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2016年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传染病慢病防治项目
2016年(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传染病慢病防治项目)绩效评价报告
一、项目资金预算安排及执行情况
本项目资金预算安排80.0万元,资金及时足额到位,已支出78.37万元。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使用符合预算确定的支出用途。
二、项目绩效情况
(一)项目设立的时间、设立依据、用途:
该项目资金设立于2016年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主席令第52号)、《公共场所卫生管理条例》、《放射诊疗管理规定》(卫生部令第46号)、《全国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工作规范》、《全市疾病控制工作要点》、《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绩效考核》等法律、规范以及相关防控指南和监测方案的要求安排实施项目工作。项目资金用于传染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以下简称“慢病”)防控、儿童免疫规划综合管理、病媒生物及相关传染病防控,学生常见病防控、职业病监测、辐射防护监测以及重点公共场所监测八大疾病预防控制领域。
(二)年度绩效目标
传染病防控涵盖霍乱等急性肠道传染病、流行性出血热、布氏杆菌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手足口病、病毒性肝炎等急、慢性传染病的防控。
慢病防控项目通过对我市居民死亡情况及肿瘤、伤害、脑卒中、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情况进行监测,掌握和分析全市居民死亡的主要原因,及影响居民健康的主要疾病发病的流行趋势和动态变化情况及病情发展趋势,为我市及时调整慢病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通过对全市重要病媒生物的种类、分布、密度及病原携带情况的连续调查和分析,确定病媒生物性传染病可能存在的区域,捕捉相关传染病流行的前兆,结合相关传染病的流行状况,预测其发展趋势,进而提出合适的病媒生物预警阈值和防制阈值,并根据监测结果指导全市的病媒生物防制工作。
儿童计划免疫着力于专业技术人员培训,规范和落实扩大免疫规划,维护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正常运转,加强疫苗针对疾病监测控制,确保我市免疫规划针对性疾病无大的暴发流行。
学生常见病项目通过对学生预防性健康体检及常见病监测,掌握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合理的干预措施及对策,达到逐步降低学生常见病发病率的目的,更好的推动我市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了全市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重点职业病监测与职业健康风险评估通过收集职业病危害接触人群的健康状况改变及相关信息,落实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分析矽肺、石棉肺及石棉所致肺癌和间皮瘤、电焊工尘肺、苯中毒及苯所致白血病、噪声聋、铅中毒、布鲁氏菌病等重点职业病发病特点、规律和趋势,为评价重点职业病预防控制效果提供依据,遏制重点职业病高发势头,有效保护劳动者健康。
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通过对开展放射治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X射线影像诊断业务的各级医疗机构基本情况的信息收集,放射诊疗机构辐射防护的监测与评估,为青岛市放射诊疗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医疗照射频度与剂量健康风险预警工作提供本底资料,有效保护放射工作人员、患者和公众的健康。
公共场所健康风险因素监测项目的实施,有利于了解目前我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中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动态变化及趋势,分析其对室内人员健康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出预防控制措施。
(三)年度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1.传染病防控项目:从传染病疫情、症状、病原、媒介、影响因素、疾病负担等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18家流感、18家手足口病、3家致泻性弧菌、2家恙虫病哨点医院监测和5市出血热监测工作全面开展传染病监测工作。
2016年全市共报告手足口病10356例,其中重症病例6例,报告发病数和重症病例数均较去年明显减少。重症病例流调和采样率均达到100%,病原监测结果以其他肠道病毒为主(4份),未检测到EV71型。普通病例流调2812例,实验室检测阳性率为71%(380/533),以CA16型为主(170份),另外EV71型75份,其他肠道病毒135份。腹泻病门诊就诊病人检索13987例,重点人群检索3849例,SPA快检均为阴性;共培养987份外环境疫源检索和1455份腹泻病例标本,均未发现霍乱弧菌。3家致泻性病原菌监测哨点医院共采集样本360份,阳性率为11%(41/360)。全市18家流感监测哨点医院共监测门(急)诊病例163.40万例,其中,流感样病例11.47万例,流感样病例百分比为7.02%,流感病毒活动水平高于去年同期水平(3.17%);流感样病例上呼吸道标本病毒分离结果显示,今年我市流感活动主要是乙型流感病毒,其次为季节性甲型流感。
全市报告布病126例,比去年同期(142例)下降11.27%,流行特征无明显改变,病例仍集中在农村区市,以农民发病为主。共监测报告狂犬病2例,较去年下降33.33%。报告流行性出血热59例,较去年同期下降40.40%, 死亡5例,发病主要分布在黄岛、胶州、即墨、平度和莱西。
病毒性肝炎监测工作以戊肝监测为重点,截止2016年10月,分别报告甲肝33例、戊肝67例,较去年分别下降43.10%、下降15.38%,戊肝监测共个案流调78例,采集血样44份上报省CDC。报告丙肝285例,较去年上升41.09%。
非法定报告传染病监测工作以新发传染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监测为重点,按乙类传染病进行监测管理。2016年报告病例32例,较去年同期(54例)明显下降(下降40.74%),个案流调率达100%,实验室检测阳性率为41.30%(19/46)。
2.慢病防控项目:按照2016年项目方案,共计印制死亡报告单60000份,恶性肿瘤报告单30000份,居民伤害报告单80000份,心脑血管病报告单80000份,参加国家级、省级师资慢病监测培训累计20人次,邀请国家级、省级专家对全市医疗机构开展培训2次,共计培训300人次。经审核汇总,2016年青岛市慢病监测系统收集死亡数据58933例,恶性肿瘤病例23725例,伤害病例81017例,脑卒中与冠心病病例29717例,经清理分析,分别形成2016年度青岛市居民死因、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和伤害监测报告。项目的报告卡印制,人员培训,数据收集和报告形成均及时完成,实际完成率、质量达标率达到年度绩效目标。通过慢病监测项目工作,系统连续收集分析我市慢病发病死亡资料,评价慢病流行水平和变化趋势,确定了慢病预防控制的优先领域,为政府疾病预防预控决策提供依据。
3.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综合监测项目的实施,极大的促进了我市病媒生物及相关疾病的科学的预防与控制,通过对病媒生物的长期变化和当地传染性疾病相关性的分析,为病媒生物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提供了技术支撑,保障了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了和谐社会的实现。蚊、蝇、鼠、蟑螂、蜱监测完成率均达到100%。
其中成蚊CO2诱蚊灯调查发现:2016年青岛市城区的居民区、公园、医院三种生境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白纹伊蚊,分别占84.51%和14.34%;而农村的民居与养殖户两种生境中的优势蚊种为凶小库蚊、淡色库蚊、三带喙库蚊、骚扰阿蚊,分别占46.13%、34.83%、11.39%、5.15%,并且在青岛历史上首次监测到黄色柯蚊和常型曼蚊。布雷图指数法蚊幼虫调查发现,采集到小水体中的蚊幼虫,孵化后90%的是白纹伊蚊。且农村蚊密度较高,提醒广大农民注意防蚊灭蚊。蚊虫活动高峰期,我们连续印发了青岛市6-8月份的蚊虫孳生情况的监测报告(文件号为青疾控函字[2016]94号;青疾控函字[2016] 号;)以及病媒生物抗药性监测研究结果提出用药指导蚊虫防制药品建议(青疾控函字[2016]72号),科学有效的指导全市人民防蚊灭蚊,科学用药。蝇类监测优势蝇种为丝光绿蝇、麻蝇、厩腐蝇、大头金蝇、家蝇。蜚蠊的优势种群为德国小蠊。鼠类监测优势鼠种为褐家鼠、小家鼠和黑线姬鼠,其中农村鼠侵害较严重。青岛市农村居民养殖户及农田鼠密度较高,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我们提出建议有关单位开展农村灭鼠活动。我们先后在不同媒体进行了蚊蝇等虫害防制健康知识宣传。2016年我们加强能力建设,邀请刘起勇研究员等专家就寨卡病毒病、黄热病、登革热、疟疾、日本脑炎、基孔肯雅热等蚊传疾病及鼠、蜱等其它病媒生物性传染病的侵害状况、技术防范措施等进行了解读,提升青岛市基层工作人员的病媒生物监测和控制技术水平。通过学习,改变了学员们长期形成的见虫杀虫,有药喷药的重化学防治观点,提高了他们采取环境治理为主、文化的、生物的、天然的、物理的或微毒的绿色杀虫技术的意识和理念,科学灭蚊,以防控蚊媒病的发生。
4.儿童免疫规划综合管理项目: 在推进预防接种信息化方面,我市取得优异成绩,于2016年成为全省首个数字化门诊建设率达到100%的地市,儿童免疫规划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率达100%。
数字化门诊建设推动了接种门诊服务流程规范化、接种环境温馨化、服务质量人性化,赢得了广大儿童家长的好评。对儿童及其家长做好知情告知工作,预防接种儿童家长知情同意书发放率达100%;培训全市所有预防接种门诊工作人员350余人、产科接种数工作人员120余人,培训合格率达95%以上。
5.学生常见病防控项目:该项目的设置填补了学校卫生长期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空白。通过项目实施,进一步强化了我市学校卫生各项工作的落实,各项工作均达到年度绩效目标要求。我市学生常见病监测主要依托于“青岛市学校因病缺课症状监测信息系统”,通过学校的晨午检查,登记上报学生因病缺课信息,及时掌握全市学生常见病及重点传染病发病总体情况及动态变化,分析流行趋势和影响范围,从而及时提出防控管理措施和干预方案,做到常见病及重点传染病防控的“关口前移”。通过中小学生预防性健康体检,及时掌握我市中小学生生长发育和健康水平现况,通过动态变化的研究分析,了解我变化趋势和规律,及时调整对健康危害因素的干预措施,最终达到逐步降低学生常见病发病率,提高中小学生健康水平的目的。在2016年中全市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率达到99.4%,数据上报率达到100%。同时,为提高我市学校卫生工作水平,更好的推动我市学生常见病防治工作的可持续发展,卫生和教育部门联合推进“健康校园”创建工作,通过加强学校健康教育,提高了学生健康知识知晓和健康行为习惯养成,强化了学生主动防病意识,保障了全市儿童青少年的身体健康,极大的促进了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
6.公共场所健康风险因素监测与评价项目专项资金的建立弥补了环境卫生监测工作经费不足的问题,各项监测及时完成,实际完成率、质量达标率达到年度绩效目标。通过项目实施有利于了解目前我市公共场所室内环境中存在的健康危害因素水平、动态变化及趋势,分析其对室内人员健康的影响程度,从而进一步提出预防控制措施。项目的实施,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促进公共场所的管理水平,减少公共场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及其他可能的危害事件。同时也是为完成政府卫生行政部门下达的公共场所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任务,从而为制定法律法规、卫生标准和实施监督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完成了对20家典型公共场所的健康危害因素监测与评价,并对其中的从业人员进行了室内空气质量健康效应的问卷调查,更收集390人次;年督导2次;技术人员参加了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环境医学与健康分会2016年会,进行培训、学习与交流。已经形成年终总结报告,并上报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7.重点职业病监测项目的实施,通过收集职业健康监护信息、职业病危害企业基本信息,为有效把握职业病发病特点、规律,为评价职业病防治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有利于我市职业病发病率的降低,能极大地促进我省职业病防治项目目标的实现,为我市职业病的防治工作作出了较大的贡献。哨点监测任务完成率达100%;职业健康风险评估开展率达100%;重点职业病监测原始数据、资料的规范性、完整性达90%以上;监测资料数据库的审核通过率达90%;监测资料的调查表内容的缺项值、极端值或歧义值不超过10%;对全市监测哨点专业技术人员开展培训2次,培训率达100%;全年经审核汇总收集职业健康检查个案卡9270人次,尘肺等职业病报告率达100%;职业健康监护信息报告率达90%以上,严重职业危害因素企业监测率达80%。
8.医用辐射防护监测项目:2016年对全市(六区四市)医疗机构、工业企业共64家单位开展检测工作,出具报告75份。对182家用人单位3082人次放射工作人员进行了个人剂量监测。退火探测器7326片,出具报告542份。对10家用人单位16人次超过个人剂量调查水平的放射工作人员进行调查,通过大剂量核查登记表的调查,对其受照剂量进行确认核实。
对全市10区县涵盖省级、地市级、县区级和乡镇及以下四级医疗机构发放调查表,全面调查我市省、地、县、乡及以下放射诊疗机构总数以及各级机构数量,开展放射诊疗、核医学、介入放射学和X射线影像诊断工作机构数量、放射诊疗设备、防护配套设备、放射工作人员、荧光透视机数量及防护情况。调查汇总各级放射诊疗机构142家,其中省级3家,地市级10家,县区级47家,乡镇及以下82家;开展放射治疗9家,开展核医学5家,介入放射学14家。辖区放射工作人员1526人,上一年度放射诊疗总人次3130723人次,其中X射线诊断3020216人次,放射治疗10579人次,核医学诊断9575人次,核医学治疗7201人次,介入治疗83152人次。
通过以上汇总的数据能够较全面的反应我市放射诊疗、介入及放射治疗的现状,也是对医疗卫生机构放射诊疗设备防护安全、患者和公众的辐射防护情况进行监测,为我市放射诊疗监管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医疗照射频度与剂量健康风险预警工作提供本底资料,为制定职业性放射性疾病防治政策和国家放射卫生标准、规范提供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最大限度的保护放射工作人员的职业健康权益以及患者和公众的健康权益。
三、制定的制度及采取的措施
本项目从申报立项到执行结束的监管过程严格规范,程序合规。项目财务管理符合国家颁布的《会计法》等财经政策、法规,在现行财务会计制度的框架下体现专项资金管理的特点。财务人员将财务的职能定位于全面参与资金使用的决策和控制,参与到资金管理的全过程,对专项资金的事前和事中起到辅助控制作用,根据业务进度合理安排资金支付,保证资金的使用效率;做到事前严格审核、事中监督到位、事后及时结算。项目管理按照项目内容逐月完成监测任务,完成率达到100%。
第二篇:2016年(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结核病防治)绩效评价...
2016年(重大公共卫生专项资金)-(结核病
防治)绩效评价报告
一、结核病项目资金预算安排及执行情况
(一)项目基本情况 1.资金基本情况
青岛市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是为保障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连续性和结核病人的诊疗工作,遏制结核病流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而设立的(青财社〔2012〕27号《关于加强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管理的通知》)。
项目的依据是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结核病防治规划(2011-2020年)的通知》、市政府《关于印发<青岛市结核病防治实施方案>的通知》、《中国结核病防治规划实施工作指南》、《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印发结核病防治工作“五率”相关技术方案的通知》(卫办疾控发[2006]224号)、《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规范》(卫疾控发[2007]239号)文件精神要求而设立。随着结核病防治任务的加重,国家和省财政均增加了专项经费的投入,经费的落实和有效使用是影响目标实现的重要因素。
2.项目种类、数量及承担单位
项目承担单位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是我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协调、组织、管理、预防和控制的中心,位于山东路175号,邮编266033,法人代表高汝钦,编制185人,隶属青岛市卫生计划委员会行政管辖。上级技术指导部门为山东省结核病防治中心(合并在山东省胸科医院)。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下设结核病防制科,编制5人,博士1人,研究生3人,本科1人。负责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具体措施的实施和指导。在2013-2016年3年期间结核病防制科在使用项目经费中没有出现财会违规行为。
2016年专项资金项目主要用于中央转移支付结核病项目的补充和完善,补助项目和标准随工作任务和中央转移支付结核病补助项目的变化而适时调整。重点用于补充抗结核治疗、耐药检测管理、督导和管理、健康促进、业务培训、疫情处理等。2016年项目申请资金86万元,项目数量为6个,分别为药品费、基层工作督导管理费、耐药检测费、培训费、疫情处置费、健康促进等。
3.项目绩效目标
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2016目标是保持以县为单位DOTS策略覆盖率100%,并切实提高各地DOTS实施质量。新涂阳肺结核病人发现率达到70%及以上。新涂阳肺结核病治愈率保持在85%以上,初治涂阴完成治疗率保持在90%。项目时间为2016年1-12月。
二、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项目项目绩效情况
(一)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整体评价结论 1.2016年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860000元,至2016年12月31日共支出858700元,结余1300元。
2.项目资金绩效目标完成情况
2016年青岛市DOTS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新涂阳肺结核病人1025例,发现率达到了70%以上。2014年全市登记的1062例新涂阳病人中,治愈946例,治愈率达89.08%,维持了较高的治愈率水平;登记的初治涂阴病人1466例中,完成治疗1430例,完成治疗率97.5%。2016年结防机构共登记活动性结核病人2600例,专报录入2600例,活动性病人病案录入率100%。各区(市)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录入及时率、首次病案完整率均达到了100%。2016年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疑似肺结核患者1082例,其中转诊到位560例,转诊到位率63.13%,需结防机构追踪的网络直报肺结核及疑似病例共327例,追踪到位320例,追踪到位率97.86%,转诊和追踪总体到位率99.21%,超出国家90%的预定目标。目前转入患者到位信息反馈率、病案初次录入及时率和抗结核固定剂量复合制剂使用率均达到了100%。治疗流动人口肺结核患者治疗成功率超过95%。2016年全市共发现疑似耐药肺结核患者(复治涂阳、初治失败2月末痰检阳性)331人,进行筛查患者247人,筛查率为74.62%。在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结核病的筛查率达到90%。圆满完成了2016年青岛市结核病防治绩效目标。
(二)项目支出绩效评价结论 青岛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结核病防制科,负责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协调、组织、发动和落实。全市9个区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设立结核病防治科;即墨、胶州、平度、莱西市有结核病防治所,黄岛区有结核病定点医院,市内有青岛市胸科医院、青岛市结核病肺病防治所负责全市的结核病诊疗工作。这些专业机构有充足的专业技术人员,有系统的三级防痨网络,有专业的诊疗仪器设备,有专业的传染病治疗条件。结核病防治资金项目申请资金86万元,主要用于解决我市肺结核病人免费诊断、治疗、管理、预防等问题,减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控制我市结核病的蔓延。市疾控中心结核病防制科严格按照项目要求合理有效地使用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项目。
项目支出情况:
1、药品费:每例初治肺结核病人全程治疗药品费用平均400元,每例复治肺结核病人全程治疗药品费用平均650元,费用标准随着采购药品价格的变化而浮动,按药品实际采购额予以补助。经费使用率100%;
2、基层工作督导管理费:按照《指南》的有关规定,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督导一个区(市)补助1000元。经费使用率100%;
3、耐药检测费: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对部分涂阳肺结核病人和复治涂阳肺结核病人进行耐药检测,每检测一例补助300元,包括试剂费、耗材费、培养费、菌株运送费、外协费、专家费等,依据实际检测数量予以补助。经费使用率100%;
4、培训费:根据《指南》要求,市级每年为下级单位举办2~4次不同类型的培训班,区(市)级每年至少为街道(镇)卫生院、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医生进行2次基础知识培训。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负责全市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培训,按项目执行情况确定补助数额。经费使用率100%;
5、疫情处置费:在人群密集的场所发现一例传染性肺结核病例,应对该病例的密切接触者进行免费筛查。如果筛查中(PPD试验或酶联免疫检测、X光片检查、痰涂片检查)新发现了1例及以上结核病病例,需将密切接触者筛查范围扩大,同时对筛查发现的单纯PPD强阳性,胸部X光片正常的密切接触者,在其知情、自愿的基础上对其进行预防性服药。按照实际处置人数及费用等安排补助。经费使用率99.9%;
6、健康促进:根据《指南》要求,市、区(市)两级需要对学校、社区、监狱等重点场所开展经常性的健康干预活动,包括在学校、监狱、社区及因特网等开展现场活动,聘请专家、演员产生的劳务费、场地费、宣传材料等,市级按实际工作量拨付。经费使用率100%。
项目资金为我市结核病的防治工作作出贡献,并能极大地促进我市结核病防治项目目标的实现,推动我市结核病预防控制工作可持续发展,保障全市人民的身体健康,促进和谐社会的实现。也必将有效控制结核病的传播和发生,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社会及经济效益。
1、因患肺结核而导致死亡的病例减少:肺结核病患者规范的按照结核病防治规划进行治疗和管理,可以明显减少肺结核患者的死亡人数,从而降低肺结核病死率;
2、肺结核病新发患者减少.通过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可以避免将结核杆菌传染给其他健康人群,使健康人群免受结核杆菌的感染,从而减少产生新的肺结核患者的产生;
3、社会医疗费用支出减少(直接社会效益):通过治愈传染性肺结核患者,避免新发肺结核患者的产生,可以减少这些新发患者因治疗疾病所带来的医疗费用支出,避免不必要的社会医疗资源消耗;
4、社会劳动力损失减少(间接效益):由于肺结核病具有传染性,通过治愈传染性患者,除了挽回患者治愈后个人的劳动力损失以外,还可以因避免传染给其他健康人而产生的额外劳动力损失,从而为社会挽回更多的社会经济价值。
三、制定的制度及采取的措施
为了保障结核病防治工作的实施,合理有效地使用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市卫生、财政部门从项目的设立、实施、药品采购、资金拨付等方面实行全过程监督管理,市财政局和市卫计委定期对青岛市结核病防治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考核并建立起项目登记和审查制度。各级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按有关规定建立起了健全的各项财务内部管理制度,按规定的开支范围和标准加强结核病防治资金的核算和管理,专款专用,没有任何形式的截留、挤占和挪用。结核病防治专项资金对所需药品和设备等按有关规定实行集中采购,对采购的药品由专人负责发放、登记和管理。
2016年项目资金对2600个活动性结核患者实行部分免费诊断和免费治疗管理,全市85%以上的肺结核病人得到了规律治疗或完成疗程。这对早期发现,早期治疗,早期管理结核病人,减少结核病的传播,降低结核病的死亡率起到重大的作用。
第三篇:春季常见传染病、慢病防治知识
流行性腮腺炎
流行性腮腺炎简称腮腺炎,亦称“痄腮”,是由流腮病毒引起的以腮腺肿大为特征的急性传染病。该病全年发病,但以冬春季为高发,呈流行或散发,可引起多种并发症,如脑炎、脑膜炎、腮腺炎、胰腺炎、睾丸炎、卵巢炎等。
传播途径:人是腮腺炎病毒的唯一自然宿主。腮腺炎患者和健康带毒者 是本病的传染源。空气飞沫经呼吸道传播或直接接触患者的唾液传播,患者腮腺明显肿胀之前6-7日及之后9日这段期间传染性强。
易感人群:多见于5-14岁的儿童和青少年。一次感染后可获终生免疫。
主要症状:大多无前驱症状,部分患者可有倦怠、畏寒、食欲不振、低热、头痛等症状,其后则出现一侧腮腺肿大或两侧腮腺同时肿大,2-3日内达高峰,面部一侧或双侧因肿大而变形,局部疼痛、过敏,开口及咀嚼时疼痛明显,含食酸性食物胀痛加剧。腮腺肿大可持续5日左右,以后逐日减退,全部病程约7一12日。并发症有脑膜炎、心肌炎、卵巢炎或睾丸炎等。
预防措施:接种含流腮成分疫苗可有效保护易感人群。目前,我省规定的常规免疫程序为1.5和6岁时分别接种1针麻疹—腮腺炎—风疹联合疫苗。当托幼机构、学校有流行时,可对易感者进行应急免疫。
此外,要加强对腮腺炎病人的管理,要早期进行隔离,隔离期限一般应从发病始至腮腺肿大完全消退为止,约3周左右;在儿童机构、部队的接触者应检疫3周。病人使用的饮食用具仍应煮沸消毒。
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季节性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流感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会导致每年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高发。传播途径:以空气飞沫直接传播为主,也可通过被病毒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有一定的免疫力,但维持的时间不长,病毒不断发生变异,可引起反复感染发病。
主要症状:典型的临床症状是:急起高热、全身疼痛、显著乏力和轻度呼吸道症状。一般春、秋、冬季节高发。该病是由流感病毒引起,可分为甲(A)、乙(B)、丙(C)三型,甲型病毒经常发生抗原变异,传染性大,传播迅速,极易发生大范围流行。
流感与普通感冒的鉴别
流感 普通感冒
病原体 : 流感病毒 腺病毒、合胞病毒等 流行: 爆发流行或大流行 多为散发
症状: 全身 局部(鼻腔、咽喉)发病早期: 急骤 渐进 发热: 高热(>38℃)常为低热
临床表现: 头痛、肌肉酸痛、寒战、喷嚏、鼻腔充血、鼻塞、咽咽喉痛和咳嗽 喉痛
严重程度 : 全身虚弱 轻度 病程: 全身不适1~2周 康复快 并发症: 严重如肺炎 轻 预防措施:
1.关键措施:流感患者应戴口罩,自我隔离防止传播,病情重者及时就诊,在医院隔离治疗;不接触或不要近距离接触患者,探视患者应戴口罩、探后立即做洗手等防护;托幼、学校、人员密集单位落实晨午检制度,集体场所的流感患者主动报告,并应居家或住院隔离治疗,严禁上学、上班;集体场所 发现多例流感病例应及时向当地疾控部门报告;接种流感疫苗是最有效的预防措施。
2.公众预防要点:保持良好的个人及环境卫生;勤洗手,用肥皂和流动水洗手;经常开窗通风,适量运动、充分休息,避免过度疲劳;咳嗽打喷嚏要掩住口鼻,不要对着他人,流感病人要佩戴口罩;在流感高发期,尽量不要到人多拥挤的场所;接种流感疫苗,北方地区的流感疫苗接种供应和接种有明显季节性,一般在9月份开始供应和接种,当年12月份之前完成接种,错过时机,往往不能接种。
麻 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以冬春季发病较多,其中3-5月份为发病高峰月份。
传播途径: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病人的眼结膜、鼻、口、咽等处的分泌物(如眼泪、鼻涕、痰等)以及尿和血液中都存在着麻疹病毒。
易感人群: 本病传染性极强,易感者接触后90%以上均发病。l-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麻疹的潜伏期为10-11天,开始时症状像感冒,有明显的上呼吸道症状,打喷嚏、咳嗽,伴有高烧或眼结膜炎等,有的口腔黏膜有带红晕的灰白小点。随后,皮肤开始出现密密麻麻的红色斑丘疹,和普通的药疹差不多,但不痒,一般是从耳后发际或面部开始,慢慢向下扩展,2-3天内皮疹遍及全身,恢复期可出现糠屑样脱皮。
预防措施:预防麻疹最有效的方法是接种麻疹疫苗或含麻疹的联合疫苗。目前我省规定的含麻疹成分联合疫苗的免疫程序为8月龄接种1剂麻风疫苗,1.5岁和6岁时分别接种1剂麻腮风疫苗。2岁前未完成2针免疫者应积极到辖区内预防接种门诊接种麻疹疫苗或含麻疹的联合疫苗,以获得保护性抗体。除了对适龄儿童保持较高水平的全程免疫接种外,还要根据疫情防控需要,对 高危目标人群开展麻疹疫苗补充免疫活动,根据当地卫生部门的统一部署进行疫苗接种。
除了做好疫苗接种外,平常还要做好个人卫生,要经常开窗通风换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流通。如果知道周围有人得了麻疹,应做好隔离,避免与其密切接触,同时若自身麻疹疫苗接种不详,应到附近的接种门诊应急接种。万一得了麻疹要及时到医院就诊、隔离治疗,避免外出感染他人。
水 痘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呼吸道传染病,以冬春季节多见,常见于2-10岁的儿童,易在幼儿园和学校等集体单位暴发或流行。
传播途径:水痘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染,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尘土、衣服、用具等也可能被传染。健康的儿童与患水痘的儿童经常一起玩耍、说话、密切接触也可以感染。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常见于2-10岁的儿童,一次发病可终身获得较高的免疫力。
主要症状:感染水痘病毒,约2周的潜伏期,患者可出现头痛、倦怠、发热、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一般1-2天内发疹。首先发于躯干,逐渐延及头面部和四肢,呈向心性分布。初起为红色小丘疹,数小时后变成绿豆大小的水泡,周围绕以红晕。水疱初呈清澈的水珠状,壁薄易破,伴有瘙痒。经2-3天而干燥结痂,病程约2-3周。病毒可引发脑炎、肺炎、心肌炎、肾炎及软组织感染等相应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儿童时期感染水痘,病毒将在体内潜伏,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病毒复活,临床上引发带状疱疹。
预防措施:接种水痘疫苗对于易感人群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效果。一旦患了水痘应隔离至全部疱疹结痂;对接触水痘疱疹疹液的物品根据其特性采取洗、晒、烫、煮、烧等方式消毒;即使是与水痘患者接触过的小孩,也应隔离观察2-3周。水痘作为呼吸道传染病,定时开窗,加强空气流通,高发季节避 免到人多的场所等均可减少感染的可能。
风 疹
风疹(rubella)是由风疹病毒(RV)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包括先天性感染和后天获得性感染,冬春季节多见。临床上以前驱期短、低热、皮疹及耳后、枕下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和疼痛为特征。一般病情较轻,病程短,预后良好。
传播途径:风疹临床病人、亚临床感染者和先天性风疹综合征患儿均可传播风疹病毒。风疹病毒通过空气飞沫和日常密切接触传播,人对风疹普遍易感。风疹病毒还可通过胎盘感染胎儿,如果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本病,可导致胎儿畸形。
易感人群:好发于1-5岁儿童;育龄妇女;成人偶见感染。
主要症状:病毒经呼吸道侵入,在上呼吸道增殖,潜伏期12-14天,出现头痛、咳嗽、咽痛等症状,之后面部首先出现浅红色斑丘疹,迅速遍及全身。
预防措施:预防风疹最可靠的手段是接种风疹疫苗。预防的重点人群是缺乏风疹免疫力的儿童和妇女。目前我国风疹疫苗的免疫接种主要针对儿童,尚未对育龄期妇女开展有计划地预防接种。目前,我省规定儿童免疫程序为8月龄接种1针含风疹的麻风联合疫苗,1.5岁和6岁时分别接种1针含风疹的麻腮风联合疫苗。有条件的育龄期妇女应开展风疹疫苗接种,以预防先天性风疹综合征。
此外,在春季风疹高发期,尽量少带儿童到人群密集的场所,如商场、影院等地,避免与风疹病人接触。保持室内开窗通风,空气流通,增加户外活动,加强体育锻炼,讲究个人卫生。
麻疹和风疹的鉴别
麻疹 风疹
潜伏期: 8~14天; 14~21天; 前驱期: 3-4天,1~2天,临床表现: 高热、畏光、轻微的发热、头痛;
中-重度呼吸道症状,咽痛、倦怠等; 发疹期: 3~5天;平均1~2天; 皮疹分布:均为全身性,出疹顺序相似、较稀疏分散 为面部、颈部、躯干、四肢 依次出疹。密集成片
皮疹形态:红色斑丘疹,淡红色斑疹及斑丘疹 发疹后脱屑:麻疹常见呈糠状; 风疹可有轻度脱屑。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奈瑟氏菌感染脑膜或脑脊膜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常在冬春季节发病和流行,人群普遍易感。与其他传染病相比,流脑发病率虽不高,但传染性强,病死率较高,后遗症较多。
传播途径: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儿童发病率高,以5岁以下儿童尤其是6月-2岁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
主要症状:最初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多数病人无明显症状,随后病人突然寒战,高热,体温可达40℃,头痛、呕吐反复发作,早期皮肤上可见出血点或淤斑,1-2日内发展为脑膜炎,高热持续不退,头痛剧烈,频繁的呕吐,伴有惊厥,甚至出现昏迷。
预防措施:对儿童进行预防接种是防止流脑发生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流脑疫苗常规免疫全程接种是4剂次,6-18月龄接种2针A群流脑疫苗,3岁和6岁分别再接种1剂次A+C群流脑多糖疫苗。与流脑患者有密切接触的易感者和可疑者,要进行预防性服药或应急接种流脑疫苗。此外,要搞好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勤洗手、勤洗晒衣服和被褥、用淡盐水漱口; 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清洁,定期开窗通风。流脑发病高峰季节尽量不要让孩子到拥挤的公共场所去,一旦发现孩子有不明原因的高热、出血点或头痛、呕吐、抽搐等症状时应立即去医院诊治。
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多种肠道病毒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
传播途径:主要经消化道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病人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
易感人群:婴幼儿和儿童普遍多发,3岁及3岁以下婴幼儿更容易得病。成人感染后一般不发病,但会将病毒传播给孩子。
主要症状:先出现发烧症状,手心、脚心出现斑丘疹和疱疹(疹子周围可发红),口腔粘膜出现疱疹和/或溃疡,疼痛明显。部分患者可伴有咳嗽、流涕、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和头疼等症状。少数患者病情较重,可并发脑炎、脑膜炎、心肌炎、肺炎等。
预防措施 :预防手足口病,要做好环境卫生、食品卫生和个人卫生,把好病从口入关。坚持十五字方针“勤洗手、勤通风、喝开水、吃熟食、晒衣被”。家长教给学龄前儿童“六步洗手法”,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儿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婴幼儿的尿布要及时清洗、暴晒或消毒;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毒;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手足口病常在婴幼儿聚集场所发生。流行期间家长要尽量少让孩子到拥挤公共场所,减少被污染的机会。托幼机构、学校等单位要做好晨检,及时发现疑似病人,及时隔离治疗。
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经济、有效的手段。目前手足口病疫苗属于“二类疫苗”,公众按照“知情、自愿、自费”原则接种。水痘与手足口病皮疹的鉴别
手足口病 水痘
疱疹较小且表皮较厚; 疱疹较大且皮较薄、早期透亮; 离心性分布,手足为多; 全身分布,头颈、躯干部为多; 皮疹数目少; 疱疹数目多,可达数百个; 皮疹形态单一。疱疹形态大小多样。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
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是由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以呼吸道损害为主的人急性感染疾病。
传播途径:禽流感主要通过空气传播,病毒随病禽分泌物、排泄物及尸体的血液,器官组织、饮水和环境以及衣物、种蛋等传播,造成环境污染,亦可经过消化道和皮肤伤口而感染。
易感人群:任何年龄均具有被感染的可能性,但一般来说12岁以下儿童发病率较高,病情较重。与不明原因病死家禽或感染、疑似感染禽流感家禽密切接触人员为高危人群。
主要症状:潜伏期一般为1-7天,出现早期症状与一般流感相似,主要有发热、流涕、咽痛、咳嗽等,体温可达39℃以上,伴有全身酸痛,有些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结膜炎等。
预防措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饭前便后、接触禽类要用流水洗手;注意饮食卫生,不喝生水,进食禽肉、蛋类要彻底煮熟,加工、保存食物时要注意生、熟分开;搞好厨房卫生,不生食禽肉和内脏,解剖活(死)家禽、家畜及其制品后要彻底洗手。
结核病 结核病俗称“痨病”,是由结核杆菌主要经呼吸道传播引起的全身性慢性传染病,其中以肺结核最为常见,也可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
传播途径:活动期的排菌(也就是痰涂片阳性或者痰培养阳性)肺结核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结核病的传播途径有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黏膜接触,但主要通过呼吸道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是与肺结核病人有密切接触的人群;机体对结核菌抵抗力较弱的人群,如幼儿、老年人、营养不良、尘(矽)肺、糖尿病患者、HIV阳性或者艾滋病人等群体是重点人群。
主要症状:结核病多为缓慢起病,长期伴有疲倦、午后低热、夜间盗汗、食欲不振、体重减轻、女性有月经紊乱等症状。严重的患者可有高热、畏寒、胸痛、呼吸困难、全身衰竭等表现。肺结核病人往往伴有咳嗽、咳痰,痰中可带血丝。结核杆菌侵犯脑膜、肠道、肾脏、骨头、卵巢、子宫等器官,可有头痛、呕吐、意识障碍、消瘦、腹泻与便秘交替,还可有血尿、脓尿、脾大、贫血以及妇科疾病的症状等。
预防措施:首先,应该提高自身的免疫力,加强锻炼,保证充足的营养。对于婴幼儿应按时接种卡介苗,以获得免疫力。其次,应注意房间通风,避免与已确诊的传染性结核病患者密切接触。再次,应积极、有效地治疗糖尿病、矽肺、百日咳等容易诱发结核病的基础疾病。
猩红热
猩红热(scarlet fever)为A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中医称之为“烂喉痧”。本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尤以冬春之季发病为多。
传播途径: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经由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由皮肤伤口或产道感染。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但发病多见于小儿,尤以3-8岁居多。主要症状: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恶心、呕吐、咽痛、扁桃体红肿,局部有灰尘白色点片状渗出物,颈部淋巴结肿大伴压痛。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退后明显的脱屑。少数患者患病后由于变态反应而出现心、肾、关节的损害。
预防措施:1.猩红热患者应隔离治疗;猩红热流行期间,对可疑猩红热、急性咽炎和扁桃体炎患者,均应隔离治疗;对于带菌者可用常规治疗剂量的青霉素治疗,直至培养转阴,以控制传染源;患者居室要经常开窗通风,使用的食具要煮沸消毒。
2.对与猩红热患者密切接触着,应严密观察,检疫7~12日,有条件可做咽试培养,或预防性给予青霉素。
3.疾病流行期间,家长密切关注儿童的身体状况,尽量避免到公共产所活动,一旦发觉儿童出现发热或皮疹,应及时送往医院进行诊断,并隔离治疗。
4.加强学校卫生。在猩红热流行期间,托幼机构及小学要认真开展晨午检工作。保证室内做到充足的通风换气,每日做好教室、文具、玩具和餐具的清洁,一旦发现病例,应对病例接触的物品进行及时消毒。
百日咳
百日咳是由百日咳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临床特征为咳嗽逐渐加重,呈典型的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终末出现深长的鸡啼样吸气性吼声,病程长达2~3个月,故有百日咳之称。
传播途径:百日咳患者、隐性感染者及带菌者为传染源。潜伏期末到病后2~3周传染性最强。百日咳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易感人群:5岁以下小儿易感性最高。预防措施:接种含百日咳成分疫苗是预防控制百日咳的最经济有效措施。目前我国百日咳疫苗接种程序为4剂次接种策略,即3、4、5月龄和1.5岁各接种1剂次含百日咳成分的疫苗。百日咳病例要立即隔离,特别是学校、幼儿园、医院等集体单位出现病例后更应认真做好隔离措施,传染源隔离期限一般为发病后30天左右;无合并症的病例可以居家隔离。对病室要坚持做好湿式清扫,并对可能被病人污染的用具、食具、玩具等物品进行随时消毒。为预防百日咳感染,日常要注意开窗通风,保证充分的日照,保持空气清新。
红眼病
俗称的“红眼病”是传染性结膜炎,又叫暴发火眼,是一种急性传染性眼炎。流行程度和危害性以病毒性结膜炎为重。本病全年均可发生,以春夏季节多见。
传播途径:该病主要是通过接触传播,最常见为眼--手--眼的传播。另外接触病人用过的毛巾、手帕、洗脸用具、电子游戏机、电脑的键盘等,或到病人接触过的泳池、浴池等地方游泳、洗浴,都有可能感染此病。
临床表现:单眼或双眼结膜充血,大量粘液脓性分泌物,但一般不影响视力。如果细菌或病毒感染影响到角膜时,则畏光、流泪、疼痛加重,视力也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预防措施:必须抓住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和提高身体抵抗力三个环节,对患红眼病的患儿要及时隔离,给予积极的治疗。
为了切断患眼——水——健眼的传播环节,禁止带患儿到公共浴池、游泳池等公共场所洗澡、游泳。
为了切断患眼——手(或物)——健眼的传播环节,应注意不使用患儿的生活用具,如脸盆、毛巾等。
对患儿的生活用具或幼儿园、浴池等公共场所的用品要采取消毒措施,以免造成扩散。家庭最常用的方法是煮沸消毒,将被污染的用具,如毛巾、脸盆等以沸水煮15-20分钟即可。提倡不用脏手揉眼睛,不用公共毛巾,勤剪指甲,勤洗手,流行季节尽量少去公共场所。
常见食源性传染病
什么是食源性传染病?得病后一般有什么表现?
食源性传染病,通过摄入食物中的致病性微生物所引起的传染性疾病,主要常见的是各种肠道传染病,如甲型和戊型肝炎、痢疾、脊髓灰质炎、伤寒/副伤寒和霍乱等,一些肠道病毒(如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EV71等)、诺如病毒以及各种肠道寄生虫(如蛔虫、绦虫、蛲虫、姜片虫)等也可通过食物传播。另外布鲁氏菌病和禽流感等人畜共患病也可会通过畜禽肉加工或进食未彻底熟透的肉品使人发病。
除诺如病毒感染呈现冬春季节高发外,其他的食源性传染病一般呈现夏秋季高发的特点。得病后的临床表现一般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食欲不振等胃肠道症状,有些还会伴有发热、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症状的轻重主要看感染的是哪种细菌或病毒。
如何预防食源性传染病的发生?
1.要保持清洁卫生。拿食物前先用肥皂水洗手,食物制备过程中也要经常洗手,便后要用肥皂水洗手;食物制备过程中,要清洁操作台面并保持餐厨用具的清洁,防止昆虫、老鼠及其他有害生物进入厨房接近食物。
2.要生熟分开。生鲜肉类、禽类和海产品类食物要与其他食物分开,加工处理生鲜食物要用单独的器具,如刀、案板和其他用具;生熟食物要用不同的器皿分开存放,不要生熟混放。
3.要完全煮熟。食物,尤其是肉、禽、蛋类和海产品要完全煮熟,不能带血丝,有条件的可使用食物温度计;炖汤、炖菜要煮沸,食物中心温度至少应达到70度;菜肴再次加热时要热透;炸、烤和烘制食物时不要过度烹饪,以免产生有害物质。4.食物要保存在安全温度下。熟食不要在室温下存放超过2小时;熟食和易腐败的食物应及时冷藏;热餐在食用前温度应保持在60度以上;即便在冰箱中,食物也不能储存太久。
5.确保水和食物原材料的安全。饮用符合安全标准的水,挑选新鲜和有益健康的食物,选择经过安全处理的食物,如巴氏消毒奶;禁食生鲜动物肉,包括糟醉食品不宜常食、多食;要清洗水果和蔬菜,尤其在生吃前,不要食用超过保质期的食物。
肝 炎
肝炎是肝脏炎症的统称。通常是指由多种致病因素--如病毒、细菌、寄生虫、化学毒物、药物、酒精、自身免疫因素等使肝脏细胞受到破坏,肝脏的功能受到损害,引起身体一系列不适症状,以及肝功能指标的异常。根据病原学诊断,肝炎病毒至少有5种,即甲、乙、丙、丁、戊型肝炎病毒,分别引起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即甲型肝炎(hepatitisA)、乙型肝(hepatitisB)、丙型肝炎(hepatitisC)、丁型肝炎(hepatitisD)及戊型肝炎(hepatitisE)。另外一种称为庚型病毒性肝炎,较少见。
各型肝炎特征
类型 甲肝
传播 途径 粪-口
血液、性接触、母婴垂直传播
潜伏期
易感人群 2-6周 青年
4-26周 所有
2-6周 所有
乙肝
丙肝
丁肝
血液、性接触、血液、性接母婴垂直传播
触、母婴垂直传播
4-7周 乙肝患者
2-8周 所有 戊肝
饮水
甲型病毒性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甲肝,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以肝脏炎症病变为主的传染病,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本病病程呈自限性,无慢性化,引起急性重型肝炎者极为少见,随着灭活疫苗在全世界的使用,甲型肝炎的流行已得到有效的控制。
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和无症状感染者为传染源,甲型肝炎患者仅从粪便中排出病原体,血液中HAV主要出现在黄疸发生前14-21天,在此期患者的血液有传染性。患者在起病前2周和起病后1周从粪便中排出HAV的数量最多,此时传染性最强。
传播途径: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临床表现:甲型肝炎病初,病人会出现疲乏无力、不思饮食,小便颜色加深,有时伴有发热等症状,严重时巩膜、皮肤发黄。
预防措施:
1.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把住“病从口入”关。食品要高温加热,一般情况下,加热100℃一分钟就可使甲肝病毒失去活性。
2.对一些自身易携带致病菌的食物如螺蛳、贝壳、螃蟹,尤其是能富集甲肝病毒的毛蚶等海、水产品,食用时一定要煮熟蒸透,杜绝生吃、半生吃以及腌制后直接食用等不良饮食习惯。
3.接种甲肝疫苗,可以提高人群免疫力,预防甲肝的发生和暴发流行。4.对密切接触者,包括当传染源已明确(如食物或水)的所有已暴露者,已流行甲肝的学校、医院、家庭或其他单位中的成员,可及时给予丙种球蛋白 注射。注射时间越早越好,最迟不宜超过接触感染后7~10天,免疫效果可以维持35天。对密切接触者应进行医学观察45天。
5.食源性感染应检查厨师的抗HAV-IgM,确诊后应隔离治疗。6.发现甲肝病人应及时报告当地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采取有效措施隔离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控制传染病的流行,早期报告对控制疫情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戊型病毒性肝炎
戊型病毒性肝炎,简称戊肝。其流行特点似甲型肝炎,经粪-口途径传播。以水型流行最常见,少数为食物型暴发或日常生活接触传播。具有明显季节性,多见于雨季或洪水之后;发病人群以青壮年为主,孕妇易感性较高,病情重且病死率高;无家庭聚集现象。
传播途径:食物污染;多经粪-口渠道传播,多因为水源被粪便污染所导致的。发病高峰多于雨季或者洪水后,其流行规模视水源污染程度而异;输血渠道,研究表明通过静脉输入含戊肝病毒血液或血浆,也会使受血者发生HEV感染。
临床表现:潜伏期10~60日,平均40日。一般起病急,黄疸多见。半数有发热,伴有乏力、恶心、呕吐、肝区痛。约1/3有关节痛。常见胆汁淤积状,如皮肤瘙痒、大便色变浅较甲型肝炎明显。多数肝大,脾大较少见。大多数病人黄疸于2周左右消退,病程6~8周,一般不发展为慢性。
预防措施:与甲型肝炎相同。主要采取以切断传播途径主为的综合性措施。为预防水型传播,主要是保护水源,防止粪便管理;注意食品卫生,改善卫生设施和讲究个人卫生也很重要。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 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是由诺如病毒属病毒引起的腹泻,具有发病急、传播速度快、涉及范围广等特点,是引起非细菌性腹泻暴发的主要病因。以冬春季节高发。
传播途径:诺如病毒感染性强,以肠道传播为主,可通过污染的水源、食物、物品、空气等传播,常在社区、学校、餐馆、医院、托儿所、孤老院及军队等处引起集体暴发。
临床表现:潜伏期多在24~48小时,感染者发病突然,主要症状为恶心、呕吐、发热、腹痛和腹泻。儿童患者呕吐普遍,成人患者腹泻为多,24小时内腹泻4~8次,粪便为稀水便或水样便,无黏液脓血。原发感染患者的呕吐症状明显多于继发感染者,有些感染者仅表现出呕吐症状。此外,也可见头痛、寒战和肌肉痛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脱水症状。
预防措施:加强以预防肠道传染病为重点的宣传教育,提倡喝开水,不吃生的、半生的食物,尤其是禁止生食贝类等水产品,生吃瓜果要洗净,饭前便后要洗手、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春天,除了防止传染病外,还要注意防治花粉过敏及慢病急发和脑血管等意外。
花粉过敏症
花粉过敏症是指由花粉过敏而引起的呼吸道及眼部过敏表现。也是特异性个体对花粉的一种过敏反应。主要是由于花粉颗粒携带了能引起过敏的抗原决定簇。花粉过敏典型的临床症状如打喷嚏、清水样鼻涕、鼻、眼、耳、上腭痒,可伴有呼吸困难或荨麻疹、湿疹。预防措施:1.远离过敏源。尽量不要到植物园等花草树木繁茂的地方游玩,不要在植物开花播粉的季节外出踏青;居室内少放或不放花木;若对居所周围的树木花粉过敏,最好在这一时期内移居他处。
2.过敏体质者可预防性用药。在花粉期到来的前数周,选择使用色甘酸钠吸入剂。该药对花粉有较好的预防作用。
3.过敏发作期间,要脱离过敏环境,选用抗组胺药(如扑尔敏、息斯敏等)进行治疗。对于以前人们常用的抗过敏药物息斯敏,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以免产生副作用。
参考资料:山东卫生、计生微信、百度百科等。
护理部 2017.2.8
春季常见传染病
山东省泰安荣军医院护理部
2017年2月8日
目录
1.流行性腮腺炎-1 2.流行性感冒---1 3.麻 疹--------3 4.水 痘--------4 5.风 疹--------5 6.流行性脑脊髓膜炎----------------------------6 7.手足口病-----7 8.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8 9.结核病-------9 10.猩红热-------9 11.百日咳-------10 12.红眼病-------11 13.常见食源性传染病----------------------------12 14.肝炎---------13 15.甲型病毒性肝炎------------------------------14 16.戊型病毒性肝炎------------------------------15 17.诺如病毒感染性腹泻--------------------------16 18.花粉过敏症---16
第四篇:公共卫生项目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附件:
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
第一条
为规范和加强中央财政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以下简称补助资金)管理,提高补助资金使用效益,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财政部专项资金管理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补助资金,是指中央财政通过专项转移支付方式安排,用于支持各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补助资金。
第三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面向全体城乡居民免费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是面向特定人群或针对特殊公共卫生问题提供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具体内容,由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和国家中医药局会同财政部,根据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有关要求和工作任务、卫生事业发展规划以及财政预算情况研究确定。
第四条
补助资金按照以下原则分配和管理:
(一)合理规划,科学论证。合理规划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科学论证项目可行性和必要性。
(二)统一分配,分级管理。补助资金由中央财政统一分配,具体项目落实由各级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和中医药部门分级 负责。
(三)讲求绩效,量效挂钩。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绩效管理,建立绩效评价结果与资金分配挂钩机制。
第五条
各级财政部门要按照规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经费标准足额安排补助资金预算,建立健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机制。
第六条 补助资金主要用于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所需的需方补助、工作经费和能力建设等支出。
第七条
补助资金应按照•财政部关于印发†中央对地方专项转移支付绩效目标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预„2015‟163号)要求,做好绩效目标的设立、审核、下达工作。
第八条
补助资金标准应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物价水平适时调整,确保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完成。
第九条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根据各地实施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住人口数量、国家规定的人均经费标准等,统筹考虑区域财力状况和绩效评价情况确定,对西部、中部地区分别按照80%、60%的比例,对东部地区按照50%-10%的不同比例予以补助;对中部地区“比照县”,即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中部六省比照实施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和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范围的通知‣(国办函„2007‟2号)规定的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有关政策的县(市、区)和•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务院西部开发办关于西部大开发若干政策措施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1‟73号)规定的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吉林延边等民族自治州,比照西部地区按照80%的比例补助。重大公共卫生 服务项目补助资金根据任务量和补助标准确定对各地的补助金额,或根据项目分类特点,采取因素法进行分配。
第十条
中央财政按照•预算法‣和预算管理有关规定,于每年9月30日前将下一补助资金预计数提前下达地方,并在全国人大批准预算后九十日内正式下达补助资金。省级财政部门在收到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后,应当在三十日内正式下达到本行政区域县级以上各级财政部门,并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十一条
地方各级财政、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部门应当结合本地实际,统筹使用上级和本级财政安排的相关资金,确保公共卫生工作任务保质保量完成。
第十二条
省级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根据国家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任务和标准,结合本地区疾病谱、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财政承受能力,合理确定本地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内容及各项服务的数量和标准。
第十三条 地方各级财政部门要积极推进购买服务机制,省级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做好各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成本测算,合理制定成本补偿参考标准,对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机构予以合理补偿。
第十四条
各级财政、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和中医药部门以及补助资金具体使用单位,要按照财政预算和国库管理有关规定,制定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规范预算执行管理。在核定服务任务和补助标准、绩效评价补助的基础上,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获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可统筹用于经常性 支出。补助资金原则上应在当年执行完毕,未支出的补助资金按财政部结转结余资金管理有关规定管理。
补助资金支付按照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有关规定执行。资金使用过程中,涉及政府采购的,应当按照政府采购有关法律法规及制度执行。
第十五条
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和中医药部门负责项目业务指导和管理,会同财政部门建立健全绩效评价机制,并对项目执行情况开展绩效评价。绩效考核内容主要包括:项目组织管理、资金使用情况、任务完成数量、质量和时效,以及经济和社会效益、可持续影响、社会满意度等。
第十六条
中央财政补助资金分配与相关项目执行进度、绩效评价、预算监管和监督检查结果适当挂钩。
第十七条
省级财政、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部门负责本地区补助资金绩效评价工作。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根据需要开展对各省(区、市)补助资金绩效评价的抽查工作。
第十八条 绩效评价原则上每年一次,也可根据需要,以一定的项目实施期为限,开展中期绩效评价。
第十九条
省级财政、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部门负责本地区项目资金监督检查,及时发现和纠正有关问题,确保资金安全。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按规定对补助资金实施全面预算监管。
第二十条
补助资金依法接受财政、审计、监察等部门监督。必要时可以委托专业机构或具有资质的社会中介机构开展补助 资金监督检查工作。
第二十一条
省级财政、卫生计生、食品药品监管、中医药部门要结合当地实际,根据本办法制定具体实施细则,报财政部、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备案,抄送财政部驻当地财政监察专员办事处。
第二十二条
本办法由财政部会同国家卫生计生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国家中医药局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财政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中央补助地方卫生事业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04‟24号)、•财政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补助资金管理办法的通知‣(财社„2011‟311号)、•财政部 卫生部关于印发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专项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的通知‣(财社„2009‟36号)同时废止。
第五篇:公共卫生项目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公共卫生项目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2012三 岔 河 镇 卫 生 院3月5日年
三岔河镇公共卫生服务 项目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方式的改变和老龄化的加速,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等慢性疾病发病率和患病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致残率、致死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并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负担。因此,慢性病的防治显得尤为重要,而慢性病的防治的重心则在乡一级,慢性病的预防是慢性病防治最有效的手段,我镇慢性病的防治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慢性病防治的效果。要充分认识慢性病防治的重要性,将慢性病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项目服务的考核目标,创造支持性的环境,走“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道路。根据卫生院慢性病防治相关文件的要求,特制定我村年慢性病防治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
1、利用群众健康档案和组织进行健康体检等多种 方式,早期发现高血压、糖尿病患者,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早诊率和早治率。
2、加强我镇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患者的随访管理,提高高血压、糖尿病的规范管理率和控制率,提高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的自我管理和知识和技能,减少或延缓高血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3、以我镇为基础,从群体防治着眼,个体防治入手,探索建立卫生院管理、评价,综合性医院协助诊断、个体化治疗、提供技术支持,建立我镇随访管理高血压、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病的管理模式和机制。
4、加强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定期开展高血压、糖尿 病,重性精神病专题知识讲座及大众宣传,普及社区居民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的防治知识,控制各种危险因素,提高人群的健康意识。
5、建立规范化的高血压、糖尿病,重性精神病档案管理体系。
二、建档工作目标
1、建立我乡群众健康档案,服务人口基线调查率大于5%;
2、建立高血压、糖尿病及重型精神病患者的健康档案,应有随访记录、治疗记录及健康教育记录。
三、高血压工作目标
1、发现及筛查登记高血压患者;
2、对高血压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管理率>90%,`其血压控制率≥80%;
3、高血压防治知识知晓率达60%。
四、糖尿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登记糖尿病患者;
2、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管理率>90%,血糖控制率到>70%;
五、重性精神病工作目标
1发现并登记重性精神病病患者.2对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规范化管理,管理率>90%,控制率>70%.六 实施计划建立慢病网络直报系统和工作制度;对我镇一般人群、高血压和糖尿病及重性精神病患者开展预防控制工作,在我镇建立糖尿病,高血压, 重性精神病综合防治机制.三岔河镇卫生院
201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