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精)(推荐5篇)

时间:2019-05-13 18:28:5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精)》,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精)》。

第一篇: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精)

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中发[2011]1号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加强水利建设与管理工作,着力构建现代水利工程设施体系、现代水利工程管理体系、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管体系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充分发挥工程效益,维护河湖健康生命,促进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深化水利工程建设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管理,确保水利工程建设质量和安全

1、严格履行基本建设程序

水利工程建设要严格执行基本建设程序。新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根据国家批复的流域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按程序分别提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和初步设计报告;除险加固、更新改造、续建配套等项目按照国家规定的程序完成前期工作审批。主体工程开工要提交开工申请报告,履行开工审批手续。严格设计变更管理,重大设计变更应报原审批单位批准。生产准备要落实管理机构、人员和经费,做好技术、物资等准备。工程验收要严格按验收规定和规程进行。

2、规范项目法人组建

根据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性质和类别的不同,确定不同的项目法人组建模式和项目法人职责。经营性和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

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要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组建企业性质的项目法人,对项目的策划、筹资、建设、运营、债务偿还及资产的保值增值全过程负责,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公益性和不具备自收自支条件的准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可按照“建管合一”的要求,组建事业性质的项目法人负责工程建设和运行管理,或委托专业化建设管理单位,行使建设期项目法人职责,对项目建设的质量、安全、进度和资金管理负责,建成后移交运行管理单位。项目法人的组建应按规定履行审批和备

案程序。大中型水利工程除险加固和更新改造项目,工程运行管理单位的技术力量满足建设管理要求的,可以依托运行管理单位组建项目法人。中小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泵站更新改造及中小河流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等项目,以县(市为单元组建项目法人,实行集中建设管理,承担本地区各类中小型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有条件的县可组建常设的、事业单位性质的项目法人,作为县水行政主管部门所属事业单位,办理事业法人登记手续,落实人员编制和工作经费,承担本县水利工程的建设管理职责。

3、加强项目法人管理

项目法人应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具有健全的组织机构和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配备满足工程建设需要的专业技术人员。项目法人代表、技术负责人和财务负责人应为专职人员,政府及有关主管部门不得代替履行项目法人职责,其主要负责人原则上不兼任项目法人代表。项目法人可设立现场建设管理机构,作为

项目法人的派出机构,具体负责工程现场的建设管理职责。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对项目法人的考核制度,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加强对项目法人的监督管理。各地要结合水利建设实际,积极创新建设管理模式,有条件的项目可实行代建制、设计施工总承包、BOT(建设-经营-移交等模式。

4、严格执行招标投标制度

要严格履行招标投标程序,禁止设置不合理招标条件,不得将所有制形式、企业注册地、过高资质等级要求、特定地域业绩及奖项等设置为招标前置条件。严禁通过化整为零或分标过细规避招标等违规行为,严禁转包,主体工程不得分包;分包单位不得将分包工程再次分包。要规范招标公告发布行为,规范招标文件编制;制订科学合理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建立科学的评标体系和防范低于成本价中标行为的机制。加强对水利工程招标代理机构的监管,建立评标专家培训、考核、评价制度,规范评标专家行为,健全评标专家退出机制。强化招标投标行政监督、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健全招标投标举报投诉处理机制,落实招标投标违法行为记录公告制度,严肃查处围标串标、借用资质投标等行为。

各地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稳妥地推动水利建设项目按属地原则进入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交易,加强业务指导和行业监管,促进招投标工作阳光操作、公开透明、规范有序。积极探索招标投标电子化建设,开展电子招标的试点和推广应用。对于小型水利工程,推行分类打捆招标模式。积极推进水利工程勘察设计招标。

5、强化建设监理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监理是有效控制工程建设进度、质量、投资,促进工程顺利实施的重要措施。总投资200万元以上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必须实行建设监理制,由取得相应资质等级的监理单位承担。监理单位要依照现行规程规范,落实总监理工程师负责制,配足现场专业监理人员,严格监理程序,强化旁站监理、跟踪检测、平行检测,据实填写监理日志,严禁无证上岗和弄虚作假,切实履行监理职责。项目法人不得随意压低、克扣、削减、延期支付监理费用。对小型水利工程,可分类打捆选择监理单位,进行集中监理。严格监理资质资格管理,大力培育监理力量,建立健全监理市场主体退出机制。

6、加强合同管理

项目法人与参建各方要按照标准文本签订合同,严禁在合同外另行签署违背合同实质内容的其他协议,严禁签订虚假合同。项目主管部门要建立合同备案制,对工程建设合同进行备案;要建立合同履约检查机制,督促合同双方切实履行合同约定的权利和义务,避免因合同纠纷影响工程建设。建立健全保障工程款及农民工工资支付的长效机制,有效防止水利工程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现象发生。

7、加强质量监管

建立健全项目法人负责、监理单位控制、勘测设计和施工单位保证、政府部门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体系。为满足大规模水利

工程建设,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可设立水利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对所管辖的水利工程实行政府质量监督,特别要加强对施工现场的质量监管,对违反规程规范、盲目施工、形成质量隐患的要立即制止,停工整顿。对参建各方实行质量终身负责制,推

广设置质量责任永久性标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协调同级财政部门,将水利工程质量与安全监督机构工作经费全额纳入部门预算。对工程建设项目积极推行质量“飞检”,对关键部位和重点环节实行强制性检测。

8、加强安全监管

强化项目法人、勘测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安全监督管理职责,落实“一岗双责”。实行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安全设施“三同时”制度,加强重点部位、关键环节和重要时段的安全生产日常监督检查,加强水利施工企业“三类人员”培训考核工作,严格施工现场作业安全操作规程,加强事故隐患排查治理和施工现场“三违”行为处罚力度,对发生的安全生产事故要按照“四不放过”的原则进行处理。

9、严格开工审批和验收管理

项目法人应按照有关规定申请开工审批,经有审批权的水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后开工建设。各地要加强对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管理,按照有关规定做好各项、各阶段验收工作,未经验收或者验收不合格的,不得交付使用或者进行后续工程施工。工程完工后要及时组织竣工验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先行组织开展

相关专项验收,并完成竣工财务决算及审计工作。小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验收可适当简化程序,具体办法由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10、强化水利建设市场监管

从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设计、施工、监理、质量检测、招标代理等活动的单位,必须具备水利建设市场准入条件,在其资质等级许可范围内承揽业务,不得超越资质许可扩大经营范围。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水利部和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完善市场主体和执(从业人员退出机制,对企业取得资质后是否符合资质等级标准进行动态管理。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规范外地企业进入本地的告知性备案制度,取消强制要求外地企业在当地注册独立子公司、将本地区业绩作为评标加分条件等不合理的限制措施,开放水利建设市场。

11、推进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

把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工作与治理商业贿赂、推进政务公开、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等结合起来,全面推进。各流域机构,各省级、地市级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依托门户网站,设立水利工程建设领域项目信息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开共享专栏,集中公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市场主体信用信息,逐步实现全国范围内水利工程建设项目信息和信用信息的互联互通和互认共享。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市场主体信用档案。要以项目审批和项目实施流程为主线,主

动公开水利工程建设项目审批信息和建设管理信息。项目审批信息由项目审批部门收集、审核和发布。项目建设管理信息按照“谁组建项目法人,谁负责信息公开”的原则由项目法人单位提供,并由项目法人主管部门负责审核、发布。制定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信息标准和评价标准,组织开展水利建设市场主体信用等级评定工作,在市场准入、招标投标、资质监管、评优评奖等水利建设市场运行与监管的各个环节,对守信者给予激励,对失信者予以惩戒,使水利建设市场形成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良好氛围。

12、加强水利工程建设监督检查

为保障大规模水利建设的顺利实施,水利、监察部门建立联合监督检查机制,继续深入推进水利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工作,结合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对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决策部署贯彻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监督检查,对水利建设项目立项审批、招标投标、建设实施、质量安全管理、资金使用安排等重点环节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行深入检查。各地要按照中央要求,扎实做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治理监督检查工作,充分发挥水利、监察部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的作用。加大对水利工程建设的审计、稽察、专项检查、行政督察力度,加强监督检查工作的组织和协调,提高监督检查效能。要针对监督检查发现的普遍性问题和薄弱环节深入剖析原因,对被检查地区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认真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措施,建立健全长效机制,强化源头治理。

二、深化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加强水利工程运行管理,确保工程运行安全和充分发挥效益

13、落实管理责任

要明确水利工程管理责任主体,大中型水利工程必须建立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管理单位,小型水利工程要因地制宜明确管理主体和责任人,全面落实管理责任。建立并落实水库、堤防、水闸、水电站等水利工程运行安全行政首长负责制,逐项工程明确政府、行政主管部门、管理单位运行安全责任人,并通过公共媒体向社会公告;其中,农村集体组织或用水合作组织所属小型水利工程,由工程所在地乡(镇人民政府建立并落实运行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监督检查机制,县级以上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水利工程运行安全监督检查,负责监督工程运行管理单位或所有者落实工程运行安全管理责任。

14、足额落实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

各地要国有水管单位巩固改革成果,稳定经费来源渠道、足额落实两项经费,继续深化内部改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职工社会保障问题,全面完成《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以下简称《实施意见》明确的各项改革任务。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主动配合财政部门按照《实施意见》的要求,将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和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稳定经费渠道。地方可参照《水利建设基金筹集和使用管理办法》中对中央水利建设基金“30%用于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规定,将地方水利建设基

金按上述比例用于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支出,收取的河道工程修建维护管理费主要用于工程维修养护。中央财政建立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县属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补助机制,采取转移支付的方式,对经济条件较差地区的县属公益性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各省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与省级财政主管部门沟通,建立省级财政对省内贫困县(市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进行补助机制。

15、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

各地要积极稳妥地推进水利工程管养分离,促进水利工程维修养护的专业化、集约化和市场化。已经落实两项经费的水管单位,要加快剥离水利工程维修养护实体,通过竞标择优委托专业维修养护企业承担维修养护任务;尚未足额落实两项经费的水管单位,也要积极实行内部管养分离。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培育维修养护市场,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逐步推行维修养护市场准入管理。

16、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模式

各地要积极探索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的有效形式,试点先行,稳步推开,根据不同类型小型水利工程的特点,在明晰工程产权的基础上,因地制宜,采用集中管理、专业化和社会化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创新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以公益性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可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实行区域(县或流域水系内集中管理,或者实行乡(镇水利站(所统一管理, 也可纳入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实行集约化、专业化管理。以经营性为主的小型水利工程,可采用承包、租赁、拍卖、股份合作、用水合作组织管理等方式,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涉及防洪、供水等公共利益或公共安全的小型水利工程,其所有权不得拍卖。坝高15米以上或库容100万立方米以上的小型水库,原则上由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机构或乡镇水利站集中管理。

17、落实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补助政策

对于承担防洪、排涝等公益性任务的小型水利工程和农业灌排工程,地方水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商有关部门核定公益性工程管理人员及维修养护经费补助标准,建立小型水利工程公益性任务财政补偿机制和农业灌排工程财务补助机制,报请同级地方人民政府落实补助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并商请省级财政视情况给予扶持。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公益性财政补助经费使用情况的监督管理,保证专款专用,严禁截留挪用。

18、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

各地要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确权划界工作,对于老工程,先划界、后确权,土地权属无争议的确权,有争议的划界;对于新建工程,把完成确权划界作为竣工验收的重要内容。要主动与财政、国土等部门沟通协调,争取落实水利工程确权划界经费,积极推进确权划界工作。

19、强化水利工程运行管理

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水利工程管理考核和督察工作,指导、督促水管单位积极推行规范化管理;要加强流域(区域)内水利工程梯级调度、联合调度,以及遇特大干旱、水污染等突 出事件的应急调度;指导水库管理单位编制完善水库调度规程,并按管理权限审批。水管单位要建立健全各项管理制度和操作规 程,加强调度值班、工程巡查、安全监测、运行维护等日常管理,严格执行调度指令,在保证工程安全的前提下,妥善处理好防洪 与兴利的关系,充分发挥工程综合效益。20、加强水利工程应急管理 各地要增强风险意识,建立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机制,把人 民群众生命安全放在首位,有效预防和妥善应对突发事件,减少 灾害损失。水管单位要制定水利工程安全管理应急预案、安全度 汛预案,完善突发事件报告、预警制度,配备应急救援物料器材 和通信设施,加强预警预报和应急演练。要高度重视病险水库(闸)的度汛安全,正在实施除险加固的病险水库(闸),要严格按照施 工组织设计和度汛方案组织实施,严格控制运用,坚决杜绝溃坝 失事等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死群伤事故发生。

21、着力推进水利工程管理现代化 水管单位要创新管理理念,完善组织机构和管理制度,着力 构建职能清晰、权责明确、人员精干、技术先进、科学规范、安 全高效的现代化水利工程管理体系;要完善管理手段,加强水雨 情测报、通信预警和远程控制等系统建设,促进信息化与管理、11 调度、运行等各个环节的深度融合,实现自动监测、远程控制等,不断推进水利工程管理信息化、自动化,以信息化促进水利工程 管理的现代化。

三、加强河湖管理,维护河湖健康生命

22、科学编制河湖水域岸线和河道采砂规划 科学编制河湖水域岸线和河道采砂规划 和河道采砂 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当前与长远相结合、人与自然和谐共 处的原则,依流域和区域编制水域岸线利用和采砂管理等

规划,加快编制完成《全国江河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全国河口海、岸滩涂开发治理管理规划》《河道(湖泊)岸线利用管理规划》,、为有效利用保护河道(湖泊)砂石资源和水域岸线资源的提供科 学依据。

23、严格河湖水域岸线、河道范围内建设项目管理 严格河湖水域岸线、河湖水域岸线 各地要加强涉河(湖)法规制度建设,推进依法行政。加强 水域岸线利用分区管理,规范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行为,明确审批标准,严格审批程序,严禁越级越权审批。要建立监督 检查机制,落实涉河建设项目现场监督管理责任主体,强化现场 监督管理,严禁不按批准的建设方案组织工程建设。推广河长制 管理模式,加大执法力度,依法查处侵占、围垦河湖行为,努力 做到河湖不萎缩、功能不衰退、水质不超标、生态不恶化,维护 河湖健康生命。

24、加强河道采砂管理 各地要加快建立并逐级落实地方行政首长负责制和水行政主 12 管部门牵头负责、各相关部门配合的采砂管理工作体制,加大河 道采砂监管力度。要依法划定禁采区,规定禁采期,严格采砂许 可审批管理,合理有序利用河道砂石资源,确保河道采砂不影响 河势稳定、不带来防洪隐患、不恶化通航条件。要加强河道采砂 监管和涉砂船舶管理,强化源头治理。坚持日常监督检查与集中 专项打击结合,保持高压严打态势,坚决遏制非法采砂。要加强 河道采砂管理队伍能力建设,注重建立河道采砂管理长效机制。

25、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制度 依据《水法》《河道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补偿制度,按照严格保护、依法审批、等 效替代、占用补偿的原则,强化水域岸线管理,防止建设项目侵 占水域、无偿占用水利设施,维护水域资源和水利设施功能。13

第二篇: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在全国水利系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水利部部长、党组书记 陈雷(2011年7月11日)同志们:

7月8日-9日,党中央、国务院在京召开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总结我国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经验,分析水利工作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明确今

后一个时期水利改革发展主要任务,对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进行全面部署,动员全党全社会力量,推

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提供更为有力的水利保障。

这次会议是在“十二五”时期开局之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今天,水利部党组召开全国水利系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大会,主要任务是传达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

理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水利工作的重大战略部署,统一思想行动,抢抓发展机遇,狠抓工作落实,奋力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

刚才,大家认真收看了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录像,矫勇同志传达了回良玉副总理的总结讲话精神。下面,我就贯彻落实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讲几点意见。

一、深刻领会中央领导同志重要讲话丰富内涵,准确把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实质

这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是我们党成立以来、新中国建立以来第一次以中央名义召开的水利工作会议,是继今年中央1号文件之后党中央、国务院再次对水利工作作出动员部署的重要会议,规格之高、内容之实、影响之大、效果之好前所未有,必将载入中华民族治水兴邦的史册,成为新中国水利事业继往开来的里程碑,开启我国水利跨越式发展的新征程。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从治国安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总结回顾了中华民族几千年

治水实践,充分肯定了新中国建立以来水利事业取得的巨大成就,精辟论述了新形势下水利的重要地位,明确提出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 水利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主要目标和基本原则,全面部署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点任务,强调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关系中华民族生存和发

展的长远大计、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要真抓实干、持之以恒,把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落到实处。讲话高屋建瓴、总揽全局,思想深刻、内涵

丰富,分析透彻、论述精辟,重点突出、要求明确,具有很强的理论性、思想性、战略性、开创性,标志着我们党对治水规律的认识实现了新 的飞跃,对水利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定位达到了新的高度,是推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的重要纲领性指导文献。

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系统分析了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及其发展变化,深刻阐述了新形势下的治水方略,进一步强调了加快水利改革发

展的重大战略意义,对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系列重大水利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作出了安排部署,对健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保障机制

提出了明确要求,强调要更加自觉、更加积极、更加主动地贯彻中央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策部署,加大水利建设投入,下决心保住水利

这个重点。讲话立意高远、视野宽阔,观点鲜明、指向明确,任务具体、措施实在,体现了科学发展主题,贯穿了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和可操作性。

回良玉副总理的总结讲话,深刻分析了会议召开的重大意义,系统总结了会议取得的重要成果,对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作出全面安排部署,对扎实做好当前“三农”工作提出明确要求,强调水利事关国家的盛衰、民族的兴旺和民生的安澜,要从政治大局、宏观全局的高度,认真领

会中央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战略意图,像重视国家粮食安全一样重视水资源安全,像严格土地管理一样严格水资源管理,像抓好节能减排一样

抓好节水工作,像加强交通通讯能源等基础建设一样加强水利建设。

中央领导同志的重要讲话,为水利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为水利改革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我们一定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讲话的丰富内

涵和精神实质,准确把握、全面贯彻中央对水利改革发展作出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

第一,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必须深刻审视我国基本国情水情。人多地少水缺是我国的基本国情,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全球气

候变化影响加剧,我国水资源条件更为复杂。胡锦涛总书记在讲话中对水利形势作出了“四个仍然是”、“三个越来越”的深入分析,深刻指 出,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

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重大制约,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我国水利形势更趋严峻,增强

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精辟阐述了水利

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科学揭示了水利所处的历史方位。温家宝总理在讲话中深刻分析了我国水资源人均占有量少、降雨时空分布不均的“两个

显著特点”和水资源短缺状况不断加剧、水资源分布不均问题更为突出、水生态环境恶化压力加大、水旱灾害发生几率上升“四个新情况新问

题”,强调指出,长期以来,我们对人多地少的国情认识比较充分,但对人多水少的国情还缺乏足够的认识,还强调得不够。我们要认真领会

中央对我国基本国情水情的科学判断,进一步增强水忧患意识、水危机意识,从历史的角度、世界的广度、战略的高度审视水资源问题,准确

把握水利发展变化新趋势,立足经济社会全局看待水利工作,站在时代前列谋划水利发展。

第二,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全面认识新形势下水利战略地位。今年中央1号文件对新形势下水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作出科学

定位,强调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水利在现代农业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改善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将水利提

升到关系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鲜明提出水利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的战略地

位进一步作出“四个迫切需要”的深刻论述,强调指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迫切需要,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

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是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迫切需要,是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增强抵御自然灾害综合能力 的迫切需要,水安则邦安,水兴则邦兴,水利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加强水利建设是强国富民的重大举措,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是事关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中华民族长远发展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把水利提升到治国理政、现代化建设和民族振兴 的高度,是我们党对水利工作认识的又一次重大飞跃,对统一全党思想、形成全民共识,凝聚全社会力量、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将起到巨大 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水利的战略定位,充分认识肩负的重大职责,坚持不懈地把治水兴水这一造福中华民

族的千秋伟业抓实办好。

第三,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必须深入领会新形势下中央水利工作方针。胡锦涛总书记明确提出了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水利改革

发展的总体要求,深刻阐述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遵循的五项基本原则,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充满了水忧患意识、辩证法思想和实事

求是精神,这是我们做好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根本指导方针。温家宝总理对制定实施新形势下的治水方略提出了六条明确要求,这是我们做好

新形势下水利工作的重要依据。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蕴含的治水思想,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对中华民族几千年治水实践特别是新

中国建立以来水利工作经验教训的深刻总结,是对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科学内涵的系统揭示,是我们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行动指南,我

们要深入学习领会,准确理解把握,切实作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重要遵循,始终贯穿于新形势下治水兴水的全过程。

第四,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必须准确把握中央关于水利的战略部署。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重要讲话和中央1号文件全面

部署了水利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

灾体系、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等四大体系。针对当

前水利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强调要全力以赴完成好六项重点任务。中央对水利工作的战略部署,既充分体现了前瞻性和战略性,又充

分契合了现实基础和发展水平,经过努力是完全可以实现的。我们要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搞好顶层设计,抓住关键环节,找准突破口和着力点,科学谋划统筹兼顾,齐心协力攻坚克难,不断取得新突破、新进展。

第五,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必须着力实化治水兴水重大政策措施。今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了一系列支持水利的政策举措。胡锦

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对进一步落实中央1号文件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强调加强水利建设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充分发

挥政府主导作用,充分发挥公共财政的保障作用。针对土地出让收益和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区域性矛盾,明确要强化省内统筹,中

央也要统筹部分资金;针对金融支持水利建设的问题,强调金融机构要发展面向水利的中长期优惠贷款业务;针对农村“两工”取消后农田水

利投工投劳数量显著减少、建设和管护面临许多新的难题,明确提出要建立有效的机制调动农民积极性,引导农民为改善生活生产条件兴修水

利;针对水资源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强调要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健全节约用水的利益调节机制;针对城乡水管理问题,强调

要创新区域水公共管理模式,推进水务管理一体化;针对水利基层服务体系薄弱的状况,强调要加大对防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水利科

技推广服务、乡镇水利站、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我们要准确把握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明确的重大战略举措,不折不扣地落实好中央的

各项扶持政策。

二、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水利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全面吹响了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新跨越的进军号角。我们要紧紧抓住这一重大历史机遇,把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

神和贯彻落实中央1

号文件紧密结合起来,全面掀起治水兴水新高潮,全力开创水利改革发展新局面。

第一,明确一个思路,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我国是世界上水情最为复杂、治水任务最为繁重、江河治理难度最大的国

家。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治水事业新发展,必须正确认识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坚持

人水和谐,坚持政府主导,坚持改革创新,着眼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高度重视水利改革发展的顶层设计,科学确定水利发展长远目标、建设任

务、投资规模、管理需求,妥善处理水利工作中的重大关系,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综合治理,节水优先,强化保护,量水而行,统筹解决水

多、水少、水脏、水浑等问题,着力增强水旱灾害应对与综合防御能力、水资源合理调配与高效利用能力、水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能力、科学

治水与依法管水能力,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提供坚实的水利保障。

第二,抓住两个关键,着力推动科学治水和依法管水。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必须抓住关键问题。在当前我国水资源条件发生深刻变化、涉

水利益格局发生深刻调整、水利发展模式发生深刻转变的背景下,尤其要更加注重科学治水,更加注重依法管水,不断提高水利工作的科学化、法制化水平。一要科学治水。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都特别强调要科学治水,这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根本。我们要顺应

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念,科学制定水利规划,合理安排工程布局,既要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合

理需求又要满足维护河湖健康基本需求,既要防御水旱灾害又要规范人类自身活动,既要治理水土流失又要发挥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既要

满足当代人对水的需求又要给子孙后代留下足够的生存和发展空间,促进人水和谐相处,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二要依法管水。按照建设

法治政府的要求,着力强化依法治水管水,加快构建适合我国国情和水情的水法规体系,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的水行政执法体

系,完善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进一步提升水利社会管理能力,维护和谐有序的水事秩序。

第三,实现三个突破,全面推进水利建设管理改革领域新跨越。加快水利改革发展,既要搞好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布局,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加以推进,又要整合工作力量,集中优势资源,实现重点突破。一要在加强水利薄弱环节建设上实现新突破,以灌区配套

和节水改造、小农水重点县建设、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推广为抓手,大兴农田水利建设,着力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以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

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灾害防治和城市防洪排涝建设为重点,突出抓好防洪薄弱环节建设,进一步增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

以水资源配置工程、重点水源工程、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抗旱水源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为依托,着力提高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全面解

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二要在落实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上实现新突破,抓紧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

三条“红线”,加快落实水资源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着力建设节水型社会,全面推进农业、工业和城市生活等各个领域的节约用水,尽快扭

转水资源过度开发、粗放利用、污染严重的局面,做到以水定需、量水而行、因水制宜。三要在创新水利科学发展体制机制上实现新突破,深

化水利投融资、水资源管理、水利工程管理、水价等方面的改革,着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有利于科学发展的水利体制机制。

第四,建成四大体系,加快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的水利发展格局。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到2020年,基本建成四大体系。一是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本治标兼顾,工程措施非工程措施配合,集中力量加强防洪抗旱薄弱环节建设,提高城市防洪排涝标准,全面增强防汛抗旱减灾能力,最大程度减轻洪涝干旱灾害损失。二是基本建

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合理安排生活、生产、生态用水,加快形成四横三纵、南北调配、东西互济的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因地

制宜建设跨流域、跨区域调水工程,大力推进节约用水和非常规水源利用,力争全国年用水总量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

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

三是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坚持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全面加强水功能区管理、点源面源污染控制、水土流失综

合治理和水生态环境修复,使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

超采基本遏制。四是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和制度体系。坚持工程建设和制度建设相结合,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

度,进一步完善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基本建立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形成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通过四大

体系建设,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得到有效保障,水利现代化水平明显提高。

第五,强化五个支撑,着力做好打基础利长远的各项水利工作。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实现水利跨越式发展,必须切实做好强基固本

工作。一要强化水利规划支撑,正确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水资源的矛盾,统筹兼顾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发展需求,协

调好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的关系,加快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进一步强化水利规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约束性。二要强化

水利科技支撑,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成果推广转化,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加强防汛抗旱、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信息化建设,加快利用信息技术对水利行业进行改造提升,以水

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三要强化水文基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站网布局,扩大覆盖范围和监测预报预警领域,着力增

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高服务水平。四要强化服务体系支撑,加大对防

汛专业抢险队、抗旱服务队、水利科技推广服务、农民用水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强化乡镇水利站的公益性职能,按政策落实编制和经费,全

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和管理水平。五要强化人才队伍支撑,突出抓好高层次、高技能和基层水利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加强水利系统党的

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全面提高水利干部队伍的政治素质、业务能力、服务意识和工作水平。

第六,落实六项政策,不断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央明确了支持水利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加快

水利改革发展的坚定决心,各级水利部门要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配合,全力以赴抓好落实。一要落实公共财政投入政策,健全水利投入稳定

增长机制,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确保财政性资金对水利投入的

总量和增幅都有明显提高,确保事关民生的水利工程、江河治理重点骨干水利工程、生态环境保护和治理工程等建设投资稳步增长。二要落实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政策,确保足额提取、定向使用,同时在中央和省级层面统筹部分资金,解决好土地出让收益与农

田水利建设资金需求不匹配的矛盾。三要落实水利建设基金筹集与使用政策,推动有条件的地方逐步提高比例标准,并实行预算管理,确保用

于水利。四要落实水资源费征收使用和管理政策,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严格征收和使用管理,把水资源费收

好管好用好。五要落实水利建设金融支持政策,争取面向水利的中长期优惠贷款,提高水利工程贷款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推进经

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六要落实鼓励农

民群众参与水利建设政策,进一步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采取以奖代补、先干后补、民办公助等方式,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兴修水利的积

极性。

三、建立健全工作保障机制,确保中央水利大政方针和政策措施落到实处

深入学习、全面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各项决策部署,既是水利工作的头等大事,也是水利系统的首要任务。各级水利

部门要加大工作力度,明确目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扎扎实实地落实好中央的决策部署。

第一,要迅速传达贯彻,切实抓好学习。各级水利部门要把传达和学习会议精神特别是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的重要讲话精神作为一

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制定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组织广大干部职工认认真真、原原本本地学好讲话,深入领

会讲话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深刻理解讲话的重要论断和理论观点,准确把握中央对水利工作的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切实把思想和认识统一到会议的精神上来,把目标和任务统一到中央的部署上来,把行动和步调统一到中央的要求上来,更加自觉地肩负起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的重大责任和光荣使命。要把学习贯彻会议精神作为水利系统

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和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抓手,作为水利系统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不断推动学习活动向

纵深发展,在全国水利系统形成学习贯彻会议精神的热潮。

第二,要周密制定方案,落实责任分工。中央水利工作会议再次强调了中央1号文件明确的重点任务,同时又提出了一系列加快水利改革发

展的新任务、新政策、新举措。各级水利部门要根据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回良玉副总理的重要讲话要求,对照中央1号文件任务分工方

案,结合各自实际,认真研究梳理,提出切实可行的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工作方案。对中央1号文件明确的任务要明确办结时限,实化工作措施,加紧抓好落实。对中央水利工作会议提出的新任务要抓紧制定落实方案和进度安排,把目标任务分解到部门、细化到项目、实化到岗位、量化

到个人。要加快建立健全目标考核、干部问责和监督检查机制,使各项工作有布置、有检查、有评估、有奖惩,以责任促落实,以责任保成效,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第三,要切实强化监督,确保工作到位。要按照中央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监督检查工作总体部署,将中央水利工作会议贯彻落实情况监

督检查与中央1号文件贯彻落实情况监督检查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水利部、监察部联合监督检查机制的作用,充分发挥水利系统纪检、监察、审计、稽察等各方面力量,抓住关键环节,明确检查重点,着力抓好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重点检查领导责任落实、主要

目标任务完成、水利资金投入和配套、重点水利建设任务推进、水利资金使用和监管、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等情况,确保执行政策不走

样,完成任务不打折,确保项目建设进度、质量和效益,确保工程安全、资金安全、生产安全和干部安全。

第四,要着力抓好协调,凝聚各方力量。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推进水利改革发展,必须发挥各方作用,形成强大合力。

各级水利部门要主动加强与发展改革、财政、国土、环保、农业、建设、金融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全力争取他们的支持,抓紧制

定出台财政、投资、金融、土地、价格等各项配套政策,切实抓好规划审批、项目立项、计划安排、资金拨付等工作,推动落实加快水利改革

发展的各项具体措施。水利部各司局要牢固树立一盘棋思想,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和对口联系制度,切实加强对地方水利

工作的指导。各流域机构要充分发挥自身优势,认真履行沟通、协调、组织、服务和管理职能,在技术支持、项目前期、对口帮扶、监督检查

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地方各级水利部门要切实当好党委和政府的参谋和助手,勇于承担重任,积极争取支持,统筹地方力量,建立帮扶督办

机制,确保水利建设、管理和改革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第五,要加强作风建设,弘扬行业精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的召开和中央1号文件的出台,既是几代水利人梦寐以求的夙愿,也是对广大水

利干部职工的极大鞭策和鼓舞。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是对各级水利部门政治态度、能力水平和工作作风的重大考验。水利系

统广大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认清肩负的重要责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着力树立水利系统的良好形象。要重心下移摸实情,深入

基层搞调研,敞开心扉听民声,掌握一手情况,了解实际问题,不断增强工作的前瞻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要凝心聚力干事业,在解决水利难

题上下功夫,在突破薄弱环节上见成效,在惠及民生上出成果。要扑下身子抓落实,真抓实干,敢抓敢管,善抓善管,不搞形式主义,不做表

面文章。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大力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奋发有为的使命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在推进水利改革发展中建功立业,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光辉业绩。

第六,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必须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要组织中央和地方、行业内外主流媒体,精

心组织策划一批重点水利宣传活动,迅速掀起新一轮水利宣传高潮,深入解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积极宣传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大政方针

和目标任务,追踪报道各地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的最新动态,及时介绍各地水利改革发展实践的典型经验,大力宣传普及我国特殊的国情水

情和防汛抗洪、抗旱减灾、农田水利、节水灌溉、饮水安全等知识,形成舆论强势,提升宣传效果,切实增强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

源保护意识,赢得社会各界对水利工作的理解和支持,着力形成全社会治水兴水的强大合力。

最后,我再强调一下当前防汛抗旱工作。今年我国气候变化极不正常。年初冬麦区发生严重旱情,春夏之交长江中下游5省发生持续严重干

旱,6月以来又旱涝急转、局部地区发生严重洪涝灾害。据有关部门预测,今年夏季东北南部、华北东部和南部、黄淮、江淮、江汉、川东、重

庆至云贵高原一带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淮河可能发生流域性大洪水,海河流域有可能发生大洪水,汉江可能发生较大洪水,黔桂藏等地局部

山洪地质灾害可能频发多发;台风登陆较常年偏多,台风北上深入内陆的可能性较大;全国大部分地区气温偏高,内蒙古东部、东北地区西部、新疆北部、江南中东部可能发生夏伏旱。当前,全国即将进入“七下八上”的防汛关键期,大江大河正处于主汛期,防汛形势十分严峻。同

时,一些地方旱情露头并持续发展,抗旱任务较为艰巨。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水利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各地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中央防汛

抗旱工作部署,恪尽职守,强化措施,加强协调,科学防控,最大程度减轻灾害影响和损失。回良玉副总理也对今年的防汛抗旱工作提出了明

确要求。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与做好当前防汛抗旱工作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防大汛、抗长旱、抢大险、救大灾,全面落

实防汛抗旱防台风各项措施,强化防汛抗旱行政首长负责制,强化预测预报,强化应急值守,强化重点防御,强化工程调度,强化转移避险,强化抢险救灾,强化督察巡查,强化支持指导,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千方百计保障群众饮水安全和工农业生产用水需求,为夺取今年

农业丰收和保障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水利支撑。

同志们,中华民族治水史册翻开了崭新的一页,水利事业发展步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

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重任,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开拓进取、真抓实干,不断开创水利改革发展

新局面,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作者:

责编:杨柳

大 中 小纠错

打印

保存

推荐给朋友关闭页面

热词搜索 中央水利工作会议

秋汛

太湖管理条例

抗旱

贯彻落实

相关新闻

全国水利系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大会召开 2011-07-11

热点专题

2009全国水利工作会议

全国水利安全监督工作座谈会

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专题

全国防汛抗旱工作会议

2009年全国水利规划计划工作会议

全力抗旱保丰收专题

网站链接 | 访问量统计 | 排行榜 | 网站诊断 | 网站地图 |信息报送

京ICP备0507178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版权所有

主办:水利部办公厅 承办:水利部水利信息中心

水利部总机: 010-63202114 网站联系电话: 010-63202558 地 址: 北京市白广路2条2号 投稿信箱:

webmaster@mwr.gov.cn

陈雷在全国水利系统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第三篇:2011中央一号文件

2011中央一号文件发布 提出加快水利改革发展

新华社29日受权播发《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这是新世纪以来连续第8个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必须下决心加快水利发展,切实增强水利支撑保障能力,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近年来我国频繁发生的严重水旱灾害,造成重大生命财产损失,暴露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十分薄弱,必须大力加强水利建设。现就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作出如下决定。

一、新形势下水利的战略地位

(一)水利面临的新形势。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水利工作,领导人民开展了气壮山河的水利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为经济社会发展、人民安居乐业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必须看到,人多水少、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是我国的基本国情水情。洪涝灾害频繁仍然是中华民族的心腹大患,水资源供需矛盾突出仍然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农田水利建设滞后仍然是影响农业稳定发展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最大硬伤,水利设施薄弱仍然是国家基础设施的明显短板。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全球气候变化影响加大,我国水利面临的形势更趋严峻,增强防灾减灾能力要求越来越迫切,强化水资源节约保护工作越来越繁重,加快扭转农业主要“靠天吃饭”局面任务越来越艰巨。2010年西南地区发生特大干旱、多数省区市遭受洪涝灾害、部分地方突发严重山洪泥石流,再次警示我们加快水利建设刻不容缓。

(二)新形势下水利的地位和作用。水利是现代农业建设不可或缺的首要条件,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替代的基础支撑,是生态环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系统,具有很强的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不仅事关农业农村发展,而且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不仅关系到防洪安全、供水安全、粮食安全,而且关系到经济安全、生态安全、国家安全。要把水利工作摆上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加快农田水利建设,推动水利实现跨越式发展。

二、水利改革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和基本原则

(三)指导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水利作为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优先领域,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任务,把严格水资源管理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战略举措,注重科学治水、依法治水,突出加强薄弱环节建设,大力发展民生水利,不断深化水利改革,加快建设节水型社会,促进水利可持续发展,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

(四)目标任务。力争通过5年到10年努力,从根本上扭转水利建设明显滞后的局面。到2020年,基本建成防洪抗旱减灾体系,重点城市和防洪保护区防洪能力明显提高,抗旱能力显著增强,“十二五”期间基本完成重点中小河流(包括大江大河支流、独流入海河流和内陆河流)重要河段治理、全面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和山洪灾害易发区预警预报系统建设;基本建成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全国年用水总量力争控制在6700亿立方米以内,城乡供水保证率显著提高,城乡居民饮水安全得到全面保障,万元国内生产总值和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明显降低,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提高到0.55以上,“十二五”期间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4000万亩;基本建成水资源保护和河湖健康保障体系,主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明显改善,城镇供水水源地水质全面达标,重点区域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地下水超采基本遏制;基本建成有利于水利科学发展的制度体系,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进一步完善,有利于水资源节约和合理配置的水价形成机制基本建立,水利工程良性运行机制基本形成。

(五)基本原则。一要坚持民生优先。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水利问题,推动民生水利新发展。二要坚持统筹兼顾。注重兴利除害结合、防灾减灾并重、治标治本兼顾,促进流域与区域、城市与农村、东中西部地区水利协调发展。三要坚持人水和谐。顺应自然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合理开发、优化配置、全面节约、有效保护水资源。

三、突出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

(六)大兴农田水利建设。到2020年,基本完成大型灌区、重点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任务。结合全国新增千亿斤粮食生产能力规划实施,在水土资源条件具备的地区,新建一批灌区,增加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实施大中型灌溉排水泵站更新改造,加强重点涝区治理,完善灌排体系。健全农田水利建设新机制,中央和省级财政要大幅增加专项补助资金,市、县两级政府也要切实增加农田水利建设投入,引导农民自愿投工投劳。加快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优先安排产粮大县,加强灌区末级渠系建设和田间工程配套,促进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建设。因地制宜兴建中小型水利设施,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 区、贫困地区倾斜。大力发展节水灌溉,推广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技术,扩大节水、抗旱设备补贴范围。积极发展旱作农业,采用地膜覆盖、深松深耕、保护性耕作等技术。稳步发展牧区水利,建设节水高效灌溉饲草料地。(七)加快中小河流治理和小型水库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要优先安排洪涝灾害易发、保护区人口密集、保护对象重要的河流及河段,加固堤岸,清淤疏浚,使治理河段基本达到国家防洪标准。巩固大中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成果,加快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消除水库安全隐患,恢复防洪库容,增强水资源调控能力。推进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要坚持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相结合,抓紧完善专群结合的监测预警体系,加快实施防灾避让和重点治理。

(八)抓紧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推进西南等工程性缺水地区重点水源工程建设,坚持蓄引提与合理开采地下水相结合,以县域为单元,尽快建设一批中小型水库、引提水和连通工程,支持农民兴建小微型水利设施,显著提高雨洪资源利用和供水保障能力,基本解决缺水城镇、人口较集中乡村的供水问题。(九)提高防汛抗旱应急能力。尽快健全防汛抗旱统一指挥、分级负责、部门协作、反应迅速、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加强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加大投入,整合资源,提高雨情汛情旱情预报水平。建立专业化与社会化相结合的应急抢险救援队伍,着力推进县乡两级防汛抗旱服务组织建设,健全应急抢险物资储备体系,完善应急预案。建设一批规模合理、标准适度的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建立应对特大干旱和突发水安全事件的水源储备制度。加强人工增雨(雪)作业示范区建设,科学开发利用空中云水资源。

(十)继续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到2013年解决规划内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十二五”期间基本解决新增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积极推进集中供水工程建设,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有条件的地方延伸集中供水管网,发展城乡一体化供水。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运行管理,落实管护主体,加强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制定支持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的用地政策,确保土地供应,对建设、运行给予税收优惠,供水用电执行居民生活或农业排灌用电价格。

四、全面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

(十一)继续实施大江大河治理。进一步治理淮河,搞好黄河下游治理和长江中下游河势控制,继续推进主要江河河道整治和堤防建设,加强太湖、洞庭湖、鄱阳湖综合治理,全面加快蓄滞洪区建设,合理安排居民迁建。搞好黄河下游滩区安全建设。“十二五”期间抓紧建设一批流域防洪控制性水利枢纽工程,不断提高调蓄洪水能力。加强城市防洪排涝工程建设,提高城市排涝标准。推进海堤建设和跨界河流整治。

(十二)加强水资源配置工程建设。完善优化水资源战略配置格局,在保护生态前提下,尽快建设一批骨干水源工程和河湖水系连通工程,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平和供水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南水北调东中线一期工程及配套工程建设,确保工 程质量,适时开展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前期研究。积极推进一批跨流域、区域调水工程建设。着力解决西北等地区资源性缺水问题。大力推进污水处理回用,积极开展海水淡化和综合利用,高度重视雨水、微咸水利用。

(十三)搞好水土保持和水生态保护。实施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采取小流域综合治理、淤地坝建设、坡耕地整治、造林绿化、生态修复等措施,有效防治水土流失。进一步加强长江上中游、黄河上中游、西南石漠化地区、东北黑土区等重点区域及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的水土流失防治。继续推进生态脆弱河流和地区水生态修复,加快污染严重江河湖泊水环境治理。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湿地的保护。实施农村河道综合整治,大力开展生态清洁型小流域建设。强化生产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水土保持、建设项目占用水利设施和水域等补偿制度。

(十四)合理开发水能资源。在保护生态和农民利益前提下,加快水能资源开发利用。统筹兼顾防洪、灌溉、供水、发电、航运等功能,科学制定规划,积极发展水电,加强水能资源管理,规范开发许可,强化水电安全监管。大力发展农村水电,积极开展水电新农村电气化县建设和小水电代燃料生态保护工程建设,搞好农村水电配套电网改造工程建设。

(十五)强化水文气象和水利科技支撑。加强水文气象基础设施建设,扩大覆盖范围,优化站网布局,着力增强重点地区、重要城市、地下水超采区水文测报能力,加快应急机动监测能力建设,实现资料共享,全面提高服务水平。健全水利科技创新体系,强化基础条件平台建设,加强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力争在水利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技术上实现新突破,获得一批具有重大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加大技术引进和推广应用力度。提高水利技术装备水平。建立健全水利行业技术标准。推进水利信息化建设,全面实施“金水工程”,加快建设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和水资源管理信息系统,提高水资源调控、水利管理和工程运行的信息化水平,以水利信息化带动水利现代化。加强水利国际交流与合作。

五、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

(十六)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多渠道筹集资金,力争今后10年全社会水利年平均投入比2010年高出一倍。发挥政府在水利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将水利作为公共财政投入的重点领域。各级财政对水利投入的总量和增幅要有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水利建设资金在国家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重。大幅度增加中央和地方财政专项水利资金。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充分发挥新增建设用地土地有偿使用费等土地整治资金的综合效益。进一步完善水利建设基金政策,延长征收年限,拓宽来源渠道,增加收入规模。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合理调整水资源费征收标准,扩大征收范围,严格征收、使用和管理。有重点防洪任务和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要从城市建设维护税中划出一定比例用于城市防洪排涝和水源工程建设。切实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和资金监督管理。(十七)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综合运用财政和货币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水利信贷资金。有条件的地方根据不同水利工程的建设特点和项目性质,确定财政贴息的规模、期限和贴息率。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农业发展银行 积极开展水利建设中长期政策性贷款业务。鼓励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邮政储蓄银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农田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水利企业上市和发行债券,探索发展大型水利设备设施的融资租赁业务,积极开展水利项目收益权质押贷款等多种形式融资。鼓励和支持发展洪水保险。提高水利利用外资的规模和质量。

(十八)广泛吸引社会资金投资水利。鼓励符合条件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通过直接、间接融资方式,拓宽水利投融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水利建设。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统一规划基础上,按照多筹多补、多干多补原则,加大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结合增值税改革和立法进程,完善农村水电增值税政策。完善水利工程耕地占用税政策。积极稳妥推进经营性水利项目进行市场融资。

六、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十九)建立用水总量控制制度。确立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红线,抓紧制定主要江河水量分配方案,建立取用水总量控制指标体系。加强相关规划和项目建设布局水资源论证工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以及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重大建设项目的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条件和防洪要求相适应。严格执行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对擅自开工建设或投产的一律责令停止。严格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对取用水总量已达到或超过控制指标的地区,暂停审批建设项目新增取水;对取用水总量接近控制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严格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尽快核定并公布禁采和限采范围,逐步削减地下水超采量,实现采补平衡。强化水资源统一调度,协调好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用水,完善水资源调度方案、应急调度预案和调度计划。建立和完善国家水权制度,充分运用市场机制优化配置水资源。

(二十)建立用水效率控制制度。确立用水效率控制红线,坚决遏制用水浪费,把节水工作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全过程。加快制定区域、行业和用水产品的用水效率指标体系,加强用水定额和计划管理。对取用水达到一定规模的用水户实行重点监控。严格限制水资源不足地区建设高耗水型工业项目。落实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制度。加快实施节水技术改造,全面加强企业节水管理,建设节水示范工程,普及农业高效节水技术。抓紧制定节水强制性标准,尽快淘汰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用水工艺、设备和产品。

(二十一)建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制度。确立水功能区限制纳污红线,从严核定水域纳污容量,严格控制入河湖排污总量。各级政府要把限制排污总量作为水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工作的重要依据,明确责任,落实措施。对排污量已超出水功能区限制排污总量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和入河排污口。建立水功能区水质达标评价体系,完善监测预警监督管理制度。加强水源地保护,依法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强化饮用水水源应急管理。建立水生态补偿机制。

(二十二)建立水资源管理责任和考核制度。县级以上地方政府主要负责人对本行政区域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工作负总责。严格实施水资源管理考核制度,水行 政主管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对各地区水资源开发利用、节约保护主要指标的落实情况进行考核,考核结果交由干部主管部门,作为地方政府相关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加强水量水质监测能力建设,为强化监督考核提供技术支撑。

七、不断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

(二十三)完善水资源管理体制。强化城乡水资源统一管理,对城乡供水、水资源综合利用、水环境治理和防洪排涝等实行统筹规划、协调实施,促进水资源优化配置。完善流域管理与区域管理相结合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建立事权清晰、分工明确、行为规范、运转协调的水资源管理工作机制。进一步完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防治协调机制。

(二十四)加快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体制改革。区分水利工程性质,分类推进改革,健全良性运行机制。深化国有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好公益性、准公益性水管单位基本支出和维修养护经费。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给予补助。妥善解决水管单位分流人员社会保障问题。深化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制度改革,明确所有权和使用权,落实管护主体和责任,对公益性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经费给予补助,探索社会化和专业化的多种水利工程管理模式。对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加快推行代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水利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的作用,引导经营性水利工程积极走向市场,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现自主经营、自负盈亏。

(二十五)健全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建立健全职能明确、布局合理、队伍精干、服务到位的基层水利服务体系,全面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以乡镇或小流域为单元,健全基层水利服务机构,强化水资源管理、防汛抗旱、农田水利建设、水利科技推广等公益性职能,按规定核定人员编制,经费纳入县级财政预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合作组织。

(二十六)积极推进水价改革。充分发挥水价的调节作用,兼顾效率和公平,大力促进节约用水和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和服务业用水要逐步实行超额累进加价制度,拉开高耗水行业与其他行业的水价差价。合理调整城市居民生活用水价格,稳步推行阶梯式水价制度。按照促进节约用水、降低农民水费支出、保障灌排工程良性运行的原则,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农业灌排工程运行管理费用由财政适当补助,探索实行农民定额内用水享受优惠水价、超定额用水累进加价的办法。

八、切实加强对水利工作的领导

(二十七)落实各级党委和政府责任。各级党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局和战略高度,切实加强水利工作,及时研究解决水利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实行防汛抗旱、饮水安全保障、水资源管理、水库安全管理行政首长负责制。各地要结合实际,认真落实水利改革发展各项措施,确保取得实效。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要切实增强责任意识,认真履行职责,抓好水利改革发展各项任务的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尽快制定完善各项配套措施和办法,形成推动水利改革发展合力。把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作为农村基层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的重要内 容,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加快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二十八)推进依法治水。建立健全水法规体系,抓紧完善水资源配置、节约保护、防汛抗旱、农村水利、水土保持、流域管理等领域的法律法规。全面推进水利综合执法,严格执行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水工程建设规划同意书、洪水影响评价、水土保持方案等制度。加强河湖管理,严禁建设项目非法侵占河湖水域。加强国家防汛抗旱督察工作制度化建设。健全预防为主、预防与调处相结合的水事纠纷调处机制,完善应急预案。深化水行政许可审批制度改革。科学编制水利规划,完善全国、流域、区域水利规划体系,加快重点建设项目前期工作,强化水利规划对涉水活动的管理和约束作用。做好水库移民安置工作,落实后期扶持政策。

(二十九)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适应水利改革发展新要求,全面提升水利系统干部职工队伍素质,切实增强水利勘测设计、建设管理和依法行政能力。支持大专院校、中等职业学校水利类专业建设。大力引进、培养、选拔各类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完善人才评价、流动、激励机制。鼓励广大科技人员服务于水利改革发展第一线,加大基层水利职工在职教育和继续培训力度,解决基层水利职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广大水利干部职工要弘扬“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行业精神,更加贴近民生,更多服务基层,更好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

(三十)动员全社会力量关心支持水利工作。加大力度宣传国情水情,提高全民水患意识、节水意识、水资源保护意识,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水利建设。把水情教育纳入国民素质教育体系和中小学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重要内容。把水利纳入公益性宣传范围,为水利又好又快发展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对在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中取得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各级政府要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给予表彰奖励。

加快水利改革发展,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扎实工作,奋力开创水利工作新局面!(完)

第四篇:中央一号文件范文

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

新中国成立至今近乎七十周年,又一个积贫积弱的“东亚病夫”转变为如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屹立于世界的东方,短短几十年能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可以说是空前的奇迹,而这些成就的取得,离不开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毫不夸张的说,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的革命事业、社会主义事业面貌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国内外都建立的有很多政党组织,为什么我国的政党制度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呢。以下,我想浅谈一下中国共产党的政治优势表现。与国外相比较,可分为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先与资本主义国家比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作为国家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规定了中国共产党和各个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实行是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长期处于领导和执政地位。同时也是全国人民的领导核心,是领导党,这样的领导地位,其优点在于,作为执政主体的政党长期处于执政地位,受到其他政党的影响和干扰较小,能够执行长期政策,并使政策进行延续(譬如“五年计划”)。另外还能减少内部的权力斗争,能有效保证国家决策的效率,国家与社会的稳定。同时八个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也是与中国共产党长期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与中国共产党共同构成多党合作的制度体系。这一制度与人民民主的国体、政体相适应。中国共产党与各个民主党派实行广泛的政治合作,这种合作有着丰富的内容,它主要有:第一,中国共产党就重大方针政策和重要事务同各个民主党派进行协商,实行互相监督。第二,各个民主党派成员在国家权力机关中占有适当的数量,依法履行职权。第三,各个民主党派成员担任国家和地方政府司法机关的领导职务,各级政府通过多种形式与民主党派联系,发挥他们的参政议政作用。第四,各个民主党派通过政协参加国家重大事务的协商。第五,中国共产党支持民主党派参加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是各个民主党派履行参政党职能的重要内容,是多党合作的一大特色。民主党派的监督与参与国是,促进中国共产党的决策科学性和民主性。

资本主义国家实行多党制。如英美两国实行的是两党制,两党交替执政,表面上能相互制约监督,但其实质是少数资产阶级统治广大人民的统治工具。为何这样说,原因有三。其一,不能真正代表和反映人民的意志。西方资产阶级政党的主要功能,是组织竞选,实现资产阶级不同利益集团对政权的控制。在竞选阶段,资产阶级政党往往迎合民众的要求和需要,做出各种许诺,但其真正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选票,一旦其代表人物当选后,就会背弃承诺,转向为支持其当选的大公司财团等效力。著名思想家卢梭早在18世纪就曾说过:“英国人民自以为是自由的,他们是大错特错了。他们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讽刺的是,虽然两百多年过去了,资本主义国家的这种现象至今仍然未变。其二,经常受到资本的操纵,金钱是西方政党政治的母乳。在选举阶段,“金钱主宰着选举的过程和结果”;在掌握权力之后,推行政党分赃制。恩格斯早在1891年就指出:“正是在美国,两个轮流执政的两大政党中的每一个政党,又是这样一些人操纵的,这些人把政治变成一种生意,拿联邦国会和各州议会的席位来投机牟利,或者是以替本党鼓动为生,在本党胜利后取得职位作为报酬。”。请看以下数据:1860年竞选总统时,共和党只花了十万美元,便使林肯成为美国第十六位总统;可在一百年后的1960年,十万美元只够让候选人在全国电视网出现30分钟。从1976年至2008年美国总

统候选人大选花费的变化趋势上看,尤其是在2000年3.4310亿美元之后,几乎每次选举的花费都成倍增长:2004年7.179亿美元。2008年,奥巴马竞选的经费更是创纪录的达到了24亿。而这些钱,全部来自于所谓的:一些财团的“政治现金”,其投入这么大的花销,背后的目的不言而喻。其三:极易为国内外反动势力所利用或者导致其他严重的后果。前苏联按照戈尔巴乔夫的“新思维”,推进所谓“人道的社会主义”,放弃了共产党的领导地位,最终在其他一些复杂的因素共同作用下,导致了共产党的垮台和红色帝国的解体。一些第三世界,如东欧的波兰、匈牙利等国家按照西方民主模式推行所谓的民主化,实行多党制,结果给民族、国家造成了极大的混乱和灾难。殷鉴不远,当引以为戒。

与社会主义国家前苏联相比:

一、思想理论方面

苏联共产党长期以来对本国所处的发展阶段认识基本是不符合苏联国情的。1936年,斯大林宣布苏联社会已经基本实现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即社会主义。二战后,1952年苏联共产党再次提出了“通过社会主义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的途径建立共产主义社会”的总路线。赫鲁晓夫1961年提出用20年的时间基本上实现建成共产主义社会。勃列日涅夫时期,苏联共产党认为苏联已经处于“发达社会主义”阶段。安德罗波夫、契尔认为苏联只是处在发达社会主义这一历史阶段的起点。虽然对苏联发展阶段的认识有一个日趋回归现实的趋势,但始终未能从思想理论上准确把握本国实际,因而无法设想建立在这样的判断基础之上的政策、路线、方针的正确性和实践中的有效性。戈尔巴乔夫执政期间,客观地提出了苏联处于发展中社会主义的论断,但是由于最终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这些积极成果未能在实践中得到过车。思想理论上的教条主义必然导致体制的僵化和实践中的墨守成规,执政党也就失去了接受、应对新事物的能力和改革的动力,不能与时俱进地回答时代提出的新问题,造成党的方针政策脱离实际。

中国共产党一贯重视党思想理论建设,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提出了反对“本本”主义,此后明确把党的思想路线概括为“实事求是”,由此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理论飞跃----毛泽东思想。十一届三中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中国共产党随着时代、实践不断地发展创新马克思主义,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理论飞跃----邓小平理论。并在探索中逐渐形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对我国国情做出了可观、正确的定位。为制定一系列适合现阶段发展水平的路线、方针、政策。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这种对国情的准确认识,是我们在处理一系列重大问题时和去练的重大此差别。随着改革的纵深发展和新世纪的到来,面对国内外形式的深刻变化对中国共产党建设提出了新挑战和考验,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的科学理论写入了党章,使中国共产党的思想理论建设与时俱进、永葆活力。伟大的时间要有伟大的理论指导,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实践中,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抛弃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旗帜,会使得执政党迷失方向,在精神上被瓦解。同样,僵化马克思主义也会使得其失去时间的指导作用,使党的创新能力衰竭而导致执政党自身灭亡。因此,一定要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不断地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具体国情结合,这样,才能使马克思主义政党永远立于不败地位。而这正是中国共产党思想理论建设的不二法门。

二、组织建设方面

组织建设是党的建设的重要环节。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根本地是把党建设成坚强的领导和核心,充分发挥党的组织优势

1、关于组织原则

列宁第一次提出“民主集中制”的概念,并身体力行。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原则

在列宁时期并没有制度化。从斯大林时期推行了集权主义的国家政治体制和党内领导体制,结果在 共产党内形成了严重的个人专权个和个和个人崇拜。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共产党在“党内生活民主化”的口号下开始批判民主集中制,1991年7月通过的《苏联共产党纲领草案》则完全放弃了民主集中制。这样,昔日有着严格纪律、团结统一的苏联共产党变成了组织庞杂、党心涣散的政治组织,加速了瓦解的命运。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把民主集中制作为自己的组织原则。毛泽东认为民主集中制的方法是一个群众路线的方法,民主和集中是辩证统一的。建国后,我们当也犯过集中过度,民主不够的错误,但在坚持民主集中制原则的前提下,正确处理民主和集中的关系,调整权力结构的配置,改变权利过度集中的现象,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地方各级之间,以及集中于分散的关系。特别是注重制度建设,为发展和完善民主集中制的各项具体制度做了不懈努力,以完善的制度保障党内民主,维护中央权威,保证了全党在重大问题上的统一行动。

2、关于监督体制

列宁十分重视党的监督体制建设,对此提出了许多建设性意见,并在苏联共产党内设立了由党的代表大会选出、直接对其负责、与中央委员会平行的中央监察委员会,监察委员会委员在任职期间不得兼任党委员和其他苏维埃政权的职务。列宁还强调了监察机关的相对独立性和权威性。斯大林破坏了列宁时期初步建立起来的党内监督体系,取消党的中央监察委原有的制约中央委员会和政治局的权力,把它变成了中央委员会的下属机构,使领导权力丧失了有效的监督和制约,同时以委任制代替选举制,任命监察委员会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后不久即将改革重点指向执政党监督体制。他从确立党员群众的监督主体地位,确立对党的领导人的监督制度,建立公开党内监督运行机制,重建与党和中央委员会相平行的党内监督运行机制等方面入手,但在改革中不仅改变了党内高度集权的监督体制,也改变了党的目标,苏联共产党不仅未能得益于这种改革,反而在这种改革的浪潮的冲击下瓦解了。

毛泽东多次强调集权领导是党组织领导的重要原则,认为只有坚持集权领导,才会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共产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恢复建立党的纪律监察机构,深切认识到没有监督的权力必然走向腐败,无产阶级执政党党内监督是党自身存在和发展的内在动力,是党内民主的重要实现形式。建立更加有效的权力监督体制,完善党内监督制度,建立纪律检察委员会,把党内监督同群众监督、舆论监督、明珠党派人士和无党派人士的监督结合起来,把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监督结合起来,同时实施依法治国,健全法制,使监督制度逐步法制化。

3、关于党政关系

列宁提出了正确处理党与国家机关关系的基本原则,指出党的任务“是对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繁琐、不正常的干预”斯大林在理论上也提到了党政分工的原则,但在实践中又自相矛盾的提出:“在我们苏联,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里,我们苏维埃组织和其他群众组织,没有相当的原则性指示,就不会决定任何一个重要的政治问题或组织问题---这个事实应道认为是党的领导作用的最高表现。”结果党政不分、一党代政、党政一体化现象被认为是体现党的领导的正常原则而固定下来。戈尔巴乔夫在改革中则以“明确划分党政机关职能”为名,把政权机关的全部职能和权力交还给苏维埃,取消了苏联共产党在国家的政治生活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中国共产党在党政关系上也存在党政不分的问题,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中,1980年邓小平就提出了改革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把政党关系的改革提上了议事日程。邓小平指出,只有改善党的领导,才能坚持党的领导,基于此,中国共产党将理顺党政关系,加强、改善党的领导,作为政治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党的十四大以来,为名党根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进一步提高自身的执政能力和本领。可以看出,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应该对自身进行正确的定位,建立科学的体制、利用科学的方法去实现领导,同掌握政权同样重要。

4、关于干部制度

十月革命后,为了巩固苏维埃政权,苏联共产党委派大批共产党员到苏俄各地各级岗位上任职和工作,这种做法在斯大林时期沿袭下来并予以制度化,选举制完全流于形式,干部至上而下层层任命,只对上而不对下负责,造成了任人唯亲的不良现象,严重损害了党的形象,最终葬送了苏联社会主义事业

鉴于同样的问题,毛泽东认为政治路线确立之后,干部就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执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干部和人才问题,他指出“正确的政治路线要正确的组织路线来保证”邓小平同志倡议飞出事实上的干部领导职务终身制现象,并率先垂范。中国共产党始终奉行任人唯贤的干部路线和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强调党管干部原则和群众公认原则相结合,选举制和任命制相结合,注意依法治吏,健全干部制度,遵循革命化、青年化、知识化、专业化的标准,逐步形成了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富有生机活力的用人机制。一支适应建设任务和改革需要,坚持党的理论和路线,全心全意为人名服务的高素质干部队伍,是保证党和政府正确领导的连续性、稳定性和活力的有效组织保证。

5、关于基层组织建设

苏联共产党长期实行一长制,各级干部掌握本单位的全部权力。苏联共产党党章只强调基层组织是党的基础,对其地位和作用缺乏明确、具体的规定,致使基层组织没有相应的权力和地位,苏联共产党组织因为缺乏战斗力和凝聚力。尽管苏联后期党员人数达1800万,约占全苏联人口的10%,但当的各级组织处于瘫痪或半瘫痪状态。

中国共产党人士到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政策落到基层的重要责任。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推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和社会政治的稳定都要依靠基层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广大党员先锋模仿作用的充分发挥,因为长期置基层组织建设于重要地位,坚持群众路线,不断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三、作风建设方面

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根本的是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充分发挥党密切联系群 众的优势。

在苏联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党的组织性真话”和“党政干部官僚化”使党成为国家机构的一部分,成为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力量。党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形成了特殊利益的官僚特权阶层,使群众无法感受到这些人是代表他们掌权。“国家权力个人化”和“监察机制无效化”使权力失去了监督,使社会丧失了制约机制,领导人的错误难以纠正,人们对苏联共产党究竟能否代表人民利益感到怀疑。“干部制度委任化”造成了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法律制度虚无化”使得苏联民主法制遭到了严重践踏。苏联共产党不善于进行自我批评,不能正确对待历史,也就不能从中汲取经验教训。赫鲁晓夫全盘否定斯大林,戈尔巴乔夫全盘否定苏联共产党的历史和是时间,从而否定了党存在的合法性。执政党如此作风,越来越背离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中国共产党是一个非常重视党的作风建设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毛泽东撰写过包括《整顿党的作风》在内的许多著作,为党的整风运动奠定了理论基础。在党的七大政治报告中,将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以及自我批评概括为我党的三大作风,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执政党的党风是关系党生死存亡的问题,把作风建设同从严治党,同反特权、反腐败结合起来,把反腐败斗阵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中国共产党坚持从严治党的原则,要求共产党员要具有时代要求的先进性品质,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党章是最基本的党规党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都要按照党章办事,健全党的各项制度。各级党委要坚持“党要管党”的原则,把从严治党的方针贯彻到党的建设的各项工作中去,坚决改变党内存在的纪律松弛和涣散的现象。不仅如此,进入新世纪,面临新情况、新问题,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理论,对党的作风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代表中国现今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终都要体现和落实到代表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上,这是“三个代表”的宗旨。胡锦涛提出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阐述了中国社会的发展路线及怎样健康发展,怎样才能更好的促进社会和广大人民的健康发展,这些是党的一切工作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最高标准的体现。正是优良的作风建设,赢得了人民的支持和理解,取得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飞跃。

以史为鉴,可知兴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崛起,得益于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对苏联共产党经验的汲取、教训的借鉴,扬长避短,防微杜渐,通过两种社会主义模式下执政党建设的对比,对我党的探索有了更高的起点和更大的成功率,这是历史对于善于总结的中国共产党的馈赠。中国共产党人对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充满了希望。

在国内,先于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国民党为何在坐拥江山后败退台湾,而共产党从一个小

小的党派却最终成为中国执政党,这其中有几点重要原因:

第一,政治自觉优势。中国共产党向来重视政治自觉的建设,重视在实践学习中不断发展完善自身。首先,思想上高度重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行动上能否做到“高度政治自觉”,取决于思想上的高度重视。而要做到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就要从讲政治的高度,把思想统一到中央对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部署上来。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体现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第二,认识上高度统一。经验告诉我们,“思想高度重视”取决于认识水平的提高和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否则,认识不到位,“思想高度重视”就不会持久,比如高度重视了一阵子,过一阵子又不重视了的现象就是如此。而要实现认识上的高度统一,就要充分认识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大意义和深刻内涵,明确建设学习型党组织是建设马克思主义学习型政党的基础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紧迫性,既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推进事业发展的迫切需要、更是加强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只有认识到位了,真正把学习作为党的基本特征,作为党的建设的战略任务,作为提高执政能力的关键环节,作为党员干部的重要标志,才能在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中更加自觉。

第三,行动上高度自觉。对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如果仅仅停留在思想认识阶段,那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真正意义上的“高度政治自觉”归根到底是要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认识上高度统一的基础上,达到行动上高度自觉。一方面,党员领导干部深刻认识现代领导活动与学习的密切关系,深刻认识学习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工作能力,养成勤奋学习和深入思考的习惯,以强烈的求知欲和积极的进取精神,尽量多学一点、学深一点,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全党全社会形成浓厚学习风气。

另一方面,各级党组织把学习作为政治责任、作为第一需要,把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纳入整体工作规划,加强指导和服务,引导党员干部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通过学习促进工作、通过工作推动学习,在学习中提升人生境界、实现自我超越,使党组织成为党员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的大学校。这就要求各级党委把这项工作摆在突出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切实加强组织领导。这就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明确任务分工,加强协同配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各级党组织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这就要建立健全符合实际、行之有效的学习制度,用制度管

学习、促学习,实现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而国民党在上台执政后,放弃了对自我党派的约束,不思进取,致使腐败恒生,典型的就是“四大家族”掌握着整个国家的经济命脉。特别是在后期,其党派的信仰“三民主义”成为一纸空文,在内部党派相互政权中,蒋介石篡改三民主义的实质。如出卖国家利益,与美国签订《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为自己谋取私利,完全背离了国名党创党之基时的政治自觉和政治信仰。

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相比的政治优势有两个: 一,政治基础优势

中国共产党的性质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先锋队,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性质和宗旨就已经决定了它生来就是与广大人名密切联系的政党。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走人民路线,是其战胜敌人夺取政权的力量源泉,也是在以后社会主义建设时间从胜利走向胜利的根本动力。正是因为秉承着这样的理念,中国共产党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凭借着小米加步枪和英勇的无产阶级革命气概,战胜了强大的反动统治势力,夺得了中国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最终胜利。如淮海战役中有500多万的民夫助力解放军,这是何等的民心才能有这么强大的号召力。无需言语的反映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成功是民心所向。

国名党则是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和帝国主义的利益。其突出表现为以下四点:

(1)国民党政府是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建立的。从根本上说,国民党统治的建立,并没有使中国摆脱帝国主义的压迫,而是为外国侵略势力深入中国进一步敞开了大门。从1927年国民党政府成立到1937年卢沟桥事变之前的十年间,帝国主义的经济势力在中国得到进一步扩展,并且牢牢地掌握了中国的经济命脉。

(2)国民党统治时期,在中国的社会经济生活中占优势地位的,仍然是封建经济。大部分的土地为地主及旧式富农所占有,只有少部分的土地属于农民。地主以及旧式富农将土地出租给农民,向他们收取苛重的地租。农民除要缴纳地租外,还受到商业资本、高利贷资本的剥削。

(3)1927年国民党在全国的统治建立以后,官僚买办资本急剧地膨胀起来。官僚资本是中国的垄断资本,它控制了全国的经济命脉。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是在金融业方面开始的,同时利用自己的政治特权,依靠雄厚的金融力量,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这个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结合在一起,成为国家垄断资本。这个垄断资本,同外国帝国主义、本国地主阶级密切地结合着,成为买办的封建的国家垄断资本。这就是蒋介石反动政权的经济基础。

(4)帝国主义的侵略,封建主义的剥削和官僚资本的垄断,严重阻碍了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代表着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利益。

这些历史资料直面的反应出了国名党的本质,与共产党代表中国人民利益的宗旨形成鲜明对比。

二,政治资源的优势

中国共产党高举马克思主义这一先进的旗帜,其先进性体现在:(1)是唯物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它把实践作为考察精神和物质关系问题的基础,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高度统一,是唯物主义发展的最高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哲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2)使人们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们生活得更好。

(3)是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指南

马克思主义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在当代中国,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用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人民;大力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坚持发扬各民族的优秀文化,积极吸收各国文明的先进成果,推动社会主义文化日益繁荣,全国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不断提高,展现了中华民族崭新的精神风貌。

国名党则奉行与时代、国情不符的三民主义,决定了其必将被历史淘汰的命运。三民主义的局限性表现在:

① 民族主义没有明确地、彻底地提出反对帝国主义的内容。

② 民生主义的土地纲领不够彻底,不是从根本上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而是采取改良的办法,即核定地价,没有和农民的土地要求联系起来。这充分反映了资产阶级民主派的软弱性和旧民主主义革命反帝反封建斗争的不彻底性。三民主义的局限性决定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不可能取得彻底的胜利。

③ 其是代表少数资产阶级的利益,并不服务于广大穷苦百姓。结尾:

纵观中外古今政党,历经历史的洗礼,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完善,其自身政治优势使然。在健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需要时刻发挥着中国共产党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将其政治优势扩大、发展。

第五篇:中央一号文件

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和认识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现在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

一号文件中提到的问题是中央全年需要重点解决,也是当前国家亟需解决的问题,更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难度。比如我国是个农业大国,也是个农业弱国,农民在全国人口总数中占有绝大的比例,农民的平均生活水平在全国处于最低阶层。而农村的发展问题千头万绪、错综复杂,因此“三农”问题就是目前我国亟需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2004年至2011年又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农业、农村、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

“三农”问题在中国的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和农民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对农村改革和农业发展作出具体部署。群众宣讲中央一号文件

这五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史上成为专有名词——“五个一号文件”。时隔18年,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于2003年12月30日签署《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一号文件再次回归农业。2005年1月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即第七个一号文件公布。2006年2月21日,新华社受权全文公布了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主题的2006年中央“一号文件”。2007年1月2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下发。2008年1月30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切实加强农业基础建设进一步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若干意见》下发。至此,中国在新世纪已连续出台了五个指导“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力促进了农民增产增收,提高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开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局面,也给农业健康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和农村长期稳定带来强劲的动力。

以下是中央一号文件的部分亮点内容:

1982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一个关于 “三农”问题的 “一号文件”,对迅速推开的农村改革进行了总结。文件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或大包干 “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责任制”,同时还说明它 “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

济的组成部分”。

2006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即第八个 “一号文件”。这份2006年中央 “一号文件”显示,中共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历史任务将迈出有力的一步。

2012年2月1日发布的《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是新世纪以来指导“三农”工作的第9个中央一号文件。一号文件突出强调部署农业科技创新,把推进农业科技创新作为今年“三农”工作的重点

通过上面三个主要内容,我们可以看出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要求,但也有共同特点,可以总结为:

一是强调粮食主产区农民增收和贫困地区农民增收这两个重点和难点。

二是从农业内部、农村内部和农村外部这三个层次,提出促进农民扩大就业和增加收入的有关政策。

三是从为农民增收创造必要外部条件的角度,提出了开拓农产品市场、增加对农业和农村投入,以及深化农村改革的政策措施。

四是强调了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落实政策。

通过各机关对中央一号文件的解读,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国家加大对“三农”问题的解决力度具有深刻的历史价值,尤其是近五年来的一号文件的意义更加深刻。

首先,我国农村已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农业和农村政策体系框架:全面取消农业税;对农业生产实行直接补贴;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重点转向农村;在全国农村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农民工权益等。新的农业和农村政策框架体系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实现城乡一体化新格局,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财政保障和政策支持。

其次,近年来的5个中央一号文件,按照“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思路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形成支农惠农的长效机制,我国农业生产的“怪圈”开始被打破,粮食生产已经连续5年丰收。

再次,加大力度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发展的基础设施。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指出,今后将逐步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包括提高农村义务教育水平,增强农村基本医疗服务能力,稳定农村生育水平,繁荣农村公共文化,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2008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全面实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目前,全国已有90%的农民参加新型合作医疗。各地加大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按照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的“加强农村基

础设施建设,健全农村市场和农业服务体系”的要求,今年5月,商务部、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全国供销合作总社联合下发《关于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建设的意见》。

由此可见,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我国在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也全面加强农村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意义深远。

一号文件的颁布具有明显的现实性、时代性和前瞻性,它直接指导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与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十个“一号文件”的颁布,使中国农民真正地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和农村生产力的发展。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的十个“一号文件”,可以得出以下三个基本经验:

第一,激发农民的主体性。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体,农民在思想上如果认识不清,“三农”问题便不能解决。十个中央“一号文件”的颁布与执行,表明了党和国家把“三农”问题摆到了“重中之重”的位置,“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必须从思想上解决农民对党和国家政策的忧虑与担心,使农民利益真正落到实处。

第二,解决“三农”问题必须“三重”。解决“三农”问题要落实到具体实践中,一是必须重落实。“二是必须重统筹。必须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上做文章,改革要向与农业、农村、农民关系密切的国民经济的各个领域全面推进,从城乡一体的角度通盘考虑农村的基础设施、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为解决”三农"问题创造良好的内部与外部环境;三是必须注重实效。中央颁布十个“一号文件”说明,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实效非常重要,即主动适应发展阶段的变化,不断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及时调整政策趋向,把“一号文件”的主要精神落实到具体工作中去,真正把农业和农村经济摆在重要位置、落实到位。

第三,开拓解决“三农”问题的新途径。中国的发展必须立足农村现实,必须着力于解决“三农”问题。十个“一号文件”无可辩驳地说明了这一点,在新的历史时期和发展阶段,在我国发展过程中,这一精神尤为重要。只有依靠这一精神,才能正确处理各种关系,使党的农村政策落到实处、收到实效,只有依靠这一精神,才能顺应时代发展,形成正确的制度与体制。因此,在“三农”问题的解决中,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在深化改革中开拓发展新途径,破除一切妨碍发展的观念、改变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革除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只有这样,“三农”问题的真正解决才有希望。

农业稳则基础牢、农村稳则社会安、农民富则国家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问题依旧存在,由于历史上所形成的制度与体制障碍,农村的落后与贫穷、愚昧和偏僻、偏执与保守,与城市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反差。因此,加强“三农”工作,着力解决“三农”问题,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

以上就是我对中央一号文件的理解和体会,通过进一步的学习我们会更加体会到国家以农业为本的治国之策。

财务091

王军强 2009091031

下载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精)(推荐5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关于贯彻落实2011年中央一号文件和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进一(精)(推荐5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央一号文件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2013-2-1 9:20:00 中国食品科技网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 (2012年12月31日)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坚......

    2009中央一号文件

    一、加大对农业的支持保护力度 1.进一步增加农业农村投入。扩大内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要把“三农”作为投入重点。大幅度增加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投入......

    2012中央一号文件

    “2012中央一号文件”知识问答 1、2012年中央1号文件题目是什么? 答:题目是《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 2、2011年农业农村好形势表......

    2011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 (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

    中央一号文件

    “中央一号文件”原指中共中央每年发的第一份文件。但是现在“中央一号文件”已经成为中共中央重视农村问题的专有名词。中共中央在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发布以农业、农村......

    中央一号文件

    2012年中央一号文件(全文) 中共中央、国务院近日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如下: 2011年,各地区各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决......

    中央一号文件

    (2010年12月31日) 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兴水利、除水害,事关人类生存、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历来是治国安邦的大事。促进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夺......

    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贯彻落实中央林业工作会议精神 积极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各位好,欢迎各位能够准时守在屏幕前关注今天的节目。就在上个月,2009年6月份,中央召开林业工作会议,这次会议意义非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