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

时间:2019-05-13 18:15:11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4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4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

第一篇:4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

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

范“两规”措施的意见

中办发[2005]28号

为全面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深入开展,现就完善党内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提出以下意见。

一、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

县(市)以上(含县市)党委要健全反腐败协调小组,加强对重大违纪违法案件查办工作的协调。为了对被审查人员及时采取组织处理措施,组织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应为反腐败协调小组成员。

对涉嫌违纪党员,可按照干部管理权限由党委或纪委主要负责同志与其谈话,帮助其端正态度、说清问题。对能够主动交代问题的,可依纪从轻或减轻处理;对干扰、妨碍组织审查的,要依纪从重或加重处理;对没有问题的,要及时予以澄清。涉嫌违纪党员所在单位的党组织要做好配合工作。

查办案件要重事实、重证据,定性准确。纪检机关经与被审查人员谈话并认真核实有关情况后,认为被审查人员确犯有严重错误,已不适宜继续担任现任职务的,可建议对其采取调离、停职、辞职、免职等组织处理措施。根据办案工作需要,经批准可以提请司法机关或公安、审计、税务、海关、工商行政管理、金融等部门依法予以协助。

纪检机关经初核或立案调查,认为被审查人员涉嫌犯罪需要移送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的,经批准可直接移送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审查、立案侦查。在案件移送工作中,纪检机关和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要认真履行各自职责,加强协作配合,纪检机关要及时移送,检察机关、公安机关要依法受理。

要制定和完善纪检机关和上述有关机关、部门查办和移送案件相互协作配合的规定。

二、从严使用“两规”措施

使用“两规”措施是为了实事求是地查清案件事实。“两规”措施仅适用于与查办重要或复杂案件有关的涉嫌严重违纪的党员,不是查办案件的必经程序。

(一)“两规”措施的使用条件

使用“两规”措施,必须符合下列条件之一:一是已经掌握涉嫌严重违纪党员的部分违纪事实及证据,仍有重要问题需要深入调查,采取其他措施不足以防止其发生逃跑,或隐匿、伪造、销毁证据或其他妨碍调查行为的;二是重要涉案党员不如实提供情况并涉嫌严重违纪的。

对下列人员不得使用“两规”措施:非中共党员;患有严重疾病不能正常工作的人员和正在怀孕、哺乳期的妇女;已被检察机关或公安机关审查、立案侦查的人员。

(二)“两规”措施的使用权限和审批程序

县(市)纪委使用“两规”措施,必须经县(市)纪委常委会研究,向同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领导请示后,报市(地)纪委书记或分管案件的副书记批准,并及时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通报。

市(地)纪委使用“两规”措施,必须经市(地)纪委常委会研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书记或分管案件的副书记批准,并及时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通报。其中,对同级党委管理的干部使用“两规”措施,应向同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领导请示。

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省级以上纪委使用“两规”措施,必须由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并及时向同级党委组织部门通报。其中,对同级党委管理的干部使用“两规”措施,应向同级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和有关领导请示。

省级以下地方各级纪委使用“两规”措施,必须报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备案。省(自治区、直辖市)纪委使用“两规”措施,必须报中央纪委备案。

乡(镇)纪委,县(市)、市(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机关的纪检组(纪委)不得使用“两规”措施。其中,市(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直机关的纪检组(纪委)确需对被审查人员使用“两规”措施的,由派出该纪检组的纪委或上级纪委履行报批程序并组织实施。中央纪委各派驻纪检组使用“两规”措施,必须由纪检组领导班子研究,向驻在部门党组和行政主要负责同志请示后,报中央纪委主管副书记批准;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纪检组(纪委)使用“两规”措施,由纪检组(纪委)领导班子研究,向本单位党组(党委)和行政主要负责同志请示后组织实施,并报中央纪委备案。

中央管理的国有重点骨干企业、中央金融机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副部级以上(含副部级)事业单位纪检组(纪委)使用“两规”措施,由纪检组(纪委)领导班子研究,向本单位党组(党委)和行政主要负责同志请示后组织实施,并报上一级纪委备案。其他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纪检组(纪委)不得使用“两规”措施,确需对被审查人员使用“两规”措施的,由有权使用“两规”措施的上级纪委履行报批程序并组织实施。

县(市)以上(含县市)地方纪检机关,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委纪检组(纪委),有权使用“两规”措施的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纪检组(纪委),在报批“两规”措施过程中,如果涉及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家属、身边工作人员,党委(党组)主要负责同志应当回避的,纪检组(纪委)应直接向上一级纪委请示。

各级纪检机关使用“两规”措施,要严格按照上述规定履行报批程序。

(三)“两规”措施的使用期限

“两规”措施的使用期限不得超过案件调查时限(即3个月)。确需延长“两规”措施使用期限的,按批准使用“两规”措施的程序报批,延长期限不得超过3个月。其中,由纪委书记、副书记批准使用“两规”措施的,必须由其所在的纪委常委会研究决定。

(四)保障被“两规”人员的合法权利

在使用“两规”措施期间,要认真遵守严禁逼供信、侮辱人格等办案纪律,严防安全事故发生。对被“两规”人员,要保障其合法权利,妥善安排生活,尊重民族习俗,做好医疗服务,适当安排健身活动。在不影响办案的情况下,可允许被“两规”人员通电话、通信、与家属会面。要认真受理被审查人员提出的申诉。

(五)加强对办案人员、陪护人员的管理和监督

对办案人员、陪护人员要进行必要的培训,组织他们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关于“两规”措施的规定,增强纪律意识和法治观念,严格依纪依法办案,树立安全责任意识。陪护人员应从党的机关工作人员和国家工作人员中挑选,也可商请有关国家机构选派。

三、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

各级纪检机关要严格按照上述规定,加强与有关部门协作配合,正确使用“两规”措施,继续保持查办案件工作力度。要坚持从严治党方针,对腐败分子发现一个查处一个,绝不姑息,绝不手软。要坚持反腐败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认真协助党委组织协调反腐败工作,发挥各部门的职能作用,形成查办案件的整体合力。要加强内部监督制约,严明办案纪律,改进办案方法,坚持文明办案,不断提高依纪依法办案的能力和水平。

本意见由中央纪委负责解释并组织实施。自本意见下发之日起,凡与本意见不一致的,以本意见为准。

第二篇:河南省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

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

(省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重点项目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

1.项目遴选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突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影响力、竞争力,能有效改善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

2.项目遴选的主要范围:重点项目按省、市两个层级进行遴选。省级重点项目的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其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辖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应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3.省重点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具体条件与标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制定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加以规范。

4.省重点项目的分类:重点项目按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需提前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是指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建设资金落实,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协调调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重点项目办)可视需要在当年在建项目中列出竣工投产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列出预备项目,以利于目标任务的考核。

5.省重点项目的选定程序:省重点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每年10月底前,由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向省重点项目办推荐报送下第一批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的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副省长初审,并征求有关副省长意见后,12月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审定。第二批项目于当年5月底前推荐报送,并按上述程序审定。

6.省辖市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须报省重点项目办核备。符合核备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在保证省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有关要素指标的安排使用。市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监管、谋划等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各省辖市须将当年辖区内省重点项目纳入本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7.优先配置土地资源。重点项目建设用地要符合节约集约用地的要求。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由省国土资源厅在国家下达我省的用地计划指标内提出省重点项目用地规模。在选择确定重点项目时,由省重点项目办、省国土资源厅共同对省重点项目用地需求进行测算,经平衡后,在省国土资源厅提出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内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进行预留,并按重点项目开工建设要求有序供地。重点项目用地需求和国家分配的用地计划指标规模矛盾较大时,由分管副省长负责平衡。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等部门要积极争取将我省重点能源、交通、水利、重大民生等项目列入国家项目用地计划。对其他类别重点项目的建设用地,也要积极争取国家指标的支持。重点项目涉及土地规划调整的,在符合国家有关规定的条件下优先调整。积极支持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重点项目用地。重点项目在完成用地预审及项目批准(核准)、初步设计后,控制工期的单体工程可依规申请并办理先期用地。重点项目较集中的地方原供用地不能保证需求的,积极在全省范围内进行调剂。各省辖市每年第三季度末仍未用完的指标,由省统一调剂用于其他重点项目。市重点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由各省辖市在省下达的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加强重点项目供地管理和督察,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不按要求使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

8.优先保障环境容量。由省环保厅根据全省环境容量和国家、省下达的减排任务需要,提出重点项目环境容量可承受的消耗指标。在安排重点项目时,省环保厅会同省重点项目办对所需环境总量指标进行平衡测算,并分解到相应的省辖市。各省辖市应本着“自我平衡”的原则,自行解决重点项目的环境总量指标,并负责在工作中组织落实相应减排措施,依法淘汰、关闭落后生产设施和产能,对已经达标排放但不能满足环境总量要求的企业实施深度治理,为省重点项目建设腾出环境容量。对于特殊的、对全省经济社会大局有重大影响的项目,如项目所在地环境容量无法保障,但当地环境质量尚能满足项目建设需求时,应由省环保厅报请省政府同意,通过组织排污权交易和从全省总量减排富余指标中予以调剂。环保部门应加强对省重点项目建设的跟踪管理,加强环境监管,落实减排措施,切实保障省重点项目环境总量指标的需要。

9.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国家和省未明确的,一律不得收取。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10.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在矿产后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矿业权属设置上,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供气、供电、供水、供油、供热和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

11.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限时办结。手续不完备、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1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提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需报国家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2.调整完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重点项目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省重点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搞好对省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其他分管副省长职责范围以外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稽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重点项目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辖市政府要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3.强化省重点项目办督导协调职能。省重点项目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重点项目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进行项目比选,提出省重点项目初选名单;对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要素保障、建设进度、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加强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的管理,依法对重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进行监督检查;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汇报;配合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对各省辖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指导。

14.强化省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分管副省长是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领域内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省重点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点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对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方面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环保、交通运输、住房城乡建设、林业、水利、文物、铁路、电信、电力、地质、地震、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每年年初,各项目主管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省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单位递交目标责任书。

15.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6.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省辖市市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单位厅级领导包干督导制,对所属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省重点项目办坚持每月逐项目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导,必要时驻地督导。对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采取现场办公或召开领导小组会议等方式进行协调督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

17.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省重点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重点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省长、相关副省长带队,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地、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管理效能

18.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有关职能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是否体现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原则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制定和落实工程节点网络控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9.加强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20.省财政、审计、住房城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省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1.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省辖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单位被黄牌警告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检查;一年内被两次黄牌警告的,取消该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一切评优评先资格。项目参建单位被黄牌警告后,在限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整改不到位的,采取更换项目业主、分解建设任务等处罚措施;问题特别严重的,将其及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从公布之日起两年内禁止进入河南省建设工程市场。

22.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对半年以上,由于自身原因,前期工作无进展的预备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项目主管单位下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指标。

23.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09年起,由省重点项目办和省优化经济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省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24.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省重点项目办根据项目主管单位向省政府递交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组织对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25.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发展改革、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府投资项目、涉农项目、群众举报项目、重大线形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为重点,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稽察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重点项目谋划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后备力量

26.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每年5月和9月分别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重点项目谋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27.搞好重点项目储备。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河南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荐谋划的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强力推进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为使谋划储备项目尽早成熟落地,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安排一定数额的财政预算内资金,专项用于启动事关全局的重大项目前期准备工作。

第三篇: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新形势下两新组织发展党员工作制度的意见

关于进一步完善规范新形势下两新组织发展党

员工作制度的意见

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及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进一步做好新时期发展党员工作,按照中央“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发展党员工作方针,确保新党员的质量,保持党组织的先进性,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和《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试行)》的精神,结合我县“两新组织”党建工作实际,进一步完善规范入党前培训“考试制”、结对教育培养制、发展党员公示制、党内投票表决制、考察谈话制、新党员宣誓制、发展党员工作失职责任追究制等发展党员工作制度,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一、入党前培训“考试制”

(一)培训对象

“两新组织”职工中,凡递交书面入党申请书,被党组织确定为入党积极分子的,在党支部讨论吸收为预备党员之前,必须参加集中培训。隶属乡镇党委领导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参加乡镇党委举办的集中培训,隶属县有关部门党组织领导的“两新组织”党组织,参加相关部门党组织举办的集中培训,非公企业建党校的,负责集中培训本企业入党积极分子,工业园区内 “两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在县委党校举办集中培训。

(二)培训内容

主要包括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知识、市场经济知识、法律法规、现代企业管理、现代科技知识、政治经济形势以及共产党员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内容。

(三)培训要求

“两新组织”入党积极分子参加培训,经过统一考试后,合格者方可发给县委组织部、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印制的培训合格证书,考试不合格以及没有参加过集中培训者不能吸收为中共预备党员。

二、党组织成员联系制

(一)联系对象

入党积极分子以及经党员大会讨论通过,报上级党委(总支)审核,县委审批的发展、转正对象。

(二)工作要求

“两新组织”党委、党总支、党支部班子成员负责联系发展、转正对象,形成“一帮一”结对教育培养形式。其工作职责是向联系对象宣传党的基本知识,传达上级党组织的指示,在交心谈心中肯定成绩,指出不足,并以走访为主要方式向联系对象所在单位的党员职工了解情况,并实事求是地向党组织汇报,为党组织教育培养以及发展转正审批提供科学依据。

三、发展党员公示制

(一)公示对象

经支委会研究拟提交党员大会讨论吸收的预备或转正对象。

(二)公示方式和时间

以便于广大群众监督为原则,以公示专栏、板报、张榜等多种形式在厂内进行公示。公示时间一般为5至7天。

(三)公示内容

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政治面貌、工作单位及职务、申请入党时间、列为入党积极分子时间(被批准为预备党员或延长预备期的时间)、培训情况、是否政审、受奖惩情况(预备期间受奖惩情况)。

(四)公示结果的处理

1、对公示对象的情况,无论有无问题,党支部在接收预备党员和预备党员转正的党员大会上都应作出书面材料说明。

2、对公示中反映出的属公示对象的问题,“两新组织”党组织要指定专人进行认真调查核实;属基层党组织的问题,由县委组织部、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派人调查核实,待问题查清后作出相应处理。调查核实及处理的情况要用适当的方式向党员和群众反馈。

3、公示的公告按县委组织部、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制定的统一格式进行填写,公示情况登记表存入党员档案。

四、党内投票表决制

从2003年起,我县“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员大会讨论党员发展、转正及延长党员预备期、取消党员预备期或处分党员表决时,已经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表决方式,目前,要进一步完善规范。投票表决时,实到会人数超过应到会人数的五分之四,表决有效。得赞成票数超过实到会有表决权人数的一半,决议始得通过。投票表决前,要选好监票员、计票员。表决结束后,监票员、计票员要在表决汇总表上签字。

五、考察谈话制

(一)考察谈话形式

实施组织员考察谈话制度,是把好发展党员“入口”关的重要措施。预备党员被党员大会讨论通过后,党组织要及时安排考察谈话。结合我县“两新组织”党建实际,考察谈话分两种形式进行。凡隶属乡镇党委领导的“两新组织”党组织,新党员考察谈话由乡镇党委负责。凡隶属县级部门党组织及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领导的“两新组织”党组织,新党员考察谈话由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负责。考察谈话一般由2名党务干部组成。

(二)高层管理人员及业主入党考察谈话

为坚持标准,严把入党质量关,全县“两新组织”高层管理人员及业主入党的考察谈话,根据不同情况,考察谈话的规定是:凡隶属乡镇的“两新组织”,党务书记必须参与考察谈话,乡镇党委审批前,重点将业主的情况向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汇报并沟通,方可实施。凡工业园区非公企业及城区新社会组织的高层管理人员及业主入党的,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相关领导要参与其考察谈话。

(三)考察谈话基础工作

“两新组织”党组织党员大会讨论吸收新党员后,党支部要及时填好决议,完善培养考察表,及时上报党委(总支),党委(总支)审核后,及时上报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

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派人考察谈话,每季度召开一次预备党员、转正党员审批会议,审批后下达批复通知。

乡镇党委审批“两新组织”新党员及转正党员后,要及时上报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备案。

(四)特别授权

鉴于康宝兴公司党委地处金堂县淮口镇,为便于开展党建工作,特授权给公司党委负责新党员的考察谈话,并审批新党员及转正党员,发展党员情况要及时书面报告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

六、入党宣誓制

入党宣誓是发展党员工作中一个必须认真履行的程序。党章规定:“预备党员必须面向党旗进行入党宣誓”。全县“两新组织”党组织要高度重视新党员宣誓工作,对每年发展的新党员必须组织入党宣誓。“两新组织”党组织可结合庆“七一”活动及党支部大会等形式,组织新党员进行入党宣誓。设置党委、总支的“两新组织”,入党宣誓由党委(含乡镇党委)、总支统一组织进行;党支部单设的“两新组织”,入党宣誓由党支部负责实施。

七、发展党员工作失职责任追究制

(一)失职责任追究范围及对象

凡没有按照规定和程序发展党员,造成不符合入党条件的对象入党;考察党员谈话时,不客观反映情况,有意隐瞒群众反映的问题,造成有问题的对象入党;以及符合入党条件与发展程序的对象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及时办理有关手续等情况,视其情节轻重,分别给予党组织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通报批评、诫勉谈话等组织处理或党纪处分。

(二)失职责任追究范围

1、对发展党员工作不重视,组织领导和工作措施不力,3年未发展新党员的(特殊情况除外);

2、不按照规定程序、不召开支委会(或支部大会)研究确定入党积极分子、讨论表决发展对象及预备党员转正的;

3、对不具备党员条件,发展为预备党员的;

4、培养期未满一年、未经集中培训、没有取得合格证或未公示而发展、转正党员的;

5、对支部上报的接收预备党员的决议和预备党员转正的决议未在3个月内讨论审批的;

6、发展党员工作中出具政治审查、有关证明等材料时弄虚作假、隐瞒事实真相、政审材料失实、妨碍考察人了解真实情况的;

7、在考察党员中,不按规定办理,以权谋私,徇私舞弊的;

8、对具备党员发展条件的对象,故意不给予发展的;

9、因主观原因遗失或损坏党员有关资料档案的。

(三)失职责任追究方式

1、乡镇、县有关部门、“两新组织”党组织负责人、分管负责人及有关责任人在发展党员工作中,若有上述责任追究范围的,给予通报批评或诫勉谈话;情节严重的,给予调离工作岗位、实施降职或免职处理;影响极坏的,应给予党纪处分。

2、发展党员失职责任追究的审批工作由县委组织部、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负责。

上述制度由县委组织部、县委“两新组织”党工委负责解释,自发文之日起实施。

第四篇:甘肃省人民政府、甘肃省高级人民法院关于预防和化解行政争议完善行政与司法协调机制的意见-地方司法规范

综合法律门户网站

第五篇:05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意见

河南省人民政府批转省发展改革委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

进机制意见(试行)的通知

豫政 〔2009〕14号

各省辖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重点项目建设工作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促进民生改善的载体和抓手,是一项需要通过全省各级政府、各部门共同努力来抓紧抓好的全局性工作。为进一步明确责任,强化管理,完善机制,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更好地推动重点项目建设,省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现批转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加强重点项目建设的重要意义,不断增强抢抓机遇、推进重点项目建设的自觉性,切实做好重点项目建设工作。

河南省人民政府 二○○九年二月十日

关于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的意见(试行)

(省发展改革委二○○九年一月二十二日)

重点项目是指对经济社会发展起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的建设项目。加强重点项目建设,对于拉动投资增长,推动产业升级,转变发展方式,增强发展后劲,发挥战略支撑和引领带动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进一步搞好重点项目建设,确保建设上有新进展、管理上有新提高、服务上有新成效、融资上有新突破,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现就改进重点项目建设管理、完善协调推进机制提出如下意见:

一、完善项目遴选机制,确保重点项目质量

1.项目遴选的总体要求:全面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重大决策部署,更加突出战略性、基础性和影响力、竞争力,能有效改善薄弱环节,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起到重要引领与支撑作用。

2.项目遴选的主要范围:重点项目按省、市两个层级进行遴选。省级重点项目的遴选范围,主要包括国家布局的重大项目,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重大产业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项目,重大生态工程和节能减排项目,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其他对国计民生有重要影响的项目。省辖市级管理的重点项目应突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辐射、带动和支撑作用。

3.省重点项目的入选条件:必须符合国家产业、土地、环保、安全生产、节能政策,符合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主体功能区规划、城镇体系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生态功能区规划、环境保护规划、产业发展规划、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具体条件与标准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实际,通过制定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加以规范。

4.省重点项目的分类:重点项目按实施进度分为前期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和在建项目。前期项目是指正在开展规划、论证和相关手续报批,需提前协调落实建设条件的项目;计划新开工项目是指已经完成项目备案(立项)或通过城市规划预审、土地预审、环评审批,建设资金落实,当年能够实质性开工建设的项目;在建项目是指各种建设手续完备,当年继续建设或竣工投产(用)的项目。

为了加强对重点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的协调调度,省发展改革委和省政府重点项目建设办公室(以下简称省重点项目办)可视需要在当年在建项目中列出竣工投产项目,在前期项目中列出预备项目,以利于目标任务的考核。

5.省重点项目的选定程序:省重点项目每年分两批确定。每年10月底前,由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根据省重点项目选择指导目录,向省重点项目办推荐报送下第一批重点项目。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按照“重大标志性、基地型、枢纽型的项目优先,技术含量高、关联度大、支撑引领作用强的项目优先,投资规模大、产出效益好、要素成本低的项目优先,布局在重点开发区、产业集聚区、产业带的项目优先”的原则进行论证、比选,提出初选名单,经分管重点项目的副省长初审,并征求有关副省长意见后,12月底前提交省政府常务会议或省长办公会议审定。第二批项目于当年5月底前推荐报送,并按上述程序审定。

6.省辖市确定的市级重点项目须报省重点项目办核备。符合核备要求的项目,有关部门在保证省重点项目需要的前提下,统筹考虑有关要素指标的安排使用。市级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监管、谋划等工作由各省辖市政府负责。各省辖市须将当年辖区内省重点项目纳入本市重点项目管理范围。

二、完善要素资源配置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需要

7.优先配置土地资源。按照有限指标保重点的原则,国家下达我省的用地计划指标对省重点项目进行预留,优先保障,待用地审批时统一配置。重点项目用地总规模要与国家下达我省用地计划指标相适应。国土资源部门要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规划调整、用地报批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等事项优先办理。厉行节约集约用地,对符合进入开发区、产业集聚区条件的项目,原则上不单独选址供地。加强重点项目供地管理,对批而未供、供而未用等不按要求使用的土地,及时依法收回。市级重点项目所需用地指标由各省辖市在省下达市的用地计划指标中优先安排。

8.优先保障环境准入。各省辖市通过减排腾出的环境容量优先用于省重点项目。对区域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不足的,由省环保部门协调所在省辖市通过区域替代、排污权交易等措施予以解决。对集中连片建设的省级重大战略支撑项目,由省统筹协调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对重点项目,环评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同时推进,符合审批条件的随到随批。对已完成规划环评的项目,环评文件的编制和审批手序从简。市级重点项目所需环境容量由省辖市自行解决。

9.优先保障建设资金。通过各类银企洽谈活动引导金融机构优先支持重点项目。鼓励金融机构采取银团贷款、授信贷款方式支持特大项目建设。积极吸引境内外投资基金参股重点项目建设。优先支持项目业主通过企业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融资。省有关部门在争取中央财政性建设资金和安排省级财政补助资金、专项资金、配套资金、贴息资金时,优先保证省重点项目。重点项目建设涉及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符合国家和省审批规定并设有浮动区间的,一律按下限收取;国家和省未明确的,一律不得收取。对政府全额投资、重大招商引资、外国政府贷款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按一事一议的方式,确定税费减免优惠政策。

10.优先保障资源配置。在矿产后备资源配置、资源整合、矿业权属设置上,优先支持省重点项目和重点企业。供气、供电、供水、供油、供热和运输主管部门要对重点项目开辟服务绿色通道,主动搞好衔接,优先予以保障。

11.优先办理各项手续。对重点项目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主动服务,简化程序,特事特办,提高效率。能当场办结的当场办结,不能当场办结的要限时办结。手续不完备、材料不符合要求的,要在1个工作日内一次性提出需要补正的全部内容。对需委托中介机构进行评估的,最长不得超过15个工作日。需报国家审批的,要全程跟踪服务。

三、完善协调推进机制,确保重点项目顺利实施

12.调整完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由常务副省长任组长、分管重点项目工作的副省长任副组长,省直有关部门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省重点项目的总体规划和筛选,研究确定推进省重点项目建设的政策措施,搞好对省重点项目的协调服务,及时协调重点项目建设中其他分管副省长职责范围以外的重点要素保障、外部条件和建设环境等问题,组织对重点项目进行督查和稽察。领导小组办公室(即省重点项目办)设在省发展改革委,为领导小组的日常办事机构。各省辖市政府要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的领导协调机制。

13.强化省重点项目办督导协调职能。省重点项目办的主要任务是:负责研究提出加强和改进重点项目管理的具体政策、措施和建议;组织进行项目比选,提出省重点项目初选名单;对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招标投标、要素保障、建设进度、外部环境等情况进行全面督导;及时协调解决省重点项目推进过程中出现的复杂矛盾和问题;准确、及时、全面地掌握省重点项目建设情况,定期向省政府汇报;配合做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视察重点项目工作;加强对各省辖市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指导。

14.强化省重点项目建设责任制。各分管副省长是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第一责任人,负责分管领域内省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和具体实施。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和单位按照项目隶属关系为省重点项目主管单位,其主要领导是所属省重点项目建设工作的主要责任人,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重点项目的法人单位选择、手续办理以及建设进度、资金落实等工作由项目主管单位负责。各省辖市政府对辖区内重点项目的选址、规划许可、征地拆迁、安置补偿、建设环境等方面负责。发展改革、财政、国土资源、劳动保障、环保、交通、建设、林业、水利、文物、铁路、电信、电力、地质、地震、人防、消防等部门,分别对涉及本部门的行政许可事项和支持保障工作负责。项目法人单位对资金落实、招标投标、建设进度、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等方面全面负责。每年年初,各项目主管单位就各自责任分别向省政府递交目标责任书,项目法人单位向主管单位递交目标责任书。

15.坚持重点项目建设例会制度。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每月定期召开办公会,听取全省重点项目建设进展情况和重大专题工作推进情况汇报,分析研究建设中出现的各类突出问题,有针对性进行分类指导和安排部署。

16.完善重点项目配合联动机制。全面推行省辖市市级领导和省直部门、单位厅级领导包干督导制,对所属项目定期进行现场督导。省重点项目办坚持每月逐项目督导一次,对问题特别严重的项目,会同有关部门进行联合督导,必要时驻地督导。对建设中出现的共性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组长或副组长采取现场办公、每月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或省长专题办公会议等方式进行协调督导。各级政府、各部门要在项目谋划、前期工作、项目建设、政策支持等各个环节,各负其责、各司其职、上下协调、配合联动、形成合力。17.建立重点项目建设观摩点评制度。以省重点项目为重点,每年组织1—2次全省性重点项目建设巡回观摩活动,统一或分片进行,由省长、相关副省长带队,各省辖市政府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参加,现场观摩点评各地、各行业重大项目的谋划储备、建设进展、外部环境和招商引资等情况,交流经验、全面促进。

四、完善项目监管机制,提高重点项目管理效能

18.加强重点项目建设进度监督。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和工程实施进度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有关职能部门涉及的行政许可事项是否按规定程序和时限办理,是否体现特事特办、优先办理原则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单位及其主管单位制定和落实工程节点网络控制计划、项目组织实施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19.加强重点项目招标投标活动监督。省发展改革部门和省重点项目办负责省重点项目招投标活动的监督检查,重点对招标投标当事人及其主管单位的招标投标行为是否符合法定权限和程序,对资格预审、开标、评标、定标过程是否合法等依法进行督查。

20.加强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监督。项目行业主管部门和工程质量、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机构分别负责对重点项目工程质量和安全生产实施监督管理。重点对项目单位和有关方面建立落实工程质量与安全生产责任制、保障管理体系、操作规程、技术措施情况,执行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情况等进行监督检查。

21.省财政、审计、建设、国土资源、环保、劳动保障、监察等部门按照职能分工,负责省重点项目建设相关工作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各部门要自觉接受社会舆论和人民群众的监督。

22.严格落实重点项目建设督办制度。对重点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服务质量、工作效率、组织管理、外部环境、工程进度等问题,由省重点项目办视情况对相关单位进行督办、通报批评、黄牌警告。省辖市政府和省直部门、单位被黄牌警告的,要向省政府提交书面检查;一年内被两次黄牌警告的,取消该单位和相关责任人一切评优评先资格。项目参建单位被黄牌警告后,在限定时间内无正当理由整改不到位的,采取更换项目业主、分解建设任务等处罚措施;问题特别严重的,将其及相关负责人列入黑名单,向全社会公布,从公布之日起两年内禁止进入河南省建设工程市场。

23.实行重点项目退出机制。对半年以上,由于自身原因,前期工作无进展的预备项目、不能如期开工或开工后进展迟缓的计划新开工项目、投资完成和形象进度严重滞后于节点控制计划的续建项目,经省重点项目建设领导小组同意,取消其重点项目资格,收回已配置的要素资源。要素资源无法收回的,按项目隶属关系,等额扣除项目主管单位下相关要素资源配置指标。

24.实行重点项目建设环境监督登记制度。为营造良好的重点项目建设环境,从源头上防止乱检查、乱收费、乱摊派、乱罚款现象,从2009年起,由省重点项目办和省优化经济环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联合印发“省重点项目建设外部环境监督登记卡”。凡到重点项目进行检查、收费、罚款的单位,必须先按规定内容和要求填卡登记,否则项目单位有权拒绝。

25.完善重点项目建设综合考评制度。省重点项目办根据项目主管单位向省政府递交的目标责任书,每年年底组织对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和重点项目法人单位,就项目前期工作、建设进度、投资、外部环境、协调服务等方面的完成落实情况进行综合考评,考评结果以适当方式向社会公布。建立激励机制,对在重点项目建设中表现突出的先进集体和个人,以省政府名义每两年进行一次表彰。

26.强化重点项目稽察和效能监察制度。发展改革、监察部门会同有关部门,以政府投资项目、涉农项目、群众举报项目、重大线形项目和重要民生项目为重点,采取事前、事中、事后相结合的方式,积极开展稽察和效能监察,严厉查处各种行政不作为或乱作为行为。

五、完善重点项目谋划机制,确保重点项目后备力量

27.加强重点项目谋划。各副省长分别对分管领域的重点项目谋划工作负责,组织做好相关规划,研究拟上项目的建设机制、融资方式,督促指导相关部门深入开展前期工作。由省发展改革部门汇总后,每年5月和9月分别向省政府常务会议汇报项目谋划情况。各省辖市政府、省直有关部门、单位主要领导要亲自指导和组织项目谋划,建立团队谋划机制,切实做到“在建一批、推进一批、谋划一批、储备一批”。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全省重点项目谋划的统筹协调和综合平衡。

28.搞好重点项目储备。省发展改革部门负责建立河南省重点项目储备库,及时吸纳各省辖市、省直有关部门、单位推荐谋划的项目,确保持续拥有一批数量充足、结构合理、质量过硬的后备重点项目。各省辖市和省直有关部门、单位要采取切实措施,强力推进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及早落实各项建设条件,达到实施要求。为使谋划储备项目尽早成熟落地,从2009年起,各级政府安排的重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

下载4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word格式文档
下载4中央纪委关于完善查办案件协调机制进一步改进和规范“两规”措施的意见.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