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氧气管道着火、爆炸事故案例-安全环保科编制
氧气管道着火、爆炸事故案例
近几年,随着化工、钢铁工业的高速发展和高炉富氧等强化措施的采用,企业需氧量大幅度增加,尤其是管氧输送量的增多更为明显。管氧大多数采用纯氧、中压等形式输送,因此氧气管道的安全运行尤为重要。防止氧气管道燃爆事故的发生,应引起我们员工的高度重视。根据丙烯腈厂硫酸装置焚烧炉富氧改造项目建设情况,本次对氧气管道和相关设备设施发生的事故进行收集整理分析,供硫酸车间和各位同仁在使用氧气安全管理工作中借鉴。
1、“10.09” 活塞杆烧毁事故
一、事故经过
1987年10月9日三班18:40分,661B3#氧透平压缩机活塞三段填料因磨损严重,氧气(压力为0.15Mpa)顺其活杆向下方喷漏,填料盒过热产生火花,遇活塞杆带油而发生着火,三段活塞杆被烧毁(烧成两断似两根铅笔状)。当班岗位人员及班长扑救和采取措施得当,没有使事故扩大。此次事故属于设备事故。
二、事故原因
活塞杆带油没有按规定定时向活塞杆和填料处喷脱脂剂,同时没有及时安排检修更换活塞杆填料,导致氧气喷出后遇到油脂发生着火。
2、“11.20” 管道着火事故
一、事故经过
1994年11月20日2:20分,661B2#氧透平压缩机在运转中吸入管道着火,融化的管道掉到油箱上,受热后至使油箱上盖崩开,又使油箱 的润滑油着火,造成压缩厂房的所有设备全部停车,1#、2#氧透平岗位仪表盘、操作间和1#氮压机仪表盘严重烧毁,1#、2#氧透平岗位二楼铁地板、厂房钢梁部分被烧变形。
二、事故原因
水温高,中间冷却器冷却效果差,致使压缩机氧气温度升高,高温氧气通过循环阀回流至吸入口,达到一定温度的氧气把吸入管道引着火。操作人员、班长发现氧气温度变化后,检查不及时、不到位,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导致了这起设备事故的发生。
3、“8.21”制氧机燃爆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0年8月21日0时10分,某钢铁有限责任公司制氧厂1号1500立方米制氧机发生燃爆,死亡22人,伤24人,其中重伤7人,部分厂房坍塌,部分设备受损,直接财产损失320多万元。这是由于有关人员违反国家有关法规、规章酿成的重大责任事故。
该公司计划从8月21日0时起,进行为期4~5天的以炼钢转炉除尘设备改造、连铸机高效化改造为中心的全面检修,安排制氧厂3台制氧机同步分别检修。8月10日下达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安排1号1 500 m3制氧机于21日0时至21日16时检修,由制氧厂的二车间和维修车间负责;2号l 500 m3制氧机于21日16时至23日8时检修;3 200 m3制氧机于23日3时至24日8时检修。检修前,对参与检修的人员进行了一般的安全教育,要求在现场严禁吸烟和动火,要穿戴劳保用品。
这次制氧机停机检修,由制氧厂分管设备的副厂长负责。检修前的准 备工作,由制氧厂分管生产及安全的副厂长(在事故中受伤)负责并现场组织,生产安保科长(在事故中受伤)、安全员(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在事故中死亡)、运行二车间主任副主任(在事故中受伤)、维修车间副主任(在事故中死亡)及维修人员参加。8月20日23时40分,指挥人员安排停1号1 500 m3机组并排放液氧。21日零时,公司扒珠光砂人员26人及检修人员10人陆续进入检修现场,加上已在现场当班的17人(因检修需要,空压机运行),现场共有53人。当时,制氧厂2名维修人员正在拆空分塔人孔螺丝(还剩6只没拆完),公司项目经理(在事故中受伤)指挥劳务人员对空分塔周边的缝用编织袋填塞。在1号制氧机操作室指挥的副厂长,打电话通知3 200 m3制氧机停止使用外购液氧。21日零时10分,当维修人员拆人孔螺丝还剩2只时,突然火光一闪,随即一声巨响发生爆炸事故。爆炸使在场的53人中,死22人,伤24人,厂房不同程度倒塌,设备严重受损。
二、事故原因(1)直接原因
经专家组调查分析,1号1500 m3室内制氧机燃爆事故现场,因同时具备助燃物、可燃物及着火源三要素,酿成燃爆事故。其中,助燃物为排放液氧所造成的富氧空气;可燃物为膨胀机、空压机油箱的油雾及油;着火源为1号空压机电机油浸纸动力电缆端头爬电,在富氧环境中产生火花,引燃油浸纸。
液氧排放操作不当。空分工(均在事故中死亡)排放液氧时操作不当,排放速度过快,造成检修现场氧气浓度过大又来不及散发,形成富氧状态。直接为燃爆造成了一个要素(助燃物)。制氧厂《工艺监督管理办法》规 定,排液氧时,“应做到液体均衡蒸发”,因为排氧过快,没有达到要求,而使氧气积聚,来不及蒸发和散发。
(2)间接原因
检修前,制氧厂没有按规定制定和报审《检修安全报告书》,致使安全措施不落实,是酿成事故的重要原因。
检修前,制氧厂仅于8月10日编制了《设备检修计划表》,对检修项目及时间作了安排,安全要求仅在表后的说明中写了一句:“具体检修的工作由检修单位指定专人负责施工安全”。而《检修安全报告书》至8月21日上午事故发生后才由车间拟写,制氧厂副厂长签字,但没报公司审批。而按照要求,《检修安全报告书》应提前一天报公司安环部、生产部。由于《检修安全报告书》没有及时制定,人员安排等就没有具体的技术和安全要求。
检修现场组织指挥不严密,扒珠光砂人员进入现场过早,是伤亡扩大的重要原因。按照程序,扒珠光砂人员应在液氧排净,人孔螺丝拆完后才进入现场操作。如果扒珠光砂人员在人孔螺丝全部拆完后进入现场,事故发生时他们就在厂外,就不会造成这么大的伤亡。
设备老化、超期服役,工艺装备落后是事故发生的客观原因。KDON — 1500/1500型制氧机空分设备是1971年制造的,1973年安装。1977年11月投产至今,同类设备的使用寿命在15~20年。该制氧机已使用23年,明显是超期服役。而室内空分的油箱设在膨胀机、空压机旁,油浸绝缘纸电缆和液氧排入方式,都是落后的装备和工艺,留下了事故隐患。这次事故,由于室内空分,明沟排液氧和油箱设在空压机旁,为形成富氧(助燃物)和润滑油蒸气(可燃物)提供了条件,而油浸绝缘纸电缆则为 爬电现象的产生、爬电引起小火花,以致引燃电缆中的油浸绝缘纸形成明火提供了条件。
安全生产规章制度不够完善,安全生产责任制不够落实,安全教育内容有欠缺,劳动力管理不够严格,是造成事故的深层次原因。
公司安全生产各项规章制度虽然比较全,但到了车间班组就不够完善,例如,没有形成富氧区的防范和治理措施等。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不够,如制氧厂设备管理和检修安全责任就没有落实到人。安全培训针对性较差。劳务人员与公司签订劳务合同过于笼统。对劳务公司提供的劳动力没有明确的体能、技能要求,这次参加检修就有6人没有签订劳务协议,属“临时抓夫”。安全管理、培训和劳动力管理上存在漏洞。
三、事故教训和整改措施
(1)事故教训
抢修准备工作抢时间、赶进度,现场组织不够科学、严密。这次排放液氧时间过短,在现场安全条件未得到确认的情况下,维修前准备工作(扒珠光砂)人员过早进入现场,造成了事故死伤人员的增多。
设备陈旧老化、超期服役,工艺装备落后,埋下了事故隐患。(2)整改措施
公司领导思想上要进一步摆正安全与生产、安全与效益的关系,全面加强企业管理,确保安全生产。
1)应当做到不安全不生产。尽管任务重、压力大,但在设备不安全的情况下,一定要改善设备后再生产,否则适得其反。
2)对全厂老旧设备进行一次全面“诊治”,登记造册,严格实行设备管理责任制,所有设备使用、维修的责任都要落实到人。3)进一步强化安全教育,层层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强劳动力管理,形成严密的安全生产责任制网络,防患于未然。
4)举一反三,在全厂各个环节全面加强安全管理,重点是设备管理和现场管理。堵塞管理漏洞,清除事故隐患,无论是检修现场还是生产现场,都要做到井然有序,严禁危险的“交叉作业”,以促进全公司生产发展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5)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科学的操作规程是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无论生产、检修都应严守,决不能因为任务重、时间紧而不按科学规律办事。
四、警示
“8·21”事故对大中型国有老企业是个普遍性的警示,应予高度关注。从严格的安全生产的意义上说,所有超期“服役”的设备都应坚决“退役”,及时更新;但由于生产需要和资金缺乏等方面的原因,一时做不到,就必须对老旧设备进行定期检测、及时检修、监护使用、确保安全。对设计不合理处,及时进行科学的技术革新改造。
4、“7.17”氧气管道燃爆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3年7月17日0:30,因管网压力高,调度指令停两台1500m3/h氧压机。0:40操作工发现“一万”制氧机恒压装置压力偏高,管网压力上涨较快,此时管网压力为2.4MPa,申请停5000m3/h氧压机。0:56正当操作工准备停5000m3/h氧压机时,听见一声巨响,随后只见1500m3/h氧压机房后天空一片火红,并持续了几秒钟。事后发现,一条新增的连接新建16000m3/h制氧机与老空分系统的膨胀节被炸裂,被炸裂的膨胀节后面的20多米的氧气管道被烧黑并部分烧熔,同时周围的树及草被烧燃。操作人员赶紧关闭相应的阀门,组织扑火,才末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二、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组织国内制氧专家对现场进行查看和对事故管道、焊接处取样分析。
现场查看及取样分析情况:①管内存在氧化铁皮、焊渣及阀门加工的残渣等杂质;②管内有锈 渣、水渍;③管道附件弯头、变径不符合规范要求;④管托、管座设计不合理,使膨胀节产生径向振动而损坏;⑤施工单位无施工资质。
引起氧气管道燃爆的原因有如下几个方面:(1)施工质量问题是造成氧气管道燃爆的基本原因。
①管内有氧化铁存在,熔融物剥落层内有铁锈,说明管道酸洗不彻底;②管道有锈渣、水渍,说明管道酸洗后没有进行钝化处理及安装完后较长时间内未投运时没有进行充氮保护;③焊渣及阀门加工的残渣存在,说明管道施工完后吹扫不干净。进行吹扫时阀门末拆除,阀门存在的死角吹扫不到。阀门不应参与吹扫,阀门应在拆除后单独处理,管道应用短管连接进行吹扫。
施工质量问题造成新安装的氧气管道内存在氧化铁、锈渣、焊渣等残留异物,在氧气流动中成为引火物。这些引火物的存在为本次氧气管道燃爆事故提供了基本条件。
(2)管托、管座及管路走向设计不合理,使膨胀节产生径向振动而损坏。由于管托、管座及管路走向设计时没有充分考虑管道运行中径向振动或位移,当管内压力变化时,管道产生径向振动或位移,使膨胀节也产生径向振动而损坏。压力升高以后膨胀节就被压破,氧气外泄,形成高速气流。
当管网压力升到2.4MPa时膨胀节被冲破,氧气外泄瞬时流速达到亚音速(约300m/s),管内的杂物在高速气流带动下与管道内壁发生强烈摩擦、碰撞,使管道局部过热达到燃点而燃烧。有关资料显示:氧气中混有氧化铁皮或焊渣,在弯管中的氧气流速达到44m/s时,产生的高温能将管壁烧红;杂质为焦炭颗粒、氧气流速为30m/s,杂质为无烟煤、氧气流速为13m/s时,产生的高温能将管壁烧红。因此当膨胀节破裂时,管道内的氧气流速大大提高,致使施工中留在管道中的氧化铁、焊渣在高纯氧中燃烧起来,钢管在纯氧中也燃熔。
(3)氧气管道设计缺少安全保证措施。
管路设计时未考虑在恒压调节阀前增加过滤器,造成焊渣等杂物将调节阀卡死,不能及时调节恒压阀后管网压力,使管网压力超过正常工作压力。
3安全防护措施 3.1氧气管道安装方面
(1)在确定氧气管道施工单位时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有氧气管道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
(2)氧气管道在安装之前应按GB16912—1997《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进行严格的酸洗、脱脂处理。酸洗、脱脂后管道用不含油的干燥空气或氮气吹净。(3)氧气管道安装施工后较长时间未投运时应充干燥氮气进行保护,以防潮湿空气进入,使管道生锈。
(4)氧气管道施工完毕后应进行严密的吹扫、试压及气密性试验。吹扫应不留死角,吹扫气体应选用干燥无油空气或氮气,且流速不小于20m/s。严禁采用氧气吹扫。
(5)氧气管路焊接时应采用氩弧焊打底,并按GBJ235、GBJ236标准的有关规定上升一级处理。
3.2氧气管道设计方面
(1)在选用膨胀节作管道伸缩补偿时,管道走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减少管道运行过程中的径向振动或位移的措施。
(2)在恒压调节阀前应设计相应的过滤器,防止铁锈、杂物卡住调节阀。阀门后均应连接一段其长度不短于5倍管径、且不小于1.5m的铜基合金 或不锈钢管道,防止着火。
(3)氧气管道应尽量少设弯头和分岔,工作压力大于0.1MPa的氧气管道弯头、变径应采用冲压成型法兰制作。分岔头的气流方向应与主管气流方向成45°~60°角。
(4)法兰密封圈宜采用紫铜或聚四氟乙烯材料的O型密封圈。(5)氧气管道应设有良好的消除静电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法兰间电阻应小于0.1Ω。
5、“4•14”氧气管道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5年4月14日上午10时左右,安徽省某公司机动科组织有关人员(总调度、机动科长、仪表负责人、生产维修工人)共8人进入调压站进行气动调节阀更换作业。作业人员首先关闭了管线两端阀门隔断气源,然后松开气动调节阀法兰螺栓,在松螺栓过程中发现进气阀门没有关紧,仍有漏气现象,又用F型扳手关闭进气阀门。在漏气情况消除后,作业人员拆卸掉故障气动调节阀,换上经脱脂处理的新气动调节阀,安装仪表电源线和气动调节阀控制汽缸管线,并用万用表测量。上述工作完毕,制氧工艺主管张某接到在场的调度长批准令,到防爆墙后边,开启气动调压阀约2~3s后,就听到一声沉闷巨响,从防爆墙另一侧的前后喷出大火。张某想转身关阀,受大火所阻,即快速跑向制氧车间,边叫人灭火,边关停氧压机以切断事故现场的氧气,阻止火势扩大。后张某又想起氧气来源于氧气罐,便爬上球罐关阀,这才切断了事故现场氧气源。至此,火势终于被控制住。
事后,通过爆炸现场勘察发现,调压站内的氧气管道被完全烧毁, 旁路管道的上内部没有燃烧痕迹,证明管道被炸开。事故现场作业人员共有8人,其中7人死亡(3人当场死亡,4人经医院抢救无效后死亡)。事故发生时另有1人在调压站氮气间,与氧气间中间有防火墙阻隔,没有受到伤害。
事后经调查,该调压管线的气动调节阀经常发生阀芯内漏故障,投产以来至少已更换过3次气动调节阀。
此外,该厂压力管道未经安装监督检验,对此,地方特种设备监察部门已下达了安全监察指令,责令禁止使用,恢复原状,分管市长也多次进行协调,但因种种原因,隐患整改工作并没有得到认真落实。
二、事故原因
“4•14”氧气管道爆炸事故发生后,根据爆炸时出现的放热性、快速性 特点,事故调查组确认这是一起化学性爆炸事故。另据“加压的可燃物质泄漏时形成喷射流,并在泄漏裂口处被点燃,瞬间产生了喷射火”等现象,调查人员认为,燃烧、爆炸、喷射火是这次事故的主要特点,喷射火又是造成众多人员伤亡和管道、阀门烧熔的重要因素。
燃烧爆炸的3个基本要素是助燃剂、燃烧物质、点燃能量。在3个基本要素中,缺少任何1个要素都不会引发燃烧爆炸。
1.助燃物质
氧气是一种化学性质比较活泼的气体,它在氧化反应中提供氧,是一种常用的氧化剂。
在生产环境中,一般化工检修规定,控制氧含量在17%~23%,既要防止缺氧,又要防止富氧,两种状况均能导致事故。此次事故完全具备富氧状态条件。拆卸气动调节阀,管内原存的余气被释放至大气;在检修过程中,发现阀门未关死,有氧气逸出;在用氧气试漏时,没有证据表明气动调节阀法兰密封可靠,因此,有氧气泄漏的可能性;爆炸时检修管线内部必然存在氧气。可见,在检修过程中,有发生富氧状态的环境和条件。
查证管道检修试压时的当班记录,事故发生前氧气球罐和输送管道内存有2.5MPa,99.0%~99.5%的氧气,当天试压时通过氧气管道压力最低1.3MPa,最高可能达到1.8MPa;气流速度大于15m/s。
2.可燃物质
在浓度较高的氧气环境中,人体、衣物、金属都会成为还原剂,与氧气发生氧化还原反应。也就是说,人体、衣物、金属在富氧状态下成为可燃物。
更换的气动调节阀虽然经过脱脂清洗,但没有按照有关安全规定进行 完全脱脂,比对同批进货的气动调节阀解体检查发现,其内部存有大量油脂。作业人员除脂过程只是用棉纱蘸少量四氯化碳擦洗外部可擦部位,没有解体浸泡、清洗,领用的500ml清洗剂仅用了75ml,脱脂方法和脱脂剂消耗量不能达到完全脱脂的要求,具有存有油脂的可能性。另外,作业者的工具、衣物、手套也可能沾有油污(脂)。因此,在作业环境中,有发生爆炸的可燃物质条件。
3.激发能量
从事故现场看,有多种造成爆炸燃烧的激发能量条件:作业人员衣着化纤衣物导致的静电;使用非防爆型工具;采用非防爆型照明;在一定的压力、温度条件下,纯氧能与油脂反应,反应后放出的热量会引起油脂自燃;作业者打开进气阀用氧气试漏,气体绝热压缩导致的温度上升;操作阀门时开阀速度过快,高速气流与管件、阀门摩擦产生静电等都可能成为燃爆的激发能量。
4.事故原因分析推断
燃烧爆炸的3个基本因素都已满足,燃烧爆炸很难避免。从事故后掌握的情况进行分析推断,事故的发生过程是由于管道内部纯氧状态下或在泄漏形成管道外部空间呈富氧状态,遇到激发能量后,引起激烈的化学反应(燃烧、爆炸),爆炸后造成大量氧气喷出,反应释放出大量热能,喷射火喷射的高温致使钢管熔化和燃烧反应更加激烈,导致整根管线被毁和人员伤亡。
由此可以认定,新更换气动调节阀脱脂不完全是事故的直接原因,违章使用氧气试漏是导致发生爆炸的另一重要原因。
预防措施 1.氧气生产、输送管道应按照《国务院特种设备监察条例》进行安全性能检验,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检验的目的是检查特种设备的制造质量和安装质量,避免不符合安全使用要求的设备投入使用。对不符合安全技术规范的特种设备,必须停止使用。在特种设备安全监察过程中,要严格按照安全技术规范的要求实施检查,对达不到安全使用要求的设备,应立即停止使用,并督促企业整改。
2.对化工生产、氧气制造、输送企业,应督促企业切实落实特种设备安全管理的主体责任。对一些企业负责人安全生产责任意识淡薄、思想麻痹的现象要及时纠正,通过完善企业特种设备各项管理制度,落实企业安全责任,层层负责,严加管理,减少事故的发生,杜绝违章作业,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切实消除事故隐患,对隐患不能及时消除和缺乏安全保障的设备,在未整改之前必须坚决停用。
3.对列为重点监控的化工、制氧设备,必须要求生产、使用单位落实具体负责人和具体监控措施;加强重点部位的巡查,并制订相应的预警和应急救援方案,适时进行演练,提高应对紧急事件的能力。
4.特种设备安全监察部门要与安监部门、行业监管部门主动联系、交流、沟通,提高联合执法能力,对交叉管理的化工、制氧生产企业,应消除特种设备安全监察盲区,避免重大事故的发生。
5.对特种设备事故的处理既要注重事后追究,也不可缺少事前预防。大多数生产安全事故是在发生事故或造成严重后果后才追究有关责任人的刑事、行政责任的,而对不依法履行安全管理职责、落实安全工作责任、违反特种设备安全管理规定造成隐患或危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惩罚力度不够。这就助长了一些企业、单位和个人冒险作业、违章指挥的侥幸心理,导致重大特种设备事故的频频发生,因此,事后追究是必不可少的,其效果就是要达到“小惩大戒”的目的。
6、“4.11”富氧燃烧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6年4月11日23时20分,辽宁省某钢铁公司转炉停炉检修结束后,该厂设备作业长指挥测试氧枪,不到2min的时间,约1685m3氧气从氧枪喷出后被吸入烟道排除,飘移近300m到达烟道风机处。
23时30分,检修烟道风机的1名钳工衣服被溅上气焊火花,全身工作服迅速燃烧,配合该钳工作业的工人随即用灭火器向其身上喷洒干粉。火被扑灭后,将其拽出风机并送往医院。因大面积烧伤,经抢救无效,该钳工于12日2时50分死亡。
二、事故原因
1、标准状况下空气及氧气的密度分别为1.295g/L、1.429g/L。由于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所以,氧气团在微风气象条件下,不易与大气均匀混合,沿地面飘移300m后,使该钳工处于氧气团包围之中。
2、处于氧气团的作业钳工的工作服属于可燃气质,遇到高温气焊火花点燃,即猛烈燃烧,将钳工严重烧伤致死。
三、事故教训
1、在有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场所,不得随意释放大量的氧气至大气中。
2、在有多工种交叉作业的场所,一旦发生氧气大量泄漏的事故,要立即通知下游风向1000m以内的务类作业人员停止作业,最好撤离现场,待工厂安全管理人员使用氧气检测仪检测氧含量达到正常值时,方可恢复 作业。
3、必须在富氧条件下作业,作业人员则不得进行电焊、气焊、气割等明火作业。不得使用发生火花的工具(普通钢制扳手、锤子等),应使用铜合金材质的不发生火花工具,以防因工具产生火花引发爆炸。
4、氧气大量泄漏大气中,如果遇到大风,气流搅动剧烈,氧气团沿地面飘移的距离较短,造成火灾的危险性较小,附近人员烧伤的可能性也较小;如果遇到微风,气流扩散速度较慢,氧气团沿地面飘移的距离较长,造成火灾的危险性较大,附近人员烧伤的可能性也较大。因此,要特别注意微风天气条件下氧气泄漏状况下的作业安全。
7、“6.08” 富氧减压阀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7年6月8日中班,炼铁厂3#高炉因倒包慢,接班慢风,15:55分再次减风,16:35分组织炉前出铁,17:35分按正常休风程序休风。修风后炉前更换2#风口小套,维修人员开始实施处理料车钢丝绳和更换富氧减压阀检修作业。18:42分,阀门更换完毕,18:55分主操闫某与热风、炉前、维修人员联系后,确认具备送风条件后送风。19:58分加全风,开始富氧,打开氧气流量调节阀30%,20:01分由于氧气压力显著下降,立即关闭氧气流量调节阀,停止富氧。20:11ˊ19〞氧气压力显示为445KPa,具备富氧条件,于是再次打开氧气流量调节阀,流量显示为325m3/h。又发现氧气压力迅速下降至236 KPa,闫某立即关闭氧气调节阀。闫某于是找能源调度,能源调度反映主管网的压力不低,富氧压力低与能源介质主管网没有关系。于是又找电工,同时找点检员郝某,20:22分左右电工赶来,检查主控室操作台认为一切正常。再次与点检员郝某联系,郝某说可能是减压阀有问题,于是主操闫某便找当班钳工乔某去现场检查。20:38分左右乔某去现场检查,并由作业长佟某监护。20:48ˊ07〞氧气压力上升至666KPa时再次打开氧气调节阀,流量加到303 m3/h 后,氧气压力急剧下降,立即关闭流量调节阀,未再打开。20:53ˊ41〞压力突然降至零,同时听到有异常声响。随后炉前工张某发现佟某光身走上炉台,佟某说:“快叫救护车,送我到医院,维修工在现场赶紧救护”。炉前工听见后立即跑进主控室通知主操闫某东边出事了、经确认是富氧减压阀那里爆炸了。于是闫某赶紧通知能源调度将氧气管道阀门关闭,并通知生产调度员找救护车救人,又向分厂值班领导汇报情况,然后组织人员将受伤人员送往医院抢救。
二、事故原因
(1)、氧气减压阀出厂时脱脂处理不完全造成减压阀内部有油污、杂质,发生燃烧、爆炸是此次事故的直接原因。
(2)、点检和检修人员在更换新阀前对阀门本身安全性确认不祥细,是造成此次事故的次要原因。
三、事故教训与启示(或预防措施)(1)、物资采购过程中,必须对所采购物资的安全性负责。特别对易燃易爆物品,应加强跟踪,多深入实际了解使用情况,以便及时沟通,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2)、氧气等易燃易爆介质所使用的各种阀门在安装前必须进行解体脱脂处理。
(3)、制定完善各种能源介质使用、检修、维护等专业管理制度和检 修程序、方案及安全措施。
8、“2.22” 燃烧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8年2月22日09: 00,某大型钢铁公司新 建炼钢厂2#300t 转炉氧气调压室的氧气调节阀及上游的氧气过滤器和管道发生燃烧爆炸,有火焰,属化学性燃爆。调节阀被烧出一个洞, 过滤器毁损,设备损坏严重,幸未伤人。
检查另一台转炉的氧气过滤器, 发现大量铁锈、焊渣、焊条头。这些都是施工遗留物,投产前未吹扫干净, 全堵塞在氧气过滤器前。这些异物在高纯、高压、高速的氧气流中与钢管摩擦、撞击,成为燃爆的激发源。
氧气过滤器未定期清扫,大量异物堵塞、摩擦也是燃爆诱因。可见,未处理干净的氧气过滤器因而成为安全隐患。
此次事故发生时,氧气管道及阀门、管件先被引燃,温度急剧上升,壁厚烧熔减薄,强度迅速下降,承受不了氧气压力而发生爆炸。
9、“3,27” 阀门及管道燃爆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8年3月27日22:00左右,某钢铁公司氧气厂在氧气管网随主体厂配套改造后,向用户送氧开阀门时发生一起氧气阀门(DN300mm球阀)及管道燃爆事故,2名阀门操作工当场死亡。
二、事故原因
氧气球阀在大压差下(阀前压力为1.9MPa,阀后压力为0)开启过快(按 规定应0.3MPa压差以下缓慢开启),而氧气管道内铁锈、焊渣等异物较多,因新老管道交错、工期紧,未吹扫干净,同时也没有制定妥善的送氧方案,开阀时高压纯氧气流夹带铁锈、焊渣高速撞击氧气阀门和管道或与其摩擦,将氧气阀门和管道引燃,发生爆炸。
10、“6.25”氧气管道燃爆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8年6月25日凌晨4时22分左右,七号氧调压站发生氧气管道燃爆事故,造成送炼铁的氧气专管停运。8时,氧气公司召开专题会,讨论恢复生产及送氧方案。通过堵板隔断受损管道将七氧调压站前没有受损的氧气管道恢复运行,送炼钢管网。12时20分,氧气调度室通知I台氧压机压氮气对恢复的氧气管道进行吹扫,13时20分,氧气管道吹扫完毕后,关闭15#和19#阀门。14时10分,氮气压力升至1.5MPa,氧气公司调度室安全运行五车间向管道送氧,同时通知二车间管维班班长王智军稍微开启19#阀,A号、B号阀,用氧气置换氮气。15时55分在A点化验结果含氧量97%。16时15分左右,班长王智军通知班员曾繁昌、黄贝一起前往万立制氧机区域大门口,并安排曾、黄二人上氧气主管道阀门操作平台,检查19#阀门的开度,并要求将操作19#阀门的F型扳手从阀门上拿下来。16时20分,曾、黄二人在平台上用F型扳手操作阀门时,氧气管道发生燃爆,二人均被烧伤,曾繁昌从约8米高的平台坠落,黄贝从操作台的直梯爬下。两人被迅速送往武钢二医院急救。曾繁昌头部严重挫伤,耳鼻口多处出血,身体皮肤大面积烧伤,经医院全力抢救无效死亡;黄贝全身85%面积皮肤烧伤,送往武汉市三医院继续治疗。
二、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后,事故调查组,对事故现场进行了勘察,对事故原因进行初步分析如下:
1.用氮气对管道进行吹扫时,管道内残渣未吹干净,新投产的I台制氧机德方调试人员(制氧机系德国进口,故有德方人员负责调试工作)未经允许擅自将系统压力从2.14 Mpa升到2.65Mpa,导致管道内压力波动过大,而此时管网维护工曾繁昌和黄贝在接到班长王智军检查19#氧气阀门开度时,擅自操作氧气阀门,导致残渣与管道阀门产生摩擦,造成管道燃爆。
2.送氧方案未严格执行,安全措施、安全确认制未落实。
11、“8.05”甲醇厂氧管线烧损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08年8月4日晚22:55左右,锅炉跳车导致主工艺装置系统停车,随后锅炉系统恢复,8月5日1:20对空分装置确认后启动空压机组汽轮机800rpm进行暖机,开始进行空分装置开车;2:00机组正常开始向预冷、纯化系统导气;2:40时纯化器后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合格对膨胀机和液氧泵进行加温吹除,向精馏塔导气;3:45时启动膨胀机精馏系统调节氧氮纯度并开始预冷液氧泵;5:30氧纯度及液氧泵冷却合格,启动液氧泵。6:20液氧泵运行正常,空分中控打开氧气放空阀开始放空,氧管线开始升压至5.52MPa,随后在氧放空阀处发生声响及烟尘,岗位人员现场确认氧气放空阀PCV9302及阀后管线发生烧损。立即对空分装置做紧急停车处理,对氧管线进行隔离、事故现场残余火星处理,同时进 行汇报。
现场勘查:
事故发生后,甲醇厂组织相关职能部门及车间对现场设备进行勘查: 氧气放空阀PCV9302及阀后管线发生烧损,阀前管线扭曲撕断,阀后管线焊缝断裂,;HV9304阀前管线变形,阀后管线焊缝断裂;4.4Mpa减压站减温水管线变形;管廊 45和15的工字钢及支架变形且立柱基础受损;10Mpa、4.4Mpa蒸汽管线保温损伤,部分电气、仪表管路、电缆烧损,支架变形。直接经济损失总计37万元。
二、事故原因:
事故发生后,甲醇厂立即对事故现场进行勘察、保护,并进行相关的取证工作,随后由集团公司领导、煤化工指挥部及甲醇厂先后四次组织事故分析会,对发生事故的根本原因进行分析,对造成氧气管线烧损的可能原因分析如下:
1.氧气中碳氢化合物含量高: 一是当时空分装置纯化器已经正常运行(碳氢化合物在该系统脱除),出口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为0.184ppm(指标为小于1ppm)合格;二是在事故后我们对液氧中的碳氢化合物取样分析指标合格,甲烷为26.37ppm(指标为小于70ppm),其余无;另外若碳氢化合物含量高首先出事的地点在空分精馏塔,会导致精馏塔爆炸;因此此原因可以排除。
2.硬质颗粒造成:氧气管线内铁屑、脱落的焊瘤、沙粒等硬质颗粒随氧气流动在压力调节阀(PCV9302)处由于流通面积缩小流速增大,导致颗粒与管壁碰撞产生火花引起燃烧,并随氧气流动方向导致整个放空管线烧损。3.流速过快产生静电:PCV9302放空阀设计泄放量正常为20000Nm3/h,最大22000 Nm3/h,而发生事故时放空量为10400 Nm3/h,低于设计流量,说明流速低于设计正常流速;同时在上半年我厂已对整个装置的静电接地系统进行过检测,均符合要求;因此此原因可以排除。
4.可燃气串入:因当时氧用户无,反串只有通过高压空气管线或低压氮气管线串入,经过取样分析,以上两条管线中均没有可燃气,检查氮气止逆阀完好,氮气各用户切断阀均处于关闭状态;同时氮气管线与氧管线没有直接接触点,仅同时汇总到放空坑中,另外若由此处串入,氧管线首先受损部位应在出口处,即半截碳钢管,但检查碳钢管无烧损,与此同时,氧气当时处于放空,即使反串起火不会反气流影响到氧气管线,气化炉烧嘴可以证明,因此此原因也可以排除。
5.管线脱脂不彻底,管线中有油污:因此管线在投用前曾进行过专业清洗、脱脂,同时此管线投用已经有一年多时间,且在这段时间氧气管线没有进行过检修、拆装等作业;因此此原因可以排除。
6.升压过快:从1.0MPa升至5.52MPa用时60s,而阀门PCV9302设计动作速度即全开时间为3s,所以在安全范围内;另外,如果因为升压过快首先会导致阀前受损,因此此原因可以排除。
事故原因认定:
结合上述分析,结合事故现场勘察,认定本次事故的直接原因为:氧气管线内残存硬质颗粒导致事故。
氧气管线内硬质颗粒脱落随氧气流动在压力调节阀(PCV9302)处由于流通面积缩小流速增大,导致颗粒与管壁碰撞产生火花引起燃烧,初始起火点在PCV9302阀腔内,并随氧气流动方向导致整个放空管线燃烧; 整个放空管线产生高温软化,弯头在气流的冲击下(改变气流方向产生气流冲击)出现开洞,随后PCV9302阀体及阀后管线焊缝软化失去固定作用,在阀前高压氧气的作用下PCV9302阀体甩出碰到管架并与氧管线脱离,导致阀前氧管线产生变形。由于氧不易与铜材燃烧,对铜质阻火器没有大的损坏,而将阻火器后的不锈钢管道和弯头烧穿。在阀与阻火器断开后,同时阀内喷出的高温氧化物向四周喷散引燃蒸汽管线保温和电气信号线,造成周围设备、管线、电仪部分设施损坏。
三、防范措施:
1、氧管线在本次恢复中全面检查,提高焊接质量,同时再次对氧管线进行吹扫、脱脂,在吹扫中,对焊缝用木槌敲击并严格进行打靶试验,最大限度避免焊渣等机械颗粒的影响。
2、对所有氧管线及整个系统的静电接地再次进行全面检测,保证运行正常。
3、更换氧放空管线入放空坑处半截碳钢管线为不锈钢。
4、在放空坑顶部排放口增设防护帽,防止可燃物进入。
5、加强氮气管网检查,每周对氮气管线进行检查确认,所有氮气管线在各用户设备前增设盲板,防止可燃物串入。
6、定期对液氧中总烃含量进行手动分析,结合自动分析仪对液氧中总烃含量加强监控。
7、规范操作,严格控制氧管线升压速率。
2、在引氧和升压时,为确保人身安全,要求无关人员必须撤离。
12、“11.25”空分氧管线爆炸事故
一、事故经过
由于2008年11月25日晚锅炉跳车而造成整个系统停车,随后锅炉恢复正常,空分开始暖机开车,直至5日早上6时装置出产品,空分中控开始打开氧气放空阀放空,氧管线压力升至5.52MPa,随后在氧放空阀处发出声响和烟尘,经确认氧放空阀及阀后管线烧损,空分工艺人员对装置进行紧急停车并对现场残余火星进行处理。同时向上级作以汇报。
二、事故分析:
经过对两次事故的分析,认定其原因为氧放空阀选用不合格。氧气管线在压力调节阀处由于流通面积缩小流速增大,超过了该阀所能承受的流速。使阀芯引起燃烧,整个放空管线产生高温软化,随后阀体及阀后管线焊缝软化失去固定作用,在阀前高压氧气的作用下阀体甩出碰到管架并与氧管线脱离,导致阀前氧管线产生变形。由于氧不易与铜材燃烧,对铜质阻火器没有大的损坏,而将阻火器后的不锈钢管道和弯头烧穿。在阀与阻火器断开后,同时阀内喷出的高温氧化物向四周喷散引燃蒸汽管线保温和电气信号线,造成周围设备、管线、电仪部分设施损坏。
三、事故处理:
在经过两次爆炸之后,更换氧放空阀,更换放空坑处的关向为不锈钢管线。在放空坑排放口增设防护帽,防止可燃气体进入。定期对液氧中的总氢类含量进行检查。并对操作规程进行修改,在冷箱出现液氧后,首先由液氧泵进行升压至1.0-1.2MPa,然后打开氧送出阀旁路阀进行均压,当氧管线内压力升至1.0-1.2MPa时,对液氧泵与送出管线同步升压至6.4MPa,速率保持0.2MPa/S。当两台气化炉工作时氧放空阀全关,由液氧泵回流阀进行调节压力。一台气化炉运行时氧送出量保证 17000m3/h.放空阀保持10%的开度。而当气化炉跳车憋压到6.67MPa的时候连锁放空阀打开一定的开度(此开度由第一次开车工艺人员确认后,仪表给定一个足以全部放空的数值)。
13、“2.24”富氧液空管道漏液事故
一、事故经过
2010年2月24日,某系统操作人员1:00发现冷箱压力出现明显上升,正常指标为0.00Kpa或0.01KPA,发现时为0.04KPA,当时总控人员立即通知现场人员到现场检查充气阀是否开得过大,现场是否有误喷砂情况,没有发现异常,认为是仪表只是有问题,通知仪表人员查看了冷箱压力变送器。冷箱基础温度未发生任何变化。
2:00现场操作人员发现冷箱北侧约20米高度污氮管道连接处有珠光砂喷出。立即通知化验室人员对冷箱下部外冒气体用测氧仪监测,东侧、南侧不报警,西侧报警,手动分析结果冷箱西侧氧含量36﹪,冷箱南侧31﹪检查过程中2:30听见钢板破裂的声音,返回检查发现在冷箱南侧约18米高度,距离上塔安全阀40cm距离处出现裂缝,并有液体流出。空分立即停止冷箱进气,上下塔排液,打开一个冷箱珠光砂卸料口和中部珠光砂口以及顶部的排气口,冷箱上下部压力回复正常数值。从先现象判断冷箱漏液,无法直接判断原因,必须扒砂处理。
二、事故原因
根据化验室分析结果,冷箱西氧含量为36﹪、冷箱南氧含量为31﹪,从而判断漏液不是液氧,成份与液空含量近似,可能是液空管道泄漏。
管道支撑不合适,原来检查冷箱内管道时,此管道的支撑抱箍断,厂 家施工人员对管道支撑进行处理后,原来的废旧支撑应该去掉,但是没有去除,管道和旧支撑磨损造成管道漏液。漏液之后,由于富氧液空在冷箱内部气化,造成冷箱的密封气压力高,高到一定程度时,由于冷箱无法承受住压力高,造成冷箱破裂。
三、处理措施及建议
1、扒砂后去掉废旧支撑,更换此段管道。对冷箱破裂处进行焊接。
2、冷箱内每次扒砂都应该检查支撑是否变形,是否合适,管道是否变形,焊缝是否开焊,并且安排专人负责检查。
3、如果防止这种现象的发生:总控人员应该注意冷箱的密封气压力是不是有较大的变化,如果有变化看情况处理。
综述安全提示
根据对上述事故案例的整理和全面分析,特提出如下安全提示,希望具体工作中能给予帮助和指导,具体情况还要具体分析,不到之处敬请提出,此提示仅供参考:
1、在确定氧气管道施工单位时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和有氧气管道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
2、氧气管道在安装之前应按GB 16912—1997 《氧气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进行严格的酸洗、脱脂处理。酸洗、脱脂后管道用不含油的干燥空气或氮气吹净。使用的各种阀门在安装前必须进行解体脱脂处理。
3、氧气管道安装施工后较长时间未投运时应充干燥氮气进行保护,以防潮湿空气进入,使管内有锈渣、水渍。
4、氧气管道施工完毕后应进行严格的吹扫、试压及气密性试验。吹扫应不留死角,吹扫气体应选用干燥无油空气或氮气,且流速不小于20m /s,严禁采用氧气吹扫。阀门不应参与吹扫,阀门应在拆除后单独处理,管道应用短管连接进行吹扫。管内不得存在氧化铁皮、焊渣及阀门加工的残渣等杂质。
5、管托、管座设计要合理,氧气生产、输送管道应按照《国务院特种设备监察条例》进行安全性能检验,检验合格方可投入使用
6、氧气管路焊接时应采用氩弧焊打底,并按《工业金属管道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235-1997、《现场设备、工业管道焊接工程施工规范GB 50236-2011》的有关规定上升一级处理。
7、在选用膨胀节作管道伸缩补偿时,管道走向设计时应充分考虑减少管道运行过程中的径向振动或位移的措施,避免膨胀节产生径向振动而损坏。
8、氧气管线压力调节阀要选用流通面积足够大,避免流速增大,超过该阀所能承受的流速,使阀芯引起燃烧。
9、在恒压调节阀前应设计相应的过滤器,防止铁锈、杂物卡住调节阀。阀门后均应连接一段其长度不短于5 倍管径、且不小于1.5m的铜基合金或不锈钢管道,防止着火。
10、管道附件弯头、变径要符合规范要求。氧气管道应尽量少设弯头和分岔,工作压力大于 0.1MPa的氧气管道弯头、变径应采用冲压成型法兰制作。分岔头的气流方向应与主管气流方向成45°~60°角。
11、法兰密封圈宜采用紫铜或聚四氟乙烯材料的O型密封圈。氧气管道应设有良好的消除静电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10Ω,法兰间电阻应小于0.1Ω。
12、标准状况下空气及氧气的密度分别为1.295g/L、1.429g/L。由 于氧气的密度略大于空气的密度,氧气管线发生泄漏后,立即组织现场人员撤离现场,并通知下风向人员,停止相关动火作业,控制室人员立即停止富氧焚烧操作,条件允许情况下,应立即切断供氧阀门。
13、制定有效措施,加强对输送氧气管道以及附属设施的检查,避免氧气泄漏遇到油脂发生着火。
14、现场确认漏点时,必须佩戴氧气检测仪和全身防护进行操作,待监测合格后,方可进行漏点处理,切记施工操作时必须使用防爆工具。
15、对于管线、设备以及附属设施要按期进行检测、及时检修,确保安全。对设计不合理处,及时进行科学的技术改造。
16、必须在富氧条件下作业,作业人员则不得进行电焊、气焊、气割等明火作业。不得使用发生火花的非防爆工具(普通钢制扳手、锤子等),以防因工具产生火花引发爆炸。
案例三
2003年7月17日0:30,某制氧厂因管网压 力高,调度指令停两台1500m3/h氧压机。0:40操作工发现 “一万”制氧机恒压装 置压力偏高,管网压力上涨较快,此时管 网压力为2.4MPa,申请停5000m3 /h 氧压 机。0:56正当操作工准备停5000m3/h氧 压机时,听见一声巨响,随后只见1500m3 /h氧压机房后天空一片火红,并持续了几 秒钟。
事后发现,一条新增的连接新建16000m3/ h制氧机与老空分系统的膨胀节被炸裂,被 炸裂的膨胀节后面的20多米的氧气管道被 烧黑并部分烧熔,同时周围的树及草被烧 燃。操作人员赶紧关闭相应的阀门,组织 扑火,才未使事态进一步扩大。
事故原因 ①管内存在氧化铁皮、焊渣及阀门加工的 残渣等杂质; ②管内有锈渣、水渍; ③管道附件弯头、变径不符合规范要求; ④管托、管座设计不合理,使膨胀节产生 径向 振动而损坏; ⑤施工单位无施工资质。
防范措施 1 氧气管道安装方面(1)在确定氧气管道施工单位时应选择具有相 应资质 和有氧气管道施工经验的施工队伍。(2)氧气管道在安装之前应按GB 16912—1997 《氧气 及相关气体安全技术规程》进行严格的酸洗、脱脂处理。酸洗、脱脂后管道用不含油的干燥空气 或氮气吹净。(3)氧气管道安装施工后较长时间未投运时应 充干燥 氮气进行保护,以防潮湿空气进入,使管道 生锈。(4)氧气管道施工完毕后应进行严密的吹扫、试压及 气密性试验。吹扫应不留死角,吹扫气体应 选用干燥无 油空气或氮气,且流速不小于20m/s。严禁采用氧气吹 扫。(5)氧气管路焊接时应采用氩弧焊打底,并按 GBJ 235、GBJ 236标准的有关规定上升一级处理。氧气管道设计方面(1)在选用膨胀节作管道伸缩补偿时,管道走 向设计 时应充分考虑减少管道运行过程中的径向振 动或位移的 措施.(2)在恒压调节阀前应设计相应的过滤器,防 止铁锈、杂物卡住调节阀。阀门后均应连接一段其 长度不短于5 倍管径、且不小于1.5m的铜基合金或不锈钢管道,防止着 火。(3)氧气管道应尽量少设弯头和分岔,工作压力大于 0.1MPa的氧气管道弯头、变径应采用冲压 成型法兰制作。分岔头的气流方向应与主管气流方 向成45°~60°角。(4)法兰密封圈宜采用紫铜或聚四氟乙烯材料的O型密 封圈。氧气管道应设有良好的消除静电装置,接地电阻应小于 10Ω,法兰间电阻应小于0.1Ω。
第二篇:某输气站“1.20”天然气管道爆炸着火事故案例
某输气站“1•20”天然气管道爆炸着火事故案例
2006年1月20日12时1 7分,某油气田分公司输气管理处仁寿运销部富加输气站发生天然气管道爆炸着火事故,造成10人死亡、3人重伤、47人轻伤。
一、基本情况
富加站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富加镇马鞍村4组,是集过滤分离、调压、计量、配气等为一体的综合性输气站场。输气管理处两条干线威青线和威成线通过富加站,设计日输气量950×104m3/d,设计压力4.0MPa,其中威青线(管线直径Ф720mm)建成投产于1976年,威成线(管线直径Ф630mm)建成投产于1967年。事故前威青线的日输气量为50×104m3,运行压力为1.5~2.5MPa。事故发生时,该管段的日输气量为26×104m3、压力1.07Mpa,气流方向为文宫至汪洋。
威青、威成线建成投产30多年来,由于城乡经济建设发展,该地区已由一、二类地区上升为三、四类地区,管道两侧5米范围内形成了大量违章建筑物等安全隐患。2005年该油气田分公司组织实施威成线三、四类地区(钢铁一汪洋段)安全隐患整改和威青、威成线场站适应性大修改造。工程由某工程公司设计、某输气分公司承建、某监理公司负责监理。于2005年9月1日正式动工,原计划12月1 5日主体工程结束。因从意大利进口的球阀推迟到货(原计划2005年11月30日到货,实际到货时间为2006年1月10日),变更计划为2006年1月19日进行威青线的碰口作业。
二、事故经过
1月19日7时30分,开始施工,18时30分施工完毕;
1月20日8时30分,组织从富加至文官方向置换空气;
1月20日l O时30分,完成置换空气作业,开始缓慢升压:
1月20日l 0时40分、11时40分,作业人员两次巡检无异常。压力缓慢升至1.07MPa,恢复正常流程。
12时17分,富加站至文宫站方向距工艺装置区约60米处,因Ф720 输气管线泄漏的天然气携带硫化亚铁粉末从裂缝中喷射出来遇空气氧化自燃,引发泄漏天然气管外爆炸(第一爆炸),因第一次爆炸后的猛烈燃烧,使管内天然气产生相对负压,造成部分高热空气迅速回流管内与天然气混合,引发第二次爆炸。当班工人立即向输气处调度室报告了事故情况,同时向富加镇政府和派出所报告;12时20分左右,富加站至汪洋站段方向距工艺装置区约63米处,又发生了与第二次爆炸机理相同的第三次爆炸。当第一次爆炸发生后,富加集输站值班宿舍内的员工和家属,在逃生过程中恰遇第三爆炸点爆炸,导致多入伤亡。
输气管理处在接到报告后,输气调度室立即通知文宫、汪洋两站紧急关断干线截断球阀并进行放空。13时11分,文宫站至汪洋站段放空完毕。13时30分,事故现场大火扑灭。17时40分,临近建构筑物余火被扑灭。
此次事故共造成10人死亡、3人重伤,损坏房屋21户计3040平方米,输气管道爆炸段长69.05米,直接经济损失995万元。
三、抢险救援
事故发生后,该油气田分公司、输气管理处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有关领导和人员先后赶到事故现场,与当地政府一道组织伤员救治、事故抢险和生产恢复工作。分公司7名领导,除留下2人在家组织生产经营等工作外,其余5名领导也全部赶到现场,分工负责组织事故处理的相关工作。集团公司、股份公司高度重视和关心事故的抢险、救援、善后处理和恢复生产、保障供气等工作,陈总、蒋总分别做出了重要指示和要求。21日凌晨,股份公司领导率工作组抵达事故现场,给事故抢险恢复、善后处理、事故调查等多方面工作给予了指导。
事故发生后,国务院、国家安监总局以及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高度重视,有关领导分别做出了重要批示。国家安监总局监管一司周彬副司长于21日凌晨赶到事故现场,指导事故调查处理工作。同时四川省安监局组织有关部门人员和专家立即赶到富加镇,察看事故现场、看望伤员,布置抢险、恢复供气和善后处理工作,并成立了“1·20”事故调查组,开展事故调查工作。
事故发生后,该油气田分公司立即采取了多项措施:一是事故当天紧急调集有关方面的技术力量和工程力量,连夜开展富加站Ф630系统清理场地、技术检测和恢复生产工作,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陆续地保障了民用气的供应和部分工业用户的供应。二是全力以赴抢救和医治受伤人员,积极配合地方政府开展受伤人员调查,建立了伤员档案,分公司专门从重庆市、成都市邀请了权威烧伤专家赴仁寿指导医疗抢救工作。三是积极组织善后处理,春节前就组织完成了对死亡人员家属、事故现场受损民房赔付工作,使事故受灾居民得到了妥善安置。四是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对输气处领导班子及时进行了调整和充实,加强和保障了输气处领导班子的力量,确保了输气处员工队伍稳定和安全生产。五是积极做好威青线管线恢复工作,通过对5套复产方案的比选,选定了原位原管径换管的方案。2月7日,经过四川省安监局书面同意进入事故现场施工。
四、事故原因
事故调查组通过现场勘察、询问有关当事人及查阅大量资料,并按照国家、石油行业有关技术规范和标准,经过反复核实、研究、分析,认为富加站输气站天然气管道“1·20”特大爆炸事故的原因是:
(一)直接原因
Ф720管材螺旋焊缝存在缺陷,在一定内压作用下管道出现裂纹,导致天然气大量泄漏。泄漏点上方刚好有一颗白杨树(树干直径400毫米,约高17米,主根部径向展开直径1.8米左右),由于根系发育使土质变得较为疏松,泄漏的天然气在根系发育的树兜下聚集,加之泄漏的天然气携带硫化亚铁粉末从裂缝中喷射出来遇空气氧化自燃,引发泄漏天然气爆炸(系管外爆炸),同时造成管道撕裂。因第一次爆炸后的猛烈燃烧,使管内天然气产生相对负压,造成部分高热空气迅速回流管内与天然气混合,引发第二次爆炸,约3分钟后引发第三次爆炸(爆炸机理与第二次爆炸相同)。
(二)间接原因
l、管道运行时间长,管材疲劳受损。威远一青白江输气管线(威青线)建于1975年,1976年投产,由于管材生产和抬运布管时产生的缺陷以及当时检测技术手段落后等条件的限制,导致管线先天存在较大缺陷。加之该管道已建成投运30年,运行时间较长,且90年代流向调配、管输压力频繁变化,导致管道局部产生金属疲劳。
2、管道建设时期,防腐工艺落后。因为当时防腐绝缘材料及防腐绝缘手段、施工工艺的限制,管道未能得到有效保护,管道外层腐蚀严重。
3、管道内壁也受到腐蚀。该管道投产以来,曾在相当长时期内输送低含硫湿气,管线处于较强内腐蚀环境,导致管内发生腐蚀,伴有硫化亚铁粉末产生。
4、第一爆点上方白杨树根系发育使土质变得较为疏松,为天然气泄漏并在管外聚集爆炸提供了条件。同时管道附近还有其他根深植物。
5、富加输气站场及进、出管道两侧存在较多建构筑物,且场站周围建构筑物过密,以致逃生通道狭窄,人员不能及时安全撤离。
6、员工、家属和附近居民在逃生过程中恰遇第三爆炸点爆炸。
7、油气田分公司对基层单位的安全生产管理工作存在不足,特别是输气管理处对役龄较长的输气管线存在的安全隐患重视不够,管道巡查保护不力,对仁寿富加输气站周围建筑密集的问题未能及时发现并予以整改。
8、仁寿县人民政府没有充分认识到天然气管线周围民用建构筑物过多已经对管线的安全运行造成隐患,对小集镇规划、建设审批的指导和督促检查不力,仁寿县规划和建设局对小城镇建设管理工作重视不够,对有关规划和建设项目的审批把关不严,致使富加输气站周边民用建构筑物过多。
(三)管理原因
中油集团公司事故分析会经过认真分析认为,除报告分析的事故原因外,也暴露出管理上存在问题:
1、本次威青线大修工程投产方案采用天然气直接置换空气方式,严重违反了《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规范》SY/T5922—2004标准的规定,并且没有按规定在置换结束后对排放口排出气体进行检测。
2、施工组织方案不落实。虽然按照威青线施工组织方案成立了由输气管理处及运销部两级领导和技术人员组成的现场领导组、技术组、保镖组、后勤保障组等组织,但是在投产作业过程中,没有到现场对工程技术质量和安全环保检查把关。
3、西南油气田修建富加站值班宿舍时,未严格执行《石油天然气管道保护条例》及有关规范的规定,在管线、场站的安全距离内建房,并将场站逃生通道选择在管道上方。而且,违反有关规定允许员工家属住在场站值班宿舍。
4、管道巡护责任不落实,管理人员对巡线工执行管道巡护操作规程的情况监督检查不力,致使管道上方和管道附近深根植物长期存在,没有及时处置。
五、事故性质及责任追究
(一)事故性质
经过调查、分析,事故调查组认定:“1·20”天然气管道爆炸着火事故是一起特大责任事故。
(二)责任追究
根据四川省政府“1·20”事故调查组处理建议,经中油集团公司讨论决定,对该油气田分公司1 3人共计1 7人次提出了党纪和政纪处分建议。其中行政处分12人,3人给予行政撤职,3人给予行政降级,3人给予行政记大过,2人给予行政记过,1人给予行政警告;党纪处分5人,受到党内撤职3人,党内严重警告2人(其中2人同时给予行政降级处分)。上述受到处理的局级干部3人,处级干部4人,科级干部5人。
六、事故教训
(一)各级领导“安全第一”的意识还不强,科学发展观的树立还不牢固。
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集团公司有关做好安全生产工作重要指示不够。在平时的工作中,讲发展的时候多一些,提倡加快节奏、完成任务的时候多一些,尽管也反复强调“安全第一”,但在衡量单位的发展时,在设计单位的考核指标时,往往还是看产量的多,看效益的多,对单位安全业绩和安全基础工作着眼相对较少,致使安全生产在各级领导的思想根源上还未引起真正重视。
(二)基层领导班子建设存在薄弱环节。
基层建设水平总体上发展不平衡,执行力在一些单位层层衰减,安全生产责任制不落实,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一些基层单位领导对现场不熟悉,作风飘浮,心浮气躁。
把开会当落实,把文件当效果,用说代替做,用虚代替实,存在对一些工程项目摇控指挥、管理或技术人员不到现场等现象。
(四)员工队伍技术素质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
岗位“应知应会”掌握较差,“习惯性违章”行为时有发生,发现和处理问题的能力不能满足安全生产和快速发展的需要。
七、防范措施
(一)以提高执行力为重点,切实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努力提高干部队伍的综合素质,加强能力建设,下大力气解决好该作为而不作为的问题,解决好不该作为而乱作为的问题;强化责任意识,建立责任体系和责任追究体系,大力加强干部队伍作风建设,大力倡导求真务实、埋头苦干,力戒心浮气躁,努力提高执行力。
(二)以强“三基”为重点,切实加强基层建设和员工队伍建设。
要针对目前基层建设工作中存在的薄弱环节,采取有力措施切实加强。对操作员工要抓好以增强责任心、提高执行力和操作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基层队伍建设。要抓好专业培训基地的建设,进一步提高一线操作员工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技能。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工作的优势,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既坚持正面教育为主,又注意发挥纪律、制度的约束作用,推进基层建设上新水平。
(三)严格执行管道运行管理的标准规范。
在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方面,要把推荐性行业标准SY/T5922《天然气管道运行管理规范》当作强制性标准来执行,对所有停气碰头置换作业实行标准化和格式化管理,无论管径大小的置换作业必须使用氮气置换。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对达不到安全要求的房屋、值班室及逃生通道进行全面排查,并组织认真整改。
(四)举一反三,查找问题,堵塞漏洞,严格隐患整改。
1、认真组织开展地面集输系统全面评估工作。从本质安全、隐患和违章占压、适应能力、操作规程和制度、安全风险评估等五个方面,对从气井井口至天然气销售门站的整个地面集输工程系统进行全面清理、分析和评估。对通过智能清管检测和常规检测中发现的本质安全隐患以及4646处现存管道违章占压隐患,按照“3年完成安全隐患整改”的要求完成管网安全隐患整改项目规划,并统一纳入管网调整改造规划,确保管线的本质安全运行。
2、积极推广以在役集输管线的检测与评价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2006年,除继续对天然气管线进行常规检测外,还应不断引入和采用管线智能检测技术、国外管道安全评估技术、场站及进出站工艺管线检测等技术,摸清管线及场站设施现状,指导管线运行与维修。
3、加强管线测绘,推进管线保护工作。要对现有集输气管线两侧各100米范围内的地形、地貌、建构筑物等进行测绘,摸清管线沿线现状,将管线及沿线两侧100米范围内的重要信息植入数据管理系统。同时,为地方规划提供以当地坐标系为基准的管道走向图纸,供地方规划、建设时考虑,以推进管道保护工作。
(五)加强管道安全保护工作的监督和管理。
各单位及所属防腐办公室和巡线工必须切实有效履行巡线职责,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定时、定线、定点巡检。加强与地方政府之间的联系,建立警企及地企联建、联治、联防的天然气管道合作长效保护机制。
(六)狠抓安全环保基础工作,努力提升安全环保基础管理水平。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一是要做好各级应急预案的修订工作,完善四级应急预案体系,扎实做好预案的演练工作。二是结合岗位特点,对现有操作规程和技术规范进行清理、修订和完善,抓好生产一线员工岗位应知应会培训,严格执行操作规程。三是要认真吸取事故教训,进一步查找工作和管理上的薄弱环节,制订有针对性的整改措施。
第三篇:蒸汽管道爆炸事故案例
蒸汽管道爆炸事故案例
河北省电力公司关于“5.17”事故的报告
一、项目基本情况
河北西柏坡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项目由河北省建设投资公司控股,建设两台600MW 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项目建设单位:河北西柏坡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
项目施工承包单位:河北省电力建设第一工程公司(以下简称电建一公司);
项目调试单位:河北省电力建设调整试验所(以下简称调试所); 项目监理单位:河北省电力建设监理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电力监理公司)。
该工程于2006 年3 月进入分部试运阶段。由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担任总指挥长的试运指挥部,全面组织、领导和协调机组启动试运工作,对试运中的安全、质量、进度和效益全面负责。
二、事故经过及应急处理
按照河北西柏坡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工程项目进度计划,依据编制 的《蒸汽吹管调试措施》,电建一公司和生产单位配合,进行5 号机组的吹管工作。
该工程于2006 年3 月进入分部试运阶段。5 月14 日23 时48 分正式 开始蒸汽吹管,至5 月17 日23 时顺利完成了23 次吹管。5 月17 日23时52 分,操作人员开启吹管临吹阀,进行第24 次吹管,23 时53 分,听 到吹管声音异常,立即关闭吹管临吹阀,23 时57 分锅炉灭火停炉。经检查发现,位于吹管系统末端的消音器堵板由于焊口开裂吹落,蒸汽吹向化学水化验室,将已封闭的化学水化验室门吹开,高温蒸汽涌入化学水化验室,造成正在化学水实验室进行正常运行、调试、维护的11 名工作人员灼烫伤,5 人死亡、2 人重伤、4 人轻伤,其中两名重伤人员也于6 月9日和16 日相继死亡。其中,西柏坡电厂死亡5 人,调试所死亡2 人(死亡人员名单见附件)。
事故发生后,现场有关人员立即报告并拨打了120 急救电话。各单位 立即启动了事故应急预案,迅速开展救治和现场保护工作。5 月18 日凌晨0 时10 分,11 名受伤人员中的9 人被送往平山县医院救治(1 人0 时30 分左右经抢救无效死亡),2 人被送往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为了更好地救治伤员,后将平山县医院8 名伤员中的6 人转送至白求恩国际和平医院、2 人转送至石家庄友谊烧伤医院救治。接到事故报告后,河北公司班子成员及有关部门领导立即赶赴现场,按照事故应急预案迅速开展应急处理工作。一是积极做好伤员救治和伤亡人员家属接待、安抚及善后工作。二是抓紧将事故情况向上级主管部门报告。三是现场立即停工,进行安全整顿,并做好稳定工作。四是按照“四不放过”原则,认真做好事故的调查分析工作。五是省公司分别召开党组会和安委会扩大会,就如何深刻吸取事故教训,坚决遏制人身、电网事故等工作做出了安排部署。六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认真接待新闻媒体,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七是省公司党组成员一线指挥、现场协调,确保了事故调查、善后工作及现场整顿 有序高效进行。
三、事故原因分析及暴露的问题
事故发生后,石家庄市安监局牵头组成事故调查组,并邀请有关方面专家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认真分析。专家组意见:
1、调试所制定的“蒸汽吹管调试措施”、“蒸汽吹管补充措施”符合原电力工业部“火电机组启动蒸汽吹管导则”的要求。
2、吹管过程中的工艺过程、安全措施可行,吹管过程控制和运行正常并已吹过23 次。
3、经现场仔细查看,消音器存在严重缺陷是事故发生的直接原因:(1)消音器堵板设计为平板且平板与筒体“角焊缝”设计为非焊透结构,设计不合理。(2)角焊缝的高度偏小,不符合标准要求。(3)角焊缝存在严重的未熔合、未焊透等缺陷。
消音器在长期使用中,由于热疲劳应力的反复作用,致使消音器堵板“角焊缝”缺陷处产生裂纹源,在运行中裂纹源逐渐扩展,造成角焊缝瞬间发生断裂,堵板脱开并被蒸汽吹走,致使高温蒸汽直吹出去,灼烫造成人员伤亡事故。故消音器堵板与筒体结构角焊缝设计不合理、制造工艺不符合有关标准要求,是事故的主要原因。
河北公司高度重视对事故的调查分析,在积极配合事故调查组进行调查的同时,认真查找、反思事故教训。经过认真分析,本次事故暴露出的主要问题:
1、电建一公司租用的消音器,虽在其它建设工地使用过,现场也按 《火电工程调整试运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的有关规定进行了外观观察,未发现问题;且由于结构原因,对内部可能存在的缺陷难以发现,暴露出对此类非标设备缺乏有效的检测手段。
2、本次事故暴露出在租赁设备合同管理、非标产品质量检验和使用方面存在制度不健全,管理不规范,措施不到位等问题。
3、本次事故暴露出施工、监理单位安全防范意识不强,对现场风险辨识、危险点分析不够,没有预想到处在吹管系统末端的消音器堵板可能脱落,因而没有对可能造成的后果采取防范措施。
4、施工企业所承揽的工程点多面广、工期紧张、任务繁重,导致其管理、技术力量以及施工资源相对分散,现场安全技术管理相对削弱,在施工组织管理及安全技术保障措施等方面存在漏洞。
5、本次事故反映出河北省电力公司对所属施工企业安全生产监督、检查、教育、指导等方面还存在薄弱环节。
四、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加强安全生产采取的措施
“5•17”事故发生后,公司立即对所有施工现场停工整顿,并在全公司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进一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对切实加强安全生产管理提出了具体措施,并认真抓好整改。1、5 月19 日下午,河北公司召开由本部部门主任及以上领导、基层单位党政一把手参加的安委会扩大会议,传达了河北省安全生产委员会办公室《关于认真吸取西柏坡电厂事故教训,切实加强安全生产工作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单位认真吸取事故教训,切实增强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坚决遏止人身伤亡及各类事故的发生,确保安全生产。公司立即对所有施工现场停工整顿,并在全公司开展安全生产大讨论,进一步提高全员安全意识,深入开展事故隐患排查,认真抓好整改,坚决消除各类事故隐患,全力确保安全。2、5 月21 日晚上,河北公司在施工现场召开基建安全紧急现场会议,听取各有关单位整改情况的汇报后,公司各位领导对下一阶段工作进一步提出了明确要求。在公司系统开展以防止人身事故、重大电网和设备事故为重点的安全生产专项检查,重点检查高温高压设备、易燃易爆物品、带电设施、临时性设施及非标装置、租赁设施或自制的各种设施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隐患。进一步强化施工机械、设备和安全工器具的管理,从采购、合同签定、检验、保管、检查试验及使用方法、人员培训等各个环节严格把关,制定和完善专门的制度和措施,确保人身和设备安全。3、5 月23 日,河北公司召开公司有关部门主任及各单位分管生产领导参加的紧急会议,落实总经理办会会议精神,就开展事故隐患排查、整改,加强施工作业现场安全管理与监督以及加强设备运行管理等工作进行了部署。西柏坡第二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建设工地停工整顿期间,参建单位和人员要认真学习国家和上级有关安全生产的法规、规定、制度和规程,进行全员安全教育,认真反思、梳理在思想上、认识上、管理上存在的问题;举一反三,全面排查施工现场存在的各类安全隐患,提出具体的整改措施,全面彻底整改,不走过场,不留死角,经验收合格和上级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恢复施工。
4、全面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方针,进一步学习落实 国家电网公司安全生产管理有关规定和各项要求,强化以“严”字为核心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机制,以“三铁”反“三违”,杜绝“三高”,切实加强全面、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管理,在“落实”二字上狠下功夫,持之以恒地把安全生产放在一切工作的首位,正确处理好安全与效益、安全与工期的关系,绝不能让员工在不安全的环境中工作,绝不能让设备带缺陷运行,绝不能在安全措施不完善的情况下作业。
5、进一步完善安全保障和监督体系。一是逐步建立车间(工区)、基层单位、省公司各层面的专职安全监察工程师组织体系,对各项作业安全措施进行全面审核把关。二是推行安全生产问责制,对各级安全生产责任人严格监督考核。三是推行安全管理问效制,开展专项效能监察,促使各级安全管理职能部门充分发挥作用,提高安全保障和监督体系的管理效能。
6、深入开展反事故斗争,牢固树立以风险控制为核心的安全生产管理理念。一是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提高全员安全风险防范意识。二是积极推进企业安全风险评估,深入开展危险点辨识和分析,制定细致完善的安全技术措施,将措施的审查由签发改为会审,由单纯的交底改为交底与培训相结合。三是在全面梳理完善各级各类预案的基础上,强化预案培训和演练,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7、认真落实“管基建必须管安全”,“管队伍必须管安全”的基建安全管理要求,切实加强对施工企业和基建项目的安全管理。开展对基建单位施工能力分析评价,实施对外投标报告制度,防止超能力承 揽工程。强化对各施工现场的安全监督,加强非标设备、租用设备、高温高压设备、施工机械和安全工器具的管理和质量检测,定期开展专项检查和安全评价,排查安全隐患,完善制度措施,确保施工安全。
8、大力推行现场标准化作业。针对现场实际,科学编制和全面推行标准化作业指导书,规范作业人员行为,确保将各项规定动作做到位,严防人员责任事故。
9、健全事故应急处理机制,确保紧急情况下应对有序。抓紧完善各类事故应急处理预案的编制和演练,增强预案的科学性、实用性和操作性,提高应急事故处理能力,确保紧急情况下能正确、有效和快速地处理各类突发事件,最大限度地减少事故带来的影响和损失。
10、扎实开展“爱心活动”,大力实施“平安工程”。深入开展“珍惜生命、杜绝违章”主题实践活动,从“三基”抓起,深化无违章班组建设,大力推进安全设施标准化、安全措施规范化,坚持以人为本,广泛开展“爱心”理念和“平安”理念教育,努力实现安全生产的长治久安。死亡人员情况统计表 魏立坚死亡化学运行男36 16 年西柏坡二电厂三级 2 张艳辉死亡化学运行女27 8 年西柏坡二电厂三级 3 张硕磊死亡化学运行男25 6 年西柏坡二电厂三级 4 苏文建死亡化学调试男25 2 年调试所三级 5 刘红死亡化学运行男26 2 年调试所三级 娄丽景死亡化学运行女35 13 年西柏坡二电厂三级 7 马丽死亡化学运行女24 1 年西柏坡二电厂三级
第四篇:冷库氨气管道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冷库氨气管道爆炸事故案例分析
2004年5月15日,一家私营企业冷库在对氨气管道进行焊接过程中发生爆炸,造成一起死亡1人、重伤3人,冷库及附属设施遭到严重破坏的重大伤亡和严重经济损失的生产事故。
一、事故经过:
该冷库是新建的,在安装调试后,发现氨气管道有泄漏现象。为了找到泄漏点,在没有排空氨气的情况下,便充入氧气进行打压试验,发现泄漏部位后,又在没有对管道进行任何处理的情况下进行补焊。因此,在焊接过程中发生爆炸。
二、事故分析:
氨气是一种有毒的化学物质,具有中等燃烧危险,与空气或氧混合后能形成爆炸性气体。其燃点是650℃,爆炸极限浓度为16%~25%。氨在空气中不能燃烧。但在纯氧中能燃烧,火焰黄色,火焰能水平传播,遇油类和可燃物会增大火灾危险。在该起事故中引起爆炸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在焊接时,没有排空管道内的氨气和氧气,当焊接温度达到650℃后,导致氨气和氧气发生氧化反应:4NH3+3O2=6H2O+2N2+303kCal,产生大量热量,此外产生的氮气和水蒸气又使管道内压力增加。更主要的是,氨气在管道内与氧混合形成了爆炸性气体,因此遇到电焊火花便发生了爆炸。
事故调查还发现,该企业负责人安全意识淡薄,盲目指挥,没有必要的安全常识。施焊作业人员又没有经过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无证上岗。其主要作业人员也没有经过必要的安全教育。此外,该私企安全规章制度不健全,作业人员不遵守安全操作规程等,这些都是导致发生爆炸事故的客观因素。
三、应吸取的教训:
为了防止发生类似事故,冷库及其他利用氨气作制冷剂的行业和生产、使用氨气的企业应做好以下工作。
1、必须加强各类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工作,特别是对企业法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的安全培训。做到持证上岗,严格遵守国家劳动安全卫生法律、法规和标准。落实各项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劳动卫生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
2、氨气是一种有毒、有爆炸危险性的化学品,吸入或与眼、皮肤、粘膜接触有刺激性。能严重损伤呼吸道粘膜,甚至可能造成死亡的后果。国家规定车间内最高容许浓度是30mg/m3。生产、经销、运输、储存和使用环节应严格执行说明书和安全标签。对设备和作业场所的氨气浓度应定期进行检测。把事故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
3、用人单位给职工发放劳动防护用品。如护目镜或面罩及氨不能渗透的防护服等。
4、冷库氨贮罐应存放在阴凉、通风良好、不易燃的场所,远离火源,与其他化学品特别是氧化性气体、卤素和酸类隔开。
第五篇:2018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爆炸事故
2018注册安全工程师考试案例分析:爆炸事故
一、单项选择题(共 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只有1个事最符合题意)
1、避雷器的作用是__。A.阻止产生电磁感应 B.将电流引入地下 C.抵消雷电电压 D.防止雷电波人侵
2、[2010年考题]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行业标准的制订、修订程序和国家标准的制订、修订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行业标准有一个阶段。A:备案 B:立项 C:批准 D:复审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3、机械控制自动喷雾防尘装置适用于矿山粉尘防治技术中的运输、转载防尘。对该装置的特点描述不正确的是。A:结构简单 B:容易制造
C:使用和维护不便 D:降尘效果较好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4、在锅炉的分类中,其下列不属于按载热介质划分的是。A:蒸汽锅炉 B:自然循环锅炉 C:热水锅炉
D:有机热载体锅炉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5、依据《工伤保险条例》,下列伤亡情形中,应当认定为工伤的是。
A:某车间安全员到车间现场进行例行安全检查时突发脑溢血,送往医院抢救8h后死亡
B:某公司销售人员在去往某地洽谈业务途中,因发生车祸致死 C:某取得伤残军人证的退伍军人到用人单位工作1年后旧伤复发 D:某职工骑自行车上班途中,不慎掉入沟渠中,致右腿骨折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6、[2011年考题]《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年必须对矿井进行瓦斯等级和涌出量鉴定。某机构在某矿井测得矿井的相对瓦斯涌出量为9.5 /t,绝对瓦斯涌出量为45 /min,则该矿属于矿井。A:高瓦斯 B:低瓦斯
C:煤与瓦斯突出 D:瓦斯突出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7、残疾人的机动轮椅车、电动自行车在非机动车道内行驶时,最高时速不得超过__km。A.3 B.4 C.5 D.6
8、[2010年考题]为保证检修动火和进设备内作业安全,在检修范围内的所有设备和管线中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气体应进行置换。用惰性气体作置换介质时,必须保证惰性气体用量为被置换介质容积的3倍以上。但是,置换是否彻底,置换作业是否已经符合安全要求,最终应根据判断是否合格。A:置换时间 B:介质用量 C:取样分析 D:温度变化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9、根据《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危害矿山生产安全刑事案件具体营业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下列情形中,属于“重大伤亡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是__。A.死亡2人 B.重伤2人 C.轻伤10人
D.造成直接经济损失50万元
10、在道路上发生交通事故,车辆驾驶人应当__。A.立即停车,保护现场 B.立即停车,清理现场 C.立即向有关部门报告 D.立即离开
11、[2011年考题]工艺过程中所产生的静电有多种危险,必须采取有效的互相结合的技术措施和管理措施进行预防。下列关于预防静电危险的措施中,错误的做法是。
A:降低工艺速度 B:增大相对湿度
C:高绝缘体直接接地 D:应用抗静电添加剂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12、煤气发生炉空气进口管道上必须设__和__,且灵活可靠;管道末端应设__和__。
A.控制阀;逆止阀;防爆阀;放散阀 B.防爆阀;控制阀;逆止阀;放散阀 C.控制阀;放散阀;逆止阀;防爆阀 D.控制阀;防爆阀;逆止阀;放散阀
13、×年×月×日×时×分,× ×省× ×市地铁× ×线× ×站工段施工工地(露天开挖作业)发生地面塌陷事故,造成长约100 m、宽约50 m的正在施工区域塌陷,施工现场西侧路基下陷达6 m左右,将施工挡土墙全部推垮,自来水管、排污管断裂,大量污水涌出,同时东侧河水及淤泥向施工塌陷地点溃泻,导致施工塌陷区域逐渐被泥水淹没。事故造成在此处行驶的11辆汽车下沉陷落(车上人员2人轻伤,其余人员安全脱险),施工人员17人死亡、4人失踪。经抢险人员全力搜救,未发现生还人员。据初步调查,× ×省× ×市地铁× ×线× ×站工段建设单位为× ×地铁集团有限公司,设计单位为× ×设计研究总院,施工单位为× ×股份有限公司××局,监理单位为× ×工程项目监理咨询有限公司。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的规定,该事故等级属于。A:特别重大事故 B:重大事故 C:较大事故 D:一般事故 E:重伤事故
14、在控制燃烧时,需将可燃物的温度降至其__以下。A.闪点 B.燃电 C.自燃点 D.着火点
15、《施工现场临时用电安全技术规范》中,规定单支避雷针的保护范围是以避雷针为轴的直线圆锥体,直线和轴即地面保护半径所对应的角为,这种简易计算,主要考虑到施工现场使用方便等因素。A:90° B:60° C:45° D:30°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16、下列选项中,对定点采样的采样时段的选择不正确的是__。A.采样必须在正常工作状态和环境下进行,避免人为因素的影响
B.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随季节发生变化的工作场所,应该选择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作为重点采样日
C.在工作周内,应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工作日选择为重点采样日 D.在工作日内,将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最高的时段选择为重点采样时段
17、在企业安全生产中,各管理机构之间、各种管理制度和方法之间,必须具有紧密的联系,形成相互制约的回路,才能有效。这一结论源于__。A.反馈原则 B.封闭原则 C.整分合原则
D.动态相关性原则
18、非接触式探测器可以在离起火点较远的未知地进行探测,其探测速度较快,适宜探测__的火灾。A.发展较快 B.发展较慢 C.发生回燃 D.发生阴燃
19、[2008年考题]密闭一通风排毒系统一般由密闭罩、通风管、和通风机构成。A:降尘装置 B:净化装置 C:开口罩 D:排气罩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20、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安全监察机构发现煤矿矿井使用的设备、器材、仪器、仪表、防护用品不符合国家安全标准或者行业安全标准的,应当__。
A.责令立即停止作业 B.责令立即关闭矿井 C.责令限期改正
D.责令立即停止使用
21、在危险化学品火灾、爆炸事故的预防方面,限制火灾、爆炸蔓延扩散的措施不包括。A:阻火装置
B:控制明火和高温表面 C:防爆泄压装置 D:防火防爆分隔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22、在锅炉使用安全技术的锅炉正常运行中的监督调节方面,对于锅炉水位的监督调节来说,在锅炉运行中,运行人员应不间断地通过水位表监督锅内的水位。锅炉水位应经常保持在正常水位线处,并允许在正常水位线上下mm内波动。A:20 B:30 C:40 D:50 E:立即转移账户上的资金
23、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规定,__有违反本法规定的行为,分别给予警告、责令限期改正、1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责令停止产生职业病危害的作业,或者提报有关人民政府按照国务院规定的权限给予责令停建、关闭的行政处罚。
A.建设单位 B.用人单位
C.职业卫生技术服务机构 D.医疗卫生机构
24、某煤矿现有职工1 200人,专职安全管理人员80人。依据《注册安全工程师管理规定》,该矿至少应当配备注册安全工程师名。A:6 B:7 C:12 D:24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5、下列选项中,属于制定《安全生产法》的根本点和出发点的是。A:重视和保护人的生命权 B:重视和保护财产安全 C:重视预防控制
D:重视和保护从业人员的生命权
’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二、多项选择题(共25题,每题2分,每题的备选项中,有2个或2个以上符合题意,至少有1个错项。错选,本题不得分;少选,所选的每个选项得 0.5 分)
1、矿山安全法》规定,每个矿井必须有以上能行人的安全出口。A:1个 B:2个 C:3个 D:4个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依据《安全生产许可证条例》的规定,对__生产企业实行安全生产许可证制度。
A.危险化学品 B.建筑施工 C.机械制造 D.矿山 E.交通运输
3、常用的系统安全分析方法有__等。A.事件树 B.类比方法 C.事故树
D.对照、经验法 E.决策树
4、按照我国《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只有人民法院是的唯一的法律审判机关。A:受理赔偿案件、确定法律责任、裁判追究法律责任 B:受理刑事案件、确定刑事责任、裁判追究刑事责任 C:受理行政案件、确定行政责任、裁判追究行政责任
D:受理民事赔偿案件、确定民事责任、裁判追究民事赔偿责任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5、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的行为,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法给治安管理处罚,没收非法的民用爆炸物品,处1 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的罚款。
A:携带民用爆炸物品搭乘公共交通工具或者进入公共场所
B:邮寄或者在托运的货物、行李、包裹、邮件中夹带民用爆炸物品 C:未按照规定在专用仓库储存设置专用技术防范设施的 D:违反有关标准和规范混装民用爆炸物品的
E:超出购买许可的品种、数量购买民用爆炸物品的
6、根据《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关闭煤矿应当达到的要求有
A:吊销相关证照,停止供应并处理火工用品 B:销毁煤矿的生产设计图纸及水文地质资料
C:停止供电,拆除矿井生产设备、供电、通信线路 D:封闭、填实矿井井筒,平整井口场地,恢复地貌 E:妥善遣散从业人员
7、依据《安全生产法》,下列关于生产经营单位经营活动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场所、设备发包或者出租给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或者相应资质的单位或者个人
B:生产经营单位不得将生产经营项目发包给个人
C:承包合同、租赁合同中约定各自的安全生产管理职责 D:由承租单位对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E:生产经营单位对承包单位安全生产工作统一协调、管理
8、根据《民用爆炸物品安全管理条例》的规定,关于民用爆炸物品的销售许可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应当自受理之日起15日内进行审查,并对申请单位的销售场所和专用仓库等经营设施进行查验,对符合条件的,核发《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
B: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在销售民用爆炸物品后,再持《民用爆炸物品销售许可证》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工商登记
C:民用爆炸物品销售企业应当在办理工商登记后3日内,向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公安机关备案
D:申请从事民用爆炸物品销售的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之一是销售场所和专用仓库符合企业有关标准和规范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9、煤气站的生产、输送系统均应按规定设置放散管,且放散管至少应高出厂房顶__m以上并具备防雨和可靠的防倾倒措施。A.1 B.2 C.3 D.4
10、依据《消防法》的规定,公安消防机构应当对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遵守消防法律,法规的情况依法进行监督检查,发现火灾隐患,应当及时通知有关单位或者个人采取措施______。A.立即停止作业 B.撤离危险区域 C.限期消除隐患
D.并给予警告和罚款
11、对一些毒性物质污染的处理方法描述不正确的有。
A:甲醛泄漏后,可用漂白粉加5倍水浸湿污染处,然后用水冲洗干净 B:苯胺泄漏后,可用稀盐酸或稀流酸溶液浸湿污染处,再用水冲洗 C:砷泄漏后可用氨水使生成铵盐,再用水冲洗
D:汞泄漏后可先行收集,然后在污染处用硫磺粉覆盖,最后冲洗干净 E:溴泄漏后可用碱水和氢氧化铁解毒,再用水冲洗
12、《国务院关于预防煤矿生产安全事故的特别规定》规,给予行政处分的地方人民政府负责煤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部门和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的工作人员的行政违法行为包括。
A:不履行日常监管监察职责的 B:未及时调查处理举报事项的
C:未依法对停产整顿或者关闭的煤矿进行公告的 D:发现有非法煤矿并且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制止的
E:因监督检查不力,煤矿在停产整顿期间停止生产的
13、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工会的职责与作用体现在。A: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
B:指导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建立集体协商机制
C:帮助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依法订立和履行劳动合同 D:代表用人单位行使监督管理职权
E: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防止和减少生产安全事故
14、[2010年考题]依据《安全生产法》,下列关于安全生产资金投入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个人投资公司的安全投入,由投资者即股东决定 B:有限责任公司的安全投入,由董事会决定
C:非公司制的生产经营单位的安全投入,由主要负责人决定 D:个体工商户的安全投入,由个体工商户户主决定 E:学校的安全投入,由职工代表大会决定
15、依据《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大型游乐设施是指用于经营目的,承载乘客游乐的设施,其范围规定为设计最大运行线速度大于或等于 m/s,或者运行高度距地面高于或等于2m的载人大型游乐设施。A:0.5 B:1 C:1.5 D:2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16、在矿井导水通道中会发生突水事故,其中采用崩落法采矿造成的透水裂隙,如抵达上覆水源时,则可导致该水源涌人井巷,造成突水,此类突水通道为__。A.顶板冒落裂隙通道 B.底板突破通道 C.钻孔通道 D.孔隙通道
17、对典型化工单元气态物料输送危险控制要点描述正确的有。A:输送液化可燃气体宜采用液环泵,因液环泵比较安全
B:为避免压缩机气缸、储气罐以及输送管路因压力增高而引起爆炸,要求这些部分要有足够的强度
C:压缩机在运行中可以中断润滑油和冷却水,但时间不宜过长
D:气体抽送、压缩设备上的垫圈易损坏漏气,应注意经常检查及时换修
E:可燃气体的管道应经常保持负压,并根据实际需要安装逆止阀水封和阻火器等安全装置,管内流速不应过低
18、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济组织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__而引起的疾病。A.粉尘 B.有毒物质 C.放射性物质 D.有害物质 E.传染源
19、某家具厂比较重视个人劳动防护用品的配备工作,每年都征集职工对劳动防护用品的意见和建议。下列意见和建议中,符合《劳动防护用品监督管理规定》的有。
A:可以将价值相当的货币发放给职工替代劳动防护用品 B:家具装箱车间风险比较低,不需要使用劳动防护用品 C:喷漆车间风险高,要求配备全身劳动防护用品 D:锯木车间粉尘比较大,要求配备防尘口罩 E:及时更换失效的防护用品
20、《212会法》规定,企业、事业单位、机关有会员__人以上的,可以建立基层工会委员会。A.5 B.10 C.15 D.25 21、2011年国务院修订公布的《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禁止通过内河运输的剧毒化学品及其他危险化学品的范围,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以及规定并公布。A:公家部门
B:工商行政主管部门 C: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
D:质量监督检验检疫主管部门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2、控制粉尘爆炸的主要技术措施是__。A.缩小粉尘扩散范围 B.个体防护 C.消除粉尘 D.控制火源 E.适当增湿
23、依据《煤矿安全监察条例》的规定,煤矿发生事故,有下列__情形之一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给予警告,可以并处3万元以上、15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煤矿安全监察机构责令停产整顿;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降级直至开除的纪律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A.采取威胁、强迫等手段迫使遇难人员家属同意私下了结煤矿事故的 B.不按照规定及时、如实报告煤矿事故的 C.阻碍、干涉煤矿事故调查工作的
D.拒绝接受调查取证、提供有关情况和资料的 E.伪造、故意破坏煤矿事故现场的24、根据国家有关规定,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程序和国家标准的制定修订程序的不同之处在于,行业标准有一个阶段。A:备案 B:立项 C:批准 D:复审
E:相对密度(空气=1)为1.19
25、机械设备可造成碰撞、夹击、剪切、卷入等多种伤害。锻压机械最容易造成伤害的危险部位是__。
A.锻锤的锤体、压力机的滑枕 B.锻锤的锤体、锻锤的摩擦轮
C.压力机曲柄和连杆、压力机的滑枕 D.锻锤的摩擦轮、压力机曲柄和连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