府预算内财力的地方,不准再直接或变相举债。
(三)对地方政府性债务实行收支计划管理。各级政府及所属机关事业单位、政府专门成立的基础设施性企业,为提供基础性、公益性服务直接借入或提供担保形成的地方政府性债务,全部纳入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管理,接受有关部门监督。
各级财政部门要根据本地区财力和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合理编制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报同级政府审批后执行,并抄报上级财政部门备案。在本级政府批准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前,各有关部门(单位)原则上不得举借新债。计划执行中如需调整,应按规定程序报本级政府批准,严禁在计划外举债。
各级财政部门要严格执行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按照国家规定组织债务收入,安排债务支出,按时偿还债务,并定期向本级政府和上级财政部门报告地方政府性债务收支计划执行情况;要会同监察、审计等部门加强对下级政府债务收支计划编制与执行情况的检查、监督和指导,对超规模制订债务收支计划,随意变更债务收支计划,不按计划组织债务收入、安排债务支出的,要督促其及时纠正,必要时报请同级政府予以通报批评,并按规定追究有关负责人的责任。
三、加大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和偿还力度
各级政府要认真开展地方政府性债务清理工作,全面清理核实债权债务关系、借贷时间、借款数额及用途、还款期限、利率约定、偿还情况等,确认债权债务主体,明确债权债务关系。对清理认定的地方政府性债务,要登记造册,设置明细台账,建立债务会计核算和报告制度。同时,要逐步建立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信息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及时、全面、系统地反映地方政府性债务情况。请各地级以上市政府于2008年6月30日前,将清理情况报省财政厅。
各级政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切实加大对逾期债务的偿还力度。政府直接债务余额已经达到或超出当年政府预算内财力的地方,每年政府预算必须按不低于新增预算内财力的10%安排还债支出,重点用于偿还应由政府直接偿还的债务。
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长效机制
(一)地方政府性债务统一归口财政部门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统一由各级财政部门负责。各级财政部门要尽快明确具体管理机构和人员,加强对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管理、监控和预警。要制订完善债务管理规章制度和具体操作办法,健全债务管理机制,组织编制和执行债务收支计划,监督债务资金使用,按期偿还地方政府性债务。
(二)制订化解旧债措施,建立偿债机制。按照“谁借债、谁受益、谁偿还、谁承担风险”的原则,举借债务的各级政府是地方政府性债务偿还主体。各地要在债务清理的基础上,对现有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分类汇总,明确界定必须由政府负担的债务,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偿债计划。要通过收欠还债、核销减债、债务重组转债、资产变现还债和财政安排资金还债等多种方式消化旧债,切实降低和消除地方政府性债务的潜在风险。凡旧债偿债措施不明确、偿债机制不落实、偿债效果不明显的,不得再举借新债。
(三)构建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各地级以上市政府要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财政收支的情况以及地方政府性债务的现状,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风险预警机制,制订债务监控指标体系,对当地债务规模进行跟踪监控,将债务风险控制在可承受的范围内,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规模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相适应,防止发生债务危机。同时,要加强与金融监管机构和各有关金融机构的协调合作,将控制地方政府性债务工作纳入金融风险预警管理,严格贷款审查,密切跟踪监测贷款资金使用情况,健全信息共享分析制度,及时进行风险预警。省财政厅要在各地工作的基础上,及时总结各地经验和做法,统筹研究制订全省性的债务监控预警指标体系,建立全省统一的地方政府性债务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各地债务风险苗头,指导各地采取有力措施,妥善化解风险,切实维护当地财政和经济稳定。
(四)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各级政府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目标责任制,对债务规模、新增债务、债务偿还额、资金使用绩效等制订管理目标,明确债务管理责任,对地方政府性债务进行跟踪问效和考核。各级财政部门要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考评制度,重点对下级政府债务的清理核实、债务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建立、债务管理目标和责任落实、建立偿债机制以及债务规模控制等情况进行综合考评,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给予财政扶持政策的重要依据。具体办法,由省财政厅另行研究制订,报省政府同意后实施。
(五)把控制债务规模和化解旧债工作列入政绩考核内容。各级政府要把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作为本级政府工作的重要内容,按照省的部署和要求,建立完善债务管理制度,严格控制新增债务,并立足自身,努力化解现有债务。要将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情况纳入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范围,作为领导干部业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要建立定期考核通报制度,对成绩显著者,给予通报表扬;对工作不力甚至违规举债造成债务过度扩张者,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者要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六)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债务管理工作落到实处。各级财政、审计部门要加强沟通联系,在财政部门制订完善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关规章制度的基础上,加大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力度,督促各地落实各项管理措施,促进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
(七)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和人员培训等基础工作。各有关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地方政府性债务核算和统计管理,建立完善有关操作规范。要切实做好账务登记和会计核算工作,按会计基础规范要求,管理地方政府性债务原始凭证和资料;已遗失的资料,要及时采取措施补救。要加强对经办人员的业务培训,切实提高其业务素质,确保地方政府性债务统计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各地在执行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财政厅反映。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七年十月十八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落实《中央办公厅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模版]
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的实施意见
湘办发〔2007〕7号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问题的通知》(中办发〔2007〕11号)、《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继续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项目建设的通知》(中办发〔2003〕3号)、《中共湖南省委办公厅湖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和培训中心项目建设的通知》(湘办发〔2003〕2号)等文件精神,经省委、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就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的有关问题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深刻认识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的重要意义
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是发扬艰苦奋斗和勤俭节约优良传统的具体体现,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维护党和政府形象的客观要求。近年来,全省各级各部门按照中央要求,在从严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方面采取了一些积极措施,取得一定成效。但是最近一些地方违规建设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现象又有所抬头,有的违反审批程序,越权审批;有的擅自提高标准,扩大建筑面积;有的盲目攀比,贪大求洋,搞豪华装修;有的超过自身财力,不惜贷款举债,甚至挪用其他专项资金,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反映十分强烈。各级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到违反规定建设办公楼等楼堂馆所,追求和攀比办公场所豪华气派,是一种严重的铺张浪费行为,也是一种滥用权力的腐败行为。这种做法不仅浪费国家财产和资源,加重人民群众负担,而且败坏党风、政风和社会风气,危害党和人民的事业。同时还要看到,虽然我省经济社会在加快发展,但仍属于经济欠发达省份,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需要办的事情还很多,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全面加强思想作风建设,带头弘扬新风正气,坚决抵制贪图安逸、追求享乐等不正之风,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决策上来。
二、严格审批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
今后,所有新建、扩建、迁建、购置、装修改造党政机关办公楼项目,必须严格履行审批程序。根据中办发〔2007〕11号、中办发〔2003〕3号、湘办发〔2003〕2号文件的有关规定,省级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按程序上报国家发展改革委核报国务院审批,省直厅(局)级单位和市州、县市区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按程序报省人民政府审批。市州、县市区党政机关直属单位和乡镇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由市州发改委核报市州人民政府审批。今后一律不再审批党政机关新建、改扩建包括培训中心在内的各类具有住宿、会议、餐饮等接待功能的设施或场所建设项目,也不得安排财政性资金用于现有此类设施或场所的维修改造。各级各部门要积极推进所属接待设施或场所经营管理的社会化进程,实现与所属部门彻底脱钩。
各级党政机关财政全额拨款和差额拨款的直属事业单位办公楼建设项目,参照党政机关办公楼的审批程序审批。自收自支的直属事业单位自筹资金建设办公楼等楼堂馆所,由同级发展改革部门按投资体制改革的要求实行审批。
三、严格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标准和建设规模
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必须体现庄重、朴素、实用和节约资源的原则。
1.严格控制建设标准。党政机关办公楼面积标准要严格按照原国家计委《关于印发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建设标准的通知》(计投资〔1999〕2250号,以下简称《通知》)的规定执行。各级领导干部办公室的使用面积,要严格控制在《通知》规定的标准内。要防止单位擅自提高标准或以业务用房、技术用房、招待用房等名义变相增加办公用房面积。办公楼主入口不得设置大门厅,门厅高度不得超过两层楼高。不得在办公区域内以任何理由建设阶梯式和有舞台灯光音响、舞台机械、同声传译的会堂、报告厅、大型会议室。建筑物内不得设置阳光房、采光中厅、室内花园、景观走廊等。党政机关办公楼不得定位为城市标志性建筑,外立面不得搞豪华装修,内装修要简洁朴素,办公设备的配置要科学实用。电梯、采暖、空调、供配电、弱电等设备以及各类建筑材料均应选用高效、节能、环保的国产产品。凡新建、改扩建的,必须严格执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建成后应进行建筑节能测评,凡达不到建筑节能标准的,不得进行竣工验收备案。
2.严格控制建设用地。各级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必须符合土地利用和城市规划要求,从严控制用地规模,严禁超标准占地、低效利用土地,不得占用耕地,不得配套建设大型广场、公园等设施。同时,要积极创造条件盘活行政事业单位办公楼存量资源,增加存量供给。对办公用房确有困难的,应首先考虑从现有党政机关办公用房存量中调剂解决;确需新建、改扩建的,应打破系统、部门之间界限,实行集中建设,集约用地。
3.严格控制投资规模。要充分发挥限额设计在控制投资和建设标准方面的作用,坚决控制党政机关办公楼工程造价标准。党政机关办公楼单位综合造价(不含土地有关费用及市政配套建设费),省级不得超过4000元/平方米,厅(局)级不得超过3000元/平方米,县处级及以下单位不得超过2500元/平方米。凡超过规定标准的,一律不得受理。除明显物价上涨以及国家政策性调整、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因素外,经批准的初步设计概算一律不得突破和调整。
四、进一步规范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资金来源和管理方式
党政机关和财政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办公楼项目建设投资,统一由本级政府预算内投资安排,不得使用银行贷款,不得接受任何形式的赞助或捐赠,不得搞任何形式的集资或摊派,不得向其他单位借款,不得让施工单位垫资,严禁挪用各类专项资金。土地收益和资产转让收益要按照有关规定严格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不得直接用于办公楼建设。差额拨款和自收自支事业单位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财政性资金建设办公楼的,在申报项目时要出具财政部门对使用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财政性资金的审核意见。
加快推进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代建制工作。按照《湖南省政府投资公益性项目代建制管理办法(试行)》(湘政办发〔2005〕52号)的要求和规定,凡符合代建制管理条件和要求的,要积极推行由专业化项目管理单位组织实施项目建设、建成后移交给使用单位的建设管理模式,依法依规招标选择代建单位。省、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在批复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时,要明确项目建设管理方式,原则上不再由使用单位自行组织建设,自行组织建设的,需要说明理由并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
投资和规模较大的党政机关办公楼建设项目,省、市州发展改革部门应按照审批权限对项目施工图进行复核,对不按初步设计和投资概算批复要求编制的施工图,建设和设计单位必须按要求进行修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使用单位不得随意干涉。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前,由纪检监察机关、审计、财政和发展改革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对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投资、资金来源进行全面检查。
五、全面清理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
全省各级各部门要对2005年1月1日以来,在建、新建、翻建、迁建、购置、扩建、改造、装修的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情况进行全面彻底的清理。省纪委、省监察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要会同有关部门及时制定清理工作方案,督促各级各部门认真开展清理工作。对清理中发现的问题,要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处理。凡是违反规定拟建和在建的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必须坚决停建或缓建;凡是没有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擅自建设的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一经查实,要予以没收;凡是超规模、超标准、超投资概算建设的办公楼等楼堂馆所项目,要视具体情况作出腾退超标面积或全部没收、拍卖处理。对招标交易单位不按批复规模、标准受理招标的,有关部门要责令其停业整顿,并追究直接责任人和主要领导人员的责任;对设计单位不按批复规模、标准设计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给予其行政处罚,并禁止其承接政府投资项目的设计业务;对项目未按批复规模、标准实施,监理单位未及时制止并向发展改革部门报告的,有关部门要依法给予其行政处罚,并禁止其承接政府投资项目的监理业务。
六、建立健全相关制度和监管机制
各级各部门要结合实际,抓紧制定相关制度和实施办法,并切实加强领导,严格落实责任制,确保本实施意见落到实处。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审批程序,建立健全审批责任制和内部监督机制,对违规审批等行为要严肃处理。财政部门要严格公共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增强预算透明度,对未经审批的办公楼建设项目一律不得下达财政预算;把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预算支出情况作为政务公开的重要内容,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建设部门要加强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初步设计、施工预算编制的管理和工程造价标准的制定工作。审计部门要加强对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项目的审计监督。纪检监察机关要加强对党政机关办公楼等楼堂馆所建设的监督检查,坚决纠正和查处各种违规违纪行为,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要依照有关规定给予直接责任人党纪政纪处分,并追究有关领导人员的责任。
本实施意见所称党政机关,包括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以及各级党政机关派出机构和直属事业单位适用本实施意见。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参照执行本实施意见。
2007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