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各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导书(定稿)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各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导书
(四)(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七年一月)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包括四级节点,各级节点应根据网络、服务器等系统设备数量和规模的不同、机房面积的不同,对照本技术规范以及国家有关标准实施机房和布线工程,以满足各级节点信息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实际需要。各级节点可以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际需要,提升和扩展本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的实施标准,但至少应满足本技术规范所规定的相关要求。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项目验收将以本技术规范为基本依据。
本技术规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1993年2月17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1993年9月1日实施)制定,如与国家有关标准不一致,以国家标准为准。
省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技术规范
1.机房工程实施要求
1.1总体原则
应设独立机房,不应与其它任何非信息系统设备共用同一空间。根据机房功能、规模等实际情况,为了保证机房内不同设备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便于空调控制、灰尘控制、噪音控制和机房管理,应采用隔离墙将大空间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机房区内的隔断墙不必隔热,可使用玻璃隔断。对于面积小、功能单一的机房不需要分区。
机房应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干扰,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机房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建筑平台中间区域并靠近竖井,以方便工作区网络布线,以及与所在建筑物的供电、消防、通讯的线缆联接。
与机房无关的给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机房。
楼层的选择应考虑空调机室外冷凝器的安装。对于机房专用的精密空调,室外冷凝器不得低于室内机3米,不高于室内机20米。放置冷凝器的平台应有足够的面积,一般两机组之间、机组与墙之间的距离要求≥1米。对于舒适性空调,应尽量将其室外机放在机房近处,避免因空调室内机与室外机距离过远或室外机与室内机高差太大而造成耗电量增加、效率降低、空调机寿命减损。同时应及时检修排水不畅的水管,防止空调机漏水造成设备损坏。
1.2机房承重要求
在选择机房位置时应及时确认机房所在建筑楼层楼板承重能力,对照本节点机房建设规模和设备数量,核定该承重是否满足需要,并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加固措施对活动地板下送风不得有大的阻挡。
1.3机房装修要求
机房装修应遵循国家有关标准,采用防火材料、防
静电材料。墙面装饰宜采用贴墙材料(如铝塑板、彩钢板等)饰面,应做到:表面平整、气密性好、易清洁、不起尘、不变形。墙体基层应做好防潮、屏蔽、保温隔热处理。活动地板下的地表面应进行防潮处理(如涮防潮漆等)和下送风空调区域地台保温处理,保证下层顶板表面不会因楼板和冷风的温差而结露。
机房门窗应采用防火防盗门窗,机房内门窗可用无框大玻璃门,保证机房的安全,也保证机房内有通透、明亮的效果。机房的外窗应为双层密封窗。
机房应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应符合《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6650-86)。活动地板应可拆卸,所有设备的线缆的连接、管道连接及检修更换都应方便。活动地板的高度应不低于350毫米。
机房墙面装饰施工中应做严格密封处理(特别是活动地板下的密封),不能有漏风缝隙,以保证机房的正压和洁净度。
1.4机房内环境要求
应安装独立空调系统,保证24小时运转,维持机房内恒定温湿度,以保证设备使用环境;应对门窗作密闭处理,以保证环境清洁;机房应避免阳光直射;机房必须安装新风系统,新风应有2~3级过滤,最后一级过滤应为亚高效过滤器,以补充机房新风和维持机房正压和洁净度。机房内不宜设采暖散热器,如设散热器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漏措施。
机房应配备标准尺寸的网络机柜和服务器机柜,以便网络、服务器等标准设备机箱可以顺利上架固定,机柜前后门不应采用封闭式,应采用透气性好的网孔式柜门,以保证设备得到良好的通风和散热。
1.5机房电气要求
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外设设备、测试设备及监控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UPS来保证供电的稳定性和可靠性。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维修设备等,由市电直接供电。不间断电源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旁路装置,避免系统故障或维修时中断电源。未经不间断供电系统提供的电源不可直接向主设备供电,不间断供电系统容量应满足本节点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并考虑适当余量,尽量避免不间断供电系统带较大负荷运转,有条件的可以安装一主一备两套系统或采用模块化不间断电源系统实现系统冗余。后备电源时间视所保护的计算机设备及其应用系统情况而定,以保证断电时管理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可以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保护性操作。
机房电气装置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插座应分为市电、UPS及主要设备专用的防水插座,并应有明显标识。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灯具,应保证主机房平均照度大于500Lx(勒克斯)。
机房宜采用双回路供电,由所在建筑物总配电柜直接提供。有条件的可使用后备柴油发电机作为主要的备用动力电源,其容量应包括UPS的基本容量、空调和制冷设备的基本容量、应急照明及关系到生命安全等需要的负荷容量。
机房所在建筑必须安装避雷针等防直击雷保护装置,机房电源进线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采取防雷措施。机房电源应采用地下电缆进线。当不得不采用架空进线时,在低压架空电源进线处或专用电力变压器低压配电母线处,应装设低压避雷器。雷雨较为频繁的地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应在建筑物总配电柜、机房电源输入端、不间断电源输出端分别安装三级防过压保护装置,以防止感应雷所引起的雷电浪涌和其他原因引起的过电压。
机房接地应包括机房计算机直流逻辑地、配电系统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保护地等四种接地。交流工作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欧姆);安全保护接地电阻不应大于4Ω(欧姆);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防雷接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执行。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逻辑接地、防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独设置接地装置时,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值。信号系统和电源系统、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不应使用共地回路。灵敏电路的接地应各自隔离或屏蔽,以防止地回流和静电感应而产生干扰。
1.6
机房消防要求
根据本节点规模选择消防模式,应采用气体灭火方式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消防系统应有24小时监控和报警装置,并与所在建筑物消防系统联动,否则应安排专人值班。
1.7
机房管理要求
机房应专人管理、进出应有登记,以便日后审计。有条件的应通过门禁系统进行自动记录和管理审计。
应做好机房漏水检测,机房的水害来源主要有:机房天花屋面漏水;机房地面由于上下水管道堵塞造成漏水;空调系统排水管设计不当或损坏漏水;空调系统保温不好形成冷凝水。
应对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洁净度、供电的电压、电流、频率、配电系统的开关状态等进行定时监控并记录历史数据,为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保证。
有条件的可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上述综合监控和管理。
2.布线工程实施要求
布线系统应严格按照标准设计、施工、测试。同时,选购布线系统应着眼于未来,保证构建的布线系统有足够的传输余量,从而满足未来3~5年网络的升级更新。目前应以超五类和六类布线系统为主要选择。
机房内强、弱电走线应明显分开,以避免电磁干扰,一般要求强电采用地板下走线,弱电采用上走线,强电采用线槽,弱电采用吊装金属梯架。
工作区信息点布设数量应考虑充足,保证每台计算机直接接入机房内的交换机,不应在工作区设二级交换机级联,工作区与机房之间布线距离超过有关布线标准规定的传输距离的,应使用光纤布线作为骨干线路并通过交换机内部的光纤模块进行交换机的级联。
机柜内配线架、模块、跳线应与所选布线系统类型、性能要求、国际标准统一,并尽可能使用同一厂家的产品配合使用,以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更为优化。工程完工后应使用测试仪按照所选种类布线系统的国际标准要求进行链路和通道的现场测试,以证明其能够满足标准规定的指标。
布线施工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并受过所选布线系统厂方培训的工程队伍,在施工中应防止线缆物理损伤、松动、变形、受力等,以避免损耗和串扰。
机柜内、工作区所有信息点应有清晰、准确、牢固的标识。机柜和工作区跳线应使用原厂产品,尽量避免手工压接(六类系统不允许手工压接),以保证网络负荷较大时的传输效果。
市级节点、煤监分局节点、县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标准参照省级节点要求,根据本节点信息化建设规模执行。
第二篇: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各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安全生.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各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技术规范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技术指导书(四
(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 二 ○○ 七年一月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包括四级节点, 各级节点应根据网络、服务器等系统设备数量和规模的不 同、机房面积的不同,对照本技术规范以及国家有关标准实施机房和布线工程,以满足各级节点信息 系统运行和维护的实际需要。各级节点可以根据自身信息化建设的规划和实际需要, 提升和扩展本节 点机房和布线工程的实施标准, 但至少应满足本技术规范所规定的相关要求。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 项目验收将以本技术规范为基本依据。
本技术规范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范》(GB50174-93, 1993年 2月 17日国家技术监督局、建设部联合发布, 1993年 9月 1日实施制定,如与国家有关标准不一 致,以国家标准为准。
省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技术规范 1.机房工程实施要求 1.1总体原则
应设独立机房, 不应与其它任何非信息系统设备共用同一空间。根据机房功能、规模等实际情况, 为了保证机房内不同设备对环境的不同要求,便于空调控制、灰尘控制、噪音控制和机房管理,应采 用隔离墙将大空间分隔成不同的功能区域。机房区内的隔断墙不必隔热,可使用玻璃隔断。对于面积 小、功能单一的机房不需要分区。
机房应远离强振源和强噪声源、避开强电磁场干扰, 当无法避开强电磁场干扰或为保障计算机系 统信息安全,可采取有效的电磁屏蔽措施。机房位置应尽量选择在建筑平台中间区域并靠近竖井,以 方便工作区网络布线,以及与所在建筑物的供电、消防、通讯的线缆联接。
与机房无关的给排水管道不得穿过机房。
楼层的选择应考虑空调机室外冷凝器的安装。对于机房专用的精密空调, 室外冷凝器不得低于室 内机 3米,不高于室内机 20米。放置冷凝器的平台应有足够的面积,一般两机组之间、机组与墙之 间的距离要求 ≥1米。对于舒适性空调,应尽量将其室外机放在机房近处,避免因空调室内机与室外 机距离过远或室外机与室内机高差太大而造成耗电量增加、效率降低、空调机寿命减损。同时应及时 检修排水不畅的水管,防止空调机漏水造成设备损坏。
1.2机房承重要求
在选择机房位置时应及时确认机房所在建筑楼层楼板承重能力, 对照本节点机房建设规模和设备 数量, 核定该承重是否满足需要, 并采取相应加固措施。加固措施对活动地板下送风不得有大的阻挡。1.3机房装修要求
机房装修应遵循国家有关标准,采用防火材料、防
静电材料。墙面装饰宜采用贴墙材料(如铝塑板、彩钢板等饰面, 应做到:表面平整、气密性好、易清洁、不起尘、不变形。墙体基层应做好防潮、屏蔽、保温隔热处理。活 动地板下的地表面应进行防潮处理(如涮防潮漆等和下送风空调区域地台保温处理, 保证下层顶板表面不会因楼板和冷风的温差而结露。
机房门窗应采用防火防盗门窗,机房内门窗可用无框大玻璃门,保证机房的安全, 也保证机房内有通透、明亮的效果。机房的外窗应为双层密封窗。
机房应采用防静电活动地板。应符合《计算机机房用活动地板技术条件》(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家标准 GB 6650-86。活动地板应可拆卸,所有设备的线缆的连接、管道连 接及检修更换都应方便。活动地板的高度应不低于 350毫米。
机房墙面装饰施工中应做严格密封处理(特别是活动地板下的密封 ,不能有漏风 缝隙,以保证机房的正压和洁净度。
1.4机房内环境要求
应安装独立空调系统,保证 24小时运转,维持机房内恒定温湿度,以保证设备使 用环境;应对门窗作密闭处理,以保证环境清洁;机房应避免阳光直射;机房必须安装 新风系统,新风应有 2~3级过滤,最后一级过滤应为亚高效过滤器,以补充机房新风 和维持机房正压和洁净度。机房内不宜设采暖散热器,如设散热器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漏 措施。
机房应配备标准尺寸的网络机柜和服务器机柜,以便网络、服务器等标准设备机箱 可以顺利上架固定,机柜前后门不应采用封闭式,应采用透气性好的网孔式柜门,以保 证设备得到良好的通风和散热。
1.5机房电气要求
机房负载分为主设备负载和辅助设备负载。主设备负载指计算机及网络设备、外设 设备、测试设备及监控系统,其供电质量要求非常高,应采用 UPS 来保证供电的稳定 性和可靠性。辅助设备负载指空调设备、动力设备、照明设备、维修设备等,由市电直 接供电。不间断电源系统应有自动和手动旁路装置,避免系统故障或维修时中断电源。未经不间断供电系统提供的电源不可直接向主设备供电, 不间断供电系统容量应满足本 节点信息系统建设的需要并考虑适当余量,尽量避免不间断供电系统带较大负荷运转, 有条件的可以安装一主一备两套系统或采用模块化不间断电源系统实现系统冗余。后备 电源时间视所保护的计算机设备及其应用系统情况而定, 以保证断电时管理人员有足够 的时间可以对系统进行必要的保护性操作。
机房电气装置应选择优质电缆、线槽和插座。插座应分为市电、UPS 及主要设备专 用的防水插座,并应有明显标识。照明应选择机房专用的无眩光灯具,应保证主机房平均照度大于 500Lx(勒克斯。
机房宜采用双回路供电, 由所在建筑物总配电柜直接提供。有条件的可使用后备柴 油发电机作为主要的备用动力电源,其容量应包括 UPS 的基本容量、空调和制冷设备 的基本容量、应急照明及关系到生命安全等需要的负荷容量。
机房所在建筑必须安装避雷针等防直击雷保护装置, 机房电源进线应按现行国家标 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采取防雷措施。机房电源应采用地下电缆进线。当不得不采用 架空进线时, 在低压架空电源进线处或专用电力变压器低压配电母线处,应装设低压避 雷器。雷雨较为频繁的地区或有条件的地区应在建筑物总配电柜、机房电源输入端、不 间断电源输出端分别安装三级防过压保护装置, 以防止感应雷所引起的雷电浪涌和其他 原因引起的过电压。
机房接地应包括机房计算机直流逻辑地、配电系统交流工作地、安全保护地、防雷 保护地等四种接地。交流工作接地电阻不应大于 4Ω(欧姆;安全保护接地电阻不应大 于 4Ω(欧姆;直流工作接地电阻应按计算机系统具体要求确定;防雷接地应按现行国 家标准《建筑防雷设计规范》执行。交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直流逻辑接地、防 雷接地等四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其接地电阻按其中最小值确定;若防雷接地单 独设置接地装置时, 其余三种接地宜共用一组接地装置, 其接地电阻不应大于其中最小 值。信号系统和电源系统、高压系统和低压系统不应使用共地回路。灵敏电路的接地应 各自隔离或屏蔽,以防止地回流和静电感应而产生干扰。
1.6机房消防要求
根据本节点规模选择消防模式,应采用气体灭火方式或手提式干粉灭火器。消防系 统应有 24小时监控和报警装置, 并与所在建筑物消防系统联动,否则应安排专人值班。1.7机房管理要求
机房应专人管理、进出应有登记,以便日后审计。有条件的应通过门禁系统进行自 动记录和管理审计。
应做好机房漏水检测,机房的水害来源主要有:机房天花屋面漏水;机房地面由于 上下水管道堵塞造成漏水;空调系统排水管设计不当或损坏漏水;空调系统保温不好形 成冷凝水。
应对机房设备的运行状态、温度、湿度、洁净度、供电的电压、电流、频率、配电 系统的开关状态等进行定时监控并记录 历史 数据,为安全运营提供有力的保证。
有条件的可采用计算机系统实现上述综合监控和管理。2.布线工程实施要求
布线系统应严格按照标准设计、施工、测试。同时,选购布线系统应着眼于未来, 保证构建的布线系统有足够的传输余量,从而满足未来 3~5年网络的升级更新。目前 应以超五类和六类布线系统为主要选择。
机房内强、弱电走线应明显分开, 以避免电磁干扰, 一般要求强电采用地板下走线, 弱电采用上走线,强电采用线槽,弱电采用吊装金属梯架。
工作区信息点布设数量应考虑充足,保证每台计算机直接接入机房内的交换机,不 应在工作区设二级交换机级联, 工作区与机房之间布线距离超过有关布线标准规定的传 输距离的, 应使用光纤布线作为骨干线路并通过交换机内部的光纤模块进行交换机的级 联。
机柜内配线架、模块、跳线应与所选布线系统类型、性能要求、国际标准统一,并 尽可能使用同一厂家的产品配合使用, 以使整个系统的性能更为优化。工程完工后应使 用测试仪按照所选种类布线系统的国际标准要求进行链路和通道的现场测试, 以证明其 能够满足标准规定的指标。
布线施工应选择具有相应资质并受过所选布线系统厂方培训的工程队伍, 在施工中 应防止线缆物理损伤、松动、变形、受力等,以避免损耗和串扰。
机柜内、工作区所有信息点应有清晰、准确、牢固的标识。机柜和工作区跳线应使 用原厂产品,尽量避免手工压接(六类系统不允许手工压接 ,以保证网络负荷较大时 的传输效果。
市级节点、煤监分局节点、县级节点机房和布线工程标准参照省级节点要求,根据 本节点信息化建设规模执行。
第三篇: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关于印发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的通知
安监总厅规划〔2011〕179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各省级煤矿安全监察机构,总局和煤矿安监局机关各司局、应急指挥中心,通信信息中心:
现将《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办公厅
二〇一一年八月十五日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办法
为加强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对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简称“金安”工程)一期所属系统的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确保系统安全稳定运行,特制定本办法。
一、系统运行维护职责和分工
1.系统总体运行维护和管理机构及其职责。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总局(以下简称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负责系统总体运行维护和管理工作,具体负责网控中心、数据中心和培训中心信息网络基础设施、设备和系统运维管理,以及总局与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相关应用系统的运维监控和管理,保障系统的安全正常运行;通过落实系统运行日报、周报和月报制度,定期(按周、月)分析系统总体运行状况,对存在严重问题或处置不及时、影响业务系统运行的相关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机构或承建单位予以通报;针对典型问题在专网门户建立处置方法库,供各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参考,不断提高系统运行保障能力。山东煤矿安监局信息中心负责远程备份中心的日常运维管理工作。
2.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的运行维护部门和职责。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均应明确信息系统的运行维护机构和不少于2名运行维护管理人员,专门负责本级及其下属机构“金安”工程软硬件系统的日常运行维护和系统安全、用户管理等工作。日常运行维护工作包括及时将系统运行中出现的软硬件故障、安全配置问题,以及诸如内部搬家、断电、线路检修、互联网
地址变更等情况报总局网控中心;按照总局网控中心要求,协调或配合承建单位解决相关问题;如实记录本地系统运行维护中发生的问题、故障现象及处置情况,并按月汇总报总局网控中心。日常管理工作包括系统安全管理,用户账号的添加、修改、删除,应用系统的授权数据恢复操作,以及对备份系统、备份策略、备份介质的维护管理等。
二、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模式
1.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采用总局与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两级部署的应用架构体系,要求两级运行维护人员紧密合作,并遵循统一的要求、统一的规范和统一的流程,对系统进行有效的运行维护和管理。
2.结合系统运行维护特点和目前各省(区、市)运行维护能力的实际情况,在构建全国一体化两级运行维护管理体系时,有条件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建立包括软硬件、系统安全和应用系统维护在内的,相对完整的运行维护管理机构和队伍,负责对本省(区、市)范围内的系统进行运行维护管理工作;部分技术力量相对不足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也应明确负责本省(区、市)系统的运行维护管理部门和不少于2名的运行维护管理人员,及时与总局通信信息中心保持联络,依托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远程监控的辅助功能,完成现场运行维护工作。
三、系统运行维护管理流程
1.运行维护管理流程主要包括事件管理、问题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根据不同的运行维护模式,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所承担的具体角色和任务不同。事件是指发生了非常规的运行情况,包括系统崩溃、软件故障、影响用户业务操作和系统正常运行的故障,以及影响业务流程或服务水平的情况。问题是导致一起或多起事故的潜在原因,要通过问题管理尽量减少人为错误和外部事件对系统造成影响,并防止问题重复发生。变更是指一些在IT基础建设设施上的操作所造成的配置的改变,所有在配置项目上的变动都必需纳入变更管理的控制范围,通过变更管理确保有效地监控这些变动,以降低或消除因为变动所引起的问题。配置管理是识别和确认系统的配置项、记录配置项状态、检验配置项的正确性和完整性。
2.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要随时监控系统及设备运行状态,定期记录网络和应用系统运行情况和问题,积极采取措施保障本级和下属机构系统的正常运行。对持续发生的问题、中断系统运行的重大问题或使用人员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应及时报告总局网控中心,并配合总局网控中心及相关单位做好现场处置工作,不断提高系统运行维护管理能力。
3.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应依据本办法,要求所属下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明确本单位“金安”系统的运行维护责任人,定期(原则上每天不少于2次)检查本地设备和应用系统运行状况,对系统运行中出现的问题或使用人员反映的问题和建议及时报告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管理机构或运行维护人员,并协助相关人员做好现场处置工作,保障系统的正常运行。
4.项目承建单位在总局网控中心值班的人员在做好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运行监控工作的同时,要根据有关事件工单内容,及时组织本单位技术人员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恢复系统运行,并将问题处理进程和处理结果表单回复总局网控中心,必要时同时反馈问题发生节点的运行维护人员。
四、系统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的使用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可实现对系统中的网络、主机、安全系统、数据库、中间件、存储备份设备和应用系统的可视、可控、可管理,协助运行维护人员监控系统和及时发现问题。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运行维护人员应通过使用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积极开展运行维护管理工作。综合运行维护管理平台提供了事件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各项管理流程的软件工具,实现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与总局运行维护工作的有效连接。对各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能够处理的事件,按照本地流程执行;对需要省级安全监管监察部门与总局配合处理的事件,按照全局流程执行。当网络中断无法通过系统向总局提交工单时,需要通过电话上报故障情况。
五、组织保障
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综合管理、应用监督协调以及运行维护经费安排等工作由总局办公厅(财务司)负责;国家安全生产信息系统建设等工作由总局规划科技司负责;日常运行维护管理、安全和技术保障工作以及运行维护经费预算编制等由总局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总局通信信息中心负责。具体成员和联系方式见总局政府网站“金安工程建设和应用”专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