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关于要求省上对我县从生态补偿方面给予倾斜的议案
关于要求省上对我县在
生态补偿方面给予加大转移支付补助的议案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资源和环境方面的矛盾日益显现,人民群众对保护生态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呼声和要求日趋高涨。如何让保护环境成为地方政府、企业和群众的自觉行为,改变环保工作被动应对的局面?如何让位于生态保护功能区内的群众不因环境而致贫,缩小地区、城乡发展差距,维护社会公平?国内外的环境保护实践经验证明,环境保护工作需要行政、法律、经济、技术、教育等多种手段的配合使用。1996年8月,《国务院关于环境保护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建立并完善有偿使用自然资源和恢复生态环境的经济补偿机制。我省各级政府应对生态环境保护作出贡献的地区和群众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以促进生态保护功能区内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等方面工作的落实。
一、生态补偿机制的基本内涵
生态补偿是指对损害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成本收费,加大该行为的成本以激励损害行为的主体减少其行为带来的外部不经济性,或对保护资源与环境的行为进行补偿或奖励,以达到保护资源环境、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目的。生态补偿正已成为与生态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一种经济手段。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就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实行生态保护外部性的内部化,让生态保护成果的受益者支付相应的费用;通过制度设计解决好生态资源这一特殊公共产品消费中的合理价值定位;通过制度变迁维护好生态投资
者的合理回报,激励人们从事生态保护投资并使生态资本增值。
二、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的必要性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加快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现实要求。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社会生产力持续发展和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基础。我省的重要生态功能区大都分布在西北部山地丘陵区和水源源头区,一方面该地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的任务较重,另一方面其产业政策和经济发展因此受到限制,造成区域间经济发展的相对不平衡。同时,由于环境资源的价值未被充分认识,加上信息不完全及估价困难等技术因素,其生态和社会效益未能得到合理回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当地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积极性的发挥,成为生态脆弱-经济落后-特殊价值三位一体的特殊区域。随着生态环境和资源价值观日趋形成,社会各界对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相互统一的呼声日益强烈,尤其是处于重要生态功能区的政府和群众,普遍希望通过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实现“以生态促经济”的和谐发展目标。
实施生态补偿是统筹发展的重要经济手段和政府调控的重要措施。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改变传统的无偿使用生态资源的习惯,促使区域在制定经济发展规划时充分考虑对资源环境的损耗成本,从源头上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使外部补偿转化为自我发展能力的积累和提高,从而加快结构调整,改善环境质量,转变增长方式;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有助于利用经济和行政激励手段,协调各方利益,激发全流域、全社会促进生态保护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创造活力,逐步缩小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区差别、城乡差别,促进重要生态功能区在保持生态环境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共同走向生态环境良好,人民生活富裕的道路。
因此,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是构建和谐社会、引领“和谐创业”的重要载体,是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举措,也是推进生态县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
三、要求与建议
近年来,松溪县委、政府在经济建设过程中,始终按照省委提出的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以及市委做出建设开放、发展、和谐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这一战略决策的要求,以创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为契机,按照“全面建设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县”和“生态立县,特色兴县,项目强县”的发展思路。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为保护闽江上游水质做出了突出贡献。
松溪县地处闽江上游,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要求更高。是全省重点保护的饮用水水源上游,事关下游地区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松溪人民付出的代价也越来越大。一方面,加快发展始终是县域工作的主旋律,尤其对欠发达县(市)来说更为紧迫。在促进工业发展的大形势下,县委、县政府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经济与环境可持续、协调发展的高度,严格项目入驻把关,贯彻落实环保一票否决制,实行理性化招商,坚持 “三不”底线,防止了新上污染严重和破坏生态项目,控制新污染源,有效地提高了招商引资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在加强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严格执行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审批制度的同时,“十一五”期间,共否决了钢铁、氟化
工、纺织、印染等一批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不当、效益好但污染严重的项目。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以来,在引进投资近25个亿生皮加工、PU革、不锈钢拉管、化工,投资等均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项目上,又因为地处源头,受区域性所承担的生态环境保护等特殊的制约因素,最终予以否决,切实从源头上把好环境关。另一方面,松溪作为闽江流域的源头,如何在加快经济发展,增强经济综合实力的同时,让下游人民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洁的空气,任务极其繁重。目前,县内水土流失面积达9240公顷,受发展总量的影响,财政十分困难,生态建设项目无法实施,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城市环保基础设施薄弱,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和努力。
2009年以来,省上已将闽江流域列入生态补尝试点,并给予少量的生态补尝资金,但就目前的补尝额度而言,与上游地区生态保护工作任务不相匹配,如要真正现实“污染者付费,保护者受益”的目标,就必需进一步完善补尝机制,加大补尝力度,使上游地区能够得到应有的生态补尝资金,从而实现区域经济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为确保闽江流域水质稳定,我们迫切要求省政府根据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按照公平、公正和“谁污染谁治理、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落实生态补偿机制:
一是建议加大省财政转移支付年度预算比重。在省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中,增加 “区域保护生态补偿”项目。增加对闽江上游的补贴。用于省级自然保护区、生态功能区、水源涵养区建设。建立加大激励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的财政补贴力度,增加对生态
保护良好区域或生态环境保护成绩显著区域的补助。
二是建立地区间横向补偿方式。即“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一个流域间“上游区域”和“下游区域”之间的补偿。用于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城市污水处理厂、管网、垃圾处理场等环境保护设施和闽江流域水污染防治项目建设,按照“保护者受益、受益者补偿”的原则,做到环境保护者有权利得到投资回报。
三是对生态建设的重点项目倾斜,如生态公益林建设、小流域治理、工业布局调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等方面安排年度预算资金由县政府统筹实施,扶持资金重点向水源源头和欠发达地区倾斜。
第二篇:关于要求对我公司因搬迁造成的停产损失进行测算和补偿的报告
关于要求对我公司因搬迁造成的停产损失
进行测算和补偿的报告
绍兴市越城区鉴湖镇人民政府:
为响应政府对我公司进行整体搬迁需要,公司目前正积极筹划搬迁事宜,但因我公司规模较大、效益较好、生产设备设施较多,且生产设备搬迁后均需安装调试等,会造成较长时间的停产及由此带来的一系列损失。主要有以下几项:
一、为稳定企业员工队伍,保证企业在搬迁后能尽快投入正常生产,公司需在停产期间对企业员工发放一定的基本工资。
二、因企业搬迁会造成工厂附近的一部分熟练工离厂,公司需对新员工进行带薪岗位培训,这将对生产效率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同时,公司将对住在原厂附近的职工进行路费补贴或提供其他交通工具,会给公司产生一定的费用支出。
三、公司搬迁后因厂址等变更,会造成目前正在使用的宣传册、户外大型广告牌、门头广告、包装箱(袋)、相关证书等失效,需要重新设计、印刷、安装、办理,损失十分巨大。
四、企业搬迁期间需要停产,下游经销商、代理商、建筑企业等会另找企业进行供货,由此可能会给我公司已销售应收帐款资金的正常回笼带来一定难度,并造成一定的损失。
五、为保证企业搬迁后能开展正常销售,及时找回企业的广大客户,我公司需对客户承诺一定的优惠政策。
六、由于停产期间不能开展正常的生产销售,但公司仍需按时支付银行贷款、个人借款等利息。
七、因企业在搬迁停产期间不能开展正常的生产销售,会丧失全部的生产经营收益。
综合以上几项原因,我公司认为搬迁停产期间对我公司造成的损失是相当巨大的。为此,特向鉴湖镇人民政府要求对我公司因搬迁造成的或有停产损失进行测算并作相应的补偿。
特此报告。
绍兴市同正塑胶管业有限公司
2011年2月18日
第三篇:14号东南铁计发关于要求对温福铁路(福建段)部、省双方资本金到位时间进一步给予明确的请示(省地铁)
东南铁计发〔2005〕14号签发人:朱惠刚
关于要求对温福铁路(福建段)
-1-
部、省双方资本金到位时间进一步给予明确的请示
福建省地方铁路建设开发总公司:
根据铁道部《关于下达2005年铁路基本建设计划的通知》(铁计〔2005〕1号),温福铁路(福建段)2005年投资计划为22.5亿元(其中铁道部资本金17亿元,福建省资本金5.5亿元)。现已累计到位资本金2.5亿元(其中铁道部到位资本金1.8亿元,福建省到位资本金0.7亿元)。
而根据刘志军部长和黄小晶省长于2004年12月17日签定的部、省会议纪要,温福铁路(福建段)福建省资本金出资额为13亿元。经了解福建省拟分四年到位,具体安排为:2005年计划3亿元,2006年计划4亿元,2007年计划4亿元,2008年计划2亿元。如此,部、省双方2005年投资计划安排已不尽一致,请福建省地方铁路建设开发总公司协商南昌铁路局分别提请福建省政府、铁道部能否就建设期各自的年出资额达成一致并予以明确,以便公司调整施工计划。
妥否,请批示。
-2-
二○○五年七月七日
(联系人:吴水明,电话:0441-35117)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