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钢煤8个配套政策就位 去产能将全面推进
钢煤8个配套政策就位去产能将全面推进
近日,国家发改委公布了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最新情况。目前除了奖补资金,其他财税支持、金融支持、职工安置、国土、环保、质量、安全等8个专项配套政策文件都已出台,奖补资金文件也将于近日出台。
这意味着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将全面进入正式实施阶段。钢铁、煤炭近年来由于产量大幅增长,在发展过程中相继出现了产能过剩、集中度低、产品同质、环保治理、分布不均等若干问题,这些问题带来的危害就是拖累了行业竞争力,进而影响到企业利润,打破了原有的市场供需平衡。
为此,国家采取了各种手段来化解过剩产能,其中环保手段成化解钢铁过剩产能的重要手段,而扶持煤化工发展,则是为了让煤炭企业能够成功转型,以摆脱亏损。
环保手段化解钢铁过剩产能
淘汰落后产能的初衷,更多是为了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推进节能减排,转型和调整成为钢铁行业的关键词。然而,这一“命题”进行了数年之久,却一直收效甚微。钢铁产能过剩的格局长期存在,始终成为制约钢价上涨的重要因素。特别是在高速增长的惯性,遇上因国民经济结构调整带来的需求增速锐减,导致了更严重的阶段性供求失衡。在通过行政、法律等多种手段淘汰钢铁落后产能未见明显效果的情况下,开始通过加大环保手段,来压制钢铁行业居高不下的产能,倒逼落后产能退出。据称,在“十三五”期间钢铁工业排放标准将大幅收紧,烧结机头颗粒物、炼铁颗粒烧结机头二氧化硫等主要排放标准将分别降低60%、92%和90%。企业无论大小,一律按标准执行,违规要严惩,致使企业的违法成本远远高于守法成本。
不同规模企业环保成本差异(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大型钢企的成本较高,在钢铁行业市场需求低迷,成本高居不下的情况下,民营钢铁企业的盈利状况明显优于国有企业,数据显示,民营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吨钢利润额为52元,79家民营企业和重点大中型企业的盈利差距为55.4元。这种优势还是在民营企业无法获得与国有企业同等信贷条件的情况下取得的,充分证明了民营企业的竞争力。
因此,在巨大的竞争压力下,整个钢铁行业将逐步进行调整,使得产品完全适应市场的需求,淘汰不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落后产能。另外,不满足环保要求的钢铁企业退出市场,钢铁行业将面临洗牌与转型发展,未来钢铁企业的生产规模或将向小型化发展。
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盈利差距(单位:元/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若环保手段得到有效落实,那么对淘汰落后产能将产生巨大影响,主要体现在:行政方面,通过排放标准将限制落后产能。相关政策将逐步从钢铁十二五规划中以设备规模限制产能转向到以能耗和排放量来限制产能,并制定排放限值要求,从而限制高能耗和排放的产能发展;市场方面,通过大幅提高落后产能的环保投资,改变行业成本阶梯,迫使企业向低能耗和低排放产能转型。
此外,在行业产能过剩、企业成本压力巨大下,钢铁企业需要降本节支,激发起企业的内生动力,想方设法增加企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向低能耗、低排放产能转型调整。
煤炭寒冬持续,煤化工产业迎来转折点
据前瞻产业研究院发布的《中国煤炭行业报告》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煤炭产量完成38.7亿吨左右,同比下降2.5%,近年来首次出现降低。同时,煤炭库存居高不下。截至2014年12月底,煤炭企业存煤8700万吨,比年初增长2.6%;重点发电企业存煤9455万吨,比年初增加1409万吨,增长17.1%。煤炭企业去库存压力继续放大。
2008-2014年煤炭产量及同比增长(单位:亿吨,%)
资料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整理
传统煤炭产业难以扭亏,转型升级迫在眉睫,需走精细化工产品路线,并提高产品附加值。其中煤化工产品更为环保,符合当下清洁能源的要求,因此转型煤化工产业可以补足煤炭行业短板,挖掘潜在价值。
2005年以前,煤化工出现产能过剩,行业利润下滑,但我国的资源状况是富煤、缺油、少气,并且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煤化工的需求再度释放。不过随后经济形势恶3 化,产品需求疲软,行业再次陷入低迷调整。
2005年至2012年间,国家规范煤化工产业发展,对项目审批逐步放开,新型煤化工发展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到2014年,国际原油价格下挫,国内经济形势变差,使得化工产品不断下滑,行业发展受到制约。
本文来源前瞻产业研究院,转载请注明来源!(图片来源互联网,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第二篇:去产能持续推进 钢煤价格不会单边上涨
买钢管网讯,去产能持续推进 钢煤价格不会单边上涨 今年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同样也是钢铁、煤炭去产能的攻坚之年。近日,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表示,“在去年去产能任务目标超额完成的基础上,今年去产能目标将如期完成。”
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7月份,钢铁去产能已完成预定目标任务;煤炭去产能1.28亿吨,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85%。
“整体来看,各地对于去产能政策执行的效果较好,钢铁、煤炭去产能工作也在持续深度推进。在这之中,既有行政力量的推力,也有市场力量的拉力,尤其是国有企业占多数的钢铁行业。”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经济研究部副研究员刘向东昨日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将国有企业改革与去产能工作相结合,可以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变化。如国企改革通过兼并重组可以有效提高产业集中度,这为去产能提供了更加市场化的手段。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钢铁、煤炭去产能的不断深入,积极成效也在不断显现。以煤炭行业为例,一是企业经营状况明显好转。今年前6个月全国规模以上煤炭企业利润总额1474.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403.1亿元。二是行业发展环境显著改善。煤矿违规新增产能基本未再发生,违法违规建设和超能力生产得到有效遏制,煤炭市场秩序得到有力规范。三是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落后产能加快退出,优质产能加快释放,资源开采和供应逐步向资源赋存条件好、开采成本低、安全保障程度高的晋陕蒙等地区集中,产业持续优化升级。四是经济社会风险逐步缓解。据钢管商机了解获悉,煤炭企业资产状况呈现好转,一些不良或潜在不良资产转为优良,融资能力明显增强,银行欠债、客户欠款、工人欠薪、社保欠费、安全欠账、技改创新投入不足等矛盾和问题明显缓解。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落后产能的淘汰,钢铁、煤炭的行业格局得到明显改善,对应的产品价格也在持续上涨,那么,这是否会对去产能增加难度呢? 在中钢协副会长迟京东看来,价格的上涨不会给去产能增加难度,因为去产能目标早在制定五年目标时就已确定。总的来说,去产能的困难不是化解去产能任务本身,而是化解去产能所带来的一些问题,如人员安置、债务处置、转型升级等。
“虽然去产能工作已进入‘后时代’,但压力仍然存在,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此前由行政主导的力量将会被弱化,后续去产能更多地是要靠市场化的力量,通过优胜劣汰的方式来淘汰落后产能。”刘向东认为,价格的上涨会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去产能的难度,但市场的力量不会让价格出现单边上涨。(本文章转载于买钢管网)
第三篇:煤钢价格回暖潮暗藏复产隐忧 去产能任务加码
煤钢价格回暖潮暗藏复产隐忧 去产能任务加码
2016年07月04日01:01 经济参考报
自从“去产能”被列为2016年经济工作五大任务之首后,政策持续加码,这场攻坚战已进入全面实施阶段。《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作为化解产能过剩的重点行业,煤炭、钢铁今年去产能的任务就占到了总目标份额的一半左右,相关省市区都签了军令状,国务院把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落实情况列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6月以来国家发改委分多路实地督查去产能成效。值得注意的是,伴随去产能的全面实施,煤炭、钢铁走出一波回暖潮,但暗藏复产隐忧。业内人士认为去产能核心还是要靠市场,只有企业亏损且没输血,企业就会自动减产甚至关闭。
去产能任务加码
今年春节前,国务院发布煤炭化解过剩产能实现脱困发展指导意见,提出从2016年开始,用3至5年的时间,退出煤炭产能5亿吨左右、减量重组5亿吨左右,而粗钢的去产能目标则是5年压减1亿至1.5亿吨。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过程中,今年最紧迫的任务是完成去产能。”在日前举办的2016天津夏季达沃斯论坛上,国家发改委主任徐绍史首次披露了今年的目标,即去掉煤炭行业产能2.8亿吨,安置员工70万人,这在总目标中所占份额超过一半,可见任务之重。今年要去掉的钢铁产能是4500万吨,涉及需安置的职工为18万人。
由此,国务院建立了由25个部委参加的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和脱困发展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制度,从4月份以来围绕人员安置、金融、土地等陆续下发了八个专项配套文件。
据了解,国务院把化解过剩产能目标落实情况列为中央重大决策部署监督检查的重要内容,目前全国相关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都已报送了实施方案,并全部签订目标责任书。其中,煤炭去产能累计8亿吨左右,涉及职工150万人左右,山西、内蒙古、陕西、新疆、湖南、青海等六大超产严重的地区是严控重点。
而各地钢铁的去产能目标之和也是超过了1.1亿吨。日前河北在今年第一批压减炼铁1077万吨、炼钢820万吨的基础上,比原计划新增1251吨的压减钢铁产能,并同步下达第二批炼铁649万吨、炼钢602万吨任务,这意味着今年河北省两批共压减炼铁1726万吨、炼钢1422万吨。粗钢产量排名第二的江苏今年的压减粗钢产能400万吨。位于第三位的山东省明确到2018钢铁产能压减1000万吨。
此外,2016中央奖补资金也已向地方拨付到位,发改委要求钢铁、煤炭化解过剩产能进入“全面实施阶段”。6月4日徐绍史赴河南就化解过剩产能情况进行调研。他强调,化解过剩产能事关企业职工安置、资产处置、债权债务、企业兼并重组、转型升级和产业布局调整,情况复杂、任务繁重,但又势在必行、时间紧迫。河南去产能尤其煤炭去产能任务较重,必须积极稳妥推进,坚决啃下这块硬骨头。
6月17日,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兼国家统计局局长宁吉喆赴唐山钢铁集团进行调研,与企业负责人就当前钢铁企业运营特别是去产能情况进行深入交流。6月26日,国家发改委国防司副司长周平率国家发改委督查调研组到马钢,通过召开座谈会、深入现场查看等方式,实地督查马钢去产能工作落实情况,要求省市和相关部门要严格落实中央奖补政策,研究制定好相关配套政策,服务、帮助、支持企业共同做好去产能工作。
金融机构分类管理设黑白名单
在刚召开的2016夏季达沃斯上,李克强总理表示,去产能最大的问题是人往哪里去,企业要采取多种手段使职工转岗不下岗,中央与地方政府都要对职工分流安置给予必要的支持,安徽省政府在关于化解钢铁煤炭行业过剩产能中做好职工安置工作的实施意见中提出,鼓励企业挖潜消化一批、落实岗位补贴稳定一批、实施内部退养分流一批、组织岗位对接就业一批、落实扶持政策创业一批、提供援助服务托底一批。山西省也在近日印发《关于煤炭企业职工带薪转岗教育培训的实施细则》,明确骨干人员创业创新培训三年计划培训1000人,基层职工转岗就业培训及学历提升教育人数根据企业需要确定。
与人员安置相比,债务的风险似乎更大。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大型煤炭企业亏损面超过90%,行业利润总额仅441亿元,为2011年的10%,负债总额则同比增长10.4%至3.68万亿元,90家大型煤炭企业负债总额高达3.2万亿元。而中国大型钢企2015年平均资产负债率为70.06%,债务总规模达3.27万亿元。
《经济参考报》记者获悉,多个省份以制订细则或口头指导的方式对化解相关行业债务风险作出部署,倾向于采取循序渐进、“保”的方式来化解企业债务危机,对以纯粹债务违约来实现市场出清的方式则非常谨慎。
而银行等金融机构对产能过剩行业普遍实行“严控新增、存量退出”的策略,调整了钢铁、煤炭等过剩产能行业的信贷准入条件,并加大信贷绩效考核及不良追究力度。招商银行(17.390,-0.12,-0.69%)表示,2016年其对产能过剩行业执行“摘尖”和“压退”分类管理策略,通过“客户名单制”管理,一户一策,着力退出行业内长期处于劣势、扭亏无望的“僵尸企业”。
据人民银行银川中心支行介绍,专门建立了金融支持宁夏钢铁煤炭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监测分析制度,以及时准确的分析钢铁、煤炭行业金融风险。建设银行(4.750,-0.06,-1.25%)宁夏分行则与逾期客户进行协商,通过增加债权抵押物以及担保等多种方式化解贷款风险,并对此类企业逐步进行压缩退出,对无法偿还贷款客户采取法律诉讼等手段清收。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宁夏煤炭行业贷款余额214.80亿元,同比下降9.18%;钢铁行业贷款余额10.85亿元,钢材季度产出13.6万吨,同比下降55.3%。
价格回暖暗藏复产隐忧
伴随去产能的实施,煤炭、钢铁走出一波回暖潮。《经济参考报》记者了解到,2016年以来,国内下水煤价格持续保持稳步上涨态势,国内环渤海地区发热量5500大卡动力煤的综合平均价格从年初371元/吨,涨至目前的401元/吨,涨幅达到了8.1%,尤其从5月底开始出现加速上涨的情况。
“2015年四季度,煤价已跌破多数煤企的成本线,中小煤企减产、停产现象多发,北方港口煤炭库存在2015年后两月快速下滑。当时市场已经在通过价格杠杆调节市场的供需平衡。”安迅思分析师邓舜解释说,今年去产能政策退出后,原本业内认为国内去产能是“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开始并没有对去产能政策抱有太大的期待。但是1月,3月和4月,山西及陕西等几个省份先后发生煤矿事故,这些事件的发生令产煤省份的领导压力增加,从而加速了各地去产能措施的严格执行。因此,在2016年下游需求始终没有起色的情况下,现时市场出现供需错配、短期内供不应求的局面,从而拉动上涨。
据透露,数家大型煤企决定上调7月下水煤价格,其中5500大卡平仓价涨15元/吨,至417元/吨;其余各卡数煤种价格涨幅按某大矿7月挂牌价而定。此次大型煤企涨价一方面考虑到市场供需因素,另一方面也顾及了相关部门希望降低涨价幅度预期的意愿。
钢铁也有相同的态势。生意社29日发布的监测数据显示,2016年上半年大宗商品钢铁板块的20种商品全线上涨19.31%。今年三四月份的“小阳春”行情拉动钢企利润回升,部分地方吨钢利润甚至超过1000元,目前有所回调,但短期内不会下跌到全部亏损的水平。
在此之下,复产也开始上演。根据中国联合钢铁网的调查,随着国内钢材价格急升,68座高炉已恢复生产,估计产能达到5000万吨。中国小型钢厂的产能利用率从1月的51%提高到58%。咨询机构“我的钢铁网”另一项调查显示,大型钢厂产能利用率已从84%提高至87%。与此同时,一些停产但尚未关闭的“僵尸”企业也在恢复生产,这对于去产能而言并不是一个好消息。
多位业内专家认为,现在的很多产能就是政府调控出来的,去产能核心还是要靠市场,只有企业亏损且没输血,企业就会自动减产甚至关闭。目前整体钢铁需求已经过了饱和点,7月份价格还将继续下跌,届时很多亏损的企业需要关闭,特别是僵尸企业。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