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的备案报告
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的备案报告
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的备案报告
福建省人民政府:
我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试行)》的通知(闽工商规〔2014〕4号)已于2014年5月16日发布施行,并通过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红盾信息网(网址http://www.xiexiebang.com/)向社会公布。根据《福建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第九条规定,现将该文件正式文本(一式三份)以及电子文本报送备案。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4年5月20日
附件:
闽工商规〔2014〕4号
福建省工商局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实施办法(试行)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部署,推进工商行政管理职能转变,根据省政府《关于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关于公布企业登记前置许可项目目录的通知》和《福建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方案》等要求,结合我省工商系统实际,制定本方法。
一、指导思想
贯彻工商登记制度改革要求,宽进严管,放管结合,体现“强化监管,各负其责,联动协作,社会共治”的原则;切实转变监管方式,更加注重运用信息公示、信息共享、信用奖惩约束等信用监管手段,全面落实工商部门监管职责;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强化属地监管责任,推进部门协同监管,加快构建科学高效的事中事后监管模式,不断提升工商监管效能,服务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二、监管依据
1.《公司法》、《中外合资经营企业法》、《外资企业法》、《中外合作经营企业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合同法》、《产品质量法》、《商标法》、《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公司登记管理条例》、《个体工商户条例》、《直销管理条例》、《禁止传销条例》、国务院《注册资本登记制度改革方案》、《福建省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办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务院决定;
2.国家工商总局、省政府和省工商局现行有效的相关规范性文件;
3.《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闽政办﹝2010﹞51号)的规定要求。
三、监管职责
工商部门根据“三定”方案,即《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主要职责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的通知》(闽政办﹝2010﹞51号)规定的监管职责是:依法对各类市场主体登记事项的监督管理,按职责分工查处无照经营;依法监督管理市场交易行为和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的行为;依法监督管理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组织开展有关服务领域消费维权工作,按分工查处假冒伪劣等违法行为,指导消费者咨询、申诉、举报受理、处理以及相关的网络体系建设等工作,保护经营者、消费者合法权益;依法查处违法直销和传销案件,监督管理直销企业和直销员及其直销活动;依法组织查处不正当竞争、商业贿赂等经济违法行为,根据国家工商总局授权,承担有关方面的反垄断工作;依法监督管理经纪人、经纪机构及经纪活动;依法实施合同行政监督管理,组织监督管理拍卖行为,查处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依法监督管理广告活动;依法监督管理商标工作,保护商标专用权,查处商标侵权行为。
《福建省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后续市场监管工作方案》规定的工商部门监管职责要求。
省级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的行政审批事项:
1、企业名称核准;
2、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及分公司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3、企业法人及分支机构经营单位开业、变更、注销登记;
4、外商投资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5、外商投资广告企业项目审批和外商投资广告企业设立分支机构;
6、外国(地区)在中国境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及常驻代表机构设立、变更、注销登记。
四、监管要求和主要措施
(一)总体要求
在开展后续市场监管工作中,工商各部门要总结好的经验做法、完善行之有效的监管手段、探索有针对性的监管方式,不断加大依法惩处扰乱市场秩序的经济违法行为的力度,综合运用执法办案、专项整治、行政指导、信息公示、抽查抽检、联动协作、信用奖惩、异常名录及黑名单管理等方式方法,创新机制,落实宽进严管、信用监管和协同监管要求,切实提高后续市场监管效能。
(二)主要措施
1.执法办案方面
(1)把执法办案作为后续市场监管的重要措施。以打造公平有序、诚实守信的福建省市场的品牌为目标,突出办案主业,突出反不正竞争、反垄断、反地方保护主义,调整办案重点,加大执法力度,依法加大经营者违法成本,通过严格执法形成倒逼机制,为工商登记制度改革的顺利进行清障搭台;坚持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有机结合,根据“宽严相济”的原则,综合行使处罚和指导的手段,有效规范市场交易行为;建立福建省公平交易信息监测体系,对重点市场主体和交易市场的公平交易及不正当竞争侵权信息进行动态监控,提高市场不正当竞争的风险防控和预警能力。
(2)构建规范、高效、统一的执法办案机制。建立健全执法办案制度,建立规范执法办案、案件信息研判发布、案源管理、案件查处分级分类管理等制度,完善经济违法信息举报奖励等制度;充分发挥“案管系统”作用,加强办案监察;构建全省工商系统科学、统一、高效的执法办案指挥调度和案源管理体系。
(3)建立政企联手维护公平竞争的联络机制。以维护合法权益为重心,强化保护经营者正当交易权益工作,建立政企联手维护公平竞争的联络机制,提高经营者合规交易、自律经营的自觉性和依法维权的主动性、积极性。
(4)建立健全案件信息共享和公示制度。建立健全各职能部门市场监管执法信息情报交流反馈机制,协同办案,实现一家处理,抄告多家的格局。严管规范执法,遵循“谁主办谁办理,谁审批谁负责”的原则,升级完善案管系统,案件结案后在规定时间内将行政处罚信息在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
2、消费者权益保护方面
(1)建立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工作制度。定期或不定期地对流通领域商品进行抽查检验,加大对重点商品和重点领域的抽查检验力度,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加强商品抽查检验数据的分析利用,及时向当地政府报送质量分析报告,依法公布抽查检验结果,开展商品抽检信息通报,将不合格商品信息通报相关部门和行业协会,增强监管合力,促进社会共治。
(2)建立不合格商品查处制度。对抽查检验中发现的经营者销售不合格商品的行为,依法予以查处;对经营者制售假冒伪劣行为,实施“双向追溯”,严查假冒伪劣商品的供货来源、销售去向、仓储地点等,加强源头治理;对危及人身健康和财产安全或具有潜在危害、涉及面较广的不合格商品,开展专项整治,促进商品质量改善和市场秩序好转。
(3)完善消费维权长效监管机制。推行“诉转案”制度,建立消费纠纷调解与行政处罚衔接机制,通过消费者投诉深挖案源线索,有力查处违法经营行为。推进12315“五进”工作,健全基层消费维权网络建设,将消费纠纷化解在源头。推行“企业直通车”、流动维权等快速处置工作机制,提升消费维权执法监管效能。
3.登记事项监督管理方面
(1)实行年报信息抽查制。按照国家工商总局有关规定和公开、公正、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市场主体公示的年报内容等信息实行抽查。抽查结果应在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
(2)实行举报核查制。工商部门在收到有关市场主体登记事项监管方面的举报后,要及时作出是否受理决定,认真开展调查核实,如属于上级机关转办或督办件的,按规定将结果向上级工商机关报告,同时告知具名的举报人;对举报人信息按相关规定做好保密工作。
(3)实行无照经营严查制。正确理解、严格执行《福建省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办法》,认真履行牵头职责,按照分工依法查处属于工商部门职责范围的无照经营行为;根据《福建省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管理暂行规定》,做好查处无证无照经营信息互通共享工作,形成齐抓共管格局,推进工作落实。
(4)实行经营异常名录制。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相关规定,省工商局制定经营异常名录操作办法,将具有未按规定公示相关信息、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等情形的市场主体,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在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警示、督促相关市场主体履行法定义务,提醒社会公众,减少交易风险。
(5)实行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依法将因违法被吊销营业执照企业的法定代表人等列入黑名单,自该企业被吊销营业执照之日起3年内不得担任公司的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相关规定,将被吊销营业执照、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等企业,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予以公示;依法对已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监管的企业在监督管理中可实行重点抽查;建立严重违法企业的关联管理机制,依法将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的企业及其法定代表人信息通报公安、财政、海关、税务等有关部门。
(6)完善信用良好企业奖励机制。完善工商信用优异、良好经营户认定办法,加强正面引导,对被认定为工商信用优异、良好的经营户,工商机关发予证书,在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公示,落实工商部门优惠政策,并推动相关部门在银行信贷、资质资格认定等方面出台奖励扶持措施。
4.市场规范管理方面
(1)深化市场业主责任制。明晰市场业主责任,推动市场业主办理工商注册登记,督促指导市场业主健全市场经营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商品交易市场名称,指导市场业主与场内经营者规范签订协议或租赁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
(2)试行市场抽查监管制度。选择重点地区、重点市场探索试行市场抽查监管制度,科学合理确定抽查面,采取综合抽查和专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市场内经营主体、商品及服务质量和经营竞争行为等方面实施有效监管。
(3)强化市场信用监管制度。深入推进创建诚信市场活动,完善市场信用等级分类,强化市场信用分类监管。
(4)推行网络经营主体信息公示制度。指导从事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并领取营业执照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或者个体工商户,在其网站首页或者从事经营活动的主页面醒目位置,公开营业执照登载的信息或者其营业执照的电子链接标识。
5.广告监督管理方面
(1)完善主要媒体广告监测制度。对省内报刊、广播、电视、门户网站等主要媒体发布广告情况进行监测检查,重点监测关系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和违法问题易发多发的医疗、药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美容服务等类别广告,提升违法广告监测预警能力。加强广告监测数据统计工作,定期发布广告监测情况通报,抄送有关部门,推进协同监管。
(2)完善违法广告警示制度。利用红盾网、新闻媒体定期发布违法广告警示公告,曝光发布违法广告的媒体、企业和产品,引导公众提高对违法广告的辨识能力,增强防范意识和维权意识。
(3)完善违法广告公开更正制度。深入推行“反广告”措施,依法责令违法广告发布者、广告主就违法行为发布公开更正,消除影响。建立公平公正的公开更正适用条件,规范公开更正的内容、发布规格、发布次数、发布时段、发布范围等标准,并监督检查公开更正落实情况。
(4)建立媒体广告发布情况公示制度。利用红盾网、新闻媒体定期公示主要媒体广告发布情况,对媒体广告违法率、违法广告发布量等指标进行公示排名,促进媒体自律。
6.商标监督管理方面
(1)建立商标战略实施分类指导制度。通过向企业发放商标注册建议书、商标规范使用提示书、商标违规使用警示书、海关备案提示书、商标维权联系卡、驰著名商标跟踪服务卡等,引导企业正确注册商标、合理使用商标、主动保护商标。继续推广企业字号与商标名称一致的商标策略;引导实力较强的企业注册防御商标、联合商标,合理扩大商标类别;引导扩张型企业对准备进入的行业提前注册商标;引导农业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村经济合作社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集体商标;支持外向型企业开展商标国际注册;鼓励信誉度和市场占有率高的企业积极争创驰著名商标。
(2)建立商标印制管理机制。帮助商标印制企业建立健全商标印制全流程工作规范,制定商标承印核查制度、商标印制登记存档制度、商标标识出入库制度、废次商标标识处理制度、商标印制联络报备制度等五项工作制度,明确商标印制监管职责和分工,采取有效措施规范商标印制行为,从源头上遏制商标侵权违法行为。
(3)推行商标授权经营制度。在各地区有条件的大型百货商场、专业市场、专卖店等试点推行商标授权经营制度,倡导市场主办方对进场商品商标进行备案、查验、审核。工商部门以备案信息为依据,对市场经营场所内的商户品牌经营情况进行管理,规范经营者行为,杜绝假冒、仿冒品牌商品。
(4)完善高知名度商标保护制度。在一体化平台建立完善驰著名商标数据库,在企业名称预核查重阶段对驰著名商标信息进行过滤,避免我省驰著名商标名称被抢注为企业字号。充分利用国家工商总局支持海西建设的优惠政策和泛珠三角地区、华东地区商标办案协作体系,及时商请外省工商局支持我省高知名度商标企业维权。对于证据确凿、情节明显、影响恶劣的大要案件,必要时派专人协助企业跨区、跨省维权。
(5)建立完善商标案件预警与应急处理机制。根据商标执法监管重点,制定有针对性的商标案件和商标权利纠纷预警与应急处理预案,及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应对、稳妥处理。对社会反响强烈、媒体关注度高的商标热点、难点问题,及时应对,最大限度的预防和减少商标侵权案件造成的危害和损失。
(6)建立商标代理机构信用档案制度。商标代理机构有《商标法》第六十八条第一款规定行为的,由辖区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处理后记入信用档案,强化信用约束。
7.外商投资企业监督管理方面
(1)建立企业住所确认制度。工商机关在抽查、案件办理和受理投诉举报等工作中,发现无法通过登记的住所或者经营场所与企业取得联系的,可通过邮寄专用信函的方式予以确认,确实无人签收的,视为无法联系,载入经营异常名录。
(2)建立企业公示信息抽查制度。工商机关按照规定的比例或外商投资企业的地理区域、所属行业、主体类型等情况,对外商投资企业公示的年度报告信息和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即时信息实施抽查,并将抽查结果予以公示。
(3)建立企业公示信息核查制度。工商机关收到有关外商投资企业公示的年度报告信息和股东(发起人)认缴和实缴的出资额、出资时间、出资方式等即时信息存在隐瞒、弄虚作假的投诉举报的,应开展核查,依法予以处理。
(4)建立经营异常名录制度。将未按规定履行信息公示义务、通过登记的住所(经营场所)无法联系的外商投资企业,载入经营异常名录,并予以公示。
(5)建立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制度。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相关规定,将公示信息存在隐瞒、弄虚作假企业和被吊销营业执照以及被载入经营异常名录满3年等企业列入严重违法企业名单,并予以公示。
五、部门协同监管机制
在党委、政府统一领导下,发挥领导小组、联席会议等相关协调机制作用,积极履行工商职能,落实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推进后续联动监管。
1.建立竞争执法的协作机制。加强工商机关与纪检监察部门、司法机关、其他行政执法部门和行业监管(主管)部门的联系和协作,完善案件信息交流、案件查办协作机制;积极推进工商机关与其他管理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共同建立跨部门的保护福建企业合法权益的日常联系、联席会议、工作合作等机制。
2.建立完善商标保护协作机制。积极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的工作机制,加强与公安等部门就涉嫌商标犯罪案件的沟通协作,进一步明确涉嫌商标犯罪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建立健全线索通报、案件协办、联合执法、案件咨询、联席会议等制度。会商重大执法政策,联合开展执法调研,不断拓展商标执法合作领域,适时组织重大案件联合执法行动,充分发挥部门联合办案优势,形成打击合力,增强打击效果。加强华东六省一市商标管理协作和泛珠三角地区商标监管合作,健全商标侵权假冒案件协查机制,做好案件通报、信息反馈工作,共同推进跨区域的商标行政保护协作。建立商标行政执法机关与驰著名商标企业的联合打假机制,依法打击侵犯驰著名商标专用权的行为。
3.推进完善无证无照经营查处、中介组织治理、黑网吧整治联动监管机制。按照《福建省查处无证无照经营行为办法》、《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管理办法》、《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管理暂行规定》等要求,发挥相关协调机制作用,推动各相关部门既各负其责又协作配合;运用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福建省企业监督管理信息抄告平台、福建省市场中介组织信用信息网等载体,推动健全许可审批、行业主管与后续监管相衔接相一致的市场监管责任机制。
4.推进完善整治虚假违法广告联动监管机制。深入推进以联席会议制度为核心,多部门齐抓共管、综合治理的长效监管机制。一是认真处理各职能部门移送的违法广告案件,及时反馈办理情况。二是共享监管执法信息,积极推动相关部门履行各自职能,形成监管合力。三是尝试建立信息共享协作平台,推动广告监测、案件查办以及药品、医疗、保健食品等广告发布许可信息的共享,有效提升监管效率。
5.推进完善商品交易市场联动监管机制。加强与商务、文明办、卫生、物价、公安消防、城市管理执法、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的协作配合,加强商品交易市场监管,联合开展创建诚信示范市场活动,共同推动市场业主责任制落实;推动制定福建省商品交易市场监督管理办法和市场业主责任制规定等地方性法规或政府规章,形成“政府领导、属地负责、部门联动、综合治理”的工作格局,破解市场监管难题,增强监管执法合力,共同维护好商品交易市场秩序。
6.推进完善网络商品交易联动监管机制。网络商品交易监管工作在涉网经营主体建库、日常监管、服务发展及执法办案环节,均需要各相关行政部门的通力协作。探索与通信管理部门、公安部门、经贸部门、发改委等建立联席会议制度、信息共享制度、案件协作制度、联合执法制度等。
7.推动建立部门间相关信息互通共享机制。完善提升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功能,积极推动有关部门将市场主体许可审批信息、资质资格信息、行政处罚信息及其他依法应当公示的信息,通过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进行公示共享,推进监管联动。
8.建立健全打击传销联动机制。完善由地方政府统一领导,工商、公安发挥主力军作用,综治、维稳、民政、财政、教育、工信、银监等打击传销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各负其责,各司其职的联动工作机制。在继续贯彻落实好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各地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核的基础上,推动地方政府将打击传销工作纳入各地文明单位考核指标。
五、工作要求
1.强化组织领导。各级工商部门要树立“一盘棋”观念,增强大局意识,凸显示范作用。要加强领导,形成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职能部门各负其责、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要解放思想,转变理念,以问题为导向,制定落实各种有效的监管措施。试点地区更要积极主动,不等不靠,突出先行先试,努力创造实践经验,并及时总结推广
2.落实保障措施。一是组织机制保障。按照“小局大所”要求,合理整合县级工商局内设机构,将人员力量更多地配置到基层工商所。根据改革和发展的要求,科学划分机关与工商所的事权,明确工商所职责定位,做到责权利相一致。根据工商所职责和人员编制实际,调整规范工商所内部组织结构,切实提高工商所监管效能。二是信息化保障。巩固整合融合成果,充实完善福建省工商系统一体化平台“综合监管”功能,为信用监管提供抓手;积极开展福建省工商系统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二期建设,为年度报告公示制、部门协同监管等提供载体;充分利用福建工商大数据优势,开展数据深度发掘,为事中事后监管新模式的建立提供信息支持;在工商总局指导下,加快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试点建设。三是检验保障。组织落实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的抽查检验工作,做好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相关知识培训和宣传。
3.畅通举报渠道。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属于工商部门职责范围的违法违规行为,均可拨打举报投诉电话12315。各级工商部门要及时受理举报投诉,认真调查核实,并按规定做好处理、反馈等工作。
第二篇: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商标事务代理委托合同》示本的通知
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商标事务代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的通知
各市、县、区工商行政管理局:
为进一步推进实施商标品牌战略,规范商标代理行为,维护商标代理当事人的合法权益,推动商标代理健康有序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等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现将《福建省商标事务代理委托合同》(示范文本),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当地实际,宣传推广使用。
附件:福建省商标事务代理委托合同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办公室
二○○九年二月二十七日
附件:
福建省商标事务代理委托合同
MF-2009-00
1福建省商标事务代理委托合同
(示范文本)
合同编号:
签订地点:
委托人(甲方):
受托人(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商标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遵守诚实信用原则,现甲方委托乙方代理
上传者知盟网 http://
商标有关事宜,达成如下协议。
一、商标代理委托事项(选项请在□中打勾,未选项请在□中打叉):
□商标注册申请□商标事项变更申请□商标续展注册申请□转让申请/注册商标申请□商标使用许可合同备案申请□补发商标证件申请□商标异议申请□商标答辩□商标异议复审申请□商标驳回复审申请□商标评审答辩□撤销注册商标复审申请 □注册商标争议申请 □其他:。
二、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一)甲方的权利
1.对与商标事务代理的有关法律问题享有咨询权;2.对商标事务代理的进展程度、结果等享有知悉权和监督权;
3.在商标事务代理过程中有选择权和决定权。
4.其它:。
(二)甲方的义务
1.及时向乙方提供委托事项的相关材料,并应当保证材料的完整性、真实性、合法性和有效性;
2.按照约定的方式及时支付本合同的各项费用;
3.甲方住所及联系方式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乙方。
4.其它:。
(三)乙方的权利
1.有权收取完成约定代理事务的各项费用;
2.有权要求甲方在合理时间内提供必要的材料;
3.其它:。
(四)乙方的义务
1.按照甲方委托的代理事务的内容和范围,履行应尽义务,维护甲方的合法权益;
2.对甲方提出的问题提供及时、合理的咨询服务;
3.乙方保证于收到上述款项和材料后 天内向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办理有关手续。非乙方原因造成委托事务不能在约定时间内完成的,乙方应向甲方说明;
4.及时向甲方告知委托事项的进展状况。对有关国家机关的决定、裁定和通知等情况,必须及时告知甲方,并在甲方做出明确表示后继续代理委托事务;
5.应对代理委托过程中所知悉的甲方商业秘密予以保密;6.乙方名称、住所及联系方式如有变更,应及时通知甲方。
7.其它:。
三、代理时限:自本合同签订之日起至止。
四、费用及支付方式
本合同约定的委托代理事项费用共计人民币:拾 万 仟佰拾元整(¥),甲方按下列第 种方式支付代理费用:
1、甲方于签约时以 方式一次性付清。
2、甲方于签约后日内以方式一次性付清。
3、分期付款:
甲方于签约时支付首期费用人民币 元整(¥),并于代理事务完成后支付余款人民币 元整(¥);
4、其他支付方式:。
五、合同的变更及解除
1.合同履行期间,如因法律法规以及国家政策的变动或者因不可抗力的因素而使合同不能继续履行的,委托代理合同自动解除,其间发生的合理费用,双方协商解决;
2.甲方如未履行本合同规定的义务,乙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乙方未履行本合同规定的义务,甲方有权解除本合同。
3.其它:。
六、违约责任
1.本合同一经签订生效,双方必须共同遵守,严格履行各自相应的义务。因一方的违约或过错造成合同无法履行或无法实现合同目的,违约方或过错方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2.其它:。
七、解决争议的方法
本合同在具体履行过程中如发生争议,双方应友好协商解决或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请行政调解,协商或调解不成的,向
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直接向法院提起诉讼。
八、本合同未尽事宜双方可另行协商。双方在本协议之外另行达成的补充协议视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九、本合同一式份,甲乙双方各执份。本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
甲方(签章):乙方(签章):
地址: 地址:
联系电话: 联系电话:
签约日期:年月 日
第三篇:福建省工商局关于印发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
闽工商企监„2010‟159号
各市县区工商局:
为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工作,维护食品市场秩序,现将《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暂行规定》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年四月六日
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暂行规定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了加强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维护食品市场秩序,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以下简称《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以下简称《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规章以及《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系统企业信用分类监管办法》的规定,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在本省行政区域内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适用本规定。法律、法规、规章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是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据法定职责采集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信息,依法对其进行信用分类和信用评价,依法实施不同监督管理措施的制度。
第四条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以下简称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应当遵循合法、公正、准确、及时的原则,维护社会公共利益和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第五条 食品流通监督管理、企业注册、外商投资企业注册、企业监督管理、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市场规范管理、商标监督管理、广告监督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检查、商品质量检验等内设机构,应当将本机构形成的,与信用有关的信息及时录入“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食品流通监督管理系统”;运用信用信息进行信用分类评价和监督管理工作;指导下级业务工作机构开展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以下简称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监督管理工作。
工商行政管理所在食品经营者信用监督管理中的主要职责是:采集录入由其办理注册登记市场主体的基本信息;采集录入在日常检查、执法办案中形成的信用信息;根据信用分类评价结果开展信用监督管理工作;完成上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交办的其他信用监督管理工作。第六条 任何组织或者个人有权举报食品经营者经营中的违法行为,有权向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了解食品安全信息,对食品经营者监督管理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依法公布食品安全信息,为公众咨询、投诉、举报提供方便。第二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信息采集
第七条 信用信息采集范围,应当包括食品经营者基本信息、良好信息、不良信息和其他信息。
(一)食品经营者基本信息
1.食品经营者食品流通许可的基本情况; 2.食品经营者主体资格许可的基本情况;
3.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专项检查或者周期性检查检验(含年检)的基本情况;
4.通过国家或省级相关部门组织质量认证认可的基本情况; 5.对食品进行定期或者不定期抽样检验的基本情况; 6.主要进货渠道、经营品种、品牌和供货商的基本情况; 7.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基本信息。前项规定的信息包括登记、变更、注销或者撤销的情况。
(二)食品经营者良好信息
1.获得“守合同、重信用”企业称号的;
2.商标被认定为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知名商标的; 3.纳税信用等级为A的; 4.认证为价格信用等级单位的;
5.获得县级(含县级)以上相关部门表彰的;
6.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良好信息。前项规定的信息包括到期、注销或者撤销的情况。
(三)食品经营者不良信息。
1.未通过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进行的专项或者周期性检查检验(含年检)的; 2.违法受到行政处罚或在执法检查中被书面责令整改的; 3.经营食品被追究刑事责任或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 4.拒不执行司法机关生效的判决、调解、裁定的; 5.被县级(含县级)以上行政机关通报批评的; 6.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采集的其他不良信息; 7.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不良信息。
(四)食品经营者其他信息。
1.食品经营者的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以及有关主管人员的信用信息,包括其基本信息、良好信息和不良信息。(1)基本信息:姓名,学历,职称,联系方式等;(2)良好信息:受到各种表彰的记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采集的良好信息;(3)不良信息:欠缴依法应当缴纳税费的记录,经营食品被追究刑事责任、被行政处罚、被行政处分的记录,法律、法规、规章规定应当采集的不良信息。2.省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集的其他信息。
前项规定的信用信息,可由相关部门提供、企业申报等方式采集,企业申报的信用信息应当经相关部门审核后录入。
第八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信用信息采集录入工作。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的内设机构或派出机构按照“谁许可、谁采集、谁录入”和“谁监管、谁采集、谁录入”的原则,采集录入信用信息。第九条 采集录入信用信息,应当自该信用信息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采集录入。第十条 各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信用信息录入、校对、确认制度,加强对信用信息采集工作的督查,保证信用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任何单位、个人未按规定权限和程序,不得擅自修改和增删信用信息。
第三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和评价
第十一条 信用分类定为守信、警示、失信、严重失信四级。第十二条 信用分类原则,以食品安全监督管理法律、法规和规章的有关规定作为信用分类的主要标准,以违法行为的情节、主观过错和社会影响作为信用分类的辅助标准。
第十三条 守信食品经营者的标准,应当同时具备以下条件: 1.遵守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有关政策; 2.诚实信用经营; 3.具有良好商业信誉。
第十四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警示食品经营者:
1.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经责令改正的;
2.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处理,经责令改正的;
3.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经责令改正的; 4.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经责令改正的;
5.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经责令改正的;
6.其他违法行为情节轻微,经责令改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第十五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失信食品经营者: 1.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的;
2.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拒不改正的;
3.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条第一款规定的; 4.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三条第二款规定的; 5.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二十四条规定的;
6.食品经营者未主动向消费者提供销售凭证,或者拒不履行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食品更换、退货等义务,拒不改正的;
7.食品经营者拒绝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开展监督检查,拒不改正的;
8.从事批发业务的食品经营者没有向购货者开具销售票据或者清单,拒不改正的;
9.一年内两次被责令改正的;
10.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予以没收或罚款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十六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认定为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 1.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九条第一款规定,情节严重的; 2.违反《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三条第一款、第二款,第十四条第一款,第十五条,第十八条,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款的规定,情节严重的;
3.食品经营者的经营条件发生变化,未依照《监督管理办法》第十条第二款规定处理,造成严重后果的; 4.一年内两次被处以没收或罚款行政处罚的;
5.违反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予以停产停业或吊销许可证行政处罚的其他行为。
第十七条 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采用静态和动态相结合的认定方法。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每年按照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评价标准,对食品经营者信用进行评价,认定食品经营者信用类别。被认定为警示类别的,在随后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守信类别。被认定为失信类别的,在随后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警示类别。被认定为严重失信类别的,在随后一年内无违法违规行为的,调升到失信类别。
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在日常监督管理中按照食品经营者信用分类评价标准,对已经达到某一信用类别的食品经营者,应当在行政执法文书生效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作出相应的认定。新登记注册的食品经营者信用类别,可视为守信类别,在信用评价前实行动态认定。
第四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监督管理 第十八条 守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可以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专项检查或者周期性检查检验(含年检); 2.举报检查;
3.日常监督检查每半年应当进行一次。
第十九条 警示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适用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外,还应当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检查责令改正期间是否纠正违法行为; 2.日常监督检查每季应当进行一次; 3.检查检验计划应当重点安排检验;
4.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取的其他监督管理方式。
第二十条 失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适用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外,还应当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行政处罚后15日内进行回访检查,检查其是否纠正违法行为; 2.日常监督检查每两月应当进行一次; 3.检查检验计划应当安排一次检验;
4.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取的其他监督管理方式。
第二十一条 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除适用第十七条第(一)项、第(二)项外,还应当适用以下监督管理方式: 1.行政处罚后5个工作日内进行回访检查,检查其是否停业或停产; 2.责令停业或停产期间,日常监督检查每月至少进行一次,检查其是否纠正违法行为;
3.责令停业或停产期满后,日常监督检查每月应当进行一次; 4.检查检验计划至少安排二次检验;
5.县级以上(含县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应当采取的其他监督管理方式。
第五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指导
第二十二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在日常监督管理中运用巡查监管劝导制的方式,加强对食品经营者即时性行政指导,指导其规范经营和自律,预防和抑制其潜在或刚出现妨害食品经营秩序的行为。第二十三条 在查办案件过程中,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运用规制性行政指导的方式,指导食品经营者认识其妨害食品经营秩序的危害性,促使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社会危害后果。
第二十四条 在查办案后,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运用执法办案疏导制的方式,指导食品经营者认识其妨害食品经营秩序的危害性,促使其纠正违法行为。
第六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信息披露
第二十五条 披露信用信息,不得危及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披露信用信息依照国家有关规定需要批准的,未经批准不得披露。第二十六条 对符合下列基本要求之一的信用信息应当依法主动公开披露:
(一)涉及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切身利益的;
(二)需要社会公众广泛知晓或者参与的;
(三)其他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应当主动公开披露的。第二十七条 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应当建立健全信用信息披露保密审查机制,明确审查的程序和责任。在发布信用信息前,应当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保守国家秘密法》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对拟披露的信用信息进行审查。
对信用信息不能确定是否可以披露时,应当依照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报有关主管部门或者同级保密工作部门确定。
依法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不得损害食品经营者及其从业人员的合法权益。但是,经权利人同意披露或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为不披露可能对公共利益造成重大影响的涉及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信用信息,可以予以披露。
第二十八条 应当将主动披露的信用信息,通过相关信用信息网、新闻发布会以及报刊、广播、电视等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披露。第二十九条 属于主动公开披露范围的信用信息,应当自该信用信息生效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予以公开,公开披露期限为6个月。法律、法规、规章对信用信息公开披露的期限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第七章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信用激励与惩戒
第三十条 守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依法给予以下激励: 1.除专项检查和举报检查之外,减少日常监督检查频次; 2.定期公告良好信息的记录; 3.优先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4.优先适用各级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5.优先推荐参加“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知名字号”等认定;
6.优先推荐参加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的评先评优活动。
第三十一条 警示、失信、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分别依法给予以下惩戒:(一)警示食品经营者
1.除专项检查和举报检查之外,增加日常监督检查频次; 2.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实行审慎审查;
3.在责令改正期间,暂缓适用各级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4.不推荐参加“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知名字号”等认定;
5.不推荐参加各级政府和部门组织的评先评优活动。(二)失信食品经营者
1.列入重点监督检查名单,责令提交每批次购进食品的检验报告; 2.定期公告不良信息的记录;
3.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实行实质审查;
4.不享受各级政府和工商行政管理机关出台的各项优惠政策; 5.限制参加“驰名商标”、“著名商标”、“知名商标”,“守合同、重信用”企业,“企业知名字号”等认定;
6.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限制其参加各类评先评优活动。(三)严重失信食品经营者
1.列入风险监督管理名单,销售食品必须事先提交每批次购进食品的检验报告;
2.定期公告不良信息的记录;
3.办理行政许可和行政确认,实行限制; 4.抄告政府和有关部门限制办理相关事务; 5.建议政府和有关部门撤销各类认定认证与荣誉;
6.被吊销许可证的食品经营者,其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自处罚决定作出之日起五年内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
7.食品经营者聘用不得从事食品生产经营管理工作的人员从事管理工作的,由原发证部门吊销许可证。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二条 本规定下列用语的含义:
流通环节食品经营者,是指在本省行政区域内从事流通环节食品经营活动的企业、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体工商户。
形式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材料只做书面、形式上的审查,审查申请材料是否齐全、是否符合法定形式,对于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合法性不作审查。
审慎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在法定审查期限内,依据法律法规规定,通过形式审查方式或实质审查方式,对申请材料进行认真、慎重的审查,以发现申请材料形式上可能存在瑕疵问题或者实质内容可能存在真实性问题,并依法作出恰当处理,确保登记行为的合法性。实质审查,是指登记机关对登记申请材料实质内容依法进行核实,通过调查核实,确认申请材料的形式内容与实质内容是否一致,申请材料上所记载的有关内容是否真实,有关人员的签名或盖章是否真实,有关证明文件是否真实等,即对申请材料的真实性和合法性进行相关的审查。
第三十三条 本规定由福建省工商行政管理局负责解释。第三十四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