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武政规[2012]19号)《武汉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
武汉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试行)
武政规[2012]19号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有效实施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我市居民申请社会保障项目时,经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并出具书面报告的活动。
已享受本市社会保障项目的家庭,应当定期或者不定期接受家庭经济状况复审。进行家庭经济状况复审时,适用本办法。
接受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的居民或者家庭,在本办法中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三条 核对工作应当坚持依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切实保护核对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四条 区人民政府要加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能力建设,健全完善工作机构和信息核对平台,落实必要的工作人员和经费。各街道(乡、镇)要根据自身情况,采取调配、招聘等形式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第五条 民政部门是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指导、管理工作。
公安、财政、人社资源社会保障、住房保障房管、农业、国土规划、知道产权、地税、工商、交通运输、住房公积金管理、信息产业办、审计、统计、金融、银行以及证券、保障等部门和单位应当配合做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和组织协调下,定期召开会议,落实相关工作。
第二章 核对平台
第六条 市民政部门应当建立全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集中处理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区民政部门按照使用权限,通过登录该管理平台,录入核对对象信息,获取相关核对报告。
第七条 民政部门应当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和信用状况指标研究和数据库建设工作,逐步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数据收集工作,为政府公共政策决策提供参考。
第八条 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应当与市民之家共享交换平台及相关部门信息资源数据库等连接,通过整合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逐步实现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的自动核对,建立信息共享长效机制。
第九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数据交换应当根据政 2
府各部门数据信息管理的要求,采取合适的方式进行。具体数据接口形式及周期由民政部门与其他相关部门根据实际需要协商确定。
第十条 市人民政府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按照以下要求向核对机构提供社会保障项目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的相关信息,并及时予以更新。
(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负责提供核对对象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金等信息;
(二)市住房保障房管局负责提供核对对象房屋产权、房产交易和房屋租赁等信息;
(三)市公安局负责提供核对对象机动车辆拥有,户籍人口登记、注销和其他可公开和居民家庭信息;
(四)市财政局负责提供由财政供给的市级机关、全额拨款事业单位人员工资信息;
(五)市民政局负责提供享受有关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信息;提供家庭成员婚姻登记状况、殡葬基本信息;提供个人社会团体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基金会登记情况及其他可利用的信息;
(六)武汉住房公积金管理中心负责提供核对对象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和使用等信息;
(七)市地税局负责提供核对对象的纳税信息;
(八)市工商局提供负责提供核对对象工商企业注册登记信息;
(九)市国土规划局负责提供核对对象土地征收及补偿 3
等信息;
(十)市农业局负责提供核对对象耕地面积、农机补助、种(养)殖项目补助等信息;
(十一)市知识产权局负责提供核对对象知识产权信息;
(十二)市交通运输委员会负责提供核对对象从事出租车驾驶员的收入等信息;
(十三)市金融办负责协调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协助提供核对对象家庭存款、证券、保险等信息;
(十四)市信息产业办负责统筹协调政府电子信息平台信息共享工作,提供对接渠道,实现信息的交换与共享;
(十五)市统计局负责提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各项指标数据;
(十六)根据核对工作需要,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应当提供的其他相关信息。
第三章 核对程序和途径
第十一条 家庭经济状况包括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和其他基本情况。家庭成员及家庭经济状况的核对范围和内容,按照所申请社会保障项目的具体规定执行。
第十二条 核对对象应当向户籍所在地或者居住满1年的居住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社会保障申请,并提交本人或者家庭成员身份的有效证件及家庭基本经济情况证明材料。对按照国家有关法律、法规规定需要个人 4
同意的相关事项,还需同时提交书面授权书。
第十三条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受理申请后,组织受委托的村(居)民委会对其家庭人口、收入及财产状况进行初审。对符合条件的对象,将其信息录入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系统,并将相关材料报区民政部门。
第十四条 区民政部门通过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平台对其经济状况进行核对,形成书面报告,作为有关审批决定的依据。
对需提请市民政部门核对的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区民政部门应当及时提交市民政部门通过市级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进行核对。市民政部门应当在规定期限内核对并予以回复。
第十五条 民政部门重点对以下内容进行核对:
(一)工资性收入:包括就业和劳动报酬、各种福利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缴纳情况等;
(二)经营性收入:包括工商登记、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个人或者企业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
(三)财产性收入:包括存款及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识权的收益情况等;
(四)转移性收入:包括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的领取情况以及获得赠与、补偿、赔偿情况等;
(五)实物财产:包括房产、机动车辆以及古董、艺术 5
品等较高价值的实物拥有情况等。
第十六条 民政部门在作出审批决定之前,应当将核查报告书面反馈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并由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或者受委托的村(居)民委员会通过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开展调查核实工作,并在规定期限内将复核结果书面报送区民政部门。
第四章 核对义务
第十七条 核对对象应当如实提供个人和家庭经济状况基本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并积极配合相关部门依法开展核对、核实工作。
第十八条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加强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指定专门机构和工作人员负责相关工作。
第十九条 各相关部门和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保障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及时、准确、公正;应当建立严格统一的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严禁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核对对象的信息。
第二十条 核对工作因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核对对象不如实提供信息,隐瞒收入和财 6
产骗取社会保障资金的,由民政部门按照政策规定予以处理,并建议相关部门记入武汉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诚信管理系统。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二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社区(村)居委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核对对象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信息,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市、区民政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相关规定处理,并建议相关部门记入武汉市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诚信管理系统。构成犯罪的,移送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五章 附 则
第二十三条 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实施社会保障项目以外的其他制度,需要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的,应当报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委托民政部门协助办理。
第二十四条 市民政局应当根据本办法和其他相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订具体的核对工作实施方案。
第二十五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第二篇: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发布单位】山东省
【发布文号】枣庄市人民政府令2013年第135号 【发布日期】2013-02-06 【生效日期】2013-03-01 【失效日期】2018-03-01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枣庄市人民政府
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枣庄市人民政府令第135号
《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已经市政府批准,现予公布,自2013年3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2月28日。
市 长 张术平
2013年2月6日
枣庄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第一条 为公平、公正、有效实施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等制度,规范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根据《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条例》(国务院令第271号)、《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最低生活保障工作的意见》(国发〔2012〕45号)等有关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对申请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的本市居民及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的调查、核对活动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已享受本市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项目的家庭,定期或不定期接受家庭经济状况复审,需要进行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时,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接受经济状况调查核实的居民个人或家庭,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五条 市民政局是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市、区(市)民政部门(以下统称核对机构)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管理工作。
街道办事处、乡镇人民政府、村(居)民委员会协助做好核对对象经济状况的调查、复核工作。
发展和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住房和城乡建设、工商行政管理、金融、税务、人民银行、住房公积金管理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助实施本办法。第六条 核对工作应坚持以下原则:
(一)依委托核对的原则;
(二)依法、科学、客观、公正的原则;
(三)保密原则。
第七条 各级政府应将核对工作经费纳入财政预算,配备必要的核对工作人员,落实相关工作经费,保障核对工作的顺利进行。
第八条 民政、教育、卫生、住房和城乡建设等部门对本市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低收入困难家庭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社会救助申请,其审核需要以申请人的经济状况作为参考的, 可委托市、区(市)核对机构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
委托部门按照要求,向核对机构提交核对委托书,同时提交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授权书。核对机构通过政府各部门信息数据核对申请人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通过书面报告形式反馈给委托部门,核对结果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做出审批决定的重要依据。
第九条 核对的内容包括核对对象的可支配收入、财产。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纯)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财产包括实物财产、货币财产等。
可支配收入和财产的具体内容,由市民政局会同有关部门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另行制定。
第十条 核对机构可通过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以及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等方式,核对申请人及其家庭成员经济状况信息。核对机构组织入户调查、邻里走访、外调等核对工作时,应不少于2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一)信息核对。核对机构会同有关部门,对核对对象的户籍、车辆、住房、社会保险、养老金、存款、证券、个体经营、住房公积金等收入和财产信息进行核对,并根据信息核对情况,对核对对象家庭经济状况声明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提出意见。
(二)入户调查。调查人员到核对对象家中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情况和吃、穿、住、用等实际生活状况;根据申请人声明的家庭收入和财产状况,了解其真实性和完整性。入户调查结束后,调查人员应当填写家庭经济状况核查表,并由调查人员和核对对象(被调查人)分别签字。
(三)邻里访问。调查人员到核对对象所在村(居)民委员会和社区,走访了解其家庭收入、财产和实际生活状况。
(四)信函索证。调查人员以信函方式向相关单位和部门索取有关证明材料。
第十一条 除本办法第九条确定的核对内容外,核对对象的支出与其提供的收入状况明显不符的,核对机构可以对其相应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第十二条 政府相关部门和有关单位应向核对机构提供核对对象的相关信息:
(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提供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养老金等信息;
(二)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使用等信息;
(三)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负责提供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信息;
(四)税务部门负责提供个人、个体工商户的纳税信息;
(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负责提供购买房改房、享受住房保障等信息,房管部门负责提供房地产登记、房产交易和房屋出租等信息;
(六)公安部门负责提供车辆拥有情况,户籍人口登记、注销等基本信息;
(七)民政部门负责提供享受社会救助、优待抚恤、家庭成员婚姻登记状况、个人社会团体登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基金会登记情况等信息;
(八)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应当根据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依法向核对机构提供与核对对象相关的存款、基金购买、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信息;
(九)根据核对工作的发展,经市政府批准,各部门应根据需要提供其他信息。第十三条 核对机构应建立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管理平台,使各部门之间达到资源共享。
信息数据交换模式可根据各部门数据信息管理的要求,采取直接联通或间接联通的模式。采取直接联通数据接口形式的,数据实时比对;采取间接联通形式的,应明确部门之间数据交换、反馈的时限和方式等事项。
第十四条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确保核对工作及时、准确、公正。建立严格统一的数据信息管理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十五条 核对对象应积极配合核对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如实提供个人和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虚报或瞒报。
第十六条 核对对象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社会救助的,由社会救助审批机关按照相关规定给予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七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核对对象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市、区(市)民政部门会同监察部门或提交其上级主管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或政策的规定处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十八条 核对对象对核对报告提出异议的,政府相关部门可向市核对机构提出复核申请。第十九条 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对在核对过程中获得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不得将信息用于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用途。
第二十条 核对机构的工作人员、核对复核人员等所有接触核对信息的人员,非法向他人提供核对对象信息、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
第二十一条 市民政局根据本办法和其他相关规定,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实施细则。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自2013年3月 1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18年2月28日。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第三篇:日照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日照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规范各项社会救助工作中的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为实施社会救助制度提供真实可靠的事实依据,切实提高政府救助的准确性和公信力,根据国家和省有关规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政府相关部门在实施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临时救助、教育救助、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保障等救助制度时,对提出申请的城乡居民个人或者家庭,委托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以及出具书面报告的活动。
前款中接受本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对其家庭经济状况开展调查核实的居民个人或者家庭,以下统称为核对对象。
第三条
核对工作应当坚持依法和客观、公正的原则,保护核对对象的合法权益。
第二章 组织领导
第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在各级政府的统一领导下进行。各区县政府(管委)成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领导小组,政府(管委)分管领导任组长,民政部门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发展改革、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水利、统计、国税、地税、工商、人民银行、银监等部门、单位分管负责人为成员,具体负责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指导和协调,加强各部门之间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信息的有效衔接。
第五条 各级政府民政部门(以下统称核对机构)负责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具体工作。
市民政部门是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的主管部门,负责全市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研究制定核对政策,市直有关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财产、收入的核对,出具相关核对报告并及时反馈申请核对单位;与有关系统、单位核对工作的协调联系;指导各区县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负责核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等等。
区县民政部门主要负责区县有关部门和各乡镇(街道)报送的社会救助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出具有关核对报告并及时反馈给申请核对单位;负责本级核对信息系统的管理运行;及时办理市民政部门交办的有关核对工作等等。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审核、受理有关申请救助人的材料,并按时将核对申请报区县民政部门,根据区县民政部门出具的核对报告情况及时告知申请人。
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根据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的委托,可以承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日常服务工作。
第六条 各级发展改革、公安、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利、统计、金融、税务、工商等部门、单位,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有关工作。
第七条 各级政府应当为核对机构落实必要的工作经费,通过招用、聘用等形式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
根据救助工作的需要,核对机构可以临时抽调有关部门人员参加。
第三章 核对标准
第八条 政府相关部门受理居民个人或者家庭提出的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等项目申请后,按照规定需要以其经济状况作为参考的,可以委托核对机构进行调查核实。
第九条 核对的内容包括核对对象的可支配收入、财产。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财产包括实物财产、货币财产等。
第十条 家庭收入是指家庭成员在一定期限内拥有的全部可支配收入,包括扣除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以及个人缴纳的社会保障支出后的工资性收入、经营性净收入、财产性收入和转移性收入。家庭财产是指家庭成员拥有的全部存款、房产、车辆、有价证券等财产。
第十一条 家庭成员按照国家规定获得的优待抚恤金、计划生育奖励与扶助金、教育奖(助)学金、寄宿生生活费补助以及见义勇为等奖励性补助,不计入家庭收入。
第十二条 核对对象家庭中,符合法定劳动年龄的家庭成员,在本地居住,无身体、疾病、赡养等特殊原因,不能出示收入证明的,参照当地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确定收入。外出务工人员不能提供收入证明的,按照务工所在地从事行业的最低工资标准计算收入。
核对对象子女成家的,应当按照有关规定,根据子女的赡养能力,合理计算赡养费,作为家庭收入。
第十三条 农村核对对象家庭成员按照规定获得的水利移民补贴、养老保险等,计入家庭收入。从事种植业的农村核对对象,根据土地类别(山区、丘陵、平原)分类确定种植收入范围,结合实际情况计算其家庭收入。
第四章 核对程序和办法
第十四条 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合城乡低保申请、廉租住房、经济适用房保障以及其他社会救助工作进行。
按照分期分批的原则,先将最低生活保障和廉租住房申请纳入核对范围,教育救助、临时救助等其他社会救助工作根据开展情况逐步纳入。
与社会救助无直接关系的核对申请,核对机构可以不予受理。
第十五条
核对机构可以运用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以及调取政府相关部门信息等方式开展工作。
第十六条 居民家庭申请社会救助时,应当提供家庭收入、家庭财产、家庭人口等状况的证明材料,并以书面形式一并向户口管理单位或者户籍所在地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出核对其家庭收入状况的申请。
申请城乡低保的,经户口所在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进行入户调查、收入评估、表决,公示无异议后,报主管部门或者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审核,经审核公示无异议,报送区县民政部门,由区县民政部门根据需要对申请人的家庭经济状况进行核对,按照核对结果决定是否予以审批。不符合规定要求的,由民政部门委托基层单位或者村(居)民委员会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廉租住房救助的,街道办事处或者乡镇人民政府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进行初审并报送区县住房保障部门;住房保障部门应当就申请人的家庭住房状况是否符合规定条件提出审核意见,并将符合条件申请人的申请材料转同级民政部门,民政部门应当对申请人进行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并将核对结果反馈同级住房保障部门;经审核,家庭收入、家庭住房状况符合规定条件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予以公示,经公示无异议或者异议不成立的,作为廉租住房保障对象予以登记,书面通知申请人,并向社会公开登记结果。不符合规定条件的,由住房保障部门书面通知申请人,并说明理由。
申请其他社会救助需要核对经济状况的,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七条 城乡低保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民政部门申诉,由民政部门根据相关单位的核对结果出具书面核对报告,答复申请人。廉租住房申请人对审核结果有异议的,可以向住房保障部门申诉,涉及经济状况核对的,由住房保障部门通知核对机构做出书面说明,并根据核对机构的书面说明统一答复申请人。
其他社会救助方面的异议或者申诉,按照有关规定办理。
第十八条 核对机构按照下列途径开展核对工作:
(一)工资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就业和劳动报酬、各种福利收入,以及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个人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二)经营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企业或者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以及所得税的缴纳情况等得出;
(三)财产性收入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利息、股息与红利、保险收益、出租房屋收入以及知识产权的收益情况等得出;
(四)转移性收入可以通过调查养老金、失业保险金、社会救济金、住房公积金、水利移民补贴的领取情况,以及获得赠与、补偿、赔偿的情况等得出;
(五)实物财产可以通过调查房产、车辆,以及古董、艺术品等有较大价值实物的拥有情况等得出;
(六)货币财产可以根据核对对象授权,通过调查存款、有价证券持有情况、债权债务情况等得出。
第十九条 申请人实际居住地与户籍所在地分离的,由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负责经济状况核对,户籍所在地核对机构可以委托申请人实际居住地核对机构进行收入核查,被委托单位应当予以配合。
第二十条 经申请救助的家庭授权,核对机构以及乡镇人民政府或者街道办事处,可以对家庭成员的收入和财产状况进行调查核实。
公安(户籍和车辆管理)、财政(住房公积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社会保险)、住房城乡规划建设(房地产管理)、水利(移民补贴)、税务、工商、金融、保险等部门和机构应当予以积极配合,并及时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第二十一条 公安、民政、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住房城乡规划建设、税务、工商、人民银行等部门、单位应当向核对机构提供下列与核对对象有关的信息:
(一)就业、缴纳社会保险费和领取社会保险金的情况;
(二)住房公积金缴纳和使用的情况;
(三)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的注册登记情况;
(四)个人、个体工商户以及企业的纳税情况;
(五)房产拥有、房产交易和房屋出租的情况;
(六)车辆拥有的情况;
(七)享受有关社会救助、优待抚恤的情况;
(八)个人信用情况;
(九)根据市人民政府规定应当提供的其他情况。各相关部门、机构和个人应当为申请家庭的家庭收入和财产信息保密,不得将查询结果用于社会救助经济状况核对以外的目的。
第二十二条 核对机构建立城乡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通过系统平台,使各部门之间达到资源共享。
社会救助审批部门将申请廉租住房、低保、教育救助等社会救助的人员名单传输到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机构,由核对机构对有关部门发送查询指令,有关部门在规定时限内查询并反馈结果,核对机构根据反馈结果出具核对报告,输送回审批部门,审批部门根据核对报告确定审批结果。
第二十三条 除第九条规定的核对内容外,核对对象的支出与其提供的收入状况明显不符的,或者对其经济状况有明显影响的,核对机构可以对相应支出情况进行调查。
第二十四条 核对对象应当如实提供个人或者家庭经济状况的有关信息,不得隐瞒和虚报。
核对对象应当积极配合核对机构依法开展调查工作。
第二十五条 需要了解核对对象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情况的,核对对象应当根据政府相关部门的要求,书面授权并协助核对机构的调查工作。
相关的银行、证券、保险等机构应当根据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依法向核对机构提供与核对对象相关的存款、有价证券、商业保险等信息。
第二十六条 核对对象的工作单位及其户籍地或者居住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等相关组织应当协助核对机构的工作。
第二十七条 核对机构对通过规定途径获得的相关信息进行核实后,应当出具书面报告,并送政府相关部门。
书面报告作为政府相关部门作出审批决定的参考。
第二十八条 政府相关部门在核对对象对审批决定提出异议时,认为有必要复核其经济状况的,可以要求核对机构进行复核。
核对机构应当在规定期限内,将复核结果书面告知政府相关部门。
第五章 监督管理
第二十九条 社会救助申请人实行动态管理,居民家庭人口、收入以及财产变动的,核对机构要根据实际情况重新出具家庭经济状况核对证明。
第三十条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调查、核实的工作规范和责任制度,保障核对工作的及时、准确、公正。
核对机构应当建立严格统一的管理制度,采取必要的措施,保证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核对机构进行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息调取等核对工作时,应当派出至少2名工作人员,并出示相关证件。
第三十一条 申请社会救助的家庭不如实提供相关情况,隐瞒收入和财产,骗取社会救助待遇的,取消其救助待遇,并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三十二条 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村(居)民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不如实提供申请救助家庭及家庭成员的有关情况,或者出具虚假证明的,由区县相关救助部门提请其上级主管机关或者有关部门依照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处理,并计入人民银行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及有关部门建立的诚信体系。
第三十三条 核对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应当对在核对过程中获得的涉及核对对象的信息予以保密,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者个人泄露。
第三十四条 核对机构的工作人员滥用职权、玩忽职守、徇私舞弊造成严重后果的,根据国家相关规定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五条 实施除最低生活保障、医疗救助、教育救助、住房保障以外的其它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制度时,需要委托核对机构对居民家庭经济状况进行调查核实的,应当经市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第四篇:广州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广州民政局
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实施细则(征求意见稿)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目的和依据】为进一步规范我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根据《广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的通知》(穗府办规〔2016〕1号)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实施细则。
第二条 【核对工作职责】市、区民政部门、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主管本辖区内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工作。
(一)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下称市核对中心)负责以下工作:
1.制定全市核对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
2.制定核对工作规范、业务规则;
3.开展信息核查、比对工作,出具核对(复核)报告;
4.开展核对信息化工作;
5.开展核对数据分析、研究工作;
6.开展全市核对业务培训、业务指导工作;
7.全市其他与核对业务相关的工作。
(二)区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中心(下称区核对中心)负责以下工作:
1.审核核对资料;
2.提请信息交换;
3.组织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开展核对(复核)工作;
4.开展本区核对业务培训、业务指导工作;
5.本区其他与核对业务相关的工作。
(三)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对机构负责以下工作:
1.受理核对委托;
2.录入核对资料;
3.开展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取证等核对(复核)工作;
4.本辖区其他与核对业务相关的工作。
(四)村(居)民委员会负责协助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依法开展入户调查、邻里访问、取证等核对(复核)工作。
第二章 核对程序
第三条 【核对委托】社会救助管理部门在受理社会救助申请后,认为需要开展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可以委托核对机构开展核对。
由街道办事处(镇政府)负责受理、审核的社会救助事项,可以由街道办事处(镇政府)作为核对委托部门。
第四条 【核对授权】委托部门委托核对的,应当取得核对对象的书面授权。授权书应当由核对对象亲自签署,特殊情况的,按照下列规定办理: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由其监护人代为签署;
(二)核对对象死亡的,应当由其法定继承人代为签署,并按照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继承权公证,提供公证机关出具的相关查询函;
(三)核对对象无法亲自签署的,应当出具书面授权文件,授权其他人员代为签署。核对机构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要求代签人提交有关代理关系的公证文件;
(四)法律、法规对授权有其他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五条 【核对资料】委托部门委托核对机构进行核对的,应当向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提交以下资料:
(一)《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委托书》(附件1)。
(二)《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报表》(附件2)。
(三)收入证明。核对对象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交核查时间段内的相应收入证明资料:
1.在职人员应当提交工作单位(雇主)出具的《收入证明》(附件3);
2.有集体分红的,应当提交村(居)委等集体出具的《收入证明(集体分红)》(附件4);
3.退休人员应当提交《退休证》或退管办出具的收入证明文件,在外地领取离(退)休金的,应当提交当地有关部门出具的离退休金明细证明文件;
4.个体工商户或投资办企业的,应当提交《营业执照》、个人所得税完税证明或单位代扣代缴凭证等证明文件;
5.在校学生应当提交有效期内的《学生证》或就读学校出具的学生在校证明文件;
(四)财产证明。
核对对象有财产的,应当按照实际情况提交财产证明:
1.房地产权权属证明:
(1)房地产权证书、登记(备案)证明;
(2)不动产权证书、登记证明。
2.机动车辆权属证明(残疾人功能性代步车辆除外):
(1)机动车辆行驶证;
(2)机动车辆注册登记证。
3.船舶所有权登记证书。
4.其他财产证明。
(五)财产价格评估(认定)资料。
核对对象有实物类财产,需要进行价格评估(认定)的,应当根据实际情况提交财产价格评估(认定)资料:
1.房地产评估的,应当提交《房产价格评估申报表》(附件5);
2.机动车辆评估的,应当提交《机动车辆价格认定申报表》(附件6),并附机动车辆近期彩色照片。
(六)其他需要提供的核对资料。
第六条 【核对受理】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对机构在收到委托部门提交的核对资料后2个工作日内完成资料初核工作。核对资料符合规定的,应当予以受理,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受理通知书》(附件7),并提交区核对中心进行核对;核对资料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不予受理,并应当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不予受理通知书》(附件8)说明理由。
第七条 【提请信息交换】区核对中心在收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对机构提交的核对资料后3个工作日内完成审核工作。
核对资料符合规定的,应当提请“广州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进行信息交换;不符合规定的,应当中止核对,并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中止核对通知书》(附件9)。
第八条 【信息比对】市核对中心应当在区核对中心提请数据交换后8个工作日内,综合使用各信息共享单位反馈的信息,开展信息筛选、比对、计算等工作,核实核对对象的家庭收入、财产以及其他情况,并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附件10),同时抄送区、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对机构。
第九条 【核对结果告知】委托部门应当在收到《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将《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告知书》(附件11)送达核对对象。
第十条 【复核申请】核对对象对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在收到核对结果后5个工作日内向委托部门申请复核。逾期未申请复核的,则视为对核对结果没有异议。
第十一条 【复核委托】委托部门受理核对对象复核申请后,应当在3个工作日内向核对机构提交复核资料,委托开展复核。
第十二条 【复核资料】委托部门委托核对机构开展复核的,应当提交以下资料:
(一)《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委托书》(附件12);
(二)《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申请书》(附件13);
(三)复核证明资料:
1.对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保有关缴费、领取以及费用扣减等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社保部门出具的核查时间段内的社保缴费、领取等证明文件;
2.对纳税情况的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税务部门出具的个人所得税、企业所得税等纳税证明文件;
3.对住房公积金缴存、提取情况、缴存余额等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住房公积金管理部门出具的核查时间段内的住房公积金缴存或提取明细以及截止至核查之日的缴存余额明细等证明文件;
4.对机动车辆所有情况的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公安机关出具的机动车辆登记情况证明;对机动车辆价格认定结果有异议的,可在收到价格认定结论之日起60日内,向上一级价格认定机构提出复核,提出复核不得超过两次;
5.对房地产所有、房地产交易情况的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国土房管部门出具的房产登记、交易情况证明;对房地产价格评估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具有国土规划、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门认可资质的房地产价格评估机构所出具的房地产价格评估证明文件;
6.对工商登记情况的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工商部门出具的工商登记情况证明文件;
7.对银行存款等金融资产情况、商业保险情况的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相应银行、商业保险机构所有账户、保单从申请核对到提出复核时间内的流水明细单;
8.对其他核对结果有异议的,应当提交相应部门或有资质的专业机构出具的证明文件。各相关单位应当根据本细则的要求向核对对象提供详细、完整的证明资料,并对资料的真实性、合法性负责。
(四)其他复核资料。
第十三条 【复核受理】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对机构应当在收齐委托部门提交的复核资料后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受理通知书》(附件14),并在12个工作日内采用入户调查、邻里访问、信函索证以及联合调查等方式,对复核资料进行核实,撰写调查记录,形成复核初核意见,提交区核对中心进行审核。
第十四条 【复核审核】区核对中心应当在收到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对机构提交的复核初核意见后3个工作日内,结合其意见对委托部门提交的复核资料以及相关情况进行审查核实,形成复核审核意见,提交市核对中心。
第十五条 【复核审批】市核对中心应当在区核对中心提交复核审核意见后5个工作日内,对相关情况进行查对核实,完成复核工作。
涉及银行存款等金融资产信息需要进一步核实的,市核对中心应当按照相关规定及时提请相关商业银行进行办理。
市核对中心应当在完成复核工作后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报告》(附件15),同时抄送区、街道办事处(镇政府)核对机构。
第十六条 【复核结果告知】委托部门应当在收到《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报告》后5个工作日内,通过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将《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结果告知书》(附件16)送达核对对象。
复核结果是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的最终结果。
第十七条 【核对中止】核对工作中出现下述情形的,市区核对机构应当中止核对,并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中止核对通知书》。
(一)核对资料不符合规定的;
(二)核对资料真实性、合法性等存在疑问,需进一步核实的;
(三)由于网络、设备、技术故障以及其他不可抗力因素,导致核对机构无法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核对的;
(四)其他导致核对机构无法正常开展的情形。
出现第一款第(一)、(二)项情形的,委托部门应当在收到《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中止核对通知书》后2个工作日内,通过街道办事处(镇政府)告知核对对象在10个工作日内补齐相关资料,并在3个工作日内将相关核对资料移交核对机构。
委托部门有正当理由逾期未向核对机构移交核对资料的,应当在期限届满前1个工作日内向核对机构提交《关于延期提交核对资料的函》(附件17)书面告知核对机构,说明逾期原因,提请延期提交核对资料;提请延期提交资料时间不得超过10个工作日。
委托部门无正当理由逾期未向核对机构移交补充资料或延期后仍无法按时补充核对资料的,核对机构应当终止核对。
第十八条 【核对终止】核对工作中出现以下情形的,市核对中心应当终止核对,并向委托部门出具《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终止核对通知书》(附件18):
(一)无正当理由逾期未补充核对资料的;
(二)不配合、阻挠核对工作开展的;
(三)瞒报大宗财产的;
(四)弄虚作假,提供虚假证明文件的;
(五)委托部门撤销核对委托的;
(六)其他导致核对工作无法继续开展的情形。
第十九条 【撤销委托】委托部门撤销核对(复核)委托的,应当向核对机构出具《撤销核对/复核委托通知书》(附件19)。核对机构应当自收到《撤销核对/复核委托通知书》后1个工作日内终止核对。
第三章 核对内容
第二十条 【收入范围】收入核查范围是指核对对象在核查时间段内实际取得的扣除个人所得税及个人按规定缴纳的社会保障性支出后的各项收入的总和。
社会保障性支出是指,核对对象个人按照国家有关社会保障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应当缴纳的养老、医疗、生育、工伤、失业保险以及住房公积金、企(职)业年金等各类社会保障性支出。
核对对象在核查时间段内发生一次性趸缴的社会保障性支出的,应当将其实际趸缴的金额按照其趸缴的总月份进行平均计算后,再对应核查时间段予以扣除。
第二十一条 【收入核查时间段】收入核查时间段指核对对象收入信息核对的起时间至止时间。收入核查时间段由委托部门根据相应的社会救助政策在《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委托书》或《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委托书》中予以明确。
第二十二条 【财产范围】财产核查范围指核对对象在财产核对截止时间点所拥有的以下财产:
(一)实物类财产。
1.房地产;
2.机动车辆(残疾人功能性代步车辆除外);
3.船舶;
4.古董、艺术品;
5.其他有价值的实物类财产。
(二)货币类财产。
1.现金;
2.银行存款、理财产品;
3.股票、基金、债券等有价证券;
4.商业保险;
5.债权;
6.网络金融产品;
7.其他有价值的货币类财产。
第二十三条 【财产核查截止时间】财产核查截止时间按照信息提供部门反馈信息的时间确定。
第二十四条 【实物财产评估】委托部门委托开展实物类财产价格评估(认定)的,市核对中心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价格评估(认定)工作的相关规定,采用书面评估、现场勘验、实物折价等方式开展实物财产价格评估(认定)工作。实物财产价格评估(认定)工作时间不计入核对(复核)工作时限。
第二十五条 【支出信息核对】核对对象在财产核查截止时间前存在大额支出情况的,市核对中心应当将相关信息反馈委托部门。
第四章 核对工作管理
第二十六条 【实物财产评估机构】核对机构可以通过部门合作的方式对实物类财产进行价格评估(认定),或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选定专业机构进行价格评估(认定)。
第二十七条 【岗位管理制度】市核对中心应当建立核对工作岗位管理制度,明确各级核对机构的岗位设置、工作职责以及奖惩规则等,确保核对工作正常开展。
第二十八条 【培训考核制度】市核对中心应当建立人员培训管理以及考核制度,制订培训、考核规则,提升核对工作人员素质与业务能力。
第二十九条 【诚信管理机制】市核对中心应当建立核对对象行为诚信评估机制,制订诚信评估规则,对核对对象配合开展核对工作的相关行为开展诚信评估,并按相关规定进行记录、管理。
第三十条 【不诚信行为】核对对象有下列行为的,应当被认定为不诚信行为:
(一)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瞒报收入,数额较大的;
(二)瞒报房地产、机动车辆等实物类财产以及大额货币类财产的;
(三)提交虚假证明资料的;
(四)阻碍核对机构开展核对的。
第三十一条 【单位诚信管理】市核对中心应当联合市有关单位建立单位诚信信息评估机制,对各单位配合开展核对工作中的故意协助提交虚假证明资料的行为进行诚信记录,并按相关规定进行记录、管理。
第三十二条 【诚信信息应用】核对机构应当依法将诚信信息通过市政府信息共享平台提供给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系统按照规定使用。
第三十三条 【人员保障】核对机构应当根据本辖区内社会救助人数按照相应比例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政府及其派出机构可以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解决人员配备。
第三十四条 【工作经费保障】核对机构应当将核对工作经费、专用设备配备费用、场地租赁费用、系统登录数字证书使用费用、人员培训费用以及人员经费等经费纳入核对工作专项经费预算,保障核对工作的正常、有序开展。
第三十五条 【档案管理要求】核对机构应当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档案管理的规定,配备档案管理场所以及档案管理专用设备,落实档案管理工作经费,确保核对档案管理工作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第五章 保密管理
第三十六条 【工作场所要求】核对机构应当按照以下要求落实工作场所配备:
(一)独立的工作用房,办公面积根据国家有关规定确定;
(二)安装防盗安全门、设置门禁系统;
(三)满足办公场所的防火防盗安全等基本要求。
第三十七条 【专用设备】核对工作应当配备专用计算机等专用设备,确保核对工作的安全性、保密性。
第三十八条 【信息保密】核对工作人员对在核对工作中获得的涉及核对对象的信息有保密义务,不得向与核对工作无关的组织或个人泄露。
第三十九条 【保密制度】核对机构应当建立、完善核对工作保密管理制度,并做好以下工作:
(一)建立信息安全分级管理制度。根据信息重要程度进行分级,并按照不同级别的保密信息采取相对应的保密措施;
(二)建立核对系统保密管理制度。根据工作实际需要,对使用核对信息系统开展业务的工作人员设置账户权限;
(三)建立核对工作人员保密管理制度:
1.与所有从事核对工作人员在上岗以及离岗前签订保密协议,明确保密信息的范围、保密义务、违约责任等;
2.定期或不定期开展在岗人员保密教育以及保密检查活动。
第六章 附则
第四十条 【实施日期】本细则自印发之日起开始实施,有效期5年。有效期届满或政策法规依据发生变化的,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评估修订。
附件:1.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委托书(模板)
2.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申报表(模板)
3.收入证明(模板)
4.收入证明(集体分红)(模板)
5.房产价格评估申报表(模板)
6.机动车辆价格认定申报表(模板)
7.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受理通知书(模板)
8.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不予受理通知书(模板)
9.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中止核对通知书(模板)
10.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报告(模板)
11.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结果告知书(模板)
12.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委托书(模板)
13.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申请书(模板)
14.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受理通知书(模板)
15.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报告(模板)
16.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复核结果告知书(模板)
17.关于延期提交核对资料的函(模板)
18.广州市居民家庭经济状况终止核对通知书(模板)
19.撤销□核对/□复核委托通知书(模板)
第五篇:武汉市市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试行办法(武政办〔2004〕179号)
【发布单位】湖北省武汉市 【发布文号】武政办〔2004〕179 号 【发布日期】2004-10-14 【生效日期】2004-10-2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武汉市市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试行办法
(武政办〔2004〕179 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市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试行办法》已报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武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二00四年十月十四日
市人民政府政务督查工作试行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重大决策、领导批示以及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事项的跟踪检查和督办催办,规范全市政务督查工作,改进工作作风,确保政令畅通,提高工作质量和效率,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政务督查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市人民政府中心工作、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部署,包括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等所决定的事项以及市人民政府重要文件、电报贯彻执行情况。
(二)与人民群众利益密切相关需督办的事项。
(三)上级领导同志和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交办事项。
(四)市人民政府工作范围内的人大议案、代表建议和政协建议案、提案办理工作。
(五)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披露需督办的事项。
第三条第三条 政务督查工作的原则
(一)依法行政原则。依据法律、法规和规章开展政务督查工作。
(二)有令必行原则。凡政府决策和领导同志交办事项,按照下级服从上级的组织原则,有交必办。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必须认真做好承办工作,确保政令畅通。
(三)归口办理原则。对涉及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职责的政务督查事项,由有关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办理。
(四)讲求实效原则。按照“ 交必办、办必果、果必报”的要求,经常性地开展检查,实行跟踪督办,使政务督查工作做到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急事急办,特事特办,注重实效。
(五)实事求是原则。政务督查工作必须坚持实事求是,注重调查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和反映情况,讲真话,报实情,为领导同志正确决策提供有参考价值的意见和建议。
第四条第四条 政务督查工作的程序
(一)责任分解。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目标,由市人民政府督查室负责督促市人民政府工作目标管理办公室分解给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办理落实。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议定事项,由有关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办理落实。领导同志交办事项,对领导同志已明确承办部门或单位的督查件,按领导同志指示意见交有关部门或单位办理;对领导同志未明确承办部门或单位的督查件,根据其内容和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职责分工,确定主办、协办部门或单位,提出具体办理要求和办复时限。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披露需要督办事项,由所涉及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主动承担办理。
(二)督查催办。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根据各项任务完成时限要求,采取电话催办、现场督办、会议督办、上门催办、下达催办单、发督查通报等方式进行督查。对重要事项重点督查,紧急事项及时督查。为确保督查事项按时办结,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对逾期未回告的承办部门或单位实行“ 催办制”,原则上距办结截止时间的前 3 天进行电话催办,要求其回告结果;在规定时间内未回告的,即刻下发催办通知单;逾期半个月未回告的,上门催办或召开协调会,加大催办力度。
(三)协调落实。对分解下达给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承办的事项,办理落实确有困难需协调时,一般事项由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有关人员负责协调;重要事项由市人民政府督查室主任协调。特殊情况下,可报请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秘书长或分管副秘书长协调。
(四)反馈回告。各承办部门或单位对督查事项办理结果必须按时限要求,实事求是回告。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及有关单位要将市《 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目标的办理情况,每季度向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报送一次;将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议定事项的办理情况,每 2 个月向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报送一次;领导同志交办件按交办的时限要求进行回告;中央主要新闻媒体批评性报道涉及的有关部门和单位,无论是否有省、市领导同志过问,都要在报道后的 15 个工作日内向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报告调查情况、整改结果或进展情况,并向有关新闻媒体反馈。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将认真审查各承办单位的回告是否符合办理要求。对符合要求的回告,以书面形式、按有关程序报送交办的领导同志;对不符合要求的回告,退回承办单位进一步研究办理,重新回告。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每 2 个月对市人民政府重大决策及议定事项的落实情况,以《 督查通报》形式向市人民政府领导同志报告;对领导交办的重要督查事项的落实情况,在《 督查通报》上予以刊发。
第五条第五条 政务督查工作的要求
(一)加强工作指导。市人民政府督查室要加强对全市政府系统督查工作的业务指导,以不断提高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政务督查人员的政策水平和业务素质。
(二)明确责任主体。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主要领导同志是本部门或单位政务督查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要明确专门机构或专人负责督查工作;其经办处室负责人是本部门或单位政务督查工作的具体责任人。各责任人应按职责要求,认真抓好政务督查工作。
(三)及时办理答复。对市《政府工作报告》中确定的工作目标、市人民政府全体会议、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议定事项及领导同志交办事项,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应按照政务督查工作的原则,认真办理,限期完成,按时答复;对因客观条件限制,确实不能按期完成的,承办单位要及时说明原因;对确需较长时间办结的督查事项,应按有关要求向市人民政府督查室报告办理工作进展情况。
(四)经常通报情况。市人民政府督查室应根据工作需要,以《 督查通报》的形式对督查事项办理情况进行通报。
(五)实施考评制度。对政务督查事项办理工作完成好的部门和单位予以通报表彰;对办理质量差、无故逾期不回告的,予以通报批评。凡一年之内被市人民政府督查室 3 次通报批评的部门和单位,在年终目标管理考核时列入不达标单位。
(六)做好保密工作。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领导同志批示件的保密管理,强化承办和接触领导同志批示件有关人员的保密教育,不断增强保密意识。要规范传递渠道,严格控制传阅范围,严禁一些与当事人有利害关系的领导同志批示件落入当事人手中。领导同志批示件办结后,要按公文办理程序及时清退、立卷、归档。第六条第六条 市人民政府办公厅有关处室督查事项按已有办法办理。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及有关单位可依据本办法制订实施细则。
第七条第七条 本办法由市人民政府督查室负责解释。
第八条第八条 本办法从2004年10月20日起执行。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