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审计署关于完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议(写写帮推荐)

时间:2019-05-13 18:33:0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美国审计署关于完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议(写写帮推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美国审计署关于完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议(写写帮推荐)》。

第一篇:美国审计署关于完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议(写写帮推荐)

国外审计动态

第23期(总第280期)

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2011年7月21日

美国审计署关于完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

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议

随着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持续增长,美国审计署发布了一系列报告,关注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和监督的风险和薄弱环节。本报告包括三部分内容:(1)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性;(2)联邦财政转移支付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存在风险和薄弱点;(3)完善单一审计,使其成为有效的监督和问责工具。

一、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重要性

联邦财政转移支付是实现国家目标、应对经济社会新形势(尤其是人口结构变化和国内安全形势的变化)的重要手段,是满足公众需要的重要工具,主要用于资助联邦公共项目。联邦预算办公室的资料显示,1990—2010年间,联邦对州和地方政府的财政

— 1 — 转移支付大幅增长,从大约1350亿美元增长到6000多亿美元,增长了350%。2010年,联邦财政转移支付占联邦财政预算的五分之一,涉及1670多个转移支付项目及23个部门和机构,主要用于卫生与公众服务部门、交通部门和教育部门。

二、联邦财政转移支付流程的关键控制环节存在风险与薄弱点

在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过程中,有效的监管和内部控制对保证正确使用联邦资金发挥着基础性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系统为合法使用转移支付资金提供合理保证。

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流程分为准备、审批、实施和收尾等四个阶段。在准备阶段,联邦资助机构应公告项目机会,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同时,接受申请,验证申请人资格,确保管理合规;从预算、政策、资质等方面审核申请人资格。在审批阶段,资助机构应通知受资助单位,并公示资助的相关信息。在实施阶段,资助机构应根据相关管理流程支付款项,并进行管理和监督,审核受资助单位的报告,并随时进行实地访查。在收尾阶段,资助机构应审核项目结果并及时调整,以满足审计报告要求。在转移支付资金的全过程,联邦资助机构及受资助单位都应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系统。

美国审计署发现联邦财政转移支付流程的内部控制系统存在薄弱环节。虽然相关机构已采取行动以采纳审计署的建议,但是,还应系统性地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内部控制和监督。

(一)准备和审批阶段的关键控制存在漏洞。

在准备阶段,联邦资助机构应确保每个受资助单位都应有必要的资质,以有效和合法使用转移支付资金,并对使用联邦资源提供必要的监控。准备阶段的有效程序包括:评估申请人的资金账户,提供公平有效的专项资金申请环境,提供转移支付资金的责任框架,明确审批的相关条款和条件。美国审计署发现,在支付资金时联邦资助机构没有恰当的遴选程序。事前审核是决定受资助单位的必备程序,相关机构应认真审核申请人是否具备相应的能力来实施相关项目,以减少联邦资金被浪费或工程不能实现预期目标的风险。

一旦联邦资助机构批准转移支付资金,其应持续监督受资助单位的绩效,以满足项目和问责要求。审批阶段的工作主要是做出支付决定和支付金额。联邦资助机构应建立有效的审批程序,以保证受资助单位有相应的资源来有效使用转移支付资金。美国审计署发现审批阶段存在以下薄弱环节:一是申请复核的管理记录不健全;二是受理决定的记录不符合要求;三是在联邦资助支付系统中使用自动接收数据。审计署还发现,转移支付资金的申请评估程序和处理结果的依据缺乏详细记录,基于以前审核程序的审批决定在内部控制方面存在薄弱环节,政府机构信赖的评估标准有待健全。

(二)实施阶段的内部控制存在风险。

随着项目的实施,联邦资助机构应持续评估初始目标与真实

— 3 — 结果的符合程度,并根据将来的结果进行调整。虽然联邦资助机构有责任持续监督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以防止资金被浪费、欺诈、滥用,但是,受资助单位有责任支配、管理和记录资金的使用。联邦资助机构依赖受资助单位的管理来确保资金的安全有效使用,所以,联邦资助机构应改善对受资助单位管理转移支付资金活动的监督。联邦资助机构应依赖内部控制准则监督受资助单位的资金使用情况,并以此建立有效的监督程序,这些程序包括:了解受资助单位风险的性质和管理风险的程度;拥有高素质的员工监督被审计单位,确保受资助单位的财务活动合法,并符合项目目标和要求;联邦资助机构内部使用和分享受资助单位的相关信息。

美国审计署发现,对下级单位的监控不力导致转移支付资金被浪费、欺诈、滥用。联邦资助机构应帮助受资助单位加强对下级单位的监督。受资助单位应识别、管理下级单位的潜在风险,以保证专项资金的特定用途。受资助单位应尽早并经常实地考察下级单位,复核下级单位项目目标与财务和进展报告的准确性、完整性、一致性,加强对下级单位的政策指导。

(三)收尾阶段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不力。

转移支付资金的收尾程序仍是薄弱环节。执行收尾流程可以检查受资助单位资金管理和计划操作的相关问题,核算依赖联邦资金获得的财产状况,分析联邦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情况,接收返还资金。实施收尾程序可以确保受资助单位符合所有的财务要 — 4 — 求,提供最终的报告,并返还结余资金。如果联邦机构没有及时实施收尾程序,就可能存在不能预防转移支付资金被滥用的风险,审计人员也很难获得足够详细的审计资料,相关机构也很难收回结余资金。

(四)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美国审计署发现,政府存在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问责的系统性缺陷,尤其是未支付余额的监督存在薄弱环节,资金的不当支付比例较高。

过期账户的未支付余额问题长期存在,极难解决。美国审计署认为,转移支付资金管理流程不适当,造成过期账户存在大量未支付余额,如对收尾管理不重视,收尾程序不一致,与被审计单位沟通不及时,没有遵守相应的法律法规。联邦资助机构应改善转移支付资金的结余管理,降低过期账户中未支付余额。全过程跟踪联邦支付系统专项账户,可以帮助辨认过期账户的未支付余额,便于这些资金归还国库,并用于资助其他项目。

美国审计署还发现,2010财年共发生1254亿美元的不当支付款项,涉及20个联邦机构和70多个项目,许多项目是联邦财政转移支付项目。为消除或减少不当支付行为进行的专门立法(the Improper Payments Elimination and Recovery Act),增强了联邦政府的管理责任,有助于提高法律法规的遵从程度,从而提高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在当前的财政环境下,建立有效的问责机制,以防止和降低不当支付极其重要。为采取有效的纠正活动和问责措

— 5 — 施,以降低和预防不当支付,最重要的是了解并分析不当支付的原因。

三、完善单一审计的建议

为提高审计资源利用效率和效果,对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提供统一的审计标准,并确保转移支付资金的使用效率,改善州和地方政府专项资金的管理效率,美国制定了单一审计法案及修正案(the Single Audits Act)。单一审计,是指由身份独立的注册会计师根据综合了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要求的统一标准,以对一个审计单位的一次审计替代多次拨款审计的做法。通过实施单一审计,可以确保财政转移支付相关机构遵守联邦、州、地方的法律规定及具体项目的有关规定。美国联邦预算办公室表示,单一审计法案是实现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问责的核心保障。单一审计法案及修正案改善了联邦资助机构的财务管理状况,增强了其内部控制。

(一)完善联邦监督机构,提高单一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美国审计署发现,联邦监督机构不能监控单一审计的效率和效果,联邦机构没有系统使用审计结果,以识别并了解转移支付资金的变化情况和长期存在的问题。联邦监管机构没有职责监控财政转移支付机构是否或怎么贯彻单一审计要求,然而,如果没有合理机制监控单一审计的实施情况,联邦预算办公室就不能衡量单一审计的有效性,也无法衡量财政转移支付监督和问责工具的适用性。

— 6 — 审计署建议,联邦预算办公室应指定一个机构评价并全面监控全国范围内的单一审计流程,评估相关机构执行单向审计责任的效率和效果,并识别需要提供的额外指导和资源以贯彻单一审计要求。联邦预算办公室建立了相应的工作组,以审核如何改善单一审计流程。为提高单一审计的有效性,审计署提出以下四项建议:一是在审计流程中,加强联邦政府的领导,以改善项目的责任,减少不当支付;二是非联邦机构是不当支付的主要部门,应把非联邦机构作为单一审计的重点,以管理风险;三是改善获得单一审计报告信息的渠道,以加强联邦资助机构审计结果的后续行动,并协调单一审计与不当支付的分析及结果;四是重申修订单一审计法案的目的,强调贯彻单一审计结果的重要性,以降低不当支付风险。

(二)及时公布单一审计报告,尤其是内部控制报告。单一审计时间安排不利于及时识别并纠正重大缺陷,被审计单位或联邦资助机构没有对单一审计结果采取整改行动,这削弱了联邦政府对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能力,也不利于纠正内部控制缺陷。所以,及时的报告制度,监督被审计单位的整改行动,是改善内部控制,加强政府治理的重要选择。在审计经济复苏基金时,审计署发现单一审计不能及时问责,不利于修正内部控制缺陷,也不利于帮助相关机构做出相应整改。美国审计署建议,应调整单一审计报告的截止日期,以提供及时的审计结果,使被审计单位纠正内部控制缺陷。

— 7 — 针对美国审计署提出的建议,联邦预算办公室在实施单一审计内部控制项目时,鼓励早期报告,并及时纠正内部控制缺陷。虽然该项目达成预定目标,有十多个州参与该项目,提前3个月发布中期内部控制报告,比法定要求早2个月解决内部控制缺陷,但是,该项目覆盖面仍然有限,仅有16个州参与。

美国审计署认为,审计人员需要及早获得有关信息,以有效规划每年的审计任务。联邦预算办公室应更及时地公布单一审计的相关要求,以方便被审计单位及时提供审计的详细资料,联邦预算办公室公布没有及时公布每年单一审计的指导意见,造成审计效率低下,也造成审计程序中断,妨碍审计人员提供及时的审计结果。

(三)集中关注高风险领域,并优化低风险领域的审计程序。美国审计署建议,要有效利用审计资源,集中关注高风险的活动、项目和被审计单位,并通过优化审计程序,降低对低风险领域的关注。美国审计署认为,应根据项目复杂性和成本效益原则设计并实施单一审计程序,重点关注资金活动量大的被审计单位,并在风险和成本效益原则之间寻找平衡点,确保审计质量。

四、结论

过去二十多年来,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持续增长,在实现联邦国家目标、以有限的资源满足多样化需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审计署认为,需要持续改进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和管理,保证资金预期的使用用途,并有效利用有限资源。政府需要通过 — 8 — 州和地方政府以及非政府组织来实现既定目标,这就需要全方位地加强问责和监控。美国审计署认为,应整合监督和问责的相关资源,精简和简化监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并采取措施解决已识别的风险和问题,加强转移支付资金的管理。

——Federal Grants: Improvements Needed in Oversight and Accountability Processes

资料来源:http://www.gao.gov/products/GAO-11-773T

译: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李厚喜

对:审计署审计科研所

胡胜校

主题词:美国

联邦财政

转移支付资金

监督和问责机制

报:署领导。

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计划单列市审计厅(局)及科研

所,南京审计学院,署机关各单位,各特派员办事处,各

派出审计局。

发:本所所领导、各处,存档。

共印210份

编辑:罗伟芳

签发:崔振龙

第二篇:关于完善县级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建议

关于完善县级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建议

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基本目标是促进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调整各地区的财政能力和财政需要之间的差距,贯彻国家的公共物品分配公平化的政策意图。因此它是促进各区域公共服务水平的均等化、平衡各区域财政能力的有效手段。它是最主要的区域补偿政策,也是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距实践中最普遍使用的一种政策工具。

一、我县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基本情况

我县的财政转移支付构成,主要分为三类:一是返还性收入,包括增值税和消费税“两税”返还、所得税基数返还、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收入等;二是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主要目标是促进各地方政府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的均等化,包括体制补助、均衡性转移支付、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调整工资转移支付、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转移支付、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县级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奖补资金收入、企事业单位预算划转和结算补助收入等;三是专项转移支付,包括一般性预算专项补助、国债补助等。

2009年,我县的财政转移支付规模达83297万元,其中: 返还性收入 1151万元; 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42498万元(其中:民族地区转移支付自2006年的1340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3996万元);专项转移支付39648万元。

二、我县现行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税收返还和结算补助的政策导向与目标不符,抑制地区之间差异的功能微弱。通过中央政府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来达到均等化目的,从理论上看好像可行,但在实际操作中却与政策导向目标相去甚远。因为分税制改革以来,中央、省、地市三级政府财政通过采取层层集中策略,尽可能多地从下级财政抽取资金,将收入多、增长潜力大的税种全部或高比例地上收。留归县乡的固定收入,多数是税源分散、额度零星、稳定性差的小税种,征管难度大,征收成本高,增收潜力小。2009年,我县上划中央级和省级的财政收入11075万元,占我县大口径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60%,且增收税种绝大部分在中央。中央对地方的税收返还和补助又按“基数法”确定,直接与征税额挂钩,经济发达的地区财政收入基数大,相应地从中央得到的返还额也大,“基数”中包含的旧体制的不合理因素,在逐年的滚动过程中,不仅不会消除而且还呈逐步放大之势,因此客观上造成了转移支付与财政收入和人均GDP存在高度正相关关系。由于此,我县财政运行支出压力过大,难以实现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目标,从而有悖于公共物品提供均等化目标。

(二)专项转移支付比重较大,人为地扩大了经济发达地区与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2009年我县的转移支付资金83297万元中,专项转移支付则达43194万元,占52%.虽然专项转移支付对于实施中央政府特定政策目标、发挥中央财政宏观调控作用、引导地方合理配臵资源、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等方面,具有使用方向明确、见效快、便于监督等特点。但是,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事权划分尚不明晰的情况下,影响了专项转移支付应有功能的充分发挥。而补助量的多少没有明确严格的事权界限和合理规范的测算标准为依据,最终导致一些县乡政府将过多的精力用于跑关系要钱方面,依赖补助过日子。而另一些地方县乡政府则由于转移支付不公平,挖潜增收勤俭理财的积极性受到挫伤,从而使得县乡财政困难状况不断加剧。

另外,在中央专项转移支付缺乏明确的核算办法,更兼要求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资金配套的情况下,经济越发达的地区可提供的配套资金越多,得到的拨款也就越多;财政困难的地区只能“可望而不可及”,即便少量流入的专项拨款也大多剩下用于救灾等特殊政策目标的专用款项。大量财政资源没有转移到最需要的贫困地区而是流入了发达地区,“马太效应”放大导致的直接后果是:地方财政越是困难的贫困地区,得到的财政转移支付资金越是匮乏,从而削弱了财政转移支付对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的均衡作用,进一步扩大了不同地区之间的贫富差异。

(三)转移支付的均衡力度过小,无法形成规范、有效的财政横向均衡机制。转移支付的目标应是兼顾地区平衡,促进全国经济和谐发展。而事实上,目前的财政转移支付机制,却是在承认各地区既得利益前提下的兼顾公平。虽然近年来实施过渡期转移支付时引入因素分析法,并利用公式计算中央对地的转移支付额度,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实现了统一的公式化分配,但由于过渡期转移支付所占比重十分有限,其余各种转移支付形式又各自为政,财政统一支配各类专项补助的实际能力非常薄弱,大量的转移支付资金通过条条下拨,绕过了财政转移支付的渠道和政府预算的口径,转移到了发达地区。如2009

年我县的均衡性转移支付资金为19139万元,而用于专项支付和基数返还的资金达43194万元,后者是前者的2.3倍;地区之间的财政收入差距更为悬殊,以2005年为例,全国平均水平人均可用财力为1710.77元,西藏的人均可用财力为4981.95元,而我县仅988.25元,与全国平均水平相差1.7倍,与西藏相差5.04倍。转移支付只侧重纵向分配,忽视横向均衡机制的弊端,难以从制度上抑制各地间贫富差距继续拉大的趋势。

三、对改革财政转移支付机制的建议

(一)建议对一般转移支付,舍弃“基数法”,改用“因素法”

基数法弱化了转移支付的均等化功能,导致“富者越富,穷者越穷”。因此,应当舍弃“基数法”,改用“因素法”,可以采用国际通行的测算核定公式:

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1)=(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支出(2)-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收入(3)-该地方政府得到的其他转移支付

(4))×调整系数(5)

其中,(1)对地方的一般转移支付,计算结果为正数,就是该地区应该得到的一般转移支付数额;计算结果为负数,就是该地区财政实力较强,不需要转移支付拨款。(2)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支出,是根据该地方政府的各类支出的标准单位成本和受益者数量以及调整系数加总得出。(3)该地方政府的标准收入,是根据该地区的GDP、居民总收入、商品零售额、地方税税基和平均税率等因素计算得出。(4)该地方政府得到的其他转移支付,是

该地方政府得到的包括专项转移支付等在内的其他非一般转移支付之和。(5)调整系数,是根据该地区自然地理条件、人口密度、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程度、人均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等等确定,该地区条件越差,系数相应越高,以达到均等化目标。

(二)建议缩减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增加一般转移支付 与专项转移支付相比,一般转移支付没有给地方政府规定资金的具体使用方向,只是政府财力的补充,下级政府对之拥有较大的使用自主权,主要目的是用来平衡地方预算,满足地区基本开支的需要,因而更能体现公平原则,计算方法也更科学,可以降低人为因素的干扰,避免了专项转移支付的随意性。因此,应该压缩专项转移支付规模,大幅度增加一般转移支付,建立以一般转移支付为重点、专项转移支付为补充的复合体系。一般性转移支付,一方面平衡财政收入,一方面均等各地的公共产品供给;至于专项转移支付,则作为中央和省调控县乡经济发展、解决特殊情况的工具。对分散在各个预算支出科目中的名目繁多的专项转移支付进行清理、整顿和归并,取消不符合公共财政要求及一些过时的支出项目,简化和整合重复交叉的专项补助项目,使其既与专项转移支付的内涵与外延相吻合,真正发挥它应有的职能作用,又能将其逐步规范为“整块拨款”,增强贫困地区的造血功能,刺激地方经济发展,提高财政横向均衡功能。

(三)建议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补助。从民族地区的发展基础、自然地理条件、发展成本等实际出发,进一步提高民族地区的转移支付系数,进一步细化标准收支和应得转移支付测算方

法,保证民族地区拥有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大体相当的财力。

xx县财政局

二0一0年三月十六日

第三篇: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模版)

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建议

摘要:财政转移支付,也称之为财政转移支出,在一般情况下,指的是上下级之间根据相关的标准所展开的财政资金转移。本文简单的探讨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的措施。

关键词:财政转移支付;问题;制度;措施

就目前的形式来看,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正在日益的得到改善、完善。首先是数量上的持续的增长,自从1994年分税制实施改革了以后,财政收入基本上就集中在中央,而事权则更多的集中在地方,这是一种纵向不平衡的现象,而为了处理、解决好这一现象,中央就不断的向地方进行财政资金的转移,且数目也是日益增长;其次就是结构更加的合理化。因为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在我国加入到了WTO以后,体制性的转移支付比重也相应的有所下降,并且正在逐渐的被其他支付方式取代,比如说一般性的转移支付以及专项转移支付等等。虽然是这样,但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仍然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必须及时的引起相关部门的重视,进而才能够及时的得到解决、得到完善。

一、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的问题

(一)财政转移支付监督机制缺失

关于我国财政转移支付监督机制的缺失,主要体现在三个点上,分别是:第一点,缺乏规范中央转移支付的相关法律、法规。我国每年几乎有上千亿元的资金进行转移支付,但是这上千亿元的资金流动却仅仅只是用财政部门所制定的《过渡期财政转移支付办法》来进行相关的约束以及规范,由此可以看出极度缺乏对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的监督;第二点,有相当一部分的资金,在实施转移支付的过程中不在人大监督范围之内,比如说在2006年的时候,国家审计署对我国大约二十个省左右进行抽查工作,而这二十个省所返还的收入仅仅只有3000多亿元,由此可以看出有一部分资金并没有切实的纳入地方的财政预算当中;第三点,审计、监督的过程中存在问题,在一般情况下,财政转移支付的监督工作主要是当地政府通过高层监督、审计来得到完成的,但是审计机关却缺乏相对的独立性,而中央转移支付对预算以及决算又保持不公开、不透明的状况,正是因为这样,大大的增加了相关部门展开监督工作的难度。

(二)转移支付结构不合理

虽然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自从开始实施以来,转移支付结构就不断的在得到改进以及得到完善,但是就我国目前的现状来说,从为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方面来进行衡量,其结构比例还是不够合理,因为承担均等化职能的转移支付力度仍然不够大,而专项转移支付的比重仍然过于偏高,相反财力性转移支付规模以及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仍然偏低。

二、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措施

(一)明确目标,坚持原则 要想完善、健全我国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必须要先明确好实施财政转移支付政策的目标,在这个基础上再秉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以及支付适度的原则。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总要求以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方针来执行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目标,那就是促进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除此之外,在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财政转移支付必须能够以提高效率为首要目标并且有利于培养市场机制,正是因为这样,财政转移支付政策还必须坚持一个原则——以效率为先。但是如果只是单方面的去关注效率这个问题,就会使得财政转移支付的纵向、横向均等化失衡,从而直接的造成木桶效应。也正是因为这样,必须兼顾好公平的原则,因为财政转移支付始终数学社会资产的再分配过程,而这也就要求了当地政府必须合理的、适当的以及理性的衡量好进行财政转移支付的量度,而且还要从转移支付占当地财政支出比例的角度来进行考虑,并严格的根据中央财力雄厚如何以及地方事权的范围同地方财力承担的力度来仔细衡量以及确定,因为转移支付的量无论是多还是少,都会各种各样的问题。

(二)优化转移支付结构

要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就要尽快的、最大限度的优化转移支付的结构,其步骤包括:第一,要适当的、合理的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第二,要规范、约束专项转移支付;第三,要逐渐的取消税收返还制度。

(三)提高转移支付结算的科学性 转移支付结算,是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中的重要环节,而提高转移支付结算的科学性,则是完善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必要途径。包括了:第一,要尽可能的加快建立各地政府的统计信息系统。要建立起规范的、完善的以及健全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需要非常多的基础数据,而数据的准确性以及完整性,又会直接的影响到财政转移支付资金分配的合理性,所以必须提高政府的统计信息质量;第二,要尽快的完善、健全省以下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这几年以来,县乡财政收支矛盾加剧,基本保障的能力比较脆弱,相当一部分的县财政支出对上级财政转移支付依存度越来越高,有些县乡财政工资按期发放都存在困难。这就要求省级财政能统筹兼顾,通盘考虑,在规范收支行为的基础上,提高财政的协调功能,对国民收入进行再一次的分配。按照均等、效率以及可计量的尺度,从广义上确定一个最低补助标准。另一方面,完整意义的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包括中央对省、省对市、市对县乡的多层次的纵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及省与省之间的横向的财政转移支付。就目前的形式来说,中央对省级的财政转移支付好于省以下地方政府的财政转移支付。相对来说,省以下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发展缓慢,这势必会影响到我国整个财政转移支付体系全面确立的。

三、总结 综上所述,财政转移支付制度不仅仅只是国家财政资金如何使用以及分配的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央与地方政府之间、地方政府彼此之间以及国家与社会之间重大关系如何权衡、处理的问题。正是因为这样,必须加强对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的完善以及健全,这样才能够促进我国的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1]徐新斌,刘浩,张强干,柯兵,周志霞.完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研究[J].财政与发展,2009.[2]盛光明,周会.我国财政转移支付制度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承德石油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8.[3]李万慧,刘夏阳,赵小蓉.中国究竟应当实行什么样的财政转移支付结构[J].地方财政研究,2009.

第四篇:完善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扎实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扎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东平县老湖镇宋村小学 完善教育督导制度和监督问责机制 扎实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

党的十七大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2010年7月13日~14日举行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世纪召开的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也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第四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会上,描绘未来10年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宏伟蓝图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经过近两年的智慧凝聚,正式颁布实施。如何真正促进教育公平和均衡发展,保障教育的公益性和普惠性,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日益增长的教育需求?如何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落实以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改革办学体制、教育内容和方法、教育评价制度? 朱永新教授强调:“在《教育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过程中需要建立一个强势的教育监督制度,对每一个改革需要有一个数量的指标和检查评定的指标,并且要公布检查记录,加强国家对教育的督导。这样,我们的《规划纲要》才能真正落到实处。”中国的教育发展已经完全过了以规模扩张为显著特征的阶段,现在实际上进入了一个发展方式的转变、更加关注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更加注重“促进公平、提高质量”的阶段。“这就要求各级政府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要改变直接管理学校的方式,通过科学教育督导管理和民主管理,真正履行好统筹规划、政策引导、监督管理和提供公共教育服务的职责,建立健全公共教育服务体系,提高教育质量,维护教育公平和教育秩序。”

一、教育督导评估要从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粗放式的外延管理转 2 向精细化的内涵管理。

我国现在的县域义务教育督导管理工作还有较明显的粗放式管理的特征,表现为对于管理程序、管理工作细节重视不够,管理工作步骤不清晰、方法不到位。要实现从粗放向精细化的转变,应当树立追求质量,看重效果的管理理念,要改变过去依赖主观经验、依赖学校硬件、师资和升学率等外化因素评价工作效果的弊端,将工作重点转向对县域义务教育教育内涵质量、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评估、改善和提升上。应当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内容进行细致分析,建立起从教育投入、过程管理到质量监控的统一系统、合理有效的督导管理机制和工作程序。

二、建立健全对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过程和结果的检查与问责机制。

目前,我们的教育监督问责体系还不完善,相关部门的监管力度较薄弱,缺乏全局性和长期性的规划,而且偏重于追惩性的事后监督,忽视了对问题发生前的预防和过程中的有效控制。要想加强监督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实现对教育监督的制度化、法律化,加强教育监督的权威性、有效性。要特别加强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过程监督和标准监控,将监督工作具体化为科学有效、结果导向的考核模式,通过系统化、分步骤的检查,实现切实缩小县域义务教育校际差距,着力解决择校问题。加快县域义务教育薄弱学校改造,着力提高师资水平等工作过程进度和质量的监控,形成基于工作绩效的激励机制和对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城乡均衡发展工作不力单位及个人的惩罚与问责制度。

三、建立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自评工作机制,促进县域义务教育学校 3 自我完善、自我发展。

(一)、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工作机制必须抓好的几项工作

1.加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工作队伍建设。成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制定自评工作计划,拟定自评细则,确定具体要求和运作方法,结合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门分工和评估指标组成若干专项自评小组。

2.加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工作队伍的培训。不但要使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部门的自我认识到位,而且要进行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的内涵、外延和评价的一般程序、方法步骤等内容的培训。各专项自评小组按照所负责的指标和要素的要求,全面收集资料、数据,对获得的资料信息、数据进行分析,判断其价值,形成自评意见。

3.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综合各专项自评小组的情况,征求教师、学生、家长代表和社区、校外教育机构、共建单位代表的意见。在此基础上,撰写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报告,填写自评量表。

4.充分发挥自评的激励、导向、调控、改进、鉴定等功能。对自评中肯定的突出成绩进行专题总结,并加以推广;对自评中发现的问题,具体研究分析并提出整改措施;自评结果作为制订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新学年工作计划的重要依据。

(二)、开展好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自评工作的主要要求

1.提高认识转变观念,正确把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内涵。增强自评意识,是开展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前提,其目的是通过全面的认真的自评,促进学校改进工作,提高办学水平。实施素质教育的主体是学校,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是督导评估的基础,能否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是督导评估成败 的关键。自评的过程是学校认真学习教育法律法规政策的过程,也是学校阶段性总结、认真对照,不断完善与发展的过程。因此,自评必须与制定学校工作计划相结合,与学期、工作相结合,不断增强凝聚力,落实责任,促进学校管理水平的提高。

2.加强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制度建设。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制度一般应包括自评工作组织制度、报告制度和档案制度。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自评组织制度,是指建立相对稳定的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组织机构,成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领导小组和若干个工作专题小组,形成一支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队伍。自评报告制度,是指每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内容应有形成性自评和终结性自评,写出自评报告。自评档案管理制度是指按教育督导要求,规范整理和妥善保存自评资料。要有专人负责管理,要按评估标准规范整理和保存自评资料,为上级教育督导部门评估提供依据。

3.深入学习,实事求是搞好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搞好自评,必须认真组织学习《评估标准》的每一项内容和要求,教育发展相关部门要全员参与,必须掌握指标要求,贯彻到各自工作之中。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质量取决于自评的可信度,取决于是否严格标准,实事求是地总结,实实在在地找问题。为了提高自评的可信度,要求教育发展相关部门在评估前要组织学习方案和标准,认真领会每个指标含义,掌握评分尺度;严格评分,必要时进行随机抽查;要真实总结办学经验,寻找存在问题和今后整改思路。

4.发动群众,广泛参与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是一项全方位工作,虽然是以学校各部门的评估为基础,既要评价学校 管理水平,又要评价办学条件;既要评价学校领导,又要评价教师管理;决不是少数几个人关门执笔所能完成的。只有层层发动,人人参与,既达到发动群众、教育群众、群策群力的目的,又利于学校的管理,从而避免片面性和虚假性。

5.注重实效,坚持自评与整改密切结合。在自评过程中,教育发展相关部门要认真总结,肯定成绩,正视问题,提出整改思路。一切工作要以《评估标准》为尺度,对照检查,而且要以评促改,扎实做好补缺整改工作。通过督导检查,反思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目标是否明确,整改措施是否得力,管理是否加强,教育质量是否提高。

(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工作应注意的几点问题

尽管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制度的意义和作用被普遍认可,但在工作实际中,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相关部门执行自评制度中尚存在一些问题。有自评认识的偏差,对督导自评制度的长期性、经常性缺乏深层理解;有评估方案理解上的偏差,缺乏对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中问题的冷静思考,喜论成绩,怕暴露问题,缺少对问题整改的措施。有自评程序上的偏差,自评计划存在随意性,缺乏自评程序的规范性。分析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自评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应着重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1.重视学校的主体地位,增强学校的自评意识。

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督导评估工作的主要对象是学校,能否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是督导工作成败的关键。从内、外因的辨证关系看,督导评估的监督制约作用、评价激励作用和导向作用都是“外因”;学校的开拓创新、不断进取才是“内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起作用,没有学校的自评和 整改就无法产生督导评估的理想效果。而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不是简单回顾过去的成绩,评定现在的水平,而是要认真梳理过去到现在的发展历史,总结经验教训,分析现在的发展现状。所以,自评要十分重视学校的主体地位,增强学校的自评意识,要有主人翁精神。

此外,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还在于校长,校长充分意识到自评工作的重要性,就会产生自觉行为,认真组织好自评各项工作,把评估指标的各项要求变为规范办学行为的具体目标,变“督导压力”为工作动力。

2.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自评要结合管理过程进行。

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管理过程是由计划、实施、检查到总结,周期性循环往复向前推进的过程,能坚持自我评价、自我发展,是学校具有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体现。学校在自评过程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学校依照素质教育要求提出有效发展目标,通过组织实施——自我修正计划——制定新的计划——再实施的步骤,形成自我诊断、自我调节、自我完善、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二是学校要把各方面工作纳入自评范畴,纳入学校科学化管理的轨道,提高学校依法治校、科学管理水平。学校始终处在自觉、正确评价自我的可控状态之中,促进学校的健康发展。三是全员参与是搞好自评的基础。全方位自我评价,必须发挥团队精神,激发广大师生员工参与的积极性;必须强调层层发动,人人参与,层层分解指标,人人落实责任,形成群策群力,自我教育的局面,变短期突击自评为长期有效的自我管理。

3.加大指导力度,提高自评质量。

督导评估是督导人员与被督导方的合作过程。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质量如何,除学校自身的努力外,还需要督导部门有针对性的指导和监督。

(1)督导人员要经常深入基层,指导学校依据评估方案制定适合学校发展的计划,在实施计划过程中加强随访,及时反馈,提出进一步发展的建议,控制学校自评的方向。

(2)通过培训加强指导。组织学校评估人员进行培训,并让他们在具体工作中发挥示范作用。要通过讲解评估标准和方法、技术,解决疑难问题,帮助学校掌握和调控自评过程。

(3)从制度上和管理上对自评工作加以督促和检查。检查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自评程序是否规范,县域义务教育学校均衡发展自评过程是否民主,自评结果是否与校长的任期考核、学校综合评价结果挂钩,是否以评促改、促进了学校的自主发展。

下载美国审计署关于完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议(写写帮推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美国审计署关于完善联邦财政转移支付资金监督和问责机制的建议(写写帮推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