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区教育局建立完善民生资金监督管理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
关于xx区教育局建立完善民生资金监督管理机制调研情况的汇报
为切实保障民生工程顺利实施,维护人民群众切身利益,根据xx财监[2012]6号要求,现就我局加强民生工程资金审计监督管理机制有关调研的情况汇报如下:
一、全区义务教育基本情况
1、资源布局。截止2011年,全区共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356所,其中小学 zzz所,初中zz所,完全中学zz所,在校学生zzz人,高中在校生zz人。义务教育阶段教职工zz人,小学专任教师 zz人,初中专任教师zz人,高中专任教师zz5人。
2、经费保障
A、2009年,按省文件要求,上级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共
元,其中中央财政分担zz%为
万元,省级财政分担zz%为 元,市、区级财政分担 元。中央和省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
万元,中央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
万元,补助特困生生活费资金 元,高中资助生资金 万元;
B、2010年,按省文件要求,上级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共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分担zz%为
万元,省级财政分担zz%为
万元,市、区级财政分担
元。中央和省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
万元,中央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
元,补助特困生生活费资金bbbbb万元,高中资助生资金 元; C、2011年,按省文件要求,上级补助公用经费资金共
万元,其中中央财政分担zz%为
元,省级财政分担zz%为00000元, 市、区级财政分担
元。中央和省安排校舍维修改造资金
万元,中央提供免费教科书资金
元,补助特困生生活费资金0000元,高中资助生资金 元。
目前,我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工作进展顺利,保障资金基本到位,省、市人民政府文件精神基本落实,中央各项惠民政策受到了广大农民和学生的普遍拥护与欢迎。
二、目前教育资金机制监督管理的主要措施
1、加强领导,大力宣传引导。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工作,成立了领导小组,制定了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动员会,对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改革的意义、内容、方法和步骤进行广泛宣传和系统培训。同时还通过印发致全区学生家长的一封信,转发省教育厅统一印制的宣传画和宣传明白卡,向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使党和政府的这项惠民政策家喻户晓,深入人心,为改革的顺利实施营造了良好的环境。
3、强化监督,严格资金管理。加强对义务教育经费的监督和管理,切实保证国家和省补助费用于中小学。规定公用经费开支范围仅限于教育教学和后勤活动等方面,不得用于人员经费、基本建设投资、偿还债务等,并要求中小学严格实行报帐制,充分发挥了国家资金效益。
4、落实政策,规范教育收费行为。认真落实政策,要求学校统一设置了收费公示栏,明确收费项目,严格收费标准。免费教科书和贫困学生补助严格实行“公示制”,实行财务公开和监督举报制度,主动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并定期或不定期检查,坚决制止乱收费行为的发生。
5、落实了危旧房改造措施,认真实施校舍建设工程。目前,争取省补助我区“危改”资金zzzz万元,区自筹资金zzzz万元。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拆除D级危房99幢50804平方米,维修好C级危房29幢31473平方米,新建工程51幢,面积31628平方米。各新建项目进展顺利,各项工程能按时按质完成省、市下达的危改任务,有效消除我区中小学校校舍安全隐患,全面改善我区办学条件。
6、改善了我区高中办学条件。A、全面铺开zzzz新校区建设。该项目总投资zzzz亿元,前期筹备阶段已投入zzz多万元,并于2010年12月初开始动工,目前,主体工程基本完成。B、加快现有高中扩建步伐,筹措资金zzz万元扩建zzz一中现校区,筹措资金550多万元扩建bb中学,筹措资金650多万元扩建cc中学,逐步满足区内高中学位的需求。
7、实施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争取省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补助500万元,区自筹zzzzz万元,投入到xx镇义务教育规范化学校建设中。
三、目前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由于新机制改革正处于前期阶段,学校、教师和社会各界对新老政策更替有个适应过程,加之我区财政困难,以前学校运转主要依靠收费维持等因素影响,目前存在以下困难和问题。
1、改革思想障碍有待彻底打破。目前大部分教师甚至学校的管理层,对新机制改革政策缺乏全面认识,普遍认为新机制改革就是不准收费或减少收费,只看到眼前改革转型期的困难和问题,看不到新机制改革给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带来的难得机遇,对新机制改革心存异议,产生一定的思想障碍。
2、全区教育资源有待全面整合。我区农村学校经过近几年的布局调整,目前规模虽有所集中,但是农村只有几个班的村级教学点为数不少、乡村学校班级学生数普遍不达标、城镇学校班级学生数严重超编、部分合并学校人合事不合等资源配置不合理的现象仍然客观存在,现有教育资源有待进一步整合。
3、政府投入力度有待不断加大。新机制实施后,由于严格公用经费开支范围,严禁收取学杂费等费用,容易造成学校收支不平衡、从而使教师工作情绪低落和优秀教师外流,影响教育教学质量,也影响学校正常运转。
四、进一步完善新机制改革的意见与建议
我区教育改革所面临的诸多困难和问题,虽是改革发展过程的正常现象,但直接关系到学校正常运转、教师队伍稳定、教育质量提升和全区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建议采取以下措施,积极化解矛盾,有效清除障碍,稳步推进改革。
1、整合教育资源,加快布局调整。坚持既定工作思路,按照规划先行、稳步实施的原则,结合中小学D类危房改造工作,全面整合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配置资源,进一步压缩分散教学点;镇区以创办优质学校为重点,扩大办学规模,进一步缓解优质学位的压力,大力推进全区农村义务教育与镇区义务教育、公办义务教育与民办义务教育、义务教育与其他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2、理顺教育经费管理渠道。近年来,教育经费收回区级财政管理,各中小教师工资由财政按照国家标准统一发放,加之国家对教育的投入逐年加大,区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虽然逐年有所增长,学校公用经费、校舍维修经费、贫困生生活补助费等经费的落实,建立了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区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是,由于教育经费的管理集中在区财政部门,有些资金直接下拨到各中小学,使教育行政部门不能直接管理和拨付教育经费,对教育经费的调度和使用难以掌握,给年报统计、教育经费巡查、汇报等一系列工作造成很大不便,建议教育经费由区教育行政部门调度、下拨教育经费,以有利于教育工作开展。
3、加大投入力度,保障学校运转。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努力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组织有关部门科学核定、重新调整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编制;认真清理、统筹配置学校运转必不可少的保健医生、食堂炊事员、保安人员等临代人员,充分保障他们的工资待遇,切实保证学校正常运转;妥善解决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职工的社保和医 5 疗等费用,避免教师收入下降幅度过大,人才资源流失,教育教学质量滑坡。
第二篇:怎样建立完善强农惠农资金的长效管理机制
怎样建立完善强农惠农资金的长效管理机制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近年来出台了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逐年加大对“三农”的投入,有力地促进了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持续增收。但从近年来强农惠农监督检查的情况来看,强农惠农资金使用不规范、监管不到位的问题仍然存在,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中的违规违纪现象时有发生,因此,如何建立完善落实强农惠农资金的长效机制,是财政工作中需要认真对待和研究的问题。
一、建立完善项目立项制度,进一步提高立项工作的准确性
要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进一步完善项目立项制度。一是规范项目申报程序。中省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对需要申报的专项资金,要及时制定、发布项目立项指南,并明确资金的用途、补助标准及有关要求,提高项目申报的透明度。地方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对申报项目的真实性、合理性及合规性负责,杜绝无序申报、重复申报和随意争取资金的行为。要严格按照中省发布的项目立项指南,紧紧围绕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精心编制农业发展规划,建立强农惠农项目库,并根据轻重缓急,分门别类地实行动态管理,项目申报实行统一编制,统一上报。二是完善项目立项机制。地方在申报项目时,要进行严格的预算制度与评审制度。对直补类资金,相关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 门做好有关数据的调查、统计和核实工作;对工程类项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在申报立项时要实行公示公告制、现场核查制和专家评审制,提高项目申报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公开性;对其他非工程类项目,财政部门或主管部门要根据有关资金管理要求,综合各项因素,科学合理测算资金需求。中省在选择确定支持项目时,要继续坚持执行标准文本管理制度、公示公告制度和专家评审制度,建立项目审核、分配的内部制约机制,实行集体研究制度,努力提高立项环节的公平性、公正性和透明度。三是整合项目集中审批。要改变项目设置零碎、审批管理分散的现象。对同类型的项目,实行资金合并,打捆安排;突出提高对农村公益性项目、农村村级以下项目的投入比重。对涉及多个部门、分口分段分环节管理的项目,实行统一申报、统一立项,统一审批。
二、建立完善项目资金投入、分配及配套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投入的高效性
一是提高资金投入比例。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又属于农业大国,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问题必须长期关注,基础不牢,地动山摇。要从战略的意义来加快农村的发展,建立支持“三农”稳定增长的长效机制。要拓宽支持范围,提高资金的预算投入,特别是支农生产、发展科技、改善基础设施、保护生态环境的投入比例和增幅。二是创新资金分配模式。要继续利用公式法、因素法等科学分配方法合理分 配强农惠农资金,并利用以奖代补、先建后补、民办公助、以物代资、奖补结合等激励引导手段,完善强农惠农资金分配管理机制。三是创新资金整合配套机制。其一是建立涉农资金统筹安排制度。中省要建立健全涉农资金整合和统筹联席会议制度。加强相关政策和资金的衔接配合,对现有专项进行梳理,对性质相同、用途相似的资金归并集中。对内容相同、目标相同的规划相互对接,一起规划、一起实施,一起考核,以规划整合项目,以项目安排资金。重点要围绕主导产业、重占项目和优势区域,以科学规划为引导,以重大支农专项为平台推进涉农资金整合,同时,适时出台具体政策,鼓励和支持以县为平台整合涉农资金。其二是建立涉农资金整合使用长效机制。项目申报县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和建设内容,对申报的项目实行整合,自下而上对口申报相应专项资金,以项目整合带动资金整合,定向集中投入。其三是建立涉农项目配套资金协商机制。建议中省在安排涉农项目时,提高补助标准,加大转移支付力度,不强行要求各地配套,避免基层新增债务风险。但确有情况特殊,确实要配套的,应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充分考虑县级承受能力,先了解基层情况,积极与基层协商,征求基层意见后再确定配套资金比例,杜绝各种假配套现现象。
三、建立完善强农惠农资金的使用管理机制,进一步提高资金运营效益 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不断完善制度,建立强农惠农资金运行管理的长效机制,规范资金管理行为,确保资金安全有效使用。一是规范资金拨付。对直接补贴农民的资金,凡能通过“一卡通”发放的,都要通过“一卡通”及时足额地兑现给农民;对农民个人的直接补贴资金,任何部门或单位严禁以直接补贴资金抵扣农户的任何税费和债务。要结合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严格执行《政府采购法》等相关法律法规;推广财政强农惠农资金县级报账制等管理制度,努力提高强农惠农资金使用管理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规范性。二是规范资金使用。坚持专款专户、专账、专管、专用的原则,严禁任何部门、单位自行将上级部门下达已指定专项用途的强农惠农资金挪用于非扶持对象及项目,变更资金用途,或违规将资金通过所属单位划转其他部门使用;严禁以任何形式将强农惠农资金设置账外账和私存私放。对项目资金结余部分,要收回重新安排。财政部门要切实保障强农惠农资金工作经费,严禁以项目资金折抵工作经费等费用。三是规范工程类项目资金管理监督。项目实施过程中,有关部门要加强检查,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责令纠正整改。业务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加强事中检查,并形成检查记录。项目完工后,由项目业务主管部门牵头,会同相关部门严格对照项目设计、招标文件、项目合同逐一验收工程内容、数量和质量。一个项目有多个 渠道资金来源的,实行多部门集中验收制度,禁止多头、分散验收,防止出现同一项目以不同名目重复接受检查验收的弄虚作假行为。建立完善竣工结算审计、决算价款超合同价款多部门会审等制度。对工程存在严重质量问题、资金项目效益发挥较差和严重违反项目资金管理使用规定的单位和个人,要通过行政处罚、列入“黑名单”、扣减所拨资金、次年不予下达或减少下达资金项目安排计划等方式加大处罚力度,严重违纪者要给予纪律处分,触犯刑律的要移送司法机关处理。四是完善绩效考评办法。逐步建立绩效考评管理制度。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结合本地实际,积极探索,建立健全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扩大绩效考评的资金管理范围,逐步建立强农惠农资金安排与资金管理绩效考核相衔接的预算安排和资金分配管理制度。
四、建立完善强农惠农资金的监管机制,提高资金流转过程的透明度
一是加强宣传教育。财政部门及项目主管部门要把强农惠农政策的宣传教育作为党风廉政教育、农村廉政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精心组织实施。要通过举办培训班、开设宣传栏、编发宣传手册等形式,强化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强农惠农政策的教育培训,把强农惠农政策宣传到农民群众,切实增强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严格执行强农惠农政策的自觉性,牢固树立强农惠农资金是“高压线”的意识,提高 掌握运用政策、监督政策执行的水平和拒腐防变的能力。二是加强财政管理“两基”建设。进一步夯实强农惠农资金管理基础工作,加强农村基本信息平台建设,做好农村基础数扭收集、核查、整理工作,逐步实现各有关部门数据共享,努力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加强对基层财政和财务人员业务培训,提高理财能力和水平,强化基层财政特别是乡镇财政所的监管职能,充分发挥基层财政在强农惠农资金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建立立体监督模式。其一是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把强农惠农资金监管放在财政工作和农业财务管理工作的突出位置,抓实抓好。要根据强农惠农资金监管的实际需要,深入基层认真调查研究,因地制宜地确定监管重点。同时,要进一步加强财政、涉农部门之间的分工协作,既要明确各自的监管责任,又要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其二是审计、监察、纪检等部门要加强经常性的审计与监督。要建立备案报告制度。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要会同财政部门,把上级财政及主管部门、本级财政安排以及其他途径安排的强农惠农项目的计划文件和资金文件,在正式文件下发后的及时报同级纪检监察机构和审计部门备案。其三是要组织或邀请有关部门、新闻媒体、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特邀监察员和农民群众,通过开展执法检查、专项评议、专项督查、明察暗访等方式,加强对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不折不扣 地落实。其四是强化农民群众监督。对农村低保等社会救助类资金,要在辖区内的公民代表中进行公开评议,并实行公示。对粮食直补等涉农奖励补贴类资金,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等支持农村社会发展类资金,重大投资项目资金,以及其他非工程类的建设资金,要有农民代表参与监督管理并切实保障其监督权。对不涉密的工程类建设项目资金,由项目所在地村民选举公道正派、廉洁奉公、有一定威信和监督能力的村民代表对项目实施进行监督。
五、建立完善强农惠农资金的责任机制,进一步提高支农政策的严肃性
一是要明确责任主体。涉及强农惠农资金的单位和个人都是责任主体。包括强农惠农资金主管部门和相关部门、金融机构及其工作人员、具体组织实施项目或执行补助政策的单位及其工作人员、实施项目的业主单位或个人。二是要严格责任追究。对地方和单位的违规行为,要建立问题台账,问题不解决不从台账上“销号”,并采限通报批评、追回资金、取消申报资格等有力措施;对重复立项、违规挪用、虚报开支、巧立名目等方式套取、骗取国家支农资金的相关责任人,实行责任终身追究,并根据责任大小分别予以党纪、政纪处分。三是建立“以补代奖”激励机制。对强农惠农资金管理使用好的地方与单位,在下作安排时,实行“项目优先考虑,资金规模从高安排”等奖励手段。
;严禁将资金以工作经费、管理费、会费、赞助费等名目通过下级部门或有关企业、个人转回本单位使用;严禁以编造虚假补贴对象、虚增工程量、实报少支等弄虚作假的方式骗取、套取资金
;严禁将强农惠农资金用于购买装修办公用房和公务车辆,发放公务人员工资、津补贴、福利,用于办公经费开支以及其他违反规定的支出
一、认真贯彻落实好现行制度规定,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
一是认真执行有关制度规定。近几年来,上级财政对加强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工作十分重视,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指导性意见,明确了对强农惠农资金监督管理的要求。同时,对每个重大强农惠农专项资金都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基本形成了强农惠农资金监管制度体系。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不折不扣地执行好有关制度和规定,按制度要求强化监管。二是适时修改完善有关制度办法。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国家各项强农惠农政策的陆续出台以及监管要求的提高,目前部分专项资金的管理规定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因此,财政部门和项目主管部门要及时清理现有的各项管理制度,按照依法行政、依法理财和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修订和完善好现有制度。三是建立健全各专项资金的管理制度。通过健全和完善制度,逐步建立规范的管理制度体系,努力提高强农惠农工作的系统化、规范化水平。
第三篇: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调研汇报材料
调研汇报材料
根据区委组织部干部监督科通知要求,我镇就《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这一调研课题开展调研,现将有关情况简要汇报如下:
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
工作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从近年来查办的腐败案件可以看出,腐败已严重侵害党的肌体,促使党的形象受到严重损害。如若不采取措施切实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从源头上预防腐败,杜绝职务犯罪,后果将不堪设想。构建干部监督机制完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在预防和解决腐败问题上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事关党的建设和经济建设发展的一个重大问题。监督是保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一种机制,如果没有监督,权力就会绝对化,而绝对化的权力必将走向腐败。纵观近年来查处的犯罪案例,我们不难看出,以权谋私、滥用职权所导致的不正当竞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的发展,扰乱了市场经济秩序,对经济建设危害极大。因此,我们一定要从党的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的战略高度来深刻认识加强干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扎实认真做好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
二、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关心、爱护干部的有效措施,是对干部负责的一种具体表现。尤其是在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一些干部更容易被人利用,迷失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对干部的监督管理工作,发现干部有缺点毛病,及时提醒、帮助、批评,防止由小过铸成大错,从而保证干部的健康成长。由此可见,监督是对干部的关心、爱护,更是一种责任。建立科学、有效、约束力强的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机制是促使干部廉洁自律、克已奉公的重要保证。
三、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工作是促使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的一个重要保证。干部队伍的好与坏与镇级经济和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而行之有效的干部监督机制必能管理出一支高素质、高效能的干部队伍,进而带领一方百姓富裕,促使一方经济发展。
当前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是监督的制度不健全。虽然在干部监督方面已制定了不少制度,但仍存在着缺陷,有时难以进行有效监督。监督制度仍需要进一步健全,突出制定一些监督性强、效率高的制度。如干部离任审计责任追究制、干部收支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有的时候监督虽有制度保证,但执行上不力,只局限于走走过场,如干部离任审计制等。
二是监督的责任主体不明确。目前主要依赖组织、纪检、信访和社会舆论来对干部实施监督,监督的责任主体既不明也不够宽,容易导致监督不力,监督工作落实不到位。所以我们还要从教育入手,鼓励同级班子成员来相互监督,操作上班子成员可采取匿名反映情况的方式。同时,平时针对于多数人对某些干部的传言猜测,组织部门都要认真对待,坚持有疑点就要查,做到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切实将情况查清、查实。
三是监督的重点不清楚。主要表现在对“一把手”的监督软弱无力。“一把手”对其余干部的影响及表率作用是巨大的,如果疏于对“一把手”的监督,很大的程度上依赖“一把手”的自身素质,“一把手”好则可以理直气壮地去监督班子成员和下级的“一把手”,切实带出一个勤政廉政、团结有力的好班子,不好则表率作用发挥不力,势必影响其他成员对自身要求不严。所以说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对“一把手”的监督上,加强对“一把手”的监督,各项措施实施到位。
新形势下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
体制机制应把握的几个方面
如何建立、完善干部监督管理体制机制,用制度来规范干部的从政行为,增强他们的廉洁自律意识和拒腐防变的能力,减少职务犯罪,是我们面临的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面对新形势新任务,面对不断出现的职务犯罪,我们必须着眼于抓机制,求实效,努力把监督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干部用权的各个环节中去。
一、坚持关口前移,狠抓教育防范。
加强组织监督管理,重在激活党员干部的“自制力”。在实施监督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教育先行,重视思想教育,通过正面引导、反面警示、全面教育,用大量鲜活的事例,推动干部经常“洗脑”反思,促使他们从思想深处真正解决谁让掌权、为谁掌权和怎样掌权的问题,增强自身免疫力,从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并始终坚持事前监督、预防为主,寓干部监督于干部培养教育之中,常抓干部的预警教育,做到常敲警钟、常提醒。一是强化组织监督的主动意识;二是营造班子内部互相监督的健康意识;三是提高干部自我监督的自觉意识。
二、建立健全制度,突出重点监管。
组织部门干部监督工作,包括对干部的培养教育、选拔任用以及干部监督管理工作,涉及的环节多、范围广。因此,要把各项工作都落到实处,首先要加强干部监督工作的制度建设,强化干部监督的责任,使干部处于有效监督之下。在现有的民主集中制、班子民主生活会、领导干部个人重大事项报告制、干部谈话诫免制、干部离任审计制等制度的基础上,还应建立干部离任审计追究制、干部收入及财产情况报告制、直系亲属从业情况报告制等制度约束和教育干部。其次,要突出重点,抓好重要岗位、掌握人才物等经济大权的部门领导干部的监督,防患于未然。尤其要抓好对“一把手”的监督。要在对干部全面监督的基础上,确定重点监督对象、重要教育对象、重点培养对象,研究制定强化监督的措施和办法,规范和约束领导干部行使权力的行为。防止和纠正干部滥用职权的现象,将监督、教育与培养融为一体,使“一把手”等重要岗位上的干部能够在一个处处受到纪律的约束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三、完善监督网络,实施全程监督。
把党内监督作为全程监督管理的关键环节。全程式监督管理必须坚持逐级负责,形成多层次监督,督促引导干部管好自己,又管好下级,既抓工作指标落实,又抓思想作风建设。在抓好对下级监督的同时,注重发挥下级对上级、同级对同级的监督作用,形成多角度监督。同时要组织人民群众对干部进行直接监督,让人民群众对干部的思想作风状况、权力行为进行面对面评议。并拓宽渠道,多途径开展间接监督:一是健全信访举报制度,设置举报专用信箱、电话、接待室,动员各方面监督力量以口头或书面形式,举报、揭发干部违法违纪行为。二是充分利用新闻舆论的监督作用,对一些不良行为和典型案例予以公开曝光,以强大的社会舆论声势,警醒当事人,教育其他人。三是发动同级班子相互监督。
四、加强实绩考核,实行监督奖惩。
责和权相统一,奖和惩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干部的工作积极性。要坚持岗位职责与目标管理相一致,实绩考核与监督奖惩相挂钩,充分发挥监督奖惩的导向作用,积极为全镇干部营造能干事、想干事、干成事的良好环境。
第四篇:平坝区:六个“完善” 建立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常态化管理机制
平坝区:六个“完善” 建立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常态化
管理机制
为加强推进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2015年,平坝区建立完善了领导督办、‚网格化‛管理、督查督办、城市管理、宣传曝光等长效机制,继续加大市政基础设施投入,城乡环境卫生秩序明显提升,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逐步走向常态化管理。
平安广场(图为:平坝区平安广场)
完善领导督办机制,加强领导提供组织保障
‚各乡镇、各职能单位都把整脏治乱视为 ‘老大难’ 工作,‘老大难’,领导重视就不难‛。
在9月6日全区‚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及文明创建工作 推进会上,区委书记芦忠于要求区领导和各乡镇、各单位主要领导要高度重视整脏治乱专项行动工作,并建立和完善了领导督办机制,为推进‚多彩贵州文明行动‛提供组织保障。
为加强主次干道、背街小巷整治,建立完善了领导督办机制。将城区主干道划分为9个重要节点路段,把城区划分为9个网格,分别明确一名区领导牵头,对城区主次干道卫生、交通、市场秩序进行重点督办,督促网格内责任单位开展卫生清扫、秩序整治、文明宣传活动。
为加大突出问题整治力度,分别明确一名区领导牵头,成立了窗口服务整治、广告整治、交通秩序整治、市场秩序整治等8个重点突出问题整治组,对突出问题进行集中整治。
‚我区成立了督办、包保、整治等30个工作组,每个组分别由1名区领导任组长。‛平坝区文明办主任黄伦说,现在领导机制健全了,工作推进快了,成效明显了。
完善市政基础设施,改善城区环境
‚通过数字化平台,可以看到城区主次干道交通情况,发现问题,指挥中心立即通知路段交警和巡逻交警及时处理‛。
在平坝区交警大队数字化交通指挥中心,平坝区交警一中队队长越信吉说。
为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2015年下半年,投入1700余万元,设置安装2个路口电子警察、36个抓拍球,施划道路标线1500米,设置停车标志16套,设置主次干道道路交通标志,维修维护公交站台,完善了交警大队数字化交通指挥 中心;新建了3座公厕,升级改造了7所公厕,升级改造了2个农贸市场,完善并启用了2个农贸市场;添置垃圾自卸车、垃圾收运车等环卫设施,城乡环境明显改善。
完善‚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 为加强城区主次干道环境卫生秩序整治,在领导督办机制上,建立‚网格化‛管理机制,形成齐抓共管强大合力。
一是将城区5条主干道划分为9个重要节点路段,城管、市场监管、交警等责任单位每个重要节点路段明确1名责任人包保,实行‚路长制‛。各路段建立综合整治组,严格按照整治标准,开展卫生、交通、市场秩序整治。
二是将城区划分为9个网格100个区域,明确100个区直属单位包保,制定了5条包保责任,各单位按照包保责任,一周开展一次卫生清扫、秩序整治、文明宣传等活动,社区进行日常保洁;各督办领导采取日常督办和一周一督办方式,督促各单位开展整治。形成了环卫保洁主次干道和公共区域、包保单位保洁背街小巷、社区保洁城中村管理模式,确保了城区保洁不留死角。
完善督查机制,严查重罚促实效
为加大督查督办力度,把‚多彩贵州文明行动‛纳入年终目标考核扣分内容。区纪委、区督查督办局、区文明办组织成立了督查组,采取一天一督查、一周一通报方式,督促职能单位、包保单位加大整改力度。各督办领导采取日常督办和一周一督办方式,对存在的问题现场督促职能单位整改。督查组根据《平坝区2015年多彩贵州文明行动考核方案》,对未整改或整改不彻底的单位在媒体进行曝光,对曝光后仍未进行整改的由区纪委、区委组织部对责任领导和责任人进行问责的督办程序。
2015年,督查组到乡(镇)督查150余次,发现问题320余个,责成乡镇整改落实的320个;在主城区暗查200余次,发现问题600余个,责成有关部门整改的600余个,下发督查通报报42期,对1个责任单位领导班子进行诫勉谈话,对一个乡镇、4个责任单位领导进行约谈,确保‚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工作扎实有序推进。
完善城市管理机制,逐步实行常态化管理
在区文明委建立完善相关推进机制的同时,各乡镇、各职能单位也逐步建立完善城市管理机制。
(图为:靓丽的迎宾大道)
区城市管理局制定落实了路长制、错时上班制、周末值班制,加强了越门占道经营、乱摆摊设点、音响促销、人行道停车等整治。
区交通运输局制定落实了定点督查、路上巡查机制,加强了城区主次干道、乡镇、车站、收费站等交通运输秩序的管理整治,加大了公交车、出租车不文明行为整治。
区公安交警大队制定落实了错时上班制、周末值班制、路段包保责任制,对次干道实行单行管制,加强主次干道交通秩序管制。
各乡(镇、街道)落实长效管理机制,分别成立了党政一把手为组长的‚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工作领导小组,明确3人以上工作人员,专抓‚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工作,加强了集镇、村(社区)环境卫生秩序整治,着力打造环境整洁,乡风文明的美丽乡村。
完善宣传曝光机制,营造良好的工作氛围
成立了宣传曝光组,对重点突出问题、多次督促未整改问题等进行曝光。建立了‚平坝区多彩贵州文明行动‛微信群,对督查中存在问题发送到微信群里曝光,督促职能单位整改。
在区政府网站、贵安在线设置‚多彩贵州文明行动‛专栏,在平坝电视台开设‚创建进行时‛、‚创建新动态‛、‚创建曝光台‛、‚创建表扬栏‛、‚创建小常识‛五个子专栏,利用微信、QQ群等媒体,利用LED、宣传栏、广告牌、公交车 和出租车车身、建筑围挡等户外宣传媒介,采取宣传车流动宣传、志愿者上街宣传、包保单位和街道办事处入户宣传、学校开展‚小手牵大手〃共创文明城‛活动宣传等方式,加大宣传力度。
2015年,在电视台滚动播出公益广告2100余次,各单位、服务窗口制作宣传栏120余块,市政设施公益广告33块,设置大型户外公益广告42块,34块大型LED滚动播放宣传标语,建筑围挡墙广告1800方米,103辆出租车和全区客运车、公交车设置车载公益广告,制作8辆宣传车每天2辆轮换流动宣传,开展志愿服务活动2000余人次,入户宣传10000余人次,营造了良好的宣传氛围。
通过建立和完善6个机制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城区环境干净整洁,市场秩序、交通秩序井然有序,取得了良好成效,为市民创建良好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奠定坚实基础。
(平坝区创建办 唐世宏)
第五篇:县关于《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财政政策研究》调研汇报
**县关于《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财政政策
研究》调研汇报
一、我县财政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基本情况
**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山区县,地域广阔,林业、水利、渔业等资源丰富。全县农业人口11万人,占总人口的84.69%,拥有土地面积 230.12万亩,其中耕地 16.6万亩,年产粮8.7万吨,是国家与省商品粮基地县、省农业标准化示范县;境内森林资源非常丰富、物种繁多,森林覆盖率达80%,拥有林地185.3万亩(其中生态公益林50.8万亩),活立木总蓄积量784.6万立方米,是我国南方林业生产重点县、南方集体林区改革试验区、全国山区综合开发示范县和全国造林绿化百佳县,2007年12月被授予全国绿化模范县,拥有竹林面积41万亩,是中国竹笋之乡,锥栗面积5.8万亩,年产锥栗5万吨,是中国锥栗之乡,雷公藤4.2万亩,人工种植面积全国最大,药效成份含量全球最佳,是国家森林公园、省级自然保护区;拥有水域面积8.56万亩,其中可供养殖水域面积4.45万亩,是全省重点淡水鱼生产基地县;水电资源理论蕴藏量25.36万千瓦,可开发装机容量24.16万千瓦,现已开发18.4万千瓦,是全国第二批农村电气化县;烟叶年种植面积4万亩左右,年收购烟叶10万担左右,是全国优质烟叶科技示范县、市级现代烟草农业建设示范县。2007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09385万元,其中:农业产值49192万元,林业产值25106万元,牧业产值17840万元,渔业产值13236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4011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95元。
(一)2006-2008年财政支农专项资金投入情况
2006—2008年10月,中央及省市财政共拨入支农资金总计6570.02万元,其中:农业资金1184.8万元、林业资金1521.01万元、水利资金1277.03万元、农业综合开发资金1796.28、扶贫资金790.9万元,2006—2008年我县本级农口部门安排支农资金支出分别为1803万元、2405万元、2450万元,共计6658万元,其中县级安排农业产业化专项资金330万元。三年来安排土地出让金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346.13万元。从总体看,农业支农资金投入逐年增加,实现了2008年中央一号文件“三个明显高于”的要求,农民得到较大实惠。
(二)财政支农专项资金管理使用情况
按照支农资金的政策要求,我县对支农资金实行“专款专用、专账核算、专人管理”,认真做好资金投入、效益分析,落实责任制。一是加强支农资金项目管理。进一步完善了财政部门与有关职能部门联合管理项目制度,强化了财政部门对项目管理的参与意识和监督力度,提高了支农项目的管理水平。二是加强对专项资金的监管。对水利“六千工程”、生态公益林专项资金、农业综合开发、农田基础设施等重点项目实施目标管理制度,并按省市要求对重点项目资金实行了县级报帐制,进一步完善了专项资金专户管理制度。三是加强对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对大宗专项资金实行日常监督与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制度。根据项目资金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完善了项目资金拨付程序。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配合有关部门到项目点实地查看项目的工程进度及质量,然后根据进度拨付资金,确保项目资金专款专用,保质保量完成项目。
(三)财政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2006—2008年我县重点实施了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省级商品粮基地、省级标准农田和省级财政扶持粮食生产、烟基项目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支持资金达2334.8万元,完成村级供水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山地水利、节水灌溉等建设项目35个,工程总投资671.58万元。通过一系列的项目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 “旱能灌、涝能排、田成方、路相通、渠相连”的稳产、高产农田,进一步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提高了耕地综合生产能力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农民增收。
(四)财政支持现代农业发展情况
1、在提升农业产业化经营方面,我县充分利用本地资源,结合实际,加大对农业产业化企业的扶持力度,集中力量重点抓好烟叶、雷公藤、锥栗、竹业、渔业、食用菌等特色产业,推动了农业产业向特色化、规模化方向发展。2006年至2008年共筹集安排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1300万元,促进了农业产业化加快发展。
2、在粮食安全方面,2006—2008年通过“一卡通”形式发放给农户粮食直补1631.09万元,贯彻落实了中央稳定粮食生产的政策措施,完善补贴机制,有效支持了粮食稳定生产。
3、在林权制度改革方面,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意见》精神,认真推进林权制度改革,目前我县111个行政村全面完成了林权改革工作,发放林权证1.1万本,同时制定了《**县创新新生态公益林管护和补偿机制改革实施方案》,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生态公益林管护新机制,使生态公益林得到更好的保护和发展。
4、在支持循环农业方面,2006年至2008年新建沼气3921 口,总投资828.26万元,其中上级补助392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436.26万元。通过实施“一池三改”沼气工程建设,积极推广“畜—沼—果”“ 畜—沼—菜”等循环农业模式,推进农业生态建设。
(五)财政支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情况
1、乡镇应急指挥系统建设情况。根据省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协调小组的要求,我县应急视频会商指挥系统建设已全面完成,经实际运行检验,系统运行良好。
2、动植物防治、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情况。三年来我县动植物防治体系、农产品检疫检测、“155”农业信息网建设共投入资金49.28万元,重点对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应急封锁、扑灭、控制,对蔬菜种植、畜禽养殖和水产养殖等农产品农药残留和“瘦肉精”等化学物质禁用、限用药物残留的检测,推动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建成开通了**县农业信息网,为政府与农民、市场与农民间架起了一座桥梁,并初步实现了信息网站为农民群众提供实用的科技信息、供求信息、办事指南和农业生产技术指导服务。
3、农业合作组织及农业创品牌发展情况。我县高度重视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 引导农业产业化经营,促使农民增产增收。目前我县已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16个,其中已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2个(农资专业合作社9个,花生、渔业、茶叶各1个),已登记的农民行业协会4个(锥栗、笋竹、渔业、雷公藤协会),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正在登记中全县共有市级龙头企业5个、县级龙头企业5个。全县已获得食用菌、绿茶、清水笋、大米、水产品等5个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认证,基地面积5.34 4 万亩;已获得茶叶、鲜活鱼、大米等3个绿色食品生产基地认证,基地面积7.12万亩;大金湖渔业发展有限公司的鳙鱼、鲢鱼、草鱼、鲤鱼等10个活鱼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成为福建省第一个有机鱼品牌,大金湖生态茶业有限公司的甘露桂、状元红、金观音、黄玫瑰等4个茶叶产品获有机食品认证,林果公司的锥栗产品获“欧盟BCS”有机食品认证。
(六)财政支持扶贫开发情况
我县始终把“造福工程”扶贫搬迁工作当作为民办实事的一件大事来抓,2006年至2008年共搬迁1810人,发放补助金340.5万元。完善小额信贷担保机制,采取五户联保的形式,为农民提供小额信贷发展资金2130万元,财政贴息128万元。
(七)支持新农村建设情况
通过整合支农资金、老区专项资金、土地收益金以及增加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等方式支,三年来县财政直接投入新农村建设资金1590万元,用于农村道路、沟渠改造、环境整治、节能生态等设施建设,新农村建设投入的资金为我县建国以来最高,出台的惠农政策为我县改革开放以来最多,产生的农村面貌变化为近年来最大,走出了一条以“激情新农村、幸福新农民”为主要内涵的新农村创建之路。2007年全省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成功召开。
二、财政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存在困难和问题
(一)地方财力不足。**是享受省转移支付补助的农业山区县、财政困难县,财政收入总量小,“造血”功能不足,收支矛盾突出,现有财力仅能维持较低水平的基本运转。2007年我县预算内人均实际可支配财力为2.07万元,而实际人均年工资、津贴(含社保)支出 5近2.8万元,财力缺口相当大,县级财力可用于“三农”投入的资金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县农业产业发展。
(二)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失衡。一方面我县农田水利灌区工程配套不完善,主要河流缺乏有效的控制性防洪工程,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近年来持续遭受特大旱涝灾害,基础设施损坏相当严重。另一方面我县需改造的中低产田比例较大,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一半以上。近年来,在上级财政及有关部门的支持下,连片大块田基础设施得到较大改善,但山区县多数田块小,争取上级项目资金难度大,尤其是边远山垅田、山排田、望天田的路、沟、渠等基础设施难以得到改善,现有资金投入,难以从根本上改变我县农业基础设施弱后的状况。加上部门农田建设资金缺乏整合、规划,大都将建设重点放在阳面田、大段面田上,存在多头投入、重复建设问题。项目建成后,缺乏管护经费,管护任务移给村级,由于村级财力困难,管护实际没有到位。
(三)生态资源保护压力大。**是世界地质公园、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同时也是闽江源头县之一,目前正在全力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和创国家“5A”景区,政府用于旅游生态环境保护资金投入远远高于其他县。全县现有生态保护林面积48.28万亩,景区保护林面积18.57万亩,已列入生态公益林12.63万亩,尚未列入生态公益林的5.94万亩景区保护林,按照国家《风景名胜区管理条例》规定不得采伐,林农既无法从中受益,又不能得到补偿。同时,由于商品林的经济效益远远高于生态公益林补偿金,实施林权制度改革以后,生态林保护与林农经济利益矛盾也日益凸显。此外,2007年,我县发生被称作松林“SARS”、“癌症”的世界性和最具危险性的森林病害—松材线虫病(目前还不断出现松树枯死,清理松树枯死木的工作也还在继续); 6 今年初我县又遭受百年不遇的雨雪冰冻灾害,林业损毁历史罕见,这些灾害给我县林木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灾害防治、恢复生产资金投入相当大。近年来,为积极推广太阳能热水器节能工程,财政补助资金36.3万元,安装太阳能热水器861台,持续补助资金压力较大。
(四)农业产业化程度较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起步晚、规模小,农产品深度开发不足,附加值较少,市场化水平较低,整体效益不明显。目前市、县级龙头企业受资金、技术及管理水平的制约,尚未形成产、加、销为一体的运行机制。近年来县政府虽出台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资金扶持政策,但毕竟杯水车薪,远远无法满足产业化发展需要。
(五)农村扶贫工作任务重。我县农业人口多,占全县总人口比例达84.69%,且收入水平低,中低收入家庭占60%以上,其中人均纯收入在2500元以下的贫困户比重近30%,需要扶持的项目多、范围广。而税费改革后,乡村主体财源消失,财政收入和财力大幅减少,可用于解决农村群众生产生活所必须的公益事业资金基本没有来源;此外,省级“造福工程”项目对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投入严重不足,这些都给我县扶贫开发工作造成较大的困难。
(六)乡镇债务化解难度大。我县2007年乡镇债务总额7120万元,其中:农村路网建设债务5200万元。乡镇债务的大头是公益事业支出缺口形成,而县乡保工资都困难,根本无财力还债。
三、建立和完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几点建议
(一)加大保障力度,提升山区农业县公共保障能力。加快推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保障机制,抓紧研究落实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财政政策,加快建立资源开发与生态补偿机制,对增强这 7 些地区积极实施生态保护,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建议省上按照公共财政的要求,将维持地方政府正常运转的工资、社会保障、机构运转、法定支出等必保支出纳入转移支付保障范围,在基本运转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县级才能筹集更多的资金用于农业和农村发展。
(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机制。一是在项目资金整合方面,建议加大对农田水利项目整合力度,规范资金渠道,由县级统筹安排、统一规划,防止多头投入、重复建设。二是在项目资金分配方面,建议省上按项目总投资、总面积控制资金总量,由县级根据实际需要对当年需建设的农田基础设施进行统一规划设计,逐步向小段面田、山垅田的路、沟、渠建设倾斜。三是在项目资金配套方面,对边远山区、贫困县尽量不予要求配套或降低配套比例。
(三)加大对县级龙头企业扶持力度。当前省级对农业产业化扶持重点是省级龙头企业,县级农业龙头企业规模小,得不到省级相关政策资金扶持,加上县级扶持资金有限,导致县级农业龙头企业难以发展壮大,建议省级加大对县级农业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
(四)加大财政对生态保护的支持力度。一是目前生态公益林现行补偿标准与林农预期收益差距较大,加大了对生态公益林管护难度,林农对此反映较为强烈,建议提高生态公益林补助标准。二是我县5.94万亩景区保护林尚未列入生态公益林,恳请纳入生态公益林补偿范围。
(五)加大农业扶贫资金的力度。我县是中央苏区、革命老区,经济基础薄弱,自我发展能力较差,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后,乡村(特别是村级)基本无收入本源,由于我县财力有限,请求上级财政部门给予一定扶贫专项资金,特别是加大“造福”工程、道路、通水基础设 8 施建设的投入,建议省上安排一定的资金用于解决自然村公路硬化、安全饮用水等问题。同时,建议由省上向中央提出方案要求我省苏区县市参照中西部地区财税政策执行,以增强企业吸引力。
(六)加大对库区移民重点县的扶持力度。我县现有3个大中型水库,移民1.5万人,分布在9个乡镇、95个行政村点躲面广,基础设施薄弱,增收项目缺乏,移民生产生活还很困难。虽然近些年通过实施库区移民扶持政策,移民生活有改善,但离新农村建设目标差距还很大。建议加大对我县库区移民扶持力度,用于改善基础设施,发展生产。
五、我县目前存在的困难及问题
(一)特色产业亟待扶持。近年来,县政府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若干意见,每年安排资金对雷公藤、金湖渔业、食用菌、竹业、锥藤、茶叶、畜禽等特色产业基地建设进行扶优培强,省级也对农业产业化、农业科技推广、农民专业合作组织进行扶持,但因地方财力贫乏,支持能力有限,我县农业产业发展还存在许多困难,请求省级给予资金扶持。
1、雷公藤产业化项目。我县是雷公藤药材主要产地,经检测,**雷公藤总生物碱含量达1.15%,是其它省县的2—3倍;雷公藤内酯醇含量0.011%,也是其它省县的2—3倍。我县雷公藤基地建设已初具规模,雷公藤家种驯化、人工种植与经营管理技术已基本成熟,现已建立280亩雷公藤苗圃,年产苗600万株,已建立基地4.2万亩。我县已把发展雷公藤产业作为我县今后农业结构调整和促进山区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来抓。相继成立福建省杉阳雷公藤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和雷公藤生物制药厂,**雷公藤产业化项目2005年被省政府列为预备重点项目、三明市政府在 9 建重点项目。该项目实施后,可带动10000余户种植户人均年增收300元以上。
2、生态茶叶建设项目。我县茶产业发展市场前景广阔,竞争优势强。为充分发挥我县土地、气候等发展茶产业的自然资源优势,带动农民致富,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县政府出台了《关于扶持茶叶发展的实施意见》、《**县茶产业发展规划》。生产的甘露桂、状元红先后获得三明市优质茶、福建省名茶等荣誉称号,湖上岩茶获得有机食品认证。2008年我县拟投资300万元,扶持大金湖茶叶有限公司发展生产,预计2008年-2009年生产茶叶可达440吨,实现产值1100万元,可带动6000户农户年增收300元。
3、金湖渔业开发项目。金湖属山谷型水库,水域面积5.4万亩,可养鱼面积3.88万亩,是我省重要的淡水渔业生产基地。我县自90年在金湖成功移植太湖新银鱼后,成为我省银鱼生产基地。近年来在省市的支持下,金湖渔业已初具规模,获得有机产品产地认证。但由于投入不足,渔业加工环节较薄弱,尚不能形成旅游品牌产品对外推介。2008年计划投资200万元扩建三剑峰有限责任公司规模,促进渔业加工企业的发展。
4、竹业开发项目。我县是全省毛竹丰产示范县之一,全县竹林面积38.96万亩,投产竹林23.6万亩,毛竹立竹量4836万根,年产毛竹蒿竹70余万根,生产清水笋罐头1.3万吨,笋干3550吨,2004年实现竹业总产值1.5亿元,2003年4月被中国特产之乡推荐暨宣传活动组委会评为“中国竹笋之乡”。我县计划“十一五”期间,实现竹山亩产值年递增30元,至2008年平均亩产值达400元,建设“两高一优”丰产竹林基地10万亩。
(二)松材线虫病防治请求资金补助。目前我县松树仍不断枯死,清理松树枯死木的工作也还在继续,根据**县松材线虫病除治与监控方案要求,2008年需除治性间伐2044亩,需投入大量资金。鉴于松材线虫病的高度传染性、危险性和除治时间的紧迫性,若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疫情将进一步扩散蔓延,这将对我县的松林资源、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并严重威胁到我县旅游资源的安全,特恳请省级给予补助松材线虫病除治与监控资金。
(三)水资源保护需要省级给予扶持。为保持良好的水质环境,给下游人民和省会城市输送高质量的水源,为提升**旅游城品味,拓展古城旅游开发,促进我县旅游快速良性发展,我县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高度重视城区和景区的环境综合治理工作。目前正在新建城区污水处理厂配套管网工程,建设污水收集和输送管网21.04公里,总投资4300万元。由于我县是中央21个苏区县之一,地处偏远山区,经济总量小,财力不足,恳请省厅给予专项项资金补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