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共5则范文)

时间:2019-05-13 18:40:3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共)》,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共)》。

第一篇: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共)

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黄河金岸”

刘慧芳: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根据会议安排,下面,我代表自治区沿黄城市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就前一阶段沿黄城市带建设整体进展情况作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请批评指正。

一、前一阶段工作进展情况

4月9日沿黄城市带建设启动大会后,自治区人民政府及时制定下发了《关于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发展的实施方案(2009—2012)》,安排部署了2009年重点工作,全面启动实施了沿黄城市带建设。自治区党委陈建国书记、王正伟主席及其他领导先后多次对沿黄城市带建设进行了视察和深入调研,进一步丰富了沿黄城市带建设的内涵,确定了重点突破口,有力地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自治区沿黄城市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认真履行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及时反映工作动态,宣传推广各地各部门的好经验好做法,促使沿黄城市带建设开局良好,进展顺利。自治区各有关部门、沿黄各市县认真贯彻《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按照《沿黄城市带发展实施方案》要求,牢固树立“沿黄城市一盘棋”的思想,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加强领导,精心组织,掀起了沿黄城市带建设的高潮。滨河大道建设快速推进,景观绿化效果显著,标志性工程建设启动,同城化建设有了实质性进展,区域经济发展加快,沿黄城市带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夯实基础,滨河大道建设快速推进

以打造生命保障线、抢险交通线为目的,统筹防洪、交通、旅游、生态、土地开发和城乡发展等要求,进一步优化建设方案,加强建设管理,强化质量检测,全面推进滨河大道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滨河大道170公里,二期工程建设累计完成土方开挖321万立方米,土方填筑1990万立方米,占计划的80%。累计完成投资10.6亿元,占计划总投资的60%。吴忠市、青铜峡市、灵武市领导重视,措施有力,建设速度快,路基工程已全部完成,计划7月底前开始铺油,9月底建成通车。石嘴山市、银川市9月底可完成路基工程,年内实现滨河大道全线贯通。

(二)突出特色,加快建设沿黄景观长廊

一是精心打造标志性建筑。依据沿黄各城市功能定位,以规划为龙头,以水系为主线,突出地域、民族和历史文化特色,高起点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重点打造了一批标志性特色建筑,提升了城市品位,营造了良好环境,延续了“塞上江南”、“全国十大新天府”的美誉。目前,中卫黄河古镇,中宁枸杞博物馆,青铜峡黄河楼、滨河新村,灵武黄河书院、枣博园,永宁世界穆斯林城,沿黄特色小城镇已开工建设。青铜峡黄河大峡谷、黄河圣坛、水工博物馆,银川黄河小镇已完成规划设计。银川黄河湿地旅游休闲娱乐城,石嘴山水城,平罗天河湾主题公园、永乐古镇,吴忠穆民人家、乡村游、黄河古镇,中卫黄河文化城、黄河渔村正在规划中。二是大力实施生态绿化景观建设。抓住生态环境建设,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建成的滨河大道两侧进行绿化美化,开发治理黄河湖泊湿地,打造绿色景观长廊。今年,沿黄10个城市共在黄河两岸栽植各种树木4100多万棵,新增生态绿地9.8万亩,绿化滨河大道120多公里,新增水面5万多亩。吴忠市和青铜峡市深入推进相向发展,做足做活“水”、“绿”、“特”三篇文章,在滨河大道两侧实施了黄河金岸生态防护林、湖泊湿地恢复保护工程建设,绿化滨河大道50多公里,新增防护林景观绿地6000多亩。银川市全面启动了黄河金岸生态防护林建设项目,开工建设黄河大桥湿地生态公园、贺兰县金马河湿地生态公园和沙枣林等。中卫市突出生态旅游和交通枢纽的城市定位,组织实施了应里湖、腾格里湿地生态工程,新增水面1万多亩,建设生态绿地2.5万亩。惠农区结合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实施了独具特色的“七彩园”绿化工程,为黄河金岸增添了一条亮丽的绿色景观。三是规划建设一批沿黄特色小城镇和滨河新村。按照《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的要求,对我区《小城镇规划》和《“塞上农民新居”三年建设规划》进行调整,结合产业发展和农村危房改造,将分散的村庄适度向黄河边集中,沿黄河两岸高标准、高起点、高品位地规划建设了中卫黄河第一村、吴忠黄河人家、青铜峡黄河新村、灵武滨河新村、银川黄河渔村、金凤区轻型钢结构抗震示范村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新农居,把新农居建设与产业发展、旅游商贸结合起来,统筹城乡发展,打造黄河金岸新风貌。对沿黄8个小城镇进行特色改造,以沿黄城市带建设全面带动小城镇和农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

(三)优化布局,优势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沿黄城市带建设启动大会后,沿黄各城市、自治区各有关部门按照自治区党委、政府的要求,抢抓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加快优化特色产业发展,一大批投资规模大、产业链条长、附加值高的重点项目启动建设。据统计,4月9日以来,沿黄10个城市新开工项目400多个,投资80多亿元。自治区经信委组织力量,对沿黄城市16个重点产业园区进行了调研,就园区产业发展、入园标准制定了相关政策和办法。宁东煤化工基地、沿黄城市重点产业项目区建设速度加快,一批新项目投产运行,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特色明显。在应对金融危机、保增长、调结构、促发展中取得了明显成效。

(四)统筹规划,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突破

以提升沿黄城市带发展建设和对外开放水平为重点,组织实施了一批重大交通基础设施项目,融会贯通“三纵九横”骨干路网,打通对外运输通道,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努力构建内陆开放型经济新格局。截至目前,盐中、滚泉到红寺堡、石嘴山至银川等高速公路全面开工建设,吴忠黄河大桥建设进展顺利。太中银铁路宁夏段开始铺轨;银川火车站改扩建工程设计方案已经国家铁道部批准,进入全面施工阶段;包兰铁路复线银川至惠农段及石嘴山火车站、惠农火车站迁建、改建工程正式通过铁道部专家评审,9月份有望全面开工建设。银川机场老航站楼改造工程进展顺利,年内可投入使用。银川陆港物流中心已开通,宁夏灵武国际空港物流中心综合楼工程实现封顶,中卫迎水桥物流园区开工前期工作准备就绪,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重大突破。

(五)改善民生,社会事业全面推进

大力实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服务功能,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提高公共服务覆盖面,切实改善民生,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今年,新开工建设污水处理厂10座,垃圾无害化处理场6个,已完成投资1.5亿元,占计划的35%。年内可实现县县都有污水处理厂的目标。加大城市建设投入,一大批城市地标性工程和社会事业项目加快实施,城市品位形象有了新的提升。自治区职业教育园区一期工程预计9月底前投入使用,银川市特色街区风貌改造,石嘴山市科技馆、博物馆、规划展示馆,吴忠市“两馆一中心一广场”、职业教育基地,中卫市文体娱乐馆、体育馆、博物馆,青铜峡人民医院迁建和中宁人民医院扩建工程等项目已全部开工建设。加快推进民生工程建设,目前全区已开工建设廉租住房项目32个,完成投资4.43亿元;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100万平方米;开工新建“塞上农民新居”新村15个,综合整治旧村137个,改造农村危房16456户,已建成5698户,部分群众已住进新居。在保障性安居工程和农村住房建设上,严格执行抗震设防标准,示范推广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和新结构体系,确定了15个抗震农居示范点,建设轻钢结构抗震农居500多户,提高农村住房安全标准,改善城乡群众居住条件。

(六)一体发展,沿黄城市同城化步伐加快

按照打造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的要求,统筹规划,协调发展,重点在交通、旅游、通信、邮政、金融、教育和社保医保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实施同城化,降低发展成本,拓宽发展空间,为城市带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提供便利,推进沿黄城市一体化发展。目前,自治区交通运输部门研究制定了《开通沿黄城市带城际公交实施方案》;通信管理部门开展了沿黄城市带电信同网、同号、同费一体化的规划设计;住房城乡建设部门制定下发了《关于全区住房公积金异地购房贷款实施意见》;教育部门正在研究“各学校之间相互开放图书馆、科技馆、实验室等教育基础设施”和“沿黄城市带内高校教师跨校跨地区授课”政策。银川市开展了城市公交“一卡通”研究工作,召开了听证会,在广泛征求社会各界和广大民众意见的基础上,已在全市推广试行公交“一卡通”。

(七)科学定位,十大规划编制工作全面启动

按照《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石嘴山、吴忠、中卫、灵武、平罗等市县启动了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其中,灵武市已完成规划大纲,并通过自治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的技术审查,目前正在编制正式成果。自治区国土资源局已着手组织修编《沿黄各市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经济和信息化委正在组织编制《沿黄城市带工业园区建设规划》、《沿黄城市带信息化建设规划》和《沿黄城市带产业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厅、环保厅、林业局、水利厅分别组织开展了《沿黄城市带公路交通规划》、《沿黄城市带生态环境保护规划》、《沿黄城市带区域水资源利用规划》,自治区旅游局已完成了《沿黄城市带旅游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近日组织评审;教育厅、文化厅、科技厅、卫生厅、体育局联合开展了《沿黄城市带科教文卫发展规划》前期研究,与《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全面对接,把沿黄城市带发展的宏伟蓝图落实到空间布局上,落实到具体项目上。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一要加强协调,做好服务。认真履行沿黄城市带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的职责,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及时掌握情况,发现问题,研究提出有关政策措施,全力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黄河金岸。加快推进滨河大道建设步伐,力争9月15日前全部完成路基工程建设任务,实现滨河大道全线贯通。同时,加强滨河大道景观设计,强化生态景观工程布局整体性、功能多样性、水资源节约性,融防护、生态、文化、旅游功能于一体,以生态环境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区域经济发展。

二要突出特色,打造标志性工程。沿黄城市建设离不开项目的带动。下半年,我们重点抓好标志性工程建设,打造特色建筑。加强标志性工程的前期工作。按照“在建项目要抓进度,新建项目要抓开工,规划项目要抓落实”的原则,加快推进中宁枸杞博物园、青铜峡黄河楼、灵武黄河书院、枣博园和黄河新村建设步伐;力促青铜峡黄河圣坛、水工博物馆,银川黄河古镇、特色小城镇等工程下半年开工建设;高起点、高标准完成中卫黄河文化城、吴忠中国穆斯林食品用品城、民族文化村和石嘴山水城、黄河渔村、塞上人家、电影展示城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为明年开工建设打好基础。

三要加强督查,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全面、准确掌握沿黄城市带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及时向沿黄城市带领导小组汇报,解决发展中的问题,整体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要加强现场督查,对领导重视、组织得力、措施实、成效好的市县给予表扬,对进度缓慢、落实不到位的给予通报批评,并实行重点督查和跟踪督导,确保今年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四要示范带动,强力推进同城化。以沿黄城市带的核心地区,即银川—吴忠—宁东同城化为先导,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提升银川辐射带动功能,以局部同城化促进整个沿黄城市带一体化发展。8月份启动实施全区住房公积金异地购房贷款同城化,力争年底前开通银川—石嘴山、银川—吴忠、银川—宁东、宁东—吴忠的城际公交,开展医保社保“一卡通”试点工作。

五要科学规划,健全完善发展机制。牢固树立“沿黄城市一盘棋”、“一张蓝图管到底”的思想,按照《沿黄城市带发展规划》要求和城市定位,高标准、高起点编制完成沿黄10个市县的城市总体规划和10大专业规划,深化细化沿黄城市带发展目标和任务。建立完善沿黄城市带(群)联席会议制度,严格执行《沿黄城市带发展实施方案》,明确目标,落实责任,突破区划束缚,打破地区壁垒,消除部门限制,加强地区合作,促进各项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篇:深入推进城管革命 加快建设汉江带明星城市

深入推进城管革命 加快建设汉江带明星城市

老河口市人民政府(2011年9月8日)

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老河口检查指导城管工作,是对我市开展城管革命的一次全面检阅,也是我们学习提高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的很好机会。值此,我代表老河口市委、市政府,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地欢迎和衷心地感谢!

今年6月,省委、省政府提出“学习株洲,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号召后,我市迅速行动,以实施查处违法建设、加强城乡建设管理为突破口,在全市范围内打响了一场规模大、影响深的城市管理综合整治战役。通过近一个月的扎实工作,城市面貌明显改变,城市形象明显提升。我们的主要做法有六个方面。

一、加强宣传,全民动员,形成全社会参与城管革命的浓厚氛围

城管革命是一场人民战争,只有发动群众,才有坚实的基础和不竭的动力。我们始终把发动群众、惠及群众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宣传,市民参与城管的主体意识、职能部门抓好城管的责任意识得到明显增强。

(一)加强新闻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充分利用

各类新闻媒体,大力宣传城管革命。市内电视台、网站均设有曝光台、追踪报道、专题新闻、言论等专栏,高密度、多视角、深层次地宣传报道城管工作,将城市管理对经济发展和群众生活的巨大意义宣传到位。仅8月12日以来,各新闻媒体就播发城管稿件100多篇,有力地营造了全民参与城管、支持城管的舆论氛围。

(二)加强社会宣传,形成全民参与的群众氛围。8月12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查处违法建设、加强城乡建设管理大会,在家的市“四大家”领导全部出席会议,市直各部办委局主要负责人、各乡镇办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同志作了动员讲话,城区主要负责同志作了表态发言。会议的规模、规格、声势等在我市历史上是少有的。会后,各地、各部门层层召开动员大会,成立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分解目标,落实任务,制定行动方案,各级党员干部和公职人员都按要求填写了《违法建设自查表》。设立了城市环境巡查日,将每月最后一个星期六定为城市环境巡查日,组织党政军群以及志愿者广泛参与城市管理活动,营造了全民参与城市管理的强大声势。

(三)加强基础工作,将城管革命向基层延伸。城市管理的重点在基层,为此,我们广泛开展了“爱护城市环境,共建美好家园”、“城市管理靠大家,和谐环境你我他”等系列主题宣传活动,深入推进市“四大家”领导及市直单位包路段、包社区活动,全面恢复了城市管理“门前三包”责任

制。正组织开展城管进社区活动,将城市管理触觉延伸到社区,市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多次深入基层了解民情民需,解决了一大批困难和问题,通过面对面交流密切了与群众的关系,拉近了与群众的感情,使城市管理工作得到了群众的真心拥护,调动了基层参与城市管理的积极性。

二、领导重视,细化责任,建立推进城管革命的组织体系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市委常委会和市政府常务会专题研究部署相关工作,集中时间开展城管体制改革专题调研。市委书记王世荣同志、市长郑德安同志深入相关部门及社区调研城市管理工作,强调要以城市管理创新为突破口,推动社会建设上水平。8月17日,副市长胡桂军同志带领相关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赴武汉考察学习江夏区城市综合管理经验,通过考察学习,得到了启示,认清了差距,受到了很大的震撼,提出了远学株洲,近学江夏、襄阳的目标。8月12日,“城管动员大会”之后,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市长郑德安同志、副书记陈良金同志、常务副市长黄久强同志三次带队,深入背街小巷检查市容市貌,现场办公检查督办城市管理工作,解决了一大批市民关心的难点、热点问题。市人大、市政协的领导同志,积极支持城管工作,及时制定了相关决议、决定,并开展视察和督办城市管理工作,有力地带动了市直各部门参与城市管理革命,促进了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加强队伍建设。我们调整了城市管理委员会组织机构,由市长担任主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分管副市长任副主任,城区办事处、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人为城管委成员。我们坚持做到每月召开一次城管工作会议,市长亲自主持,专题研究城市管理工作,极大地推动了城管工作向纵深发展。坚持“专群结合,广泛动员、形成全力”的原则,进一步充实执法管理队伍、城管协管员队伍。同时,正着组建各乡镇办城管中队,不断壮大城市管理队伍。

(三)加强制度建设。我市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加强城市综合管理水平的实施意见》、《关于查处违法建设工作的意见》等七个城市管理规范性文件,正在拟定《城市管理考核评比办法》、《城市管理考核评比办法实施细则》、《城市管理考评标准》等一系列操作措施和政策,形成较为完善的城市管理工作政策支撑体系。

(四)加强考评和责任追究。在学习株洲、江夏、襄阳的基础上,市里调整对城区城市管理的考核内容和办法,强化市城管委的职能和各城区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的主体责任,建立城市管理考评问责机制,对城区办事处、开发区、市直有关部门实行日考核、周反馈、月评比、季考评,连续两次排末名的,由市主要领导约谈主要负责人,连续三次排末名的,主要领导在市电视台向全市人民作检讨。设立城市管理考核评比奖惩专项资金,市财政局从二个城区办事处和8个乡镇财政预算经费中各扣减一定数额资金,市财政配套

一定数额资金,归集资金作为城管考核评比奖惩专项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由市城市管理委员会每月按考评结果兑现奖惩,考评结果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城区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所得奖励资金70%用于城市管理及维护,30%用于奖励先进单位和个人。这一考评办法,经过几次反复讨论,基本形成了共识,将极大调动城区办事处、社区、村居委会和城管队伍的积极性。一方面既让他们感到了压力,又让他们感到了责任,自觉主动承担起城市管理的主体责任,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变化。

三、改革体制、创新机制,推动城市管理常态化、制度化

(一)改革城管体制,实行三级管理为主的城管新体制。按照“分级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理顺市、办事处城市管理体制,实施规划权高度集中,管理权适度下放,强化了城区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社区、村委会在城市管理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建立“统一指挥、分级管理的城市管理新体制。明确市、办事处(镇)城市管理职责,由城管执法局直接委派各10名城管人员,进驻赞阳、光化办事处;其它8个乡镇在城管执法局的指导下,自行组建城管中队;各中队设置固定办公场所,从事辖区城市管理“十乱”现象治理和巡查制止违法建设行为。乡镇中队中队长由一名乡镇副职兼任。职责调整后,赞阳、光化办事处城管中队受市城管执法局和辖区办事处的双重领导,各乡镇办城市管理的日常管理、考核由市城管委办公室负责。市城管执法局主要对辖区城管工作进行业务指导、监督和考核。市法制办负责各乡镇城管执法人员的培训和执法证的办理工作。

(二)建立广泛的社会参与机制。强化城市管理委员会的领导、协调、检查、督办职能,每月由市政府领导带队,组织办事处、开发区管委会和市直相关部门负责人对市区城市管理工作进行检查。办事处(乡镇)、社区居委会把城市管理当作主要职能,充分发动群众,让市民教育市民,让群众管理群众,初步形成了全民上阵,全员动手,全社会参与城市管理的氛围。

(三)建立城市管理持续投入机制。进一步加大对城市综合管理的投入,城市管理投入只能增加,不能减少。市财政优先足额安排城市管理经费,确保城市综合管理经费增幅高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实际增幅。市财政投入主要用于公厕、垃圾转运站、果皮箱等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和购置,并确保土地收益金的一定比例用于城管基础设施建设。

(四)建立城市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以市场化为取向,采用管养分离、以费养事、特许经营模式,鼓励有条件的法人单位和个人,通过竞标获得市政公共设施养护管理权,在目前已实行环卫作业模拟市场化的基础上,逐步把渣土清运、城市“牛皮癣”治理、绿化管养、城市道路维护等推向市场,实行以钱养事,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产业化发展。

(五)建立数字化城市管理机制。我们计划拿出专项资

金,建设数字化城管系统、智慧城市、无线城市,通过整合公安信息资源,运用最新科技手段,建成市区联动、信息共享、高效运转的城市综合管理数字化监督指挥系统,形成巡查发现、投诉受理、协调督办、检查考评等多环节的闭环式全流程信息化管理。目前正在抓紧设计方案,加强与有关单位的接触和洽谈。

四、明确目标,突出重点,集中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 “十二五”时期我市的城市管理总体目标是:不断优化城市环境,努力塑造整洁、有序、文明的城市新形象。3个月内城市环境得以明显变化;2011年城市环境实现大变样;2012年城市环境面貌发生根本变化,“大城管”格局进一步完善,长效管理机制基本建立。围绕这个目标,我们扎实开展了“七个专项整治”:

(一)实施“垃圾围城”专项整治。以清理背街小巷、城乡结合部、铁路河道沿线集存垃圾为重点,在市区范围内全面开展环境卫生综合整治。截止目前,共出动1万多人次、动用机械200多台套,清理垃圾、建筑渣土等600多吨,市区基本消灭了卫生死角和集存垃圾。城市生活垃圾处理项目,一期工程将在今年建成投入运行,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二)实施交通秩序专项整治。加大对重要路段、主要堵点交通疏导力度。建立了由公安城管、公安交警联网的处罚平台,有效提高了静态交通秩序整治效率,市区交通秩序明

显好转。

(三)实施沿街为市专项整治。按照“主干道严禁、次干道严控、背街小巷规范管理”的要求,加大出店经营、占道经营、游散摊点治理力度,规范城市管理疏导点15处。同时,升级改造农贸市场,计划改造提升城区现有玉皇阁农贸市场、中山大市场、北京路农贸市场;新建城区临江大市场标准农贸市场;新建大棚式农贸市场2个。

(四)实施渣土污染整治。严格实行渣土运输企业化管理,建立“准入许可、源头专控、运输专线、消纳专点、管理专责”的管理新机制,强化工地、路面、车辆、企业四个环节监管,初步遏制住了飞扬撒漏等现象。

(五)实施户外广告专项整治。按照减量、提质、规范的要求,对市区主次干道户外广告、门店招牌进行整治和规范。截至目前,共拆除大型立柱广告21处,拟定了洪城门、拦马河等重点区域的大型户外广告提档升级改造方案,建设大型LED电子显示屏广告发布平台,提高了户外广告的档次。

(六)实施立面美化专项整治。以市区出口路沿线、广场等周边立面整治为突破口,正着手制定城区重点区域立面整治方案。启动临街建筑立面集中整治,清洗临街建筑立面,拆除沿线乱搭乱建和违法建设,实施绿化美化亮化改造。以后,我们每年有重点的改造一两条路,保证立面的整洁、美观。

(七)实施道路管养整治。近年来,全市已投入大量资

金,增设停车位;对主要干道进行了刷黑,对人行道进行了铺装和修整;对汉江大桥进行了检测和维护;加强了无障碍设施建设的管理力度,清洗、保养、规范了市区路名牌、公交站牌、交通指示牌等。

这几个方面的整治,搞了两个月。以后也将是我们的工作重点。

五、重点治乱,重拳出击,依法查处违法建设 针对我市近年来,违法建设失控,严重影响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状况,我们下决心打一场查处违法建设的硬仗。

(一)统一思想,协同作战,坚定信心打好这场攻坚战。市委、市政府集中时间专题研究讨论查处违法建设工作,制定工作方案,一次性印发配套文件4份。成立了全市查处违法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市长郑德安同志担任组长。市人大、市政协专门出台了支持查处违法建设的决议。市纪委、组织部出台了查处违法建设责任追究办法,市政法委出台了全市政法机关参与支持查处违法建设保障方案,市委宣传部制定了查违工作宣传方案。全市各级部门层层召开查处违法建设大会,市纪委、市城管局专门公布举报电话,24小时受理群众举报,在短时间内,全市上下就形成了空前的查违、拆违、禁违声势。

(二)突出重点,周密部署,强力推进违法建设查处工作。这次查违拆违的重点有四个方面,一是党政机关、企事业单

位、基层组织、党员干部的违法建设;二是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违法建设;三是非本集体经济组织人员购买或租用集体土地违法建房的;四是单位和个人非法建设的小产权房。我们在广泛调研和学习外地做法的基础上,制定了拆违的五大原则,一是零补偿原则;二是依法拆违、有情操作、自拆为主的原则;三是属地管理,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四是先查人再查房、先单位后个人、先党员干部再群众、先重点再一般的原则;五是分类处理、区别对待的原则。确立了拆违的三个目标:一是彻底控制,不出现新违建;二是法人单位、党员干部的全部拆除;三是对群众依法鉴定,锁定目标,以后根据城市规划发展需要再拆。在工作步骤上,一是开展违法建设自查自纠行动。组织基层组织逐家、逐户上门开展违法建设普查。二是大力实施拆违行动。重点对党员领导干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基层组织违法建设,占用各种管线、挤占消防通道、河道行洪区域的违法建设,单位和个人非法建设的小产权房等10类严重影响城乡规划的违法建设组织强拆。三是严厉查处党员干部和国家公职人员参与违法建设行动。群众现在最关心的是先拆谁?先拆法人、党员干部。市纪委组织党政干部、国家公职人员人人签订违法建设自查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三)拆防并举,着眼长远,着力建立查违禁违长效管理机制。市政府建立违法建设防控网络,通过层层签订责任状,严格实施责任追究,使市区违法建设防控效率明显增强,市

区违法建设实现“零增长”。

六、完善规划,加大投入,全面提升城市综合管理水平

(一)坚持规划先行。按照高起点、大手笔的要求,全面启动了专业规划编制。一是城区主次干道立面整治、门店招牌、户外广告整治规划;二是主次干道、人行道改造升级规划;三是主城区农贸市场、夜市、早餐点规划;四是公交车停靠点规划;五是市政环卫基础设施规划;六是城市绿化美化规划;七是城区亮化规划。

(二)加大城市基础设施投入。近年来,市政府加大环卫设施的投入力度,购买了大型环卫作业机械,全市环卫作业机械化清扫率进一步提高。近期,我们计划先期在城区11条主干道及繁华地段设置果皮箱230个左右,再增设40个密封式垃圾箱斗,实现市区生活垃圾清运机械化、封闭化的目标。确保城区“垃圾不落地”。消灭露天垃圾池。

(三)全面提升园林绿化建设水平。按照省级生态园林城市标准,加强园林绿化建设,见缝插绿、拆墙透绿、拆违建绿,全面实施园林绿化改造,不断增加绿地、游园面积。对市区所有绿地、绿带、树木进行了调查摸底,对缺株、坏死的植被全面补植;对现有绿地、绿化带的保护设施(木栅栏、竹篱、铁护栏)进行清理,对有碍市容的一律拆除,确保了城市园林绿化的覆盖率。抗战文化广场二期绿化建设于今年4月动工,通过优化植物配置,完善绿地功能等,目前工程已全部完工,一处既具抗战文化气氛又有鲜明时代气息

和地方特色的大型集会、休闲活动场所面向广大市民开放。另外,新建汉江大道东景点、科技产业园三角景点和铁锁堰沟(万盟数控公司)配套绿化工程,更新改造光化汉江大桥头三角景点,市城市景点、游园建设亮点纷呈。

在襄阳市委、襄阳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襄阳市直有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我市的城市管理工作虽然取得了明显的进步,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但与上级领导的厚望和全市人民建设美好家园的希望相比,还有不小差距。一是规划滞后;二是基础设施落后;三是环境整治水平还不高。在城乡结合部、背街小巷还有死角,与株洲、江夏、襄阳相比还要付出很多努力。下一步,我们将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抓紧编制城市空间布局规划和控制性详规,全面提高城市规划的覆盖率。二是探索融资途径和方法,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强大市政、大交通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三是创新体制机制,提高城市管理的科学化水平。加快数字化城管系统建设,建立长效管理新机制。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我们将以此次检查为契机,以建设汉江城市带明星城市为目标,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全面提升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努力把老河口建设成为襄阳市的宜居宜商兴业城市。

第三篇:宁夏王正伟主席在沿黄城市带建设启动仪式上讲话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王正伟主席在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启动大会上讲话的通知

(宁政办发【2009】67号 2009年4月9日)

各市、县(区)人民政府,自治区政府各部门、直属机构:

现将王正伟主席在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启动大会上的讲话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

今天,自治区党委、政府隆重召开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启动大会,标志着我区沿黄城市带(群)建设正式进入全面实施阶段。会前,大家实地观摩了吴忠市滨河大道改扩建暨黄河大桥建设、青铜峡陈袁滩滨河新村以及黄河金岸绿化工程等5个重点建设项目,总体上感到干劲足、力度大、效果好,值得各市县(区)学习借鉴。刚才,李锐副主席宣读了沿黄城市带(群)2009年建设实施方案,吴忠市代表沿黄各市、县(区)进行了表态发言。下面,我结合观摩情况讲几点意见。

一、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是一项重大的战略性工程

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突破行政区划界限,加快城市群和经济圈建设,培育新的增长极。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科学发展观要求,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对于推进宁夏跨越式发展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第一,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是提升城市化层次和水平的必然选择。21世纪是城市群的世纪,建设跨区域的城市群是城市化和现代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古往今来,世界主要城市群都是依靠大江、大河、大海而建设、而兴旺、而发展。有水就有灵气,就有生机,就有活力。当今世界五大城市群中,英国以伦敦为核心的城市群发迹于泰晤士河,欧洲西北部城市群得益于莱茵河和塞纳河,北美五大湖城市群兴盛于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畔,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和美国大西洋沿岸城市群依托于两大洋的黄金海岸。我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也是分别兴起和壮大于长江、珠江两岸和渤海湾地区。宁夏唯黄河而存在,依黄河而发展,靠黄河而兴盛。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大力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2008年全区城市化率达到45.5%,人均GDP超过2000美元,进入了城市化加速发展时期,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日益凸显。有这样一条上天赋予我们的母亲河,靠着这样一条富民河,只要充分挖潜利用好这种优势,将“大银川”建设与各市、县(区)建设有机结合,像大连“花园之城”、昆明“春天之城”、杭州“人文之城”、厦门“海湾名城”一样打造宁夏“黄河名城”品牌,不求最大,但求最佳、最特、最美,就一定能够进一步提升我区城市化层次和水平,就一定能够把沿黄城市带(群)建成西部最具潜力、最有特色、最富魅力、最适宜人居和创业的精品城市带(群)。

第二,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是推进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发展区域经济,必须依靠较为完善的主导产业体系及大城市群的支撑。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城市群,以不到全国10%的人口,创造了30%以上的经济总量,吸引着60%以上的外商投资。在这三大城市群的示范带动下,西南成都-重庆城市群、中南武汉城市群和长沙-株洲-湘潭城市群、中部河南中原城市群、东北沈阳经济区、西北陕西关中城市群和内蒙古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城市群等正在迅速壮大,成为汇集要素、创造财富的主体区域,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城市群不仅仅是建高楼、修马路,更重要的是发展产业,形成产业集群,提升综合经济实力。环渤海湾城市群中的青岛,不仅是一座优美的人居城市,更是一座领跑中国产业之路的名牌城市,如海尔集团、海信集团、青岛港务局等都是这座名牌城市的强势产业支撑。珠三角城市群中的“创富之城”深圳,与创办特区之前的1979年相比,2002年GDP达到2239亿元,增长1142倍;进出口总额872亿美元,增长9689倍,真正书写了中国城市的创富神话。宁夏沿黄城市以全区57%的人口、43%的土地聚集了80%以上的产业,创造了90%以上的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虽然与上述城市群相比,我区沿黄城市带(群)尚处于发展“萌芽”阶段,但已显示巨大潜力。只要按照“六个一体化”要求,全力提升沿黄城市带(群)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水平,充分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就一定能够整体提升区域创新力、可持续发展力和综合竞争力,就一定能够推进全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式发展。

第三,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是实现统筹协调的必然选择。发展城市群,推进城市现代化、城乡一体化,能够实现产业的大集聚、设施的大完善、城镇的大发展和人口的大聚集。我区人口总量仅600多万,比西安市的人口规模还少100万,也就是一个大城市的人口。如果我们的城市化率达到60-70%,就有400多万人聚集到城市生活,将会迎来以城带乡、城乡统筹的黄金期,宁夏就会迈上跨越式发展的快车道。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符合“五个统筹”要求,有利于提升沿黄城市的就业吸纳力和人口承载力,使更多中南部地区人口向沿黄城镇流动,有效解决贫困问题;有利于提升沿黄城市的综合经济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带动中南部更好地融入全区发展格局之中,不断缩小城乡、山川差距;有利于巩固提高本地区生态环境质量,构筑西部生态屏障;有利于提升民族和地方文化软实力,扩大宁夏在穆斯林世界的影响力,促进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

总之,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是一项具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功在当代、惠泽千秋的战略工程。各地各部门一定要切实增强紧迫感、责任感,抢抓机遇,奋力推进,把沿黄城市带(群)打造成我区对外开放的排头兵和主阵地,打造成跨越式发展的支撑点和发动机,打造成西部大开发新的区域增长极和动力源,引领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必须明确思路,突出重点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的总体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 “一张蓝图管到底”、“沿黄城市一盘棋”,加快实现六个一体化。一张蓝图管到底,就是要以打造黄河金岸为目标,以规划为龙头,以水系为主线,坚持点轴发展、线面结合,认真落实《宁夏沿黄城市带(群)总体发展规划》,突出新特色、塑造新形象;沿黄城市一盘棋,就是自治区各部门、沿黄10个城市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心想一家,劲使一处,形成沿黄城市同步协调发展的整体合力;实现六个一体化,就是要通过同城化发展,实现沿黄城市规划编制、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区域市场、生态建设和市政服务“六个一体化”,以“黄河金岸”带动全区跨越发展。

按照上述思路,当前要重点突出六条功能线建设:

一要在维护上下功夫,打造生命保障线。黄河是中华母亲河。毛泽东同志曾指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产床和摇篮,是民族得以生生不已的血脉。黄河世代哺育着宁夏平原,恩泽着宁夏回汉各族儿女,造就了良田沃野、鱼米之乡的塞上江南。河兴则万事兴,河亡则万物亡。黑河下游居延海的严重沙漠化、塔里木河流域楼兰古城的历史悲剧、无定河边统万城的悄然消失,无时无刻不在警示着我们。维护黄河健康生命、促进黄河健康发展,不仅是我们必须担当的历史责任,更是保护宁夏生命之源、兴盛之源的现实需要。建设黄河标准化堤岸暨滨河景观大道,既要突出治理,提高黄河行洪、防洪保障能力,又要突出保护,维系好黄河水生态。要着眼于建设宁夏生态效益黄河,按照“就高不就低、充分发挥防洪作用”的原则,坚持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建设好沿黄400公里标准化堤岸,银川市防洪核心区、吴忠市区段堤防要按照50年一遇防洪标准设计施工,其余堤防要达到20年一遇防洪标准,增强防洪保安全能力。要围绕建设节水型社会,科学制定沿黄城市水系规划,加大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减少泥沙流入黄河,尽快购买黄河疏浚船,疏浚黄河主河道,切实保护黄河水生态,保障黄河自身生命系统的健康发展,保障沿黄群众在安居中实现乐业。

二要在通达上做文章,打造抢险交通线。标准化堤岸暨滨河景观大道是集防洪、交通、旅游、生态及土地开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工程,既要成为一条防洪抢险运输保障通道,又要成为一条贯通沿黄城市的交通主干道。目前,中卫段(左岸)、吴忠、青铜峡部分段、灵武全段总计160多公里已建成,其余工程段也已全面铺开。要着眼于打造“百年工程”,严格执行设计标准和施工程序,确保强度,确保质量,使防洪堤坝、堤防断面及各项附属工程经得起防洪检验,经得起历史检验。要着眼于打造 “畅通工程”,参照一级公路标准,全线贯通黄河堤岸硬化道路,迂回贯通沿线各防汛道路,为黄河防汛抢险提供全天候、全方位、无障碍的运输保障线。要着眼于打造“融汇工程”,滨河景观大道不仅要成为沿黄城市带(群)快速通道和城乡一体化便捷通道,还要与“三纵九横”骨干路网融汇连通,形成方便、快捷、高效的交通运输网络,全面提升宁夏在亚欧大陆桥国际大通道、祖国西部南北大通道中的战略地位。

三要在提升上见成效,打造经济命脉线。产业有序分工、协作发展是城市带繁荣的标志。沿黄区域是我区经济发展的精华地带,对全区跨越发展具有整体带动作用。要按照“六个一体化”的要求,围绕国务院《意见》确定的“六大基地、六大示范区、一个目的地”的战略定位,把沿黄区域作为一个整体区块进行经营,按照市场要求和经济流向进行产业布局,打造“五优一新”优势产业链,形成“园、带、群”的产业和空间布局形态,形成以银川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四个地级市为次中心的“半小时通勤圈”,走区域协调、统筹和特色发展之路。沿黄布局建设宁夏园艺产业园、中宁枸杞观光园、灵武长枣采摘园、贺兰山生态葡萄种植园等各具魅力的特色产业园,促进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沿黄城镇聚集。要充分释放土地“财富之母”、劳动力“财富之父”和资本“财富之子”的潜能,加快公交互通、金融同城、电讯同区、电力同网、信息共享步伐,实现规划制度同筹、产业市场合体、公共服务均衡、基础设施同步、生态环境共治,使沿黄地区真正成为承接国际及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的密集产业带和优势平台,以同城化拉动二、三产业快速发展,增强区域凝聚力和产业竞争力。最近,我让国土资源厅结合水利厅和各市、县(区)的调查,利用遥感技术测定,仅通过标准化堤防建设,配套相关水利设施,就新增土地4.7万亩、改造中低产田14.1万亩、新增水面3.2万亩、新增城市建设用地1.1万亩,城市土地成几倍甚至十几倍升值,由此可反映出我们打造“黄河金岸”所取得的初步效益。固原市作为南部山区具有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中心城市,要引导生产力资源合理流动重组,要加大生态建设、城市基础建设和产业发展力度。

四要在设计上动脑筋,打造特色城市线。特色就是个性,特色就是品牌,特色就是资本,有特色才能有魅力,才能有吸引力、竞争力和生命力。要在《沿黄城市带(群)总体规划》的框架内,尽快修订完善沿黄各市、县城市建设规划,把特色文化融入规划、设计和建设中,充分体现“塞上湖城”银川、“山水园林之城”石嘴山、“滨河水韵之城”吴忠、“浪漫沙都”中卫、“丝路古城”固原及各县城特色,塑造个性化的形象和品牌,以“不同”和“异质”求得发展空间,避免“千篇一律”、“千城一面”,形成布局合理、优势互补、功能完善、特色鲜明、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和经济产业集群。要科学地把现代气息、历史神韵和地方特色融于城市建设之中,大气魄建设首府贺兰山体育场、宁夏大剧院、银川北塔公园、解放西街改造和石嘴山、吴忠、中卫科技馆、博物馆、图书馆、文化体育中心等一批理念超前、功能先进的地标性项目,高水平规划建设沿黄各城市黄河大桥两岸景点,力争做到一个城市一风格,一条街道一道景,一座建筑一幅画,力争使城市的每一个大建筑、每一片区域、每一条街道、每一座广场都成为精品,将沿黄城市带(群)打造成西部真正的“黄河金岸〃塞上明珠”,打造成具有宁夏特色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精品魅力城市带。

五要在延伸上求突破,打造生态景观线。我区是国家级防沙治沙示范省区和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要借助这两块“金字招牌”,按照打造黄河金岸的总体构想,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对沿黄城市生态综合治理和沿黄旅游景观进行整体规划开发。要打造沿黄滨河旅游专线,以黄河文化为轴心,建设黄河楼、黄河书院、黄河度假村、黄河祭坛、黄河博物馆,与十里长峡、一百零八塔等交相辉映,建设沿黄四百公里生态绿色景观长廊,形成“坐车观江南”的良好效果。要开发沿黄滨河特色景区,将分散的村庄适度向黄河岸边集中,深度开发利用沿黄湿地湖泊,沿岸规划建设农家乐、渔家乐、黄河人家、黄河小镇、黄河水车园、黄河农耕文化园、黄河风情园、黄河雕塑园、黄河休闲广场等各具特色的旅游商贸基础设施,打造黄河金岸新景区,形成黄河玉带缀玉珠的美景。要整合沿黄滨河旅游资源,以基础设施托起旅游景观,以生态环境扮靓旅游景观,以产业发展拓展旅游景观,以文化理念打造旅游景观,以机制创新开发旅游景观,发挥沙湖、沙坡头的龙头作用,带动提升六盘山、贺兰山岩画、须弥山石窟、青铜峡大峡谷、西夏王陵、水洞沟遗址、中华回乡文化园等景区景点的品位和功能,同时依托滨河四百公里无障碍交通的优势,积极策划并举办沿黄马拉松赛、自行车赛、摩托车赛、黄河水上漂流等特色赛事活动,全力构筑江南水乡、雄浑大漠、回乡风情、西夏文化、红色旅游、产业文明、丝绸古韵、生态屏障“八大画卷”,联手打造“塞上江南〃神奇宁夏”旅游品牌,努力把沿黄旅游带打造成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西部独具特色的旅游目的地。

六要在挖潜上花力气,打造黄河文化展示线。天下黄河富宁夏,黄河文化汇宁夏。长期以来,依托相互交融的黄河、移民、游牧、农耕、回族伊斯兰等多种文化,形成了宁夏人不封闭、不排外、不保守和兼收并蓄、和谐共生的开放、包容文化心态。要深入挖掘黄河历史文化和民风民俗等,邀请全国名家精心筛选各个时期名人名家咏颂黄河的诗作、辞赋以及大禹治水等有关开发治理黄河的典故、文献、歌曲等,在黄河沿岸充分创意展示。要以黄河文化为主题,邀请全国知名作家、诗人和摄影家来宁采风,挖掘创作有关黄河体裁的各类文艺作品,让人们充分领略中华民族母亲河的古老沧桑、气势磅礴和深邃的文化底蕴,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宁夏跨越式发展所取得的辉煌成就。

三、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必须要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的目标已经明确、任务已经部署,号角已经吹响,关键是要一心一意抓落实。各地各相关部门一定要决心更大、起点更高、步子更快、措施更硬,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把这项长期性、综合性、全局性工程抓实、抓好、抓出成效。

一要打破区划限制,加强团结协作。融则兴,合则旺。在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中,没有割舍不下的地方利益,没有跨不过去的行政藩篱,没有打不破的体制机制障碍。各地各部门要以全局利益为重,真正做到多一些开拓创新,少一些封闭保守;多一些开明包容,少一些鼠肚鸡肠;多一些互利共赢,少一些斤斤计较;多一些真抓实干,少一些坐而论道。要有一张蓝图绘到底、区市县一杆子插到底、一以贯之抓到底的魄力和勇气,按照一体化发展思路,树立整体发展的大局观念,淡化行政区域概念,增强经济区域观念,着力作好统筹协调和区域分工协作,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在经济区域更加畅通和融合,做到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取长补短、互通有无。

二要打破体制障碍,催生发展活力。要对原有阻碍城市带一体化发展的体制、制度进行大胆改革,探索建立新体制、新机制。自治区各部门和各城市要抓紧制定有利于推进沿黄城市带(群)发展的优惠政策,出台基础设施、城乡建设、产业布局、土地供应、公共服务、人口流动、财政税收、市场体系和社会发展一体化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制定城市带统一的投融资导向、土地流转、招商引资、环境保护、税收分成等政策;消除政策壁垒,取消对人才、资本、资源跨地区流动和市场准入的限制,创造公平竞争的发展环境和良好的发展平台。要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考虑问题、推进工作要有新的思维,进一步确立新概念新思路、进行新谋划新决策、推进新部署新实践。只要有利于沿黄城市带(群)建设的事,有利于区域协调发展的事,就可以大大胆地探索、大胆地实践。

三要打破定势常规,狠抓工作落实。谋划和推进沿黄城市带(群)的发展,不能按照一般的概念、一般的模式、一般的思维、一般的方法,一定要超常规规划、超常规部署、超常规推进,创造新的发展速度。要加强对沿黄城市带(群)建设的组织、指导和协调,成立专门机构研究决定重大发展事项。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完善沿黄城市带(群)联席会议制度,合力推进,特事特办、急事急办,所有事情认真办,哪个环节、部门出现问题都要追究责任。财政、发改、交通、建设、林业等各相关部门要整合资金和项目,适当向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倾斜。自治区已安排的国债项目资金,将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支持各城市建设。各地也要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通过争取国家支持、市场化运转等多种途径筹措资金,抓好黄河金岸建设。各地各相关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要亲自拿在手上,紧紧抓住不放,一步一步地往前推进,一项一项地落到实处。要建立考核激励和监督检查制度,将沿黄城市带(群)建设工作列入对各市县、各部门效能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内容,一级考核一级,层层抓落实。自治区每年要召开会议,与各地各部门进行一次考核算账,通过年年考核,年年算账,鼓励先进、批评后进、改进工作,力争3-5年内,使黄河金岸建设实现新的更大的突破。

建设沿黄城市带(群),打造黄河金岸,责任重大,任务艰巨,使命光荣。我们要进一步振奋精神、昂扬斗志、奋发有为,举全区之力,打响打足黄河牌,做美做强沿黄城市带(群),奋力打造黄河金岸,促进全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为宁夏的长远发展创造新的业绩!

第四篇: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皖发[2010]10号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中共安徽省委 安徽省人民政府

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

皖发[2010]10号

为认真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建设,现提出如下政策意见:

一、强力推进产业承接载体建设

l、从2010年起连续6年,省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10亿元的专项资金用于集中区建设,区内新建企业年新增企业所得税省级分成部分全额奖励市县,涉企行政事业性收费予以免收。

2、示范区内的省级开发区,可依法采取置换用地、整合周边乡镇工业集聚区或产业园区等方式扩大范围,由所在地政府修编开发区总体规划报省政府批准后实施。支持国家级开发区扩区。

3、区位、交通及产业基础较好的工业聚集区可批准筹建省级开发区,符合条件的省级经济开发区可同时设立为省级高新区,支持具备条件的省级开发区升格为国家级开发区。

4、在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中设立合作园区,吸引海内外地区政府、开发园区,跨国公司、中央企业、战略投资者,以及省内各市县、企业等对其进行整体开发。2010年起连续6年,合作园区新增增值税、所得税市、县留成部分,全额补贴给合作园区。

5、鼓励发展“飞地经济”,积极探索不同的管理模式和利益分享机制,开展国际、省际、省市、市县之间的广泛合作。

二、大力支持产业创新升级

6、制定示范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目录内投资项目享受国家鼓励类产业相关支持政策。

7、促进承接产业转移与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工作相结合,全面落实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比照执行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相关政策。

8、支持创新平台建设,对省外高新技术企业和省级以上创新型(试点)企业,以及海内外重要研发机构、中试基地等落户示范区的,享受转出地同等优惠政策待遇。推进产学研合作,吸引高新技术成果在示范区转化。

9、建立并认定一批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支持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

三、保障建设用地供给

10、实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动态管理,根据实际用地需求,试行与审批级次相配套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滚动修编制度。

11、加强建设用地计划指标统筹,全省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预留15%,专项用于示范区重大项目建设。省对投资额l亿美元或5亿元以上的鼓励类产业转移重大项目用地计划指标单列。集中区单独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地计划指标单列。

12、示范区内建设用地置换指标可有偿调剂,示范区外市、县新增耕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示范区市、县。支持示范区市、县为其他地区土地整理垫付前期资金,整理置换的新增建设用地指标可有偿调剂给垫付资金方使用;也可用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价入股,共建合作园区。

13、完善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流转制度,将集体建设用地纳入统一市场。

四、充分发挥税费优惠和价格政策效应

14、根据全省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幅度,示范区内市、县政府可自行确定当地等级土地的适用税额,并报省政府备案。对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其在建期间建设用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城镇土地使用税,经营期间其自用的房产和土地,纳税确有困难的,按程序报批后,可减征或免征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

15、对外省已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转带到示范区内落户的,有效期内不再重新认定,减按15%的 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外省转移到示范区内的综合利用资源企业,凡在资格有效期内生产巳认定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产品的,不再重新认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16、对以省政府名义表彰的有关科学、教育、技术、文化、卫生、体育和环境等方面的奖励,免征个人所得税。

17、示范区内的鼓励类服务业用水、用气价格与工业企业实行同价。实行大用户直供电试点。对用电容量100千伏安以上的商业零售企业,暂缓实行峰谷分时电价。

18、对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新建企业的水、电、气工程设计和安装价格实行监管,市、县人民政府可根据当地实际综合制定最高收费标准。对进入集中区和省级以上开发区的企业涉及的事业单位服务收费,市、县人民政府可以制定减免政策;企业需要社会中介服务的,当地政府可以通过打捆结算、招标等形式确定收费标准。

五、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19、鼓励各类金融机构在示范区设立分支机构,并给予一次性资金补助,新购建的自用办公房房产税按收入归属3年内由财政全额奖励给企业。

20、支持发展地方金融机构,推动农村信用社改制为农村银行,鼓励符合条件的农村银行增资扩股。大力培育新型农村金融机构,2012年前示范区每个县至少成立1家新型农村金融机构。

21、鼓励企业发行股票、企业债券、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设立财务公司。鼓励企业上市,企业因上市而补缴的税费,省及以下留成部分奖补原企业股东。

22、加大金融资源整合,建立健全产权交易市场,支持设立股权投资基金,发展创业投资。发挥保险的保障和融资功能,建立担保风险基金,完善信用担保体系。鼓励创新金融产品,积极争取开展消费金融公司试点。

23、建立便捷高效支付清算系统,实现示范区内免费通存通兑。完善跨省金融结算,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

六、提高环境承戴能力

24、科学编制示范区环境保护规划,加快实施污染综合治理工程。先行开展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

25、省财政对集中区内新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项目按每万吨处理能力300万元奖补,新增污水管网建设按每公里40万元奖补。

26、开辟审批“绿色通道”,提高环评审批效率;对上报环保部的项目积极提供服务,争取加快审批速度。

七、强化人才和智力支撑

27、依托高校、技师学院、科研院所、中职学校、骨干企业,建设与承接接产业相配套的人才培训基地和公共培训基地。支持若干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园区和引智示范基地建设。

28、加快建立人才、智力、项目相结告的柔性引进机制,省属高校、科研院所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6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

29、保障外来务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加快发展农村中等职业教育并逐步实行免费。省财政加大对示范区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建设的投入。鼓励国内高校到示范区联合办学、兴办分校或独立学院,并落实建设用地、规费减免、设施建设、税收等优惠政策。

八、支持内外贸发展

30、充分运用家电汽车下乡、万村千乡、双百市场、农超对接、商贸物流、再生资源回收、资源回用等政策,支持示范区扩大消费。综合利用省级外贸促进资金和中央切块资金,支持示范区培育出口基地和加工贸易梯度转移承接地,开拓国际市场。

31、支持示范区建设物流园区和外向型现代物流产业带,对新建物流园区、道路运输站场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物流项目,减半征收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人防易地建设费和道路临时占用费,免收征地管理费。

32、推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建设,抓紧出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布局规划。推进合肥出口加工区尽快获批。为芜湖保税港区建设准备条件,快速审核、审批或转报保税仓库、出口监管仓库等保税物流场所建设项目。

九、强化社会建设和就业服务

33、建设以示范区为核心、覆盖全省、联结长三角的公共就业信息网络。建立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劳务合作机制。支持建立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基地,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就地转移就业和回乡创业。加大对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的投入。

34、制定城镇职工社会保险和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制度等衔接办法。加快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养老保险制度,力争用5年左右时间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率先实现人人享有社会保障。

十、优化政务服务环境

35、放宽企业集团登记注册条件,允许企业经营范围按大类申请核定。

36、对列入示范区城镇体系规划的区域性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在申报核发选址意见书时,不再编制规划选址专题论证报告。

37、整体搬迁的企业在沿海评定的管理类别,来示范区后予以办理相应的工商、海关、外汇管理类别。允许转移到示范区内的企业将原进口设备转到符合国家鼓励政策的新企业继续使用,监管期限可以连续计算。

38、创新政务服务方式,继续清理和调整行政审批项目,规范和简化产业转移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等管理程序,提高行政服务效能。

39、扩大县级和部分试点镇的经济管理权限,形成促进承接产业转移的合力。

40、建立考核激励机制,对推进示范区建设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

省有关部门要根据本政策意见,制定具体实施细则,并报省人民政府。

第五篇: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

安徽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实施细则

2010年8月4日

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的要求,现就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贯彻落实“意见”提出如下实施细则:

一、加大就业促进力度,为示范区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1.建立健全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的良性互动机制。帮助和指导示范区建立公共投资带动就业增长机制,对示范区重点建设项目促进就业的影响实行绩效评估制度,对示范区就业专项资金安排给予倾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在示范区扩大就业专项资金支出范围。

2.加快示范区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支持示范区开展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争取每年安排示范区部分县(市、区)纳入国家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试点,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帮助示范区所有县(市、区)加快建设集人力资源市场和社会保障经办服务功能为一体的就业社会保障服务中心,为社会提供高效公共服务。

3.加快示范区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加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组织制定和实施《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2010-2015年人力资源市场发展规划》,推动示范区各级政府加大财政投入, 整合人才、劳动力市场职能和资源,尽快建立统一规范的人力资源市场。从2010年起,每年在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支持示范区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网络建设,帮助示范区搭建区内和长三角地区互联互通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网络。支持建立皖江人力资源大市场,形成功能完善的区域性人力资源配置中心,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4.支持示范区创业示范基地建设。支持示范区开展国家级或省级创业型城市创建活动。加快提升现有下岗失业人员、农民工创业孵化基地功能,鼓励和引导争创省级创业示范园。支持合肥、芜湖、马鞍山、铜陵市建设大学生就业创业示范基地。支持示范区各市探索建立创业投资专项资金。

5.支持示范区公共实训等基地建设。从2010年起,每年从就业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配备示范区市县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设备。支持示范区各设区的市建设与其承接产业相配套的公共实训基地,提升职业技能培训公共服务能力。从“十二五”起,在全省组织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一体化工程,项目安排向示范区适当倾斜,帮助示范区各县(市、区)依托现有培训资源,提升改造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实训基地,加大培训力度,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能力。

二、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为示范区提供有效的才智支撑 6.加强示范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依托示范区内高校、技师学院、中职学校、技工学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建立皖江人力资源培训基地。根据产业发展、产业承接对人才的需求,帮助示范区有针对性地做好各类人才培训计划制定并组织实施,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培训高级管理人才、高科技人才、高技能人才以及“双师型”人才。加大示范区内服务承接产业和创新创业的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选拔培养力度,促进优秀领军人才快速成长。深入推进示范区内“115”产业创新团队建设,有效提升重点产业自主创新水平。在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人选选拔、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人选选拔培养以及博士后工作等方面予以政策倾斜。加大示范区专业技术人才的继续教育力度。7.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支持示范区实施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和帮助示范区各市建设1所技师学院或高级技工学校,在人力资源富余的县(市、区)新建或扩建1所技工学校。打通高等职业学院、技师学院在办学、技能人才培养、就业方面的互通互认渠道,鼓励普通高校、科研院所和技工院校建立帮扶与合作办学的机制。支持示范区探索建立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免费培养技能人才经费保障机制,鼓励未能继续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进入示范区高职院校、技工院校学习。对企业急需的技术工种学生实行培训补贴。8.加强公务员队伍建设。依托省级公务员培训机构、有关高校和其他境内外教育培训资源,每年为示范区培训一批县(处)、科级领导干部,重点提高市、县政府依法行政、公共服务能力和适应形势、引领发展、服务发展的能力。指导示范区公务员管理部门以推进政府自身建设为重点,研究制定“十二五”公务员培训规划和专项培训计划,完善政策措施,提高示范区公务员素质;深化与长三角地区公务员培训合作,不断拓展示范区公务员培训空间,增强公务员培训的实效性。

9.大力推进人才开发与交流。建立人才柔性引进机制,完善人才流动绿色通道。根据示范区承接产业、新兴产业和科技研发的需要,编制人才需求目录。通过政府提供资助、允许自由进出、放宽待遇、实行项目全程服务等途径,采取团队引进、核心人才带动引进、结合承接产业引进等方式,大力引进高层次急需人才。省属高校、科研机构等事业单位科技人员携带科技成果到示范区创办企业的,6年内保留其工作关系,工龄连续计算,档案工资继续调整。期间要求返回原单位的,按原职级待遇安排工作。以智力服务、技术合作等方式参与企业创新发展的,薪酬待遇由双方自主协商。支持示范区与皖北地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的交流与合作。加强与长三角等区域在人才培养、引进、信息以及引智等方面的交流合作。探索建立示范区与国家部委、中央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长三角地区双向选派优秀人才挂职或任职制度。

10.拓宽人才资金投入渠道。支持示范区建立健全政府、用人单位、个人和社会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公共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鼓励示范区各级政府加大人才专项资金投入,侧重用于承接产业和创新创业型人才的资助、培养和奖励。鼓励用人单位增加投入,支持创新创业型人才的开发培养。

三、加强国外人才智力引进工作,为示范区拓展国际交流合作渠道

11.充分发挥引智工作服务示范区建设的独特作用。深入推进国家外专局和安徽省政府引智合作协议实施,争取国家外专局在“中部崛起引智工程”项目中对示范区给予以更多的倾斜。引进高层次外国专家,在示范区开展技术培训、信息咨询和问题诊断等专题引智对接服务活动。对示范区急需的国(境)外高层次专家开辟“绿色通道”,优先引进,重点支持示范区产业转移集中区建设,对其引智需求,优先立项、大力扶持。

12.支持示范区培育和建设国家级、省级引智基地(单位)。选荐引智项目,争取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积极争取国家外专局资金支持,在示范区建立若干个引智示范基地(单位)。加大对奇瑞汽车公司、华东光电技术研究所、马鞍山钢铁公司等重点引智单位的支持力度,在电子、信息、环保等领域培育一批国家和省重点引智单位。加大农业引智力度,促进农业科技自主创新。

13.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加快实施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百人计划”,鼓励示范区有条件的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海外设立研发营销机构,实施海外赤子为国服务行动计划,组织开展海外高层次人才招聘或“海外人才江淮行”活动。制定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使用的特殊政策,鼓励示范区以团队引进的方式引进领军人才和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14.加强示范区人才出国(境)培训工作。编制示范区急需人才出国(境)培训计划,建立计划调剂机制。重点组织实施示范区物流、金融、物联网、节能环保、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等急需紧缺人才的出国(境)培训系列工程,加大对示范区出国(境)培训项目的经费资助。

15.建设中国国际人才市场安徽市场,为示范区承接产业转移和自主创新搭建国(境)外人力资源配置的平台。

四、推进人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示范区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16.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对现行人才政策进行梳理,消除各种制度性障碍,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支持示范区采取特殊政策,优先解决引进的高技术人才以及随产业转移来皖工作或服务的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子女入学、社会保障等问题。

17.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留住人才、吸引人才,自主灵活、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支持各类企业专业技术人员以股权奖励、期权分配、技术入股等方式,按管理要素和科技要素参与分配。示范区各设区的市可在全省统一政策框架下,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选择最低工资标准档次。加快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实行绩效工资总量适当倾斜,对优秀人才和做出突出成绩的人员实行绩效工资分配适当倾斜。对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采取特殊的分配激励政策,对部分紧缺或者急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高技能人才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灵活多样的分配办法。

18.创新人事管理体制。对示范区留学人员认证可先行审核报省备案发证。进一步扩大外国专家来华工作行政许可委托办理的范围。根据需要,经省级公务员主管部门同意,可专门为示范区单独组织实施公务员考录工作。对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到示范区创办非公有制企业并达到一定条件的,可按规定办理辞职或提前退休手续;对经组织批准辞去公职的,可按规定发给一定的补偿金。

19.加快推进示范区劳动保障监察“两网化”管理工作。在示范区全面实施劳动保障监察网格化、网络化管理工作。以现有的劳动保障基层服务平台为依托,引导示范区内劳动保障监察组织体系向基层延伸,积极开发监察协管员公益性岗位,符合条件的按就业资金政策的相关规定予以补贴,形成“分片包干、主动监管、上下协同、动态监控”的劳动保障监察执法网。

20.建立健全示范区劳动保障监察协查机制。帮助和指导建立示范区内重大劳动保障违法案件协查制度、案件情况信息通报制度、劳动保障监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等,提高示范区内各级劳动保障监察机构的执法能力。

五、加快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实现示范区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

21.加快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持续做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扩面工作,示范区各市、县到2015年做到基本养老保险覆盖全部城镇就业人口,突出做好农民工参保工作,农民工参保比例高于全省平均水平。示范区各市、县每年在完成基本养老保险参保扩面任务基础上,当年新增参保人员增幅应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面落实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办法,实现就业流动无障碍。规范养老保险市级统筹办法,指导示范区各市在2010年内制定养老保险统收统支具体实施办法,实现市、县范围内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和全额调剂。鼓励示范区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鼓励示范区有条件的市、县探索开展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22.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从2010年起在安排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县时,对示范区内县、区给予一定倾斜,鼓励示范区内有条件的县区自行开展新农保工作,力争用5年时间在示范区实现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鼓励各地根据自身条件将新农保与计划生育政策相互衔接,制定并出台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父母等特殊群体参保缴费的补贴政策。

23.构建统筹城乡的医疗保险管理体制机制。实现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应保尽保,加快解决关闭破产国有企业退休人员参加医疗保险问题,统筹解决其他关闭破产企业退休人员和困难企业职工在内的城镇各类人员医疗保险问题,对参加医疗保险确有困难的企业,省级财政给予补助。实现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顺畅衔接。指导示范区建立城乡一体化医疗保障管理体制,适时将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并轨运行。指导示范区内各市、县间建立异地就医结算协作制度,相关协作服务费用标准由协作双方协商确定,所需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

24.积极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指导示范区各市、县扩大失业保险参保范围,重点推进区内私营企业及其雇工参保工作,积极推进区内城镇个体工商户及其雇工参保。指导示范区各市加快建立保障生活、促进就业和预防失业三位一体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失业保险市级统筹,确保2010年底前实现失业保险基金在全市范围内调剂使用。指导示范区内各市适时开展扩大失业保险基金支出范围试点,结合各地基金收入、支出、结余等情况,适当增加用于促进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支出规模。

25.构建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工伤保险制度体系。努力指导示范区实现法律规定的参保人群全覆盖,重点将有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工伤保险范围。妥善解决历史遗留的“老工伤”问题,将“老工伤”人员纳入工伤保险社会化统筹管理, 切实保障工伤职工权益,减轻企业负担。指导示范区加快建立工伤保险与工伤预防、工伤康复和职业康复相结合的工作机制。

六、完善政策体系,实现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 26.实现示范区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险制度的无缝衔接。在探索建立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制度、扩大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完善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的同时,同步研究各项制度之间的转换衔接政策,并探索与现行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有效衔接的途径。制定并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之间的衔接办法,研究制定医疗保险关系跨地区、跨制度转移接续政策,在2015年前实现各类制度的可衔接、可转移。27.推进与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制度的衔接。全面落实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指导示范区落实国家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政策,严格经办程序。帮助协调示范区各市、县与长三角地区联手开展养老、医疗保险制度衔接工作,认真贯彻落实长三角地区社会保障合作协议,积极落实退休人员异地认证和异地就医结算服务协作机制,引导各类引进人才和回乡务工人员及时办理社会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手续。

七、增强经办能力,加快提升社会保障管理服务水平

28.完善管理服务机制。加强各级各类社会保障经办机构服务能力建设,对经办工作人员建立定期培训制度,提升工作服务质量。按照统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际需要,重点做好市、县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建设,将社会保障工作延伸到乡镇,整合就业和社会保障经办资源,提高基层平台服务能力。鼓励示范区各市、县积极探索,将社会保障服务平台延伸到产业园区,将各项社会保险服务集中受理,实行区内一站式服务。

29.加快信息技术运用。指导示范区各市在2010年内使用全省统一养老保险应用软件,实现养老保险信息系统联网,并做到各项社会保险之间信息联网和数据共享。省级财政每年从“金保工程”建设专项资金中安排一定资金,用于支持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

八、建立工作目标责任制,为推进示范区建设提供组织保障 30.明确责任抓落实。省及示范区各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都要成立推进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下设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综合组,并建立健全“一把手”负总责的目标责任制,实行总体规划,季度项目检查,月度情况报送,工作落实到具体部门和工作人员。强化督促检查,确保示范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有部署,有任务,有责任,有督查。

31.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及示范区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省人社厅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总召集人,示范区各市人社局主要负责同志为召集人,实行“统分结合、协调高效、优势互补、整体联动”的工作机制,沟通信息,交流经验,调度工作,研究解决相关重大问题,检查督促实施细则的贯彻落实,共同推进示范区建设。

下载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共5则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加强组织协调强化督促检查加快推进沿黄城市带建设奋力打造(共5则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