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特别策划:扫除作风之弊四人谈
特别策划:扫除作风之弊四人谈
2013年08月08日08:15 来源:《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四风”的危害及破除之道
◎国防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赵周贤
党风关系党的形象和人心向背,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是党风问题的集中表现,也是其它许多问题和弊端的源头。“四风”不仅损害了党的形象,更严重损害了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实现中国梦的四大“敌人”,不打倒这四大“敌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就会危机重重。中央决定把这次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要任务聚焦到集中解决 “四风”问题上,找准了穴位、抓住了要害。我们必须按照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深刻认识“四风”的严重危害,自觉行动起来,坚决消灭“四风”。
充分认清“四风”的严重危害
“四风”的社会影响恶劣,群众反映强烈,与我们党的性质宗旨水火不相容,历来为人民群众深恶痛绝,其危害之烈于今尤甚,若不下决心祛除,我们就难以凝聚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概而论之,其危害有四:
其一,严重损害人民利益。染上“四风”的党员干部,对上唯唯诺诺,对下横眉竖目,不关心群众冷暖和疾苦,不顾及群众感受和利益,有的把有限的经费用到做表面文章上,大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造成公共财政巨大浪费;有的追求享乐,生活奢靡,合法收入难以满足奢侈欲望,面对诱惑把持不住,或直接侵吞国家资产,或受贿索贿、搞“权钱交易”。不论哪种腐败行为,都严重损害人民利益。
其二,严重毒化社会风气。社会风气与社会关键人群的行为风尚密不可分。党员干部作风好坏,不仅标示着社会风气的主流,而且影响社会风气建设成效。群众从党员干部的实际作为中判断社会运行的实际规则。“官德正,则民风淳;官德毁,则民风降。”领导者不察实情,弄假必成风,因踏实做事难、弄虚造假易;领导者贪污腐败,贿赂必成风,因无贿赂不能成事;领导者奢靡成风,排场必盛行,因节俭为人所讥。久而久之,形成恶性循环,是非颠倒,荣辱错位,社会风气被严重毒化。
其三,严重败坏党的形象。中国共产党得民心、赢天下,靠的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的三大作风,靠的是党员干部吃苦在前、享受在后,清正廉洁、艰苦奋斗,英勇斗争、不怕牺牲的优良传统。这些优良作风,是党的性质宗旨的体现,是我党区别于其他政党、党员干部不同于普通群众的显著标志。如今有些党员干部“四风”严重,与我们党的优良作风完全相悖。人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作为看党的形象。“四风”问题不解决,党的形象和公信力必受极大损害。
其四,严重阻碍中国梦实现。“四风”盛行对党执政的挑战格外严峻。挑战主要来自哪里?说到底还是损害党和人民的关系,一切问题都由此派生出来的,经济、民生、民主、文化、生态各项建设,统统与人民利益连在一起。那种认为执政党只要把经济发展好,就能够解决一切问题是很不正确的。执政党与人民的关系是综合性的,权为民所赋,必须代表人民行使权力。人心向背是执政合法性的根本来源。如果没有足够代表性,执政党就会失去人民的认同、丧失执政资格。“四风”危及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必然严重阻碍中国梦的实现。
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世界上没有永远的执政党。任何统治集团,不论包装和宣传手段何等高超,如果统治集团长期损害人民利益,必然丧失民心,最终都难逃覆灭的命运。
破除“四风”的根本路径
“四风”是两对孪生兄弟,形式主义与官僚主义为一对,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为一对,虽各有特点,但其根源相通。破除“四风”,既是一场攻坚战,也是一场持久战。我们不能寄希望于“一招制胜”,必须标本兼治、多措并举,形成破除“四风”的强大合力。当前,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着重解决最突出最紧迫的问题:反对形式主义要着重解决工作不实的问题;反对官僚主义要着重解决在人民群众利益上不维护、不作为的问题;反对享乐主义要着重克服及时行乐思想和特权现象;反对奢靡之风要着重狠刹挥霍享乐和骄奢淫逸的不良风气。通过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扶正祛邪,取信于民,凝聚共识。这既可以焕发出促进改革发展的正能量,又可以为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赢得时间。
另一方面,就是要抓住要害,深挖根源,加强制度建设,对“四风”来个釜底抽薪,这是党和国家事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政治保障。从根本上解决“四风”问题,要靠制度,必须从“体制”和“结构”入手。某种问题长期解决不了,一定是体制性问题;体制性问题长期解决不好,一定是结构性问题。解决问题的初期,强调思想教育和观念更新无疑是必要的,但实际解决中困难重重,甚至举步维艰,这背后一定存在着结构性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经济问题背后是经济结构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腐败问题背后是权力结构问题,长期解决不好的文化问题背后是文化结构问题。事实上,任何事物都是一种结构性存在,就是构成这一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关系、顺序、比例,这是其本质属性。结构决定功能,事物的结构是什么样的,事物的存在和发展状况就是什么样的,不改变结构的外部干预,只能短时间起作用。扫除“四风”积弊,加强制度建设是最管用的办法。因为当代中国社会的权力结构是产生“四风”的“病根”。现在党中央制定八条规定,强调要把制度建设作为改进作风的关键,这是注重解决结构性问题的英明之举。沿着完善制度的路子解决“四风”问题,就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必须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全面优化“权力结构”,重点应在四个方面用力:
一是增强制度的约束力。制度无约束力,是权力结构存在的最大问题。要深化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体制障碍和制度漏洞。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和党务公开,解决政府管理职能“越位”、“缺位”和“错位”等问题,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既看发展又看基础,既看显绩又看潜绩,不再简单以GDP论英雄,把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生态效益等指标和实绩作为重要考核内容,形成正确的用人导向。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健全执法过错、违纪违法责任追究等制度,保证公正司法。继续深化财税管理体制、投资体制、金融体制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等方面的改革,铲除“四风”滋生蔓延的土壤和条件。有了这些刚性的制度制约,才能避免改作风“一阵风”,让好的作风得到弘扬、让不良作风受到遏制,从而让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得到有效巩固。
二是加强监督的制衡力。社会生活纷繁复杂,权力运行千变万化,只有加强对权力运行的监督,才能编织抑制“四风”的严密法网。必须把党内监督与人大监督、政府专门机关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司法监督、社会监督等结合起来,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严格执行党内监督的各项制度,执行好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述职述廉、民主评议、戒勉谈话、民主生活会、巡视和派驻、经济责任审计和质询制、问责制等党内监督制度,使之在领导干部作风建设中充分发挥作用。特别注重发挥群众的监督作用。应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提高群众的监督意识和水平,完善举报人和证人保护制度,确保人民群众的监督权利得到行使。继续拓展群众监督的渠道,创造能够监督、方便监督的平台和条件。重视舆论监督和网络监督,健全网络举报和受理机制,充分发挥网民的监督作用。
三是加强党务、政务公开的自净力。如果说“四风”是“阴魂”,公开就是阳光。党务、政务公开是置“四风”于死地的利器。列宁说过:“只有当群众知道一切,能判断一切,并自觉地从事一切的时候,国家才有力量。”党务公开和政务公开,就是要让群众“知道一切、判断一切”,让权力拥有者时刻感到党和人民在监督,以公开防止“暗箱操作”,让“四风”无处藏身。必须坚持“公开为原则,不公开为例外”,不断扩大公开的领域、内容和范围,凡是经济社会发展重大事项、群众普遍关注事项、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事项、易发生腐败问题领域和环节的事项,都要做到及时透彻的公开。要以公开的力量倒逼党员干部自我净化,推进服务型基层党组织建设和服务型政府建设,促进权力运行和治理方式的转型。
四是加强惩治的威慑力。“严刑重典者成,弛法宽刑者败。”新中国建国初期,对贪腐分子的严格惩处,在保证官员廉洁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遏制“四风”滋生蔓延,必须保持惩治“四风”的高压态势,让任何人都不敢触碰这根“高压线”。“禁微则易,救末者难”。各级党组织对干部身上出现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及时谈话提醒、诫勉、教育,要重重地给其一个刺激,防止小错酿成大错。而对那些滥用职权、玩忽职守、贪污贿赂、腐化堕落,严重损害人民群众利益的,则要严格依法惩处,绝不能以过去的贡献抵消罪责。要加大防逃追逃追赃力度,决不让任何腐化分子逍遥法外,决不让他们得到丝毫不法之财。坚持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不论什么人,不论其职务多高,只要触犯了党纪国法,都要严厉惩处, “老虎”、“苍蝇”一起打,绝不搞“网开一面”和“下不为例”。
继续“赶考” 切实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 ◎ 新华社副总编辑 慎海雄
总书记近日在河北省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时,在革命圣地西柏坡主持召开座谈会。习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对我们共产党人来说,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多重温这些伟大历史,心中就会增加很多正能量。他强调,全党同志要不断学习领会“两个务必”的深邃思想,始终做到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继续把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把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考好,使我们的党永远不变质、我们的红色江山永远不变色。
在党团结带领全国人民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进发的新的历史时刻,在全党启动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节点,总书记来到西柏坡,重温“两个务必”,再次强调“考试”仍在继续,要求全党同志努力交出优异的答卷。习总书记的讲话寓意深刻,饱含浓厚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
60多年前,在中国革命夺取全国胜利的前夜,毛泽东同志在西柏坡告诫全党“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60多年后的今天,“进京赶考”的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成功探索出举世瞩目的中国道路,伟大祖国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中国人民阔步走上全面小康的康庄大道,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可望而可及。饮水思源,我们党接力“赶考”考出了好成绩,离不开“两个务必”等中国革命历史留给我们的营养剂。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在不断增多,新的“考题”在不断考验我们,“赶考”并不轻松。特别是在党的作风建设上,一些党员干部背离“两个务必”,甚至与人民群众离心离德。在一些地方、部门和领导干部中,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为代表的消极腐败问题比较突出,正在削弱党的执政能力、动摇党的执政基础,成为我们实现中国梦的绊脚石。正如习总书记所尖锐指出的:这么多年中央经常讲、反复提“两个务必”,围绕改进作风发了不少文件、采取了不少措施,但为什么背离“两个务必”,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那一套还有不小的市场?为什么还有些人对不正之风乐此不疲?主观上说,主要原因是一些同志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问题没有解决好。客观上说,主要原因是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在有些地方没有落到实处,在一些方面管党、治党失之于宽、失之于松。
为了“赶考”,我们必须从严治党,一刻不停、永不懈怠地做好功课。“两个务必”,正是中国共产党人时时刻刻必做的功课。中央决定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聚焦到作风建设上,目的就在于通过“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集中解决“四风”问题,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各级领导干部要自觉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带头坚持“两个务必”,切实解决作风上存在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
“民者,万世之本也,不可欺。”历史经验表明,什么时候保持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什么时候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什么时候身体力行艰苦奋斗,党就能无往不胜。反之,就会走弯路,就会付出代价。抚今追昔,在全党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之际,总书记对“两个务必”的重申、对继续“赶考”的强调,寄托着对全党同志的期望。
今天,无论人民对我们党的“考试”,还是我们党正在经受和将要经受各种考验的“考试”,我们的“赶考”任务更为复杂艰巨,其难度甚至比过去任何时候更大。客观而言,“四大考验”一日不过关、“四大危险”一日不消解,“考砸”的阴影就一日不散。打铁还需自身硬。要答好前进路上的一道道“考题”,必须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做起。对此,我们需要有“居危思危”的紧迫感。
为了战胜挑战和危险,全党必须警醒起来。当务之急,就是按照党中央和总书记的要求,扎实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一级带一级,一级做给一级看,雷厉风行、令行禁止,彻底扫除“四风”。对“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而言,“四风”问题既是果也是因,荡涤“四风”就是抓住了党自身建设的“牛鼻子”。通过扫“四风”,巩固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拜人民为师、向群众求教,我们就不愁学不到“赶考”的本领,就不愁解答不出“难题”。
“国之兴也,视民如伤,是其福也;其亡也,以民为土芥,是其祸也。”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中国共产党人“赶考”是为了人民,考出好成绩也要依靠人民。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依靠人民推动历史前进,党的执政基础就始终能坚如磐石。
全党同志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的西柏坡讲话精神,不虚不空不偏、善做善成地搞好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牢记“两个务必”,把谦虚谨慎、艰苦奋斗、实事求是、一心为民的要求落实到履行职责的各个环节。我们相信,在中华民族复兴道路上继续“赶考”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定能给党、国家和人民献上优异的答卷。以“钉钉子的精神”整改作风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教授 冯俊
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形成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三大优良作风。它们是中国共产党独特的政党文化的精髓,是党永葆先进性、不断汲取智慧和力量、不断巩固执政基础的根本保障。我们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也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代表了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因此,党的群众路线是党的性质与宗旨的集中体现。
整顿党的作风既是党的一贯传统,也是新时期的必然要求
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我们党一贯的传统、一贯的作风,我们党是无产阶级先进分子组成的,但是党员和总人口相比毕竟还是少数人,党只有动员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才能成为政治核心,才能形成毛泽东同志所说的“什么力量也打不破”的“真正的铜墙铁壁”。无论是革命时期还是和平建设时期,人民群众都是我们党最可信赖的依靠力量,是我们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我们党长期执政最牢固的政治基础。早在1929年红四军给前线的指示中就提出了“群众路线”。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就指出:“有无群众观点是我们同国民党的根本区别,群众观点是共产党员革命的出发点与归宿。”解放战争就是组织和动员广大人民群众,众志成城,铜墙铁壁,取得了三大战役的胜利。毛泽东同志认为,群众路线是一条认识路线,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与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从个别到一般、再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过程是一致的,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实事求是的过程。因此,作为认识路线的群众观点、群众路线,与作为思想路线的实事求是也是一致的,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今天,我们党再次把群众路线作为党性教育的主要内容,是新形势下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重大决策,是顺应群众期盼,加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马克思主义政党重大部署。全体党员,特别是党员领导干部必须认真按照活动要求,对照检查个人、领导班子和本单位存在的各种问题,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的宗旨意识、服务意识和公仆意识。
进入新世纪以来,我们党所面临的执政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国际看,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意识形态领域充分复杂的冲突与摩擦。从国内看,我国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各种矛盾和问题明显增多,人民群众的期待和要求不断提高。从党内看,在长期执政并且取得举世瞩目执政成绩的情况下,党内容易产生懈怠和自满的情绪;在改革开放和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一些党员干部的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扭曲;党员队伍结构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新发展的党员为党补充了大批的新鲜血液,这些新党员缺乏充分的党性锻炼,对党的优良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感受不深,滋生了脱离人民群众的倾向。在党员和干部队伍中,既涌现了杨善洲、郭明义等一大批体现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风采的优秀人物,也暴露了一批失去共产党员基本底线的腐败、腐化的犯罪分子。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整顿党的作风,严肃党的纪律,是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兴旺发达,顺利实现中国梦奠定坚实的群众基础。
以钉钉子精神整顿党的作风,杜绝以形式主义反对形式主义
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题是“为民、务实、清廉”,主要任务是解决作风问题,尤其是要直面在党的机关、党员领导干部中间、尤其是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存在的严重的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坚决批评和断然纠正各种歪风邪气,体现了党中央从严治党的要求和决心,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盼,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赞扬。十八大以后中央政治局提出了改进作风的“八项规定”,这是一个很好地切入点,为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很好的抓手和支撑,二者的本质要求是一致的,都是要是纠正党员干部队伍中存在的形形色色不良作风,其落脚点是保持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因此,抓作风建设落实的关键是让人民群众感受到真真实实的变化,把群众满意作为党的各项工作好坏的检验标准。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总要求和主要做法是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以整顿领导干部的作风带动全党作风的转变,以党风的转变带动社会风气的转变。
在这次教育实践活动中,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各级党委和政府是贯彻群众路线,落实“八项规定”的责任主体,要像安全生产责任制那样严格要求领导承担的责任。二是要领导率先垂范。遵守“八项规定”,反对“四风”是领导干部对自身的要求,领导干部必须首先严格要求自己,率先垂范。要上级做给下级看、一级带着一级干。三是要敢于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不能得过且过,老好人主义。要敢于触及问题,直面问题,要通过批评和自我批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通过民主生活会和交心谈心,达到明确问题,改正缺点,增进共识的目的。四是完善制度。必须进一步完善密切联系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制度。要坚决防止把作风建设口号化、形式化,要以制度建设为可靠保障,切实把作风建设纳入制度化的轨道。特别是要实行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五是严格预算约束。公开“三公”经费,明确“三公”经费使用内容、事项,坚决制止乱花钱的行为。六是严肃查处违规行为。对违反八项规定的行为,搞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单位、个人,不论涉及到谁,都要严肃查处,坚决惩治。七是强化社会监督。充分发挥传统媒体、新媒体等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编织全社会的立体监督网,形成对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贪污腐化现象和行为人人喊打的威势。
改进作风不能是热闹一阵子,过了一阵子又死灰复燃,也不能认认真真地走过场,那就是以形式主义来反形式主义。习近平同志提出来,反腐倡廉,改进作风要踏石有印,抓铁留痕,体现了党中央新的领导集体的决心。所以我认为,这次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主要任务是要转变作风,而转变或整改作风贵在坚持,要持之以恒,应该发扬“钉钉子精神”。钉子坚硬锋利,入木三分,而且是要用锤子重重地砸下去,还要一锤一锤地敲,锲而不舍,直到全部扎进去后,还要补敲几锤,让其更牢靠。只要有了这种“钉钉子的精神”整改作风才能显成效、有长效、不反弹。
改进工作作风就是要净化政治生态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助理、哲学院院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 郝立新 加强党员干部作风建设,改进工作作风,净化政治生态,是新形势下党中央提出的党的建设的迫切任务。包括进行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在内的一系列重要举措,既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我们党风和政治建设的关切和期盼,也体现了党中央花大力气解决党内存在不良风气、政治生态存在污染等严重问题的坚强决心。
如何做到改进作风、净化政治生态呢?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看,根本的一条就是要坚持用群众观点来统领党的建设,统领党员干部的思想和行动。在一些党员身上存在的“四风”,政治生态受到污染,一个根本的原因就是在思想上丢掉了群众观点,在实践上背离了群众路线。群众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指导我们党取得革命和建设胜利的指导思想。群众观点的要义就是把人民群众视为社会历史的主体和创造者,主张相信群众、尊重群众、依靠群众。群众路线是群众观点的具体化或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特征。人民群众是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的力量源泉。马克思恩格斯说过,历史活动是群众的事业,随着历史活动的深入,必将是群众队伍的扩大。列宁也曾指出,生气勃勃的创造性的社会主义是由人民群众自己创立的。毛泽东在1945年党的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强调我们党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实际相结合,形成了我们党的新的工作作风,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与自我批评的作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时期还是在建设时期,我们党都重视并强调自觉地坚持和贯彻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紧紧依靠群众,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和我们党的建设的经验表明,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不断取得胜利的伟大法宝。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坚持和发展了群众观点。例如,主张坚持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各项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是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必然要求;特别提出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我们党无自己的特殊利益,而是关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是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权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在《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我们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内容,以人为本的“人”,是指最广大人民群众。在当代中国,就是以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等劳动者为主体,包括社会各阶层在内的最广大人民群众。以人为本的“本”,就是根本,就是出发点、落脚点,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就是要把人民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的多方面需求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近年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要坚持群众观点,改进作风。在他的主持下,中央政治局提出了关于改进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要求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真正赢得群众信任和拥护;提出要下大决心改进作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始终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八项规定”要求,中央政治局全体同志要改进调查研究,到基层调研要深入了解真实情况,总结经验、研究问题、解决困难、指导工作,向群众学习、向实践学习,多同群众座谈,多同干部谈心,多商量讨论,多解剖典型,多到困难和矛盾集中、群众意见多的地方去。习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语重心长地说: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弘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决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坚决反对官僚主义、奢靡之风”。这些思想和论断对于新形势下坚持群众观点、改进工作作风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坚持群众观点,不能停留在口头上,而要落实在行动中。要在行动中真正做到坚持群众观点,就必须抓住三点:一要关心群众利益,二要尊重群众实践,三要学习群众智慧。
要切实关心群众的利益。群众利益高于一切。为人民谋利益,造福于人民,是我们党的最高价值追求。要时刻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多想想困难群众和贫困地区,多做一些雪中送炭、急人所难之事,少做一些摆花架子的虚而不实之事,不做劳民伤财之事。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要提倡艰苦奋斗,反对不务实事、骄奢淫逸、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惩贪污腐败、蜕化变质等严重背离和危害人民群众利益的行为。不能把个人利益凌驾于群众利益之上,更不能把人民群众赋予的权力当作牟取一己私利的工具。
要自觉尊重群众的实践。群众的实践是我们党的事业的基础,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包括党的事业发展的社会动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就是要从群众的实践中来,到群众的实践中去。密切联系群众,就是要深入群众实践,沉下去做调查研究,与群众打成一片,建立与群众的血肉关系。要尊重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要尊重劳动和劳动人民,树立劳动光荣的理念和培养与劳动人民的感情。反对脱离群众实践、疏远劳动人民的高高在上的言行。脱离群众实践,必然会导致官僚主义。
要虚心学习群众的智慧。群众是党员干部的先生,党员干部是群众的学生。“卑贱者”最聪明,“高贵者”最愚蠢。人民群众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产生了丰富的思想智慧,形成了民间“智库”。党员干部应该注意虚心向群众学习,善于广为纳谏,以提升自己的认识,改进自己的工作。在领导方法、工作方法上要注意倾听群众呼声、集中群众智慧,减少失误。自以为是,搞一言堂,独断专行,都是忽视甚至鄙视群众的表现,是官僚主义的表现。
总之,只有群众观念加强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密切了,真正做到关心群众利益、尊重群众实践、学习群众智慧,才有可能逐渐消除“四风”而从根本上改进作风,才有可能逐渐消除贪污腐败而从根本上净化政治生态。
第二篇:作风之弊大扫除如何才能不留死角
作风之弊大扫除如何才能不留死角
字号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总书记指出,“面对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党内脱离群众的现象大量存在,集中表现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上。我们要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这“四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对作风之弊、行为之垢来一次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这也是现实之需。此次整风以县处级以上领导机关、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为重点,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把贯彻落实八项规定作为切入点,突出作风建设,在全过程中要贯彻“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总要求。
整风自然是为了更好地践行群众路线。处于社会转型期,一些领导干部何以脱离了群众路线,这与领导干部的“思想和认识出了问题”不无关系。随着民众平等意识、权利意识以及参政意识的增强,民众对领导干部的要求和期许也越来越严格,“四风”之害如果不彻底清除,领导干部在民众心目中的公信就很难重塑,群众路线也不可能真正贯彻下去。由此可见,清除“四风”之害,这也是贯彻践行群众路线的必需。
与过去相比,民众对官员的监督渠道越来越多元化,官员们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乃至奢靡之风稍有暴露,就会被民众捕捉到,再经过网络时代新型传播工具的扩散,一些官员的形象一落千丈。当民众对官员形象越来越不满,当官民间的鱼水关系遭到破坏,修复的难度也将越来越大。所以,正确认识当前社会中官场乃至官员中的各种积弊,并彻底修复,实乃形势之需。
新形势下,我们必须创新群众工作,这同时也意味着,在对官员的作风之弊、行为之垢大排查、大检修、大扫除时,仅仅靠体制内的监督还远远不够。如果没有外部监督,一些官员对一系列作风整改很可能产生侥幸心理、观望心态以及变通手段等等。整风如何才能不走过场,这离不开真正的群众监督。让群众监督发挥作用,作风之弊的大扫除才可能不留死角。从这个意义上说,充分发挥群众对大扫除的监督作用,这也是重拾群众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三篇:兴学习之风 除作风之弊 办务实之事
兴学习之风 除作风之弊 办务实之事——省地税局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
综述
发布日期:2013-08-15 浏览次数: 381 字号:[ 大 中 小 ]
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地税局严格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部署,以高度的政治自觉迅速行动、以强烈的责任感精心部署、以认真负责的态度深入开展,紧紧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这一主要内容在“学”字上下真功夫、真下功夫——着力用强有力的思想理论武装头脑,切实增强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服务的宗旨意识;严格聚焦解决“四风”问题这一主要任务在“改”字上出实招、实出招——立说立改、即知即改,切实改进作风着力打造“群众满意工程”;统筹兼顾突出中心工作在“促”字上见真效、真见效—努力做到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和税收中心工作获得“双丰收”,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一、突出学习教育正思想、提认识,切实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打好基础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是实践的指南,学习是进步的法宝。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必须把深入学习作为首要任务,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紧密联系思想实际、改造主观世界,使理想信念更加坚定、宗旨意识更加牢固,以达到正思想、提认识、打基础的目的。
一是抓早,就是早谋划、早动员、早部署,以“早”来争取工作的主动。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7月4日全省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后,省局机关于当天就召开党组扩大会议,认真传达省委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中央和省委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有关文件,要求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统一到省委的具体部署上来,确保有序、有力、有效开展好活动;及时成立了以一把手为组长的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明确了第一责任人的领导责任,确定了领导小组成员的职责分工、并下设了办公室,为活动的开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研究制定了教育实践活动实施方案,明确了目标任务、方法步骤、要求等,重点在学习上做到了“三落实”,即:落实学习时间—制定了活动日程表、将学习活动实化到了天,落实学习内容——在重点学习“三本教材”的基础上、将学习活动实化到了党章、领导讲话等各个方面,落实学习对象——在突出抓好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学习的同时,将学习活动实化覆盖到了全体党员、干部;迅速召开了教育实践活动动员大会,要求广大党员、干部把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置于服务纳税人、服务基层、服务全省经济转型跨越发展的“三个服务”上来认识,置于提高组织收入能力、队伍建设能力、依法行政能力、拒腐防变能力的“四个能力”上来谋划,置于把握“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总要求等“六个切实把握”上来落实。通过抓“早”争取了工作的主动权,为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起好了步。
二是抓实,就是形式实、措施实、载体实,以“实”来确保学习的成效。立身百行,以学为先。为了把学习抓深、抓细、抓实,确保以学习来提高对教育实践活动重要性的认识,进一步增强走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省局机关采取集中学与自学相结合、专题学与全面学相结合、辅导学与讨论交流学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多样、措施灵活的学习方式,重点突出了集体学习活动。以党组中心组为“龙头”,先后6次组织省局10名地厅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集中学习、深入研讨、广泛交流。以机关党支部为平台,为方便学习将省局机关原来的9个党支部临时调整为6个,每个党支部每隔2天组织党员干部集中学习一次、每个星期集中研讨交流一次。以处室为单位,挤时间、抽空子定期或不定期地学;重点学习了中央和省委领导在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省委在全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实施意见、实施方案,每次学习活动每位党员、干部都能做到有重点、有目标的交流发言,深入领会和准确把握中央、省委精神,切实增强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针对性;为达到相互学习、彼此借鉴、共同提高的目的,结合工作实际进一步创新学习载体,在省局机关内外门户网站、《甘肃地税(周刊)》开设了学习专栏,及时编发活动情况简报,向系统内外随时反映工作动态、交流学习心得、展示学习成果;做到了“四有四落实”,即:有专门学习笔记、落实了学习篇目——每个党员、干部都记了10000字以上的学习笔记、都至少撰写了1篇学习心得,有专门学习专栏、落实了成果展示——内外门户网站学习交流专栏共登载党员、干部学习心得体会51次、《甘肃地税(周刊)》刊发学习进展情况8期26条、编发学习动态简报15期21篇,有专题研讨会、落实了交流活动——全体党员、干部集中研讨2次、6个党支部共开展教育实践“大家谈”活动10次、机关22个处室“面对面”交流学习心得31次。通过抓“实”切实达到了明认识、促提高和入脑入心的目的,受到了省委第16督导组的充分肯定。
三是抓带头,就是一把手带头、班子成员带头、党支部书记带头,以“带头”表率来示范推进。一把手带头讲党课、作辅导,亲自撰写了“兴为民务实之风、保清正廉洁本色”的党课辅导报告,并结合自己对教育实践活动的认识体会特别是全省地税工作实际,站在全局的角度、用历史的视角、辩证的方法和发展的眼光带头为全体党员干部讲述了为什么要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怎样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以及切实认清和整改好机关党员、干部在“四风”方面存在的问题,进一步增强贯彻群众路线的责任感、紧迫感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和有针对性地辅导,为广大党员、干部做出了表率;党组其他成员和领导干部积极参加所在支部的学习交流,带头为党员、干部讲党课、谈心得、做辅导,带头赴基层组织召开纳税人、地税干部和“双联村户”群众参加的“三个群体座谈会”,广泛征求意见建议,认真撰写调研报告,为学习实践活动领导小组有的放矢地决策、开展和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开展提供了详实的情况,切实发挥了领导干部的带头作用;6个党支部的书记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带头照镜子正衣冠、带头找问题改作风,有力地带动促进和激发了广大党员、干部全身心投入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自觉性。通过抓“带头”达到了以党员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来示范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的目的。
二、注重整改落实转作风、树形象,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取得即知即改的实效
发现问题是前提,正视问题是关键,解决问题是根本。能不能发现问题是对能力的检验,敢不敢于正视问题是对党性的考验,善不善于解决问题是对作风的试验。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局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大力发扬“亮剑”精神,以闻过则喜的态度、虚怀若谷的胸襟和无私无畏的勇气,边学边改、即知即改、立查立改,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是抓广,就是广泛征求意见、广泛集中意见、广泛反馈意见,以“广”来保证整改的全面性。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认真总结分析和吸收群众意见,是找准“四风”问题、做到即知即改的关键。在保证征求意见的广泛性上:一方面提早安排,拓展范围。既向省政府主管省长、国家税务总局专门征求了意见,也向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及省发改委、财政厅、审计厅等有关省直部门征求了意见;既向省局机关各处室征求了意见,也向市、县地税局和基层征管单位征求了意见;既向机关全体党员和普通群众征求了意见,也向基层一线干部征求了意见;既向服务对象纳税人缴费人征求了意见,也向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了意见。另一方面注重方式,拓宽渠道。既以“征求意见表”的形式向各方面征求了意见,也以走访的形式向“双联户”和召开座谈会的形式向纳税人缴费人征求了意见;既采取“走出去”的方式上门征求意见,又采取“请进来”的办法倾听群众意见;既注重听取单位的意见,也注意听取个人的意见,通过多渠道、多层次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建议,保证了征求意见的广泛性。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还把征求到的意见广泛地集中起来、充分吸纳到整改工作之中,并原汁原味地、广泛地反馈给机关全体党员、干部,为“对号入座”洗洗澡、治治病特别是整改“四风”问题提供了依据。通过抓“广”切实做到了边学边改的全面性。
二是抓细,就是细致梳理、细致分析、细致研究,以“细”来保证整改工作的针对性。通过深入基层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开展“双联再深入”活动、设置征求意见箱等多种方式,共征求到来自不同群体、不同层面的意见建议254条,这些意见建议既有“四风”问题方面的、也有业务工作方面的,既有领导班子集体的、也有领导干部个人的,既有内部普通党员干部的、也有服务对象纳税人缴费人的,既有关切群众切身利益的、也有事关地税长远发展的,既有体制机制方面的、也有政策法规制度方面的,既有符合政策规定的、也有不符合政策规定的。虽然群众所提意见建议是零星分散的,但为省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全体党员思考和整改指出了方向;虽然都是群众的心里话,但所提意见建议特别纷繁、情况十分复杂。对于这些意见建议,省局教育实践活动领导小组认为既要保持原汁原味体会群众的情绪和期盼,又要举一反三深化提炼意见建议的言外之意,做到从原汁原味中了解群众的情绪,从深化提炼中跳出就事论事的思维定势,切实找准解决“四风”问题的有力抓手。鉴于此,省局组织人力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梳理、归类,逐项、逐条进行条分缕析的研究、总结,并通过细致地思考和挖掘,将254条意见建议集中归纳为124条、细化为16个方面,而后触类旁推仔细思考群众为什么提这些意见建议、原因是什么、言外之意是什么、应该从哪些方面来改进。通过抓“细”保证了边查边改的针对性、目标性。
三是抓落实,就是落实整改责任、落实整改时间、落实整改问题,以“落实”来保证整改的实效性。群众所提的意见建议都是对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作风上的直观感受,都是出于对党员、干部的关心爱护、对自身利益和本职工作的思考,都是出于对地税事业科学发展的高度负责,省局领导班子、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在虚心接受的同时,静下心来悉心研究,认真分析研究哪些意见建议符合政策、哪些不符合政策,哪些可以立即整改、哪些暂时还不具备整改条件,哪些还需要积极创造条件才能整改落实等等,最后进行正确合理区分,即:对通过自身努力可以解决、需要上级解决、需要下级解决的各自归类,确定了即办、限时办、长期办的具体时间,并将整改落实的责任靠实到了分管领导、责任部门和具体人员。比如,针对群众提出的“进一步健全反腐倡廉机制、树立清廉高效地税新形象”的建议,局党组和纪检组在积极汇报征得省纪委、省编办等部门同意的情况下,迅速制定了县市区局同级监督试点工作方案,重点明确了86个县市区局纪检组长的监督职责、范围、权限等,切实靠实了工作责任;针对群众提出的“进一步抓好中央八项规定、省委„双十条规定‟和省局„六条规定‟落实”的建议,取消了团拜会、节庆日聚餐等,停止新建武威市、高台县等6个市、县局的办公楼项目,重点压缩了“三公”经费支出,机关车辆运行费同比减少5.71万元、减少了26.33%,公务接待费同比减少8.34万元、减少了42.59%。通过抓“落实”促使即知即改工作取得了实效。
三、围绕促进工作提质量、见实效,真正做到教育实践活动与中心工作两促进两提高
坚持统筹兼顾,一手抓教育实践活动,一手抓组织收入、双联行动、抗震救灾和服务纳税人、服务基层、服务全省扶贫攻坚等主体重点工作,切实把中心工作取得的成效作为检验教育实践活动效果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标准,把教育实践活动激发出的工作热情和良好作风转化为促进中心工作的强大动力,真正做到了两手抓、两促进、两提高。
一是抓主,就是抓主体工作、抓中心工作、抓首要工作,确保以“主”来检验活动的成效。抓好主体工作,提高中心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是全体党员、干部共同的目标和一贯追求;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究竟如何,也主要体现在中心工作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效率上。今年以来,在国际经济复苏缓慢、国内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严峻形势下,全体党员、干部全力以赴抓收入、齐心协力谋发展,1-6月全系统累计组织各项收入333.11亿元,同比增长11.74%、增收34.99亿元,其中地方税收完成211.22亿元,完成省政府考核计划391.9亿元(年增长16%)的53.9%、完成奋斗目标398.7亿元(年增长18%)的53%,同比增长18.7%、增收27.66亿元,增幅较全国税务系统5.7%的平均增幅高13个百分点、较全国地税系统13%的平均增幅高5.7个百分点,如期实现了时间、任务“双过半”目标。特别是7月初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当月就组织地方税收32.24亿元,同比增长36.5%、增收8.62亿元,是近年来月增幅最高、增速最快的一个月,增速均位居全国和西部12个省(市、区)地税系统第2位。通过抓“主”真正达到了两促进、两见效的目的。
二是抓重,就是抓载体工作、抓重点工作、抓应急突发性工作,确保以“重”来检验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作风。双联行动是贯彻群众路线、密切党群干群关系的有效载体,也是打造机关党员、干部作风转变的形象提升工程、教育培养干部的能力锻造工程。去年以来,仅省局机关就投入帮联资金1300多万元,其中今年投入600多万元,为帮联的22个县、52个贫困村修建村社道路29条、121.3公里,建灌溉地口闸185套、水渠3条、机井2眼、水窖52口,架设农电线路2处,为2个村通上了自来水、3个村安装了太阳能路灯,建设试验田和栽种经济作物2千余亩,帮助劳务输转3100多人次,举办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48期、培训4736人次,既较好地解决了群众的民生诉求、也切实锻炼了干部队伍,有力促进了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推进。“7.22” 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后,省局党组和广大党员、干部心系灾区、情系群众,把抗震救灾作为践行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特别是吴仰东局长充分发挥党员领导干部的带头表率作用,第一时间赶赴灾区察看灾情、慰问受灾群众,指导抗震救灾工作,并代表省局向定西市捐款100万元、向岷县漳县地税局紧急拨付救灾资金50万元、受灾职工慰问金20万元;机关广大党员、干部也纷纷慷慨解囊,踊跃捐款,共向灾区群众捐助救灾资金3.03万元,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受到了灾区人民群众的好评,定西市委、市政府专信表示感谢。通过抓“重”进一步检验了广大党员、干部的党性观念和良好作风。
三是抓服务,就是服务好纳税人、服务好基层、服务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确保以“服务”来全面践行好群众路线。服务好纳税人缴费人是省局党组确定的实现“三满意”工作目标之一,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省局机关针对纳税人提出的“进一步丰富服务手段、提升服务工作质效”的意见,在充分发挥好12366服务热线、地税网站等已有服务载体作用的基础上,与省电信公司积极沟通协调,借用电信专网开通了网上办税服务厅、移动手机短信服务平台;进一步清理、下放了税收行政审批权,再次简化了办税服务流程,重点将行政审批事项前移到办税服务厅各个窗口、实行了“一窗式、一站式”服务,极大地方便了广大纳税人缴费人。服务好基层是机关广大党员、干部的应有之责,针对教育实践活动中基层群众提出的“切实加大对基层税收工作的支持力度”的意见,省局立即回应、进一步加大了“四倾斜”措施的落实力度,重点向甘南、临夏两个民族地区及定西、白银、武威等经费困难地区增拨补助经费600万元,为基层一线征收管理单位更换征管专用车87辆,并安排维修改造基础办公条件专项资金860万元,较好地改善了基层的工作条件。服务好全省转型跨越发展、全力支持扶贫攻坚行动,是广大地税党员、干部的首要工作目标,为切实践行好群众路线、着力改进作风、提高服务大局的能力,省局在狠抓组织收入、确保为全省转型跨越发展提供坚实财力支持的基础上,坚决做到应免尽免、当减则减,确保为甘肃的扶贫攻坚提供有力的税收政策支持,在继续执行落实好西部大开发、高新技术企业发展等税收优惠政策的基础上,全面落实了“营改增”、月营业额2万元以下小微企业、支持“3341”项目工程建设等减免税优惠政策,1-7月共减免地方税收12.2亿元,既支持了经济社会的转型跨越发展,也培植了后续税源、保证了长远税收。
“事非经过不知感”。回顾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育、听取意见”阶段的主要工作,有成效但更多的还是几点深刻的体会。一是省委教育实践活动督导组的正确指导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省委教育实践活动第16督导组深入省局机关蹲点办公,及时传达学xxx省委要求,先后3次参加局党组中心组学习交流会、2次参加机关各党支部专题学习讨论会,与机关广大党员、干部共同学习加强交流、认真发言全面互动,实地检查学习笔记、学习体会、推进计划等,既充分肯定教育实践活动成绩、又及时发现指出存在的问题,既明确提出推动活动向纵深开展的意见建议、又严格要求活动绝对不能偏、不能空、不能虚,从而保证了机关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开展的质量和效果。
二是党员领导干部带头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关键。党员领导干部能否发挥好示范带头作用,对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至关重要。领导干部只有带头学习、带头开展调查研究、带头改进作风,切实发挥好示范、表率作用,带领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参与,才能确保开展教育实践活动的主动性和广泛性。三是找准“结合点”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的根本。只有确立好载体、抓好“结合点”,才能把推进教育实践活动与促进地税工作有机结合起来,也才能为求实效提供有力抓手。地税部门的基本职责是聚财为国、执法为民,这次省局机关教育实践活动确立的“四结合、四提高”载体总揽了地税重点工作,避免了“两张皮”的问题,从而确保做到了两促进、两提高。四是统筹兼顾是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与促进中心工作的保证。只有充分认识到开展教育实践活动与做好税收中心工作的内在一致性,才能在工作摆布上坚持全局意识,做到统筹兼顾、合理安排,既不以工作任务重为借口放松教育实践活动,也不因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影响税收任务的完成,必须以开展教育实践活动来推进税收各项工作,以各项工作的实际成果来衡量和检验教育实践活动的成效。
第四篇:2013年终策划系列访谈之四:陈光中谈司法改革--从权力规制深入到体制层面建设
2013年终策划系列访谈之四:陈光中谈司法改革--从权力规制深入到体制层面建设
直播时间:2013-12-30 10:00:00
2013,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履新一年来,用中国梦凝聚着中国力量。这一年,中央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描绘出改革蓝图,回应着民众对构建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声;国家反腐倡廉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得到创新和完善;一批法律法规相继通过修订或实施„„
笃行,凝聚实干兴邦的中国力量。值此年终岁末,正义网特别推出2013策划——“凝聚法治力量 共筑伟大中国梦”系列访谈,邀请权威专家、学者、司法工作者,在线分享他们的一年法治印象,畅谈未来法治心愿,解读如何运用法治思维凝聚中国力量,推动中国梦的实现。
12月30日上午10时,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将做客本网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敬请关注。
正义网:访谈即将开始。本次访谈由《检察日报》、正义网记者林平主持。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上午好!欢迎收看正义网特别推出的2013策划——“凝聚法治力量 共筑伟大中国梦”系列访谈。今天,我们邀请到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陈光中在线与大家交流。陈老师,欢迎您!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好的,谢谢。
主持人:我们知道,2008年,中央政治局通过《中央政法委员会关于深化司法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若干问题的意见》。在您看来,五年以来,司法改革在哪些方面取得了成效?能否和大家介绍一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2008年以来的司法改革主要是在司法机制方面,而不是在司法体制方面。司法体制方面没有明显的变化,司法机制的某些方面有了较大的进展。我认为比较明显的是,落实了“两个证据规定”:一个是《关于办理死刑案件审查判断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另一个是《关于办理刑事案件排除非法证据若干问题的规定》。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总体来说,我认为这两个规定是强调证据裁判,以证据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同时,证据要强调具有证据资格,也就是要具有合法性,特别是用专门的文件来明确规定非法证据排除规则。这是一个很大的进步,因为非法证据排除在国外已经盛行多年,在国内,过去“两高”的司法解释尽管也有所规定,但实际上规定的不是很科学、合理。应该说,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实际上是一个程序上的制裁规则,是为了彰显程序正义的,同时也是程序上的人权保障的规则,应该说有着相当大的进步意义。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2008年以来的司法改革进步更集中地体现在刑事诉讼法的修改上,后来一些改革的措施具体都在刑事诉讼法里头加以落实体现。《刑事诉讼法》有了比较明显的进步,首先是表现在规定和尊重保障人权,保障人权除了2004年《宪法修正案》以外,这是第一次在部门法里头得到落实,具有里程碑意义。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在人权保障的具体化规定上,新《刑诉法》在律师辩护制度方面也有了明显进步,解决了会见难、阅卷难等问题,进一步强化了律师的权利保障。此外,新《刑事诉讼法》强调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的权利保障,落实对未成年人“惩办为辅、教育为主”的方针,而且规定了专门的特别程序。当然,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方面的进步,这里不能一一列举。主持人:您刚才特别提到程序正义的问题。长期以来,“重实体轻程序”成为司法不公缘由。新《刑诉法》在程序上进行了严格规制,会不会对司法公平公正有所促进?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过去传统思维是重打击、轻保障;重实体、轻程序,这两个问题是结合在一起的。这些年来,在这方面也一直在做调整,特别是从法治思维的角度来说,两者之间应该是平衡的,或者是说有的文件明确为“并重”、“相统一”。也就是说,我们既不能放松打击犯罪,但是,在打击犯罪的过程中也绝对不能滥用权力侵犯人权,防止侵犯人权首先就是要提高程序的价值。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过去,我们不太重视程序的价值。在西方搞所谓的正当程序革命,以美国为代表来说,是讲程序优先,但是这个程序优先也未必符合中国实际,所以我们现在就讲“两个并重”,实体与程序并重,程序一方面保障实体,另外一方面程序也有独立价值,这样更符合中国实际,也更加科学。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因为,当一方面要求程序公正,但是要使当事人感受到司法公正,最后要看到的是实体公正,所以只强调程序公正而不讲或者忽视实体公正那也不行,容易造成案结事未了,必须两者并重才能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统一。这是我一贯的主张。
主持人:十八大以来,哪些法治热点事件给您留下了深刻印象?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十八大以来,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从司法改革来说我认为主要是“深化”,“深化”体现在不限于技术层面、运作层面,不限于司法权力的运作层面,而是深入到司法体制的层面上进行改革,这是一个“深化”最典型的体现。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当然,运作层面的东西也有很多,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确保审判权、检察权的独立行使,现在已经明确提出来要使省级以下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人财物的权力统一管理,这就是司法体制层面上的改革了,而且也是长期解决不了的。十六大时就正式提出来了,十年“裹足不前”,因为认识不一致、阻力比较大,改不动。这次决心写进来,那也就是要准备真正开始落实了。所以这个使我印象非常深。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另外,十八大以来司法改革里头的一个突出问题就是强调让人民群众体会到司法公正,与此相联系的是要严防冤假错案,开展了这方面的机制改革、理念转变,特别是强调疑罪从无,这个也是长期解决不了的。法律上已经明文规定疑罪从无,但到实践中就有“潜规则”,疑罪从轻,为此留有余地,因此有的案件本应该做无罪处理变成有罪从轻处理,最后发现是冤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比如说,最典型的是赵作海案。过去,没有发现真凶的案件是不敢做疑罪从无的,现在有的案件经过申冤,即便没有发现真凶也敢于做疑罪从无的处理。再譬如说河南李怀亮案件,这个案件拖了12年一直定不下来,最后没有发现真凶,所谓“疑罪”就是不能排除他有犯罪可能性的情况下,最后还是下决心做无罪处理,应该说当时还是有争论的。主持人:但是这个决心下的有点迟,是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迟,确实是迟。因为过去没有把他定罪,一直是上上下下,上去又下来,下来又犯,在这个来回的过程里头说明司法部门还是没有下决心把他判有罪,但是最后终于拖了12年,也就是说正义来得晚了一些。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应该说这种案件比较复杂,拖了三两年应该是正常的,但是12年确实是不正常。当然,也说明只有在新的形势下才能够做到这一点,我们要把司法公正作为司法目标,让老百姓真正感受到司法公正。其实,中央政法委以及公、检、法等部门都出台了一些严防的措施、文件规定,现在也正在落实,也已初步见效。还有诸如浙江张氏叔侄等各种案件。主持人:您刚才说到司法机关对存疑案件的如何定论直接关系到百姓对于司法的信心,十八大报告中提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在您看来,法治思维的培养能否影响案件的正确定罪量刑?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疑罪从无”是典型的法治思维。从刑事诉讼法的角度来说,它是无罪推定原则的一个重要内容。因为无罪推定原则,不能证明有罪就应该认定他为无罪,应该承认他为无罪或者应该视为无罪,所以说这种思维,如果说按照通常的认识思维,这个证据既可能有罪又可能无罪,那么过去就是疑罪从“挂”,挂起来,不判你有罪或无罪,但是这么一挂,挂很多年,实际上等于有罪,或者把他一辈子的青春浪费了。所以说,疑罪从无是无罪推定的表现,也是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比较典型的表现。
主持人:您认为法治思维和法治方法对于法治中国的建设会发挥怎么样的作用?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治思维、法治方法,从法治中国的角度来说,这是一个思维方式的改变。因为法治思维首先还是要求严格依法办事,承认宪法、法律的至上性、权威性,不仅是领导还包括老百姓都要依法办事。《宪法》规定,任何组织和社会团体、个人都不应当在法律的范围外活动。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治思维,用总书记的话讲就是“把权力关在制度的笼子里”,实际上就是按照法律规定来走。当然了,法治思维还有一些具体内容,譬如说重视程序规则,这也是法治思维。要重视程序规则,不能说只要我认为实质上是公平的就可以不顾程序。程序规则也是法治思维、法治方法很重要的表现。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会的《决定》专门把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重点问题论述。那么,到底法治中国和依法治国是什么关系?以前我们一直在提依法治国。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现在大家认为“法治中国”比“依法治国”更全面、内容更丰富。因为“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但是“法治中国”,“中国”层面包括国家、社会以及其他的方面,它是一个全面的推进、一体化的法治化。所以说“依法治国”就是依法治理国家,从总体方面来说应该说是差不多,但是“法治中国”内容更加全面丰富。
主持人: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建设法治中国,必须深化司法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维护人民权益。”在您看来,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应有哪些方面的抓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公正、高效、权威”,我们一直在逐渐地推进,但首先还是要有个正确的理解。“公正、高效、权威”是我们的目标,但这个目标是以公正为核心价值。然后并提高效、权威,但这并不等于并重。因为司法离开了公正,其他的东西都无从谈起。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比如说“高效”,离开了公正,再高效又有何用?就等于产品是废品、次品,产得再多也没用,这个道理是一样的。而且权威、司法公信力也是建立在公正的基础上,不是建立在强制人家去相信你或者是你强制执行。我们的司法权威是有强制力的,判决生效以后就是要强制执行的,但是你要有民众的公信力作为前提,必须是公正的,至少是大多数或者绝大多数案件在程序上、实体上是公正的,使老百姓总体来说对法院判决的公正性是认同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只有这样,才能够树立司法公信力和权威性。但司法公信力以公正作为前提条件,同时也要结合其他的条件,譬如说:判决不能来回改,要有相对稳定性;判决要保证执行等等。所以说这次总书记也强调,要公正;最高法院提的也是司法为民、公正司法。所以,我认为这三者要结合,以公正作为核心来进行结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当然,要公正、高效、权威,特别是要公正、权威,那就离不开司法机关的依法独立行使职权。因为不搞独立行使就不能保证公正,也难以体现它的权威性。
主持人:讲到“独立”,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明确指出,“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检察权”。目前,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组织法已经被列上了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您对司法机关的人才遴选、职业保障上又有何建议?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公正就涉及到人才,因为公正要使法律得到严格实施,但是普法要由人执行,没有高素质的司法人才,“公正、高效、权威”都不可能真正实现。现在我们的法院、检察院、法官、检察官的队伍总体来说还是不错,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除了他本身存在着业务能力以及个别少数人的不够廉政外,更主要的问题是司法人才的培养、任命、保障。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从全世界比较的视野来说,我们的法官、检察官,相比来讲负担重、责任大,但是保障不够、待遇比较低,所以说现在有“外流”的现象。譬如年轻人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他要养家糊口,当法官,既要廉政挣的钱又太少,那他在当了几年的法官后就去当律师了。现在我们的法院想从律师队伍里招聘法官,可实际上法官流去当律师的更多。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我一直主张要修改法院组织法、检察院组织法、法官法、检察官法,法官、检察官应该单列出来,不要笼统的按公务员来算。我个人始终认为法官、检察官,他的保障条件应比一般的公务员要稍微优厚一点、待遇要稍微高一点,而且法官、检察官退休的年限可以稍微延长一点,这也是世界的通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世界公务员的退休同法官的退休是不一样的。在西方,法官是讲终身制。我们不一定讲终身制,但至少法官退休年龄要比普通公务员延长三五年吧,我觉得这是正常的。因为法官判案需要经验的积累,案件判案涉及到人情世故、社会经验,经验的积累很重要,所以说培养一个有经验的、高素质的法官、检察官不容易。延长法官、检察官的退休年龄,适当提高物质保障使他减少后顾之忧,让他更好地为国家的司法公正多做贡献。主持人:职业保障应该是先走在前面,然后再考虑延长退休的问题,不然可能就会出现一些影响。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相比来说,物质保障好像没有太多的可比性。但是只要观念变了,两个东西都是可以上去的。回到法治社会,司法应该是有比较崇高的地位,同时法官、检察官也应该有比较高的社会地位,这是相联系的。我们说要建设法治国家,那么就得要考虑司法在国家机关的地位,以及法官、检察官在社会上的地位,这是相联系的。
主持人:这次的改革,特别是您刚才提到推动省以下检法人财物统一管理,探索司法管辖制度。这个是否会对司法机关人遴选、职业保障有影响?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管辖同人财物还不是一个角度,角度是不一样的。人财物主要是在具体办案时减少地方的干扰,主要是解决这个问题。要解决管辖问题还要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譬如说:有些经常发生争议的案件最好是指定管辖。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从西方的经验来看,我主张在中级法院以上(至少在省一级中高法院,有可能的话到中级法院)设立“巡回法庭”,或者是某一个法庭里头设立“巡回审判小组”。比如有的案件不一定由基层法院来管辖,由中级法院的巡回法庭直接作为一审了。“巡回法庭”制度在世界上的一些国家还是经常用的。当然这在中国不知能否适用,但至少可以探索。现在有的地方在搞一些试点,比如说大的管辖,也在搞试点。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总而言之,中央现在也提出来司法管辖、审判管辖同行政管辖分开,并不能说所有的都分开,至少要有一部分(管辖容易产生争议的)要分开。现在的“分开”是探索。省级以下人财物的统一管理是要推进的,而这个也是要探索的。推进就是必须要去做,一定要做。我看到这一条,感觉这次真正是加强力度了。
主持人:您刚才说,司法权的独立就是为了避免地方保护或者干预问题。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对。
主持人:您之前说到了疑罪从轻的案例,很多案例也涉及到地方保护、行政干涉司法等问题。我们知道,“完善人权司法保障制度”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法治中国建设的重要内容。《决定》还提出了“健全错案防止、纠正、责任追究机制”。在您看来,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才能防范、纠正错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责任制问题,现在中央政法委提出来是终身追究。我认为这个问题要有个前提而且要区分情况。所谓“前提”就是确实要他有独立办案的机制,特别是法院。现在是在一定情况下要有独立性,所以有权力才有责任,权责是结合的。
主持人:在今年1月初的政法工作会议上,中央政法委书记孟建柱曾对中央政法委的官员表示,领导们就不要对具体个案做出批示了,让各个司法机关放手去做就行了。最高法院出台的《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亦规定,法院“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不得参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联合办案”。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证据事实,从司法角度来说,证据事实的审查、判断有一个亲历性的问题。也就是说直接询问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直接核实这些证据,然后再做出判断。特别是法庭庭审阶段,所有的证据都在法庭上展现,要经过质证。物证、书证也要在法庭上拿出来经过控辩双方的质证、认证、辩论。没有经过法庭,不能作为定案根据。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这样的情况,从认识方面来讲,先有感性认识再做出理性判断。所以要亲自来审查然后再做出判断。但是如果有关部门既没有参加但又做出决定,判者不审、审者不判,这就不好办。这种改变都具有体制性的改变,既要慎重但是又要推进,不推进是不行的。当然,推进也要慎重,并不能说有非常重大的案件领导就撒手不管,但总体上来说要尊重司法规律,党既要坚持领导同时又要善于领导,所谓“善于领导”就是按照司法规律、按照司法特点来进行领导。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再一个就是追责,我认为只能限于两个方面的问题:第一类是故意枉法裁判、故意放纵犯罪或者故意把案件偏向一方当事人,这个通常叫做“枉法裁判”,这是一类。第二类就是渎职,明显的不负责任。只要是工作认真负责就不应该发生这种错误,而你疏忽大意、不负责任造成的错误,而且这个错误造成了明显的错判后果。这两类应该都要追究责任。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至于有的情况,不是他工作不负责任而是水平不够、认识上的差别,因为案件总得要判,他总得要做出一个判断,这个判断里头即便是水平高的人也未必对有的案件认识一致,那是认识问题、水平问题,那么这样的也要追究他的责任,我觉就使法官没法当了。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在西方也是,法官判完了以后会有这样的看法或那样的看法,有的时候二审会改判,也可能改判是对的。应该说上一级法官水平会高一些,但也未必说一审法官就是错。特别是民事案件,可以这么说、可以那么说。而刑事案件相比来说,究竟是事实证据够了没有、定什么罪,这个相对来说会好一些。而民事案件会更难讲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说,允许我们的法官在他认识范围内的差异所造成的所谓“错误”,这个不应该追究责任,因此要严格区分,追究的是故意枉法裁判或者是渎职、不负责任这两类。所以不把东西搞清楚,乱追究就会挫伤他的积极性,然而不追究又不足以严防冤假错案的发生。主持人:这还是一个很大的矛盾。二审要是真改判的话,对于法官个体来讲还是有很大压力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是的。
主持人:近年来,政法微博的大量设立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案的微博庭审直播更是创造了历史。在推进审判公开、检务公开等关系司法透明度的问题上,您是如何看待司法透明度的?又有何建议?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司法公开是司法公正的一个重要方面,也是保证实体公正的重要条件,但还是要区别。审判公开同检务公开,甚至于警务公开,还是要有区别。因为到了审判公开这是《宪法》规定的,也是刑诉法规定的原则,至于检务公开,刑诉法没有规定、《宪法》更没有规定。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检务里头的,如果按检察院来说有侦查、批捕、审查起诉,在这个过程里应该说在根据办案的实际情况能够让当事人及其辩护律师或者亲属,能够让他知道的尽量的让他知道,特别是某些法律上的知识、程序上的保障东西,你不告诉他,他不知道怎么来行使。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从这个意义上说,是要根据案件到哪个阶段,是侦查阶段还是批捕阶段,比如说批捕时,如果你觉得批捕拿不准也可以搞一点内部听证会,特别是审查起诉阶段,相对来说公开度要稍微扩大一点。过去审查起诉没有太注意公开,实际上审查起诉阶段也不一定要向社会上公布,但是引起社会公众关注的问题也需要举行新闻发布,告诉大家这个案件已经到了审查起诉阶段如何如何,这是可以发布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在审查起诉阶段,毕竟是证据收集完毕、该逮捕的人也逮捕了,在这样的情况下律师介入了、也可以看到案卷材料,按照法律规定律师也可以把案卷材料复印走了,这种情况下加强一点公开度,这个公开度指的是首先对当事人、律师要有知情权,必要的时候可以搞听证。有的案件,特别是人民监督员参加,更可以这样做。听证并不是说法院审判公开,一定必须老百姓去旁听,但起码在一定范围内相关的人(比如亲属)可以在场。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我的总体感觉是,检务公开只能是根据检察工作实际情况适度公开,这与审判公开有很大的不同,不能过分地强调检务上的公开,因为法律没有要求检务哪些东西可以公开。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比如,***案件,我们可以想一想,这个案件在审判以前并没有公开什么东西,到了一审时,引发社会、国际舆论关注,我们不公开不能满足民众的要求,当然也不可能让那么多人都坐在法庭里头,所以通过微博直播。主持人:很不容易。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对。这也是解放思想、敢于探索。但是结果证明,当然也有一些细节的东西透露了也可能会发生一点负面的影响,但总体来说得到了社会上、国际上的好评。总体来说这是司法公开、审判公开,有了里程碑的意义,起码树立了一个样板。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有法官就讲“***案件敢公开,还有什么案件不敢公开!”所以这次大胆的公开,开始也没预料开五天庭,后来也是充分的辩护,有话让你讲话,时间耗费的多一点,但这毕竟是非常重大的案件。所以说有一定的示范作用。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不过,我觉得检务公开还是应该探索,加强某些透明度但是又要适合自己的特点,不能与审判公开同样的对待。主持人:今天我们谈到司法改革这样一个大话题,有句话说“法官除了法律就没有别的上司”,另外,检察院也开始探索主诉检察官制度,如果从大方面司法改革来讲,您未来对司法改革有哪些期待?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官的上司只有一个,就是法律。这是从法官的角度讲。我们通常讲审判独立,审判独立尽管中国规定的是法院独立,但实质上来说至少是主要是法官独立、合议庭独立、审判组织独立。现在法院推行主判法官制度,这同法院特点以及法律规定是比较相吻合的。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检察院推行主诉检察官制度应该说也是可以试点和探索的,但是我个人认为同法院有所不同。“不同”在哪里呢?检察机关的组织特点确实是一体化的,从《宪法》、《检察院组织法》以及诉讼法的规定,它是各级法院上下是领导关系,而不是监督关系。同一级的检察院既是检察委员会的民主集中制,同时又是检察长负责制,在一定程度上我们也可以理解为,检察院是属于检察长与检察委员会共同负责。检察长有权直接命令检察官怎么做,上一级的检察长可以直接命令下一级检察院对某一个案件怎么办。按法律规定是有这个权力的。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这种情况下,主诉检察官要他像法官那样的独立,我认为实际上还不能这么去看,因为检察机关肩负是法律监督同时追究犯罪的职能。所以检察院的主诉检察官制度给他相对的独立权,如果没有相对的独立权,他办案都要请示,也不符合效率的特点,但是这与法院确实不一样。按法院的规定是,院长、庭长无权命令法官如何办案。就具体案件是没有权力命令的。但是检察院的规定,有权命令。所以,在这点上有很大的区别,我认为主诉检察官的权限要在法律范围内设定。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我已经注意到这次的《决定》里头,把探索主诉法官制度写进了《决定》,而没有把主诉检察官写进《决定》。我不知道你们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检察院不写?就是因为检察院同法院在领导体制上是有区别的,因此怎么让主诉检察官有更多的独立性要探索、要慎重。独立过多了,检察长没权了。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法律规定是可以的,不仅是本级检察长可以、上级检察长也可以命令你这个案件应该怎么办,而上级法院就不行。一个是上下是监督关系,一个是上下是领导关系,因此是不一样的。这涉及到法院领导体制和检察院的领导体制不一样,这是司法体制问题,所以检察院主诉检察官制度要根据检察院的特点来施行,不能同法院等量齐观。主持人:您对未来司法改革有怎样的期待?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未来的司法改革,总体来说我觉得还是要按照法治国家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其中有两个问题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依法独立行使职权。依法独立行使职权,我觉得法院这方面,让法官更好的、更多的享有独立权。合议庭在一般情况下尽量的具有独立判案的能力,而且要创造条件,确实能够摆脱地方保护主义以及其他外力的干涉。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第二条,这次《决定》里头提到的“要完善司法权的分工负责、互相配合、互相制约”。既然要完善,那就是说在贯彻施行过程中存在着缺陷。这个问题如果不解决好,司法公正也会受到影响。这个“完善”也就是要注意三机关分工负责是前提,配合制约要并重。按照常规情况分工办案、分工负责,应该避免联合办案。还有不能只强调配合不注意制约。所以我觉得三机关一定要强调分工负责,再就是制约与配合并重。不能只强调配合而把法定程序虚化。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所以我觉得最近一段的发展,一个是怎么样确保独立、一个是怎么样完善,就像《决定》里讲的,要完善这些关系。关键是解决好打击与保障的关系。比如说这次写的是要严格实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为什么提“严格实行”?也就是说非法证据排除实施以来,成功率很少,排除很难。就怕排除以后影响事实真相、就怕排除以后影响打击犯罪。法律规定了排除,但是执行不得力,到时候手软排除不了。特别是影响到定罪量刑的,排除了以后,有的案件证据不足了就宣告无罪了,或者是排除了以后重罪定不了就得判轻了。碰到这种情况,下不了手。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实际上,非法证据排除,特别是一开始实行的时候,它的魅力就在于排除了以后影响定罪量刑,如果不影响定罪量刑震撼力不大,影响定罪量刑才有震撼力,然后又搞了那么几个以后,有震撼力、有影响力,自然会带动侦查部门更好的依法取证,才能进一步提高办案质量。同时,今后非法证据排除的概率就会下降,因为质量提高了就不需要排除了。但是一开始,我们现在搞的有点下不了决心。主持人:停留在形式上。
陈光中(中国政法大学终身教授、著名法学家):是的。类似这些问题,我觉得今后的司法改革包括体制层面、机制层面,总体来说应该是进一步转变观念、排除阻力,同时也要加强规制,这样才能把我们的司法改革推向新的水平。主持人:好的,谢谢陈老师给我们分享了这么多关于司法改革的想法和期待!谢谢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