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时间:2019-05-13 18:59:42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第一篇: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

【摘要】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他解决了道路、主体、领导者及指导思想的问题,规定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所根本不同的东西,由此使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成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及重点。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要将马克思主义贯彻到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中去,要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这一途径使得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形成对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共产党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认同。

【关键词】四项基本原则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邓小平在1979年理论工作务虚会中提出我党一贯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不仅在当时纠正了党内外反社会主义思潮,对当前我国在全球化背景下进一步强化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也具有现实意义。

一、对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解读

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必须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解决了根本的道路和方向问题,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是为了向共产主义的最高理想而奋斗,根本区别于资本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解决了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问题,即无产阶级而非资产阶级是社会主义道路的主体,并且要明确是无产阶级对任何破坏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敌人的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解决了在社会主义道路上由谁来领导无产阶级这样一个广大群体的问题,要由无产阶级中最先进的代表即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共产党来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解决了这条道路上的指导思想问题,不仅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还有符合我国具体国情的毛泽东思想。

二、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关系

社会意识形态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集中体现了党和人民群众共同的愿望。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性地位,只有在思想观念上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才能在实际行动中不打折扣地沿着社会主义道路奋勇前进。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是四项基本原则,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有利于坚定社会主义的社会道路,有利于巩固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当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社会制度的时候,其内在的本质规定性是其与资本主义所根本不同的东西:“政治上,必须由无产阶级政党掌握政权(即坚持共产党领导),实行无产阶级专政;经济上,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行按劳分配原则,逐步实现共同富裕”1;思想上,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为指导,在共产党不断强化自身建设的领导下,逐步强化对社会主义信念的坚定。由此观之,社会主义本质特征和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是一致的,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也就是坚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信念不动摇、坚持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不动摇。

三、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建设

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所以,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及重点就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坚定社会主义社会的信念,坚信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适合我国具体国情,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及其中国化成果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思想政治领域的指导性地位。

(一)在理论和实践中坚持马克思主义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是强化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首先,理论上,要明确马克思主义不是固定不变的教条式的原理,而是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发展的,既不能固守原有的马克思主义原理不动摇,也不能完全抛弃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我们要在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更好的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容,使马克思主义更好地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其次,实践上,我们要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共产党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不可否认,中国共产党在领导革命和建设过程中犯了一定的错误,但不能就此否认我党指导思想的错误,更不能怀疑我党本身及其执政的科学性,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自己的指导思想,在领导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斗争的历史;领导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做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这一切的成就足以表明我党对于我国当前所取得成就的领导和决定性作用。最后,要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无产阶级专政,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就必须让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观念在意识形态领域占据指导地位,统一广大无产阶级人民群众和各级党员的思想观念,充分保证社会主义道路的顺利进行。

(二)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

加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教育,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强调思想上的多元性,更强调政治上的统一性。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个一阶段过分强调其政治性而忽略了思想性,对人民生活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纠正了过去的错误,更多的开始重视思想上的多元性。但随着世界范围内全球化浪潮的扩展,我国的部分知识分子和普通民众受西方个人主义、自由主义、普世价值观的影响,对社会主义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产生了怀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固然要借鉴西方文化中对个人理性和独立性的肯定,但也绝不能忽视其文化霸权主义软性渗透的本质。自改革开放始,中国共产党坚持在文艺理论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为思想上的多元性创造了条件。面对文化领域危机所引起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方面的动摇,我们需要充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政治性功能,对广大人民群众及各级党员领导干部进行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为主要内容的政治观教育,将人民群众的思想高度统一,在全社会范围内形成对社会主义道路、无产阶级专政、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高度认同感。《坚持思想基本原则》这篇文章虽然已有近四十年的历史,但对今天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强化和巩固仍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注释

1周新城:《不能离开四项基本原则来谈什么是社会主义》,《高校理论战线》2007年第11期,第32页。

作者简介

牛娜(1994年―),女,汉族,甘肃省镇原县人,中国共产党党员,西北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本科三年级在读。

第二篇: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扎扎实实地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回顾既往,我们清楚地看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文明建设已经取得了开天辟地的性成就和世代相继的许多阶段性重大进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展望未来,我们也深刻认识到,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任重道远,仍需要今人和后人世代相继,进行长期努力。所以,我们有必要充分认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长期性在于:与建立在私有制和私有观念之上的奴隶制、封建制和资本主义政治文明不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精神条件,是与社会主义公有制相依存的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历史过程,同时也是需要逐步、最终必须彻底与已经长达几千年之久的私有制和私有观念实行决裂的历史过程。这绝不是仅靠几代人的努力就能一帆风顺、轻而易举完成的事情。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艰巨性在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迄今只有几十年历史,而且都是在文化落后、封建主义残余影响尚未完全退出历史舞台的东方国家历史条件下起步和进行的。与已经有几百年发展历史、经济文化水平和综合实力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西方国家的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相比,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还只是处于建设和发展的初期和初级形态,还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足和不成熟之处,特别是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运作规则和形式、制度化和化建设上还有许多有待于完善、发展和进一步落实的环节。而要做好这些工作,需要进行长期努力,使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不断有更充分的发展;需要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实践进程中不断探索、不断经验、汲取教训;需要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既倍加珍惜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基本政治制度的特点和优势,又认真研究和借鉴人类政治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包括有分析、有取舍地吸收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的某些规则和形式,但绝不能照搬西方政治制度模式。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复杂性在于,我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充分调动和利用一切可以调动和利用的国内外因素发展我国的社会生产力,必须坚持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实行多种所有制和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建立和完善能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接轨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因而还需要允许和鼓励私有制、资本剥削与雇佣劳动关系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和发展。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无疑会遇到许多错综复杂的矛盾、问题、困难和干扰,需要我们在实践中给予正确对待和处理。否则,将难以为社会主义化建设提供可靠的政治和法律保障,甚至有可能迷失社会主义政治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从政治文明建设包含的内容看,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涉及政治思想、政治制度、行政管理、法制建设等诸多方面,是一个内容广泛的系统工程,需要始终把握正确方向,进行多方面的长期努力,有领导、有步骤、扎扎实实地全面推进。

三、努力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国人民生活总体上已经达到了小康水平,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的伟大胜利,是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个新的里程碑。但

是必须看到,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只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所谓“低水平”,是指我国的人均GDP水平还不高,还只是刚进入小康门槛,而且还有部分人口没有解决温饱问题。所谓“不全面”,是指总体上已经达到的小康主要偏重在物质文明方面,而在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还没有达到相应水平。所谓“发展很不平衡”,是指已进入小康门槛的人口在城乡之间、东中西部不同地区和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分布很不均衡,社会财富占有和收入分配方面差距过大的问题十分突出。总之,目前已经达到的小康水平,与1991年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年规划和第八个五年计划纲要》中关于“我们所说的小康生活,是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水平,体现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标准相比,还有明显的差距。

所以,党的十六大提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二十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在这一阶段,党的十六大确定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目标是: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基层民主更加健全,社会秩序良好,人民安居乐业。

为了实现这些目标,十六大规划和部署了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九项任务,即: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司法体制改革,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和制约,维护社会稳定,并对其中的每一项任务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要求、方针政策和原则。十六大这一战略部署贯穿着一个非常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努力方向,即必须在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前提下,继续积极稳妥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巩固和发展民主团结、生动活泼、安定和谐的政治局面。

来源:墨者资讯网-我们致力于做最全面的资讯信息资料库

第三篇:农机化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农机化发展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何好生

解放前,我国农业生产方式主要以人力和畜役为主体,每逢农时季节广大农民群众“面朝黄土,背朝天,一块土坷垃整半天”。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同志提出了“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从此,我国农业机械化逐步掀起发展,历经了从无到有,从粗放型向规模化发展的重重困难和曲折,至今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已经得到迅猛发展壮大,机耕、机插、机收、植保等农业机械无处不在,已成为当今促进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十一五”以来,在国家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的扶持下,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农业机械化在农村生产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不可替代性日益凸显。可以说,汝城县农机化发展历程是全国农机化发展史上的一个缩影。

一、以农机动力装备发展为推力,凸显农机化作业优势。汝城县进入“七五”、“八五”期间,随着农村农业生产方式和体制的转变,一种适合农业生产需求的农业机械——小型四轮拖拉机频繁出现,并很快活跃于该县乡村路段、田间地头,承担了耕、耙等高强度农田作业量的65%以上,大大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减轻了农民负担,增加了农民收入,减少了农村劳动力的投入。与此同时,该县乡镇企业迅速发展壮大,其大多数劳动力来源于农机化作业中解脱出来的劳动力。进入“九五”至“十五”期间,农用运输车又从拖拉机中分化出来,农忙时重点从事农田运输、农闲时参与农村经济各环节中的运输任务,拖拉机则仍以替代劳力形式参与农田作业。该县于1997年底,在全市率先引进水稻联合收割机(购买了第一台履带式水稻联合收割机),并跨区到广东省仁化县城口镇实施水稻收割作业服务。从“十五”末“十一五”期间,该县农机化发展逐步进入了农机化技术的变革更新助推传统农业耕作模式向现代农业模式变革的新阶段。2008年该县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实现了“零”的突破,2009年

底,该县部分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基本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截止2010年底全县农机总动力达29万千瓦,农机化装备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杠杆,撬动着新农村建设稳步发展。实施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已成为改变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装备水平的重大举措。截止2011年上半年,全县争取国家、省、市购机补贴专项资金达1200余万元,拉动农民自筹资金6800余万元,农机经营性服务收入达1.8亿元;随着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实施力度的加大,目前全县拥有各类农业机械达4.1万余台套,农机总动力达30万千瓦。农机装备水平大幅提高,为农业增产、农民增收提供了坚强有力的保障。同时,2011年我县被列为省级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县,重点在示范村安排实施农机化工程项目,提升农机化综合水平。如在该县附城乡斗山村,三星镇白泉村、新村等示范村重点实施水稻育插秧机械化技术推广示范建设项目;在大坪、井坡、土桥、热水等乡镇重点实施推广水稻机械收获项目。通过项目建设拉动示范村农机装备水平、农业科技含量和农业增收节支效益的提高,促进了示范乡(镇)、村农业生产发展。

三、以机械化保护性耕作示范推广为突破口,推进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实践证明,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应用有效地蓄住了天上水,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改善了土壤结构,在粮食增产、节能降耗等方面效果显著,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技术支撑。稻杆还田此项技术在该县已从最初的50亩,通过以点带面、辐射引导,发展到目前的2.6万亩。对于控制稻杆焚烧,防止烟尘污染,增加土壤有机质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四、以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为重点,组织跨区作业和扶持农机服务中介,促进了农民增收。近年来,该县着力培育发展农机厂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不断完善跨区作业中介服务组织运作机制,提高跨区作业服

务质量,有效破解增收难题。一是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以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抓手,优先保证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购机,并重点实施政策指导和扶植。二是延伸作业服务链条。从单一的跨区水稻机收,延伸到跨区机耕、机插、机收、稻秆还田、植保等机械化作业服务。三是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农机中介服务社会化。截止目前,该县自由组合的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有6家,农机服务中介有4家,农机大户有48户,每年组织120余台耕整机、30余台插秧机、60余台联合收割机,到周边外省、市实施跨区作业服务,为有机户提供订单作业和配件服务,取得经济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其中2010年实现了跨区机耕面积6.7万亩,水稻机插面积1.2万亩,水稻机收面积4.8万亩;四是充分利用地域农作物收种时间差,延长农机作用时间。既在本地开展农机服务,又远赴外省、市等地开展跨区作业服务,开辟了农机户收入新来源。据统计,农机大户、农机专业合作组织通过跨区机(旋)耕、机插、机收等作业人均年可增收2.6万余元。此外,通过政策倾斜、资金补贴、技术指导等措施,在示范村扶持了36个农机大户,并培育了集农机租赁、农资供应、农副产品加工、信息服务于一体的邓利祥、朱少华、朱长成等新型农机服务户。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中介和农机大户已成为以机增收的典型,是该县农机化生产作业服务的主力军。

五、以创建平安农机为抓手,维护农民切身利益。农机安全生产事关广大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农村社会稳定。该县农机主管部门充分认识到创建平安农机对新农村建设的现实意义,认真贯彻落实《农机化促进法》、《农机安全监督管理条例》和国务院《加快促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意见》,加大农机安全生产监管力度,增强依法管理农机意识,提高依法管机水平。全面开展了创建“平安农机”系列活动:一是严格对作业区域内的拖拉机及农机作业机械进行安全检查管理,坚决做到“降事故、保安全、促畅通”;二是狠抓农机安全示范乡(镇)、村建设,争创“平安农机县”;三是加大对农机产品加工流

通领域的监督检查力度,打击假冒伪劣农机,净化农机市场,保护农户、机手的合法权益。当前正在开展的农机安全生产专项整治活动取得了明显成效。由于农机安全生产措施得力,多年来该县农机安全形势稳步好转,农机安全生产各项指数得到了有效控制,实现了农时作业“零”事故。

六、以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为手段,提高农民技术素质。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该县以乡村为单位,以田间和农机技术培训学校为阵地,积极开展农机新技术培训,大力提高农民的农机专业技能。近年来,该县通过课堂培训、现场操作、场内考核等形式培训各类实用农机技术人员2000余人。农机化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成为助推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手段。

七、以促进新农村建设为重点,抓好农机基础工程建设。“十二五”期间,对农机化工作实现农机科学跨越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更好地发挥农业机械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积极作用,今后一个时期,该县着重抓好六大农机基础工程。一是抓农机装备提升工程。提高农机装备总量、提升农机装备质量、改善农机装备结构,实现农机装备水平质和量的突破,是实现农机发展目标的基本保障工程。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节能降耗”的要求,采取政策扶持、示范引导、市场驱动等综合措施,进一步加大农机投入力度。二是抓农机示范带动工程。围绕该县农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布局的特点,大力开展机械化保护性耕作、节本增效机械化技术的示范推广,加大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的推广力度。通过现代农机技术的普及应用,打造农机化发展的新“天地”,全面提升该县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三是抓农机助农增收工程。减轻劳动强度,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产,农民收入,提高劳动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是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的基本目标。围绕水稻耕种收三大基本环节,以强化农机服务、推广普及为手段,全力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继续保持强劲的推广力度,增加耕作机械的拥有量,以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和农机大户为依托,稳步提高田间作业机械化水平与质量,降低作业成本。

并不断加大跨区作业的组织实施力度,努力将其培植成农村经济新的增长点,并通过市场的发展和扩张,不断拉动农民增收。四是抓农机服务体系培育工程。继续按照“政策扶持、典型培育、示范带动”的工作思路,以增加作业面积和收入为目标,大力培育新型专业化农机合作服务组织,积极推进农机服务社会化,为农业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五是抓“平安农机”创建工程。以“平安农机”创建为载体,从宣传教育入手,以专项治理为手段,依法加强农业机械安全监管,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做好农机安全监管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建立科学的农机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健全的管理网络。六是抓农机人才培训工程。建设一支高水平的从业人员队伍,是提升农机化整体水平的基础。充分利用现有的农业机械化教育培训体系,从改善教育基本设施入手,以增加投入为基础,以技能培训、推广技术培训、农机服务组织营运培训为手段,以培养一批作业能手、一批维修熟手、一批中介高手和培育一批新型农机作业服务、维修服务、经营服务和中介服务组织为目标,坚持农机技术培训面向农村、服务农民,努力提高农机操作技能和经营服务能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迅速向其他产业转移。作者单位:汝城县农业机械管理局

第四篇: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十一五”时期要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协调推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多予、少取、放活”体现了党中央对农民利益的高度重视,体现了“三农”问题的高度重视,已成为我党农村工作必须长期坚持的基本方针。

一、我党关于“多予、少取、放活”的农村工作的方针的提出。

从1998年10月14日十五届三中全会的决定,到XX年12月31日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中央XX年1号文件),我党“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确立经历了一个初始、完善和成熟的过程。最早的提法是“多予少取”,见于1998年10月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农业和农村工作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中指出:“切实减轻农民负担。这是保护农村生产力,保持农村稳定的大事。坚持多予少取,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农村各项建设都要尊重群众意愿,量力而行。”XX年3月2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提出:“为了保护农村生产力,实现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必须注意对农民多给予、少索取,整个国民收入分配要在较长的时间内向农民倾斜,并且要突出地抓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让农民得到更多的实惠。”XX年1月6日至7日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进一步强调,增加农民收入,总的指导思想是“多予,少取,放活”。XX年12月3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各级党委和政府要认真贯彻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按照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调整农业结构,扩大农民就业,加快科技进步,深化农村改革,增加农业投入,强化对农业支持保护,力争实现农民收入较快增长,尽快扭转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趋势。《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农民增加收入若干政策的意见》标志着党中央关于“多予、少取、放活”农村工作方针的进一步成熟。

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深刻内涵

“多予、少取、放活”六字,言简意赅,意义非凡,“多予”是重点、“少取”是前提,“放活”是根本。三者之间是一个有机统一体。

多予,就是要加大对农业的投入,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完善和落实农业补贴政策、农产品价格政策、扶贫开发政策,尽力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逐步把政府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加大对农村农业技术和信贷资金等方面的支持。

少取,就是减轻农民负担,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实现城乡税赋制度的统一,取消面向农民的各种不合理收费,清理并规范各项涉农收费,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规范政府行为,坚杜绝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现象。推进镇村管理体制改革。

放活,就是搞活农村经营机制,消除体制束缚和政策障碍,给予农民更多的自主权,激发农民自主创业增收的积极性。一是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放手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积极引导民间资本发展;二是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大力推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三是加强农民工的权益保护,改善农民劳务输出的环境,提高农民就业率;四是建立健全农村信贷体系,下大力气解决农村发展资金困难问题;五是加强农产品流通渠道体系建设,开辟运销农产品的绿色通道,提高农产品销售额。

三、我县落实“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成效和措施

近年来,我县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积极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措施,不断推进农村各项改革,切实加强农民负担管理,农民收入持续保持较快增长的良好势头。

一是坚持了“富民优先”原则,在多予上下功夫。逐年加大了对农业资金的投入,加快了农村新老五件实事的推进。一方面,加大了政府扶持力度。调整投入结构,完善和落实了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农业补贴政策、增强抗御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的能力,逐步建立完善对农业的支持和保护体系。另一方面,尽力向农村提供必需的公共产品和社会福利。落实农村九年义务教育、建立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加快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金融服务,逐步把政府公共财政、公共产品、公共服务的覆盖面扩大到农村。

二是坚持“轻徭薄赋”政策,在少取上把关口。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乡镇机构改革、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等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全面落实好取消农业税政策,规范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建立健全了控减农民负担的长效管理机制,努力形成促进农业发展、农村繁荣、农民增收的良好环境。不断深化,规范涉农收费,加强监督管理,防止农民负担反弹。XX年以来,全县累计减负2.2亿元,三是坚持“灵活多样”方针,在放活上做文章。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突破一切妨碍农民增收的思想观念,革除一切束缚农民增收的体制弊端,消除城乡壁垒,促进产品和要素在城乡间、地区间自由流动、公平竞争,激发农民生产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同时,积极鼓励和引导商业资本、民间资本、外资投入农业开发,建立培养和造就农村能人的新机制,营造鼓励能人干事业、支持能人干成事业的良好社会氛围。

第五篇:坚持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我国的民主制度主要有:根本政治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基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

制”等。这些民主制度涵盖了我国各民族、各党派、各人民团体、各阶层人士,具有广泛的民主性,它们既是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践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长期历史经验的科学总结,是符合我国国情、被实践证明是成功的民主制度。

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主要的是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政治体制改革全面推进的关键时刻,中共中央最高领导层如此关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足见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说明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历史发展

政党及其制度作为人类政治生活的核心领域,不同国家、不同政治体系,由于社会历史、传统文化等因素的不同,所选择的政党制度也不同。我国实行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当今世界独有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党制度。这一制度深深地植根于中国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它孕育于民主革命时期,形成于建国前夕,确立于建国之初,蓬勃发展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从产生至今大抵经历了六个阶段。一是雏形阶段。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在共同驱逐日本侵略者、推翻蒋介石反动统治的民主革命和人民解放斗争中,建立了团结合作的亲密关系。中国共产党在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确立了在全国人民中的核心领导地位,各民主党派在自己长期的政治实践中,选择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成为共产党的同盟者和合作者。为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进一步发展和作为一种制度形态的形成创造了条件,具备了雏形的意义。二是形成阶段。1948年中共“五一”口号发出后,得到了各民主党派、各社会贤达的积极响应。在新政协的筹备和召开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亲密合作,进行了充分的协商讨论,体现了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的基本精神。新政协会议的召开和《共同纲领》的制定,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正式形成。三是确立阶段。新中国建立后,针对部分民主党派自己提出的存留、解散问题和统一战线中其他一些问题,中国共产党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并初步确定了中共同民主党派的关系原则。1956年第六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后,“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八字方针的适时提出,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完全确立。四是相对成熟和规范阶段。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后,为推动其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中共中央通过协商制定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明确了中共和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作用,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实施的原则、内容和形式。因此,这一文件意味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的相对成熟和规范。五是宪法化阶段。1993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了新的宪法修正案,其中第四条修正案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内容,这标志着中国特色政党制度自此以后被纳入我国根本大法的框架体系。六是进一步发展和完善。2000年12月第十九次全国统战工作会议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尤其是中共十六大明确将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坚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结合起来,标志着这一制度在新世纪、新阶段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二、多党合作制度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

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多党合作制度有着特殊的优势和作用,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能将各种不同的政治资源、利益和需求联结起来,共同应对来自于国内或国际的各种复杂而多维的挑战。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原则组建的政党,它的组织网络遍布于整个中国社会,古老的中国从未达到过如此高的统一程度和政治社会化程度。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也都存在着相应的组织结构,自愿接受共产党的领导,能够较大程度地实现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

2、能有效开发、掌握和利用各种政治资源。目前中国共产党的7300多万党员、各民主党派100多万成员以及各政党自身所联系的社会群众,是我国巨大的政治资源,而各政党的组织结构,形成了开发、掌握和利用这一政治资源的有效体制,成为我国合理

配置政治资源的最佳途径。

3、具有很强的包容性。共产党领导、多党派合作,共产党执政、多党派参政,形成了这一制度结构的多元性和核心的一元性显著特征。具有吸纳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广泛参与政治的能力,容纳众多党派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权,整合并消解派别政治,为社会政治参与提供制度化的组织、程序和途径,保证了各阶层、群体和政党参与政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实现了现代政治体系政策选择的互动优势,使政策输出反映社会的要求。既避免了“一党制”无视社会意愿脱离社会的弊端,也避免了“多党制”可能造成的政治上的不稳定现象。使各阶级各阶层围绕共同目标群策群力,促进政治稳定和社会发展。

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的内在统一性。突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和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最大限度地代表和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将人民当家作主的抽象法理变为现实,强化了宪法权威,有效地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增强社会的法制观念。这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

三、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任何一种政治制度都需要在自身所处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不断完善。政党制度也是这样。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适合我国国情,有利于促进我国民主政治的发展。但是,必须不断地巩固、健全和发展,更好地发挥这一制度在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推动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怎样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当前应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要加强和改善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不能动摇的政治原则。在当代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民主进程的推进,必须以坚持四项基本原则为前提,其最根本的就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只有坚持党的领导,我国的政治文明建设才不会偏离社会主义的轨道。建国以来,在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的民主政治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如人民民主专政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国两制”制度等。这些政治文明的成果既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人民当家作主;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合乎中国国情。实践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没有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在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前提下,还需要切实改革和完善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对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具有全局性的作用。在新世纪、新阶段,中国共产党已明确意识到改革和完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将其作为一项政治要求提到全党的重要工作中。这是中共“与时俱进”的又一鲜明体现,使我们看到了中共中央领导集体为推进党内民主和人民民主所作出的努力,看到了中共对自身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深刻反思和坚定的变革决心。我们坚信,随着社会民主进程的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深化,中共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必将更加合理科学,更加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

2、要更好地发挥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反映了其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领导核心的本质要求。各民主党派和中国共产党所组成政治联盟,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呈现出进步性与广泛性的特点。民主党派的进步性,集中体现在接受共产党领导和坚持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两个方面;而民主党派的广泛性,则体现了他们能够反映社会多个层面,特别是各自所代表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要求。我国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特点和优势,正是能够使处于执政地位的共产党,在体现其先进性本质要求的同时,能够代表和反映多层面,特别是各个民主党派所代表的那一部分知识分子的利益和要求,从而保证在制定和执行政策中的完整性和准确性。为此,在多党合作中,要充分体现出民主党派进步性广泛性的优势和特点,进一步发挥民主党派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作用,防止这一制度流于形式。

3、要充分发挥民主党派的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目前,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实行民主监督的方式多种多样,效果也非常明显,但同时也面临一些新的情况。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以来,由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中国社会结构和政治生活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了变革的压力,民主党派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权利较之改革开放以前已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但还远远不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和完善,经济全球化、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等所带来的相应变化,要求民主党派必须更自觉地增强参政党意识,更充分地实现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范围内的政治自由、组织独立和法律地位平等,更切实地参政议政和推进民主政治建设,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具有一定独立性的社会力量,否则就难以真正履行参政议政、民主监督的职能。民主党派发挥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作用,是人民民主精神的重要体现。因此,要从制度上保证各民主党派能够对党和国家的政策提供合理化建议,对共产党的领导权力实施有效监督。

4、要加强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工作。合作共事是多党合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共事,才有合作。目前,我国的干部结构,特别是领导干部的结构,民主党派成员参政的人数很少,和多党合作的要求不甚适应。因此,要为民主党派干部进入参政议政岗位提供更多的台阶和舞台,并且使这一工作规范化、制度化。同时,要使参与各项特约工作的民主党派成员有所事事,在认识上对民主党派成员应一视同仁,切忌偏见。

5、民主党派要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民主党派自身建设对于增强其参政议政、民主监督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民主党派只有进一步加强思想、组织、制度和作风建设,进一步加强与所代表阶层的实际联系,增强其利益代表和聚合能力,通过自己的成熟发展切实巩固和维护已有的政治地位,才能在中共提供的宽松自由的参政空间中很好地运用其政治权利并发挥重要作用。新中国成立后,民主党派与共产党亲密合作,为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但其自身发展却因数次政治运动而受到一定影响。目前,与面临的复杂形势和艰巨任务相比,民主党派的组织队伍建设、参政党意识、利益表达功能乃至成员的整体素质等都还存在很大的完善空间,都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或提高。现在全国人民已经踏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征程,新的伟大事业要求民主党派更活跃地加入到社会政治活动中,更充分地体现表达与利益聚合的政党功能。各民主党派要在不断加强自身建设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渠道积极参加到社会主义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项事业中来,并切实发挥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之所以要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因为这一制度适合我国国情,能够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团结、祖国统一,能够推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关键在坚持,途径在实践过程中的不断完善。只有对制度的不断完善,才能有助于制度自身的巩固和人们对它的坚持。坚持和完善这一制度,主要依靠自身特点和优势的发挥,同时也应借鉴人类社会政治文明的有益成果,这样才能做到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在实践中不断发展,使之真正有效地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建设。

下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word格式文档
下载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对推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指导意义.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