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
煤矿五大自然灾害防治
一、矿井瓦斯防治
瓦斯爆炸的条件及其影响因素
瓦斯爆炸的条件是:一定浓度的瓦斯、高温火源的存在和充足的氧气,三者缺一不可。
预防瓦斯爆炸的措施(1)防止瓦斯积聚的措施
所谓瓦斯积聚是指瓦斯浓度超过2%,其体积超过0.5m3的现象。防止瓦斯积聚的方法有:
1)加强通风。防止瓦斯积聚的最主要的措施是加强通风。矿井建立一个完善合理的矿井通风现象,做到稳定、可靠、连续地向井下所有用风地点输送足够数量的新鲜空气,以保证及时排除和冲淡矿井瓦斯和粉尘,使井下各处的瓦斯浓度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要求。
2)严格检查和监测井下瓦斯浓度。严格检查矿井的通风状况及瓦斯浓度的变化是瓦斯矿井重要的日常管理工作,它是防止瓦斯事故的前提。为了防止漏检,除加强管理,加强教育,提高工作者的责任心之外,还必须应用现代化装备,采用先进的瓦斯自动检测报警装置。
3)及时处理积聚瓦斯。《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每一矿井必须从采掘生产管理上采取措施,防止瓦斯积聚。当发生瓦斯积聚时,必须及时处理,这是矿井日常瓦斯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是预防瓦斯爆炸的关键工作。
生产中容易积聚瓦斯的地点有:采煤工作面上隅角、独头掘进工作面的巷道隅角、采煤机附近、顶板冒落的空洞内、停风的盲巷中、低风速巷道的顶板附近、综采工作面放煤口及采空区边界处、发生瓦斯喷出的地点等。处理局部积聚瓦斯的方法主要:加大风速及风量、密闭隔离和抽放瓦斯三种。
4)抽放瓦斯。对于采用一般通风方法不能解决瓦斯超限的矿井或工作面,可以采用抽放瓦斯的方法,将瓦斯抽至地面加以储存利用或排除。
(2)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
防止瓦斯引燃的原则:禁止一切非生产需要的火源下井;对生产中可能发生的热源严加管理;防止热源产生或限制其引燃瓦斯的能力。
1)加强明火管理。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严禁烟火进入井下;井下严禁使用灯泡取暖或使用电炉;井下禁止打开矿灯外壳;井口房、瓦斯抽放站及通风机房周围20m内禁止使用明火;井下焊接时,应严格遵守有关规定,严格井下火区的管理等。任何人发现井下火灾时,应立即采取一切可能的办法直接灭火,并迅速报告矿调度室。
2)消除电器火花。井下使用的电气设备及供电网络,都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有关要求。要保证电气设备的防爆性能好,消除电器火花的产生。
3)防止静电火源。矿井中使用的高分子材料(如塑料、橡胶、树脂)制品,其表面电阻应低于规定值。洒水、排水用塑料管壁表面电阻应小于109Ω,压风管、喷浆管壁表面电阻应小于108Ω,抽放瓦斯用管壁表面电阻应小于106Ω。4)防止摩擦火花。由于机械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机械摩擦、冲击火花引起的燃烧危险增加了。为防止由此而发生瓦斯爆炸事故,采取的措施有:在摩擦发热的部件上安设过热保护装置(如液压联轴器上的易熔合金塞),温度检测报警断电装置,利用难引燃性合金工具,在摩擦部件的金属表面溶敷活性小的金属(如铬),使形成的摩擦火花难以引燃瓦斯。
5)严格放炮制度。有瓦斯爆炸危险的煤层中,采掘工作面只准使用煤矿安全炸药和瞬发电雷管,在使用毫秒烟气电雷管时,最后一段的延期时间不得超过130ms。打眼、放炮和封泥都必须符合《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严禁放糊炮、明火放炮和一次装药分次放炮。
二、矿井火灾防治 外因火灾的防治(1)防止火源的产生
1)加强明火管理。严格杜绝火源。严禁将烟火带入井下,严禁井下吸烟,井口房和通风机房附近20m内严禁烟火,也不准用火炉取暖。井下严禁使用灯泡或电炉取暖。
2)井下和井口房内不得从事电焊、电焊作业,必须作业时要严格按《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执行。
3)地面木料场、矸石山、炉灰场与进风井的距离不得小于80m。不得将矸石山或炉灰场在进风井的主导风上风侧,也不得设在表土10以内有煤层的地面上和设在有漏风的采空区上方的塌陷范围内。
4)严禁在井下存放用完后剩下的汽油、没有和变压器油。(2)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新建矿井的永久井架和井口房、以井口为中心的联合建筑井筒、平硐与各水平的连接处及井底车场,主要绞车道与主要运输巷、回风巷的连接处,井下机电设备硐室,主要巷道内带式输送机机头前后两端各20m范围内,都必须用不燃性材料支护。
(3)防止电气火灾
电气火灾是指发生在各种电气设备上的火灾,常因供电过负荷、电气元件接触不良、操作失误产生电弧火花引起。
预防电气火灾的措施是:机电设备应正确选用熔断器(片),正确使用检漏继电器,当电流短路、过载或接地时能及时切断电源;电缆接头必须使用防爆接线盒,严禁使用“鸡爪子”和“羊尾巴”接头;严禁违章使用和操作井下电气设备等。
(4)防止摩擦火花引起火灾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的提高,必须做好井下机械运转部分的保养和维护工作,防止摩擦和冲击产生火花,引起火灾。
(5)防止火灾扩大
1)设置消防材料库。消防材料库的作用是储存消防材料以便发生火灾时迅速而有效地灭火。因此,每一矿井必须在井上下设置符合要求的消防材料库。2)设置防火门。在进风井口、井底车场与井筒连接处、部分专用硐室出口处等位置都必须设置防火铁门。防火铁门必须易于关闭严密,一旦发生火灾能及时关闭。
3)设置消防水池和井下消防水管系统。每一矿井必须在地面设置消防水池和在井下设置消防管路系统。
4)及时发现初起火灾。及时发现初起外因火灾是防止其发展和控制其危害的一个重要措施。除用感觉器官(眼睛、鼻子、皮肤等)来察觉初起火灾外,还可用标志性气体、火灾监测器、温升变色涂料等来科学地判断。
(6)外因火灾的灭火方法
常用的灭火方法有三种:直接灭火法、隔绝灭火法和联合灭火法。1)直接灭火法。直接灭火法包括以下几种:
①清除可燃物。②用水灭火。③用砂子(或岩粉)灭火。④用化学灭火器灭火。
2)隔绝灭火法。当井下火灾发展到不能直接被扑灭时,应在所有通往火区的巷道内砌筑密闭墙,使火源与外界隔绝,当火区内的氧气消耗完后,火灾自行熄灭。
在建筑密闭墙时,一般先建进风侧,后建回风侧。在有瓦斯涌出的火区,为防止瓦斯积聚,进回风两侧要同时建筑密闭墙,同时封闭。对有发生瓦斯爆炸危险的火区,为保证救灾人员和建筑密闭墙人员的安全,应尽快地建筑一道防爆墙。防爆墙一般用砂子、黄土、炉灰等装在编织袋或麻袋内,建成5—6m厚砂袋墙。
3)联合灭火法。在单独采用一种方法达不到灭火目的,或灭火时间太长时,可将直接灭火法和隔绝灭火法联合起来运用,称为联合灭火法。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①先隔绝,然后打开密闭墙用水直接灭火。②包围缩小火区,然后进行封闭。③移动密闭墙逐渐缩小火区,分段灭火。④先封闭再灌浆灭火。
⑤封闭火区后注入惰性气体,加速灭火。
⑥封闭火区,采用均压(火区进风侧和回风侧的风压差接近于零)灭火。
三、矿尘防治
预防煤尘爆炸的技术措施
预防煤尘爆炸的技术措施主要包括防尘措施、防止煤尘引燃的措施和各报措施三个方面。
1)防尘措施
①煤层注水湿润煤体。在采煤和掘进之前,利用钻孔向煤层注入压力水,使水沿着煤层的层理、节理或裂隙向四周扩散并渗入到煤体的微孔中去,增加煤的水分,使煤体和其内部的原生煤尘都预先湿润。同时,使煤体的塑性增强,以减少采煤时生成煤尘的数量。这是防治煤尘的一项根本措施。
②采空区灌水。采空区灌水也是一种预先湿润煤体的防尘方法,当采用下行垮落法分层开采活煤层、近距离且无隔水层法开采煤层群或急倾斜水平分层法采煤时,可以利用往采空区灌水的方法,以润湿下分层下组煤的煤层,防止开采时生成大量的煤尘。
③湿式打眼。在工作面使用电钻或风钻打炮眼时,将压力水经过钻杆中央的水孔送到炮眼底部,将粉尘湿润后从炮眼中冲洗出来,从而达到降尘的目的。④水封爆破和水炮泥。水封爆破和水炮泥都是由钻孔注水湿润煤体演变而来的,它是将注水和爆破联合起来,不仅起到消除炮烟和防尘作用,而且还提高了炸药的爆破效果。
⑤喷雾洒水降尘。喷雾撒水是将压力水通过特制的喷嘴喷出,使水流雾化成细小的水滴散布在空气中,将漂浮的尘粒湿润下沉,防止飞扬。喷雾洒水简单方便,广泛应用于采掘机械切割、工作面爆破、煤炭装载、运输转载、液压支架前移、单体支柱放顶等井下作业过程中。
⑥合理的风速。风速同空气中含尘量的关系比较密切,风速太小,不能把悬浮的煤尘及时吹出工作面,使空气中含尘量增加;风速太大,虽然将浮尘吹走,但是也把大量的落尘吹扬起,增加工作面的煤尘浓度。因此,工作面的风速以控制在1.2—1.6m/s为宜。
⑦消除落尘。沉积在巷道四周的煤尘,一旦受到振动和冲击会再度飞扬起来,为煤尘爆炸创造条件。必须及时清除巷道中的浮煤,清扫或冲洗沉积煤尘,定期散布岩粉,定期对主要大巷刷浆。
2)防止煤尘引燃的措施。防止煤尘引燃的措施与防止瓦斯引燃的措施基本相同,参见“矿井瓦斯防治”。
3)隔爆措施。隔爆措施就是将已发生的煤尘爆炸或瓦斯煤尘爆炸限制在一定区域,尽量减少爆炸产生的危害而采取的技术措施。其主要措施是设置被动式隔爆装置和采用自动抑爆装置。
①被动式隔爆装置。被动式隔爆装置是借助于爆炸冲击波的动力使隔爆装置动作(岩粉槽、水槽破碎,水袋脱钩),并抛洒消焰剂形成抑制带,扑灭滞后于冲击波传播的爆炸火焰,以阻止爆炸的传播。最早采用的撒布岩粉和设置普通岩 粉棚方法,虽然防止传播效果好,但岩粉暴露在潮湿空气中,极易受潮而失去消焰剂功效,频繁更换岩粉的工作量较大。因此我国矿山已几乎不采用这两种方法。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发使用了隔爆水槽和隔爆水袋,以水为消焰剂,方便安装和使用,得到了广泛应用。
②自动抑制装置。自动抑爆装置的作用原理是:利用传感器测量煤尘爆炸所产生的各种物理参数并迅速转换成电信号,指令机构的演算器根据这些电信号准确地计算出爆炸火焰的传播速度,并在最恰当的时间发出动作信号,喷洒机构及时喷出消焰剂,准确可靠地扑灭爆炸火焰,阻止爆炸的传播。
四、矿井水灾防治 2.地面防治水
地面防治水是指在地面修筑一些防排水工程,防止或减少大气降水和地表水涌入工业场地或通过渗漏区流入井下,它是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一道防线,这对于以降雨和地表水为主要涌水来源的矿井尤为重要。对于雨季受水威胁的矿井,应制定雨季防治水措施,并应组织抢险队伍,储备足够的防洪抢险物质。井口及工业场地内建筑物的高程低于当地历年最高洪水位时,必须修筑堤坝、沟渠或采取其他防排水措施。
3.井下防治水
防治矿井水灾的原则,是在保证矿井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矿井水灾的防治方法,可归纳为“查、探、放、截、堵、排”六个字的综合防治措施。
(1)掌握矿井的水文地质资料
水文地质资料是制定防水措施的依据。因此,必须查明矿井水源和可能涌水的通道从而编制防治水计划,并组织实施。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收集地面气象、降水量与河流水文资料,查明地表水体分布、水量和补给、排泄等情况,查明洪水对矿井的影响程度。
2)掌握井田范围内冲击层、含水层的情况。3)掌握断层和裂隙的分布情况。
4)调查老窑和现采小窑的开采范围、采空区的积水和分布状况。5)掌握采动后顶板破碎及地表陷落情况。(2)井下探水
“有疑必探,先探后掘”是采掘工作必须遵循的原则,也是预防井下水害事故发生的重要方法。当采掘工作面接近有突水危险区域时,必须采用探放水方法,查明采掘工作面前方的水情,并将水有控制地放出,以保证采掘工作面安全生产。
采掘工作面遇到下列情况之一时,必须确定探水线进行探水: 1)接近水淹或可能积水的井巷、老空或相邻矿时。2)接近含水层、导水断层、溶洞或导水陷落柱时。3)打开隔离煤柱放水时。
4)接近可能与河流、湖泊、水库、蓄水池、水井等相通的断层破碎带时。5)接近有出水可能的钻孔时。6)接近有水的灌浆区时。7)接近其他可能出水地区时。(3)放水(疏干)
掌握和探明地下水源之后,应采取一定的措施,有计划地将威胁性水源全部或部分放出,并排出地面。它是消除水患的有效措施之一。根据不同类型的水源,可采取不同的疏放水方法和措施。
(4)截水
截水是利用水闸墙、水闸门和防水煤(岩)柱等物体,临时或永久地截住涌水,将采掘区与水源隔离,使某一地点突水不致危及其他地区、减轻水灾危害的重要措施。
1)留设防水煤(岩)柱。在水体下、含水层下、承压含水层上或导水断层附近采掘时,在可能发生突水处的外围留设一定宽度的煤(岩)柱,以防止地表水或地下水涌入工作地点,形成水灾。在相邻矿井的分界处,必须留防水煤柱。矿井以断层分界时,必须在断层两侧留有防水煤柱。
2)防水闸门。防水闸门一般设置在可能发生涌水需要堵截,而平时仍需运输合行人的巷道内。如:井底车场出入口、井下水泵房、变电所以及有涌水互相影响的区域之间,都必须设置防水闸门。一旦发生水患,立即关闭闸门,将水堵截,把水患限制在局部地区。
3)水闸墙。在需要永久截水而平时无运输、无行人的地点设置水闸墙,有临时水闸墙和永久水闸墙两种。临时水闸墙一般用木料或砖料砌筑,永久水闸墙采用混凝土或钢筋混凝土浇灌。
(5)注浆堵水
注浆堵水就是将配制的浆液压入井下岩层空隙、裂隙或巷道中,使其扩散、凝固和硬化,使岩层具有较高的强度、密实性和不透水性而达到封堵截断补给水源和加固地层的作用,是矿井防治水害的重要手段之一。当多个钻孔注浆形成隔水帷幕带时称帷幕注浆。矿井注浆堵水通常用于下列情况:
1)当涌水水源与强大水源有密切联系,单纯采用排水的方法不可能或不经济时。
2)井巷必须穿过一个或若干个含水丰富的含水层或充水断层,若不隔离水源就无法掘进时。
3)涌水量大的矿井,为了减少矿井的涌水量,降低排水费用。
五、矿井顶板事故防治
(3)采场局部冒顶的主要预防措施
1)防止煤壁附近冒顶,应及时支护悬露顶板,加强敲帮问顶。2)炮采时合理布置炮眼,控制药量,避免崩倒支架。
3)防止两出口冒顶时,首先支架必须有足够强度,其次系统应具有一定阻力,防止老顶来压时推倒支架。
4)防止放顶线附近局部冒顶,要加强地质及观察工作,在大块岩石范围内加强支护,必要时用木支架代替单体金属支架。
5)随时注意地质构造的变化,采取相应措施。2.采场大型冒顶的预兆及防治(1)采场大型冒顶的预兆
采场大型冒顶一般包括老顶来压时的压垮型冒顶、直接顶导致的压垮型冒顶、大面积漏垮型冒顶、复合顶板推垮型冒顶和大块游离顶板旋转型冒顶等。一般大型冒顶主要预兆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顶板的预兆。顶板连续发出断裂声,这是由于直接顶和老顶离层或顶板断开而发出的响声。
2)两帮的预兆。由于压力增加,煤壁受压后,煤质变软,片帮增多。3)支架的预兆。使用木制家时被大量折断。使用金属支柱时活柱快速下沉,连续发出“咯咯”声。
4)瓦斯涌出量增多,淋水加大。(2)采场大型冒顶的主要防治措施
1)经常检查巷道支护情况,加强维护,发现有变形或折损的支架,应及时加固修复。
2)维修巷道时,必须保证在发生冒顶时有人员撤退的出口。独头巷道维护时,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撤掉指甲钳,应加固工作地点支架。
第二篇:海南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海南省自然灾害及其防治
海南省气候灾害种类多,出现频繁,主要灾害有:热带气旋、暴雨、干旱、寒露风、清明风、低温阴雨、冰雹、龙卷风等。热带气旋——台风是影响海南岛的主要自然灾害 ,年平均影响7.4个。因海南省地处中国南边、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空气流动较快。低冷空气受到由海平面吹来的热冷空气产生空气的涡流,随气压的变化不规则的运动。一年四季均可能发生,主要集中在5~11月份(占影响总数的98%), 最盛期8~9月,平均影响1.7~1.8个,其次是7、10月,平均1.1个,最集中是 7~10月,占全年总数的78%,在全国各省中是登陆较多的省份。我国受台风灾害影响的地区都位于季风区,自海南沿海到辽宁沿海都有可能受热带气旋影响。最常遭受的是华南沿海,接下来就是华东沿海,这与纬度有关系,纬度高的沿海地方,一旦受到南下冷空气的影响,台风就很难影响到。纬度低的沿海地区,能受台风侵袭的时间长。内陆地区受台风影响还是在降水方面。
台风通常中心气压低,气流在水平方向上向内辐合,然后在垂直方向上上升,辐合的方向北半球为逆时针,南半球为顺时针。而其的发生通常具有一定规律性,一是有季节性。台风(包括热带风暴)一般发生在夏秋之间,最早发生在五月初,最迟发生在十一月。二是台风中心登陆地点难准确预报。台风的风向时有变化,常出人预料,台风中心登陆地点往往与预报相左。三是台风具有旋转性。其登陆时的风向一般先北后南。四是损毁性严重。对不坚固的建筑物、架空的各种线路、树木、海上船只,海上网箱养鱼、海边农作物等破坏性很大。五是强台风发生常伴有大暴雨、大海潮、大海啸。六是强台风发生时,人力不可抗拒,易造成人员伤亡。
据了解,台风形成必须具备特有的条件。
一、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60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26℃-27℃。
二、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
三、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
四、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基本发生在大约离赤道5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
当台风路经一个地区时,会带来风云变幻,造成灾害重重。但是有一个奇特的现象是,在直径只有几千米到几十千米的台风中心移到某地时,暴雨骤停,风停云散,头顶上显现出蔚蓝色的晴空。这一区域,在气象学上被称为“台风眼”。它的四周被强烈上升气流造成的厚厚“云墙”(或称“眼壁”)包围,台风眼过后,再度转入“云墙”控制,狂风暴雨的恶劣天气再次降临。
台风的危害主要是破坏农业、交通、通信、公共设施,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海南省当今防御台风的有检测系统的雷达设备,可以在台风登陆的前几天即使给予警报,有效降低了一定程度的人员及财务损失。除了科技设备的防护之外,政府也采取了一定的政策防护措施。
一:制订预案,常备不懈
通过在国家、省、市、区以及企事业单位、社区、学校等制订与演练应急预案,形成预防和减轻自然灾害有条不紊、有备无患的局面。不允许将预案束之高阁,要通过培训和预案演练使广大群众、灾害管理人员熟练掌握预案,并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预案。居安思危,预防为主。要增强忧患意识,常抓不懈,防患于未然。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常态与非常态相结合。政府应鼓励社区制定紧急防灾预案、开展救灾演练、装备专门的通讯设备在紧急条件下替代常用的通讯方式,并保证必要的紧急储备物资和设施。积极做好装备、技术、人员等方面的应急准备。
二:以人为本,避灾减灾
以人为本,把保障公众生命财产安全作为防灾减灾的首要任务,最大程度地减少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危害。
面对自然灾害,科学防御,从早期盲目的抗灾到近年来主动地避灾,体现了在防灾减灾中的科学发展观。
三:防灾意识,全民普及
社会公众是防灾的主体。增强忧患意识,防患于未然,防灾减灾需要广大社会公众广泛增强防灾意识、了解与掌握避灾知识。在自然灾害发生时,普通群众能够知道如何处置灾害情况,如何保护自己,帮助他人。
政府与社会团体应组织和宣传灾害知识,培训灾害专业人员或志愿者。有关部门通过图书、报刊、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广播、电视、网络等,广泛宣传预防、避险、自救、互救、减灾等常识,增强公众的忧患意识、社会责任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通过开展“防灾(减灾)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村庄”行动,使最基层的社区居民、广大中小学生、企业员工、广大农村特别是偏远地区的农民、社会弱势群体增强防灾减灾意识,掌握基本的避灾、自救、互救技能,达到减灾目的。社会公众要充分认识灾害预警信息的重要作用,了解各类预警信息含义,在收到灾害预警信息时,根据不同预警信息、不同的预警级别,采取积极有效的应对。需要建立广泛、畅通的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利用广播、电话、手机短信、街区显示屏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发布预警信息,重要预警信息在电视节目中能即时插播和滚动播出。有关部门能确保灾害预警信息在有效时间内到达有效用户手中,使他们有机会采取有效防御措施,达到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目的。
四:应急机制,快速响应
政府、相关部门需要建立“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功能齐全、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快速响应、协同应对”是应急机制的核心。
防灾减灾涉及到方方面面,需要政府组织领导,各个部门积极响应。在气象灾害应急管理中,气象部门在内部上下联动的同时,加强了与新闻、水利、民政、安全监督、海洋、农业、林业、环境等部门的横向联动和紧密协作,建立应急联动机制,把气象工作纳入各级政府的公共服务体系。
需要加强以属地管理为主的应急处置队伍建设,建立联动协调制度,充分动员和发挥乡镇、社区、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志愿者队伍的作用,依靠公众力量,形成规范、高效的灾害管理工作流程。
五:分类防灾,针对行动
预防和减轻台风灾害,应根据台风预警级别,及时疏散沿海地区居民,人员应尽可能呆在防风安全的地方,加固港口设施,防止船只走锚、搁浅和碰撞,拆除高层建筑广告牌,预防强暴雨引发的山洪、泥石流灾害。
六:风险评估,未雨绸缪
自然灾害风险指未来若干年内可能达到的灾害程度及其发生的可能性。开展灾害风险调查、分析与评估,了解特定地区、不同灾种的发生规律,了解各种自然灾害的致灾因子对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所造成的影响,以及影响的短期和长期变化方式,并在此基础上采取行动,降低自然灾害风险,减少自然灾害对社会经济和人们生命财产所造成的损失。自然灾害的风险评估包括灾情监测与识别、确定自然灾害分级和评定标准、建立灾害信息系统和评估模式、灾害风险评价与对策等。
不同发展水平的地区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脆弱性不同,其防灾救灾能力也各不相同。灾区的经济实力与发展水平、社会制度、灾区自组织能力都是影响区域自救能力和恢复能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发达地区,一旦遭受重大自然灾害,灾后恢复能力强,速度快,但其损失也就越大;不发达地区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很弱。当致灾因子与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的脆弱性相结合,灾害风险也随着增加。
通过自然灾害的综合风险评估,并应用评估结果,可以进一步探讨自然灾害风险管理模式和预防措施,可以有针对性地控制灾害,规范对易灾地区的利用,提高对灾害的认识。
第三篇: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治
农业自然灾害与防治
——林区政府副秘书长、农林局局长 李天柱
(2010年7月16日)
农业是与自然气象条件高度相关的产业,农业生产过程就是与自然界博弈的过程。近年来,我国低温冻害、洪涝干旱交替发生,且霜冻、冰雹、病虫等灾害也频繁发生,对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都破坏极大。灾后反思,几乎每年每月都有自然灾害发生的可能,如何因时因地地科学防灾减灾,灾后迅速反应采取有效补救措施,除了不断提高农业灾害的预测、预报、预警水平,完善应急预案外,普及抗灾减灾知识、提高应对灾害的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农业抗灾救灾工作的预见性、主动性、能动性就显得十分重要、十分必要。为此,我结合这些年的农业工作经验,谈一谈农业抗灾救灾的措施与方法,不妥之处,还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自然灾害的种类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一)农业自然灾害的概念
自然灾害是以自然变异为主要原因而给人类的生存和社会发展带来不利后果的祸害。农业自然灾害就是指影响农业生产正常进行和对农作物收成起破坏作用的自然灾害。我国是一个多自然灾害的国家,南涝北旱、雨雪冰冻、台风、地震以及沙尘暴等多种自然灾害给人民生活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因此,认识它的发生、发展规律、分布规律等,提高全民族防灾减灾意识,对我国今后的可持续 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农业自然灾害的种类
1、气象灾害。气象灾害主要包括洪涝、干旱、低温冻害、大风、冰雹、沙尘暴等。在诸多自然灾害中,气象灾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最大。气象灾害的分布与气候及地形条件密切相关。例如旱涝灾害集中分布于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及长江中下游平原,但目前也有向山区、高原延伸的趋势,如今年在西南各省发生的特大旱灾和洪涝灾害。与温度有关的高温热害、低温冻害、冰雪灾害等主要发生在气候炎热的南方各省、气候寒冷的东北地区及地势高峻的青藏高原地区,但目前高温热害也开始向北方侵袭,前几天北京的地面温度达到了68℃,而2008年初的雨雪冰冻灾害则席卷了中国南方地区。暴风(包括台风)灾害则以冬季风强盛的西北、北部地区及夏季风强盛的东南、东部沿海地区最为严重,而地处中国中部的神农架,这几年被大风损毁的庄稼也已不在少数。
据统计,每年我国由气象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约占各种自然灾害总损失(平均每年约720—870亿元人民币)的57%;由气象灾害造成的人员死亡约占全部自然灾害死亡人数(平均每年约1~2万人)的40%。特别是20世纪末至今,我国就发生了十几次重大突发性自然灾害。1998年的大水、2008年的冰冻雪灾我们一定记忆犹新,而今年的干旱、越来越频繁的沙尘暴更是让我们体现到了大自然的威力。
2、生态灾害。生态灾害显见于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 2 及南方丘陵山地,这些地区生态条件比较恶劣,易受自然变化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荒漠化集中于西北及长城沿线以北地区。水土流失灾害以黄土高原、太行山区及江南丘陵地区最为严重。石漠化则以我国的云、贵、桂三省区最为严重。其中以贵州省的面积最大。此外,海洋带发生的赤潮、海岸侵蚀也是我国不可忽视的几大生态问题。在我国,造成生态灾害有自然原因,如气象、地质和地貌等因素,但更主要的是不合理的人为活动,表现在四个方面:过量放牧;滥砍、滥挖、滥采;滥垦;滥用水资源等。因此,合理的开发资源、提高环保意识才能更好地避免自然灾害对我国造成的损失。
3、生物灾害。生物灾害在全国普遍存在,不同地区内,病、虫、鼠、杂草等的种类不同。“紫茎泽兰”、“水葫芦”等恶性杂草已在云贵高原、江浙一带形成生态灾害。再如这些年在我区发生的马陆危害,核桃害虫、稻飞虱以及当前各种知名不知名的农作物病虫害,五号病、蓝耳病、禽流感、非典型肺炎等动物传染病害,其危害程度已不亚于气象灾害,有的已经开始威胁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一有不慎,就会引起社会恐慌。
4、地质灾害。我国地质环境复杂,自然变异强烈,灾害种类齐全,主要有地震、滑坡、泥石流、活火山、崩塌和地面裂缝等。而地震因发生隐藏性强,爆发突然,毁坏程度巨大,被称为“群害之首”。2008年的四川地震、今年的青海玉树地震,给我们的心底加上了一道深深的烙印。在我区,泥石流、滑坡时有发生,松柏铜镲沟滑坡带更是不得不让我们随 3 时警醒。
(二)农业自然灾害的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1、灾害种类多,造成灾害类型复杂多样。我国地域辽阔,构造复杂,地理生态环境多变,有着各种灾害发生的生态条件。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发现我国的灾害种类几乎包括了世界所有灾害类型。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成灾类型多。我国大部分地区处于地质构造活跃带上,地震活动随处可见。加之我国又是一个受季风影响十分强烈的国家,受季风影响,导致寒暖、干湿度变幅很大;年内降水分配不均,年季变幅亦大,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范围广,强度大,暴雨、涝灾等重大灾害常常发生;冬季的寒潮大风天气常常导致低温冷害,冰雪灾害等。在各类灾害中,尤以洪涝、干旱和地震危害最大。我国现阶段正处在经济飞速发展之中,但由于技术、工艺落后,能耗高,又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灾害。
2、灾害发生范围广,造成灾害影响面大。我国东西、南北间,一年四季几乎总有灾害发生。春季北方有“十年九旱”之称,江南多低温连阴雨。春夏之交北方常有干热风,南方多冰雹、雷雨、大风和局部暴雨。夏秋是我国灾害最多的季节,自南而北先后多暴雨、洪涝,盛夏多伏旱,夏秋之交沿海多台风、风暴潮。冬季全国各地都有寒潮、霜冻威胁。这些灾害在平原、高原、山地、海岛等凡有农业的地方都会发生,说明我国自然灾害的范围极其广泛。
3、灾害发生频率高,造成灾害频繁。洪涝和干旱是对农业危害最大的两种自然灾害,其出现的时间和地区都比较集 4 中,危害程度很大。南方一般发生在5~6月,北方7~8月。珠江、长江、淮河、黄河等流域是旱涝最频繁的地区,一般平均每两年都会发生了一次大的旱涝灾害,一般的旱涝灾害更是频繁。
4、时空交替分布,对农业的影响复杂。因受副热带高压活动的影响,我国汛期雨带自南向北的推移呈跳跃形式,其前进速度或停滞时间异常会形成一方出现洪涝,而另一方出现干旱的情况。因此,干旱与洪涝在地区分布上往往是相嵌分布,最常见的形式为南涝北旱,南北涝中间旱,或北涝南旱。由于我国农业自然灾害具有种类多、范围广、频率高并有群发和诱发其他灾害等特征,因此对农业造成的危害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如何预防和治理自然灾害,减少农业损失,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二、预防和治理农业自然灾害的原则和主要措施(一)预防和治理农业自然灾害的原则
(1)预防为主,防抗结合。树立农业自然灾害可持续治理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防为主,防抗结合。
(2)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实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
(3)分工协作,协同应对。密切配合,分工协作,各司其职,各尽其责。
(4)依法规范,加强管理。依靠科技,应用先进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臵技术,发挥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的作用,积极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发生。
5(二)预防和治理农业自然灾害的主要措施
1、建立完善的农业灾害预警机制
积极和气象部门协调配合,加强农业灾害如洪涝干旱灾害等的全天候、大面积、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并及时发布农业自然灾害预警信息。
2、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快速反应机制
自然灾害是不可避免的,迄今为止,人类既不能非常准确地预测,又不能完全地控制自然灾害。鉴于危机的破坏性和负面影响,自然灾害一旦发生,时间因素极为重要,作为危机应对者的政府必须在第一时间在现场采取果断措施,及时控制灾区局势,迅速恢复社会秩序,。
农业自然灾害发生后,灾害发生地乡村干部、行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农户应在1小时内据实向当地政府和农业、民政部门报告灾情,灾情发生地人民政府和农业、民政等部门要立即对收集到的农业自然灾害信息进行汇总和分析,并在规定时间内逐级上报。报告应有电话报告和书面报告两种形式。来不及形成文字的,可先用电话口头报告,然后再呈送书面报告;来不及呈送详细报告的,可先做简要报告,然后根据事态的发展和处理情况,随时续报。
3、建立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政策性保险机制
农业保险作为一种市场化的风险转移和分散机制,应该在支持农业发展上作出更大贡献。而事实上,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缓慢,规模狭小、范围过窄,尚未有效调动农民、保险经营主体、政府等多方积极性,很难满足保险经营所依赖的大 6 数法则理论,农业风险分散机制极其脆弱。当前农民主要还是采取自救、依靠政府救济(社会捐助)等方法来防范和分散农业风险,而农业保险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因此,应建立和健全农业保险机制,以政府为主体,加快完善农业保险法律法规,建立政策性的农业保险机构和农业自然灾害风险保障基金。
4、建立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
自然灾害发生后,封锁信息、信息不明或传言传播的失真性,很容易加剧人们的恐慌情绪,使社会心态发生难以预料的变化,极有可能导致社会的失稳。因此,政府必须及时向公众披露信息,化解公众的怀疑情绪,唤起公众的理解与支持。因此,有必要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公布有关灾害信息。对于信息披露其基本要求是:时间第一,争取舆论主动权;言行一致,确立信息沟通的可信度和权威性;明确信息发布通道和时间;处理与各种媒体的关系,建立政府与媒体的合作机制。
5、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
要规划并建设好农业灾害防治工程,加强工程建设质量的管理和监督,发挥工程防治灾害最大效能。由于历史原因,长期以来我们片面追求“多、快、好、省”,造成不尊重科学规律和不讲究质量、效益的工程很多,实践证明,防治工程本身所存在的安全隐患也是灾害频发且治理困难的原因。因此,在规划、建设各种防治工程的时候,除了要设计好工程的功效、配套设施以及承载能力之外,还要充分考虑工程的其 7 他效应,如生态、环境效应,权衡利弊,合理规划,科学施工,严抓质量,杜绝豆腐渣工程。
三、主要农业自然灾害综合防御对策
(一)暴雨洪涝
洪涝系指某一时段内由于降水过多、排水不畅而产生的洪灾和涝灾,其中洪灾指河流泛滥和山洪暴发,涝灾指雨水过多或过于集中,使农田积水成灾。在我区,5—10月是洪涝灾害高发期。
洪涝灾害发生后,将导致作物叶片变黄,根系发黑、腐烂,生长减慢,植株软弱。
综合防御对策:
(1)建造高标准防洪工程;(2)修好田间排水沟;
(3)增施有机肥,改良土壤结构;
(4)调整农业结构,实行防涝栽培。如调整种植业与养殖业、旱作与水生作物比重等等。
(二)连阴雨
持续5天以上的阴雨天气成为连阴雨。我区常发生于春秋两季。春季连阴雨对玉米播种、小麦抽穗开花、油菜结荚成熟以及核桃、板栗花期授粉影响较大。秋季连阴雨主要影响秋种和秋收活动。连阴雨持续时间长的,将导致作物减产甚至绝收。
综合防御对策:
(1)掌握天气气候演变规律,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尽 8 量避免在连阴雨期间进行播种、收获等关键农事活动;
(2)修好田间排水沟,及时清沟排渍,搞好田间管理;(3)提倡薄膜育苗和工厂化育苗,实施育苗移栽;(4)播种、收获季节注意收看收听天气预报,及时组织人手抢种、抢收。
(三)干旱
干旱是指长期无雨或少雨,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受到制约的气候现象。在我区主要有春旱和夏旱,对农业生产危害最大的则是旱期长、范围广的伏秋连旱(出现在7—8月,延续到9月甚至10月的大旱)。
综合防御对策:
(1)根据干旱规律,调整农业结构。在常发生春旱和初夏旱的地方,应改以种植秋收作物为主,夏收作物为辅。在伏旱常发区,调整播种日期,使作物对水分的敏感期躲过伏旱。
(2)兴修水利,合理灌溉。
(3)平整土地,深耕改土。平整土地是减少径流、控制水土流失、增加土壤蓄水量的有效办法。在坡度大的地方应栽果树或生态树种,根据当地条件,修高梯田、水平沟或鱼鳞坑,已增多蓄水,保住土壤。
(4)抗旱播种。春旱最主要的是影响作物出苗,因此要特别注意适时播种,获得全苗。
(四)低温冻害
低温冻害是指越冬作物和果树、林木、蔬菜等在越冬期 9 间(包括晚秋和早春),遇到0℃以下低温或剧烈变温而引起的植物体冰冻或丧失一切生理活动,造成植物体死亡或部分死亡。我区近些年以“倒春寒”为主的低温冻害频繁发生,所有作物均难幸免,尤其是对干果、蔬菜、茶叶等经济作物、经济林木的影响最大,一旦受灾,必然造成减产减收。
综合防御对策:
(1)掌握低温规律,调整农业布局。根据地问规律,安排品种搭配和播栽期,从农业气象角度,这是防御低温冻害的战略性措施。
(2)利用和改善小气候生态环境,增强抗御低温能力。(3)运用综合栽培技术防御低温冻害。如地膜覆盖、合理施肥等措施。
(五)高温热害
高温热害是指持续出现超过作物生长发育适宜温度上限的高温,对植物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损害。目前,我区持续高温天气逐渐增多,已开始出现高温热害倾向,必须注意防范。
综合防御对策:
(1)种植抗性较强的作物;(2)套种高杆作物,遮阴降温;(3)适时浇水,通过蒸发散热降温;(4)覆盖遮阴栽培;
(5)施用生长调节剂控制落花落果。如用2,4-D浸花防治番茄、茄子落花,PCPA(对氯苯氧乙酸)防止茄果类落 10 花等等。
(六)大风
瞬时最大风速≧17.2米/秒的大风,可以造成作物叶片损伤,茎秆折断,植株倒伏,自理脱落,农业设施损毁。一般6级以上大风就能造成风灾。我区玉米最易受到大风影响。
综合防御对策:
(1)营造农田防护林,减轻作物受害;
(2)合理布局,使作物生长关键期避开大风高峰期;(3)大棚蔬菜产区尽量搭建骨架式蔬菜大棚,增加压膜线。
(七)冰雹
冰雹是从发展强盛的高大积雨云中降落到地面的冰块或冰球。冰雹季节性明显,破坏力强,对农业生产危害很大。3—8月是冰雹高发期,我区高山乡村易发生冰雹灾害。
综合防御对策:(1)人工消雹;
(2)大力种草植树,改善气候条件,减少冰雹发生频率;
(3)随时关注天气预报,做好防范准备;(4)一旦发生雹灾,及时补救措施。
(八)生物灾害
生物灾害主要指病、虫、草、鼠害对农作物的危害,造成农作生长发育受阻和产量损失。受灾害性气候影响,我区生物灾害有逐年加重发生趋势。
综合防御对策:
(1)调整结构,选择抗性强的作物品种;
(2)严格实施动植物检疫,避免外来物种、检疫性病虫害进入我区;
(3)采取高效种养模式,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如开展林下养鸡模式等;
(4)大力开展物理防治,采取黄板诱虫、频振杀虫灯灯方式进行作物病虫害防治;
(5)谨慎开展化学防治。农作物发生生物灾害后,必须及时上报灾情,做到统防统治,对症下药。在实施化学防治过程中,严禁使用甲胺磷等高毒、高残留等违禁农药。喷药时间安排在早上或傍晚,避开中午高温,达到农药安全间隔期后方可食用和上市销售。
四、加强分类指导,落实科技抗灾措施,扎实开展灾后生产自救和抗灾生产
在灾害发生后,要抢抓农时,根据灾害影响情况,因地制宜,加强分类指导,科学合理制定抗灾救灾措施,迅速组织开展生产自救和灾后恢复生产。重点落实好“七抢”。
1、抢排。对被水淹没的农田,要及时组织劳力和机械,抓紧时间抢排渍水。水稻田先排高田,争取让水稻叶尖及早露出水面,尽量减少受淹天数,减轻损失。在排水时应注意,如遇高温烈日天气,不能一次性将田水排干,必须适当保留水层,使水稻逐渐恢复生机。旱地要抓住降雨间歇,及时清 12 理沟厢,达到沟沟相通,沟渠相连、雨住田干。同时,加强畜禽圈舍和水毁设施的修复,抢排积水,转移受灾畜禽,加固塘堰堤坝,减少灾害损失。
2、抢管。重点抓好在田作物肥水管理。重点抓好水稻控水,扶苗稳苗,清水洗苗,同时轻施速效氮肥和钾肥。对玉米等旱地作物,重点加强控肥防倒。要做好清沟排渍、培土壅蔸,一旦发生倒伏,要抢时扶苗、用土培蔸。对于遭受涝灾的玉米,要及早排除田间积水,降低土壤和空气湿度,促进植株恢复生长;能下地时,及时中耕培土,以破除土壤板结,防止玉米倒伏,改善土壤通透性,使根部尽快恢复正常生理活动;及时增施速效氮肥,加速植株生长,减轻涝灾损失。对成熟前倒伏或茎折的玉米,应及时扶起,以免影响光合作用。对受灾的果茶园,灾后要及时抢修果茶园的沟渠、道路,清理疏通排水沟渠,排除园内积水,避免因长时间积水造成死根烂根。要及时扶正果茶树,做好根部培土,合理修剪枝叶,抢时间清除树上杂物、泥渍,保持枝叶清洁。受淹后的园地土壤板结,容易引起根系缺氧,待园地表土基本干燥时,要及时进行浅耕松土,恢复土壤的通透性。对于受灾的蔬菜作物,已成熟的要及时采收,防止落果烂果;对受渍严重的,可提前罢园,提早改种补种其他蔬菜;育苗田要采用遮阳网避雨育苗,出现死苗烂苗的要及时进行翻耕补种。雨后根据作物的长势,培土护根,整枝固架,及时追肥,增强作物抗性。
3、抢收。对开始进入成熟收获期的农作物,要抓住阴雨间歇,抢晴天,战雨天,组织开展抢时收割。对即将进入成熟期的干鲜果,应抓住雨停间隙,积极抢收果实,降低灾害损失。
4、抢种。在干旱严重地区,全面推广抗旱播种技术,采取综合措施确保一次性播种保全苗。一是适时实行抢墒播种;二是实行育苗坐水移栽;三是推广应用抗旱剂和地膜覆盖技术;四是改种早熟品种和抗旱能力强的作物;五是提倡增施有机肥和全面推广科学施肥技术。
对因旱灾造成作物滞长、台风造成作物严重损伤、洪涝灾害造成脱肥的地块,要在浇水灌水、扶苗固苗、排涝洗苗的基础上,适时适量补施肥料,并喷药预防病虫害发生蔓延。
对因灾造成作物绝收的地块,根据时间早晚,选择合适作物品种,及时进行补、重种作业。无法进行补、重种的,要按农时季节改种生育期短的农作物,保证受灾农民有一定的生活物质来源,增强自身抗灾渡荒能力。
5、抢补。抢抓农时弥补损失,加强绝收农田的补种改种,确保多种多收,弥补灾害损失。对被水淹没或遭受持续干旱的农田,要及时翻耕整田,采用早中熟作物品种,精量直播,湿润管水,适时防控病虫草害、喷施多效唑,培育早发壮苗。对因渍害、旱灾死苗断垄的玉米田,要间套杂豆、蔬菜等作物,增加种植密度,加强肥水管理,做到以密补迟、以肥补迟,达到一播全苗。同时,应强化措施,搞好救灾种子、化肥、农药等生产资料调剂调运,尽可能引导农民改种补种经济作物,确保农民收入稳中有增。
6、抢防。对主要农作物病虫引起的大面积灾害,实行“五统一”(即统一组织、统一技术、统一时间、统一药械、统一防治)应急措施,及时控制病虫蔓延。对受灾田块,要加强田间调查,实行分类指导,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侵入的机会,防止“灾后灾”;抓住阴雨间隙,及时组织植保机防队,开展专业化统防统治,减轻病虫害流行程度。要做好灾后畜禽圈舍、饲养器具以及周边环境的消毒灭源工作,防止次生灾害;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等疫病的防控,进一步加大畜禽补免力度,对超过免疫保护期和新补栏的畜禽要及时补免,确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切实做好因灾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病死畜禽产品流入市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加强疫病防控和死亡动物无害化处理工作。加强灾害期间和灾后动物疫病防控工作,确保灾后无疫。
7、抢修。加强与交通、水利行政主管部门沟通,及时修复水毁道路,调动机电灌设备和农业机械,进行农田排涝、疏浚渠道、抢整、修复损毁农田和各类农业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农机作用,积极组织农机投入抢收、抢种、排涝、灌溉 和农田建设等防灾抗灾救灾工作。
五、立即行动起来,努力做好当前自然灾害防御工作 目前大多数农作物已进入生长发育和成熟收获关键时期,同时,我区已进入旱涝灾害、大风冰雹、高温热害、病虫草鼠等农业自然灾害高发期,因此,必须提高警惕,切实做好防灾减灾工作。
(一)切实做好主要农作物防灾减灾工作。
水稻,要适时排水晒田,注意抗旱防涝,增施有机肥,增强土壤保墒能力。同时要搞好穗期病虫害防治。
玉米,搞好中耕培土和清沟排渍。及时追施穗肥和培土雍兜,防治好玉米大、小斑病。
马铃薯,选择晴天抢挖收获,力争挖捡干净,丰产丰收。蔬菜,加强蔬菜水分管理,搞好清沟排渍,及时消除田内杂物杂草,防治好蔬菜病虫害。
(二)搞好畜禽饲养管理
(1)搞好畜禽舍的通风和降温,做好灾区畜禽圈舍、饲养器具以及周边环境的消毒灭源工作;
(2)给畜禽充足饮水;
(3)加强饲养管理,注意观察畜禽活动动态;(4)保证饲料新鲜,尽量在早晚、清凉时间喂料,增加采食量;
(5)搞好畜禽防疫,切实加强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猪链球菌病、炭疽病以及奶牛疫病的防控,进一步加大畜禽补免力度,对超过免疫保护期和新补栏的畜禽要及时补免,确 保免疫密度达到100%,切实做好因灾死亡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工作,防止病死畜禽产品流入市场,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第四篇:5.1改 煤矿五大灾害与防治(培训讲稿)
贵州省煤矿班组安全管理班
(培 训)
教 案
授 课 题:煤矿五大灾害与防治 授 课 人:包振镜 讲课时间:8小时
贵州省机械职业技术学校培训中心
二0一二年五月——十二月
煤矿五大灾害与防治(培训讲稿)
煤矿是地下作业,是多工种、多工序联合作业,作业场所断面狭窄,每班都在地质条件动态变化的环境中作业,因此灾害较多,常见有五大灾害,瓦斯、煤尘、火、水、顶板等重大不安全因素。
一、瓦斯灾害与防治 瓦斯的性质:
瓦斯是煤在生成时,伴生在煤岩体中以甲烷为主的,无色、无味的一种混合气体,比空气轻(比重0.554),一般积聚在巷道顶部,不溶解于水,扩散性很强。瓦斯是生产过程中从煤岩体中涌出的各种有害气体的总称。
常见煤矿瓦斯灾害事故有:①瓦斯窒息事故;②瓦斯燃烧事故; ③瓦斯爆炸事故;④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1、瓦斯窒息事故:瓦斯在井下不通风的地点,瓦斯容易积聚的规律是无风就积聚,在瓦斯积聚的地点,瓦斯浓度是越积聚越高,由于生产管理疏漏,没有对瓦斯积聚停风地点采取打栅栏,挂“禁止人员入内”的牌,一旦人员进入高瓦斯浓度的地点,只要吸入几口高浓度瓦斯,又无人及时抢救,就会造成窒息死亡。
例:贵州省绥阳县新建煤矿停掘工作面,打栅栏马虎,两名工人误入被高浓度瓦斯熏倒,造成死亡事故。
预防措施:停风地点必须设置栅栏,挂“禁止入内”警示牌预防人员误入。
2、瓦斯燃烧事故:瓦斯在空气中积聚,浓度在5%以下,遇到高温火源,就会发生瓦斯燃烧。
例:遵义绥阳县后水河煤矿工人在停风的上山去取电煤钻,工人用手拉电煤钻电缆,拉断电煤钻电缆产生火花,发生瓦斯燃烧事故。如瓦斯中含有其他爆炸气体和粉尘瓦斯燃烧的浓度就可以降低。瓦斯燃烧事故对人体是严重烧伤。
预防措施:停风地点要停电,不准带电移动电气设备。要加强瓦斯浓度检查,严禁瓦斯积聚和超限。
3、瓦斯爆炸事故:瓦斯爆炸要有三个条件,缺少任何一个条件是不会爆炸:①瓦斯浓度要5~16%,浓度在9.5%瓦斯爆炸最猛烈;②积聚的瓦斯浓度遇高温火源,温度要达到650~750℃;③要有足够的氧气,氧气浓度不低于12%。瓦斯爆炸后,会产生大量的高浓度瓦斯,人员吸入会造成窒息死亡。瓦斯爆炸后会产生大量一氧化碳,人员吸入会中毒死亡。爆炸后,产生高温,对人体会严重烧伤。
例:①某矿排放瓦斯无措施,采取“一风吹”,高浓度瓦斯排出来,排放工矿灯失爆,造成瓦斯爆炸事故。
②某矿掘进工作面一次装药分次放炮,第一次放炮后,不执行“一炮三检”,在瓦斯浓度超限的情况又接着放炮,造成瓦斯爆炸事故。
预防措施:要加强通风,防止瓦斯积聚,严格执行瓦斯检查制度(一炮三检,三人连锁放炮),严格控制各种火源的产生。
4、煤与瓦斯突出事故:在采掘过程中,煤体受瓦斯压力和地应力的
作用下,很短的时间内以极快的速度,向采掘空间喷出大量的煤和瓦斯的一种动力现象,叫煤与瓦斯突出。严重的突出可以逆风流数千米,造成人员窒息死亡事故。
事故案例:①某矿采煤工作面遇地质构造,放炮后,造成采面煤与瓦斯突出,造成回风巷一人死亡。
②某矿急倾斜煤层空顶高度过大,顶板冒顶造成煤与瓦斯突出事故。③某 矿用局部防突措施水力冲孔后,掘进措施巷遇褶皱构造,煤层 厚度从2.0m骤增到4.8m,冲孔范围未达到,造成煤与瓦斯突出事故。
预防措施:现在区域性防突采取开采保护层和预抽煤体瓦斯,达到区域防突指标后,采掘工作面可采用局部性四位一体防突措施:(①突出危险性预测预报 ②防突措施 ③防突措施效果检验 ④安全防护措施)。
突出矿井作业区个人预防:①突出区域作业人员,必须要经防突知识培训,了解煤与瓦斯突出的有声预兆和无声预兆。
②在作业时,发现有突出危险预兆,可以立即停止作业、撤人、汇报。
二、矿尘灾害与防治
什么叫矿尘:矿尘是井下作业产生的细小煤、岩微粒叫矿尘,又叫粉尘。它不仅污染空气环境,会发生煤尘爆炸和影响职工身体健康。
1、矿尘分岩尘和煤尘,岩尘粒径5um以下,煤尘粒径1mm以下。矿尘分浮尘和落尘。在空气中飞扬的粉尘,叫浮尘。落在巷道底板的堆积的粉尘,叫落尘。
2、矿尘在生产过程中人体吸入粉尘后,会发生煤肺病、矽肺病、煤矽肺病。
矿尘人体吸入后,是吐不出来的,尘肺病是一种进行性疾病,你吸入粉尘后得尘肺病,煤矿调离工作岗位,你病情仍会继续发展,是一名尘肺病患者。
3、煤矿企业要对粉尘进行监测:对呼吸性粉尘监测,采掘工作面每3个月测定一次,其他工作面6个月测定一次,定点测呼吸性粉尘监测每月一次。
4、煤尘爆炸必须具备四个条件,缺一不可。①经有资质单位鉴定,煤尘本身具有爆炸危险性;②浮游煤尘浓度达到下限45g/m3,上限1500~2000g/m3;③点燃煤尘爆炸的热源610℃~1050℃;④空气中氧气浓度大于18%。
5、瓦斯爆炸与煤尘爆炸如何鉴别和区别?
①瓦斯爆炸与煤尘爆炸鉴别在爆炸源头点,瓦斯爆炸后,爆炸点的爆炸冲击波把该处的支架向两侧倾倒。煤尘爆炸后,爆炸点处煤尘部分被烧掉,其余部分表面留下烧焦附在巷道邦壁上,形成一种独特的烧焦皮渣与粘块。
②煤尘爆炸生成一氧化碳,人员吸入会中毒死亡,瓦斯爆炸生成瓦斯和二氧化碳人员吸入会窒息死亡。
6、国内煤尘爆炸事故与次数较少,一般在瓦斯爆炸后二次火焰作用会引发煤尘爆炸。
煤尘爆炸预防措施:有防尘措施、防爆措施、隔爆措施三个方面。防尘措施:有减尘、降尘、排尘、个人防尘。
防爆措施:有预防煤尘引燃措施,加强引燃火源管理。清除积尘建
立清扫制度。
隔爆措施:有岩粉棚和隔爆水棚,目前国内使用较多的是隔爆水棚。在大断面巷道架设长度按30m,小断面巷道架设长度按20m。
作业地点和人人矿尘预防措施
①全国粉尘病煤矿占56%,煤矿各级领导和员工要认识尘肺防治的重要性和严重性。
②教育员工重视粉尘个人防护:煤矿各工种中有放炮员、瓦检员、班长、综采司机、掘进工。接触粉尘较多作业时要佩带口罩。对使用毫秒雷管放炮后要隔15min,瞬发雷管放炮后,要隔5min才能进入。
综采、综掘工作面,要执行无水不开机。掩护支架工作面要严格控制风流风速,佩带防尘口罩。
三、矿井火灾与防治
什么叫矿井火灾:是指煤矿井下和地面井口发生威胁到井下安全生产,造成损失的非控制燃烧,叫矿井火灾。
1、矿井火灾按热源不同,分内因火灾和外因火灾两大类。
2、火灾发生的基本要素(称火灾三要素)即可燃物、热源、空气,这三个要素必须同时存在,可燃物要达到一定的数量。
3、煤炭自燃有四个条件
①有资质单位鉴定具有自燃发火倾向的煤层的煤是呈散状堆积; ②向堆积煤连续通风供氧,使煤炭发热不断氧化;
③煤氧化生成的热量不易扩散,热量大量积蓄长时间难以散失; ④以上三个条件同时存在,时间大于煤炭自燃发火期。
4、在有自燃煤层打钻时要注意自燃现象
普安恒泰煤矿打钻时,煤层里有黄铁矿结核造成孔内煤层燃烧,有害气体熏倒2人事故。自燃煤层特别需要注意观察,出现问题立即停止打钻。
5、煤层自燃倾向性等级分:一级容易自燃、二级自燃、三级不易自燃三种。
6、煤层自燃人体感觉预兆:
①视力感觉:出现雾气,支架上出汗。
②气味感觉:巷道氧化物中有炭氢化合物,煤油味、汽油味、焦煤味。③温度感觉:空气温度升高,要高出10℃以上。④肢体感觉:头痛、闷热、无力、疲劳等。
外因火灾的火源:有明火、电气火花、电焊弧、放炮炸药火、摩擦火、雷电火,都会导致外因火灾。
7、煤矿井下发生火灾后要组织灭火,控制火势,采取灭火的方法有直接灭火、隔绝灭火和综合灭火。
8、火灾刚发生,根据通风瓦斯情况,首先要进行直接灭火,灭火时要人站在上风侧,从火源的外部向里灭,灭火后,灰碴要清除掉,防死灰复燃。
9、煤矿井下电气引起火灾,首先要切断电源,迅速采取灭火措施。
10、井口和井下不得从事电焊工作。如果必须要在井下电焊,要遵守以下规定:
①井下进行电焊,每次必须制定安全措施。
②井下电焊地点两端前后10m井巷要不燃材料,要有专人负责洒水,要有至少两个灭火器。
③在电焊地点瓦斯浓度不超0.5%,在下方要用不燃材料,接火星。电焊完后,要再次用水喷洒,有专人隔1h检查瓦斯浓度一次。
④突出矿井中电焊,必须停止突出危险性矿井内的一切工作。⑤煤层中未采用砌碹喷浆的井巷、硐室不得进行电焊工作。预防煤层自燃措施:①采空区不要留大量的原煤,分层开采注浆要合格,原煤要清干净;②采煤结束,要按规定再设煤柱;③煤柱煤邦要防冒顶、垮邦;④要避免漏风后尾巴进风。
预防外因火灾措施:①工作面要三线(水管、风管、通讯线)到现场;②地面要有200m3水池;③硐室要有足够数量的灭火器,管好易燃物,专人定期送地面处理;④烧电焊要“一次一措施”;⑤执行爆破规定,按炮眼长度堵塞炮泥。
四、矿井水灾
什么叫矿井水灾:矿井水灾是影响煤矿正常生产活动,对矿井安全生产构成威胁的水源,使煤矿井下全部或局部被淹没都叫矿井水灾(P91、180)。
1、煤矿充水水源的来源主要有大气降水、地表水、地下水、老空水。
2、什么叫矿井水:煤矿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各种水源进入采掘空间的过程叫矿井充水。
3、什么叫矿井水,进入煤矿采掘工作面及巷道内的水都叫矿井水(P91、180)。
4、什么叫矿井突水,煤矿正常生产中,突然涌入或溃入井巷的水,量大,来势凶猛的现象叫矿井突水(P79、202)煤矿井下巷道和采面与采空区积水区构通的涌水叫矿井透水。
5、矿井充水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①是要有充水水源;②是要有充水的通道,两者缺一不可。
6、水文地质是煤矿防治水的基础。
地表水是煤矿防治水的第一道防线(P79、291、224)。地面水引发水灾事故案例
①广西自治区金城江市某煤矿因地面山体裂缝,整个山体垮塌埋住煤矿井筒事故。
②贵州省水城县山林沟煤矿雨季来临对地面防洪沟不清理,雨季水量大,带着泥石流涌入平硐,造成事故。
③陕西省陕县煤矿雨季期间,地面河道与井下巷道沟通,造成淹井事故,抢救及时未造成人员伤亡。
④贵州省盘县羊场坡煤矿在雨季期间,地面水进入小煤窑,采面回采冒顶水通过裂隙涌入煤矿,造成淹井事故。
7、地下水能埋藏在地下,储存在岩石中,是岩石中有空隙。地下水引发水灾事故案例:
地下水在煤矿里发生水灾最常见的是透小煤窑发生水灾;透溶洞、岩溶陷落柱(淤泥带)发生水灾;透防水煤柱发生水灾;透煤层底板含水层,含水构造断层发生水灾;透钻孔造成突水事故,采面冒顶裂隙带上积水透落造成突水事故等。
①2010年山西省王家岭煤矿透小煤窑水造成特别重大透水事故,死亡38人。
②2012年4月26日,贵州省沿河县煤矿发生透小煤窑,造成11人
下落不明。
③贵州省绥阳县友谊煤矿发生透淤泥带陷落柱,发生透水事故,幸 未造成人员伤亡。
④贵州省绥阳县某煤矿生产时只顾挖煤挖透隔水煤柱,造成透水死亡2人事故。
8、井下探放水的原则是:“预测预报,有疑必探,先探后掘,先治后采”。
9、煤矿要搞好探放水工作,探水是手段,放水是目的。
10、煤矿安全规程规定:探放水要“三专一禁止”。“三专”是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专门设备;“一禁止”是禁止用电煤钻探放水。
11、探放水按装钻孔机前,要遵守以下措施。①在探水地点支护要打好,坚固立柱和栏板。
②要清理巷道排水沟,必须配备与探放水量相适应的排水设备。③要安专用电话。
④要有探放水的测量人员,确定孔位、角度、浓度、数量。
12、搞好井下排水设备和水仓。井下泵房要有工作、检修、备用三台水泵。工作水泵能力能在20h排出矿井24h正常涌水量。备用水泵能力不小于工作70%,两台泵同时工作应能20h排出24h最大涌水量,检修泵能力应不小于工作泵的25%。
13、井下要有两个水仓,一个清理时,另一个能正常使用,水仓容量要达到8h的正常涌水量。
14、泵房供电线路不得少于双回路。
15、煤矿采掘工作面透水有预兆,有①挂红;②挂汗;③空气变冷;
④出现雾气;⑤水叫;⑥顶板淋水增大;⑦顶板压力增大;⑧有害气体增加;⑨水色变黄有涩味;⑩出现渗水(P103、120)。
16、透水预兆中,顶板挂汗是指尖形水珠承压下滴(P79、226)。
17、井下综合防治水措施是“防、探、堵、截、排”。
18、井下探水时发现瓦斯或有害气体超过规定时,发现水量骤增时要停止钻进,切断电源,撤出人员报矿调度并采取措施。
五、井下顶板冒顶灾害与防治
什么叫顶板,采面煤层层面以上的岩石和巷道支架以上的岩石叫顶板。
1、井下冒顶按范围不同分为局部冒顶和大冒顶两种。
大冒顶:冒顶范围大,死亡人数3人。局部冒顶:冒顶范围小,死亡人数1—2人。
2、井下冒顶按力学性质分为漏垮性冒顶、压垮型冒顶、推垮型冒顶三种。按岩石软硬分:坚硬难冒、破碎易落、复合顶板三种。
3、井下发生局部冒顶:原因一是直接顶破坏后,支撑的支架失去支护作用;二是基本顶弯曲、断裂、下沉的压力迫使直接顶破坏工作面支架造成冒顶。
4、采面局部冒顶常发地点是“两线、两口、一带”处。两线是指煤壁线、放顶线。
两口是指上出口、下出口(上下端头处)。一带是指地质破碎带。
5、掘进工作面局部冒顶常发地点是:掘进工作面迎头。空顶距离远,无前探支架,放炮崩坏支架不及时处理,不敲邦问顶,巷道交叉点断面
大。地质构造带顶板破碎。
6、局部冒顶的预兆有:①顶板受压发出声响;②顶板掉碴;③煤壁片邦;④顶板裂缝;⑤顶板出现离层;⑥顶板漏顶等。
回采工作面局部冒顶事故案例:
①某矿托煤皮开采,煤层上部顶板离层,压力增大,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发生煤壁片邦事故。
②某矿采面放炮后,在采面煤壁没有及时进行支护、打贴邦柱,造成煤壁片邦,顶板冒落打人事故。
③某矿采面支护质量差,支柱承不住顶板压力,造成冒顶事故。④某矿在采面放顶线附近回柱放顶,支柱受力不均匀,“柱子一倒,顶板冒落”,造成砸人事故。
7、井下发生大冒顶引起的原因,一是顶板大面积悬露,难冒顶板积累了强大的矿山压力,最后压垮顶板,压坏支架造成强大冒顶。二是采煤工作面本身支架的支撑强度不足,最后支架被压垮引起冒顶。
8、采煤工作面煤壁片邦。
①煤壁在支承压力作用下,压酥会发生自然垮落叫煤壁片邦。②采煤工作面采高大,煤质松,容易发生煤壁片邦。
③采煤工作面托伪顶,托煤皮开采,顶部煤层与上部岩层离层,在水平推力的作用下发生煤壁片邦。
④采掘工作面顶板悬露不及时支护,不进行敲邦问顶,会发生片邦冒顶事故。
9、维修巷道更换支架时:①先支后撤(先支替换柱后撤架);②先上
后下(斜井维修支架从上往下维修);③先外后里(从巷道的外部往里维修);④先顶后邦(先处理顶部安全问题,后处理邦),称为维修巷道“四先四后”。
10、锚杆支护的端头距掘进工作面的距离,不许超过作业规程规定,悬顶过长不支护会发生冒顶事故。
11、什么叫初次放顶:采煤工作面煤层开采后,采面向前推进,达到极限垮度时,直接顶开始垮落,叫直接顶垮落。要达到初次放顶的标准是:垮落高度1.0—1.5m范围,达采面全长1/2,叫初次放顶。
12、直接顶初次放顶后,基本顶的形态有:①形成两端的固定梁;②形成似砌的砌体梁;③基本顶初次断裂后形成基本顶悬臂梁。
13、采煤工作面“支”与“护”
采煤工作面支柱的目的是保证工作面正常和安全地进行生产活动。采煤工作面支护包括“支”与“护”两个方面。“支”就是要求支柱有足够的承载能力,能平衡工作面的顶板压力,防止顶板来压时,顶板沿工作面煤壁切顶。“护”是要求工作面支架能适应顶板破碎的特征,防止小块矸石块漏顶掉落,接顶接实,保证作业安全。工作面要先“支”后“护”,“护”得好可以防止顶板离层,“支”更有效。
第五篇:《自然灾害与防治》重点知识总结
自然灾害
一、气象灾害:
(一)干旱:
分布地区:干旱区和半干旱区、季风气候区。
产生原因: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异常偏少而造成空气干燥、土壤缺水的一种现象。
危害:①农作物、林木干枯死亡;②河塘、湖泊干涸;③人畜用水、工农业生产用水困难,粮食减产;④局部地区社会动荡。(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安定。)
治理措施:①因地制宜实行农林牧相结合的农业结构,改善干旱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有利于
减轻或避免干旱的威胁;②在干旱多发地区,选择耐旱的作物(或改良作物品种);
③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④营造防护林;⑤改进耕作制度;⑥跨流域调水。
我国干旱的时间和空间分布特征:干旱在我国一年四季均有可能发生。
春旱主要发生在黄淮流域及其以北地区,华北地区发生春旱的几率在70%左右,有“十年九春旱”之说。有的年份春旱可持续到6,7月份,形成春夏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严重,如1962,1972,1997年等。1965年甚至春夏秋三季连旱,对农业生产影响更为严重。
夏旱通常分为初夏旱和伏旱。初夏旱多发生在北方。伏旱是盛夏“三伏”期间的干旱,多发生在秦岭、淮河以南到华南北部地区,以长江中下游多见。伏旱一般影响不很严重,只有旱情持续到9,10月或11月,即出现夏秋连旱时危害才比较重。
秋旱多发生在华中、华南地区,对南方晚稻生长影响较大。北方秋旱对作物影响较小,但会对冬小麦播种、出苗不利。
冬旱主要发生在华南和西南东部地区。因为这里冬季仍有作物生长,需水较多,如遇少雨年就会发生冬旱。有的年份干旱持续时间长,冬旱可持续至第二年初春,如1998年11月至1999年4月、2004年10月至2005年4月华南部分地区发生了持续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对工农业及生活用水等影响很大。西南地区冬春发生连旱时亦可持续4~5个月,有时也发生秋、冬、春三季的连旱。如1959年11月至1960年5月持续了7个月。
(二)洪涝灾害:
我国典型地区:东北;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淮河流域;珠江流域等
世界主要发生地区:亚洲、欧洲、北美洲的沿海、沿河、沿湖地区。
自然原因:
(气候)①降水持续时间长,降水集中(如长江流域的梅雨天气);
②夏季风的强弱变化(副高强:南旱北涝;副高弱:南涝北旱);
③台风的影响;④厄尔尼若现象(水文水系);
(水系)⑤缺少天然的入海河道(淮河);
⑥水系支流多(扇形水系、树枝状水系),汇水集中;⑦河道弯曲(荆江河段);(地形)⑧地势低洼(海河、珠江);
人为原因:①滥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加剧,河床抬升;②围湖造田;
③不合理水利工程建设(如渭河流域)
危害:①淹没工厂和农田,造成作物减产;②破坏房屋、建筑、水利工程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等;③有的会危及人民的生命。
治理措施:①植树造林,建设防护林体系;②退耕还湖;③修建水利工程;④修建分洪区;
⑤裁弯取直,加固大堤;⑥开挖入海河道(淮河);⑦建立洪水预报预警系统等
(三)台风——热带气旋
发生时间:多发生夏秋季节。
世界上热带气旋威胁最为严重的地区有三个:孟加拉湾北部及沿海地区,我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地区和美国东部海岸。)
灾害:台风灾害由狂风、巨浪、暴雨、风暴潮造成。引发洪涝,冲毁农田和房屋建筑,中断交通、通信和输电线路。引起海难事故和人员伤亡,影响:利:①带来丰沛降水,缓解长江中下游的伏旱,②缓解高温酷暑天气。
减小损失措施: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报(气象卫星跟踪、沿海雷达监测)
(四)沙尘暴现象:
共4页第1页
我国典型地区:西北;华北地区(世界分布:中亚、美国、北非)
自然原因:①气候干旱,降水少;②快行冷锋天气影响,春季大风日数多;③地表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①过度放牧、过度樵采、过度开垦,破坏植被;②不合理的耕作制度(轮荒);
③开矿。
治理措施:①制定草场保护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②控制载畜量;③营造“三北防护林;
④退耕还林、还牧;⑤建设人工草场,推广轮牧;⑥禁止采挖发菜等。
(五)寒潮:
成因:由强冷空气迅速入侵造成大范围的剧烈降温,并伴有大风、雨雪、冻害等现象。季节:主要发生在冬半年。
危害:强烈的大风降温天气使农作物和牲畜受到冻害,交通、通讯和建筑物受到很大影响。
(六)暴雪的危害:交通受阻、房屋倒塌、牲畜冻死饿死、野生动植物死亡。
暴雪后的次生灾害:洪灾、滑坡、泥石流。
雪灾后洪灾的原因:冬季积雪多;春季气温回升快;融雪量大增;地形坡度大,山地河流水流急促。
(七)其他气象灾害:大风、冰雹、低温冷冻、雪灾、干热风、龙卷风、雷暴、连阴雨、冻雨、雾等。
二、地质灾害:
(一)主要地质灾害:
1、地震:
我国典型地区:东部沿海;西南、西北地区
世界两大地震带: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基本概念:震级、烈度、等震线、震源、震中
我国地震多发的原因:位于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活动剧烈。
(位于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造成重大人员和财产损失的原因可能有:①震级大,破坏性大;②浅源地震;
③震中附近城市分布多,人口集中;④发生的时间可能在夜间;⑤诱发其他灾害等。减轻灾害的措施:①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和减灾意识;
②建立灾害监测预报体系;③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建立健全减灾工作的政策法规体系; ④提高建筑物的抗震强度;⑤植树造林,建立防护林体系;⑥加强国际合作等。
危害:①房屋倒塌,人畜伤亡,地面裂缝,喷沙冒水,山石滚落崩塌;②诱发其他灾害,如
水灾、火灾;毒害气体排放以及海啸、滑坡、崩塌、地裂缝等。③引发瘟疫。
我国分布广、多发成因:①山区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2/3,地表起伏增加了重力作用;②不合理的经济活动,地表结构遭到严重破坏。
分布规律:山区常发生的一种自然灾害。
我国多发地区:云南四川两省西部(即青藏高原边缘山区),东部低山丘陵与平原交替处也会出现。
3、火山:
危害:①破坏田园建筑,威胁生命安全;②改变大气成分,影响天气、气候。
(二)西南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分析:
自然原因:①地壳运动强烈、山体中断层发育,岩石破碎;
②山区面积广大,地势起伏大;③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人为原因:植被破坏严重
共4页第2页
治理措施:恢复植被
(三)地质灾害的防御:①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灾情监测预警系统;
②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③实施一些预防措施;
④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
(西南地区的主要灾害是:山地地质灾害、地震、干旱洪涝、水土流失等。)
(四)其他地质灾害:崩塌、地面塌陷、地裂缝等。
三、海洋灾害:
(一)风暴潮:
成因:是由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等大气运动所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降现象。
危害:倾覆海上船只,破坏海上设施,严重侵袭沿岸地区,淹没城镇、村庄、耕地,破坏房屋与工程设施,甚至造成人员伤亡。
多发地区:孟加拉国、日本、美国、荷兰等国家。
(二)海啸:
成因:是指海底突然变动引起海水的大幅度升降而形成的巨大波浪。引起海啸的海底变动常与海底地震和海底火山爆发有关。
危害:颠覆船只,摧毁港口设施,给沿海地带造成严重破坏。
(三)赤潮:
我国典型地区:珠江口、杭州湾、渤海等
自然原因:①温度高;②海域封闭;③静水;④静风。人为原因:①沿岸地区人口稠密、经济发达,排入海洋的工业和生活污水多;
②农业生产过程中大量使用化肥;
③海洋开发程度高、养殖规模扩大,饵料+养殖对象排泄物严重污染了水域;
④国际交流促成赤潮传播:赤潮生物运输者。
――水体富营养化;
危害:①海水发粘,堵塞鱼、虾、贝、蟹的呼吸器官,使其死亡;
②赤潮生物死亡分解,消耗溶解氧,鱼、虾、贝、蟹等缺氧窒息死亡。
③赤潮生物分泌毒素,鱼虾等中毒死亡。
(四)其他海洋灾害:海浪、海冰等。
四、生物灾害:
(一)农林牧生物灾害:
表现:病害、虫害、草害、鼠害等
危害:给农业、林业、畜牧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害
(二)森林、草原火灾
原因:人们生活用火、生产用火或雷电、煤自燃所引起的森林林木或草原牧草失去控制的大范围燃烧现象。
危害:烧毁大量林木、牧草;造成不同程度的人畜伤亡;对特定地区的生态环境产生不良影响。
正确应灾方法: Ⅰ、应对洪水灾害的正确方法 :
1、防洪准备:①听汛期天气预报;②准备救生包(药品、食品等)、预备木制家具;
③训练爬高能力、快跑能力;④暴雨季节不去山区郊游或探险;
⑤学习救生演习的知识;⑥学会游泳、划船。
2、洪水应急:①尽量逃向高处,登上坚固建筑的屋顶、大树、山丘和高坡等。
共4页第3页
②借助家中的木制家具或尽可能抓住木板、树干等漂浮物,尽量不让身体下沉,等待救援。③警惕和防止被毒蛇、毒虫咬伤以及倒塌电杆上电线的电击。
3、洪水中的救助:
①把落水的人救上岸或转移到安全地带。
方法:抛救生圈、救生衣等,或划船、游泳去救人。②抢救溺水人员:最主要的方法:科学地控水和进行人工呼吸。
Ⅱ、应对地震灾害:①平时要注意防震知识学习和防震技能训练;②地震发生时首先要保持冷静,在短时间内做出避险抉择;③适当进行自救并保持体力等待求援。
应对地震灾害的正确方法:——通常以家庭为单元。
1、震前——
(1)明确疏散路线和避难地点,订出最快捷、最安全的路径;
(2)加固并合理布置室内家具,如大件家具摆在墙体薄弱处;桌下、床下不放杂物;
(3)清楚室外环境条件;
(4)准备避难和营救物品,家庭每个成员都应准备防震袋(或避难袋);
(5)准备一些简单的营救工具,如撬棍、锤子、斧子、小钢锯等,放在震后能随手拿到的位置上;
(6)学会基本的医疗救护技能,如人工呼吸、止血、包扎、搬运伤员和护理方法等;
(7)每人身上装一个小急救卡片,注明姓名、住址、电话号码、血型,紧急联系人姓名等内容,便于他人营救时参考;
(8)适时进行家庭应急演习,以弥补避震措施中的不足。
2、震中——避震:抓住黄金12秒预警时间:是跑还是躲,瞬间抉择
①在行驶的汽车内,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地震过后再下车; ②在百货商场时,选择结实的柜台或柱子边,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避开玻璃门、橱窗或柜台; ③要避开高大建筑物如烟囱、水塔,避开危险物如变压器、电线杆、广告牌等。
3、震后自救与互救:
①学会处理外伤的基本方法;②保护好呼吸系统,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③要有顽强的毅力和旺盛的求生意识——最重要的一点。
震后互救应遵循的原则 :
①先救近,后救远;②先易后难,先救轻伤员和青壮年、医务人员,以增加帮手壮大救助队伍; ③)先救“生”,后救“人”;④ 听仔细(注意倾听被困人员的呼喊、呻吟、敲击声);
⑤要仔细确定被困人的位置,不要盲目乱挖、乱刨,以防止意外伤亡。
Ⅲ、其他自然灾害的自救和预防:
风灾:不要外出,尽快回家,隐蔽在室内或地下,或野外的低洼处。
大雾:大雾天气,尽可能减少驾车出行或减速慢行。
沙尘暴:遇到沙暴天气,出行时准备好防风用品,如风镜、口罩等,用以保护眼睛和口鼻。
Ⅳ、注意:
1、山区、半山区暴雨过后应格外警惕滑坡现象的发生。
2、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要向垂直于泥石流前进的方向跑,切忌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要特别注意保护好头部。泥石流的面积一般不会很宽,可根据现场地形,向未发生泥石流的高处逃避。
3、在山区扎营,不要选在谷底排洪的通道,以及河道弯曲、汇合处。
共4页第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