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争创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河口区仙河镇海星村成立于1998年3月,是以山东海星集团为基础建立的海星村,村民既是村民,也是公司的股民,是一个村企合一的集体。现有住户79户,人口240人,党员16名。海星集团现有管理人员36人,技术人员52人,具有中级职称的10人,职工551人,企业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
海星公司从98年开始发展浅海养殖,在没有公共积 累的情况下,公司的职工自筹资金,从55万元的注册资金 开始,到现在发展到注册资金3000万元,总资产3.2亿元的集团公司。十三年的时间村庄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得到了各级政府的关怀和支持。集团经济不断发展壮大,走出了一条适合海星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海星村的村民来自四面八方,在村两委的领导下,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大家齐心协力谋发展,一心一意抓经济。经济建设是村民增收之本。经济不发展,村民不增收,村里的公共事业就没有办法做好。我们在村庄建设,小区配套上,公司累计补贴500余万的资金。给职工和村民创造了一个好的生活环境。海星村被授予“省级文明村”、“省级卫生村”、“省旅游特色村”、“东营市小康文明示范村”、“东营市优秀农村文化大院”、“东营市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村里的配套设施齐全,水、电、暖、讯、路、闭路电视,家家户户都购置了微机、轿车,村民体育馆、文化广场、KTV歌舞厅等一应俱全。村里学生上学有专车接送,村内卫生和治安保卫工作由专人负责。集团也由资源经济型转向立业经济型,万亩海参养殖基地建设初具规模,为黄河三角洲海参养殖业的发展探索了一条新路。海水综合利用项目发展循环经济,贝、海参、虾综合生态养殖、渔盐一体化生态养殖等生产模式,一水多用发展循环经济成为区域典范。
我们海星村两委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因地制宜、统筹规划,逐步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发展目标。在这几项目标中,经济发展是根本。“新农村生活”是靠经济做支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必须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在产业发展上抓好基础,延长产业链,就可以通过产业的发展增加村庄的经济实力,增加农民的就业机会,锻练和培养村民技术技能,使每个村民都有机会、有平台展现自己的才能,增加农民收入。我们重点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做强产业,带动发展
近年来,我们在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紧紧围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开发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的建设,充分发挥浅海资源优势,积极调整渔业产业结构,坚 2 持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之路,实施品牌战略,公司发展成为集苗种繁育、贝类养殖、海参养殖、水产品加工销售、渔港配套服务、原盐及盐化工、餐饮服务、劳务工程等于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2006年我们开发建设海参标准化养殖池塘3000亩,2009年我们建设渔盐一体化项目2.2万亩。公司年产水产品5600吨,培育海参苗种5000万头,鲜活海参50吨,加工水产品7800吨,生产溴素500吨,原盐10万吨。白蛤肉市场覆盖东营、滨州、潍坊等地大中高档酒店,公司部分产品出口日本、韩国等地。海星宾馆连续三年荣获“山东省消费者满意单位”。“入海口”文蛤、刺参被批准使用无公害产品标志。2010年11月,“长盈”牌贝肉荣获山东省著名商标。公司水产品生产、加工、销售通过ISO9001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贝类吐沙加工方法获得国家发明专利。养殖基地先后被确定为省文蛤标准化生产基地、省渔业标准示范基地、农业部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国家文蛤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农业的收入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才有可靠的保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才会获得强有力的支撑。
二、统筹规划,共同发展
统筹城乡,共同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保障。就我们村而言,现在已经基本实现“小康”。我们要想走向共同富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要用科学的发展观,统筹 3 规划,共同发展,整合建村晚、人口少等有利资源,在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之路。
为改善平房村民的居住条件,2006年村委集资900余万元在村东侧新建别墅7栋,可供28户村民居住,每户居住面积120㎡。小区水、电、气、讯、暖配套齐全。国庆期间28户村民搬进了小区,新别墅小区的建成将使海星村完全成为格调一致的花园式别墅村,使全村群众全部住上高标准别墅。为改善职工宿舍条件,村里又投资40万元在村里新建二层楼的职工宿舍2栋,职工现在4人一间宿舍,双职工一室一厅一厨房,生活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村里先后投资150多万元,并在一个月之内将原平房全部拆除,重新铺设村路,并对主干道做了硬化,在村内沿路安装了高标准的路灯和古典路灯,村里形象焕然一新。我们还对村容村貌进行彻底整治,集中清理了村商品楼广告牌摆放不统一,达到了全村院落整齐一致通过制定严格的卫生管理制度,每家每户签订“门前三包责任状”、实行生活垃圾定点投放等措施,街道、庭院和居室卫生得到了保证,“人人讲卫生,户户讲文明”蔚然成风。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实现了街道硬化、亮化和美化。村两委在小区配套培植草坪10余亩,村内植树5000余棵。此外,村里还加强了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为65 4 户居民将原有模拟电视网改造成数字电视网,极大方便了群众的生产生活。
村里高度关注民生工作,加快农村社区建设步伐,投资建设阅览室、科技室、活动室、民兵之家、育龄妇女之家、党员电教室、远程教育室等活动阵地。村委会专门成立卫生、治安保卫、物业管理,费用全部由村里承担。村委会还为全体村民统一安装了供暖、天然气,为6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救助金,建设24小热水供应的公共浴室。一系列措施的实施,使贫困群众生活得到了很大变化,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和谐社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村经济发展规划和产业规划是经济快速健康发展的蓝图。我们在产业布局和经济发展上听取专家的意见和本地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统一规划,结合仙河镇城镇发展规划,由东营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规划设计,整体上突出“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相结合的理念。以人为本,考虑都市的生活方式,形成了一种绿意自然、和谐、舒适的居住环境。整体规划已出效果图,目前正在进行详细的论证。
三、科学管理,和谐发展
村两委强化村级制度建设,坚持依法以德治村,建立健全了政务公开和财务公开制度,设立了政务和财务公开栏,5 增加政务财务透明度。先后制定了《村规民约》、《家庭守则》,用来规范村民家庭和日常生活行为。与此同时,海星村还积极参与“信用东营”建设,切实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村里成立了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常年开展“文明进农家”等创评活动和移风易俗教育,每年组织文艺晚会、篮球、乒乓球比赛,陶冶了群众情操,丰富了村民的文化生活,形成了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健康向上的社会风尚。开展了诚信村庄建设和文明信用工程,坚持诚信教育和实践活动,坚决杜绝假冒伪劣、合同欺诈等违法行为,在全村营造出了诚实信用的经济社会环境。对各项村级事务进行规范管理,做到村内事务有章可循,有章可依。弘扬家庭美德,提倡文明风尚,增强了家庭成员自我约束,自我管理的能力,营造起“和谐、团结、文明、向上”的村风。
海星村两委决心依靠开发建设国家黄蓝经济区的大好政策,依靠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支持,带领全体村民团结一心,努力奋进,与时俱进,把海星村建设成文明富裕的社会主义新农村!6
第二篇: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
村范文
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范文
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
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
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万米,整治公共场所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
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
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
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文革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
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12全文查看
第三篇:建设新农村 争创文明村
建设新农村 争创文明村
一一新县箭厂河乡杨冲村文明村申报材料
近年来,在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方针政策,以建设新农村为目标,大力开展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2010年全村农业总产值2780万元,非农业总产值3150万元,人均纯收入4820万元。文明村创建使全村出现生态建设良性循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家庭环境清洁卫生。村庄庭院绿化美化,农民收入显著增加,生活质量和文明素质得到很大提升,农民的传统观念发生明显转变,走出了一条适合山区发展的新路子。
一、改善村民生活设施,创造美好生活环境
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村党委十分重视改善环境。按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结合本村实际,制订了村环境整治三年规划。完善基础设施,优化环境。为给村民提供一个舒适、安静、清洁、美观的环境,我村在环境整治方面舍得投入。一是结合沼气建设,大力推进“一池三改”工作。新建沼气池60多个,各民族造旱厕、露天粪缺80多个,新建三格式公厕5座,倒粪池12只。二是对村庄内主干的道路进行硬化建设,道路两侧种植绿化,并进一步加强村组路的护养,解决了村民走路难、出水不通的实际问题。组织了村干部和党员进行了一次有声势、有影响的环境卫生集中整治活动,对村组道路旁的垃圾和杂草进行清扫和铲除,用鹅卵石铺路,种上草坪、树苗400平方米,不但改善了环境卫生面貌,也可防止垃圾的再次集聚。另外还新建垃圾箱10只,并解决好垃圾的出路问题。
二、积极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生态农业促农收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的生态意识日益增强,在传统种植的基础上引入新科技,建成无公害蔬菜大棚300亩,地膜花生示范点600亩。紧抓国家退耕还林的发展机遇,在荒山、滩地、25度以上坡地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种植板栗、桃树、黑李等经济林,并套种珍珠花菜,黄花菜等天然山野菜,提高土地利用率。同时,根据山场面积大,库塘分布广的资源优势,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全村共建成板栗基地2000亩,水产养殖专业户6家,本地牛、羊养殖户11家。蓬勃发展的生态农业,不仅大大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使全村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经济发展环境
积极配合市县建设部门,搞好前期测绘,高质量完成新农村建设规划。积极争取各类项目资金20多万元,整修塘堰30多处,水库渠道1200米,村组道路18条。充分发挥资源、信息、资金等优势,通过制订优惠政策,做好服务工作等措施,积极开展招商,盘活集体土地,增加农民收入。
四、常抓公民道德建设,树立文明村风
我们一直把村民道德建设当作一项大事来抓,建设了道德教育“灯箱一条街”,印制了道德建设标语,进一步推动了创建文明村工作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发展。工作中,我们一是抓制度,强化外在约束。制定了符合村情、民情的《村规民约》和《评选文明农户、“五好家庭”标准》发放到了各家各户,要求各家各户认真学习,遵照执行,以此来不断规范村民们的言行举止,引导广大村民争做“四有”新人。二是抓载体,提高活动质量。我们积极探索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精心举办开展了“十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婆婆”、“好媳妇”等一些村民喜闻乐见、各具特色的活动,使村民在自我教育、自我评价中享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从而大大调动了广大村民参与文明村建设的积极性。三是抓风气,推进移风易俗。近年来,我们出台了婚丧嫁娶不得大操大办、不得赌博酗酒、不得参与迷信活动、不得涉嫌违法犯罪、发现有违规现象要向村委会报告的规定,我们村领导班子成员以签名的方式向全村人民承诺,带头遵守有关规定,争做移风易俗的带头人,一个崇尚科学、文明、健康、向上的良好社会风气已经形成。四是抓依法治村,保持社会稳定。为提高干部群众的法律素质,我们一方面在全村深入开展普法教育活动,引导村民自觉做到学法、用法、遵法、守法;另一方面,坚持依法进行民主选举、突出民主决策、实行民主监督、搞好民主测评,认真落实“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等制度,大大提高了广大村民的参政议政能力,使广大群众充分享受到了政治上的民主权利。
2010年12月20日
第四篇: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文章标题:创建生态文明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经验材料
大力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我县地处西江中游北岸,是“八山一水一分田”的典型山区县,共有12个镇,1个街道办事处,175个行政村,1751个自然村。全县总人口35.5万人,农村人口28.32万人,占全县人口的80。我县从2003年起启动创建生态
文明村活动。在上级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热心人士的鼎力支持下,全县人民不懈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全县共投入资金3070万元,完成改厕8942户,改水4325户,改造破旧危房2.5万平方米,铺设硬底化村巷道26.28万平方米,迁建猪牛舍3173间,建垃圾屋297间,修筑排污渠12.56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9.95万平方米,群众义务投工25.8万工,同时建设了文化广场77个、篮球场91个、农民小公园176个、宣传栏307个,成功创建了312个生态文明村,其中有33个为“广东省卫生村”,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探索有效途径,积累宝贵经验。2005年,到我县参观学习的省内外参观团60多批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充分肯定我县的创建工作,作出重要批示。现就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做法、成效、体会和今后工作思路做一个汇报。[xiexiebang.com文章-http://www.xiexiebang.com/找范文,到xiexiebang.com]
一、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主要做法
我县认真落实省、市的工作部署,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把创建活动作为顺应群众需求、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面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为民造福的“德政工程”,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创建工作。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担任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高良镇的双乌村、播植镇的长英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写信“上访”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
第五篇:创建生态文明村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作汇报
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2005年我县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在市爱卫会和有关部门及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着力实施市委市政府提出的“千村生态文明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关于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批示精神和市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现场会的精神,大力开展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我县新一届领导班子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政治高度,充分认识创建工作意义,把创建生态文明村活动作为顺应广大农民群众需求、为农民办实事做好事的“民心工程”,作为推动农村社会全局进步的“奔康工程”,作为营造农村良好投资创业环境的“形象工程”,作为更新农民的思想观念、变革生活方式的“素质工程”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造福于民的“德政工程”;以创建生态文明村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地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创建工作。通过全县人民的努力,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的成绩。2005年全县共投入1304万元,组织义务投工17万工,实现改水2077户、改厕入户5097户,建村硬底化巷道17.35万平方米,建硬底化排污渠9.3万米,迁建猪牛舍1780间,拆除村中露天厕所、猪牛舍、破旧闲杂屋3245间,清理沟渠7.23万米,整治公共场所10.08万平方米,清理卫生死角1630个,清理淤泥3106.75吨,建文化广场36个、篮球场36个、农民小公园85个、垃圾屋160个、宣传栏150个,种花木果树1500多棵,植草2150平方米,成功创建了150条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超额完成了全年的创建任务,到目前为止,全县累计创建312条生态文明村、33条广东省卫生村,彻底改善创建村落后的村容环境,提高了农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存质量,营造了文明的乡风,构建了和谐的农村社会。
一、总体做法
2005年我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总体做法是:“三抓”、“四结合”。
“三抓”即:抓重点、抓特色、抓亮点。抓重点。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五改五有”的“五改”作为2005年创建生态文明村的重点来抓,根据各创建村的经济状况和具体环境条件,群众观念意识的实际,重点搞好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硬底化巷道、排污渠建设,彻底改变脏乱差的卫生环境,然后根据各创建村经济状况和实力建设文化娱乐设施,改变以往有些创建村好大喜功,先建篮球场、文化广场等形象工程,花光了钱,而改水改厕、人畜分离等项目难以开展,卫生面貌难以改善的做法,使广大创建村乐于接受,容易铺开,成效显著。抓特色。我们根据各创建村不同的生态、文化、民俗等特点,营造一村一景一特色,为开发生态文明村旅游资源打基础。例如我们重点抓了“武垄古村落”和“千年古荔??荔岸村”等村的别具特色创建工作。抓亮点。我们结合创建工作还抓了“保护古树名木”、“保护古村落古民居”、“沼气应用工程”、“新农村康居工程”等亮点工程的建设,使生态文明村更亮丽更有特色,内涵更丰富,创建工作更有意义。
“四结合”即: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创建与保护相结合,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创建生态文明村与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一是改变环境与营造文明相结合。我们在改变农村恶劣的卫生环境和农民千百年来的生活陋习的同时,着力开展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和遵纪守法的教育。通过张贴宣传标语、挂图,建设宣传走廊,在石头、石凳刻写“爱国守法诚信知礼”内容警语等做法,培养农民的文明意识,营造创建村的文明氛围。我们还制订各种制度,开展评选文明户等活动,约束不文明行为,倡导文明新风尚,易风易俗,促进创建村文明品位的提(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升。二是创建与保护相结合。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过程中,注意创建与保护和挖掘历史文物、古村落文化、健康的民俗习惯相结合,与保护古树名木相结合。例如:在武垄村创建工作中我们发掘和修复了古桥、古井、古民居、古祠堂和保护了古榕树等古树名木,还清洗复原了古壁画100多幅,使在文革惨遭破坏的珍贵的文物得以重放异彩。三是开发利用与发展生产相结合。例如:我们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鼓励创建村绿化时种植各种果树,制订发展生产规划,发展集体经济,有条件的与开发旅游相结合等。通过抓好“三结合”工作,大大地丰富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内容,提升了生态文明村的品位,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四是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相结合。在创建工作中,县委号召全县党员在时代潮流的前面,带头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工作,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作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重要内容。我县先后组织了万名党员干部参加创建生态文明村义务劳动,党团妇等组织也与挂点创建村开创联创活动,有力地促进了我县生态文明村建设,丰富了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内容。
二、具体工作措施
(一)加强领导,齐抓共建。
我县从三个方面保证领导力量到位、挂钩帮扶到位、督促检查到位,确保创建工作顺利有效地开展。
一是建立健全层级领导体制。县成立了创建指挥部,由县委书记和县长担任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分管精神文明建设的县委副书记、县委常委和副县长担任执行指挥,宣传、卫生、妇联、团委、农业、规划、建设、交通、财政等部门主要领导担任指挥部成员。并从成员单位抽调10多名政治素质强、业务水平高的干部组成专责工作小组,设立日常工作办公室,负责指导、协调、督促全县创建工作的开展。同时,还抽调17名县直副科以上干部驻镇负责督导工作。各镇也成立了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工作机构,形成了党委书记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班子成员共同抓,一级抓一级,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是建立健全挂钩帮扶制度。县五套班子领导成员全部挂点各乡镇,县直150多个单位挂钩到各创建村,并明确将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分解到镇及县直挂钩单位,把创建生态文明村的成效作为各镇和县直单位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
三是建立健全检查督促考核机制。县委建立健全了督促检查、汇报通报、考核评比工作机制。县专责工作小组和驻镇工作组长期深入各村督促检查,以简报、通报形式,推广先进,督促后进。2004年10月检查发现有些镇创建进度慢、效果差,县委及时在高良召开了创建工作现场会,对创建工作进行了重新部署,使进度快的镇工作做得更好,进度慢的镇迎头赶上,后进单位也作了表态发言,会议之后,后进镇加快了创建工作进度,全县创建工作得到平衡发展。为防止搞形式走过场,杜绝出现“豆腐渣”工程,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机关的领导和干部组成的调研组对全县创建村进行全面的考核验收,以考核最终结果为依据,对创建成效明显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创建工作落伍的单位进行通报,限期改进。
(二)抓好示范,以点带面。
由于我县农村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文地理条件、工作基础不尽相同,因此,在创建生态文明村的实践中,我们始终坚持因地制宜、分阶段实施、分层次推进和务求实效的原则,运用典型引路的办法,在全县筛选了56个自然村作为示范点,探索路子,积累经验,以实干聚民心、以实效促发展,影响、带动、辐射、延伸其它村。56个示范点出现的新气象,产生了巨大感召力,点燃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群众中蕴藏着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三)大力宣传,营造氛围。
通过报纸、广播、电视、文艺演出等多种形式宣传建设生态文明村的重要意义,调动群众的积极性。举办各镇分管领导和各创建村的村长培训班,使他们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明确创建工作的目的、意义和工作原则、方法。组织创建村的干部群众实地参观示范点,让他们亲身感受改水改厕、人畜分离和整治“脏乱差”带来的好处,由“要我建”向“我要建”转变,把告别愚昧、走向文明变成自觉行动。现在,广大村民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情高涨,响应县委县政府的号召,积极行动起来参与创建活动。一些原来暂未列入当年创建任务的村也纷纷要求提前创建,如武垄镇的武垄村、莫村镇的新围村等的干部和村民主动要求政府帮助和指导创建生态文明村。
(四)多方筹措,落实资金。
德庆是山区县,县镇财政比较薄弱,村级集体经济实力更加有限。为此,我们采取“几个一点”的办法筹集资金:向上级争取一点,县级财政挤一点,县直挂点单位扶持一点,镇里拨一点,社会募捐一点,村集体筹集一点。2005年全县共运筹资金约1304多万元,其中省市下拨171.68万元,县投入444.29万元,县直挂钩单位支持 176.5万元,镇投入99.79万元,村集体投入157.37万元,社会捐资254.73万元,发动义务投工17万元。在筹集建设资金中,有的创建村创造了非常好的经验,积极盘活集体资产,采取收**占乱建土地投标重建,出租山地、果场、沙场等集体经济项目一次性缴交租金等多种灵活方式筹集资金。如武垄镇武垄村统一拆除村中乱搭乱建的破烂猪栏牛舍及闲杂屋,把土地收归集体,规划为宅基地投标给农户,筹集资金3万多元,同时将集体山林旱地和果园及鱼塘投标发包给种植大户,并预收了3年的承包款,一下子筹到资金5万多元。许多村积极争取本村在外工作的干部职工和外出经商、务工的人支持,激发他们爱村爱家的热情,发动他们慷慨解囊。例如莫村镇的新围村去年一次就收到外出务工人员捐资2万多元,投入创建工作。此外,村委会还组织发动广大村民义务投工,全年全县组织义务投工17万多工,节约资金340多万元。
(五)加强监管,确保质量。
为切实加强资金和物资管理,县专门制订了创建资金物资管理办法,让资金、物资使用情况接受群众监督,防止资金挪用和管理疏漏。一是从源头上严格审核各村改厕、改水、建禽畜区和垃圾屋等工程的预算。二是从管理方式上,上墙公开,强化监督。按“统一调拨,优先扶持积极性高的村,拨物不拨款,物资直拨到村到农户”的原则,县财政划拨和部门支持以及向上争取的资金物资由县专责办公室统一管理,按工程进度直接调拨到村。对物资的去向亦上墙公布,实行跟踪,由镇专责小组负责监督建设物资的落实,县专责人员以村为单位对物资使用情况进行抽查验收,使有限的财力、物力都用到实处,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工作效率,令更多农民得到实惠。同时,加强对有关工程的技术监督,严把质量关,确保不出现“豆腐渣”工程。
(六)分类指导,扎实推进。
我们坚持“因村制宜,分类指导,量力而行,扎实推进”的工作思路,县规划建设部门以及镇规划办根据各创建村原有的布局特点,统一对村的居住区、活动休闲区、禽畜区进行规划,并指导各村严格按照规划进行施工建设,确保了村的布局及功能分区合理。同时,根据每个村的实际情况,特别是经济条件来确定创建标准,实行分类指导,对文明村建设不下硬指标,不(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搞不切实际的“一刀切”创建标准。对那些村民少、村庄面积小或经济实力不强,暂时不具备条件创建成高标准生态文明村的创建村,坚持“五改”(改卫生厕入屋,改饮清洁自来水,改建封闭硬底化排污渠,改建硬底化村巷道,改建远离人居猪牛栏)的标准实施创建。对那些经济基础好、创建积极性高、人口较多的创建村,则引导其按“五改五有”(在“五改”基础上达到五有:有宣传栏,有垃圾屋,有篮球场,有小广场,有小公园)的高标准建设,努力使生态文明村建设体现科学性、可行性原则,体现循序渐进、合理适用的原则,真正把创建生态文明村工程办成是顺民心、合民意的“德政工程”。
(七)强化管理,巩固成果。
县、镇派出专门力量指导已建成的生态文明村加强公民道德、卫生基础知识和生态知识的宣传教育,制作了永久性道德规范警句标语牌,制订可操作性强的《村卫生管理制度》、《村规民约》,规范人们的道德行为,并通过召开村民大会形成共识,营造“讲社会公德、讲究卫生、维护生态”的良好氛围。各村根据各自的实际,由集体出资,或按人头筹集资金,落实专(兼)职卫生保洁人员,使村的公共环境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八)检查验收,表彰奖励。
为了按时按质按量完成创建生态文明村的任务,我们专责小组定期下乡检查督促指导工作,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和处理。2005年底县委县政府组织县四套班子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对各创建村进行考核验收,对按时完成创建任务的创建村给予3000?6000元的奖励。同时,各镇、村创建工作的绩效与县、镇和有关部门的领导年终工作考核挂钩,完成任务的给予奖励,不完成任务的取消年终考核奖励并递交组织部门对其任用进行重新考察。2005年按时完成任务的150生态文明村和24条广东省卫生村及其责任人分别得到奖励和表彰。
三、创建生态文明村所取得的综合效益
(一)有效地改善了农村人居环境,提高了农民的健康水平和保健意识。
创建生态文明村,通过拆除村内有碍观瞻、污染环境的烂屋破棚,实施人畜分离、改厕入户、村巷道改造,疏通沟渠,整治蚊蝇孳生地,消灭卫生死角,搞好村环境的绿化美化,落实保洁员,家家用上清洁卫生自来水,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观,有效地堵塞了疾病传播的途径。武垄镇武垄村通过创建生态文明村,从根本上改善人居环境,提高了村民的健康水平,增强了村民的保健意识,2004年该村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村民仅占全村28%,2005年参保率就达90%左右。
(二)提升了农村的文明程度,培育了文明和谐的村风民风。
环境革命带来农民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文明素质的提高、生活方式的改变。建设生态文明村不只是村容村貌的巨变,更转换了人的思想观念,帮助农民摒弃生活陋习,告别愚昧,走向文明,提高生活质量,乐于接受科学文明生活方式。村民逐步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随意丢垃圾、胡乱排污水的陋习,自觉维护公共环境卫生,走向人改造环境、环境改造人的良性互动。生态文明村建起了篮球场、小公园、儿童游乐园等文体娱乐设施,伴随着广播电视的普及化,科技、卫生、文(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化“三下乡”的经常化,农民休闲健身、求知增智有了好去处。以往那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枯燥乏味生活方式得以改变,健康的文娱活动取代了以前“斗三公”、“买六H彩”等不健康行为。不断充实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情趣,而且有助于村民的沟通交流,有利于村民之间团结友爱、守望相助、和谐融洽关系的形成。同时,各生态文明村围绕巩固创建成果,始终不渝地抓住提高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这个根本,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开展“爱国、守法、诚信、知礼”道德规范教育和“七无”(即无毒、无赌、无黄、无犯罪、无违反计生、无上访、无“六H彩”)教育,抓好农业技术培训、法律辅导,教育引导农民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逐步成为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旅港多年的德庆同乡会会长江梓荣先生连声感谢共产党做了一件大好事:他的家乡官圩镇中山村建成了生态文明村,村容村貌焕然一新,邻里和睦,安居乐业,他的两个侄子,昔日因争宅基地打架,今天在文明村里同场打球。
(三)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提高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号召力。
生态文明村建设,给农村基层干部提供了推动村级工作,为农民群众做好事、办实事的有效抓手。在创建过程中,党员干部率先垂范,帮助群众转变观念,带头捐资献物,指导并参与创建工作,出主意、想办法为群众寻找致富门路,解决生产、生活中实际困难,彰显出共产党人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的本色。广大农民群众从党员干部的言行中,从创建生态文明村给自己生产、生活带来的新变化中感到党员干部是真心实意为他们办实事解难题的,是自己可以信赖的主心骨。广大党员干部通过宣传群众、引导群众、教育群众,最终为了群众、依靠群众的生态文明村创建工作,用自己(本文来自文秘之音,更多精品免费文章请登陆www.xiexiebang.com查看)实实在在的行动实践着党的宗旨,实践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并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受到教育,增长了才干,提高了在群众中威信。许多群众都说:“以前干部到村上,要农民完成各项任务多,奉献少,现在干部满腔热情为我们多办好事实事”。如武垄村村长梁文坚等,就是创建过程中基层干部的先进典型代表,县委已发出通知要求全县广大农村基层干部向他们学习。
(四)改善了农村经济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步伐。
我们把创建生态文明村与发展农村经济紧密结合,加大投入铺好硬底化村道,建起连心桥,筑出致富路,大大改善了农村发展环境,加快了农民奔康致富。各村以生产生活环境不断改善为契机,结合实际,选准奔康致富路。2005年高良镇、马圩镇、官圩镇多个创建村,在创建生态文明村时改善经济环境和农村道路状况,大力发展种植沙糖桔、贡柑的种植,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奔康致富的步伐。新圩镇荔岸村拥有枝繁叶茂的荔枝老树1000余株,正着力打造“荔枝村”,发展生态休闲游。文 章来
源莲山 课
件 w w w.5Y
k J.Com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