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把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的思考[★]

时间:2019-05-13 18:12:37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如何把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的思考》,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如何把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的思考》。

第一篇:关于如何把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的思考

关于如何把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的思考

杨德宏

最近,我们按照市委的统一部署,在总结剖析乡镇典型的基础上,对新形势下乡镇建设问题开展了调查研究,与区县、乡镇领导干部以及有关专家进行了座谈研讨,并深入到一些乡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在调研中,我们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在经济社会基础发生重大变化的新形势下,如何不断增强乡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关键是要把乡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这是乡镇建设中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这个问题解决得好不好,对于能否有效解决“三农”问题、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下面,就这个问题谈几点认识与思考。

一、形势的发展变化对乡镇为农民谋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乡镇在“三农”工作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的不断涌现,给乡镇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更高要求。

——农村经济社会关系不断复杂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郊区农村发生了很大变化,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农民在各个领域、各个行业之间频繁流动,农村新型经济组织大量涌现,农民实现自身利益的途径不断增多,农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越来越自由、开放,农村的经济社会关系由此变得更加复杂。这对乡镇党委如何充分发挥领导核心作用,更好地实现自身工作、作用与农民利益有机结合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农民群众利益诉求日益多样化。在经历了20多年改革开放、特别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后,郊区农村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农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与过去相比也有了质的变化,他们不再满足于吃饭穿衣,而是要求过上更加富裕、幸福的小康生活,更加充分地享受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他们不仅要求物质上的利益,也要求政治上的利益和社会文化上的利益,并且懂得如何运用法律的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益。这对乡镇如何有效履行职责、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地实现、维护和发展农民的根本利益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党员的思想和行动趋向活跃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价值观念急剧扩散到农村的每一个角落,这对党员的思想和价值观产生了强烈的冲击,党员在听从组织召唤,讲求奉献、服务他人的同时,也要求党组织为自己提供切实有效的帮助,通过合法正当的手段实现自身的利益,真正成为农村先进力量的代表。这对乡镇党组织如何有效地加强党员队伍的教育管理,在为农民谋利益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农村社会生活方式逐步自由化。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城乡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郊区农村与外界的接触和联系越来越广泛,农村社会已经完全摆脱了过去封闭、保守的落后状况,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生活习性等,都在发生着明显而深刻的变化,社会生活方式已经逐步迈向了开放、自由、丰富的全新境界。这种变化体现在农村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消极腐朽的。这对乡镇党委如何加强思想政治领导,加强农民的教育引导,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净化农民生产生活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党的领导方式走向民主法治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成为党执政的基本方略,党领导国家制定法律,并在宪法和法律的框架内开展活动。这要求基层党组织必须正确处理好党的领导与发扬民主、依法办事三者的关系,不能再采取行政的、命令的手段强制群众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必须更多地运用法治的方式、民主的方式、群众参与的方式号召、引导和组织群众做好各项工作。这对乡镇党委如何更加充分有效地贯彻落实党的依法治国方略,运用民主的、法治的手段来领导、组织和推动农村事务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党的执政理念不断趋于“普适化”。“普适价值”是被人们普遍接受、认同的价值观念,是人类生存和文明存续的普遍需要,是人类文明进步中逐步积累的积极成果。我们党从提出“为人民服务”、“共同富裕”、“三个代表”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坚持科学的发展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越来越成为被社会普遍接受、人民群众普遍认同的“普适价值”。这对乡镇党委如何兑现党的执政承诺,提升党的形象和威信,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

由于上述新情况的大量出现,乡镇的执政理念、工作内容、领导方式、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否则就会出现乡镇脱离村级组织、村级党组织脱离党员、党组织和党员脱离群众的现象,导致乡镇不仅不能有效地实现、维护、发展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甚至出现与农民争利、损害农民利益的问题,与“三个代表”的要求和农民的期望相背离。这个问题如果不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采取得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势必会弱化乡镇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影响党在群众中的威信与形象,动摇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新形势下乡镇为农民谋利益应发挥的职能作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乡镇要更好地为农民谋利益,必须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效发挥职能作用:

一是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这是保证农民群众真正当家作主的基本要求,也是乡镇更好地为农民谋利益的首要职责。新形势下乡镇要不断提高凝聚力、战斗力,就必须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坚持依法行政、依法办事,自觉地维护农民的合法权益。要认真落实土地政策,做好土地确权、流转工作,保护农民从土地流转中获得的合法收益。要积极推进农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有效解决农民所有权虚位的问题,切实做到产权清晰、管理科学,使农民真正成为集体资产的所有者、支配者和受益者。要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不断扩大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有效落实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保障农民对农村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

二是发展农民经济利益。经济利益是农民群众最切身、最根本的利益,是农民一切利益的核心,也是实现其它利益的前提和保障。新形势下发展农民的经济利益,要求乡镇要充分发挥组织功能作用,以多种形式把农民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进入市场的能力。当前特别是要根据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和市场需求,大力培育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减少农民的盲目生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益;要加强对农民就业的指导、服务和培训,提高农民就业的能力,拓宽农民就业的渠道,不断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要及时了解农民的实际需求,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等各个方面提供力所能及、切实有效的支持,帮助农民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切实为农民排忧解难。

三是满足精神文化需求。精神文化方面的利益是农民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大力发展农民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必须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对此,乡镇要坚持“五个统筹”的要求,大力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努力消除城乡二元差别,让农民真正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和社会尊重,共享首都改革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成果。要积极开展对农民的科学知识和适用技术的培训,加强法律法规政策和民主知识的普及宣传,不断提高农民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和民主法制意识。要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充分运用现代化手段发展教育,不断提高郊区农村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促进农民素质全面提高。要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完善基础文化体育设施,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体育活动,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水平。

四是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在满足农民物质、精神文化需求的基础上,要切实解除农民的后顾之忧。因此,建立完善与城市社会保障体系相衔接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就成为当前和今后应积极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在这项工作中,乡镇负有重要的职责。要建立农村医疗卫生体系,加大农村卫生站点建设,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水平,方便农民就医。要大力推进农村合作医疗改革,建立农村合作医疗专项资金,组织引导农民建立以大病统筹为主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就医难的问题。要大力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工作,保证农民老有所养、老有所靠。要进一步落实农民最低收入保障制度,加强对农村弱势群体的帮扶工作。五是提供优良公共服务。加强社会管理,提供公共服务,是新形势下乡镇的重要职责。在这个方面,乡镇的工作相对薄弱,职责作用不充分。因此,新形势下必须切实增强乡镇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要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切实解决农民出行、用电、收视、通讯等方面的困难,为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便捷的基础条件。要加强环境整治工作,美化、净化、绿化乡村道路和街道,优化区域发展环境。要转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简化办事程序,提高办事效率,优化政务环境。要建立完善农村信息网络体系,及时发布有关农产品和市场信息,提供准确便捷的信息服务。

三、实现乡镇工作重心的转移必须适应变化、积极创新 新形势下把乡镇的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根本的出路在于创新。实践没有止境,创新也没有止境。乡镇要更好地为农民谋利益,就必须适应新变化,迎接新挑战,大力进行创新,切实解决好乡镇的作用和优势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维护农民群众利益有机结合、乡镇的工作和活动与各方面体制改革和维护保障新体制运行有机结合的方式问题。当前,推进乡镇建设的创新,关键是要实现“六个转变”:

(一)乡镇的思想与行动必须实现从以谋求GDP和税收增长为主向以谋求农民增收致富为主的转变

有什么样的思想与行动,就会产生什么样的工作绩效。过去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乡镇思想和行动主要是以谋求GDP和税收增长为主,更多地注重于“显绩”工作的开展,考虑自身的利益和需求更多,而对地区长远的发展和农民的利益兼顾不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形势下,乡镇必须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把思想和行动转变到以谋求农民增收致富上来,自觉地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实现、维护和发展好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要切实增强群众观念,强化服务意识,针对农民群众增收致富中出现的各种困难,从政策、资金、信息、技术、市场开拓等多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帮助农民尽快走向富裕。要建立健全密切联系群众的各项制度,继续开展记民情日记活动,认真落实全程办事代理制度,真正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深入到群众中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倾听群众呼声,与群众交朋友,自觉地按照群众的意愿开展各项工作。要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便民活动和民心工程,努力改善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尽心竭力帮助群众排忧解难,关心爱护农村弱势群体,以扎扎实实的工作取信于民,密切与农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二)乡镇的职能必须实现从以直接抓经济发展为主、自身作为市场主体向以组织农民合作为主、引导农民成为市场主体的转变

转变职能是加强乡镇建设,使乡镇更好地为农民谋利益的关键和重点。要真正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从调整乡镇的经济职能入手。长期以来,乡镇直接抓经济发展,负责招商引资,负责乡镇集体企业的管理与运营,在经济发展中居于市场主体的位置,造成了政企不分、政事不分,职能错位。必须切实转变乡镇的职能,使乡镇从市场主体的位置上退出来,把精力更多地用在组织农民加强合作,帮助农民进入市场上来,引导农民成为市场的主体。这样,就可以避免乡镇与农民争利的现象,更好地实现乡镇的工作、作用与农民利益的有机统一。当前,转变乡镇职能要结合推进“两个创新”、深化“三级联创”活动,从三个方面着力进行:一是加强乡镇在组织农民合作上的职能作用。目前,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在郊区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发育,逐步呈现出跨村域、跨流通环节发展的态势,村级组织已经很难有效承担起组织农民合作的重任。因此,迫切需要乡镇充分发挥组织功能作用,组织农民加强合作,帮助农民进入市场、增收致富。二是要大力推进产权制度的创新,通过土地变资产、劳动入股、吸纳农民资本等多种方式,大力发育农村股份合作制经济,让农民更多地参与资本运营并从其中获得收益,真正成为市场的主体。三是要切实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坚决杜绝乡镇直接抓招商引资、直接办企业的做法,使乡镇彻底从市场主体地位上退出来,把精力放到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优化区域环境、为民谋利上来。此外,还要进一步强化乡镇保护农民群众合法权益的职能。乡镇必须成为农民的代言人,切实增强群众意识,多为群众谋利益、办实事。不仅要帮助农民增收致富,实现经济上的利益,而且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实现农民的政治利益。特别是要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文化,提高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水平。

(三)乡镇的行政管理体制必须实现从掌管一切、机构庞杂向因需设置、精干高效转变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加强乡镇建设,使乡镇更好地为农民谋利益的重要环节。这个环节的问题解决不好,乡镇就难以尽心竭力地为农民谋利益。目前,乡镇是个小社会,区域内的事无论巨细,多数都得乡镇负责。于是造成了乡镇的机构越来越庞杂,管了许多不该管、管不了、管不好的事情,结果是乡镇费了不少力、群众不买账。因此,必须大力给乡镇“减肥”,把发展经济让位于企业,把市场化服务推向社会中介组织,让乡镇更多地承担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并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机构和编制,保证乡镇精干高效、有序运转,切实按照科学的发展观,保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掌握乡镇的基本现状,认真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积极进行乡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试点工作,总结经验、探索规律。要认真研究乡镇的功能定位问题,根据乡镇的地理位置、资源状况、历史沿革、人文环境等情况,确定乡镇的发展方向和主导产业,并据此调整乡镇的内设机构,该加强的加强,该撤销的撤销,确保乡镇机构的“精简、高效”。要大力加强制度和机制建设,建立健全乡镇各项管理制度和工作制度,保证乡镇各项工作有序运转,充分发挥乡镇在农村工作大局中的龙头和枢纽作用。

(四)乡镇的财政体制必须实现从分税制向将乡镇纳入公共财政范畴的转变 财政是政权组织赖以存在和运转的基本要素。财政制度既是一种经济制度,也是一种政治制度。一级政权组织必须有一级财政支撑。我国多级政权组织中,唯独乡镇缺乏独立的财政支撑。乡镇财政是在人民公社体制废除后建立乡镇人民政府时开始设立的。目前乡镇的财政体制实行分税制,这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的一种特殊的财政制度。正是由于这种财政制度,导致乡镇大力招商引资,发展以增加税收为目的的“财税经济”,以保证乡镇的“人吃马喂”和正常运转,从而忽视对农民增收致富的服务与帮助,对发展以增加农民收入为目的的“富民经济”重视不够,有时甚至出现与农民群众争利的现象,造成了农民群众对乡镇的不满,影响了乡镇在农民群众中的威信与形象。因此,必须下决心变革现行的乡镇财政体制,将乡镇纳入公共财政范畴,使乡镇从沉重的财政压力下解脱出来,真正把实现农民的利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富民经济”的发展,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

(五)乡镇干部人事制度必须实现从“压力型的职务管理模式”向“能动型的职责管理模式”的转变

干部人事制度是影响乡镇干部思维和行动的基础要素,也是制约乡镇为农民谋利益的关键因素。目前,县乡之间主要是一种“压力型体制”。区县一级通常将各项社会经济发展任务,细化为各种指标,分解下达给乡镇,与乡镇签订目标考核责任书,并将完成情况与乡镇及其主要负责人的荣辱、政绩、升迁“挂钩”,这在无形中形成了一种自上而下的压力。这种关系体制实质上是一种层层承包式的“经济-政治”体制。面对这种压力,乡镇不得不将主要精力投放在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中,更多地重视对上负责,而对下负责不够,疏于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忽视农民群众利益的实现、维护与发展。这种状况与中央要求的各级组织和干部要牢固树立为民的执政观、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是严重不符的。因此,必须改革现行的干部人事制度,确立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能动型模式,引导乡镇和干部更好地以农民利益为工作的导航标,坚持执政为民,时刻心系群众,为农民群众诚心诚意办实事,尽心竭力解难事,坚持不懈做好事,切实履行好岗位职责,落实和体现“三个代表”的要求。要坚持以人为本、以能为本的原则,积极推进乡镇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引入市场机制,扩大群众参与程度,试行乡镇主要领导干部由人民代表直接选举产生,乡镇中层以下干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竞争上岗。要建立以职责管理为中心的管理体系,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把履职情况与干部的工资、奖励以及使用、提拔直接挂钩,作为决定干部升降去留的依据。要继续坚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武装乡镇干部的头脑,使他们切实增强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意识,牢固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为民的执政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坚持求真务实,多办利民实事。要大力加强对乡镇干部的培训教育,不断提高他们的整体素质,增强执行政策、依法办事的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增收致富的能力以及正确处理新形势下人民内部矛盾的能力,在乡镇各项改革和各项事业中充分发挥骨干作用。要切实改进对乡镇工作的考评办法,根据乡镇特点确定个性化的考核内容,兼顾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政治文明,综合上级、基层、群众和社会意见,全面客观地评价乡镇的工作业绩。

(六)乡镇的工作环境必须实现从责权不匹配、被动执行上级指令的压力环境到责权统一、主动结合实际开展工作的宽松环境的转变

加强乡镇的工作环境建设,也是乡镇建设的重要问题。宽松的工作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乡镇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更好地为实现、维护、发展农民利益而服务。目前,乡镇的工作环境建设有诸多问题需要解决。首先,乡镇的权责不匹配。随着机构改革的继续推进,具有审批、执法等权力的部门基本上都实行了垂直管理,条块分割问题日益突出,乡镇作为一级政权组织的权力已经非常有限。但乡镇的职责却没有因此而减少,相反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呈增加的趋势,比如一些乡镇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等任务越来越繁重。由于职责与权力不匹配,乡镇在开展工作中、特别是处理一些违法违规问题时,经常感到无从下手、无所作为,常常处于上级不认账、群众不满意的两难境地。其次,政策法制环境需要改善。由于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所从事的是全新的伟大事业,缺乏现成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一些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不够系统配套、科学完善。这是发展中出现的问题,但却给基层增加了很大的工作难度。乡镇既要贯彻执行法律法规和大政方针,又要充分考虑群众的利益,如果找不到二者有效的平衡点和结合点,他们就不得不面对群众的不满和指责。第三,上级单位的指令性任务比较繁重。“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会议多,文件多,活动也多,使乡镇疲于应付,影响了他们谋全局、想大事、干实事,对农民利益关心和关注不够。因此,必须大力给乡镇“减压”,为乡镇创造宽松的工作环境,让乡镇把更多的精力用在谋划区域统筹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上来。要赋予乡镇必要的行政权力,削减乡镇无限的责任,建立责权统一、运转有序的乡镇体系。要认真落实依法治国的方略,健全涉农的各项法律法规,增强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协调性,为乡镇依法行政奠定良好的基础。要切实改进区县党政部门的领导方式和工作方法,努力增强他们为乡镇服务的意识,主动给乡镇“松绑”,为乡镇开展工作、服务农民提供切实有效的支持和帮助。

(作者为市委农工委书记)

第二篇: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随后我们党又旗帜鲜明地强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而形成和确立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的关键所在,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要求。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坚持改革开放是内在于党的基本路线的两个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基本点,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规定我国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主要解决什么是社会主义以及如何坚持社会主义的问题;改革是强国之路,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直接动力,主要解决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以及如何推动社会主义发展的问题。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首先在于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缺一不可、不能偏废。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政治基石。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才能发展中国。人民民主专政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领土完整,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的坚强保障。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党的领导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政治有序的组织保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党和国家的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思想基础。离开四项基本原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就没有根基,就会迷失方向。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极大地调动了亿万人民的积极性,使我国成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根本在于二者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相互贯通、相互依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我们党既以四项基本原则保证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又通过改革开放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两个基本点的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从根本上保证了改革开放的正确方向。改革开放促使我们党不断探索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问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四项基本原则新的内涵。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的根本保障。在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我们党教育和引导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和重大意义,在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和深化这一结合,使改革开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我们党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同时坚决抵制全盘否定毛泽东同志和毛泽东思想的错误思潮,维护政治稳定和社会稳定,保证了改革开放在正确道路上阔步前进;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我们党在国内外政治**、经济风险等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开创全面开放新局面,引领改革开放航船继续前进;坚持两个基本点的结合,我们党坚持以人为本,着力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改革开放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更为广阔。

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必须统一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把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同坚持改革开放结合起来,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在探索和回答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中体现出来的,是在调整和制定相关的方针、政策、制度中体现出来的。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和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我们还会不断遇到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把两个基本点的结合体现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体现在理论创新和方针、政策、制度的调整和制定中,不断解决在前进道路上遇到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

下载关于如何把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的思考[★]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如何把乡镇工作重心转移到为农民谋利益上来的思考[★].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