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四川省人事厅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20081217定稿)
川人办发„2008‟470号
四川省人事厅
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关于印发《四川省人事厅 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的通知
厅机关各处室、事业单位:
《四川省人事厅 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已经2008年第17次厅长办公会会议审定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八年十二月十七日
—1— 四川省人事厅 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
政府信息公开实施细则(试行)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四川省人事厅、四川省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以下简称“我厅”)的政府信息,提高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公众,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四川省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实施办法(试行)》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厅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厅各处室和具有公共服务职能的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本细则所称政府信息,是指我厅在依法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工作信息。
第四条 公开政府信息,应当坚持以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遵循合法、公正、准确、及时、便民的原则。
第五条 厅机关成立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由厅长、编办主任担任领导小组组长,副厅长、编办副主任、纪检组长担任副组长,办公室、政策法规处、人事处(机关党办)、综合与党群机构编制处、监察室、信息中心主要负责人为成员。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厅办公室。
第六条 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的职责是:加强对政府信息 —2— 公开工作的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政府信息公开的制度规范,协调解决信息公开工作的重大问题,监督实施信息公开工作。
第七条 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责是: 厅办公室负责政府信息公开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日常工作,牵头编制和更新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政府信息公开目录;具体协调和督办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起草全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
政策法规处负责承办涉及我厅政府信息公开的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应诉事宜。
人事处(机关党办)负责对各处室、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考核。
综合与党群机构编制处负责配合厅办公室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的综合协调工作,督促抓好涉及机构编制业务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监察室负责对各处室、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进行监督,受理投诉。
信息中心负责网上信息公开平台的管理和维护,及时更新四川人事人才机构编制网站信息,负责通过网上信息填报系统向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报送信息。
第八条 各处室、单位应当按照本细则要求,做好涉及本处室(单位)职责范围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二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范围
第九条 主动公开的信息范围及责任主体:
—3—(一)概况信息:机构职能(省人事厅、省编办及各处室职能职责)、领导信息(省人事厅、省编办领导简历、分工)及领导讲话。责任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综合与党群机构编制处、人事处。
(二)总结计划: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的中长期规划、专项规划,年度、半年工作计划和总结。责任单位:办公室、政策法规处、综合与党群机构编制处、有关处室和单位。
(三)法规公文:涉及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工作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以及需公开的政策和制度。责任单位:政策法规处、办公室、综合与党群机构编制处、有关处室和单位。
(四)政务动态:厅机关重大工作会议、重要政务活动情况,省人事厅、省编办重大公告、公示。责任单位:办公室、综合与党群机构编制处、有关处室和单位。
(五)人事信息:各类人事任免公示、公告,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及其他有关人员的招考、录用公告等。责任单位:有关处室和单位。
(六)公共服务:由省人事厅、省编办作为审批主体的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程序、期限以及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需要提交的全部材料目录及办理情况,人事人才和机构编制公共服务范围、办公地点、服务电话、服务项目、政策依据、办事程序、办理期限等。责任单位:有关处室和单位。
(七)法律、法规和规章明确规定应当由我厅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责任单位:各处室和单位。
—4— 第十条 依申请公开的信息: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根据自身工作、生活、科研等特殊需要,向我厅申请并经报批同意后获取除不予公开的信息范围之外的相关信息。
第十一条 不予公开的信息:(一)国家秘密;(二)商业秘密;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信息;
(四)正在调查、讨论、处理过程中的信息;
(五)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不予公开的其他信息。
第三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方式
第十二条 主动公开的方式:
(一)通过四川省人民政府门户网站(www.xiexiebang.com)政府信息公开平台统一公开。
(二)利用四川人事人才机构编制网(www.xiexiebang.com)予以发布。
(三)通过报刊、广播、电视、新闻通气会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适时公开。
第十三条 依申请公开的方式: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可向我厅申请获取相关信息。对符合公开条件的信息,承办处室(单位)要采取适当的方式及时向申请人提供,并告知其应承担的信息保密等
—5— 相关义务。依申请公开的具体工作规范,另文制定。
第四章 政府信息公开的程序和期限
第十四条 主动公开信息的程序:
(一)填报初审。各处室、单位负责人对填报的拟公开政府信息提出初审意见。
(二)复核备案。厅办公室对各处室、单位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复核和备案登记。
(三)领导审签。厅领导对复核后的信息进行审发。(四)上网公开。各处室、单位向信息中心提供拟公开信息的电子文本和同意公开的审签件,由信息中心通过网上信息填报系统报省政府电子政务外网统一进行公开,同时在四川人事人才机构编制网站发布。
第十五条 属于主动公开的政府信息,各处室、单位应在该信息形成或者变更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在省政府门户网站信息公开平台予以公开。在四川人事人才机构编制网发布政府信息,原则上应在7个工作日内完成。按规定应向省档案馆文档信息中心移交的公文,应在公文形成后15个工作日内向厅档案室提供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
第十六条 需要通过召开新闻发布会(记者招待会)发布重大信息的,由承办处室(单位)会同政策法规处拟制方案,报厅领导审定同意后,以厅名义向省政府新闻办公室提出申请,经批准后组织实施。
—6— 第十七条 需要通过报刊、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发布重要工作信息的,由承办处室(单位)对拟发布的信息进行初审,政策法规处按新闻宣传的有关规定进行审核把关,报厅领导审定同意后予以实施。
第五章 保密审查
第十八条 建立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四川省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本细则第二章规定范围,按照“谁提供、谁审核、谁负责”的原则,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进行保密审查,确保公开的信息准确无误,确保不失密、不泄密。
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不能确定是否涉密的,应由相关处室(单位)报请厅保密工作领导小组审查决定。厅保密工作领导小组不能确定是否属于可以公开的政府信息的,应报有关部门确定。
第十九条 各处室、单位在草拟公文时,应当审查并明确该公文属于主动公开、依申请公开或者不予公开,明确属于面向全社会公开、面向所管辖单位公开或者面向申请人公开。确定不予公开的,应当注明理由。
第二十条 发布信息涉及其他机关(单位)的,相关处室、单位应当及时协调沟通并取得一致意见。
第六章 考核和监督
第二十一条 建立健全信息公开考核和监督机制。把政府信
—7— 息公开工作纳入各处室、单位年度考核内容,由人事处(机关党办)负责组织和实施考核,监察室负责监督检查,并将考核结果作为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
第二十二条 考核和监督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政府信息公开经办人员是否落实及工作开展情况;(二)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是否准确、全面、及时;(三)政府信息公开效果及服务对象的满意度;
(四)群众提出的意见和建议是否及时处理,投诉处理是否及时落实。
第二十三条 各处室、单位未按本细则要求及时、准确公开政府信息的,给予口头批评并督促改正。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监察室书面告诫责任处室(单位),责令整改;情节严重的,按照有关规定对相关责任人给予党纪、政纪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一)未按规定时限和程序发布应当公开的信息,严重影响我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
(二)因工作失误或审查不严造成失、泄密的;(三)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四)其他违反政府信息公开有关规定的行为。
第二十四条 凡被书面告诫的处室(单位),直接责任人不能评为优秀等次,并酌情扣减该处室目标考核得分;被书面告诫后仍不改正的或因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受到处分的,本年度考核取消评先资格,直接责任人年度考核确定为不称职。
—8— 第二十五条 各处室、单位于每年1月底前写出上年度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自查报告,分别报厅办公室、人事处(机关党办)、纪检组监察室。厅办公室于每年3月底前起草上年度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经厅信息公开领导小组负责人审签后予以公布。
第七章 附 则
第二十六条 本细则由厅办公室负责解释。第二十七条 本细则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主题词:办公 政府信息公开 细则 通知
抄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中央编办;省委办公厅,省人大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省政协办公厅,省监察厅;厅领导,各市(州)人事局、编办。
四川省人事厅办公室 2008年12月17日印发
(共印80份)
—9—
第二篇: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政府信息公开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和推进本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信息,促进依法行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结合省厅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政府信息,是省厅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制作或者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保存的信息。
第三条 省厅办公室具体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省厅机关各处室(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做好政府信息公开相关工作,并确定一名工作人员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联络人,具体负责本单位政府信息公开工作。
第四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包括主动公开和依申请公开两种方式。按照“谁产生、谁提供、谁负责”的原则,省厅机关各处室(部门)和直属单位根据规定的方式及时、准确公开本单位产生(制作或获取)的政府信息。
建立健全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协调机制,保证省厅公开的政府信息准确一致。拟公开的政府信息涉及其他处室(部门)和单位的,应与有关处室(部门)和单位进行沟通、确认。公开政府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公开。
第五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应当遵循依法、公正、公平、便民的原则。
第六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不得危害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社会稳定,不得违反涉密规定。
第七条 省厅政务大厅负责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向省厅提出的获取有关政府信息的申请。
第八条 根据《条例》规定和省厅职责,对符合下列要求之一的省厅政府信息,应当主动公开: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省厅机关机构设置、职责职能等情况;干部任免和公务员招考、录用情况;国土资源管理业务的办事部门、办事程序、办事时间、地点和联系方式等;
(四)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
(五)国土资源管理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的事项、依据、条件、数量、程序、期限、需要提交材料的目录以及行政审批结果等;
(六)国土资源管理业务工作的进展、完成情况、国土资源执法、监察和土地督察情况、土地市场动态监测情况;
(七)国土资源管理有关规划、计划及其完成情况,有关国土资源管理工作的统计数据;
(八)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以及其他与国土资源管理有关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地质灾害预报预警信息等;
(九)依照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的其他政府信息。
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上述事项的公开权限另有规定的,按其规定办理。
第九条 下列政府信息不得公开:
(一)涉及国家秘密的;
(二)涉及商业秘密的;
(三)涉及个人隐私的。
经权利人同意公开或者不公开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政府信息,可以按照规定程序予以公开。政府信息中含有不应当公开的内容,但能够区分处理的,应当公开可以公开的内容。
第十条 除第八条规定之外,不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以及个人隐私的其他厅政府信
息,原则上纳入依申请公开范围。
第十一条 建立省厅政府信息公开保密审查制度。
保密审查按照“谁公开谁审查”的原则,由办理机关对拟公开的政府信息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及其他相关法律和行政法规进行保密审查;办理机关不能确定是否可以公开的,提交省厅保密委员会办公室审查确定。
第十二条 在省厅发文稿纸中设置“主动公开、不予公开、依申请公开”选项,由拟稿人根据第八、九、十条的规定提出意见,经处长审核、省厅办公室复核,报省厅领导审定后签发。联合发文的公开事宜,由主办单位与其他协办单位商定。
第十三条 应当主动公开的省厅政府信息,根据内容和需要,采用以下方式公开:
(一)省厅门户网站;
(二)国土资源法规汇编或者其他正式出版物;
(三)新闻发布会及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取政府信息的形式。
应当主动公开的省厅政府信息,可以采用一种或多种形式公开。
第十四条 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自政府信息形成或者变动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按照第十三条规定的形式予以公开。
省厅政府信息本身有明确产生时间的,以该时间为信息产生的时间;本身没有明确产生时间的,以最后签发的时间为政府信息产生时间。
第十五条省厅政府信息公开按照以下程序进行:
(一)政府信息产生单位按本办法或有关领导指示、会议决定,提出信息公开要求;
(二)省厅有关承办处室对拟公开的内容进行核实;
(三)依照保密规定进行保密审查;
(四)根据政府信息内容和职责权限提交本单位领导、省厅办公室或省厅领导批准;
(五)采用适当形式公开。
第十六条 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要求省厅向其提供与自身相关的政府信息的,应当持有效身份证件原件,代表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还应持相关证明文件,向省厅提交书面申请,由省厅政务大厅受理。书面申请应当包括对所需政府信息内容的描述,并签名或者盖章。采用书面形式确有困难的,申请人可以口头提出,由受理部门代为填写申请。
第十七条 省厅政务大厅收到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后,应当进行登记,并根据下列情况给予答复。省厅处理政府信息公开申请的具体流程为:
(一)申请人提出申请并填写《国土资源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省厅政务大厅受理登记(含网上登记)并出具《登记回执》。能够当场答复的,当场予以答复;无法当场答复的,应当自接到申请后15个工作日内给予答复;需要转交有关部门答复的,于2个工作日内转交,承办单位于13个工作日内办理完毕;
(二)省厅有关处室(部门)收到政务大厅转交的《国土资源政务信息公开申请表》后,先从形式上对申请人提交的要件是否完备进行审查。对于要件不完备的申请应交政务大厅退回,书面要求申请人补正;
(三)已经向社会公众公开的政府信息,应当告知申请人获取该信息的方式和途径;
(四)属于不予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向申请人说明理由;
(五)不属于省厅掌握范围的政府信息,应当告知申请人;能够确定该信息掌握机关的,应当告知具体联系方式;
(六)以上答复应以书面方式进行。
第十八条依申请公开的政府信息,原则上应当按照申请人要求的形式予以提供。无法按申请人要求的形式提供的,可以通过安排申请人查阅相关资料、提供复印件或者其他适当形式提供。
依申请提供政府信息产生的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按照国家或者省有关部门制定的标准收取。
第十九条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作出答复或者提供政府信息的,经省厅领导同意,可以将答复或者提供信息的期限适当延长,并告知申请人延长的理由;延长答复或者提供的期限最长不超过15个工作日。
第二十条因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者其他法定事由不能在规定的期限内答复申请人或者向申请人提供政府信息的,期限中止;不可抗力、意外事件或者其他法定事由消除后,期限恢复计算。期限的中止和恢复,承办单位应当书面通知申请人。
第二十一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的经费应当纳入预算,保障政府信息公开活动的正常进行。
第二十二条 省厅政府信息公开领导组办公室应当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公开考核制度、社会评议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对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评议,及时对违法或者不正当的行为进行纠正和处理。
省厅办公室和驻厅监察室负责对行政机关政府信息公开的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二十三条省厅办公室和驻厅监察室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加强对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区土地分局的政府信息公开工作的考核,并适时组织开展社会评议。考核结果和社会评议结果应当作为行政机关绩效考核的内容之一,并予以公布。
第二十四条各市、县国土资源局,各开发区土地分局应当于每年3月31日前,编制、公布上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并报送本级和上一级政府信息公开工作领导组办公室。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主动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二)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公开政府信息的情况;
(三)同意公开、部分公开和不予公开政府信息的分类情况;
(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行政复议、行政诉讼及投诉情况和处理结果;
(五)政府信息公开的收费及减免收费的情况;
(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改进情况;
(七)其他需要报告的事项。
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省厅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可以向省政府、省监察厅或者省厅有关部门(处室)举报。收到举报的机关处室(部门)应当予以调查处理。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省厅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出行政诉讼。
第二十六条省厅有关处室(部门)未按照规定建立健全政府信息发布保密审查机制的,由省厅办公室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其主要负责人依法给予处分。
第二十七条省厅有关处室(部门)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驻厅监察室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涉嫌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一)不依法履行政府信息公开义务的;
(二)不及时更新公开的政府信息内容、政府信息公开指南和目录的;
(三)不按规定向当地国家档案馆、公共图书馆送交政府信息公开指南、目录或者属于主动公开范围的政府信息的;
(四)违反规定收取费用的;
(五)通过其他组织、个人以有偿服务方式提供政府信息的;
(六)公开不应当公开的政府信息的;
(七)在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中隐瞒或者捏造事实的;
(八)其他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玩忽职守的行为的。
第二十八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2011年8月25日)起施行。
第三篇: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暂行办法
湖南省信访局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暂行办法
为了规范政府信息依申请公开工作,保证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依法获取国家信访局政府信息,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制定本暂行办法。
一、申请受理机构
湖南省信访局受理依申请公开信息的工作机构为局办公室。
二、申请的提出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可以通过湖南省信访局互联网网站
(xfj.hunan.gov.cn)下载并填写《湖南省信访局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表》,通过信函方式将《申请表》邮寄至湖南省信访局办公室(邮寄时请在信封左下角注明“政府信息公开申请”字样),或传真至湖南省信访局办公室。
三、申请的处理
湖南省信访局办公室在收到《申请表》后,对《申请表》的要件是否完备进行审查。对于要件不完备的申请,要求申请人予以更改、补充。对于要件完备的申请将进行登记,并在收到《申请表》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做出答复(特殊情况答复期限可延长15个工作日)。
四、收费管理
政府信息的检索、复制、邮寄等成本费用,依照国家规定的标准收取
关于申请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有关规定
一、申请信访事项复查(复核)须具备的条件:
省人民政府信访事项复查复核委员会办公室只负责受理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或者市(州)人民政府处理(复查)过的信访事项
1、申请人必须是对该信访事项的原处理(复查)机关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不服;
2、申请人必须是与该信访事项有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
3、申请应有具体的复查(复核)要求和事实依据,且属于受理机关的职权范围;
4、申请的信访事项范围,应当与其原申请处理(复查)的信访事项范围一致,且已由原办理机关(单位)作出书面处理(复查)意见;
5、申请复查(复核)的信访事项,应当符合国务院《信访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属于复查(复核)的范围,且无法通过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其他法定途径得到救济;
6、多人对同一答复意见不服的,应当推选代表提出,代表人数不得超过5人。
二、申请信访事项复查(复核)须提交的资料:
1、申请复查的,应当提交信访事项复查申请书,申请复核的,应当提交信访事项复核申请书。申请书应当载明信访人的姓名、性别、出生年月、有效证件的名称及号码、家庭住址、工作单位、申请时间、对处理意见不服的理由、事实以及具体的复查(复核)要求;
2、申请复查的信访人应当提交原办理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的原件或复印件。申请复核的信访人应当提交原办理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处理意见的原件或复印件,同时提交复查机关对该信访事项作出的书面复查意见的原件或复印件;
3、有效身份证明、相关证据、依据和其他材料。
三、申请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方式
(一)书信、电子邮件、传真等形式提出;
(二)通过信访工作机构、复查复核机构转送;
(三)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方式。
四、申请信访事项复查(复核)的期限
申请人应当自收到书面答复处理(复查)意见之日起30日内提出复查(复核)请求。
第四篇:政府信息公开材料之三
附件3:
邕宁区政务服务中心安监局窗口
×××(事项名称)
事项一次性告知材料
一.事项名称:(在大厅审批系统上的名称,可与标题一致)
二.办理时限:(承诺时限或当日办结)
三.办理程序:(窗口受理申请→现场勘查→出具审查意见→局领导审定→窗口制发审查意见)(根据实际情况拟写)
四.申报提交材料:
1、XXXXX;
(1)
(2)
2、XXXX;
五.收费标准及依据:
六.窗口电话:0771-4791679
七.投诉电话:0771-4790722(邕宁区政务服务管理办公室)
0771-4715116(邕宁区监察局)
第五篇:政府公开信息
政府信息公开问题
在信息化的社会里,信息成为及其宝贵的资源,而政府则是信息的最大拥有者,及时、准确的公开信息资源,最大限度地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已成为时代发展的需要。2007年4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信息公开条例》(以下简称《条例》)的颁布,标志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步入法制化轨道,对于促进政府信息公开合法化、制度化、规范化和保障公民知情权具有重要意义。《条例》的有效实施将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加强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对于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促进依法行政,提高政府公信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两年以来,各地政府信息公开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进展,但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一、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存在的问题
政府信息公开是阳光行政的应有之举,是政治文明的具体表现,是现代社会政府的责任。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一个地区行政效率的高低已成为该地区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积极推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是树立行政机关透明、开放、清廉的良好形象,加快国际化、市场化进程,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但在当前政府部门实际运行过程中,政府信息公开工作显得苍白而无力,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亟待提高。由于历史和现实的诸多原因,我国政府信息公开还是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
1、各级政府和领导重视程度不高。从总体上看,我国只是基本建立起了政府信息公开的框架,多数部门信息公开仍停留在浅表层面。由于主要领导认识程度的差异,各地、各部门的信息公开的状况也不平衡。由于我国的信息长期处于为政府所垄断的现状,注定了信息公开不可能在短时期内就取得大的突破。在很多官员眼中,政府信息是一种公共资源,更是权力的象征,对这一公共资源的分配则往往能变现为部门利益和个人利益。“公开越多,做事会越难”,这种思维还停留在管制型政府的水平上,不符合服务型政府的职能转变。
2、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阻碍信息畅通的误区。当前,在确保政务信息畅通中还存在着三个误区,这同样成为了条例实施中遇到的主要问题。误区一,随意扩大政府文件保密范围。很多政府部门在制定和印发文件的时候,出于谨慎,常常会有意扩大保密的范围,把一些不应当确定为秘密的事项确定为秘密事项。误区二,重形式轻内容。随着政务信息公开越来越成为发展的大趋势,一些政府部门在政务信息公开中,被动地进行政务信息公开。对信息公开的内容,带有一定的选择性,很多公众迫切需要掌握、与自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获取难。此外,在信息公开中,没有建立相应的信息分类和查询制度,缺少对信息的整理,在大量的信息中,公众想要找到自己需要的信息也很困难。一些网站所公布的文件和信息甚至是几个月都没有更新,还有一些政府网站成了内部网,公布的都是政府内部各处室之间的工作动态。误区三,重公开而轻参与。政府信息公开在很多人看来就是信息的简单发布。
3、政府信息公开上存在一些盲区。尽管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出台和实施,是政府社会管考,试大网站收集理水平提高的重大进步,但是一些“信息”是否公开仍处于“盲区”。如一些级别会议记录、领导批示、人事财务问题、对社会稳定问题等。特别“危及社会稳定”会否成为行政机关“规避”公开的最大保护伞,值得观察。虽然《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规定除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外,其余都可公开。但第八条同时规定:“行政机关公开政府信息,不得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社会稳定的概念有很大的弹性。现在所有的事件都牵涉到人,一牵涉到人,就涉及稳定问题。因此,此类信息公开尺度如何把握是个难题。
4、公开信息的分类缺乏操作性。政务信息一般可分为三类:可公开的信息、依申请可公开的信息和应当保密的信息。但是《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操作性不强,尤其是信息公开和信息安全的界限还没有弄清楚,实施难度较大。条例虽具体规定了十几类信息是必须公开的,但仍给政府机关留有较大自由裁量的空间;要求信息公开的同时,又规定信息公开前要进行保密审查,送有关部门批准。信息公开是政府体制改革的基本要求,但涉及国家安全、社会安全的范围很广,哪些信息是可以公开的、哪些信息是不利于国家安全的,在理论上无法简单界定,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显的形势下,二者之间的界限更难区分。
5、政务公开手段落后,不能满足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要求。政府信息公开的手段大多限于宣传条幅、公告栏、公告手册等,运用网站公布的政务信息比重依然较小,运用新闻媒体公布的政务信息更是微乎其微。致使群众和企业获得政务信息的渠道不畅,有些已公开的事项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6、部分单位和部门政府信息公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内容简单、流于形式的现象。政府信息公开的内容应该既包括行政事务办理的结果又包括行政行为的程序。目前有关部门信息公开的形式普遍比较单一。有的单位只是将一些行政程序编印成册供政务信息使用者在现场查阅,或仅在办公场所设立《公开栏》。有的单位虽然将一些行政许可事项搬上了红盾信息网,但是要么只是公布了机关的工作流程、机构设置、规划方案、机关工作作的制度等简单的信息,要么虽然公布诸如注册登记的相关信息,但是更新速度太慢,一年或两年以前的信息也赫然在列。除此,在公开内容上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于抽象的现象,偏重公布最终结果,而对决策前和决策过程中的信息公布较少。或者只公开那些不得不公开的、大家都知道的事项,把有可能影响部门利益的事项加以回避,或者只公开一些程序性要求,回避实质性事项。
7、政府信息公开变成了政绩公开,政务公开栏变成了政绩光荣榜,而对人民群众关心的公共事务的决策依据、决策过程闭口不谈,尤其回避工作中的失误和不足。
二、成因剖析
1.对政务公开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到位。内尚有许多部门和工作人员认为公开的内容、时机、方式、范围等都是本部门的权力。有的甚至认为将与群众利益相关的信息公开后,造成议论纷纷的局面,会影响社会稳定,存在着“让老百姓知道的东西多了只能添乱”的错误思想,因此不愿也不敢将“信息”公开,对上级关于政府信息公开的工作部署采取拖延、敷衍的态度。
2.权力意识浓厚、服务意识淡漠,使推行政府信息公开受阻。政府信息公开的实质是推进政府提高服务质量的手段,政府信息公开中出现的问题归根结底是服务意识问题。如果一个部门、一个单位把当行使政府职责看成是手中的权力而非为人民服务的义务时,那么其政务公开必定是避重就轻搞形式,以种种借口推迟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尽可能缩小公开范围、压缩公开深度。目前,尚有不少部门认为,本部门负责的事务就是本部门的权利范围,不愿也不必让他人知晓。
三、推进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对策建议
如何进一步推动政府信息公开,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提高政府领导干部 “阳光意识”。当前政府信息公开的操作性不强,信息公开的有效保障不多,信息公开的程度还远远不够。这就使得信息公开的程度取决于部门主要领导的“阳光意识”和心理承受能力。政府官员要树立“阳光意识”,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信息公开的目的是促进政治民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保密是为了维护国家的安全和利益,二者都是国家利益之所在,不可偏废。要使“以公开为原则,以不公开为例外”的精神逐步成为政府官员的执政理念。
2、完善信息公开实施细则等基本制度。尽管国务院办公厅出台了《关于施行<政府信
息公开条例>若干问题的意见》,但相关部门实施办法仍未出台。各个政府和各个部门应根据《意见》的要求,在2008年10月底前加快制定本级政府和本部门信息公开实施细则以及具体的实施办法。特别是要根据《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条例》第四章“监督和保障”的相关规定,进一步完善政府信息公开的考核评议制度、监督检查制度、报告制度、举报调查制度、行政复议、行政诉讼、责任追究等11项制度,保障政府信息公开公开条例的贯彻执行。
3、进一步把握“公开”与“保密”的尺度。第一、法律、法规对某一信息有明确的公开或保密规定。在这种情况下,除非当事人申请有权机关确认相应法律违宪和确认相应法规违法,相应信息则必须公开或保密。第二、法律法规对某一信息没有公开或保密的规定。除非行政机关有证据证明该信息公开会危及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经济安全和社会稳定,否则相应信息必须公开。第三、法律法规对某一信息有保密规定,但保密的范围、条件或对象不明确,相应信息是否能在某些范围内、在某种条件下向某些对象公开,则应取决于相应法律考试,大网站收集法规制定机关对法条的解释和法院以往对相应案件的判例。第四、随着形势的发展和时间的推移,国家秘密就要适时进行变更和调整,该降密的降密,该解密的解密。同时,强化保密管理,运用现代技术和管理手段为信息公开与保密提供保障,切实提高发现和查处泄密隐患、泄密事件的能力。
4、完善信息公开管理机制。要建立一整套的信息筛选和发布机制,建立相应的归类查询制度。在政府网站上,以专栏的形式,将群众急需的信息及时地向外发布。政府部门还应该加强调研,到基层群众中了解群众最想知道的信息,建立与群众的经常沟通机制。同时,在信息提供中应该强化服务意识,把它当成一种面向社会公众提供的服务,才能更好地向群众提供信息。
5、完善政府行政行为过程公开。目前,政府信息公开主要集中于结果公开、程序公开,而对过程公开基本上没有涉及。社会公众所期望的信息公开涉及面更宽,如官员财产情况,自然灾害、重特大事故、公共卫生事件和社会安全事件等突发事件的发生、处置过程等。应加大对于重大公共决策,过程的公开比结果的公开,及时公布“正在调查、讨论、审议、处理过程中的信息”。如举办新闻发布会、在各种会议提供市民旁听席、开展意见征求会等。
6、进一步强调公民参与。根据《政府信息公开条例》的规定,除了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以外的政府信息,原则上都应向社会公开。各级行政机关必须按法定的重点范围主动公开为公民、法人等政府信息申请提供便宜服务。如果政府部门不依法履行信息公开的义务,公民、法人可以通过举报、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途径予以监督和追究。
7、渐进的将条例完善为法律。进一步修改和完善《保守国家秘密法》、《档案法》、《统计法》等与《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有相对应冲突的法律法规。同时,将《政府信息公开条例》能从行政法规尽快“升格”为法律,将更好地推进整个公权领域、公共领域的透明化,更为全面地保障公民的知情权。
总之,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只是打造“阳光政府”迈出了第一步。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无论从思想、行动到制度都非易事,这是一个不懈努力的长期过程。民主化和现代化一样,也要一步步地扎实推进,脚踏实地从办得到的事情做起,无须操之过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