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农村金融服务网点缺失、农村支付体系建设对农村金融产品“扩容”的影响及建议
一、基本情况
2009年以前,丽江市有27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占全省129个金融服务缺失乡镇的五分之一。截止2013年3月,全市金融服务缺失乡镇已恢复了11个固定营业网点,建立了23个流动服务网点,开通了384个惠农支付服务点。农村地区人均持卡量达到0.6张,信用社、农行、邮政储蓄银行、村镇银行在农村面向农民客户累计发银行卡70多万张,其中信用社累计发行59.5万张,atm机、pos机具在农村地区的分布数量达到81台和486台。全市规模化农业特色专业市场基本实现非现金结算,通过“惠农一折通”业务,代付了包括粮食直补、农村低保、抗震安居、水库移民、退耕还林等在内的财政补助等款项,信用社已累计发行惠农卡10.11万张,农业银行发放惠农卡7.8万张。惠农支付服务业务累计交易笔数17.48万笔,交易金额7873.33万元,查询笔数12.1万笔。
二、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机构撒并,机构上收,弱化了农村金融服务
目前,丽江市在农村地区乡镇设有营业网点的银行业金融机构只有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三家机构,其中农行仅有3个网点,邮政储蓄在乡镇设立的机构均不办理对公业务,农村信用社就成了农村支付服务的主要金融机构。
(二)农村地区金融网点机构人员数量少,且业务素质与金融产品“扩容”需求还有差距
由于农村金融网点机构留不住人才,再加上支付结算人员少、忙于应付日常业务,对新上线运行的现代化支付系统知识、票据知识以及其他支付工具不熟悉,对新业务系统操作不熟练,对票据和网上支付等电子支付知识不掌握,不但影响了现有业务系统作用与效率的发挥,而且制约了非现金支付工具的宣传、推广和应用。
(三)农村地区受传统习惯的局限,使用非现金支付工具的意识普遍不高,新型支付工具难以推广
长期以来,无论是乡下农民还是城市居民,都形成了现金结算的偏好。相比之下,银行卡等支付工具具有专业性强、手续繁琐的特点,加上农村地区对这些结算工具认识不足,因此对它们的利用程度较低;另外,银行卡的年费和工本费,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农民办卡的积极性。
三、相关建议
(一)有效推进农村地区金融支付服务环境建设
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优惠和扶持,积极引导农村金融机构增设网点,适度调整和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门槛,让村镇银行、农村资金互助组、小额贷款公司等新型金融机构走进农村,同时进一步完善“农”字号支付结算服务功能,为它们创造条件,发挥这些农村营业网点的作用,其他银行也要加大农村金融服务的力度,承担起为“三农”服务的社会责任。
(二)提高结算人员素质,增强结算服务意识
通过采取免费试用支付系统业务、制订城乡有别的支付结算收费标准等措施,积极鼓励农村企业和农民应用现代支付系统,减少现金使用。同时,农村金融机构要在现代支付系统应用过程中,采取上岗培训、业务培训等多种措施,提升员工支付结算应用能力和业务操作水平。
(三)加强宣传,提高农村居民对非现金支付工具的认知度和使用意愿
紧密结合农村和农民实际,建立支付结算业务宣传的长效机制,以惠农支付服务点为突破口,把宣传内容与农民的知识特点与认知特点相结合,运用最朴实通俗的语言、灵活多样的宣传方式,使宣传贴近农民生活,将宣传内容真正让农民弄懂、弄通、会用,努力扩大现代化支付结算在农村地区的影响和运用。
第二篇:仪陇县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及相关工作汇报
仪陇县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及相关工作汇报
中国人民银行仪陇县支行
(2011.11.08)
尊敬的总行党校调研组各位领导:大家上午好!
今天,我们高兴地迎来了总行党校干修班调研组各位领导到仪陇调研指导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工作。首先。我代表仪陇支行及全县金融系统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下面,我就仪陇县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及农村金融服务工作情况向各位领导做一简要汇报:
一、仪陇县域经济基本情况
仪陇县位于川东北嘉陵江畔,面积1767平方公里,辖56个乡镇,871个行政村。仪陇县是朱德元帅的故乡,也是为人民服务光辉典范张思德的家乡。1986年被国务院列为为中国革命做出过特殊贡献的贫困县,2005年被列为全国扶贫开发机构建和谐社会试点县。2005年9月县城实施了搬迁,由金城镇搬迁到现在的新政镇。2011年被财政部列为财政支持金融发展定点观察县。截止2010年末,全县人口111.13万,其中农村人口93.7万,2010年全县实现GDP80亿元,比2005年末增长158.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2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8亿元,第三产业值增加值20亿元;实现工业总产值687709万元,工业销售收入616033万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458.9%和608.98%;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56936万元,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04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385元,分别比2005年增长146.8%、368.2%、74.6%。因此,仪陇县目前仍然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工业弱县、财政穷县。今年来,仪陇县按照胡锦涛总书记“一定要把朱德故里保护好,一定要把朱德故里建设好”的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革命老区经济强县”和“工业强县”的战略目标,充分发挥本地资源优势,抢抓机遇,开拓进取,实现了经济社会快速健康发展。
截止2011年9月末,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115.97亿元,比年初增加20.59亿元,增幅达21.58%,高出南充市平均增幅7.43个百分点。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45.54亿元,比年初增加5.95亿元,增长15.03%,同比多增0.59亿元。全县银行业金融机构涉农贷款余额36.19亿元,比年初增加2.89亿元,增长8.68%,占新增贷款额的49.32%。其中:农户贷款余额21.98亿元,比年初增加3.28亿元,增长17.54%。
二、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情况
在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造过程中,2000年、2003年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相继退出仪陇市场,致使仪陇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地区的金融服务严重不足。随着经济金融环境的改善,2007年仪陇惠民村镇银行和惠民贷款公司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在全国率先成立,成为全国之首,为仪陇金融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2008年邮政储蓄银行成立,2009年9月工商银行回归仪陇县设点开业,2011年6月南充美兴小额贷款公司在仪陇设立营业部,从而进一步活跃了仪陇农村金融市场。目前仪陇县已经有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乡村发展协会、扶贫互助社、融资担保公司、涉农保险机构等10个金融组织类型,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元化、多层次、广覆盖、竞争性的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截止2011年10月末,全县共计有金融服务组织机构13个,金融服务网点146个,每万人拥有金融服务网点1.3个,全辖金融机构从业人员924人,每万人拥有金融服务人员8.32人。虽然近几年,仪陇新型金融机构的出现,改善了仪陇金融服务水平,但从万人拥有的金融机构网点、人员数、县域存贷比、居民持有银行卡量等指标看,仪陇辖区的农村金融服务还远未满足农村经济对金融服务的需求。
三、涉农金融服务情况
仪陇金融组织体系的多元化,弥补了国有银行准入门槛高、服务功能不足的局限,引入了市场竞争机制,为仪陇金融市场注入了活力。
农业发展银行仪陇支行坚持以服务“三农”为核心,积极拓展县域涉农信贷业务。一是充分履行农业政策性信贷职能,全力支持粮油政策性收购、储备主营业务信贷需求。二是积极支持新农村建设,努力拓展涉农信贷业务新领域,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县域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大力支持县域重点建设项目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2011年1-9月共投放贷款15406万元,有力地支持了地方经济发展。工商银行重新回归以来,其业务还难以向乡镇延伸,目前主要为城镇居民提供住房按揭贷款业务及为少部分中小企业提供信贷支持,邮储银行的信贷支持对象主要为个体工商户。
农业银行坚持“面向三农,商业运作”的改革发展方向,支行作为最基本的经营单元,积极参与三农事业部制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完善了独立的资本管理机制、独立的信贷管理体制、独立会计核算体系、独立的风险拨备与核销机制,实现了县域事业部资金平衡与运营,健全了独立的考评激励约束机制,其支农能力进一步增强。2011年9月末涉农贷款余额为53390万元,比年初减少2015万元,下降3.94%。
仪陇农村信用社2007年组建成统一法人联社。按照法人治理结构要求,健全了社员代表大会、理、监事会、管理层,实行了理、监事长、主任分设,形成了决策、监督、执行相互制衡的治理机制。同时初步建立了与现代金融企业的要求基本相适应的各种业务管理办法和内部控制制度,其资本实力不断增强。截止2011年9月末,仪陇农村信用联社股本总额14349万元,比2002年增加13278万元,增长1129.56%,股东总数达26036户。资本充足率达到9.73%,比农村商业银行标准8%高出1.73个百分点。其资金实力不断得到增强,充分发挥了县域服务“三农”的主力军作用。2011年9月末,其存、贷市场份额分别占38.72%和57.4%,2011年新增贷款占全县的65.55%。惠民村镇银行坚持服务“三农”市场定位,走特色化发展道路。重点为农村农户、专业组织、中小企业提供小额贷款和大额、中长期信贷资金支持。开业4年来,其业务得到快速发展,至2011年9月 末,其各项存款余额为61809万元,贷款余额为46019万元,其中涉农贷款占比为98.5%。
仪陇县乡村发展协会成立于1995年,是我国最早开始小额信贷扶贫实践的民间社团组织。其成立源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援助的中国西部扶贫与可持续发展项目在仪陇县的实施,其资金来源于扶贫资金和国际组织捐赠。协会在十多年的小额信贷实践活动过程中,一直用参与式的方法向贫困农户提供组织、技术服务,用小额信贷的手段提供资金支持,综合推进乡村可持续发展,先后走过了UNDP项目执行期—机构能力建设期—改革调整发展期三个阶段,创造性地借鉴UNDP项目“小额、短期,加压”的信贷机制和国际先进经验,率先在中国农村地区探索出造型式扶贫新机制,得到了国际、国内专家的广泛认同和赞誉,被誉为中国小额信贷最具“可持续性、可操作性、可推广性”的成功典范。协会以服务区域内全体农户为目标,以“借得方便还得起”为标准,排除担保和抵押前置条件,实现“零门槛”服务。服务对象主要是从事农业生产、家庭养殖、小型农业加工业、小工商业经营的农户。贷款期限以1年期为住,也可选择6月期、3月期;贷款额度根据从业性质分为纯农业3000元、亦工亦农5000元、离土不离乡的经营性农户7000元;贷款年化利率在12%-16%之间。协会成立以来累计向6438户农户提供小额贷款19280笔,金额11568万元。
扶贫互助社立足村内,建立互助基金,开展资金互助。通过政府支持和社会组织帮助,村民在自愿、自主、互利的基础上组建互助基金组织。在本村范围内,村民自愿申请入股,每股1000元;一般农户入股自己出资500元,政府按1:1的比例配股500元;富裕农户入股自己全额出资1000元,建立扶贫互助基金;每户最多两股,贫困户由国家赠送一股,贫困户的比例为全村农户总数的10%,由村民公开民族评定,张榜公示后报县扶贫办确定。个人出资部分和政府配股、赠送资金的所有权归持股者个人所有,使用权归合作社集体所有。入社3年以上的持股人因特殊原因可以转股,转股实行合作社成员优先原则;入股3年以上的农户可自愿申请退股。凡自愿申请转股和退股的农户,只能转移和退还个人入股部分,政府配股部分不予退换个人,由合作社集体讨论分配给新入社成员。扶贫小额贷款户平贷款不超过3000元。农户在借第一笔贷款满3个月后,如果还款正常、信誉良好,则可连续借下一笔贷款,但贷款余额不能超过该约定最高贷款余额,每笔贷款期限最长不能超过1年。基金管理人员由持股者公推直选产生,每两年更换一次,可连选连任。全县目前已组建村级扶贫互助社60个,其中省级试点13个村,县级47个村。共吸收5832户农民入社,其中贫困户753户,农户缴纳入社资金362.79万元,国家配套资金446.26万元,投入其他资金35.65万元,互助资金总额达844.7万元,累计发放扶贫互助小额借款2483.91万元,解决了5285户农户生产生活资金周转困难,会员按期还款率为100%。
融资担保业务快速发展,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我县现有融资担保公司3家,都是经省政府批准成立,3家公司注册资本5050万元,其中政府财政出资成立的有一家,民间资本发起成立2家。今年截止2011年9月末,3家担保公司共计为县域中小企业提供融资担保146笔,金额17494万元,有效解决了下岗失业人员在就业、个体工商户经营周转、中小企业生产需要融资难问题。
农业保险的品种和范围不断扩大,分散了农业生产和金融风险。仪陇现有保险分支机构9家,保险从业人员62人。其中从事农业政策性保险的机构仅有人保一家,保险品种有水稻、玉米、油菜、生猪等。2010年全县农业政策性保险保费收入1620万元,其中农民缴纳部分415万元,中、省、市三级财政补贴1205万元,理赔1056万元,为农户分担了种养植风险,支持了“三农”发展。
四、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情况
(一)农村金融教育创新工作成效明显。2008年下半年,在吴晓灵理事长的关心下,我县被中国金融教育发展基金会确定为农村金融教育培训首批试点县后,我们结合本地实际,坚持“由点到面”原则,认真探索,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教育工作。自2008年12月启动农村金融教育工作以来,我们按照“低成本、可持续、可复制”的原则,积极探索,扎实推进农村金融教育培训工作。到2011年9月底,全县工发展一、二级农村金融教育志愿者94人,累计开展各种形式的金融宣传培训活动1128次,参训农民、城镇居民、党政干部、金融从业人员达7.28万人次,其中培训农民923场次,培训时间2013课时,培训农民6.23万人,累计发放各种宣传资料13.2万余份。农村金融教育在全县56个乡镇221个行政村的全面深入推广,提高了农民、社会各界的金融知识水平,促进了农村金融组织、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推动了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促进了地方经济发展,其成功经验先后在基金会山西和海南工作会上进行了交流。
(二)金融产品创新满足了农村多层次信贷需求。县内金融机构根据仪陇县农村经济特点,创新开办了小额农户贷款、专业农户贷款、公司加农户生产经营贷款、失地农民创业贷款、夕阳红养老保险贷款、安居乐城镇居民住房贷款、农家乐观光旅游业贷款、农民工外出务工路费贷款。大力推广不动产(动产)抵(质)押及担保贷款,积极开办仓单、仓储质押贷款,推行“一次抵押、循环使用”最高额抵押贷款,减轻客户融资成本。不断满足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农户的信贷需求,充分发挥了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小而灵活的经营优势。
(三)金融服务方式创新整合了各方支农资源。一是推动了财政扶贫资金和银行信贷资金相结合。县农行积极和扶贫互助社合作,用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补助给张爷庙村扶贫互助基金存入银行做质押,县农行按放大1倍的比例给互助社批发贷款20万元,支持专业合作社种养农户15户,发放贷款15笔,金额20万元,用于发展蚕业和生猪养殖,取得了较好效果。二是开展了“银保财互动”试点工作。对我县对生猪生产采取纳入农业保险、银行信贷支持、财政给予保费补贴和对经办银行给予费用补贴方式,发挥涉农信贷、农业保险和财政资金的联动效应,在降低农户融资成本、抵御自然风险、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经营方式创新丰富了银行经营理念。惠民村镇银行采取发起南充市商业银行、惠民村镇银行、惠民贷款公司三家金融机构协同运作的“三位一体”模式,三家金融机构协同运作,南充市商业银行向村镇银行输送人才、技术和资金,村镇银行、贷款公司拓展南充市商业银行的业务范围和领域,达到整合金融资源的目的。经营上采取农村金融合作代理制、专业组织合作制、银政合作、入股资金互助社等方式,不断拓展服务“三农”领域和范围。如聘请行政村的村干部、德高望重者、带头致富者为金融合作代理组织成员,与惠民村镇银行签订合同,营销存款,推荐贷款,代管贷款,采取信用、保证、联保和抵押等方法,把金融业务推向农村腹地,延伸了农村金融服务链条。现已建立代理组织23个,推荐存款户568户,存款2070万元;推荐贷款户877户,贷款3735万元;通过18个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向61户专业农户发放贷款718万元。
五、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建设和涉农金融服务工作的意见与建议
近年来,仪陇农村金融服务组织体系的丰富和完善,活跃了农村金融市场,增强了服务“三农”能力,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但同时也存在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体制与县域农村地区经济特点不相适应、服务功能弱化,新型农村金融组织难以发展壮大,互助性金融组织和金融活动缺乏法律政策保障其合法性存疑,对非银行金融机构及其金融活动监管缺失等问题。为此,建议:
(一)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支持县域经济发展。金融和经济互为依存,相互促进,经济活则金融活,经济发达地区金融业相对比较发达。因此,国家应在产业政策、财政政策、金融政策上加大对西部农村地区的支持力度,积极支持县域经济发展,为金融发展营造良好环境。
(二)积极支持县域新型金融组织建立和发展。我县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建立并成功经营的实践表明,国有商业银行由于其具体制机制、机构网点原因,在服务“三农”工作中存在信息不对称、服务成本高等问题,导致其不可能成为支农主力,农村新型金融组织由于其“草根”性,经营灵活,能够深入农村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了解农民需求,面对面提供金融服务,因此更受农民欢迎。因此,应大力鼓励民间资本参股设立村镇银行,直接出资成立融资担保公司、小额贷款公司、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在其机构设立、培养人才、税费政策、政务服务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充分引入竞争机制,搞好涉农金融服务工作。
(三)完善县域农村金融组织服务功能。农发行在坚持做好政策性服务的同时,要积极拓展支农领域,重点支持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工商银行要以服务县域工商企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为主;农业银行在“三农事业部”改革完成后,要成服务“三农”的新手力量;邮政储蓄银行要进一步将业务向农村延伸;农村信用社改革要坚持立足县域,以县联社为统一法人,按现代商业银行标准打造成农村合作银行,继续发挥支农主力军作用;村镇银行和小贷公司要坚持“小额、分散”原则,以农户、种养殖专业户和中小企业特别是当地农业产业化加工型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扶贫互助社和乡村发展协会要立足本村开展小额信贷和资金互助业务,不得跨区域、超范围经营业务、各类金融组织只有实行错位竞争,走差异化经营策略才能实现健康发展。
(四)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村多层次金融需求。农村地区条件千差万别,经济发展水平各异,不同地区、不同类型客户的金融需求结构也存在差异。因此,各金融机构应根据不同层次金融需求,不断开发‘创新适销对路的金融服务产品,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形成各具特色的服务优势品牌,增强自身竞争力,在支持县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发挥应有作用。
(五)加强非银行机构及其金融活动的监管,防范金融风险。近年来,县域农村地区村镇银行、融资担保公司、贷款公司、小额贷款公司、扶贫资金互助社和乡村发展协会等新型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及金融活动快速发展,初步形成了竞争性农村金融服务市场体系,满足了多层次农村金融服务要求,促进了县域“三农”经济发展。但与此同时,新型农村金融组织由于成立时间短,还存在资本实力弱、人员素质不高、内控管理薄弱、抗风险能力不强等问题,监管部门要加强对其实施持续动态监管,强化其资本充足率、不良贷款、单笔贷款比例、贷款集中度等非现场监管指标的监测,确保规范、高效运行,促其健康发展。融资担保公司、资金互助社和协会组织,由于其资本金有限,财务不透明,对其监管和服务目前还存在盲区,极其有可能超范围经营及介入民间借贷等高风险领域,酿成区域性金融风险因此可由地方金融办牵头,人民银行、银监办等部门建立县域非银行机构金融监管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其机构、人员、业务的管理,防范金融风险,维护地方金融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