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能否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

时间:2019-05-13 18:46:1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能否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能否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

第一篇: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能否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

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能否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

在交通事故人身损害赔偿诉讼中我们经常遇到受害方以《残疾人证》作为被抚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法院在此问题上往往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决,有的直接予以认可,有的则要求受害人或受害人家属到劳动部门做劳动能力鉴定之后再作处理。各级法院对这个问题也没有统一的规定,为此笔者针对这一问题进行了初步分析,在此把心得分享给大家。

一、什么是《残疾人证》?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凭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规定凡符合《中国残疾人实用评定标准》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精神等残疾人均可发给残疾人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和《山东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办法》等规定可见《残疾人证》的功能是:残疾人可持证享受社会优惠待遇。政府为鼓励残疾人就业给予了很多鼓励措施,那说明有《残疾人证》的人未必完全丧失劳动能力,甚至有一定的生活来源。

二、什么是劳动能力鉴定?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者因工负伤或非因工负伤以及疾病等原因,导致本人劳动与生活能力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设区的市一级劳动能力鉴定机构根据职工本人或者亲属的申请,组织劳动能力鉴定医学专家,根据国家制定的《劳动能力鉴定职工工伤与职业病致残等级》和《职工非因工伤残或因病丧失劳动能力程度鉴定标准(试行)》,运用劳动保障的有关政策,运用医学科学技术的方法和手段,确定劳动者伤残程度和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一种综合评定的制度。劳动能力鉴定是给予受到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的职工工伤保险待遇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通过劳动能力鉴定,能够准确评定职工伤残、病残的程度,有利于保障伤残、病残职工的合法权益,同时,也为正确处理与此有关的争议提供了客观依据。

三、《残疾人证》不能作为认定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因为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第二十八条第二款“被扶养人是指受害人依法应当承担扶养义务的未成年人或者丧失劳动能力又无其他生活来源的成年近亲属”。所以被抚养人是否需要抚养除了看有无生活来源外,在被抚养人未超退休年龄情况下,要以被抚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程度为依据。现行法律体系下,只有市一级劳动和社会保障局下属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才有权出具劳动能力丧失程度鉴定。而《残疾人证》仅是残疾人保障组织为了保障残疾人利益颁发的证件,不是丧失劳动能力程度的的法定证明形式,而且二者划分等级的鉴定标准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残疾人证》等级与丧失劳动能力等级不可通用。因此受害人仅出具《残疾人证》索赔被抚养人生活费,不符合法定要件,应提请法庭驳回其相应诉求。

四、注意区分劳动能力鉴定的标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分为因工和非因工两种,作为交通事故索赔中出现的劳动能力鉴定一般是非因工标准。因为被抚养人如果是因工丧失劳动能力,那所在企业或社保基金肯定会给予了工伤待遇,属于有生活来源,就不存在索要被抚养人生活费的问题。所以只有些非因工受伤的受害人近亲属,才有可能索要被抚养人生活费。因此在做劳动能力鉴定时要向人民法院技术室强调鉴定应依据非因工鉴定标准来评价被抚养人的劳动能力丧失程度。

通过以上分析,可见《残疾人证》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实质上都与劳动能力鉴定有着根本不同,因此不能作为被抚养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明。我们在诉讼中遇到此类情形一定要向法院提出异议,应当由原告申请劳动能力鉴定,争取拿到合法合理的判决。

强调由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对被抚养人作劳动能力鉴定即可。而且这种鉴定应该是原告来申请的,除非法院指令我司申请。

第二篇:劳动能力鉴定和残疾人证的区别

劳动能力鉴定和残疾人证的区别

一、劳动能力鉴定

职工发生工伤,经治疗伤情相对稳定后存在残疾、影响劳动能力的,应当进行劳动能力鉴定(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二十一条》。

劳动能力鉴定是指劳动功能障碍程度和生活自理障碍程度的等级鉴定。劳动功能障碍分为十个伤残等级。生活自理障碍分为三个等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和生活部分不能自理。劳动能力鉴定标准由国务院社会保险行政部门会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等部门制定(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二十二条》。

工伤职工已经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支付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按照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生活大部分不能自理或者生活部分不能自理3个不同等级支付,其标准分别为统筹地区上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或者30%(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二十四条)。

职工因工致残被鉴定为不同级别的(共十级),可享受规定的工伤待遇,如:工伤保险基金的“一次性伤残补助金”、月伤残津贴等(依据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第三十五、三十六、三十七条)。

二、残疾人证

残疾人证是认定残疾人及残疾类别、等级的合法证件,是残疾人享受国家和地方政府优惠政策的重要凭证(依据:《关于制发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通知(残联发(2008)10号)》)。

残疾人证发放坚持申领自愿、属地管理原则。实行市、县两级管理发放制度。申请人本人(或法定监护人)向申请人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申请办理。凡是符合残疾标准的视力、听力、言语、智力、肢体、精神及多重残疾人均应发给残疾人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第三条)。

三、国家对残疾人劳动就业的保障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不得低于本单位在职职工总数的1.5%。具体比例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规定(依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令488号)》第八条)

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达不到其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依据:《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令488号)》第十条)。

综合上述:

1、劳动能力鉴定为了是享受工伤待遇;残疾人证是为了享受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

2、劳动能力鉴定后,申请人可自愿向户口所在地县级残联提出申请办理残疾人证(残疾评定标准确定为:国务院批准的《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

3、用人单位安排残疾人就业的比例应符合国家和本地区的规定,比例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应当缴纳残疾人就业保障金--------------自己总结。

依据:

1、《国务院关于修改《工伤保险条例》的决定(国务院令第586号)》

2、《关于制发第二代《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的通知(残联发(2008)10号)》

附件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证》管理办法 附件2:《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残疾标准》

3、《残疾人就业条例(国务院令488号)》

第三篇:手机短信能否作为证据

手机短信能否作为证据

(2007-07-11 09:06:09)

日前,金乡法院审理了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王某持有张某签名、金额为2万元的借据一份,却要求归还借款2.5万元。另5000元借款何以为凭?王某向法庭出示手机短信一组,表明2005年6月12日张某曾发手机短信向其借款5000元。次日又以短信方式借款2万元,短信中表明已收到5000元,并希望再借2万元。对此,法院是否采纳了王某提供的短信作为证据呢?

据统计,目前我国手机用户已达4亿多,一年发送的手机短信竟达2000多亿条。人们以短信传递消息,以短信互致问候,短信日益步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由于手机短信的方便快捷,它也出现在经济交往中,有了短信借款、短信担保等,而一旦发生纠纷,当事人便可能将其作为证据提交给法庭。我国《合同法》第十条规定:“当事人订立合同,有书面形式、口头形式和其他形式。”第十一条规定:“书面形式是指合同书、信件和数据电文(包括电报、电传、传真、电子数据交换和电子邮件)等可以有形地表现所载内容的形式。”2005年4月1日起实施的《电子签名法》第二条对数据电文作了定义:“本法所称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手机短信是以手机为信息传播终端与载体的文本或图片,其本质是一种数据信息流,属于数据电文的范畴。它既可以通过手机屏幕展现短信的内容,也可以通过手机信息下载或上传,完全可以满足随时调查取用的要求,因此手机短信符合《电子签名法》中关于合法数据电文的相关构成要件,属于书证范畴,并可以作为证据在法庭上使用。

本案中王某向法庭出示该短信后,由于内容明白无误,张某很爽快地表示认可。但是,手机短信与其他证据相比,具有易灭失、易改动的缺点,同时受网络、环境、技术等多方面的影响也可能使其发生差错。一旦对方予以否认,该如何处理呢?

一要做好证据保全。像短信等电子信息,难以有效保存,可以采取申请公证机关对证据进行公证保全的方法,也可以由法院进行勘验并制作笔录,将短信内容固定下来。二要注意收集其他证据。由于手机短信的易改性、不留痕迹性的特点,因此,手机短信作为证据一般归入间接证据。所谓间接证据,是指不能直接证明待证事实,而是要综合其他证据,根据它们之间的逻辑联系,以及与待证事实之间的关系,才能最终证明待证事实的证据。在遇到类似王某的情况时,可以补充其他证据,比如银行划转钱款的凭证,在时间、金额上是否与之对应,从而使之与其他的证据形成一个完整的、有效的、严密的证据锁链,以证明事实的存在。

法律讲求形式的完备,所以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发生民事法律关系时,还是尽量与对方签订书面的协议为好,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张培方)

第四篇:离职短信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离职短信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本文一起分享日常HR工作中典型劳动关系短信离职解除劳动关系的案例。员工给公司人事经理的离职短信能作为证据使用吗?案件当事人以手机短信作为证据呈交法院能被支持吗?很多人对此都存在不同理解。笔者以案例分析为基础,同时结合我国审判实践及现有规定,对离职短信解除劳动关系的认定与对法律行为性质的认定问题给予明确的探讨和分析,提出了个人观点。

案情简介

王某于2009年3月入职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担任公司综合部软件开发管理工作,公司与王某依法签订了四年的劳动合同。2011年10月14日,王某由于近期工作压力大,同时家中有事,于是王某以短信形式向公司人事经理提出离职。短信内容为:“某经理,您好!这段时间,身心疲惫,无论怎样努力,总是不尽人意。为不影响后续的工作,在此向您提出离职。离职交接期间的工作,我会照常进行,请您及时储备合格的人选。感谢公司领导及您的培养。”公司出差外地的人事经理接到短信后立即向公司领导作了汇报。公司会议决定同意王某的辞呈,同时要求人事经理及时发布招聘信息,加强候选人的甄选。同日,人事经理回复王某短信,告知公司同意其离职。巧逢周末双休,王某经仔细思量后反悔。于是,王某10月17日(周一)又到公司上班,以其未提交书面辞职信,离职短信不具备法律效力为由要求继续履行劳动合同,否则要求公司给予经济补偿。公司以其离职短信证明王某已主动提出离职为由拒绝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据此双方发生争执。2011年11月20日,王某一纸诉状,将公司起诉至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要求公司承担违法解除劳动合同赔偿金。庭审中公司出示了王某手机离职短信的证据,证明王某主动提出离职,公司不存在支付经济赔偿。但王某以自己未提出书面解除劳动关系通知书为由,主张离职短信无效。劳动争议仲裁委未支持王某的申诉请求。王某不服,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了诉讼。

裁判过程及结果

一审人民法院认为:手机短信是数据电文的一种,它符合证据属性,能够“证明案件真实情况”可以作为证据使用。根据我国《电子签名法》的规定,电子签名是指数据电文中以电子形式所含、所附用于识别签名人身份并表明签名人认可其中内容的数据。数据电文是指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手机电话短信即符合电子签名、数据电文的形式。本案手机短信确属王某手机发出,公司人事经理电话收件箱中的信息是只读文件,具有不可修改特点。从手机短信的基本内容来看,打开手机收件箱,其信息均带有发信人的手机号码、发信时间和具体内容(文字、符号、图像)等具体资料,而且网络操作系统中也有相应记录。同时,本案手机短信能够有效表现所载内容并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法院通过对公司提供的手机短信生成、储存、传递数据电文方法的可靠性,保持内容的真实性及完整性,最终采信了王某手机短信内容作为证据。

二审中级人民法院经调查审理,采纳了一审人民法院观点,做出终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案例评析

在当今社会,手机已成为人们信息沟通的主要通信工具之一。手机短信当证据是否有法律依据,法庭能否采信?答案是肯定的。手机短信如果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的有关规定,手机短信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的可以作为诉讼证据使用。

2005年4月1日生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以上简称《电子签名法》)承认了数据电文中电子签名的法律效力。《电子签名法》第2条第2款规定,“数据电文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第7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电子签名法》第5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

(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

(二)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因此,《电子签名法》为手机短信作为证据使用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在司法实践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

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和《民事诉讼法》及司法解释对各种证据形式均没有做出确切的界定,导致理论界和实务界在对证据形式的认识上界限模糊,认识不一。电子证据不同于一般的传统证据,同七种传统的证据形式相比,电子证据并非是创造的一种全新证明机制,我们应研究短信作为证据效力的法律理论和实践问题,大胆突破现有证据的表现形式,承认电子证据为独立的证据种类,从而消除电子证据处在书证和视听资料之间的尴尬地位。

笔者认为,手机短信是一种视听资料,可以作为证据使用。

1.从手机短信的合法性来讲,手机通过办理合法的入网手续或卡后,合法使用手机,手机收到的短信能作为合法的证据使用。

2.从手机短信具有的关联性来看,两个号码收发指定,具有对应性。每个手机号码只能在一个手机上收发短信,有发信人的手机号,有时间,有内容,有的还有姓名,通过短信内容查到手机号码,具有涉案关联性。

3.从手机短信内容封闭且不可修改性来讲,一般的手机功能是不能修改短信内容的,手机收件箱中的信息是只读文件,只有在转发的情况下才能删改,转发后只要不删除,仍然恢复到接收时状态。而且从手机短信的基本内容来看,打开手机收件箱,其信息均带有发信人的手机号码、发信时间和具体内容(文字、符号、图像)等具体资料,相关操作系统中有相应记录。故手机短信具有认定事实的合法性、真实性、客观性、不易修改的特点,可以作为证据使用。当然,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的相关规定,数据电文如果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证据,还应有其他书面证据相佐证。结合本案,本案从其所述的情况来看,公司人事经理有王某手机离职短信的证据,同时公司还提供了相关间接证据,王某亲笔填写的入职

信息登记表、《劳动合同书》联系方式等信息,该组证据中内容体现的王某联系方式确是手机号码,证明发送离职短信的手机确为王某所属,当时体现了王某离职意愿,另外公司提供了人事经理出差证明及出差期间回复王某的短信,其短信内容上及时间上均有连贯性、关联性,手机电话短信内容中载明的辞呈及人事经理同意离职事实、时间与公司人事经理出差时间回复短信内容上均相符,多份证据具有关联性。故法院根据本案举证情况认定了离职短信具有合法效力,支持了公司观点。

温馨提示

手机短信作为证据可以被采信,但是效力的确定非常困难,也不能单独作为定案证据。电子证据在证据保全、采集、审查和演示上需要有独特的方法以及专业人员的支持。

实践中,当事人在利用手机短信作为证据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为防止手机短信灭失,在收到手机短信后、提起诉讼前,可以将手机短信进行公证,公证时注意保存手机型号,品牌,这份公证所具有的证据效力远远大于短信本身。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67条的规定,当事人可以请公证机关对手机短信予以公证。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行为、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因此,当事人诉前可以考虑进行公证。

2.为避免手机短信灭失,在提起诉讼后,可以立即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依据《民事诉讼法》

第74条规定,在证据可能灭失或者以后难以取得的情况下,诉讼参加人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请求人民法院以勘验、制作笔录等方式将短信内容固定下来。因此,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证据保全。

3.要注意取证手段的合法性和取证环节的完整性,即证据的收集方式或程序等要合法,使证据的形成不存在瑕疵。如证据中当事人要有证据证明该手机号码确属对方所有,且属于双方前期确认的联络方式,该手机号码不存在被盗取,所用手机收件箱中短信应属只读文件,不能修改等情况。

4.短信是间接证据,因此当事人要尽量多的提供对自己有利的其他证据,使之彼此印证。所有证据保持一致,形成完整、有效、严密的证据链,就比较容易达到证明事实存在的效果。法规导读

1.《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七条规定:“劳动者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三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

2.《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二条第二款规定,“数据电文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信息。”

3.《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五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原件形式要求:

(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

(二)能够可靠地保证自最终形成时起,内容保持完整、未被更改。但是,在数据电文上增加背书以及数据交换、储存和显示过程中发生的形式变化不影响数据电文的完整性。”因此,《电子签名法》为手机短信作为证据使用提供了相关的法律依据,在司法实践中,被越来越广泛地利用。

4.《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六条规定:“符合下列条件的数据电文,视为满足法律、法规规定的文件保存要求:

(一)能够有效地表现所载内容并可供随时调取查用;

(二)数据电文的格式与其生成、发送或者接收时的格式相同,或者格式不相同但是能够准确表现原来生成、发送或者接收的内容;

(三)能够识别数据电文的发件人、收件人以及发送、接收的时间。”

5.《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签名法》第七条规定:“数据电文不得仅因为其是以电子、光学、磁或者类似手段生成、发送、接收或者储存的而被拒绝作为证据使用。”

第五篇:电子邮件能否作为劳动合同解除的证据

电子邮件能否作为劳动合同解除的证据 随着网络科技日益发展,电子邮件已经成为人们工作中,进行沟通联系的重要手段之一。电子邮件指用电子手段传送信件、单据、资料等信息的通信方法。电子邮件综合了电话通信和邮政信件的优点,它传送信息的速度与电话一样快,又能像信件一样使收信者在接收端收到文字记录。然而,由于电子邮件是以数据形式存储于计算机内的,很容易被篡改、删除,存在着冒名顶替、弄虚作假的可能,很难确定是否已经做过改动,那么发生劳动争议,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如何? ■案情回放陈先生原为省会某公司的软件工程师,在其与公司签订的劳动合同未到期时,陈先生分别向公司总经理和两名主管人员发出了电子邮件,表示他将离开公司。主管领导收到电子邮件后,主动与陈先生对话并对其进行了挽留。但陈先生去意已决,没有接受。公司经过商议,与陈先生解除了劳动关系,并额外给了他3600元的工作奖励。而后,陈先生却向当地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要求公司支付经济补偿金3600元。

■案例评析律师表示,本案看似一起双方因支付经济补偿金而引起的劳动争议案,但在认定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时,首先认定是公司提出解除劳动合同还是陈先生主动提出解除合同。如果是公司提出,则其需要按照法定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而如果是陈先生提出来的解除合同,则公司无需支付任何经济补偿。由于发生劳动争议,劳动合同解除事项的举证责任是用人单位专属,因此,公司如果认为是陈先生提出主动辞职,需要对此进行举证。公司提供的证据是陈先生向总经理和两名主管人员发出的电子邮件,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成为本案问题解决的关键。

张焕杰表示,依据案情,陈先生是软件工程师,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他必然采取较之一般人更完备的措施来保障其电子邮箱的安全性,从这个角度,可以确认这份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

那么在本案中,假设陈先生并非软件工程师,而是一般的员工,那么这份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是否可以被认定,本案是否会有另外一种判决结果呢?电子邮件的证据效力到底应该如何确定?

张焕杰认为,按照现在的司法鉴定技术,只能够鉴定出这封电子邮件是否是在这一台电脑上发出的以及何时发出的,而根本就无法鉴定出这封邮件是由谁所发。因此,单独的一份电子邮件不能用来认定事实,必须与其他相关证据形成证据链才可以。

下载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能否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word格式文档
下载残联颁发的《残疾人证》能否作为丧失劳动能力的证据?.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新闻报道能否作为刑事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新闻报道能否作为刑事证据证明案件事实? 所谓证据真实性即证据所表达的内容或者证据事实是真实的,不是想象、臆测或者虚构的。对证据真实性要求的原理,即案件事实应当是真实的,......

    公安机关制作的询问笔录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公安机关制作的询问笔录能否作为证据使用 摘要 在民事案件审判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情形:民事纠纷发生后,一方当事人为获取有利于自己诉讼请求的证据,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

    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骨龄鉴定” 能否作为确定刑事责任年龄证据使用的批复 (2000年2月21日发布) 宁夏回族自治区人民检察院: 你院《关于“骨龄鉴定”能否作为证据使用的请示》收悉,经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